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体育活动做做玩玩
“做做玩玩”深受孩子的喜爱,并能使孩子展开富有创造精神的活动。“做做玩玩”的材料五花八门,方法多种多样:一张纸,一根扭扭棒,一个盒子,一片树叶都能使孩子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做做”、“玩玩”中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又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多种教育契机。
本班幼儿现状分析:
中班下学期,本班幼儿美术活动教学较多采用基础的涂色、添画的方式,从基本的线条、图形练起,循序渐进地进行辅导。幼儿对于而真正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发展的“做做玩玩”活动开展的不是很多。幼儿的折纸、剪刀使用的能力有待提高。本班幼儿的剪、撕等技能也较弱,能正确地使用剪刀沿轮廓线剪的幼儿很少。因此,在美工区,我每天为幼儿准备一些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兴趣,供幼儿选择,但主动选择的人数并不多,每次就三至四名幼儿。
具体目标及措施:
1、引导幼儿在结合已知的看、画、涂的活动中,融入“做做玩玩”的内容,丰富运用材料进行制作,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大胆地表现自我,感受做做玩玩的快乐。我班美术活动较多的采用画画涂色的方式,而真正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发展的“做做玩玩”活动开展的不是很多。幼儿的折纸、剪刀使用的能力有待提高。“做做玩玩”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许许多多的废旧物品都可以成制作玩具的材料,每种材料都有与众不同的性质、特点。结合幼儿较为熟悉的画画涂涂的基础让孩子进行剪贴,比如近期我班的区角活动“小裁缝”:将折好的衣服贴在白纸上,再在上面添画幼儿感兴趣的任务头、四肢;在衣物上添画美丽的花纹。孩子都十分感兴趣。
2、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较为丰富的教师范例提高幼儿对做做玩玩的兴趣,引起幼儿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他们常常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主角,可以不断的建构
发展情节的游戏活动,以启发幼儿的丰富想象力。用环境暗示、故事、游戏的情景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各种奇妙的事物再现出来。支持、鼓励幼儿把自己感到有意义和富于想象的事物大胆的表现出来。
传统的教学活动总是先出示一个范例,再根据范例逐步示范讲解,这可能有助天孩子们对该作品的技能的掌握,但就培养创造性而言,丰富多彩的范例更可以使幼儿充分感受美,积累感性经验,并从中感受到更广阔的启发。此外,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各种范例,也有助于能力水平不同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制作,完成各具特色的作品。
3、鼓励幼儿创造性的使用替代材料,引导幼儿探索、尝试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活动。
以“做做玩玩”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如果老师给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只是让孩子们跟样子折折、画画、贴贴,孩子们的作品可能会更整齐、更漂亮,但是“做做玩玩”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还要发展幼儿的能力并让其愉快地“玩玩”,培养其创造性。所以,更重要的是动手的过程,而不是创作的结果。在“做做玩玩”时可以给幼儿准备了一个“百宝箱”,让他们在箱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废旧物品,独立完成作品。这样,幼儿的制作材料就有了广泛的选择余地。
观察要点:
1.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拼装和制作,有初步的想象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2.活动中愿意初步学习和同伴商量分配工作,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3、评价环节,幼儿愿意说一说、评一评、赏一赏,促进其表述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
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枇杷班全体幼儿(31名,其中17名男孩,14名女孩)
2、研究工作阶段划分:
研究过程 :2011年2月提出专题计划3、4、5、6月进行专题研究实施
幼儿园体育室内有一根拔河的绳子, 是当年亲子运动会家长队和教师队比赛时所购置的。孩子们对这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好奇, 经常上前摸摸、弄弄。看到孩子们的表现, 我们便将绳子放到操场上, 孩子们围绕着绳子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玩法。本次活动就是根据孩子们围着绳子跳来跳去的情景所设计的。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和技巧, 促进跳跃能力和肢体协调的发展。
2.提高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培养勇敢、大胆的品质和敢于挑战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大绳一根, 鳄鱼头饰一个, 平衡步道、沙包各若干, 筐一只。
2.教师课前布置好场地。
活动过程
1.幼儿跟随教师一起用大绳围成“池塘”。
