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结束了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切都结束了(精选12篇)

一切都结束了 篇1

昨日是我第几次喝太多了,姐姐的生日,但是我确只是想醉,想说:今晚,让我任性一次。SORRY,姐。

早上醒来,头好痛,此刻还很痛,肚子也好不舒服,我真的不能喝酒,真的受不了。昨日,那个新同事说,我很能喝,但是他不知道,平时我是拒绝酒精的,上次醉了以后,我此刻都好害怕酒的味道,但是,昨日,我还是让自己疯狂了。

好了,昨晚已经是过去了,这天让我开始新的一天,以后,我的生活里不会再有他的存在,即使有,也不会是那样貌的关联。

就这样了,就这样了……

“一切都成了寓意” 篇2

巴黎的拱廊街慢慢在我眼前脱去了面纱,本雅明以“拱廊街”作为代号、暂名乃至昵称的十九世纪巴黎研究却仍然令我晕眩。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拱廊街计划”是一个不再陌生但仍有些神秘的存在。由于这一工程的笔记手稿从保存到失而复得再到整理出版,经历了从一九四零至一九八二年四十多年的时光,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又是占据了《本雅明全集》近一千五百页的几乎让人有压迫感的无数引文、评注和材料,所以要把“拱廊街计划”的文本和历史形态梳理清晰并不那么容易。“拱廊街计划”手稿和本雅明生前已经完成的几篇巴黎论文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完成,整个研究是否会用“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作为总题?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包括收入德文、英译和中译的《夏尔·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各版本中的论文—在这一计划中又居于什么地位?最近,这一切又因为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根据后发现的另一部分手稿所编辑的新版本《夏尔·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而变得更加复杂。阿甘本所重建的手稿,和战后发现的“拱廊街计划”手稿有何联系和不同?编辑上又有什么新的侧重?是否提供了关于晚期本雅明的新信息?看来,本雅明手稿的身世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曲折,构造也历经变化,以至于它在全球范围内的传奇还没有结束。

还是回到“拱廊街”之名。巴黎的拱廊街多以Passage(通道)命名,本雅明行文中则交替使用了德语的Arkaden和Passagen,整个研究计划在本雅明和友人的通信中常被叫作Passagenarbeit,现称为Das Passagen-Werk。从字面上来说,拱廊街也即通道街。本雅明作品的法语译者莫里斯·德·冈迪亚克曾利用“通道”一词来形容历史对本雅明所开的残酷玩笑:“本雅明自杀是因为他走向自由世界的通道被拒……”在他自杀之前,一九四零年春,纳粹德军压境法国,本雅明把代表了自己十多年心血的手稿笔记拿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交给馆员乔治·巴塔耶保管。战后,巴塔耶已经记不清这些笔记保存在了哪里,但幸运的是,大批手稿还是在一九四七年被找到了,随后被寄给了阿多诺。一九五零年阿多诺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到这些笔记的存在,但这部以“通道”为名的手稿,通往出版的路还很长。直到一九八二年,它才由罗尔夫·蒂德曼整理面世,列为《本雅明全集》第五卷,分上下册出版。

