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数学练习题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的数学练习题(精选12篇)

五年级的数学练习题 篇1

五年级数学同步的练习题

一、理清概念,准确填空。

1、根据205×36=736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2.05×36=()20.5×36=()0.36×205=()

2、把5.4缩小100倍是(),把()缩小1000倍是0.08,把50缩小()倍是0.5。

3、在○里填上“>”“<”或“=”。

32×0.98○326.09×2○6.0934×0.35○0.35

14×7.5○7.5×146×7.04○7.0418.9×5○5

4、1.8吨=()千克76克=()千克()厘米=0.5米

900毫升=()升204平方分米=()平方米8.75米=()毫米

5、一个小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后得到的小数是0.27,原来的小数是()。

6、李芳用1分钟可以做45道口算题,李强的速度是她的1.4倍,李强每分钟可以做()道口算题。

7、甲、乙两数的积是2.9,如果甲数扩大10倍,乙数扩大100倍,则现在甲、乙两数的积是()。

8、甲、乙两数的.差是9.9,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正好等于乙数,则甲数是(),乙数是()。

9、小芳在计算一个数除以10时,将除号看成了乘号,结果得3.2,正确的结果应该是()。

二、反复推敲,慎重判断。

1、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写一个0就可以了。()

2、0.47扩大10倍的结果,与470缩小100倍的结果相同。()

3、把1.02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扩大了100倍。()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乘10,则面积也乘10。()

5、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整数,那么这两个数不一定都是整数。()

三、仔细比较,合理选择。

1、下列算式中得数小于1的是()

A、67.2÷42B、18×0.2C、4.68÷18

2、甲、乙两数的商是7.5,如果甲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乙数应()。

A、扩大10倍B、缩小10倍C、不变

3、要使2.8×□+7.2×□=50.8,□中应填()。

五年级的数学练习题 篇2

这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里的一道基本题, 本题考查的是: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这是一道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实用价值的习题, 只需运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有关知识就能解决。但是同年级组内的老师们反映学生不理解题意, 不会解答, 即使答对的同学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瞎蒙的, 纯属运气好。

经过和学生的谈话了解到, 学生确实不知道题目什么意思, 因此要么不答, 要么瞎答。后来笔者还了解到许多学生面对未见面或陌生的题目常常感到茫然, 不知从何下手, 久而久之产生了畏难心理, 甚至遇到篇幅较长的数学问题, 也会感到心烦害怕, 不敢读题, 最终结果是答题的正确率很低。看来, 数学阅读能力低下, 未能正确理解题意, 是造成学生解题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目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无 “兴 ”阅 读

兴即兴致, 就是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兴趣。在近两年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只要课堂上提及一些数学概念、数学法则与基本性质的问题, 学生常常和老师小眼瞪大眼, 或低头沉默, 或表述不到位。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 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基本是不出现的;练习和例题的跨度过大, 跳跃性很强;应用题教学没有作为独立的章节出现, 而是以“用数学”的方式模糊出现, 缺少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和深化。

2.无 “时 ”阅 读

时即时间, 一般由于学习时间安排过满, 作业量过多等一系列问题, 造成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数学阅读。在数学课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新授部分结束, 老师便会告诉学生, 今天所学的知识就是课本第几页的内容, 请大家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 匆匆几秒钟, 很少有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以至于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学生阅读教材成了一种形式, 走过场, 数学课本成了摆设, 成了学生的习题集, 失去了教材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 学生只重视教师讲解, 而忽视了对教科书的阅读思考, 也就渐渐无法形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3.无 “力 ”阅 读

力即能力, 由于数学阅读不被重视, 渐渐地,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强。语文、英语学习时, 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的同时, 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语文、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今,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只重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 却很少有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因而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比如, 学生阅读例题时往往不会运用自学符号, 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说明;学生不能自觉运用教材来整理和复习。长期如此, 数学学科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展缓慢。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 播撒“喜阅”之种

