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教学案例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碧螺春教学案例(精选6篇)

碧螺春教学案例 篇1

【教材理解】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茶乡的环境美,采茶的姑娘美,劳动时的场面美,炒出来的茶美,品茶的意境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以此点燃情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上节课,我们读《碧螺春》,已经知道了“碧螺春”是一种茶叶的名字,谁能用

一、两句话来概括地说说这个名字的由来?

2.这节课我们来品《碧螺春》。碧螺春久负盛名,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这一句)

3.同学们,让我们轻声读一读,细细品一品,你是否能读出些什么?

4.师:同学们,刚才是你们的真实感受,相信走进课文后你们会有更多的体会与认识。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走进采茶图,赏“明媚春光”

师:采摘碧螺春的最好时间是每年的春分至清明,而一天中最好的采摘时间是早上五点到九点。那时候的茶园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

(1)截取课文录音范读第四自然段,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听课文第四自然段录音朗读

师:多美的文字!多美的朗读!我深深地陶醉了,你们呢?

师:苏轼评王维的诗与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读这段文字,也有这种感觉,不但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听到美妙的声音。请同学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好好地读这段话,结合欣赏课文中的插图,说说你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

生读后交流

①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等语句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指导

②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灵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练读。

师:你丰富的想象力真叫人惊叹,细腻传神的描述与本文作者不相上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的眼睛看到的、你们的耳朵听到的,要比老师一个人想象出来的丰富得多、精彩得多!能把这段话读好吗?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一幅幅茶园美景展示在我们眼前吗?自己练练吧!

你看到的可真多,相信你会把这句读好的。

你很会观察。

谁来/再来把这么美的春光给读一读。

同桌互读。/自己把这句话好好练练。

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

(2)小结: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爱)让我们捧起书本,怀着喜悦的心情美美地读这一段。

2.走进焙茶图,看“明媚春光”

师: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他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入夜焙茶图”!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五自然段,看看焙茶手的劳动,这一副景象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仔细地品读)

生(交流):繁忙

师:那你们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并用曲线画出有关焙茶动作的语句

①(媒体出示句子:焙茶手短衣紧袄……煞是好看。)

谁再来把句话读好。

②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出具体的动词吗?(揉 搓 捺 抓)

③谁来演示一下这四个动作?谁再来演示一下。

④接下来我请同桌合作,先请左边的同学读这句话,右边的同学做动作,然后交换。

同学们都做的很好,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做。

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引读:此时的茶叶——(媒体出示)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为什么称它“工艺茶”?(这是工艺品,不仅外观美,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

真是所有的一切都拿捏到好处,它已经不是普通的碧螺春茶叶了,在我们焙茶手的精心制作下,已经诞生了真正的艺术品,它不仅可供冲饮,更可供欣赏,仅仅是看着,那都是一种享受。

那让我们再来欣赏真正的焙茶手制茶的情景吧!(媒体出示)大家看,焙茶手正在炒茶,他们的动作那么利索,手在滚烫的大锅中不住地翻拌,揉搓捺抓整套动作融为一体。

看了之后又想说些什么?(敬佩)

师:碧螺春是美的,她的美来源于采茶、焙茶人辛勤的劳动,所以说“劳动就是美,劳动创造了美”。(出示这一句话,让学生高声朗读。)

3.走进品茶图,品“明媚春光”

师:正因为有了心灵手巧的采茶姑娘、技术娴熟的焙茶手的辛勤劳动,才能使我们品尝到如此清香扑鼻的碧螺春茶,此时此刻,我们仿佛闻到了那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赶快走进月夜品茶图,师:这一幅图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齐说:陶醉)

(1)姿态美:茶叶如青螺如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解释“一旗一枪”(一叶一芽)。

(2)味道美: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师:茶中映着月光,月色中飘着茶香。多美的境界啊!真是悠然品茶趣无穷啊!(板书:悠然品茶趣无穷)让我们再次品味碧螺春的魅力。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师:同学们,还记得《村居》这首诗吗,一个“醉”字让我们看到无限春光,真是“问言与谁醉,却道春光明媚”。那就让我们再醉一回,这一次我们又醉在什么里?

(学生投入地读)

生(交流):

我醉在“夕阳西下,明月初升”的意境中;

我醉在碧绿清澈的汤色中;

我醉在那份真诚的情谊中;

……

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碧螺春的茶叶,我们也来细细观察,美美地品尝一下。(老师泡茶)

品完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再一次品位一下碧螺春的独特之味(齐读)

三、拓展练习,丰富“明媚春光”

师:让我们陶醉的不仅仅是碧螺春的馨香,还有朋友间真挚的情谊。品心、品情、品真诚。

品茶是一种温馨,一种惬意,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从这句话中表达了外国诗人怎样的感情?

