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推荐8篇)
科技领域发展规划
(企业图标)
#########单位
2011年1月26日
目录
一、前 言..........3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5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5
(三)发展思路..........5
(四)发展目标..........6
三、科技发展规划...........6一、前 言
未来五年是实现####单位“########”愿景目标的重要五年,也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五年。根据公司的发展定位明确新的战略定位,健全和发展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体系,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中心,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人才支撑###公司成为“#####”是####单位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迫切要求####单位在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方针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据公司《科技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科学制定技术领域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模式,积极实施,稳步推进。
国家科技部在制定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高层研讨会上要求,科技工作要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制定并组织实施####单位技术领域发展规划,对于落实科技兴院和人才强院战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紧紧围绕公司实现战略目标,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研究提出了####单位未来五年技术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立了每个技术领域的建设目标、发展方向、优先主题、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设备添置计划,提出了促进技术领域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精神,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以##工业战略性前瞻
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为己任,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为公司的控亏增盈攻坚战和深度结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取得了以下主要成就:
1、承担了#项科研项目
####单位紧紧抓住“####”这一首要任务,面向公司产业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产品结构调整四大主题,并重点开展目标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个主题的研究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创新求强,自主研发了一批意义重大的科技项目,“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国家、公司、##省及##市的重大、关键、前瞻项目##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国家“863” 计划项目#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项,国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项,##市项目#项。
2、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项
在###工业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成果,提升了###工业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部分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国际影响力日益显现,在####单位的发展历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先后获得#####奖项,其中十大推广应用的重大关键技术为###工业科技创新和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公司迎战市场,实现新增长点的撒手锏。
3、专利
4、十大推广应用的重大关键技术
5、实施人才工程
6、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引下,围绕公司“#############”的发展方向,及未来5至10年“####公司”的目标,####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二)基本原则
####单位技术领域发展将遵从“以人为本、需求引导、强化创新、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是####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思想,强化科技人才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需求引导是####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基点,强调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公司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满足公司“#####”的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3、强化创新是####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导向,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实现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实现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技人才培养、科技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大力增强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重点突破是####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选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以对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技术为切入点,突破牵动性技术,攻克关键性技术,着力应用基础性技术,储备前瞻性技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三)发展思路
####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公司、优化整体布局、突出#特色、做强传统领域、发展新兴领域、提升创新能力”:
1、围绕##公司就是作为公司的研发中心,要在公司转型中发挥技术优势,进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做建设世界一流##公司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者。
2、优化整体布局就是要突出技术领域发展的系统性,从完善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提出对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需求,从完善技术创新链条、支撑中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出发,优化技术领域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
3、突出#特色就是要贯彻公司优化发展##略思想,发挥在##的基础研究、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产业化完整研发体系,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的优势,保持在###技术领先地位,为公司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业提供技术支撑。
4、做强传统领域就是做####具有十年发展史的传统领域和学科,要开发引领这些领域科学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和成果,引领#工业的科学发展。
5、发展新兴领域就是要突出技术领域发展的创新性,按照国家“十二五”鼓励发展新兴战略领域,在公司支持下重点##领域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6、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坚持“####”方针,强化以人为本,注重基础研究、完善平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四)发展目标
三、科技发展规划
关键词:科技发展规划,通信运营科技规划,科技创新,科技规划价值,规划保障
一、科技规划的定义
科技规划是为指导一段时期内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而制定的一种综合性规划, 包括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主要政策和重要措施等方面。
科技发展规划是科技发展方针政策的客观表现和具体化, 它反映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行业、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发展规划按时间长短可划分为三个类型:
1) 长期规划。一般为10~15年。长期规划基本上是一个设想, 是一种指导性的科技规划。
2) 中期规划。一般是5年。中期规划与国家、行业或企业的5年发展计划并行, 其核心是配合近期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国家、行业或企业的重点科技项目。
3) 滚动规划。一般是3年, 每年滚动制定。滚动规划是在中期规划的基础上, 为了有效落实中期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 提出具体的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对于技术变化较快的行业和企业, 滚动规划也用于紧密跟踪最新的行业内外技术发展动态, 对中期规划的内容和目标进行修正和调整, 以确保行业或企业在快速的技术演进过程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1955年, 国务院科学研究计划工作小组提出了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报告。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 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 历经七个月完成了《规划纲要 (草案) 》, 经反复讨论修改, 1956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十二年科技规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此后, 国家分别于1963、1978、1983、1991、1994和2005年编制了6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对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为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同时, 自1991年《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发布以来, 国家开始系统化的每五年制定一期五年科技发展规划, 最近一次是2010年制定的《“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通过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从而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
近几年, 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确立,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各行各业也开始制定适用于行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科技发展规划, 一般以五年科技发展规划为主, 同时一些高科技企业及其分公司还每年制定滚动的科技发展规划, 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发展需求。
二、科技发展规划对通信运营企业的价值与意义
