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警察心得体会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人民警察心得体会(通用8篇)

关于人民警察心得体会 篇1

是啊,公安队伍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神圣使命。我们身为公安队伍的一员,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个人,同时也代表着整个公安队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民警察法》中明文规定:担任公安民警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这也正是国家和人民对一个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呢?人民警察作为一名执法者,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还必须具备“立场坚定、拥党爱国,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业务精通、执法为民”的品质。

关于人民警察心得体会 篇2

警察执法权威的现状及弱化的原因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 警察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情况看,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警察执法权威呈现逐步弱化趋势:一是在处置突发事件、查缉和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 暴力抗法、暴力袭警事件呈多发态势, 且这种趋势已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蔓延, 从城市向农村扩散;二是在纠正交通违章、巡逻执勤、接处报警等执法过程中, 警察被谩骂、围困、追打等现象屡见不鲜, 撕扯警服、警号的现象更是无以计数, 有的公然在派出所内打骂民警;三是在日常工作中, 群众往往对公安工作不配合、不支持。以上种种现象呈现“破窗效应”, 挑战警察执法权威的行为受到纵容, 没有及时修补“破窗”, 袭警等现象便呈现多发重化的态势。通过对损害警察执法权威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 法律“涉警”权力配属的相对滞后, 弱化了对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

法律对侵害警察执法权益行为的漠视、淡化, 是导致袭警等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法律法规与袭警行为有关的规定主要有:《刑法》第232条、234条、277条之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50条之规定;《人民警察法》第5条、35条之规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7条、9条之规定 (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研读上述条款我们发现, 作为国家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刑法》, 对袭警行为的处罚规定缺乏线性的一致性, 难以体现对警察这一特殊身份的保护:一是没有明确体现依法履行职务的正当化行为, 缺乏对警察作为特殊主体的职务防卫权的法律保护;二是没有明确警察履行职务行为造成暴力抗法者伤亡的, 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三是把造成正在执行警务活动的警察重伤或者死亡的袭击行为完全等同于普通的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罪, 实际上抹杀了袭警行为的特殊性和严重性。而袭警行为从法理上讲, 与抢劫罪一样, 它所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既侵犯了警察作为“自然人”所享有的健康权, 也侵犯了警察代表国家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务行动, 是对国家法律的藐视和对公安机关执法权威的挑衅。抗法行为与抗法代价的不对称, 使法律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无疑降低了袭警成本。

(二) 社会“仇警”心态的滋生蔓延, 加剧了公众对警察执法的对抗心理。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 一些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同时, “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 并因此产生大量对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期待与诉求, 使群体性事件激增。公安机关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把警察推向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前沿, 直面各种利益冲突, 由于警察在社会管理中的“出镜率”高, 客观上也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三) 部分媒体“丑警”的宣传报道, 损害了警察队伍的良好形象。

不可否认, 新闻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涉警新闻有天然的冲动。公安机关职能决定了其暴力属性, 一旦“暴力”的警察与非暴力的公众发生接触、产生纠纷, 悬念陡增, 部分媒体便把它当作“新闻眼”, 并对这一资源恶意开发、丑化宣传, 加之事后对袭警者的处置普遍较轻, 在社会公众中产生了潜在的“示范效应”, 对警察权威造成了二度伤害。当前, 由于部分媒体“丑警”和公众“仇警”互为效应, 使警察的社会形象每况愈下, 严重损害了警察的执法权威。

(四) 传统群众工作优势的流失, 疏远了水乳交融的警民关系。

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孟建柱部长在《求是》撰文强调:“密切联系群众,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 公安机关坚持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 走出了一条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成功之路。当前,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居民的生活越来越私密化, 而作为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发挥支撑和联结作用的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同时公安机关以往的群众工作优势流失, 联系与服务群众的传统手段正在失传或失效, 适应社会变化的新型和谐警民关系尚未健全完善, 群众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警民关系和警民感情的淡化, 也使得警察的执法权威有所弱化。

