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作者:王福有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东丰县委深入剖析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着力加以纠正和解决。
破除思想禁锢,提升发展信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困难,有些党员干部失去了信心,思想上产生了动摇,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为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九项主题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活动之初学习调研阶段,首先从破除思想障碍、提升发展信心入手,深入开展了“构建和谐富裕新东丰”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为东丰发展会诊号脉”主题实践活动,查找影响和制约东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办法和措施,积极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发展来解决,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全县各级干部进一步认清了当前形势,坚定了发展信心,增强了大发展、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各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发展速度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创新思路举措,破解资金瓶颈。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县域金融机构融资实力有限,资金不足,这是制约县域工业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些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往往因为资金问题而错过市场商机。为此,我们不断创新思路举措,进一步加大力度,千方百计引进域外资金,建强县级小额贷款金融组织。今年3月,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县级第一家恒源小额贷款公司。对县内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行嫁接重组,重新组建成立了东丰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目前已到位注册资金5000万元,年底注册资金可达到1亿元。同时,积极运作争取吉林银行首家县级银行落户东丰,进一步提高对县级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力度。随着资金问题的解决和市场行情回升,我县的鑫达钢铁公司生产势头强劲,经营状况良
好,年底可实现税金5000万元。华粮生化有限公司的酒精每吨达到了4200元,蛋白饲料每吨达到1620元,按现在价格和生产形势,今年可以缴税3000万元。现在看,全县工业企业税收形势很好,实现年初制定的财政收入4亿元、力争
4.5亿元的奋斗目标大有希望。
立足投资拉动,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选择一条有本地特色、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东丰是一个不发达县份,经济总量小、基础差、资源少,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借助外力,依靠投资拉动。为此,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上特殊政策、特殊办法和特殊措施,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全县上下合力抓项目的氛围。截至目前,全县新上和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可达7.2亿元。与此同时,重点谋划实施好51个争取国家拉动内需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全力争取项目早日落地,资金早日落实。
全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我们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切实解决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重点实施了城乡环境整治、城市水源地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泥草房改造、廉租房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办学就医环境改善等一批惠民工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到今年底,一批惠民工程竣工后,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设施将相继投入使用,县城“脏、乱、差”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城市生活空间将得到显著改善;县医院新建100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将投入使用,15个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将建成运营,城乡就医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通过实施住房安居保障工程,将有689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入住廉租房,2361户棚改居民搬入新居,1557户农村泥草房住房户住上新砖瓦房;通过水源地工程建设,将有3000农村人口解决生活饮水问题,县城居民饮水铁锰超标问题和工业发展用水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等等。所有这些惠民工程,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为了出人头地, 为了上大学, 为了日后有个好工作等名利而读书, 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课程改革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方法, 所以就必须对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开刀。
2. 形成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课改首先要改的是文化, 要发展和繁荣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创设书香校园, 创造课改自觉、教育自觉的境界。静下心来想教育, 潜下心来搞研究, 这是学校文化之根, 一切教育的方案和措施, 都会在这种文化中立足和升华。
3. 教师的专业化从何而来。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是从不断学习和科学化的实践中来。而教师的学习, 要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来实现;科学化的实践, 也要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来达到。因此, 要加强学校制度创新, 鼓励和鞭策教师不断学习向上, 鼓励和鞭策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不断追求科学和严谨。
4. 课堂教学改革。
记者了解到,2013年,新余市城市化率达66%,居江西省首位。目前,新余市城区划片招生的学校共有小学23所,中学12所,自2008年起,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人数以每年3 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和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存在学校超规模、学生超班额、上学超路程的“三超”现象。
学位容量不足,是造成大班额现象的直接原因。城区每年必须新建一所学校,才能满足入学需求。
廖茂桢局长告诉记者,新余市党政主要领导3次调研教育工作。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坚定地说:“我们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向教育民生领域倾斜,财政再困难,哪怕是少修几条路,少建几个形象工程,也要做到教育民生投入不能减,而且要逐年增加。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将从有限的财力挤出资金,下大力气新建、改造一批中小学校,千方百计扩大城区就读学位,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
新余市决定,2013年暂停5条路的修建,集中财力为教育办实事,预留好教育网点建设用地,规划新建一批学校。
9月6日,新余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丛文景调研全市教育网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工作。丛文景一行先后来到高新一中建设项目、渝水区通济小学扩建项目、渝水五小建设项目、市中心幼儿园新校建设项目以及渝水七小建设项目等地,实地查看了项目选址情况,听取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
丛文景强调,要超前规划建设教育网点,尽快完善城区教育网点规划,将教育网点布局纳入城市公共配套建设规划,预留好教育网点建设用地。要加快推进城区教育网点建设,下决心规划新建一批学校,改建扩建一批学校,统筹城区村小、街道办小学的教育资源。
新余市积极在扩大学校学位容量上做文章,规划新建一批学校。新余市一中新建了新校区,并将老校区无偿腾出给市三中办学,原市三中校区则无偿划拨给渝水区兴办渝水四小。渝水区规划建设渝水五小、渝水六小、渝水七小,渝水六小已实现开门招生;孔目江区积极与北师大合作,正在毓秀山麓兴建北师大新余附校。新余市四中投资6000万元,在学校附近征地60亩,新建教学楼。近年来,新余市市直各学校普遍通过扩建、改建教学楼等设施,最大程度地扩大学校学位容量。新余市城区学校校舍总面积从13.54万平方米增加到47.64万平方米,新增34.1万平方米。
新余市五一路小学原可谓是袖珍学校,校园土地面积只有5亩,且和市特教学校共用一个校园。近几年来,该校在获得电工厂社区运动场的所有权之后,再次将附近挂牌准备拍卖的17.5亩地争取到了名下。随着市特教学校搬迁新建,该校独立享用面积达30.5亩。校长宋增平感慨地说:“一块已经挂牌准备拍卖的土地能够最终改为教育用地,是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新余市五一路小学的变化,是新余市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2000年以来,一大批厂矿学校剥离企业,移交地方,这些学校普遍校园面积偏小,“蜗居”在城区,受校园占地面积有限的制约,发展速度较慢。近年来,城区学校校园面积普遍有较大增幅。新余市五中将原长林医院旧址8亩地纳为学校用地,校园面积扩大到30亩;原新纺影剧院划给了市六中,使新余市六中校园面积从40.8亩扩大到52亩;新余市西湖小学校园面积,也从原来的7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5亩。
坚持以《规划监察执法办案操作规程》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全山违法建筑一户一档电子台账。落实责任,继续实施规划监察四级巡查制度,深化网格化景区管理模式。明确专人,突出重点,控制源头,坚决杜绝新违法建筑产生,坚持以属地管理为主,对区域内新发生的违法建设,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拆除一处。坚持“执法进社区”活动,强化施工现场文明标准化景区管理工作。
2.着力破解导游市场治理难题
通过“五个抓”继续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五个抓”即抓查处、抓引导、抓制度、抓合力。抓查处,即对无证导游采取“围追堵截”、“早打狠打”方式,挤压其生存空间,并充分研究无证导游出没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点控、面查、拦截的措施,掌握管理主动权。抓引导,推行文明迎宾制度,有序揽客。引导旅游经营者诚信文明经营。抓制度,推出典型案件进行公众教育,实行悬奖投诉举报制度。抓合力,协同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使那些屡教不改的无证导游和以滋扰方式揽客等违法行为无处藏身。
