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的优缺点(精选8篇)
(一)《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本书共6个章节,前4章按时间顺序,分别为英国文学的开端,英国文学的诞生和繁荣,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繁荣景象。后两章分别为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现代畅销书作家。除第一章前两节分别介绍了《贝奥武甫》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外,其它章节以介绍诗人或作者代入。1)优点:
1. 内容简洁,没有大段枯燥冗长的文字,读者读起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2. 排版合理,在正文的侧边配有作者或作品的插图,加上一些简短的对作者,作品的历史地位以及文化背景的说明作为正文的小补充,使整本书极具吸引力,让读者有一直读完的欲望。
3. 双语版本,在英文介绍之后就是中文版本。大大节约了读者的阅读时间,也方便了非英语专业读者的阅读。
4. 选取的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或诗人,令读者对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及作者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2)缺点:
1.除第一章前两节是介绍作品外,其它均为对作者的介绍。在对作者的介绍中,多是以时间顺序介绍作者的生平,对作者的其它作品及写作风格的介绍不足甚至没有。2.内容不太统一,有的只介绍诗人生平及作品节选,有的会加上作品风格,代表作品的写作特色或修辞手法。
3.格式不统一。每一节代表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写作风格或修辞方法均为英汉双语,但代表作品的节选却只有英文版本而没有汉语译本。
4.内容的简洁意味着信息量的不足。此外每一节的大部分篇幅都以流水账一样的方式介绍作者的生平,对当时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的分析不足。此外全书共6章,前4章介绍了从最早的《贝奥武甫》到第4章维多利亚时期的几个代表作者及作品。后两章则分别介绍了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包括J.K.罗琳在内的4位现代畅销书作家。仅凭这些内容很难“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二)《英国文学知识及选读》
本书共8章,按时间顺序分为早期及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后期文学,20世纪文学。每一章的内容分别为历史背景介绍,文学趋势,主要代表作品,文学常识,作品节选,课后练习。1)优点:
1.总体比较全面,选材范围广,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一直写到了20世纪,基本英国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2.条理清晰,内容明确。每一章所介绍的部分相同。整本书从目录来看整齐划一,一目了然。
3.内容丰富全面,每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出现的修辞手法及诗歌韵律都写了出来。
4.每段节选作品后均有注解,便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2)缺点: 1.所节选的作品缺乏代表性,节选作品多达十几近二十篇,多且长,比较无趣,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看完。
2.全英文,没有中文译本,给读者阅读增加了难度。
3.文字段落长,排版密集且字体较小,单调没有图片,略乏味,不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 新型教育理念的全面确立
就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专业而言, 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钢琴教育人才的重要职责。改变原有的钢琴为高端教育的思想为平民化、大众型的艺术教育, 让钢琴作为一种简单音乐形式深入人心, 同时也要做到对其“精英式”的教学予以辅助教育。这种教学理念的提出不仅正确界定了钢琴师范教学的综合发展模式, 同时也为钢琴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是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一种间接肯定。
2. 素质教育倡导下主体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
师范钢琴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人才, 同样也不是师范制度下教学形式的孤立实施, 而应充分考虑两方面的统一对立关系, 将其结合起来, 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钢琴教育家。因此, 我们在传统钢琴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刻变革。第一, 钢琴课程的教授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是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进行学科内的辅助教学。如, 钢琴韵律的培养、钢琴演奏技巧等课程的开设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师范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 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音乐本身的整体性及钢琴学习的广泛性。第二, 很多师范院校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了以“钢琴学习”为核心的学术探究活动, 让学生摆脱死学书、学死书的恶性模式, 以期让学生在互动式的交流中真正学到知识, 并做到在学业中的谦逊好学, 此亦为学生接触多元化的事物并开放眼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 在以往的师范钢琴教育中, 往往只注重弹奏技巧的学习, 而严重忽略了演奏中美学体现。作为美学教育中个人技巧的把握相对突出的学科, 钢琴专业的学习有必要做到技能的熟练掌握, 注重在演奏技术上的纯熟与精准, 但也要适当的把握技术练习的频率高低程度, 切忌让学生反感于一味枯燥的、缺乏激情的且无任何审美价值的练习, 从而适得其反让学生们渐渐失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正如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以人为主体地位的确立, 而非教学内容的硬性灌输这一概念中对“人”这一执行者的肯定一样, 钢琴师范教育深层次的结合了演奏技能的内在体现及以钢琴为载体的艺术直观展现, 成功实现了我国高校师范钢琴教育的阶段性变革。
3. 钢琴教学方法等就业知识的成功渗透
高等师范钢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钢琴教育人才。因此, 近几年各大高校都针对“师范”这一思想的“示范意义”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 我国的整体发展已经成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这就更大限度的加深了对人才的强烈需求, 因而,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也就尤为重要了。
二、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近五年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 教育中西方文化意识流的过度泛滥
由于钢琴的起源地在西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西方文化的渗透。而素质教育的又重点强调我们要做到对钢琴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史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因此, 西方文化的逐步侵蚀必然会对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知识的传授, 而是在于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化内涵的灌输, 不断发掘人的潜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 完善其思想与文化理念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已经完全脱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不仅对学生思维的健全造成了一定的偏差, 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我国文化的传承。
2. 忽视了对人主观能动性及创新精神的挖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琴教育已经有了很大范围的扩展, 也在近五年迎来了其几十年来发展的高潮。钢琴教育也逐渐由人们不可企及的音乐产物逐渐发展为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可以说经过近五年的努力, 我国钢琴教育已由昔日的边缘化物质逐渐向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转化。在钢琴教育飞速繁荣的背后仍存在着一定的危机。我们不能被教学的理论式探究蒙蔽了眼睛, 而忽视了真正的实践行为科学。教育的本质在于人, 而非教育本身。而钢琴教育的开展更是意在以钢琴为主要媒介完成对人行为及思维的整体培养。因而, 钢琴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本身是不谋而合的, 即重点在于人生与生活广泛层面的素质教育。就这个角度而言, 我国现阶段高等师范钢琴教育的人文化教育理念的实施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亟待加强。
三、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改进的几点措施
1. 注重本土文化的导入
一方面, 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学习都要关注其背景的存在, 钢琴演奏的学习也不例外。钢琴文化教育的培养也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做到以我国本土文化为先导, 针对中西方文化严重冲击的部分予以思考, 并在文化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另一种考验。另一方面, 单纯的从钢琴创作背景层面进行本土文化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实现钢琴教育的中国化, 就有必要将代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改变为钢琴曲, 让学生从钢琴旋律中再次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底蕴。
