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用8篇)

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篇1

1、总资产贡献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 其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期初总计确定为2月末的资产总计。

2、资本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100%

3、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投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

5、成本费用利用率。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

6、全员劳动生产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12÷累计月数 其中: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上年工业增加值率

7、产品销售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8、新产品产值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利用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计算公式为: 新产品产值率(%)=报告期新产品产值÷报告期工业总产值×100%

9、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质量提高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提高、持平的产品质量指标项数÷考核的产品质量指标总项数×100%

1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产值能耗水平和能源节约水平。计算公式为: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报告期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上年同期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消费量)×100% 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用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总产值

11、亏损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亏损程度。计算公式 为:

亏损率(%)=亏损企业亏损额÷盈利企业利润总额×100%

以上十一项指标其中前七项为国家评价考核指标,后四项为我省补充指标。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财务指标

一、填报对象范围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有B103和G603-1两种表式,B103表的填报对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G603-1表的填报对象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二、填报内容和注意事项

报表表式:B103表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总值表和财务状况表合并而成,取消了本年折旧、办公费、广告费、保险、住房公积金、现金流量等20多个指标,增加了营业外支出。主要原则是遵循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兼顾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强化普查内容和指标设计规范化、并且注重可操作性。其中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就是现行的会计制度。

填报方式:财务状况表中除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单位是“人”以外,其他指标的单位均为“千元”,填报表格中每个指标后面的数据方格自右至左单位已分别注明为“千元”、“万元”、“十万”等,必须按数据方格所对应的单位填报数据,不保留小数位,不得填写“XX万元”的字样。填报数据时应注意核对各指标间的单位是否一致,有无异常值或漏填的数据。

三、审核关系、审核方法和数据质量控制要点

(一)审核方法

1.B103表指标较多,多数指标间存在关联关系,这就构成了审核的依据。由于财务指标间关系非常复杂,审核公式例外情况时有发生,许多审核公式不绝对成立。例如,“财务费用应大于其中项利息支出”对汇兑损益为负值的企业不适用。2.普查方案中设置了必须满足的审核关系和有条件满足的审核关系,B103表的表内审核,B103表和601表的跨表审核,B103表和成本费用调查表的数据联审等审核方式。几种审核方式可以统一进行,也可分别进行,便于精确定位。

3.B103表、601表与成本费用调查法人代码相同的企业进行联审,要求两套表相互确认,不能以一方为主,且修改后须复审(如表内平衡关系)。

(二)数据质量控制要点

1.总产值与销售收入、总产值与销售产值、销售产值与销售收入要注意数据的衔接和匹配。

2.相关指标应注意匹配关系(如流动资产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两项指标不应有较大差距,且其中一项不为零时,另一项不应为零。

3.理论上所有指标都不应大于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之和,如是则应检查单位是否填错。

4.所有指标应注意与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比较,注意人均指标是否偏小或偏大,如人均工资大于20万元或小于5000元可能是人数或工资等指标有问题。

5.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都是企业财务状况表中的单一指标,不应包括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企业会计报表没有单独设立科目的,在填制资产负债表时要求根据明细账分析填列。

6.财务费用较大时,一般主要为利息支出,应避免漏填利息支出。

7.当存货或产成品没有办入库票即已销售时,企业必须补办入库存手续,补填入库凭证,故不允许出现负值。8.所有者权益应等于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当存在少数股东权益时不成立,这时可将少数股东权益并入所有者权益项来填)。

9.存货应大于其中产成品;

10.固定资产合计应大于等于固定资产原价减累计折旧(有固定资产清理损失或固定资产减值时可能不成立);

(三)审核关系

▲必须满足的审核关系有:

表内审核:

1.流动资产合计≥应收账款+存货

2.存货≥产成品

3.固定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4.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5.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

6.所有者权益合计=资产总计-负债合计

7.流动负债合计≥应付账款

8.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9.实收资本>0 10.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11.管理费用>税金

12.当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大于零时,本年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0 13.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利润

14.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且当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时,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5.主营业务收入≥0 16.主营业务成本≥0 17.资产总计≥0 18.负债合计≥0 19.营业费用≥0 20.管理费用≥0 21.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

22.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23.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合计

24.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25.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26.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27.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出口交货值

28.当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均不为零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零

29.工业总产值≥0 30.工业销售产值≥0 31.出口交货值≥0 3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0 33.工业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值

34.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

表间审核:

54.B103表中主营业务收入=601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55.B103表中资产总计= 601表中资产总计 56.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必须与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的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一致

▲有条件满足的审核关系有:

表内审核:

35.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10倍

36.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1/10 37.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10倍

38.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1/10 39.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的10倍

40.利息支出/财务费用不应超出范围(-10,10)

41.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2] 42.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1] 4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0.5] 44.负债合计/资产总计不应超出范围(0,3] 45.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

46.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10,1)47.利润总额/资产总计不应超出范围(-10,1)

48.本年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3,0.3)

49.2008年前开工的企业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不应超出范围[5,200] 50.2008年开工的企业本年应付工资总额×1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本年开工月数)不应超出范围[5,200] 51.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10倍

52.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1/10倍

53.所有指标应小于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收入之和

表间审核:

57.601表中的年末从业人员合计≤B103表中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10倍

58.601表中的年末从业人员合计≥B103表中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1/10

(四)G603-1表审核关系

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必须与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的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一致。

1.“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不得为空,不得取1和2以外的数值

2.固定资产原价>本年折旧

3.所有者权益合计≥实收资本(可强行通过)4.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5.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6.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选“是”的单位不适用此项(取值为1)

8.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9.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税金+利息支出(可强行通过)

10.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11.允许“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所有者权益合计”、“利息支出”、“其它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小于0,并用“-”号表示

四、指标解释及填报方法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1.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1)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本年内销售,只要是本年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2)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3)“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是其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

2.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1)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本年内生产,并在本年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年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年度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则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年应实际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为了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物耗价值一致,以便同口径地计算工业增加值,规定本指标的计算原则是:凡是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工业总产值中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反之则不包括。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等于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后的余额,如果期末价值小于期初价值,该指标为负值,企业在计算产值时,应按负值计算,不能作为零处理。