3.着力破解创建卫生镇难题
2012年是普陀山创国家卫生镇举足轻重的一年。该局坚决执行上级有关环境卫生规定,抓好“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与社区、单位、宾馆饭店、商亭临摊、寺庵、部队沟通,明确社区、村委监管村落卫生死角的职责,引导有关方做到分片、定人、定责。通过执法队员日常巡查、监督的工作方式,真正将创卫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利用原有的“数字城管通”平台,进一步完善运行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发挥“智能普陀山”高科技“管景区”的作用,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勤监督,真正将资源共享落到实处。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在中国首家提出像管理酒店一样进行景区管理,我们针对不同景区的现状提供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案,并配备专业团队入驻景区,参与和指导景区运营。总结我们在全国40余家景区运管、景区托管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我们现有景区的盈利能力和商业价值,为当地民众提供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提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平桥学校举办专家讲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在平桥学校的发展中,提高教师素质一直是学校面临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促进学校长效发展,9月23日下午,学校邀请到了四川省教育厅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方案评审专家组专家贺慧教授、省教育学会教育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杨智老师,就“教师专业发展规则”进行讲座指导学校教师提升素质。县教育局教育科和片区教育督导组参加。
贺慧教授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指导》为题,用发人深省的故事,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学校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意见,既是精湛的专业指导,又是深刻的思想教育。随后进行了两位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解开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结,为学校学习实践活动中亟待解决的教师素质提升问题指明了方向。
热点不断,政府重视
 盘点2003年的“三农”问题,可用“热点不断、高度重视”来概括。
 早在春天,非典来袭,让人们看到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随后,华东各地全面启动农村医疗建设。江西等地出台政策,加大对农村卫生院投资,加快农村医药体系建设试点。全国特殊疾病免费医疗也将写入有关法律,为农村患者带来福音。
 年中,安徽省把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扩大到全省。财政补贴给粮食流通领域的钱,第一次直接送到农民手里。农民既没有出卖农产品、也没有出卖劳动力就从国家财政拿到钱,过去还从未有过。
 农村费改税在安徽、江西试点成功之后,今年又在全国推广。费改税全面推广与粮食直补,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仅在江西,实行费改税一年可为全省农民实际减负5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江西省全年财政收入近14。
 夏秋之交,淮河流域一场大涝、江南一场大旱,让人们再度把目光投向农村。而这期间粮油价格波动,引发了全社会对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问题的再认识,引发了国土资源垂直管理的改革。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农村一次随机的造访。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向总理倾吐了最难办的事:农民工的工资难以兑现。不久,清欠农民工工资在全国各地进行,一批批农民终于拿到了他们的血汗钱。
 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考察。“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民工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一定要保证他们拿到应得的报酬”;“在清理已有拖欠的同时,要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从源头上防止发生新的拖欠”„„总书记的话,既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的深情暖意,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殷切要求,即一定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农产品涨价搅动市场
 围绕“三农”话题,农产品涨价现象引起特别关注,这次涨价是在农产品连续6年价格下滑之后的第一次上涨,经济学家称之为恢复性价格增长。
 粮食产量的减少,无疑是涨价的诱因之一。粮食产量是如何减少的?两个“跌破”的说法比较权威:一个“跌破”是粮食播种面积跌破15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亿亩;另一个“跌破”是粮食总产量跌破4500亿公斤,可能在4350亿公斤上下。这样的粮食面积和产量,确实给粮食问题敲响了警钟。
 农业部人士分析说,“跌破”有两个主因:其一是结构性调减。一个时期以来,农业结构调整存有误区,简单地压“粮”扩“经”,使粮食种植面积不断下滑;其二是大量耕地被占用。高速公路和各类开发区等建设用地,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前者是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后一个原因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伴,绝不能放任自流。
 尽管粮价开始上涨,但没有引起多大波动。因为,这次粮价虽然在短时期内上涨幅度较大,但目前的价格仅相当于1998年的85%,与2000年的粮价基本持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韩俊认为,这次粮价上涨是合理回归,这表明粮价低迷周期结束,正进入反弹阶段。
 还有人提出,虽然粮价涨了,但真正受益的并不是农民,而是中间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农产品的涨价,是市场供需的反映,在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并不可怕。但如何让农民在粮价上涨中获得利益,倒是值得关注的。
 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思路
 细究各种各样的“三农”事件,有一个特点很明显,就农业谈农业的情况越来越少,更多时候是把它放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统筹解决。
 十六届三中全会系统提出了统筹式发展观,而“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首位。城乡统筹发展,是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与农民通盘考虑、整体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工农隔离、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融,“三农”问题已和城市发展互相纠结,密不可分。比如,农产品涨价,城市居民立刻有强烈反应;清理农业耕地被占,与城市化和工业园区相关连;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被重视与建立,与非典时期城里人的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相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非农业领域,在农村以外;有人甚至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惟一出路,就是让一半农民变为市民。可见,不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无法解决。
 2003年,“三农”问题发展的脉络表明,就“农”谈“农”的思路已经改变,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的思路。
 《华东新闻》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产生。况且,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问题交织成一条无穷无尽的发展链条。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永远在路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也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的一切工作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努力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把建设和谐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深化企业改革的关键是破解难题,改革必须以解决难题为归依;加强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持续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解决好当前问题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管理制度设计,建立起一种基于问题管理的机制,即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新机制,把企业改革、管理、创新、经营等环节中最根本、最典型、最重大、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找出来,在制度设计中加以系统解决,把解决问题做到系统化和日常化。
