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精选8篇)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篇1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

卷一(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24分,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A、同胞(bāo)混淆(xiáo)长堤(dī)玷污(diàn).....B、承载(zài)横财(héng)模样(mó)纤细(xiān)....C、埋怨(mái)兴奋(xīng)曲折(qū)笨拙(zhuó)....D、给予(gěi)颈项(jìng)即使(jí)筵席(yá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金庸的武侠小说风糜华语世界,征服了亿万读者。B、这首诗歌脍灸人口,被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C、春天的西湖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踏来。

D、近来,由于媒体的报道,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是()

①星期天上午,我去找李明打篮球,他走亲戚去了。

②冬去春来,山上的冰雪了,汇成一条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

③这位音乐家最高兴的获得了大奖,在音乐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A、恰好溶化不仅而且 B、恰好融化不是而是 C、恰巧融化不是而是 D、恰巧溶化不仅而且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A、多美呀!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B、“请弹一首欢快的曲子吧,”她说,“帮大家驱走忧伤。”

C、儿童的游戏,究竟是为了学习?为了娱乐?还是为了锻炼?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A、这对失散多年的姐妹终于破镜重圆了。....B、虽然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科研工作,队员们却乐此不彼。....C、今年的国际风筝节如期开幕,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趋之若鹜。....

D、当代印刷业发达,出版的书刊寥落晨星,必须披沙拣金,才能觅得好书。....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他是我校的一位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B、由于同学们无私的帮助,使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C、谁也不能否认徐志摩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D、与会代表大都是各个单位的中坚和骨干。

7、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① 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②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 ③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④太阳隐去

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C、②①③④D、④①②③

8、下列句子中,修辞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我们聆听智者的教诲,犹如花儿沐浴着阳光,小草吮吸着甘露。B、蝴蝶如同会飞的花朵,装点着美丽的春天。C、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在黑夜中哽咽。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9、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对下文必须删除的词语判断正确的是()

质量监督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商品中,①又②再次发现假的“沙宣”洗发露。这些假洗发露③完全④仿照中外合资广州宝洁有限公司⑤生产的⑥真正的“沙宣”深层滋润洗发露,达到了⑦以假乱真的⑧仿真程度,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A、①③⑥B、②④⑧C、②⑤⑦D、①⑥⑧

10、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招领启事应写明拾到物品的具体数量和特征。

B、事务性通知只把通知事项写清楚即可,不必发表议论。

C、求职书的附件主要包括个人简历、证书复印件和发表作品复印件等。

D、目标、步骤、措施是计划的三要素,其中“措施”解决“如何做好”的问题。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端午节有踏青、禁火的习俗。B、欧·亨利和莫泊桑的代表作分别是《老人与海》和《项链》。C、鲁侍萍和窦娥同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着悲惨命运的妇女形象。

D、乡试的应试者为秀才,功名是举人;殿试的应试者为举人,功名是进士。

12、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语文试卷

A、“双调”是元曲中的宫调之一,“清江引”是曲牌名。B、第一、二句写梅花破蕊早放,向人们透漏春的讯息。C、第三、四句写梅花迥异群芳、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D、此曲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梅的孤芳自赏。

二、(16分,每题2分)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做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纸上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1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双语者具有的优势的是()A、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B、让人更聪明 C、提高语言认知能力D、防止老年痴呆

14、对第四自然段“因祸得福”一词中“祸”“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祸”指双语者即使只使用一种语言,他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 B、“祸”指双语者的一种语言系统会干扰另一种语言系统。C、“福”指干扰会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D、“福”指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执行功能。

15、下列不属于文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是()A、分类别B、作比较C、打比方D、举例子

16、根据文段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出色。B、使用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影响,活跃脑细胞,促进人体健康。

C、使用双语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增强人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

D、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更能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①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②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④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⑤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⑥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⑦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

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17、下列对文段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这个”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B.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C.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D.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

18、下列对文段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水墨画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比西洋画更难以着笔,让欣赏者不自觉的佩服画家的精湛技

