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知识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知识(通用7篇)

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知识 篇1

1、我们会对患者进行一年四次随访:

您是否同意: 是()

否()

2、我们会对患者进行每年一次免费体检: 您是否同意: 是()

否()

3、我们会给患者提供免费口服药服务:

您是否同意: 是()

否()

4、我们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您是否同意: 是()

否()

5、我们会提供双向转诊服务:

您是否同意: 是()

否()

6、您对我们的服务与管理有什么要求吗?

患者姓名:

监护人签字:

宝泉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

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知识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绍兴县各镇街经济水平[1]为判断依据, 把绍兴县19个镇街分成经济上等、中等、下等三类, 三类中各随机抽取1个镇街, 以纳入社区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为研究对象。重性精神病人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4种疾病, 疾病诊断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2]执行。

1.2 方法

统一制定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的一、二级社区精防医生作为调查者, 通过对病人监护人或熟知病人病情的家属问询, 对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社区治疗康复前后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1.3 社区治疗康复工作措施

1.3.1 组织健全、网络完善

工作初期就成立由财政、卫生、残联、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 全面协调精防工作开展;并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立精神卫生办公室, 负责全县精防工作的计划、培训、考核。镇 (街) 村相应成立相关组织。工作网络上成立了由县疾控中心牵头、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精防工作网络, 具体落实精神病人摸底调查、治疗康复、随访干预。同时为每个精神病患者成立由精防医生、村干部、病人家属组成的三人爱心监护小组, 吸收残联、民政、公安等各界人士参与精防工作, 对精神病人实行全方位管理。

1.3.2 经费保障有力, 免费药品范围广, 住院救助力度大

绍兴县从2002年开始精防工作, 县财政就保证了覆盖工作范围每人0.5元的工作经费;2005年县政府出台社区免费服药政策, 社区免费药物种类达32种;2006年县残联、财政、卫生出台贫困精神病人免费住院救助政策, 免费住院救助时间为每人每年3个月。病人所有免费药物及住院救助经费由县残联残保金保障, 进行实报实销。

1.3.3 通过三级精防网开展工作, 为广大精神病患者提供便利可及的服务

绍兴县把精神病人的管理同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起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 精防医生充分利用本县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的站点优势和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 为精神病人建立了10~15分钟的服务圈, 全县2 000多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均可在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便利免费的药物治疗、随访指导、定期复诊和体检等服务。对一些出行不方便的病人, 一级精防医生逐一进行上门访视。

1.3.4 广泛开展宣传和家属培训, 营造良好氛围

每年通过广播稿、展板和上街宣传等形式开展精神病防治宣传;通过不定期召开家属培训班, 提高家属及监护人的精神卫生知识;通过治疗、随访等途径干预患者家属, 使病人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纠正不良态度, 为精神病人的康复和回归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1.3.5 初步进行残疾人庇护中心的探索

2011年, 由县残联牵头、以政府资助、个人承办的方式建立了3家残疾人庇护中心。庇护中心主要为病情相对稳定的精神病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 庇护中心的建立为病人回归社会更接近了一步。

1.4 资料的分析

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 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个镇街社区在管重性精神病人460例, 实际调查438例, 调查率95.21%;回收有效表格435张, 回收率99.31%。其中精神分裂症326例,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3例, 双向障碍92例, 偏执性精神障碍4例, 精神分裂症病人占74.94%。

2.2 进入社区治疗康复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表1显示, 进入社区康复前后, 病人症状控制、社会劳动参与情况、年平均复发次数、治疗依从性、年肇事肇祸次数、该病家庭年支出总体概率分布均不同, 社区康复后明显好于社区康复前 (P<0.01) 。

3 讨论

备注:社区治疗康复前未采取任何治疗的99例病人未计入年家庭支出的比较, 无监护人的4例病人未计入监护人就业比较。

疾控中心是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 由疾控中心牵头组建三级精防网可发挥其组织优势, 克服精神病专科医院组织上的相对弱势[3]。与由专科医院牵头的县市比较, 绍兴县的精防队伍“快、稳、强”, 即组建快、队伍稳、成员精干。绍兴县没有精神病专科医院, 业务技术上依托了距离县城8公里的绍兴市七院, 市县的合作和互动, 使该县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技术上得到良好支撑的同时也使相对紧缺的精神科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重性精神疾病在自然条件下, 多呈反复加重或恶化[4]。绍兴县从2002年开始开展“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四类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入社区治疗康复后, 病情控制率、参与社会劳动情况、年平均复发次数、服药依从性、年平均肇事肇祸率、家庭平均年支出费用等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说明近10年精神病人社区治疗康复的工作措施是有力的, 成效是显著的。其中病情控制率由原来的22.99%上升到现在的92.18%, 幅度呈四倍递增, 增长幅度远高于张雪静[5]、黄劲梅[6]报道, 可能与本县精神病人社区治疗康复时间长、免费药品比较齐全有关 (上述两个报道社区治疗康复时间在3~5年之间) 。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比例由原来的25.98%上升为33.29%, 与黄劲梅[6]、骆焕荣[7]等报道结果相仿, 可见, 与症状控制相比, 劳动力的恢复是比较缓慢的, 也提示劳动能力的恢复需要除了药物控制之外的多种措施。