3.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几种具体规定

(1)凡自备原材料(包括自备零部件)生产,不论其加工繁简程度如何,一律按全价,即包括自备原材料的价值,计算工业总产值。

(2)凡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则加工企业一律按财务上结算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即不包括定货者来料的价值。一般分两种情况:a、工业企业之间的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即承包单位)按财务上结算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委托加工的企业(即发包单位)按全价计算工业总产值。b、工业企业与非工业企业之间的来料加工,当工业企业作为加工企业时一律按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原则上应计入工业总产值,但如果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不计入工业总产值;如果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成本的,则计入工业总产值。区分来料加工与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依据是加工企业与委托加工企业间的财务结算关系。如果委托企业提供原材料而不与加工企业结算,加工企业收取加工费,产品返回委托企业销售,则这种模式是来料加工;如果委托加工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与加工企业是结算的,制成品由加工企业返给委托企业也是结算的,则这种模式是自备原材料生产。

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本年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价值的总价值量。工业销售产值包括的内容为:

(1)销售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实际销售(包括本期生产和非本期生产)的全部成品、半成品的总价值,即按报告期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乘以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销售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并且只收取加工费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可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年度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则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年应实际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区分来料加工与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依据同工业总产值中的规定。

出口交货值:指工业企业交给外贸部门或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用外汇价格结算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在计算出口交货值时,要把外汇价格按交易时的汇率折成人民币计算。存货(11、15):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销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资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填列。其中:“年初存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的年初数填列;“年末存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的期末数填列。

流动资产合计(12):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生产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合计”项的期末数填列。

应收账款(14):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款项。该指标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的年末数填报。未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用“应收账款净额” 期末数代替。

产成品(16):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产成品”的期末数填报。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17):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计算公式为:

或:

其中:

固定资产合计(19):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合计”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合计”项的期末数填列。

固定资产原价(20):指企业在购置、自行建造、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支出总额。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的期末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资产负债表附表”中的“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的期末数填列。

固定资产折旧(22、23):指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价值的补偿。一般根据固定资产原价(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企业,为固定资产帐面净值)和确定的折旧率计算。“累计折旧”:指企业在报告期末提取的历年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的年末数填列。“本年折旧”: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合计数。根据会计核算中《资产减值准备、投资及固定资产情况表》内“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项本年增加数填列。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25):固定资产净值指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净额,其平均余额指报告期内余额的平均数。

资产总计(29):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项的期末数填列。流动负债合计(30):指企业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等。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合计”的期末数填报。

应付账款(31):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的期末贷方余额填报。

长期负债合计(32):指企业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等。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负债合计”的期末数填报。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长期负债合计”用“非流动负债合计”代替。

负债合计(33):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偿还形式包括货币、资产或提供劳务。负债一般按偿还期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合计”的期末数填列。

所有者权益合计(34):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它等于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合计”项填列。

实收资本(35):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企业实收资本按照投资主体划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六种。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项填列。实收资本中如有以外币形式投入的资本,需折合成人民币形式填写。

国家资本(36):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不论企业的资本是哪个政府部门或机构投入的,只要是以国家资金进行投资的,均作为国家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集体资本(37):指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实际投人企业形成的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法人资本(38):指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可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个人资本(39):指我国公民以其合法财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港澳台资本(40):指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将所有的资产实际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外商资本(41):指外国投资者(不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将所有的资产实际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主营业务收入(43):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此项目应根据相关行业的、“商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经营收入”、“工程结算收入”等科目发生额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以营业收入发生额代替填列。执行2001年以前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产品销售收入”代替填列。

营业成本(100):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发生的各种耗费。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列。

主营业务成本(48):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以营业成本发生额代替填列。执行2001年以前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产品销售成本”代替填列。营业收入(99):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列。

营业税金及附加(106):指企业与营业收入有关的,应由各项经营业务负担的税金及附加。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本年累计数填列。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9):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未设置该项以营业税金及附加代替填列。执行2001年以前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代替填列。

主营业务利润(50):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实现的利润。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以营业利润发生额代替填列。执行2001年以前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产品销售利润”代替填列。

其他业务收入(51):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在此处填0。

其他业务利润(52):指企业经营除主要业务以外的其它业务实现的利润。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在此处填0。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95):指企业报告期内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费用的合计。

营业费用(53):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利润表”中对应项目的“本年累计数”填列。未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用“产品销售费用”的本期累计数代替。管理费用(54):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董事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的“本年累计数”填列。

财务费用(62、91):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已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的“本年累计数”填列。

税金(55):指企业按照规定从管理费用中支付的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本指标根据“管理费用”科目中相关项目归纳填列。

利息支出(63):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利息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后的净额。根据会计“财务费用明细资料”中的利息支出项目填列。

营业利润(64):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即主营业务收入减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的金额。本指标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同样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年累计数”直接填列。

投资收益(65):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根据“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项填列。若为投资损失,应在本项目金额前加“-”号。

补贴收入(66):指企业实际收到的补贴收入,包括实际收到的先征后返的增值税;企业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根据“补贴收入”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营业外收入(67):根据企业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项的本年累计数填列。

营业外支出(68):根据企业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的本年累计数填列。利润总额(69):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亏盈总额,包括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应交所得税(70):指企业按税法规定,应从生产经营等活动的所得中交纳的税金。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本年应付工资总额(76):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全部工资,它反映企业本期累计应付的工资总额,而不是会计“应付工资”科目的余额。根据会计“应付工资”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

本年应付福利费总额(78):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累计提取的福利费总额,它反映本期应付福利费的全部发生额,而不是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的余额。根据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

职工工资和福利费(98):职工工资和福利费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费两部分,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其中: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它反映企业报告期内累计应付的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中“应付工资”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职工福利费: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开支的各项福利支出,包括企业为职工提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以及从成本费用中列支的集体福利补贴、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房租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冬季取暖费,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它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实际发生的各项福利费用。职工福利费根据企业会计成本和费用科目中的相关项目归纳计算填列。本年应交增值税(80):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指企业在报告期应交增值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根据企业会计“应交增值税明细表”计算填列。

本年进项税额(81):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本年销项税额(82):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资产减值损失(96):是指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根据“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填列。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97):指企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根据“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填列,如为损失以“-”号记。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94):指企业单位年内各月平均拥有的人数,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中间投入(86):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指标。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等的转移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了工业中间投入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计入了工业总产值的部分。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分别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在实算操作过程中,采用倒算法计算比较简便易行。

