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庆专题片解说词(精选8篇)

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篇1

—大连开发区一中二十五年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要求:

1、500字左右

2、抒情性要强

黄渤海间聚群英,廿五春秋建奇功;

与时俱进求发展,辽南教育敢称雄。

大连开发区一中背依巍巍大黑山,面对滔滔黄海。风光旖旎,风景如画。这里有错落的裙楼、碧绿的草坪、秀雅的美石、宽敞的球场;这里有飘香紫薇、垂挂紫藤、披覆合欢、婆娑松柏、缠绵翠柳;林荫大道旁绿草茵茵,通幽曲径边花团锦簇。

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具有一流的教育条件,五馆齐全,条件优越,各种教学设施先进完备。教师队伍优秀,有特级教师,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多人。他们改革观念强,教研意识浓;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学生喜爱。

学校在历任校长的引领下,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特色教育,讲求教育至上,追求多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一中发展的新路,形成了独具一中特色的教育风貌。

二十五年来,在“教育至上,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开发区一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高考成绩逐年提高,一大批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科大、南开、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从97年第一个考入清华的学生李强,到目前,已有71人考入清华、北大和香港大学。

通过二十五年的不懈努力,一中先后被评为全国百所特色校实验校、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辽宁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辽宁省模范学校、辽宁省文明学校和大连市先进单位、模范单位等。

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篇2

一、案例分析的对象及其相关的背景

《话说长江》于1983年8月7日开始在央视热播, 其以创新的精神书写了专题片表现形式新的一页———史无前例地配以主持人, 通过主持人精妙的解说与精美画面的紧密结合, 将恢弘壮丽的长江全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创造了40%的收视奇迹。解说加画面呈现这一创新表现形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其中, 解说词与解说员的作用功不可没, 正是在情感饱满、惟妙惟肖的解说中, 观众完成了一次长江之旅, 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没能做到的事儿。跨过二十年到2004年, 长江又有了专属的记录片《再说长江》。其用令人震撼的镜头和动人故事, 在全面展示出今日长江风貌的同时, 带领观众探索了二十年来长江和中国的变化, “以发生的视角突出长江之新、以发现的视角突出长江之奇、以发展的视角突出长江之变, ……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带着大家去领略长江的魅力。”[2]

毫无疑问, 新的叙事逻辑、新的影像细节、新的技术应用等均是《再说长江》推陈出新的亮点。然而, 《再说长江》富有魅力的重点还是解说:画外解说以不愠不火、细腻客观的风格将长江固有的特点以及二十年来的变化更加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再说长江》的解说风格上与《话说长江》大异其趣, 一反原来的情感饱满、惟妙惟肖的解说为严谨、优雅的叙事。可以说, 这种新法的解说为《再说长江》带来了不同于《话说长江》的另一种魅力。为此, 笔者认为对两部片子解说词进行对比是进一步理解两部电视剧同特点的有效途径。

二、理解“境界说”

论考究文字与画面的艺术结合与互动, 拥有千年传统的中国诗词和相关的理论家和评论家们的言论, 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堪称世界一绝。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凭借着“境界”说将这一考究推上了另一个高峰, 拓展了人们的视域疆界。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他把艺术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之类诗词的意境是为“有我之境”。[3]文字所描写的意象无不染上作者的主观情感, 当这些主观的情感被贯注到一景、一物当中, 景和物便都有了情感并仿佛与作者产生了互动, 读者能够比较直观地品味出其间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不知不觉之间就被带入了文字的意境空间中。情感体验栩栩如生, 精神愉悦便从意象空间里的美好景象中产生出来———这是移情的过程, 其中反映出了“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的精妙之处。可以说, 正是通过巧妙地把物着上我之色彩, 文字的作者以情感为桥梁, 成功地将意念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呈现给了读者, 激活了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之类则是“无我之境”。[4]通常是在娴静、优美事物的感染下, 作者以平静的心态体味空间世界里的景和物, 以客观超脱的姿态描绘物我相对之际的世界真实容颜。在这里, 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精致地刻画和描绘着真实世界里的一切和所发生的细节, 引导读者领略景和物的美好及其细节的逼真, 用细节的真实触发读者的直观体验, 撼动读者的心灵———“无我之境”的世界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透明的, 所有的细节均可一览无遗, 读者能够体验到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动、客观的感动。可以发现, 文字的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 借用意象空间中其他景物的映衬, 突出了主体的意象, 这就是“以物观物”的技法。它模糊了主体和客体的界限, 读来遂令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物、我两者浑然一体, 情景客观而真实。在这样的情境中, 人对物的感情是油然自生的, 景和物的意象便能如烙印般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以上述王国维的“境界说”考察《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这两部纪录片的解说词, 可以发现它们与“境界说”观点高度契合, 先看《话说长江》。

三、解说词中的两种“境界”与声画关系

(一) 《话说长江》的“有我之境”

这部作品创造性地把主持人的角色引入到专题片中, 将长江的历史、人文及其自然的画卷以主持人“话说”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里, 凸显了以解说员为主体地位的情感引导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以“源远流长”为例, 在开头就可以明显体会得到:

您可能以为, 这是大海, 是汪洋吧?不, 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

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 这也是长江!