这一版本所呈现的“拱廊街计划”,涵盖了本雅明最后十三年的工作,它上溯前文已经提到的一九二七年的短文《拱廊街》,下迄录于一九四零年春的最后笔记。蒂德曼以本雅明的两篇《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作为全书开场。其中第一篇作于一九三五年,用德文写成,是应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要求,为了得到资助而作;第二篇是一九三九年用法文写成,当时霍克海默希望帮本雅明吸引一位美国赞助人。同时,此版本还收录了早期文稿和“最初的笔记”(Erste Notizen),它们大多作于一九二七至一九三零年,已经显露出一份“主题的清单”:商店、西洋景、展览会、照明技术、时尚、收藏、卖淫、广告、游荡者,等等。不过真正的手稿主体则是蒂德曼整理出的“笔记与材料”(Aufzeichnungen und Materialien),我们现在看到的有长短不一的四十九卷,它们并不代表笔记的先后顺序,而是本雅明按主题的分门别类。其中内容最丰富的或许要算“J卷:波德莱尔”;同样著名的还有M卷(游荡者)、O卷(卖淫、赌博)、A卷(拱廊街、新品商店、售货员)、W卷(傅里叶)等等。N卷则记录了本雅明在研究过程中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哲学的思考,以“知识的理论、进步的理论”为题。有些看似不起眼或者没有被吸纳到本雅明晚期论文中的笔记也有异常精彩的材料,比如D卷(文学史、雨果)、K卷(公社)和R卷(技术学校)等。这浩繁的“笔记和材料”,通往本雅明所梦想的对十九世纪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研究。他希望通过这一工程来试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实现多大程度的具象(Anschaulichkeit)。为了在最小的细节中看到整个历史的结晶,他的第一步就是“把蒙太奇的原则用于历史”。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许可以说本雅明超乎寻常地成功了。材料无边际地增长,引文大大超出了评论。相当数量的引文是法文,来自本雅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长期借阅。他对各种旧书刊的爬梳展现了一种收藏家的癖性,边边角角的内容也不轻易放过。蒂德曼列出的不完整引用目录就已经囊括了超过八百五十种书报刊。出于好奇,我在巴黎期间也借阅了部分本雅明在J卷中引用过的旧书。从巴黎国家图书馆新馆的工作人员手中拿到这些十九世纪的出版物,我发现它们被保存得极好,不过却不知道是不是自本雅明之后就再鲜有人对它们问津。

本雅明却又注定失败,恰因为这蒙太奇没有尽头。蒂德曼在《停滞中的辩证法》指出,“拱廊街计划”大约有两个阶段抑或两种设计。根据本雅明的 “辩证意象”的思路,十九世纪的工业物质文明和拜物教变成了自身的神话学,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浩荡长梦,其中有向远古思维的“退化”,也有对未来乌托邦的暗指,并最终蕴含着自身的终结,即革命性的醒来。因此,在二十年代末,整个研究与其说是概念性的,不如说是“梦的解析”,为资本主义集体无意识释梦。在这一点上,“拱廊街计划”更像是本雅明所谓的超现实主义的“世俗启迪”,他对阿拉贡和布勒东的巴黎书写的亲和力也必须如此理解。不过,到了一九三四年本雅明重新开始他的笔记工作时,这一研究又体现出新的整体思路。由于和社会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后来形成了所谓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沟通,本雅明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力图夯实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都曾向本雅明暗示,如果不涉及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解读,对十九世纪的研究将很难成立。蒂德曼没有多说本雅明后来和社会研究所的交流,这或许并不仅仅是因为本雅明和法兰克福学派诸君的交往曾一度是一个微妙到有些敏感的话题,而且还牵扯到整个“拱廊街计划”手稿的又一次变形记。

nlc202309020850

一九三五年,本雅明向社会研究所提交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这样一份大纲,“拱廊街计划”的雏形呈现了出来。当时阿多诺曾写信对本雅明的文本提出批评,认为本雅明的思路不够“辩证”,不够历史化,此外整个计划还需要“对社会辩证法的也即经济的母题[进行]最大程度的强化”。到了一九三七年三月,本雅明写信给霍克海默,讨论自己的三个选题:其一,对荣格心理学的批判,这是“拱廊街计划”进展所必需的清理性工作;其二,对资本主义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其三,对波德莱尔的研究,作为“拱廊街计划”之一章。霍克海默否决了前两个题目,却鼓励本雅明全力完成波德莱尔研究,因为“一篇关于这位诗人的唯物主义文章早已是必要的了”。于是,在本雅明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的“拱廊街计划”又集中在了关于波德莱尔的部分上面。本雅明在他的书信中称波德莱尔研究是整个“拱廊街计划”的“微缩模型”(Miniaturmodell)或“浓缩”(Extract)。然而这微缩模型自身也很快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计划。一九三八年本雅明再次给霍克海默写信,承认这一章注定要生长成一本篇幅不小的著作,而“拱廊街计划”的所有主题都将“汇流于其中”。它将包括三部分:第一,诗人波德莱尔和寓言;第二,波德莱尔所置身其中的政治、经济和历史世界;第三,商品作为诗歌对象,并由此解决前两部分中诗歌世界和资本世界的矛盾关系。这部新专著的名字将是:“夏尔·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Charles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

