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的近义词(精选10篇)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高职生是考不上大学才上高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低很多。”6月17日,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会计技能赛项在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举行,在同期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高峰论坛上,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庆阁如是说。
在王庆阁看来,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举例说,近年来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此起彼伏,但德国始终能够独善其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体经济非常发达,在此背后就是他们技术人才的强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反观我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长足发展,但职业教育却是薄弱的一环,与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不匹配。
具体到会计职业教育,薄弱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财政部会计司会计人员管理处处长朱海林透露,不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专业在读学生在内,如今我国有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才已达到1400万之多,会计人才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形成,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国会计人才的金字塔底座太大,上面太小,高层次的会计人才稀缺,现在社会上那么多报账人员、报表编制人员,但缺的是能够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顶尖会计人才,据我所知,这些人才很多央企花高薪都聘不来,可以说现在的会计教育提供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朱海林说。
山西财经大学校长郭泽光对此深表赞同,在他看来,好的会计人才不仅是个会计算、报账、用账的好管家,还要对企业的运行机制,发展中面临的市场风险有很深的理解,在做基础的会计业务时要有大思考,能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郭泽光称,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70%的CEO都成长于CFO,“因为没有人比CFO更了解这个企业了”。
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延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前段时间,一个供职于某大型国企财务部的朋友给他打电话,想让郭延生对他们从高校会计专业招聘过来的新员工做个职业训练,因为现在新招过来的毕业生到了企业后不能立马用。
“现在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已经实现信息化管理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时一定要熟练掌握操控技能,不然即便到企业实习,也只能打杂,学不到什么真东
一览路桥英才网——中国最大的专业路桥人才招聘网站
西。”郭延光说。
朱海林称,“我们是会计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会计人才强国。今后我们将从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着手,改革会计人才培养制度,力图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人才结构。”
朱海林还提醒,会计高职教育应对非企业会计标准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他认为,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公益性组织的发展,非企业会计标准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对学生就业和教师研究领域的拓展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公益事业的发展,会计也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会计就是要把信息弄得很清楚很明白,而现如今阻碍公益事业发展的正是透明度问题。”朱海林说。
有着多年会计经验的郭泽光还提出,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着眼提升学生的技能和业务水平,还要关注职业素质的培养。很多做假账的会计,不是不懂法规,而是不能战胜自己,在利益的诱惑或领导的指示下就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有坚定的职业操守”。
此后, 身为德国人的尤斯率团周游世界演出, 并最终回到了祖国, 而匈牙利人拉班则留在了英国, 并于1943年在曼彻斯特创建了自己的动作艺术工作室, 后迁移到伦敦近郊的萨里。拉班动作与舞蹈中心现位于伦敦东南部, 成为培养一流编导家、表演家、教育家和学者的舞蹈中心。可以这么说, 英国舞蹈在60至70年代发生的转型主要来自尤斯和拉班两位大师对后几代人发生的重大影响。
就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 当兰伯特和瓦卢娃不断扩大各自的舞团, 并赢得国际承认之时, 英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 而好莱坞电影和百老汇歌舞剧则更是盛极一时, 由此导致了观众争相观看美国舞团的巡回演出。这些舞团中, 反响最大的是“美国现代舞之父”泰德·肖恩1935年率领男人舞蹈团在女王剧院的演出季。
美国现代舞在师玛莎·格莱姆1954年首次登陆, 引起的强烈反响为60年代美国现代舞进军英伦拉开了辉煌的序幕———默斯·堪宁汉、艾尔文·艾利、保罗·泰勒三位新一代巨头在10年后率领各自的舞团接踵而至, 伊冯娜·莱纳这位后现代舞的代表人物翌年造访, 而又隔了两年, 年轻的才女特怀拉·萨普也前去亮相。所有这些美国现代舞的冲击, 融入30年代德国现代舞的根基, 便为一批土生土长、最初只是半专业的英国现代舞团之破土而出作好了准备。不过, 真正促成现代舞作为一场强大的、英国自己的舞蹈运动而出现的, 还是1966年发生的两个事件。
一是出于对格莱姆10年前访英演出的敬畏之情, 英国餐馆业主罗宾·霍华德率先组织了格莱姆技术的教学, 并动用在自己画廓出售美术品积累的资金, 创办了伦敦当代舞蹈学校。一年后, 也就是1967年, 他又说服格莱姆的男弟子罗伯特·科汉前去挂帅, 用该校的毕业生组建了伦敦当代舞蹈剧院。使用“当代舞”而非“现代舞”的概念, 出于两个原因:一来是格莱姆在纽约的舞团就叫做“玛莎·格莱姆当代舞学校”, 也就是说, “当代舞”这个概念本来就是格莱姆自己选择的;二来也是为了避免同伦敦“皇家舞蹈教师学会”的概念发生混淆———他们误将好莱坞歌舞片和百老汇歌舞剧中的舞蹈称作“现代舞”, 并已使这种错误的概念广泛流传。
二是在1966年, 兰伯特决定改变自己舞团的方向。原因也有两个:一是她10多年来的主要舞者和首席编导诺曼·莫里斯从美国深造回来, 其舞蹈观念在格莱姆、堪宁汉, 以及荷兰舞蹈剧院的影响下发生了剧变, 因此, 建议兰伯特将原来的古典芭蕾舞团改成现代芭蕾舞团, 而兰伯特此刻正在为舞团如何生存下去焦虑万分, 并已因队伍过于庞大, 无法收支平衡而刚刚解散了自己的群舞队伍和管弦乐队。在莫里斯的帮助下, 她重建了一个只有18位舞者的小型、现代芭蕾舞团, 从而首开了英国小型舞团之先河。从此, 英国舞蹈界出现了两支生力军———伦敦当代舞蹈剧院1969年的首演成为英国本土当代舞的开门红, 而兰伯特芭蕾舞团的改向更使这场英国本土爆发的当代舞运动如虎添翼, 两个高水平的当代舞团合力, 终于将英国的当代舞运动提升到可与皇家芭蕾舞团媲美的专业水准上去, 并将这场运动轰轰烈烈地持续发展了20年之久。
同兰伯特一样, 科汉也拥有着发现编舞新秀的慧眼, 罗伯特·诺斯、安东尼·范·拉斯特、米查·伯吉斯、席丰·戴维斯都是从伦敦当代舞蹈剧院这个英国现代舞总后勤部生力量的摇篮中诞生的。这些人秉承了英国化的美国现代舞精髓, 即格莱姆那痉挛化的动作技术和白热化的心理内容, 经过多年的自我摸索, 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其中的席丰·戴维斯1988年独立建团, 10年来一鼓作气, 成就显赫, 已成为英国当代舞蹈运动新生代头面人物之一。
[关键词]美国影片种族歧视黑人电影
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国家美国的历史文化是必须了解的。黑人的历史和文化在美国短短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浓重的一笔。大部分黑人是被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掳掠和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奴隶的后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可以说是浸满血泪和饱受屈辱的历史,目睹奴隶主灭绝人性的暴行和无数黑奴在奴隶主残酷压迫下过的凄惨生活,以致白人斯托夫人愤然写出了反奴隶制和反种族歧视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由此而推动南北战争的爆发。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虽然在法律上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但严重的种族隔离制度使黑人依然生活在白人歧视的阴影下,不能享有平等的权利。纵观美国影片它真实地折射出黑人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的变化,是我们直观的了解黑人生存奋斗的很好途径。
