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鲜花说课稿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鲜花说课稿(共9篇)

对鲜花说课稿 篇1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

【了解学生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文字所呈现的美感与和谐感缺乏体验。因此我力求在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快乐。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课个生字,读准字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说话练习等方法来展开联想,感受课文的优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儿童的生活情境,引发孩子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紧扣词句,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依据课标说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很富有童趣的诗歌,我想本课教学扣住“多”来展开,以读引悟,以读促解,着眼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由表达,让学生走进课文,与诗中的小诗人一起体验夏天满地的鲜花,夜空满天的星星。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大自然事物的美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灵活多样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以“导读法”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同时还辅以情景教学法、变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文本扩展法、等教学方法。

【主动参与说学法】

本篇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因此我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去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了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读、思、品、悟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真正感悟文本。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尽量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多元阅读说流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猜两个谜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随后的课题揭示便水到渠成。

(二)初读儿歌,认识生字

首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儿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读儿歌,并在语言环境中自由拼读生字。在识字过程中,我设计了带拼音读词语,去掉拼音读词语、“小老师”教读、“摘星星”游戏等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同时有所重点的指导读好本课的轻声音节。体现了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识字之后再读儿歌,进一步熟悉内容,并且巩固了生字。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

在学习第一部分—鲜花满地,抓住“满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还多”等词语,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夏天到处开满了鲜花。随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行想象,就说“满地”一词,满地的鲜花是怎么样的多呢?仅仅是到处开了花吗,我想这样的感知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是不够的。所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除了草地上开满鲜花,哪些地方也是鲜花盛开呢?针对低年段孩子的特点,用句式的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副副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眼中的鲜花丰满起来,充分地感受到鲜花数不胜数的情景。细细读诗歌,不光是体会鲜花的多,更要让孩子感受自然的美好,基于对文本这样的解读,我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闻一闻,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句式训练:的鲜花真美啊!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激发学生情感,学生体会到了鲜花的美,我接着再创设情景,如果让你站在这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丛中,你最想干什么呀?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置身于鲜花从中的乐趣,使自己的感受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愉悦之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师范读、表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感知文本的动态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2、第二小节

教学“满天星星”这一部分时,以歌唱星星的儿歌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乐趣,然后让学生交流关于星星的知识,同样,第二部分中,除体会星星的多以外,启发学生想象在繁星满天的夜空下,数着星星的那份童真、那份童趣。所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数过星星吗?那今天就来数一数?”“这一颗颗小星星好像干什么呀?”“在这神奇的夜空下,你最想做什么呢?”联系生活,让学生品位到语言文字中也蕴涵着情趣,在真切地感受中体会了文本蕴涵的情感,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一部分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四、朗读背诵,丰富积累

我们知道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丰富语感。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背诵方法。

五、迁移想像,扩展创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完儿歌后,提供草原羊群、白云图;夏夜星空、萤火虫图;企鹅、鱼群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仿照教材编儿歌,既巩固运用了语言积累,也锻炼了想象思维能力。这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举措。)

六、作业超市、巩固拓展

在作业超市中,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设计了不同的作业,背一背,画一画,编一编,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彰显重点说板书】

对鲜花说课稿 篇2

【关键词】 说课;手持技术;催化剂;浓度;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为背景;课题3中介绍了制取氧气的过氧化氢制法和氯酸钾制法,并初步介绍了催化剂,但没有过多地深入探究;而在高中化学必修二、选修四中将更加深入地学习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总的来说,本课时处于两部分内容的中,既是对上一课题制取氧气的补充延伸,又是为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容做铺垫,为前后内容搭起了桥梁。

2、学情分析

因材施教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在现代教学仍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了解学生的特点是教好课的关键步骤之一。我所教授的对象是普通中学九年级的学生。

·知识储备:了解氯酸钾法和过氧化氢法能制取氧气,初步认识催化剂,仅仅知道二氧化锰能加快氧气的生成;

·思维特点: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大程度上仍停在感性经验上,如仅根据宏观上观察气泡来判断快慢,无法定量描述反应速率。

·能力储备: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简单组装气体生成装置,且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意志力不强。所以本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催化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气压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不同的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差异,提高在实验中使用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能力;尝试用比较法来寻找实验的最佳方案,通过实验提高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通过动手做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刚接触手持技术实验,对其操作不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将以下内容设为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锰、马铃薯、过氧化氢浓度对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速率的影响;