本县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10~15分钟服务圈, 由社区责任医生根据专科医院医生的治疗方案, 为患者提供免费的抗精神药品, 是绍兴县重性精神病人社区治疗康复的核心内容, 这种形式不仅给精神病人及其家庭减轻了治疗的费用, 还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属的照顾负担, 减少了每月去专科医院诊治的费用和麻烦, 为病人长期不间断服药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8]。本次调查显示服药依从性一般及以上的比例由原来的59.31%上升到83.22%, 服药依从性差的比例则由40.69%下降至16.78%, 提示社区治疗康复可显著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是一项预防精神疾病复发的有效措施, 与林勇强报道一致[4]。李建华等[9]开展过免费投药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一年随访研究, 做法是派出精神病专科医院主任、副主任及主治医师各一名每月定时为病人送药上门并巡诊, 研究结果同样显示病患SDSS得分降低, 复发率降低、就业率升高、服药依从性提高等结果。但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的研究, 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开展全人群中精神病人长期治疗康复服务, 我国目前的精神病专业医生资源远不能满足。现实中精神病人大多需要长期服药, 且在短时间内方案固定不变, 在目前我国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 由经过培训的社区责任医生按照专科医院出具的方案免费发放药物的做法是切实可行、值得推广的。同时, 每年请专科医院医生在社区相对集中为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和服药方案调整, 可使有限的精神专科技术与社区康复力量得到较好的结合和发挥。

调查显示家庭为该疾病的年支出费用3 000元及以上的由原来的29.16%下降到2.38%, 支出费用在0~1 000元, 也就是基本没有支出费用的占到88.09%, 可见绍兴县社区免费发药和贫困病人住院救助工作大大减轻了这些家庭的经济负担, 使得政府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精神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致残率高的特点, 病人家属往往因为照顾患者而无法正常工作, 劳动力被严重束缚, 由此减少的经济来源使病患家庭更加贫困。本次调查也显示病人在治疗康复前后家属 (监护人) 的就业情况无明显变化, 说明精神病人虽然在症状、参与社会劳动、复发次数上都有所改善, 但仍离不开家属全天候照料。提示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是漫长的, 本县绝大部分病人的康复仍然在家里。这种现象的存在迫切期待产生一个能够提供生活照料、各类技能训练和康复的场所, 这种康复场所的存在, 不仅使精神病人得到统一的管理和科学的康复, 也可大大解放精神病人家属的劳动力, 间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0]。

摘要:目的:评估绍兴县近10年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绍兴县内3个镇街, 对纳入社区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开展康复前后相关指标调查评估。结果:社区治疗康复前后, 重性精神病人症状控制率、社会参与率、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年平均复发次数、年平均肇事肇祸次数、家庭为疾病的年支出显著降低;监护人就业率变化无显著性。结论:采用由疾控中心牵头、以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精防工作网, 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切实可行;绍兴县近10年的社区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工作成效显著;现实情况期待精神病人康复机构的设立, 以解放监护人劳动力。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治疗康复,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绍兴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绍兴县年鉴2009[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9:33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M].济南: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1.

[3]沈调英, 陈正平, 陈国强.农村社区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7) :713-714.

[4]林勇强, 郑少雄, 洪晓虹, 等.汕头市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5年疗效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2002, 14 (1) :1-3.

[5]张雪静, 骆焕荣.“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对社区精神病人康复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 (3) :240-242.

[6]黄劲梅, 吕嘉春, 陈杼豪, 等.社区干预对人群精神病的防治效果:5年随访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21) :4190-4191.

[7]骆焕荣, 张雪静, 邓筱璇, 等.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的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3) :190-191.

[8]沈调英.农村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践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9) :47-48.

[9]李建华, 卢胜利, 俞志勇, 等.免费投药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一年随访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 2008, 20 (4) :213-215.