一、早期电影阶段
黑人形象早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就已被搬上银幕,1914年《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扮演汤姆叔叔的萨姆·卢卡斯,是最早的黑人演员。尽管在默片时代,黑人演员就有过扮演主要角色的经历,但大多都只是局限在“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样的南北战争题材的影片。黑人几乎无法进入电影界,更不用说扮演那些重要角色。1915年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的角色竟然全部由白人演员经过碳墨化装出演的,且无一例外地被丑画。黑人被定格为未开化的,受强烈性欲和原始冲动控制的次等种族,衣冠不整,无视道德和规范,并随时有暴力和犯罪倾向。虽然《一个国家的诞生》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黑人电影,它却反映出美国南方对黑人的传统歧视。
30年代后,情况开始有所好转,人们意识到黑人电影人才及黑人电影市场的重要,便有意为黑人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扮演一些配角,吸收部分黑人进行简单的幕后工作。于是在30、40年代的美国影片里,黑人一般只能饰演奴隶、仆人、侍者、农夫等小角色,而且把黑人弱智化。
二、二战后的电影
二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黑人及其他少数民族、有色人种的地位都有所提高,电影界的形势也同样有所改观。黑人演员能够在片中担任主要角色,而一部分黑人编剧、导演也进入好莱坞的视野。此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黑人演员西德尼·波埃特。1950年,波埃特初登银幕,参演了《没有出路》自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电影生涯。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社会经历了激烈的变化,这导致在种族与民权问题上发生激烈的变化。马丁·路德·金领导黑人进行反种族隔离歧视的民权运动,最终美国修订了民权法,选举法,黑人才获得相对的平等权利。随着美国黑人运动的发展,黑人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黑人影人进入好莱坞的一线阵营,而黑人题材影片也逐渐引人关注。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远远不止是法律的禁止问题,而是人们的心理和观念的改变问题。
在此阶段,黑人电影black cinema诞生了。如1964年迈克尔罗默和罗伯特扬编剧、制片和导演的《仅仅是一个男人》这是一部记录黑人家庭生活的电影。1967年《猜猜谁来赴宴?》的上映,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美国六十年代最为重要的黑人问题影片,由好莱坞社会派大师斯坦利克莱默指导,首位奥斯卡黑人影帝西德尼波埃特担纲主演。它如实地再现出美国六十年代种族族歧视的社会现状
1969到1974年是黑人主题电影的繁盛阶段。1971年,黑人导演戈登·帕克斯拍摄了热门动作片《神探沙夫特》这部完全由黑人编导、表演的影片,为黑人电影开辟了新的领域,影片的主角是黑人,而坏蛋全是白人。主人公约翰沙夫特与白种歹徒进行斗争。它向世俗证明黑人角色不再是倍受欺凌的弱势群体,或者形同虚设的龙套人物,黑人也可以是正面的英雄人物,也能像白人一样机智勇敢、身手不凡,《沙夫特》开创了一个所谓“挖掘黑人”的时代。此后《超级苍蝇》《蓝调女士》、《灼热的马鞍》等一批黑人影片成为热点,从而基本确立了当今黑人电影世界的格局模式。
三、80年代以后的电影
80年代以后,黑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在各级议会和政府的席位有所增加,在体育界、演艺界黑人异军突起,在经济和教育上也取得了很多进步。在法律层面已没有种族主义的立足之地,然而日常生活中,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种族歧视会时不时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如租房不愿租给黑人住:出租车司机对前往黑人区的人拒载;白人黑人同工不同酬:黑人学校不如白人学校好:黑人的失业率却高于白人的失业率。这些也无不体现在80年代后的影片中。
在70、80年代,在美国电影中出现的黑人形象比50年代要多10倍,所扮演的角色也趋于复杂。80、90年代以后,黑人影人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丹泽尔·华盛顿、胡比·戈德堡、小古巴·古丁先后获得奥斯卡奖,黑人演员的演技水准得到评论界的一致肯定。在创作方面,以斯派克·李为首的黑人导演已逐渐成熟,1986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她会成功》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成名。影片强调了黑人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坦率再现了主流电影和其他黑人电影所逃避的主题,不贬低、不夸大,就是真实的存在。《她会成功》中的人物有着真实的背景,真实的语言,真实的难题,真实的社会关系。它使观众不再陷入虚幻的想象中而是客观面对影片。
在第74届奥斯卡中,黑人演员集体胜出,史无前例地包揽了最佳男、女主角两项最具分量的表演奖。其中,因《死亡之舞》折桂的哈莉·贝瑞成为了有史以来首位奥斯卡黑人影后,而主演《训练日》的丹泽尔·华盛顿则摘取了自己的第二座“小金人”(1989年他曾因《光荣》获得最佳男配角奖),也因此成为继西德尼·波埃特之后的第二位奥斯卡黑人影帝。西德尼·波埃特被授予了终身成就奖。
四、结语
2008年8月8日晚8时,一个世界级的盛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一个东亚盛国——中国的首都北京开启。(这是一个较典型病句,看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隆重开幕,成为了中国百年强国梦圆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传播奥运文化,与世界共和谐,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使命。我们也要做到“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基本责任,为奥运做出自己的责任,大家坚信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将会更好的弘扬!
纵观中国奥运史,它的道路是那么的艰辛:
在一百年前,我们萌生梦想;一九三二年,我们首参奥运;一九九一年,我们申办奥运;两千零一年,我们圆梦成真。
从一九三二年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现代奥运会,到成为两千零八年奥运会的主办国,奥林匹克见证了中国体育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九三二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赛场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刘长春作为唯一的一名运动员,开启了中国体育的新纪元。这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征程,一九三二年的《申报》用了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来记载。
如今,奥运的圣火已经燃烧到了华夏大地,08奥运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事情,它不仅展示了我们的精神风貌,文化素质,也把我们现有的物质和环境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世界面前。08奥运会就要到来了,我们中学的学生,虽不能为奥运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但是,也应该为我们自己的.奥运会尽上一份微薄之力,我们不用奢望为奥运尽多大的功劳,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牢记并贯彻“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标语,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为迎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奥运会转眼间就要来了,就让我们以充满期待的心情去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去迎接我们新的北京,迎接我们的奥运,世界的奥运!
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
本文主要分析和说明了文学翻译在语言、作品、翻译过程、风格、标准以及文化层面的模糊性体现.进一步佐证了文学翻译中模糊性质的无所不在和其诱人的`无穷魅力.没有模糊性的翻译必定是拙劣之作,而有模糊的译作必然是既忠实又通顺的上乘佳作.
作 者:韩征顺 HAN Zheng-shun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3刊 名:武汉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0(11)分类号:H315.9关键词:模糊 文学翻译 翻译标准
为何我独赞三国之事,但是“读三国,确知天下!” 三国时期的文武之将多的数不过来啊!说几个认识的!
