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教案(精选8篇)

高一化学教案 篇1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物质 混合物 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 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非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2.单线桥法(从失→得)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 = 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 = 元素得电子总数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

2.拆:(可简单认为 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拆)3.删

4.查(遵循: 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二、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5.、三、摩尔质量

1、定义: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

2、数学表达式:

四、物质的聚集状态

1、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表达式:Vm= ;单位:L•mol-1 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

五、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溶液(小于10-9m 〉、胶体(10-9~10-7m)浊液(大于10-7m)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3.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5.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方程式 NaCl == Na+ + Cl-H2SO4 == 2H+ + SO42-NaOH == Na+ + OH-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物质的量的浓度 C(B)= n(B)/V(溶液)2.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配制: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具体步骤:

(1)计算:固体物质计算所需质量,液体物质计算所需体积;

(2)称量(量取):固体用天平,液体用量筒;(3)溶解(稀释):将固体(溶液)转移至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稀释),冷却到室温;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有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适当规格的)容量瓶中:(5)洗涤:有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到容量瓶;(6)定容: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到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7)摇匀:将容量瓶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玻尔 量子力学 年代 1803 1904 1911 1913 1926 依据 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 发现电子 ɑ粒子散射 氢原子光谱近代科学实验

主要内容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 葡萄干面包式 含核模型 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3)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二、原子的构成

表示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负极 正极

二、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1.颜色:黄绿色2.气味:刺激性气味3.状态:气态4.毒性:有毒5.密度:比空气大 6.溶解性:溶于水(1 : 2)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2.Cl2与非金属反应

3.Cl2与碱的反应

氯气 + 碱 → 次氯酸盐 + 金属氯化物 + 水

氯水

成分 分子:H2O、Cl2、HClO 离子:H+、Cl-(还有ClO-、OH-)氯水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Cl-的检验: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结论:溶液中有Cl-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 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二、溴、碘的提取

溴和碘的化学性质 元素非金属性(氧化性)强弱顺序:Cl > Br > I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氯水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橙黄色 2KBr+Cl2=2KCl+Br2 氯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黄)色 2KI +Cl2=2KCl+I2 溴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黄)色 2KI+Br2=2KBr+I2 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2)→液态(Br2)→ 固态(I2)

2.颜色: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3.熔、沸点:液态溴易挥发,碘受热易升华

4.溶解性:Cl2溶于水,Br2和I2难溶于水;Br2和I2易溶于汽油、酒精、苯、CCl4等有机溶剂。

I2的检验:试剂:淀粉溶液 现象:溶液变蓝色 Br-、I-的检验:

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现象:产生浅黄色沉淀(含Br-);黄色沉淀(含I-)例:NaBr + AgNO3 = AgBr↓ + NaNO3 NaI + AgNO3 = AgI↓+ NaNO3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化学性质

1、与O2、Cl2、S等非金属的反应 4Na + O2 === 2Na2O(白色)

2Na + O2 === Na2O2(淡黄色固体)2Na + Cl2 === 2NaCl(产生白烟)

2Na + S === Na2S(火星四射,甚至发生爆炸)

2、与水的反应

2Na + 2H2O === 2NaOH + H2↑(浮、溶、游、红)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Na2CO3的性质(水溶液呈碱性)

(1)与碱反应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2)与盐反应 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3)与CO2反应: Na2CO3 + CO2 + H2O ===2NaHCO3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比较

三、镁的提取及应用 镁的提取

海水 母液 MgCl2

a 溶液 贝壳 石灰乳 CaCO3 === CaO + CO2↑

CaO + H2O ===Ca(OH)2(石灰乳)Ca(OH)2 + MgCl2 ===Mg(OH)2↓+ CaCl2 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MgCl2 === Mg + Cl2↑ 物理性质

镁是银白色金属,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小,硬度较大,质地柔软,熔点较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化学性质

1、与空气的反应

2Mg + O2 === 2MgO 3Mg + N2 ===2Mg2N3 2Mg + CO2 === 2MgO + C

2、与水的反应

Mg+2H2O === Mg(OH)2+H2↑

3、与酸的反应 Mg + H2SO4 === MgSO4 + H2↑ 用途

1)镁合金的密度较小,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 2)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通信导弹和焰火;3)氧化镁的熔点很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①溶解:Al2O3+2NaOH === 2NaAlO2+H2O ②过滤:除去杂质

③酸化:NaAlO2+CO2+2H2O === Al(OH)3↓+NaHCO3 ④过滤:保留氢氧化铝

⑤灼烧:2Al(OH)3 ======= 4Al+3O2↑

铝合金特点:

1、密度小

2、强度高

3、塑性好

4、制造工艺简单

5、成本低

6、抗腐蚀力强

四、铝的化学性质

(1)与酸的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2)与碱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第一步:2Al+6H2O= 2Al(OH)3+3H2↑

第二步:Al(OH)3+NaOH=NaAlO2+2H2O ★ 总方程式: 2Al+2NaOH+6H2O=2NaAlO2+ 4H2O +3H2↑

(3)钝化: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不与浓硝酸、浓硫酸进一步发生反应。(4)铝热反应:

2Al + Fe2O3 === 2Fe + Al2O3 铝热剂: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2O3、FeO、Fe3O4、V2O5、Cr2O3、MnO2)组成的混合物。

三、铝的氢氧化物(两性)

(1)与酸的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与碱的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Al(OH)3的制备:

H2O 铝盐(AlCl3)Al(OH)3↓ 偏铝酸盐(NaAlO2)往Al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先有白色沉淀产生,后消失; 往NaOH溶液中滴入AlCl3溶液:先无明显现象,后有沉淀产生。第二单元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一、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