波德莱尔研究中真正完成的则只有第二部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两篇论文:《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和《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在这前后,本雅明还作有一份关于波德莱尔的评论性碎片小集,题为《中央公园》(具体写作时间有争议)。之所以会有这样怪异的名字,是因为当时本雅明还在幻想着离开战云笼罩的欧洲,徙居纽约,在那里和阿多诺他们会合。当然,那是一次最终没有实现的会合。不仅仅因为本雅明来不及使用那张美国签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他在思想层面上也和法兰克福学派走着歧路。当本雅明正式向社会研究所投稿时,《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遭遇到了批评意见。这次退稿甚至成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一次众所周知的事件。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日的通信中,阿多诺抱怨本雅明倾向于把“波德莱尔作品中的实际内容直接联系到当时社会史中的相关情况”,比如有关酒税、街垒和拱廊街的段落。的确, 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中充满了太多的社会史、文化史细节,与波德莱尔的关系很难落实,甚至显得牵强。阿多诺的总结非常著名:“你的辩证法缺少一样东西:中介。”文化现象是由“社会进程的总体性”所中介的,而不能随意和政治经济现实联系到一起。这不啻是批评本雅明犯了庸俗社会学的错误。更具针对性的是,阿多诺认定本雅明迷恋于圣书式的“列举”,所有的母题都被“积累”在一起而没有被“阐明”。这又等于批评本雅明一面陷入经验实证主义,一面又困于宗教风格。这一评审意见对苦居巴黎的本雅明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他回复阿多诺,希望得到发表的机会以便进行更公开的辩论,但仍被拒绝。数月后,改写而成的《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才得以发表。这次关于波德莱尔研究的通信,和“表现主义论战”一道,通常也被认为是“二战”前后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论争文献。

在战后出版的《本雅明全集》的第一卷第二册中,《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和《中央公园》被编在“夏尔·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单元之下。英译本的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Peter Zohn译,1973年)没有收录《中央公园》,但包括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这份申请经费的大纲。三联书店版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英文版收入的文章基本相同。商务印书馆版的《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二零一三年)也是从英文转译,收入的还是两篇《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提纲和两篇波德莱尔论文,但编排顺序不同。由于“拱廊街计划”手稿的中译工作还在进行之中,这些已有篇什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对于本雅明巴黎研究的基本了解。当然,所有这些关于波德莱尔的文字都是建立在“拱廊街计划”的 “笔记和材料”—尤其是J卷—的基础上。至于本雅明把整个“拱廊街计划”熔铸为波德莱尔研究的具体痕迹,则似乎和关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幻想一道,消失在了时间的深渊中。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仍然不是故事的终点:本雅明最后的改造工作竟失而复得。当年阿多诺拿到本雅明手稿时,发现其中并没有最后三年的部分。但到了一九八一年,吉奥乔·阿甘本根据从巴塔耶书信中找到的蛛丝马迹,重新发现了另一部分手稿,其中包括《夏尔·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写作材料。又等了三十多年,这部手稿才由阿甘本等人编辑,于二零一二年在意大利出版。法文版也随后立即推出,德文版却据说要等到二零一六年,列为《本雅明全集》的又一卷。