诸葛亮---“愚忠”定义
提起诸葛亮,可真是妇孺皆知。没错,真是一代“圣人”,可比姜子牙、张良等贤人,但他的愚忠,致使功成名就,却依然星坠五丈原!
在孔明出山时,曾说一句话,在当今看来,虽然不怎么重要,但这一句话的失信,致使他命丧五丈原。他对弟弟诸葛均说:“待我功成名就之时,必退居山林。”而当刘备占益州,已成三分之事时,他却请弟出山辅佐刘备。托孤,毁了孔明的终生。但孔明却依旧在蜀汉已注定被消灭的结局前,力挽狂澜,愚蠢的忠诚,难道不淋漓尽致吗???
司马懿---“奸臣”代表
试问三国谁最奸,非曹操,非董卓,非袁绍,乃司马懿!
为何如此说,在曹家末代皇帝曹奂的腐败统治下,司马昭---司马懿的儿子篡权,但由于病,而终究未称帝,其子司马炎称帝建晋。而这一切预谋的头,就是司马师、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
当年司马懿装病骗曹真,从而得到了洛阳的控权,于是以后的曹髦、曹睿、曹芳直到曹奂,都是被司马一家控权。其根本原因就是司马懿的权利之大,功劳之大啊!
周公瑾---“嫉妒”诠释
“既生瑜何生亮!!”公瑾,一代良材,被三气,死之感慨!气愤填胸,但是,这一切还是要归属与他,为何嫉妒诸葛之才,如果当初没有嫉妒,孙刘两家和好,共同抗曹,以成天下二分之大策,岂不是很好。就是因为你的嫉妒,留下了千古遗憾!问公瑾,为何被三气,心胸为何如此之狭窄??
公瑾,死乃可惜之极!
徐元直---“忠诚”演绎
元直大破“八门金锁”,备欣喜,得其翼。程昱奸计,骗其母。元直孝心动人间,走马荐诸葛----千古佳话。
再看元直进曹营,其母因子不争气,自杀后,徐庶便一言不发,则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可见他的忠诚,真是从心底发出的,但是在以后的日子,却不能与皇叔一见,千古遗憾,最终抱病而死,真令世人为之叹息!
郭奉孝---“先算”预知
问当时谁能超过诸葛亮?唯有郭嘉!若不是天妒英才,一代天骄必定会与诸葛大战。但他的先算,也不得不佩服至极。郭嘉遗计定辽东,早已成为佳话,虽然其主曹操真是奸,但郭嘉依然忠于主,其忠诚也是首屈一指的!
郭嘉之死,也令孟德悲痛不已,可见郭嘉的地位以及被后人称为曹操手下五大谋士的重要原因!
吕奉先---“战神”昙花
得吕布者,得天下。虽然吕布是一代匹夫,反复无常,但是他的震慑力,令人敬佩!一人独战三英,接连打了数十回,却依然手握方天画戟,没有丝毫的退败之意,怎么不让人敬佩?辕门射戟,也体现出他的仗义豪情。昙花一现,却也名传至今!
贾文和---“单奉”诚信
贾诩,曹操五大谋士之一。当年奉主张济,尽心尽力,怎不使我们感动;又奉其侄子张绣,也令世人慨叹,为什么贾诩会如此傻,所奉二人,明明不是成霸业的料,为什么还要计杀曹昂、许褚、曹安民;巧计破曹公“声东击西”?这真令人费解!
站在另一个高度看贾诩,也有心机。在张绣杀曹操爱子、爱将的情况下,却依旧能让张绣投曹操,真有心机啊!也许也是给张济一个最好的交代吧!
鲁子敬---“憨厚”辅佐
在电影《赤壁》中,憨厚的鲁肃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国演义》中也有一回“鲁子敬力排众议”一说,可见他的憨厚,使他在孙权心中有着和吕蒙、二张、周瑜一样的地位。
在曹操南下的紧张情况下,他与周瑜力倒张昭等人投降一说,联合刘备、刘表之子刘琦,共同在赤壁上演了千古名战!
刘季玉---“悲哀”惨将
最惨之人,莫过刘季玉。与父亲刘焉驻守益州近半世纪,手下有张任、张松、法正、严颜等名将、文臣,却依旧失守益州。再看益州的地形,是当时三国最好的,足可以养精蓄锐,夺取中原,却窝窝囊囊守了半辈子,结果连防也没防住,真是悲哀!
关云长、张翼德、刘玄德---“义气”三雄
这三人,名震中外,之所以在后面说,以便与前面说单人的例子分开。自桃园结义---守平原---收徐州---屯新野---借荆州---占益州。千辛万苦,铸就佳话。
刘备为人仁,关羽善,张飞猛。三者合一,无人能敌,早知刘备之子刘禅软弱!哎,岂能落入虎口!
马孟起、桂阳黄汉升、常山赵子龙、长沙孙文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在眼前。纵观三国人物,凭我所知,有·河北:审配、颜良、逢纪、文丑、公孙瓒、袁谭、袁尚、公孙度……有·中原:典韦、李典、夏侯惇、于禁、苟攸、曹洪、曹仁……有·荆州“刘表、黄祖、蒯良、蒯越、韩当、程普……有·江南:周瑜、张昭、太史慈、黄盖、廖立、丁奉……有·益州:法正、张松、刘璋、吴宓、孟获、朵思……有·西凉:韩遂、庞德、马超、董卓、李儒、郭汜、李催……人才有很多,但三分最终已成梦,司马炎建晋统天下。
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作者:张代进
好朋友永相随 你何愁无知己
友谊是什么?而什么又是兄弟的义气?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在我看来,在如今的社会上,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而欺骗朋友、破坏友谊、互相猜疑,已在朋友之间蔓延。如果当你有困难,如果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会有朋友在你的身边帮助你,而这,才是真正的友谊。朋友,在你人生的成长道路上会有许多许多,朋友之间情同手足,朋友之间依依靠靠。一个人如果要是有了朋友,在你今后的成长路上不会在孤单,不会再凄凉,不会再低潮,更不会再失落。忧伤的时候,朋友为你加油;失望的时候,朋友带你找回希望;困难的时候,朋友则会帮助。这就是真正友谊之情!
