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推荐9篇)
B.《神奇秘谱》 C.《乐府传声》 2.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是(a)。A.《碣石调-幽兰》 B.《广陵散》
C.《高山流水》 3.下列属于四大名旦的是(abd)。A.尚小云 B.荀慧生 C.周信芳
D.《溪山琴况》 D.《梅花三弄》 D.程砚秋
5、歌剧《洪湖赤卫队》,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只活跃在地方的赤卫队,在党的领导下同 派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故事发生地在 c 省。A、江西 B、四川 C、湖北 D、湖南
6、评剧源于 c 省东部地区。
A、甘肃 B、辽宁 C、河北 D、山西
7、流行于陕北等地的“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 c 类。A、小调 B、号子 C、山歌.清唱剧《长恨歌》是(c)创作的。
A.萧友梅 B.王光祈 C.黄自 D.青主
11、下列属于我国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
A、大浪淘沙 B、听松 C、病中吟 D、空山鸟语 12.下列乐器中属于“竹”类材料制作的有(c)
A.磬 B.笙 C.箫 D、筚篥
13、《音乐之声》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剧情讲述了:能歌善舞的家庭女教师与退役军官及其儿女之间的故事。这是一部 c 的音乐故事片。A、英国 奥地利 C、美国
14.由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具有歌曲形式特点的小型器乐曲体裁是(c)。A.夜曲
B.前奏曲 C.无言歌
15.下列属于单乐章结构的乐曲的体裁是(d)。A.交响曲
B.奏鸣曲 C.协奏曲 16.下列不属于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是(c)。
D.组曲 D.交响诗
A.悲怆交响曲
B.1812序曲 C.悲怆奏鸣曲
D.《六月》船歌
17、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幕歌剧《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 b 的作品。
A、罗西尼 B、威尔弟 C、普契尼
18、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又名《自新大陆》,是作曲家 b 的不朽之作。A、斯美塔那 B、德沃夏克 C、柴科夫斯基
20、我国现代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982年首演于北京,其作品是我国著名音乐家 c 创作的。
A、徐沛东 B、沈 湘 C、施光南
21、著名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 c 的作品。A、李姆斯基、柯萨科夫 B、拉基列夫 C、穆索尔斯基
22.下列属于明代四大声腔的有(abde)
A.昆山腔 B.海盐腔 C.皮黄腔 D.弋阳腔 E.余姚腔 23.舒伯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c)。
A.交响音乐 B.歌剧 C.艺术歌曲 D.钢琴曲
24、胡笳是一种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吹管乐器,源于 a 时期。A、隋朝 B、唐朝 C、汉朝
25、《十面埋伏》是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首表现“楚汉相争”的琵琶独奏曲。最初的作者及产生年代目前还无法考证,但最早的乐谱却见于 c 年。A、1918 B、1718 C、1818 26.下列属于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b)A.莫扎特 B.亨德尔
C.勋伯格
D.舒伯特 27.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是由(a)于1829年首先发掘,并亲自指挥上演的。A.门德尔松 B.伯辽兹 C.李斯特 D.瓦格纳 28.比才最优秀的歌剧作品是(b),它代表着法国喜歌剧的最高成就。
A.《茶花女》 B.《卡门》 C.《魔笛》 D.《唐璜》 29.“俄罗斯音乐之父“是指(d)。
A.鲍罗丁 B.穆索尔斯基 C.居伊 D.格林卡 30.原来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贝多芬将其改为(d)。
A.奏鸣曲 B.圆舞曲 C.进行曲 D.谐谑曲 31.下列属于捷克民族乐派的是(bd)。A.斯克里亚宾
B.斯美塔那 C.科达伊
D.德沃夏克
D.《命运》 32.下列乐曲中属交响诗体裁的是(c)A.《春之祭》
B.《茶花女》
C.《前奏曲》
33.下列属于舒伯特歌曲作品的是(a)A.《野玫瑰》
B.《月光》
C.《仲夏夜之梦》 D.《革命》 34.《胡桃夹子》的作者是(a)A.柴可夫斯基
B.舒曼
C.斯特拉文斯基 35.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属于哪种体裁?(d)A.舞剧
B.交响曲
C.协奏曲
36.下列不属于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是(d)
D.海顿 D.圆舞曲
A.《天鹅湖》
B.《1812序曲》
C.《睡美人》
D.《培尔·金特》 37.我国民族乐器笙属于_____b_______类气鸣乐器。
A.哨嘴
B.簧管
C.拉管
D.闭管 38.柴可夫斯基《六月》的体裁是(d)。A.奏鸣曲
B.协奏曲
C.交响曲
D.船歌 39.《牧神午后》的作者是(d)。A.李斯特
B.门德尔松
C.肖邦
D.德彪西 D.打击乐器 D.舒伯特 D.内蒙二人转 D.《行街》 40.长笛属于(a)。A.木管乐器
B.铜管乐器
C.弹拨乐器
41.《蓝色多瑙河》的作者是(b)。A.理查·施特劳斯
B.约翰·施特劳斯
C.柴可夫斯基
42.《旱天雷》属于下列哪类乐种?(b)A.江南丝竹
B.广东音乐
C.福建南曲 43.下列乐曲中属于江南丝竹的是?(abd)
A.《欢乐歌》
B.《三六》
C.《平湖秋月》 44.下列乐器属于弹拨乐器的是(a)。
A.中阮
B.中胡
C.高胡
D.板胡 45.下列哪首乐曲不是贝多芬创作的?(cd)A.《月光奏鸣曲》
B.《悲怆奏鸣曲》
C.《巨人交响曲》 D.《悲怆交响曲》 46.下列属于浪漫时期的作曲家是(bc)A.西贝柳斯
B.勃拉姆斯
C.瓦格纳
D.拉威尔 47.下列属于多乐章结构的乐曲体裁是(d)。A.变奏曲
B.回旋曲
C.交响诗
D.奏鸣曲 48.长于描写叙事且具有抒情性、戏剧性的单乐章管弦乐曲是(a)。A.交响诗
B.奏鸣曲
C.交响曲 49.《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作者是(c)。A.巴赫
B.贝多芬 C.莫扎特 50.下列曲目中哪些是属于钢琴曲?(d)A.《1812序曲》
曲》
51.下列属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是(b)。
A.悲怆奏鸣曲
B.1812序曲
C.军队进行曲
52.下列属门德尔松作品的是(a)。
A.仲夏夜之梦
B.六月船歌
C.蓝色多瑙河
53.下列不属于弹拨乐器的是(c)。
D.欢乐岛 D.土耳其进行曲
D.协奏曲
D.李斯特
B.李斯特《前奏曲》C.德彪西《大海》
D.贝多芬《月光奏鸣A.古筝
B.扬琴
C.笙
D.柳琴 54.双簧管属于(b)。A.铜管乐器
B.木管乐器
C.打击乐器
D.弓弦乐器
55.发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爱情歌曲,通常在黄昏或夜晚演唱,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是下列哪种体裁?(b)A.夜曲
B.小夜曲
C.前奏曲 56.下列属于巴罗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c)。A.舒伯特
B.李斯特 C.亨德尔 57.下列属于弹拨乐器的是(b)。
A.木琴
B.三弦 C.笙 58.下列乐曲中哪首是广东小曲?(b)
D.无言歌
D.德沃夏克
D.板胡 D.慢六板 D.培尔·金特 A.四合如意
B.赛龙夺锦 C.三六
59.下列乐曲中属舞曲体裁的是(b)。A.蝙蝠
B.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C.四季 60.下列属于德彪西的作品是(b)。A.军队进行曲
B.欢乐岛 C.1812序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60分)
D.悲怆奏鸣曲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 李焕之 的交响乐曲《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2.劳动号子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___一领众和_________。
3.戏曲音乐主要由_声乐_与_器乐_两大部分构成。京剧的唱腔由西皮腔与__二黄__腔构成。
4、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是 陈钢、何占豪,作品完成于1959年。5.音乐段落中具有__相对独立___的单位,称为乐句。旋律是由音高和_节奏_____构成的。6.在西洋管弦乐队中通常由铜管乐器_、木管乐器_、_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四组乐器所构成。7.《跳蚤之歌》是由德国伟大诗人歌德作词,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 作曲。
8.《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作者是_巴赫_,国籍是_德国________;《牧神午后》的作者是德彪西,国籍 法国。《培尔·金特》的作者是 格里格,国籍 挪威。9.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他创作的重要体裁,一生共创作了 9 部交响曲作品,其中《第三交响曲》称 英雄,《第五交响曲》称 命运,《第六交响曲》称 田园,《第九交响曲》称 合唱。
