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支部换届选举制度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团支部换届选举制度(精选9篇)

团支部换届选举制度 篇1

团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是团的自身建设的大事。做好团员的换届选举工作,对于加强团内民主建设、选配好团的领导班子、增强团组织活动、促进团内各项改革和各项工作、活动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我院各级团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现根据《团章》和上级团组织有关团内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结合学院实际,对团总支、团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做如下规定:

一、各系团总支、团支部都应按照《团章》规定,每年召开一次团代表大会或团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结合我院实际,团总支的换届选举可以适当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团总支、团支部换届、召开团代会或团员大会之前,必须首先向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请示,待批准同意后,再进行筹备工作。

二、团总支、团支部团代会或团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1)听取和审议上届本系团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2)讨论决定本总支、支部的主要活动;(3)选举产生新一届总支委员会或支部委员会委员;(4)选举产生出席上一级团代会的代表。

三、根据我院实际,团支部换届应召开团员大会,团总支换届可视情况召开团代会或团员大会。总支团代会的代表必须由各支部团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应充分分发扬民主,可以由广大团员和团总支在征求团支部和团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名。代表的产生实行差额选举,差额比例应在20%以上。

团代会的代表应具备下列条件:(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工作、学校等各方面能起模范带头作用:(2)同团员青年保持密切联系,能代表团员青年利益,为团员青年所拥护和信任,有议事能力;(3)必须是组织关系在我院的共青团员或中共党员。召开团员大会换届选举时,本系全体团员和有关党员都要参加,受留团查看处分的团员在留察期间也可以参加大会,但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四、团总支委员、团支部委员候选人应在代表会或者团员大会召开之前,在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由上一届总支或支部委员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征求团员和下级团组织的意见,经过充分酝酿,民主协商提出。

五、总支委员、支部委员的产生,都必须实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选举,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人数的20%左右。当选人的得票数必须超过到会代表或到会团员(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否则,不能当选。

六、团总支委员会,可视情况由5—15人组成,各系设团总支书记一人、副书记一人,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若干人。团支部委员会,可由3—5人组成,设书记一人、副书记和委员若干人。总支、支部委员会选出后,书记副书记在委员会内等额选举产生后,其它委员可在同级团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召开全体委员会议进行分工。

七、团代会或团员大会的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保障选举人的民主权利。对代表、委员候选人的情况,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认真负责地向选举人介绍,对选举人提出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做出答复和说明。要严格选举程序和选举纪律,对于违犯选举纪律和组织原则的组织和个人要予以严肃处理。

八、团总支委员选举产生后,要将选举和分工情况及时报上级党组织和上级团委批复。团支部委员会选举产生后,应及时报上级团总支批复,同时报院团委备案。

九、团总支确因工作需要在两届团代会之间增补负责人时,增补人选已是委员会成员的,应召开全委会进行选举;不是委员会成员的,可授予代理职务。代理期不能超过半年,到时即应召开下届代表会进行选举。团支部委员的增补,可随时召开团员大会进行。

团支部换届选举制度 篇2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以人大代表选举和政权机关选举的政治选举为主体、居民选举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社会选举为重要内容的, 宏观民主与微观民主齐头并进、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协调融和的制度体系。

1、人大代表选举

我国目前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的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法, 即县、乡级实行直接选举, 而地、市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

县乡级的直接选举中, 代表候选人实行“民主提名、集中确定”制。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 代表候选人实行“集中提名、民主决定”制。

2、各级政权机关选举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各级政权机关主要领导人是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最终受人民控制的根本保证。《宪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最高国家机构的主要领导人员,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地方政权的正、副职领导。

3、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选举

1982年宪法将全国农村的基层组织定为群众性自治性质的村委会以后, 直接选举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做法就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确定了居委会成员的直接选举制。

二、选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选区划分的问题

选区是依照选举法规定实施选举区县人大代表时划分的区域, 我国划分选区有一个硬性标准就是每个选区有1—3名代表, 这种小选举区制度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大党派, 但少数人群很难选出自己的代表, 比如妇女、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等。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妇女和少数民族代表, 显然在现有的选区制下, 如果纯参照选举法, 这一条规定基本上无法兑现。

我国历来以职业为主要划分标准, 同时严格控制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数。倘若以职业来划分选区, 由于代表的主要活动空间在本选区, 所代表的更多是其单位的利益, 选民生活上的利益诉求却无从体现, 这部分诉求更多包括和自己饮食起居相关的生活空间, 因此采用职业为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方便的体现各行业的利益诉求以及大多数领导阶层在饮食起居方面的需求, 但是不利于体现多数人的需求。

