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远程教育学习总结(精选8篇)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对于历史教材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参考书(《辞海》、教师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籍等),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
其次,要抓住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成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
在初中时,历史对于我来说只是一门副科,只要 考及格就行,当时我的历史学习几乎没有什么方法,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但这只适用于初中的历史,并非是我今天要讲的历史的正确学习方法。所以,我强调一点:历史决不是可以靠记忆就能攻克的简单课程,它同样要求掌握特殊有效又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教育内涵
历史是一门以社会发展为主线、以生产力提高与人的思想变更为基础的学科, 由于它涉及时间、人物、事件、发展思想、变革与动力、社会的进步与演变, 因此, 在学习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 死记硬背的内容多, 理解的知识体系显得少, 这严重阻碍了历史学科的教学与改革。面对这种情况, 在全面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之后, 针对目前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我们确立了从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教育入手进行改革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所谓情感教育, 就是通过历史教学内容, 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环境和对后者产生的影响, 转化为学生对党、社会、人民的热爱, 转化为为祖国、为社会奉献的动力, 转化为尊敬师长、热爱同学、关心他人、积极学习上进、勇于吃苦耐劳、以集体为核心的个体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寓于学习历史学科中。历史学科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 需要挖掘历史教材内涵, 更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等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动机, 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 它是学习意志、能力、品质的具体体现, 更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源泉。教育者认为, 一个人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 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就有正确的学习动力, 就有前进的方向。因此, 加强学习动机教育,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历史教材的实际出发, 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指导、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人物的内在心理变化与分析、历史事件所提示的教育内涵、人们的反思等进行有计划的教育, 从而达到启发动力、刺激情感、提高能力、全面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情感教育往往与学习动机相连, 这是因为情感是一个人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它属于人的意志范畴, 如果一个人有好的情感, 就会产生好的动机;反之, 没有一个好的情感, 就很难说有良好的动机。动机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 它往往受情感的影响, 甚至会由情感决定动机。理论和实践证明, 良好的情感决定动机的趋向, 动机的优劣受情感的支配。因此, 对于教育工作来说, 将情感与动机联系在一起, 进行组织教学, 进行教学改革, 一方面能体现现代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提高历史学科学习成绩,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使被教育者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 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科学发展。
二、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教育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和动机教育,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挖掘教材的内涵, 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二是通过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是通过活动,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其中挖掘教材内涵是基础, 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个学科教学, 离开了已有的素材,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因为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起到带动作用, 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提高学习成绩。活动是个载体, 一方面通过活动激励动机, 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促进发展。
(一) 通过挖掘教材的内涵, 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其内涵丰富, 知识体系严谨, 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学习动机教育的最好素材。历史教师应好好把握, 真正理解它的教育意义所在, 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例如, 历史教材中的人物, 无论是对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是否具有推动作用, 或者对历史的评价起到什么作用, 他们的情感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历史的进步, 甚至影响到一代人的思想与思维的深刻变化, 影响到历史的进步与变革。像“西安事变”中的毛泽东、周恩来等, 他们都是伟人, 思想进步, 对事态的分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但当遇到具体问题时, 其思想、情感都发生质的变化, 因为伟人也是人, 也具有一般人的情感, 当情感与祖国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往往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以民族存亡为重, 此时, 反映在历史事件中的往往是精湛的处理艺术与敏锐的洞察力相结合, 往往是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民族团结, 造福中华民族。这种具有民族精神的情感, 正是高中学生所要学习的。