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话语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时候的话语(共12篇)

小时候的话语 篇1

1、在我小的时候,特别爱吃水果,“每天一个‘水果’,医生远离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成为我的至理名言。并且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吃桔子和西红柿。

2、小时候的我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碰到了一点不开心便撇着个小嘴,满脸的不悦。父母当然肯定会为了让我开心,给我买这买那,我便达到了目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和表妹一家去农科所玩,但妈妈总给我表妹家照相,我就不开心了,后来,妈妈叫我去照,我也满脸不愿意,撇着小嘴,站在一边,始终不肯去照相,当然那一次妈妈并没有让我开心而是对我的表现十分生气,最后还是爸爸把我拉到了镜头前,照了一张“生气”的全家福。

3、小时候,我听一个高年级的大学生说,生水不能喝,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的细菌,谁里面的泡泡就是细菌,后来我喝汽水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喝了一肚子的细菌。这就是小时候的我,傻气的我。

4、小时候的我,不仅看到什么就要问:“为什么”,而且还是个“爱骗人的小孩子”呢!

5、小时候的我还很单纯,难过就哭,开心就笑,直到现在我才知道生存的价值。

6、小时候,老师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使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当是我就以为,做红领巾必须从红旗上剪下来,而且每一条红领巾都是勇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心里纳闷,这得用多少烈士的鲜血啊!

7、爸爸、妈妈说我小时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快乐,虽然我那时很麻烦;还说我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真想让我变回小时候。有时我也真想回到小时候,可以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可以不做作业。

8、小时候的我我是一个单纯善良而普通的人,小时候我的样子不如现在,以前的我是个渑侄很可爱的小女孩但生活在不断的变化着,我的样子也在这生活里改变了许多我从一个小胖妞长成了一个又C又黑的的小瘦人。

9、小时候的我很顽皮,时不时去惹邻居家的小狗狗;小时候的我很淘气,时不时惹妈妈生气;小时候的我很轻松,不要写作业也不用上学;小时候的我很自由,没有老师管;小时候的我很享受,吃饭都要妈妈喂;小时候的我很开心,经常和我的小伙伴玩捉谜藏。

10、小时候,我认为美国一定很美,而且一定有很多美人,要不怎么叫美国呢,()为此我和小朋友吵架,因为他说应才是最美的,因为,英俊、英明等都是好词,小时候,外吃松花蛋,当头一次听说松花江是,一心向往着飘满送花淡淡江面。

11、小时候的我,多么令人怀念呀!如果能再回到从前,我一定要做个更爱学习,更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让大家都喜欢我。

12、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整天缠着妈妈问这问那,把妈妈都烦死了还不知道,只是一直问呀问呀,像只井底之蛙,望着头上四角的天空,却怎么也不知道天到底有多大。

13、小时候,我总是搞不清“生前”是啥意思,明明是“死前”嘛!

14、小时候的我性格天真活泼,记得以前在妈妈的陪伴下放学回家,我总会边跳边绘声绘色地讲述学校里的趣事给妈妈听,有时走在路边,看到有蒲公英还会蹲下来摘起来再吹散它们。到家里,我也会当“小老师”把上课时老师教的知识再讲给妈妈爸爸听,他们也会“乖乖”地坐着听。

15、小时候的我,圆圆的脑袋,小小的眼睛,短短的头发,还有永远都是光着小脚丫,整一个捣蛋鬼,但是那时我真的很听话,家在万泉河边,在炎热的夏天,非常喜欢去河里洗澡,但是因为还小,爸妈怕我自己去会有危险,所以每当我自己去河边洗澡回来,总会得到一顿“毒打”,虽然有很多次我都经不住诱惑,偷跑去了,但那只是少数,因为胆子很小,所以到很大,我都不懂游泳,现在想起来就想笑。

小时候的话语 篇2

一、话语与教育话语研究:文献的线索

如同大多数学术新词一样, “话语”和“话语分析”也是欧美思想界界的舶来品, 在接触和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时髦概念与方法。因此大致可以判定, 话语研究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资源, 主要借鉴欧美等国在话语研究各领域的成果。实际上, 在近30年的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 类似“话语”这样的输入性概念与方法, 可以说比比皆是。不同的是, 在国内学界的努力下, 一些自欧美舶来的概念与方法, 逐渐消化、内化为其相应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组成部分, 另外一些则仍只停留在译介的层面, 并因缺乏有效的概念认定、方法认同的过程, 表面上固然甚嚣尘上, 却难免因不够系统和成熟, 难以有效解读中国的教育问题。一定程度上, 作为输入性概念与方法, 话语研究属于后者。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话语” (discourse) 一次频繁开始出现在国内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可见的较早关于“话语”研究的文献是《语言学动态》1979年第2期梁达翻译T·M·尼科拉耶娃的《话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问题》。不过, 尼科拉耶娃对作为语言学新兴领域的话语语言学持谨慎的批判态度。[2]此后,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 数量不多的关于话语研究的文献, 开始讨论欧美语言学领域在话语研究方面的进展。1982年, 黄宏煦介绍了英国语言学者柯特哈德出版于1977年的《话语分析导论》的主要内容, 借助该书也回顾了英国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3]莫旭强在介绍居斯塔夫·纪尧姆 (Gustave Guillaume) 语言学理论的论文中, 分析了纪尧姆使用“话语” (discourse) 代替弗迪南·德·索绪尔的“言语” (Parole) 带来的语言学研究的变化:在法语中, 言语仅意味着有声语言, 而话语不仅包括有声语言, 也包括书面言语、手势语甚至个人的内心独白等。正是经过这一转换, 话语将语言学引向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中, 从而也为研究话语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同时, 在索绪尔与纪尧姆看来, 语言存在于人类集体中, 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说话人的头脑中, 语言的运用行为及其结果, 就成为话语, 语言学研究就是通过对可观察的话语事实的分析, 寻找语言的潜在性。[4]