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知识 篇3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的管理要求,大兴安岭地区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在管患者。

1.2调查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0月,13个旗市疾控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对所有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患病率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状况

2.1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状态:

重性精神疾病在管患者4431人。2013年1月-----2013年10月,各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联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患病率:男患者占46.33﹪,女患者占:53.67﹪.年龄构成:18岁以下占0.84﹪,18岁(包括18岁)---44岁占45.9﹪.45岁---59岁占35.52﹪.60岁以上占28.3﹪.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分别占27.22﹪、38.64﹪.48.48﹪为已婚状态。农民和下岗或无业占百分比较多,分别是33.29﹪、26.83﹪.贫困患者占72.2﹪.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占88.33﹪.家庭遗传史占7﹪,性别遗传无明显差异。

2.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状态:

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多数,大部分是贫困患者,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大多数患者不能住院进行系统治疗。部分患者家属认识不足,认为精神疾病是终身疾病,有的放弃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患者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縮,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为了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应从患者、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入手。

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及效果

2009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打开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新局面。开展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健康讲座、报纸、宣传手册等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社区医生筛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与警察、残联工作人员定期互换信息。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随访管理工作,对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定期对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投药,提供精神卫生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通过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及对患者诊断复核评估及免费投药的工作,加强了患者家属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很多患者家属从最开始的观望、回避状态,转变成带着患者主动求医诊治,降低了复发率。

4 共同困难

地域辽阔,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缺乏,给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 措施

5.1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公安、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5.2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5.3各旗市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

5.4增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水平,做到从预防开始,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总结 篇4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总结1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作为九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是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自从20xx年10月份县局决定将县疾控中心重性精神疾病防治与管理职能移交我院后,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压力感到非常大:一是担子重大,二是责任重大,三是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对此,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在县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仅上半年就获了一定的成效,并得到了省重精病专家组的`肯定(4月11日来我县检查),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首先院长高度重视,在年初就把这项工作列入今年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县重性精神病管理技术指导组”、“县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置领导小组”,制度上墙,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建立了档案,完善工作流程。

二、召开全县乡村二级重性精神疾病工作会议及业务培训班。县卫生局副局长王远峰亲临会场指导并作了重要指示与工作部署;农工科科长陈大伟对20xx年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作了具体安排,会议总结了20xx上半年工作,并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之处及整改方向。此次会议提高了全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统一了思想,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三、在去年已建档立卡的2121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基础上继续实行规范化管理。按线索调查表要求再次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摸底排

查,诊断、评估。目前全县各乡镇已完成排查登记工作,正等待评估与诊断。

四、加强检查与督导。我们分别于3月、6月进行了2次检查与督导。第一次是我们“管理技术指导组”下乡督导与指导。第二次是县卫生局牵头统一组织全县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相关人员共同参加检查与督导。根据检查与督导情况进行评比,在检查与督导中发现问题及时指证,并做好点评与总结。

五、做好培训工作,结合检查与督导中发现的问题,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业务培训工作。分别举办了两期培训班,第一期培训内容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直报系统的应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规范》、《常用的抗精神疾病药物及其常见的药物反应》等相关课题,着重讲述健康档案的建立、随访记录、分类干预等内容。第二期为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巡回培训(灌南)班;6月21日市专家组来灌南直接授课,我们组织了全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各派2名以上精防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到会人员达7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与学习效果,深受基层工作人员的好评。

半年来,我们通过对乡村二级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人员采取召开工作会议、技术培训班、检查与督导、工作点评与总结等方式,使大家统一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与职责,完善了工作操作流程,得到了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所以现在基层精防人员在业务与操作管理上较为规范。大部工作人员都能基本掌握操作流程,整体业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现网络已正式形成,档案基本建立,短短半年成效就初步彰显,为今后我县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总结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是十一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xx年版)要求,在上级各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对辖区内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服务流程,现将本工作总结如下:

一、患者的.信息管理

截止20xx年底,排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203例,检出率达4.76‰,超额完成计划。对其中176例患者进行管理,建立一般居民健康档案,按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患者随访评估及分类干预

按要求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并分别对病情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患者按规范要求进行随访管理,准确填写相关表格,及时将随访信息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手机系统;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机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火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根据随访患者病情控制情况进行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

本内,对辖区内8名病情不稳定患者及时转至市精

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并协助申请厦门市在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项目免费紧急住院,其中配合精神科医师和派出所民警对1名危险等级5及的患者进行应急医疗处置;接受由是精神卫生中心下发的出院患者名单,并对其进行追踪建档管理;联系厦门市仙岳医院专科医生对19名患者进行诊断复核,排除3名非重性精神病患者;从五显防治站核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名册,查出55名我镇患者,并及时建档管理;从镇民政处核对精神残疾名单100人,对4名未建档患者建档管理。

四、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相关人员培训和精神卫生宣传

每季度均有精防人员参加市精神卫生中心组织的培训,并对乡村医生进行再培训,开展了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及知识问卷调查。