2. 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教学方法的实施
首先, 要在学校本身能力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学生的数量, 坚决杜绝因为学校资源的缺失而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现象。同时笔者认为教育部也要起到相应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对于一些存在严重扩招行为的院校进行制止, 并予以严厉的惩罚。其次, 无论是从学习能力, 还是从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来看,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存在的。因此, 教师应通过调查问卷或谈话的方式对学生的各方面学习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从而以此为依据因人而异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到知识, 进而对钢琴演奏产生浓烈的兴趣。
综上所述, 我们在看到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在近五年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不断将其改进, 注重本土文化的导入、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教学方法的实施, 从而促进我国钢琴师范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提高在职教师学历水平为目的的教育。如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渐向大学专科、本科发展,中学教师则开始追求本科、研究生学历。从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学历达标情况的调查研究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比较低,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类教育还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二种是短期的、不同层次的在职教师的培训。如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教师岗前培训,新课程实施之前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培训等。目前,这两种继续教育主要采用课程培训的方式进行。故教师能否受益,一受课程质量本身的限制,二受课程所作的一般论述不能直接触及教师的内隐理论和教育行为的限制。因此,当前教师继续教育中出现的最大、也是最普遍的问题是,教师普遍感觉到“听课时觉得有道理,做起来还是老样子”,这一方面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有关,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观念偏狭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但是,当前的很多继续教育机构片面地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就是在职前教育的基础上,对教师所教学科的进一步深化。将教师继续教育的功能仅仅定位为知识教育,学历补偿教育。应当说,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包含着学历补偿的功能,而且也确实要借助知识教育的形式来完成。但是,如果将继续教育的全部功能局限于此,就会造成两种错误的课程观念:其一,知识越多,水平越高。这种观念在培训机构、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中都大有市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培训机构致力于为受训教师开列出大量的课程清单,整个培训过程表现为“讲课—听课—考试”三个简单的环节。在操作中只要受训教师顺利通过了课程考试,培训机构便认为是完成了继续教育的任务。其二,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在理想的教育中,“学历”与“学力”应当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学历,甚至错误地认为学历本身就代表能力,代表水平,就有可能陷入“唯学历化”的误区,甚至本末倒置,将手段错当成目的。
在客观上,将学历这种“硬指标”作为评价教师达标与否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学历比之学力更易量化,便于评价。而且,之所以对教师的从教资格从学历上做出明确规定,意在促使教师通过对学历的追求,提高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但是,如果将学历本身作为第一甚至是唯一的追求,必然会导致教师继续教育目的的异化。例如,在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诸多形式中,函授教育是最主要的一种。函授教育是辅导自学和面授学习的结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和受训教师无视辅导自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短暂的面授学习作为获取学历的唯一途径。在这种“唯学历化”的追求中,学历提高的表面现象之下,掩盖了学力不足的事实。因此,要想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要想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改变偏狭的课程观念是基本前提。
课程内容空洞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亲身参与课程变革研究。这一取向,既体现着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亦显现出对课程开发过程的权力再分配。但是,这一趋向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设置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具体来说,目前承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任务的,主要是学科领域的专家和课程研究人员。整个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基本上是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思路展开的。课程开发人员既不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亦很少倾听受训教师的建议。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被排斥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的。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很难保证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一种难以满足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很难激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热情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采取消极应对、得过且过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能够对其实践给予切实指导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开发过程脱离实践,因此,当前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普遍存在着空洞、玄虚、针对性差的缺陷。
课程结构失衡
课程结构失衡现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上是按照专业来实施的。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非常少。职前教育阶段较为薄弱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进一步弱化。其二,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与教师职前教育不同,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教师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又是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他们的经验,并且将培训过程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理搭配,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并没有在该问题上实现突破。很多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和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明显地成为“两张皮”。其三,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目前,我国许多培训机构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根本不设选修课。即便是设置了部分选修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也是严重失衡。在职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这种僵化的课程体系是与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课程衔接不畅
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合理地处理好与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关系,导致在衔接上出现问题。首先,课程衔接不畅表现为课程内容重复。很多教师反映,职前教育阶段学习的科目,在职后教育阶段又作为新课程开设。这种重复开课的现象在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比较普遍。另外,课程内容的重复有时也表现为不同科目在内容上的重复。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进行课程开发和设置时,主管部门没有按照系统论思想的指导进行通盘考虑。例如,不同的教材编写人员各自为政,缺少合作和沟通,导致不同科目在内容上存在较大范围的重复现象。其次,衔接不畅还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缺失。比如,很多对教师而言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受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没有开设,如果教师继续教育阶段不去研究教师已经掌握的课程内容和形成的知识结构,就有可能放弃这方面的责任,最终导致教师知识结构或者能力结构的缺失。