学习历史和其他学科一样, 只要将情感注入学习之中, 就会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知识的海洋中永远吸纳具有动力之帆的勇敢者, 更吸纳具有民族精神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历史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很多, 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 研究教材, 运用好教材, 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推进历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二) 通过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史教学方法很多, 但启发式教学、事件导入、讨论归纳、分析判断、情境导入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 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 通过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 引起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好奇心, 助推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通过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 将历史事件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对人物加深认识, 提高对事件的掌握力度;通过电视或电影素材, 组织基于某一课题的教学, 使历史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拓宽教学领域的同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组织学生对历史发展的问题进行讨论, 多方寻求答案, 积极拓展学习思路, 拓宽掌握空间等。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 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好方法。
(三) 通过多样活动, 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活动是个有效的激励载体。因此, 历史教师应抓住活动这个主题, 围绕激发学习积极性而开展教学, 这样, 一方面能促进历史教学, 另一方面能将历史内容的教学落实到日常活动中去, 促进历史学习, 提升学习质量, 推进历史教学改革。
三、结语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探究;心理学
一、探讨学生的课堂注意分布规律,把握课堂自主学习中各环节所使用的时间
1.学生的注意分布规律。
在课堂45分钟内,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分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注意分散阶段。这时上课刚刚开始,前一节课上的某些内容在学生脑中还处于兴奋中心的位置,课间活动还影响学生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还没有完全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所以学生的注意分散、思路紊乱,但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且注意程度越来越高,最后达到集中,这个阶段持续约5分钟。
第二阶段,注意集中阶段。这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对符合其需要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积极的探讨,学习效率非常高,这是课堂45分钟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持续时间约25~30分钟。
第三个阶段,注意的疲劳阶段。由于积极紧张的学习,学生的头脑逐渐进入疲劳状态,这时学生的大脑疲劳,注意力下降,学习质量下降,该阶段约持续10~15分钟。
2.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和所用的时间。
根据学生注意的分布特点,在课堂前5分钟的注意分散阶段内,我采取课前检测、启发诱导等手段,使学生的注意迅速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
(1)课前检测
检测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紧张的学习情境,并且要求学生的脑、眼、手等感官紧张活动,这时学生的注意就会迅速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2)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3分钟左右的灵活生动的启发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注意迅速地集中到学习上来,这时教师巧妙地导出新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进入新课的学习。
通过5分钟的检测诱导等方式,学生的注意进入高度集中的黄金时期,这时开始进入自主探究学习阶段。在探究学习中,通过学生的脑、耳、手、眼的共同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攻克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注意分布特点,自主探究学习时间应以25~30分钟为宜。
经过25~30分钟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衰退,在注意力衰退的情况下,教师应改变对学生的学习刺激方式,所采取的方法有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利用歌诀、谐音、图示等记忆方法,所用时间为10~15分钟。
二、探讨自主探究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自主探究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适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
1.信息的输入必须准确、科学。就这一点来说,自主探究学习比教师讲解的准确性、科学性都强。
2.信息的输入量必须适合学生的信息通道容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接收信息是以“组块”为单位的。学生每节课只能掌握4~20个组块,而每一节课又可以学习一个“产生式”,这就给我们规划出每节课的信息传输量:4~20个组块或一个产生式。一般说开始学习时,组块的含量较小,以后越来越多,产生式的难度也是开始低后来高。
三、探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历史学科有许多内容需要记忆,探讨历史记忆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历史有哪些记忆规律需要探讨呢?利用首、近、音效应和学生注意分布的特点,提高记忆效果。
1.利用首因效应提高记忆效果
学生的课前5分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于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且速度很快。这时由于学生课间休息,大脑的活动受知识干扰少,所以这时是大脑对外界信息接收即记忆最好的时间之一,即心理学所讲的首因效应。所以我利用首因效应通过小测验、回忆等手段提高记忆效果。
2.利用记忆的最佳时期来提高记忆效果
学生上课从第5分钟到第35分钟这段时间内,注意进入集中阶段。在这30分钟内,从第5分钟到第15分钟,这10分钟的时间是注意的最佳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好,抗外界干扰能力特别强,这段时间内正式自主探究学习开始,即第一遍自读阶段。第一遍阅读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学习目标的知识梳理部分,在注意的最佳时期内,学生阅读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读得特别仔细,信息传输效果好,所以在大脑形成的第一印象特别清晰准确,而第一印象对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要,所以利用注意的最佳期发挥其效益,要求学生在最佳期内进行记忆,提高知识记忆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面对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任何方法都难以指导全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志军.自主学习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张彩霞.构建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D].辽宁师范大学,2004.
