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察的教案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观察的教案(通用11篇)

科学观察的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一课《一杯水的观察》。主要通过用感官观察水,并在比较水与其它液体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并概括出水的特征,能尝试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引领学生在探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的同时,激发对身边事物研究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科学观察比较的方法。

本课共分为两课时,我选用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用感官观察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这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从无序观察到有序观察能力,从能对水进行单独的观察到能把水与多个物体进行对比来观察,从而认识水的一般特征。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在经历了对动植物及自身的科学探究之后,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观察的方法,他们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触到水,但就是这最平常的“水”,孩子们并没有专门研究过,可以说是对它既熟悉又陌生。本课作为“水”单元的第一课时,正是从水的观察入手,对以水为代表的液体展开研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初步了解水的性质,并在运用感官观察水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它物质的比较,更深层次地认识水。

技能目标: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情感目标: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用倾听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关注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察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分析对“观察水”的研究中所需要的相关的顺序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究的同时,体验到自身的收获,并能将研究成果与别人分享,提出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从而达到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的目的。

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更关注对学生交流、合作等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以师生交叉评价的方式进行,重视对探究过程参与质量的评价。

五、教学准备

纯净水,浓糖水,醋、筷子等

六、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好吗?那你对水熟悉吗?你平时了解水的多少秘密?(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是不是水只有这几点秘密呢?(学生可能还要说等他说)。你还想不想知道水的更多秘密?(想)

2、现在老师为你们每组都准备了一杯水?

3、那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观察这杯水,寻找出它更多的秘密,好吗?(板书课题:一杯水的观察。)

(二)指导观察方法

1、既然说到观察了,就要有观察的方法,那你们组想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杯水呢?现在请大家在组内说说然后汇报?生说:师板书:眼、耳、鼻、舌、手(老师补充:这些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叫它感觉器官观察)

2、(指板书)大家有这么多观察的方法,现在请你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商量商量你们组打算先用哪种感觉器官,后用哪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并说一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观察的顺序,师巡视。

3、汇报:哪组愿把你们组的观察顺序介绍给大家听听?

4、大家的方法都很好,那现在我们就用(先尝,然后再用手去感觉)的方法去试试看好吗?(讲卫生的这种方法)

5、先尝,然后再用手去感觉。今天我给大家杯子里准备的是干净的水,所以你可以用舌头去尝,平时你不知道的东西,千万不要用舌头去尝。观察的顺序大家知道了,现在就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杯水,把你们观察到的结果、发现的水的秘密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写在这张纸上,好吗?

(三)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水、汇报水的秘密。

1、(师发观察记录纸,水、筷子、学生开始观察)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观察,教师到各组内巡视指导。2、10分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所发现的水的秘密,教师板书。

3、咱们来看黑板,刚才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咱们又发现了这么多水的秘密,看看黑板上写的,你们还有什么意见或者疑问吗?

4、为什么这时看到的要比我们平时看到的多得多?(学生说:今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在看)

5、刚才大家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这杯水是不是只有这几点秘密呢?(学生迷惑)可老师还有东西要送给你们,想要吗?

5、各小组拿到后,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不混合这三样东西,也不要将它们和水混合,然后去观察这两样东西,拿它们与你们刚才观察的水比较,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出更多的水的秘密,好吗?

6、发到东西后,请你们先商量商量打算怎么比,然后把你们共同的观点再一次记录在记录纸上(老师巡视)。

(四)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1、(教师发浓糖水、醋每组各一杯,品尝用的筷子每人一支)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2、现在请大家将桌面整理干净,我们还是以小组把你们这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又发现了水的一些秘密,那你能说一说杯子里的这杯水到底是什么样的?

点评:通过比较水后的交流活动,在板书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目了然的水的特征了,这时再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总结出杯中水的秘密,既是对学习结果的总结,也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课外拓展

1、现在我们对水都很熟悉了,对吗?我们也常见它是吗?