高炉炼铁(1)制取CO:C+O2 === CO2,CO2+C ===CO(2)还原(炼铁原理):Fe2O3 + 3CO === 2Fe + 3CO2(3)除SiO2:CaCO3===CaO+CO2↑,CaO+SiO2===CaSiO3 炼铜:1.高温冶炼黄铜矿→电解精制;2.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 Cu;3.生物炼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铁的化学性质:铁是较活泼的金属(或中等活泼金属)表现为还原性。铁 铜

(1)与非金属反应

①铁生锈(铁在潮湿空气中被腐蚀生成Fe2O3)②2Fe+3Cl2 === 2FeCl3

③2Fe+3Br2 === 2FeBr3 还原性:Fe2+>Br ④3Fe+2O2 === Fe3O4(2价Fe占,2价Fe占2/3)Cu +O2 === 2CuO Cu + Cl2=== CuCl2 2Cu + S === Cu2S(2)与酸反应 ①非强氧性的酸:Fe + 2H+ == Fe2+ + H2↑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 a.常温下钝化(浓H2SO4、浓HNO3用铁制容器盛装)b.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Fe(Ⅲ)①非强氧性的酸: 不反应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u(Ⅱ)

(3)与盐溶液反应(1)Fe + Cu2+ == Fe2+ + Cu(2)Fe + 2Fe3+ == 3Fe2+ Cu + 2Ag+=2Ag + Cu2+ Cu + 2Fe3+=2Fe2+ + Cu2+(实验现象:铜粉溶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Fe3+的检验:(黄棕色)实验①:向FeCl3 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Fe3++3SCN- Fe(SCN)3 实验②:向FeCl3溶液加入Na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Fe3++2OH- Fe(OH)3↓ Fe2+的检验:(浅绿色)实验:向FeCl2溶液加入NaOH溶液。

Fe2++2OH- Fe(OH)2↓(白色/浅绿色)4Fe(OH)2+O2+2H2O 4Fe(OH)3(红褐色)

三、钢铁的腐蚀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一、硅酸盐矿物、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和信息材料的介绍

1.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居第二位。(约占地壳质量的四分之一);无游离态,化合态主要存在形式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2.硅酸盐的结构:

(1)硅酸盐的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比较方便。硅酸盐结构稳定,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2)氧化物形式书写的规律:

①各元素写成相应的氧化物,元素的价态保持不变。

②顺序按先金属后非金属,金属元素中按金属活动顺序表依次排列,中间用“•”间隔。③注意改写后应与原来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比不变。

3.Na2SiO3的性质:Na2SiO3易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建筑行业的黏合剂,也用于木材的防腐和防火。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如下:

(1)水溶液呈碱性(用PH试纸测),通CO2有白色沉淀: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白色胶状沉淀),离子方程式:SiO32- + CO2 + H2O == CO32- + H2SiO3↓。硅酸受热分解:H2SiO3 H2O + SiO2,原硅酸和硅酸都是难溶于水的弱酸,酸性:H2CO3强于H4SiO4或H2SiO3。(2)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离子方程式:SiO32- + 2H+ == H2SiO3↓.(3)硅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2SiO3 + 2NaOH == Na2SiO3 + 2H2O.离子方程式:H2SiO3 + 2OH- ==SiO32- +2H2O。4.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主要原料 产品主要成分

普通玻璃 石英、纯碱、石灰石 Na2SiO3、CaSiO3、SiO2(物质的量比为1:1:4)普通水泥 黏土、石灰石、少量石膏 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 陶瓷 黏土、石英沙 成分复杂主要是硅酸盐

制玻璃的主要反应: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SiO2 + CaCO3 CaSiO3 + CO2↑.二、硅单质

1.性质:(1)物理性质: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熔沸点高,硬度大,难溶于溶剂。(2)化学性质:常温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性质稳定。Si +2F2 == SiF4(气态), Si + 4HF == SiF4 +2 H2, Si +2NaOH + H2O == Na2SiO3 +2H2↑,(Si +2NaOH + 4H2O == Na2SiO3 +2H2↑+ 3H2O.)3.硅的用途:(1)用于制造硅芯片、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2)制造太阳能;(3)制造合金,如含硅4%(质量分数)的钢导磁性好制造变压器的铁芯;含硅15%(质量分数)的钢有良好的耐酸性等。4.工业生产硅:

制粗硅:SiO2 + 2C Si + 2CO 制纯硅:Si + 2Cl2 SiCl4(液态)SiCl4 + 2H2 Si + 4HCl 三、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1.SiO2在自然界中有较纯的水晶、含有少量杂质的石英和普遍存在的沙。自然界的二氧化硅又称硅石。

2.SiO2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难溶于溶剂(水)的固体。

3.SiO2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

SiO2 + 2F2 == SiF4 + O2 , SiO2 + 4HF == SiF4 + 2H2O(雕刻玻璃的反应),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实验室装碱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的原因).加热高温:SiO2 + 2C Si +2 CO, 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 SiO2 + CaCO3 CaSiO3 + CO2↑,SiO2 + CaO CaSiO3.4.SiO2的用途:制石英玻璃,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制钟表部件;可制耐磨材料;用于玻璃的生产;在光学仪器、电子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一、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和防治 : 1.含硫燃料(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涉及到的反应有:

2SO2 + O2 2SO3 SO3 + H2O = H2SO4 SO2 + H2O H2SO3 2H2SO3 + O2 = 2H2SO4 2.防治措施:

①从根本上防治酸雨—开发、使用能代替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氢能、核能、太阳能)②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如煤的液化和煤的气化)③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二、SO2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