10._交响诗_是一种长于描写叙事且具有抒情性、戏剧性的_单乐章_管弦乐曲,是由李斯特首创的。
11、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的作品有近300 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 等。合唱曲有: 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等。交响乐作品有: 民族解放交响曲或神圣之战 等。
12、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开展的情况下产生的,代表作有兄妹开荒和_白毛女等。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 白毛女。
13、歌剧《小二黑结婚》,歌颂了民兵队长二黑与村姑小芹争取自由婚姻的故事。剧情中描写的是山西 省的某根据地。
14、约翰、施特劳斯(小),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 等一百二十余首圆舞曲,因此被誉为 圆舞曲之王。
15、舒伯特是 奥地利 著名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交响曲。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他毕生还创作了六百余首艺术歌曲,其代表作有: 魔王、野玫瑰、菩提树、听,听,云雀 等。
16、著名歌剧《弄臣》、《阿依达》等,均出自在歌剧创作领域成就卓著的意大利作曲家 威尔弟。
17、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生不但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乐曲,而且还创作了三部经典舞剧。它们分别是: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18、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包括: 前奏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 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并被誉为 钢琴诗人。(其他如谐谑曲,幻想曲等也可)19.宋人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称__瓦舍或瓦肆、瓦子_,百戏杂剧演出的场所称__勾栏。20.在俄罗斯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比赛中,贺绿汀的_牧童短笛_荣获了一等奖。
三、连线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分)1.连接相应的作者与其国籍: 巴托克
格里格
波兰 捷克
斯美塔那
挪威
鲍罗丁
匈牙利 肖邦
俄国
1对4 2对3 3对2 4对5
5对1 2.连接相应的作品与作者:
《荒山之夜》
普罗科菲耶夫 《邀舞》
格里格 《挪威舞曲》
韦伯 《前奏曲》
李斯特 《彼得与狼》
莫索尔斯基 1连5 2连3 3连2 4连4 5连1 3.连接相应的曲作者与作品:
罗西尼 普契尼 马斯卡尼 格林卡 拉威尔
《乡村骑士》
《塞维利亚理发师》 《图兰多特》 《波莱罗舞曲》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1连2 2连3 3连1 4连5 5连4 4.连接相应的作曲家与其主要创作领域:
马勒 威尔第 舒伯特 肖邦
歌剧 交响曲 艺术歌曲 交响诗
李斯特 钢琴曲 1——2 2——1 3——3 4——5 5——4
5、连接相应的作品与作者:
聂耳 五洲人民齐欢笑 郑律成 码头工人歌 冼星海 八路军进行曲 吕其明 救国军歌 羊鸣 红旗颂 1——2 2——3 3——4 4——5 5——1
6、连接相应的作品与地域:
紫竹调 云南 脚夫调 湖北 赶马调 江苏 龙船调 陕西 斑鸠调 江西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 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 如陶渊明, 又名陶潜, 字元亮, 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 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 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 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 《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 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 行婚礼的地方, 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 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 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 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 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 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 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那么相对应的, 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 “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 “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 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 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 编制表格, 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 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 其中包括皇帝名, 字, 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例如, 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 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 在古代历史记载上, 由于秦始皇名政, 和“正”同音, 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 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 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 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 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 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 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 对联, 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 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数词对数词等) , 还需要节奏相应, 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 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 给每个词分别作对, 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 上联为“扫千年旧习”, 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 结合所学知识, 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 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 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 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 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 既有助于学生答题,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 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 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 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科举]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限,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考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750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人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消极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日:‘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邱升