对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而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更积极的意义。学生一旦对数学阅读发生了兴趣, 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 引起学习者的高度注意, 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有人曾说:“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好数学的前提。”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一位老师一开始就说:“今天, 咱们师生进行一次比赛, 你们随便给老师一个数字, 老师一看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纷纷给老师报数, 一个学生还报了个七位数“7285610”。老师马上回答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不信, 偷偷用笔算验证, 果然没错。再试, 全都答对了。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窍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出窍门, 而是告诉学生:“这个诀窍在数学课本里, 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教材, 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听了老师的话, 学生们立刻打开课本, 认真地看起来。由此, 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学生对数学阅读产生兴趣, 就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索, 会因好奇而去探究求证。

2.合 理 安 排 时 间 , 遍 开 阅 读 之 花

阅读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 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 使学生有时间充分地阅读、思考、分析教材。时间安排要合理, 不能太长, 否则影响进度, 也不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一般来说, 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到5分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 给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时间,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如在介绍短除法求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 就可以给孩子安排阅读“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 以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短除法的相关知识。

3.优 化 阅 读 技 巧 , 扎 牢 阅 读 之 根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学生阅读教材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 而不加以分析思考, 则收效甚微,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久而久之, 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就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 离开了思维的阅读, 只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外在形式。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边阅读, 边思考”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 能让学生走向“博”;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能让学生走向“渊”。思考既是智慧之路, 又是智慧的象征。读思结合, 以读带思, 以思导读, 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阅读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留心要解决问题中的事件情景、具体数据、关键语句, 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 然后以简明的方式列出各个数量关系, 提炼信息, 读懂题目。有时每个句子字面意思下还含有更深层的意思, 所以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字斟句酌, 对遣词用字反复推敲, 以帮助学生把握蕴藏着的信息与内涵。

回顾以前的应用题教学, 我们对读题缺乏必要的认识, 学生对题目只是匆匆浏览, 便匆匆下笔, 缺乏边读边思的习惯, 结果好些文字的隐性信息被忽视了, 以致曲解了题意, 导致错解。

4.拓 展 阅 读 内容 , 广 栽 阅 读 之 林

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 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 学生的数学知识会不断丰富, 数学素养会不断提升。

数学阅读, 不仅要阅读教材, 还要学会阅读教材以外的数学读物。这样能使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 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不但开拓学生的视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数学练习的有效性 篇3

一、当前小学练习低效的原因

1.造成课堂练习低效的原因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但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练习也样样俱全,虽然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无所知。长期下去,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造成课堂练习低效。

2.当前小学课外练习低效的原因

课外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但如果教师一旦把练习当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法宝,无选择性地让学生陷于题海战,长期以往,必然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负面影响。

二、趣味练习,吸引注意力

低年级数学练习的设计应该充满童趣,在练习的选取和设计上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实物、图形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题目;合理利用好一张图画、一段游戏、一个童话故事,并将这些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应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结合,用色彩鲜艳、样式新颖的课件来安排练习,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将整节课的练习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如在设计位置关系等题目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大桥、长江、火车、轮船、飞机以及各种实物,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名称填写,形成视觉上的参照,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位置”的含义,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练习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手语操,可以一个人通过左右手玩,也可以两个人玩,不仅能玩20以内的加减,还可以玩乘法口诀。这样的练习,学生很乐意玩,使学生的心、脑、手协调并用,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注重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生活和数学的学习连于一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使他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事物时,能学着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觉得学习数学不仅有趣而且是有用的,他们将对学习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称称家中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水果、一只鸡……学了“面积单位”后,可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算家中房间、桌子的面积等;学完“统计”后,可让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计算路边或小区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可让学生测量同学的身高、教室门的宽度以及窗户的宽度等,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数据。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变枯燥乏味的数字教学和知识为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练习题 篇4

(1)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转化后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字母公式为( )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5米,高是3.4米,求其面积的算式是( )

(5)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2、判断

(1)形状不同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不相等 ( )

(2)周长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其对应的高的长度就能求出它的面积 ( )

3、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底是50厘米,高是2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6平方厘米,底是7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5、一快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36米,高是25米,每平方米收白菜8千克,这块地共收白菜多少千克?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果园,底是30米,高是15米,中了90棵梨树,平均每棵梨树占地多少平方米?