破解难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而问题导向的本质是责任导向;解决问题需要具备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说到底是责任意识。只有坚持责任导向和具备责任意识,才能做到“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中,以问题为抓手,找准主攻方向和发力点,在攻坚克难上动真碰硬、勇于突破,一步步战胜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为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新的动力。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改革创新列为今后10年教育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这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改革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教育体制转轨,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实现了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存在着不少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难题。主要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上好学”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仍未走出传统的框架,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教育家办学问题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这些难题,只有靠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改革中实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政府治理制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使教育改革综合配套、全面系统地推进。人才培养观念、模式、体制的改革创新,是教育规划纲要的亮点,回应了人民的热切期盼,也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不仅强调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等人才观念的更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在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上作了积极稳妥的部署,为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始终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确保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现代学校制度。这无疑为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也对学校治理结构,乃至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作出了方向性的规定,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绘制了实施蓝图。
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体制亟待改革,但相对于其他社会事业领域,教育领域的改革要复杂得多。教育改革不仅要求体制机制转变,也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特别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周期长,教育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亿万学生的成长,影响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改革是一个过程,有阶段之分,需要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改革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与国家总体改革趋势相符合,与其他领域改革相协调,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改革重点,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当前,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
方法、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兼谈“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途径
吴金明
【摘 要】 农民收入过低,城乡差距过大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必须破解五大发展难题——推进承包耕地资本化,破解土地有效流转难题;推进宅基地商品化,破解农村财富“黑洞”难题;推进“万企联村”,破解现代经营要素有效进入农村的难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调整产业链式分配结构,破解产业附加值低的难题;推进五大民生公平合理制度建设,破解城乡统筹难题。
【关键词】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 产业链 城乡统筹 农业现代化
从“十五”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农业发展,特别是从科学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角度来看,的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们、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各种农业科学技术,以及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大批农业企业,都大大推动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五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第一、农业现代化要走规模化经营之路,首先应解决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问题。目前,湖南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68亩,要想在这个基础上耕作,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湖南提出的201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的目标,可以说是难之又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面临的是耕地的有效流转问题。第二、现代经营要素如何进入农村,进而推进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今天,我们的现代经营要素,包括金融、人才、科技、市场经营理念、市场运作方式等,并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融入农村和农业中,也就无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服务。第三、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危及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城乡统筹。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四、在五大民生问题上,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目前的户籍制度、五险一金制度,以及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都没有把农民和市民等同对待,从深层次阻碍了城乡统筹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第五、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延伸农业产业链,尤其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省农产品加工度低,附加值率低,一直制约着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因此,拉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知识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并通过有效的分配制度安排,让农民分享其中的利益,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农业现代化及其与新型工业化走向融合的应有之义与必由之路。上述五大难题一直制约着湖南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我认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包括三农问题,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围绕这五大问题来进行探索解决。
一、推进承包耕地资本化,破解土地有效流转难题
土地有效流转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省委、省政府《决定》中也提出要“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据实际调查,由于所有权界限不清、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在土地流转这个问题上,笔者建议可以结合“两型社会”的建设,先行先试,在承包土地的有效流转上大胆突破,以推动农民的承包耕地向种田能手、企业等转移。要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笔者建议将承包的耕地转变成为可股份化的资产,或称为可抵押性的资产,使土地变成农民的“资本”。而“土地资本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它能够给农民产生更多效益。目前土地对农民来说还不能称之为“资本”,因为农民无法将土地抵押并从银行获得贷款,也不能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收益。虽然现在有极少数地方采用了“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流转,但由于农地所有权界限不清、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因此大部分农民并没有采取这一流转方式。土地“资本化”后,农民的担心消除了,有利于快速推进大量耕地的有效流转。集中后的耕地可以采用机械化耕种降低成本,通过规模经营提高效益,从而使土地大幅度“增值”。这个“增值”不是农民的体力劳动成果,而是“资产重组”的结果,因此增值所产生的效益也应该采取“按资本(即土地)分配”的方式进行。所以说,耕地所有权资本化是解决土地有效流转的突破口。
“土地资本或资产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那么在流转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圈地”行为的发生?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作为弱势的一方,承包者应如何保障他们的根本利益?实践中的确已经出现了“圈地”这种情况!尤其在城郊,有些人进行土地流转,不是为了发展农业,而是为城市扩张储备土地,发展房地产。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国家应该尽快立法,要求耕地承包者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保证农业生产用地的基本性质不变;第二,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湖南省可以先通过省人大常委会进行地方立法,要求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用地的基本性质和用途绝对不能改变。在保障农民基本利益方面,可以允许农民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分红,或者以出租的方式获得租金收入,这部分称之为财产性收入。同时,获得经营权的企业应安排每户1~2个作为其农业生产工人,提供工资,也就是工资性收入。并且,在农民转变身份为企业工人后,还应该考虑通过法律保障他们的子女享受相同的待遇。
目前,湖南省做的较为成功的企业,比如湖南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在土地流转方面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两种方式,以土地入股的,年底参与分红,不愿意入股的,可以给租金,两者水平基本接近。对合乎要求并且愿意进入企业的富余劳动力,企业安排每户1~2人在公司上班,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经过核算,以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后,农民一年获得的收入,包括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其原来耕作一年所获收益的3~5倍。用这种方式,熙可公司流转了大约7万~8万亩地。同样成功的还有浏阳的一家企业,他们通过上述方法把大片土地流转后,采用国际上最高水平的以色列技术栽种草坪。在土地的表面上铺一层膜后,在膜上面种植草坪。销售时将膜与草皮一起打捆运走,对下面的土地不产生任何影响。对不能及时销售的草皮,开发了滑草皮之类的旅游活动。而在草坪不能生长的季节,将膜揭起来种地,丝毫不影响收益。这种建立在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农业高效运营模式,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既让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又让农民获得更多收入。
