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共10篇)
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校作为县教育局实验学校,学校领导对该项课改实验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确保了实验的有序进行。如今,八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有效课堂教学实验进入到了深入推广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实验班级的精神面貌、课堂模式都有了一定的变化,课堂实在“活”起来了。下面,对我校的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总结:
一、学习培训,加深认识,转变观念
该课题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跟以往的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使老师们更好地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校组织了多次培训活动。参加实验的老师多次到实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并多次到南京、淮安等地参观学习。
上学期,我们学校就已经制定好课题实验方案,可是大家在此次课改实验中,感到困难重重,虽然也建立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之中,都感觉到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突破。外出学习,让我们享受了一顿课改经验大餐,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课堂改革的步伐。使我们认识到学案是根据新课标,针对学生学情,为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辅助学习方案。在编写学案时,教师立场要发生改变,要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主,每一个环节的措辞要具体,目标要明确,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达到预设的目标。大家知道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
得益于以上这些培训,我校教师加深了对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了传统课堂低效、负效的弊端。而要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教师要转变身份,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才由课堂主宰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育人者,学生才能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制定制度,强化措施,保障实施
为了保障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首先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及组织机构,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其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全体教师深入讨论,实验老师再根据学科方案制定个人实验方案。为了确保实验地有效实施,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教研、评价考核等学校管理制度,把实验教师的工作与考核评价联系起来。
三、课堂评比,检测成效,促进提高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教学实验开展情况,课题组开展了高效教学课堂评比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我校的有效教学课堂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及几个方面:
1、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并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做到“先学后教”。
2、小组合作学习初见成效。每一位老师都能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小对子合作的方式得到突破。当老师发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你会发现小组成员自动站立起来,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展开讨论,或是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各施其职。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学生展示方式多样。学生的展示既有个人展示,又有小组展示,既有组内展示,又有全班展示。学生在展示中,基本上能做到声音响亮,表情自然。
4、评价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将老师的评价有机结合于两种评价过程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激励机制,使学生反馈过程真实全面,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5、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检测。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简单的解读。课后基本上能回归目标,进行检测、总结。
有效课堂实验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差生的表现机会太少,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老师还不能放手让学生表现,导致学生活动时间相对较少。三是课堂出现乱而不活、深入不够的现象,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困惑得不到必要的点拨与纠正。四是老师们的目标意识还不够强,检测环节没能围绕目标进行。
针对这次活动出现的问题,课题组召开全体实验老师专题会议,对每一位老师的课堂进行具体的评价与分析。
四、编导学案,用导学案,确保有效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也就是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之成败,所以,学校对“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非常重视,要求每一位实验老师都要认真编写和使用。希望“导学案”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课堂的功效。为了巩固导学案的编写,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上交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参与全校评比。每一位实验老师不仅编写,还要用于课堂教学,编写好的导学案要发送到学校博客,与老师们研讨交流,其他老师可以阅读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使用过的导学案,老师要注意回收并保存,期末要上交教导处。
五、实验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实验,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以前的单人单桌布局变成了六至八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个性组名、口号,组长和每一位组员都有具体的分工。课堂上,你会发现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老师的指令合作完成一个又一个指令。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是那么激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不仅参加小组讨论,还争着展示,胆子大了,口头表达能力比以前强多了,汉字书写也比以前规范了许多。
2、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每一位实验老师基本上都做到课前发导学案,学生在导学案目标的引领下先是预习,然后才到课堂上集中反馈、交流、讨论、探究,实现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