2、选民登记的问题

从现行的《选举法》和各地的实践来看, 我国的选民登记程序过于简单、模糊, 整部《选举法》中关于选民登记的第六章只有三条四款, 给我国的实践留下了巨大的空隙。我国《选举法》规定按选区进行选民登记的方式实际上是登记选民, 即选举组织机构主导的登记选民。选民一般不需要主动登记, 一旦选民名单未列入而20日时间已过, 选举资格就无从弥补了, 比如2003年合肥市区人大换届选举中, 由于选区调整, 安徽省社科院等单位200多名选民被漏登从而丧失选民资格。

3、狭窄的选举诉讼

现代民主选举制度对保证选举的客观公正和选举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选举诉讼的现状来看, 只有两类选举诉讼有法可循:一类是选举法和民事诉讼法以特别程序规定的选民资格诉讼;另一类是选举法和刑法规定的破坏选举案件, 这类案件通过各级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查处, 然后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仅存在这两类诉讼形式, 使大量的选举争议案件因无法可依被堵在各级人民法院的门外。笔者建议, 可设立特别法庭或特别诉讼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对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1、在选区划分中保护少数人的利益

笔者建议:在人口相对集中, 而妇女、少数民族、外来人口却相对比较分散的城区及近郊易采取中选举区或复选举区, 即一个选区中产生的代表数量应该进一步扩大, 而城市远郊由于基本上是当地居民, 成份较为单一, 因此可以继续保持小选举区制度。中选区制或复选区举制的特点是候选人只需争取相对多数的选民支持即可当选, 因此妇女、少数民族、外来人口、非大党派人士均有可能当选。另外, 针对我国选区划分中以职业为主要标准产生的弊端, 笔者建议采用以地理为主要标准, 以居住地作为主要划分方式, 代表所关注的问题将涵盖24小时, 而且所代表的人群数量更大范围更广。

2、改变传统的登记选民方式

针对我国实践中出现的选民漠视选举的问题, 笔者建议, 一方面, 要培养选民自主参加民主选举的习惯, 使选民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 对于错登、漏登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 严重时应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选民非因自己原因而造成选举资格丧失的, 应给予必要救济。

3、选举诉讼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1) 普通法院中的特别法庭。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 中国法院的设置共有四级, 即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 另外就特殊案件设有若干专门管辖法院, 如海事法院、铁路法院等。按照有些学者的观点, 中国的选举诉讼应由单独设置的宪法法院管辖, 理由是选举诉讼涉及公民政治权利的保护, 不宜由普通法院管辖。笔者认为, 在地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的中国将繁多的选举诉讼纳入相对超脱的宪法法院管辖范围并不现实, 仍应由选区所在地的普通法院管辖较为合适。

2) 特别程序中的普通程序。相比一般普通诉讼程序中的二审终审制, 由于选举程序和选举时效限制等特点, 这类案件的诉讼应当明确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即实行一审终审制。又因为选举诉讼涉及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 为避免裁判失当及慎重起见, 实行特别程序的选举诉讼应一律组成合议庭即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

3) 普通的刑事诉讼程序。涉及选举犯罪的刑事诉讼仍可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普通程序, 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并审查决定后, 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适用普通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判决。

参考文献

[1]、丞相清:《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2006年第11期, 第214页

团支部换届选举制度 篇3

关键词:流动人口;选举制度;选举权利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48-02

一、流动人口选举权利行使的困境

流动人口主要包括农闲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在异地求学的学生群体和短期旅游的游客群体等组成,而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劳动铸就了社会繁荣的基石,我们在享受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时,应该注意到他们选举和被选举权利的缺失问题。

(一)我国流动人口中选民群体的界定及形成原因。

1.我国流动人口中选民群体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并不存在明确的关于流动人口的统一法律定义,被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是:拥有固定的户籍而因为外出务工、学习、旅游或者探亲等原因离开原来的户籍居住地,改为或长期或短期的在异地居住的人员,可以称之为流动人口。一般来说,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比较固定,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经济力量的牵引下,从贫困边远的农村流向经济富庶的城市。在这个庞大的群体里,年满十八周岁并且没有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主体,符合我国选民的身份要求,共同组成了我国的流动人口选民群体。农闲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异地求学的学生、短期出差的公务人员、旅游者和异地就医的患者等都属于流动人口,但其中数量最多的、也是在政治上最无助的是农民工群体。

2.我国流动人口的形成原因。

其一,生存发展和就业的需要。人活着首先要满足自身生存,满足温饱后会要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层面的追求,由此产生了流动人口最主要的两大群体——农民工群体和在外求学的学生群体。

其二,国家整体的政策影响。国家政策拥有极为庞大的政治层面上的推动力量,它对经济建设产生强大的反向作用效果。为了振兴某一地区的经济,国家往往通过政策规划当地的基本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等,而这些建设工作必然要招募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劳动人口的流动。