这无异于本雅明文本世界的一次重新开放。去年得到这一书讯时,我在兴奋之余,也感到困惑:这部手稿究竟和“拱廊街计划”手稿有什么不同?根据我的初步阅读,阿甘本编辑的版本主要由三类文本组成。其一是本雅明为了撰写波德莱尔研究对自己的“拱廊街计划” 各卷“笔记和材料”的重新整理和编排,其二则是后来成型的几篇关于波德莱尔文章的作者手稿,其三是相关文案、备忘、草稿和文本碎片等。重要的是,阿甘本和手稿编辑者们力图呈现“前史”、“从阅读到文献记录”、“从文献记录到构造”、“开始写作”、“最初的局部撰稿”、“新的局部撰稿”以及“文本之外”等多个阶段。如果说蒂德曼所整理的成果显出一种共时的静态,那么阿甘本所编辑的版本则表现了本雅明晚期研究的文本转变的历时动态。阿甘本认为,这次手稿的再发现,作为“历史—哲学文献史中的一次近乎独特的偶然”,至少可以提供一个“历史起源学”的视角,帮助我们观察本雅明晚期工作所形成的文献“网络”的种种“内部运动”。从“拱廊街计划”笔记到波德莱尔研究手稿,巴黎研究计划的浩大改造终于显露出自身的轮廓。

一切都结束了的心情说说 篇3

2) 其实很多时候,你根本就不懂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3) 放弃你我真舍不得,我只能说我还不够资格。

4) 如果爱情可以随心情决定,那要怎么去抵挡圆缺阴晴。

5) 我错过了整个世界的美丽,我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你。

6) 我是一只孤独的雁,在岸边久久的盘旋,朋友都离我越飞越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

7) 记忆残缺的只剩思念,流年撕碎骄傲的容颜。

8) 爱人,只要我在,就会每天都有一句晚安。

9) 爱过恨过也绝望过,才发现我太过叛逆,不懂谁真的在乎我。

一切该结束了的说说 篇4

2.不要等伤害了那个最重要的人,才知道后悔莫及。

3.不要否认自己的能力,只要没遗憾就会有希望。

4.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5.后来的我独自站在街角,在风里享受你离开后的孤独。

6.开始说爱我的是你,最后伤我最深的也是你。

7.你把我的话当空气,我却把你的话当氧气。

8.你必须非常努力,因为后面还有一群人在等着看你的笑话。

9.你可不可以好好爱我,别总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

10.其实很多时候,你根本就不懂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11.牵着你的手,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感觉像是在朝天堂奔跑。

12.如果爱情可以随心情决定,那要怎么去抵挡圆缺阴晴。

13.如果两个人想好好的在一起,就必须有一个人特别特别会忍。

14.睡觉是很好的解脱,睡着了,不悲不气不孤单,什么都烦恼都没有。

15.听着歌,却不断憧憬着有你的以后。

16.问我为什么喜欢他,这种难度就好像在描述水是什么味道一样。

17.我爱的人,他心里的每一寸却都属于另一个人。

18.我爱你爱的撕心裂肺,你玩我玩的不亦乐乎!

