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性专题复习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复习(推荐8篇)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复习 篇1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2、长久没有好处()--永远没有好处()①、我的()个战友来了。()②、他去过三(次)上海。()③、我不()这种事。()④、青年们要到()去。()⑤、桌子()有什么?()⑥、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名词)⑦、他刚刚走()山。()⑧、他会干这种事()?()

⑨、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⑩、这个人非常()。()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坚决决心()可爱热爱()荣誉光荣()企图意图()答案答应()气愤气魄()批语批示(名动)残杀残忍()诱饵诱惑()兴奋兴趣()安心担心()道歉抱歉()安慰欣慰()感激激动()愉快高兴()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

四、鉴别下列带加粗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这里风景确实 不错())

五、区别下面的同形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

1、弟弟比他小三岁()--你比不上他()

2、你让妹妹一点儿()--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

3、这孩子好聪明(副词)--这是个好孩子(形容词)

4、墙壁挺白的(形容词)--他白来了一趟(副词)

5、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六、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

1、你美国去过没有?()

2、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烧的。()

3、他没有工作。()

4、这辆车是他的。()

5、他是个当老师的。()

6、这本书是他借来的。()

7、他买了书就回家了。()

8、妹妹已经是大学生了。()

9、开饭了,吃了再走吧。()

10、脸色跟纸一样。()

11、这支笔跟那支笔一样。()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复习 篇2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十月革命的意义,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背 景、措施,斯大林模 式与工业 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影响,罗斯福新政及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福利国家,美苏“冷战”,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欧盟与欧元,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考题类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尤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关注经济制度的创新、经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等,试题还常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经济全球化趋势等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考查。

复习建议:1.理清历史主线,梳理基础知识。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竞争与发展是本专题的一条大主线,具体又分成苏联(俄)经济政策与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与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2.联系社会热点,深化主干知识。如民生问题是本专题一大热点,包含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局限性、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二战后福 利国家等 知识点;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相继召开,了解这些组织结构的由来,认识其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3.加强比较联系,提升殢解题能力。本专题各类比较点很多,如俄国与中国革命道路,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苏联与西方工业化道路,苏联(俄)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异同等。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安徽卷文综第20题)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列宁论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并不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C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故D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予以排除;苏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表现,故选B项。

变式练习“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新经济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和实现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国内危机过去后仍执 行这一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解决危机,苏俄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故应选C。

示例2(2014年福建卷文综第21题)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从材料“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分析,其目的是要借助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的“金融手段”和C项的“制定法规”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排除。

变式练习1933年,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罗斯福新政。新政时期,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美国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急署等机构,大力兴办各项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故应选D项。

示例3(2013年海南卷第2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组织。由“共同商业政策”可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和D项欧盟,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合作程度较低的松散联盟,一个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着重于相互之间的关税合作,维护“和平与自由”功能不明显,也可排除。

变式练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1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2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3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4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12 B.24

C.124 D.134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依据所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其成员国为数众多,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很大,所以3不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的特征,124是二者的共同点,故应选C。

示例4(2014年江苏卷第20题)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选B项。A、C两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的信息,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

变式练习《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答案:A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题干材料中强调的是全球化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无视彼此,并且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日趋淡薄,即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阻碍,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移民间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日益落后,D项错误。

【重点突破】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的实践: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据此,他先后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斯大林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弊端,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者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都以失败而告终。

5.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6.中国的探索:(1)过渡时期,采取公私合营等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2)新时期,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苏 俄新经济政 策、美国 罗 斯福 新 政 的比较

三、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等。

(4)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2.认识: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否定的因素,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但它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节和指导,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及时调整,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等。

五、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重大举措

1.国际金融方面:1944年,美国主持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世界贸易方面:1947年,美国倡导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主的世界贸易体系。

3.国际同盟方面:二战后,美国打着“遏制共产主义”的旗号,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从经济和军事上控制西欧;在东亚打着“处置法西斯”的旗号,通过对战 败国日本 的改造控 制日本。

4.国际事务方面:从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美国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并一度控制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六、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七、全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地说,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2.内容(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

3.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4.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1)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2)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 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3)两极格局解体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4)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5)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5.影响:是把“双刃剑”。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1)利: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 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A.取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

2.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3.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A.退出了一战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实行粮食税

D.“一五”计划的开展

4.1922年俄共中央认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这表明俄共中央希望

A.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B.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地推行新经济政策

5.1923—1928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 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上述施政方针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任期内美国经济不断滑坡

B.引起了美国工人运动高涨

C.成为二战前美国的基本政策

D.导致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6.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来说,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发达,人才过剩

B.新政开展,以工代赈

C.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D.产业更新,技术升级

7.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的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近60000千米公路,国家公园 面积增长 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1.01平方千米,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8.《道德经》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悬挂蓝鹰标志

B.农业减产,政府予以补贴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9.《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10.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11.1936年法国大罢工爆发后,法国政府召集了全国范围内的劳、资、政三方谈判———马提尼翁谈判,其结果不仅大幅度地增加了工人的工资,重申工会自由和集体合同的原则,还确立了40小时工作周、带薪休假、企业设立职工代表等制度。这表明法国政府

A.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B.通过缓和劳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C.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D.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

12.社会学者薛涌认为:“当一个社会支持你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时,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而不是扛着‘懒人’的恶名时,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已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材料能说明

A.高福利制度会导致工作热情丧失

B.福利国家将会使人失去竞争力

C.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D.社会保障可能会导致贫富悬殊

13.《舒曼计划》载:“为维持和平,欧洲联邦是不可缺少的;依靠联合进行基本的生产,依靠设置一个约束法国、德国和其他成员国的高层权力机构,我们的建议将为欧洲联邦的实现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舒曼计划提出的 主要背景是