(五) 公安职能的不断泛化, 降低了警察执法的公信力。

在和谐社会进程中, 警察为政府承担了大量非警务活动, 行使了诸多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职能, 因为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应该正视, 这种服务职能往往被我们误读了。为人民服务, 但不能因此就包揽“一切”。职能之内是服务, 职能之外做得再多再好, 也只能算帮忙。公安机关如果把自身的职能扩展到社会全方位, 势必会混淆职能界限, 进而弱化本职。笔者认为, 警察的服务必须体现在维护社会治安上。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方面, 公安机关是“前矛”, 要攻无不取, 战无不胜;在非警务活动中, 要当好“后盾”, 把握好尺度, 坚决做到到位不错位、到位不越位, 否则只会扫了他人瓦上霜而耽误了自己门前雪, 导致执法公信力下降。

维护和提升警察执法权威的几点思考

(一) 拓展权力配属, 袭警行为“零容忍”, 以不容置疑的法治刚性强化警察权威。

应考虑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 或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规定;同时, 可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增设“袭警罚”, 或将“袭警罪”并入“袭警罚”直接纳入《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中, 将袭警行为的表现形式、袭警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等明确规定, 加大对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使不法分子知所敬畏, 使警察执法时的人身安全与人格尊严有所依凭。

(二) 密切警民关系, 形象塑造“零懈怠”, 以依靠群众的政治柔性强化警察权威。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和警务效能的紧迫要求, 是树立警察权威的关键环节。一是形象上“亲民”, 提升认同感。二是感情上“爱民”, 消除距离感。三是服务上“惠民”, 增强亲切感。

(三) 强化公共关系, 舆情掌控“零距离”, 以正面舆论导向强化警察权威。

舆论引导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 提升警察权威的重要课题。一是转变思想认识, 要充分认识涉警舆情是社会民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二是加强阵地控制, 要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三是强化危机处置, 涉警敏感事件发生后, 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速报事实, 慎报原因。

(四) 提高执法水平, 执法办案“零过错”, 以不断提升的执法公信力强化警察权威。

社会治安状况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市政协副主席、市局党委书记、局长武长顺同志多次强调“群众看公安, 主要看平安;平安不平安, 关键看破案。”可见, 只有胜任保一方平安的重任, 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 树立警察权威。一是提升民警执法素质。二是抓好基层执法活动。三是开展“岗位爱民”活动。

(五) 加强队伍管理, 民警队伍“零违纪”, 以良好的队伍形象强化警察权威。

公安民警的违法违纪问题虽然只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 但这些“害群之马”损害的是警察队伍的整体形象。只有加强队伍管理, 努力打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才能以良好的形象面对公众, 树立自身权威。一要抓教育, 让民警不想违纪。通过正面教育让民警警钟长鸣, 通过反面教育让民警引以为戒。二要抓监督, 让民警不能违纪。不断拓展内外部监督渠道, 主动接受群众评判,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要抓惩处, 让民警不敢违纪。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 坚决做到不避丑、不护短, 严肃查处, 以儆效尤。

(六) 加大维权力度, 民警工作“零顾虑”, 以健全完善的维权机制强化警察权威。

关于警察使用枪支的法律思考 篇3

关键词:警察;使用枪支;法律思考

警察本身作为一种具有极高风险的职业,常常伴随着生命危险,使用枪支不仅能够有效保护自身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够有效制止违法犯罪,特别是从国内外发生的恐怖暴力袭击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警察使用枪支不仅能够有效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同时也是在使用法律赋予其的合法权力。但警察开枪致人伤亡的事件也为警察使用枪支的行为敲响了警钟,为真正落实法律赋予其的权力,履行警察保护公民安全的职责,本文将针对警察使用枪支提出几点法律思考。

一、限制警察使用枪支的条件

1.必须用于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在我国《人民警察法》当中明确规定,警察使用枪支的前提必须也只能是用于维护公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虽然警察也具有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以及财产权的职责,但是在使用致命性武器如枪支时只能够用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譬如说在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案件当中,恐怖分子劫持了大量人质,严重危害公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此时警察可以使用枪支解救公民,但是在普通的治安纠纷案件当中警察不允许使用枪支,而一旦案件性质发生转化,如犯罪人员绑架他人等则可以使用枪支[1]。