20世纪90年代, “话语”与“话语分析”渐次进入文学、哲学领域。李航较早介绍了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 将“话语”进一步理解为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中, 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 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和形成交汇的过程。[5]也正是在译介福柯话语理论的过程中, 话语研究开始向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扩散, 从而开始充分地解释话语本身的社会性。到20世纪90年代, 文学领域的话语研究成果开始出现, 关于福柯话语研究的成果也不断涌现。进入21世纪, “话语”开始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 巴兹尔·伯恩斯坦就将话语研究运用到教育领域, 使用了“教育话语”的概念, 但是, 直到90年代末, 国内才开始使用“教育话语”这一术语。较早讨论教育话语的文献, 是刘铁芳的《教育学话语的现代性转向与生成》一文。他批判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公共话语的空疏, 提出了从植入性话语向生成性话语转向的命题。[6]2000年后, 通过介绍伯恩斯坦等人的教育话语理论, 教育话语研究开始逐步兴起。应该说,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 借助课堂话语开展话语分析, 并不算新鲜事。因此, 教育话语研究, 大致也可以看作是语言学领域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研究, 同步向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也许, 可以理解的一点是,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以文本、口语、交往等互动形式开展, 其相对固定的场所, 如教室、报告厅等;较为一致的话语行为, 如演讲、课堂讲授、提问与回答等。在教育领域运用话语分析, 解构教育活动内容因素所隐含的话语意义, 显得更为直接, 更具场景化的意蕴。不过, 教育话语研究却不能等同于对教育事实的研究。有学者就指出, “纯粹客观的教育事实是我们无法直接把握或不可言说的——一旦言说即成言语、话语或文本, 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作为人们关于这种客观事实的外部表达的教育现象、教育话语或教育文本。这些关于教育的现象、话语和文本并不仅仅是客观教育事实的某种附属物, 而是我们人所能把握和言说的教育事实本身。但是, 教育科学对教育话语和文本的解释并不是主观的臆造, 它仍然要回到与历史的联系当中去, 要在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话语和教育文本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对其做出解释。”[7]

作为当代较有影响的话语分析学者, 费尔克拉夫不仅将话语界定为“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 包括口语、文字及其它的表达方式”, 而且认为, “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 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 (他们之间可以是‘精神疾病’、‘市民权’或‘文化水平’) , 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 (例如, 成为医生或成为病人) ”。[8]就目前我们所知, 人类的世界, 主要是由语言和思维构成的主观世界, 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自己塑造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概念和观念构成的世界当中, 当人们试图将之表达出来时, 其借助的静态形式就是语言, 而动态形式就是话语。同时, 也正是借助语言与话语, 描述和塑造着不同的社会现实。如果说, 话语首要的、核心的功能是表达、传递和沟通, 人们更多地关注, 如何借助话语去表达人们需要、想要表达的内容, 或者按照某种特定表达模式去表达那些固定的、权威的知识。那么, 当人们运用并借助口语和文本, 表达、阐释人类自身的观念、事实和行为, 实现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传达各自的信仰、理解与即时的所思所想所做时, 就会发现, 这种表达、沟通的过程, 本身就是在建构一种社会事实与结构。更为重要的是, 某一时代、某一具体时间、特定场合, 人们的口语、文本表达方式, 往往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 借助话语构建某种强势地位的各种企图, 也会隐藏在话语形态的变迁之中, 要么赢得对话语主线的控制权, 要么将社会的等级、身份、权力结构固化在话语系统之内。同时, 按照上述费尔克拉夫的观点, 话语不仅表达了潜在的思想、瞬间的想法 (当然, 当下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纸质或有声文本) , 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这种思想和体验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 话语不仅建构话语主体与话语之间的关系, 也建构话语主体与话语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并且会因对后来者的影响, 而成为一种可能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力量。

二、近代中国教育话语形成的研究:可能性与基本路径

要借助话语研究方法, 分析可见的一系列近代教育文本在描述近代中国教育的言说方式上的变革, 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是否可以借用“教育话语”这一概念, 来指称中国古代和近代以来, 用来表达、阐述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系列口述或纸质文本, 包括构筑这些文本的一系列教育概念、观念等。

按照费尔克拉夫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福柯) , 话语关注历史变化, 关注“不同的话语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结合起来, 以建造一个新的、复杂的话语。”同时, 话语既源于并反映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也反映并建构了社会过程与结构。[9]而福柯则将“话语”界定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活动, 而历史文化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话语”组构而成。[10]可见, 话语本身就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和建构历史的力量, 即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历史文本都可以将之视为话语, 这些话语又在社会变革进程中, 在构筑新的话语系统的同时, 也建构着社会的变革。由此, 我们可以将由儒学主导的文化与历史系统中那些反映、描述和建构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言说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话语系统;自1840年以来, 在译介西方教育学说和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内容的过程中, 这一话语系统被来自西方的教育知识与言说方式占据了, 转变成为了一个可与西方教育话语对接并作为当前教育话语先导的近代教育话语系统。研究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变迁, 大致就是分析从传统教育话语向近代教育话语的转变历程, 以及导致这种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与过程。