* 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SO2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⑴SO2是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SO2 + Ca(OH)2 = CaSO3↓+ H2O;CaSO3 + SO2 + H2O = Ca(HSO3)2 SO2 + 2NaOH = Na2SO3 + H2O(实验室用NaOH溶液来吸收SO2尾气)* 减少燃煤过程中SO2的排放(钙基固硫法)

CaCO3 CaO + CO2↑;CaO + SO2 = CaSO3 SO2 + Ca(OH)2 = CaSO3 + H2O 2CaSO3 + O2 = 2CaSO4 ⑵SO2具有漂白性:常用于实验室对SO2气体的检验 漂白原理类型

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

②强氧化型:HClO、O3、H2、Na2O2等强氧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 ③化合型:SO2漂白——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⑶SO2具有还原性

2SO2 + O2 2SO3 SO2 + X2 + 2H2O = 2HX + H2SO4

三、接触法制硫酸

流程 设备 反应

生成二氧化硫 沸腾炉 S + O2 SO2 或4FeS2 + 11O2 2Fe2O3 + 8SO2 SO2接触氧化 接触室 2SO2 + O2 2SO3 SO3的吸收 吸收塔 SO3 + H2O = H2SO4 * 为了防止形成酸雾,提高SO3的吸收率,常用浓硫酸来吸收SO3得到发烟硫酸

四、硫酸的性质及其应用

1.硫酸的酸性:硫酸是二元强酸 H2SO4 = 2H+ + SO42-(具有酸的5点通性)

如: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硫酸用于酸洗除锈 2.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作干燥剂

3.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将H、O按照2∶1的比例从物质中夺取出来,浓硫酸用作许多有机反应的脱水剂和催化剂。4.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Cu + 2H2SO4(浓)CuS O4 + SO2↑+ 2H2O

浓硫酸可以将许多金属氧化:金属 + 浓硫酸 → 硫酸盐 + SO2↑+ H2O

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由+6价的S引起,而稀硫酸的氧化性由H+引起(只能氧化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前面的金属)。C + 2H2SO4(浓)CO2↑+ 2SO2↑+ 2H2O

二、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1.不同价态的硫的化合物

-2价:H2S、Na2S、FeS;+4价:SO2、H2SO3、Na2SO3 +6价:SO3、H2SO4、Na2SO4、BaSO4、CaSO4、FeSO4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2 0 +4 +6 S S S S

SO42-离子的检验:SO42- + Ba2+ = BaSO4↓

取少量待测液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途径一:雷雨发庄稼 N2+O2===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途径二:生物固氮

途径三:合成氨 N2+3H2=======2NH3(1)、环境问题是如何出现的?(1)、人类不当使用科学技术的结果(2)、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极力追求商业利润

(3)、克服环境问题有哪些途径?(3)、治理,使用新技术,改变生活方式,环境意识教育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1.工业上合成氨 N2+3H2=======2NH3 2.实验室制取氨气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3.氨气的性质

:氨气易溶于水,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但成本低。氨水应在阴凉处保存。雨天、烈日下不宜施用氨态氮肥。与酸的反应 NH3 +HCl===NH4Cl(产生白烟)2NH3+H2SO4===(NH4)2SO4 盐:固态,易分解,易溶于水,与碱反应,产生 而挥发。比 易于保存和运输,但成本更高。Cl-不被植物吸收,在土壤中积累,影响植物生长。不能在碱性土壤中使用,不能雨天使用。NH4Cl===NH3↑+HCl↑(加热分解NH4Cl晶体)喷泉实验:(1).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2).溶液变红色的原因?(3).喷泉的发生应具备什么条件?

三、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具有挥发性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见光或加热会分解释放出 气体 4HNO3==4NO2↑+ O2↑+2H2O(2)强氧化性

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绝大多数金属及许多非金属单质能与硝酸反应.。浓 :

C+4HNO3==CO2↑+ 4NO2↑+2H2O 一般生成 气体。稀 : 一般生成 气体。另外,(1)

适用:固+液 气体。方法最为简便。后者反应更剧烈,应对浓硝酸的滴加予以控制。(2)C+4HNO3==CO2↑+4NO2↑+2H2O 4HNO3==4NO2↑+ O2↑+2H2O

高一化学教案 篇2

1. 转变化学教学的目的观

在大多数化学教师看来,化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进一步学习医学、农学、林学、生化、材料等其他学科或前沿学科的基础。高中学生在高中学段必须具备牢固的全面的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完成进入大学深造所必须具有的预备性知识,高中化学必须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用我们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学生”却不会使用灭火器,油锅着火时惊惶失措,无限制地使用塑料袋,发生火灾时不会自救,马路边上的垃圾桶在燃烧时无动于衷……这些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化学教学目的观的深层思考:化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高中为什么要学化学,学习什么样的化学知识,若干年后,我们所教的完整的化学知识在已经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那里还剩下多少等问题,即化学教学界曾经激烈争论过的关于化学教学是“化学家的化学”还是“大众的化学”等教学观的问题。应该说,新教材的出版和启动明确无误地选择了后者。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应用它理解、解决和决策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化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获得多少深奥的化学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的这些化学知识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和应用性;化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使化学学习不仅对高考有意义,而且对学生一生的高质量生活有意义。

2. 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求知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习的潜能,才可能产生钻研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上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3. 夯实基础,掌握规律

由于初中知识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习惯记忆,缺乏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不能沿用初中死记硬背的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

高一是高中三年化学的基础,其中物质的量是基石,它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纽带,由于概念抽象,公式较多,是个难点,在讲解的时候要多利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和直观的教具,尽量化抽象为形象;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或一摩尔物质的质量等,通过归纳列表的方式突出异同之处,加深记忆。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先通过回忆初中原子结构的知识,再结合碱金属和卤素两族元素的性质特点从中引出各大规律,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 切实研究和把握教学大纲和新教材