2.考虑其他可能产生侵害行为主体

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枪支规范的《警械武器条例》当中,明确罗列出十五种警察可以使用枪支的情形,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情况往往复杂多变,而显然法律不可能将全部情形一一罗列出来,因此在立法是需要充分结合列举性与概括性的原则,将限制警察使用枪支的条件清晰、明确的规定出来。同时在现实生活当中,威胁和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主体除了人之外,还有动物以及其他无生命物例如各种自然灾害等,在此种情况下同样需要对警察使用枪支的情况进行规定。

3.判断公民生命健康权是否被侵害

目前在我国的《警械武器条例》当中只写明在紧急情形且警告无效的情况之下,允许警察使用枪支。但是对于紧急情形尚未给出明确的限定,所谓的紧急情形不一定会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造成侵害,而警察使用枪支的“紧急情形”则必须为对公民生命健康权进行侵害,这对于警察判断是否开枪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需对使用枪支的必要性进行判断

在警察使用枪支时需要坚持最小损害原则,也就是尽量以牺牲最小的利益损害保障公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因此在不必要情况下因尽量不使用枪支[2]。但也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环境对是否使用枪支进行判断,比如说在某起人质解救案件当中,警察通过与犯罪分子谈判,攻破其心理防线,并通过强行进入绑架大楼与绑匪进行近身搏击,最后在连续鸣枪示警仍然无果的情况下最终击毙绑匪。在此案件当中,警方正是立足于对深刻分析现场状况,采用最小的损害方式保护公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

二、规定警察使用枪支的程序

1.判明现场情况

警察需要到案发地点之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对现场情况进行判断,譬如公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是否被侵害或将要被侵害,在不使用枪支的情况下能否保障公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等等,若公民生命健康权正在或已经被侵害,且不使用枪支很难解除危害的情况下,警察应做好使用枪支的准备。

2.表明警察身份

在判明现场情况之后,警察需要及时亮明自己的身份,用于避免贸然出枪伤及无辜,同时表明警察身份也能够及时得到他人的配合,方便执法办案。在亮明警察身份后将有效避免因身份不明导致警察与犯罪分子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不仅容易激怒犯罪分子导致形势恶化,而且不利于维护警察形象。但这一点并没有在《警察武器条例》当中进行明确。

3.要求旁人躲避

在确定使用枪支之后,警察需要对现场无关人员进行疏散,若无法及时疏散则需要要求无辜人员进行躲避,避免殃及无辜。同时为了有效控制犯罪分子的违法行为,警方需要要求其立刻停止犯罪行为,若无实际效果则需要进行鸣枪示警,对犯罪分子造成震慑,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而及时停止实施侵害。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现场有高架桥或高层建筑,则禁止使用鸣枪示警,以防止造成误伤。另外为防止子弹坠落造成误伤,警察需要保持枪口垂直向上的方向鸣枪[3]。

4.判断射击部位

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时,警察可以使用枪支,但由于情况较为紧急,很可能在实际射击过程中无法完全标准命中部位,因此需要在瞄准时坚持最小损害原则,即以停止犯罪分子的侵害行为为最终目的,对是否需要射击其致命部位进行判断,将损害程度减小至最低。而当犯罪分子明显已经终止侵害行为,或是在警方射击之后无法继续侵害行为时,警察必须立刻停止射击,但为防止其再次进行侵害活动,警察需要保持持枪戒备状态。

5.规范事后程序

在枪支使用完毕之后,需要由专门的机构检查枪支,并且要求警察将枪支使用情况,现场伤亡人数等以书面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提交,在最新公安部制定的《操作规程》当中对警察使用枪支的事后程序進行明确规范,有效保障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警察使用枪支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生命权与健康权不受侵害,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对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方法等进行判断和规定,本文通过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对警察使用枪支提出了几点法律思考,以期能够为规范警察枪支使用提供必要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文英,韩思琪,张建一. 警察使用枪支的若干法律思考[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36-44.

[2]沙万忠,方姚. 关于警察使用枪支的法律思考[J]. 宁夏社会科学,2015,05:35-43.