3、多元的评价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课堂上,老师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将老师的评价有机结合于两种评价过程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激励机制,老师不仅从语言方面给予评价,还不失时机地给予加分,奖励星星、小红花等,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各班级每周一次的 “先进小组” 评选,促进了小组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实验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于试验时间短、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配合不够默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校的实验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有:
1、导学案的编写主要由个人完成,还没有充分发挥科组集体备课的优势,导学案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
2、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上课效果。
3、老师授课时间难把握,主要原因是课前有些学生不预习,课堂中合作时间和展示时间没控制好,导致教学任务有时无法按时完成。
4、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参与意识还不够强,主要体现在展示环节。
5、教师年龄结构新老两级分化,给实验全面铺开带来难度。
6、留守儿童占百分之九十,家庭对实验不理解。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梁威教授,原东城教委主任周焕奇,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许林,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美玲,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周一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参会人员涉及近13个省17个地区的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等近500人。会议中,专家领导及各地区发言人围绕自身研究和实践作了精彩报告,分享了不同区域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会议首先展示了两节平板电脑教学实践观摩课,它们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八年级数学课和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四年级英语课。接下来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作了“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及其有效性评价的思考——基于理论探讨和课例分析的视角”主题报告,介绍了课题进展。会议第二个议程是国内代表性区域平板电脑或电子书包教育教学实践现状与案例分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实践单位就数字教材、移动应用、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教育应用等主题作了分享报告,展现了不同区域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应用的现状。
最后,来自北京、广东、新疆、成都等多个地区的学校校长及一线教师结合所在学校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特色作了分享报告。
(郭桂真)
仲曙光
学案是实现教师共享共赢的举措,是控制作业量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招,学案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工具.今年是我校使用导学案的第3年,作为体现我校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窗口,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体备课情况
本教研组确定每周的周二为集体备课时间,即课题活动日,本组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学案编写的心得体会和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做到每次备课都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并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反馈。
二.加强对学案质量和使用情况的监控
各备课组成员有明确的编写和校对的任务,在每章开始教之前编写好本章的学案并发给学生。备课组长对对印刷的学案留底。各备课组对课堂教学中学案与教材、学案与多媒体的关系,学案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案如何合理使用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学期结束每位成员进行阶段总结并在例会上进行交流,选出有见地有新意的在学校的教师论坛进行交流。三.开展学案导学的体会
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是它的实践效果。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课标,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学案对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会学习的素质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结果来看,应该更 1 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学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与学案内容发生联系。“学案导学”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由于教材和讲授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学生理解困难是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学案的使用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减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案和教学过程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程度学生的特征,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何使用学案的指导,以便使学案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学案”使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学案?
(1)拿到“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问题)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要解决“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然后可以做当堂检测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完成“学案”时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学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对于做错的题目要整理在错题本上,在学期结束时作为复习资料使用,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4)用“学案”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炼、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2、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预习” ?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达到“自律”,真正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学生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其次,教师一定要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杜绝不预习和对预习敷衍了事的现象;如果保证不了预习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把预习放着课 2 堂上进行一段时间预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对新知识没有预习或没有预习好,坚决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用红笔划出书中新单词、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五.获得的成就