教高一的往往是年轻教师,老教师比较少,这就要求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切实把握住教学大纲,把握住教学时的重难点,过浅则达不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过难则学生学得吃力,势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学习。这样在教学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学生吃了不必要的苦头。

5. 课前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由于高一课时非常紧张,因此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新教材,研究重点、难点之外,对学生的基础特别是初中的化学内容,应充分掌握,充分把握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和目前的心理状况。这样上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6. 教师应将传统式教学模式改革为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转化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现新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教师就可以将教学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将化学学好。

7. 介绍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了解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高一新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应在教授新课前,向学生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一般要求和一般规律,并针对提出的要求和规律,介绍常用的学习方法。我在上新课前一般按以下几点介绍学习方法。

首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课本就是问题的答案”这一结论,让学生体会熟读课文的重要性。

其次,教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我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课文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清楚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一般有:(1)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2)教师演示实验中的仪器、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等内容。(3)课本附有插图而教师未演示的实验仪器、现象、结论。(4)课文中“问题讨论”的内容和结论。

高一学生轻松学化学 篇3

【关键词】高一化学 提高兴趣 减轻负担 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38-02

高一化学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高一化学知识点多,部分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抽象,教学时间紧,为使学生在高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营造轻松、和谐、共参与、高效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轻松学化学。

一、低起点,激兴趣。

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要打消学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结合历届高一化学教学的经验,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为出发点,坚持低起点、激兴趣。从化学知识上先复习初中的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作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铺垫。在复习元素符号时,抓住学生要记忆的1~20号元素符号及名称。把常用元素化合价编成一个方便记忆的顺口溜:[2]“正一钾钠氢和银,负一氟氯溴和碘,正二钙镁锌铜钡,负二硫来负二氧,正二三铁正三铝”。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点→线→网”的学习方法,把学到的知识点分类串连成线,进而构成网状知识体系。对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的环节:①气体的发生;②气体的净化;③气体的收集;④尾气的处理。这些铺垫遵循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又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基础差的学生有信心学好化学,使基础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更爱化学。

二、教学乐,乐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化学,你就得让化学知识变得可爱起来。教学中适当的幽默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硫酸的教学中,我引入了《硫酸给水的情书》——亲爱的水:您好!请允许我这样叫你,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深爱着你。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水,请你不要逃避,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找到你,就算你逃到有机物中,我也会夺取氢氧重新合成你,因为我爱你!在笑声中,让学生进入讨论并得出:硫酸的遇水放热,遇有机物会脱水等性质。在金属钠的学习中,我让学生给钠写简历,如:姓名:钠 国籍:碱金属 年龄:23 肤色:银白色 性格:活泼……在这次活动中,既巩固了钠的性质又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无形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教学成绩也就有了保证。

三、重实验,促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方法。例如,我們在学习钠的时候在上课之前先做这样一个魔术——滴水点灯。结果整个课堂都沸腾了,水火本不相容,为什么滴水却点燃了酒精灯?这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金属钠着火能用水灭火吗?这一系列问题吸引着同学们继续研究钠的性质。除了认真观察实验我更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为证明足量的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和等量的盐酸反应,其中碳酸氢钠放出的气体更多更快。由于生成的气体是无色的,不便于观察,我们就在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洗洁精,直观的得出泡末多的试管产生的气体就多。在做焰色反应演示实验时,绝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远距离透过蓝色钴玻璃看清楚钾的焰色反应,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直接用铂丝沾取氯化钾固体放在酒精灯火焰外焰边上灼烧,产生的紫色火焰非常明亮。通过以上的实验改进,同学们提高了科学素养,同时也极大的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功夫全在细微处”因为我们重视细节,所以我们获得成功!

四、想方法,减负担。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及铝的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无助的感觉。教师在讲授一些复杂的知识点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讲单边记忆法,还原剂容易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这样,学生不容易混淆,既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又使学生树立了信心。在学习铝的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时,其中铝沉淀及图象分析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酸碱质子理论给下列物质按酸碱排序HCl、AlC13、Al(OH)3、NaAlO2、NaOH并利用归中规律和就近原则,得出两边的物质生成中间的物质。例如,HCl 和 Al(OH)3 反应生成AlC13,Al(OH)3和NaOH反应生成NaAlO2,AlC13和NaOH生成Al(OH)3或者NaAlO2。根据就近原则,如果AlC13过量生成Al(OH)3,NaOH过量生成Al(OH)3。这种方法方便,容易理解,即使是普通班的同学都能很快掌握。

五、不抛弃,不放弃。

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化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和谐、轻松、高效的课堂环境是我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上课时,我经常提醒学生拿起“枪杆子”做笔记,鼓励学生自己“招聘人才”共同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推荐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并“怂恿”台下的同学给他挑毛病,每次做实验学生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班都有化学后进生,如何让他们感觉老师在关注、尊重和欣赏他,这需要我们的平常心。例如,在课堂上有人睡觉,在我点名提问他之前我会说:“听说小睡一下学习效率高,我们现在请某某同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评价方式上,因为每个学生都想给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我尽量找出他的优点给予公开表扬。在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时,适当淡化分数,而是强调:“哪个知识点需要老师补充的?”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又学会了主动和老师交流,寻找差距,提高自我!