难点:手持技术的掌握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4、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我将情境导入法、实验探究法、同時与讲授法和演示法有机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通过学法来落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实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对于本节课,我将花一个课时,四个环节完成新课教学。

[创设情境入主题]

展示图片,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平地行车比爬坡行车更轻松。相当于降低坡度,增大反应速率。展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常压下分解很慢的事实,思考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因素增大反应速率。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回答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能增大反应速率。我解释二氧化锰是降低活化能来达到催化效果。根据生活类比,更好地理解;趁热打铁,抛出问题,有哪些因素还能影响反应速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用品,结合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入手,学生在已有认知上加深对催化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经验类比迁移知识点的能力。

[教师演示仪器操作]

引入手持技术,之前制取氧气判断快慢仅通过感性认知气泡产生的快慢来判断,今天借助手持技术装置来更准确地定量反应速率。手持技术集数据采集、分析于一体,具有便携、直观、实时、定量等特点。因此,可采用手持技术来学习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重点介绍本次实验目的、原理,仪器和用品。我将详细解说操作步骤,强调装置安装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可能测不出压力变化的原因等等),从而突破难点。

[分组实验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用品,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可能会提出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过氧化氢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我将提问,那二氧化锰和马铃薯哪个的催化效率会比较好呢?学生积极讨论,可能会给出三种假设。除了催化剂种类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反应物的浓度可能会有影响,学生可能也会做出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将不同因素分开引导,知识点清晰,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实验的常用方法。

将学生分成4大组,分组分别探究不同催化剂、不同反应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表。实验完毕后,各小组交换实验数据,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所得到的图表,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此过程中是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开放性比较强,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纠正实验不规范操作。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闪光点,方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一般不正面回应,不包办,而是从侧面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事先按照学生的综合能力分为4组,希望学生在小组间能发挥自身优势,互帮互助,彼此学习,获取更多的经验信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出结论,从而突出重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集体意识概念。

[成果汇报,经验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并判断与先前的假设是否正确,谈谈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各小组相互帮助,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我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装置漏气导致曲线比较陡,而我们应该选择直线部分的斜率来计算反应速率),引导学生思考对装置的改进愿望。让学生课后分析装置的缺点,并尝试自己查找资料,改进装置。接着进行评价反馈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对本节课的感受,我将对学生本节课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以学生的参与度来衡量。

[设计意图]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同时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地同学,鼓励不够积极同学,加强集体观念,积极地参与活动。

6、板书设计

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主板书列举本节课实验的主要内容以帮助梳理知识点,副板书主要记录实验过程的一些现象及问题,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

7、教学反思

①本节课利用手持技术清晰直观地反应气压的变化量。比起传统的观察气泡的速度判断反应速率更具准确性,且操作简便,利于学生自主实验。

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交流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末注重及时反馈。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隆中对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隆中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它的核心部分是诸葛亮对刘备问“计”所作的回答。文中诸葛亮精辟分析当时形势,依据形势提出战略措施并为刘备绘出最终的蓝图,文章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对这篇对策而言。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学习已对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句子已基本理解。但对这些知识掌握得可能还不够牢固,需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课文重点是“隆中对”,其中设计到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提出的策略及政治目标等内容,这些知识点都有必要重温,并借此更全面地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内容,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结构布局清晰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作品常识。

(2)进一步巩固重点的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诸葛亮的对策内容,再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1.复习诸葛亮对策的内容,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文言词汇,理清课文内容及思路。

四、说教法及学法

1.复习巩固本课的知识点,如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的读音、重点词语的解释(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以提问的形式检查。

2.梳理课文内容,以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文内容,并能运用所学解答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在基础知识回顾复习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的文言词句。

在课文梳理环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把握课文写作思路,重温隆中对策的内容,巩固刻画人物的方法,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在练习环节中,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过程:(一)复习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 3.解释词语 4.翻译句子 5.找出成语

(设计意图:扣住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复习,让学生有的放矢积累和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二)梳理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巩固隆中对策的内容,并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感知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三)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知识,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五)作业

(设计意图:继续巩固本课知识点。)

《隆中对》复习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翠红 授课班级:九年级(17)班 授课时间:11月18日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作品常识。