五年级数学同步练习题 篇5

1、计算下面各题。

1.57+4.56-0.17

2、列竖式计算。

0.67+3.4516.52-9.42

3、小刚身高1.37米,比小虎矮0.05米,小虎身高多少米?

【课外训练】

1、根据已知算式,直接写结果。

①已知3.68+7.46=11.14,那么11.14-3.68=,11.14-7.46=()

②已知6.46-1.32=5.14,那么6.46-5.14=(),1.32+5.14=()

2、填空。

()+3.85=12.47 ,

5.6-()=3.4,

4.5+()=11.3

()-7.5=9.6

7.5+()+1=10

12.7-()=2.9

3、①、什么数减去3.62等于5.84?

②、20.3千克比75.6千克少多少千克?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练习题 篇6

1.解下列方程。

9.1x+0.2=11.12

2.3(x-4)=27.6

x÷1.6=6.4×2.6

8.7x-3.4x=5.406

8.5×2-8x=15.4

7÷(x-2)=3.5

2.列方程解答。

(1)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的和是37,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2)一个数的8倍减去4与12.5的积,差是0,求这个数。

(1)科比在某一场比赛中投中了a个2分球和b个3分球,他一个人得了( )分。

(2)已知6x+4=19,那么6x-4=( )。

(3)如果一本练习册a元,一枝钢笔b元,那么4a表示( ),5b表示( )。

(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是,a、( )和( )。

(5)用两个边长是a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6)如果a=3,b=5.4,那么a2-b=( )。

2.解方程。

5x-3×4=43 6x+38=52.4

6×(x+7.2)=58.2

3.两地相距620千米,两列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已知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列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5.周日,小明和妈妈到水果店买了4千克苹果和2.5千克雪梨。他们付给店主30元,找回4.5元。已知苹果每千克4.5元,梨每千克多少元?

6.小玲今年8岁,奶奶今年68岁,当奶奶的年龄是小玲的5倍时,小玲多少岁,奶奶多少岁?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三个连续自然数,第一个数是a,第二个数和第三个数分别是( )、( ),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它们的.积是( )。

8对于整数A、B、C,规定:

3.爷爷的年龄是文文年龄的6倍,爷爷比明明大50岁,爷爷和文文分别是多少岁?

4.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以平均每小时36.4千米的速度行到距中点2.7千米处,然后加快了速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又用了同样多的时间到乙地,这辆摩托车以平均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了多长时间?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5.小文和小芳带同样多的钱去商店买东西,小文用去42元,小芳用去9元,结果小芳剩下的钱数刚好是小文剩下的钱数的4倍,小文和小芳原来每人有多少元?

浅谈低年级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 篇7

一、练习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1. 在游戏中练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爱玩好动, 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 而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要使学生在数学练习课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就要避免陈旧、单调和重复的练习模式, 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或数学游戏, 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 全神贯注, 积极参与。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 把“猜谜语”“模拟表演”“优秀邮递员”“找朋友”“摘苹果”“小动物找家”“一击即中”“拍拍手”“动物医生”等游戏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 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 在“5以内数的组成”的练习课上,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游戏。一个同学说:“我出2”, 他的同桌说:“我出3”, 两人一起说:“2和3组成5。”这个游戏可以两个学生互相进行, 师生共同进行, 还可以一个同学与组内多个同学一起进行。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和动手, 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由此, 数学学习就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于是, 学生便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

2. 在竞赛中练

低年级学生喜欢争强好胜, 不甘落后。根据他们这一特点, 可以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 如“数学小擂台”“闯关比赛”“小动物过河”“夺红旗”和“谁是智多星”等。这样一来, 学生精神集中, 情绪高涨, 学得主动、积极,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计算练习课上, 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秋天到了, 树上的桃子成熟了!看上去真的是又香又甜呢!教师提问:“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摘到桃子?”比赛规则:爬一个梯子就要计算出梯子上的算式, 算对了就继续往上爬, 谁用最短的时间摘到桃子谁就赢。如此一来, 那一个个枯燥乏味的算式便一下子灵动起来。