19.我从来没奢求过有谁能明白我的心情。

20.我错过了整个世界的美丽,我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你。

21.我对你的思念如同空气,是我唯一不可缺少的。

22.我感谢你离开了我,你可知道,没有你我过得更快活。

23.我落日般的忧伤就像惆怅的飞鸟,惆怅的飞鸟飞成我落日般的忧伤。

24.我们不停的翻弄着回忆,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自己。

25.我们没有在一起,我们的故事终究要以友情继续下去,与爱情毫无联系。

26.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过的没有我好就行。

27.我小小的世界,装不下太多,只能装下在乎我和我在乎的人。

28.我要怎么讲,你才会明白,那些无家可归的忧伤。

29.我一直都明白,一直和一人做伴,实属不易。

30.我依旧是那个最爱你的人,而你却忘了我是谁。

31.一个人的记性最好不要太好、因为回忆越多,幸福感越少。

32.以前,你告诉我难过要说现在,我的难过你选择沉默。

六年级一切都变了作文 篇5

放假这段期间,我变了,变得散漫,变得无聊,变得像一只可以自由但不想飞翔的小鸟。这种感觉,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不知道为什么,放假了,却感觉空荡荡的,身边上了叽叽喳喳的笑声,少了老师不停地唠叨声,少了妈妈温柔可亲的声音。更少了自己滔滔不绝的声音。少了这些,难道自己的生活还快乐吗?以前的学校生活虽然很紧张,天天都很辛苦,但是我愿意,我愿意这样,我愿意生活在欢声笑语的环境里。我想,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同学,不是老师,不是妈妈,而是自己,在这种环境中,我失去了最重要的自信,失去了这些,难道我就不能振作起来吗?错了,这一切因为自己所以错了,我想象着我和同学聚餐唱歌的场景,老师扭我耳朵的可笑情景,我偷偷的笑了,笑得很灿烂……暑假到了,也许才是真正的考验。许多的事情,在放暑假的这段期间,曾经与同学老师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里都显得格外清晰,每次拿着毕业照时,都觉得格外快乐,当然,心里更多的是不舍。看着一张张笑脸,再看看自己小时候幼稚,童真,傻傻的照片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小孩了,我长大了,我真的长大了!虽然童年已离我远去,但是我已经是一名不可以在撒娇,不可以在任性,不可以在淘气的孩子了,我知道,等我到了中学,以后的日子会比小学的时光更加短暂,但我一定会更加珍惜这种友谊,小学时,因为自己没有珍惜,是自己到现在都很后悔。我捧起照片,轻轻地亲了一下,那种感觉很苦涩,六二班再见,六二班再见,再见就是以后还会见到的。相信我,我一定会为六二班争光,永别了,这个我深爱的班级……

我深深地凝视着上面每一张面孔,他们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了,永远的成为了纪念……

一切都结束了 篇6

2014年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程开甲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人问程开甲,如果当年留在国外,学术上会不会有更大的成就?他感慨道:“如果当初我不回国,没有参加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可能个人会有更大的科学成就,但肯定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把自己的一切都与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祖父先取了一个“开甲”的名字,意思是名列榜首

程开甲的名字是由祖父程敬斋起的,当时他还没有出生。程敬斋精明能干,靠经商发家致富,膝下有一个儿子程侍彤。程侍彤没有完成父亲科举取士、光宗耀祖的愿望,程敬斋于是将希望寄托在第三代身上,孙子未有,就先取了一个“开甲”的名字,意思是名列榜首。

遗憾的是,程老爷子没有亲眼看到长孙出世,程开甲出生前一天,程敬斋病故。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程开甲6岁时,父亲病故,生母董云峰因为是二房,最终被赶出程家,此后母子分别30年。1956年,程开甲才找到了亲生母亲。经过了几年无依无靠、独来独往的日子后,1931年,程开甲考入离家20多公里的浙江嘉兴秀州中学,李政道和陈省身都毕业于此。程开甲在这里读完了六年的初中和高中,接受了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

1937年,程开甲同时被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当时,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程开甲所读的物理系是浙江大学的一支“王牌军”,在这里他幸运地遇上了对他影响很大的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大师,为他日后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束星北给学生们出了一道考题:“太阳吸引月亮的力比地球吸引月亮的力要大得多,为什么月亮跟地球跑?”大多数同学目瞪口呆,程开甲用牛顿的力学原理回答了这个问题,得了满分。束星北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认准了他这个学生天赋异禀。

1944年,程开甲在浙江大学任助教,完成了一篇有意义的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王淦昌将之推荐给来浙江大学考察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最后论文虽然没有发表,但却让李约瑟记住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科学家。

1946年8月,在李约瑟的积极推荐下,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投在诺貝尔奖获得者玻恩教授的门下。玻恩教授一生共带过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4位中国学生,这四位学生日后都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年后,程开甲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程开甲坚拒导师玻恩发出的“留在英国工作生活”的邀请,回到祖国。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一定能响,不能不响!