自上世纪末, 互联网蓬勃发展, 近十年更是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时期。我国通信运营企业经过多次的改革、重组, 目前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3家运营企业的竞争市场。如果说21世纪前十年是通信运营企业内部竞争为主的话, 那么最近几年, 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开放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风生水起, 通信运营企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扩展为国内外互联网巨头, 各种层出不穷的移动互联网新产品、新概念、新思路, 都对传统的通信运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以往的通信业巨头正在一步一步沦为互联网企业的管道工, 除了提供低廉的话音和数据通道服务外, 正在逐步丧失对行业的把控和对用户的吸引。
除此之外, 日新月异的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考验着通信运营企业的技术更替能力,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简称4G) 正在全球开始商用, 从现有3G网络过渡到4G网络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基础网络建设, 同时对智能管道的优化与建设、移动信息安全的保障, 内部IT支撑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在市场业务发展方面更是面临着同质竞争、终端渠道竞争和民营企业入网竞争等多重压力, 如何能在技术发展和业务发展等方面走在行业的前列, 是目前通信运营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 通信运营企业有必要制定自己的科技发展规划, 以有效应对来自行业内外部的竞争和挑战, 在技术演进和业务创新等方面未雨绸缪, 提前部署, 展开深入而广泛的项目研究和探索, 并通过知识产权申请对技术和业务创新内容加以保护, 以有效保障企业的权益。
当然, 面对创新规划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普遍的观点认为, 创新是一项自发的、不可以完全计划和要求的工作, 她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更多的可能是失败。有计划的创新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新, 而仅仅是一项工作, 也很难带来突破性的革新和全新的收获。以上质疑有其合理性, 但其实是忽略了科技发展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即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创新激励方面的作用。
对技术领域的规划和重点部署是为了保障企业在既有的和可见的技术和业务发展通道上的先进性, 通过对现有发展趋势的预判, 明确企业近期和中期技术发展的重点, 将有效的创新资源投入到这些方面, 以求获得明确的突破和收益, 这对于以国有资产为背景的通信运营企业是必不可少, 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 规划还要体现其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价值, 那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通过建立有效的、可执行的创新机制, 辅以可见的、有影响力的个人激励机制, 再配合企业整体的创新发展环境, 让全体员工都深刻了解到好的创新思维和点子能为个人带来对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 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从而激发全体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参与到有计划的研究创新工作和无计划的自主创新活动中来。
目前, 在国内三大通信运营企业中, 中国移动早于2007年就制定了全集团的科技发展规划, 并分别与2010年和2013年制定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三年滚动发展规划, 同时部分省公司也开始陆续制定适合各省实际情况发展的科技发展滚动规划或战略规划, 在国内通信运营企业科技规划方面走在了前列。
相比而言, 虽然近几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改革创新方面也屡有动作, 包括组建创新业务基地、筹建风险投资公司、成立创新公司独立化运作等积极举措, 但始终缺少明确的创新规划和目标, 暂时难以看到其科技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三、通信运营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内容
研究通信运营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内容, 先来学习和参考国家和其它行业企业相关科技发展规划的组织方式。
(一) 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在2010年国家制定发布的《“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 规划主体框架分为以下十二个部分:
从框架结构来看, 第一部分是对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工作的总结, 和对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工作所面临的科技需求的分析。第二部分是明确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战略。第三到六部分是在技术领域建设方面的重点要求, 第七到十二部分是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举措。规划中还对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做了详细的规划和预测。
(二) 产业科技发展规划
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 规划框架结构基本相似, 均涵盖形势需求、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与国家发展规划不同的是, 产业规划更加强调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对相关产业的技术演进和发展目标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还明确了规划期内重大关键技术的具体演进路线图 (图4) 。
(三)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
在中国南方电网及其子公司广东电网的科技发展规划中, 除了共性的需求分析、发展目标、重点 (技术) 任务外, 还着重强调了重点科技项目的规划, 以及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的建设要求, 即通过科技项目来完善落实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任务, 通过体系和机制建设, 包括信息化 (科技创新平台) 的建设, 来保障科技工作的有效落地和实施。
通过剖析国家、产业、企业的各类科技发展规划, 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共性和个性化的内容。
共性内容包括:1) 现状和需求分析是科技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2)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的制定是科技规划的核心内容。3) 相关技术演进方向发展重点是科技规划的主要内容。4) 保障措施是确保规划落地与执行的关键因素。
个性化内容包括:1) 国家科技规划注重战略布局和宏观定位。2) 相关行业科技规划强调技术发展和具体演进方向。3) 企业科技规划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来落实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 同时注重建设特色的科技创新体制来保障重点项目的实施。
综合以上分析, 结合目前通信运营企业面临的互联网竞争压力, 通信运营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的主题框架内容可以由如下五个方面组成:
1) 电信运营业科技发展环境分析。信息通信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产业, 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 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发展变化都异常迅速, 科技规划要实现有效指导企业科技进步, 必须对最新的业内环境有着准确的把握和定位。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包含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互联网企业创新的发展情况, 以及当前电信运营业转型发展的相关思路和方向, 为企业的规划决策和落地提供最新的参考。
2) 科技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这一部分是对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的前期工作做一个小结, 并结合当前国家对央企创新型企业的相关要求, 集团总部或上级单位对下属 (省公司或研究院等) 公司的科技工作指导意见和精神, 国内外或集团公司内部标杆企业科技工作的经验借鉴等, 来明确企业科技发展的具体需求和问题短板, 从而为规划的制定明确方向。
3) 科技发展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这一部分是确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发展思路, 明确总体目标, 并制定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目标值, 同时明确规划期内每年的建设重点。
4) 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针对通信技术的具体发展情况, 确定规划期内的技术领域发展重点, 包括诸如四网协同、智能管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市场研究、IT支撑、安全等各领域的具体实施目标和主要技术内容。同时根据研发重点方向, 确立重点技术领域研发项目计划和关键研究内容, 以具体落实各项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
5) 科技创新保障措施。根据企业规划期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制定包括诸如组织建设、考核激励、人才培养、科研投入、创新文化等在内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 以提高全员的创新执行力度, 切实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地。
四、通信运营企业如何落实科技发展规划
通信运营企业落实科技发展规划,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组织架构与机制建设
应成立独立的部门或科室专职管理企业科技工作, 落实科技规划举措。要建立贯穿公司内部的科技工作决策机制, 实行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 打造自上而下的科技工作管理流程。对科技工作的各个元素, 诸如研发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行业企业标准等都形成完善的工作制度, 确保每项科技元素的顺利开展与执行。此外, 科技创新活动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和保障, 有条件的企业, 应建立科技发展专项基金, 以保证相关科技工作的有效执行。
(二) 创新人才激励与培养
开展科技工作, 人才是基石。通信运营企业一方面应该将科技规划的重点方向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相结合, 鼓励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同步参与科技工作;另一方面, 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与评估, 对参与科技活动的员工给予普适性的奖励, 对有突出科技成果产出的员工给予重点表彰, 同时适度的将科技活动的评估纳入到员工的晋升和考评中, 为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优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发展途径。
(三)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通信运营企业内部应该采取多种方式, 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可以组织科技产出的经验交流, 制作项目成果汇编集锦, 通过企业内部的创新平台、掌上平台、多媒体平台等途径滚动宣传和推送;可以组织召开年度科技工作表彰大会, 对年度先进科技工作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奖励和表彰;可以组织与高校、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交流, 建立常态化的跨界交流体系, 开拓创新思维。
(四) 建设信息化支撑系统
通信运营企业应打造全集团统一的科技信息平台, 加强内部科技创新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各省分公司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和应用, 加强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再创新, 为各单位及省市协同创新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支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科技部网站.