总之,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轻松学化学,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 郑 伟. 高初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浅谈[J].科学咨询,2008(1)

2 石杨红. 高一化学教学策略初探[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高一化学教案 篇4

一、原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H2OH++OH-

1.25℃,——→c(H+)H2O=c(OH-)H2O=1×10-7——→Kw=1×10-14

2.25℃,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3.25℃,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4.25℃,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5.25℃,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6.升温100℃——→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1×10-7——→Kw=1×10-12

7.100℃,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8.100℃,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9.100℃,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10.100℃,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二.利用上述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1.25℃时,pH=1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2: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1]·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3,即c(H+)H2O=10-13<1×10-7。

2.25℃时,pH=13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3: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3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OH—)H2O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4,从而得出c(H+)H2O=10—13<1×10-7。

3.25℃时,c(H+)H2O=10—13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13——→<1×10-7——→平衡向左移动——→抑制水的电离——→加CH3COOH、H+、NH3·H2O、OH-

若为酸,则pH=1;若为碱,则pH=13。

4.100℃时,pH=4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7: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7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4]·c(OH-)H2O=10—12,从而得出c(OH-)H2O=10-8,即c(H+)H2O=10-8<1×10—6。

5.100℃时,pH=11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8: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8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OH—)H2O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2,从而得出c(H+)H2O=10-11<1×10-6。

6.25℃时,pH=3的NH4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NH4Cl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NH4++H2ONH3·H2O+H+——→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7.25℃时,pH=11的CH3COONa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CH3COONa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CH3COO-+H2OCH3COOH+OH-——→溶液的OH-是水电离产生的——→c(OH-)H2O=c(H+)H2O=1×10-3>1×10-7

8.25℃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7——→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10;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9.100℃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6——→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8;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10.25℃时,pH=3的溶液,其溶质可能是什么?水电离出氢离子的浓度为多少?

[思维路径]

pH=3的溶液,

其溶质可能是酸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3+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3]·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1,即c(H+)H2O=10-11<1×10-7。

其溶质是强酸弱碱盐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高一人教版化学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特殊例子,通过分初中概念的逐步分析,使学习能从初中的特殊例子转移到高中扩大的概念的实质了来。若能从理论上、其它概念的发展的类比上进行分析,学习对其实质的理解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刻理解,一定会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会理解许多反应的进行的实质,对电化学知识也一定会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会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今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会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3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新上高一的学生从心理上还未完全从初中的心理、思维方式上转变过来,理解能力还不十分强,但上高中后都有一种好奇心、好胜心,同时也都有一定的进取心,特别是考入重高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正确引导,逐步培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时期。 3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评论(0)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评论(0) 学时难点

氧化还原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从分类引入氧化还原反应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不知道大家看到氧化还原反应这几个字有 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呢?提到 反应,大家先来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学过 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他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活动2【讲授】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初中阶段我们认为它是还原反应。我们仔细思考,在反应中仅仅发生了还原反应吗?如果继续看,会发现氢气得到氧变为水。我们可以这样想,物质它不会消失,既然氧化铁失去了氧,必然有另一种物质得到氧,才能达到平衡。就好比商人,要卖出一件物品,是不是必然要有人来买?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同样的,得失氧也是同时进行的,换句话说,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我们给这种反应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有得失氧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3【讲授】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下列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反应中均有化合价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观察,思考,归纳,交流,得出结论: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有某些元素化合价的升高与降低,进而逆推出凡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4【讲授】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如下环节:

环节1: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结合教材阅读,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中氯化钠形成过程示意图完善该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变化间联系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6-37页

环节2:分析氢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及氯化氢形成示意图

3.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从NaCl和H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活动5【讲授】分析氧化还原反

双线桥法:

(1)标出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升降。

(2)画箭头,箭头由反应物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种元素。

(3)在桥上标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 ,被氧化、被还原,同时用a×b e-形式表示得、失电子数。

a—得、失电子的原子总数

b—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a,b为1时可省略)

口诀:升 失 氧、降 得 还

【练习】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6【讲授】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判断依据:化合价升降

2.本质:电子的得失与偏移

3.标双线桥口诀:升 失 氧、 降 得 还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上习题。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学时难点

氧化还原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从分类引入氧化还原反应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不知道大家看到氧化还原反应这几个字有 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呢?提到 反应,大家先来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学过 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他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活动2【讲授】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初中阶段我们认为它是还原反应。我们仔细思考,在反应中仅仅发生了还原反应吗?如果继续看,会发现氢气得到氧变为水。我们可以这样想,物质它不会消失,既然氧化铁失去了氧,必然有另一种物质得到氧,才能达到平衡。就好比商人,要卖出一件物品,是不是必然要有人来买?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同样的,得失氧也是同时进行的,换句话说,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我们给这种反应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有得失氧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3【讲授】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下列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反应中均有化合价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观察,思考,归纳,交流,得出结论: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有某些元素化合价的升高与降低,进而逆推出凡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4【讲授】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如下环节:

环节1: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结合教材阅读,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中氯化钠形成过程示意图完善该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变化间联系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6-37页

环节2:分析氢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及氯化氢形成示意图

3.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从NaCl和H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活动5【讲授】分析氧化还原反

双线桥法:

(1)标出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升降。

(2)画箭头,箭头由反应物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种元素。

(3)在桥上标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 ,被氧化、被还原,同时用a×b e-形式表示得、失电子数。

a—得、失电子的原子总数

b—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a,b为1时可省略)

口诀:升 失 氧、降 得 还

【练习】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6【讲授】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判断依据:化合价升降

2.本质:电子的得失与偏移

3.标双线桥口诀:升 失 氧、 降 得 还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高一化学氯教案2 篇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与碱的反应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使学生认识卤素——成盐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使学生继续了解氯气及含氯化合物的重要用途及其两面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与碱的反应及氯离子(Cl-)的检验 难点:氯气与碱的反应

教学环节

新 课 导 入

教师活动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非典”,扰乱了从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击“非典”的动人篇章。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一种有效的消毒剂——84消毒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你知道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制备的?它的消毒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归 纳 整 理 思 考 交 流 实验 探究 指导学生完成有关实验