其中直接材料、财务费用根据有关会计明细科目填报。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可采用倒扣法,即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分别扣除下列项目:(1)固定资产折旧;(2)直接或间接支付给个人的部分,如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差旅费中个人所得部分等;(3)支付给不构成非物质生产部门(指除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外的部分)收入的各种税金、规费及其他费用,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山资源补偿费、排污费„„。

计算公式: 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

计算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可分别根据企业“产品成本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明细表归纳整理填报。直接材料(87):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包装物、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和其他直接材料。根据企业“生产成本明细表”分析填列。

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88):指企业在制造费用中列支且属于中间投入项目的费用。根据“中间投入计算表”分析填列。

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89):指企业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且属于中间投入项目的费用。根据“中间投入计算表”分析填列。

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90):指企业在营业费用(销售费用)中列支且属于中间投入项目的费用。根据“中间投入计算表”分析填列。

1.流动资产合计≥应收账款+存货 2.存货≥产成品

3.固定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4.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5.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 6.所有者权益合计=资产总计-负债合计 7.流动负债合计≥应付账款

8.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9.实收资本>0 10.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11.管理费用>税金

12.当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大于零时,本年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0 13.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利润

14.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且当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时,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5.主营业务收入≥0 16.主营业务成本≥0 17.资产总计≥0 18.负债合计≥0 19.营业费用≥0 20.管理费用≥0 21.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 22.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23.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合计

24.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25.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26.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27.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出口交货值

28.当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均不为零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零 29.工业总产值≥0 30.工业销售产值≥0 31.出口交货值≥0 3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0 33.工业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值 34.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

54.B103表中主营业务收入=601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55.B103表中资产总计= 601表中资产总计

56.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必须与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的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一致

▲有条件满足的审核关系有: 表内审核:

35.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10倍 36.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1/10 37.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10倍 38.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1/10 39.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的10倍 40.利息支出/财务费用不应超出范围(-10,10)41.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2] 42.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1] 4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0.5] 44.负债合计/资产总计不应超出范围(0,3] 45.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 46.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10,1)47.利润总额/资产总计不应超出范围(-10,1)

48.本年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3,0.3)

49.2008年前开工的企业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不应超出范围[5,200] 50.2008年开工的企业本年应付工资总额×1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本年开工月数)不应超出范围[5,200] 51.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10倍 52.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1/10倍 53.所有指标应小于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收入之和 表间审核:

57.601表中的年末从业人员合计≤B103表中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10倍 58.601表中的年末从业人员合计≥B103表中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1/10

(四)G603-1表审核关系

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必须与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的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一致。1.“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不得为空,不得取1和2以外的数值 2.固定资产原价>本年折旧

3.所有者权益合计≥实收资本(可强行通过)4.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5.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6.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选“是”的单位不适用此项(取值为1)8.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9.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税金+利息支出(可强行通过)10.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篇2

1 矿山工业企业绿色经济评价的内涵

“绿色经济”一词最早出自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 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公布的《绿色经济报告》认为, 绿色经济意味着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可持续增长, 是更加有效和公正的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包含着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1,2]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粗放式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 忽视生态环保为特征的一种“耗损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一种在注重生产经济发展同时, 又注重资源和能源合理利用, 注重生态环境的一种“协调式”可持续发展经济。

当前我国矿山企业经济评价主要采用的是传统财务经济评价模式, 考虑的只是生产经济成本费用和收益。显然, 此种评价模式忽视或过度简化了环境、资源能源合理利用的指标, 导致评价结果背离客观实际影响效果, 造成不恰当的投资决策。矿山工业企业传统的经济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3,4]: (1) 没有考虑自然资源存量的耗费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损失浪费; (2) 没有量化反映因矿山生产造成的环境损失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未把环境污染作为经济代价来量化考虑, 没有把修复环境的治理费用与破坏环境的补偿费用纳入经济评价体系; (3) 没有把因“粗放式”消耗能源造成的损失计入评价体系中。这些都背离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亟待改进现行的传统经济评价体系, 建立经济、环境、资源、能源综合协调发展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 从而使其更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2.1指导思想

本文所考虑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为促进矿业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发展绿色矿业工业经济思想为核心, 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节能降耗问题纳入现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费用—收益经济分析为基础, 综合考虑矿山生产经济费用与收益, 环境费用与收益、资源合理利用费用与收益、节能费用与收益, 最终实现矿山企业、环境、社会三者的平衡协调发展。

2.2基本原则

结合矿山企业的实际状况, 矿山工业企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有: (1) 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有利于对矿山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 能引导矿山企业在注重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采取环保措施, 注重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 既获得经济效益, 又减少环境危害, 节约资源和能源,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 平衡性原则。矿山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 评价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考虑到为使评价在不同阶段具有可比性, 评价指标体系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考虑动态与稳定相结合。此外, 由于不同的矿山企业之间既有普遍的共性, 又各有差异, 因此应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平衡。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能反映不同矿山企业之间的共性特征, 又要能体现对不同矿山企业个性的适应性[3]。 (3) 明确性原则。考虑到矿山企业绿色经济评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评价时应着重选取与其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来建立指标体系, 清晰地界定生产经济费用收益, 资源合理利用的费用收益、节能降耗的费用收益和环境费用收益, 必须尽可能保证各项所包括的内容全面, 且各项之间的界线清晰、明确。 (4) 精简有效原则。指标体系设置既要注意全面反映评价系统要素, 又要尽可能精简, 减小评价的复杂性, 尽量运用一定的综合手段来反映各个方面的问题, 必要时可考虑简化处理那些与主要指标密切关联的从属指标, 以保证评价指标简洁有效和可操作性[3]。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矿山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利用资源、能源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 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从而发生相应的费用和收益。对矿山工业企业进行绿色经济评价可按照费用—收益分析法, 针对每一种影响, 分析其费用与收益情况[3,4,5,6,7]。

矿山企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所考虑的费用收益主要由生产经济费用收益、资源合理利用费用收益环境费用收益、节能费用收益四方面构成。矿山企业绿色经济收益 (TB) 为生产经济收益、环境收益、资源合理利用收益、节能收益之和, 矿山企业绿色经济费用 (TC) 为生产成本费用、环境费用、资源合理利用费用节能费用的总和。评价标准可采用绝对评价指标———收益费用差 (TB-TC) 和相对评价指标———收益费用比 (TB/TC) 。绝对评价指标可用来反映单个矿山企业绿色经济状况, 指标值为正且越大, 即表明绿色经济效果越好, 反之则较差。相对评价指标则可用来比较不同规模矿山企业的相对绿色经济效果, 指标值大于1且越大, 即表明相对绿色经济效果较好, 反之则较差,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见表1。