[2]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科技部网站.
[3]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科技部网站.
[关键词]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 发展战略规划 地方高校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起源可追溯到1853年爱荷华州创立的州立农业协会(State Agriculture Society)。1862年9月11日,爱荷华州成为第一个接受《莫里尔法》的州,当时的爱荷华农业学院和示范农场合并成为一所赠地学院,面向所有人教授实用和自由学科。[1]1959年,学院被正式命名为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现在,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享誉美国国内外的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科学、工程学和农学是其优势学科。学校为美国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研究其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地方大学发挥服务功能、制定具体可行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发展规划的历史研究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在首次制定的1990年至1995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要成为全国最好的赠地学院。学校之后相继制定了三个详细的五年规划。在《1995~2000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成为全国最好的赠地学院仍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追求的目标。规划重申了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作为美国第一所赠地学院,自19世纪后期至今不变的教育哲学。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不分种族、信仰、性别与经济背景,入学机会一律平等;应用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对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同等重视;为爱荷华州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决策。[2]
20世纪90年代,赠地学院面临招生压力加大、财政持续紧缩和支付能力有限等多方面的问题。1995年,美国州立大学赠地学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Universities and Land-Grant Colleges)受凯洛格基金会(W. K. Kellogg Foundation)资助,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委员会——凯洛格委员会,来重新思考公立高等教育在美国的角色。[3]凯洛格委员会在1999年2月的会议报告《回到我们的根本:融入社会的大学》(Returning to Our Roots:The Engaged Institution),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融入社会的大学(The Engaged Institution)和融合(Engagement),建议大学重新设计它们的教学、科研和推广服务功能,以变得更加敏感并能更有效地参与社区问题。[4]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作为委员会的十一个大学成员之一,紧紧围绕这些新理念制定了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战略规划。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2000~2005年规划提出的三个战略目标是:知识,通过具有特色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服务和各种机会促进知识的发展;创新,促进以卓越学问为特征的发现和创新,包括跨学科和合作活动;融合,与核心成员合作,通过建立知识技术互相协作共享的伙伴关系来满足社区和社会的需求。[5]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规划委员会通过反复征求各界意见,最后确定2005~2010年规划的五个重点领域:(1)教育,加强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及离校后获得更大的成功;(2)项目,增加优秀的研究生与专业教育和研究项目的数量,尤其是在增强大学实力、满足地方及全球迫切需求的领域增加这些项目的数量;(3)经济影响,将发明转化成可行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爱荷华州与世界经济的发展;(4)社会生活,增强爱荷华州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吸引力;(5)大学生活,确保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是学习和工作的理想场所。这是多次征求、采纳、修改意见的结果,也是校内外全体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的智慧结晶。[6]
二、以科学和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规划内容与特色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继承赠地传统,以科学和技术为中心,重视应用型本科教育和科学研究,不断强化为本州、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并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融入了国际化、多样化、跨学科先进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学校历年来的发展战略规划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1. 重视通用和实用的本科生教育
面向所有人教授通用和实用的学科是爱荷华州立大学建校的理念,也是其一直信奉的传统。因此,应用性本科生教育是历次规划的重点。通过丰富的课程提供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方面达到优秀,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对知识的好奇心,促进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本科生教育的一个共同目标是,任何学科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人性和道德观念,了解美国历史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和国际关怀。[7]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1995~2000年的规划提出要加强本科教学、项目和服务工作,要更加强调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为了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服务及促进知识发展的目标,2000~2005年规划制定了全校性的多项具体战略措施,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建设;保证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教职工、学生的多样化;加强招生工作,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达到招生指标;吸引优秀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保持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数量平衡;扩大对学生的公共和私人财政援助;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并推动其广泛应用;系统地改善和增加学术设施来支持教学和学习创新;支持教师在学习、教学和评估方面的创新;增强师生互动,保持适当的班级人数等。[8]加强本科生教育也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2005~2010年规划的首要重点。
2. 重视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不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而且对学术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教学组织,它教授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的课程;作为研究组织,它非常重视应用和基础研究。科学来自实践(Science with Practice)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的重要格言,反映了大学精神。作为科研组织,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在1995~2000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把加强研究生与专业教育和科研项目作为第二大目标,包括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保持优秀;重点开展与农业、兽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学、科技经济发展和环境工作相关的研究项目;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教育;增加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教授的数量;提高国际合作研究、学术研究、培训和交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等。[9]另外,在信息科技和一体化及有效利用技术服务方面,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要建立国际领先地位。扩大技术转让规模,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与开展技术服务也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1995~2000年规划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目标。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相信,在教学和专业实践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发现创新能提高大学在国内外的声誉。创新发现是学校2000~2005年规划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农业、兽医、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仍是规划的重点。除此之外,规划还强调交叉学科的合作研究等。为实现创新发现的战略目标,规划确定了以下战略措施,并指明并不局限于这些措施:培养教师在学术研究和创新知识方面的兴趣和精神;寻求对州、国家和世界都有利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项目;系统维护和改善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为创新发现提供支持;加大跨学科和合作方面的努力,在各领域促进学生的参与;将学术研究纳入课程;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奠定基础,鼓励在信息技术方面争创世界一流;发挥爱荷华州的优势,有选择地采取大胆而有远见的举措等。[10]