往两个充满Cl2的集气瓶里分别加入5mL的水和5mL的15%NaOH溶液,振荡,观察产生的现象。

氯气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 + H2O = HClO + HCl,当向NaOH溶液中通入Cl2后,Cl2 先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 HCl,然后二者再分别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NaClO、NaCl和H2O。将上述两个分反应两边分别相加,即可得到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 +2 NaOH = NaCl + NaClO + H2O。显然Cl2与碱溶液的反应要快得多。实验室也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吸收Cl2尾气的。

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也是工业制取漂白液的原理。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物质,可用来杀菌、漂白。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

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你知道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活动

思考 交流

归纳 整理

应 用 与 实 践

活动 探究

归纳 整理 也是NaClO。

(1)工业上常用氯气与消石灰反应制得漂白粉,请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什么?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什么?(2)漂白粉(或漂粉精)本身有漂白性吗?它的漂白原理是怎样的?

检查小结

这一反应为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Ca(ClO)2。漂白粉或漂粉精本身没有漂白作用,也就是说它本身不能直接用来漂白。使用时,它必须与水及空气中的CO2共同作用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才能用来漂白有色物质的。这一变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HClO。

完成下列表格

漂白粉 漂粉精 漂白液

成分

有效

成分

往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再逐渐滴加氯水,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中酚酞褪色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往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要变红,但逐滴加入氯水后,溶液的红色又逐渐消失。溶液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可能因Cl2与碱发生了反应,消耗了碱所引起的;二是可能因氯水中含有的HClO起了漂白作用而使酚酞褪色的。可通过下列实验加以证实:往上述褪色后的溶液中再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若溶液又出现红色,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是因Cl2与碱反应消耗了碱所引起的;若溶液不再出现红色,则是因氯水中的HClO的漂白作用所引起的。自学 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并给出问题 阅读教材P73最后两自然段和资料卡片以及P74第一自然段,思考:氯气有哪些重要用途?这些用途各由氯气的什么性质决定的?

归纳 整理 检查小结

氯气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通过氯气能在一定条件下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反应而制备各种重要的氯化物,如SiCl4、GeCl4、TiCl4等;通过氯气与很多有机物反应制备一些重要的有机产品,如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等;通过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强氧化作用的HClO而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通过氯气与碱的反应来制备漂粉精和漂白粉等。

实验 探究 归纳 整理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4-6

小结氯离子(Cl)的检验方法:

完成实验4—6,观察现象,并填写教材P74上相关表格

往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则证明含有Cl;反之,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溶解,则证明含有Cl。

―应用 与 实践

自 学 讨 论

完成课后第 11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给出问题:

阅读教材P74科学视野:成盐元素——卤素,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包含哪些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大这一性质是怎样变化的?这一性质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3)根据上述(2),你能推导出卤素单质与H2、水反应的快慢吗?试说明这一快慢顺序是怎样的?

归 检查小结

(1)卤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和砹(At)五种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最外层各有7个电子;不同点是:从氟到砹,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纳 整 理 依次增多。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都具有氧化性,而且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大,氧化性逐渐减弱。这一性质的变化是由其原子结构特点的变化(即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引起的。

(3)根据(2)中从F2到I2,氧化性依次减弱,可以推出卤素单质与H2、H2O反应越来越慢。

活 动 探 究

归纳 整理 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 已知氯水呈浅黄绿色,溴水呈黄色,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呈橙红色,试根据Cl2+2Br-= 2Cl-+ Br2设计实验证明氧化性:Cl2>Br2。提供的试剂有:氯水、溴水、NaCl溶液、KBr溶液和CCl4

取少量KBr溶液置于一洁净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氯水后,再加入适量的CCl4,振荡,若CCl4层出现橙红色,则证明上述反应发生,亦即证明氧化性:Cl2>Br2。

向学生说明加入CCl4的原因:溴水和氯水的颜色差不多,为便于确认该反应已经发生,通过Br2在CCl4中的颜色变化来加以确认。

应用 与 实践

课 下

完成课后第10题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途径,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含氯化合物的名称、探 究

化学式和用途等,做成资料卡片,并与同学交流。

板 书 设 计

2、氯气的化学性质(3)与碱的反应

二、氯离子(Cl-)的检验

三、卤素——成盐元素

1、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巩固练习

1.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A.可与碱反应

B.有漂白性

C.见光能分解

D.次氯酸钙溶液可与碳酸反应生成次氯酸 2.检验Cl时所用试剂稀HNO3的作用是()A.防止CO32的干扰

B.防止Cl的干扰 ―

――C.生成Ag2CO3沉淀

D.防止NO3的干扰

3.为了防止吸入氯气中毒,可以用浸有某种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这种物质可以是()A.NaOH

B.Na2CO

3C.NH3

D.NaCl 4.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跟卤素单质相似,它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IBr + H2O =HBr + HIO。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IBr是双原子分子

B.在很多反应中,IBr是氧化剂

C.和NaOH反应能生成NaBr

D.和H2O反应时,IBr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5.向NaI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灼烧上述残留物,最后得到的物质是()

A.NaCl、I2

B.NaCl、NaBr

C.NaBr、I

2D.NaCl 6.将下列物质分别滴加到干燥的有色布条上,不能使其褪色的是()

A.新制的氯水

B.液氯

C.次氯酸钙溶液

D.盐酸和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 7.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F2 + 2H2O = 4HF + O2

B.Cl2 + H2O = HCl + HClO C.BrCl + H2O = HCl + HBrO

D.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8.1820年德贝莱纳用MnO2催化KClO3分解制氧,发现制得氧气有异常的气味,使该气体通过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则该氧气中可能混有()A.Cl2