A.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影响

B.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

C.世界两极格局的影响

D.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

14.1947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明确指出:“我认为,那种以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俄国人坐下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当西方具备了坚不可摧实力的时候,斯大林才会来听听美国的谈判条件是什么。”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美国将策划对苏联的军事打击

B.论证了杜鲁门主义的合理性

C.美国有必要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D.美国与苏联对抗是必然的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美国,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取代杜鲁门政府。新政府能 在朝鲜缔 结和约,1953年7月,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从而消除了国际紧张局势中最大的一个根源。第二个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材料说明当时

A.美苏的和解消除了世界动荡

B.美苏“冷战”势头有所减弱

C.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开始显现

D.美国放弃了遏制苏联的政策

16.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 全球财富 的中心。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美国经济实力独霸天下

17.1957年,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1917—1957年)》出版,书中谈到,苏联在1957年共有78900个集体农庄和5800个国营农场,单干农户约有100000户。这说明此时的苏联

A.农业开始实现了集体化

B.社会主义大集体农业经济已初步 建立起来

C.单干户是农业经营的主体

D.在农村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

18.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到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的投入

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C.开创福利国家的先河

D.增加国有企业经济的比重

19.下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高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C.美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D.美国丧失世界制造业的领先优势

20.1989年11月26日,《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此时苏联的改革

A.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纠正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将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21.2009年11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回忆柏林墙倒塌时说:“我从科学院下班回家后,听说沙博夫斯基(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宣布即将开放边界。”很快,她发现数千人正奔向第一个开放通往联邦德国 (西德)的检查点。默克尔说:“我随即加入人群,与其他人一起为这个不可思议的日子感到兴奋。”默克尔等人“感到兴奋”主要是因为柏林墙倒塌

A.标志着德国的重新崛起

B.有利于美苏冷战的缓和

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状态

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2.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地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它反映出

A.美国谋求与苏联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以意识形态划分世界

C.美国操纵联合国谋求霸权

D.美国建立单极世界设想破产

23.乔治·卡斯特尼德认为:“一条新的正在很快分裂的墨西哥社会的裂缝正在形成。这种分裂把与美国经济接近的墨西哥人与那些不与美国经济接近的人分开……将那些即使没有处在墨西哥社会的边缘,但处于全球性资本、商品和服务流动边缘的人,与那些被融入全球性流动的人相区分。”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墨西哥社会的分化

B.全球化使墨西哥与美国的差距缩小

C.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墨西哥的发展

D.美国因素使墨西哥难逃全球化劫难

24.郭宪纲在《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文中指出:“在力量失衡的单极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强加自身意志,毫不顾及他国意愿。在多极化的世界,任何力量都会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国际规则、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反映出各国的诉求。”材料意在说明

A.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多极化世界源于力量失衡的单极世界

C.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D.建立多极化世界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25.2013年8月,《数字中国》指出:“国际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认为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模 式的新型 现代化途 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 进行重新 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含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 工业化的 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 采用的“非 常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表现。(4分)

(2)结合材料二中的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 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12分)

27.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苏联的解体为起点……雅尔塔体系的根基消亡了,“由于苏联一极的坍塌,两极体制旋即消失”。

两极政治格局在60年代已宣布演变了,出现了多种力量中心,但实质上,“维系两极格局的两个关键因素,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对抗与争夺,以及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军事对峙,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

材料二在格局转型时期,苏联已解体,美国虽维持住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盟友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海湾战争就是佐证。目前是多种力量共同决 定着国际 事务,其中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正日益发挥其作用和影响。

———张蕴岭《欧洲巨变与世界格局》

材料三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应对举措的建议。(6分)

(3)归纳材料三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加以论述。(8分)

28.自由贸易关乎国家利益,也关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材料二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 以上……2001年1月到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据统计,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15类商品,影响13000多家企业,包括钢铁、彩电、纺织品、化工、玩具在内的行业。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问题。(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请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C4.B5.D6.C7.C8.A9.A10.B11.B12.C13.C14.A15.B16.B17.D18.B19.B20.D21.C22.B23.A24.A25.B

二、非选择题

26.(1)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2分)。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2分)

(2)(答案要点)

27.(1)特点:美苏争霸,“冷战”对抗,操纵国际政治,新兴力量冲击两极格局。(4分)

(2)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五大力量(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相互制衡。(2分)

举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赶超,增强综合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灵活务实地处理外交事务;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观点:宣扬“单极稳定论”,主张建立由美国“约束和管理”世界的单极格局。(2分)

论述:其实质是一种强权思想和狭隘的国家利益观,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这种由一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不符合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各国的利益。“冷战”结束后,美国到处干涉各国事务,造成世界局势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6分)

28.(1)主要特点:增长幅度 大,增长速度快。(2分)

原因: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战后较长的和平 时期等。(4分)

(2)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2分)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竞争力日益 增强;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4分)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 篇3

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由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1.现代国际关系的分期以及特征。

(1)1919—1945年。特征: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对世界事务支配权的矛盾转化为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特征: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演变。

(3)苏联解体至今。特点: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2.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建立,实行于欧洲、中东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实质上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对世界霸权的重新瓜分,后来随着德国吞并奥地利、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而瓦解。

(2)雅尔塔体系:二战后形成,基本特征是以苏联、美国为核心的东西方对峙,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美苏争霸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其结束。