五、存在问题

在我们卫生院没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在患者用药方面尚不能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和调整;部分相关表格均由乡村医生填写,存在不规范现象,今后将加强对档案质控,力求做的更好。

20xx年12月30日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总结3

定州市卫生局:

为了落实《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加强我市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治疗工作,我院组织参与了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20xx年第一次督导,现将督导情况具实如下:

20xx年7月2日至8月3日,由卫生局公共卫生科副科长张鹏、定州市精神病医院院长郭明带领定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督导组前往我市29个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对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进行了督导。

各被督导单位相对比较重视这次督导工作,就目前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做了汇报,并提出了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督导组对各个单位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检查和督导,查阅了相关资料,从督导情况看,我市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极不乐观,20xx年的工作几乎未开展,个别开展的单位,也只是有些随访资料,而且资料填写的极不规范,各单位没有相应的制度、职责、小结,有的甚至没有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负责人,与上级要求相差甚远。

这次督导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低,未能达到上级要求。我市任务数2953人,线索调查1936人,已网络录入1608人,需诊断复核810人。

2.各社区、乡镇工作程序不清楚,病人未经明确诊断复核、未建立居民档案就网络录入,纸质和网络录入人员不符。

3.机构定位及职责分工不明确,有的.单位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负责人不知道自己是本辖区的管理者,有的不会在国家数据库里面录入,有的甚至不知道本单位登录的用户帐号和密码。

4.领导不重视、不清楚、不知道。参加工作会议的人员回去后不汇报,文件随处一扔、不传阅。

5.人员配置不足,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6.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不完善,有空项目,未按国家规定程序录入,随访不按时进行,记录不全,没有及时网络录入。

7.报表不及时,有错误、空项目,各种制度、职责、小组未建立,资料不全,整理归档不规范。

8.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以及与其他单位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工作总体比较薄弱。

经过本次督导,对各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予以表扬和推广,对不足之处已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并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希望通过大家不懈地努力,共同把我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做好、做实。

二○一二年八月五日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总结4

近期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卫生局的精心指导下,XX县卫生局充分整合医疗和社会资源,严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要求,攻坚克难,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落实职责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作为十项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之一,被纳入了XX县卫生工作重点,县卫生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卫生局局长XX任组长,副局长XXX、XXX任副组长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了由专业精防机构负责人任组长的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同时对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在项目工作中的分工和职责进行明确细化,突出三项制度的落实(排查制度、随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使之趋于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二、全面落实工作措施

组织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在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借人口普查和大走访活动的有利契机,逐户上门走访,做到逐人见面、逐人筛查,确保不遗不漏。对排查发现的重性精神病人,以及被评估为高风险等级、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全面采集信息和照片资料,建立健康档案,同时逐人制定救治、服务等措施。截止20xx年8月底,全县共排查重性精神病人451例,纳入网络系统管理451人。

三、加快资源整合建立、完善了相关工作机制

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互通信息、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优势,切实将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救治、服务、管控等工作落实到位,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财政、民政、公安、妇联和教育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格局。

四、广泛宣传,加强培训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宣传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农村地区以提高乡村医生对于常见重性精神疾瘸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和跟踪随访治疗能力为主,重点培养乡镇卫生院兼职人员,熟悉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宣传要点和核心信息,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材料等对农村常住及流动人口、乡镇企业工人等进行宣传教育。城区主要依托健康教育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对已经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给予理解和关心,平等对待病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以集中培训为主,采用分层、分级、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精神疾病防治的专业技术人员,患者家属、公安机关人员、居委会(村委会)干部等相关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以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管理、患者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计算机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患者家属护理教育、民警和居委会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等为主,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有力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强化长效管控

在敏感时期和时段开通重性精神病人收治绿色通道,预留床位用于紧急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确保随时送达、随时接收;同时加快重性精神疾病预防救治体系建设,严格做到“病能有医、疯能有控”。卫生系统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督导检查,一是定期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精神疾病防治的专业技术人员上报的各种报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审核、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反馈意见。二是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相关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指导,确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技术体系,但随着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加快实施,将此管理模式向全人群推广实行必将遇到实施主体人力资源,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将对完成此项工作所必需的各级防治人员实行“三定”(定岗、定编和定责),进一步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构筑人才保障。

(二)制度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多部门合作是做好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在工作落实和职责分工中仍存在一些不明确之处,公安、民政、教育、卫生行政,以及疾控、精神卫生中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项目分工中职责部分存在有交叉和空白。因此,我们将以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契机,在规章制度上真正体现各级管理者和参与者绩效。