2、那你知道水和生命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学生说)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点有关水的知识,大家想听吗?:(教师介绍资料)在1000克的蔬菜和水果体内,含水约900克;在1000克的一条鱼体内,含水约800克;在体重是10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含水约70千克。水对生命重要吗?

4、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说:关键是节约用水)

科学观察的教案 篇2

一、依据心理特点, 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科学现象和科学事物时, 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 (1) 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 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志力的支配, 注意力容易分散, 陷入观而不察, 察无目标, 察无所知的境地。 (2) 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 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意, 乐在其中, 而忘记观察的任务。 (3) 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 而不善于:观察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的局部, 因而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要达到什么目的, 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

2. 细致性原则。

只有细心观察, 才能明察秋毫, 才能注意到科学事物间的联系。所以,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科学事物和现象时, 应要求学生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观察对象,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3. 重点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 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 不突出重点, 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现。

4. 循序渐进原则。

“序”是教材的逻辑顺序。渐进必须循序, 又要快慢适度, 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如教学《土壤的成分》, 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 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让上学生观察现象, 并分析归纳出土壤的成分。

二、教给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

1. 顺序法。

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都有各自的“序”, 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 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 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 后看什么, 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 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 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科学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科学教学中, 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科学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教学《哺乳动物》, 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征, 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

3. 推断法。

在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 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 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 在思维中观察,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4. 想像法。

学生在认识科学事物时, 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 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 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 形成新形象, 这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想像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像, 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 意境更加广阔, 从而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5. 提纲法。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方法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75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建立在自身感知水平的基础上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逐步的观察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提高观察能力,从而为更高层次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指导呢?

一、明确目的,循序渐进

观察不是盲目进行的,它是有目的和计划且相对持久的一个感官过程。所以,教师指导的第一步,就是在观察活动开始前,让学生明确此次观察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要从这次观察中找到什么,使得观察的过程能够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第二步,教师要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抛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抓住观察的一些点,把观察活动中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

如教授“水和空气”这一章节的第二课时《水和食用油》时,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只会对水和食用油在颜色、形状、量上面进行观察和比较,而不会深入其中。这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流动”这个观察点,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平面和食用油的平面特性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把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在两个杯子中,将其倾斜,两者的流动速度有差别么?为什么?”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学生对此次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也让学生对水和食用油之间的不同有了更多的思考。

二、改变态度,积极应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教师不能准确说出答案或是无法用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回答出来的问题,那么教师也不要去回避,否则会减少学生对于观察的兴趣。这时候,教师需要改变态度,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起观察,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例如,在教授“动物”这一单元第二、第三课时《蜗牛》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观察完了蜗牛的身体之后会问:“蜗牛的两个犄角处有眼睛,那么它有没有鼻子和耳朵呢?”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要积极回应学生:“这个小朋友的问题真好。那么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和耳朵呢?让我们一起再找一找吧。”学生通过仔细的寻找和观察,惊奇地发现蜗牛的身上还有另外的四个小孔。学生们很高兴这次仔细观察后的收获,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说出这四个小孔的具体用途。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一下资料,从而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知道了在蜗牛两个犄角之后的两个小孔是蜗牛的呼吸孔,相当于蜗牛的鼻子;在腹足背面的两个小孔是生殖孔和排泄孔。通过这样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的高涨,也避免了教师的回答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授方法,归纳总结

对于自然科学这门学科,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掌握多种观察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能够通过多种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窍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对比观察法、动态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多种感官观察法等,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独有的观察方法。

例如,上面所说的“水和空气”章节中的第二课时《水和食用油》,这个课时运用的就是对比观察法,通过水和食用油性质、形态等多方面的对比,从而更好地区分了两者的不同。又如《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课,运用的是多种感官观察法,学生通过眼睛对温度计刻度表的观察、身体对于温度的感知,以及头脑的记忆等多种感官体验,形成了一个观察过程,从而更好地得出了观察结论。所以,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更好的观察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确目的、循序渐进,改变态度、积极应对,教授方法、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观察活动的开展及观察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忠志.小学科学课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6):90.

