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精选8篇)

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篇1

难以置信,我们刚刚圆满结束了4月5-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客户管理论坛,仿佛就在昨天,Sampson Lee与我联系说,“嗨,我们要在中国举办客户关系管理会议,你认为如何?”

我不敢肯定中国已经为客户关系管理(CRM)准备好(或者说客户关系管理为中国),但相信Sampson,他是对的!

之前错过了两届论坛,所以很高兴这次又回到了上海,看到了客户思想的进步,还有矗立在国际会议中心附近的摩天大楼。

在会议中心附近大型的购物中心寻找中国特色的纪念品是个挑战。随着世界步入全球一体化,作为游客,我看到了可以在我的国家能够买到的相同品牌的商品。在星巴克我毫无怨言地品尝着我平常喝的咖啡。

非常高兴看到这次论坛上主题演讲嘉宾的演讲:

Shaun Smith (“看、感、想、做”的作者)来自伦敦。鼓励现场观众抛开电子数据统计表,而是更多参与客户的体验,相信客户的直觉。我必须承认客户管理理念的第一次浪潮(众所周知的CRM)重于分析而轻于情感。而情感对我们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欲知详情,请访问www.seefeelthinkdo.com

Ro King(Quaero的合伙创始人)是一位美国人现住在雅加达。令我忍俊不止的是她生动风趣的演讲主题“客户若在驾驶员的座位,我会坐哪?”。透过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案例诠释了从“制造与销售”到“感觉与反应”的转变,更不用提如“新加坡女孩”这类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然而我担心经营者的真正回答是他们不想听到:要习惯坐在后排座位,因为只有一个人的手可以掌握方向盘,而现在是客户在把持着。

Sampson Lee (GCCRM创始人)公司设在上海,他的演讲关于“峰”与“终”的情感曲线有助于品牌的建立。峰-终定律是由Daniel Kahneman首先提出,他是“快乐心理学”的倡导者,其观点为人类主动自愿的行为是受到获得愉悦体验或避免痛苦体验的愿望的激励。根据峰终定律,我们评判过去体验时,完全基于在高峰时的体验(愉快或不愉快)以及终点的体验。

快乐主义还是客户关系管理,谁知道?!

对我而言,论坛最值得称道的是看和听那些获得客户管理大奖的企业案例分享。今年的获奖企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案例研究是我在世界各地见到的最好的典范:

客户体验 - B2B C 法国航空公司

客户体验 - B2B C 贝塔斯曼直接集团营销服务

客户体验 C 联络中心 C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

客户体验 C 联络中心 C 武汉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中国大陆)

人员大奖 - 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流程大奖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策略大奖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我个人推崇的是: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其企业案例的最佳表现还获得了现场评委奖(取决于Sampson, Ro, 以及我)行业实施大奖和评委大奖的殊荣,

是平衡客户策略、体验设计、出色的多渠道技术以及关注文化/人员因素的优秀典范。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赢得观众喜爱和评委创新大奖。通过博客密切联系客户,使公司活跃在下一个浪潮“客户共同创造”的浪尖中。专家所说的“嗨,关系不是要管理,而是要我们与客户相互共鸣。”

・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人员大奖的赢家,显示了如何关注内部员工及代理的聘用和培训,帮助公司达到最高的行业稳定率(90%以上)。看,认真对待员工也是成功的表现。

基于论坛现场的案例分享以及与参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我个人感觉中国经营者已经走出客户关系管理追求技术导向的误区,而且超越了美国的同行。我相信,在GCCRM网站的推动下,年度论坛已经产生了不同反响的影响力。

根据峰终定律,我个人体验的高峰是案例分享,终点是论坛第二天的令人惊喜不已、高潮迭出的颁奖晚宴。非常成功,Sampson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另一个卓越的中国管理论坛!

关于作者:

Bob Thompson 为CustomerThink Corporation――一家独立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研究和出版公司的CEO,也是世界最大的CRM门户网站CRMGuru.com的创办人。Thompson在国际性会议及研讨会上是深受欢迎的主题演讲家,并发表了诸多文章和报告,包括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A Winning Business Strategy for a Flat World。

关于GCCRM:

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篇2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旨在源头减少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坚持生产和资源节约并重,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削减。在生产领域,减量化原则常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节能、节材、节约资源及节约土地,所生产产品的体积小型化和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以及产品功能增大化,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在消费领域,减量化原则要求改变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推崇政府绿色采购、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使用一次性用品。

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生产领域,要求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来设计使用标准尺寸的零部件,以便于维修和升级替换,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消费领域,提倡消费者购买耐用的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强调通过强化服务等手段,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减少废弃。

再循环利用原则是循环经济运行应遵循的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目的是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资源化”的手段,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其再加工为可重新使用的原材料或产品,使其重新返回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力争重点行业资源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力、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对重点领域要建立完善资源合理利用的体系和机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进入2004年,发展循环经济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策,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不仅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各项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大量的企业已经加入到清洁生产的行列。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另外1万多人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5 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最好的国家。

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所谓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指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企业生产,建立企业间的经济循环利用关系,使得一个企业的“废料”变成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废气物和污染的排放,甚至“零排放”。2004年4月,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天津开发区落户。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之后,这种实验将陆续在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进行。

3. 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地探索,中国已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

4. 区域层次上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了规划。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辽宁省和山东省。辽宁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制定和实施一整套法律和经济政策体系,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城市和产业等多个层面同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力争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山东省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的发展。

5. 开始尝试排污权交易。

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了。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谁就要为此付出相应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排污权”成为了一种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在政府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可以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通过这种市场自动调节的方式,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就将逐渐被淘汰,注重环保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2003年南京下关电场与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第一个二氧化硫排放权协议,后者以每年170万元的价格从前者手中购买了17 000吨的排放指标,合同时效期为三年。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宏观经济效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理念倡导、早期摸索以及局部实验示范阶段,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主要问题还在于中国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严重滞后。截至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律。虽然现有的相关法律已经包含了循环经济的萌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等都有涉及。

三、推进中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1)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2)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做到有法必依。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做到执法必严。(3)加大环保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者及时曝光并给予相应的制裁,做到违法必究。

据悉,中国正在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并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上海宣言”指出,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政策引导与经济激励并行