1.使学生学会了如何预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课题组的老师通过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教育理论水平。
六.下学期的工作
1.继续完善课题的工作内容。
2.及时反馈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3.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4.研究好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把导学案中自学的比例放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学生多数来源于农村,生源素质较差,而教师非常敬业,付出的劳动要比他人多很多,但是教学质量并不理想。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课题。结合区教育局统一要求,我们这学期进一步推行导学案与训练案相结合的课堂模式。
二、探究问题的过程
1.实施方案的确定
我们几个教学领导反复深入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同时确定研究人员,选择工作有积极性、善于钻研的几位年轻教师作为科研骨干,与他们一起探讨制定“导学案与训练案在高效课堂中的运用”实施方案,可以说方案的每个环节都逐字推敲,逐步分析。使其而且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教师观念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转变观念,使用好导学案,学校组织老师们去中丁中学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学案编写,学习他们管理,学习他们有效组织课堂的经验。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后都赞叹说:真是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3.学案的编写 如何使“导学案”和“训练案“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导教案”与“训练案”,一个着眼于“教”,一个着眼于“学”;两者虽然紧密相连,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思维角度、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其次,我们学校经常到电脑上下载不同学科的学案给教师参考,也购买一些关于学案的书籍。现在我校的教师使用的学案,既包括以下5个部分:①学习目标②重难点③预习检测④合作探究⑥拓展延伸⑦达标检测。这只是一个大体框架,不同学科,不同人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这点我们也想探究出一套适合我校某个学科特点的,比较科学的方案。
4.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
按照我们方案的预设,大体分五个环节。
(1)学案自学,以案导学
这里要体现目标导读,主干知识导引。我们通常情况下提前一天下发学案,这也就是把作业由课后复习,拿到了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要少留,否则解决不了作业量过大的问题。
(2)互助合作、研究交流
“探索”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个人探究,弄清事物规律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想上有所启迪,在交流合作中有所提高。合作探究需要分组,分组有两种方法:一是为了方便,按班级现有座次分。学生比较习惯,没有思想波动、没有被歧视的想法存在;二是按好、中、差分,要打乱座次,利于“三生”培养,利于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所以我们尽量采用后者。
(3)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点拨”并非代替,教师应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和关键。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求顿悟,这一点许多教师把握不好这个度,唯恐学生不会,忘记了自己角色和地位,总要当主角,这还需要训练。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训练题设置要有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和三生培养,既为成绩好的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成绩差的学生装上起跑的助推器。这一点我们教师做得很好,但做起来还存在问题。
(5)反馈小结、归纳梳理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探究,学生对所学内容已有很深的再认识,归纳梳理,使其理解并升华,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更教条理化、系统化。
三、实验结果
1.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校新模式已推广到全年级,全学科。最初遇到的导学案编写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多数老师找到了导学案的编写思路,找到了导学案与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结合点,能够把导学案作为教学载体,在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更多地注入了新课程理念。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教学模式,我校相应开展了学案导学课展示、常态课、课改课、专题课等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等。通过活动,为科研骨干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了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看到了教师能够注重知识的点拨,学习方法的引领,能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语文教研组在组长位兰双老师的影响下,学案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活动设计科学合理。他们在不断实践反思中形成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走进文本——总结收获——课堂小结——巩固成果”五步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学科教学特色。
数学组的姚爱辉老师在讲授《一次函数》的课堂上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让学生结合身边切实可感的数学现象设题,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发现、体验、发展,既体现了教者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课程资源的能力,又很好的体现数学学科的探究性与应用性。让我们看到了导学案的优势。
2.学生成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终受益者。
由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多数学生能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辅书等多种渠道查阅资料,完成老师设计的预习部分。课堂上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学生学会了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展示、最后归纳总结等环节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案的使用,为师生架起了共同成长的桥梁。
3.在浓厚的科研氛围影响下,校园里绽放出朵朵科研之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全校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课题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科研骨干的引领下,我校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同时,能够自主研修,能够边实践边研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科研成果比较显著。解放老师的《古诗两首》得到领导及同行的赞扬。高兰霞老师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深受学生喜爱,四、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教案与学案的关系没有清楚的认识,导致学案的编写四不像,学案的利用不是很顺畅。