高二5班王雪梅
如果把高中历史的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则犹如根基。在课堂上历史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得把课本看“厚”。当时不懂,后来方才明白:书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把课本掌握了就能把历史学好了?当然不是,但要学好历史,课本是非得熟悉掌握不可的,这样方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如何看课本呢,会看的和不会看的不一样,结果也就相差甚远。我想在看书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较,多总结,这样就会多收获。基于此,我在学习历史时总结了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坐标式”与具体事件
这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专题而使用的方法。以坐标原点为一历史事件,以坐标纵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以坐标横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态度观点及行为等,以这样的直观方式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考虑进来,有助于我们对此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中,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以及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顽固派最高当权者各持何态度又各自采取了什么行动。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重点。
二、“提纲式”与总体复习
我在临近考试复习历史时往往采用这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纲的形式把教材知识内容重现出来,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录默写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可以帮你以快速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当然在画这种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多地回想具体的细节和思考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家在学习累的时候,不妨这样在纸上画一画,忆一忆,既休息了大脑,有复习了知识。
三、“点线面结合”与人物评价
学习历史,免不了涉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我认为作为高中生,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把握以下基本的三点即可:“点”即出发点,立场,是历史人物言论行为的初衷;“线”即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条“总线”;“面”是指结合其功过得失综合对其作出的全面评价。比如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既要看到他作为封建官员所持的立场,从而理解其镇压起义军时的残酷凶狠,又要看到他作为洋务派所具有的求强御侮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综合这两方面我们再对其做出客观总体的评价。
四、“先同后异,同中再求异”与事件比较
比较题也是在学习历史中经常遇到的,无外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我想这里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应该先看其相同点,因为不相干的两事物是无法做出比较的,相同点往往是较明显的,这样在作题时就会容易些。比如,比较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既然同称鸦片战争,我们很自然想到二者的关系,后者应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进而想到二者发动的目的和当时的国际背景都是相同的。再如,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异同,同样在字面上我们可看到两次战争都是与外国列强进行的,对他们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对中国的掠夺。所以对那些碰到比较题无从下手的同学,应该学会合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五、“扩展+关键词”与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是我们在考试中必然会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这两点。“扩展”是说在看材料时不应仅仅局限在材料本身,而应把思维进行延伸,把这段材料放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当中,考察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这样就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轮廓,便于在更大范围来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是指材料中不起眼的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信息,看似无用的往往却是重要的,比如材料的出处,时间或者某个人物等,这些都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所以说,难的不是题目,而是我们的眼睛能否看到这些细节。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在这次远程教育培训学习中,听了许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专家讲座,结合新课程,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深刻地认识到:在学生学习方面,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方面,教学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知识的创建与开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观念要发生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应该要发生变化,教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己也体会到,要转变观念,解放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用人格的力量去引导学生,去感染学生才是我们应有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倡导师生关系在教学和学习上应是双方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业务组合。在理论上应充分体现个性、民主和发展精神;在情感上应在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情感联系,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体现,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同时我们应该尽最大能力去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全新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教学调控能力,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较高的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评价上,应着眼于学生,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注重过程的评价。
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与此同时,又观看了一些名师课堂,使我深受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了更好地设计教学,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如何上好各种类型的课,怎样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通过听讲座与交流,我体会到,教学不但要讲究科学,还要讲究创新。尽量上好每一节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这一阶段里,我认真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对课堂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一是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二是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前、课内、课后的关系,课前要吃透教材和学生,课内要重示范、点评、变式的教学和练习,课后要及时跟踪、反馈,暴露学生的错误。三是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要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学习,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在这次远程培训中,我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篇二】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一、课前:以合作互助探究为重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创造性活动,学生自身的认知系统也是由自己进行意义建构的,但由于学生个体的经验、能力和学识有限,独立的学习探究活动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如果学生间能够以合作互助的形式展开探究活动,便能弥补这一缺陷,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和成长。而课前的前置学习又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最佳时机,再加上高中历史知识本身可探究性较强的特征,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前, 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合作互助探究学习活动,是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前,教师以近年来英国苏格兰举行“不流血”的温和式公投的时事为契机,引领学生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深入探究这种制度或现象的来源,具体如下。师:“最近我们都知道苏格兰举行了历史上又一次的全民公投事件,但最吸引人眼球的不是公投的事实,而是这场公投是以非常温和的方式进行的,没有流血,也没有牺牲,这跟英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革命非常相似,因此,老师想请大家先自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一课,并与同伴合作,具体探究为什么英国会频繁发生如此温和、不流血的事件。”事实上,这个问题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所在,引导学生深入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仔细地预习本课内容,而且能够开动学生的大脑,让全体学生齐思考、齐合作、齐探索。