朋友在你迷途时帮助你找回希望,就像是在黑暗中的一盏灯,让你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所以,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如果有了朋友,好比说有了快乐;有了希望;有了自豪。你可以自豪地跟别人说:“看,这就是我的好朋友!”便会引起他人羡慕的目光。而有些朋友之间的友谊却是假的,不是真正的,互相猜疑、欺骗朋友、抛弃、置而不顾,等等。他们永远都不会长大,永远生活在猜疑的世界中。
朋友交多了,你也会选择交朋友,要交那些良友,会与你同舟共济,互帮互助的良友,而那些狐朋狗友,你当然有权力放弃他们,置之而不理。
朋友交多了,会变成一个集体,朋友们的力量就是大海,而你就像是集体中的“一滴水”,在这个集体中,你会成长,你会懂得怎样做人,你会知道朋友是你永远的依靠!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朋友永远是你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作者:张代进
再观剑三有感
又看了一遍仙剑三 太多太多太多的感慨 真的好想说
换言之
一个普通的凡人
能够像景天一样有所作为的人古往今来又有几个
我
十三亿分之一 七十亿分之一
身上背负了太多太多 有时候
我就像一个疯子
真的 我好累
我想做一个学习中等的中等生
我不想考什么名牌高中、大学 我只是想平平淡淡的 度过一个如凡人的一生
而事与愿违 太多的希望和祝福 在我的身上 每每一个人在家的时候 我总是对着电脑发呆 看着窗外
太多的苦楚 想倾倒出来 却无人旁听
我好想静一静 世俗的纷扰 我厌倦了、疲惫了
真的 我
就是一个凡人
我想追求的结果和我做出的事彷佛就是成反比且失衡 我向往 午后的阳光 安详、宁静
关键词:古代球类运动,发展,演变
我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 其中球类运动占有很大比重。根据我国古代文物的发现和调研, 我国的球类运动早在万年前就已经有了痕迹, 陕西省半坡村遗址中挖掘出来的石球就是最好的证明。被挖掘出来的石球有大有小, 不尽相同, 但是均为人工的力量雕琢打磨出来的。石球形成伊始, 作为生产工具而存在,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体育运动的自身演变, 石球在后来的功用逐渐为游戏所取代[1]20。体育运动和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是没有明确界限划分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体育运动逐渐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自成一家。当然, 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作沉淀的。正因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石球的出现就冒然断定球类运动就此出现, 只有在石球被人们当做游戏时, 球类运动的痕迹意味着开始真正出现了。
1. 蹴鞠———足球。
蹴鞠就是现在人们众所周知的足球的古代化身, 蹴鞠在古代又名曰踏鞠。“蹴”和“踏”意思相近,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蹴, 蹋也。以足逆蹋曰蹴。”“鞠”从文字构造中, 属于形声字, 左半部分为形旁“革”, 表示与皮革有关, 右半部分为声旁“匊”, 同“菊”声。“鞠”本义是指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故蹴鞠简而言之就是踢足球。蹴鞠的历史源头可以追寻到远古时期, 至于是怎样出现的, 至今无法定夺。
春秋战国时期, 城市傍河而建, 经济发展迅速。当时齐国地位最突出, 其国都临淄由于经济发展最为迅速, 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蹴鞠在这片沃土上发展得顺风顺水, 势头迅猛。此外, 当时的足球运动不仅仅局限于齐魏等国, 在南方诸国也广为流传, 以楚国为例, 百姓通常把踢球视为一项游戏活动, 以供闲暇时间消遣之用[2]161。
战国后期, 由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对足球运动的狂热喜爱, 为足球运动进入上流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以至于对于整个汉代而言, 蹴鞠在上流社会的位置也是居高不下, 不可企及。据史料记载, 汉武帝不仅对俘虏中蹴鞠技艺高超的人格外开恩, 让其表演助兴, 甚至有时自己也会把持不住, 参与其中。蹴鞠运动发展到汉代,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 已与战国时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代的蹴鞠运动, 不仅作为大众常见的游戏活动所广为流传, 还在军事领域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汉代军事上由于蹴鞠运动的引入, 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士兵的身体素质, 弥补了骑马训练只训练上肢部分的不足, 还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锻炼兴趣。正因如此, 蹴鞠运动在汉军中颇受欢迎。
直到东汉三国时期, 由于期间社会动荡, 战争不断, 足球一直被用做军事用途。骑马、射箭和蹴鞠成为了当时军事上主流的训练项目。一些蹴鞠技艺高超的人, 还会幸运地被选拔为官员, 为国家效劳。
进入唐代, 足球的材质发生了变化, 由以往的结毛而成的球, 发展成为充气的皮球。唐代的足球基本上与我们当今的足球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异了。现在的足球是充气的, 由不等大小的32片皮子共同缝制而成;而唐代的足球也是充气的, 共用8片皮子缝制而成。球的材质在唐代发生了很大的改进。至于球门, 在唐代的时候总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重竞技型的形式, 整个足球场地的两端各有一个球门, 和今天的十分类似, 球员通过越过场地破门得分获胜;另一种是重技巧型的形式, 整个足球场地上就只设有一个球门, 球员只要射门而入并把球投入对方场地内就代表获胜。在汉代, 大多足球比赛还是采用一个球门的方法, 重技巧, 轻竞技, 这也是我国古代体育有别于西方体育的一大突出特点。
到了宋代, 足球的发展更为注重技巧, 衍生出了花法蹴鞠。花法蹴鞠种类繁多, 使身体的更多部位得到了锻炼。花法蹴鞠由于技术的变幻莫测, 使得蹴鞠运动游戏娱乐性和观赏性大为增强, 一时间成为了炙手可热、参与人数众多的娱乐节目,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族都陶醉其中, 不可自拔。自宋元至明清期间,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蹴鞠运动逐渐由盛转衰。妇女和儿童广泛参与其中, 成为蹴鞠运动的主体, 蹴鞠运动竞技功能逐渐消失, 娱乐功能占据主流, 存在的价值越来越小。
2. 击鞠——马球。
马球源于哪里, 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马球源于波斯 (当今伊朗地区) , 由唐代逐渐传入我国;第二种说法:马球源于吐蕃 (当今的西藏地区) , 后来逐渐传入中原地区的;第三种说法:马球就是中国制造, 源于古代的中国自身。究其以上哪种说法最为科学合理, 目前尚无根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马球与古代的骑兵关系密切, 且用途广泛, 它不仅可以供人们娱乐游戏之用, 还可以作为军事训练之用。
在唐代的史料文献中, 有不少关于马球方面的记载。而且从唐代的文献中我们发现, 马球场一般铺设在大殿之前, 以供君主们观赏之用。马球的比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球门的比赛, 该比赛类似于足球比赛, 也是以击进球门数量的多少作为获胜的评判标准;另外一种是双球门的比赛, 该比赛类似于现代的马球比赛, 以击进对方球门数量的多少作为获胜的评判标准。唐代的马球很受欢迎和追捧, 不仅武士们对其偏爱有加, 就连文士们也不甘示弱, 争相进行马球运动。科举考试揭榜后的马球会在唐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唐代的妇女对马球运动也是兴趣连连, 宫女在闲暇时间也是以马球为乐, 唐墓中出土的女打球俑就是最好的证明。
进入宋朝时期, 出现一些苛刻的比赛规则和条款严重地束缚了马球运动的正常发展, 使马球运动逐渐演变为一种高度机械化的运动, 马球运动也因此而丧失了原有的意义。其实, 从唐代后期开始, 由于马匹数量匮乏和骑兵不被重视等因素, 马球运动就已经逐渐朝滑坡趋势方向发展, 直至明朝中期基本消失。
3. 捶丸———高尔夫。
关于高尔夫的起源众说纷纭, 说法不一, 其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苏格兰起源说和荷兰起源说。殊不知, 这项被世界人民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高尔夫运动, 其真正的起源是在中国的大地。据史料记载, 早在1000多年前,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宋朝时期, 就已经诞生了高尔夫运动的雏形———捶丸。捶丸简而言之就是指在走路的过程中用棍子击球的运动。捶丸通常选址在地形不平整的空旷场地, 丸由材质较好的赘木特制而成, 在此种场地上距离不等的地方挖下球窝, 球窝旁边设有彩旗作为提醒运动员的主要标志。