B.Br2

C.HCl

D.CO2

9.氯气通入消石灰得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OH)2∙3CaCl(ClO)∙nH2O。现有一种漂白粉的“有效氯”(过量HCl和漂白粉作用生成Cl2的质量和漂白粉质量之比)为35.5%,若该漂白粉的组成和上述化学式相符,则式中n值应是()A.6.5

B.8

C.8.5

D.10 10.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有一种X(X为Cl、Br、I)离子,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A.Br、I、Cl

B.Br、Cl、I

C.I、Br、Cl

D.Cl、I、Br―――

―11.已知Br2跟NaOH溶液的反应类似于Cl2跟NaOH溶液的反应,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12.把滤纸用淀粉和碘化钾的溶液浸泡,晾干后就是实验室常用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这种试纸润湿后遇到氯气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备课参考

1.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答案:1D 2A 3B 4D 5D 6B 7C 8A 9B 10A Br2 +2 NaOH ==NaBr + NaBrO +H2O,Br2 + 2OH ==Br + BrO +H2O 试纸会变蓝色,因为Cl2能将KI中的I氧化为I2,I2使淀粉变蓝色

----2.资料运用

(1)教材《化学》必修I,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必修I(3)《中学第二教材》高中化学必修I,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

薛金星(4)高中课程《新学案》,主编

刘成坤

卤化银与照片

氟化银、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统称卤化银。它们有很多重要的性质,但比较奇特的要属其感光性了。

1893年8月15日,在法国科学大厅里,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光学照片,引起了强烈轰动。这张照片的发明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路易斯•达奎尔,在他研究布景设计时,发现了碘化银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感光的神奇现象。不仅碘化银,还有溴化银、氯化银等,对光都很敏感,受光照后便会分解。

照相所用的底片和像纸就是根据卤化银的这种特性制成的。底片上涂有一层感光层——乳剂膜。乳剂膜是用溴化银、氯化银和少量的碘化银,调入透明的明胶,均匀地涂在用醋酸纤维或聚酯等材料制成的胶片上所形成的。这层薄膜虽然只有5~7微米厚,却是感光成像的策源地。乳剂中不含氟化银,是因为它易溶于水。溴化银的感光速度很快,氯化银的感光速度较慢,碘化银的感光速度极慢。但溴化银中加入少量碘化银,其感光灵敏度会大大提高,所以它们常混合使用。像纸则是将乳剂涂在特制的纸上制成的。

底片和像纸要形成影像,需经过三个主要阶段:感光、显影和定影。

照相时,人或物体上亮的部分的反射光线通过镜头聚集在底片上,这时,乳剂膜中的银离子活跃了,感光的比没感光的要“兴奋”得多。这时在底片上就形成了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影像,叫潜影。潜影是保存在卤化银颗粒中的看不见而又能显现出来的影像。

潜影要经过显影才能变成明影。显影剂是一种有丰富的自由电子的还原剂,它能使已感光变得很“兴奋”的卤化银中的银还原出来,形成黑色的银粒。感光强的地方,银粒的密度就大,颜色就深;感光弱的地方,银粒的密度就小,颜色就浅。这样就形成了清晰的黑白影像。

显影后的底片还要在定影液中进行定影,即让定影液与底片上未感光的卤化银发生反应,使难溶于水的卤化银变为易溶于定影液中而从底片上除去。要不然,见光后原来未感光的卤化银还会继续感光分解,使底片完全“灰雾化”,变成一片黑。

经曝光、显影、定影处理后的底片上台阶影像与实际影像是明暗相反的,称作负片。将负片放在像纸上使像纸曝光,再经过显影、定影,便得到与实际影像明暗一致的照片。

浅谈高一化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篇7

一、平缓教学台阶, 衔接知识连结点

所谓“连结点”是指初中已零星学过的定性的、简单的, 到了高中要进一步拓宽和延伸的知识。例如:燃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 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 是“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 不复习初三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后就开始新课学习。还有些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 使用初三旧教材来复习, 这些做法都是对平缓台阶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我认为平缓台阶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 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 还定量分析, 不但记住是什么外, 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同时, 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 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 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初中教材文字活泼, 有较多插图, 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 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相比较而高中教材显得平白、呆板、难懂些。第二是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识记的东西多, 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进行理解记忆, 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 欠缺独立思考能力, 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 以主动接受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也就是初中到高中, 要实现死记忆向理解记忆的转变, 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第三是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 遇到了新的教师, 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 新生一般都需要三周多的时间来适应新教师新环境。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言语、作业要求、课外活动等, 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 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认识到平缓台阶的必要性后, 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 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 还要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 认真调查分析, 做到知己知彼。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 也就是“备教材”。中学一般是“高中循环制”, 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 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 (九年义务教本) 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 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 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 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 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 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 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 才能使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的处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来了解学生。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 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的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 做到“知己知彼”后, 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2) 抓住重点问题, 采取多种方式复习。复习不是简单地过一遍, 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 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 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 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例如, 问卷调查后发现, 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自燃、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是高中化学的基石, 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如在《省教科所的高中毕业会考纲要》化学分册中, 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 《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 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复习,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旧内容。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 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 要留一定空间, 讲练结合, 设置疑问,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以适应高中教学。

(3) 及时查漏补缺, 适当拓宽延伸。既要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 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 补上知识上的“间断点”。所谓“间断点”就是初中未学过, 但学生已有所感触, 有所介绍的知识。明确了“间断点”就能及时填补, 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通过问卷调查, 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第一, 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 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 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 高中讲到时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第二, 关于溶液组成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 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 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第三, 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 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 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 采用分层教学法, 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展, 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 这是认识发展的规律。