(三)资金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由于我县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排查、随访难度较大等原因,重性精冲疾病患者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保障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基础上,我们将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确保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经费支持。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总结5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卫生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xx年贯彻的《基本公共卫生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初步形成,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迎来了新的局面。国家卫生部对排查工作的精心部署和对686项目的大力支持,使海南省精神卫生的管理工作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省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还存在基层防治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缺乏、队伍素质能力有待提高、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今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卫生厅的领导下,继续把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这一核心任务贯彻落实,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上级党组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以下是20xx年我省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整体情况。

一、主要工作进展及成就

(一)、完成全省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规划

积极开展我省精神疾病防治调研及基层防治网络的筹建和计划,海南省精神卫生中心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基层,开展对我省精神疾病防治现状的调研工作,在卫生厅的指导下,海南省安宁医院牵头制定了《海南省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规划(20xx年—20xx年)》、《海南省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初稿)》,为我省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二)、推进全省精神卫生管理工作

制定了《海南省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实施方案》。在省卫生厅的指导下,我省首届精神卫生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会议在海口市顺利召开,来自全省各市县的精防机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代表,充分领会了党和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感受到了承担此项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为了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政策落实到实际中去,省卫生厅制定方案,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合理调配精神卫生资源,将全省划分为东、西、南、北和中部五个区域,组织10多名精防专家配合省卫生厅4个督导组在全省开展督导和培训工作2次。在全省进行精神卫生防治培训讲座30多场次,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次。城市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占总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的40%,农村占30%的要求得到各市县的贯彻落实。基本确定形成覆盖全省城乡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

(三)、实施20xx年国家686项目工作并制定20xx年686项目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686项目方案。指导及参与我省海口市(美兰区、琼山区)、三亚市、儋州市示范区(即海口城市及农村示范区)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评估、管理治疗、随访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海南省卫生厅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完善省级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项目领导小组履行督导职责,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免费治疗患者的医疗技术指导、疑难病人会诊、有关培训和协助处理与治疗相关的突发事件等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和充实人员队伍,积极承担起组织落实项目的责任,完成项目工作量的同时保证各级项目的质量。

(四)、组织开展全省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工作

根据公安部、卫生部、财政部等关于《做好全国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20xx年8月—12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肇事肇祸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排查专项工作,按照文件精神,通过省卫生厅的布臵,省精神卫生中心与省安宁医院负责全省重性精神病人诊断和危险性评估的工作。截止20xx年1月15日一共派遣近50名精神专家奔赴全省各地,在各市县精防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下,全省共诊断与评估重性精神病人26562人,超额完成卫生部下达的排查任务。此次排查专项工作,实现了与我省基本公共卫生重性精神病人管理项目的有机衔接,推动了我省重性精神病人筛查、建档、随访等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工作的落实。

(五)、做好全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年初,邀请全国知名精神病学专家参加“海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专家论证会”,研究制定了《海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机构状况调查》技术方案。省精神卫生中心配合医院开展流行病调查活动。召开全省精神疾病流调工作动员会,举办精神疾病流调培训班,培训流调人员300多人次,抽调专科医生及调查员共140多人。9月份,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已完成屯昌县、东方市、琼中县3400多份的样本调查。借此感谢各级精防机构的帮助,预计将用半年时间完成我省精神疾病流调工作。

(六)、积极配合省残联救助工作

配合省残联积极实施《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和《阳光家园计划》方案。对精神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工作,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接收240名符合托养项目的精神残疾病人,提供工农疗培训等多种康复技能,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七)、宣传及义诊公益活动

1、根据《海南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xx年精神卫生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中心实际,在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了诸多活动,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免收前来就诊的患者挂号费,向公众开放医院;20xx年10月10日派专家与海口精防所的医务人员代表在海口市东山卫生院和海口市广场路进行义诊;省卫生厅和院领导送医送药上门慰问精神病人;寄送材料至各市县疾控中心并发放给群众近10万份宣传资料等。

2、20xx年12月1日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由海南省卫生厅牵头,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省皮肤病医院、省总工会、省慈善协会共同举办的艾滋病防治咨询活动在海口市明珠广场举行,包括省安宁医院在内的五家三级甲等医院都在现场设点,通过展板宣传、专家咨询和发放宣传品等活动普及海南市民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

3、参加抗洪救灾活动。在去年我省遭遇的强降水灾难中,医院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加救灾医疗队奔赴文昌、万宁等地灾区,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我院的医务人员跟随着省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们,对万宁基层乡镇小村进行灾后消杀防控指导和现场消杀监测,保证外场环境与饮用水卫生的安全与达标,积极地配合省疾病控制中心和防疫站将防疫工作顺利实施。灾后成立由医疗专家和心理治疗师等医护人员组成的心理救援小分队对文昌灾区的灾民进行心理应激监测和心理辅导,并对有灾后应激障碍的灾民进行现场心理治疗和提供常见病的免费诊疗、用药服务。赢得了广大灾民的信任和赞颂。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各级政府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重视不够,精神卫生工作领导机构不够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三级防治网络不完善,缺乏长远防治规划,没有专职人员,专项工作人员不稳定。造成精神卫生中心与各市县精防机构工作联系与沟通不顺畅。