其实, 宋代的捶丸游戏主要是由唐代的步打球演化发展而来的。在唐代, 球类运动盛行, 种类繁多。除了有上文提到的马球之外, 还有一种步打球颇受人们的喜爱。步打球顾名思义, 就是边走路边打球, 这种步打球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进入宋代, 步打球经过不断的演变与发展, 创新成了一种新型的击球游戏———捶丸。“捶”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捶, 以杖击也。”“丸”, 小球的意思。捶丸简言之就是用棍击小球, 也就是今天的高尔夫球的雏形了。元代, 捶丸运动日趋成熟化。明代, 捶丸运动群体拓宽, 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当然, 这只是相对而言。大多数情况而下, 捶丸还是只属于上层阶级的高雅运动。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 有一部分描绘的就是捶丸图。图中所绘的场地面貌, 旗、穴及击丸的棒, 侍从的位置等, 都与现代的高尔夫运动十分类似[3]77。
捶丸活动经过了宋辽金元以至明代的发展繁荣后, 于清代趋向衰落, 所见的仅是盛行于妇女、儿童间的简单的捶丸游艺。
4. 木射———地滚球。
地滚球运动以其运动量小、娱乐游戏性强、适宜群众广泛等特点, 成为了现代西方运动的主流球类运动项目之一, 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地滚球运动最早起源于德国, 当时名曰“克格尔斯”[4]90。地滚球, 简言之, 就是在地面上进行的用滚动的木球击打小木柱的运动。地滚球运动带有宗教色彩。木柱是邪恶力量的化身, 掷球者只有成功击倒木柱才能打败邪恶力量, 最终获得身体与心灵的洗礼。所以, 地滚球运动一开始都是在宗教的走廊里面进行的。直至后来, 随着地滚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逐渐脱离宗教色彩, 穿上世俗的外衣, 进化为后来颇为流行的“九柱球”游戏, 直至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地滚球运动。
唐代时期, 有一种与地滚球运动相类似的球类运动, 名曰:木射, 又名曰十五柱球。木射是唐代时创造的一种球的玩法, 是按着人数轮流进行的一种集体性的室内球类游戏活动, 它类似于地滚球以球击打木柱的运动, 其法为置瓶状木柱于地, 十根红柱, 五根黑柱, 十五根小柱上还刻有不同的字, 以示褒贬, 分输赢。红柱主要标记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黑柱主要标记为“慢、傲、佞、贪、滥”。参加者抛滚木球以击柱, 中红字者为胜, 中黑字者为负, 并有赏罚, 这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地滚球运动极为神似。此外, 两者还有一大共性, 就是在形成伊始时期都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唯一的不同是木射带有更为鲜明的传统道德烙印。
纵观上述内容, 我国古代球类运动种类繁多、发展良好, 为后世球类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因此, 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 不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大胆进行改革创新, 努力为我国球类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薛岚.论球类运动的文化属性[J].体育科学, 2006 (12) .
[2]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秉果.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发展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5) .
关键词:时间 记忆 解题方式
新课改给历史教师带来了展示才华的机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现行新课标历史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编排,并不是按照通史体例编写,这种编排方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尤其是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水平来看,他们更容易按时间顺序去接受历史知识。因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时间就非常重要。而利用时间这一信息去解题,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易忽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在按专题划分的新课标的历史教材下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但很多时候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题信息,甚至有时候只要掌握了时间这个关键点,题目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指导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法有以下几点:
1.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展开联想。利用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接近关系,由一事联想到另一事。比如就英国的代议制确立的内容,我们从1640年革命爆发往下联想,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按时间顺序把整个历史事件掌握起来。
2.利用事件的因果关系等特殊联系记忆。如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主要有: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1972年2月,美国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而这三个外交成就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利用这样的关系,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容易记住了。
3.抓住某一重要时间联想同时发生的几件大事。历史上某些事件巧合的发生在同一时间,可以利用这个巧合抓住一重要时间联想同时发生的大事。如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
4.利用谐音趣味记忆。一些时间也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如东西罗马帝国分裂时间395年(三酒壶);明朝灭亡时间1644年,用“一溜死死”……
记忆有法,而无定法,时间的记忆要与具体历史事件相联系,而不能脱离事件单独记忆。记住了这一基础性的要点,以这个为基础去解答跟时间有关的题就能事半功倍了。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解题。
一、直接考时间,主要就是靠记忆
例:(2011天津卷)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本题只要记住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1911年,就可以排除其他选项选出C项了。A项约在维新变法时期,政治制度没有发生变化;B项是在清朝末期,辛亥革命之前;D项约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都可排除。这种题目相对简单,主要就是靠记忆。
二、利用时间暗示解题,找准突破口解题
例:1992年9月,莫斯科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教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教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 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解体的内容, 1991年苏联已经解体,正因为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所以才会出现题中所述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要根据题目中1992年这个时间暗示去解题,选出答案C。这种题目不是直接考的时间,但是时间却是关键的突破点。
三、联系时间掌握每一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点解题