3. 以服务社会为中心的规划
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是美国赠地学院的传统理念。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在农学、工程学、家庭经济学、推广服务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早在1879年就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州立兽医学院。[11] 1995~2000年规划重视爱荷华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加强环境工作与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其规划重要的目标。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2000~2005年规划的重要目标是与核心成员密切合作、共享知识技术、建立伙伴关系,以解决社区和社会的需求。战略措施主要有:了解爱荷华州的社会需求,有效配置知识技术资源;根据爱荷华州以及美国国内外社会的需求,建立双向合作关系和合作途径;采取措施改善爱荷华州的环境质量和劳动力素质;通过社区服务和服务学习项目丰富学生的学习;在州和国内外的推广服务活动中,广泛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等。[12]
4. 多样化、跨学科、国际化战略
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是美国优秀的州立国际性大学,多样化、跨学科、国际化是其历次规划的战略重点。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为所有教职工、学生、实现他们的学术、智力和职业潜能提供机会。为加强人力和智力的多样化,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在1995~2000年规划中制定了全校战略措施,提出要加强本科生、研究生来源的多样性,提高职员的多样化构成,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开展与教职员多样化相关的项目。[13]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整合各学科的知识技术,因此该规划也十分重视跨学科方面的研究,提出要加强跨学科和合作教学项目的开展。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认为大学应该以全球视角来看待高等教育。学校鼓励大学生进行国际学习或旅行,以便为他们适应多元化的国际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学校1995~2000年规划提出加强国际化的战略措施是:增加学生关于世界和全球的知识;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国际化,扩大国际教师和职员发展项目的规模;形成一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相互理解的环境;扩大国际或全球学术研究的范围。[14]
三、对我国地方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意义
1. 合理定位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定位决定了大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学校制订整个发展战略规划指导方向。战略规划的具体目标、全校性的战略措施、资金的配置等都要围绕总体目标来制订。总体目标定位具有理论性、宏观性、纲领性的特点,对其他定位具有统摄作用。因此,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合理的总体发展目标十分重要。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一直信奉赠地学院传统,面向所有人,培养大批实用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其总体发展目标是成为美国最好的赠地学院,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追求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对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一些省属高校的总体目标常常定位过高,不少都提出要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大学”,而没有结合实际确定合适的办学定位,目标定位在总体上缺乏特色。学校提出了很高的目标,在制订具体战略措施中,又不能密切结合“国际知名大学”的世界标准,制订的战略措施难以起到战略指导作用。
2. 进行合理类型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科学研究并重
虽然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将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归为研究型大学Ⅰ类,但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将学校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应用性本科教育和科学研究给予同等重视,使教学与科研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研究型大学只是美国大学体制整个金字塔的顶端,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美国赠地学院具有平民化、服务性、实用性的特色。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是通过扩大原有大学的规模而不是建设新型大学来实现的。重理论、轻实践是许多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大弊端。近年来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却招不到合适人选的问题,与现今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向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转型并同时兼顾科学研究,应是我国地方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 地方大学的服务定位问题
美国建立赠地学院的初衷是要为州发展农业和工业服务,因此服务本州、解决社会问题一开始就是其最重要的功能。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与美国其他赠地学院一样,在促进地区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成功发展,从职业教育型学校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服务本州经济发展是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中心任务,学校重视与本州其他组织的合作,制定了加强与本州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的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许多方面都有服务地方的规划措施。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大学基本结束了部门办学体制,逐步确立了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一些地方高校开始考虑服务定位的问题,但在多数院校发展战略规划中,服务地方并没有被放在实际规划的中心或重要位置,缺少服务地区的具体战略措施。
4. 多样化、国际化、跨学科是学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多样化、国际化、跨学科等发展战略,并将办学理念纳入教学和研究等整个办学过程之中,已成为世界上许多优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重视多样化、国际化、跨学科方面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不断发展成为一所优秀的国际性大学。学校不仅在本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了地位,而且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我国大学在多样化、国际化、跨学科等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虽然一些大学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知名大学或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科技园、一流学科和一流教学等,但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规划中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在实践中往往缺乏操作方法和可行步骤,流于形式。我国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应有前瞻性,重视多样化、跨学科、国际化等方面的可操作性规划。
参考文献:
[1][11] History of Iowa State: From Prairie to Prominence[EB/OL]. http://www.lib.iastate.edu/spcl/exhibits/150/template/brief-history.html#early,2008-10-06.
[2][9][13][14] The Strategic Plan for 1995-2000[EB/OL].http://www.president.iastate.edu/plan/2000/plan.html,2008-10-22:1,5,9-10,10.
[3][4] Returning to Our Roots:The Engaged Institution[EB/OL]. https://www.nasulgc.org/NetCommunity/Document.Doc?id=183,2008-10-30:15,10.
[5][7][8][10][12] The Strategic Plan for 2000-2005[EB/OL].http://www.president.iastate.edu/plan/2005:5,16,10,11.