二、课中:以精巧留白设置为诱因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动力,人类也总是为了弥补一个个新生的知识空白而不懈努力和奋争,这与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息息相关,探究学习活动也一样,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抛出各种知识留白,才能调动学生这种无穷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动机,不至于使学生的个性和探究热情被一步步地束缚和框定。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典型特征是保留了君主制的传统,也正因为君主制的保留,才使得英国的革命能如此温和, 没有血腥味。但君主制的存在对于新生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来说,始终是一种隐患,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权利法案》 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了学生这一认知冲突,科学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补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排除隐患,给君主制戴上了一个‘紧箍咒’,并附上了神秘的‘咒语’,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这个‘紧箍咒’的所在, 并看看你会不会念这个‘咒语’呢?”在此,教师显然将枯燥的 《权利法案》学习活动改造成了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探究活动, 而且设置了两个明显的悬念,学生完全可以在这个趣味的探究过程中进行快乐的补白和对话。
三、课后:以知识拓展研究为核心
虽然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随着一堂课的结束而终止,相反,课堂教学其实只是学生系统学习活动和过程的冰山一角,学生主要的学习探究活动应当在课堂之外,课堂教学只是起着核心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学会将作业渗透到学生的课后探究学习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将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创新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也满足了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探索求知的需求。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一课所涉及的知识量较大,教师只能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梗概以及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对于学生个性所指向的细节,或需要更加深入探索的内容,都只能放到学生的知识拓展学习当中,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助探究的形式,彻底学好本课内容。如教师可以以材料“卡梅伦当选为英国首相”为基础,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和提升,具体的探究问题可以设置为:“卡梅伦当选首相的条件有哪些?作为首相,他都具有哪些权利?他与议会、女王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四、结束语
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高中历史学习的活动过程,在此,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高中生主要运用和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应当得到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视和运用。
摘要:历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习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高中历史知识,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秘密法宝,更是合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根本学习方式之一。文章将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高中历史 阅读理解 知识网络 学习公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95-01
据我市教育局统计,在近几年高考中,文科综合中历史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在三科中都是最低的,老师和学生为此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经常听到文科班学生抱怨历史科难学,即使将教材看几遍,收获也不是很多。总觉得打开书好像什么都知道,合上书就糊涂了。或者是教材背得很熟,但考试成绩却总是不理想等等,似乎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这正反映出我们学生没有掌握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如何学习历史,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阅读理解教材,构建知识网络
阅读课本注重对历史基本知识准确、熟练把握。一是由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即理清本节标题与各目之间、各目与各目之间、一目中每自然段之间、各要点之间的关系一一列出,整理出本节的提纲。二是由零散到完整、从部分到全部:将散落的知识点归纳概括成知识链。如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等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事件,几个相关的历史事件形成某一阶段的特征。三是记忆课本中的关键性定性词、句。如“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深化”等句子中的关键词“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不断深化”等定性句子要背死记硬。课本上对它们已有了准确的概括,考试时只需要背出来就行了,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有较高的得分率。学习历史的同学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内容太多不好记忆,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十国:南、北、汉、闽、楚、吴,南唐南平前后蜀,还有吴越毋疏忽。尤其是时间和会议、条约的内容,在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现混淆知识的现象。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必须死记硬背的,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些知识是非常好记的。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我们只要用“公开行贿、天经地义”八个字就可掌握。可采用干支纪年法,10个天干与0~9十个阿拉伯数字一一对应,如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个位为“4”,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个位为“1”,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个位为“8”,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更好记住设计事件发生的时间。当然历史知识记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细心总结,熟练应用,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一定会大有裨益。
2 准确掌握历史概念,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近几年的高考题,特别是选择题,很多同学感到与平时学的知识没多大关系,似乎平时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历史事件和概念的理解不准确和深入。要学会理解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中国近代的变化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全面了理解及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手段,下面举个例子来说,如“五四”运动就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要从国际角度分析就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而从国内角度分析就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先从内部条件的经济条件来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思想的指导;再从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每一个知识点都要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采取设问,虽然回答的角度有所不同,但都是一个史实,所以我们要全面分析每一个历史的知识。这样就能实现对历史事件的融会贯通,做到“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超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得其真意而忘记单个知识点)。
3 通过公式来牢固掌握学习
历史背景的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包含了:(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第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向西方学习。第二,国际:(1)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2)政治:瓜分狂潮。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第一,国内:(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2)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3)思想:列宁主义指导。第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原因深度分为: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高中历史远程教育学习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学习指导集结07-25
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07-19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11-07
省级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总结09-15
天津市高中历史三年课改总结06-22
高中历史阅读能力05-24
高中历史培训反思05-27
微课程高中历史07-04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07-06
高中历史记忆技巧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