长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 可他还是这样年轻, 这样清秀!他总是像初生的牛犊一样不知疲倦, 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5]

上述的解说词是抒情型解说词, 主创者通过解说员的借景抒情引导观众触景生情, 正符合王国维所说的“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特点。这类解说词在本片中大量地应用, 主持人陈铎和虹云饱含热情地解说使观众随着声音的召唤而把注意力集中到电视画面上, 顺着引导进行同步想象, 从而宛如身临其境, 获得了深刻体验。

然而, 在这里解说词所起的作用却不止是这样的简单, 主创者通过解说词创造出了一些影像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意象, 无疑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如与“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这一句解说词同时呈现的画面, 如果没有解说词的引导, 长江的画面说不定也和一条曲折河流没什么两样。经过解说词的引导, 那些熟悉哈达的人马上就会展开联想, 由此认同长江和哈达具有同样圣洁、神秘的特质;不熟悉哈达的人也可以由飘带这个比喻而把长江和自己生活经验中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使得陌生的长江瞬间和人们的距离拉近了。

这种引人入境的解说词, 在《话说长江》中俯拾皆是, 如“巨川之源”中的一段:

水珠啊,

小小的水珠,

一滴、两滴、三滴,

无穷颗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

一路跳跃, 一路结伴,

越结越多, 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长江![6]

在陈铎的解说中, 观众仿佛可以看到他就站在冰川之下, 望着水滴兴趣盎然地数着“一滴、两滴、三滴……”, 解说精彩生动, 幻化出栩栩如生的情感体验, 愉悦而又美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运用解说词, 主创者成功地赋予了长江激情澎湃的时代情感。《话说长江》在展示祖国美好河山的同时, 凸显并倡扬了时代精神。赋予物以主观情感色彩, 这显然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技法所独有的功能,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话说长江》解说词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二) 《再说长江》的“无我之境”

然而, 事物总有两面性。《话说长江》的解说词也并不是就完美无缺的。还是就“源远流长”当中“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这一句解说词来分析。如果单就解说词本身来看, 除非是对哈达极为熟悉的观众, 要不他们是无论如何无法将长江和它联系起来的, 甚至有部分观众也不会将长江和飘带联系起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具有诗人和文学家浪漫的气质和丰富的想象的。然而, 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主创者功力不够而留下的瑕疵, 这是由于“有我之境”这种表现技法先天具有的缺陷所致。因为, 作为人类一员的主创者并不是万能的, 其本身的视角肯定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将主观引导、引人入境的创造和表现手法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 而为另外的表现手法留下的发挥的空间。以物观物、物我一体的表现手法就是其中一种用来补充上述不足的技法。《再说长江》就是运用这种技法, 揭示了长江的壮美以及长江二十年的巨变。

《再说长江》是以“纪实”的手法重新对长江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解说。解说是以镜头代替人的眼睛, 将所有客观的事物细节详尽地记录下来然后有选择地呈现给观众。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叙述型解说词, 弱化了画外音, 淡化了解说中的情绪。很多场面用了同期声, 让普通的渔民、移民、市民用自己的声音, 来告诉观众他们自己的故事。正是这样的创作手法, 使得《再说长江》的解说词具有了以物观物、物我一体的表现手法的某些特征, 从而与影像语言一起构成了“无我之境”。

如说到重庆的时候, 解说词是这样说的:

“二十三年后, 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 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 如同当地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 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今天的重庆, 是另外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 重庆版图的翻新, 已缩短到每个月一版。”[7]

配以影像的展示, 解说词以客观的描述视角真实地再现

2012年第1期 (总第89期) 东南传播160了重庆这个城市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发展进程, 给人以一种心灵的震撼, 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长江巨变和中国巨变。这里, 解说词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关于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想象空间, 已然令观众无法分清是电视片创设出来的, 还是自己亲眼看了重庆高速发展的事实之后从心里面升腾起来的。以物观物、物我一体, 浑然融为一体的真实意境, 已然是将观众完全征服了。

3.声画关系:由主声到主画

在《话说长江》所处的年代里, 解说词主要受到格里尔逊模式的影响, 在纪录片的声画关系上还是以声音为主导, “有我之境”贯彻始终, 讲故事的人如影随形。但是到了《再说长江》, 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开始逐渐过渡为由画面主导、声音配合、在声画互动中推进节目发展的表现路径。这种“无我之境”的手法让观众自己完成发现之旅, 让情感在自然中焕发出来。

如同样是描述金沙江的节目片段, 《话说长江》“金沙的江”和《再说长江》“金沙流韵”解说词的叙述角度和创设意境上有着较大的不同:

“这里, 就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峡谷, 名叫虎跳峡。我们在前面说过, 长江忽高忽低, 忽曲忽直, 忽宽忽细, 这一段就是最细不过的江面了, 总共不到一百米。