[2] 李金昌.讲究教学效益,让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J].赤子(上中旬),2015(8):199.

[3] 叶彩红.厦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问题观察及改进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74-78.

科学观察的教案 篇4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分析,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盒子、烧杯

板书设计:

绿豆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阳光

水分

空气

教学过程:

一、承接上一课,学生把绿豆种在土壤中,交流自己把绿豆种在土壤中的情况和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学生描述自己的绿豆长势情况,再看看别人的,进行比较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可能会提出绿豆生长需要阳光、水等,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意图:让学生把绿豆移植到土壤中,就是让学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研究绿豆的生长需要的条件奠定基础)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记录单1:例如:

科学观察的教案 篇5

1、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__ _ ___。用____ __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___ ___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 _ ___和___ ___。

3、下列活动不属于观察的是()A.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 B.仔细的观察蜗牛的活动

C.一位学生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 D.用停表测量某同学跑l00米的时间

4、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仪器是为了()A.扩大观察范围 B.完成观察任务 C.得到观察结果 D.延长观察过程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操作要有规范性 B.使用工具可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C.观察实验现象往往要借助仪器 D.用显微镜可观察遥远的天体

6、下列有关观察或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B.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C.如所测数据与实际不符合,可修改所测数据

D.做实验时,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7、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A.减少观察刻度线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少刻度尺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少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观察 D.减少由于读数时估计值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8、在试管的使用过程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在拿试管时要拿试管的上部,不可大把抓 B.加热液体时不可固定加热试管底部 C.加热液体时可擦干后直接加热 D.加热试管时要将试管的外部擦干

9、下列属于直接观察的有______,属于间接观察的有______,属于定性观察的有______,属于定量观察的有______。(填序号)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 ②老师清点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数;

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已退烧; 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

答案:

1、观察

实验

2、观察力

显微镜

天文望远镜

现象

数据

3、C

4、A

5、D

6、C

7、D

8、B

科学观察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特征。

教具准备:分组观察材料:土壤、水、烧杯、玻璃棒、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检查学生带来的土壤。

评:课前检查上节课的任务,并布置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出示课题:

6、观察土壤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 提问:什么是土壤?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节: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评:学生通过讨论,大体上知道了什么是土壤。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土壤的成分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土壤?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看、摸、闻。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评:学生讨论决定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土壤,并引导学生观察,填写 察

观察记录。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沙和粘土 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学生分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小节:土壤是由空气、砂、粘土、腐殖质、水等构成。评: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沙和粘土是土壤中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区别。

学生复述,并填写。学生猜测。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讨论:能腐烂的垃圾堆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怎样处理不腐烂垃圾?

评: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垃圾的益处和害处,并且从小学会保护周围环境,处理垃圾的能力。

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 篇7

当人出生睁开眼睛的那一刻, 就开始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这种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当前我国使用的小学课本主要就是针对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而观察能力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当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观察能力的培养也随着社会环境和课程改革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就当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依托学生的年龄特征,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观察能力以及观察方法。教师在制定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计划时应该要注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自身的观察能力, 制定出不同的观察计划,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观察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每个人对于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好奇心, 而小学生的好奇心则特别的重, 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观察实践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教师在布置观察任务的时候应该以实现一定的目标为前提,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看月亮》这课布置观察月亮、了解月相变化规律任务, 观察月相变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要整整观察一个月, 有时甚至一个半月、两个月。在观察过程中有的学生觉得有趣, 而有的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个别学生却对星星感兴趣。教师在布置任务时, 除了完成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了解月相变化规律这一中心任务以外,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星星, 如北极星。或者让学生了解星座, 天空中哪些星星属于哪个星座.尝试用线路图标出星座的形状。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校园里的小动物》时, 书上重点让学生观察蜗牛和蚂蚁, 然而在秋季校园里的小动物有很多, 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有。在大树周围爬行的蚂蚁、椿象;在草丛巾蹦跳的蟋蟀、蝗虫、螳螂;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蜻蜓;在泥土中的青蛙、蚯蚓、蜗牛;池塘里的小鱼。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 再汇总它们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 提高观察兴趣。

