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环节(通用8篇)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
第一学段课例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明示目标——通读课文、圈画生字词(一类△二类○ 词语=)——识记二类类、辨别应用——读通课文、概括内容——总结课文、创设疑问
第二课时:明示目标、巩固字词(二类)——“三会”生字、辨别应用——熟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语句、积累运用——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第二、三学段课例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明示目标——通读课文、圈画生字(一类△二类○ 词语=)——识记二类、“三会”一类——读通课文、概括内容、理清脉络——总结课文、创设疑问
一、讲究导入
在教授新课时, 我认为导入是十分重要的。导入如引桥, 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课文的快车道。合适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此篇文章的兴趣, 提高教师讲授此篇文章的效果。可采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来营造学习气氛, 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 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 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雨巷》时, 可以播放《小城雨巷》视频以营造气氛。
二、重视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它使学生在书声中感悟文意, 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得到审美愉悦, 受到情感熏陶。一篇课文, 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 都要有目的, 老师都要提出要求,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有所感悟。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毛泽东, 站在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回忆与众多的革命同志一起度过的峥嵘岁月——意气风发,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到中流击水, 抒发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注重解惑
每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提问, 难度由浅入深, 则可解惑。如预习《小狗包弟》时,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收养小狗包弟?后来为什么又要把它送走?作者以“小狗包弟”为切入点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学生提的问题都很新颖, 且层层深入, 这不仅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 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启发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是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 它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础。因此,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机会, 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对古诗文的教学, 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诗意画境。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样, 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 各抒己见,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 让学生把古诗编成一个个的故事, 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理解诗意, 充实内容。
五、培养习惯
学习的目的, 不是为学习而学习, 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 学习语文, 要让学生形成以下三个好习惯:一是练好字。我们常说, 字如其人。所以, 字是一个人的脸面, 是判断他的能力和水平的第一印象标准。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 对字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考试时设置了卷面整洁分5分, 目的就是激起学生练习写字的兴趣。二是勤查资料。我每年都会布置研究性的作文, 学生只有勤查资料才能够完成。比如,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 我曾要求学生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 分析我校附近环境污染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通过写报告使学生养成了勤查资料的习惯。三是善于思考。我有个习惯, 讲授每篇课文时, 总喜欢让学生提问题, 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质疑问难, 善于思考。
六、有效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提问, 必须把握下面几条原则: (1) 所提问题要指向清楚; (2) 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3) 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学习内容感兴趣; (4) 适当地讲授; (5) 所提问题必须由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而得出答案; (6)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一定的难度,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祝福》时, 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 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 (2) 小说中除了表现夫权对妇女的束缚外, 还表现了族权、神权、政权对妇女的迫害,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情节来吗? (3) 为什么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从祥林嫂丧夫开始?这样有什么好处?上述几个问题统一在一起, 就使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 问题所蕴涵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设计,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 教材 教法 练习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每位语文教师也都在实践中摸索着自己的经验。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工作体会,谈一下认识。这篇文章提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要从教材、教法和练习三个环节入手”的看法,具体包括“精通教材的几种表现,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法和如何设置练习”等问题。希望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少年前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就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语文科的统计来看,初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也不容乐观。当然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依然要从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入手,即抓住教材、教法、练习,这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曙光就会可望又可及了。
一、教材精
精通教材是教师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有此基础后,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曾记得自己上初中时,同学们都对当时的语文老师佩服至极。究其原因,回答几乎是一致的:“语文老师上课基本不用看书,但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都是津津有味。”如今自己也从事了这一职业,才明白一名好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精通教材。而要精通教材,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所讲内容,无论结构还是主题都能了如指掌;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后习题都必须理解准确、传授无误;能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也能恰如其分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时不看教案或少看教案,也能有条不紊地讲写如流;没有语言杂乱无章、拖泥带水、错讲漏讲甚至“卡壳”现象。对于这些目标,说起来可能容易,但真正做到这些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刻苦钻研、认真投入、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的能量。正如戏剧中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教师要做到教材精,也必须要做到“台上一节课,台下百夜功”。