艺。

B.水墨画以淡见长,省略得越多,欣赏者思考的时间就越长,就更能产生欣赏的愉悦感。C.水墨画是一种省略的艺术,会和欣赏者产生共鸣,让其思考人生的意义,从而忽略了画

面上已经画出来的内容。

D.水墨画给欣赏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具有更为持久的美感效果。

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咖啡色味俱浓,体现的是浓重之美;茶则色浅味清,可体现出淡美神韵。

B.油画欲突出每种色彩,体现的是浓重之美;而中国画有时淡近于无,主要体现淡美神韵。C.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对比,水墨画简约含蓄,富有韵味,是一种深得淡之美的艺术。D.咖啡和茶各有各的妙处,二者无法加以比较,但对作者自己而言,更倾向于淡。20、下列对文段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水墨画的淡美、茶的淡美,进而上升到对人性、社会淡美的阐述。B.作者对淡之美倍加欣赏和推崇,但并没有一概否定浓的积极意义。

C.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D.作者善用短语,使文章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语言清新恬淡,与文章淡美的主旨相契合。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因招樊哙出趁机B、故遣将守关者所以 ..C、而听细说却D、樊哙覆其盾于地在 ..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是()A、头发上指人皆得以隶使之 ..B、毫毛不敢有所近大王必欲急臣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23、下列句子与“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是()A、不拘于时B、而今安在哉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樊哙撞到守门卫士闯入军帐,怒视项羽,此时紧张气氛达到极点。B、樊哙性格粗犷却很机智,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武将。

C、项羽善于采纳意见,面对樊哙的斥责,非但不怒,反而虚心接受。D、本段以精炼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卷二(非选择题,72分)

四(16分)

25、将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6、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5句,5分)(1),千金散尽还复来。(2)别有幽愁暗恨生。

(3)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4)大江东去,浪淘尽。(5)那河畔的金柳。(6)君子生非异也,(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7、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参考划线处的两个句子,补写一句话,要符合作品情节或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

贝尔门海伦·凯勒时传祥史铁生

在文学的殿堂里,众多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怀揣梦想,谱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乐章。司马迁的梦想是青史流芳,用生命抒写流传千古的绝唱;拉索尔的梦想是潜心写作,把成长道路上的感悟与世人分享。

28、在人才招聘会上,宋飞顺利通过了一家用人单位的初试。为了更好地应对三天后的面试,她想向张老师请教几个问题。请从“请教”的角度为宋飞设计一段与老师交谈的开场白。要求:语言流畅得体,不超过60字。(3分)

29、请指出下面这则启事在格式和内容上的4处错误。(4分)

寻物启事

各位同学:

昨天下午因公来贵校办事,不幸在校园内丢失一公文包。望拾到者速与政教处王主任联系,或直接与本人联系,本人将当面重谢。联系电话:***.此致 敬礼

2013年4月14日

失主:王德明

②③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0~35题。(16分)

回家

海子少年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八分钱。每个星期六,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

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强一点的饭菜。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城外的小河套里去玩去疯。

有一回,爹对海子说:“海子,你„„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回来了„„” 爹说得挺犹豫。海子知道,爹每月工资76元。海子还有两个哥哥,都很有出息,在外地上大学,娘没有工作。海子每个星期的来回路费,一角六分钱,对这个家庭很重要。

于是,海子连着两个星期没有回家。

又一个星期六,天已很晚,风刮得很大,海子突然回来了。爹和娘有些惊喜,又有些生气。海子就气喘吁吁地说:“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坐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爹和娘一时无语。.......过后,娘赶忙给海子做饭,热几个煎饼,再做一锅玉米面糊糊,想想,又狠狠心放了好几滴荤油,很幸福地看海子唏哩呼噜地大口喝,喝得很香。

就这样,日子滑过很长的一段。

又有一回,娘思虑许久,还是对海子说:“海子,这样下去还是不行啊!你看你的鞋,过去半年一双,现在两个月就得一双„„”

海子不语。

海子又是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海子再回家时,地冻天寒,娘老远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

娘愣住了,爹愣住了。.........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去,外面很冷,爹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这些都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海子已近中年,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警官。

每到周末,海子的父母家会很红火很热闹。哥哥、弟弟和妹妹都会带着家人来看爹娘,老少三辈十多口人,围在一张丰盛的大餐桌旁„„亲情洋溢,其乐融融。

可海子却极少回来。倒是海子的媳妇常领着女儿回来,拎一堆花花绿绿的营养品,说是海子让带来的。

有时候,娘就会忍不住对爹说:“原先天再冷,光着脚跑再远的路,海子也要回家。可如今生活好了,海子怎么就不回来了呢?”