如果可以借用“教育话语”这一概念, 研究近代中国教育言说方式的变革, 就意味着本文至少要分析, 在近代中国教育变革进程中, 今天我们所阅读和分析的那些表达、阐释近代中国教育事实或者构想中国教育变革的文本, 其言说的方式, 包括概念、方式和方法的使用, 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当然, 就必须分析, 在此之前, 中国人反映、描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教育的话语, 究竟是怎样的, 在此过程中, 究竟那些变化、因素或者偶然性事件, 促成了这种转变, 乃至如何同时建构了近代中国的教育实践, 以及在此之后, 这种转变是如何渗透在教育学术语公共话语之中, 并影响着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认识的。

按照教育史研究的描述, 19世纪60年代开启近代中国改革进程的洋务运动, 其中议题之一便是教育改革。借助官绅、士子的教育改革言论, 特别是洋务运动后举办诸种新式学堂的实践, 包括新式学堂的建立、传统书院的改造、新式学制的讨论与制定、学术与教学的分科化等, 教育史研究构筑起了一个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图景, 并且呈现出一个明显的阐述主线, 即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教育, 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逐渐呈现出更多的现代特征 (实际上就是欧美特征) , 最终形成和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教育体系与制度。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教育学科得以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阐述主线则呈现为, 教育学在理论和方法两个主要方面逐步走向科学化, 并且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 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变革的研究, 关注的则是基于不同知识背景的教育思想、理论如何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并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实践。整体而言, 这种带明显欧美教育话语系统印记的言说方式, 使得教育研究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系统与制度的或描述性或批判性的叙述, 也就一直处于一种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性的话语系统之中。

无论如何, 我们还是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即主导1840年以来的中国教育变革的思想与知识, 主要是通过译介欧美各国教育状况与教育学说逐步构筑起来的。因此, 表达和阐述当时中国教育问题与现实的话语, 不可避免地有着欧美教育话语的印记;在教育实践领域, 也主要是借助对欧美教育学术与公共话语的阐释, 以学习、借鉴欧美教育模式为特征。因此, 分析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变迁, 实际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欧美的教育言说方式是如何借助翻译、解释和传播, 为中国学界和普通民众所接受和熟悉, 成为认识并理解教育事实的知识资源, 甚至教育言说的传统方式也借助西方的知识资源, 被逐渐重新“挖掘”出其现代意义, 得以融合在现代中国的教育学理论与知识系统之中;另一方面, 中国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又如何借用这些文本的言说方式及其概念、方法, 来反映、影响并建构中国教育实践的。实际上, 这里隐含的一个可能的事实是, 在译介并传播西方教育理论、制度、教育方式、教学组织形态与建构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理论、学说、制度与组织方式之间, 存在着一个互动的进程。试图追寻西方教育发展足迹并由此构筑一个类似于西方经济、社会结构的中国“新”教育的努力, 在很大程度上, 同时混杂着政府的权力意志、无数个知识精英所依据的教育经验与假设、普通民众对置身于其中的教育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诉求, 从而使得这一进程明显地表现为一种有趣的结构:政府更关注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教育的制度与组织完善, 知识精英更强调教育的社会理想与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普通民众则只能在被赋予更多教育价值的情况下, 被动地卷入教育的主流与社会的结构之中, 并从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激励下, 继续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努力。

其中, 一个极为复杂的情形是, 由于主要借助来自西方的知识资源, 从明末清初开始译介所谓西学, 到20世纪上半叶大量译介欧美各国教育学说和教育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教育话语的形成, 是一个与语言的新词、新术语革新相伴生的过程, 因此, 其产生的一系列文本, 1910年代前, 都是以新词夹杂于文言的形态呈现的, 1910年后, 则多为白话, 新词得以以更直接的形态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不可避免, 建构一个有利于教育学自身地位的话语系统, 促使教育学界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发展, 一是大量翻译介绍欧美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 特别是对那些在当时的主要学习对象——美国教育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 几乎成了教育学话语系统建构的主要知识资源, 也成为教育实践主要凭借的资源。另一方面, 通过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梳理, 开始寻找教育现代变革的合理性依据, 以及在中国教育内部, 寻找一些可以追溯的历史渊源。无论如何, 社会的变革绝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 因此, 这两个路径, 显然也是当时中国教育发展走上继往开来之路的必然选择。

当然,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贸易制度侵蚀全球的过程中在中国的具体体现, 同时, 西方也借助这种具有全球性普世价值的经济形态, 在将中国在内的非西方社会卷入这一洪流的过程中, 也毫无意外地将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借助其语言优势带到了非西方世界。那些在西方教育模式下学习的中国新知识分子, 特别是有着在欧美日等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国家留学经历的中国知识分子, 凭借其留学期间所获得的教育与知识经验, 着手改造中国的学术和教育体制, 无疑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教育变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内部, 却又因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教育与知识经验, 对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并借助报纸、书刊、杂志和公共或非公共的讲演等活动, 或参与政府的教育改革实验, 影响中国的教育实践, 形塑着近代中国的教育话语。显然, 在近代教育话语的竞争中, 近代知识分子既形塑了近代中国的教育话语, 也借助教育话语的力量, 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主导者和受益者。