例: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本题要求把我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1921—1935年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1921年中共诞生、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和1927—1936年的国共十年对峙。ACD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部分事件,不够全面。而B分别包括了中共的诞生和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较之其他三项更全面和典型。这种题目不是直接考时间,而是考查某一阶段发生的大事及其特征,但需要理清时间线索,根据时间答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题目在解题时都是可以时间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的。对这类题目只要找准“题眼”,从关键的时间点或者历史时期入手,就能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了。
参考文献:
历史课程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打开国门,走到国外去看外国的教育观念、模式、方法。从中得到启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启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远远还不够。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外国的美术教育,反思一下我们的传统教育,找找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美国的“DBAE”多元化艺术教育。
21世纪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也随着发生变化9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对美术的 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美国很早就提出了创造性,要求思维的创新,因此他们会获得科学上的一项又一项的突破。
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艺术的“奴隶”。从中感受不到美,只是教师在唯心地说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已,使原本就赋有艺术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中渐渐扼杀了天性,约束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小学生没有幼儿园的孩子们感兴趣,初中生没有小学生感兴趣,高中生没有初中生感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从美国的“DBAE”中我们知道了美术教育不单是 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而是与广义的美术教育内涵相联系的,虽然小学美术与成人美术有很多不同,但是我们的孩子是很有潜力的,不要小看少儿美术的挖掘潜力,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二、欧洲的普及化艺术教育
在欧洲艺术教育,不单是学校老师的事,它不再是副科,而是全民都在进行,课余时间课外都在进行的。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在他们的美术课堂上,只要在统一的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内容。而学生呢,可以在教师里随意走动,整个课堂是那样和谐自由。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为学校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并不注重他们绘画的结果,而是注重他们在这次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注重的是整个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
课堂美术教学只是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课外兴趣活动,或有老师家长带领,或三三两两自发性的进行一些美术活动。比如:一些广场上一到假日就会挤满了艺术爱好者,他们自觉地在这里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这美的过程。将这里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自然地融为一体,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再如:在欧洲的梵蒂冈、卢浮宫、佛罗伦萨等美术馆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摄影者、绘画学习者,参观的人员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他们可随意拍摄下喜欢的作品,回家细细体味,也可以在展览馆的绘画室里把看过的感受直接画西啊来,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而在我们中国,由于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馆、美术馆较少,就算有里面的规定很多,大多数不许拍摄等规定,使人们的兴趣更少了,来参观的人只是少数的处于艺术阶层的所谓圈里人罢了,而不是 全民化的一种普及化的艺术教育。缺乏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中国的人口多也是一个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美术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使其孤立。配备的老师大多是兼教语文数学,大多把精力花在 语数的教学上,对美术教育花的时间较少,无心研究美术教育。
三、日本的个性化艺术教育
日本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它先进的教育相关,日本提倡个性化艺术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小学个性化教育要以儿童个性的差异为基础,发展 各俱独特性的个性,从小培养。教师在课堂注重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这样同样的一堂课,每个学生虽然都上同一个内容,但是各自的感触、体验不同,那创造的作品就会显现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时间一长老师看到画就能想到谁。其实这种教育是否源自我国古代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为什么我们中国教育界没有很好地把它贯彻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呢?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震惊的爱国行动。这一事变,是蒋介石逼出来的,在“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孔祥熙扮演多变的角色。
(一)事变前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把魔爪伸向华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而蒋介石却发表文章《敌乎?反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以反共求得日本的谅解,以妥协退让制止日本侵略。1935年,日本利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加速侵华步伐,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分丧失。日本侵略军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不仅对华北加紧了军事、政治侵略,而且在经济上也极力扩张,华北的铁路、航空、矿山、工商业、金融、贸易等逐渐控制在日本垄断资本家之手,并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走私,给中国的税收和民族工商业造成严重危害。这时,蒋介石、孔祥熙仍在强调对日本的关系是“当为最大的忍耐”。孔祥熙公开站出来大言不惭地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辩解,他说:“政府因不忍见我生灵涂炭,想避免国家人力物力的牺牲,曾受尽世界人士的询嘲,国内人民的指责,但为顾全大局不得不委曲求全,对日本作种种让步。”