爹就会对娘说:“你又不是不晓得,海子是做警察的,工作忙哩。”爹和娘都知道,海子是个好警察,海子任所长的派出所连续几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先进基层单位。

后来,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走在最前面的海子受了重伤,当时就有些不行了。送医院

急救的路上,海子拉着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多月没回家了„„”说完,就真的不行了。

娘哭,爹也哭。......亲戚朋友也都哭,后来,就不得不忍着悲痛劝花甲暮年的老人:“„„海子没给您二老丢脸„„海子走的时候是鲜花簇拥,身上盖着国旗的„„”

爹呜咽:“海子是好样的!可海子再也回不了家了„„” 娘却说:“不,海子永远回到了家,再也不走了。”娘捧着海子的遗像,泪珠儿滴滴掉在海子脸上。

30、说说本文划线句子中省略号的含义。(2分)

31、各用一句话概括海子生前两次回家的经历。(2分)

3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加点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爹娘怎样的心理。(3分)

33、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3分)

34、概括海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

35、家是成长的摇篮,家是憩息的驿站,家是避风的港湾„„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简要写一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回家的经历和感受。(4分)

六、(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很多,例如:自己的未来,身边的人和事,我们生存的环境,民族的复兴,世界的和平„„你关注什么?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篇2

2010年山东卷第14题: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1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 怆悢2使心伤。

【注】1商风:秋风。2怆悢 (liàng) :悲伤。

从诗歌测试材料来看, 本诗属于魏晋诗, 题材为“述志感怀”, 且有注释。命题者给古代诗歌鉴赏材料加注, 内容通常涉及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生疏的作者、生僻的字词、特点称谓用语等。

第一小题考查:诗中“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分值分配为3分。从题目内容可知, 此题的考查内容为“反思评价”, 评价文本中提供的特点信息。命题者给出考查限定的信息, 要求考生从内容或形式方面分析限定信息, 最终为限定信息作出评价。这类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空间, 难度也相对高, 考生需要综合作品中的多项信息, 在全面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评价。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值分配为5分, 表达技巧及情感态度, 是古代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考查方式。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首先考生头脑中要有作品表现形式的知识框架, 然后通过阅读品味诗句, 辨析该诗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 并运用相应知识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第二问考查情感态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就要探寻隐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考生应细细品读、由表及里, 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2011年山东卷第14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 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 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2011年的诗歌测试材料为唐诗。唐宋诗词为每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测试材料来源。题材为“咏物言志”。

第一小题考查: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的妙处。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本题要求考生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来鉴赏诗歌。本题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题第一问以一个意象为考查对象, 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完成题目要求。第二问则是通过对全诗的理解, 评价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2年山东卷第14题: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 江名。

2012年考查了一首宋诗, 题材为“羁旅思乡”, 包含有注释。此类题材的诗歌是历年高考诗歌考查的重点。

第一小题考查: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赋分3分。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 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本诗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2013年山东卷第14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 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 山中独不眠。

2013年考查了一首清诗, 题材为“羁旅行愁”。当时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 孤独一人, 对月思乡, 感慨身世浮沉。第一小题考查: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考查的是物象——烟。烟, 即雾气、云气, 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作铺垫作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 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 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 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第二小题考查: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该诗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综合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 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 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 概括出失眠原因, 写出诗歌的情感。

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山东高考古诗词测试内容可见, 以古诗考查为主, 四年中未出现词、曲、赋的考查, 但并不排除今后不会考到。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篇3

关键字:高考语文;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

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古典诗歌的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一、山东省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命题依据

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知识与鉴赏能力,其命题是有依据的,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语文教材和考试大纲。

(一)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大纲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凭据,也是编写和使用高中语文教材的总纲。[2]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古典诗歌教学目标要求很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古典诗歌鉴赏与语文教材