其三,户籍制度的推动。我国的户籍制度十分特殊,与世界其他国家迥然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制度。这薄薄的一个小册子中,不仅详细记载了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同时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不合理区分,造成了我国社会的许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户籍可以说是用一张纸就决定了人们在就业分配、医疗保障等各种社会资源分配上的巨大差距,原本应该是人人平等的法定公民身份也变得形同虚设。然而,为了摆脱贫困,农村人口必须背井离乡,放弃诸多权利进城务工,导致我国农村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人户分离”现象。

(二)我国流动人口选举权利行使的困境。

1.我国流动人口的参选方式。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流动人口参选的途径有:其一,有条件的,应该尽量返回其户口所在的地区参加本地选举;其二,对于没有条件回乡参选的,如果能得到原户口所在地的选举委员会的认可,可以通过书面委托的形式,将原有的选举权交由亲属、朋友等代为投票;其三,想要在目前居住的地区参加选举,必须取得相关部门出具的本地选民资格证明。

虽然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公民参选比例总体处于上升状态,然而,这其中流动选民的参选比例一直偏低,增速缓慢,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我国流动人口参加选举的阻碍还是很多的。

2.我国流动人口在原户口所在地行使选举权利的困境。

事实上,有极高比例的一部分流动人口本人从来没有参加过选举,同时他人代替其投票的过程也不尽合理。曾经有研究者对广东、浙江和苏州等地流动人口选举权利行使情况进行过深入调研,当被问到“你是否参加过选举?”时,结果显示 59.1%的被采访者从来没有这种经历,另外40.9%的被采访者虽然参加过,但基本都是以亲戚朋友代为投票的方式进行的,至于选票投给了谁就不得而知了,毫无知情权可言[1]。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了能够保证表面上的高参选率和高投票率,形成一种高参与度的错觉,户籍所在地的选举机构积极主动地将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口登记为选民,巧妙地安排和支配这些“空白”选票,填上他们内定好的姓名,选举权利就这样在流动人口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行使了。同时,各地在选举实践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流动人口的委托投票进行违规操作,选举机构监守自盗、把控不严甚至操纵选举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选举权是一种拥有极强私有性质的公民权利,简单的委托投票根本不能反映出流动人口的真实愿望,更多的则是造成流动人口选举权利的行使变得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效果。

3.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城市行使选举权利的困境。

有学者在广州和南京等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的一个调研报告显示,更多的流动人口并不愿意返乡参选,而是希望能在现居住地参政议政[2]。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这些看似简单的愿望依然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最先提出支持流动人口在本地参选并为之顶住压力进行艰苦探索的是浙江省的义乌市。义乌市修改了原有的选举政策,制定了更有利于外来人员参加本地选举的新政策:义乌市的流动人口,只要符合“在本地生活期满一年,并拥有户口所在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民资格证明”这样简单的条件,就能够拥有跟当地人同等、平等的选举权利。“2001年,义乌市首先开辟了大陈镇、廿三里镇和城西镇三个试点,动员了7699名流动人口参与当地镇政府的人大选举,其中选举出10位农民工人大代表”[3]。

nlc202309021157

义乌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能够采取义乌市政府那样的举措的地方政府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城市并不愿意为了外地人付出辛苦,地方选举政策的改革要受到我国选举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制约,各地的选情条件也不尽一致,限制颇多。有些农民工在异地连生存都成问题,没有人会为了参加一场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的选举而专门请假回家去跑关系、开证明,选举成本的高昂和各地选举委员会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消极态度,导致他们对于选举产生出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失落感,最终只能无奈放弃。

二、流动人口选举权利实现路径的探究

尽管义乌市的流动人口选举模式结果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尽管我们探索的道路艰难曲折、阻碍重重、许多制度性的问题一时很难解决,但是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是必须落实的,这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依法治国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一)改革原有的户籍制度。

原有户籍制度的不合理因素是造成选举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加快对原有户籍制度的改革,尽快破除城乡户口的区别对待,将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利与户籍制度完全分离开来,使选民登记制度和各地人大代表名额的设置变成以本地的常住人口数量为依据,才能真正地维护好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

(二)改进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1.设立流动人口群体的专职代表,培养农民工代表的全局意识。

各级地方人大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人口专职代表,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其行为,建立与流动人口群体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宣传教育,逐步提升他们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制度上禁止人大代表因为私人原因擅自离职,避免选举资源的无谓浪费。

2.制定全国通用的选民登记制度。

我国的《选举法》在选民登记方面的规定十分宽松,造成了各地普遍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灵活处理,但这样却给外来流动人口行使和维护选举权利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应该积极制定一套全国统一通用的选民登记制度,保证选举程序的合理化、合法化、规范化,同时也减少执行过程中的失误。