两岸陡壁耸天, 直插云天, 相距只有三十米。传说, 有人看到过一只猛虎, 从悬崖的顶端一跳过江, 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虎跳峡。其实, 如果没有百米长的跑道, 老虎的本事再大, 也难跳过三十米的江峡。除非它有翅膀, 连跳带滑翔。[8]

“金沙流韵”的解说词显然换了一个角度:

这就是长江第一湾。就是这一弯, 成就了长江东流的奇观。也就是这一弯, 金沙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 切出了一条18千米长、拥有7道瀑布、18处险滩, 举世最深、最险的虎跳峡。[9]

同样是对“从长江第一弯到金沙江再到虎跳峡”的自然景观的描述, 《话说长江》运用了多次比喻, 解说词的语言表现力远远胜过画面的表现, 其引人入境的一贯技法表现的相当突出。这是典型的解说词主导画面。而《再说长江》的“金沙流韵”只用了73个字, 语句简短, 用壮观的画面来表现奇异的风景。

四、“境界”说的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这两部纪录片的解说词风格迥异, 各自呈现了不同的境界和意境。然而, 这两部纪录片中所有的解说词不一定全然属于“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的。笔者的概括只是对两部作品所蕴含的境界理论的提炼。《再说长江》解说词中并非每时每刻都贯穿“无我之境”, 也时有介入主创者的主观情感。比如在“重上江源”这一集中, “以物观物”的视角就似乎被编导巧妙地偷天换日, 解说词在冷静客观中也不时透露出编导“以我观物”的蛛丝马迹, 在观众心中激起千重浪。如在表现摄制组与尕尔曲河“搏斗”的情景中, 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车在挣扎, 水在急流, 人在奋争。挺进江源第一天的第一个危机让每一个人对今后的行程充满了忧虑, 却又有了足够的准备。一场人车与尕尔曲的拔河, 足足进行了6个小时, 刚以为适应过来的高原反应, 又回来了;淙淙的流水声, 却依旧在我们的耳边、在羌塘之上, 不断地回荡。[10]

结合画面, 我们看到了、感受到了, 在与尕尔曲河奋战了6个小时后, 他们心有余悸, 耳边响起的淙淙流水声仿佛在提醒他们今后的行程将更加的艰险, 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荡漾而出。

反过来, 《话说长江》中的解说词也不乏有冷静客观视角的例子, 于“以我观物”中渗透“以物观物”的技法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通常在介绍长江沿岸的名胜古迹的时候, 陈铎和虹云就是以客观的视角进行阐述, 如第四回“四川盆地”中, 在介绍都江堰时就有这样的解说词:

都江堰工程是由鱼咀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组成。鱼咀分水堤坝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呢是正流, 用来排泄洪水;内江呢, 引水灌溉农田。在正常的情况下, 内江进水60%, 碰到洪水到来的时候, 这个比例就自然地颠倒了过来。飞雁溢洪道, 是排泄洪水、泥沙和调节水量的, 在汉季, 它把岷江的水拦住, 全部流入内江。在大雨季节, 它又把内江容纳不了的水溢出, 自动流入外江。宝瓶引水口, 是内江的咽喉, 它是把玉垒山凿开缺口而成。都江堰的水都是通过这个口子流向各个灌溉渠的。[11]

片中不乏有像此类的解说词。“以物观物”情景客观而真实, 娓娓道来, 不夹杂过多主观思想。

综上所述, 当这两种表现技法在适合的场合加以灵活应用的时候, 可以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上述的两个案例就是在以一种解说技法为主推进画面的时候结合另外一种解说技法加以补充, 将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一种创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技法的综合运用, 能够使得解说词在写意中写实、写实中写意, 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互动效果, 这是两种技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延伸和拓展, 也是其他类型节目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创作手法。

参考文献

[1]陈少波.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的审美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7 (10) :54-61.

[2]《再说长江》:20年历史巨变的见证[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06 (8) :108-109.

[3][4]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 (增订本) [M].长沙:岳麓书社, 2003.

[5[6][7][8][11]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摄制组编.《话说长江》解说词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有感 篇3

一.解说词和画面相互配合才能水到渠成

电视专题片画面是最直接可观的和可感的。但画面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表达全部准确的信息,必须靠解说词作为补充和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单一性,从而深刻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我们都知道,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的差别,主要在于加入了语言、声音和音乐的魅力,才使之更具生命力。

笔者通过多年铁路行业专题片的创作实践,对如何创作出好的解说词深有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主次之分。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亦如此。但很多经典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难以忘记,比如大家熟知的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的开篇解说词: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你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我们刚才从长江的入海的地方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了。长江,就是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很显然,这里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词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如果没有解说词,也就不具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优美流畅的解说词,是专题片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话说长江》之所以家喻户晓,解说词功不可没。解说词和画面浑然一体,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和谐地握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的优美画卷。