高中毕业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文教材,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与语文教材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古典诗歌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的学习与鉴赏,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诗歌鉴赏能力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语文老师会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对学生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语文教材也是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依据。

(三)古典诗歌鉴赏与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简称,它规定了考试的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等。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是鉴赏评价E,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翻阅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歌试题的研究众多,但是对山东省古典诗歌试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山东2005年实行自主命題,其古典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作家作品选取、题材类型必有其特点。

(一)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试题的考查内容

《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舌所能感受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征。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1]

下面对2005年至2014年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考查内容做一个表格进行分析。

2004年全国卷考查的是语言和思想感情,设置为一道题。从表上可以看出,山东卷在2005年也是一道题,只是考查语言这一个方面,通过2005年的过渡,山东卷开始有所创新,从2006年开始,均是设置两道小题,多考查形象和思想感情。2014年总结出两个形象,第一个指的是诗歌的“意境”,第二个指的是人的“形象”。2008年、2010年和2013年通过设置两道小题考查学生古典诗歌鉴赏三个方面的要求,考查更加全面,较上海卷和北京卷的古典诗歌鉴赏以选择题来考查的方式来说,山东卷这种主观题形式难度较大一点,能力要求也更高。

(二)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作家及作品的选取

我国古典诗歌文化灿烂辉煌,从战国时期屈原开辟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开始,新诗人新作品不断涌现,他们或托物言志、或怀古咏史、或借景抒情,以其独特的表达使古典诗歌文化绚烂多彩。

下面就2005年至2014年十年山东卷古典诗歌选取的作家作品做一个表来展开分析。

山东省古典诗歌选取的从三国时期到近代的作家作品,相对来说,朝代广泛,两次北宋、唐代、清代,一次南宋,一次三国时期,一次北宋末南宋初,一次近代,作家作品从无重复。选取的是不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这种选材方式不仅可以真正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减少猜题或者押题的不良现象。

(三)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的题材类型

古典诗歌按照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感怀诗指的是作者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它又分为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和喻理诗。下面对山东省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题材做一个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多选取写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写景抒情诗或表达惜春之怀,表达思乡孤寂之感,或表达郁郁不得志的忧思情怀,或表达国仇难报的悲愤,或表达诗人的洒脱高雅,即事感怀诗多表思乡之情。

经过纵向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有其特点,考查内容较多,涉及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可谓煞费苦心,选取的均是不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尽量避免猜题或者押题的现象。在题材选择上多为写景抒情诗,含而不露,蕴藉悠远。

参考文献:

[1]陈佩娴.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篇4

201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是以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以现行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为考试范围,结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制定的。

201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指出语文课程复习考试的范围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文化常识和诗文背诵、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五方面。考试内容在基本篇目的基础上适当扩展。

考试既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又考查语文应用能力。对能力的要求由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

一、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201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考试要求如下: 1.识记

(1)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正确识记常用汉字的字形。2.理解

(1)理解复杂长句的含义。

(2)把握句子的重音、停顿、语调、语气和节奏。3.应用

(1)正确使用常用词语。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3)辨识和改正一般的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5)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反复)。(6)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区别和变换句式,仿写句子。(7)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口语表达。

(二)文学、文化常识和诗文背诵

201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文学、文化常识和诗文背诵的考试要求如下: 识记

(1)识记与基本篇目相关的中外著名作家的基本常识及基本篇目的出处。(2)识记与基本篇目相关的文化常识。(3)识记基本篇目的文体和相关的文体知识。

(4)默写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和常见的名言名句。

(三)现代文阅读

201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现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如下: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

(1)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人物、事件、事物、事理、观点、情感等。(2)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

(1)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文章层次。(2)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3.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古诗文阅读

201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古诗文越多的考试要求如下: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何、之、为、而、则、以、其、于、乎、乃)。(3)理解基本篇目中出现的通假字的含义。(4)理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5)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2.分析综合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析概括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3.鉴赏评价

(1)鉴赏古诗文的语言、表现手法。

(2)评价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五)写作

201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考试要求如下: 1.识记 识记常用应用文的基本知识(便条、单据、书信、通知、启事、广告、计划、总结、说明书、调查报告、简报)。2.应用