推进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目前在国家的层面上还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笔者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如“农村土地流转银行”之类的政策性银行,专门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在“不允许抛荒”的政策指导下,对劳动力不够或不愿种地的农民,可以指导农民到“银行”进行土地流转。国家以一定的价格将土地收购到银行后,再将土地承包给种田能手或企业。目前,农村采取的无论是农村合作社,还是企业承包土地的方式,都需要农民单独面对种地能手或企业,由于担心缺少监督和约束,难以有效保障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不少农民并不愿意采取直接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而“土地流转银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有了这样的银行,以国家行为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农民可以放心地将土地经营权交给银行,这样就可以集中推进土地流转了。当然,这个银行必须是政策性银行,可以以村镇银行为基础开拓土地流转的业务,中央给予财政补贴,央行给予特殊的利息补贴,每年利息要减免。启动资金要给予扶持,涉及到一些烂尾帐的时候要买单,只有这样才能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土地流转。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或经济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任务和要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必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外,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走在广大企业的前列,发挥影响和带动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保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带头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
毫无疑问,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经济发展成绩主要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上的。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环境容量和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制约。
其一是能源、水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很高。统计表明,我国每制造1美元产值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消耗1吨煤提供的社会产品仅为发达国家的1/3~1/6。我国企业每单位产品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每单位产值的油耗是欧美国家的10倍。
其二是原材料的投入和消耗很高。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5倍以上,最高可高出100倍,甚至比印度也高出2~3倍。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世界平均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只有80年代初的40%,并且这种下降还在加快。可我国却相反,企业的物资消耗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越来越大,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近几年更为突出。
其三是经济效率低且产品质量差。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内地每100元固定资产还可以生产50元GDP,可进入21世纪以来,每100元固定资产却只能生产20元GDP,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拉动。这种状况目前尚未根本改变。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电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8,日本的1/13。中国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4%。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在世界名牌产品中,中国产品不到5%;在世界品牌100强中,还未见中国企业的身影。
其四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效益很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单位产值排放的污染物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10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6个城市,占比为60%;进入21世纪后,全世界20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占比上升为80%。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两高产业盲目扩张势头强劲。据联合国开发署提供的数字,在13亿中国人中,至少有9.8亿人的饮用水是受到污染的。全国七大水系有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全国大气污染的排放总量每年处于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城乡地下水污染情况日益加重,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因空气和水污染破坏的生态成本已占GDP的7%~8%,甚至可能上升至13%。
其五是贫富分化严重,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突出。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在2000年即已达到0.458,早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按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过去10年基尼系数最高点出现在2008年,达到0.491的高点之后回落,2012年为0.474。但这一数据被许多经济学家质疑,公众也认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据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称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无论哪种数据,既远超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0.24~0.36的水平,也超过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严峻现实已经向我们发出了严肃警告:当今中国既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正动摇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这就要求并且迫使我们,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必须进行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强化管理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对此,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企尤其是央企,理应在这一历史性过程中为其他企业作表率、树榜样。
带头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的直接体现者与践行者。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就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保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是国有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国有企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做大,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主导、引领和影响作用。
nlc202309040247
带头自主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赢得发展先机的根本力量。对国家来说,要通过自主创新使我们的国力增强;对企业来说,要通过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科技创新空前密集的新的变革时期,发达国家不仅继续保持科技领先的格局,而且还普遍将“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力求通过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发展高端产业,摆脱发展困境,巩固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定位,把自主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自主创新方面作出优异成绩,掌握本行业的技术主导权。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4.6%,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1.4%。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7家,占全国总数的47%。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载人深潜、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高速动车等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年均增长都在35%以上,专利申请数量、质量和实施率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来看,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不少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人。截至2011年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4万多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仅占总量的28.3%,与国际先进企业发明专利占80%相比,差距还相当大。为此,要瞄准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在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多作贡献。