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置,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先导性和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体现前瞻性,全面性和发展性,采用“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多渠道”的设计思路,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用中的优缺点》
作者:吴金来
单位:商水县第一职业中专 电话:***
E-mail:wujinlai390@163.com
浅谈计算机网络在现代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优
缺点
内容摘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崛起,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得了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并迅速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为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广为应用,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产生了巨大的效益。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促进教师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及业务水平的提高。本文首先概述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点,其次阐述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
教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丰富了常规的教学手段,并具有常规教学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本人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我校的实例分析,谈谈现代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的优点,些弊端,并就如何发挥这些优点和避免弊端提出了建议。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点:
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直观性强,知识面宽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可创设教学情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
首先,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资源共享。如在备课时,我们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教案库和计算机教学软件库中的资源,设计教案,以提高备课质量。教师通过浏览、选择、组编,设计出一个个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既快捷又高效。
所以要鼓励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很多学生基础不好,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就较差。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视听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全新的教学环境,增加,使学生能够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心领会到,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全方位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了解与认识所学内容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就使计算机网络真正做到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我校教师还常常浏览“河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和“周口市教育局”网站。网站中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给教师们很多启示;教学资源库常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丰富的内容,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更有新意。特别是“河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中的“职成教动态”栏目,给了职业教育很多的启示,是河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的领路者和开拓者,同时又是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学习和交流的天地。通过计算机网络汇集了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优秀经验和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还是改革创新,而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发展职业教育本身就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时又是职业教育信息交流的平台,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推广,新的改革措施和教学理念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论证和交流。我校利用这种指导思想设计了各年段教学设计,并上研究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发现、自主探究、积极意义构建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
质量有了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其次,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计算机网络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势在必行。由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起步较晚,加上本国的国情,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网络教学还在困境中徘徊。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介入了教师们的备课、上课和教学研究中,教师对应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建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的建立使教师们不断的追求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计算机网络教学现存的不足:
第一,多媒体信息资源的相对愦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推进,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的的相对愦乏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多媒体教材库,素材库和课件库越来越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加快建设和发展资源层,构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内容丰富中,先进实用和交互性强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是网络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计算机网络教学缺少自己的应用软件,这有待于软件开发商的开发,自己制作的课件还不完善,有待于自己开发制作。
第二,网络教学手段普及程度不高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没有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的甚至不会操作,因此不敢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导用网络教学的普及受到影响。同时,当前软件的发展已明显值后于硬件,网络软件相对较少,尤其是缺乏适应师生交互需要的网络软件。还有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网的费用高,给上网带来不便,这有待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上网费用高的问题;
第三,后期维护跟不上发展需要目前不少学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投入的大量的资金,但有的因为对设备设施维护不够重视,缺乏专职的系统维护人员,没能进行及时性的维修,导致网络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网络 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第四, 网络教学还应广泛应用在其它各学科的教学中,就各个学科开发一些真对性的教学软件和课件,这样就能够使各学科的教师有真对性地去研究去探讨,做一个专业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第五,要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优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熟悉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