环保产业在中国尚属新兴产业,所占市场比例很小,需要政府采取对策积极扶持发展。政府应大力宣传,多方筹集资金,增大对环保产业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培育有助于环保产业成长的市场条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向环保产业的方向转移。就目前中国相关政策的建设情况来看,在基本法出台之前,国务院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可以暂时作为指导中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其他还有一些相关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较为有利。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同时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依法淘汰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工业污染负荷,缓解结构性污染问题。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极少造成环境污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合理布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人口分布、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综合因素,从区域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布局,凡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要给以经济处罚,并限期治理;对群众意见大,影响人民生活的,要实行关、停、并、转、迁,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推动、服务”的作用

1. 指导。

就是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通过指导循环经济试点规划的编制来发挥作用。环保部门要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有积极性的地区、企业、园区等,并组织专家队伍,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本企业、本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纳入规划,形成可实施的项目。其次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迫切性,介绍国内外循环经济动态等。

2. 监督。

环保部门作为一个执法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保障这些责任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3. 推进。

环保部门要继续稳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试点面除了现有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废弃物,包括废包装、废塑料、废旧家电、厨余垃圾、废旧汽车等重要的生活、工业废物,开展回收、拆解、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示范试点。通过这些试点工作,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

4. 服务。

各地环保部门应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咨询服务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和服务机构及社会各界的科研力量,开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5. 切实有效地加强企业行为的转变

首先,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使各种资源能够有效地被循环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企业的其他行为,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理念、环境管理方式等也应有较大的转变:(1)企业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选用生产原料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符合环保标准;(2)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商品包装或商品使用的残余物,以减少商品对环境的污染;(3)企业应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废物回收体制。

(六)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有: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如无公害蔬菜、瓜果等);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要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人类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循环济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划分标准,这样既方便我们消费者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废弃物,增强环保意识;又能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了工作因疏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

(七)密切加强国际间的相互合作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但现在仍处于早期探索和局部实验阶段,所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正确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仍需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各级政府、各个企业、每个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循环经济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的高排放实现的, 并且这种现状仍在恶化, 已经日益明显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目前有效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汝雄, 王建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 2000, (11) :29-30.

[2]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N].经济日报, 2005-12-16 (5) .

[3]肖利平, 姚咏梅.循环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引擎[J].中外企业文化, 2005, (10) :6-9.

[4]任勇, 陈燕平, 周国梅, 冯东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5) :137-142.

[5]王辉, 郑祥民, 刘飞.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J]环境保护, 2005, (1) :54-60.

[6]雷育武.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环境保护, 1993, (11) :47-13.

[7]任勇, 李华友, 周国梅, 陈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5) :131-136.

中国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 篇3

我国是世界第一项目大国,但却不是一个项目强国,直到目前,也没有一个通用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标准,专业资格也是各行各业各自为政、五花八门。现有的大都是模仿、参照甚至是照搬西方体系的内容,科研和教育工作大都是追随西方体系,甚至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就应该放弃独立研发。

其实现代项目管理技术本身也是一个新兴技术,出现时间还不到70年,学科发展还不到40年。直到现在,全世界的体系、标准和学科绝大多还都是以美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G)为基础的衍生品。

PMBOK-G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有限公司(PMI)在30多年前开发的,他们还设立了一个名为“项目管理专业人士”(PMP)的资质认证体系。日前,PMI的网站公布PMBOK-G在全球卖出了404万本,PMP超过53万名。有很多人将PMBOK-G称为项目管理的“圣经”。

圣经是目前全世界销量最多的书籍,年均超过2亿本。而一个30多年来全球印量总共才有404万本的书籍能被比作圣经,确实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反观我国,目前高校中使用的项目管理教材基本都是PMBOK-G的衍生品,则更应该令我们警醒和反思。

美国非常重视文化、技术、教育的战略推广,他们不仅在开发、宣传和运营上投入丰厚,而且在科研、教育、考试、咨询和政府关系上,更是多方渗透和介入。其目的绝不限于商业利润,而是要从根本上控制各国的技术标准、学科建设、知识产权和思想内容。

十几年来,PMI在中国不仅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这样的通用词组的英语拼写和缩写申请为商标,而且还要求和威胁其他已经申请、甚至已经注册商标的机构放弃和转让这些商标,就连“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英文缩写CPMBOK也不例外。除此之外,PMI还提交了包括“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专业人士”、“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等中文词组在内的商标申请,覆盖了电子信息、印刷品、出版物、教育、考试、科研等领域,对他国文化领土、知识产权主权的战略侵占意图十分明显。

近年来,一些机构在宣传、推广外国技术的同时,忽视了本国技术的构建工作,这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一大缺憾,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我们尊重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主张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科学和管理技术。但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消化、吸收、改造、创新”,“博采众长,扬弃融合,优化组合,自成体系,为我所用,创新发展”。

我国的项目管理总体水平确实还不高,很多项目是“可批性研究”、“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拍脑门、拍肩膀、拍大腿等“瞎拍”现象不绝;一些大型会展和赛事花样繁多,但其价值含量、组织水平、成本效益却让人大打问号……

GDP能让中国成为大国,但是变不成强国。缺少自己的技术标准,就要受制于人,就会缺失国际话语权,就会“被殖民”、“被奴役”,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打铁还需自身硬”,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充分说明:技不如人,落后挨打就埋怨不了别人。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我国的政体、文化、经济结构和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应该组织全国力量,调研企业的项目管理流程、组织和控制技术。编制一个面向指导应用,立足自主创新的“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或纲要)”。这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产业生存空间、领域话语权、科技体系独立、国家经济安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编制独立自主的中国项目管理技术标准,为通用项目提供管理依据、为投资者提供审核基准、为企业提供实施规范、为人员提供发展参考。

3、以中国自己的体系和标准为依据,同时建立我国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培养自己的项目人才队伍,摆脱外国资质的束缚,避免经济情报、商业秘密的外流和泄露。

4、开展全民的项目管理知识普及活动。从小学到大学、从企业到政府、从城市到农村,全面推广科学的管理技术,提高中华民族的基础素质。

5、开发项目管理工具和软件,从产业上解决理论和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对接,为项目管理应用提供可行性保障。

6、深入开展政策性专题研究,贯彻新时代的治国方略、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落地实现,深入开展围绕“实干兴邦”的项目管理研究。