电视专题片的画面和解说词缺一不可,在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光靠解说词。如果一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对于不同的题材,创作者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灵活驾驭语言,使解说词和画面、音乐完美结合。

二.解说词的目的就是对电视画面进行补充和说明,使表达更加完整

电视语言和纯文字的创作不同,画面已经一目了然了,不需要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因此写解说词必须把画面时刻装在心里。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画面难于表达或者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只有依靠语言补充才能表达完整。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要具备准确性。要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必须把说明的东西交代清楚。再以《话说长江》的一段解说词为例: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洋洋洒洒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解说词对长江干、支流的具体情况说明准确无误,增强了作品的知识性和可信性。

三.解说词的目的还在于提炼和表现主题、营造意境,使观众受到感染和教育

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每一部电视专题片的創新,关键在于意境的创造,这也就使其成为电视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依靠画面和音乐还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就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在《话说长江》中,画面尽情展示了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的美丽,解说词更充满了想象:

长江美就美在她独特的自然气质,她有时温柔多姿,欢快跳跃,有时又汹涌澎湃,她的个性,就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结晶,也是历史文明和现实的完美体现……

显而易见,解说词能帮助观众完成综合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电视语言的使用有度就加深了这种意境。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经充分表达了思想内容,语言就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语言繁简适当,画面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音和画面相得益彰,互相补益。

四.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于画面

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式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汇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且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引领观众去欣赏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能够把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相互交融,把大自然与人生的各种画面相互交织,营造出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特定艺术空间。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手法是丰富多样的,无论是情景交融,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只有情感的真实与独特的表现,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解说词,从而创作出打动人心和具有生命力的专题片。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电视台)

高中校庆宣传片解说词 篇4

【出片名】

海中学

继往开来 “和雅”奋进

在青海省,有一个物产富饶、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藏族自治州,她位于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之称。这里有中国最美的湖泊青海湖;这里有奇特壮观的自然地貌景观黄河龙羊大峡谷;这里是中华水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历险传奇的人文景观唐蕃古道;这里是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区。

在这片燃烧着激情和充满希望的高原大地上,有一所蜚声于青南的学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异的教学质量,造就了灿烂辉煌,她就是——海中学。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公元2018年,海中学迎来了她六十华诞!一甲子风雨兼程,六十载砥砺前行,铭刻在州中人心里的,不仅仅是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有中人不忘初心的再接再厉!

回眸历史

六十年的桃李芬芳,六十年的教泽绵长,时光回溯到公元1958年。那是一个百业待兴的火红年代。建校初期,学校一无所有,条件极其艰苦。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中人,他们满怀信心,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一砖一瓦建校舍,一草一木绿校园,一心一意育人才。历代州中人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奉献青春,在岁月的深处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走过艰难的50年代初创时期,度过不平凡的60年代,海南州中学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校长提出并实施的《采取实际步骤,积极进行我校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大胆改革》,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身规律和发展趋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在学校工作过的教师同期声——谈老校长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造就伟业。在州中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镌刻着这些光彩夺目的名字:

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呕心沥血、育人不辍的周复初老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学识渊博的陈教师;毕业于兰州大学,诲人不倦的周教师;身残志坚的傅老师;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汪老师;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地理老师赵等。在校长任职的这十年中,教育教学成绩斐然,1982年,海中学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十三所重点中学之一,在州中办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光阴荏苒,世纪之交,时任校长在《我对办好州中学的几点意见》中,从宏观上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民主、规范、严格、求实、创新、廉洁”的十二字行政管理原则,提出了“三到五年打好基础,八至十年争创一流”的学校奋斗目标。形成了《海中学“三制改革”实施方案》、《人事管理制度》等制度。1996年成立了家长委员会,1988年开办了家长学校。1998年9月成立了省首支正规着装的学生国旗护卫队。2002年学校进一步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计划,建立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全力实施“重点工程”,逐步向着省级标准化学校迈进。

这一时期,学校稳步推进“三制”改革,深入落实中小学机构改革方案,加大硬件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学校声誉快速上升。2004年辉煌的中高考成绩,标志着学校已完成了“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实现了“重塑中、再创辉煌”的美好夙愿!至此,中学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喜看今朝

时代的巨浪滚滚向前,海南州中学在时任校长带领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挂辑扬帆,乘风破浪,全校师生员工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海教育局下发了《海公开竞聘中小学校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王同志在公开竞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历史上第一位通过公开竞聘任职的校长。转型后的中站在了自治州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初中部分流,州中人在校长带领下,以全州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倾力打造“和而不同、雅而致远”的“和雅”教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谱写了海高中教育历史的新篇章。

群策群力,共绘宏图。面对自治州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州办好高中、县办好初中、乡办好小学”指导思想,上任不到三个月就面临学校转型的校长正视困难,迎难而上。他带领新班子成员从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紧紧围绕“打造海牧区名校,争创省级示范校” 的奋斗目标,组织大家研究制定了《学校管理方案》和《海中学五年发展规划》。并对如何实现办学目标制定了详细的策略和措施,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奋斗方向。