(3)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目前表现为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几个主要力量中心的并存。

规律性认识: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三次工业革命后,随着世界上主要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不平衡性是固有的,因此均势只能是暂时的。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不断争夺市场、原料和资本输出地,各種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都必须为之服务,哪怕是付诸武力,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由此奠定。其他国家或集团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格局的变动也会产生某些影响,但是国际格局的形成更多地还是带有大国的政治色彩。

③冲突和合作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为鲜明的特征。事实证明,有时妥协和调整可以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有时却正好相反;而合作则会让国际格局更趋稳定。此外,地缘关系也是触发国际关系变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同: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但两次大战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萨拉热窝事件是其导火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客观原因。

(2)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3)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启示:两次世界大战都历时多年,战火遍及世界各地,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是残酷的,是破坏性的,我们应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珍惜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

4.中国的和平崛起。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顶住了西方的压力,政治局势稳定,经济高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与苏东剧变的国家解体、政局动荡和经济滑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②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③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国际贸易不断拓展,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

(2)中国选择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①原因: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世界大战。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崛起。

②“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确立: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中国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04年3月7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和平崛起”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

中国高层领导人的纷纷表态,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

【重难点透视】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二者的相似之处有: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①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中东和远东地区;雅尔塔体系涉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适用于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②中心力量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宰作用;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③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两年内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在二战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④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重新瓜分;雅尔塔体系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2.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①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帝国主义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且《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中国的民族权利受到侵犯,中国人民掀起了五四运动。②华盛顿会议上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问题,为了遏制日本在中国的发展,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将胶州湾交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中国军阀混战进一步加剧。③为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在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持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①二战中,美英等签订的雅尔塔密约,损害了中国的民族利益。②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控制中国是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在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③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了中国很大的支持。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并最终破裂。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干涉中国内政。④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3)当今世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两极格局的解体,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今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命题特征】

近几年来,每年高考都有关于此内容的命题出现,且随着国际形势新的发展,高考对相关内容的考查有加强的趋势。近三年来,相关内容的高考命题有以下特征:

1.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兼及材料题和问答题。

2.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国际联盟、二战的重要战役和影响、雅尔塔体系、联合国以及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等内容为主要考查对象,2008年高考尤其突出了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考查。

3.从命题的趋势看:从朝鲜半岛的局势、日本极右翼势力抬头、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历程和伊拉克局势等重大国际热点问题的角度,考查大国之间的关系、战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当今人类应吸取的教训等。

【复习建议】

1.世界战争与国际格局的调整密切相关,重大的国际格局的调整往往受世界战争的影响。因此复习中要抓住“战争”这一环节,掌握与其相关的人物、事件、现象与结论,并注意分析其原因与历史启示。

2.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系中抢眼的字眼。进入21世纪,西方世界一些国家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如何避免与世界大国的正面冲突而求和平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而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关注“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在国际关系变化中如何尋找并抓住中国快速发展的机遇。

3.注意相关内容与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联系。

【典型试题精析】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分析:题干限制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此时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因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B项错误;中苏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C项错误;欧盟建立是在1993年,D项错误。

参考答案:A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35.【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分析:本题考查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两个国际组织的异同。比较型试题分有项比较和无项比较两类。本题属前者,因为试题明确给出了比较项“共同追求”、“建立基础”、“成员国构成”,因此我们应紧扣这些给定的比较项作答,也就是要紧扣题意作答。

参考答案:(1)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

(2)联合国成员国多;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专题训练】

1.英德矛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其焦点是()

A.争夺欧洲霸权B.争夺巴尔干半岛

C.争夺殖民地D.争夺海上霸权

2.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发表意见,因而被人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代表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A.对欧洲事务没有兴趣B.不具备与欧洲列强争雄的实力

C.专注亚洲事务与权益D.日本代表缺乏外交口才与应变能力

3.对于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它是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的产物

B.它解决了战胜国之间原有的矛盾

C.它根除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D.它缓解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

4.英、法、美争夺国际联盟控制权的斗争结局表明()

A.美国经济实力不如英国B.国际关系格局仍以欧洲为中心

C.美国不热心欧洲事务D.英法结盟对付美国

5.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6.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英美争夺海上霸权B.英法争夺欧洲霸权

C.英德矛盾D.法西斯的进攻和反法西斯斗争

7.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分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C.美苏争霸的结果

D.美苏对世界格局两分天下的划分

8.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9.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这一“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的对抗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10.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参考答案:1.C 2.C 3.A 4.B 5.A 6.D 7.D 8.A 9.C

10.(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七年级上册现代文专题复习 篇4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2、积累重点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

3、熟悉课文内容

4、背诵默写古诗词 一:字音字形 第一单元

1、散步 嫩芽nèn 分歧qí 拆散chāi 一霎时shà 水波粼粼 línlín 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粼粼,水十分明净。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2、秋天的怀念

瘫痪tān huàn 暴怒nù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咱俩liǎ 烂漫làn 絮叨xù dāo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3、羚羊木雕

抹泪mǒ 攥zuàn着 树杈shù chà 脸颊liǎn jiá

不可抗拒:无法抵制,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

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

4、散文诗两首

匿名nì 根深蒂固dì 祷告dǎo 姊妹zǐ 徘徊pái huái 遮蔽zhē bì

第二单元

6、我的老师

痣zhì 褪tuì 磕头kē 榆钱yú 狡猾jiǎo huá 占据jù 时辰chén

7、再塑生命的人

截然 jié 感慨kǎi 搓捻cuō niǎn 绽开 zhàn 疲倦不堪kān

恍然大悟huǎng: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花团锦簇cù:形容五彩缤纷,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8、我的早年生活