(2)进一步巩固重点的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诸葛亮的对策内容,再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1.复习诸葛亮对策的内容,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文言词汇,理清课文内容及思路。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隆中对》选自()主编的()一书(2)司马光,字(),()代著名的()(3)“隆中对”中的“对”意思是()

(二)读准字音

乐()毅 由是诣()亮 度()德量力 屏()人 欲信()大义 汉沔()吴会()徐庶()凤雏()遂用猖蹶()民殷()国富 存恤()帝室之胄()戎()越

(三)解释词语

(四)翻译句子

(五)找出成语

二、梳理课文内容

1.“隆中对”中“对”是什么意思?文中写的是谁和谁的对话?刘备问计时说了什么?诸葛亮是怎样献策的?

提问:

(1)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势时指出与曹操“不可与争雄”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孙权“可为援而不可图”的原因又是什么?

(2)对于荆州和益州有夺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别是什么?(3)刘备具有哪些优越条件?诸葛亮这样分析刘备的目的是什么?(4)据此天下形势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战略方针?(5)诸葛亮替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你觉得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五、作业

笑对挫折挑战自我演讲说课稿 篇4

一、活动背景

七年级学生刚升到初中,还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大多是父母的“掌中宝”,从没受过什么大的委屈和挫折。所以,在遭遇挫折时缺乏必要的独立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技能。当遭遇挫折时,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自己带来困扰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为了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设计了此节主题班会课。

二、说活动目的1、使学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挫折。

2、培养学生勇于战胜挫折的意志。

三、活动准备。

1、四名学生准备面对挫折不同态度的情景剧

2、准备几首励志的音乐带动课堂气氛。

四、说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音乐导入

2、认识挫折

3、故事分析,引起感悟

4、情景剧表演——《面对挫折》

5、学生交流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共议解决办法

6、活动总结

接下来我将这些具体的教学步骤和设计依据进行详尽介绍。

首先:音乐导入。

欣赏音乐《水手》,营造轻松的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表现出来的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以此导入课题。

第二环节:认识挫折,了解什么是挫折。

通过例子讲解挫折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

第三环节:故事分析,引起感悟。

从比较故事中鸡蛋、石头和皮球对待挫折的态度中受到启发,让学生了解解决挫折的方法有积极和消极之差别,并审视自己对待挫折的态度。

(四)第四环节:情景剧表演——《面对挫折》

本环节通过周围或自身经常出现的学生个案情景表演,促使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挫折的进一步生活化理解,使其在此环节中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第五环节:学生交流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共议解决办法。师在此环节适当点拨,引导生总结出如下3种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1、拥抱挫折,通过哲学家黑格尔的话以及故事“上帝的使者”,启发学生:如果你正面临着挫折,请首先向它微笑,给它一个拥抱,欢迎它来到你的生命。

2、轻松宣泄让学生知道,遭遇挫折难免会有不良情绪产生,一定要学会以合理的方式把不良情绪及时地进行宣泄,使自己有良好的心态,在这里着重介绍涂鸦法,并体验该方法,接着通过问题:你的宣泄方法是什么?邀请学生回答,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宣泄法。

3、迅速行动,强调行动,而且是迅速的行动,是治疗心理创伤的最好方法。

(六)第六环:活动总结。

班会课最后赠送学生祝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在以后的生活中,风雨必将存在,但我们要坚信一点,阳光总在风雨后,在良好的氛围下结束本课。

五、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笑对挫折,挑战自我主题班会》,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让学生理解这一主题,应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进行自我探索,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2、强调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参与程度越高,感受和体验越丰富,效果越明显。

3、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协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助助人。

《认识图形》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角”。“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关于角的认识,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角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图形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在教学中我极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参与新知的建立过程。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优势,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完成课堂知识的累积。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游戏导入——生动活泼,过渡自然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本節课我以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摸取游戏盒中的一件物品,用语言描述物品的形状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有没有“尖尖的东西”和有几个“尖尖的东西”来判断,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角。

(运用猜一猜的游戏引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过渡到数学知识,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设计活动——深入探究,积累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认知活动,让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步步深入:第一层次:“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一层次:我先出示三个生活中的物品,以课件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角的特点,建立初步表象;第二层次:动手感受角的特点。眼到手到心到,在初步感知角后,设计动手摸角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分辨顶点与角的区别,加深对角特点的认识;第三个层次:回归生活,加深体验。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重新回归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的角,完成由抽象到形象的转化。