要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考核导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攻关,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要大力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营造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带头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素质。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布局结构还不尽合理。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一些企业发展还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一些国有经济比较集中的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一方面,要把推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搞好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落后产能的工作,提升传统产业中的先进产能比重,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电网、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力争较快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形成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发挥品牌对产业集成和提升的带动作用。
带头强化管理,提升效率和效益。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企业。《从优秀到卓越》通过对比卓越企业与对照企业的研究:“一个公司之所以平庸,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不善,而不是技术落后。”按照麦肯锡的研究报告,通过运营能力提升,传统制造业在产品开发领域可以降低10%~15%的成本,在采购管理方面可以降低15%的成本,在生产和服务环节降低的幅度更大,最高可达40%~50%的成本。这足以证明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据世行2012年报告,虽然近年来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非常快,按照1990年购买力平价测算,中国人均GDP在1990年约为美国的10%,到2010年升至20%左右;2011年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是1980年的8倍,但仍达不到欧盟国家的一半水平,也不如拉美国家的水平。中国科学院的多份报告显示,中国劳动生产率相比发达国家严重滞后,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甚至不如印度。事实上,管理不善正是中国企业效率、效益低下的最重要根源之一。据调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造成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国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中50%左右是因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中冶金企业的污染物70%因管理不善造成,没有采取防治措施而逸散的占10%,没有开展综合利用而流失的占20%;化工石油部门的重点调查表明,污染物排放量大部分是管理不善引起,有的甚至于管理不善原因占比高达86%。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把利润率过低归因于“制造·组装”环节。但日本《2004年度制造业白皮书》对400家制造企业的调查表明,在“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销售·服务”三阶段中,日本大多数企业认为“制造·组装”阶段利润率最高。对此,日本丰田管理研究专家佐佐木元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被“微笑曲线”迷惑,是由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所致。他给出的数据是:制造过程降低成本10%=经营层面市场销售额扩大1倍;资金周转率提高1%=市场占有率提高10%。
因此,国有企业的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必须与深化管理提升结合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地加强和深化各项管理。一是积极对标行业内领军企业尤其国际先进企业,在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进行再创新,挖潜力增效益,探索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二是强化信息化建设,大幅提升主营业务的生产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高效运营;三是加强集团管控,发挥企业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的优势,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四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使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经营的长效机制。从而以管理推进企业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以管理推进人才强企、科技兴企、创新驱动发展和“走出去”等战略,以管理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世行报告认为,随着未来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降。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据日本有关资料统计,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增加6%,工人提出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则可降低成本30%。中国在人口数量红利减弱的趋势下,更要重视挖掘人口质量红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应该起到重要带头作用,成为技术力量的培养基地,成为不断向各界输出高质量的技术工人、技术骨干的基地,进而使国有企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资本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持久强劲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nlc202309040247
带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的活力、竞争力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国有企业仍然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决束缚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
带头建设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要通过继续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的改革,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边界,完成国企的法人化和企业化再造,使国企转型成为真正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主体。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构建以股权结构多元化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断深化公司制和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支持并吸收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大建设规范董事会工作的力度,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外部董事选聘、培训、评价机制,严格董事履职责任,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民主管理有效融合的途径,构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切实解决长期存在的“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要继续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问题。要加快解决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让国有企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企业。要大力推动国企经营的市场化。把竞争的意识、竞争的机制引入国有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全领域,形成全员竞争、充分竞争的机制环境。
带头探索国际化经营的道路。首先要及时探索和总结在扩大开放和“走出去”战略中的经验。全球化使中国企业成为国际经济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想在关键的领域增强竞争力,就需要通过“抓大”战略,在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组建大型国企来强化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近1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时的非金融类国企已经达到54家,其中中央企业43家,地方国企11家。但随着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深入实施,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境外上市并购、承揽重大项目、引进战略投资等涉外经营活动全方位展开,面临的境外法律风险也随之大幅增加,涉外法律纠纷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并呈现出种类增多、涉及面广、损失加大的特点。因此,要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境外企业的规范和监管,加快完善境外法律风险防范的链条,健全境外法律风险防范的责任机制,依法妥善应对境外投资审查,主动参与WTO贸易政策审议。在坚持本地化经营、合规经营的同时,有效防控国际化经营的法律风险,并将在国际化经营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及时与中国企业共享。
带头扩大开放性,破除行业垄断。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重视保持对内开放。要深刻地认识国企保持开放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现在社会公众对行业垄断意见很大,因为行业垄断要维护既得利益就要维持现状,阻碍了结构调整改革的推进。对此,处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需要清理一下自己身上还有哪些是计划经济的东西,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范围内行业垄断的存在会阻碍国有企业的创新,而创新减少势必削弱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长远发展。现在有些国企在选人用人上采取“萝卜招聘”,其日渐增加的封闭性对国企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真正的人才才是国企的竞争力之所在,而开放性是国企保持和提升人才品质的唯一办法。通过关系网而形成的封闭性只会把人才排挤在外面,削弱国企的竞争力。同时,保持开放,才能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具备良好的流动性,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重组和优化利用。从制度上保障国企经营管理对社会与公众的透明度,主动自觉地接受政府、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向人民负责,减少各种误解和抱怨。