尴尬gān gà 谋生móu 开拓tuò 倾向qīng 停滞zhì 威慑shè

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能作出精细的判断。

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9、王几何

须臾yú 绰号 chuò 喉咙hóu long 铭记míng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第三单元

11、春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黄晕 yùn 抖擞dǒu sǒu

繁花嫩叶:花朵繁茂叶子鲜嫩,形容美好的春色。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12、济南的冬天

发髻jì 贮蓄zhù xù 澄清chéng

13、风雨

栅栏zhà lán 槐树huái

蜷曲quán 倏忽shū

14、秋天

丁丁zhēng zhēng 背篓lǒu 肥硕shuò 栖息qī 乌桕jiù 梦寐mèi 枯涸hé

第四单元

16、紫藤萝瀑布

迸溅bèng 挑逗tiǎo 沉淀diàn 花苞bāo 伫立zhù 禁止jìn 忍俊不禁jīn 仙露琼浆qióng 盘虬卧龙qiú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指极少,不多见。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啜泣chuò 屡次lǚ 嶙峋lín xún

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非常瘦。

18、短文两篇

收敛liǎn 颤chàn动 寒颤zhàn 宽恕shū 把玩wàn 一丝不苟gǒu

一丝不苟:指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毫不马虎。

19、在山的那边

凝níng成 诱惑yòu huò 喧xuān腾

第五单元

21、化石吟

骸骨hái 葱茏cōng lóng 逝去万载zǎi 装载zài 档案dàng

22、看云识天气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冰雹báo 丝丝缕缕lǚ

23、绿色蝈蝈

吮吸shǔn 篝火gōu 狩猎shòu 窸窣xīsū 喑哑yīn 静谧mì

篡夺cuàn 撇piē开 妒忌dùjì 更胜一筹chóu

更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24、月亮上的足迹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一叶孤舟:形容漂泊在外面的人,孤寂的心情;形容势单力薄,很孤独。

第六单元

26、小圣施威降大圣

引擎qíng 寻觅mì 吆喝yāo hè 铁钳qián 愕然è

27、皇帝的新装

骇人听闻hài 随声附和hè

28、女娲造人

掺和chān huo 澄澈chéng chè 莽莽榛榛zhēn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哞mōu哞 咩咩miē 潺chán潺 霹雳pīlì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30、寓言四则

庇护bì 塞翁失马wēng

二、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书,属于笔记小说。

第二单元:《我的老师》作者:魏巍。《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曾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第三单元:《春》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济南的冬天》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秋天》何其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观沧海》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次北固山下》王湾,五言律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大诗人。七言律诗。《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为曲牌名。

第四单元:《紫藤萝瀑布》宗璞。《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蝉》小思,香港作家。《贝壳》席慕容,台湾作家。《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义论著的选集。

第五单元:《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第六单元:《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圣是指二郞神杨戬。《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袁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代表作《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

三、名著导读

1、《繁星》《春水》: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这两作品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②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称为“哲理诗”。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①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②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2、《伊索寓言》:主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②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狐狸和山羊》

③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蚯蚓和狐狸》、《蚂蚁和蝉》

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①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②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

四、综合性学习

㈠、这就是我

1自我介绍;2自我推荐;3模拟面试

活动目的:

1、通过向大家介绍自己,让同学和老师尽早认识、了解自己。

2、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语文学习活学活用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活动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

㈡、漫游语文世界

1调查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现状;

2编辑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小册子(如:对联集锦、店名集锦、广告集锦、错别字举隅等);

活动资料: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草坪告示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食堂标语)

悄悄的来,悄悄的去(阅览室标语)

㈢、探索月球奥秘

1、月球奥秘知多少;

2、观察月亮运行;

3、收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活动资料:

1、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中国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与《淮南子》

传说和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

2、关于月亮的诗歌: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山居秋暝》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江吟》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月下独酌》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3、赏月佳对: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4、月亮的美称与雅号:玉兔、夜光、素峨、玉盘、广寒宫、婵娟、蟾蜍等。

五、句子仿写。

1、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2、彩虹,经过与雷早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3、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叶,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金的黄,如麦浪,如稻草,彰显着丰收的希望;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六:诗歌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平”“阔”“正”“悬”四字准确生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通过写朋友的热情款待,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三、四句描写了小村庄的秀丽景色,绿树、青山环绕,小村庄显得格外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五、六句描写打开窗户所见到的景物及端起酒杯所谈论的话题,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最后两句交代下次再来的时间及目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和小村庄的依恋之情。

全诗语言简洁、叙述简练而意味无穷,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

4、《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的隐逸情怀。全诗以由寺外到寺内的顺序为线索,前四句写入古寺,见高林,踏曲径,进禅房。五六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最后两句写聆听古刹的钟磬声。

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深邃绵远,意境高深,寓意深长。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赠言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关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以景兴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凄凉的晚春图。从“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之中隐含着作者对朋友被贬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伤,接着转入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的遥远和艰难,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希望借助明月,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担忧之情随轻风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

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感情真挚。

6、《泊秦淮》: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体裁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灭亡,反映了诗人对晚唐达官显贵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这一再现状的不满与愤恨。

前两句描写夜晚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语言凝练、含蓄。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两个“笼”字表现出写景生动形象,情感深沉。