7、在各级党政干部中倡导学习和应用项目管理,开创学习新风,重点突破,作为落实“实干兴邦”的具体措施之一。

8、组建一个全国性的中国项目管理协(学)会,组织和整合国内项目管理的学者、专家和工作者。为国家献计献策,解决项目指导和人员管理的当务之急。

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篇4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 > 新华网眼 > 原创评论 > 时事 正文

新华报业网2011-03-22 15:16:26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迄今已届28年,在此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用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一般经验难以解释的“中国特色”。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跳跃式”、“超常规”的中国特色逐一作出描绘和评价:

1.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按一般规律,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

当然,不能说中国没有相应的社会需求。在因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与“先发”的西方国家以及“后发”的“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遭遇的类似的社会问题。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计划时期的影响惯性犹存,当时人们对政府和单位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社会。同时,民众囿于被费孝通称为“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并没有向社会求助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按一般的发展规律,民间的、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一步,再逐渐职业化,然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乃至期待。同时,这也使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充分了解这种有组织的爱心善行。因此当慈善事业向更加现代的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时,便已经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在这一阶段,以国际公认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作为衡量标准,去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七个专业特征已经具备了四个:服务公共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则采取“拿来主义”;专业组织,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教育体系,已经有180多所大专院校建立社会

工作院系专业。然而,仔细分析,上述“具备特征”又有名实不符的嫌疑:

首先,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其次,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借“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东风,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当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发现社会上并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出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就业的脱节(当然这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反倒模糊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形象。

再次,理论和和技能,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方法,中国的大学可以拿来就用。但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应用学科,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国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学生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最后,服务公共利益,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所谓“公共”是有讲究的。在国家和公众之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一般采取“第三者”的超然立场,这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中国,政府太强势,要求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做事。常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坐的位子不同,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具备特征”,实际上是经不起深究的。

但是,这一阶段在上海浦东进行的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验”,却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路径:先有问题导向,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试试看”。然后是行动导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后,就让他们以民间机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然后到社区去作社会管理工作。政府的强势,用在了为社会管理的发展创造小环境、小气候上。同时,又有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在理论和方法上共同探讨。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路径,使浦东的实验很有收获。

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前30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型塑了一个“大团圆”的大结局。

造就这个大结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政府机构改革使民政部门的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在用人方面常陷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二,在城市低保、战胜SARS等工作实践中,民政部门则尝到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尤其是社区的作用的甜头。于是,民政部门开始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

上海市合乎规律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轨迹终于开始产生影响,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领域,包括政府工作和基层社区中开始得到认可,进一步探索则是政府介入的专业资格的认证。

就全国形势而言,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搭建起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认证的平台,再现“跳

越式”发展的特征。但是,远可对比国际经验,近可对比上海市的实践,全国的发展态势只能说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同于一般规律的“中国特色”,这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及相互关系。国家、学术和社会是三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本文中,这三者具体代表是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民间组织及社区,这三者在现代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国家”(或政府)的力量在于政治权力,“学术”(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在于人才培养;“社会”(或民间组织及社区)的力量在于公民社会。按照国际上通常的理解,这三者在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及相互关系逐一作出归纳和评价:

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互动的态势基本上是:在社会领域,计划时期国家“家长式”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强势控制仍然比比皆是,国家(或政府)的“气场”极为强势;相比之下,学术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都很弱,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都受到压迫,甚至自己“份内”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不了或做不好。“学术”和“社会”之间互动也非常之少。

但是,在上述大环境、大气候下,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则形成了一个小环境、小气候。在这个小环境和小气候中,国家、学术和社会互动的情形是:具体而言,代表国家(或政府)的民政部门和代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北京大学就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达成了一个合作办学的协议,开始了“政治权力”和“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同时,民政部门发展社区服务,“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开始有所互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和社会(社区)之间的互动也开始萌动。然而,即使在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这个小环境、小气候中,国家力量的强势控制也丝毫不减。主要是因为民政部门有需要,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才得以进入北京大学。

在这一阶段,民政部刚刚恢复重建,崔乃夫推动的“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和民政理论建设需要学术理论的支持,在老一辈社会学家的推动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进入了民政部的政策视野。同时,社会学也在恢复重建,作为应用社会学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亟待发展。于是,民政部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一拍即合。因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关节点”或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马甸会议的召开。

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互动的态势基本上是:在社会领域,国家的控制力的强势地位依然如故。当然,逐渐地,国家(或政府)的“气场”有所回缩;相比之下,来自学术的“培养人才”的力量和来自社会的“公民社会”的力量有所成长,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开始发挥影响和作用。同时,学术和社会之间互动有所增加。

在上述大环境、大气候下,在上一阶段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形成的小环境、小

气候继续发展,因此而形成的国家、学术和社会和互动的情形是:一方面,代表国家(或政府)的民政部门通过各项社会政策的发展,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非专业的“实际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代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则抓住“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机遇使这个本是“冷门”的专业教育出现爆发式的发展。然而,在国家和学术之间却没有因此而联系更紧密,反而因各自独立行事而导致了“渐行渐远”的现象。同时,民政部门发展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使“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互动增加,但前者主动、后者被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倒是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大学或研究机构与民间组织或社区之间,在“培养人才”和“公民社会”基础上的互动有所增加。

在这一阶段,对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大事件:其一,民政部门造就规模庞大的“实际社会工作者”;其二,社会工作教育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三,上海浦东组织民间社工机构并进行社工进社区的社会实验。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马伊里在浦东推行社会试验,围绕着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给了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力量一个整合的框架,因此才就有了后续的更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显示出理性化的互动态势:在社会领域,国家提出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进步理念,更加理性地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当然,国家(或政府)的力量依然强势,但其“气场”已有明显的收缩;学术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则显著成长,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同时,学术和社会彼此接近,互动频繁。

大环境、大气候的变化,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小环境、小气候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一阶段国家、学术和社会互动的情形是:在上海市,代表政府的民政部门和大学、民间社工组织通力合作,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民政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好司法的社区矫正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中共组织部门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然,国家的地位仍然非常强势,直接主导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意志更加突出。但是,以基层社区和民间组织来推进社会工作的做法得到了重视,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的互动日益增加。同时,大学或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和社区已经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伙伴关系的雏形。