(三)改革原有的选举程序。

1.改革选区划分制度。

流动人口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因此,不应该严格按照户籍所在地为主的原则来划分其所属选区:如果是在现居住地拥有固定工作的人,应该依照就近原则将之划分至所在单位的选区,与本地居民一同参选;如果没有工作,也应该依据就近原则将之划分至所属街道办事处的选区,平等地参加选举。总之,方法可以灵活多变,根本目的则是保障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能够正常行使,为他们的平等参选拓宽道路。

2.改革现行选民登记制度。

其一,可以采用选举机构的“自动登记”与流动人口的“主动登记”相结合的登记制度,最终的目的是平稳顺畅地过渡到全体公民“自愿登记”的轨道上来。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流动人口认识到选举是权利,而不是法律强加给任何人的义务,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参选积极性;

其二,可以采用“网络登记”和“手工登记”相结合的登记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办公和现代科技的优势,这样不但能够减少选举资源的无谓浪费,而且能够推动选举过程的智能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提高选举效率。

(四)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我国对选举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司法救济制度相当欠缺,使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在受到他人侵犯时,总是遇到投诉无门的情况。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选举诉讼问题,不但有利于对流动人口选举权利的救济,而且对于完善我国宪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在各级人民法院下设立“宪法法庭”,专职负责审理公民的包括选举权在内的所有宪法赋予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而引起的各类诉讼。

(五)对流动人口参选给予经济支持。

为了鼓励流动人口暂时放下劳动工具,参与到选举等公民的政治生活中来,政府应该参照雅典公民大会的津贴制度,为流动人口参选设置专项经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拨款,替流动人口承担一部分参加选举所需的成本,例如午餐津贴、误工补贴等,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流动人口积极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使之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来。

(六)增强流动人口参选意识。

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所受的教育不够充分,导致他们知识极度缺乏、民主意识和素质普遍偏低,进而对自己不自信,政治冷漠,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偏低。为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去培养流动人口的基础知识、社会技能和政治智慧,提高他们的参政意识意识。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组织夜校函授、定期开办普法知识讲座等方式,不断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责任感、参政参选的积极性和公民权利意识。

现如今,2亿的流动人口在我国人口总量中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他们是我国经济腾飞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群体,实现和维护他们的选举权利是我们在推动依法治国方略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如果能够妥善而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将是我国社会民主和法治建设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为此,我们必须重新衡量我国原有的选举制度,正确处理流动人口选举权虚置和监督救济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改革原有的户籍制度、选区划分制度和选民登记制度,制定全国通用的选民登记制度,完善代表名额的比例分配制度,为流动人口选举权利的实现提供适当的经济支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目前正在稳步发展,保障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对各地政府的新实践及时地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和错误,将有益的实践和经验推广需要它的各个地区,让全国范围内全体公民的平等参选早日实现。

注释:

[1]参见傅丕毅.流动人口:政治边缘人[J].浙江人大,2005年,第5期,第16-17页.

[2]邓名奋.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思考[J].南风窗,2006年,第12期,第14页.

[3]邹树彬.关于义乌外来工当选镇人大代表改革探索的调查报告[J].人大研究,2002年,第9期,第15页.

参考文献:

[1]傅丕毅.流动人口:政治边缘人[J].浙江人大,2005(5).

[2]邓明奋.流动的人口:难以流动的选举权利[J].时政报,2006.

[3]邹树彬.关于义乌外来工当选镇人大代表改革探索的调查报告[J].人大研究,2002(9).

作者简介:王俪洁,女,1991年生,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理论专业。

团支部换届选举操作流程 篇4

1、前期工作,作出召开会议的决定

各村(社区)团支部、团总支摸清辖区内团员底数,召集团员大会进行换届,由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作出决定。(附表1)

2、向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请示

团组织召开会议进行换届,应报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一级团的委员会批准。按照团内有关规定,团总支、团支部任期结束召开团代表大会或团员大会进行换届改选时,应提前以书面形式向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提出书面请示,内容包括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任务、议程、代表名额及分配、委员会规模及组成、选举办法等。

同级党组织对请示内容进行审查,如无不妥,在适当范围内批转。上级团委根据团章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暂行)》对请示各项事项进行审查并与同级党组织沟通,及时作出批复。(参考材料一、二)

3、筹备团员大会

召集会议的团的委员会成立团员大会的筹备工作机构,根据团章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暂行)》的有关要求,从文件起草(大会报告、有关讲话、决议、通知等文件材料)、组织人事(新一届团的委员会委员、书记候选人人选的酝酿提名)、会务(文件、会场、交通、财务)等方面筹备团员大会。(有关资料见附件4)