(这三个层次活动的设计充分遵循了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这一认知规律。学生对角的认识经历了由外部感知到内部思维再又到外部显现这么一个过程,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三、动手操作——集体学习,自我实践

为了突破判断角与什么有关这一难点,我采取学生小组讨论这样的集体学习方式自主讨论,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设计三个比较角的大小的问题,让学生继续讨论并最终发现通过观察重叠是比较角大小的好办法,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小组讨论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通过集体智慧的力量快速寻找到知识的关键,也是本节课极力提倡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特色取名——彰显个性,激发兴趣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在课堂学习进行中安排记角这一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彰显自由个性,调节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引导:有没有简单的记角的方法?从而引入记角和读角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有意创设了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表示角的方法,自由表达,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也对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印象深刻。)

五、实践练习——检验效果,回归教材

为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判断角。通过辨析与说理再次加深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第二层次是找角。这一组题目是对前面学习的记角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

第三个层次是用三根小棒摆出角。这是一道开放题,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以习题应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成果,同时回归教材,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六、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提问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设计:“放大镜能放大角吗”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延伸。

说预设效果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立过程,使其得到多方面、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体验,亲手实践,主动探索,亲身经历知识的建立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设计,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对鲜花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即本框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3 课第2 框安排的内容。本框框题是《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它是第三课的落脚点,是对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总结,体现了本单元主题,即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同时,本框还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本框关系到学生对第二单主旨的理解程度,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所授的是东乡三中高一四个平行班的政治课,由于这里经济、文化、教育等水平都比较落后,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缺乏思维拓展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的实际。这里的学生普遍朴实,对一些政治问题充满好奇,展现了十足的求知欲望,但由于年龄和缺乏知识及理性的思考,对政府的一些灰暗现象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全面详尽的事实,引导学生理性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正确看待我们的政府。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框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学会用案例分析政府的表现,提高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来学习政府工作原则,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让学生观看短片和例题开展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进而增强对政府的信仰,支持政府的工作。

四、重难点分析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存在的依据,对人民负责原则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感。因此,我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确定为本框的教学重点。本框的教学难点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当前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看到或听到少数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时,容易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产生误解。

五、教法和学法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在教法上,根据学情,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不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一方面利用图片、诗歌、视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而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同时针对学生疑问,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用这些教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背诵”向“理解”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嫁接能力。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对教材进行整合,将课本39页第一目《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这个材料换成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图片(3月5日)和文字(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今年两会上政府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与39材料问题一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2.为什么这些问题成为两会的焦点?

这样,以两会为素材,由此情景带出政府的责任是什么的话题,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探究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政府的责任,增强课堂实效性。教师归纳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角色换位中体验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本课第二目内容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板书:

二、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将通过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去引导学生学习。即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我国政府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具体我将通过下一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二 问题探究 第一.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即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板书:1.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畅所欲言,一起参与讨论,说说他们心目中的政府是怎样的形象?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中,我将进行适当的点评并对学生的加点加以总结,同时引导学生看教材39页中南海新华门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题词,并让学生思考主席题词的的用意。最后,我们总结得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对人民负责。

第二,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这里,我将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去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第三.关于 “怎么办”的问题,课本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理论性较强,因此,我将通过展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 一:

用多媒体相继展示任长霞、牛玉儒、孔繁森的照片和他们的先进事迹,并让学生探究材料和图片中人物的先进事迹共同说明了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应坚持怎样的工作态度?

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我认为这些先进党员的事迹能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感染,产生共鸣,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得出坚持对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得出坚持人民负责的原则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探究活动二:

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列举,在我们河滩镇的开发建设中,那些工程是老百姓评价比较高的,那些是老百姓评价比价低的。为什么评价高,为什么评价低?