关于人民警察心得体会 篇4

从近两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很轻易地读到了许多“金句”。比如“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等。读来,或庄重铿锵、坚定温暖,或气势磅礴、荡气回肠!这些“金句”分析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给政府工作以严格要求的,二是给市场主体以庄重承诺的,三是给人民群众以美好期许的。可谓是“狠话”摞给自己、“承诺”许给企业、“愿景”献给人民,浓浓的人民情怀不禁扑面而来。

“狠话”摞给自己——提供优质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天职”。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赋予;人民利益至上,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紧迫。当前,各级政府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职能、提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于是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义正辞严地指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政府干的,都应是人民盼的”“为政以公,行胜于言”“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守契约,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对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坚决查处,对一切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的现象都要坚决整治,对所有行政不作为的人员都要坚决追责”“各级政府要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承诺”许给企业——各级政府要全心全意服务于市场经济及其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政府要还权于市场,而主要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保卫国家安全等。当前,各级政府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政府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审批事项应减尽减;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政府要用公正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以改革推动降低涉企收费,要加快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让收费公开透明,让乱收费无处藏身。于是

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重承诺,“要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不能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坚决兑现对企业和社会的承诺,困难再多也一定要把减税降费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愿景”献给人民——各级政府要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体现在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也即要责无旁贷地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当前,我们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要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

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于是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人民群众以美好的期许,“确保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农民工按时拿到应有的报酬”“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关于人民警察心得体会 篇5

我国一向尊师重教,每年的教师节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慰问教师,发表重要讲话,今年也不例外,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x师范大学,同大家共度教师们的节日,在与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话,通过对讲话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提,教育问题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到: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现在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整个国际之间、国家之家的竞争是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教育的与人目标,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中国历来重视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国家只有把教育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使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困难受到重视、得到解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为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扎实的知识。

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是非常重视性的。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并明确指出,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一切出放点和落脚点,一个好老师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群好老师能提升一所学校的质量,一批批的好老师则是我们民族发展和壮大的希望,是国家强盛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习主席的好老师标准对照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好老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做起。从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做起,从批改好每一本作业、辅导好每一名学生做起,争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做一名实实在在的好老师。

关于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本【二】

9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在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来到x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在与师生座谈时,做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话。

日月如梭,时光如箭,转眼之间我已经正式投入教育行列3年了。学习了的讲话,回顾过去的3年,重新审视自己,觉得其实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追求,新的理想,那就是:当一名好老师,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一位老校长都会对我们说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口碑才是我们工作得到肯定的最高评价。因此我立志要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呢?通过对讲话的学习,我从中领悟到两点:

一是教育问题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讲话中提到: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精神、文化素质的竞争。中国做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做为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国家只有把教育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使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困难受到重视、得到解决。我们都看过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小说《窗边的小豆豆》,在战败后一片狼藉的时候,还有营建“巴学园”的教育家,这不能不说明日本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不能不说,这是他们后来迅速恢复的一股力量。美国经调查证明,对基础教育每年多投入8美元,就能减少未来的1次刑事犯罪。……我们国家必须立足长远,抱着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到面对教育,面对教育的投入、规划;面对师资的选择;面对教育目标的构建……我们就能突破目前中国教育的困境,培养出未来中国的好公民,储蓄起未来中国的优秀人才。

二教师对教育发展的重视性。

讲话中提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并明确指出,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教育的一切出放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而做好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则是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真正提升教师的地位,真正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之中,中国的教育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进步与提升。

在考察中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还记得一位长者对我说过:“只有你喜欢你的职业,你的工作,你才会真正投入满腔的热情去为它任劳任怨。”诚然,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敬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职业,献身教育事业。教师一定要端正的一个观点就是教师不是“教书匠”,不能把教师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它置于人生目标,人生追求的崇高位置,真正将它看做是育人的重大工程,它所担待的责任是一种未来的希望。教师的职业道德告诉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中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社会利益的一个准则。的确,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去更多地去思考怎样把课上得更好,怎样才能让学生更热爱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因为热爱教育,所以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自我。无论领导安排什么样的工作,都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因为热爱教育,所以会积极地去探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技能。因为热爱教育,所以才会热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

其次,要爱生。一位教育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为别人的孩子跟自己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要做到从心底来爱护他们,那是真的很不容易的。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属于这一类的爱,我认为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最基本的就是热爱学生,没有学生,又何谈教育呢?