[6] 湛毅青,彭省临.美国高校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作者单位:于凤银,山东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巧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商业银行为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步伐的加快,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农村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要迎头赶上现代化银行发展的潮流,必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为进一步提升未来我行的整体竞争力,根据我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全省农信科技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编制本规划。
一、**农商行未来三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银监部门《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省联社科技科技信息考核的要求为纲领,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三农”,准确定位我行服务县域经济,立足成为**人自己的银行的方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和保障我行改革与发展,推动我行业务创新,建立现代化银行经营、服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保障体系与决策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把握业务发展与科技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规律,使信息化建设与我行改革发展相适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我行业务创新和流程再造,从组织与制度上保证业务和科技的协调发展。
2、坚持创新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要深入实施IT治理战略,把加快新业务系统、新金融服务机具推广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开发与推广、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坚持安全运营原则。以银监部门《商业银行科技信息风险管理指引》和省联社关于防范科技风险的要求为指导思想,要加大安全风险评估、科技信息内外部审计和监控指标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安全技术水平,提供安全、稳定的银行服务。
(三)、主要目标
**农商行未来三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为:逐步完善现代信息科技体系,实现业务品种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渠道网络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和金融监管现代化,建立满足我行发展需要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业务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得到全面,在全省科技工作考核中名次明显提高。
二、**农商行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一)、加强科技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1、对科技信息组织、科技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以服务为导向、面向业务、分工明确、协作紧密、运作高效,满足我行改革
和业务发展要求,适应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发展步伐,合乎监管要求的信息科技组织体系;
2、将信息科技纳入我行经营目标考核中,有效保障信息技术与我行改革发展和经营目标的战略连接;
3、不断优化各项制度,参照银监部门、省联社和国际行业标准,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对各项制度、操作流程合理裁剪、落地实施,根据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思想,不断优化各项管理制度与流程,保证流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联动,建立起融科技信息、运营、服务、安全和成本控制等体系于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
(二)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立稳定可靠的生产运行环境,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1.优化改造机房设施和网络,建设稳定、快速、安全的信息化系统。
在电力、消防、门禁、防静电、防水、功能区域划分等各方面进行升级改造,要提高标准,要达到国家、银监部门及省联社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要求。要实现对机房环境及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报警,确保机房的安全稳定运行;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实现网络线路、设备的热备冗余,建立可控的安全防范机制,防范。
2.完善数据仓储建设、加强灾备中心建设,保证业务连续性。
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平战结合”的原则,利用现有 的机房、网络和设备的资源,充分发挥自有资源优势,建立数据存储仓库,完成同城灾备中心的建设,实现关键业务系统的应用级灾难恢复能力,全面提高业务连续性的保障能力。
3.大力推广新的科技产品,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运行管理能力。
积极推广,保证省联社、银监和人民银行的已开发系统的上线推广工作,要积极参与全省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工作,确保新一代业务系统顺利上线,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我行金融服务水平和综合风险管控能力。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结合我行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寻找科技创新点,重点突出创新的科技产品“观点新、技术先进、可用性强”的特点,打造一批适应未来市场需要、具备竞争力的业务产品。引进行业IT服务管理标准建立运行管理流程,采用运行管理工具辅助管理,提高运行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安全运行,使运行维护工作流程化、标准化、自动化、体系化。
(三)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1.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保障组织体系。
成立科技信息管理委员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保障小组、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等信息安全组织,有效、科学地决策指挥和协调信息安全重大事宜。加强信息安全队伍建设,充实信息安全管理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实
行信息安全管理岗位持证上岗制度。有效落实信息安全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各类工作。
2.应用信息安全先进技术,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大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划分网络安全域,加强网络边界防护,进一步加强内网与国际互联网的安全隔离强度,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及时安装补钉程序,提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积极推进CA安全体系建设,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跟踪审计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保证重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
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升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技术风险,保障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4.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根据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关标准,引进内外部审计机制,把科技信息风险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中,制定风险级别和分类标准,并根据有关标准,设计安全方案,采购并部署相应等级的信息安全设施,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三、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策略与措施
为了保证三年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实现,应采取“协调发展、统筹兼顾、领导重视、以人为本、行业合作”的实施策略与措施。具体如下:
(一)加强领导、责任落实。
**农商行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把金融信息化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战略高度来把握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技术资源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透明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群策群力,形成信息科技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信息科技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首先要统一思想,把握科技创新和改革的方向。其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合理调配资源,分步骤实施。跟不上我行建设步伐的,要组织力量进行升级改造和科技创新。第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三)以人为本、加强激励。
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信息化人才战略与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稳定和发展科技队伍;进一步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与造就一批既精通技术、懂得银行业务、又擅长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建立适合农商行未来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科技人才管理体系。
四、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计划
1、第一主要工作计划:
(一)、为新一代业务系统顺利上线全面提供技术保障,计划更换网点设备50万元;
(二)、做好主备网络提速工作,由于新一代业务系统取消前置机,网点直接访问省中心后台,故必须对现有业务网络提速,主干线路由2M提速到10M,实现分中心与网点线路的双备份,机房和网点网络设备投入约230万元左右。
(三)、根据银监部门商业银行风险指引和农商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流程银行建设,梳理现有的制度、管理办法,制定一套高标准的现代化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管理制度。
(四)、加强应急演练力度,进一步修改联社应急演练方案,是应急演练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
(五)加强网点科技信息管理,将科技信息工作纳入全行经营目标管理,并逐年加大考核力度。
2、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一)、加强科技创新,全面引入领导决策系统、不良贷款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
(二)、进一步加强科技风险管理,将桌面管理系统和网络行为审计分析系统推广至各支行,实行总行集中监督管理。
(三)、继续加大对网点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全面上线客户评价系统、身份核查系统,加快网点旧电子设备的更新淘汰,计划投入100万元。
(四)、做好总行新办公大楼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总行新办公
大楼的计算机中心的功能设计和装修的技术指导工作。
3、第三阶段主要工作计划
(一)、完成总行新大楼机房的验收工作,确保达到A类机房,并实现将现有的两个计算机中心合并搬入总行新机房。
(二)、完成灾备中心和数据仓库的建设工作,进一步防控科技信息风险。
(三)、完成中心机房供电系统双路供电,实现UPS输出采用(2N+1)模式。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争取每年1-2人取得CCNA、DB2数据库、信息科技风险审计等国家级以上证书。
(五)、加强中间业务开发项目的实施,三年来争取每年自行开发1-2项中间业务,以实现我行由传统业务向中间业务转型的战略发展,为各项业务经营提供技术保障。
期规划纲要》——发展思路
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体双翼”,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提升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由大到强。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提供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
——重视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技术发明;
——以应用为导向,加快集成创新,大力促进以网络与系统为中心的多种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两大发展方向: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两大方向实现技术突破
——紧贴战略需求,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紧贴国家战略需求,集全国之力攻关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电子元器件等重大战略性基础科技,超前谋划,以应用为导向,将研发和设计融入网络、装备、整机和系统的建设中,通过持续努力,逐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最终突破发展瓶颈。——面向重大应用,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面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
一、指导思想:
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中心,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重点,以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为依托,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用高新技术带动农业,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扶持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发展目标:
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重点在生物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工厂化农业、智能化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和农用化学技术等领域,抓好项目的开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方面:在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农田高产栽培、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设施农业综合配套生产、新型肥料和先进施肥技术、农业和生物综合防治、畜禽良种和养殖技术、水产品优良品种引进及高产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旅游观光农业等方面进行大面积综合组装配套应用,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整体科技进步;