全国人民忍无可忍,纷纷抗击日本侵略军,工农红军与东北军达成停战协议,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场,蒋介石却派10万兵力阻拦,对冯玉祥将军领导的抗日同盟军重兵威逼,逼迫得冯将军解散抗日同盟军,只身隐居。1936年5月红军向南京政府发出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8月中共中央致函国民党中央,声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准备重新建立国共合作政策的决定,9月中共中央派代表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毛泽东致函宋庆龄,希望她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身份说服孔祥熙等人劝导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在日本的步步紧逼及中国人民抗日怒潮的冲击下,虽开始进行抗日准备,但在对日问题上仍一再妥协,而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却紧追不舍,处心积虑予以围歼。同时,竟秘密逮捕上海市救国联合会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沙千里、史良等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救国会“七君子事件”。抗日爱国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声援,而蒋介石却对抗日爱国学生进行了疯狂镇压。
东北军张学良将军、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对蒋介石逮捕“七君子”和镇压“一二·九”抗日爱国的青年学生表示强烈不满。张学良只身前往洛阳会见蒋介石,要求他释放“七君子”,但蒋介石拒不采纳,并亲率大军坐镇西安督战“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建议蒋介石停止“剿共”,与中共合作抗日,遭到蒋介石的训斥和拒绝。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这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历史关头,于1936年12月12日,软禁了蒋介石,逼蒋抗日。
(二)事变中
1、“西安事变”爆发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立即通电全国,宣传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并分别致电山西、山东、绥远、河北、广西、四川等地地方实力派将领,希望他们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这些地方实力派为自己的地位,为维护自己盘踞的地盘,均按兵不动,观察动向。同时,张、杨二将军向南京政府和孔祥熙等要员发去电报,说明事变情由和对蒋介石的态度。12月12日,孔祥熙在上海寓所接到南京急电,对“西安事变”的消息震惊疑惑,不知所措,为蒋介石的安危而恐惧。后接到南京打来的电话和从南京电转张学良给他的电报后,心中才有了数,紧张的心情才暂缓下来。
张学良给孔祥熙的电报内容:
(衔略)。弟对国事主张,曾经商讨,区区苦衷,谅蒙鉴及。不意介公违反众论,一意孤行,举整个国家之人力财力,消耗于内战。吾兄职掌财政,当能洞悉。绥东战起,举国振奋,乃介公莅临西北,对于抗日,只字不提,而对于青年救国运动,则摧残备至。弟陈词再再,置若罔闻!伏思中华民国,非一人之国家,万不忍以一人而断送整个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弟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因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任西安,促其反省,决不妄加危害。我兄与弟至厚,当能谅其无他,披沥奉闻,并乞明示。此间一切主张,并已丑文电奉陈,张学良叩震印。
孔祥熙立刻把蒋被禁西安的消息告诉在上海居住的宋美龄。孔祥熙怕夜长梦多,于是在寓所用旧友之情、委婉拉拢的态度,致电张学良。电报内容:
(衔略)。顷有京中电话告知,我兄致弟一电,虽未读全文,而大体业已得悉。保护介公,绝无危险,足征吾兄爱友爱国,至为佩慰。国势至此,必须举国一致,方可救亡图存。或兄主张,总宜委婉相商,苟能有利于国家,介公患难久共,必能开诚接受,如骤以兵谏,苟引起意外枝节,国家前途,更不堪设想,反为仇者所快,辱承契好,久共艰危,此次之事,弟意或兄痛心于失地久未收复,及袍泽之环伺吁请,爱国之切,必有不得已之苦衷。尚须格外审慎,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尊意如有须弟转达之处,即乞见示,先复布意,伫候明教。弟孔祥熙叩文。
12月12日夜,孔祥熙、宋美龄乘车,13日早返南京。
12月12日夜,在南京的何应钦、戴传贤、叶楚伦、朱培德、李烈钧、陈壁君、陈公博等人,在何应钦家聚会,议论对“西安事变”应采取对策,议论无一结果。后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临时紧急会议,会上主战主和,争论不休,也拿不出扭转局势的主张,不过最后决定:1、张学良撤职查办;2、张、杨军队归何应钦调遣;3、蒋被扣期间,军事指挥由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行政院由孔祥熙负责,代理行政院长。
13日,孔祥熙回到南京,得知昨晚的争论和决定后,对张学良态度由婉转改变为强硬,以代行政院长的身份,立即向全国各省市当局致电,要求消除争论,稳定政局,营救蒋介石,表白国民党政府抗敌决心,南京《中央时报》14日刊登了这个致电全文:
(衔略)。祥熙备位中枢,忝佐政院;日前因病,在沪疗治,医嘱原须静养。不意西安事变突然发生,中央以蒋院长暂时不能行使职权,决议委负院务,职责所在,星夜力疾来京,获读西安少数将领通电,对于中央意旨,显有误会之处,查中央同人,对于抗敌御侮素具决心,深佳当此内忧外患交迫之际,救国之策必须力谋主权及领土之完整;而欲达此目的,首须国内完成统一、集中力量,庶足以巩固国家之地位,蒋院长亦诚报国,主政中枢,秉此主张,艰苦奋斗,努力迈进,成效显然。讵料绥远前线血战方殷,而西安后方忽生变故,当此国家存亡绝续之际,乃竟有此纠纷,关系我中华国家之前途,至深且巨。深信我全国民众素明大义,爱国心长必能一致拥护中央既定之国策,完成国家之统一。各地方长官翊赞中枢,忠诚素著,当亦必定盖励忠勇,一本中央之意旨为一致之进行,祥熙及我政院同人,值此危时,自当力肩重任,宏济艰难,一切政务照常进行,遵照蒋院长既定方针,以最大之努力与全国上下共策国家之安全,此则祥熙等之所自誓,而愿我全国上下之相与共勉者也。特电奉闻。孔祥熙元(十三)印。
这一日,孔祥熙以行政院长的身份,给兰州的于学忠、北平的宋哲元、济南的韩复榘、开封的商震、青岛的沈鸿烈、山西的阎锡山及杨虎城部下的师长冯钦哉等分别发电,要求稳定乱局,孤立张、杨,增加压力,分化瓦解,营救蒋介石。
2、孤立、分化张、杨。和军阀打过交道的孔祥熙,是深知地方实力派人物在每个大的时局变化中的作用,特别是实力派中资格最老、实力最强的山西的阎锡山。山西正处于事变发生地的近邻,阎锡山的态度变化,对事变解决将起关键作用,所以12月13日在致电北方各将领时,尤对阎锡山寄予莫大希望,给阎锡山的电文是这样写的:
“阎主任百公,赵主席次陇先生,傅主席宜生兄勋鉴:统密。
弟昨日在沪,惊悉西安事变,急于晚车回京,今晨抵京,接阅汉卿公私两电,始悉其详。抗敌御侮,举国同情,中枢同人,与介公皆同此意。此次对于绥战之敌忾同仇,当为天下所共见,乃当此绥东前线节节胜利之时,忽起此萧墙之变,徒快仇者之意,授敌以可乘之机,瞻念前途,深用痛心,我介公忠体国,雄镇边陲,登高一呼,众流响应,尚祈主张正义,领导群伦,俾抒国难。汉卿素日为人,弟所深悉,此次事变,或激于一时之情感,或由于部曲之劫持,致有操切之主张。汉卿于公夙致推仰,尚希责以大义,动以私情,挽已倒之狂澜,拯国家于万劫,悬崖勒马,共济难危,无任企盼。介公现陷西安,昨据汉卿电称,保卫安全,知注并及。弟孔祥熙叩元秘印。
孔祥熙从国民党军驻洛阳师长樊嵩甫那里得知杨虎城部下冯钦哉师长不愿到潼关驻防的动向,立即于13日直接向冯钦哉致电,进行分化瓦解,其电文内容原文如下:
洛阳樊军长嵩甫弟,译转冯钦哉兄勋鉴:
昨晚据报西安事变,至深骇异!弟今晨来京,迭接汉卿私电,及兄等公电,始悉其详。值此外患凭陵,大局贴危之际,尤宜精诚团结,一德一心,方足以安内攘外。介公自九一八以来,处心衡虑,日以抗敌为怀者,实非任何人所能及。其所以不愿腾诸口说,良以地位所关,一言一动辄为中外所注视,不得不蕴诸胸中,沉着将事。此正别具苦衷,早为袍泽所共见。诸将领或激于一时之情感,容未能深喻乎此。我兄与介公久同袍泽,夙共患难,尚望设法疏解,祛除误会,俾勿为仇者所快,亲者所痛。倘能转危为安,益足征相关之切,相契之深。又此次之变,道远未能尽悉,究意如何原因?我兄或知其详,并有如何解决善法,统希荩筹,详为见示,无任感祷。兄孔祥熙元秘印。
这时,孔祥熙又得到樊嵩甫密电,奉杨虎城令接防潼关的冯钦哉已来人联系,表示仍固守渭北原防,不受杨命,并与樊嵩甫联名声讨西安。孔祥熙为得到樊嵩甫的前方消息,亲汇1万元为军费。同时,孔祥熙给杨虎城将军致电,企图分化瓦解张学良与杨虎城。孔祥熙认为杨虎城与张学良不同,杨虎城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关系深,而张学良只是在1928年东北易帜后才“归附”蒋的。万万没有料到,张、杨“联共抗日”的立场是一致的、坚定的。孔祥熙未达到分化瓦解张、杨目的,于是在14日给阎锡山、冯钦哉致电,达到进一步拉拢、分化之目的。致电内容:
阎主任百公勋鉴:元密电谅承尊察。
西安之事,全国上下,同深愤慨。汉卿真意,现虽难确知,然责难既多,势必形成骑虎、欲罢不能,日久将成僵局。介公一日不出,人心一日不安,国家前途,所关甚巨,我公年德俱尊,从流仰望,汉卿对公向亦推诚。弟意请公即电汉卿,促其反省,即日陪同介公南来,一切弟当保其安全,倘渠因南来或恐不为各方所谅,则请公电劝其暂移晋省,并保证其绝对安全,即希迅速密加运用,或派要员前往尤佳。如尊意应与弟联电汉卿,即请领衔发致如何?仍盼先复,弟孔祥熙寒密印。
冯师长钦哉兄勋鉴:元秘电谅达。