1960年夏,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道,但不知道去干什么。当时,程开甲任南京大学教授,与同事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和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

去了北京才知道,当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苏中协议,美、英、法、苏四个核大国对中国在原子技术上都实行严密封锁,中国只能靠自己研制原子弹。程开甲是被钱三强亲自点将,担任核武器研究所的技术副所长。已经先期到达的另外两位技术副所长是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和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朱光亚是技术总负责,郭永怀和程开甲各自领导一方面开展科研工作。1961年4月,王淦昌和彭桓武也来了。科学家们开始了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历程。1962年,原子弹的关键问题有了突破。为了两年后的原子弹爆炸试验,经钱三强委派,程开甲到西北核试验基地开始做准备。

西北核试验基地初建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喝苦水,战寒风,打只野兔会顿餐。不仅粮食吃不饱,戈壁滩上水也珍贵,早晨的洗脸水留着下班洗手,晚上洗脚,澄清了洗衣服。有时水紧张几天不洗脸。

程开甲是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副所长,他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原子弹试验取得成功,测得爆炸时的各项参数和试验产生的效应数据。时间紧任务重,程开甲工作起来经常废寝忘食。有一次程开甲一门心思研究光辐射和力学冲击波的能量问题,把吃午饭这件事忘了。当他走出办公室看到别人在午休,他奇怪地问:“你们为什么白天睡觉?”大家提醒他现在是午休时间,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连午饭还没吃呢。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程开甲办公室里有一块大黑板,家里有一块小黑板。这是这位科学家独特的工作习惯,边思考边在小黑板上写下一个又一个技术方案和公式,计算复杂的参数。黑板上演算大课题,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1964年9月,程开甲力排众议,提出用铁塔实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很快,戈壁滩深处竖起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原子弹就安装在铁塔的顶部。程开甲对基地司令员张蕴钰说:“该想的都想了,该做的都做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一定能响,不能不响!”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惊天动地的巨响中,百米高塔上腾起蘑菇云。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汇报:“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周恩来问:“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呢?”所有人的目光转向技术专家程开甲。程开甲根据压力测量仪记录数据推算出核爆炸的巨大当量,自信地回答:“是核爆炸,没错!”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程开甲受命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氢弹试验的相关技术问题上。又是600多个思考、演算、讨论、模拟实验的日日夜夜,1966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次氢弹原理试验在罗布泊获得成功。

这位纯粹的科学家,从未离开学术前沿一步

朱光亚曾经说,程开甲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他一生钟情研究,求索不已,创新不断。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用量子力学证明了狄拉克提出的“狄拉克方程”在自由粒子条件下的正确性,此方程连狄拉克本人也未证明过;五、六十年代,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教科书;八十年代,他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高温和低温超导普遍适用的超导双带理论,出版了两部专著;九十年代,他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tfdc(托马斯—费米—狄拉克—程开甲)”电子理论,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将该理论应用于金刚石触媒、纳米管生成、薄膜大电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程开甲在戈壁滩隐姓埋名工作20多年,看似从学术圈销声匿迹了,事实上,这位科学家从未离开学术前沿一步。20多年中,程开甲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领导并推进了中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解决核试验关键技术难题,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程开甲不仅自己身在科研技术前沿,也不断培养提携年轻人才进入尖端事业的行列。他创建的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及其所在的核试验基地是我国核事业人才的摇篮之一,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资深院士。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又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1月11日、《科技日报》2014年1月11日、《北京日报》2014年1月11日)

如果当初我不回国,没有参加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可能个人会有更大的科学成就,但肯定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把自己的一切都与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初中散文:一切都已变成了回忆 篇7

最近心情特别低落

可能因为太多不如意的事吧

真想一个人去陌生的地方

散散心,舒缓下心情

有些东西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不见

再怎么挽回都无济于事

这种感觉让我的心再次冰冷起来

很多人说我不愿意去接近别人

把自己搞得像个刺猬一样封闭起来

我何尝不想像你们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几天我问了很多身边的人在他们眼里我是怎么样的