2.学生小组分工不明确,在小组讨论、小组探究、小组展示等环节把握不到位,不够准确,不够科学。
3.少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保质保量的进行预习。
4.少数教师,特别是非中考科目的学案设计没有体现教学个性,没有体现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5.教师对学案导学课的设计与应用缺少创新性。
七、今后的努力方向
1.研究适合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初步形成学科模式。
2.研究小组分工较科学的方法,并使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环节都有事可做,而不是放任自流。
3.加强外出培训学习,使广大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有较大的转变。4.敢于创新,努力构建学案导学教学特色。
一、高度重视教改实验工作。
我校遵照镇教育组关于“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工作安排,工作安排,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文件内容,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并按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了重点实验教师和科目,制定了教改实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目标、内容、时间、形式、领导管理五落实。真正的把教改实验工作列入了学校的重中之重。
二、扎扎实实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
春季开学初,学校组织老师认真学习了磻溪镇教育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方案和《高效课堂模式汇编》等内容。通过学习讨论,使全体教师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理论性的理解,提高了对教改实验工作的认识。三月份,学校派孙宝娟老师到高新小学观摩高效课堂教学,回校后向其他老师谈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使各位老师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之后,按照学校教改计划,确定了以张亚玲和孙宝娟为重点实验教师、二、三年级语文为重点实验科目的教改方案,并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展开。四月份校长李拴军和张亚玲老师去斜坡小学参加了高效教学观摩课及研讨会,进一步吸取了经验,并对学校的教改实验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五月份,孙宝娟和张亚玲老师又分别进行了三次高效课堂实验观摩课。每一次授课之后,学校就组织老师进行评析、学习,指出亮点,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为下次授课提供借鉴。高效模式在这两位老师的引导下,迅速在全校老师中引起强烈共鸣。六月份,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体会,每人试做了一节高效课堂模式实验课的汇报,效果较好。
九月份开学初,学校对围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活动重新修订了教研计划,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是增加王秀云老师为实验教师,二是鼓励其他教师全员参与。1
对孙宝娟、张亚玲两位教师上学期的实验情况认真做了分析总结,对后期的实验工作做了新的部署。十月份对三位教师的实验课组织进行了观摩评析,在进一步总结学习的基础上,十一月份要求全体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大胆使用新教法,取得了一些成绩。十二份准备认真总结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收集成果资料,为下年的教改实验工作大号桥铺好路。
总之,“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工作在我校开展一年来,使全体教师提高了认识,真正的掌握了高效课堂的模式,重要的是从中总结了经验、尝到了甜头、汲取了营养,并加快了我校教改的步伐。
三、努力收获教改实验成果。
一年来,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人人针对教改实验课题学习理论、摘录笔记、探究方法、分析案例、深入反思、交流切磋,使教改实验切实落到实处。我校教师集中学习理论十余次,摘录了学习笔记,教师个人探究方法、分析案例,教师间交流切磋举不胜举。期间,学校还进行了教改实验专题辅导、实验观摩课点评、阶段性交流研讨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校教改实验工作。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实验活动,不断反思、分析、学习、尝试,专业技能日趋提升。学校还先后举办的示范课、示教课观摩活动,学习技能提升本领。教师也能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也收集了一些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本年度论文获各级奖项5个;评选出校级教学能手2名,镇级教学能手及新秀各1名。上区参赛教师2名、四、不断完善教改实验工作。
任何活动,缺乏必要的保障激励机制是难以持久的。我校为了使教改实验活动顺利进行,不断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今年,挤出资尽订阅了《小学各科教与学》、《该校课堂教学模式汇编》、《陕西教育》、《人民教育》等专业性报刊杂志,拓展教师专业视野,丰富教师专业底蕴。制定了奖励办法,如《潘家湾小学小学校本教研奖励办法》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实验,争取多出成果。
并建立了教改实验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学期来,我们通过努力,也小有成绩,我们欣慰,但我们也困惑,我们更盼望专家引领、校际互助。我校愿在镇中心教研组的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帮扶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争取在教改实验工作方面创出新路子,干出新成绩。
潘家湾小学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我认为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给学生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已够多的了。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等重重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3、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和谐的关系,就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应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1、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
目标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兴趣统课堂,让学生感到有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统课堂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有意义的信息或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1)灵活运用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2)采用多样手段
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现象,这种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缺少意义的,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引导学生参与