二、教法新
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打破教学常规的勇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勇于创新,用更巧妙的教法授课,丰富语文课堂教学,那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种种教法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去年学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到江苏洋思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大家回来后感触颇深,深感教法新的重要性,并纷纷改进自己,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提高。经过一年的努力,校内教师结合实际,创立了语文教学的“四中教学法”,它包括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互动,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巩固自测;课堂小结,知识拓展”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体现“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深受学生的欢迎。一年来,校内已有三位语文老师运用此教法参加公开课比赛,都获得市一等奖,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也从原来名不见经传跃居全市前三名。除此以外,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已逐渐普及。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学习电脑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共享等,发挥它的直观、简便、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把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练习好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这是歌德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练习就是检查学生课堂接受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不应随便让学生做题,而要在“好”上下功夫,要设计好难易适中,形式新颖的练习,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好练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练习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设置的不是学生简单回答“是”与“不是”的题目,而是学生能愿意思考并能从中悟出道理的问题。其次,题目要多样。语文练习以问答为主,而近年的中考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写调查报告等,教师要结合这些变化,设计新题型,让语文练习常出常新,提高学生兴趣。另外练习的设计也要有难度。在日常听课中,常发现教师设计的练习多以选择等简单题目为主,学生的答题正确性高,也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这种练习并不能满足语文学科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语文中“听、说、读、写”的目标,只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才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
教学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是势在必行的。它是一项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的道路上虽然有困难,但只要语文教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新能力,真正从教材、教法、练习三方面做起,就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就能让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开发,能力得以普遍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就能实现。
摘 要:“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点——组织研究、体验发现;用——应用实践、巩固提高;练——反思小结、课堂检测。实施“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设计说明 第一环节: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
目标定向,是“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就有了方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要有程序,讲评要有重点,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参与学生活动有预设、有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目标也能有效达成。
一般情况下,教师可情景导入要求教师要用生动、幽默、精炼的语言,打造出一个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开门见山地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充分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及重难点(尤其是学困生,有必要让其读读加深责任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教学相长的态度、精湛的技能组织教学。
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定位适度、要求明确。
要全面,即应该涵盖一节课所有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具体掌握到什么程度,是认识、是了解、是理解、是掌握、还是要求会灵活应用,都要有层次的写具体、写明确;但目标也不宜太多,要适度把握。
目标制定时同时必需注意从孩子的角度进行目标的表述,如改变“培养……”、“激发……”这一类词,而用 “尝试… …”“学会… …”“懂得… …”“知道……” “能够……”这样的表达方式。
第二环节: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研究证明,“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与自主学习密不可分”。因此,必须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本环节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可以是“说一说”“议一议”“展一展”等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发言)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第三环节:点——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本组学习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和评价的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指导意见。
此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可进行讲解、引导。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以往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使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范围广,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以达到互补、互促、共同提高。
第四环节:用——应用实践、巩固提高
学生经过前三个环节的研究式学习,体验和发现了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师要在本环节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鼓励他们拓展应用。
教师设计适当的有层次和针对性的发展性练习,采用富有趣味的、竞争性的练习形式,来巩固新知,并在掌握新知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之转化为能力。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并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五环节:练——反思小结、课堂检测
课程结束前,教师指导学生对新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培养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
课堂检测是课堂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小于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进一步发现问题,以便进行当堂辅导不留问题出课堂。
检测的内容:老师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少而精地布置一些强化训练作业。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检测的形式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进行。教师巡回督促检查辅导,当堂面批部分作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检测的形式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进行,比如:语文可能是背诵、听写、写片断、测验等。训练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学情决定。
本环节要充分发挥一帮一学习小组的作用,“兵教兵,兵练兵”。