齐读这句话。读着读着,这一诗句在作者眼里仿佛又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

读到这里,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江南的明媚春光才一览无余。外国诗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师: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美丽、勤劳的采茶姑娘;技术炉火纯青的焙茶手。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

请你也学着老师的样子,也写上几句诗意的话,既要运用刚才所学的,又要发挥你的想象进行创作。

四、小结:

此时此刻碧螺春一定深深地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呀!学生谈收获:

五、作业。

1.你们能为碧螺春写几句广告词吗?试一试。

2.做个“茶博士”,介绍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板书:

久负盛名

螺 春

清晨采茶图:

美丽动人

入夜焙茶图:

炉火纯青

揉 搓 捺 抓 捻 拌 捏(繁忙)

月下品茶图: 令人陶醉

悠然品茶趣无穷

教学反思:

碧螺春教学设计 篇2

唐山市滦县茨榆坨镇谢各庄中心小学

吴秀梅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

26《碧螺春》

二、教学目标:

1、回忆碧螺春的产地、传说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碧螺春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3、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感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4、体会描写细致与准确手法,积累背诵4、6段。

三、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文字描写,体会茶农勤劳和心灵手巧,了解中国茶文化。

四、教学准备:

写着重点句子的图片、配乐、制茶视频的课件

五、教学突破:

通过出示江南图片,学生当导游,配乐朗读,视频展现,进入情境,感受碧螺春的采摘、制作过程,体会茶农勤劳和心灵手巧,了解中国茶文化。

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

2、学生结合图片,当导游,回忆介绍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的来历。

3、这节课重点领会江南采茶、制茶的过程。(明确本节课目标)

二、读文品悟

(学习第四自然段,采茶。)

1、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闭眼想象,进入情境。)

2、引导交流(出示各种图片、文字)

看到:(1)采茶姑娘清晨去茶园的情景。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体会到她们很勤劳。

(2)翠色欲滴的茶园,令人陶醉。体会到江南茶园美。

(3)“太阳出来了„„”也令人陶醉。体会到江南茶园美。

(4)“采茶姑娘神采飞扬„„”从“灵巧”体会到采茶姑娘心灵手巧。从“敏捷”体会到她们动作娴熟,速度很快。从“神采飞扬”体会到她们很高兴。

理解词语“神采飞扬”请两名学生扮演采茶姑娘表演,理解。听到:“鸡鸣”体会到勤劳。“银铃般的欢笑声’体会到心情愉快,和她们爽朗的性格。闻到:弥漫的花香。

3、你觉得采茶过程中,哪里美?

(结合江南图片)体会到:茶园美、采茶姑娘美、劳动场面美。

4、为采茶图起名。(学习第五自然段,制茶。)

1、(师过渡)入夜又会是一番怎样的繁忙景象呢? 自由读第六自然段,用△勾画出制茶时的动词并体会。

2、引导交流。

(同桌讨论,一名回答。)

3、同学扮演制茶师傅,带领大家表演,一名同学朗读前两句话。(出示制茶时图片)

4、体会到茶手勤劳、心灵手巧。

5、制成的茶叶什么样子?(齐读最后一句话)为什么叫工艺茶?

6、请同学闭眼想象画面,一生配乐朗读5段,为制茶图起名字。

7、播放视频,制茶。

三、总结

1、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茶农?

2、学习她们热爱劳动,心灵手巧。

3、总结细致刻画手法。

四、作业

1、背诵4、6 段。

2、小练笔

学习细致刻画手法写一个场面描写,如《赶集》《打

《碧螺春》的教学反思 篇3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自然就把这两个方面,作为了授课的重点,可是由于我们地处北方,孩子们几乎没有人亲眼看到过茶园,所以为了让孩子们对茶园有个清晰的印象,我从网上找了很多茶园景色的照片,然后经过认真的筛选,留下了自认为是能给孩子们以震撼感觉的照片,准备课上呈现给孩子们。事实证明,这些照片的出现,的确令孩子们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令他们的想象更加有灵性了。

对于碧螺春制作的部分,我采取了:说说文字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语——看炒制碧螺春的视频,体会茶手技艺的高超——看炒制出来的“蜷曲成螺”的碧螺春的图片,体会“工艺茶”的名不虚传的步骤,带着孩子们边读边动手边体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品茶部分重点放在了碧螺春的色香味形的“品”上。当那一杯碧绿的碧螺春呈现在大屏幕上时,我看到有的孩子真的在深呼吸,我想他们是想闻一闻它的味道。教学至此,孩子们说出“在清香地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作为本课的一个拓展,我补充了一部分关于茶的知识。我是想让孩子们在文本之外,对茶文化有一个稍微深一层的接触,以便让他们用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兴趣,自己主动地去阅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总体上来说,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感情朗读少了一些,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得到读的机会;由于是陌生的老师,课上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活跃起来,不想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在课前,如果我和孩子们能有多一些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状况应该会有所改变。