在这一阶段,第一个重要事件是,在上海市,三方合作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开始推行“专业资格认证”。第二个重要事件是,国家在学术和社会的积极配合下,推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水平评价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成为一项国家认可的正式的职业制度,给了国家、学术和社会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互动有了一个规范的整合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

研究结论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国际经验相比较,可以说,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原因是其“跳跃式”、“非常规”的发展造成了制度安排上的疏漏,这与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的互动表现出的“非均衡”状态相关。

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互动关系的“非均衡”状态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国家强势但理性地趋向于良治法治;学术弱势但坚韧地体现着知

识力量;社会弱势但客观上在推动公民社会。

研究发现从以上的描述和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的研究发现:

1.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规律,违反规律则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应该分两步走——先强调“1.0版本”的职业化,即完成初级阶段的建设;再升级为2.0版本的专业化,即进入高级阶段的构建。

2.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健康发展还必须补课,这包括:深刻把握社会需求,公益服务戒除功利,推进民间社工组织,专业教育联系实践,理论发展回归本土,职业资格公众认可,专业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提升专业权威。

3.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可以在某些地区、某个领域、某项事业中率先实现。然后,再逐渐向周围扩散,形成“星火燎原”的态势。借用经济学中常用的“非均衡发展”的概念,以上的发展策略可以被称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非均衡实现”。

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篇5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的,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管理会计已经在我国会计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近几年,由于管理会计自身局限性,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研究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减弱。近几年我国学术研究偏重于财务会计领域,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越来越弱,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高校学生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数量都不断减少。在我国学术领域管理会计明显已经不受重视。在一些高校会计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管理会计,过分偏重财务会计。

(二)尚未建立规范的管理会计理论。造成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的管理会计理论,当前我国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多缺陷,比如没有明确研究对象、尚未明确管理会计的职能和管理目标。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也会影响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三)管理会计在实务应用中没有受到重视。虽然我国在理论上已经对管理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在实务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并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采用管理会计的相关方式,而是仍然采用传统的会计理念,只偏重财务会计。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也不重视对学生管理会计处理方式的教育,只重视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使得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并不具备管理会计的从业能力,影响管理会计发挥其作用。

二、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信息。通过管理会计的处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比如与企业相关的非财务信息、预测信息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等。

(二)管理人员分析企业及竞争对手的主要途径。管理会计从业人员通过运用专门的方法可以分析本企业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企业信息和会计资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为企业管理者分析自身经营状况和竞争对手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这对企业管理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管理决策有辅助和审核作用。作为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通过合理利用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辅助和审核企业所做出的管理决策。特别是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其作用更为显著。

三、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管理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却存在很多缺陷,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摇篮,高职高专学校也需要从自身教育实际和管理会计发展实际加强对管理会计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多元化的成本计量目标及成本概念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近几年经济改革步伐逐渐扩大,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这种情况下市场中的企业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面临更多竞争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会计也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融合预测、计划、核算、管理、决策、分析等多种作用。所以,未来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多元化计量目标的建设和成本概念的多元化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未来满足多元化的管理目标,要将原本的预计成本划分为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差量成本、变动成本以及固定成本等,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企业经营成本,控制企业多元化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完善标准成本制度、计划成本制度、目标成本制度等成本计量制度;三是要建立多维成本概念,从多个角度出发确定成本的内涵,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在高职高专的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教育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概念和目标,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会计的作用,紧跟未来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步伐。

(二)战略成本中价值链分析成为关键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我国企业除了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以外,还需要面对国外企业的影响,在这一环境下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树立明确的战略管理思想,尽管目前国内外针对战略成本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针对战略成本应用方式的研究仍然存在欠缺,这也是未来管理会计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具体指的不仅是企业内部的链式活动,也包括了企业的外部经营活动,比如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外部客户和企业自身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企业利润。所以,未来在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以价值链分析为主的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有效分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有效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我国管理会计朝着战略成本管理方向发展过程中,价值链分析将成为关键。

(三)绩效考核中财务与非财务平衡指标成为主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目前我国企业在评价投资绩效时多选择应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企业投资状况,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指标的局限性也日益增大,甚至会造成错误的信息。为了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在评价和考核企业经营时应该引入非财务平衡指标,合理利用管理会计的作用,综合财务指标中存在的缺陷。这是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要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更好地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发挥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四)典型案例研究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方法,但是国外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典型案例研究阶段,重视管理会计的实用性研究。所以,目前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仍然比较片面,未来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以典型案例研究作为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典型案例研究过程中应该了解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实际,结合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管理会计的现存问题,并且制定适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把握我国基本国情,而不能照搬国外研究理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管理会计的实务问题,而不要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提高管理会计的实际操作水平。

四、结束语

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篇6

[摘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市场拓展, 中国管理咨询企业已经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同时也遭遇了发展瓶颈。我们以中国管理咨询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外部与内部着手,分析管理咨询企业在行业背景、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以及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问题找出可能的对策建议,使中国管理咨询企业能够打破现状,寻求创新与发展,促进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进一步繁荣。

[关键词]管理咨询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大型管理咨询公司看准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涌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管理咨询大军的挺进,管理咨询业作为一种知识型产业在中国真正开始起步,并进入了专业化的发展阶段。

近两年来,经过国内的管理咨询企业坚持不懈的市场拓展,逐步赢得了顾客的信任,管理咨询理念也越来越被广大国内大中型企业所接受。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仍然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平台,他们针对企业内部问题主动寻求关于发展战略、基础管理、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咨询服务,希望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来进一步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而管理咨询企业的使命就是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智力服务,扭转企业内部管理不当和经营不良的局面,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长期的发展使得管理咨询企业的业务迅速增长,涉及的范围和行业也越来越广,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管理咨询业2005年的营业额将近500亿元,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的管理咨询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然而,尽管管理咨询市场的潜力空间巨大,客户也在迅速成熟,我们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却因行业背景、公司构架、人才结构、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怎样突破瓶颈,拓宽发展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国的管理咨询企业在竞争中成功分享国内管理咨询的庞大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管理咨询企业的发展现状

气象万千的市场环境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出现大小公司涌现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发展势头蒸蒸日上。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问题暴露出中国管理咨询企业不成熟的一面,严重阻碍了行业的成长。