整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鼎湖山听泉》作者是谢大光,当代散文家。
2、《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作者普里什文,苏联作家。
3、《飞江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作者柯蓝,当代散文家、小说家。
4、《画山绣水》作者杨朔,现代散文家,原名杨毓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等。
5、《山泉水暖》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碧野,当代作家。
6、《看云识天气》体裁是说明文,作者朱泳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7、《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
8、《塞下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因其诗风轻灵、飘逸,被后人称为“诗仙”。
9、《凉州词》作者是王之涣,唐代诗人,字季淩。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凉州词”是唐代乐府《凉州歌》的歌词,属乐府歌,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
10、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雄壮,多为送别酬酢、军旅生活。《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他代表作品。
1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作者是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12、《故乡》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3、《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说,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长篇小说《俊友》等。
14、《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15、《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集《隔膜》,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
16、《关雎》、《蒹葭》都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7、《成功》选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18、《创造学思想录》作者是罗吉尔•冯•奥赫,美国思维科学学者。
19、《学问和智慧》选自《理趣小品》,作者罗家伦,现代学者、教育家、思想家。20、《论美》选自《培根论人生》,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是孟子以其弟子万章等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22、散文《白鹭》,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有、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等。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
2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是他为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所作的文学评论。
24、《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是当代诗人曾卓为鲁藜的现代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所作的诗歌评论。鲁藜,现代诗人。
25、《乡愁》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台湾著名教授诗人余光中。
26、《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书,全书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和茂密3000年间的历史。
27、《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
28、《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文,选自《六朝文絜译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藻饰。
29、《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30、《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31、《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32、《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李煜降宋后囚居汴京时作。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世称李后主。相见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鸟夜啼”。
3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为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著有《珠玉词》。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34、《绿》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温州的踪迹》,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35、《囚绿记》选自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陆蠡,原名圣泉,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36、《一双手》原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个部分,后经作者精心修改成为一篇精美散文。作者姜孟子,当代作家。
37、《龟虽寿》是曹操所作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为送别同僚武判官而作。岑参,唐代诗人,著有《岑嘉州诗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世博会专题
亚运会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一、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1、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当代,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2、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
3、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安全管理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放在专门的地位来探讨。管理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以及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的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
4、安全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态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
体现在:一是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的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
二、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5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员工,员工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企业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