碧螺春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节)

教学重点: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课前准备:茶叶,茶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通读课文

1.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师巡视)

2.交流并板书;

名称由来,采茶,焙茶,品茶

二.学习课文第4节

1.指名学生读。板书:美丽动人

2.美在哪儿?请划下来读一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读得要美)

4.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愉快、高兴的心情)

5.欣赏音乐,感受环境。

6.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7.练习背诵(个别检查)

三.学习课文第5节。

1.读课文,看了茶的焙制过程,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新奇

2.怎样感到新奇,怎样焙茶?请学生读一读有关描写的语句。

3.划出突出动作描写的词语。

板书:揉搓捺抓

4.学生作动作示范(演示)

5.体会动词的巧用,练习朗读。

6.这样焙出的茶才是上等的好茶。

四.学习课文第6节:品茶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才叫品茶?

2.交流并板书:色香味形

3.分组品茶。

4.品尝也是一门艺术,好茶碧螺春连外国人也称赞。

板书设计:

冀教版碧螺春教案 篇5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组围坐,准备好碧螺春、绿杨春(本地特产)茶叶及简易茶具,创设一个围坐品茶的情境,从品茶入手学习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词──生活、体验。一开始就由生活中给客人倒茶谈起。这并非多余,一方面自然地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一方面又调动生活经验,引起本地茶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初步比较,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似乎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无关,但却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暗含了思维的训练,善观察善分析,不仅仅是语文学习所需的。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课堂上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个实践环节中,我将生活中的沏茶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对沏茶的过程会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因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种综合能力,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显现。师生间的交流、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加深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老师可以理解感受所达到的程度。

最后,通过学生满含真情的交流,我见时机已到,便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来“享受”沏茶这一过程,自然地将教学流程引到朗读品位这一重点,水到渠成。

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以下几个题目中选择一项认真做好调查,精心构思,试着写一篇文章。通过走访参观等,对家乡茶绿杨春作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

①、模仿《碧螺春》写一篇介绍绿杨春的文章;

②、比较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异同,并围绕这一内容写一篇文章,如《绿杨春与碧螺春之比较》;

碧螺春茶艺表演解说(最新版)词 篇6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60度鞠躬)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一堂。

有语曰:“四海咸来不俗客,一堂相聚知音人”。而朋友相聚,茶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奉上绿茶茶艺表演,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茶的甜淡清雅,韵味悠长。

古诗语:“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所以我们今天带大家一起品味碧螺之美。(茶艺小姐入场)

洞庭碧螺春,产于苏州市吴中区东、西山,集吴中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是我国历史上的贡茶,也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以春分到清明前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碧螺春茶艺,“春满洞庭”。(程序:)

第一道燃香——焚香静气

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第二道煮水——活煮甘泉

泡茶以山水为上,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三道鉴赏茶叶 —— 叶嘉酬宾

碧螺春有“四绝”——形美、色绿、香浓、味醇,赏茶是欣赏它的第一绝——形美,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娇巧可爱。当然,天下茶人更喜爱的,是它的“三鲜”之妙:叶鲜嫩、汤鲜香、味鲜醇。

第四道温杯 —— 冰心去凡尘

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需至清至洁。

“冰心去凡尘”,即用开水再烫洗一遍本来,已是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五道注水 —— 悬壶高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碧螺春的采摘非常之细嫩,故水温适宜在85度左右,高冲水可使水流在此过程中降低温度。

第六道投茶 ——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清官迎佳人”即用茶匙把茶叶投入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茶舞:

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开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

在品茶之前,仔细观察欣赏茶芽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舞姿,水波晃动,好象茶芽又恢复了生命一般。第七道敬茶 —— 敬奉香茗

我们以茶为媒,传达我们对朋友的情谊。

第八道品茶 —— 慧心悟茶

绿茶贵在尝新,茶杯在手,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了“春波茶舞”之后,要细闻茶香。

绿茶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用心灵去感悟,更能闻得到绿茶那种春天的气息,以及清纯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人生甘苦,回味无穷

微微苦涩的茶味,回甘之余,让人领略到茶无比诱人的魅力,更让人深深地体会到“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第九道收具 —— 淡中品至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只要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茶汤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品茶如品人生

历代茶人都认为和是一种襟怀,和是一种气度,和是一种境界。从这杯调和的茶汤中,您或许能品出深沉雅 致的茶香,品出生命的浪漫情怀,让人体会那超然出世,淡然无极的意境美。

·各位茶人,各位朋友,绿茶茶艺表演到此结束。谢谢观赏!

【碧螺春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上一篇:福特汽车调研方案下一篇:插花小学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