通过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探究。最后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评价高的工程是一些民心工程,切实的解决了百姓的疾苦,评价低的工程一般是质量差的一些豆腐渣工程或形象工程,而后顺便引导学生阅读41页材料,形象工程的危害。自然的得出政府及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两种工程的对比,让学生们感悟突破难点,这里要强调形象工程只是少数政府官员的行为,大部分政府官员是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探究活动三

给出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关于兰州市建地铁的案例。

在论证过程中多次召开专家会以,听取专家意见。广泛征集民意。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了决策更加科学利民,体现了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环节三 回归生活

学生自主阅读创新设计,农民工讨薪未果自杀材料,思考问题,1,2 之所以选农民工讨薪为题材,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感受农民工生活艰辛,引发讨论,进行情感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本地农民工外出普遍,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学生们讨论回答后,我将归纳点评并指出当自己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求助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或司法部门的帮助。政府为老百姓提供了四种求助或投诉的途径。

对鲜花说课稿 篇7

鲁仲友

(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07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学生)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生的真正价值的与对社会的贡献”,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义的人。

二、说对教材的分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是高中哲学常识人生价值关的核心所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掌握贡献与索取、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关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乐于贡献的态度。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基础。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精神贡献?——根据学生思想实际,不少学生不相信社会中有讲贡献的人,认为离我们也很遥远。

4、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初步掌握相关原理及方法,了解一些社会现象,但缺乏思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现实连接,提出问题;

第二步、自学教材,讨论探究;

第三步、弄清道理,建构知识;

第四步、学会运用,能力提升;

第五步、情感升华,行为引导。

2、学法:自主思考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3、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提倡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

四、说课前准备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搜集感动我新的人和事等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学生自己去了解社会现象,思考对人生价值的真实看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说教学过程

1、“现实链接”

播放丛飞的相关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问题:

①看了丛飞的事迹你有什么感受?

②丛飞为什么要帮助他人?

③社会各界为什么要帮助丛飞?

④丛飞的事迹包含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以丛飞的事迹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现象中去感悟人生价值包含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

2、“自学教材,讨论探究”

组织学生大声读书,思考,然后分组讨论探究思考题。——人生价值的真谛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交流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思维品质。

3、“弄清道理,构建知识”

(多媒体播放袁隆平、徐本禹、丛飞等相关资料)袁隆平、徐本禹、赖昌星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怎样的人生?

结合以上资料,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我组织活动:

“实话实说”

要求每个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贡献、索取、追求、快乐、自由、享受、责任、金钱„„)这是 多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反映,学生不同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要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人生的真正价值到底是贡献还是索取?通过组织学生发言,进行思维碰撞。

设计这一环节,一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引发思维活动,展开思想交锋,显示教育价值,使课堂充满活力。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启迪学生: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向赖昌星之流只索取不奉献,那么这个社会还能不能存在和发展?不能,也正是有向袁隆平、丛飞这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付出的人,他们为了社会做出贡献,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从而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因为:a.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b.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c.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为了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从知识向能力和素质转化。我组织活动——唇枪舌战,使学生展开辩论:袁隆平、徐本禹他们都为了社会做出了贡献,到底谁的贡献大?教材中的大学生张华该不该救落水农民?通过辩论,可以得出本框第三个知识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

从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大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落到实处,徐本禹通过高尚精神感召使更多的人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启示: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4、学会应用,能力提升

前面教学难点提到,不少学生认为讲贡献的人和事离我们很远。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观察”,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讲贡献的人和事?

同学们回答:有同学们相互帮助的;老师给学生讲作业;同学们给我们擦黑板;„„“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原来贡献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平凡的日子里,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都 放着贡献的花朵,闪烁着贡献的美的光泽。在这里,我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使本节课结合到位,有声有色。

5、情感升华,行为引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促进学生从道德认知想道德行为转化,别须要以道德情感升华为桥梁。我组织活动——说一说:让同学当场说出自己心中的榜样;帮助别人后的心里感受;从丛飞、袁隆平、徐本禹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通过体验再次让学生经受高尚精神的洗礼,品味平凡中的崇高。让学生制定“一件小事行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本周内为父母、老师、同学、班级做一件具体的小事,并感悟其中的哲学道理,写一册哲学日记或哲学随笔。

6、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拓展:社会调查以“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为题进行调查,对象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他们是怎样在为社会做贡献的,然后分析评价他们的人生价值。

7、板书设计

(1)、人生价值的含义 :贡献和索取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 a.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b.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c.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苏武传》说课稿 篇8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对鲜花说课稿 篇9

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点评

【应试者作答摘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理论的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说教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一是既考查了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节课内容的紧密联系;二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

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出,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予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壳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出心裁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

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锻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考试网点评】

上一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晚会策划方案下一篇:国庆小学普九自查报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