示范带动与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国家级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市郊星火技术密集区、海林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1 进行集中展示,扩大示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把示范的成果和经验及时辐射到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扩大我市的知名度。继续抓好农业示范区10个龙头企业、25个示范小区、密集区医药、机电、建材等支柱产业建设;壮大宁安稻米绿色食品生产、大湾瘦肉型猪生产、兰岗西瓜生产、林口、海林山产土特产品、东宁出口蔬菜生产、肉牛生产等基地建设;实现科学技术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在资源环境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重点抓好生态型高效农业、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田、客土造田等建设,进行长远规划、标本兼治,加强可持续能力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重点任务
1、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以优质、高产、多抗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力争在具有重大意义的优良品种培育上取得突破。重点搞好地方优质品种的保护、选育和利用。
2、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间作、套种、轮作等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及加工技术。
3、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重点研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难题,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农药、畜禽鱼的疫苗及药物。
4、生态农业技术:进行生态农业单项耕作、栽培技术与模式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在技术组装上力求兼备高产、优质、高效和环保功能,2 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5、设施农业关键技术:重点研究瓜果、蔬菜、花卉工厂化生产技术,开发高效节能的保温、升温、降温设施,自动微喷、滴灌、管灌,高密度立体栽培、无公害栽培及相应的综合农艺技术,实现蔬菜、水果、花卉的周年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畜、禽、水产品集约化设施养殖技术攻关,开发加温、控温、降温、通风、光控、送料、清粪、消毒、产品储运等配套设备及技术。
6、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增值技术:研究开发粮食、果品、蔬菜、花卉及畜产品、水产品的烘干、贮运、保鲜、包装和深度加工新技术。重点是研究开发鲜乳制品、功能性乳制品,研究开发优质啤酒、白酒、果汁、矿泉饮料新产品,研究蔬菜、野生资源的保鲜、加工技术及无菌包装技术,研究开发传统豆制品工业化生产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发展大豆蛋白、油脂、副产物的深加工技术和系列产品。
7、绿色食品开发技术:加强绿色食品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尽快推出一批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新品种及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饲养技术,研究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山产土特产品的种植、采集、保鲜和加工利用技术,发展一批技术创新型的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企业。
8、农田水利及高效节水技术:研究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高效旱作技术,大幅度提高旱地生产能力;研究输水、引水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发喷灌、滴灌、管灌技术。
9、农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相关的配套机械、机具、农业工程化技术,研究饲料加工机械及养殖设备,开发 3 农副产品加工的新设备、新工艺。
10、星火龙头企业产品创新技术:鼓励乡镇企业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禽鱼规模养殖、山产土特产品、非金属矿开发、民用装饰材料和木材深加工、农用化工、医药、绿色食品加工、农业机械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培育新的星火示范企业和企业集团。
11、21世纪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制定我市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进行资源、生产、环境、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定量调查和系统分析,研究建立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确立系统管理模式。
四、保障体系
建立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学技术,要充分调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同时农民人口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利用多种教育渠道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大规模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就业素质。
建立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是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严格落实科技三项费用,市县、乡镇都要拿出一定的匹配资金,作为专项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省的资金扶持。采取市场化手段融资。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金,特别是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开发农业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成绩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成果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0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88项。
1.—批产业技术装备成为国家竞争力代表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以SINOMA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成为国际上“中国制造”形象和国家竞争力的优秀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中国中材、中国建材向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出口大型成套生产技术装备,并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商。洛玻集团“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开发应用”技术成果,开启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生产超薄玻璃、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先河,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玻纤开发了年产12万吨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其规模创造了玻纤行业世界纪录;以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商得到国际市场高度认可,出口许多国家。
2.一批创新成果缩小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许多科技成果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缩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大跨度拱桥结构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应用于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在内的数十座钢拱桥,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的“浮法玻璃逐级澄清与熔窑大型化成套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显著提升浮法玻璃产品质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材科技“先进复合材料高压气瓶制造技术”使我国复合材料高压气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中材科技自主开发的“兆瓦(MW)级风力发电机用复合材料叶片模具和制造技术”成果引领我国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发展,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开发出3 MW、5 MW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叶片,满足了大型风电发展需求;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应用”成果用于三峡大坝等重点工程,获2006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外,盾构钢筋混凝土管片在地铁和隧道工程中的应用、高铁用高性能无砟道板制造技术、高速列车挡风玻璃等一批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取得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工程化应用”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大配套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成果,在水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泥生产节能减排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以中材节能为代表的自主开发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中材国际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新一代熟料烧成节能新技术、新型无球化粉磨节能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正在发展成熟,形成了引领水泥行业绿色节能环保发展的新浪潮。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率先开发的玻璃窑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引领了浮法玻璃窑炉节能减排的发展。中国玻纤率先开发的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全氧燃烧技术引领了玻纤行业节能和氮氧化物减排的发展。
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建筑陶瓷砖的薄型化和卫生陶瓷洁具的轻量化技术成果,正在引领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各种工业废渣与副产物、建筑垃圾等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陶瓷、砖瓦等产业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建材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行业技术创新基础建设与资源开拓取得较大进步
截至“十一五”末,建材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拥有重点实验室5家。此外,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从项目组织申报、课题论证、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和推介、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技术革新奖评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行业科技发展报告、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工作体系,与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工作关系,为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5.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脱离依靠投资增量扩张和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主要产业的产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整体而言,产品种类、档次、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中低档产品较多,技术含量相对低、效益比较差。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这种状况根本上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与资源缺乏所致。从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可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研发与创新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顶层设计。
缺乏行业宏观的科技创新指导目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创新资源配置与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未能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缺乏先进技术和新产品支撑。
(2)“拿来主义”思想主导,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达到3%以上水平的企业更少,未能发挥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许多企业虽重视“靠新出强”,但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指导思想还是“拿来主义”,不愿对自主创新加大投入,期望通过技术引进走“捷径”。由于发达国家已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发展这条路越走越窄,产业核心和关键的技术装备长期短缺,发展受制于人。
(3)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自主创新成果少。
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全行业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量不断增加,但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很少。一些项目无疾而终,或有花无果。一些企业仅仅满足于成功拿到项目,把获得国家的经费多少当作成果大小。由于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多为模仿、复制或技术集成。因此,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在国外参展中被诉侵权时有发生。
(4)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产学研结合相脱节。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一些转制院所,甚至企业内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研发选题并未围绕企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一些成果华而不实,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时效”,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5)缺乏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大学建材专业教育已长期缺失,行业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此外,一些企业不重视人才,不能开阔视野广纳人才和不会善用人才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奋发图强,专心专意地着力于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建材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形势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准确把握建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善于抓住市场机遇,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材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正在加速渗透融合,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材料产业的制造、管理和流通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产生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将为包括建筑材料工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2.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产业经济向绿色、清洁、低碳发展为世界大趋势。国际上绿色壁垒、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渐行渐近。我国对能耗、排放等各种约束性政策、法规、标准的出台将严重制约那些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传统建材产业发展,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3.当前,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世界产量的50%,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技术、质量提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材工业实施发展转型已成为必须。但是,缺乏新技术就无法引领与支撑并有效实现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