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1)单项能力。

①记叙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②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2)整篇作文。①准确理解题意。

②中心明确,立意新颖,选材得当,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③语言准确、通顺、得体。④结构合理,条理清楚。⑤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二、基本篇目(共75篇)

201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基本篇目包括: 1.我很重要 2.十八岁和其他 3.永远的校园

4.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水调歌头·游泳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敬业与乐业 7.我的梦想 8.最后一片叶子 9.报任安书 10.我的四季 11.给我三天视力 12.一碗清汤荞麦面 13.项链 14.林黛玉进贾府 15.多年父子成兄弟 16.幼学纪事 17.过方重山漫想 18.李白诗二首:将进酒

行路难 19.劝学

20.荷塘月色

21.台湾蝴蝶甲天下

22.石钟山记 23.忆青岛 24.我的母亲

25.《诗经>二首:静女

黍离 26.故乡的榕树 27.论友谊 28.师说 29.拿来主义

30.思考的威力 31.读《伊索寓言》 3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3.五人墓碑记 34.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35.改变人类命运的犹太三星 36.明湖居听书 37.琵琶行(并序)38.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39.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40.鸿门宴

41.新闻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42.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3.都江堰 44.张衡传

45.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46.读数时代

47.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48.学业•职业•事业

49.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50.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51.创造宣言 52.寻找时传祥 53.列车上的偶然相遇 54.廉颇蔺相如列传 55.十首足矣 56.绝品

57.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58.成长 59.功课很重要 60.再别康桥 61.致橡树

62.外国诗二首:致大海 我愿意是急流 63.短诗二首:断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64.故都的秋 65.赤壁赋 66.回忆鲁迅先生 67.淡之美 68.阿Q正传 69.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70.老人与海 71.荷花淀 72.雷雨(节选)73.威尼斯商人(节选)74.窦娥冤(节选)75.茶馆(节选)

三、试卷结构 1.试题内容比例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文化常识、诗文背诵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写作

2.试题题型比例

选择题

约30%

约25%

约10% 约35%

约40%

其他形式题(填空、表达、简答、写作等)

约60% 3.试题难易程度比例

基础知识

约30% 灵活掌握

约30% 综合运用

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篇5

中国大学网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菜,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 。(1分)

2.第②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B.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的态度。

C.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

D.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

4.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5.文章从 →主题的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四个方面,依次说明了小小说的特点。(4分)

6.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22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漉漉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7.作者在第⑷段中叙写了古镇石板的 。(1分)

8.第⑽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9.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3分)

⑴ ⑵

10.第⑾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6分)

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B.第⑴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C.第⑴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D.第⑼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E.第⑾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F.本文将叙述、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舒缓流畅、娓娓道来,读来清新自然。

12.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3分)

(l) (2) (3)

13.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80字左右)( 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

14 .(1)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2)横柯上蔽, ;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3)水因地而制流, 。(《 孙子?虚实篇》)

(4) ,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素骥鸣广陌, 。(陶渊明《咏荆轲》)

(6)年年岁岁花相似,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7)凡人不可貌相, 。(无名氏《小尉迟》)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 题。(8分)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5.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 。(l分)

16.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7分)

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是物不死,旱胡得止?”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 厌、镶: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小数:小法术。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 (2)人情初不怿也( )

(3)弥月不解( ) (4)岁卒以空( )

19.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请诸帅而释之 B.而谓我之愆

C.未几而雨 D.某谢而觉

20.“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 。(2分)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 2)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22.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①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②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③,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第二》)

[注] ①廉肉: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②方:原则。③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

23.《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分)

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和 。(2分)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

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

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

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和”具体表现在(3分)

(1) (2) (3)

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3 分)

二、70 分

28.作文

以“细微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l)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中国大学网

一、80分

(一)(16分)

1.(1分)微型小说

2.(2分)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3.(3分)C

4.(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

5.(4分)材料的选取(2分)语言的运用(2分)

6.(4分)指出“留白”之处(l分)阐述(3分)

(二)(22分)

7.(1分)来源(由来)

8.(2分)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9.(3分)(1)首尾照应(l分)(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2分)