3. 在故事中练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爱听故事, 一听说讲故事, 人人眼睛都睁得圆圆的, 坐得端端正正, 以急切的心情等着你讲故事。根据学生这种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寓练习于故事之中, 使学生兴趣盎然, 学得主动而充满趣味。

例如, 在“认识人民币”的练习课上, 我出示课件:动漫人物“喜洋洋”登场。他为难地说:“我想请大家帮帮忙, 我要买一支1元钱的铅笔, 可我手里都是角币, 有几个1角、几个2角和几个5角, 该怎样付钱呢?聪明的同学们, 谁能帮帮我呢?”如此创设情境, 学生都感到很有趣, 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练习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 学生们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于是, 元与角的换算关系便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来了。

二、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且乐于参加活动。因此, 应把单调的练习设计成有声有色的活动, 比如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和算一算等。在实践中, 让学生的手、口和大脑协调运作, 从而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 在“认识时间”的练习课上, 我让学生们把自己起床、吃早餐、上学和放学等时间在学具钟上拨出来, 并读出声。通过“拨一拨”的练习, 学生们形象而直观地理解了“接近整时”的时候时针的位置特点,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类似这样的操作练习,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 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活跃。

三、练习的设计要体现生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抽象的数学知识更是难以理解。因此, 练习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使学生在应用中理解知识, 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由此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 在“乘加乘减”的练习课上, 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习题:公园的成人票每张5元, 儿童票每张2元, 如果你们一家人去公园里玩, 要付多少钱呢?学生听后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我们一家三口去, 要买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 需要12元, 列式2×5+2=12 (元) ;有的说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 要买4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 需要22元;还有的说妈妈带我和弟弟去, 要买1张成人票和2张儿童票, 需要付9元。这样一来,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便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效地掌握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其意义。

又如, 在“平移和旋转”的练习课上, 我先演示开门、关窗户、拉窗帘、推桌子以及在计数器上拨珠等动作, 又让学生观察风扇转动、钟面的分针转动以及球滚动等现象, 再让学生讨论判断, 最后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通过这些随处可见的现象, 学生直观地感知了平移与旋转的不同特点。

上述练习能够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由此呈现出数学本身的魅力。

四、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 但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掌握新知识的速度也有快有慢。如果设计统一的基础练习, 往往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 中下生吃不了, 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 设计练习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浅入深设计多层次的练习, 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 都有所收获。

例如, 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练习课上, 设计了这样具有层次性的练习:

(1) 基本练习

() 是 () 的 () 倍。

() 比 () 多 () 。

(3) 拓展练习

() 比 () 多 () 倍。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 这样一来, 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对学生而言, 它既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五、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提高了练习的思维含量, 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练习课上, 我要求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8+8= () × () , 答案可以是3×8或6×4等。在改写的过程中, 学生已经从模仿 (相同加数的改写) 走向了创新 (把不是相同加数转化成相同加数后再改写) 。

又如, 在一年级“分类”的练习课上, 有一道题是将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1) 按车的不同类型分; (2) 按颜色分; (3) 按轮子的个数分。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获得多维度的思维训练。

上述练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既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又可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的改进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改进

一、前言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如果没有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造和谐气氛,合理设置情景

1、设置生活情景。数学是一门运用性的学科,所以数学技能的掌握,其最终目的是将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基于数学的这一个特点,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多与生活相联系,并创设出合理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和数学的紧密关系,借助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融入数学学习之中。所以对待某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的变换为生活之中的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知识。例如:小明家买了3吨煤,小明的妈妈打算将这3吨煤作为一个季度的燃料,那么每一个月可以用多少煤?每一个月的用煤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会觉得这样的一个题目非常有亲近感,学生也能够在解答这个题目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2、设置探究情景。数学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同时数学也是一门具有探究性质的学科。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和对有关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合理设置一些探究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有关的探究,并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例如:教师问:1+1=?;3+5=?4-2=?;6-2=?1+2=?;5+6=?学生答:1+1=2;3+5=8。4-2=2;6-2=4。1+2=3;5+6=11。教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2、8是偶数;2、4也是偶数;3、11是奇数。而等式中的相加减项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答: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奇数、偶数之间的相加减的一定的规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进行探究,还会发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就这样,学生在其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学生也通过总结发现了规律,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加的同时,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设置有关的教学情景,并加之合理的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够获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一定能够提升。