由于中国的管理咨询行业起步比较晚,管理咨询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项新的尝试,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因而在运作方面缺少经验,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管理咨询企业经营模式。规模小,模式单一,生命周期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国外大型咨询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在成熟的运作流程和专业的理论基础上更注重的是人力的部署。美国咨询公司的从业人员多至几万人,少的也有几百或上千人。如Gartner公司拥有4300名雇员,其中有分析员和咨询师1400名;Forrester公司拥有分析员和咨询师576名,而以管理与技术咨询为主的咨询公司拥有的专业顾问则更多。相比之下,中国管理咨询企业逊色不少。很多中国管理咨询企业还是以小作坊形式存在,类似于传统观念中的“夫妻老婆店”,其企业组织架构简单,分工含糊,少数的几个人便可以打着专业管理咨询机构的旗号进行运作。而管理咨询是以专业的理论和分析为基础的,需要庞大的智力资源支撑,依靠少数几个人我们不禁要质疑其服务含金量究竟会有多高?不少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所依赖的专家群体多数来自缺乏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的持证人员以及少数学院教授,由于缺少了实际的运作经历,模式又过于理论化和教条化,往往会忽视企业运作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的因素。而其他的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并不具备从业资格,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业务操作模式上很大程度只是单纯模仿国外的一些大型咨询

公司,运作方式千篇一律,侧重于策略的规划而缺乏了战略规划的可实施性。这种“纯咨询”式的服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咨询客户的问题,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市场生命力。

所以说,企业规模越小,其内部运作方式就越不正规,存在着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相对滞后的现象。运作不规范导致了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而专业化程度低使得当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能提供正规的咨询服务,同时,我国的各管理咨询公司之间联系与合作也很少,更难形成规模优势,这些现状都将阻碍中国管理咨询企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管理咨询企业的数量因市场需要的加剧急速上升,但是管理咨询企业的数量过剩与能力短缺状态同时存在,其较低的专业水平并不能满足咨询者的需要,相反由于能力供给的不足甚至抑制了需求。这种数量角度上的过剩和能力角度上短缺的不对称性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使管理咨询企业向着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有效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规模和效率成为我们研究的目标。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出理性的思考,怎样才能走出发展困境,怎样才能使中国管理咨询企业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快速融入世界领域,在国内外行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打造出自己的权威企业品牌。

三、我国管理咨询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中国管理咨询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企业外部与内部出发,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管理规范不完善,导致管理咨询企业在相对混乱的大环境背景下处于无序状态。纵观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我们会发现严重缺乏权威性行业管理组织,同时,有效的行业规范也没有跟上。当前,对从业资格的审核、道德规范、市场运作规则等问题仅仅依循一些散在的、局部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却找不到一部完整的管理咨询业法规。整个行业几乎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下。没有运营规则,企业的责任道德约束减少了,同时,企业的利益也无法保障。管理咨询市场离不开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只有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这方面的相关工作做得还相当不够,导致管理咨询企业及从业人员数量盲目增长,部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使得行业整体效率下降。我们要重视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对管理咨询行业的政策配置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这种政策的滞后性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2)公众对于管理咨询的认识不充分、行业内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不够影响了管理咨询业务的发展。首先是公众对管理咨询业的认识不够,这是一个观念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管理咨询的接受程度较低,认为管理咨询是一项费时费钱的事,或者认为只适合大型公司的操作。其实,中小企业在管理上投入精力与人力的有限性也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对管理咨询的需求同样存在。显然他们对管理咨询的潜在价值认识不够。由于不愿意尝试,更没有机会看到潜在价值向实用价值的转变,大多数企业对管理咨询缺乏重视,咨询意识的薄弱使得管理咨询业尽管潜在市场大,但实际市场却很小。

其次是管理咨询企业与客户缺乏专业沟通。咨询者与咨询企业之间的认识有一定差距,互相的信任程度也不够。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多企业认为公司运作属于内部事务,不方便也不需要他人介入,即所谓的“家丑不可外扬”,从而从根本上抵制外部咨询。即使接受了咨询服务,咨询者有时也不是很确切地明白自己的咨询需要,如果与咨询企业间没有很好的沟通,会因咨询目标、费用、时间等方面的背离而使得咨询的成功性大大地降低。

2.内部原因

(1)管理咨询企业的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能提供高效的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具价值、最具创造力的资源,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素质。管理咨询业是一项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员的从业要求很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职业操守,等等,咨询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咨询质量的好坏。但是国内很多咨询企业在录用员工时并没有

这么严格,大多数人员没有受过咨询专业培训,对咨询活动操作规律也了解得很少,专业化水平当然不会高。

由于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管理咨询企业在运作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缺少科学管理的组织形式,采用非正规的企业运作。咨询企业主要是以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咨询者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不当和经营不良的局面,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这些服务的提供需要有强大的专家群体如高级分析人才及高水平咨询管理人才的支持。但是专家的缺乏使企业内部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础不足,缺少了有效的管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指导,以至所提供的咨询服务质量不高,浮于表面,缺乏可执行性,进而影响到客户对咨询公司的信赖程度,导致市场的开拓难上加难。

目前我国咨询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此外,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专业人才成为众企业争夺的对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际大型跨国管理咨询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他们的领先优势与完善的薪金福利制度吸引着各类人才,国内企业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专业化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咨询业的发展壮大。如何培养人才,挽留人才是我们当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2)信息资源不足、数据库基础薄弱,同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制约了管理咨询服务的高效率实施。信息资源是管理咨询企业进行运作的必备基本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如果没有充足的相关国内外行业的数据资料,咨询企业就不可能准确地洞晓市场动态,及时地为咨询客户做出高效的服务方案。然而,这正是我国的管理咨询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内管理咨询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导致信息资源不够完备,不管是国内外行业相关的历史数据还是最新数据都比较缺乏。同时,信息技术的处理方法不够先进又使得信息的收集更加困难。即使是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质量也不高,经常会导致咨询过程中出现失误现象。另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大量的宝贵信息被闲置,这相对于信息获取的高投入来说真可谓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很多管理咨询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信息资源缺乏的问题,在咨询服务操作中不理会信息的可靠性就随意取用,这是对咨询客户的不负责,缺少信息资料的保证怎么可能做出高质有效的服务方案?更别说帮助咨询客户解决实际存在的管理和发展问题了。