精准实施,提质增效。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坐下来研”教科研强校战略,率先在全州实施“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促进全校每一位教师的长效性可持续发展;启动“传、帮、带”师徒结对和“名牌学科”创建活动以及振兴薄弱学科计划、构建高效课堂常态化,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高。五年来就有二十多位老师获得省、海州教学能手称号。

务实创新,乘势而上。2015年学校经过调研和深入思考,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凝练办学精神,确立了打造“和而不同、雅而致远”的“和雅”教育思想,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出了建“和雅”校园,塑“和雅”教师,育“和雅”新人的“十大”举措。“和雅”教育是海地区特定的地域文化传播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校训集中体现,是州中精神的充分表现。

历史使命催人奋进,凝聚力量逐梦前行。一路走来,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和雅”教育在我校逐渐显现出她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老师、学校在悄悄的改变……

今日的海高级中学,校园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景色怡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飘香、处处育人的书香校园。

今日的海中学,校园占地面积9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3万3千多平方米。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阅览室、报告厅、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广播站、校园广场、音乐舞蹈专用教室等一流教育教学设施,为广大学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强身健体的锻炼场所;学生公寓设施齐全,学生食堂宽敞明亮,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登楼远眺,江山如此多娇;徜徉校园,风景这边独好。州中校园,优雅宁静,儒雅和谐,处处传递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莫道春来早,更有早行人。走进中,春色无边;漫步校园,思绪飘飞。忘不了,忘不了的是那些播撒春光的教师。六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中教师,怀揣理想与信念,高举起科学与文明火把,任粉笔漂白了黑发,任岁月暗淡了青春,把小路走成了光明大道,把讲台站成了美丽风景。

岁月流逝,大浪淘沙。如今,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150名教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5%,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省优秀教师2人、全省十杰教师1人、全州十大杰出青年1人,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州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40人,中学高级教师56人。

好雨当春乃发生,随风润物细无声。一代中教师,教书育人,甘之如饴,白首不悔,用凌云之笔描绘着学生灿烂的未来。是他们,为莘莘学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是他们,托起了明天辉煌的太阳!

这里是一块热土,更是一块沃土。一夜春风,遍地桃李;一园繁花,芬芳四溢。州中,文化传播的殿堂,个性发展的天堂,人才培育的摇篮!六十年来,成千上万的中学子从这里走出,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走向波澜壮阔的新天地!

莘莘学子风华正茂,同学少年青春飞扬。(1970、1980、1990、2000、2010、2018各一位校友同期声)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秋并序。海高级中学在奋起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学校先后获“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创建单位”、“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先进学校”和“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在紧抓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借鉴先行学校经验,积极探索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优化课堂设计,活化课堂活动,精化课堂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三化”教学模式和“学案导学、小组合作、以学定教”为主要内容的高效课堂创建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在2010、2011年高考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2012年创历史新高,一本上线112人,10位同学调档分超过了500分,重点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从2012起高考一本上线人数5年持续突破百人大关,2017年一本上线124人,续写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串串喜人的数字,一叠叠鲜红的证书,一座座闪光的奖杯,一块块耀金的奖牌,见证了每一个中人辛勤的汗水,飞扬着每一个中人奉献的神采,也展示了一个不断开拓积极进取的海中学!

展望未来

六十年的栉风沐雨,六十年的薪火传承,六十年的奋斗不息,六十年的硕果飘香。六十年来,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办学特点鲜明的青海省标准化学校。学校为自治州各族人民赢得了“小地方大教育”的美誉,学校也因此美名远扬,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肯定与支持。

龙腾古镇,腾出一片繁花似锦;牛耕沃土,耕来六十岁月如歌。2018年,海高级中学迎来了建校六十周年华诞。六十年来,一代代中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培育祖国的花朵做出了卓越贡献;六十年来,一批批州中学子,勤奋刻苦,开拓进取,在各行各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展望未来,中人豪情满怀,信心百倍。

(校长致辞——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海南州中学将以“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办学理念,以“和而不同、雅而致远”为办学思想,以“立足成人,追求成功”为办学目标,以“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校训,形成“文明奋进,勤勉求实”的校风、“明礼诚信、乐学善思”的教风、“正德爱生、敬业乐教”的学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育人为根本,以管理促效益,以科研求突破,以特色创名校,努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管理内涵发展,教师高端发展,打造青南地区“和雅”高中教育品牌。努力把海中学建设成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公认的青海省乃至西北名校,为培养祖国更多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嘉年庆华诞,共谋新发展。美丽的青海湖水轻轻荡漾,她的每一圈涟漪上,都跳动着怡情的音符,弹奏着不朽的乐章。坐落在在三江源头的海高级中学,犹如一卷永远也书写不尽的山水诗篇,意蕴悠远。走过一路风雨,走过一路欢歌,今天的海中学,将以更高昂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向着更高远的天空飞翔!