本方法,并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最佳.以为网络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使教师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创设了理想的环境,为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终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总之,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我们推行和实施新课改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为我们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机会。我相信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必将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最终,完成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改革。
四、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修订本:《powerpoing 2007教程》 主编: 段标
《论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不同应用层次》作者:张剑平,李慧桂;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3期
在独立学习方面,英国学生要高于我国学生。英国的每个中学生都能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比较正规的Project。Project的汉语意思是“计划”、“设计”、“规化”。实际上类似我国的“科研论文”。英国中学生的Project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实际出发,题材极为广泛。从理化生实验、数学建模到英国的历史、地理;从环境保护到关爱生命;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政治到经济……,应有尽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据,不亚于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英国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强于我国学生。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学生很少见,他们从小就帮助父母擦汽车、剪草坪。小学生打工的也很多,送报纸是最常见的了,钱虽然挣得不是很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着干活。一个假期下来,不但能挣几百英镑,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老练。
英国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在英国,人们普遍推崇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或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作能力。英国学校历来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在公共场所或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大家。如果哪个学生为了自己出风头而连累了大家,他就会被一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
英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体育不但是英国中学的重要课程,而且每天下午四点钟开始,大部分学生又都出现在运动场上。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的充足营养,使英国学生大都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到处可见。就连女生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好的学生才备受同学们的推崇。
英国学生的探究精神强。英国学生做事十分开放,敢想敢干,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也不像我国学生那么关注问题的答案、关注他人的看法。对问题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论证。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前不久留美教育博士刘萍对中美教育作了一个比较并得出“美国初级教育不如中国”、“中国的初级教育基本功扎实”的评价(见“一个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
育”2001年5月28日贴于“教育与学术”)。我认为她的看法是很片面的。作为一个教育学博士,如果她的观点广为传播,会误导许多人甚至整个教育界。本人在中国(学士和硕士)和北美(博士)都学理工科,且孩子在北美上学近十年。我想谈谈我的感觉和看法,供教育界人士或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因时间匆忙,不便展开来写,这里仅讨论几个重点并以实例于以说明。
例
一、尽管西方初级教育(小学和初中)比起中国来学习内容少、节奏缓,可我十多年来在北美的学校和公司里接触到的老外在业务上多数都很优秀,平庸者比例小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而且普遍敬业精神强。他们的表现一点也无法让我想象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我真的看不出他们在中学只作过1000道数学题和我们曾作过5000道数学题的差异。说什么“西方的先进科技都是靠移民”,未免太过夸张了,太夜郎自大了。这样的评价也只能在中国人的“坊间”流传,根本不可能被西方主流传媒认可。
例
二、文革后公认77,78级学生最优秀。这种优秀不仅表现在学习而且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但恰恰这两级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停课闹革命,在“社会大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知识,根本没上什么课更别说受什么严格的科学教育了。很多人都是靠的高考前恶补几个月考进大学。
例
三、我本人72年(15岁)在四川考高中时正值“修正主义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我们也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小学后三年和初中三年的课程全部补齐,而且弄得清清楚楚。
例
四、君不见许多人小学和初中成绩很好,但一到高中便垮了下来。这样的人考大学一般无望。但那些小学和初中成绩一般,但高中成绩往上冲的人一般都是考大学的料。这些例子这正好说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模式和人体智力发育的自然规律,那就是:
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刺激和引导这种好奇心。填鸭式和题海式教育是泯灭这种好奇心的天敌(必要的记忆背诵除外)。而且极易导致人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其他负面影响。
二、15岁(左右)以前的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当有限,不宜于承担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了也是事倍功半。这段时间应让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用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积累对自然的认识。而15至25岁才是人类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强化在校学习的适当阶段。15岁前是感性的量变积累过程,15至25岁才是一个将前面的积累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质变过程。后一个时期的学习效率可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一个时期。
我想在这里多费点笔墨说说为什么在学生15岁以前减压的重要性。虽然15岁以前人的大脑发育不成熟,不宜于进行高强度的在校教育,但人从出生到15岁之间却是人认识社会,观察自然,了解世界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期间发生的许多外部事件对儿童都是第一次,他们都觉得十分的新奇,会让儿童在脑子里产生千千万万个为什么。这些蒙蒙胧胧,千奇百怪,带有初级哲学色彩的命题会整天萦绕在儿童的脑子里,产生一种寻找解释的强烈冲动,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厚实的思想积淀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积累过程。说通俗点,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牛顿们才能够从容地躺在大树下沉思“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瓦特们才能够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炉琢磨“壶盖为什么会动?”,爱因斯坦们才能够有闲功夫去冥想“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朝北?”。我们很难想象在“超负荷”,“极限运动量”,学生每日疲于奔命的学习环境中这些本来十分自然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能够经常或普遍发生。这些思想积淀和想象能力在15岁左右并在适当的教育诱导下会释放出强大的学习效能,即形成质变的过程。不仅如此,勤于思考、善于想象也是任何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的最重要的素质。事实上任何有首创意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都是对某个哲学命题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的一个重新解释。而人类的文明和科学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命题和对命题的不断解释中向前进步的。
反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方式无意识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里破坏了这种宽松的环境,强迫学生从小学开始泡在深深的题海中直至高中毕业,捻灭了儿童心智自然发育的这个最重要的过程。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学习反而心力疲惫,学习兴趣减少,把很多的时间都花到谈情说爱打麻将上,完全走了一个反自然规律的路子。我们还能指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站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我们的初级教育还能说是“挺好的”吗?