再次,教法要高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科学的教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优秀的教师很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教法的运用要灵活多变,具有针对性,突出实用性。不必盲目求新,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教法。比如,古诗背诵时,对于小学生多用形象记忆法,对待中学生多用理解记忆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并非易事,而做一名令党和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更是难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我的追求,我的理想,我的信念。在我漫漫的教育道路上,我将一步一个脚印地踏着敬业、爱生、乐教、善教这四块基石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奔波在这条神圣的道路上。的讲话表明了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讲话精神,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以 “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真钻研、真行动、真改变,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关于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本【三】

在学习了习总书记《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一文后,我对何为“好老师”一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发现自己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次学习也为我今后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一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习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谈话中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虽然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群3-6岁的孩子,但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也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有着自己人生的价值观,教好孩子是我们的使命,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更是我们的责任。习总书记的这句“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深地去思考。我想一位没有责任心的幼儿老师,即使具备更为精湛的教学能力再强,那也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一言一行为人师表,一举一动堪称楷模”,这不是一句写在墙上的标语,那么具有高尚的师德就显得尤为重要,“师爱是师德之魂”,爱孩子是每个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所以我们更多的要把自己定位在当好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妈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精心呵护好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努力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作为幼儿园中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让幼儿园不断蓬勃发展,带领教师们不断的进步成长、争先创优,我觉得更是我应尽的责任,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今后我将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率先垂范、当好表率。

二要加强学习,修炼自己。学生以学为本,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谈话中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可见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我想这段话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将是终身受益的一句话。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内涵的提升,不断的充实、提升、拓展自己的知识,让自己成为一潭活水,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有想法才能有做法,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尽力配合园长,多进言、少敷衍,要多了解幼儿园老师们的心中所想,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为老师们搭建不同的平台,率先参与,再做要求。要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和园长一起努力,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加砖添瓦。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改革过程中不断锻炼成长起来的。今后我一定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前进,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幼儿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

关于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本【四】

时光流逝,我从事教育工作已将近九个年头。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再加上自己主观的努力,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已经过去的工作、学习,和近期的师德师风学习,对于如何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作以下自我剖析。

一、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要有博大的爱心。

1、师爱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的要求。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不带半点功利的;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对国家、社会、人民负责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反映。

2、师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今年九月一正式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正式写入法律,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就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3、师爱是依法执教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已深入人心,“尊重教师,严禁体罚学生”是义务教育法中的条文,但是是社会和家长的是只记住后者。“棍棒之下出孝子”那是陈旧的教育观念,也只是家长自己的素质问题。老师想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使学生服你,那是不持久的,也是文明社会所不允许的,也是无能的表现,更是狭爱的所谓“恨铁不成钢”般爱心的体现。实际是缺乏爱心的表现,是以“严格要求、为了学生好”为理由,做与愿违的事,即好心做坏事。如何避免呢?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要学会宽容,要坚持表扬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要坚决摈弃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学生。

二、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具体要作到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成功;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品德。

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不断学习汲取营养,无私的奉献给学生,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今年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学校对我的工作给予照顾,但是我不能放松要求,应该努力工作;更要顾全大局,不能以此为理由为自己开脱责任。党和政府培养我这么多年,我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工作,这也利于战胜疾病。

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五、改进措施

认真分析上述内容,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我提出以下几点整改措施:

1、工作的经验还不够丰富,这需要我平时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注意也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

2、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缺乏深刻的认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存在距离,有些只能是想法,并没有演化为具体的做法。

3、工作上胆子不够大,有瞻前顾后的思想,惟恐事情做的不到位。而实际上思想包袱背的越重,工作反而越难开展。这需要我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本着只要立足点站稳,基本点站牢的原则,大胆、细致地开展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暴露出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增长自己的才干。而这次“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开展,正好提供给我一次剖析自我、总结自我的宝贵机会。借此东风,我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够有更大的成绩。

关于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本【五】

读《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讲话全文)》,在全部赞成习总书记讲话全文的同时。我也根据自己的体会想发表下自己的感叹!