显然, 社会发展的线索是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路。毕竟, 在一个整体历史观依然占据主导的今天, 必须看到, 教育变革乃至教育话语的形成, 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即便是福柯将历史解构为人类的社会实践转换为话语过程的历史, 但是, 仍不得不承认, 历史所关注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等所呈现出来的力量, 还是一种塑造的力量, 即便在很多时候这种力量是一种内在的, 是一种借助个体或者群体的力量, 被描述成一种历史事件、言论的进程。也正因此, 实际上,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两股更为宏大的力量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张力与合力。一股力量是西方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构成这一生产方式的诸多要素, 如大机器生产、市场、消费与贸易、个人主义等, 也包括反对这种席卷全球的生产方式的思想, 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毫无例外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另一股力量来自中国5000年的传统, 在抗拒中出现了几次主动或被动的变革的尝试, 最终却不得不以一种空间形式上的转换, 消解了传统的时间维度, 将以古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 转换成了以现代汉语 (白话) 为载体的现代中国知识系统, 在中国概念、理念、知识中, 西方知识系统以毫无阻碍的进入方式, 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中、教育知识中占据主导位置。

参考文献

[1]于述胜.探寻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3) :6.

[2] (苏) T.M.尼科拉耶娃.话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问题[J].梁达, 译.语言学动态, 1979, (2) :22.

[3]黄宏煦.柯特哈德《话语分析导论》述评[J].国外语言学, 1982, (4) :7.

[4]莫旭强.研究语言的语言学—介绍纪尧姆学派关于语言和话语关系的论述[J].现代外语, 1984, (1) :8.

[5][10]李航.话语、权力、作者——福柯后结构主义管窥[J].文学评论, 1987, (4) :138.

[6]刘铁芳.教育学话语的现代性转向与生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 (5) :38.

[7]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95.

小时候的问题 篇3

小时候,有个高年级的学生对我说,生水不能喝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细菌,然后他用玻璃杯接了杯自来水作实验,他指着杯子里面的小气泡说,看见没有,那些泡泡就是细菌。后来我喝汽水总是觉得喝了一肚子的细菌。

小时候常听到失眠这个词,总理解为湿眠,也就是尿床的意思。

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很爱吃松花蛋,也就是皮蛋,当头一次听说松花江的时候,羡慕得不得了,一心向往着飘满松花蛋的江面……真馋死了。

小时候为了很小很小的事情会哭上一两个小时,越劝越委屈,除非买来好吃的,有了好吃的眼泪自己就跑掉了。

1987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叫《2000年回母校》。这下好了,同学们有开着火箭回来的,有从海底实验室回来的,有从火星回来的……我呢,是开着水陆空三栖快艇回来的。

现在呢?呵呵……除了班级里的大菜包子(小时候姓蔡的同学,外号全叫“菜包子”)去了斯坦福的生物实验室(好歹有个实验室),其他的同学都在地球上待着呢。

小时候以为,越南就是越过越难,柬埔寨的人民很简朴。

真有点不好意思说,我小时候以为结婚是一家人的事。爸爸和妈妈结婚,我长大了应该和姐姐结婚。可是弟弟怎么办?

小时候怕吃饭,可每次爸妈总给盛满一碗,不吃完就得挨打。那时老是纳闷,他们的碗比我的大,可他们碗里的饭怎么很快就没了呢?我曾经认定他们在桌子下藏了一根管子,一端通我碗里,一端通他们碗里。为此还钻到桌子底下探寻了一番。

小时候认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一个地方(因为都有个“大”字),如果不是的话,也一定是相邻的两个国家。

小时候认为,徐霞客和徐志摩是一个人,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他们就是亲兄弟(因为都有个“徐”字)。

小时候认为,雷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就是好人好事的意思。 如果雷锋是一个人的话,那雷峰塔就是纪念雷锋的了。

屋子里面打伞据说不长个,小时候我就从来不敢在屋子里把伞打开。

好像是5岁那年,看到电视上一个阿姨躺在那里痛苦地扭动喘气尖叫满脸大汗,我妈妈在—边看书,我就问:“为什么她那么难受?”老妈瞟了一眼电视说因为她正在生小孩子,然后我问:“她用什么生小孩子?”老妈楞了一下,然后肯定地说:“用肚脐眼。”我顺手摸了摸自己小小的肚脐眼,然后立即为那个阿姨难受。1分钟后,我突然又问:“你生我时也是这么难受么?”老妈愣了1秒立即说不是,我问为什么,老妈立即就说,因为你是我从垃圾箱里拣回来的。我马上反问为什么那个阿姨不也去拣一个?结果遭到攻击,你有完没完!!!