三、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
从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来讲,就有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即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差异性及典型性。因此,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体系分为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安全文化;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公司、部门、岗位等领域的安全文化。
(1)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语挂在嘴上。
(2)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3)领导相互敬完才轮到自己敬酒。
(4)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5)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6)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7)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8)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9)碰杯,敬酒,要有说辞。
(10)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11)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12)宴会结束的时候,一定还有一个碰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
(13)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不要发出声响,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已经喝了点酒的话。
酒桌的礼仪常识
1、餐桌礼仪
(l)主客优先。主客还未动筷之前,不可以先吃;每道菜都等主客先夹菜,其他人才依序动手。
(2)有人夹菜时,不可以转动桌上的转盘;有人转动转盘时,要留意有无刮到桌上的餐具或菜肴。
(3)不可一人独占喜好的食物。
(4)避免使用太多餐具。
2、餐桌话题
假如饭桌上只是低头吃饭,气氛一定很僵。和背景、年龄、性格、嗜好皆不相同的同事或客户,到底要聊些什么?
(l)天气、气候。这是英国人的习惯,在火车上碰到同车的人,必定由天气展开话题。
(2)嗜好。以国家或人群之分的嗜好是最佳交际话题。
(3)新闻事件。尽管新闻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看,也天天不同,但是,有些重要新闻事件人们还是喜欢听或者发表意见的。
(4)故乡,毕业学校。有可能因而找到同乡,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此外家庭成员、居住地、喜欢的酒名、喜欢的食物、汽车等也可以作为聊天主题。
3、饮酒礼仪
(1)敬酒有序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当帮助你的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而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2)劝酒适度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3)避酒得当
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使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饮酒实力。
酒桌礼仪文化
01
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02
给别人斟酒的是不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最好斟八分满。但如果自己斟酒敬别人,要倒满。如果干杯,自已要喝到酒杯“一滴不剩”。
03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04
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05
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06
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当前,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水准在不断提高,命题者的眼界越来越宽广,思维也越来越活跃,经常会创造性地命出一些很有新意的试题,而古代文化常识就往往成为其命题的新依据。例如在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大纲全国Ⅰ卷)中的第12题就体现了这一点,此题如下: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
而在同一年的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大纲全国Ⅱ卷)中,仍然依照这一原则,对上述该题进行了简单地变动: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
命题者的思路很明显,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五行相生相克这一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其与历史教学中的禅让制的内涵相结合,一石二鸟,不仅试题角度新颖,而且结合文化常识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史学思考能力。面对这种变化,有些教师对此题的考查方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该题考查的形式过于新颖,而且内容可能超出了历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该题的材料有人为嫁接的可能。然而笔者倒认为此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方式十分独特,形式活而不乱,值得一线历史教师高度关注。命题者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形式新颖,而且言之有据,考查得当。笔者曾经在阅读《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时发现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很明显,高考命题者在命题时严格依据了相应的史实,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变通。命题者应该是从《秦始皇本纪》的这段记述中得到了启发,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阐释朝代的先后更替,只不过《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的是五行相克的体现,而命题者则换了考查视角,考查五行相生,可谓灵活应变。这样的变化,无论是从广义的文化传承、知识积淀和人文修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备考的角度来看,都提示我们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开始重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古代文化常识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印象。
二、当前基础教育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研的相对缺失
然而,即便教育者都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国人的宝贵财富,而这份财富需要不断地传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据笔者了解,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学科基本都没有将其视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的课本中零散地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但这些内容基本上都不属于语文正式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的处理方式是交由学生自己课后阅读,其效果可想而知。不过,在新课改思想的影响下,语文课本已经开始注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以人教版为例,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的“梳理探究”板块中就简略地介绍了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等古代文化常识,只不过语文课程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主要是在讲解古文、诗词时会偶尔涉及,但一般不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也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印象。