4、委员会委员、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报批

根据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酝酿推荐情况,提出新一届委员会委员、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向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呈报下一届团的委员会委员、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的请示。

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应加强对酝酿推荐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按照德才兼备和班子结构合理的原则严格审查,并及时作出批复。(参考材料三、四)

5、召开团员大会

团的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由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审查和批准大会报告;讨论和决定团的工作任务和有关重 要事项;按团内民主选举程序选举产生团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委员会,召开团员大会的团总支、团支部,还要进一步在大会上选举产生书记。大会之后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委员会委员、书记,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分工等。(选票样式见附表2、3)

6、选举结果报批

团员大会召开后,选举产生的委员、书记会应及时向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递交关于选举结果的报告。选举结果报告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选举的时间及参加选举的人数和实到会人数;采用的选举方式;选举计票结果;选举当选结果;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

上级团组织收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查选举的程序和当选结果,作出批复。换届后的团组织应将上级批复及各类资料存档备考。(参考文件五、六)参考材料之一:

关于召开×××团员大会的请示

共青团xxx委员会:

共青团xxx支部委员会委员任职已经有3年,根据《团章》的有关规定,现任团支部委员会已任期届满。经团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拟在x年x月x日召开团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现就会议的有关事宜,请示如下:

一、会议时间:xxx年x月x日

二、会议地点:

三、大会的主要任务:

1、听取上届委员会工作总结,确定今后主要工作计划;

2、选举产生新一届委员会成员。

四、下届委员会的组成:

下届委员会拟设委员5人,其中书记1人。

五、选举方式:

委员选举实行差额选举方式,差额为20%,即委员候选人为6人;书记选举采取差额选举方式,并由团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以上请示妥否,请审批。

共青团xxx支部委员会

xxx年x月x日

关于同意召开共青团翠英村支部委员会团

员大会的批复

共青团翠英村支部委员会:

你委《关于召开共青团翠英村支部委员会团员大会的请示》(〈文号〉)收悉。

经研究,同意你们于2016年3月31日召开共青团翠英村支部委员会团员大会,并原则同意有关请示事项。

希望你们在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团章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暂行)》等有关规定,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做好大会各项筹备工作。有关候选人人选材料请按协管程序及时上报。

此复。

〈上级团组织〉(印章)

2016年3 月 29 日

抄送:〈同级党组织〉

参考文件三:

关于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 委员、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的请示

〈上级团组织〉:

根据〈上级团组织〉《关于同意召开共青团〈单位全称〉团员大会团代表大会的批复》(〈文号〉)精神,共青团〈单位全称〉团员大会将于****年**月**日召开。在团员民主推荐、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同意,拟提名:

***、***、……、***等6位同志(按姓氏笔画为序)(女性、少数民族需注明)为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

***、***同志为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

当否,请审批。

附件:

1、委员、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基本情况

〈同级党组织〉(印章)

****年**月**日

参考文件四:

关于同意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

委员、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批复

共青团〈单位全称〉委员会:

你委《关于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的请示》(〈文号〉)收悉。

经研究,同意***、***、……、***等*位同志(按姓氏笔画为序)(女性、少数民族需注明)为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

同意***、***同志为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

此复。

〈上级团组织〉(印章)

****年**月**日

抄送:〈同级党组织〉

参考文件五:

关于共青团〈单位全称〉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上级团组织〉:

共青团〈单位全称〉代表会议于****年**月**日召开,并通过采用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共青团xxx支部委员会委员、书记。现将选举情况和结果报告如下:

会议应到团员**名,实到团员**名。

一、经团员大会无记名投票,在x名团支部委员候选人中,xxx(xx票)、xxx(xx票)、xxx(xx票)、xxx(xx票)、xxx(xx票)x名同志得票数超过团员大会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一半,当选为新一届团支部委员。

二、经团员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书记。选举结果:同意xxx任书记的xx票;同意xxx任副书记的xx票。根据选举结果,xxx当选为团支部书记。

特此报告。

共青团〈单位全称〉委员会(印章)

****年**月**日

参考文件六:

关于同意共青团〈单位全称〉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批复

共青团〈单位全称〉委员会:

你委《关于共青团〈单位全称〉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文号〉)收悉。

经研究,同意***、***、***、***、***(按姓氏笔画为序)(女性、少数民族需注明)等5位同志为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同意***同志为共青团〈单位全称〉第九届委员会书记。

此复。

〈上级团组织〉(印章)

****年**月**日

团支部换届选举制度 篇5

我们车间团支部的团员青年,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团员青年,紧紧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努力工作、积极奉献,为公司安全运营生产的稳定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建设公司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团组织要围绕中心发挥作用。希望车间团支部和全体团员青年,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能适应公司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发挥好团结教育团员、青年的核心作用,发挥好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地用共产主义的信念、理想和精神教育团员、青年,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牢固的思想长城。