生在停课闹革命的年代,对好老师的渴望不亚于禾苗渴望雨露那般疯狂。虽然从年龄上说我比习总书记小四岁,但是作为从小学到中学生活在文化大革命岁月。有不少感觉是相同的和一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那年我正在上三年级,由于那时我们乡村小学就一位老师。那里面有时候需要有学生替老师一会儿,于是老师就把替他教一会儿的使命落到了我的肩上。我呢?也就扯开喉咙使劲的教、拼命的喊,老师看我在教同班同学的时候还真象模象样的。就把我替他教的时间段给无形延长了很多,久而久之三年来成为习惯的我们班里同学都习惯叫我二老师开了。

然而同学们对我的这一称呼,却因为一位同学打倒赵老师的一张大字报给终结了。现在想起来那位同学的推理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是道理。按那位同学的说法是:赵老师经常引导我们说“上课集中精力到什么程度呢?课堂上掉下一根针能听得见、小孩掉井里无人捞。也只有学习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成为好学生也就非常正常了。”接下来那位同学借题发挥说:假如我们国家的后代都掉井里无人捞,谁还来接无产阶级的班?所以,我说我们班里要打倒赵老师。也就在这张大字报贴出之后,仿佛老师真的被打到了;我这个二老师,没打也等于被打倒了。从此我这个昔日的二老师,也加入到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讲的差生行列。这对于差生来说很正常,对于曾经的好学生就太不正常了。

大约在从三年级混到初中一年级下半期的时候,我们班里突然换了一位数学老师。她叫王怀彬,虽然是一位高中毕业生,不知道有啥背景竟然当上了我们x学校的副校长。也可能是有职责必然特别敬业的缘故吧!她在兼职我们班里数学老师的第一天开始,就特别注重我们班里的课堂秩序。每每在她书写黑板上字的时候,她还注意着课堂下的上课秩序。每当她猛然回头发现谁在课堂上捣乱的时候,她都会举一反三训诫一通。有一天抓着我与邻桌同学大声说话毛病。她就对我大训道:李国征你在干什么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呀?把你的聪明用在学习上比什么都好。如果还想这样捣乱不好好学习,荒废了你上学期间的大好时光。等你再想学的机会也没有了。我就不信:将来世道不变了。一旦世道变了,你可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经王老师这次训诫之后,我又恢复了被打倒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敬业精神。时隔不久我又变成全班的好学生,王老师大会小会表扬我。班里学生也都像过去尊敬二老师的时候那样尊敬我,以至于我在数学语文两个主课上都在班里排名数一数二。在为又回归成好学生的当口,我在想:这都是好老师王怀彬给我带来的;这就像习总书记说的: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关于人民警察心得体会 篇6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是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按照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要求,我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宣言》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作了梳理,对当下的指导意义作了思考。我认为,贯穿《宣言》始终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最高贵的品质。在《宣言》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论证了“两个必然”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建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宣言》充分论证了人民是实践主体的科学内涵。

《宣言》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认为人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决定了社会的变革;鲜明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二是《宣言》充分论证了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科学内涵。

首先,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人民可以达到一种“自主活动”的状态,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宣言》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真正解放的落脚点,是现实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确立了人才是真正的价值主体的基本观点。

其次,《宣言》深刻批判了不符合人民立场的所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少数没落封建贵族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的空想,没有看到人民在阶级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因而,没有任何政治行动的主张,也没有任何革命行动,最终的结果只是空想。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小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质是主张改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保障小资产阶级的生存。德国的社会主义代表了小市民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

第三,出于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指引整个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人文主义发展。《宣言》无情批判资产阶级“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自私自利本质,展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共产主义。也就是说,《宣言》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还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都是立足改善无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放了人类的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各个文明和国家获得广泛拥护,指引人类活动不断向更高的文明发展。

三是《宣言》充分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以及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强调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宣言》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因此,共产党在其一般性上,同其他工人政党并无二致——都是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是,共产党还具有其他工人政党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福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目标和奋斗方向,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一切价值的归宿点,这就旗帜鲜明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共产党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四是《宣言》充分阐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和任务,强调国家政权社会公仆本质。

《宣言》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因为社会中一些人不劳而获,而更多人则劳而不获。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则致力于通过国家政权彻底改变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宣言》强调“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政权人民性主题。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们要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

《宣言》的诞生,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还有力地推进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温《宣言》关于人民立场的经典论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共产党思想纯洁性是靠理论的彻底性来保证的,《宣言》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把握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深入学习《宣言》关于人民立场的经典论述,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立场的理论自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不懈追求,是坚持四个自信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个方面,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关于监狱警察职业风险防范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监狱警察,职业风险,罪犯