回答无不让我觉得自己活得好凄凉

凄凉得连认清自己的勇气都没有

有时揭开一个人的面具是件很残忍的事

当真真切切的所有缺点暴露在阳光下时

往往不敢面对

心像撕裂般痛

因为那是你心底最深的秘密

是那么无人不知地想保存起来

甚至多希望自己根本不是那样的人

但有些事往往没有选择的机会

上天铺好了你一生的命运

无法改变

而且改变了又能怎么样呢

还是这样

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那些笑容

显得那么不真实

好像是为了掩饰自己而勉强伪装出来的

每次不开心

在别人面前还是要装出很开心的样子

明明知道他说的话在伤你

还是要微笑默默的点头

让别人觉得我一点都不在意

但有谁知道这恰好是我最在乎的呢

我喜欢找人诉苦

因为那样或许能使我心情好一点

可以让别人知道我的真实想法

但有些事还是冥冥中注定好的

曾经我们互相倾诉

彼此心与心的交流

你说出了自己的痛苦

我也敞开了心扉

也因为这样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好像又进了一步

记得当时吗

我们都为了自己的痛苦而留下了眼泪

那些泪是我们成长的痕迹

也是品味现在的见证

只愿我们彼此都能够走得更远

飞得更高

让这些青春的甜蜜与苦涩铭记在心

一切都碎了 篇8

碎了,

一切都碎了,

失去往日的时光,

迎来了无情的泪水,

一直自傲的我,

到现在才明白—

你是多么的恋己、自负,

你算得了什么,

想拥有让万人瞩目的目光,

你又算得了什么?

让每人都顺着你?

直到你发现你最好的朋友不再理你,

才会感到自己的傲气,

你算什么,

让每个人都顺着你?

你不过是百花园中的一棵草,

一棵危害集体的杂草!!!

但是,

谁能够了解你的心,

其实你并不像所说的那样,

只是爱面子啊,

你“赶”走了你情同手足的朋友,

打了最了解你的知心,

不知道珍惜的自己,

终于,

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孤独了吧,

没人理你了吧,

后悔了吧,

绝望了吧,

一切都随之飘散,

追悔莫及。

一切都结束了 篇9

语言和独幕剧

吊诡者站在高台上大声喝问:“一切是否会过去!”这样的提问,不过是闹市口攫取眼球把戏。当我们沉湎于追问,就已然丢弃了它前提:言说者乃是立于当下,关照未来。当下转瞬变成过去,可未来却依旧不能预见。我们心怀焦虑,疑问当下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徘徊在历史和未来的缝隙当中,尝试言说,这场言说乃是属于语言的独幕剧。

当下难以存在,如时间难以停滞。一切都会过去,正是如此。但是我们迫切希望当下是在场的,我们试图言说问题的时候,仿佛定格在了当下,开始言说,开始写作。我们的思考涉及到任何事物,不论在时间上它如何久远,它在我们的语言中却得一复活,它是活生生地在场者。晋人谓廉颇蔺相如虽上前年死人,凛凛恒有生气,概此谓也。因此,一切都不会过去。一切过去了的,都凭借语言而在场。他们依然在排演着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他们排演着政治和阴谋、战争和爱情、出生和死亡,他们站在语言的舞台上,背景是漫无边际的过去,包罗万象,这是永远的独幕剧。剧中人高傲地宣誓:一切都不会过去!我活着!还活着!

可是,你是谁?哪个脚本中才是真实的你?治世之能臣是你,抑或乱世之奸雄是你?实业救国的是你,抑或剥削无产阶级的是你?一统江山的是你,抑或残暴无度的是你?何谓过去?能够被言说的方才称之为过去,我所言说的,不是历史,而是独幕剧中的历史。它们被千万人言说了千万次、排演了千万次。他们是最听话的演员,是栩栩如生的玩偶,是披着皮囊的幽灵。他们被当下的需要从坟墓中拖拽出来,赋予了各色各样的灵魂。这样的绝技被一代代准确地沿袭下来,它有个众人皆知的名字:借尸还魂。

一切都会过去 篇10

他是她的儿子,打在娘胎里,他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劝她打掉,她一遍遍抚摩着突起的肚皮,平静地说了句:“要。”

孩子生出来,人们都替她惋惜,她却很喜欢,轻轻地刮着他软乎乎的鼻梁,“一切都会过去的。”她想。

一切真的过去了,他和邻家男孩一样上学、打架、辍学,然后一起去广州打工,她则在家里守着店铺,小店不红火,她却总是笑。

邻家的男孩回来了,他却没有,男孩说,他在那边欠了很多赌债,怕她知道,没敢回来。她坐了两天火车,终于找到了他,他感到很吃惊,“儿子,回家过年。”