(4) 保证专题质量, “分散”贯穿始终。在保证质量, 扎实有效地用几课时 (我们常采用6课时) 过渡复习的基础上, 还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过渡复习分专题划块复习和分散渗透复习两种形式, 专题划块复习完成后, 分散渗透复习则应贯穿在高中教学的始终, 要坚持不懈。此外, 在新课教学中, 灵活运用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 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 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 又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便于理解记忆, 又能激发兴趣。这样, 就做到从形式到内容的具体统一, 结果是事倍功半、一举两得。把握了“连结点”, 就能实现知识的自然衔接和拓宽。教师做到“知己知彼”, 逐步完成自己确立的过渡复习目标;学生扎实掌握了“双基”知识, 适应了教师、教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诸多方面, 一定会消除步入高中后的不适应感, 爱上化学这门学科, 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

二、紧扣教学大纲, 灵活驾驭教材

较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对教材本质的认识和灵活驾驭能力。作为高中衔接期的教学, 驾驭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间断点”知识的补充宜缩不宜扩、“连接点”知识的过渡宜深不宜浅、“一类”知识的教学宜细不宜粗、能力的提高宜缓不宜急。“间断点”一定要及时补上, 同时要注意缺多少补上多少, 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甚至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连接点”知识要着重研究新旧知识在层次上的差异, 把握好延伸范围的深度。例如:从单一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到氧化还原反应, 从溶质的“质量分数”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以及相互换算等, 都必须明确讲解并逐步打破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缺乏科学依据的思维定式。同一类知识有其明显的共性, 因此应从多角度、多层次详尽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从初中阶段的认识能力自然地引到高中阶段, 使其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

活泼的课堂气氛,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 培养能力。主要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以趣开头, 抓学生兴趣。有人说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如在教授“物质的量”一节时, 我给讲桌上放一杯水后, 问学生这一杯水有多少个水分子?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说:“分子的体积是很小的, 一滴水 (按20滴水的体积为1m L计算) 里大约有1.67×10的21次方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 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 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据此知道难以数出这杯水的分子数时, 学生们的兴趣就会高涨起来:怎样才能知道这一杯水有多少个水分子?这时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这样本节课就会生动很多。

(2) 多用亲切的语言, 增加师生情感。在教学中, 要多用勉励、启发和激发性语句, 使学生很快与老师沟通心灵, 主动地、积极地进入学习高中化学的角色。这样, 就能使学生信任和尊重教师, 感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是共闯化学难关的好帮手, 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3) 用活关联词语, 增强语言感染力。在课堂上, 除了用生动、准确且幽默的语言外, 还应注意用活关联词语, 声音、语调应抑扬顿挫。忌多重复, 忌“口头禅”, 忌“连珠炮式”的“满堂灌”发问。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和谐富有美感的语言, 使学生的精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利用。

(4) 学法指导要细致, 习惯纠正应及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效果的好坏, 最后还得通过学生来检验。高一的前期应开设课外学生方法指导课, 如针对学生不会阅读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实际, 专题介绍几种阅读方法, 像重读理解法、类比理解法、实验助解法等。同时, 明确指出不同类别的概念和规律在理解程度上有不同的要求, 从而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尤其是学生在初中留下来的“死记硬背”的恶习, 要做彻底更正。要理清解题思路, 拟几类例题作专题指导, 从读题、审题到解题步骤要一一指导和严格要求。注重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要将“一听就会, 一做就错”的通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达到“会”就能做“对”的境界。

(5) 有的能力和要求不能急于求成。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坚持“遇到了不回避”的原则, 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概念的理解上。“诱其下海而畅游”, 为得到较高的要求而通过较难的试卷来拔尖, 将会欲速则不达。

高一化学教学如何夯实基础 篇8

【关键词】 高一化学 夯实基础 措施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49-01

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要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刚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只是在初中进行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比较局限,基础不够扎实,有的学生不能写出常用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没有记住一些化学元素的化合价,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不能够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也没有时间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我认为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例如化合价、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复习,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在进行化学元素符号的复习过程中,以一至二十号化学元素为重点,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至二十号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符号,不会写的部分要留出空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没能写出的化学元素进行重视,再通过板书的形式,带领学生写出这些元素的符号和名称。板书演示完后,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在帮助学生复习常用化学元素的化合价时,可以为学生编排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要想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化学,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较低的起点出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结合一些基础的例题,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不断思考。

二、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走向成人化。在学习时,更加倾向于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更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新的知识。这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学生化学体系的建立,更好的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类,并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写出反应类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发现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化学反应的本质得到表现,同时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学反应。然后从初中课本中得失氧的内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铺垫,将这种分类的不足进行展现,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再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还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帮助学生做好盲点知识的学习

要想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就要从整体出发,不能忽视每个知识点,因为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体系,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上存在欠缺,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必要的联系,这些练习的内容要以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为主,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点,通过练习的方式,逐个解决这些盲点。通过长时间的联系,学生的化学基础得到了夯实。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在判断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在教学中要对加强对这方面的联系,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告诉学生只要是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不管是对哪部分知识的考察,都要按照顺序进行分析,首先表明化合价,找出化合价的变化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然后在确定哪种物质被氧化,哪种物质被还原,在反应物中,化合价升高的是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是氧化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氧化的是还原剂,被还原的是氧化剂。通过这样的练习和讲解,学生就能够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准确的分析,通过化合价的变化来解题。学生的化学基础得到夯实,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更好的进行学习。

总结:以上就是对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如何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的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的知识为例子,提出了夯实高一学生化学基础的措施。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要想更好地扎实高一学生的化学基础还需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弘.浅谈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和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6).

[2] 吴玲.学生学习化学概念错误成因及其矫正[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05).

上一篇:财政局机房管理制度下一篇:无违法违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