4 应用指标体系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部分环境、资源利用、节能指标数据与生产经济指标数据准确划分的问题:根据矿山企业实际情况来看, 在现行的企业生产成本费用报表、损益表的统计中, 对各种涉及一些环境、资源利用、节能类的指标未做明确划分统计, 现实中有些指标很难区别统计。如资源节约利用收益指标中, 因采矿回采率提高带来的原矿资源收益以及选矿回收率提高带来的精矿资源收益已在企业生产的主营销售收入中进行了统计;在直接环境费用指标中, 投入的环保设备年折旧费、年运行维护费用也已在企业生产制造成本中进行了统计;排污费、青苗补偿费、缴纳的环境污染罚款等大多已统计在企业管理费用中;在节能费用指标中, 企业采取节能降耗措施的设施折旧及运行费用已在企业生产制造成本中进行了统计;在资源节约利用费用指标中, 企业循环利用水资源设施折旧及运行费用也已在生产制造成本中进行了统计。因此, 在总体绿色经济评价时, 应准确区别归类划分或避免重复统计

关于间接环境影响指标量化测算复杂性问题:在矿山工业企业绿色经济评价中, 间接环境影响指标量化测算较复杂, 通常可参照一些基本的环境价值评估法来进行测算, 如直接市场评价法、防护支出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旅行费用法、公众意愿调查法、类似的成果参照法等[6]。针对矿山企业环境影响的实际不同情况, 笔者认为, 对环境影响农林渔业生产力损益, 适宜考虑采用直接市场评价法、防护支出法或机会成本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益, 适宜考虑旅行费用法、公众意愿调查法或类似成果参照法;对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的损益, 适宜考虑采用人力资本法、公众意愿调查法或类似成果参照法。此外, 针对现实中不少中小型矿山企业环境监测体系不完善, 数据缺失或不全的实际情况, 对间接环境影响损益测算可考虑采用类比参照或粗略系数估计法估测, 计入绿色经济

关于具体评价操作程序问题:矿山工业企业绿色经济评价具体的操作较复杂。一般来说, 具体操作程序应包括:调查矿山生产、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环保状况, 明确影响因素, 分析量化影响因素, 采用合理方法对因素影响进行货币化和综合评价。其中, 明确影响因素就是要决定项目的哪些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影响的量化及货币化, 即用适宜的技术量化单位来体现各种影响的大小, 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合理确定其货币化经济价值[3,4,5,6,7]。由于有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各种方法均包含一定程度的估算成分, 其中包含有省略偏差和不确定性因素, 在考察并估算其经济价值时必须认真分析这些问题, 把结果纳入经济分析, 综合考虑矿山生产经济、环境影响、资源合理利用、节能情况等进行绿色经济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6) ∶1.

[2]张叶, 张国云.绿色经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3]张立显.矿山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8.

[4]祝怡斌, 张晓倩.矿山开发环境评价应注意的几个循环经济问题[J].金属矿山, 2006, (2) ∶72-74.

[5]Dixon J A.Econom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Impact[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Itd, 2001.

[6]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2010年四川省化学工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8%(四川省统计局,2010)。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化学工业长期以来都是四川省的主导产业之一。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有效推进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化学工业的整体能耗物耗水平高,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副产品生成(姚日生,2008)。结合四川省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数据采集困难,已有的评估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本文尝试从循环经济理论人手,构建简单可行的化学工业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设计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测定,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王颖,2010)。

根据化学工业产业的特点,化学工业生产应该重点对资源回收率、清洁生产、生态恢复措施、副产品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对循环经济进行评价,主要是指根据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议。

依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同时还要考虑指标容易量化、数据容易获得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系按指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一准则层一措施层。其中目标层是指四川省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准则层包括4类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污染排放与控制指标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分别用N1,N2,N3,N4表示,其余第三层的具体指标等29个均为措施层,

其中,资源利用效率指标(N1)反映了物质能量投入的利用水平;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N2)反映了废物资源化的水平;污染排放与控制指标(N3)主要是从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对污染的控制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反映了当前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其数值越低说明生态环境越好,污染物控制治理指标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强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标(N4)是衡量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硬指标。

三、四川省循环经济的评价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计算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2006~2010年统计年鉴和环保局的统计资料。

1.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上一层次的指标,对下一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相互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本文采用1-9的标度对准则层和措施层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的相互比较。判断矩阵的个数目标层和准则层的指标个数决定,本文有5个判断矩阵。

两两相互比较的资料收集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而得,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率95%。

2.层次排序

根据判断矩阵的重要性比较值,对各判断矩阵进行随机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用CR表示。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经计算,第一层次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25,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649,污染排放与控制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324,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311。所有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计算所有指标的层次总排列,结果见表2所示。

根据准则层排序结果可见,对循环经济影响最大的指标依次是:资源循环再利用、资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与控制和生态环境质量。由此可见,四川省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必须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建设力度。为了更好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下面结合措施各指标的客观数据和指标权重,具体分析每一个准则层的评估值在近5年的变化趋势。

3.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论

通过计算综合指标以判断四川省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对经处理后的客观数据计算综合评价系数Y。

Y=K·W

上式中,w为措施层因素得分值向量;K1为该年度指标的权重向量。根据2006~2010年四川省的统计数据,可得出化学工业循环经济评估值。该值在2006~201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四川省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省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但具体分析各年的变化,可以发现,从2006~2008年,该分值有小幅下滑,说明这个阶段不太重视清洁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到2009年,综合评价得分为0.418,说明四川省的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有了一个质的变化,通过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利用量、污染减排和循环利用“三废”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等提高了化学工业的绿色生产能力;2010年比2011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且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施政方案将工业化学循环经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循环经济的评价,除了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以外,还应对每个指标进行独立评价。如全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省各地区历史最好水平,延伸指标(与工业循环经济的某些指标数据产生的原因相同,但是计算方法不同的指标)等作为评价标准。将计算指标与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当前效果。由于篇幅所限,这将作为我们将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统计局,2010年四川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姚日生,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循环经济[J],安徽化工,2008(3):56-58