当前的中学历史课本没有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集中介绍,课程标准也未明确对其提出教学要求,即便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新历史课本中也没有设计专门的相关课题、阅读材料或知识链接,这也是造成古代文化常识在历史课上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在历史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
除此之外,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化常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稍显不足。中国的基础教育由于特殊的国情将不可避免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主导基础教育的最高指挥棒被认为是毕业会考、中考、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古代文化常识在文史类考试中一般都很少独立出现,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教师就很难将其视为教学的重点予以关注。
不仅如此,当前基础教育界对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非常薄弱。据笔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少,且现有研究视角大都局限于古文、诗词等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有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研究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相关成果,由此可见学界研究的滞后。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举隅
中学教育阶段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称谓、衣食住行等方面。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因此历史教师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集中的讲解,而应该将不同的古代文化常识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章节教学中,笔者仅举两例以示说明。
(一)以天干地支为例
干支纪年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对象,这在2008年的海南高考题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而同年的宁夏文综卷中也涉及天干地支这一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这种考查方式及其内容提示我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以新课改后的岳麓版必修一为例。比如在讲到第四单元中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涉及中日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内容,教材在讲述中日甲午战争时仅这样叙述:“1894年7月,日军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为何称之为“中日甲午战争”,教材并未介绍,而教师在讲述这一历史事件时一般都只是简单地介绍“因战争爆发的189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故称为中日甲午战争。”这样的解释对缺乏相关知识积淀的学生来讲仍然不好理解。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这一问题顺带讲述古代文化常识中天干地支纪年的相关问题,不仅能解答学生的疑惑,也能普及古代文化知识。
(二)以帝王称谓为例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了帝王称谓这一古代文化常识,如: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一变化就提示我们教师在平常讲述史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讲述的内容有机地渗透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政治时,师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文化常识问题,甚至曾有酷爱历史的学生私下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皇帝有不同的称谓,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给学生讲明白谥号、庙号、年号、尊号的区别即可,而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有机地渗透在我们的历史常规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述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就曾利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明太祖废除丞相制等相关史实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帝王称号的不同,如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上述教学事例说明: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和认识将更加准确、深刻。除此之外,良好的文化常识的积淀也有利于学生应对当前灵活多变的考查方式。
摘要: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开始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一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传承文化,完善历史教学细节,还是应对高考考查,中学历史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
关键词:高考命题,历史教学,古代文化常识
参考文献
[1]马汉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通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发地阅读有关古代文化的文献资料积极性。对于竞赛试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现阶段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容涵盖面要全,但不能偏、怪、难,不然会事与愿违,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1-2]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特点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 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愿望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4通常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主张法制,反对礼治。另外,法家在古时候是指明法度的大臣。首次出自韩翃的《赠别崔司直赴江东兼简常州独弧使君诗》:“官重法家流,名高墨曹吏。”法家在古代与“方家”同义,都是指对书法家、画家等的尊称。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且卓有成效。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kuī)、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等。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魏国人。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理论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
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最后自杀于秦狱中。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著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5佛者,心也,空性是也,本质本心是也,能觉一切之本体,万物之源,亦名太极是也,何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即没有极性、没有属性、没有色相、无生无灭的本质,故名为佛性,名为法身,名为真如,名为摩尼珠,名为如来藏,此佛身,非色身,非因缘身,非有漏之身,若是如此,谁人学佛?