热身运动“小蝌蚪变变变”。幼儿做蝌蚪跟随教师在“池塘”中游动 (动作方法:趴在地上, 双手合在背上, 利用上身的扭动移动身体。) ———蝌蚪长出两条后腿 (动作方法:身体趴在地上, 用两条腿连续蹬地并扭动身体前进) ———蝌蚪长出两条前腿 (动作方法:四肢匍匐爬行) ———变成青蛙跳跳 (幼儿各自模仿青蛙跳跃的动作, 全身运动) 。
2.游戏:跳“田埂”。
游戏方式:教师用步道作田埂, 设置活动路线, 通过不断增加高度和宽度来提高活动的难度和挑战性, 幼儿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场地进行尝试练习活动。
规则要求:
(1) 幼儿从同一方向进行跳跃活动, 起跳时, 腿用力蹬地, 臂向前上摆;落地时, 屈腿全蹲, 保持平衡。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
(2) 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难度变化, 也可根据情况运用肢体动作来给幼儿增加难度。
(3) 教师要注意难度增加后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活动情况, 适当进行鼓励和帮助。
(4) 用塑料圈在活动场地边做小池塘, 请小青蛙自主选择休息。
幼儿在教师布置的场地上自由活动, 教师巡回观察, 通过难度的增加, 使幼儿的跳跃动作自然由立定跳远转变为助跑跨跳。过程中注意幼儿的活动量, 适时集中, 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 讲解动作要求和保护知识, 教师示范动作并带领幼儿集体进行练习。
3.游戏:跳过“小河”。
教师以绳子为边界在地上对折围成一条小河, 根据幼儿活动能力的差异, 河的宽度设置有宽有窄。
第一次活动:小青蛙自由跳过小河, 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 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要求:注意安全, 避免冲撞。
第二次活动:增加难度, 下雨了, 河水变宽了, 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
幼儿分散活动, 教师巡回观察, 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
第三次活动:增加游戏色彩, 河里游来了鳄鱼 (教师做鳄鱼坐在河中) , 对面田里有害虫 (沙包替代) , 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害虫, 从鳄鱼的身上跳回来, 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幼儿依次进行游戏, 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 通过提高自己身体的高度来调节幼儿跳跃的难度。
4.放松游戏:害虫捉完了, 小青蛙到小河里去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动作等等。
5.教师简单点评活动中的情况, 表扬幼儿的勇敢和大胆。
1.走不同脚印的小路, 发展走、跑、跳的动作技能。
2.大胆探索不同脚印的不同走法, 培养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增强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体验挑战成功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一盒, 规整排列的全掌脚印、不规整排列的全掌脚印、不同脚印 (前掌脚印和后掌脚印) 、组合脚印 (全掌脚印、前掌脚印和后掌脚印) 小路各一条, 鞋架两个, 泡沫垫若干, 戏水池, 毛巾等。游戏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 师生共同赤脚自由站立在用泡沫板拼成的方形场地上, 复习小脚的结构, 激发活动的愿望。
2. 随背景音乐进行小脚热身运动:小脚走路好神气 (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小脚跟儿抬起来, 脚尖轻轻来走路———长高了;脚尖儿累了歇一歇, 翘起脚尖脚跟走———变小丑;小脚小脚真能干 (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
(二) 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猜想出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的不同脚印。
师:用小脚的不同部位走路, 印在地上的小脚印就会不一样, 有的是整个小脚掌, 有的是前脚掌, 有的只是后脚掌。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2. 出示不同的全掌脚印小路,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多种方法走过小路。
(1) 排列有序、规整的全掌脚印小路。
师总结:这就是全脚掌走路时印在地上的小脚印, 刚才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走过了这条全掌脚印小路, 有的大步走, 有的跳着走, 有的跑着走, 都很平稳。
(2) 排列无序、不规整的全掌脚印小路。
师总结:这条全脚掌脚印小路, 小脚印有的靠在一起, 有的距离较远。小朋友们用了单脚跳、双脚跳和小步走的方法走过了靠在一起的小脚印, 用大步跨和大步跑的方法走过了距离较远的小脚印。
3. 不同脚印 (前脚掌和后脚掌的脚印) 的小路。
师总结:这条小路上的小脚印, 有的是用前脚掌走路留下的, 有的是用后脚掌走路留下的, 小朋友们用高人走的方法走过前脚掌脚印, 用小丑走的方法走过后脚掌脚印。
4. 组合脚印 (全掌脚印、前脚掌脚印和后脚掌脚印) 的小路。
师总结:这条小路上有不同的小脚印, 小朋友们看着小脚印的模样变换不同的走路方法, 一会儿走, 一会儿跳, 一会儿高人走, 一会儿小丑走, 一会儿快, 一会儿慢。
5. 游戏:比一比, 看谁快。
教师展示四组由四条小路组合而成的长长的路, 幼儿站成四列纵队, 通过竞赛的方式巩固走、跑、跳的动作技能。
师小结:今天, 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变换不同的动作, 快速走完了不同脚印的小路, 真是了不起!我们的小脚真的很能干!