7、《夜雨寄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君问归期”是写亲人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第二句交待“未有期”的原因:因为诗人当时身居遥远而荒凉的巴山,又遇一场连绵不断的秋雨。一问一答中,把亲人思念自己与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真挚地表达了出来。后两句是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与盼望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全诗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倾诉了骨肉亲情之间分离的痛苦与想象亲人团聚时的欢乐情景。全诗以“相思”为主题。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内容丰富,包含了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补充,“赚”字幽默风趣,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三四句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一放一拦”把山写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同时也将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透露出来。其间包含着朴实的人生哲理: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

9、《观书有感》: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的是诗人忽然把难懂的书看懂了时产生的联想及感受。前两句用比喻修辞方法写出方塘的清澈,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景物作比喻。三四句写方塘清澈的原因,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后人将句子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比喻贴切。

七:诗歌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作者借助大海形象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伟大抱负的两句是:,。

2、《次北固山下》诗中既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4、春天,香格里拉草原上野花次第开放,芳草如茵。游客骑马踏青,陶醉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真可谓《钱塘湖春行》中所写“,”

5、崔颢在《黄鹤楼》中写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马致远在《天净少 秋思》中也有两句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6、《龟虽寿》中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从而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与对未来宏图大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7、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诗中写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环境幽静,消除人心中俗念的诗句是:。后人根据“。”得出一个成语“曲径通幽”,形容景色幽雅,也富含一定的哲理。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1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写亲人盼询归期,从而抒写诗人与亲人间互相思念的真挚之情的诗句是:。抒写诗人希望与亲人会面的诗句是:。

11、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的是:。

12、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表现诗人忧患意识,反映官僚纸醉金迷生活的诗句是:。

13、《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是:。

背诵默写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w W w.x K b 1.c o m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例如:12年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11年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10年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四、积累运用

1. 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针对实际,加强方法指导。

2、强化训练,提升答题能力

一、学生实践,题型感知

1、学生分组训练

2、学生交流与评议 ⑴题目解答

点几个同学解答,让学生体会答题的正确性与灵活性。⑵答题思路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实践,畅所欲言谈体会 ⑶师生评议

从答题思路,答题格式,答题语言及层次方面评点

二、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3、答题内容要精练 学生梳理、积累上述知识要点。运用知识,检测答题能力 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

三、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一)两元五角搭的士

张萍

父亲好不容易进了一回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又打的去了一处风景区。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司机20元,就说:“坐一次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我说:“不多,这是比较便宜的。”

父亲嘟哝说:“还不多?20元要买一堆鸡蛋呢。” 说着,我去买门票,父亲问:“又要多少钱?”

门票100元一张,我怕父亲心疼,忙说:“每人50元。” 父亲惊叫起来:“两担稻谷又飞了。” 我说:“门票都买好了,还是进去吧。”

从风景区出来,父亲无论如何不肯坐车,他要和我走回去。从这里到家,最少也有10公里,不但累人,还耽误时间。

我叫了一辆的士,父亲有些生气,径直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他说,最少25元。

我把钱递过去,说:“等一会儿,你就说只要2.5元。” 司机问为什么。

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 司机愣了一下,说:“好吧。”

我坐上车,一会儿就赶上父亲,司机停下来,我叫父亲上车,他却要我下车。司机说:“大叔,您快上来吧,我是顺路捎你们,只收2.5元。”父亲这才上车,一个劲地谢司机。

一路上,司机跟我父亲说着话,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还先下去打开车门。等我父亲进了家门,司机把我叫到旁边,将那25元还给我,说:“你拿去买一瓶酒给大伯喝吧。” 我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要钱?”

司机说:“你的父亲太像我的父亲了,进城后,他也是心疼钱,不肯坐出租车。”

我问:“你父亲还好吧?”

司机说:“他走路回家时,出了车祸。”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默默地开车走了。那25元钱,我至今保存着。

(摘自《生活之友》2005年第1期)

1、亮点品味--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情感体验--结合全文,揣摩加点处司机“愣了一下”时的心里活动。

3、内容探究——司机为什么把25元钱还给“我”?

4、美点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文写两句赏析的话。

(二)花儿的启示

程双红

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又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的最好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我们看人也一样。”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努力把他的刺拔去,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伤害;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伤了别人。

(摘自《扬子晚报》)

1、想一想:你觉得本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看一看:各段有什么共同特点?

3、填一填:在横线上应补充一句什么话?

4、说一说:你从中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5、品一品:自选角度,对文章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从语言角度

⑴运用了一组恰切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

* 从表现手法角度:⑴先总提再分述;⑵先写景后写人;⑶先静

景描绘,再动景刻画。

2、*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

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3、⑴表现手法: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可贵品质。

⑵句式很美:运用了一组关联词:“没有„„没有„„也许„„

如果„„ 那么„„但是„ „也„„更„„。”

⑶用词很美:例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拨”一组褒义词来赞美白杨树。

4、⑴从结构上,分为两层,先写人物活动,后写四周环境。

⑵从内容上,先是人物出场,再是环境描写。⑶从文体上,先交代人物,后点示环境;环境既是写实,又隐喻社会。

⑷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

5、⑴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

⑵从内容上,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田间劳作”,二是“泉边休憩”。后议论。

第二课时:

(一)1 2 3 4析。

3可)。

4⑶从写法上,选写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并且都是先叙述,⑷从语言上,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⑸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手法。、⑴标题制造一种悬念,引起读者兴趣。⑵标题语言精练,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这位大叔的性格与自己的父亲多么相似呵,我应该要成全他们(意思相近即可)。、因为司机的父亲也和“我”的父亲一样心疼钱,不肯坐车,想到自己父 亲的遭遇,司机就把钱退给了“我”。、可以从巧设悬念、铺垫映衬、通过对话展开情节等内容进行赏、并列关系。、都由花商的话引出结论,得到启示。、一个人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难有志气(意思相近即、可任选一点,结合自己实际来谈。如:由玫瑰的刺启示了我要有宽容之 心,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切意即可)。