小时候掰着手指算21世纪,算97回归,算来算去,得出结论,我活不到那时候,简直是太遥远的事情了。

小时候的回忆 篇4

是否还记起那时的我们

那条幽深的巷口

那条热闹的古街

那座不是太富裕的县城

在那个时代

那个天真纯正的年华

在那个炎热的夏季

曾一齐在阴凉的小巷里玩耍

一齐游戏的玩伴

是谁,倔强的稚音

吵得被午休的邻居骂

那个夏季

知了在林中吱吱地叫唤

我们赤裸着脚丫

兴奋地在河边玩耍

捕鱼,捉虾

温柔的溪流打湿了双脚

是谁,顽皮的踩到了石上的青苔

惹得小溪都为你欢笑、拥抱

那个天真纯正的年华

在那个天真纯正的年华里

我们一齐快乐的奔跑过

奔跑着冲向那属于我们的小山丘

我们一齐偷摘过石榴

分享那属于我们的战利品

我们一齐骑车

冲向那遥远的终点

我们一齐爬过树

比赛谁最先掏出鸟蛋

我们一齐躺在草丛里

数天上的星星

我们一齐打过雪仗、堆过雪人

我们一齐捉过的迷藏

我们一齐放过的风筝

我们一齐做过的坏事

在那个天真纯正的年华里

我们一齐约定过的誓言

风,吹来儿时的回忆映入脑海

柔润的空气散发着有关于童年的气息

古老的巷口装载着童年的记忆

还记得门前那枯黄的过道

寄托着童年的哀思

如今的那片城

那道有关于我们回忆的古街

那条以前嬉戏过的巷口

还有那些记忆中的人

在岁月的侵蚀下

都已含糊不清

都化为了乌有

我的小时候 篇5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没有跟爸爸妈妈打招呼就跑出去了,那时的我真的特别淘气,整天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爸爸妈妈不知道我去了哪里,找不到我,就赶忙出去找我,因为他们怕我又跑丢了,我都不敢想象父母当时得急成什么样儿。

后来,爸爸妈妈在楼下小广场找到了我。妈妈严厉地把我训斥了一顿,爸爸走到我面前,心平气和地对我说:“下次别这样了,你要是丢了,让爸爸妈妈怎么活呀?”

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总是喜欢乱跑。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很想对小时候的我说:“你以后可要稳稳当当的,不可以再气爸爸妈妈了,因为他们真的特别辛苦,你要好好的,一定不要惹爸爸妈妈生气了,好吗?”

其实我还是很怀念小时候的我,因为那时候的我是个很淘气、又很可爱、也很快乐的小孩儿,我也是个喜欢画画、喜欢看书、还喜欢看动画片的小女生。

我们的小时候 篇6

“我出生的时候,物质生活极为匮乏,孩子们闲暇时就会聚在一起玩‘捣拐’。我家周边和我一般大的孩子特别多,大家分成两队,找块草地,随着临时充当裁判的小伙伴一声令下,比拼就开始了。”今年63岁的王义春说,所谓的“捣拐”,就是每个人将一条腿抱在腰间,单凭一只脚蹦跳,用抱起来的那条腿与对方互相撞击,谁先松开脚或者倒地就算谁输了。“说起来简单,真正玩起来那可是要考验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的。先要选一个威信高的队长来安排战术,然后还要分出主力队员和辅助的队员,单打独斗不听指挥的,那绝对要吃亏。安排好后,要在下场的第一时间分析出对方队伍里谁最弱、谁最强,分别用一对一和车轮战应对。像我们7个人一队的,每玩一次都要花上十几分钟,遇到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比拼半个多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因为我年龄稍大,所以每次玩这个我都是队长,率领一队人‘冲锋陷阵’,尤其是当小伙伴们用充满信任的眼神看着我时,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王义春告诉笔者,虽然那时的女孩子爱玩老鹰捉小鸡、跳方格、捉迷藏之类的游戏,但大多数男孩子

最喜欢的还是“捣拐”。当年小伙伴们一起“捣拐”,不仅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更是友

谊建立的基石。一群孩子在一起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感情。

小时候的话语 篇7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权,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 甚至教师地位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 一些问题的存在仍旧限制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2.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的目的在于剖析社会关系并揭示话语参与者的社会等级。 (Fowleretal.1979:2)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 而且是控制的工具 (KressandHodge1979:6) 。语言结构被用来“调节人的思想和行为;把人物、时间和物体分成类和等级, 以便证明某一制度和个人的地位 (Fowler etal.1979:2) ”。作为一个带着批判眼光研究话语的新型方法论, 批评话语分析不仅仅重视话语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还分析权力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 人们对语言的操控能力也是不同的。Foucault认为教室是观察权力机制运用的最佳场所。因此, 教师话语也是批评话语分析所关心的主题之一。

3. 话语权

福柯认为, “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起权力的手段”。他把话语看成是人们谈论某事的方式, 而这种谈话方式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运用权力关系的主要手段。通过话语可以获得在社会中的统治权, 反之, 统治权也可以通过话语表达和再现。可以说, 话语权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人的社会地位。