三、“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特殊之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完成“双基”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合作性原则。
5、开放性原则。以上五大教学环节和实施过程中的五条原则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如能灵活掌握,科学运用,一定会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园地。
四、实施要点:(1)备课的要求:
改革教案编写模式,把备课变为研究,把教案变为学案。一是要求同学科教师集体研究,一人主笔,多人使用,用中补充,资源共享。二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重点设计出四部分内容:科学合理制定学习目标;用问题或试题形式设计自学提纲;围绕重点设计指导学生交流释疑的办法;紧扣重点设计出当堂训练的题目。真正做到了备为教用、备为学用。
(2)上课的基本策略。
教师在课堂做到“五要四不讲”。五要即教材要让学生读、问题要让学生提、过程要让学生说、规律要让学生找、结论要让学生下。四不讲即学生已知的不重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的不讲、学生经过教师引导能明白的不讲。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指挥、指导、帮助。讲就要讲学生不知道、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学生在课上努力做好四件事:一是独立思维与自学,二是主动参与与交流展示,三是善于倾听与互助,四是认真练习与作业。
(3)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探究研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习方法的积累并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与关键,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一节课抓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认真听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随听随记、随看随注、“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经演算不回答的习惯,规范解题、书写认真、步骤完整、一丝不苟的习惯,独立作业、遇难查书、“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交流、讨论、合作、互助的习惯,及时改正、题后检验、出错反思、注意积累的习惯。
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对每节课学生的学习、纪律、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逐渐规范学习程序。
(5)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与转化。
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才是高效的。高效课堂要促进所有学生学会和会学。由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相对解放了出来,有了较多时间可以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补救,课堂上,问题让他们回答,习题让他们板演,小组学习成果让他们汇报……让学困生在一堂一课中学习不欠账,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
(6)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六年级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又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我们确定了六年级“六环节”的教学模式。
“导、读、问、讲、练、测”是“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它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
第一步,导,就是导入新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步,读,就是学生自主阅读。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走进文本,因为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些语言运用的典型,学生只有直接去读文本,才能品其美,实现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交流,最终超越文本,走向学习语言的更广阔天地。学生只有与文本亲密接触,才能了解其内容,才会有新的发现,从而促使学生去探求新知。
第三步,问,就是相互问答。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间的问答,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积极创造相互对答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
第四步,讲,就是教师讲解。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学生疑难问题,教师因地制宜,酌情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为止。
第五步,练,就是练习。为了巩固当堂学习内容,教师要恰当地设计一些精巧习题,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一定的熏陶。
第六步,测,就是当堂达标。根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重难点,设计恰当的能照顾到各个学生层面的达标检测题,当堂达标测试,力争学生的学习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总之,采用“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争取让“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完善,使教学成绩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六环节”课堂教学法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接受信息,经过信息处理加工之后输出信息,再通过信息反馈,看信息掌握得怎么样,并对差错进行纠正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信息吸收、输出、反愧评价、校正差错等环节。传统教法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只有吸收和输出信息,而没有反馈和评价信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从1992年起,我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实验,设计并实施了“六环节课堂教学法”,即每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六个环节,诱导激发—自学质疑—释疑答难—教读课文—综合训练—归纳总结。
(1)诱导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地把认识指向和集中于学习的对象。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导放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有:设疑导入法、迹语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侧重介绍科学整理的说明文,语言平实,内容深奥,学生一般对学习此文兴趣不大。导入新课时,我抓住出示课题这一良机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后,我播放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播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录音,同学在欣赏歌曲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增强了阅读说明文的欲望,引起了探究本文的兴趣。
同学们一旦经过努力有所收获,就会感觉良好,产生再试一试的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欲罢不能的企盼,给予满足,让其表现,就能持续不断地增加兴趣,使语文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2)自学质疑
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教师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预习思考题,介绍自学的具体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思考、圈点批注等,使学生通过自读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并能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这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有了这个环节,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学生怎样学习语文及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之处。以便对学生作具体的指导,又能从学生的质中得到启发,从而验证教学设计的焉误并及时加以调整。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不仅为教读课文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集中注意力,自己动脑、动手、动笔读书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爱步形成自学能力。
自学虽然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实践活动,但也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主要用“三问读书法”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是:①写什么?②怎么写?③为什么这样写?