国有企业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顺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使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整体的国际竞争力逐步走到世界的前列。
(责任编辑:任 真)
破解难题促发展
——陇西县文峰镇党委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团建工作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文峰镇党委坚持党建带团建,以“青春建功、争当先锋”为主题,通过建机制、打基础、抓班子、强队伍、促工作等措施,全力推进基层团建工作,不断提升党团共建水平,实现了党团共建“齐步走”。
一、抓机制,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环境不优”的难题。文峰镇党委紧紧依靠党建带动团建,借助党建影响团建,同时团建主动跟紧党建、衔接党建、服务党建,实现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纵深推进。一是建立领导机制。专门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带团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村、社区党组织“一把手”是党建带团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团组织提请党组织解决的问题。二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团建工作列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与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凡基层团建工作不合格的,该党组织及负责人不能评先选优。三是建立述职机制。镇党委每半年听取一次团委的工作述职,研究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明确新办法。同时,每半年举办一次经验交流会议,对各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抓团建、带团建的好做饭、好经验进行学习交流。
二、抓队伍,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班子不强”的难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抓住团干部成长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了基层团组织工作无人办事的问题。一是在配强班子上下功夫。坚持“党建带团建”和贴近青年、贴近实际的原则,大力实施“1+3+X”团干部配备新模式,切实调整充实了镇团委班子,优化加强了镇团委工作力量。在镇团委班子人选配备上,对专职书记人选,由镇党委推荐提出,副书记人选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后再由镇党委和团县委协商确定,充分调动了广大团员青年的参与积极性,集中体现了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要求。今年,新选举产生1名专职书记、3名兼职副书记和7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班子成员平均年龄25.8岁,文化程度平均都在大专以上,3名副书记分别来自镇劳务工作站、镇农技推广站和文峰学区,同时把农业产业协会负责人、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也选进班子担任委员职务,真正将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各界别青年骨干选配到了团的领导岗位。二是在强化职能上找出路。着眼于加强和促进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研究和建立健全了书记、副书记岗位职责,团委学习制度、例会制度和述职考评等制度,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效”、“青年志愿者”、“捐资救学”、“农村青年创业行动”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团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引导、组织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先进、争优秀搭建了平台,切实增强了团组织和团员的示范带动职能。三是在发挥作用上做文章。紧紧围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和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两个重点,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员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升了团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依托三十铺村“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4期120人次,排摸创业小额贷款户33户,已落实放贷21户63万元,累计向团市委组织的保安、家政等劳务合同单位输送合格青年劳务人员206名,向新疆、陕西、山东等地职教学校输送初、高中毕业委培生31人。
三、抓创新,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覆盖不广”的难题。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国基层团组织创新格局试点的难得机遇,坚持依托产业建团与拓宽领域建团相结合,积极探索“区域统筹、多方联动”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促进了基层团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工作联动。一是依托产业抓建设。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先后在清吉洋芋集团、三十铺村蔬菜协会和金茂商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团支部,进一步拓宽了团组织联系青
年、服务青年的渠道,活跃了基层团的工作。三十铺村蔬菜种植协会团支部成立以来,先后建成反季节蔬菜温室356个,年总收入712万元。二是拓宽领域抓建设。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切实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新组建成立了金茂商贸有限公司、宇臻物流公司和效灵药业公司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支部。三是创新模式抓管理。学习借鉴流动党员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探索了流动团员“三找、三抓、三制、三促”工作模式。即:通过“团组织找团员,团员找团组织,团员找团员”明底数;“抓团的班子、抓工作场所、抓团员队伍”建组织;“流动团员联系制度、流动团员目标管理制度、流动团员外出登记制”抓服务;“技能培训促就业、跟踪服务促维权、教育引导促创业”求成效,真正让流动团员感觉到“家”的温暖。
珙县副县长 郑 静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总揽事业发展大局的关键。近年来,珙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育才我用,量才实用、真才活用、外才留用”的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和专业特色,着力解决卫生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等困难和问题,在体系保障、培养成长、引才纳贤、机制激励等方面创新“四开”措施,破除卫生人才发展难题,强势推进全县卫生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县域医疗服务水平迅速提升、卫生事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的预期目标。截至2009年底,全县428个医疗卫生机构2054名卫生从业人员比上年增长10.8%,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增长30.76%、中级职称人数增长15.04%、初级职称人数增长10.32%;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自愿选择住院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县和乡镇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增长了28.15%,有效助推了山区县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开拓体系,强化保障,应对“马太效应”,重视卫生人才事业发展 发展遵循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过去,人才的马太效应往往导致山区县卫生事业“人难留、才难引”。近年来,珙县坚持把卫生人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引才、育才、聚才的良好格局。一是加强领导。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门成立卫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并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负责具体工作;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联系会制度,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不定形式研究卫生人才相关工作。二是落实经费。制定了《关于加强卫生人才工作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明确经费投入: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5万元用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工作;要求医疗卫生单位筹集业务总收入的1%建立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全面落实卫生人才工作办公物力及硬件。三是制定规划。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对卫生机构、人员等进行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在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珙县医疗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战略规划(2009年-2020年)》。