(三) 结束部分
1. 在音乐的伴奏下, 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放松活动 (播放背景乐) :一起背靠着戏水池坐下来, 伸直小腿———拍一拍;小手向后撑住地———动动小脚;小脚尖勾一勾, 脚背伸直绷一绷, 碰一碰;小脚一起向左转一转, 向右再来转一转;左摆右摆, 一前一后, 动一动, 点点头;慢慢收回小腿, 敲一敲, 捏一捏;摸摸小脚, 挠挠脚底心儿, 哈哈———小脚真可爱!
中班下学期, 幼儿已经能够用双脚立定跳、助跑跨跳、单脚跳等动作完成一定距离或高度的跳跃游戏练习, 但在动作的协调性和跳跃能力方面仍相对较弱。同时, 中班幼儿对自我运动的能力和水平了解不足。基于此, 我设计了“我能跳多远”趣味跳圈活动。
活动目标
1. 在跳圈游戏中巩固跳跃动作经验, 增强平衡能力和动作协调性。
2. 通过自主放圈、跳圈的动作体验, 了解自己的跳跃能力。
3. 积极尝试不同的跳跃方式, 敢于不断挑战自我, 体验成功乐趣。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塑料圈 (直径大于幼儿身体) 人手一个。
2. 场地准备:在场地上划两条标志线, 间距约5 米。
活动过程
一、准备环节
1. 幼儿持圈跟随教师慢跑热身。
2.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圈操游戏 (重点活动腰腹、下肢、脚踝关节等) 。
(设计意图:慢跑及圈操游戏, 使幼儿身心预热, 为下一步游戏活动奠定身心基础)
二、基本游戏
1. 试一试:自主放、跳圈, 激发原有经验。
活动组织:全体幼儿自场地一端朝同一方向自主练习。先估计自己的跳跃能力, 自主摆圈, 再尝试从一定的距离跳进圈内。
指导语:你觉得自己能跳得远吗?请把圈放在你前面的地方, 试一试, 看谁能跳进的圈最远。
幼儿自起点开始自主练习, 教师在幼儿活动范围外围巡回观察与个别指导。
观察重点:首先通过观察情绪等, 判断幼儿是否对本活动感兴趣。其次通过观察动作行为等, 了解幼儿是否全部开始自主练习。再次通过观察幼儿的跳跃方式与效果, 寻找有价值的资源:距离合适,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跳进去;距离太远, 无法跳进去, 等等。
幼儿示范分享:邀请一至两名每次都能够跳进圈里的幼儿进行动作示范, 其余幼儿观察并讨论他们是如何放圈, 用什么方式跳进去的 (立定跳、助跑跨跳等) 。
(设计意图:幼儿基于原有跳跃经验, 摆圈自主练习, 在体验中不断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跳跃能力。示范分享, 使幼儿进一步明确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距离进行练习)
2. 比一比:体验不同方法, 感知动作差异。
活动组织:幼儿自主摆放不同距离的圈,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跳进圈中, 发现自己用哪种方法跳得最远。
指导语: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跳得最远?把圈放在不同的位置, 比一比, 看用什么方法跳得最远。
幼儿自主练习, 教师巡回观察, 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跳跃方式和能力摆放合适的距离进行练习。
示范分享:邀请用不同方式跳跃的幼儿进行动作示范, 其他幼儿观察比较不同跳跃方法的距离差异。
集体用立定跳、跨跳、单脚跳方式各练习跳圈1~2 次。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强化幼儿对不同跳跃方式的动作经验与感性认识, 使幼儿初步建立“根据不同距离选择不同方法”的运动概念)
3. 玩一玩:挑战自我, 探索新经验。
活动组织:创设情境“小动物过河”。小动物要通过一条小河去做游戏, 用圈做石头。在小河中 (两条标志线之间) 分别用4 个、5 个、6 个圈, 设置三条不同难度的石头小路, 请小动物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不同的小路, 朝同一方向, 依次用跳石头的方式快速通过小河。
幼儿自主选择不同的小路进行练习, 教师观察并指导。
指导重点:幼儿能有意识地进行快速、连贯的跳跃动作。鼓励幼儿挑战不同的练习难度, 适时邀请个别幼儿进行动作示范。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游戏任务的驱动, 幼儿结合已有经验,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 体验快速、连贯的跳跃动作, 拓展动作新经验)
三、放松环节
1. 游戏“划小船”。
游戏玩法:幼儿站在圈内, 以圈做小船, 用脚“带”着小船在小河里跟随教师的口令四处行进。最后, 坐在小船里通过拍打放松腿部、脚踝等。
2. 幼儿协助教师整理收拾场地器材。
活动反思
我园是江苏省首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共建园。自实施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 在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 很多教师经常会纠结这样一个问题:还需要组织集体体育活动吗?是不是只要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材料, 让孩子在户外进行自主游戏活动就可以了呢?在外学习和观摩的时候, 也曾听到有幼儿园介绍自己园“已经不再有集体体育活动了, 完全以自主、自由的户外活动取而代之”。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和做法。