4.环保技术竞争发展的实践表明,以高温窑业为特征的建材产业不仅迫切需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同时也具有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建筑垃圾的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间将是水泥和墙体材料等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将重塑建材产业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必争的战略制高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材领域中相关新材料产业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为建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6.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保持较高速度,土地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正向超大规模和在极端环境中发展,例如超大体量、超大跨度、超高、超深的工程建筑和水下、海洋、盐碱地以及其它严酷环境条件,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传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空间。
7.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业的发展对节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发展要求将不断提高,为建材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导向。
8.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产业分工为中国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培育、增强了中国建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建材企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为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时期。
9.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产品生产与市场应用发展有所脱节。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满足重大发展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目标,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三、发展思路和途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解决建材行业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突破绿色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的链接延伸发展,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超越和引领,重点产业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围绕发展现代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以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重点工程,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和绿色环保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等产业所需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满足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和土木工程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建材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三)途径选择
“十二五”期间,建材行业和企业应在实现绿色制造,低碳节能减排和发展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整体推进,利用信息技术、高新材料技术和高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和战略性跨越。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专项示范工程等科技计划的支持,加强原始创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性产业化技术。
培育和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和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加强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研发体制和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和用武之地。积极开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指导目录的引领和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继续坚持科学评价和奖励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提升、应用、保护和管理。
四、科技创新方向及重点领域
“十二五”时期将以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和领域,以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发展。
(一)材料低碳、绿色、高性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材料制备过程节能与减排的基础理论、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协同以及服役行为与可循环设计理论研究,为材料绿色制造、发展新型低环境负荷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建材工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二)高温窑炉节能、环保和低碳化技术
以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窑炉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发新一代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国内现有窑炉节能改造升级,突破粉尘、SO2、NOx和CO2减排关键技术和材料,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
(三)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
以非金属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绿色节能和资源可持续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高效节能粉磨、无球化粉磨等先进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加快现有矿物粉磨技术装备的节能改造和技术升级。
(四)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
加强无机非金属新型晶体材料、特种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微晶陶瓷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高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保型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的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材料制备和装备技术瓶颈,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中,以及在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建筑节能、煤炭、石化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五)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
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六)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
发展工业化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非金属矿物材料通用深加工技术,开发战略性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重要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和尾矿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矿物功能材料、环保材料、生态修复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用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满足交通、石化、电力、电子、农业、建筑节能、节水、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需要。
(七)大宗废物无害化安全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开发水泥窑替代原燃料及协同处置废物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实现低品位原料、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危废物等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高品质、低成本、可循环、无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产品及其规模化制造技术,为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主要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1.水泥工业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打造技术领先、中国制造、国际品牌的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其技术经济指标为:熟料产量5500-6000t/d生产线的熟料生产热耗小于650 kcal/kg·cl、熟料电耗小于52 kWh/t.cl,水泥电耗小于80 kWh/t (P.O42.5),水泥窑炉耐火耐热材料实现无铬化,水泥产品质量和各种排放物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提高水泥工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为社会提供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一批先进企业的吨水泥废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量达到500kg,燃煤替代率达到30%以上,引领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
3.开发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新品种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引领世界低碳水泥发展;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硫铝酸盐系列水泥、高贝利特硅酸盐水泥、白水泥等特种水泥及其新型干法生产技术。
4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窑炉和纯氧燃烧技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热耗降低15%,形成多元燃料系统和先进耐火材料体系,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太阳能光热发电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种玻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新能源、信息、交通运输等产业和建筑节能、防火安全的要求。
5.预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构件和建筑部品的绿色制造和工程应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绿色建筑。
6.建筑卫生陶瓷设计和制造实现世界知名品牌的突破,艺术时尚高端产品原创设计制造水平比例显著提高,建筑陶瓷砖薄型化、卫生陶瓷洁具轻量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单位产品平均减少资源消耗10%以上。
7.新型墙体材料实现从简单替代粘土砖向满足绿色节能建筑要求的高性能保温墙体材料升级,形成一批节能墙体主导材料体系,重点突破承重、保温、防水和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工业化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满足住宅产业化和不同气候条件区域节能建筑的要求。
8.建筑外围护结构用的高性能、经济适用的无机保温材料实现规模化业生产和建筑应用,为建筑节能和防火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9.中国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技术全面提升,纯氧燃烧和烟气脱硫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先进企业在产品质量、能耗、SO2、NOx和粉尘排放指标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高性能和特种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制造技术取得突破,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高端复合材料制品高强、高模量和高耐腐蚀性的要求。
10.高性能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品在交通工具、新能源工程、土木结构工程、化学防腐工程、环保工程、电力输送、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开发及应用取得重大发展,形成规模化新材料产业。
11.形成一批规模化新兴产业,如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的人工晶体、特种玻纤、特种陶瓷等产业,环保材料领域的袋收尘材料、烟气脱氮催化剂材料、城市污泥脱水除臭材料等产业,工业与建筑节能领域的高性能绝热保温材料等产业。
12水泥基材料、平板玻璃、非金属矿物材料等共性基础材料产业结构实现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水泥、玻璃、陶瓷、砖瓦、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等传统制造业实现生产装备的大型化、配套化、智能化、国产化,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材料高端制造技术将得到全面提升,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窑炉粉尘、SO2、NOx排放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和先进企业的综合可比能耗和废物利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一大批水泥和墙体材料企业实现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建材工业不仅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而且逐渐成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六、保障措施与配套政策