(3)释疑答难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必须检查,及时反溃否则,学生无法判断正误,不仅知识难以准确化,而且也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释疑答难这一环节是教师检查自学和吸收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好机会。
注音、释词等一般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也并不是有问必答,有的作出明确解释,有的只提供解答的线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有的让学生讨论切磋,统一认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随问随答,而是将问题纳入自己的教学程序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全体同学共同研究解决。如学生在自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提出,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为什么要用《我的叔叔于勒》做题目?这些问题正是教学本文的难点所在,是教师打算在教读课文时解决的,当时我暂不给予答复,在教读课文时才加以研讨、分析。这样,教师可以有的放矢,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学
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
(4)教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它类似文章。”在教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的的要求,有所侧重地讲解一两个问题或分析一两个段落、层次,让学生每课都有收获。教读要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学会读书的方法。这一环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分析应点到即止,切忌条分缕析,更不能越俎代疱,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
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我从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行文思路入手来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利地突破了前一个重点。在学习另外的议论文时,则让学生根据议论文的这一结构特点去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划分议论文结构的方法和能力,又避免了教学上的千篇一律,面面俱到。
(5)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的环节。教读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围绕教读内容精心设计的读写听说的训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应讲清基本概念,二是要精心地安排练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练”,而不取决于教师的“讲”。所以,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用在组织学生大练语言基本功上,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目的。
练习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评价性练习、辨析练习等。例如,教读《我的叔叔于勒》后,我除了让学生做课后的部分练习外,还增补了下面的练习:
1、口头作文。以《如此骨肉情》为题评菲利普或菲利普太太的思维性格。
2、摘录小说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两个句子,指出其作用。
3、下边一段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4、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否多余?围绕着十个铜子,几个人物作了怎样的表演?指出这个细节的作用。
这些练习,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写作特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此外,还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等形式的写作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课文,而且又是一种很好的“供材料作文”。写作训练一般安排在课内完成。作文评改采取教师重点批改、学生自改、互改、集体评议等方式进行。
(6)归纳总结
这是指导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的一环。可以让学生对照学生目标,看看哪些目标达到了,哪些目标尚未达到;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学得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六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六环节
课堂教学法”在组织教学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加以变化。有的课文可自学为主,有的课文可教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练代教,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师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六方面的尝试,其具体的做法是变原来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知识、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为创景设问,出示目标;学生自学,个体探究;小组互学,合作探究;教师导学,交流探究;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学生总结,评议回味的“六环节教学法”。教学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提高课堂的最大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原则。[1]其具体操作如下。
李海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淡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原因是他们认为,朗读时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愿意起来朗读,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因而朗读在教学中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并且在课堂上的朗读会占用大量时间,妨碍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
然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采取朗读、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和文章所隐含的深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千法读为本。
由此,重新引起教师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视是相当必要的。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中朗诵这一环节切实有效地一经贯之呢?