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推动下, 幼儿园户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确有了非常大的变革, 为儿童提供了各种条件下运动锻炼的机会, 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参与和自由游戏, 注重幼儿的创造性参与和愉悦的游戏体验, 但这并不能最大限度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运动经验或技能。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 要使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身体运动技能, 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动作练习和结构性体育活动, 为幼儿最大限度获得运动技能和游戏经验提供支架。因此, 笔者认为集体体育活动目前仍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 基于课程游戏化的理念, 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节由教师主导的体育活动, 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育人价值, 才是我们需要深入实践和研究的问题。结合中班体育活动“我能跳多远”的设计与组织, 笔者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一、尊重幼儿主体, 在主动参与中自我提高
身体运动是幼儿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集体体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需要充分发挥幼儿内在的探索动机和尝试欲望, 提高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幼儿阶段运动新技能的产生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全部能力的坚实基础之上。幼儿能熟练使用一种运动技能, 这种技能就有了一定自发性, 在运动过程完成这种动作甚至就不再需要进行思考或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这时, 这种技能才真正变成幼儿具有现实意义的自发性动作。
本活动即是利用中班幼儿的自我提高意识和动作技能产生的原则设计实施的。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 激发幼儿对“我能跳多远”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利用已有的跳跃技能和经验, 通过反复摆圈、跳圈的尝试和练习, 逐渐积累准确判断放圈距离、如何精准跳进圈中等新经验, 为进一步尝试和挑战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任务情境, 在任务驱动中拓展提升
通常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集体体育活动时, 教师会通过场地布置、材料投放、语言导入等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其中, 设计适宜的任务情境是促进幼儿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即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能力基础、兴趣点及当下所需要挑战的新技能、新经验, 设定活动的任务。在活动中, 教师并不直接给予动作技能或游戏方法, 而是让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来寻求新技能、新方法, 进而达到预设的目标。
在“我能跳多远”活动中, 教师设置了试一试、比一比、玩一玩三个活动层次。每个层次中都给予幼儿一定的游戏任务, 幼儿通过探索和操作进行动作练习, 同时也在不断地尝试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达到目标。因此, 幼儿的练习是带着目标的尝试和练习, 而不是无目的的低水平游戏。比如, 在“试一试”中, 幼儿需要了解自己能跳进放多远距离的圈中;在“比一比”中, 幼儿带着比较的目的进行各种跳跃练习, 并从中发现区别;在“玩一玩”中, 幼儿的任务目标更加明确, 即以安全通过小河为目的, 通过对石头距离和自身能力的判断, 自主选择合适的路径和动作进行游戏活动。
三、巧用差异资源, 在同伴分享中主动学习
幼儿更多是通过与人交往来学习运动技能的, 因此, 在集体体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 教师需要创设适宜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时机, 呈现丰富的“差异资源”—— 每个孩子在面对游戏材料和任务情境时, 都会有不同的游戏创意和玩法——给幼儿学习。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应当十分重视这些差异资源的捕捉和利用。
【中班体育活动做做玩玩】推荐阅读:
中班体育活动教育随笔10-04
幼儿中班体育领域活动方案03-20
中班体育活动教案智勇大闯关03-25
调皮的大皮球中班体育活动教案06-07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教案11-23
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方案怎么写12-02
幼儿园中班体育游戏活动教案12-13
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方案设计方案02-21
中班幼儿体育活动勇敢的小老虎教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