接樊军长电,欣悉吾兄拒受乱命,固守原防,傅示同人,无任佩慰!此次事变,显由少数人之不明了中央意旨,激于一时之情感,作操切之主张,当此国内方庆统一,国家前途,方有曙光,绥边军事,正在得手之际,而忽有此劫持领袖之举,不仅骇国际之视听,亦且授谋我以机隙,言之痛心,想同慨叹。务盼吾兄查熙作民,迅即设法疏解,俾事变早日弭,国家民族,实深利赖,旋乾转坤!端资大力,吾晋人士忠义素教,知吾兄必不任昔贤专美于前也。如何仍盼先复。弟孔祥熙寒密印。
附冯钦哉致孔祥熙电,电文是——
孔部长庸之兄赐鉴:啸密。顷诵元寒两电,吾兄爱党忧国,溢于言表,钦哉何人?宁敢落后?只希惠我南针,当即勉效驰驱。弟冯钦哉叩删印。
冯钦哉被孔祥熙拉了过去,孔心中大喜,洋洋得意。虽对张、杨的阵势起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无关大局。
3、一直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中国共产党,极其关注事变的发展。在这紧急关头,中共中央经过郑重考虑,作出了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提出主张释放蒋介石,条件是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并派出以中国共产党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为首的,红军参谋长叶剑英、西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博古等参加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亲赴西安,与张、杨两将军进行会谈,阐明中共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争取一切可能的力量转移到抗日战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给蒋介石一个自赎的机会。对张、杨二将军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表示支持,并对当前形势和事变发展前途作了精辟分析,使张、杨二将军心明眼亮,满意地接受了中共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和举措。中共代表团还与蒋介石会晤,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抗日统一战线主张,挽救民族危亡,促使蒋介石接受张、杨抗日要求。
宋庆龄对张、杨两将军的主张,极表赞同,并作出要亲赴西安劝说张、杨释放蒋介石的决定。当孔祥熙要求她发表声明,谴责张、杨,并要求无条件释放蒋介石时,她果断地回答说:“张学良做得对,要是我处在他的地位,我也要这样做,甚至还会走得更远。”
孔祥熙等南京政府的许多要员们,为保蒋介石的安全,被迫同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抗日。
4、西安事变发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是与南京政府有密切关系的美、英两国,站在国民党主和派一边,支持孔祥熙、宋美龄营救蒋介石的安排。美、英大使还向孔祥熙正式提出,愿出面在南京与西安之间担任调解工作。英国汇丰银行大力支持国民党南京政府,对稳定中国法币和外汇币值起过一定作用。
西安事变发生后,孔祥熙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诬蔑造谣说什么“扣押蒋介石与苏联、中共有关”,“如蒋遭不测,中国将与日本共同抗苏!”苏联外长抗议国民党政府在西安事变问题上对苏的诬蔑。
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孔祥熙立即召见日本领事,通报西安发生事变的情况,表示:希望日本政府能够约束其在华日人,勿在此时“再酿是非”。并派专人与日本驻华武官多次会晤。日本经与孔祥熙等人磋商后,表示“观察中国的动向,尚无任何军事干预的打算。”
5、西安事变发生,国民党政府内部出现截然不同的主战、主和的两派。12月13日上午在国民党中执委第29次会议上,讨论西安事变的对策时,战、和两派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主战派以何应钦、吴稚晖、戴季陶、戴传贤等为首,主张讨伐叛逆张、杨;主和派以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为首,主张调解,营救蒋介石。主和派议定选派原为张学良将军顾问、后为蒋介石顾问的英籍澳大利亚人端纳亲赴西安。14日,张学良将军到西安机场迎接了端纳。
13日下午,召开国民党中央联席会议,会上何应钦主张下讨伐令,孔祥熙说:“不要太急,蒋委员长生命要紧,急狠了,蒋委员长就没命了!”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说:“孔的话完全是外行,这件事非采取主动、非用兵不可,否则很难挽救委员长的生命。因张、杨的生命未掌握在我们手中。”说毕,向孔祥熙恭恭敬敬作了三揖离席而去。孔祥熙被弄得十分尴尬,但仍不退让,提出:“端纳赴陕,俟得来电后,再议对策才是。”话毕,何应钦、居正等群起骂孔祥熙“软弱无能”,扬言要轰炸西安。主战、主和两派对立,形成僵局。
17日端纳从西安飞回南京,带回蒋介石停炸手令,并带回张学良口信:邀请孔祥熙赴西安商谈一切。宋美龄、宋子文等认为孔祥熙应留在南京主持工作,与主战派继续周旋。于是孔祥熙以心脏病不能成行为借口而留在南京,并在自己寓所与宋美龄、宋子文、何应钦、居正、孙科、叶楚伦等国民党政府要员协商,决定:1、准宋委员子文以私人资格即日飞赴西安,营救蒋公。2、准许至12月22日暂行停止轰炸。
宋子文到达西安,经过与张、杨将军及中共代表商谈,蒋介石基本上答应张、杨二将军提出的一些抗日要求。21日宋美龄到西安,经过谈判,在中共代表团多方努力下,24日基本上达成协议,25日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送至南京。在欢送蒋介石回南京时,蒋介石在西安机场再次重申六项诺言。
(三)事变后
为救蒋介石,孔祥熙左右逢源,既办国内事,又关注国外动态,肩负了南京国民党政府重任,并采取种种手段与有关人员周旋,特别对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的态度看得非常明显,拉拢、许愿、分化、严责。一旦得手,救蒋的目的达到后,面孔一板,脸色一变,一面按照蒋介石的意图,采取报复、审讯、严惩、软禁的卑鄙手段,致张、杨二将军于死地;一面通电全国卸除代理行政院院长职务,撒手不再过问西安事变结束后应该处理的事宜,妄图开脱溜之乎也。
12月26日,蒋介石在张学良将军的护送下,平安返回南京。一回到南京,蒋介石用他人格担保的六项诺言,不仅没有兑现,而且背信弃义,将张学良将军扣留,于12月30日南京政府成立高等军事法庭,开庭审判,判刑10年。
蒋介石假惺惺地致函国民党政府,提请对张学良“特赦”。这时,孔祥熙也假惺惺地从上海密电,请政府为张学良“法外旋仁”。孔祥熙并没忘记,西安事变发生后当天,致电张学良将军的电文中表示“如能迅速护蒋回京,保证张学良将军的个人安全”。时至当今,时间过去才20天,为何只保蒋介石的安全而不履行诺言,保张学良将军的安全了呢?不难看出孔祥熙的又一张脸谱。
1937年1月4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宣布特赦张学良,但却要“交军委严加管束”。这时孔祥熙又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将张学良将军安顿在他的南京寓所里。张学良将军住在孔祥熙公寓后,对孔家一直怀有崇高的敬意,他还希望两家的孩子能成联姻;他拜见孔夫人宋霭龄时,称呼“大姐”,对她倾诉过心中的焦虑。外表看,孔祥熙与张学良亲热彼此,孔却玩弄了一套连环计,完全使张学良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一直到1月10日张学良将军在孔祥熙家呆了7天,被蒋介石“召去”住进溪口雪窦寺。一个爱国的将军张学良就这样过起“特赦”,实际上是囚犯的生活了。就这样一直被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幽禁了53年。张学良将军何罪之有?!
杨虎城、于学忠等将领多次致电孔祥熙,停止军事行动,速放张学良北返。并派代表到南京与孔祥熙等人谈判。1937年1月11日复电,孔态度强硬地告诉杨虎城:“威信所关,碍难收回”,“唯有委曲求全先行接受。”
为促进全国团结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杨虎城、于学忠将军为求事变善后和平解决,率部撤出西安,退至五原。孔祥熙为断绝杨虎城等退路,立即将其表示态度和退至五原的消息刊登在报纸上,让国内外明知。1937年2月8日中央军进驻西安。
西安事变,进一步使蒋介石、孔祥熙看到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强烈,就是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呼声也十分高涨,抗日是唯一的出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孔祥熙虽无真正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诚意,但内战确实打不起来了,促进了蒋介石、孔祥熙准备走抗日的道路。
中共逼蒋抗日政策的实现,首当归功于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本身是蒋介石自己逼出来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最终结束。张学良、杨虎城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本节由杨永红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