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篇5

杏林弦歌

——湖南中医药大学50周年发展纪实

麓山巍巍,湘水滔滔,湖湘文明,源远流长。

在中华民族医药发展的历史画卷中,无论是遍尝百草的神农氏、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中医药杰出先驱,还是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等中医药珍贵遗产,都彰显着湖湘中医药文化的浓墨重彩。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百舸争流的湘江西岸,在层林尽染的麓山南坡,声名卓著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湖南中医药大学就伫立于这里。

飞越湘江,沿麓山西去,从200米高空鸟瞰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校园,4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多万平方米的绿化地,数十条水泥道,错落有致,造型典雅,让人感觉犹如观赏一幅做工精美的织锦,恰似阅读一本色彩斑斓的画页。

从1934年中医名家创办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到1960年湖南省政府批准成立湖南中医学院,到2002年湖南中医学院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实现强强联合,再到2006年教育部批准湖南中医学院升格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已经走过了数十年不断攀升的发展历史,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达3145亩,拥有两个校区,12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10个研究所、7个科研中心、11家直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2个科技企业,拥有教职员工四千余人、常年在校全日制学生近两万人、成人教育学生六千余人,形成了庞大的规模。

50年跋涉,一代又一代湖南中医大人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从旧中国的内忧外患到新中国的祥和中兴,从民间中医药大师的踌躇满志到湖湘中医药学界的英才辈出,时光流转了日月星辰,却不能流转湖南中医大人的执着追求;风尘掩没了漫漫征途,却无法掩没湖南中医大人的壮志豪情。经世致用的雄心、富国兴邦的壮志、创新发展的追求凝炼成“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湖南中医药大学校训,永远熠熠生辉。

50年弦歌,一代又一代湖南中医大人唱响了今天的颂曲。湖南中医药大学崭新的面貌,洋溢着现代化大型学府的气息,更显现着湖南中医药大学跨越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和湖南省党政领导多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取得的成绩,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前来学校考察的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友人也络绎不绝。

大学,必有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就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地方。昔日,李聪甫、谭日强、刘炳凡、欧阳琦、夏度衡等老一代名师名医,以卓越的医术享誉国内外,使湖南中医药大学美名远扬。

今天,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级和省级名医名师正率领阵容强大的师资团队,以鲜明的中医药学科特色与优势,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过硬的中医药教育品牌。

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教育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21个本科专业,赢得了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1个、湖南省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创新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专业被评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五年制本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开全国之先河,突破中医药学传统办学理念,培养出既精通望闻问切、又擅长持刀手术的新型医学人才。

作为湖南最早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几年来,学校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37项,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9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湖南中医药大学着力于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业开发齐头并进,科技创新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现有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11个。

这是用来煎熬中药的瓦罐,它伴随了中医药千百年,也伴随了中国老百姓千百年。蔡光先教授主持的《《中药超微饮片的研制与开发》科研课题,以科学的中药制剂技术,宣告了瓦罐熬药传统方式的终结,被誉为中医药史上“打破千年药罐子”的一场革命,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医病证诊疗标准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99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标准,在全国正式实施。

近几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6项。中医诊断学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针灸、经络原理、妇科血症、中药材育种、栽培、标准化研究和心脑血管病、肝病、眼底病等疑难病证的防治研究卓有成效。《马王堆医书考注》、《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中华医典》等传统文献整理,在中医药界影响巨大。获得国家专利认证的中药新药18项,肝复乐片、盐酸青藤缓释片、安君宁等国内首创新药都出自这里。

一项项革故鼎新的研究,一宗宗闪亮问世的成果,谱写一篇篇创新发展的华章。

近几年来,学校转让科技成果41项,其中“超微速溶中药”成果转让费高达3600万元;古汉养生精、乙肝宁、妇科千金片等成为了中药拳头产品或知名品牌;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湖南省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达70万亩,新增年产值7亿元。

“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先人训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刻激励着湖南中医大人以丹心仁术服务大众。

学校的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等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分布在常德、衡阳、岳阳、浏阳、宁乡、深圳、洛阳等地的8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各具特色,拥有病床7850张,医疗设施先进,临床科室齐全,聚集了一批知名的中医临床专家,建有肝病、眼底病、皮肤疮疡病、肛肠病、儿科、骨伤科、不孕不育科、心血管内科、脑病、肿瘤等11个国家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中心,为公众健康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一附属医院是湖南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也是湖南省最大的中医院,被列为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第二附属医院和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都是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中医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被列为全国十大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之一。

作为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中医药走出国门、光耀世界,从1981年开始招收境外学生,为28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学员千余名,现有在籍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近五百名,与美、英、日、加等国家及香港、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医疗、教学、科研合作关系,还多次选派专家、教授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访问,并派出医疗队赴多个国家防病治病。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校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大众”的价值观,举办“新视界”人文讲坛等系列励志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立足于培养品学兼优的中医药专门人才。