我这里还不说高压的初级教育还剥夺和挤压了少年们的情感教育,美学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学教育(并非政治课)的空间所带来的另一方面的重要负面影响(如展开又是另外一个大题目)。这些教育是塑造一个完善人格的基本要素。一个人格不完善的人是难以有所成就的。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顾到了这些自然规律。在初中(15岁)以前基本上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学生学得很放松。既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各种兴趣自由的生长,各种思想自由地发展。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个十分健全的发育。但一过15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迅速变得严格起来,而且学习负担和压力都有显著的增加。这种状态将持续增强直到大学毕业。结果到大学毕业时学过的总内容比中国的大学生有多无少。换句话说,在校学习强度与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发育保持同步增长。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好好借鉴的。
其实西方这种教育方式与77,78级的教育过程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当然77,78级是歪打正着,瞎猫撞上了死耗子。那些专修教育学的先生女士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多和学理工科的人聊聊,不要把你们学教育学(文科)的体会应用到学理工科上去。中国常常有人凭想当然来推论甚至实施一些重大的,基本的教育原则。例如部份中国人把早期教育产业化。但最愚蠢之极的莫过于由重点大学出面来办什么“少年班”之类。培养人不是养鸡。况且人人都知道现在由激素快速催长的洋鸡比起村前院后自然生长的土鸡,味道实在是差太多了。尽管让孩子接受学校以外的数学超前教育非常普遍,但我断然拒绝,因为我深知其结果对
孩子是灾难性的,无异于拔苗助长。我认为让孩子跟着学校的大纲走是最宜于儿童身心和智力发展的选择。
我想,遵从教育自然规律与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也是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层次的,最实质性的,最难被人们注意到的要害问题。其实西方教育也没有什么高妙之处,只不过比较顺从客观规律而已。中国教育系统无视这种客观规律,即有主观决策的错误,也有现实中的无奈(人多学校少)。现实一时无法改变,但人们至少可以在主观决策中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有效地减少偏差的程度和确定未来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不要自我陶醉于“中国的初级教育很棒”的海市蜃楼之中,把歪了中国教育界的舵把子,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误导亿万炎黄子弟。
当然西方教育在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和选用上的一些特点也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另一些因素。这里限于时间和篇幅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科学是有关自然的学问。用合乎自然规律的方法去学习科学才是最佳的途径。把科学搞成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一门“手艺”,在教育中违反自然规律进行高压强制灌输,用“学手艺”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教育是不会有最好的教育效果的。它可以培养出很多“能工巧匠”来追赶西方科技,但其中必定罕有具有科学首创能力的世界级科学家来让中国在世界科学的前沿独领风骚,而后者恰恰是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这里只谈教育。这决不意味我认为西方什么都好。
一个“剑桥女孩”眼中的中西教育差异
现年19岁的姜岫云曾经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高二那年转入英国罗婷女子中学就读A-level。不久前,这位留英两年的女孩收到了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比较我在中英两国中学的学习经历,我感触最深的是到了国外后我不再认为老师讲的东西一定是对的,我会很理智、很主动地思考老师传授的知识,真正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对老师说„不‟。”对于中西中学教育差别,姜岫云如是说。
“在国内,提问挺傻的”
姜岫云介绍,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通常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老师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向老师说“不”在英国中学也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老师从来不会批评哪位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学生永远不用担心由于问题很“愚蠢”而受到老师的责备或同学的取笑。另一方面,老师会不断问“你们懂了吗?”直到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学生
们都很主动地发言,谈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甚至推翻老师的观点。“在英国,没有人会认为老师讲的一定就是正确的。但在国内,我就很少主动提问,因为环境如此,提问会让人觉得挺„傻‟的。”姜岫云说。
跟国内教育有很大差异的是,在英国,如果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负担太重,可以向自己的导师(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和学校提出意见,经过考察,如果确实难以完成,老师需要减免学生作业的负担。而在中国的学校里,按时按量地完成各个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学生的“本职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国内中学教学像钻井,国外教学像铺沙”
“国内扎实的数学基础,令我在国外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姜岫云并不认为国内教学一无是处。她说,不到国外不知道,我们国内在理科方面的教育有多么扎实。国内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理科的内容学得很深很难,主要训练思维严谨,学会寻找必要的条件来得出必然的结论,这种能力令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学习中具备很大的优势。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过于“专业”的教学令中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一种窄而深的状态。中国的教学像钻井,洞很小,钻得深。英国的教学像铺沙子,面很宽,一层一层铺。姜岫云说,就拿数学来讲吧,英国中学的数学课程就有微积分,但只是作为入门学科,不会研究得很深,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真正的研究需要到大学里分专业深造。英国高中的课程选择也很灵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整个高中年级是不分班的。就拿姜岫云本人来说,按照学校的规定,她这个年级的学生只需选够3门课程就可以了。因为她爱好数学,因此选择了数学、数学(高级课程)、物理和商务研究四门课程。
“课余生活不能丢”
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姜岫云的课余生活异常丰富,网球、演讲与戏剧、合唱队、“青年企业家”、社区服务等等。当记者问这么多的课余活动会不会影响正常学习时,小姜的回答是:“课余生活不能丢,劳逸结合效率才高嘛。”
在罗婷女中,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青年企业家”组织,为学生提供原材料进货渠道,让学生自己动手生产产品,然后自己负责销售。姜岫云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姜岫云每天一般有6到8个课时,每个课时35分钟,每门课一周的作业不超过9个小时,其余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通常就是进行一些课外阅读,然后就是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姜岫云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今天我要写一篇论文,在上课很疲倦的情况下,我如果出去打一小时的网球,精神上就会很放松,回来后很可能一鼓作气,本来要两小时写完的论文,一小时就搞定了,而且是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写出的论文质量也很高。”可是在国内,学生们主要坐在教室里,一天数个小时下来,精神十分疲惫,这样接受知识的能力肯定有所下降,不如劳逸结合调剂一下。其实,这种学习的模式就是英国中学所倡导的“大学习”概念,就是说一个学生的学习包括各种范围,不局限于文理课程中,交流、组织、艺术、体育等等都包含在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英国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五)统一规划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连续体。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要保证每个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到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专业成长的前后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是在动态环境下成长的。然而,有一点可以做到,给每个在校的师范生建立专业成长袋,成长袋里记录学生专业成长变化的关键过程、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等,成长袋和人事档案一起随学生到终身。见习期间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以原有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制定,之后的在职培训也是如此,这样就基本保证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一致性。
三、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尽管英国20世纪60一70年代的“开放教育”使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我们还是能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就可以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组织活动课程:教师采用灵活的时间表;教室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鼓励儿童逐步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同情心。