第二,要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勇于创新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在团委和党支部的领导、帮助、指导下,积极开展青工生产和劳动竞赛活动,使团支部的建设紧紧跟上公司的发展形势和前进步伐,适应公司建设的要求,在公司的改革发展期所遇到的急、难、险、重任务中更好地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第三,团员、青年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和优质服务

意识的培养。当前,新设备、新工艺的大量出现,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综合技术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岗位要求的提高,将使企业内部的竞争更加激烈,团员、青年必须树立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竞争中成长成才。要结合岗位特点,开展互动式的技术学习和技术交流,自觉地遵章守纪、执行标准化作业,不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提高快速处理故障的能力,确保安全运营生产的稳定。

支部换届选举办法 篇6

1、本次换届选举根据党员的意愿,由村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

2、正式到会的党员人数,有选举权利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80%,选举有效。

3、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的办法分一至两轮进行。即如果第一轮选举后,被填上选票的人员其中有一人的赞成票超过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即为当选;如果被填上选票的人员的赞成票都未过半,则按得票数取前两名作为村支部书记候选人,进行第二轮选举,其赞成票超过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即为当选,赞成票未过半,则应重新选举。

4、选举所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数,选举有效。收回的选票数多于发出的选票数,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

5、未参会党员不得委托他人投票。

团支部换届选举制度 篇7

关键词:西方,选举制度,意义,作用,问题

现代西方选举制度,以权威性和普遍性为基本原则,通过将选票转化为席位的政治机制,在西方选举制度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产生了十分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它彻底动摇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根本改变了国家权力产生的机制和程序;提高了普通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了公民的公共意识和民主意识;也使得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得以巩固,作为一种显着的标志象征着资产阶级政治文明。

1. 现在西方选举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1 现在西方选举制度的作用有

1.1.1 政治录用方式。

选举制度最直接的一个功能就是确定公职人员。在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中政治录用的方式有许多,包括任命、世袭、抽签、考试、轮流坐庄等,其中选举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其民主性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何种政治录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角色的性质,选举作为产生民意代表的方式在法律上时被普遍认可的。

1.1.2 实现代议制的方式。

现代西方民主制是以代议制为基础的。通过代议体制,实现了小部分人直接统治与大部分人间接统治的相一致。选举制度就是实现这种一致的法定机制。

1.1.3 政府权力交替的方式。

政府权力交替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世袭制,委任制,指定继承人和政变等都是西方历史和人类历史上常见的交替模式。但进入现代以来,选举制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政府交替方式。

1.1.4 政府权力合法化的方式。

所谓政府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主要是指政府的权力是否应当得到人民的忠诚,以及为什么应当得到人民忠诚的问题。政府的权力获得合法性的方式有神权说、持续的有效统治说、人民认同或同意说等。神权说认为政府权力的基础是由神意决定的。有效统治说认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应由政府实现人民要求的能力和程度来决定,突出了权力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依存关系。同意说则认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政府的产生、政府权力的行使等都基于人民的同意。在现代西方社会,选举已然成为了检测政府权力是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基本方式。

1.2 现代西方选举制度的意义在于

1.2.1 政治意义主要表现在稳定政局方面。

现代西方选举制度在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其选举结果被大多数选民所认可,由此也保证了政府权力能够得到顺利的交接和转移,进而为国家提供了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良好政治环境。

1.2.2 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调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现代西方选举制是以真实的、普遍的选举为标志的,选举制度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而且作为社会制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公司、协会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了社会智力因素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提高了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公平性以及民主性。

同时也取得了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而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来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看来却是不可取的。

1.2.3 教育意义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关注公共事务的意识。

在公民意识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让公民亲身参与的政治选举要比他人空洞无物的政治说教更有价值,而且这种方式显然也更加直接,更加有效。不可否认,西方国家能够在近现代取得辉煌成绩,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其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公民意识的显著提高、社会积极性的成功调动有着密切关系。

2. 现代西方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选举中的金钱控制问题

西方国家的选举经费主要来自大财团。在美国,摩根、杜邦、洛克菲勒等资本集团的捐献曾是选举经费的主要来源。竞选政党及其候选人在财团的资助下获胜,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其操控。这也使得选举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权力与金钱的结合。许多国家为了削弱财团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以及杜绝政治决策中的不正常现象的发生,通过立法的手段禁止财团为政党选举提供经费,例如美国曾在1974年通过法案,规定由政府对总统选举提供经费补助,实行公费选举。但在选举实践中,这一法案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施,选举中的金钱操纵问题仍是不可能避免的。