学生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里,积极、乐观、健康地学习和生活,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精神蔚然成风。在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里、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竞赛中,尽情挥洒着青春风采。近几年,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不断增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近百项。高素质的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学校为国家输送的5万多名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中医药舞台上,他们有的登上了国际医药学科技讲坛,有的辛勤耕耘在母校教学、科研、医疗岗位上,更多的立足基层为公众健康默默奉献,建功立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0年金灿灿的发展历史,让人欣慰,给人荣耀,更催人奋进!湖南中医大人将践行科学发展观,发扬“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以铁肩担负光大中医药学的重任,用妙手创造发展中医药学的华章,朝着建设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校庆论文集序言专题 篇6

科研兴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我校坚持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重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支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工作。

多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科研子课题:《信息技术与作文评改的整合》;数学教研组申报了福建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研究子课题:《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引导策略》和《小学生数学交流有效性研究》,并已成功结题;各技能科教师也掀起了学习现代化教学理论的热潮。在如火如荼的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进行研究探索,更新了教学理念,实现了“以课题促课改、以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相长”的初衷,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大力的提升。

值此百年校庆之际,我们特整理编撰这本教师论文集,旨在收集汇聚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以备后鉴,更希望通过这本集子,向外界打开一扇勾通之门,以期得到广大同行、专家学者的指正与引导。书中的内容为:近三年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理论专著等,这些文章大都从镇、市等各级论文汇编中撷取,更有老师在参加各类论文征集中的获奖之作,是老师们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的成果,或许尚属稚嫩,且“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后更长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其中的许多观点、理论必定能更到进一步的完善。

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篇7

1) 要深入体验, 精心策划解说布局风格。电视专题片由画面和解说词构成。所以在准备撰写解说词之前, 创作者要跟随整个拍摄过程, 通过对拍摄过程和采访的深入了解, 才能充分挖掘出有意义的东西与素材匹配, 有了亲身经历和感受, 才能与观众引发情感共鸣。这是创作出让观众信服的解说词的第一步。同时, 要在完成前期所有拍摄内容之后, 挖掘素材内涵, 抓住细节, 然后确定主题, 从主题出发, 敲定解说的整体风格基调以及布局。注意画面未表现的内容, 未表现就要用解说词表现出来。也不排斥我们在拍摄之前就已经拟好了拍摄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设计了一个初步的解说词。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都要在有了整个节目之后才能有解说词的完整结构。也就是说, 专题片的整体安排和发展脉络是撰写解说词的根据, 解说词的创作脱离不了节目的目的和内容。

2) 要选择合适的解说风格, 饱含真情实感。开始撰写之前要考虑清楚所创作的专题片的风格和主题是什么。专题片的题材决定了解说词的风格。解说词在电视语言与电视风格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类型的电视专题片决定了解说词不同的风格, 解说词的风格要与电视专题片保持一致, 同时也参考专题片的结构而行。片子各自的风格不同, 所以解说风格就大不相同。有的解说词客观直白, 注重介绍背景和表现深意, 有的带有抒情的解说词通过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将编导的主观情感体验诗意的抒发出来。因此, 解说词与专题片的风格要保持一致性。通常来讲, 纪实类专题片的解说特点是朴实直白, 思辨类专题片的解说词表现出严肃庄重, 表现类专题片的解说词应该强调语言的文学性和意境的营造。所以说专题片的风格决定了解说词的风格。解说词撰写者应报以认真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 创作者将自己带入片子, 通过对完整节目内容的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叙说出来, 并用解说词的形式将真实感受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撰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解说词, 并能感染观众。

3) 要挖掘画面深刻涵义, 向思想性靠拢。电视专题片同其它节目类型最大的不同点是电视专题片注重新闻性和纪实性。在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不仅表现画面内容, 更多是去表现暗含在画面中的深意。通过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向人们揭示本质现象和问题, 使观众不仅是从表面, 更多的从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和感悟。电视专题片最后的目的是通过内容传达一种观念, 这是编导赋予整部片子的灵魂。专题片的核心就是思想性的表达, 解说词就是要传递给观众一种思想观念。电视专题片的目的是达到一定的社教目的, 所以富有内涵的解说对观众的宣教有很好的效果。

4) 要处理好解说词与画面的比重关系。解说词是专题片的一个重要成分。这一属性决定了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要配合画面、音乐、同期声和剪辑手法等元素去表达节目内容和思想。解说词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片子的整体效果, 所以要处理好画面与解说词的比重, 权衡解说力度, 使得画面与解说的比例达到最优。在专题片中解说词并不只是传达信息, 也发挥着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我们因此要掌握解说词的创作技巧, 让这种功能发挥到尽善尽美。就此而言, 解说词要遵循画面, 按照专题片的需要而进行创作。视具体情况而定, 时而紧跟画面, 时而游离画面之外, 时而一言不发, 此时无声胜有声, 把表现交给画面, 让观众能自由思考。