开设活动课程,重点是要开阔儿童的眼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英国中小学课程演进的整个历程显示,它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注重基础课程到注重儿童发展,再到注重基础课程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1988年改革后所确立的基础课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础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在注重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并未抹杀英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传统,而是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基本学科素养方面谋求相对的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英国新的国家课程将目标确定为传递国家政治形态的核心价值,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身心健康、公正民主、民主法制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可见,新国家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自由民主”大国家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摆脱贫困、毒品、恐怖、被忽视、受支配等诸种束缚的能力,而能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2000年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不仅调整了课程结构,还提出提高“学力”的基本方针。英国新课程从提高学生基本学力出发,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政府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为使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教育落到实处,英政府还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提出“人人上网,校校上网”的口号。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提高,对学生的交流、探究等技能的发展,基础教育面貌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英国的传统来看,人文科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学科,而自然科学则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二类”学科而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也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应反映最新成就和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课程目标既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同时又要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如理想与道德观念,诚信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合作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课程改革要兼顾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综合和分科。当今教育投入的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课程多样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曾出现过偏重人文科学或偏重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性课程忽略综合社会实践、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我国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重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提倡综合活动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科目: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
层次: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本科函授 小学教育
2005级 小教本科班
王冬萍
说到绅士, 人们自然会想起英国。想起那些头戴礼帽、手拿雨伞、西装合体、皮鞋干净的英国男人。他们性格温和, 语言幽默, 在公共场合总是遵守女士优先的原则, 细心体贴。确实, 绅士是英国的特产。但没有任何一个男孩子生下来就能成为一名绅士, 绅士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的绅士教育历史悠久, 但对绅士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全面论述的, 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1632年出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一个有清教背景的律师家庭。早年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公学及牛津大学, 毕业后留校任古典学科教师。但他对医学、自然科学及实验科学也有精深的造诣。1666年, 洛克结识了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家沙夫茨伯里伯爵, 担任他的私人医生及其儿子的家庭教师达8年之久。1675年, 洛克在旅居法国期间, 又担任了富商约翰·班克斯爵士儿子的家庭教师达两年之久。这些经历使洛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 为日后写作《教育漫话》奠定了基础。
1684年, 正在荷兰流亡的洛克应他的亲戚、英国乡绅爱德华·克拉克的请求, 指导及教育他的孩子, 从而与爱德华书信往来。当时洛克正值知天命之年, 思想成熟, 世事洞明, 人文及科学理论功底深厚, 又追随沙夫茨伯里伯爵参与过英国的政治生活, 对于英国社会的改革及发展有自己的思考。于是, 洛克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与社会理想, 向克拉克全面传授、交流了自己的教育心得。洛克在书信中表达的教育观点让克拉克和其他有幸读到这些书信的人赞赏不已。他们一致要求洛克将书信整理出版, 以便让更多人受益。洛克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 将这些书信整理后命名为《教育漫话》, 于1693年正式出版。
洛克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 “人们的言谈举止、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 较之任何其他事物, 教育所起的作用乃是最大的”“要格外重视儿童精神的形成, 而且须及早形成, 这足以影响他们今后一生的生活”。因为“一个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或者一块蜡, 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画或铸造成时髦的式样”;但是, 由什么样的教师教育以及如何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漫话》由“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与技能教育”三部分组成。在这三部分中, 重点是“道德教育”。洛克认为, 绅士应该具备四种品质: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而德行是首要的, 有了良好的德行, 智慧、教养和学问, 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因此, 他非常强调健康的重要性, 认为一个人健康体魄的获得要从小培养。他认为孩子“无论冬夏, 都不可以穿得过暖”, 主张儿童用冷水洗脚或者洗澡, 多到野外活动, 多呼吸新鲜空气, 衣服要宽松, 饮食要清淡, 不喝烈性饮料, 主张儿童睡硬板床, 早睡早起。他还认为儿童尤其需要掌握游泳的技能, 因为这种技能既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又可以让儿童经常亲近冷水, 有益于身心健康。
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话》中最重要的内容。洛克说:“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 我将德行放在首位, 视之为最必需品。”他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 必须有健康的精神发展, 而这集中表现为具有完美的德行。身体强健主要表现在能吃苦耐劳, 精神强健主要表现在能抗拒自己的欲望, 服从理性的指导。因此, 在培养儿童的理性方面, 洛克提出了许多方法。比如, 父亲要在孩子的面前树立权威;要利用儿童天生的荣誉感, 对其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 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 要当着客人的面表扬, 但要尊重儿童的自尊心, 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
虽然儿童喜欢玩具, 但洛克认为不能给儿童过多的玩具, 他主张儿童应该自己制作玩具。自己制作玩具的好处是“使他们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事物, 他们就可以学到克制、专心、勤奋、思考、策划和节俭等品质”。而且他认为儿童从一开始就应该多通过实践, 而少依靠规则去学习有关德行的知识, 要尽早养成以爱好名誉去取代满足私欲的习惯。
智慧是“一个人在世上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精明强干并富于远见。这是善良天性、心智专一和经验结合的产物”。智慧离不开经验, 所以它非儿童所及, 但在儿童期需要尽力让孩子心地善良, 品性纯正, 远离狡猾, “狡猾仿效智慧, 却与智慧相离最远”。因此要让儿童把心智放在伟大的有价值的思想上, 让儿童远离坏朋友。