2 利用周边环境。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积极地利用周围的环境, 特别是校园周围的花草树木, 是学生进行观察的最适合的对象。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 观察前我把学生分成六组, 一组七、八个人, 每一小组自行选一个组长, 由组长分配观察任务, 小组几个人各司其职, 不同的学生观察植物不同的方面: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230特点 (植物外形、树干、树枝、树皮、叶、花、果等) ,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沿着校园大道进行分组观察、记录, 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小组汇总, 最后回到教室全班汇报。这样由局部到整体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方法使得观察活动目的明确、井然有序。这种观察活动可持续两到三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植物的特征。熟悉科学观察流程, 从而把这种观察方法烙印在头脑里。

学生上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在利用好学生在校时间的前提下, 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在课程教授时间可以适当的延长学生实践的时间,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最重要的还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观察实践,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合理运用实物、模具、挂图,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

当前小学课本中的实物设置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这就使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所以教师应该选择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积极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学生观察的要求。比如, 在教学生观察种子和果实的时候, 就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植物, 例如苹果、豆角等,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再如,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 学生就会对自身周围的小猫、小狗等进行仔细的观察。

在平时的小学实验课上除了书本以外, 经常使用到的辅助教学器材就是模具和挂图了。例如一些动植物的标本、人体器官的模具以及一些教学用的挂图等等, 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教学器具,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及知识。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整合已经成为必然, 在我接触小学科学教学两年以来听到的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十分广泛。例如科学教学中一些仪器, 操作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模糊, 而采用课件动画演示图文结合学生理解起来效果会更好。教师在一些实验方法指导中, 操作时可能有离教师远的学生看不清楚, 为了节省时间, 使学生观察清楚。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步骤方法。例如解剖植物的种子、花的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解剖、摆放操作过程, 有利于学生学会方法、分类观察。生动、形象的过程性方法指导使学生对物体有更深的了解。又如介绍动物捕食, 有的动物捕食过程非常快.眨眼问就完成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这个过程变慢、定格、放大, 帮助学生进行观察, 清晰地了解动物捕捉食物的全过程。这种直观、感染力强的辅助教学方法必将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绽放更强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 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 不仅在课堂实践中积极地进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 并进行记录。对于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 也不是短期就可以实现的, 需要我们提高自信心, 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当前的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关注学生自身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发展自己。人们常把教师称为“园丁”,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这方面的实践。本文主要阐述了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兴趣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浅析.教育学文摘, 201l.[1]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浅析.教育学文摘, 201l.

[2]刘祝.多媒体在小学科学观察实验课中的运用.[2]刘祝.多媒体在小学科学观察实验课中的运用.

科学观察的教案 篇8

关键词:科学教学 观察能力 观察兴趣 观察习惯 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的个体心理特征,虽然观察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观察能力则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而是人脑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人观察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认识客观事物或过程的准确度和深广度.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观察兴趣的培养可从有趣—兴趣—志趣进行逐渐培养.在科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注意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利用有趣的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大气压强知识教学时,做用纸托水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那么轻的纸能托住比纸重几十倍的水.同时补充一个小试管在大试管内爬升的实验,这些有趣的现象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推动作用.在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观察发展为志趣,从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探索,并亲自动手实验,去探索和验证自然规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成功的基础,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证.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目的性明确,观察时细致,能够在观察时发现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初始阶段,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初中科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解决怎样去观察的问题.观察要有一定的计划、步骤和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观察的目的及注意观察的现象,要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学生看问题往往片面和肤浅,只看各种问题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例如,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学生只注意有气泡产生,而不注意气泡产生的位置和运动时形状变化的不同.实际上气泡的产生有两种,一种是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在温度升高时析出,另一种是水汽化而形成的.所以在实验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和观察什么现象.