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篇4

考核指标 序号 考核内容 分值 评分标准 评分细则 得分 节能目标

(40分)

12节能措施

(60分)“十二五”节能40 量进度 组织领导 6 责任制 6 节能量进度目标按照每年完成“十二五”节能量目标的20%计算,即第一年实际完成节能量不低于“十二五”节能量目标的20%,第二年累计不低于40%,第三年累计不低于60%,第四年累计不低于80%,第五年累计不完成节能量进度目标,40分; 低于100%。根据节能主管部门掌握的能耗数据,核算当年实际完成节能量,达到节能量进度目标的,得40分,未达到的不得分。每超过进度目标10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2分。本指标为否决性指标,未完成的不得分,并且直接考核为未完成等级。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得1分;定期研究部1.建立节能工作领导小组,2分; 署企业节能工作,并推动工作落实,得1分。核查成立领导小组文件、相关会议纪要等。设立专门能源管理岗位,得1分;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得1分;明确工2.设立专门能源管理岗位,3分; 作职责和任务,并提供工作保障,得1分。核查设立岗位的相关文件、聘任文件、工作职责和工作总结等材料。3.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具备能源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地区的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取得节能主管部门颁发管理师资格,1分; 的能源管理师资格证书,得1分。非试点地区,本项不扣分。查看能源管理师证书。1.分解节能目标,2分; 将分解到车间,得1分,分解到班组和岗位,得1分。核查分解和落实的相关证明材料。2.定期开展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考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得1分;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得1分。评,2分; 核查考核办法、考评实施等相关文件。

将完成情况纳入员工业绩考核范围,得1分;根据完成3.落实节能考核奖惩制度,2分。情况,落实奖惩措施,得1分。核查绩效考核文件、实施奖励、处罚等相

关材料。

节能措施4(60分)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建立体系文件,得1分;通过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得2分;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实际运行,形成持续1.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5分;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效果明显,得2分。核查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认证证书、评价报告、运行和改进记录等相关材料。2.组织参加能源管理师培训考有1人以上取得节能主管部门认可的能源管理师资格,得1分。核查参加 试,1分; 培训的文件、能源管理师资格证书等。非试点地区,本项不扣分。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要求,建立3.配备和管理能源计量器具,2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制度和管理制度,得1分(仅有一项制度的,得0.5分);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符合标准要求,得1分。核查企业的相关文件以及质检节能管理25 分; 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4.实现能耗数据在线采集、实时建设完成系统,加0.5分;系统正常运行,加0.5分。现场核查系统运行 监测,加1分; 情况。5.建立并运行能源管控中心,加1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加0.5分;正常运行,加0.5分。现场核查能源管控 分; 中心情况。设立能源统计岗位,得1分;建立健全能源消费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得6.加强能源统计分析,3分; 1分;定期开展能耗数据分析,得1分。核查相关文件及统计分析报表等 材料。7.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3安排专人填写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按时上报,得1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分; 符合要求,得2分。根据节能主管部门掌握的情况和现场核查结果确定。按照《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开展能源审计,得1分;8.开展能源审计,2分; 落实能源审计整改措施,得1分。核查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的能源审计报 节能管理 25 告和落实整改措施的相关材料。

9.编制实施“十二五”节能规划编制“十二五”节能规划和计划,得1分;按规划和计划要求组织实 和计划,2分; 施,得1分。核查节能规划、节能计划、实施项目的相关材料。

制定能效对标方案,得1分;组织实施,得1分。核查对标方案和实施活10.开展能效对标活动,2分;动的相关材料。

建立健全节能激励约束制度,安排节能奖励资金,得1分;奖励在节能管

11.建立健全节能激励约束机制,理、节能发明创造、节能挖潜降耗等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集体和个人,2分; 惩罚浪费能源的集体和个人,得1分。核查建立实施奖励和处罚的相关材

料。

12.开展节能宣传教育,1分; 定期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得1分。核查开展活动的相关材料。

定期组织对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和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节能培训,得1分;13.开展节能培训,2分;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经过培训上岗,得1分。核查企业节能培训计划、考试记录、培训证书等材料。1.安排专门资金用于节能技术进安排专门资金,开展技术研发和改造等工作,得3分。核查资金使用计划 步等工作,3分; 及实施项目等相关材料。2.制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计制定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得2分;按时完成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得2 划,4分; 分。核查企业技改计划等有关资料和项目实施情况。开展节能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得2分;采用节能主管部门重点推荐的节能3.研发和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和技术、产品和工艺,得2分。核查研发项目、费用凭证和采用节能技术、节能技术工艺,4分; 15 产品、工艺的相关材料。进步 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得2分;按规定,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和

4.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用能设生产工艺,得2分。企业没有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落后用能设备和生产 备、生产工艺,4分; 工艺,不扣分。核查主管部门公布的淘汰落后文件,现场检查企业淘汰落

后情况。

5.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加1分。核查相关文件和项目。能改造,加1分。

执行节能认真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在当年节能执法监察中未发现节能违法违规法律法规8 1.执行节能法律法规,2分; 行为,得2分。存在节能违法、违规行为不得分。通过节能主管部门及其 标准 他相关部门执法文书和企业现场核查打分。56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论文 篇5

一、引言

在全球性的“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西省作为资源短缺且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欠发达省份,应尽快把发展低碳经济的思维模式运用到经济结构调整和运行中,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的改革。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和对江西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结合江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构建了以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和产出消费水平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定量评估和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我国对低碳经济的探索相对较晚,很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评价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任福兵从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建立了3个层次52项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得或测量,该体系的实际 可 操 作 性 并 不 强。付 加 峰 等(2010)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出发,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权重确定有待推敲。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通过低碳经济的概念、核心特征、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及核心要素的探讨,构建了4个层面12项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但低碳政策指标存在着无法量化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学者们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构建了以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利用中国市场化指数里面的测算方法对构建的江西低碳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分。

三、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低碳经济文献和网络资料,结合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认为低碳经济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情况以及企业和人们产出消费方式等四大核心要素密切相关。其中:经济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基础和起点,技术水平是推动低碳化过程的源动力,资源生态状况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已存的物质条件,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从根源上来说都受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和产出消费4个维度选取24个指标来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根据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将指标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正指标是指设定的指标数值大小与低碳经济水平高低为同向的,逆指标是指指标数值大小与低碳经济水平高低反向的。其次,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分社会经济情况、技术情况、资源生态情况、消费产出情况4个维度。再次,由于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单位、数量级等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因此,需要将所有指标标准化。本文选择了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0)在中国市场化指数里面的测算方法:

第一步:计算指标层各单项指标的得分公式。

为了使各单项指标可以同以往年份相比,从而反映低碳经济水平,对于基期以后年份的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采取了如下公式(适用于正向指标):

第i个指标t年得分=Vi(t)-Vmin(t)/Vmax(t)-Vmin(t)×100

其中,下标(t)代表所计算的年份。

Vi(t)代表t期某个地区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据,Vmin(t)代表基期所有地区第i个指标相对应的原始数据中最小的一个,而Vmax(t)代表的是最大的一个。

对于基期以后年份逆指标的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第i个指标t年得分=Vmax(t)-Vi(t)/Vmax(t)-Vmin(t)×100

第二步:按照权重计算准则层指标得分。

准则层指标得分=∑WiXi

其中,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Xi为第i个指标第t年得分。

第三步: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江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即把准则层的各指数相加就是综合得分。具体的指标层的性质和各自的权重见表1.

(二)指标权重的获得

本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获得采取的是层次分析法。具体各层的判断矩阵、检验以及得到的权重情况如表2-表6.

从表2一级指标B对目标层A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可知: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和产出消费水平的比重分别为18%、32%、18%和32%.

从表3二级指标B1i对一级指标B1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1对A的比重可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4%、2%、2%、4%、4%和2%;

从表4二级指标B2i对一级指标B2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2对A的比重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R&D支出占GDP比重和万元GDP能耗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7%、7%、3%、4%、4%和7%;

从表5二级指标B3i对一级指标B3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3对A的比重可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环保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人均能源占有量、自然保持区面积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4%、2%、2%、4%、4%和2%;

从表6二级指标B4i对一级指标B4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4对A的比重可知:非煤炭能源消费比、万元GDP能耗、人均生活用电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人均碳排量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2%、5%、5%、5%、5%和10%.

四、江西低碳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江西低碳经济的统计指标及分析

1.江西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情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人均GDP从5829元上升至33569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从951.8亿元上升至8021.77亿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从976亿元上升至5714.81亿元,并且是逐年上 升 的;工 业 化 率 从28.66%上升至46.6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城市化率从24.30%上升至47.25%,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新增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从6595272万 元 上 升 至91264544.33万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2.江西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现状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现状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2002-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上升至9.57%,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科学技术进步率从32.7%上升至40.8%,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每万人在校 大 学 生 数 量 从63.06人 上 升 至196.71人,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 排 放 达 标 率 从77.59%上 升 至95.0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R&D支出占GDP比重从0.51%上升至1.03%,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万元GDP能耗从1.21吨标准煤下降至0.796吨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下降的。

3.江西低碳经济的资源生态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资源生态水平情况见表9.

从表9可以看出,2002-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5.27平方米上升至15.89平方米,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人均耕地保有量从0.0492公顷上升至0.0639公顷,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森林覆盖率从59.5%上升至65.07%,同时是逐年 上 升 的;环 保 投 资 总 额 占GDP的 比 重 从0.76%上升至5.89%,大体上是逐年上升的;人均能源占有量从0.62吨标准煤 上升至1.71吨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上升的;自然保持区面积从72.5万公顷上升至123.0万公顷,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4.江西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现状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2002-2014年,非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从29.68%波动中下降至25.04%;人均生活用电量从60.52千瓦时上升至3324.64千瓦时,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从0.4上升至0.8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从1.77波动至1.96;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从80.11千克标准煤上升至111.36千克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33吨上升至7.53吨,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二)江西低碳经济的综合分析

在上述指标体系、指标性质和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年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和低碳经济水平的得分情况见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2002-2014年,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因素的得分从0上升至2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因素的得分从0上升至25,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低碳经济的资 源 生 态 水平因 素 的 得 分 从0.120983上升至22,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然而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因 素 的 得 分 从25.23256下 降 至7.857665,并且是慢慢下降的。 至2014年,低 碳 经 济 的 得 分 从25.35354上升至75.85767,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统计指标分析方法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4个层面构建了24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在分析指标体系、指标性质和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年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和低碳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对其得分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2002 -2014年江西低碳经济的综合得分来看,江西低碳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从4个因素的得分来看,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也在逐步上升,资源生态水平在不断优化,然而,产出消费水平却是消极的,但是这种消极作用的影响在不断削弱。

根据上述研究,江西省要实现高水平的低碳经济,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水平构建的6个二级指标可以看出,各项指标都为正向指标,呈逐年上涨趋势,但江西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工业为多,所以江西要发展低碳经济,应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利用环鄱阳湖城市圈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政府与高校合作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

从技术水平构建的二级指标看,有5个正向指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逆指标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呈下降趋势,但正、逆指标的数值变化都不大,说明江西的低碳技术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考虑到技术水平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江西应加大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政府应与江西高校合作形成产-学-研的模式,鼓励高校调整学科专业以培养低碳专业人才,为专业人才提供低碳技术的研发基金。

(三)大力发展低碳农林业,减少碳排放和提高碳汇能力

资源生态水平设立的6个正向指标虽都呈逐年上升,但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江西省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不大,应加大发展低碳农林业。一是从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从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或农民建立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并为其开拓绿色食品市场。二是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发展绿色农业,减少碳排放,形成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三是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碳汇林业,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碳汇能力。

(四)宣传并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从消费产出设立的6个二级指标看, 2个正指标即非煤炭能源消费比重和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发展趋势呈稳定状态,标志值变化不大,而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耗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3个逆指标呈明显上升趋势,另一逆指标即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呈先上升后略降的波动状态,这说明新能源在江西没有得到较快推广,并且低碳生产生活意识仍有待增强。同时,考虑到消费产出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江西应积极从各层面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和开发,通过教育宣传让企业与居民了解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从而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2010.