(二)、负责精神卫生防治的核心机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全局观念及大众公共卫生意识不强。精神卫生医疗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不高,高技术、高学历人才极度匮乏。

(三)、政府及相关机构对精神卫生防治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强。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低,致使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

(四)、站在全省高度处理与协调全省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指导机构单位受惠政策较少。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人员编制不足,精神科医疗机构办医条件简陋,病房空间拥挤,病床数及住院条件明显不能满足我省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省本级开展精神卫生防治经费缺乏,致使防治工作难以落实。

三、工作设想

(一)、在卫生厅的正确领导下,完善精防工作网络体系,建立防治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以开展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项目为工作重点,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

(二)、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开发项目工作。制定相关技术培训和督导计划,并落实对市、县的技术培训及督导工作。督促落实项目各级执行单位、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及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如期召开全省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部署项目工作,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三)、加强精防机构人员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培训与学习。加快精神卫生立法工作,尽快制定《海南省精神卫生条例》极其配套的法规,以保障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合法权益,保证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督促各级精神卫生机构依法行医,依法行政。

(四)、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发与运用多系统合作的协调机制,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多部门联合,全面推行精神卫生工作的各项措施。

(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精神卫生宣传、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

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条例 篇5

第二条 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工作,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服务患者、安全有效的原则。

第三条 卫生部对全国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精防机构)受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的日常管理工作。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重性精神疾病信息收集与报送任务,并对本部门信息安全负责。

第五条 各级精防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本部门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制度,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信息管理人员。

信息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本单位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有关的文件、资料、信息的收发、存档及管理;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基本信息、治疗与随访信息及精神卫生工作报表的审核、录入系统及质量控制等。

第六条 信息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信息管理知识和精神疾病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保密意识,定期参加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培训及考核。

第七条 信息管理人员应定期备份系统中本辖区患者信息及统计报表,并妥善保管。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向其他机构和个人透露。

第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简报制度。各级精防机构按照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对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定期编制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简报,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印发。发放范围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九条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发布全国或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其他部门、机构和人员无权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

第十条 卫生系统内的相关机构或个人因工作需要使用重性精神疾病相关信息,需出示相关证明并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第十一条 卫生系统外的其他部门和机构因工作需要查阅或使用重性精神疾病相关信息,需携带本系统业务主管部门证明,征得信息管理机构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意并备案后方可进行。

第十二条 省、市两级建立卫生部门与公安机关之间的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定期交换与共享机制。交换范围仅限于危险性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相关信息。

为确保信息安全,应制定信息交换流程,有专人负责交换。并对交换过程进行记录、备案。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重性精神病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篇6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因此,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工作成为我省精神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一)规范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及档案

(二)随访

建立健康档案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为患者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紧急处理。

(三)提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以及规范管理率。

(四)开展精神疾病康复服务

二、职责分工

(一)卫生防疫站职责

(1)协助卫生局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协助相关部门规范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网络的管理;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

(2)协助重性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织诊断、复核诊断。

(3)组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每年的筛查、治疗、网络及档案管理。

(4)指导乡镇卫生院、制定乡镇管理工作方案,开展工作效果评估;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乡镇卫生院管理的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每月的工作报表。

(5)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街道和乡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6)承担卫生局交办的其他临时性任务。

(二)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职责

1、协助卫生防疫站起草精神疾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等文件。

2、承担我市精神疾病防治培训、技术指导。

3、承担重性精神疾病筛查中病例诊断和复核诊断工作。

4、参与重性精神疾病病例随访。

5、重性精神疾病疑难病例会诊、诊断、复核诊断。

(三)基层医疗机构

1、乡镇卫生院主要职责:

A.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调查并登记、上报卫生防疫站;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建立健康档案。

B.在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

C.协助中医院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

D.向市中医院及上级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转诊疾病复发患者。

E.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2、村卫生室主要职责:

A.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患者家庭成员护理指导工作。B.协助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

C.定期随访患者,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和按时复诊。

D.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3、其他医疗机构

对发现的疑似重性精神疾病、但未经精神科执业医师确诊者,转诊到就近精神疾病医疗机构确诊,或联络会诊。向就近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转诊确诊的、病情严重的患者。

三、工作内容

(一)人员培训

1.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包括卫生局行政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等专业人员;市卫生防疫站管理人员;乡、村卫生机构中从事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医生、护士等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公安机关人员、居委会(村委会)干部等其他相关人员。