其次,观察要和思维相结合.从观察的心理基础可知,观察和思维不能截然分开,观察不仅是思维的基础,而且思维能促进观察的深入.在观察中要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发现问题的特征和过程及各种条件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自然规律和概念.例如,夏天大树下地面上的太阳光斑是什么形状的?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冬天教室的玻璃窗上的“水汽”是在玻璃的外表面还是内表面?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就能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同时理性认识又能对感性认识起到指导作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其三,应培养学生养成利用仪器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有一定的限度,超出这个限度,观察对象的一些特征和属性就不能被肉眼感知,如电流、电压等,而且人只凭感觉会使观察的精确性受到限制,如人无法判断温度、物重等物理量的多少.所以学会使用观察工具是观察的基本素质,如望远镜、显微镜、天平等的使用.对仪器的使用和掌握应达到以下程度:一是要了解仪器的性能和作用;二是学会使用方法;三是能按要求正确使用;四是了解其原理.如温度计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工作原理和性能,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这一内容的教学就是要学生学会使用仪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使学生学会使用仪器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教师要利用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仪器,而且要学会选择仪器.利用仪器深入观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四,培养学生学会做观察记录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观察的结果能够准确地记录下来,记录的数据要完整,同时观察记录的数据要真实,不要为了减小误差而涂改观察到的原始数据,应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如果误差太大,应找出误差大的原因并改进.

三、培养学生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科学的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而实验是研究和发现自然规律的有力武器.因为在实验中将环境或条件加以理想化,突出了要观察的主体和支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创造有利于观察的条件.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有两种观察方法应使学生学会.

第一种是对比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判别“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进行对比,或对某一现象发生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主要因素.例如,在密度教学中的密度概念导出,有木块和铁块的对比、木块和木块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得出木块与铁块在相同体积时质量不同,而木块与木块在相同体积时质量相同,引出密度的概念.

第二种是分步观察法,也可称为控制因素观察法.当一个现象和过程由多种因素支配的时候,为了弄清各因素的作用、性质和规律,常采取依次突出一个因素的作用而使其他因素相对固定,一步一步进行观察.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实验中就用到这一方法.第一步固定电阻不变,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第二步固定电压不变,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导出欧姆定律.这种观察方法的培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观察中,良好的观察环境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经常能感受到观察氛围,提高学生的观察积极性.

第一,实物观察训练,在自然观察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观察大部分是实观察,例如月亮的圆缺,食盐晶体的形状,花的共性和个性等等.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观察生活中现象的任务,及时反馈,教师给予恰当、带有鼓励的评价,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第二,实验观察训练,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实现的.这是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的主要途径,在实验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应循序渐进,指出学生观察的不足,肯定成绩,使实验成为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场所.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或实验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的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品,增加各种实验,来重现各种自然现象,以达到观察的目的.这样,既可达到加深学生理解自然科学规律的目的,又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生活中的观察训练.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自然现象都想知道,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结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如结合惯性教学,让学生观察乘车者的运动,当突然开车、刹车时的倾倒情况.这样的内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如摩擦教学,电能表教学,电灯灯丝的粗细与电灯功率的关系教学等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2]敖国儒.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朱清时.科学[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 有趣的影子 篇9

小班科学领域:有趣的影子

淄博市张店区付家镇中心幼儿园 张华

【活动目标】

1、喜欢探索和动手操作。

2、在游戏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感性经验。【活动准备】

1、白色幕布、提线木偶、灯、音乐课件。

2、小玩具、手电筒若干个。

3、和幼儿一起做定位测量记录(量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在早、中、傍晚的长短和方向)。【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大家一起来跳舞。

1、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教师操纵提线木偶在有灯光的白色幕布后面表演,幼儿观看木偶的影子跳舞。

2、幼儿分批尝试,观察自己和小朋友的影子,体验有影子的乐趣。

二、观察活动:为什么有影子?