[2]陈柳钦 . 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 [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1)。

[3]任福兵 ,吴青芳,郭强 .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1)。

[4]付加锋 ,庄贵阳,高庆先 .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10,(8)。

[5]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动态,2011,(1)。

[7]谢传胜,徐欣,侯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8]陈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西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11)。

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篇6

南阳市生态修复效益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针对南阳市山丘区生态修复试点效益评价在实际操作中评价标准不一的.难题,总结原有的研究成果,对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进行归类和分析,完善了南阳市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作 者:杨柳 王玉英 王晓亚 YANG Liu WANG Yu-ying WANG Xiao-ya  作者单位:杨柳,YANG Liu(南阳市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站,河南南阳,473000)

王玉英,王晓亚,WANG Yu-ying,WANG Xiao-ya(南召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河南南召,473000)

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8(6)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修复   综舍效益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篇7

城市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 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 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排放总量的90%, 而在许多城市中, 工业排放占总排放的60%以上。工业园区是我国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 而工业发展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 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让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 2007年全国排放工业固体废物4914.87万吨, 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 (COD) 为3028.96万吨。

可以说, 通过建设“低碳园区”发展低碳经济, 减少工业园区碳排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务院2011年11月2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2011) 》中, 明确指出:“组织试点省区和城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 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率先形成有利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并计划在园区、社区和商业层面进行试点, 低碳工业园区的发展势在必行。但是, 作为指导低碳工业园区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发展, 因为尚没有一套完整的低碳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用来评判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水平, 因此, 此课题有着深刻的研究意义及重大的研究价值。

2 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为了使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综合反映低碳工业园区评价的各个方面, 并保证其准确合理, 在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对应性原则

所谓对应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低碳工业园区评价体系时, 要与工业园区项目立项时希望达到的标准相对应, 这样可将项目的实际运行数据与项目前期调研数据进行比较, 使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得以有效延续。

(2) 科学性原则

在设置指标时, 应体现出科学性的要求[1]。选取的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要充分反映被测评项目的实际情况, 要具有可行性, 并能正确地表达评价方面的具体情况。

(3)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在设计工业园区评价体系时保障指标项的实用, 能切实反映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低碳发展质量。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评价的影响因素是纷繁复杂的, 因此既需要大量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 在研究探讨之后确定大概方向, 又需要运用数学方法, 将指标定量化, 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被测评目标的全貌, 做到客观、公正[2]。

(5) 整体性原则

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工业园区运营效果为主要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同一准则层下的指标之间应保持其自身独立性, 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交叉[3]。

3 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的制定

遵循选取原则, 从大量国内外评价体系中参考制定符合中国低碳工业园区特点的初级指标项, 经专家咨询, 对各初级指标项进行对比, 并对其运行规律进行深入地分析, 筛选第二轮评价指标项。然后, 对指标体系使用范围、功能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配合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选取的关键因素, 确定低碳工业园区评价的10个重要方向;通过状态层, 从第二轮评价指标项中选出相对重要、有代表性的指标, 共确定指标24个。最后, 将该24个指标全部予以量化设定。最终指标选定如表1所示。

其中, 能源梯级利用是指由于能源品位不同, 能源利用存在差异, 这是一种能源合理利用的方式, 达到按其品位逐级利用的效果。如因热能不会全部转换为机械功, 而导致的品位低于机械能和电能, 用高品位电能后产生的低品位热能继续被利用。能源的梯级利用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4], 是节能的重要手段。

3.1 容积率释义

容积率 () 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该指标用于控制园区的建设强度, 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式中:为容积率;为被测评园区的总建筑面积;为被测评园区的总用地面积。

3.2 绿地率释义

绿地率 () 指绿地面积 (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 占园区用地的百分比, 是描述园区用地构成的重要指标。一般园区规划建设部门、统计部门会统计此数据。

式中:为绿地率;为被测评园区的绿化用地面积。

3.3 可持续发展建筑比例释义

可持续发展建筑指园区内的建筑设计、建造与改造已获得绿色建筑认证, 包括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 (LEED) 等国内外建筑能效认证标准,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要求如表3、表4所示。

3.4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释义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与园区工业增加值之比, 反映园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即园区各企业用于生产和园区居民生活所用的煤、电、油等能源的消耗。各能源消耗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折合系数折算成标准煤后计算。一般园区经济主管部门、统计部门均会统计此项数据。

式中:q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Q为综合能耗总量, 单位为吨标准煤;V为工业增加值, 单位为万元。

3.5 工业综合能耗弹性系数释义

综合能耗弹性系数指测评期内园区工业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Q为工业综合能耗增长率 (%) ;Q2为园区当年综合能耗总量, 单位为吨标准煤;Q1为园区上年度综合能耗总量, 单位为吨标准煤;RV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 ;V2为园区当年工业增加值, 单位为万元;V1为园区上年度工业增加值, 单位为万元;Kq为综合能耗弹性系数。

3.6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释义

工业余热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以环境温度为基准线排出的热载体所释放的热量。工业余热包括显热和潜热, 它是载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的二次能源。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指回收利用的工业余热资源量比工业总余热资源量所得的商值百分数。余热资源按其回收利用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可分为三个等级, 如表4所示。一等余热资源应优先回收利用, 二等余热资源应尽快回收利用, 三等余热资源可视情况回收利用。

3.7 单位工业增加值CO2排放量释义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指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的计算值。二氧化碳当量指的是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量度单位。因为不同的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产生的温室效果不同, 因此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 并且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温室气体, 人们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 (CO2e) 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温室气体的变暖潜能值 (GWP) 如表5所示。

式中:ET为该气体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单位为吨CO2e;W为该气体的排放量, 单位为吨。

式中:P为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单位为吨 (CO2e) /万元;E为园区CO2排放当量, 单位为吨 (CO2e) 。

3.8 CO2排放强度下降率释义

碳排放强度指在一定时期内, 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与园区内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值, 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 (CO2e) 。

碳排放强度下降率是指与上一年相比, 园区CO2e排放强度的年下降率。

式中:RCI为碳排放强度下降率 (%) ;E2为园区当年CO2排放当量, 单位为吨 (CO2e) ;GDP2为园区当年生产总值, 单位为万元;E1为园区上年CO2排放当量, 单位为吨 (CO2e) ;GDP1为园区上年生产总值, 单位为万元。

3.9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释义

由于企业对水质需求不同, 可多次重复利用水资源, 从而减少水资源的实际消耗量,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循环用水能力。

工业重复用水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 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 (含经过处理后会用量) 。

工业用水总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 等于工业新鲜水用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

式中:RRW为工业水重复利用率 (%) ;MRW为工业重复用水量, 单位为万吨;MIW为工业用水总量, 单位为万吨。

4 结束语

本文以低碳工业园为研究对象, 从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建筑能效、工业能效、交通能效、可再生能源与能源梯级利用等十个方面选取并设计了相应指标项, 通过分析细化后确定指标项24个, 并对各指标的定义进行了解释, 设计相应的计算公式, 将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此论文的评价体系, 为建立一套针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做铺垫, 用以指导和评价低碳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蒋和平, 孙炜琳.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2 (6) :21-23.