三、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了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讲,学生在座位上毫无兴趣的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的事物,教师讲得再生动,学生想象不出来,也产生不了兴趣。多媒体教学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数学原理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多彩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数学这门学科有些抽象,如果单靠枯燥的讲解,有些问题即使教师说破嘴皮,学生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很难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使用电教化手段,教师借助形象化的画面进行讲解,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扎实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

3、利用多媒体,活跃课程气氛。课程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越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越高。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改变了以往课程上的严肃、沉闷的气氛,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程有效性大幅度提升。

五、巧设练习,加强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环节,在练习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據学生的能力水平,注重题目难度的梯度性和多样性,减少无效无度的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指导的针对性,然后通过题目的反馈再进行学生知识运用盲点的补充教学,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过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亚珍.《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J].现代

教育科学,2011(04)

[2] 李小英.《如何使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

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3] 张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5)

[4] 刘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

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21 篇9

1、15÷()=()()30 == = 0.625 32()()

23132、按从小到大排列各数0.67352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113、4>>35= =()()()

()()

4、把3米长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全长的,每段长 米。()()

15、一项工作,4,剩下的还要()天完成。5

2163吨,又运来4 吨,现在水果有()吨。

21143121217、计算 3+5 -43-4 +

48、解方程2x-3= 35 -x

39、把25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10、一本书120页,小红24天看完,每天看着本书的几分之几?看10天后还有几分之几没有看完?

2111、小明做语文作业用了3小时,比做数学作业少6 小时,小明完成这两种作业一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 篇10

1、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质数有( )个,合数有( )个。

2、327至少加上( ),才是2的倍数,至少减去( ),才是5的倍数。

3、在15、18、20、30、45这五个数中,是3的倍数是( )。有因数5的数是( ),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

4、( )后组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

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面积是8。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梯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 )。

7、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38平方厘米,底是9。5厘米,高是( )。

8、把3吨煤平均分成3堆,每堆煤重( )吨,每堆煤是3吨煤的( )。

9、的分数单位是( ),再加上( )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二、下列说法对吗?请你来当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

2、两个连续奇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3、一个数的倍数总比这个数的因数大。( )

4、5是因数,15是倍数。( )

五年级的数学练习题 篇11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10

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转换教师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生多“说一说”。

二、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的“割不法”,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教师在黑板上演示。1. 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2. 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3. 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4. 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5.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6.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

四、猜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总之,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激发了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乐学”到“要学”,从“要学”到“会学”,最终达到会创新。

五年级的数学练习题 篇12

现实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表达自己想法, 而一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数学日记则是一个让这些“听众”自由表达的途径, 反思学习的过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 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受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元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 学生元认知水平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既然元认知能力这么重要, 就要了解五年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包括三方面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笔者简单调查了五年级两个班级 (112人) 三方面的情况:

1. 五年级学生元认知知识较欠缺。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思维特点、能力限度等知识较缺乏, 如:“上课, 当我注意力不集中时, 我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只有30人选择总是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占27.3%。

2. 五年级学生元认知体验较差。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对自己认知状态的监测性判断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难度把握不准、学习信心缺乏, 解题思路模糊等。比如, “我对自己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出现的问题总是不很清楚。”, 选择“从来不这样”的学生只有11人, 占调查总人数9.82%。

3. 五年级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较低。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属于元认知的范畴, 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能力。体现在学生认知活动过程中, 能不断地评价其认知过程的质量, 找出认知偏差, 选用恰当的策略, 以保证有效地学习。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差。例如, “对曾做过的题目, 老师也讲解过的, 下次再遇到同类题目时, 我还会出错。”有28人选择“总是这样”或“经常这样”, 占调查总人数的25.3%。

基于五年级学生元认知水平现状调查, 结合元认知能力对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笔者提出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二、数学日记如何提高元认知水平

1. 在自我反思中积累元认知知识。

数学日记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通过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1) 在数学日记中反思学习内容, 学生不仅反思学习中的收获, 同时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更加了解。