2.2 选举迎合选民问题

候选人为了在选举中得到更多的选票,往往一味迎合选民当时的政治诉求以及其他愿望,刻意制定那些吸引选民眼球的竞选纲领和政策承诺,而选择性忽视那些当时重要性不突出,但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日后长远发展的领域。有时甚至因为要考虑到下一届选举的胜负,以至政府不敢采取合乎发展需要但不为公众所了解或支持的行动。如此一来,政府的行动就不可避免的要处处受限,当政者小心谨慎伺候着民意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关乎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往往就显得惊人的短视。

2.3 选举地理问题

在西方社会,不同的选举区域在选举中所占的权重也是不一样的,当政者通过对选区范围进行趋利避害的划分使自己能够在选举中占据优势,丝毫不顾忌对于选举平等精神的玷污。由中立者确定选区范围对选举平等而言具有实质上的重要性。

2.4 选举的实际影响的减弱趋势问题

行政权力不断膨胀和议会地位不断下降是西方现代政治生活的一个显著趋势。选举导致了政府的更替,但往往并不能改变国家的政策方向,仅仅是实现了当权者面孔的改变。而且从西方选举的实践来看,在现代西方大多数国家,很少有什么关键性事情是由选举的结果来决定是否推行。

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探析 篇8

关键词: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滞后;原因探析

党内选举制度,是按照选举人的意志产生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和党的各级委员会的基本规则和程序,是党内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与保证,是党内民主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与完善上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但从整体上讲,其进展依然迟缓。这种状况是由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深入分析这些原因,不仅对于推动党内选举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包袱: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2000 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史,基本上是一部人治的历史,统治阶级对国家的治理,基本上一直是沿着人治化的轨道前进的。封建时代的中国,重礼轻法,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而轻程序,重集体而轻个人甚至无视个人。封建政治文化经过长期的培育与发展,形成了一种缺乏主体精神、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的社会心理,并进而形成了以“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复杂的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而这又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这种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人们民主意识的产生和民主素质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阻碍。而这又必然会反映到党内生活中来,而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党内民主的发展。

中国没有经过从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过程,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的从文艺复兴开始历经几百年的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思想的塑造和形成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可能有发展壮大的机会。因此,作为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特别是民主资源在中国极为匮乏,而且作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三大支柱之一的选举制度直到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国,并一直没有得到真正实行,这就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实行党内选举制度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经过28 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虽然在经济上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政治上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但封建主义人治思想的残余不可能一时完全消除干净,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依然在某些党员甚至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中作祟。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1](P.332)可以说,中国缺乏民主法治传统,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现代法治观念淡漠,法律意识薄弱。人治观念及法律工具主义的观念在当代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消除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树立起现代民主的、法治的观念,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体制束缚: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共产国际的高度集权的要求和模式建立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苏共党建模式的影响。在列宁时期,苏共还是非常重视党内选举制度建设的。列宁本人也是践行党内民主的典范,他十分看重党内选举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列宁在世的大部分时间里,充分实施党内民主的条件还不具备,而且往往由于极其复杂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还不得不对党内民主有所限制。因此,列宁提出的关于党内民主的一系列设想,例如党的机关实行普遍的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等在实践中都没有得到落实。斯大林上台以后,他非但没将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心转移到民主制上来,反而更是强化了集中制。于是,任命制和委任制逐步取代民主的选举制,随着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任命制也被固定化了,成为集权体制的一部分。由于对苏共在制度建设上的缺陷认识不深,中国共产党在党内选举制度建设的理论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深受苏共模式的影响,从而加重了党内选举制度建设中一系列弊病的产生。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在险恶的战争环境里,党长期处在地下秘密工作状态或战争状态,因而很难在党内创立一套比较健全的民主制度。即使制定了一些相关制度,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也很难落实。这样,党的重大问题往往是几个人甚至最高领导者一个人拍板定夺。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个人决断重大问题的惯例以党的决议的合法形式肯定下来,并从战争年代延续到和平时期,从建国前延续到建国后,建立了一整套适应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表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上,主要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其中最根本的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1](P.329)在这种体制下,党内干部主要实行任命制。在这种方式下,干部职位的任免、升降都是由上级领导决定的,根本不需要通过选举,即使有选举,也仅仅是一种形式,是实现领导意图的一种合法化手段。这样,党内选举的作用就被虚化了,从而使得选举制度无法真正落实,只能流于形式。

三、制度缺陷:制度设计层面的疏漏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环境根本变化即由革命党转向为执政党、由领导革命转向领导建设的条件下,尽管十分重视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对执政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够,没有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建党模式,甚至在很多方面仍然摆脱不了革命党思维方式的束缚,最终酿成了十年之久的“文革”内乱,给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由此,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P.333)邓小平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将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强调党的制度建设,不是因为过去党内不存在制度,而是因为以往的体制和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党内选举制度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一是党内选举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密、完善的