她在老家给他谋了份工作,工资不高,母子俩过着清苦的日子,他有时会很伤感,她总是安慰:“一切都会过去的,儿子,向前看。”

如她所言,他的吃苦耐劳很快得到赏识,加之有广州工作的经验,短短三年,他就从工人干到了副总,过怕了穷日子的他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支票、会员卡,生活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阻力,他终于笑了:“一切都过去了。”

当她知道他进去以后,焦急万分,关了店铺就来找他,当她细瘦干瘪的手握着他细腻肥硕的手时,他哭了。她静静地听着儿子的诉说,只说了一句:“一切都会过去的。”

一切都是浮云 篇11

就随风飘散了

或许我太在乎

在乎浮云的方向

或许我太伤感:

伤感风的无情

或许我想的太简单

或许我太不切实际

白云终究是浮云

你无法改变它的秉性

注定它不是风的对手

让它自由吧!

我这样想···

那本是它的天地

其实。你一向都在湛蓝美丽的天空上,难道不是吗?

其实。你一向都在寄托,一向在依靠它,难道不是吗?

缘分亦是如此,无须强求,让它自娱自乐。

这东西道不清说不明,跟信佛一样,信则灵。

更是浮云,一下离我很近,一下离我很远。

近得我无法看清自我,远的无法看清你。

我不能自如的事情,只能让它自然。

顺其自然,物极必反!

幼儿教案《一切都在变》 篇12

设计思路:

初步让幼儿了解生活中事物的变化,从多方面选材。通过实际操作,幼儿通过体会各种事物变化。变化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变化是创造使然,变化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变化,初步感知“一切都在变”。

2、情感目标:通过不断的尝试,激发幼儿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培养幼儿的挑战性和适应性。

3、动作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价格目标: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培养幼儿高兴奋性、高探索性和高灵活性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初步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

2、物质准备:气球、铅丝、积木、颜料、温开水、饮料粉、橡皮泥、纸、冰、面粉、碘、大苏打、有关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变”

1、出示未吹气的气球,提问:“如果往里吹气,它会怎样?”请幼儿操作并讲述,原来气球是怎样的?吹气后气球是怎样 的?

2、要使这气球变得与现在不一样,有什么方法?(请幼儿自由讨论)

3、请幼儿小结气球的变化:气球从扁的变圆,从小的变大,又从圆的变扁,从大的变小。

(二)实验活动:尝试“变”

1、出示许多物品,提出问题:“你们能想办法使它变得和原来不一样?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2、幼儿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如铅丝变图形、颜色变化、面粉变化、纸的变化、白开水变饮料……

3、请幼儿讲述自己怎样使这些东西变的。

(三)游戏活动:感知“变”

1、游戏:消灭大灰狼。出示大灰狼画像,用水枪对准其喷射,大灰狼消失,引起幼儿感知“变”的兴趣。

2、这是怎么回事呢?再看一次魔术。

①出示空瓶,请幼儿往里灌水。

②出示碘,提示幼儿注意:如果往水里加一点咖啡色的水,水会怎样变化?

③再让咖啡色的水变成没有颜色的水,行不行?

④教师盖上瓶盖,摇动,让幼儿观察水中的颜色没有了。⑤教师为幼儿讲解这一变化:在水中加碘,使水变成咖啡色,然后放入大苏打搅拌,咖啡色又没有了,刚才老师把大苏打放在瓶盖中,你们没注意。⑥请幼儿尝试了解:“大灰狼被消灭”的秘密。

(四)观看录像:发现“变”

1、看录像:观念四季变化。提问:“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原来是怎样的?后来又变成怎么样了?”

2、想一想,在平时生活中,你还看见什么在变化,还发现过哪些变化?

活动延伸:

学习调配各种色彩

活动评析:

上一篇:描写母爱的句子摘抄下一篇:《远大前程》读书笔记个人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