监狱警察这一高尚职业在法治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 监狱警察执法能力的强弱和执法水平的高低都代表了社会的治安情况的好与坏, 同时监狱警察职业存在一定的风险, 所以让监狱警察职业风险降到最低是当期工作的重点。

一、当今监狱警察职业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

(一) 法治安全上存在风险

在监狱执法时缺少必要的依据, 监狱警察无法可依, 给监狱警察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在监狱中很多明文条例都是因时因势而制定出来的, 所以监狱法的条文都比较简陋, 不够全面。在程序上, 我国监狱法的条文在出台时不同于国家法在出台时具有具体的规范性, 我国监狱法很多文件缺少原则性, 很多监狱依据的监狱条文都是本省各个监狱单位自制的, 这些文件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而且也有失公平。

(二) 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

目前社会中罪犯所犯的罪行各种各样, 涉及到杀人放火、抢劫、绑架他人、贩卖毒品、洗黑钱等等, 具有这些罪行的罪犯刑期一般很长, 所以很多犯了这些罪行的人为了躲避抓捕, 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他们很可能会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逃脱, 所以很多时候会把监狱警察当做攻击对象, 通过袭击监狱警察的方式进行逃脱, 这种情况就会给监狱警察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 廉政风险

廉政风险是指监狱警察在面对诱惑时, 没有抵制住, 收取金钱等有价值的物质。监狱警察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 长期在工作中和罪犯面对面打交道, 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社会黑暗的一面, 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机会受到各种诱惑, 加上监狱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 所以难免会给自身带来一些不利声誉的影响。

二、监狱警察产生职业风险的原因

(一) 监狱警察工作特点是产生职业风险的决定性原因

监狱警察有职责对罪犯进行改造, 使其重新做人。监狱警察在罪犯面前扮演的角色是管理者和执法者, 罪犯的角色就是被管理者和被执法者。这两种角色因为执法的强制性使得监狱警察和罪犯这两者具有对立性, 监狱警察对罪犯强制其人身自由和罪犯自身对自由的渴望这两种关系中本身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性, 所以这种对立关系就造成了监狱警察职业的风险性。

(二) 国家对监狱工作要求高和监狱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相互作用使监狱警察职业风险更加明显

因为监狱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 使得监狱警察在履行职责时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法制逐渐的取代了人治, 监狱警察依照法律制度对罪犯进行管理展现了监狱文明。但是因为监狱法律法规的不全面性导致监狱警察在履行职责时无从下手, 很多罪犯无理的维权给监狱警察在管理时制造困难。

(三) 个别监狱警察执法能力弱造成监狱警察在执法时出现风险

为了让监狱工作更加具有条理性, 监狱警察素质在不断被强化。然而监狱警察的执法能力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因为监狱警察的素质教育工作和培养执法能力的工作没有好的衔接, 基层狱警的配备不足, 狱警在履行职责时不能够集中精力, 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缺乏应对的能力和身体素质, 所以很可能会出现受伤的事件。

三、减少监狱警察职业风险的措施

(一) 重视对监狱警察职业风险意识教育

监狱警察要客观看待在执法时具有的风险性, 更要坚信这些风险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通过组织监狱警察学习各种案件让监狱警察了解到当前的监狱形式, 并掌握罪犯的心理思想。并根据监狱警察的不同等级进行不同等级上的风险划分, 做好对不同等级警察职位的风险排查、风险控制、预警、化解风险的工作, 使得监狱警察职业风险得到控制。

(二) 增强警察个人防护执法能力的教育培训工作, 针对性提高执法能力

对警察教育培训工作中要教育警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在执法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性, 而且要统一警察在执法时的语言, 保证语言的文明性, 积极开展警察学习工作, 激励警察自身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自己执法能力。

(三) 完善监狱法律法规

因为很多监狱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性造成罪犯在受刑时钻空子, 这些法律法规对罪犯的约束力太低。对于罪犯在监狱的自残、自杀、和打架斗殴的行为要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只有监狱的法律法规全面了, 这样监狱警察在工作中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监狱警察要正视预警这一职业的风险性, 相信职业风险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当然国家也要重视对监狱管理罪犯的法律法规, 让警察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刘刚, 胡泰阳.对司法警院学生职业风险意识的调查[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1) .