四、解决管理咨询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策建议

针对管理咨询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了解其产生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之后,应找准切入点,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独立的行业协会组织,完善行业规范,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加强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完善行业规范,健全行业标准,并推动行业规范的运作。需要对管理咨询行业的企业和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建立道德规范监督机制,使市场运作规则有法可依。维护市场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同时,作为正规的行业组织,其自身也要求做到诚信守诺,自强自律,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维护行业秩序。行业协会组织可以具体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编辑学术交流期刊等活动将重大成果展示推广,为咨询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整体上提升国内管理咨询企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的不断进步。

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政府可以积极开展一些支持工作,从战略的高度去研究行业发展和管理中的政策性问题,如把咨询业纳入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其行业地位,组织专家对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开展相关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工作;整合优化咨询业的信息资源;主动举办国际范围的互访交流和学术合作,鼓励外国机构与国内机构合资合作,并以包括人、财、物、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使国内管理咨询业的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相信政府对管理咨询业的宏观决策一定会引领行业更快地发展。

2.加强对自身队伍的建设,注重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激活员工潜能

目前,咨询客户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这意味着国内的管理咨询行业蕴藏了巨大的发展能量,提高人才的素质以提供专业化的高质量咨询服务成为关键。对人才要进行多种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培养。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还要精通管理、销售、沟通、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法律和商务方面的知识。企业需要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提供他们出国考察、进修的机会以加强其对最新国际信息的了解,不断弥补知识中存在的缺陷,加强各种薄弱环节,使他们从丰富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水平。利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开发员工的潜能,激活组织。另外,企业要从自身出发,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在高度竞争的行业内把握人才,因为保持自身队伍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3.加强信息的收集工作,建立完备的信息数据库

我国的管理咨询行业信息严重缺乏,数据库的规模和数量都不尽如人意。信息资源是管理咨询企业进行运作的必备基本材料,是咨询工作的最重要支撑条件之一,有效的信息是咨询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这方面如果不尽快完善,将会阻碍行业的发展。我们当前需要加强对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企业来讲,可以从最基本的市场调查方式着手,紧紧跟随市场的发展动态,密切关注国内外行业的发展走势,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主动及时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及时的处理,提高它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对信息资源要进行有效利用,使信息收集的高投入与有效利用成正比,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对于行业协会组织来讲,需要加快网络化发展以获取大范围的信息数据资料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有力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高效的信息数据平台促进信息社会化,使有效信息能为行业所共享。

4.加强创新,寻求发展

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面对变化,只有创新才有可能使企业充分发挥能力,才能使企业强盛不衰。因此,管理咨询企业应该不断地拓宽视野,在运作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单纯的模仿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模仿意味着学习,有时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的模仿可以增加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但是模仿有着限度,必须审慎而行。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几千年文化沉淀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企业不但要创造性地学习国外著名咨询企业的理论和工作程序、吸取其经验,还应结合对中国市场大环境的考虑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逐步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咨询方法,科学地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融合到一起,研究开发出创新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共同推进本土管理咨询业的发展。现今国内已经有了一批合资管理咨询公司,在与国外咨询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充分地进行文化、理论、方法、理念的交流,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合作模式有着自身的优点,国内企业可以利用本土化优势,如熟悉国情、国内信息渠道广等,结合外企的先进方法和经验,更快地融入到国际水平的运作中。这是一种经营的创新,也是对我们突破守旧模式的指引。关于创新,企业还可以考虑从单一走向综合,加强行业交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利用专业相互融合,综合发挥作用。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5.提升中国管理咨询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全球企业进入了无国界竞争阶段,管理咨询跨国公司纷纷抢摊中国这个充满活力、蕴藏了巨大商机的市场。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总的来说市场发育还不健全,企业竞争主体实力还相对较弱,信息化水平不高以及管理水平的落后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了中国管理咨询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竞争对手的威胁与压力,我国管理咨询企业惟一的选择就是赶快研究、熟悉国际竞争规则,积极变革,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和策略,建立新的组织机制,力求在实践中不断掌握先进的技术,培养出一流的人员素质,建立起成熟的管理理念,积累丰富的市场开拓经验,加强对市场环境的敏锐嗅觉能力以及快速、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努力争取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能够在竞争国际化的挑战中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6.加强公众对管理咨询的意识

公众对于管理咨询的意识普遍不高,加之新闻媒体对咨询业的报道也比较含糊不清,很多企业至今没有充分理解管理咨询的价值所在。正如前面所讲,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一旦形成,对人们的行为就具有导向和制约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并借助于媒体力度对管理咨询的理念进行推广,让公众尤其是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管理咨询的重要意义。通过管理咨询业务,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外脑,借助外力引入新观念,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专业优势来推动企业内部的管理变革,对于企业自身不足进行了很好的弥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素质。企业只有接受了这样的理念,才会真正敞开大门,寻求管理咨询服务。而从管理咨询企业角度来讲,对于服务涉及的咨询者企业内部资料应做好保密工作,严守其行业操守,只有这样才能与客户建立信任基础,共同完善咨询服务操作。

五、结论

据相关资料反映,中国与美国在研究咨询产业中的投入比例为1∶200 左右,表明中国目前在咨询领域的研究投入还远远不够,但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及自身对管理咨询的重视,对管理咨询行业的投入势必进一步地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飞速扩大的市场容量将使中国管理咨询业不断发展、完善,其涉及业务的广度与深度也将不断加大,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会加速对管理咨询行业的需求。总体来说我国的各方面环境对于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是有利的,考察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我们相信中国的管理咨询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管理咨询企业要把握好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规模成长的同时实现质的飞跃,争取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与国外企业共同促进咨询市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中国管理咨询业:规律与现象.中国企业报,2003年7月17日

[2]彼得·杜拉克:管理圣经(马道宗译)[M].台海出版社,2002: 205

[3]齐振宏:管理变革之道——核心竞争力导向的企业变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0~115

中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探析 篇7

一、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较弱, 核算方式不合理

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职能性质, 因而其没有规范化的部门预算, 从而导致经费无计划使用, 部分有计划定额的支出, 也多流于形式。另外, 企业财务部门往往不注重资金使用前进行合理的预测, 不注重资金使用中控制, 一般没有关于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 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1. 企业财务成本无法核算。

现金制主要是为汇报支出提供决算依据, 并不进行成本核算, 从而导致成本的无法核算以及资金使用效益无法评价。

2. 项目资金核算中的问题。

一些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统一使用规定的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 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 此举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企业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 不按科目核算, 这样做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