(二)1

5、可从语言的角度:⑴句式:四段都是“花商告诉我„„,得到

结论„„”的句式,非常整齐。

[2]词语方面:不堆砌辞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线串珠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复习 篇6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确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3分)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4分)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4分)。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3分)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13元“遗产”

1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 1

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2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3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4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5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6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7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8“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9“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10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选自《读者》2007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文章第⑩段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1、内容概括:A、此文记叙了„„的故事(事迹)。即谁做了什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人物性格、人生哲理等)。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3、线索及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5、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3 分)只 有 那 些 心 存 感 激 的 人 才 有 资 格 得 到 他 的 资 助。(1)(2 分)“黄 金 屋 ” 指 纸 钞 或 值 钱 的 东 西。

(z)(2分)“ 试 金 石 ” 见 说 寄 出 去 的 书 成 为 了 检验 孩子 们 是 否 具 有 感 恩 之 心的 测 试 物。(意 合 即 可)(试 金 一 测试感恩之 心,1分;石 - 寄 出 去 的 书,1分)、(4分 〕 答 案 示 例 : 老 人 在 想: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与都不知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那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内容2 分,须紧扣老人为收不到来信而着急、郁闷的心理 来 写 ; 表 达 2 分 . 须 通 顺 〕

4、(4分)为 后 文 老 人 等 待 学 生来信(来 电)和 收到好卡埋下下 伏 笔(两 点,每 点 2 分)

5、(3分)因 为 没 有 感 激之心即 使 受 到 别 人 再 多 的 关 爱,今 后 也 不 懂 得 去 关 爱 他 人 .回报社会。(阳光 ”与“温暖”的理解各1分,语言表达1分)

6、(4分)对“没有种 给 予 是 理 所当然的” 认 识 理 解 1 分 联系生活实际2 分 •表 达 1 分。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复习 篇7

一、设计果蝇专题复习的必要性

纵观高中生物, 发现其内容均是围绕植物、人和动物以及微生物来展开学习的。一轮复习重在详尽细致地进行全面复习, 二轮复习的侧重点在于重难点知识和题型复习:一是针对学生薄弱的知识环节或是需强化训练的题型进行复习;二是针对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进行复习 (如代谢、调节、遗传、生态等) , 而这些重点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 是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代表生物进行重点知识串联的。例如, 动物中选择果蝇作为一个专题, 植物中选择玉米或豌豆作为一个专题, 微生物中选择细菌作为一个专题。

那么, 果蝇与我们的高考关系如何呢?从2005~2013年高考全国卷“遗传变异”题目的考查统计来看, 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均凭借果蝇来考核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 时隔4年后, 2012年及2013年再次考核果蝇。从高考多次落点果蝇来看, 足见果蝇在遗传变异的高考备考中的重要性。因此, 设计果蝇专题复习非常有必要。

二、果蝇专题设置的知识网络

以果蝇为背景的知识考核并不局限在遗传变异上, 它与课本的各章节都有一定的联系。果蝇专题的复习除了遗传变异之外, 还可以辐射到以下多个章节:1.果蝇体细胞的结构与真核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功能的关系;2.果蝇体细胞的数量增殖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关系;3.果蝇与代谢中细胞呼吸的关系;4.果蝇的代谢类型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5.果蝇生殖细胞的形成与生物生殖的类型及方式的关系等 (见图1) 。

众所周知, 果蝇在遗传学实验研究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果蝇的遗传组成简单, 体细胞中只有4对同源染色体, 两两同源, 常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历年来高考也是大比重对果蝇进行考核。因此, 以果蝇为承载体设立果蝇专题复习, 既完全打破了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 顾及了课本知识的整体性, 又可以有侧重地复习遗传变异的相关内容。

三、果蝇专题中遗传变异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以果蝇为具体实例, 可围绕果蝇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载体、二倍体、染色体组、单倍体基因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依次展开遗传变异重点知识的复习。

就目前进行二轮复习的学生而言, 从知识层面上看遗传变异的难点在于难以理解的概念。例如, “二倍体”“染色体组”及“单倍体基因组”这几个概念学生不容易掌握, 教师可利用课本插图“雌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及灵活运用相关概念。至于“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这几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可以先利用果蝇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测序结果 (图甲) 与控制“截翅与正常翅”相对性状 (正常翅对截翅为显性) 的基因 (图乙) 来加深学生对等位基因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图甲与图丙来了解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同时, 还可通过对图甲中的控制朱红眼的基因与控制深红眼的基因, 在形成配子时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判断来加深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的理解。

除此之外, 遗传变异的难点还在于遗传题的解答上。遗传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是建立在课本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综合运用, 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其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四、果蝇专题中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指导

高考生物对遗传变异知识的考查主要是围绕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及其实践与应用进行的。其中“遗传实验的分析、设计”是高考生物对遗传变异知识的考查重点, 其相关题型考查知识点多、难度大, 非常需要教师加强解法指导, 尤其是遗传实验题。果蝇专题中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指导重在对学生进行遗传实验设计的方法指导。

遗传实验设计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型:显性和隐性性状的判断类型、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类型以及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其中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学生最不容易掌握。它具体可分为四种情况: (1) 判断基因位于细胞质还是核中常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2) 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3) 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4) 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Y同源区段的实验设计。