[2]邵高涵.我国狱警职业发展现状以及工作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观察, 2013 (12) .

关于人民警察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警察;心理应激;应对策略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造成警察心理应激的原因日趋复杂。要克服心理应激对警察的消极影响,不仅要提高警察自身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整个社会及公安机关内部都要携手关爱这个群体,形成多维支持网络。正确面对心理应激,掌握调适心理应激的正确技巧,对警察来说尤为重要。

一、警察心理应激的特点及主要应激源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被认为是一种紧张而带有不愉快的情绪。应激与其他情绪相结合可以形成各种复合性的情绪,如与痛苦、失望等情绪相结合,表现为抑郁性紧张等。警察心理应激是指在警察预想之外出现的与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事件引发的警察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诸种变化。警察心理学家张振声认为,警察心理应激的产生依于各种条件,是一个以认知加工为主线的模式,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应激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警察职业方面的应激源

(1)警务工作的繁重性。近年来,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群体性治安事件逐年上升,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致使公安机关的任务十分繁重。

(2)警务工作的突发性。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紧急任务多,突发事件多,特别是基层第一线的警察经常会面临许多突如其来的工作任务,使警察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

(3)警务工作的危险性。近年来,违法犯罪分子暴力倾向日趋严重,他们为逃避打击暴力拒捕、暴力阻挠警察执行公务,致使警察在公务活动中被违法犯罪分子围攻、袭击、侵害而受伤的情况增多,警察的职业风险加大,危险性增高。

(4)警务工作中遭遇的不良刺激多。警察工作使他们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的阴暗面,经常看到的是犯罪分子狂妄暴戾、凶狠残忍的犯罪方式,常常被不法人员的贿赂、引诱和威胁所包围。这些不良刺激很容易使警察产生心理疾病。

2.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应激源

在公安机关内部,竞争激烈、提拔机会少、上下级关系紧张、缺乏民主、欠公平等问题也是警察产生应激的主要因素。

3.来自社会方面的应激源

(1)警务保障困难。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力度,给公安机关增加了财政经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公安经费与公安机关日益增加的执法办案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

(2)执法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致使警察执法环境仍存在许多不良的因素,影响执法警察的正当警务活动,部分群众对警察的执法活动产生误解和偏见。

(3)社会对警察的定位偏差。现实社会中,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往往视警察为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当警察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并不以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而是用新奇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社会对警察群体期望过高和实际表现的反差,给警察造成巨大的社会定位压力。

4.家庭方面的应激源

(1)家庭关系产生的应激。警察紧张的工作性质,与家人聚少离多,与妻儿间缺乏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家庭正常生活,使婚姻、家庭不断面临危机。

(2)家庭经济问题产生的应激。警察工资收入不算很高,大多数要抚养父母,供养子女,购买住房,经济是十分困难的。

5.来自个人方面的应激源

应激的产生,除了外在的客观因素外,警察个体的内在素质也是重要因素。

二、心理应激对基层民警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首先,应激极易导致民警患病。其次,应激会导致民警生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睡眠困难、头昏眼花、视力下降等。第三,应激会导致民警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思维狭窄等。第四,应激会影响民警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主要表现为家庭关系紧张、缺乏责任心、工作易出现失误等。

三、警察心理压力源的应对

第一,在公安院校开设和加大警察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参加培训的民警进行知识性辅导、预防性辅导和治疗性辅导,使民警掌握心理学及有关应激方面的知识,正确面对应激,尽量避免或消除某些来自工作、生活、个体及社会的应激源,预防、解决基层民警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警察工作的需要。第二,加強基层民警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要根据各警种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置突发事件、营救人质、治安盘查、围追封堵持枪歹徒等模拟演练,提高基层民警的实战应变能力。第三,关爱民警,缓解压力。基层民警长期战斗在公安工作的第一线,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这不仅损害身心健康,也影响工作效率。我们必须从爱护基层民警出发,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帮助民警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减轻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警务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黄泽珊.警务心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永生难忘的除夕之夜作文下一篇:上班迟到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