洛克认为, 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教养, 必须做两件事:“第一, 持有一种不愿冒犯他人的性情;第二, 要有表现那种性情的最受人欢迎与最令人愉悦的方式。人具有了前者就叫有礼貌;具备了后都就叫作得体。”要避免不良的行为举止, 必须恪守一条规则:即“不可轻视自己, 也不要藐视他人。”培养儿童礼貌得体的行为举止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结交各种朋友, 尤其要“多与地位较高者往来”, 并且要尽量避免粗暴、轻蔑、挑刺找碴和刁难等不良行为。
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 洛克认为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保持他们求知的热望, 因此, 决不能把看书学习当作孩子的工作, 当作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巧妙地将烦闷重复的学习变成孩子喜欢的娱乐与游戏, 让儿童主动学习, 乐于学习, 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 这样才能收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教育漫话》原是从书信整理而成的, 因此, 内容比较零散, 系统性不强, 但充满了真知灼见, 从17世纪出版以来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奉为教育的“宪章”,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洛克认为儿童的天性各不相同, “我们很难找到两个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进行教导的儿童”, 因此, 他认为学校的班级化教学方法并不适宜儿童的教育, 那些僵化的、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和课程对于儿童也并无多少裨益。洛克主张有条件的家庭最好是请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但对于家庭教师的选择却要慎之又慎, 要像为孩子选择未来的配偶一样精心挑选。这样的教师并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学问, “德者或智者远比一个大学者更为可贵”。“学问固然不可少, 但应居于第二位, 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你应寻找一个知道如何去小心地形成他 (孩子) 的风度的人;务必将孩子交到这样的人的手上, 他能尽量保持令郎的纯真, 珍惜并培养其优点, 温和地改正与消除其任何不良倾向, 使之养成良好习惯。这才是问题的肯綮所在, 只要作如此安排, 我想学问不仅可以追求, 而且可用我们能够想到的办法去获取, 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雷德斯坦联合学院(Riddlestown Collegiate)是一所公立中学,其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校名和组织结构。该学院有2000多人,分别在下设的四个学院: Aquila学院、Orion学院、Pegaus学院、Phoenix学院,每个学院大概有500名学生,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四个学院开设同样的课程,不同学院的学生领带颜色不同。这是一所被英国国家教育标准局(OFSTED)评为优秀的学校,在这里,“校长重视与高级管理团队的合作并聚焦学校改进。”“学生对自己的学院持有积极的态度。”“学校的优势之一是通过自身的特色来发展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在课程以及集会中所展示的在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方面的进步是良好的。”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是英国最具声望的私立贵族学校,也是饮誉世界的精英学校。今天伊顿的学子已到达1000多人,均为13岁到18岁的男生。其立校的初衷是济贫兴教,只是到了十七世纪,它开始演变为贵族与富裕家庭服务,就读伊顿就此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等级观念随之衍生。时过境迁,如今,除了成绩优异之外,学生需要缴纳一年三万磅的学费方可就读该校。
文化浑厚,环境育人
文化可以变迁,文化可以改造,文化可以重建,但是变迁、改造和重建的核心应当是尊重,即发展自我,关爱父母,尊重他人,这就是奥多的核心文化。
奥多中学的圣诞礼拜会上,主持人上台面对所有人开始讲话前,台下的听众,包括学生、家长、老师,会用“嘘”的方式相互提醒保持安静,而主持人并没有说一句“请各位安静”之类的友情提示语。这就是一种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会保持安静,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整整50分钟的礼拜期间,没有手机铃声,没有大声喧哗,也没有窃窃私语,偶尔会看到有人耳语,但仅仅只有那两个人能听见。文化是什么?这些都是文化。同样,当学会倾听成为一种习惯,这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尊重的体现,一种文明的象征。
奥多中学的环境幽静,非常整洁。古老的建筑,如古老的小镇一样映射出厚重的历史,学校行政楼的办公室布置得整洁且极具条理,软软的地毯,学校百年前的图片,现代名家的油画,显出一种高贵气质,兼具古典精神和现代元素。这些都在无形中熏陶着学生,培养了他们安静、端正、高贵等应有的精神和气质。同时,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门在开启之后会自动关闭,这是安全的防火门,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可见,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融汇在了学校管理的每个环节之中。
在雷德斯坦联合学院的接待处、走廊、过道、有空间的墙壁,到处都是学生的各类作品:摄影、绘画、染色背心、手工制作、技术合成等。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展示学生的成就,展示学生的进步,以此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建构一个育人的环境。雷德斯坦联合学院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伊顿公学是另一种氛围,他是安全和开放的,因为这里没有围墙,没有门卫,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感受这所名校的世纪沧桑与辉煌,体验这所名校的文化与学术底蕴。在中庭面对亨利六世雕像的左手边是伊顿历史上的第一间教室,也是建校五百年以来唯一一间使用至今的教室,最初免费招收的70名学子就在这里就读。他们的求学生活很艰辛,没有桌子只能席地而坐,共有四个不同的班级在这间教室里同时进行教学,班级之间没有任何遮拦。孩子们就在楼上的宿舍就寝,通常两三个学生睡在一张床上。当时的学生凌晨5点就要起床,之后用拉丁语进行祈祷,6点开始上课,一天的学习时间长达8个小时。学校一天提供两餐,没有早餐,而且周五戒斋日不能进食。五百年过去了,现在这间教室依然有着各种用途,学生经常在此排练音乐,或者练习外语等。厚木制成的桌子和长凳虽然陈旧但极为坚实,映射出厚重的历史和岁月的印记。
今天的伊顿已经有25间大宿舍(house),每间宿舍有若干单间,有大约60名学生入住,而且都是单人单间,每间大宿舍由舍监(housemaster)管理,负责他们的学业进度,日常生活等,还有Dame(女舍监)来协助管理,负责烹饪、清洁等,学生的校服也有Dame等勤务人员来清洗。
课程丰富,学用结合
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和特色,是实现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体现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重要载体。英国学校通过设置丰富而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使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步入高校攻读学位课程。
奥多中学的课程无疑是非常丰富的,学校教学的整体安排是:周一至周五上午,以及周一下午和周五下午,全部是学术课程;周二、周三、周四下午则是安排音乐、体育和军事训练及社区服务。另外,周一至周五下午5点半学术课程结束后,学生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直到7点就餐。晚餐之后,学生就在自己的宿舍内复习或预习。
因为是私立学校,学校拥有自己的课程权,可以参考国家课程,也能自主决定课程,所以其课程设置非常个性化。当然,这种个性化也是建立在高昂学费的基础之上的。该校一年寄宿制学生收费为三万英镑,从课程设置来看,这三万英镑物有所值。学校开设的课程有:中文、阿拉伯语、英语语言学、艺术与设计、复合科学、设计及技术、戏剧、经济学、工程学、英国文学、常识、法律、哲学、心理学、宗教学、体育科学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校开设的各类社团活动包括射箭、天文、国际象棋、合唱团、辩论/演讲、设计、戏剧/剧场研究、电影、实用工程、溜冰、学生杂志、纺织等。体育活动包括田径、篮球、攀岩、板球、越野、健身训练、英式壁手球、高尔夫、曲棍球、无挡板篮球、橄榄球、射击、壁球等。当然,这些课程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教学设施的支持——学校拥有宽广的运动场、艺术技术中心、教堂、攀岩练习墙、戏剧工作室、美术工作室,还有健身房、体育馆、科技室、语言中心、音乐中心、科学实验室、壁球室、剧院等。该校开设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领导力与冒险,二是服务,三是创造与文化,皆旨在通过课外活动促使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强身健体,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雷德斯坦联合学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技术课上,老师教授学生如何磨锯子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锯子,学生们一个个系上围裙,戴上护目镜,认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烹饪课教室设在厨房,里面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包括菜刀、切菜板、各类调味品以及微波炉、烤箱、灶台等,学生们系着围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炒鸡蛋、烤面包、炒肉末等不同烹饪制作的方法。所有材料都是学生自己买的或从家里带来的,做完可以自己品尝是否美味可口。什么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会学生生存的基本技能就是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
学院的老师在授课时还十分注重将学习的知识与现实和社会联系。比如,在《ICT信息素养》这门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为iTunes制作一个广告,欢迎顾客下载免费音乐。一位女同学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画面清晰流畅,音乐强劲有穿透力,把鸟叔《江南style》的音乐和骑马舞也用上了。该女生说,做这个只有49秒的广告花了她几个星期的时间!