下面就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谈谈相关的解题指导。

(一) 基因位置判断之“判断基因位于细胞质还是核中常染色体的实验设计”

【例1】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纯合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 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 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请设计实验判断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线粒体中。

实验步骤:

1选用纯种果蝇做亲本, 雌、雄性亲本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___。

2用亲本果蝇进行杂交。

3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并统计记录结果。

考点分析:指导学生从题干中快速找到该题的考点, 即设计实验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线粒体中 (实质考查的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的判断) 。

寻找依据:参照生物选修课本第41页“质遗传与核遗传正反交比较”图 (如图2) 。根据对图的分析, 可分别利用质遗传区别于核遗传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判断。

解题方法:

1.通过杂交试验 (即正、反交) 来判断

实验设计:

[正交]♀隐×♂显[反交]♀显×♂隐

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正反交结果相同,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正反交结果不同, 且子代性状表现都与相应母本性状相同, 则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2.通过连续两代杂交实验来判断

实验设计:隐×显 (纯合) →F1雌雄交配→F2群体

结果预期及结论:

A.若F2代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则基因位于细胞核的常染色体上;

B.若F2代不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则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回到例1。

确定方案:根据题干的设计步骤确定“纯合”亲本杂交, 子一代中观察性状, 符合亲本“正反交”方法。

实施解题:灰色与黄色的显隐性未能确定, 是否影响正反交的设定?可利用板书, 运用假设代入法进行分析解题。具体分析及解题过程略。

(二) 基因位置判断之“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例2】已知果蝇中长翅与残翅为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基因用A表示, 隐性基因用a表示) ;直毛和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基因用B表示, 隐性基因用b表示) 。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的类型和比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小题具体分析及解题过程略。

(4) 请设计实验验证长翅和残翅、直毛和分叉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一步:选择纯种的长翅直毛雌果蝇与纯种残翅分叉毛雄果蝇交配, 得到F1;

第二步:让F1代雄果蝇与表现型为_______的果蝇进行测交;

第三步:观察并统计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

考点分析:第 (4) 小题, 指导学生从题干中快速找到该题的考点, 即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寻找依据:尽量从课本中找依据。参照课本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图 (略) 。分析图可知:除了F1自交外还可以F1测交, 看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实施方法:

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代“自交” (雌雄交配) 看F2性状分离比是否为9∶3∶3∶1。

2.用F1与双隐性测交看F2性状分离比是否为1∶1∶1∶1。

回到例2。

确定方案:根据题干可知该题采用的是F1测交的方法, 只要解决“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直毛与分叉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 (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控制基因的位置) 即可。

实施解题:“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直毛与分叉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的分析省略。

“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实验设计”与例2第 (4) 小题的实质是相同的, 考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才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题方法:两对基因是否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判断 (只考虑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

实验设计:隐×显 (纯合) →F1雌雄交配→F2群体中统计性状分离比;

或隐×显 (纯合) →F1测交→F2群体中统计性状分离比。

至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较为复杂的情况分析, 可留给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分析。

(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和“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Y同源区段的实验设计”, 因篇幅有限, 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进行赘述了。)

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的解题方法为:1.先明确考查知识落点;2.从课本中找理论依据, 初步确定可行性备选解题方案;3.再回到题中依据具体要求确定最终解题方案。

需给学生强调的是:以上的解题方法均是基于以果蝇为例的几种遗传实验的分析, 适用于与果蝇这样子代较多的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此外无性别区分的植物、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和一胎只生1~2个子代的胎生动物不能完全照搬以上的解题方法。

果蝇专题的复习建议4个课时完成, 辐射到其他章节的复习可1个课时完成。果蝇专题中遗传变异部分需要3个课时, 包括重点知识的串讲及难点知识突破的1个课时, 遗传实验题解题方法思路的难点突破的2个课时。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复习 篇8

一、注重结合语义表达研究语法

《二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范畴出发研究动词与语法相关的语义和表达功能。有的论文探讨动词的语义语用语法分类以及动词次类的功能。如马庆株的《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取向与汉语动词的一些小类》借鉴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说话人和受话人由于所处地位不同,而对动词的选用上的不同出发,分出对上类动词和对下类动词。这两类动词常常含有不同的词素,也常常带有不同的趋向成分,如可说“反映上来/去,举荐上来/去”,但不能说“反映下来/去,举荐下来/去”;可说“布置下来/去,派遣下来/去”,但不可说“布置上来/去,派遣上来/去”。这是词素义和组合义对动词语义和表达的限制。马庆株的《“V来/去”与现代汉语的主观范畴》一文立足于说话人的视角,从动词意义和句法组合出发,探讨了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表达方式,确立了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能够解释许多过去无法解释的现象。该文指出,同藏语中表达说话人亲见和非亲见的事物有不同的表示法一样,汉语中凡是动作造成可见结果的动词,后面出现“来”或“X来”,反之后面出现“去”或“X去”。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视角和感知有关。这样的研究很有新意,开启了汉语动词研究的新思路。