二、开放培养,提高素质,营造“羊群效应”,搭建卫生人才成长摇篮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环境。珙县着力优化卫生人才工作环境,为人才提供成长成材的优渥条件。一是实施业务培训计划。坚持每年制定卫生从业人员培训计划,财政安排落实相关经费,统筹开展和举办各类医疗业务培训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服务技术水平。2009年,共派出一年以上进修学习的医卫人员32人,中短期培训共1300多人。二是鼓励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制定学历教育和执业资格、技术职称考试奖励政策,对取得高一级学历和执业资格、晋升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并在对单位综合目标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鼓励卫技人员参加医学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提高在职人员学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2009年,全县医卫人员学历水平保持一定比例上升,通过在职、脱产学习,取得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员65名,取得执业资格、晋升专业技术职称70多人。三是有效实施“上挂下派”制度。建立后备干部和人才库,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选送干部到县卫生局机关或上级医疗机构“上挂”锻炼、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选派干部到农村基层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岗位锻炼;开展县级医疗卫生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工作和“医疗专家送医到村”、“乡村流动医院”等“卫生下乡”活动,使乡镇卫生院的综合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营状况得到切实改善,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更便利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卫生工作的良性发展。近三年来,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上挂县级部门锻炼学习15人,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下派到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任院长职务12人,实现基层医疗单位“扭亏为盈”5家,派驻到基层医疗单位服务医务人员30多人,参加巡回医疗医务人员200多人次,为群众节约直接医疗费用支出30余万元。
三、开门纳贤,填补空白,放大“灯塔效应”,纵深推进卫生引才工作 由于珙县医学专业人才多个方面的匮乏,加上一些医学专业人才的不同程度流失,使医药卫生人才时有短缺,一度困扰全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研究卫生人才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制定引才方案,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增强全县卫生人才活力,将引进人才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紧抓落实。一是以“业”为本招聘人才,激活最薄弱的环节。参照招商引资工作的经验,制定出台招引专业卫生人才的优惠政策,增强县外专业卫生人才来珙县创业的吸引力,引才聚才。除县上集中派出工作组到专业大专院校主动邀引卫生技术人才外,近年来,通过召开人才交流招聘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方法,共引进卫生专业大学生30人、聘入专业技术人员60多人。另外,对医疗卫生单位所需的紧缺技术人才,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先由医疗机构安排实习或试用,期满表现优秀的,参与公开招考转聘为正式职工,以此及时补充医疗卫生单位有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的人员。截至目前,全县各医疗单位聘用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以及影像、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已达200多人,其中2009年聘用50余人。二是以“用”为本引进人才,充实最需要的地方。拓展人才工作思路,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办法,一是针对一些特殊人才,主动上门拜请,兑现优厚承诺,跨省际聘请专业医师投身我县边远山区医卫工作,以此助推我县基层医疗诊疗水平全面提高。在最边远的观斗苗族乡卫生院招聘云南省威信县副主任医师唐会久后,该院业务收入由原来的每月3000元增至近20000元,经营状况大为改善,收到了“引入一个人,造福一个乡,救活一个卫生院”的良好效果;二是根据卫生人才普遍紧缺的现状,由县卫生部门牵头、国家财政补贴、向社会招聘乡镇执业医师的工作得到有力开展。专门出台相关奖励办法,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共招聘15名优秀的执业医师充实到王家、洛亥、观斗等偏远乡镇卫生院工作,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9人,有效地充实了我县边远基层医疗力量;三是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卫生管理人才,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渠道,拓展延伸至县、乡、村“三级网络”的网底选拔优秀医务管理人才,打破过去只在医疗卫生单位正式人员中选任的陈旧格局。2010年首次面向全县社会公开招聘4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其中2名是原在职村医生。三是以“能”为本寻求合作,换回最前沿的技术。一方面,珙县人民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原北京309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三医大新桥医院签订技术合作、技术帮扶协议。自2001年以来,北京309医院先后派遣医疗队10批、31名专业领域专家教授来我县开展业务带培活动;接收我县医务人员进京免费进修学习60多人次。另一方面,珙县中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远程教学、会诊网络平台,每周开课2次;并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电子病历系统,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
四、开明激励,提升动力,突破“洼地效应”,构筑卫生人才积聚盆地 基于卫生人才工作对全县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珙县坚持加大工作力度,从建立完善人才配置管理和使用体制和机制入手,努力营造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才执业环境,让卫生人才“来了就留下、留下了不再流走”,不断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一是加大投入提高待遇留人才。本着“待遇留人”思路,县政府逐年加大投入支持卫生人才建设工作。2009年,帮助解决医疗卫生债务336万元,增加乡镇卫生院发展经费补助106万元;县财政对乡镇卫生院职工工资按工资套改后的60%予以补助;医护职工年收入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27.8%。二是落实编制留住人才安心创业。在乡镇卫生院改革期间,根据实际,调剂编制使用,增加人员编制,主要用于解决专业、拔尖、紧缺人才的“安心”问题,稳定卫生人才队伍,补给卫生事业发展需要。2009年增加编制22名。目前,全县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事业编制758名,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387名,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编制371名。三是建立竞争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度,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注重在竞争聘任中,逗硬执行“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充分体现重能力、重贡献的用人要求,打破了卫生行业专业技术服务的“终身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创造条件。据统计,全员聘任工作中调整人员20多人。四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人才积极性。奖惩分明是工作预期目标实现的最佳动力。珙县在卫生系统分配制度方面,按照“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有效激发工作动力”要求,已彻底打破了平均主义,严格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同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在农村基层工作10年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鼓励和政策倾斜;在普遍实行绩效工资制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受聘岗位,收入分配适当向优秀人才和高科技含量、高风险和关键岗位倾斜,切实提高中高级人才待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有效调动了各类人才工作积极性。五是选拔学科技术带头人发挥人才带动作用。出台了《珙县拔尖人才培养选拔暂行办法》和《珙县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选拔暂行办法》,对入选人才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激励待遇。例如:对副高职称人员每两年组织一次外出考察学习,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每篇奖励800-1000元,对创新技术、项目奖励5000-10000元,对优秀人才实行低职高聘、津贴补助,将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优先列入院领导班子、有关科室负责人人选。六是政策优待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依据《珙县拔尖人才培养选拔暂行办法》和《珙县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选拔暂行办法》,对卫生系统引进的大学本科生购买人才公寓住房给予优惠政策,引进的拔尖人才给予3000-10000元安家费。七是加强宣传表彰激励优秀人才。充分利用珙县电视台、神韵僰都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对每年评选表彰的先进医疗卫生工作者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尊重卫生人才、赶超医卫先进的浓厚氛围。2009年,全县公开评选表彰优秀医生、优秀护士、优秀公共卫生工作者20名,每人奖励1000元;2010年“三.八”节期间,在全县公开选拔“巾帼医德之星”2名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
如何凝聚优秀教师的力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如何重燃教师职业激情,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发展学校特色,创建学校品牌?
如何为学生创建安全的校园?
如何缓解工作压力、管理情绪?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着眼于当前校长培训的热点,出版了“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参考用书”系列,该系列译自当前英、美校长培训领域的优秀图书,紧紧围绕校长专业发展(包括校长角色的定位、领导风格的塑造、卓越领导力的培养、专业发展的评价、工作压力的缓解等)和学校经营与管理(包括学校品牌的打造、人力资源管理、财政管理、教学管理、安全校园的建设等)两个方面,为教育管理者,尤其是中小学校长,提供了一系列专业发展的知识及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内容全面、实践性强是“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参考用书”系列的两大特点。该套丛书拟出24 本,现已出版20 本。现将已出版的主要书籍的精髓作一简介。校长职业倦怠是近几年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摆脱校长职业倦怠》致力于帮助校长们缓解压力,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职业倦怠也是当前我国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遭受倦怠困扰的教师,是那些最具有献身精神、最有热情的教育者。《重燃火焰——校长如何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一书从校长的角度,为领导者重燃教师职业激情指明了方向。