[2]高欣伟.胜利工业园园区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 2009.

[3]莫神星.建立“科学用能”机制, 实施节能减排[J].能源环境保护, 2009 (06) :19-21.

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篇8

【关键词】“三经普”数据;衡水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全市深入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农业升级、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多项工业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在衡水市31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大类中,能带来高产出份额、高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高就业的支柱行业不多。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依据衡水市“三经普”数据对2013年衡水市规模工业进行了分析,就大中型工业企业(大行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以期为衡水市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及制定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策略依据。

一、主成分分析的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果

主成分分析法是统计学上常用的一种方便、快捷、準确的量化评价功能的新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本文按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选取反映各行业效益的指标时,从实际出发,力求完善、全面、客观地反映行业的效益状况,指标选取如下:(1)工业增加值率(%);(2)产品销售率(%);(3)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4)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5)工业资金利税率(%);(6)总资产贡献率(%)。这6项指标对反映各行业经济效益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计算简洁、实用性强、易于操作。为了使主成分更加有效,要求样本个数(即行业个数)要远远大于指标个数,但考虑到指标数据采集的方便性,选取了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具体数据依据衡水市“三经普”结果,所选行业目录如下:

1.农副食品加工业

2.食品制造业

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4.纺织业

5.纺织服装、服饰业

6.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7.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9.医药制造业

1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3.金属制品业

14.通用设备制造业

15.专用设备制造业

16.汽车制造业

1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应用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的数据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带来的影响,将数据标准化,得出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

由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这6项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说明这6项指标反映的经济信息有很大的重叠。通过计算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及累积贡献率(见表2)可以观察到前三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2.638%(≥80%),符合主成分分析法的原则,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三个主成分来代表原来7项指标,而且这三个主成分是互不相关的,所以设Y1、Y2、Y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主成分。

求出前三个特征值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即主成分系数),可以得到前三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即:

Y1=0.165Z1-0.23Z2+0.479Z3+0.356Z4+0.535Z5+0.527Z6

Y2=0.827Z1-0.369Z2+0.136Z3+0.04Z4-0.302Z5-0.265Z6

Y3=0.273Z1+0.8Z2+0.061Z3+0.52Z4-0.038Z5-0.105Z6

式中:Zi(i=1,2,……,6)是7个指标经标准化变换得到的标准化指标。从以上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Y1在Z3、Z5和Z6上的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反映了各行业的资金运用的效率,因此可以认为它代表了各行业运营能力;第二主成分Y2在Z1上的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反映了行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它代表了各行业的发展能力;第三个主成分Y3在Z2和Z4上的系数比较大,反映了行业的产出和销售情况,因此可视为各行业的产销能力。运用spss19.0软件中得出的因子得分乘以该主成分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分别计算出三个主成分得分,将三个主成分得分分别乘以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并求和,从而得到综合得分,即综合得分:

score=Y1*59.48%+Y2*21.86%+Y3*18.66%

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出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经济效益得分和位次(见表3)。由于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各行业平均得分为0。若某行业得分大于0,则表示该行业经济效益水平在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反之,经济效益水平在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平均水平之下。

由表3显示,有6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在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平均水平以上。从综合得分大小排序来看,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得分较高,位次居前,综合效益较好。这些结果是综合各指标信息得到的,它与每个指标下的结果有可能不完全一致,用综合指标反映和概括了工业各行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情况。

根据各主成分得分情况来看:通用设备制造业第一主成分Y1得分最高,反映出该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运营能力最强;第二主成分Y2得分为负数,反映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在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其发展能力弱;第三主成分Y3得分虽为正,但数值不高,反映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产销能力也有待提高。医药制造业三个主成分得分均为正且相差不大,说明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相比来说,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能力最强、产销能力稍弱,有待进一步提高;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第一主成分Y1得分也较高,反映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运营能力也较好,第三主成分Y3得分为正并且高于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个行业的得分,说明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产销能力较强,但是第二主成分Y2得分也为负数,反映该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在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nlc202309081113

二、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聚类分析及结果

聚类分析法又称群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原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根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本或指标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然后利用统计量将样本或指标进行归类。本文采用组内联接法,通过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得分的数据,对所有参与评价的各工业行业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大体分为四类,分类情况见表3,聚类图见图1。

三、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比较分析

比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由图1和表3可以看出,可以发现各行业的聚类结果与各行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排名情况是一致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在前三位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三个大行业归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在第4位到第9位的六个大行业归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在第10位到第18位的九个大行业归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在第19位的一个大行业归为一类。归为第一类的三个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大行业)经济效益最好,这三个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大行业)总体运营在衡水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两个大行业的发展能力指标较弱,需要其在以后发展中进一步提高其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个大行业的产销能力指标稍弱,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且三个行业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衡水市支柱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望发展成衡水的支柱行业,若各行业能够把握住现有的优势,则经济实力会更上一层楼。

前文在对衡水市支柱行业进行分析时,综合排名比较靠前的行业均处在第二类和第三类中,且属于衡水市支柱行业的金属制品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较低,反映出衡水市很多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虽然规模大、数量多,但投资回报率欠佳。.

四、总结

本课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应用SPSS19.0软件依据衡水市“三经普”数据对衡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9个大行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总之,应以技术进步为主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努力提高工业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质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从而推动衡水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衡水市统计局.2014衡水统计年鉴[R].2015.

[2]衡水市统计局.2013衡水统计年鉴[R].2014.

[3]衡水市统计局.2013年经济统计月报[R].2013.

[4]衡水市统计局.衡水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5.

[5]罗东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衡阳市规模工业支柱行业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3).

作者简介:高媛媛(1984-),女,河北阜城人,衡水学院经管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尹健伟(1971-),女,河北故城人,衡水学院经管系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上一篇:准初三暑假计划下一篇:父亲节感谢爸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