如何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实际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看、听听、想想、讲讲、做做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在实际教学当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实践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同时,其他同学在通过听、看的同时挑出其缺点和不足,这样,既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又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
三、激励评价,扬起自信风帆
激励评价,是扬起学生自信风帆的灵丹妙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再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扬起自信的风帆。
四、尊重信任,实现师生心灵互动
教师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关键词:“微课导学”,初中,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知识广泛的渗透进自然界的各个角落[1]。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化学实 验有关的 内容以占 化学课程 总条目的29.9%的比例存在。[2]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实验在很多的教学单元中都有涉及,可见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本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比较陈旧,内容比较单一,不易使学生快速领会实验技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使他们丧失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新课程标准强调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是一种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学的关键应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学生掌握知识手段的转变;如若不然,化学实验将无法作为实施三维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新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需要不断寻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探析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一、“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简述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微课”为载体,结合“研学案”而形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对 “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3]。国内外学者通常把翻转课堂分为两个环节(课前与课中),缺少课后复习环节[4];“研学后教”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主要是利用“导学案”先进行学习后进行教学,突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但其教学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微课导学”的优势。使用“微课”视频以新颖的方式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目的是为学习者寻找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弥补了“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
“微、导”环境下“微课导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三步法”来建构。第一步,课前:教师要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导学案”的制作及“微课”视频制作等;学生要阅读导学案、观看“微课”视频、自主预习、提出问题等。第二步,课上:教师要帮学生创设学习环境、使学生分组协作、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等;学生应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群体间不断讨论交流、“微课”助学及解决疑难问题等。第三步,课后:教师要不断反思、跟踪指导、将学生作品分享发布并进行总结交流等;学生要进行学习反思、观看“微课”来复习巩固、深化创新、总结提炼、强化练习等。上述“教学三步法”是在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模型基础上演变而来。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思考提问等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互动协作等方式来安排教学。把课堂作为师生间进行面对面讨论、作业辅导、学生展示、提出问题、师生间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对话。[5]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应用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的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教学案例,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个环节讲述“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收集及检验方法,教学难点是学会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探究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课前预习:教师分析、制作和学生观看、思考
(1)教师需要依据“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内容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依据学生已有的化学实验知识水平来制作“导学案”(即学习任务单,如表1所示),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自主学习。
(2)教师针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任务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复习3个环节制作了3个“微课”视频。课前预习阶段要用到“微课”视频“二氧化碳实验研究”,主要内容是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CaCO3+2HCl =CaCl2+H2O+CO2↑。熟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固体和液体常温反应的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熟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注意:先加固体药品,再加液体药品);收集气体(使用向上排空气法)。了解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观察到燃烧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课中探究阶段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录制一段“微课”视频“探究实验指导”。通过这个“微课”视频让学生明晰演示实验背后所揭示的本质内容及对实验中出现的常态问题进行解析。内容包括熟悉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的注意事项:不用稀硫酸,因为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阻止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不用碳酸钠,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时速度过快,不容易控制反应过程,不利于收集气体;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有强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得到的二氧化碳不纯。能生成二氧化碳却不采纳的其他反应有:木炭燃烧,制取二氧化碳不纯,含有氧气;蜡烛燃烧,制取二氧化碳不纯,含有氧气;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条件太高;选择药品应注意的问题:反应条件容易实现;反应速度适中;生成的气体比较纯净,杂质较少;原料易得。课后复习环节需要制作一段对课后复习题全面解析的“微课”视频“化学趣味课堂”,通过习题精讲、解析,巩固、深化知识点的运用。