1、小朋友站在幕布后,把灯关掉,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不见了?

2、把灯打开,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幕布上才能有影子?

3、小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影子。老师刚才就是利用影子表演了木偶跳舞。

三、实验活动:影子会变吗?

幼儿操作实验:每个幼儿拿一把手电筒和一个小玩具,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位置不同时,影子有没有变化,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讨论活动:有趣的影子。

1、讲一讲:刚才发现了什么?

2、想一想:早上和傍晚人的影子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午影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什么时候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的影子最短?

3、观看课件,小结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4、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影子? 【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室外玩踩影子和藏影子(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影子藏起来)的游戏。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科学观察的教案 篇10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我的右手教左手 【活动目标】

1、乐意学习用左手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2、提高左右手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画有水果轮廓的涂画纸若干、苹果剪纸若干、玉米粒,自制各种喂小动物玩具、积木、自制小手镯每人一副(黄、蓝两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念《小小手》儿歌边做动作,导入活动。

小朋友,现在我给大家念个儿歌听好吗?“拍拍手、拉拉手,我们都有一双手,穿衣服、扣纽扣,洗脸、刷牙和梳头,画画也要用小手,小小手、小小手,真是我的好朋友。”瞧!我的小手真能干,你们的小手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互相讨论交流并讲述小手能做什么事情。

二、我们的小手真能干(经验回放)

1、教师提问幼儿:“我们的小手能干什么?”幼儿讲述,请个别幼儿示范或全体幼儿模仿(针对幼儿的回答情况分别奖给幼儿一只黄色的手镯并帮助他们戴在右手上)

2、我们的小手真能干

教师说:“小朋友,刚才我们一起念了一个儿歌《小小手》,好听吗?”幼儿一起说“好听”,下面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教师小结:刚才,我发现小朋友都用一只手在活动,这只活动最灵活、最能干的手是右手,那我们就奖给它一个黄色的小手镯吧。来让我们举起右手向后面的客人老师打一声招呼吧:“客人老师好”。我们的另一只手是左手,来用自己的左手拍拍小屁股、叉叉腰。平时左手不爱活动,什么事情右手都抢着干,留给左手的机会很少,所以不灵活。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左手变得跟右手一样灵活呢?教师启发引导幼儿讨论:右手可以帮左手学什么呢?

三、左手学一学

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让我们给左手一个机会,用左手来喂小动物、剪苹果、涂色、捡积木好吗?请你们记住一定要用左手(也就是不带手镯的那只手),快找一个地方,用左手做起来,比比文档仅供参考

谁做的快、做的好。

幼儿自由分组,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尝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幼儿充分地学习用左手做一件事情,鼓励动作快的幼儿进行新的尝试。

四、交流展示

教师讲评幼儿情况:“小朋友们真棒,谁来说说你的右手帮助左手学会了什么本领”,请部分幼儿展示左手学到的本领。

教师小结:我们的左手也很棒,也奖给它一个蓝色的小手镯吧,带上它,我们用一双手来表演一个节目好吗?一起表演《小手跳舞》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1、在日常活动中,要求幼儿利用左(右)手做事,每做一件事就奖给自己的手镯一颗小星星,比一比那一只手得的小星星多。

2、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准备许多纸盒、玉米粒、小石子、纸笔、小沙包等物品,让幼儿练习用左手夹、画,锻炼用左手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电池宝宝(科学)活动目标: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活动流程: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重点提问: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游戏

一、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已有了“收银员”、“理货员”的角色意识,并能和顾客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欢迎光临”、“再见”及介绍优惠产品。这些表明D#锥蜗分械闹鞫

慕巧

馐吨鸩郊忧浚栽椒⒚飨浴?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在游戏中得到表现。现阶段常见幼儿自语“我去买菜”、“宝宝来洗澡”。但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去买菜,一家子都跟着一起去;一个幼儿买饮料,一家子都去买;有时人人在烧菜,有时人人围者娃娃转……