2.培训内容及方式

培训内容包括: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管理、患者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网络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患者家属护理教育、民警和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等。

3.培训评估

培训举办单位应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培训效果、内容、教材、教员、培训班组织管理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培训。

(二)健康教育与宣传

1.对首次确诊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亲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预防向慢性和残疾转化。

2.对于慢性精神病病人,健康教育要以提高自知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

3.以提高乡村医生对于常见重性精神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和跟踪随访治疗能力为主,重点培养乡镇卫生院兼职人员,熟悉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宣传要点和核心信息,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材料等对农村常住及流动人口、乡镇企业工人等进行宣传教育。

4.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积极倡导居民对已经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给予理解和关心,平等对待病人,促进和谐稳定。

5.学校健康教育与宣传。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掌握重性精神疾病早期症状,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和行为干预,及时发现和干预行为异常者,防止发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三)发现和登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对常住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本市内有固定居所,包括家庭、康复与照料机构等,连续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进行线索调查。

1.疑似患者线索调查

卫生防疫站在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村卫生室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疑似患者调查,填写《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卷》。在线索调查中,要充分依靠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当地民政、残联、救助管理站等的力量,提供搜集信息。

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将发现的疑似患者情况填入《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报市卫生防疫站。

2.患者报告

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村卫生室,以及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卫生局指定的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3.重性精神疾病诊断与诊断复核

卫生防疫站组织、协助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进行诊断或复核诊断。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及相关诊疗规范,结合患者精神状况检查、既往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等做出诊断。不能确定诊断的提请上级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会诊。

4.出院病例通知

医疗机构在征得患者本人、监护人或近亲属同意并签署《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后,应在患者出院时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每月定期通知卫生防疫站。卫生防疫站及时将《出院信息单》转至患者治疗管理和随访单位。

5.患者登记管理

确诊重性精神疾病的本地居住患者,在征得患者本人、监护人或近亲属同意并签署《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后,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将其纳入当地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对象,进行登记管理。

(四)建立健康档案、随访、服务流程

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随访要求和服务流程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执行,为每位患者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并开始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应填写《重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患者死亡、外出打工、迁居他处、走失等原因,连续3次失访,随访医生应填写《重性精神疾病失访(死亡)患者登记表》,每月定期上报卫生防疫站。

四、资料信息管理

卫生防疫站负责收集、整理、审核、汇总、分析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资料信息,按照附表8与附表9的要求,于每年的1月10日、4月10日、7月10日和10月10日分别将上一季度工作进展情况报**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

实行书面报表和电子报表两种形式,书面报表应加盖公章。

五、督导与评价

卫生局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各级精神疾病防治机构要定期对基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进展进行督导和评估。

1、督导目的。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或管理问题,提高项目工作质量。

2、督导覆盖率。每季度对所有乡镇督导一次。

3、督导内容。项目管理质量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进度与质量。

4、督导方法。

(1)远程督导。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定期对下级单位上报的各种报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审核、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反馈意见。

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知识 篇7

2010年6月的基线调查显示, 林甸县共有农村重性精神病患者166例。由于重视程度、救助政策和医疗水平等方面的因素, 大部分精神病病人处于“以家代管”和“没人管、不治疗”的状态, 肇事肇祸不断, 仅2009年就发生精神病患者自杀事件3起和杀人事件4起, 对家庭和社会构成严重威胁。

坚持以全社会的联合联动为基础, 紧紧围绕“三早三防、六进社区村屯” (早预防—健康教育进社区村屯, 早发现—病情观察进社区村屯, 早治疗—双向转诊进社区村屯, 防复发—送医送药进社区村屯, 防残疾—康复训练进社区村屯, 防肇事—人文关怀进社区村屯) 。努力实现“四个提高和一个目标”, 即:提高精神疾病知识普及率;提高治疗率, 降低危险行为率;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康复和回归社会率, 减轻病人、家庭痛苦, 减轻社会压力;最终实现精神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在保障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达到80%, 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1]。

2 主要做法

2.1 政府主导, 联合联动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成立领导组织, 制订工作方案, 明确部门职责, 定期召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协调会, 明确工作目标, 强化工作措施, 落实工作任务。

2.2 排查登记, 建档建册

按照“街不漏巷, 乡不漏村, 村不漏户”的要求, 开展逐门逐户的排查。一方面, 重点调查流落街头、校园周边及无亲属监护人的精神病病人, 统一登记造册;另一方面, 对每个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重性精神疾病患病康复管理手册。目前, 全县重性精神病患者建档建册576份, 全部录入重性精神病信息系统。