《如何在危机中前行—学校领导者的心灵鸡汤》给予面对危机的校长以心灵的慰藉。
《发现你的领导风格》使校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塑造自己的领导风格,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技能》秉持实践性原则,从专业的视角介绍了一些关键性绩效管理的技能,为学校领导者提供谋略参考,帮助领导者激发教职工的潜力,继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就。
初为一校之长者常常发现,许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实际的领导工作充满了无法预料的障碍。《新校长成功策略》正是新校长成功地开始职业生涯所需的岗位实践指南,有助于校长成功履行日常职责,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一个学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成功地吸引、选择和留住优秀教师。《有效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给出了操作性极强的建议。
校长是新教师成功融入学校环境的关键人物。《校长如何指导新教师》为准备开展高效的新教师培训的管理者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参考。
教学领导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领导》、《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从现实的教学问题切入,运用各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行动指南”。
为所有学生创建安全的校园,教育者责无旁贷。《创建安全的学校》列举了学校危机事件和学校采取的安全措施的范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从主动预防措施到有效的处理方法,全面指导安全学校的创建。
中共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落脚点定位在“解决发展中突出问题贯穿始终”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县区活动领导小组重视解决大批农民工回流问题,把其作为关注民生的当务之急抓紧抓好。因此,活动初期,全市参学单位齐抓共管,“加减乘除”并用,初见成效。
在方案制定时,突出政府扶持 “加法”内涵。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的要求,各县区针对农民工问题,各尽所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市政府提出,凡不违背国家大政方针,绝大多数群众拥护的、鼓励农民工创业的政策的规定,皆予支持。四县四区采取“政策扶持+创业指导”的方法给返乡农民提供就业便利。首先是建立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实施小额贷款和财政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对农民在创业上的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用电用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东海县规定,凡是在规定的地块里发展高效农业的,每亩奖励现金5000元,该县双店乡北沟村村民单华强建设12个温室大棚种植百合,每个棚子增收5万元/年,共增收75万元,带动了周围一大批返乡农民种植花卉林果、创汇蔬菜等高效农作物,收入远远好于出境打工。其次是建立促进农民创业的服务体系,县区全部建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依托创业培训,提供创业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推广农民创业指导园、创业一条街做法,为农民创业提供孵化基地,鼓励更多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擅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返乡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前期调研时,实施疏散返乡人流的“减法”举措,减小返乡农民的 “家乡拥堵”压力,推出“解压”一揽子工程。疏散任务落实到人,参学的县区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长为第一执行人,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落实人,县及乡镇村人大代表为第一监督人,此项工作成绩列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考核,成绩突出给予表彰,名列孙山者,给予学习不合格“黄牌警告”,限期整改。
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推出“就业岗位进千村”活动,各部门争先恐后,制定帮助农民工再就业规划,把“返乡潮”的调研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做法为“三渠并开”:首先是开通就近安排、就地就业渠道。市劳动局鼓励本地企业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就地转移。对企业新吸纳返乡农民工达到一定规模并提供岗位培训的,招用返乡农民工达50人以上的,安排专门的招工代办员,提供全程服务。年内,对招用返乡农民工数量较多、用工规范、待遇稳定的企业各级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其次是开通扩大交流、友好对接渠道。相关部门建立劳务输送基地,立足挂钩市、融合长三角、联系沿海线。联合南北劳动力挂钩城市开好劳务对接招聘会,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劳务信息适时传递、适时发布,在2008年已经建立10家劳务合作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扩大到20家,并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劳务合作常态化工作机制。年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南北挂钩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60%以上。第三是开通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渠道。建立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制度,使城镇公共就业体系向农村延伸,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级机关工委深化早先开展的“双联双推”活动,市级机关86家党组织深入社区(村)调查研究,以结对共建、结对帮扶、党员志愿者(义工)行动等形式,定期走访与返乡农民工密切相关的家庭400余户,举办25场政策宣传活动及培训,发放物品、材料18万份,免费培训社区下岗失业人员3万余人次,其中农民工6000余人次,并为下岗职工、“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380余人推荐家政、销售等岗位。
督导组在督导活动早期进展情况时,提出农民工返乡再就业信息援助要有一传十十传百的众人加码的“乘法”思维,要求参学单位和个人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加倍提供就业信息的理念搞好信息服务,建成快捷、宽泛、顺达的信息网络。
全市各单位按照督导要求,做到了 “一传两送”:“一传”,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及时传送。市县劳动局和人事局发挥职能作用,牵头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把及时向镇村劳动保障服务网络传递信息作为硬指标、新任务,周一至周五全天候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录用备案等一条龙就业服务,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全市的1431个行政村。“两送”,即镇村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及时把信息送到返乡农民工手里,将每一期招聘讯息张贴到农民的家门口,让农民第一时间掌握就业信息;用工企业组织招聘小分队,开展“送岗位进乡镇”活动,定期不定期进镇进村,提供用工服务,既满足企业用工短平快的需求,又解决农民进城求职不便、信息掌握不灵的被动情况。
在评选十佳创新载体时,强调解除返乡农民工岗前岗后困难“除法”创意。把解除他们眼前急难作为“真学真用真实践,建设科学发展新港城”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载体中的一个检索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为农民排忧解难上。
按照全市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载体创新要求,各县区着力解决农民工上岗前后,技术不懂、新的岗位不适应、生产销售流通环节不畅等问题形成的困难症结,全市采取“切两刀”的方法解除病症。第一“刀”是使用分类别、减免培训费用的方法培训。加大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和农村人才工程,乡镇组织,定点实施,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年内培训劳动力20万人。开展“培训菜单进万家”活动,把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补贴标准、农民培训补助政策等信息印在一张“菜单”上,通过招聘会、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印发到农民手中,供农民根据自身培训愿望就近就地选择参加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素质,为农民工进城就业特别是就地转移就业扫清障碍,增强就业成功率和就业稳定性和抵御失业风险能力。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农民培训菜单2万多份、发放培训券1万多张,减免农民培训费用100多万元。第二“刀”是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解决销售难题。扎实推动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三大合作”发展。目前, 全市成立了水晶、板栗、草莓、优质畜禽、海淡水养殖等专业经纪人协会分会近300个。共有经纪人10万人,持证2819人,其中农民经纪人18872人,充分发挥绝大多数经纪人科技理念新、联络能量大等优势,把解决返乡农民工产销问题交给他们,通过传、帮、带,引导更多的农民闯市场、搞流通,带动和帮助返乡农民重新走上致富道路。农村经纪业中已有注册商标500多件,经纪人在外地设立窗口700多个,承担全市70%以上的农副产品流通任务,经纪业务年成交额达140多亿元。
【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推荐阅读:
同心协力破解难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06-13
破解党建难题09-25
为群众破解难题情况06-08
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07-13
关于破解基层党建创新难题的思考09-12
乡镇基层组织建设年破解难题方案09-27
创先争优破解难题实施方案发05-28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11-14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06-08
破解教学疑难问题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