10.(3分)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11.(6分)CD(答对一个给3分)

12.(3分)(1)小镇的经济繁荣(l分)(2)小镇的文脉深厚(l分)(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l分)

13.(4分)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三)(5分)

14.(5分)(l)在水一方(2)在昼犹昏疏条交映(3)兵因敌而制胜(4)矮纸斜行闲作草(5)慷慨送我行(6)岁岁年年人不同(7)海水不可斗量(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5.(1分)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16.(3分)B(3分)A(l分)

17.(4分)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2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2分)

(五)(l7分)

18.(4分)(l)属下(2)愉快(高兴)(3)满(4)年成(写对一空给l分)

19.(2分)AD

20.(2分)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

21.(6分)(l)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3分)

(“何”1分,“爱”1分;意思连贯1分)

(2)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3分)

(“摧”1分,“何”1分;句式1分)

22.(3分)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六)(12分)

23.(l分)汉书

24.(2分)声音、动静、节奏(写出一点给l分,写出两点给2分)

25.(3分)C

26.(3分)(l)君臣和敬(和顺恭敬)(l分)(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l分)(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l分)。

27.(3分)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

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

0分:答非所问。

二、70分

28.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顷,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l)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l)未抄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篇6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妒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14.(1)贫寒交困;(1分)孤苦伶仃;(1分)牵挂亲人,关心国事;(1分)愁苦无奈、百无聊赖;(1分)

(2)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旋风中飞舞的情景;(1分)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1分)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2分)注:如果答“与题目照应”(或者点题)也给1分。

2014德州市二模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②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②低回:这里指回答母亲问话时委婉曲折。

(1)

三、四两句中的“密”和“新”生动传神,请赏析其妙处。(4分)

14.(1)“密”,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 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2分)“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一个“新” 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仅思念和关怀。(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14.(2)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2分)以及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以免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2分)

2014济钢第三次摸底考试

14.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闲居

徐通

①草阁春方暮,柽阴日未斜。蜗涎分断壁,莺语并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释:①柽(chēng):即柳树。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烟霞:山水胜境。

⑴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4分)

⑵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4.⑴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划分为二。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2分)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2分)

⑵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4分)

2014济宁市二模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雁归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⑴ 词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和氛围?(4分)

⑵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⑴本词一、二两句,描绘了平芜苍茫、落霞辉映、归雁纷纷栖落沙洲的景象;通过晚霞、大雁、汀州、平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寂寥的深秋氛围,给人以落寞、凄清的感受。(4分。意思对即可)

⑵本诗下片抒发了诗人年华流逝、事业无成的伤感,漂泊无定、只身天涯的悲叹,和秋风染鬓、借酒浇愁、闲数暮鸦的孤独苦闷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2014临沂市二模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缚鸡行①

杜甫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岁暮夔州西阁。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

(1)这首诗看似轻松,其实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请简要分析结语“注目寒江倚山阁”的妙处。(4分)

14.(l)①表达了诗人对人间得失不好定夺的无奈、矛盾心理。鸡吃虫蚁,有伤生灵:鸡卖出去,就会遭受宰杀,反复想来,却没有万全之策。②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4分。每个要点2分)

(2)①以景结情,将欲尽未尽之意融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含蕴无穷,韵味悠长;②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语言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4分。每个要点2分)2014青岛市二模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

(2)请简析“眠沙鸥鹭不回头”的妙处。(4分)

14.(8分)①全词描写的景物清新、澄澈、宁静、美好;展现了词人平静、愉悦、闲适的心境,但又有着一丝淡淡的伤感。

评分标准:特点2分,心境2分。

②运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不愿离去,而是说安歇在河岸上的鸥鹭不愿让游人抛下它们离去,表明词人(或“人们”)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分析2分,情感2分。

2014日照市二模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张诗第三句中“逼”字和黄诗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14.(1)张诗写秋夜漫漫,秋虫长鸣,(1分)思妇独守闺中凄清寂寞而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1分)黄诗写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1分)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不得意而思念被贬的好友苏子由(苏辙)。(1分)(意思对即可)

(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意思对即可)