(3)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需要逐步地观看“微课”视频,明确二氧化碳制取的一系列相关知识。学生借助“导学案”指导,进行自主探究,完成“导学案”给出的任务要求,遇到疑难问题时可观看“微课”视频或其他资料,还可以把疑惑和新想法记入“导学案”,在课中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解决。
2.课中学习:教师指导、答疑和学生探究、解疑
(1)教师提前布置好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药品,通常需要大理石或石灰石块(主要成分CaCO3)和稀盐酸(HCl)、导管、烧杯、镊子、集气瓶、橡皮塞、锥形瓶(或试管)、长颈漏斗。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人数和实验器材数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按照“研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探究之前还应将必要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包括以下几方面:安装发生装置时应注意:要用镊子夹取石灰石或大理石,装入锥形瓶时要注意“一横、二放、三竖”;插入锥形瓶内的导管刚好露出橡皮塞即可,不宜过长也不能伸入液面以下,这样才能有利于气体导出;加稀盐酸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以下,以免逸出生成的气体;不能用酒精灯加热制二氧化碳。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损坏仪器以及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实验操作时应注意: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接着把探究的主动权放给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反复尝试、仔细观察、不断思考。教师的身份由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变为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学生答疑、解决难题的鼓励者和帮助者。在小组完成实验设计方案与实验数据记录表之后,教师组织小组之间开始交流、探讨,并由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完善设计方案。所有学生完成实验以后,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并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任务要求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和检验、验满实验。课中尽量释放学生个性,展现学生特长,实现相互促进、提高效率的总目标。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收集二氧化碳时总是收集不满,或者检验二氧化碳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通入过量时,沉淀消失,石灰水又变清。碰到此类问题时可把“微课” 视频“探究实验指导”重复观看来解决,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那些经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小组商讨交流还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再去请老师帮助。学生最终在主动学习、群体讨论、教师解答等环境下实现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
3.课后复习:教师反思、总结和学生温习、巩固
(1)课下教师依据课前预习环节和课中探究环节作教学反思、总结,寻找“导学案”和“微课”视频中有漏洞的地方进行整改,将每组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和成功装置进行分析评价,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实验探究活动,是否明确了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实验原理,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采用的装置是否有明确的认识,是否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方法,将在课前、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记录整理与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如课程论坛、博客等)对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课下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点进行温习、提炼,重点把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实验原理、实验装置部分的知识进行巩固强化,需要把掌握的知识适当迁移,以便触类旁通。课下要进行习题练习,不明白的地方再通过“微课”视频“化学趣味课堂”进行学习或请教同学、老师,以此来深化对知识的运用。对于家庭配有电脑的学生可以借助化学仿真虚拟实验室软件模拟操作实验探究过程,熟悉和深化实验方法步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问题导学”,“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
1“疑”——问题与预设
过去的实验课上,常常会有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实验中又相互观望、犹豫不决,或者按教师给的实验步骤“照单抓方”,实验做完了,连实验原理都没搞清楚。同时,一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往往有的人忙个不停,而有的人就是看别人做实验,没有参与实验过程。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中,导学案设置的问题,除了结合实验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外,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实验课前就有明确的实验学习预设。同时,可根据实验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实验小组一般由4位学生组成,确定一位小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如谁去取实验材料,取什么样的实验材料,谁做实验记录,或者分别完成几组实验等等,这样可避免学生相互推诿,作壁上观,又可避免群龙无首,一哄而上,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实验教学的导学案除了具有一般导学案的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等特点外,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如做“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或萝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
实验课若仅按照课本实验中的材料、步骤、要求进行实验教学,难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导学案中,教师在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除完成课本实验内容外,还需要完成变式内容。变式内容是根据课本实验内容或变换某个条件或增设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根据条件设计完成相关实验,用于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铁离子的催化效率”时,除了设置如为何要用新鲜的猪肝?猪肝为何要研磨?你将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催化效率的高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马铃薯或其他材料代替新鲜的猪肝?请带着你的材料来实验。而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设置变式实验:1~4实验小组探究“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5~8小组探究“pH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9~12小组探究“营养条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通过导学案,对实验课进行较为详细的预设,学生实验课前就基本了解实验课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清楚了实验课要完成的任务和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时就可以相互合作,有序高效的完成实验学习任务。