(一)发挥规划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行业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开发项目计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并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技术政策、“十二五”发展规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衔接,制定主要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目标,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二)发挥科技评价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立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制度,对科技规划、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并发布信息;对国内外相关重要领域的创新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价,发布科技专题发展报告,促进科研开发项目的有效实施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针对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专项研发资金。骨干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协调行业内外创新资源,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多渠道增加建材工业研发投入。
(四)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发挥央企和大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促进机制,鼓励与创新链相关联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在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技术开发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国家、行业、省市和企业多层次、国际化、开放式、运转高效的建材科技创新体系。
(五)实施行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产业领军人物
建立有建材专业背景的大专院校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在大学设置以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建材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促进大学、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国家和省市“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和高技能型人才,要特别重视培养一大批中青年课题和项目负责人,并从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在技术上能独当一面,有事业责任心的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能力。
(六)完善行业科研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调服务作用
建立行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组织体系,主动向国家各相关部门报告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和重大发展需求、积极申报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建立健全行业科技创新协调体系,包括信息服务体系,国家、行业、省市、企业各层级的各种创新平台之间的协调和责任利益分享的制度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成果评审、评奖制度,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每年召开一次行业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并发布行业重大科研成果和企业创新发展成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七)发挥技术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
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提升标准的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充分发挥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加快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能耗和排放标准要求,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落后技术的淘汰。
(八)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构筑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等活动的良好环境和合作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建材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研发、学者互访、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换等。积极加入有关国际科技、学术和标准化组织,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九)促进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整合资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务,建设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材科技成果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增强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全行业的服务网络。努力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建材科技文献资源和建材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现有建材科技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十)配套政策制定
“十二五”期间,积极参与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制修订,为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激励政策。
1.给予建材行业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政策支持, 例如风电叶片、太阳能玻璃、高性能纤维、环保材料等享受国家相关政策, 支持这些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2.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中, 将水泥、玻璃、混凝土等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鼓励低碳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向低碳和环保功能产业转型和升级。
3.根据不同产业利废特点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修订财税优惠政策, 从目前对所有产业相同的30%及以上的利废水平要求,调整为符合各个产业技术发展实际的不同水平,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替代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发挥建材产业在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能耗和排放监测核查制度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自觉走节能发展、环保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
徐建国: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國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科学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时期的建设,特制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如何?
徐建国:“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系初步形成,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2010年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2010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发挥高校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地方共建产业化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在集聚和培养人才方面有何成效?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制定激励措施,吸引高水平人才入园兴办企业。建立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学生来园创业实践,形成了校区园区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认定了4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校一园、多校一园、校府共建等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园的快速成长。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形势如何?
徐建国:探索并完善科学管理体制与高效运营机制,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优势,是“十二五”期间新形势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与职业》:《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徐建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高校师生创业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创新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的示范载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教育与职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徐建国:“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应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教育与职业》:到“十二五”末,国家大学科技园预计达到怎样的规模?
徐建国:预计到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0家,三级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100家,园区可自主支配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依托专业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在孵企业8000家。“十二五”期间,累计毕业企业5000家,服务企业10万家,转化科技成果1万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80家,培育学生科技创业企业3000家。
《教育与职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徐建国:“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充分发挥依托高校的创新优势,围绕优势学科,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高校师生的科技创业,提升服务能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服务资源,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速创新要素对接和互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成果转化?
徐建国:依靠高校特色资源,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行业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企业需求与技术供给对接、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创新人才与科技型企业对接,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区域性战略联盟和业务联盟,加强联系与协作,形成区域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集群优势。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整合创新资源,培育企业成长?
徐建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扩大高校资源向在园企业的开放程度,整合校内研发力量,建立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创业服务机构入园新建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解决企业在运行管理、市场开发、资质认证等方面的问题,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借贷、入股、担保等方式为在园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探索孵化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培育新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创业就业?
徐建国:强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利用园区浓厚的创新文化、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等优势,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探索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园区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和就业,支持学生到园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设立高校学生创业资助基金等形式,对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助,对已经从事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等服务,吸纳更多创业人才在园区创业。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服务区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
徐建国: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的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平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服务能力。发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推动企业和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加快高校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探索有效模式,提升自身实力?
徐建国: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为手段,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机制。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从硬件环境建设向软硬件环境建设并举转变,从常规性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变。鼓励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队伍。探索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提升区域创新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推荐阅读:
固始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07-02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07-18
科技型企业内控实施10-04
科技型企业融资10-25
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分析09-27
大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07-0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07-17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书07-25
企业公司发展规划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