一、树立朗读教学观念
教师是否对朗读教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是决定朗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第一环。因此,应当先行的就是树立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念,引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讲解和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说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朗诵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跃出纸外,更好地把教师的讲解加以综合。
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发现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与此同时,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凭借朗读过程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才能让学生得以体会。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诵可以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万不要弃,朗诵教学时也不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
二、注意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是任由学生一味盲目地反复朗读,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难以让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示范朗诵
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朗诵要领。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将作为一种信息,即时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易感染学生。
如,朗诵《匆匆》一文,其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话中有多处要求采用轻声的读法,因受方言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出轻声的味道,此时教师的范读便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范读只是起示范、启用的引路作用,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而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遁“自得”而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角色朗诵
通过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各种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朗读《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小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四次对话,就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朗诵。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有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是当寒冬来临时,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无奈、多么的伤感!树和鸟的对话中饱含着请求与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肯定而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因此,在这里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紧接着,后面的三次对话,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而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又是非常焦急的,因此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要读出鸟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的感觉。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又转为忧伤。读时要突出情感的层次性,伤心难过的情感在一层层地加重。
三个角色的回答,因其身份不一样,朗诵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则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则要稚嫩些。
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诵,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感的酝酿,加深体验,与文中的角色进行心灵碰撞,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朗诵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音像朗诵
使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的视听器官受到复合刺激,目见其形(图画),耳闻其声(音乐)地朗诵课文,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如,《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但是很多学生面对语言文字的描写,难以领略到大草原之美。通过腾格尔的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的MTV,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上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略到课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美丽景色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真实情感。
4.朗诵欣赏
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感觉示范朗读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体会语言的韵味和文章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观潮》一课的朗诵,在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诵欣赏,伴着音乐朗诵,学生犹如亲闻潮来时先是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声响,亲身感受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气势,亲见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知道了怎样朗诵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此外,朗诵教学中还可采用齐读、领读、自由读等方法。总之,在朗诵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朗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朗诵教学评议
评读亦是取得良好朗诵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主体意志,学生才能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真切表达出其所理解的朗诵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诵,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诵。
参考文献: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精心指导下,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 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 引导启发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辩论和研究学习。在人们常用的教学法中, 教师有时也用此方法来把问题引向深入, 但更多的时候是注重比谈话范围更广泛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论题选定, 课前准备, 课堂讨论, 问题处理。
一.论题选定
讨论式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 因此, 选定一个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议题的选定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的, 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存在质疑, 进而演化为议题。但无论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议题的选定都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启发性原则。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启发性。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海纳特说, 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 他把这种问题称为激发性问题。只有评价性问题才具有激发性、启发性。首先, 评价性问题往往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 值得深思, 一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而且能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其次, 这样的问题教材上一般没有现成答案, 所以一开始学生就处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 必须经过搜集、研读补充材料和思索之后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 而且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可能与其他同学的不一样。例如, “请谈谈你对《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不能决也’的理解”, “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等都属于这类问题。