2“导”——生成与点拨
在遵守实验规则的前提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思维,捕捉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使实验课是“动态的”,教师的“导”十分重要。
教师可先集体提醒学生注意实验過程中的关键点,特别是可能影响到整个实验成败,必要时可进行演示。比如“显微镜操作”中的高倍镜的使用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这些步骤用语言表达很难让学生理解,而动作示范与言语指导相结合更能够让学生清楚明了,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但教师应尽可能少示范,更不可示范整个实验过程,以免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在补充少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各实验小组对预习中形成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合理改进。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品,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结果、误差等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比较课本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优缺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实验设想,无论“错”还是“对”,“合理”或是“不合理”。经过教与学的互动,使“错”的观点、“不合理”的实验设想得到纠正,从而生成正确的认知,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以达到完成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害怕犯错误,可以是实验材料、实验操作的“改进”,也可以是课本实验的变式内容。学生的“错误”其实正是课堂上生成的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比简单地模仿课本,得到一个预期的正确结果,收获要大得多。
3“议”——讨论与交流
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十分重要。然而,许多时候实验结束时,下课铃也快响了,学生只能匆匆收拾好仪器和实验台离去。
在实验导学案中,如增加“实验反思与质疑”环节,作为学生实验课后的作业。通过对学生“实验反思与质疑”的批阅,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色素带颜色太浅的原因,“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染色过浅的原因等,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各小组结合本组实验情况进行讨论汇报,也可以是全班讨论。通过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加深对实验及相关知识的理解。
4“评”——评价与鼓励
建立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小组间比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实验中的设计、操作、观察、创新、质疑等进行多角度、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努力目标,能激发学生发挥特长、勇于创新。对学生在实验中一些变式处理、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是错误的想法或是失败的实验结果,也应该就其中可贵的创新精神予以鼓励。
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彰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益之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9,4:34-35
[2]黄仰奕.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三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生物学教学,2005,6:29-30
[3]彭月生.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1:33-34
[4]陈建新.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8,4:77-79
[5]蒋桂兰.“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6期
[6]陈善杰.“新课标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6期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学生易于援受,学习数学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学完新课后,我们经常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中,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了数学的实践性。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数学练习中我们经常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解决问题成功的一种享受。
四、写数学日记,记录数学点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们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以上信息写成数学日记,提高写作能力,实现与语文学科整合。
一、课题概况
我校自XX年年年底子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整理和应用》结题以来,我校课题领导小组重新讨论总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一年来,课题组成员热情投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案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明确了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操作规程。
二、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李伟辰
副组长:窦凤财娄玉英 联络员:窦凤财
分校课题小组长:李伟辰窦凤艳冯萍刘艳秋张会昌赵小卉娄玉英山丹丹湖海峰
三、课题组成员简介
李伟辰——课题组组长,主持课题研究总体工作,兼职靠山学校课题小组组长。一心乡靠山学校教导主任。1990年就读于齐齐哈尔师范学校,XX年自修大学本科毕业,大庆市教学能手,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域教育优秀人才。在XX年3月——XX年6月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规范基础教育学制,促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创建开放学习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构建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的研究》实验研究中荣获科研成果奖和先进科研工作者奖。他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制定了“文明、勤奋、务实、创新”的校风。他重视人才培养,治校有方,学校年年成绩显著。窦凤财——课题组副组长,课题联络员,主持课题实验研究常务工作。一心乡中心学校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教育学会秘书长。1980年毕业于伊安师范学校杜蒙县分校,1989年自修大学中文专科毕业,1996年以来先后任小学文科教研员和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业务娴熟,经验丰富。在XX年3月——XX年6月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规范基础教育学制,促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创建开放学习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构建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的研究》实验研究中荣获科研成果奖。现负责县级科研立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实验研究和材料整理工作。201X—201X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科研教师,201X年秋季被县教育科研所聘任为兼职教研员并参与科研所申报承担的课题《发展性小学教师心理评价研究》实验研究。