结合语义表达功能分析动词性结构或动词小类的,还有项开喜的《汉语重动句的功能研究》和王振来的《能愿动词在语用祈使句中的表达功能初探》。前文从表达功能角度考察了汉语重动句式及其结构项的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并对动词重复现象进行了解释。作者指出,这种句式的语义重心和信息焦点在句中第二个动词VP2,它往往表示一种超常量,第一个动词VP1主要是为第二个动词提供常量参照。如能说“吃饱了饭,煮熟了饭”,但不说或少说“吃撑了饭,烧糊了饭”,而要说“吃饭吃撑了,烧饭烧糊了”。这是因为,“饱、熟”这一结果对于“吃、煮”来说是预期性的,而“撑、糊”对于“吃、烧”来说却是非预期性的,是一种超常结果,并不代表行为主体的意愿。因此作者认为,汉语重动句式的语用功能是突出强调动作行为的超常特征。该文从信息结构和语义结构着眼来分析汉语重动句的功能,并同与之相关的其他几种格式如“把”字句、主谓谓语句等做了比较,从研究角度上是比较新颖的,思路上也是比较开阔的,对汉语重动句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王振来的《能愿动词在语用祈使句中的表达功能初探》一文采用分布特征和语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能愿动词在肯定/否定语用祈使句中的表达功能,也颇有新意。

二、注重形式和意义的相互验证

马庆株先生倡导的语义功能语法注重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注重形式和意义的相互验证,以语义为基础,以分布、变换等形式特征为标准,建立语义语法范畴。《二编》里有多篇论文都以语义特征分析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给汉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划分小类。如袁明军的《非自主动词的分类补议》一文,是在马庆株《自在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一文把非自主动词分为属性动词和变化动词的基础上,讨论了专职的状态动词、准属性动词和若干小类的有特色的变化动词,对非自主动词进行了一些必要补充。洪波/关键的《非自主动词与否定动词的搭配律》,结合非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状态]、[+变化]、[+属性]考察了非自主动词的光杆形式与否定副词的搭配情况,并列出了带有倾向性的规律。洪波的《含属性义动词和属性句》根据动词[+属性]义的下位意义,结合句法框架把属性义动词分为五个小类,并讨论了含有这些属性义动词的句式的句法特征。这些文章是汉语动词特别是非自主动词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非自主动词的语义特性和句法组合规律。

袁明军的《程度副词和动词的类》一文细致地考察了程度副词和动词(包括动词结构)组合的情况。该文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得出:不同小类的动词对程度副词的选择是不同的,在划分小类时,充分注意了各个小类的语义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句法表现结合起来,做到了形式、意义的相互验证。邱广君的《谈“V下+宾语”中宾语的类、动词的类和“下”的意义》也很重视形义间的对应。作者通过细致考察证明:宾语小类、动词小类都和语义以及语义特征密切相关。文章指出,每个“下”所在的环境不同,其具体意义以及语义特征也就不同,它可以由实到虚排成一个序列。同样此种情况也适用于“V趋”甚至“V结”和“V介”结构。可以说文集中的多篇论文都充分注意了语法形式和意义的相互验证,此不再逐一列举。

三、注重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编》运用了语篇统计等分析方法。文集中多数文章主要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展开研究,而郭继懋的《用统计方法从语义平面看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别》一文则从语篇统计入手,着重从动态角度对动词语义研究方法作了有益的尝试。该文对15个常用动词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情况做了穷尽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凭动词在结构平面带宾语频率低的差异不足以把经常带宾语的“吃”等动词(B类)和偶尔带宾语的“包”等动词(C类)分成两类,而在语义平面凭有无逻辑宾语的频率可将B类动词相当清楚地分为两类,得出平常所谓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这篇文章用语篇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分类,是以往研究中所未见的,因此具有方法论意义。

《二编》很好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马庆株先生的《“V来/去”与现代汉语的主观范畴》是继《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之后,又一次成功地运用亲属语言比较的方法。该文受到藏语语法中表达亲见的事物和非亲见的事物有不同的表示法的启发,提出了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这一概念。这样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同时也启发我们作语言研究一定要视野开阔,放眼其他语言和方言,注重共性和个性研究的结合。

四、有明确的理论意识

《二编》中有些文章是结合具体问题的研究给人以方法论和理论上的启发,而马庆株的《略谈汉语动词时体研究的思路——兼论语法分类研究中的对立原则》则明确提出应用对立原则研究汉语时体的新思路,是一篇把语言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更注重研究方法的揭示和理论建设的佳作。作者在指出以往汉语时体分类研究的不足的基础上,根据意义把时间副词分为同时、先时、后时三类,并根据对立原则把李临定所列十三类时体归并为八类,从系统性和逻辑性上都显得更加严谨。同时,文章还列出了印欧语系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英语、德语等表示时体的种种方式,以及阿尔泰语系的维吾尔语、阿塞拜疆语、吉尔吉斯语、土耳其语、蒙古语、朝鲜语等表示时体的种种方式。作者指出,如果只从某一语种来观察汉语,就会有较大的局限性,难免以偏概全;只有从世界语言来看中国的汉语,才可能有新的发现,结论也更可靠。

马庆株先生倡导的语义功能语法的基本思想是:以语义为基础,以分布、变换等形式特征为标准,以语义语法范畴为中心,以词和词组为基本单位,以分类为重点,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联系,共性和个性并重,归纳和演绎并举,多角度、全方位地描写和解释语法聚合和语法组合。《二编》既是对语义功能语法理论的进一步实践和运用,同时也是马庆株先生个人语法研究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但正像马先生一再指出的(在给南开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博士生上课时),语义功能语法既是对老一代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研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适合汉语特点、也适合其他语言研究的一种语法理论,需要我们许多人努力实践探索来丰富和完善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二编》也只是语义功能语法的一次再实践,也并非尽善尽美。因此,我们热切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实践并发展语义功能语法理论,期待着《二编》之后《三编》、《四编》等著作的出版。

参考文献:

[1]马庆株.忧乐斋文存——马庆株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紫藤小花园小学作文下一篇:艺术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