如日记《我去解轴对称、旋转、平移问题》片段:

我们教了图形变换的知识, 图形变换的内容有:轴对称、旋转、平移。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看见, 你别看它简单, 当你没学会, 你肯定也不知道是什么图形, 我发现原来这些图形是多么奇妙啊!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两边图形完全一样。旋转图形就不一样了, 旋转起来的东西就很像一朵花, 它是绕着一个图形旋转的。

同学们, 你们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啊!这些看起来单调的图形, 在你的手下将会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图画, 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五 (5) 班李瑞)

这位学生反思了自己学习的内容, 各个知识要点思考到位。他的语言也很风趣。学生在反思已学知识重点以及知识本质特征的过程中提高了元认知水平。

(2) 反思学习的情感态度, 让学习与快乐结合起来, 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日记《学习的快乐》片段:

学习了第一单元, 我发现了许多图形通过轴对称、旋转、平移等方法可以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就比如说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变换成一个风车。所以在第一单元里, 我们学习得好快乐, 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轴对称、旋转、平移等方法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我体会到数学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它很深奥, 但又有一种吸引力, 让我们总想再次继续研究下去, 想知道数学的奥秘。 (五 (5) 班何阳光)

这位学生在日记中描述图形变换创造美丽的图案, 感受到美, 感受到数学奇妙, 内心是多么快乐。笔者的评语是:你学习的快乐已经传递到老师这里, 谢谢你, 希望你的学习总在愉快中度过。相信学生学习态度会更加积极。

2. 在鼓励中丰富元认知体验。

通过数学日记的交流, 让每一位学生都自由发表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一些体验。相互交流各自内心的感受, 然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从而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如《一次质量检测的感受》片段:

上个星期, 第一单元考过了。虽然不知道成绩怎么样, 但我也知道我考的不好, 如:第三题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重合是多少度?这道题需要用量角器来量, 可是我没有, 而且我也不会量, 怎么办呢?又不能抄, 也不能问老师;倒数第二题也很难, 关于这道题目, 我还问过我的同桌苏忠发, 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自己想, 这怎么办呢?我只好坐以待毙, 无所事事。等到下课之后, 老师过来教我, 老师细心地教我让我不由得脸红,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教我这道题, 是很丢人的事呀!可我有什么办法, 只好悉听尊便了。

该生很诚实, 描述自己当时做题过程中真实的体验和想法。通过数学日记, 笔者了解了学生的心理世界, 对于这样学生, 如果没有数学日记是很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他的。而通过日记, 笔者就可以及时肯定他, 鼓励他, 给予的评语是:你及时反思做题感受, 真实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很勇敢, 努力吧, 你会进步更大的。这样学生将更加勇敢的面对学习的困难。

3. 在交流评价中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1) 通过学生的数学日记, 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 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从评语中了解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如日记《第一二单元学习后的感受》片段:

在学习旋转的时候, 我不知道该怎么移, 所以常常出错。当老师向我解释这个怎么写时, 我明白了用尺子的点和零刻度线对齐, 然后看下面的那条线是多少度就知道了。我明白了在图形变换中, 最需要用的就是量角器, 画图形的位置要画对, 不然还是会错的, 所以要十分小心。因数与倍数我总是搞混, 还好在书上有: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 也是6的倍数。这句话使我明白了因数和倍数的差别。 (五 (4) 吴盈玲)

这位学生在日记中反思自己学习的困惑, 以及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 笔者是这样评价的:学习有困惑是正常, 智慧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关键是有问题后, 如何积极去分析它, 解决它, 你的方法值得其他同学学习, 你看你在课堂上心中带着问题, 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 积极思考, 你明白了旋转怎么画, 不仅如此, 你还善于自学, 运用书上提示, 积极思考弄懂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这些都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交流, 学生更自信了, 学习也更积极了。

(2) 让学生反思学习方法和策略, 能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如《数学重在尝试》片段:

在学习第一个单元时, 经常会出现许多错误, 大多是旋转题目的角度量不准确;在“时钟”类的题目中数字旋转的角度和顺时针、逆时针分不清楚, 经过几次做题之后, 我找到了几种方法:在写“时钟”类题目时, 可以试着摆量角器时换个角度, 或是有90度、60度旋转类的可以直接用三角板来试试。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可以在图上画出时针转动的方向, 做完之后再擦掉, 我用了这些方法, 做题的效率也高了。 (五 (5) 班张洁)

该生思考了自己遇到旋转问题时候, 通过几种方法进行尝试, 如巧用量角器, 90度、60度旋转类的可以直接用三角板来试试, 旋转方向做上标记, 提高了解题的准确率和效率。这就是学习方法与策略一种探索。

三、怎样的数学日记会更有效

那么, 数学日记要写什么?怎么写?更能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呢?笔者在任教的五年级两个班级尝试了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发现学生很想写, 也很乐意写。

1. 数学日记内容。

(1) 通过记数学日记, 记录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过程的回忆, 学生反思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学得怎么样。

(2) 在数学日记中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 (列表、网络等) 归纳整理知识。

2. 写数学日记的策略。

数学日记是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所以记数学日记需要教师的引导。 (1) 引导学生读范文, 看别人写什么, 怎么写; (2) 交流碰到的数学问题、学习的收获与困惑等;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要求:如题目, 这一节或一单元知识的收获或困难, (特别是一些重点内容、我理解最好的地方、学习的困难、学习中一些艰难的体验、攻克难关的快乐感受等) 。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不同学生要求也要不同。例如, 后进学生可以一两个星期写一次, 同时注意多写收获, 树立学习的信心, 老师在评语中应多鼓励他。要定期进行全班交流, 评出优秀数学日记, 张贴于教室荣誉栏, 并发表到博客上, 让大家互相学习。

3. 形式多样的数学日记。

(1) 观察反思型。在教学中发现, 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多的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 并善于监控学习过程, 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这与学生元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关。在教学中, 让学生写“反思”型日记, 学会反思,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从而提高元认知水平。

(2) 情感交流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 有利于师生沟通,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日记中很多学生写了“遨游数学王国”、“学习的快乐”等, 而教师的评语及时传达了鼓励和信任, 这样的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学生学习起来劲头也更足了。

(3) 课前预习型。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 学生在预习《体积与体积单位》后写的日记:

通过预习, 我得到了许多收获。如:我明白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还明白了体积单位有哪些, 如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等, 还了解了他们的简写。这次预习我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我不知道怎样计算物体的体积, 不过我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将它弄明白, 但是依靠我现在知识还是杯水车薪。不过, 我一定要解开这个谜。 (五 (5) 林跃)

通过预习帮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提前认识, 使学生主动学习, 拓宽认识。从该生日记可以看出该生预习中的收获与困难, 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 为教学提供参考, 还能从日记中感受到学生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 数学日记真实记录了学生为学习新知识作的思考。

(4) 交流谈话型。批改完《一次质量检测的感受》之后, 在第二天上数学课之前就找那位学生谈话, 并肯定了他的真诚与勇敢, 指出:在学习面前是不需要害羞的, 更要大胆问同学, 问老师。经过这样真诚的交流, 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使该生学习数学更有信心, 胆子也大了。

(5) 错误纠正型。在教学完《因数与倍数》之后, 在数学日记中, 还有很多学生搞错了, 出现了“7×8=56, 那么56是倍数, 7和8是因数”之类的错误。通过指出错误, 厘清倍数应该是谁的倍数, 因数是谁的因数。帮助没有掌握的学生及时弄明白。

(6) 鼓励表扬型。在优秀的数学日记后面, 笔者会写上一句“微笑送给你”、“爱思考就有收获”、“学习上的进步就像吃了蜂蜜一样甜!你要好好体会哦”、“你的画图方法很棒哦”等, 然后在后面画一个笑脸以示对学生的鼓励;还要在全班面前读优秀的日记, 增加学生的自信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学生要写好数学日记, 要用数学思维去思考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如何梳理知识, 重视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注重课堂知识整理与回顾、形成知识网络;再逐步让学生写一些数学预习日记、数学知识运用日记、数学拓展日记、数学实践日记, 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日记中学会反思, 提高反思质量, 从而能提高元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援疆干部述职报告下一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