5) 要使用生活化语言。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要表现当下社会中所发生的现实生活, 反映生活中带给人们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思辨。除思想性外, 还要注意解说词的生活化语言。因为解说词通过配音员配音作用到人的听觉, 所以要注意解说的听觉效果, 即注重生活化的通俗易懂。解说词应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专题片的解说词不是将华丽的词汇堆砌在一起, 更不是只进行无意义的说教。而是观众是否能够做到听懂并欣赏。

地税专题片解说词 篇8

税收是调节国家经济的重要杠杆,一项项税源就是一股股流动的血脉,支砌起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大厦。多年来,楚雄市地税人以一颗赤诚之心,在春夏秋冬、酷暑严寒的更替中,奔忙于楚雄市44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国聚财,展示新时代地税人的风采。推出片名:

为国聚财展风采

楚雄市地方税务局成立于一九九四年,至今已走过了十五个春秋。十五年的历史岁月,楚雄市地税人走出了一条创新开拓发展的闪光之路。一九九四年楚雄市地方税务局成立伊始,就把“带好队、收好税”、建设优良的纳税环境作为重头戏。地方税收征管,对于刚刚成立的楚雄市地税局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对于楚雄市地税人来说,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一九九四年,楚雄市地方税收仅为0.45亿元。市场经济大潮的挑战,呼唤地税工作者提高业务素质、转变工作态度,树立新的地税人形象,为楚雄市经济建设担当重任。

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税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成立不久的楚雄市地税局,首先开展税收法律法规、党风廉政政策、国家政策的学习活动,开展各项业务知识的学习演练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楚雄市地税局大胆创新,把培训地税工作人员计算机业务知识、信息网络化知识作为培育新型地税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通道,设立了功能齐备的电教室。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聘请计算机专业人士到楚雄市地税局来教授,送地税人员到上一级学府学习计算机业务,到省、州地税局学习计算机业务、分税种业务,参与纳税人税收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并将学习业务知识的成果纳入年终评优评先活动,以此来激励地税工作人员。

以此同时,楚雄市地税人把学习活动延伸到纳税人中,以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为起点,向纳税人全面宣传税收政策,并以送税法活动为主渠道,源源不断地将税法书籍、宣传资料送到纳税人手中,增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在全市培育“依法纳税光荣”的社会氛围。

在税收法律法规指导下,楚雄市地税人在税收活动中,时时处处执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责任过错追究制,细化岗位职责,实行量化考核,使税收征管工作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向前延伸。

为了社会稳定,促进发展,市地税人在涵养税源的基础上,不断减免税款,严格按税收减免暂行规定的要求,对申请人严格调查核实,严格审批时限、严格审批程序、严格审批权限,办理相关减免手续,高效快捷地为纳税人做好减免服务。从楚雄市地税局成立至今,共依法减免各种税收2.55亿元。

地税征收是搭建地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一道桥梁。楚雄市地税局把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作为测试地税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的一个衡量器,在征收工作中,千方百计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在征收服务上,地税领导班子以新的工作思路,抓住机遇,大胆创新,以大手笔、大气魄争取上级支持,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征地21.45亩,于2005年动工建盖了功能齐全、环境优良的办税服务大楼,并在大楼内外创设了为纳税人提供休闲、停车,让纳税人在办税时感到舒心、愉悦的纳税场所。

办税服务大楼建成后,市地税局选派了一批业务素质高、服务态度好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办税服务厅窗口工作,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并实行限时办结,以优质服务组织税费收入,使税费收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市地

税局把优质服务从城区向楚雄市的山区延伸,乡镇八个分局不仅建起了办税服务厅,而且采取委托代征代扣,简并征期,在道路受阻、阴雨季节,爬山涉水徙步登门为纳税人服务。

在新的形势面前,市地税人不仅以优良的工作态度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而且充分运用信息工程,彻底结束了手工开票的历史。最近几年以来,市地税局领导班子再次大胆创新,实行银行储蓄扣税,引导纳税人实行网上申报等多元化纳税申报,努力做到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完一系列纳税缴纳事项,进一步缩短了地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了纳税人与地税人之间的和谐征纳关系。管理是税收工作的关键,多年来,市地税人以管理促服务,向管理要收入。领导班子更加重视管理工作,把管理作为展示新时代地税人新风采的一条风景线,不断创新,采取了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系列新的管理方式,赢得了广大纳税人的好评。

在税收工作中,市地税局不断强化廉政建设工作,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四位一体”的预防违纪违法体系,通过教育,规范制度,建立监督网络、预警机制,真正做到税收工作开展到哪里,廉政工作就跟随到哪里。

在管理过程中,领导班子不仅抓好征收过程的管理,而且注重执法过程的管理,实行管理人员管片与管户相结合,检查纳税人的税收缴纳情况,督促纳税人按时按期缴纳,并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同时,不断强化稽查措施,尽最大努力堵住税源流失漏洞,想尽一切办法为国家聚财,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在抓好税收征管的同时,楚雄市地税人注重地税文化建设,以培育地税人文明形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从抓职工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引导地税人告别不文明行为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尽最大努力把文明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广大地税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先后获得了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的殊荣。

上一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下一篇:大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