雷德斯坦联合学院的强力之处在于科技。其特色之一,是培养科学精神。该校有不同水平的科学社团,可以在不同年级开展科学考察。每学期学校都安排学术报告,邀请专家直接进课堂,与学生直接接触。讨论的内容包括有毒物质、宇宙的起源、外星人等,通过这些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特色之二,是送教下校。中学生会被安排进入小学教科学课,这些小老师带着不同的科学设备,教小学生做实验,并教授给他们一些科学专业语言。这种方式的科学教学很受欢迎,因为许多小学老师没有专业背景,很难提供这种教学。特色之三,是设计技术,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这方面,该学院成绩斐然,其学生所设计的一个项目还在美国航空航天宇宙局举办的一次国际空间站设计大赛中获奖。此外,学生还可建立自己的公司,把自己的创意与设计变为现实的产业,十分多元化。
伊顿公学的学术课程和各类活动也体现着属于伊顿的文化与理想: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重要的是培养学子的完全人格,包括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和使命感。今天的伊顿学子无需5:00起床,他们通常7:20起床,8:00吃早餐。8:40是礼拜时间,时间只有20分钟,但这20分钟却是可以让人感受安静与沉入冥想的时刻。9:00开始上课。上午一共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直到11:20才结束。下午通常是体育运动或各类游戏时间,但是周一、三、五的4:30到6:00还有两节学术课程。另外,每周安排两次导师见面会,时间是晚上6:00,学生可以五人一组拜会老师,就某问题一同展开讨论,时限为40分钟。每晚8:20之后,各类活动包括音乐会或演讲会便拉开了序幕,学校时常会邀请世界各国的杰出人士前来演讲报告,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情怀,比如,他们就曾邀请过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去做报告。此外,学子们也会自主排练各类节目参与演出,周日的音乐会更是伊顿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管理专业,和谐发展
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在奥多中学,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度,董事会聘任校长,同时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董事会定期开会,一年大约有十次左右,商讨学校的发展大计和战略规划,校长则主要负责日常营运并定期向董事会汇报。
分层管理,层级负责。奥多中学兼有寄读生和走读生,大部分是寄读生。学校对寄读生的管理以宿舍(house)为主,共有十余个宿舍。每个宿舍有一个舍监(housemaster),舍监的身份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不过这里的舍监是由学生选出来的,还要负责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舍监与学生同吃同住,家也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不过,这样虽便于管理,但也给舍监带来很多压力,例如,工作时间太长,事无巨细都需要管理等。
社区合作,家长支持。由于学校位于奥多小镇中心,学校的校园、宿舍、运动场等场所和设施实际上分布在小镇社区的各个角落,所以学生上课、参加体育活动、上教堂、社区服务等都是与社区紧密相连的,学校从来没有孤立过。同时,家长也会参与董事会的事务,学校的各类活动,如圣诞聚会,都会邀请家长参与。
雷德斯坦联合学院所开设的体育课与健身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课程,前者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学习各种体育技巧和技能,后者则是专门的健身课程,在健身房可以跑步、骑车、举重。也就是说,体育与健身是同等重要的概念,体育的目的是参与、拼搏、合作,而健身的目的则是健康,强调身心和谐。
该学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举措也令人叹服。走进心理辅导室可以看到,十几位存在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学生,分别由五位老师陪同着,老师陪他们打牌,或者一起看电影、听音乐、交流,总之,通过不同方式对他们进行疏导,以帮助他们平复情绪,回归平静。
雷德斯坦联合学院还十分注重家校合作。学生入学前,学校会给家长寄送相关资料包让其了解学校;开学后,学校会举办开放日邀请家长来校参观,同时学校与家长签署合作书,明确家长和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学校还会经常安排时间和家长见面、和学生见面,增进对学生及家长的了解。通常,是由学院来决定学生在哪个学院就读,但家长也会有不同要求,比如想进其他某个学院、上某个班级等,学校的做法是:合理的要求都尽量满足,不合理的则不予考虑。另外,学校要求学生使用《学生计划手册》,它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家长需要及时签字,因为家长有辅导管理学生在校学习的责任。
借鉴与启示
上述学校的特点或者亮点只是我的部分观察,其实很难全面地总结,特别是这些学校背后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等。奥多学校以及伊顿公学代表的是英国私立学校的一个侧面,那就是精英教育,培养精英阶层,以步入上流社会成为这个社会的统治阶层,或引领影响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一年三万英镑,并非一般家庭能承担的教育消费,但是学校学生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千余人,反映了英国社会和国际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求。
这些英国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之所以被我称为完人教育,是因为这些学校培养的重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他们重视人的需求,注重人的精神,培育人的人格,发展人的能力,使学生能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律法,懂得怜悯与同情,学会关怀他人帮助他人,服务他人贡献社会,而不仅仅是培养考试能力。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和当代主流充斥着诸如推翻、打击、打倒、颠覆、破坏、斗争、重建等主题词,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就是在这些疾风骤雨中飘零摇曳。试问,中国有多少所中学能保持五百年的历史?能保有完整的档案?不改校名?不改校训?能追溯百年文化精神?想想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昔日辉煌,但那些都是过去的烟云,今天只成为可以售卖门票的景点任后人凭吊,除了商业价值,还有多少文化精神?
中国社会、中国教育需要文化的保守精神。中国教育需要安静下来,沉下心来,不折腾,不浮躁,学会尊重传统,学会敬畏文化,学会在继承传统文化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如此,中国教育才有希望,中国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
(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部农村地区中学校长的生活史和专业发展史研究”成果之一。)
【英国教育的优缺点】推荐阅读:
英国教育概况12-24
英国家庭教育10-24
透视英国家庭教育07-21
英国留学教育政策论文06-17
英国的设计管理09-18
美国和英国的商务习俗06-18
英国留学艺术专业的真相06-16
英国人的特质读书笔记09-10
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09-14
去英国留学的五大优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