(二) 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1. 预算支出缺乏约束力。

一些单位在预算资金使用中由于没有严格的支出控制, 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 并对企业的财务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

2. 支出界定混乱。

一些企业的资金管理使用由于没有清楚地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因此会出现基础支出经费不足时通过项目支出来弥补的现象, 这样严重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

3. 重拨款轻管理。

有些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缺乏以经济效益为基本目标的理财理念, 过于重视重拨款, 忽略了企业财务管理, 并且忽略实际效果, 其关于项目资金的实际监督考核力度不足。

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 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细化部门预算

企业财务制度是单位内部支出约束机制建立的有效途径, 只有使之完善, 才能有利于企业财务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有效地节约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单位应加强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 使部门预算更加科学化。现阶段中国部门预算改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完善, 企业可以根据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做出适当的调整, 以更符合本单位的需求。

(二) 企业财务监管力度的增强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应明确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应根据资产的不同类别, 与部门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签订资产管理协议, 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财会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资金的损失系财会人员个人原因造成的, 应由个人负责赔偿。另外, 相关部门还应明确划分工作人员的责任, 定期盘点单位资产, 重视资产存量状况, 严格以管理权限为依据将资产盘盈或盘亏审核备案或者上报审批, 真正实现账实、账账相符。

(三) 财会人员准入制的建立

对财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力保证。因此, 相关单位应根据本单位财会人员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培训计划, 使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 以适应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另外, 财会人员准入制的建立要采用财会人员竞争上岗制度。财会人员要自觉学习财会知识, 加强财经法规观念, 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企业财务工作。

(四) 内控制度的健全, 年报审计制度的建立

财务部门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严格支出审批、资产处置、采购及付款等环节的审批手续。对内控制 (下转201页) (上接86页) 度执行情况要由专门的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发现问题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从而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目前, 有些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这就需要单位年报必审制度的建立。在每年部门预算之前, 组织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力量确定社会中介机构, 对纳入部门预算的单位上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重点审查各单位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为部门预算安排资金提供可靠依据。

(五) 账款管理的强化

1. 提高资金使用率。

努力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合理匹配资金的来源与使用。例如, 固定资产的购买不可以使用短期借款, 这样会造成资金难以正常周转的局面。另外, 中小型企业还应对于资金收回和支付有一个精准的预测。例如, 财务人员要清楚何时可将应收账款收回, 何时能够进货等事项,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易收支失衡现象的发生。而且, 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应有效匹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

2. 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目前, 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流动资金紧缺的情况, 而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存货管理的加强, 应将过时库存物资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 以有效防止资金呆滞。应收账款管理的加强, 首先应调研评定各个赊销客户的信用, 并对应收账款进行定期核对, 使收款管理办法更加合理完善, 而且要对账龄进行严格的控制。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当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中小型企业正面临着诸多的财务管理问题, 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因此, 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当今宏观经济环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 加之企业自身也会逐渐向前发展, 因而解决措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而应该与这些发展变化相适应,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因此, 相关单位应及时制定有效的模式, 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 使其更符合各单位的需要, 并且能够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企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资金的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 强而有力的财务管理会大大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 其中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是当前应该探讨的问题。分析了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并指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政预算,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 2007, (2) .

[2]魏桂霞.中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 .

[3]张力.中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 2008, (4) .

浅谈当代中国企业管理咨询的发展 篇8

【关键词】世界管理咨询 中国管理咨询 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

如今,管理咨询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那管理咨询究竟是什么呢?美国咨询管理工程师协会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管理咨询是由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人们所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帮助主管人员(经理)辨识和解决社会中各类单位的管理和作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提供和推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必要时帮助实施。这一专业服务聚焦于改进这些单位的管理、作业和经济实绩[3]。其实简单的说,管理咨询就是咨询人员根据客户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出客户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地提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指导客户实施方案,从而提高客户管理绩效的智力服务。

1. 世界咨询行业的发展

从根本上来讲,现在的管理咨询是由英国的管理思想家和商人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起来的。而现在著名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咨询公司,科尔尼咨询公司均是在那个时代成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咨询已经从一个职业演变成了一个行业[2]。如今的咨询公司也出现了更加细致的分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公司:专家类咨询公司,战略类咨询公司,整合解决方案类咨询公司。

在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发展到现在,大致都经历了几个过程:

首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管理咨询的主要业务是生产技术的改善和一些会计业务;到了20世纪中期,管理咨询的重点还是偏向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科学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到了在20世纪60年代,管理咨询的范围从内部的管理扩大到了企业经营战略方面;当进入90年代,电子商务的出现,致使企业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咨询重点开始偏向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的方向。最后,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企业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子商务技术已经趋近成熟,这就要求了咨询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

2. 世界咨询公司的特点

2.1明确的战略定位

国外的大型咨询公司,都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如罗兰贝格擅长于战略和组织结构咨询,麦肯锡擅长于企业重组与战略,而波士顿咨询公司则专注于战略管理咨询这一细分市场。这些都是从一个专业化的小市场做起,在企业战略中,细分市场不可缺少,它可以使企业找到方法把与竞争对手的差别转化成持久的成本差异[5]。同时,明确的定位使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某一个领域,以确保公司的专业性并且有利于公司集中优势资源。

2.2合理的人员搭配

人员的搭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早在当年分工这个概念提出的时候,人员的合理搭配就决定着效率的提高。如麦肯锡、罗兰贝格等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采用的三维管理模式,即在一个项目小组中,包括了行业专家、技术专家、以及区域代表三个方面的人才,不仅确保了在某个行业中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实现了跨区域咨询业务的本地化。总之,对于一个咨询项目,合理的配置人才,既能增强整体的实力,又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2.3形成自有的管理理论

自有的管理理论来自于咨询业务的经验和对各个行业管理的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对咨询公司本身业务能力的深度挖掘,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比如兰德公司拥有自己的兰德研究院,迄今为止,出版了近200部书,发表论文3000多篇,研究报告的发表更是达到了18000部;而麦肯锡咨询公司也有出版《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波士顿公司出版有《管理新视野》[4]。其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在为富有远见的公司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所思所学,它面对各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在鞭策着这些高层管理人员要以战略的眼光来考察自己的企业。