娄玉英——课题组副组长。龙棵树学校高段教研组组长,小学毕业班把关教师,大学学历,县骨干教师,乡学科带头人,县级优秀教师。在XX年3月——XX年6月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规范基础教育学制,促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创建开放学习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构建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的研究》实验研究中荣获科研成果奖。
窦凤艳——课题实验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心学校小科教研员,大庆市优秀教学能手,县级骨干教师。精通业务,注重科研,现在同时承担县级科研立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实验研究工作。
冯评——课题实验教师,中心小学课题小组组长,中心小学低段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大庆市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县域教育优秀人才。她曾多次荣获各种教学业务比赛一等奖。现承担县级科研立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实验研究工作。
刘艳秋——课题实验教师,前进小学课题小组组长,前进小学高段教研组长,毕业班把关教师,县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现承担县级科研立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实验研究工作。
张会昌——课题实验教师,团结小学课题小组组长,团结小学校长,小教高级教师,大庆市自然学科骨干教师。
赵小卉——课题实验教师,勇敢小学课题小组组长,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工程”志愿教师(副校长),班主任。山丹丹——课题实验教师,对山学校课题小组组长,大学计算机学历,市级骨干教师,县域教育优秀人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湖海峰——课题实验教师,大学学历,明德学校课题小组长,教导主任。县级骨干教师。四、一年来开展的工作:
自XX年年年底子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整理和应用》结题以来,为了巩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提高科研活动质量和知名度,调动全体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活动热情,我们课题组做了大量具体系统而又细致的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结合我课题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工作计划。为了保证实验工作的有序实施,课题组领导成员集思广益,深入研究,制定适合我乡实际的、切实有效的实验活动计划。由于我课题组成员分布于全乡不同距离的八所学校(XX年年暑假开学合并了两所学校),且路途遥远,针对工作地点比较分 散,不容易集中这一实际情况,我们首先采取了分片集中例会和讨论交流的办法,全乡实验教师分三个片集中,既节省了教师打车参加会议的费用,又尽量减少了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其次是针对“分散”这一实际困难,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会议确实有诸多困难,但是又不能因此而减少教师案例交流的机会和次数,我们继续坚持了每学期编辑出版1—2期实验研究活动内部交流期刊——《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有效促进了全乡广达中青年教师的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三是继续要求每名实验教师每月要撰写一份案例或论文,每所学校课题小组每月向我们学校总课题组推荐2—5篇优秀案例或论文。其四是要求每名实验教师每学期末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撰写课题工作总结。
(二)继续编辑出版了课题实验内刊和案例评论卡。提高教师的撰写和分析评价案例的能力。
为了继续解决教师工作单位分散,难于集中交流讨论这一难题,我课题始终坚持编辑出版《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这一内部交流期刊。在XX年年阶段总结中提到过:“这一期刊的创办,为全体实验教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提供了发表自己案例的沃土,每一名实验教师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案例能够选登在期刊上于全乡教师见面。我们的期刊不仅促进了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带动了课题组以外的大多数中老年教 师的实验热情,每期内刊下发到各学校课题组之后,课题组以外的教师都要将内刊抢着反反复复阅读研究,纷纷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良好的建议。我们下乡巡查时发现,有的学校怕大家伙抢着看弄丢失了或损害了,都安排了专人保管,并且像保存国家级刊物一样用本夹子装订起来了。在下发每期《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的同时,我们同时为每名实验教师印发一张两格(评析两篇案例的表格)的“案例分析、评论卡”,教师们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感悟深一点的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评论。”为了使实验研究更深入,我们又编辑出版了两期内刊,共刊载优秀案例70多篇。
(三)案例研究工作有效的促进了教师案例和论文撰写能力的快速提高。
一年来,全体实验教师累计撰写案例、论文423篇,通过电子邮箱和u盘传到课题组的优秀案例60多篇。广大实验教师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强,热情高,有效地促进了我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今年我校教师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论文奖112篇,其中国家科研成果征文获奖38篇,总课题组整机的国家案例评比活动获奖36篇,在我县“全县首届中小学教师‘我与新课程同行’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38篇,我校同时还荣获了“全校首届中小学教师‘我与新课程同行’主题征文 活动最佳组织单位奖”。201X年我校在科研成果方面,无论是获奖篇目上还是获奖档次上都较往年有很大的突破。
(四)课题资料归档。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经得起检查与推敲,在我课题组承担的子课题结题之后,于201X年上半年我们将全部课题材料按照标准的课题档案管理规则进行了立卷归档。
五、存在的困惑和下步工作
回顾一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由于忙与其他工作,没能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保证每月一次例会,没能编辑出版足够的内刊《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
【导学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推荐阅读:
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阶段报告07-09
体育高效课堂教学阶段总结07-17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性情况总结10-26
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汇报材料07-18
“121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10-28
【高中化学特色教学】“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10-13
小学数学课堂实验个人工作总结05-26
微型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06-30
351高效课堂导学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