上周我和一幼儿都理了一个新发型,幼儿们围着我们议论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游戏目标: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游戏准备:

1、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

安安全全玩滑梯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2.编排情境表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11

一、用科学实验来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学习,自觉地去探究。而实践也证明浓厚的兴趣的确能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好科学实验来激发起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

如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我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杯子中装满水,盖上一张硬纸片、倒置,结果纸片、杯子中的水都没掉下,与预想中相反,现象妙趣横生,引起了学生强力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妙,听课精力特别集中。

利用好科学实验,它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自然界中有着各种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自然现象,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的规律。虽然有许多新奇的现象,可是大部分的现象却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和观察,大家有这种经验:一个乒乓球在撞上物体时会被反弹回来;射击时,子弹飞出的同时枪身后退。许多人对此类现象不屑一顾,认为这是很自然的。若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一只手不动、另一只手击打,双手稍重的相互击打,体验两手的感觉。

这个实验或现象应该许多人都见过,但注意过的却不多。通过对演示实验的反复观察,学生会慢慢悟出这类现象的奥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科学的世界里。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科学家从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真理的故事(如牛顿的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伽利略从吊灯的晃动到摆的等时性等),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自然)现象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

另外,应多做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多引导和强调,逐渐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用科学实验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对实验仪器的观察

首先,应从外形、整体来观察,以获得一个大体轮廓,以便能在各种仪器中认识它,如试管、长颈漏斗、电流表等。其次,应观察仪器的用途和用法,如电压表是用来电路两端的电压的,应与所测电路并联等等。另外,要观察实验仪器上标示的单位、最小单位、测量范围等,以便能正确掌握该仪器在实验中的使用方法。

2、按顺序进行实验观察

在有些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比较复杂,对于学生来说难免会手足无措或不着要领,这时,教师必须交代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观察。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由于显微镜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种仪器,在实验操作前应强调对显微镜各部件观察的先后顺序关系,即镜座、镜臂、目镜和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准焦螺旋等。

3、引导重点观察

要想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或揭示科学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关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对某些特定的实验现象进行重点观察。科学实验中可能能够观察到许多实验现象,这时要让学生了解什么现象是要重点观察的,什么现象是相对次要的,以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和敏锐性,从而提高观察的效率。

例如在观察桃花的结构时,学生往往认为观察的主要结构是花瓣(花冠),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抓住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这一重用事实,还停留在无意注意(色彩艳丽)的层面上。

四、重视思考在观察中的作用

1、将观察和思考的有机结合

如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烧杯中预先放入一高一低点燃的两根蜡烛,将一瓶制取好的二氧化碳倒入到烧杯中,可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呢?要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入手、并结合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教学认真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首先,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后蜡烛先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没有助燃性和不能燃烧这一性质;而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的现象则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使二氧化碳在倒入烧杯时多沉积在烧杯底部,然后慢慢升高并充满整个烧杯,由于低的蜡烛先被二氧化碳浸没没有先熄灭,高的蜡烛后被二氧化碳浸没所以后熄灭。

2、重视对过程的分析和总结

在科学实验的观察过程中,还应对学生强调实验现象过程的分析。观察不仅仅要观察到实验的现象,更应分析产生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避免对现象观察的表面化。

如,在做完地球的公转的实验后,在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应总结: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地球在公转到不同的位置时,太阳的直射点会在地球的不同纬度上来回移动,从而在特定地区看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造成一年的四季变化。

在科学课实验中,通过以上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观思结合、眼脑并用的观察方法。在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中,可提高学生对知识获取、发掘、运用、甚至创造的能力。

另外,在培养学生主动时,也应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引导的频率要有多到少,并最终让学生能摆脱老师的提示和引导。当然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除了老师的培养以外还要有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观察经验的日积月累。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肯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上一篇:教师辞职申请书集合下一篇:粤教版高中物理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