4.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环境的构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计算机辅助学习被推广和发展, 英语学习的方式从传统模式逐渐向现代化模式转变, 计算机和网络的结合彻底改变了英语学习的方式且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由教师, 黑板和粉笔组成。老师讲, 学生听。然而, 时下多媒体网络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越来越深。因此,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知识为基础的模式不得不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 学生也不再一味地被动接受, 而是成了积极的参与者。通过多媒体技术, 教师利用电子课件和的电化教学系统展示教学内容, 这比在黑板上显得更加生动。互联网的出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的环境。学习者可在全天任何时间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沟通, 其交流方式既廉价又快捷。同时, 利用这种方式, 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 从而大大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 开放性。互联网的融合, 使教学不再拘泥于教科书。网络资源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其次, 生动性。与传统的课堂相比, 英语教学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这种生动的教学环境极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自我享受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的知识;第三, 平等性。在传统的课堂中, 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 对课堂掌握着绝对的统治权, 然而, 在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环境中, 教师的话语不再是最重要的, 老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享受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此外, 通过互联网的沟通方式, 学生只是面对电脑, 而不是他们的老师, 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会更加轻松, 学生更容易把老师作为朋友,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得到改善。

5.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话语分析

5.1 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已成为语言教学的主导趋势, 但在教学过程教师的话语仍然没有摆脱一些负面问题题。

首先, 教师的话语权仍然存在。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等级分明, 教师的话语体现了一种社会权力。教师话语权的存在让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老师传达的信息,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发展。

第二,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新技术的应用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方式。教师使用电脑设计课件, 可多数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仍扮演着演讲者的角色, 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 电脑只是简单地用于展示教学内容。从本质上说, 只是将黑板的内容搬到了电脑上。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其效果无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 教师过度依赖电脑和互联网。教师把权力完全释放给学生, 但电脑毕竟是一台机器, 它不能完全取代教师。虽然有先进的教学系统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学生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 教师应合理利用自己的权力, 正确地引导学生。英语的学习需要沟通, 如果学生仅仅依靠计算机便无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2 教师话语的理想构建模式

教师与学生的交谈和互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尤为特殊, 正确的沟通互动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课堂活动的组织, 同时也加速了学生习得外语的过程。然而, 教师话语不能独立于环境。在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环境下, 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话语模式是现今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首先, 教师应改变角色。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 教师应当放弃绝对的统治权, 成为一名辅助者,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 教师的指导不能完全忽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网站或一些教学系统自主学习, 但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指导。教师还应适当调整与电脑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应充分使用新技术来辅助教学, 一方面也应避免过度机械化。

第三,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作出积极回应。教师的积极响应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及时和适当的回应还可以避免或减少学生犯错, 防止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第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加速器。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交流中, 教师会发现问题, 同时学生也会主动提问, 这样沟通就被视为一个讨论的过程, 而这种讨论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所学的知识。

6. 结论

教师的话语在英语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应是和睦平等的关系, 都应当被视为学习的参与者, 为了达到最佳的英语教学效果, 教师应抛弃原始的话语权, 给予学生更多说话的权力。总之, 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有助于形成一个理想的英语教学的模式, 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教师话语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

参考文献

[1]Foucault, M.1990.The Hist ory of Sexualit y, Volume One.New York:Vin t ageBooks.

[2]Fowler, R.1985.Power, in van Di-jk (ed.)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ol.4, N.Y.&London:Academic Pres s.

[3]Fowler, R.Hodge, R., Kress, G.&Trew, T.Language and Cont rol[M].London:Rout ledge&Kegan Paul.1979.

[4]Kress.G and Hodge.R.Language as Ideology.[M]London:Rout ledge&Kegan Paul.1979.

[5]雷丹.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学角色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6]李瑛.外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 (2)

[7]饶国慧.Power of Teacher Talk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D].电子科技大学.2007.

小时候的照片 篇8

“我要先去看看长着美丽大角的金龟子的照片。”小蝴蝶飞飞自言自语地说。

她轻轻落在金龟子的照片前面。

欢迎你,小蝴蝶飞飞!这些是我在卵(luǎn)、幼虫、蛹(yǒnɡ)以及成虫时的照片。

听了金龟子的解释,小蝴蝶飞飞半信半疑(yí)地说:“你说谎,你可别想骗(piàn)我!以前的你和现在的你怎么一点也不像呢?”

“我没骗你,像我这样完全变态(tài)的昆虫,幼年时的长相和成虫时完全不同。飞飞,你不也是完全变态成现在这样的吗?”金龟子说。

“难道我以前也长得这么丑?这不可能……”小蝴蝶飞飞一边嘀咕,一边挥动翅膀,飞到蚂蚱(zhà)那儿。

完全变态

大部分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这几个阶段,我们把这种蜕(tuì)变过程叫做完全变态,代表昆虫有蝴蝶、金龟子、蚊子、苍蝇和萤火虫等。

咦,你怎么没有蛹时的照片呢?

这是我们这些不完全变态昆虫的特征。

“蚂蚱,你现在的样子和幼年时一模一样。”小蝴蝶飞飞看着蚂蚱的照片说。

小蝴蝶飞飞发现,蚂蚱不同时期的照片和金龟子的不太一样。

“我们蚂蚱不经过蛹这个阶段,小时候蜕皮五到七次后,就会变成成虫。”

小蝴蝶飞飞听了点点头,然后,她告别蚂蚱,去看她的好朋友大花蝴蝶的照片。

不完全变态

按照卵——幼虫——成虫这个顺序成长的蜕变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其特征是没有蛹这个阶段,蜻蜓、蜉(fú)蝣(yóu)、螳(tánɡ)螂(lánɡ)、蚂蚱和蝉(chán)都属于这类昆虫。

小蝴蝶飞飞落在大花蝴蝶的照片前面,她被眼前弯弯曲曲的幼虫和皱巴巴的蛹的照片惊呆啦!