2.3 跟踪随访, 分类干预

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 进行县、乡、村三级定期随访, 危重情况紧急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 两周内随访转诊情况。分类干预:一是对情绪稳定者三个月时随访;二是对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 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用药剂量[2];三是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建议转诊到大庆市第三医院等国家指定的精神病院, 两周内随访转诊情况;四是对有自杀倾向者密切观察, 加大心理咨询频次, 预防发展为重症。

2.4 畅通渠道, 形成网络

根据精神疾病的发病、住院、出院、复发和住院这一主要特点, 在管控上采取以下措施。

2.4.1 畅通送返渠道

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人在送返时, 对于有明确监护人的, 交予监护人;对于监护人不愿接收的, 由所在乡 (镇) 、社区和所在单位负责做好监护人的工作;对于“三无”人员或户籍在外地的, 交由病人发现地的民政部门负责联络协调接送返乡和后续救助管理工作。

2.4.2 完善防治网络

以精防办—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村委会的一体化防治网络为主,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连续管理机制, 使出院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随诊和康复。

2.4.3 建立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各乡镇和社区的管控工作小组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所在的村屯和近亲属签订管控责任状, 坚决防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监管工作脱节失控现象发生。

2.5 提供经费, 资金保障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费用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 一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及时治疗和监护, 在社会上肇事肇祸的案例明显增多[3]。为了确保精神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县委、县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 形成财政有经费、新农合有补偿、民政有救助和乡镇有补助的资金保障机制, 有效解决了住院医疗和生活费用问题:

2.5.1 住院期间治疗和生活费用

(1) 有监护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外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 按相应的医保报销之后由民政局每年给予最高20 000元的救助; (2) 已参加新农合的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在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是70%, 最高可报销补偿120 000元; (3) 无监护人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的, 按有关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后的不足部分, 由县民政局每年给予最高救助30 000元, 其余由所在乡 (镇) 承担, “三无”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费用由县级民政部门全额拨付。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明确诊断经审批后, 可享受下列费用减免:一是免挂号费和诊查费;二是除住院费以外的其他门诊费用减免20%;三是住院床费减免20%。

2.5.2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服药费用

门诊用药按照70%的比例报销补偿, 最高补偿1 500元;诊断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每人每月免费享受60元基本抗精神病药物, 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用得起最基本的药物。对于难治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明确诊断经审批后, 可享受全年不超过2 000元的药品救助。对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每年给予300元的基础检查费, 每年至少做4次基础检查。

2.5.3 对于各部门救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行政费用, 财政部门全额拨付

2.6 综合干预, 促进康复

综合干预内容包括个别式家庭教育、家庭气氛干预、药物依从性干预和心理行为干预等, 向家属提供应对技巧, 对患者的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6.1 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围绕健康教育和“世界精神卫生日”, 开展广泛宣传, 提高群众对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 增加患者的依从性[4], 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 力争在2014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80%,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降低到10%以下[1]。

2.6.2 提供个性化精神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鼓励病人家属的参与, 除对病人进行病情监测、保证病人的药物治疗外, 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和康复指导, 开展各种功能培训, 参加文体活动和劳动, 训练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舒缓病人情绪, 提高自信心, 减少疾病复发

2.6.3 设立康复机构

联合大庆第三医院精神卫生中心, 为林甸县提供技术支持, 在县医院、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等设立康复指导站, 逐步完善相应的设施和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 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 重返社会。

2.7 适时调整, 动态管理

为了达到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全覆盖, 由项目活动计划之初的项目村调整为全县83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提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救治与管理能力, 新农合每年都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调整报销补偿比例和最高额;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和通过对村医的系统培训, 使村医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随访由活动之初的乡管调整为现在的村管, 提高了村医的工作效率;县对乡公共卫生绩效考核重性精神病管理的权重由原来的10分调整为15分, 提高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指标。

3 主要启示

3.1 预防控制是前提

林甸县实行三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健康恢复和预防恶化。

3.2 部门联动是基础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为做好预防、救助、监管和康复工作奠定基础。

3.3 资金保障是关键

由于重性精神病患者一生都可能需不间断地服药, 很多家庭难以承受, 导致患者病情复发。为解决这一问题, 201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政府补助、新农合补偿、民政救助、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倾斜、残联帮助和家庭辅助等多渠道投入机制, 为实现社会化管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4 长效管理是保证

建立长效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救助和康复机制是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此, 林甸县突出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完善组织体系;二是完善制度体系;三是完善责任体系。

3.5干预康复是目的

重性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性社区干预及康复措施, 能有效地改善、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 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 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逐渐达到早日康复、重返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中宣部, 发改委.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2008-2015年)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

[2]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

[3]吕芳.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探讨[J].社区医疗, 2011, 11 (18) .

上一篇:学院学生请、销假管理制度下一篇:中班游戏课《抬花轿》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