如《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言: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清净本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妙明真心,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无生,故不灭,我非虚无,此心非得,无从得处,故然不失,是本然存在。有者当有,无者当无,初有终有,初无终无,无中生有,有灭成无,皆是戏论,是动静法。
《金刚经》:离一切相,名为诸佛,即名为诸佛。离于外相,求证真心,才能成佛,离于形体。佛同虚空,不生不灭,本质是也,故人信服,有法可依,有理可遁,有行可修,有佛可成,不着相状,不着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若着于相,即是非佛,着相即为所缚,何可名佛?何名生死解脱?何能让人信服?离相证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乃名成佛。
《大宝积经》卷八七:“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因此,故【坛经】言:即心即佛,见性成佛,一切万法以心为本,离于本质本心,一切言说与取着,烦恼及生死,悉皆无所安立之处,如楼无基,如树无根,无有是处,此同虚无论、断灭见。
如来的智慧,就是妙明真心本来的清净,并因此而能够圆照整个宇宙一切。所以,真正的绝对唯心主义,其实就是唯质,而一切主观与客观的谈论,都是着著本质运动所产生的虚假表相,如同戏论,没有绝对定义可言,徙有其表。是故,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
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本有真心,因不见着,妄取外物,终不可得,抱揽诸尘,攀缘成身,亦不得久,头外安头,终不可得。
虚空实无增减,世人之烦恼与生死,皆因颠倒取相妄想而有,如人在梦中,不死言死,不见自心,若见地狱,何名为死?此假相终不常不实不久,何以能取当为真?以为常法?乱立定义? 是故,金刚经中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识一切相无人无我,亦无我所有,即能明心见性,名为见如来,见心根本,见心本质,常而不坏,一切苦乐生死,皆唯自心所现,心却不坏。
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所以,佛并不是指某人,人是本质所暂时依住的现象,见到不生不灭的本质,并能回归的人,才叫佛,本质即为佛,本质若不是佛,佛的法力与智慧又从何得来?妄想所得?终不实际,佛就因有法力,才得以在乱世中称雄,而不像耶稣那样被人陷害。
若实无此心此质此体,一切人物,即同虚无,若从虚无中生,何觉何受?何乐何苦?何动何静?本质虽有,不以色见,本质虽小,不等于无。因心自迷,不见自心,故有妄动,因有妄动,故有现象,因有现象,故有世界,若能归心,得还本质,名为得佛,法力亦得,故佛说虚空,不说虚无,无有是处,天堂地狱,唯心所现,离心则无地狱,亦无能苦能受能得者,故创世论,即同虚无论,无中生有,此为外道戏论,戏不见心者。
认识自心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全宇宙太空,空而不空,只是其本性没有妄动造作,暂无形相现象而已,空间本质,本来无相,如同空气,如同于水,即没有色相,乃至人相、我相、寿众相,寿者相,一切相,都是运动现象,现象无常,人即非常,非常者,即为不实,不实者,即非真实。,所以,依止于自心本质,才名为依住于真实,依住于佛、法、僧,名为成佛,离于虚妄攀缘之性,则能离身。
本质本身就是绝对的实在,所以世界会有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若是如此,虚无即不存在,无中生有则是戏论,一切事物都只是本质的动静之相而已。所以,离于本质这个实在之外,怎么可能还有另一个真实的存在?水怎么可能容得下浪成为真实?水因会动,浪即不实,本质亦然,本质一动,万物不实,物尚不实,人亦
不实,一切人与物皆非真实常在,所以无神,一切都基于本质,基于空间本身平等分散的结构。
整个宇宙空间,如同本质之海,星球万物,悉皆依止于空间本质而能运动、漂浮、承载,若太空是无,则人怎能呼吸?怎能在太空运动?是故,本质即是空间,空间即是本质,本质运动,名为时间,所以,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世界万物,都只是本质运动所暂时形成的现象而已,而不是真实,本质无色,一切色相都是运动所产生的虚幻影像,故把星球或物质看当宇宙,即为颠倒,如人只见云,而见不到整个天空,则如井蛙,目光狭隘,执迷表相,以为真实,却然不知,此实非实,因动而聚。
【文化常识】推荐阅读:
送花文化礼仪常识06-28
文学文化常识知识07-19
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05-24
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07-10
古代文化常识问答10-26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11-06
小学生文化常识01-07
传统文化常识剖析01-14
文化常识复习与训练02-24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汇总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