这有什么丢人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现在这么漂亮的我。

你把这些照片拿出来展览,不觉得丢人吗?

听了她的话,小蝴蝶飞飞一下子醒悟(wù)过来,她发现自己以前想得太简单了。

小时候的有趣的事 篇9

朋友们,你们想知道我的童年吗?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吗?想知道?好,我就给你讲讲吧。

小时候,我很爱学舌,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去商店买东西。忽然,看见有一位礼仪小姐在商店门口,微笑着对我们说:“欢迎光临。”我一听,心想:这小词不错。于是,我就记在了心里。出来的时候那位小姐又对我们说:“欢迎下次光临”我又想:呵,这小词也不错,于是,我又记在了心里。回到家后,我就总想能有一个可以发挥的时候多好啊。真巧,第二天我们家都来客人了。我终于找到可以发恢的时候了。我快步走上前,到门口迎接。“叔叔阿姨,欢迎光临。”他们听了,笑呵呵的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听了,心里很得意。他们走后,我又在门口对他们说:“叔叔阿姨,欢迎下次光临。”他们再次夸我是个好孩子,这时,我心里更得意了。过了几天,爸爸出差。我又想发挥下,于是。我对爸爸说:“爸爸,欢迎您 „„ ”完了,忘词了。我忽然急中生智,对爸爸说:’爸爸,欢迎您下次再来我家玩”爸爸听了,大笑起来。妈妈也笑得前仰后伏。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篇10

德国数学家高斯(Gauss,Carl Friedrich)像

高斯(Gauss,Carl Friedrich)1777年4月30日生于德国不伦瑞克;1855年2月23日卒于格丁根。高斯是德国数学家,也是科学家,他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有“数学王子”之称。有人说高斯是绝顶聪明的天才,高斯却说:“我的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的。我小时候很喜欢数学,甚至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学会计算了!

有一天,高斯的父亲正在结算几个工人的工资,算了半天,累得满头是汗。

“唉,终于算出来了!”父亲站起身子伸了伸懒腰说。

“爸爸,您算得不对!”站在一边的小高斯低声地说,“总数应该是……”

“你怎么知道的?”父亲不以为然地问了一句。

“我是心里算出来的呀!”高斯天真地说,“不信您再算一遍。”

父亲又仔细核算了一遍,发现果真算错了,而儿子说的总数是对的。他又惊又喜,兴奋地说:“聪明的孩子,过几天爸爸就送你上学。”

高斯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教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孩子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穷人的生都是这些蠢子念书太有认机

见:认为孩子天笨蛋,教笨的孩用不着真,如果会,还应他们,给这枯燥里添一趣。该处罚自己在的生活些乐

为纪念高斯而发行的邮票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很不高兴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阴沉的脸色,心里畏惧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处罚学生了。

“你们今天算一道题,从1加2加3一直到100,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饭。老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于是,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儿涨红了,有些孩子的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就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小孩子们不可能这么快就算出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到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就是5050,这个8岁的小孩子怎么这样快就算出了得数呢?

高斯就向老师解释说:“如果把从1到100这100个数首尾相加,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每两个数的和都是101.100个数两两相加,就会有50个结果,而每个结果都是101,那么50个101加起来就等于5050。”

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十分羞愧,他开始认识到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并且轻视穷人家的孩子是不对的。从此,老师改变了对农村学生的看法,他尤其喜欢高斯,经常买一些新书送给高斯读。在老师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高斯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终身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明星的小时候 篇11

刘涛:学生时代的她最喜欢玩丢沙包,还喜欢收藏五颜六色的糖纸,现在她还保持着收藏古币和粮票的习惯,但有时也会因为买的是赝品而上当受骗,比较郁闷。

梁咏琪:小时候因为身体素质差常患病,要常喝苦茶。可苦茶太苦,即使事先吃了大量山楂饼,她也不能全部喝完;于是她总是趁妈妈外出买菜时将苦茶倒入下水道、冲净,一直没被妈妈发现。但偷看电视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妈妈一摸电视机壳就知道实情了,后来,她偷看后会特意留出时间让电视散热、降温。

蒋勤勤:儿时好动,特别擅长赛跑,体态轻盈的她每次都像小鹿一样第一个冲向终点。她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画家,连六一儿童节都在画室里度过。

杨子:童年是在河北农村度过的。小时候,有人盖了新房子,上梁的时候往下扔包子,为了抢一个白面的包子,把眼睛磕伤了,他现在左眼睛那儿还有很深的一道疤。

苏有朋:上幼儿园后,他最喜欢在家门附近的一块荒地里捉蚂蚱,浑身脏兮兮的也不在乎。后来,望子成龙的爸妈安排他进入各种才艺培训班,学书法﹑珠算、电子琴、绘画,弄得他晕头转向,忙得不可开交。

张惠妹:自小就很调皮的她,经常跟男孩子打架,还是出了名的爬树高手,许多男孩子都没有她的力气大。同龄的孩子们都不把她当女孩看,因为她是出了名的“辣妹子”。

黄晓明:中学时他考上了青岛一中的重点班,由于性格内向、话很少,每天放学就马上回家,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黄大蔫”。