2.综合性原则。为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讨论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一是指知识的综合性, 即题目能够关联或覆盖许多基础知识, 不限于课文之内就事论事。比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中说:“每年春天, 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 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怎样看待“愚昧灭美”的事实?你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这种论题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将讨论题目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学会借鉴历史, 联系现实, 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中去,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量力性原则。讨论题目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问题, 选择那些难易适度、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太难了, 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太容易了, 缺乏成就感, 也不会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般来说, 讨论的问题至少要在学生思维上拐个弯, 同时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胜任。对学生兴趣浓厚却难以把握的课题, 教师要在知识的铺垫方面与讨论的方法上多加以指导。如对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狼》中, “我们是应该护狼还是猎狼?”这个问题进行评价, 老师可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合作探究,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任何问题只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思维也会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愚公移山》中愚公真的愚蠢, 智者真的明智吗?”这个问题进行设置, 会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5.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堂讨论题的优化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题的设计, 学生可就讨论的时机、讨论题的表述、讨论的方式等提出建议, 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课前准备
讨论课的氛围与质量, 与课前的动员与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而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准备。
1.学生方面。 (1) 补充材料。语文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充分预习, 搜集、查询资料, 获取有效信息。由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相对有限, 所以课前补充一些与讨论问题相关的原始资料及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 但主要还应由学生从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获取。 (2) 研读材料。收集完材料后, 学生应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 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 最后, 通过进一步的思考, 提出自己的观点。 (3) 编写提纲。学生在得出自己的观点后, 应就此观点拟定一份发言提纲, 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一个事先设计。
2.教师方面。课前教师除了对问题的相关方面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外, 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 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资料, 如何提炼观点, 如何编写提纲, 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 教师还应对课堂如何开始讨论, 采用什么方法讨论,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可能提出的问题, 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设计。为了营造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可对讨论场所做适当的布置, 如在黑板上醒目地书写讨论题目或在教室四周张贴、摆放有关的图片、资料、书籍等。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整个讨论式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的考查。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 激发课堂活力, 较有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教师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将观点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 鼓励每个学生各抒己见, 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通过这一环节, 可使学生的观点更加完善。
2.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 小组其他成员随机进行补充, 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可提出问题, 请该小组成员“答记者问”。通过相互交流, 多种信息得到汇总与碰撞, 使问题得以解决, 实现知识内化, 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教师主要起启迪和引导作用, 主要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现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 同时, 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纠正。但必须注意的是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与引导者, 不是讨论的裁判, 不可暗示学生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清的重要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而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发言者和其他同学共同发现错误, 走出误区。
四.问题处理
1.学生反应不积极, 缺乏讨论的气氛。如果是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并减轻人际交往的压力。第一次上讨论课, 可以展开随意讨论, 不必顾及发言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有好的想法尽力发言, 然后对这种随意讨论进行分析, 使学生们明了有组织、有准备地参与, 将有更多的收获。如果从教师方面考虑, 应当反思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太多、太具体, 或者没有掌握好问题的难易, 这时应当适当修改原先设计, 重新实施。
2.刚开始参与讨论的同学, 很容易努力维护自己的观点, 把辩论技巧本身当做讨论的唯一目的。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的实质, 最好把内容复制分析给学生听, 使学生们处理好讨论问题时的客观性。另外, 要强调处理好批判性方式与生成性方式的关系, 以吸取别人长处, 容忍不同看法, 培养宽容精神。
3.讨论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准备不充分或知识面的限制, 而出现冷场。这时除了要求教师事先设计时谨慎外, 还应适当补充资料, 或由教师作出解答。有些无法一下解决的问题, 如果与中心问题关系不大, 应先搁置起来, 要求学生学会在脑子里存在疑问的情况下, 继续集中精力思考中心问题。
4.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 在讨论时, 容易陷入好与坏、是与非的二分推理中, 这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维方法中的错误, 还要加强辩证方法的教育和培养。
5.总有一些不善言语表达的学生, 好像置讨论于度外。其实这些同学中, 不少是在积极思考, 这需要引导他们克服言语障碍, 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鼓励、学生的支持所形成的情境, 能对这些学生起相当大的作用。最难解决的, 是一些听不懂别人观点的学生, 尤其在热烈而激烈的辩论中, 那些学生根本无法跟上大家的思维, 这需要教师做细致的工作, 如让他们反复听录音, 分辨主要论点与中心问题的关系, 或专门辅导他们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 引语启发 音乐入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19-02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時,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引语启发法
即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如教《赤壁之战》时,先引用毛主席的有关论述,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争,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是:赤壁之战之所以取胜,也是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1.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战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3.启发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三、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五、影视片断导入法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影视片断引入课堂,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形象化。学生在欣赏精彩的场面的同时,感受了一遍文本的内容,之后,再去阅读文本,品味教师授课的内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无异对学生的再认识、再创造有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我在讲《内蒙访古》一文时,选取了反映内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几个片断:赛马、摔跤等进行剪辑拼接,以此吸引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鉴赏文本内容,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他们认为这一课比以往任何一课学到的东西都多。讲课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讲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品读不到位,尤其是对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绘“……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个细节认识不清,眼睛怎样“间或一轮”?因而对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己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这种现状也就体会不出来。为了再现这一经典细节,我便下载播放了反映祥林嫂生活的几个片断,让学生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文字,闭上眼睛仔细揣摩祥林嫂这个形象可能呈现的样子,然后再欣赏这几个临死前的生活片断,对照自己的理解,学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便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启发联想法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和框架10-1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教学策略11-23
合理安排语文教学环节11-20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06-16
语文课堂教学分享12-01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06-04
语文聚焦课堂答案06-06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6-13
本色语文魅力课堂09-20
初中语文智慧课堂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