制度体系。目前有关党内选举工作的条例只有《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央“两委”的选举,尚无相应条例作出明确规定。既无具有高度权威性、能统管全党的核心制度如《党内选举条例》,也无与之相适应的任期制、免职制、辞职制、罢免制等配套制度。在技术层面上,缺乏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范和程序,例如缺少选举违法的处理程序、计票的刚性程序以及选举信息公开制度等等。二是执行制度的程序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自“七大”开始,党创设了“预选”制度。“七大”所通过的“选举法”第一条就规定,要提两次候选人名单,第一次是预选名单,第二次才是正式选举名单。[2](P.177)采用预选方式就是在选举程序的设计上开了一个窗口,实质上给组织选举的机关以影响选举人意愿的便利;“预选的主要目的是产生与应选名额相等的候选人,以使正式选举易于成功。”[3](P.12)预选是要求选民表达对初步候选人名单的态度,这无疑具有使选民公开选择正式候选人的性质,因此是违反秘密选举的原则的。三是有些党内选举的规定并没有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比如,1980 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 “选举应实行候选人多于应选人的差额选举办法,或者采用差额选举办法产生候选人作为预选,然后进行正式选举。”[4](P.427)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这一规定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存在着把差额选举变通为等额选举,差额选举流于形式的现象。

四、人为阻力:党内既得利益的消极阻碍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表明,许多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往往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并极力维护和不断扩大这种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个损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进步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前苏联共产党内,由于长期存在的特权思想、特权行为,在党内形成了事实上的既得利益集团。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与发展动摇了苏共执政地位的合法性,破坏了苏共党的团结统一性,导致苏共党内体制进一步僵化,直至失去执政党地位。苏联长已矣,但是,苏共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政治后果却是值得人们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究的。有学者在谈到对待苏共败亡应持有的态度时,曾动情地指出:“苏共之亡,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如不鉴之,将使后人复哀后人也。”[5](P.182)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前,处于极端艰难危险的战争环境中,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党员干部很少有机会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不少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如果他们自己不自觉增强党性修养,脱离群众、滋长官僚主义的危险就会日益增长,为自己捞取不正当的特殊利益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正如陈云同志所指出的:在胜利了的国家里头,“物质享受是很具备的,很可以腐化。从前在瑞金、延安时,想腐化也很难,现在腐化很容易。”[6](P.217)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速度加快,利益关系前所未有地复杂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党内有一些领导干部,把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抛之脑后,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好处,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并想方设法地要去维护和扩大这种利益,他们相互利用,内外勾结,结党营私,搞宗法裙带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具有既得利益集团倾向的圈子。党内这种既得利益倾向和行为,不仅会严重阻碍党内民主的发展及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进程,而且必然会损害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从而削弱党的执政合法性,最终损害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党内民主的发展尤其是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之所以迟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党内既得利益者的百般阻挠和破坏,恐怕起了不小的作用。邓小平的一段话道出了问题实质: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现在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7](P.176)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问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周新城、关雪凌.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6]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 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团支部选举办法 篇9

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暂行)》,制定××团支部委员选举办法。

一、××团支部委员由××团员青年选举产生。

二、会议按照差额直接选举方式,选举产生委员x名。提名候选人y名。差额比例a%。

三、选举通过采取召开团员大会(或团员代表大会),由团员一次性投票选举的方式进行,根据候选人得票多少排序,产生支委成员。

四、所有在册的正式团员(受留团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团员权利的除外),在团内担任领导职务,或直接从事团的业务工作的中共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的除外),都有被选举权。

六、选票按实际参加选举的团员(或团员代表)数分发。

七、选举人对于选票上的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不赞成票,也可以弃权。对于候选人赞成的,在其后面的空格内划“○”;不赞成的在其后面的空格内划“×”;弃权的什么也不划。

如不赞成,可另选他人。如另选他人,将另选人姓名写在“另选人姓名”栏内,并在其后面的空格内划“○”,只写姓名不划“○”的不计票。

如弃权,则不能另选他人。

八、选举时,设监票人1名;计票人1名,负责分发选票、计票工作;唱票人1名。支委候选人不得担任监票人、计票人、唱票人。

十、投票结束后,由监、计票人当众清点票数并报告主持人。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选举有效;多于发出的选票,选举无效,应重新进行选举。确定选举有效后,计票人员方可开始计票。

十一、候选人得赞成票数超过代表人数的半数方能当选。如果得到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多于应选人数时,以得票多者当选。如候选人得票相等,超过应选人数时,应在票数相等的候选人中重新投票选举,得票多者当选;如果得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少于应选名额,继续在票数不足半数的候选人中选足名额。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昨日重现中英文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