小时候,我吃的是“特供” 篇12

说来惭愧, 我虽然只是个农家子弟, 家里蓬室柴门烂泥地, 却也是从小吃特供长大的。我从小吃的都是农家米, 有机菜, 生态蛋。我当年吃的, 喝的, 都是特供产品呢。其质量, 不在今天各级领导机关的特供产品之下。今天的特供基地上生产的农产品, 虽然是名曰特供, 但是, 土地是污染过的, 地下水是污染过的, 河水是污染过的, 哪有我当年吃的特供产品放心啊。

有人一定会愤愤不平, 这小子肯定家里是漏划地主, 是剥削阶级的残渣余孽, 不然, 怎么会那么早就能吃特供呢?我家不是地主, 也不是富农, 是普通农户, 或者叫贫下中农。有人猜测, 这家肯定有背景, 有来历, 可能与“李刚”有什么关系。我爸不是李刚, 我叔也不是李刚, 表兄弟中也没有叫李刚的人。死人中也没有叫李刚的鬼。我家祖祖辈辈务农为生, 没有当官的, 没有当干部的。唯一当过几年小官的, 可能只有我了。但是我“当官”的时候年纪很小, 还在读书。我当的不是国民党的官, 也不是共产党的官, 那是儿童组织少先队的“官”, 没有任何特权。

有人会问, 你的特供产品是谁生产的?是谁供应的呢?

是我妈。她是特供产品的生产者。我们全家三口人, 天天吃的是特供。我妈妈, 我姐姐, 我小超, 全家种了五亩地, 种棉花, 种水稻, 种玉米, 种高粱, 种花生, 种绿豆。大地真是好东西, 种什么长什么。我小时候曾想, 如果我悄悄地种一块金子, 说不定过几天, 施点肥, 浇点水, 它能长出好几块金子。那我家就富了。只是我家没有金子, 因此, 我没有试过。那时候种地, 似乎不用或很少用农药, 也不用化肥, 我妈妈到田里施肥, 或者用猪粪, 或者用河泥, 或者用水草做的堆肥, 有时候也用鸡粪, 都是用的有机肥料。那时候, 满河是碧绿的水草, 水波荡漾, 它们就扭起细长的身体, 就如一群阿娜多资的舞女。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捞一船, 堆在农田里, 就是上好的肥料。

这种特供产品, 当年并不太稀罕。有一次我回家, 姐姐的孩子阿华在家乡读小学, 见我回家了, 招呼一下就出去了, 妈妈很奇怪, 这孩子, 舅舅来了还出去玩。才一袋烟功夫, 他拿了两条活蹦乱跳的鲫鱼来了。原来, 天刚下过雨, 水沟潺潺地流着水, 河里的鲫鱼喜欢逆流而上, 喜欢与水流不一致。阿华守在流水口, 见到鲫鱼来戏水, 就用网套了两条。瞧, 野生鲫鱼特供到我的餐桌上来了。

有时候, 我自己也动手搞特供。有一次我回家, 家里实在没有东西吃, 我就去水桥边淘米。往河里一看, 青壳螺蛳们成群结队地在水桥的石条上散步, 有的在石柱上攀登。我伸手一摸, 手里就是一大把, 三下两下, 就是一大碗螺蛳, 我把小螺蛳们放回河里, 将大的剪了螺尖尖, 放在锅里一炒, 再在门口采了一点葱, 特供葱姜红烧螺蛳就端上来了。小河的芦苇里, 一只只大田螺伸着头, 依偎在芦苇根上, 慢慢地爬行着, 伸展着它的触须。拿个竹篮一套, 一会儿一大碗。暂时不想吃, 就放在水缸里养着。那时候的水, 能养田螺, 也能喝。今天, 这样的食品, 名之曰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 特供食品。如果这也算是小康的标准, 我当年就是从小康过来的。看来,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甜头, 我当年就体验过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 放学了一起挑荠菜, 割马兰, 采蕨菜, 考浜滩, (把小河筑起堤, 用水桶把水舀干, 拾河里的鱼虾蚌等可吃的食物) 一切产品全是绿色的。

那么, 有没有大批的害虫呢?似乎也很少。村里的树上, 有一个个喜鹊的窝, 它们在田野上巡游。竹林间、田野里还有成群的鸟, 它们义务捕捉着害虫。害虫当然也有, 但是, 很少泛滥成灾。

而如今, 我们钱多了, 家里有了电视, 用上了手机, 用上了电脑。但是, 水脏了, 发臭了, 螺蛳没有了, 鱼没有了, 虾没有了。染料厂的废水日日夜夜地流到河里, 把一河的水染得五颜六色, 似乎在水里画着最新最美的图画。有时候, 河水则成了黑色, 就像一幅画得很难看的水墨画。河里没有了水草, 没有了蝌蚪, 没有了青蛙, 孩子们再也不去游泳。走过的时候, 会掩着鼻子。村里的人们似乎比以前富了些, 家家造了楼, 却再也喝不到甜美的水, 再也闻不到甜丝丝的空气了。我有时候问自己, 这是进步了, 还是退步了?干四化, 难道是为了喝不到清水, 是为了呼吸不到清净的空气吗?如果我们将多年来积累的钱加在一起, 用来治理污染了的土地, 污染了的河水, 污染了的空气和土壤, 够不够呢?我可以说, 这一点点钱, 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杯水车薪呢?

上一篇:5.12护士节活动筹备安排下一篇:输配电线路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