3. 中国咨询行业的现状

咨询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候,其实就是谋略。不同朝代的谋略家运用各种计谋,意见协助君王而得天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刘备的“咨询顾问”。中国有名的兵法谋略家——孙子,他所著的谋略经典——孙子兵法,为后世无论是兵者或是商者所必读,而他当时在吴国的角色就相当于现在的战略顾问。

中国的咨询行业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官办性质。进入90年代后,国内整个咨询行业急速膨胀,1994年底的统计,全国的咨询机构有4万多家,5年后,全国的咨询机构已经达到了13万家,从业人数近百万,而这种膨胀式的发展却不是咨询行业真正的发展,在这13万家的咨询公司中真正在从事咨询业务、有一定实力的公司不超过1000家,在这其中,能够达到全国知名程度的却连10家都不到。

另外,中国咨询业因为起步晚,并且在短短十年中在数量上呈现畸形的爆发式的增长,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都没有跟上进度,没有全面的经营网络,规范科学的运作程序,以及足够的实践经验。

总的来说,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普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中国的咨询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

3.1.1咨询公司缺乏定位:

一家咨询公司的定位决定这在这个行业中自己所处的位置,而如今,中国的很多咨询公司似乎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多面手,其广阔的业务面甚至让国际上大的咨询公司汗颜。麦肯锡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曾经的一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现在中国的咨询公司很多是在兼职做国外咨询业专职做的事情,问及业务范围,什么都做,无所不能。”

其实,什么都会做,也就是什么都不会做。一个正确的战略定位,更有助于确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3.1.2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合理性

对于大多数国内的咨询公司,没有固定的团队,往往是有了什么业务,才搭建相应的团队。这样确实能够更加灵活的处理不同的业务,但是也造成了团队的不稳定,以及专业性的不匹配,这也是因为在人员构成上的不合理造成的结果。

另外,现在国内的咨询公司,大量启用MBA毕业生也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人才过盛,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必然使在进行咨询业务时对于专业性的问题掌握不够充分。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几乎没有咨询公司能够给员工系统的培训,大部分都是跟着“师傅”做。在国外的很多咨询公司,不仅注重管理的实践,同样也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这些理论的研究也为公司的员工提供了管理的理论依据和思路,为公司的内部培训提供了大量可用的教材与案例。而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家咨询公司能够定期出版研究杂志或者期刊。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咨询公司同时也具备了很大的优势。

3.2中国管理咨询公司的优势

3.2.1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及企业的情况

麦肯锡不败的神话曾在中国被打破,那是1999年的实达集团重组。后来重组失败,当时有多种评论,其中之一便是麦肯锡在中国“水土不服”。因为西方的管理理论与中国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这次的失败。从战略方面来讲,麦肯锡本身也一直在努力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一个大的咨询公司,所服务的对象也会有很多跨国企业,当为这些企业做咨询的同时,咨询公司也就成了跨国公司。麦肯锡在不同的国家建立自己的分公司,由最初的几个人将公司的价值带到当地,用招聘当地的人才,最终由熟悉当地国情的当地管理者来领导分公司的方法克服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水土不服”问题。而中国的公司本身就具备这一优势,对于我国的国情文化本身已经相当熟悉,也就省去了繁琐的文化融入的步骤。

3.2.2具有成本优势

企业引进咨询公司,从战略意义上讲是一种投资,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高昂的价格令国内中小型的企业望而却步,也只有一些具有强大财力的国企或者处于行业龙头的企业敢于斥重资邀请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为自己做咨询。但是国内有90%以上是中小型企业,這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需要或者希望有合适的咨询公司为它们做管理咨询。而由于国内较低的人力成本,运营成本,我国的咨询公司的收费也远低于国际著名咨询机构的收费,这使得国内的咨询公司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4. 中国咨询行业应该如何发展

4.1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咨询公司作为一个服务型公司,并且靠出售知识产权产生盈利,人才的知识储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员工的培训应该放在重中之重。中国现在的咨询公司应该在大力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努力开展管理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发表于书籍或者专业的期刊上,更可以作为一个培训新进咨询师的理论依据和思路,形成标准化的培训流程,从而为公司培训出更加优秀的咨询师。而在人才的搭配上,应该更多的吸纳不同领域的专家作为团队的一部分,以满足不同企业的咨询服务。

4.2正确的战略定位

作为咨询公司,正确的战略定位就意味着更加充分、高效的利用了公司资源,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正确的定位并且实施能够使公司在某一领域更加专业,全会一点不如一点全会,专心致志的服务某一类型的客户,能够让公司的咨询团队越来越擅长这一领域,这也大大的增加了咨询的成功率,在客户中留下良好的口碑,形成良性循环。随后在不影响主要业务的前提下,适当的扩充团队,补充业务短板,向其他相关的业务适当的发展。总之,在选择业务方面,应该先取长,后补短。

4.3发挥国内优势

国内的咨询公司相对于那些“舶来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咨询公司,应该紧抓咨询业务,主要面向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中国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其实是需要做咨询的,但是国际上著名的咨询公司定价过高以至于无法承受,最终放弃接受咨询,对于这块市场,应该是国内咨询公司应该紧抓的部分,国内咨询公司的价格优势是中国咨询公司发展并壮大的最大优势,但是对于咨询公司来说,同样也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以赢得客户的信任,这对于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非常重要。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的咨询公司乃至于中国整个咨询行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行业的制度标准,还是公司的战略管理,都还没有成熟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管理咨询开始关注,以及我国咨询行业的逐渐发展壮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咨询行业的环境将更加完善规范,我们在研究、借鉴国外咨询公司成功案例的同时,也会结合我国国情具体对待,逐渐发展出中国自己的咨询公司,那时,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中也必然会出现中国咨询公司的身影。

参考文献:

[1](麦肯锡咨询方法,程爱学 徐文峰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企业咨询,(英)吉尔伯特·托平 菲奥娜·切尔尼亚夫斯卡 著 付彦 刘勇等 译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管理咨询在中国:现状,专业水准,存在问题和发展战略,赵康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企业管理咨询--全周期卓越运作 顾元勋 等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5]波士顿战略观点 [美]卡尔·斯特恩 迈克尔·戴姆勒 编著 波士顿咨询公司 译.

上一篇:世界艾滋病日领导讲话下一篇:安全月横幅标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