“催”有“催促”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时至晚秋,秋虫的鸣叫催促妇女制作裘衣,(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或仕途坎坷的落魄)。(1分)(意思对即可)2014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②小题(8分)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①,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礬(fan)②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②山礬;本名郑花,木高数尺,春开小白花,极香,叶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礬。

①这首诗写出了水仙花怎样的特点?(4分)

②有人说本诗对水仙花的描写在前后的不统一中体现出独特的美,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4.①出尘脱俗的仙姿、洁白素雅的花色、淡雅的清香、俊逸高雅的神韵(形色香神各1分)。②同意。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矿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前后不统一,不调和,结句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貌似更不统一;但在这陡峭的转折、强烈的反差中体现出参差变幻之美,进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的精神追求。

2014烟台市二模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1)“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中的“俄”字有何妙处?试简要分析。(4分)

(2)请简析“来年早到梅梢”一句所蕴含的情感。(4分)

14.(8分)⑴(4分)“俄”是“顷刻”“片刻”的意思,指时间非常短暂,既照应前句的“风光紧急”,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2分)又引出下句“拟欲留连计无及”,表现了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婉转表达惜春之情。(2分)

⑵(4分)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将抽象的春天人格化、具体化,(2分)形象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情和爱春之情。(2分)

2014淄博二模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二)

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1)赏析首句“细草穿沙雪半销”的妙处。(4分)

(2)全诗重点写了梅花这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4分)

14.(1)雪融化了一半,细草从沙土里露出了头。(2 分)运用了细节描写,预报早春,点明了时令。(2 分)

(2)夜色掩映,竹树掩映,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形态,而是写了梅花的香气。(紧扣题目中的“除夜”这一特定时间,不写梅花形态,只写梅花香气)(2 分)以虚写实。(2 分)

2014东营市二模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数峰清瘦出云”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4分)

14.(8分)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然后写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运用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1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1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14泰安市二模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酒泉子①

司空图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②。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注】①这首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②坼(chè):裂开,这里指花开。

(1)姜夔的《扬州慢》中有“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诗句,这首词上片中的哪一句与其表达技巧相同?请简析。(4分)

(2)赏析下片三个“旋”字的妙处。(4分)

14.(1)十载归来方始坼。(2分)都使用了移情(答“拟人”也可得分)手法,作者赋予杏花以灵性,说它好像等候自己,现在专为其开放,由此表现诗人对杏花的喜爱之情。(2分)

14.(2)三个“旋”字,突出了“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2分)这里既有惜时之感,又有人生迟暮之感。(2分)

2014潍坊市二模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注]此曲为作者访友之作。鲁卿,隐士。

(1)该元曲前三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深秋本无梅可赏,作者却自称“探梅人”,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1)青苔之上,古木参天;苍云飘逸,秋水无边;红叶掩映之中,小小山房隐约可见。(2分)画面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2分)

高考语文探究类试题浅析 篇7

一、认识探究题

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原有的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五种能力的基础上,又加入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并且把其作为考查能力层级的最高级———E级。“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摘自“百度文库”)

考纲明确指出,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查的要点是: (1) 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探讨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探究题考查的要点是: (1) 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 探讨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由此可以看出,探究题不仅是对考生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综合考查,也是对考生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审视,更是考生价值观念、时代精神的映射。可见,探究题是最难的,在阅读题中分值也是最高的,考生必须高度重视。那么,解答探究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二、解答探究题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考纲的要求可以看出,探究的对象是文本,探究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延伸和拓展。所以, “立足文本”是解答探究题必须把握的总的原则,无论持何种观点,理由都应是在文本内。如果离开文本去任意发挥,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所以,解答探究题,首先是立足文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全面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试题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文本进行提炼、整理,从而形成观点,找到依据。还是以2011新课标实用类文本 《下笔不觉师造化》 的探究题为例,从文本的内容可以看出,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力避卖画”,“不言阿堵”, 艺术上“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 他的画是“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大夫画”;张大千则26岁即“扬名南北”, 擅仿作,对金钱有着“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他的画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通过文本中的这些内容, 得出如下观点: (一) 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二) 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三) 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以上三个观点取其一即可。

其次,备考时要储备一定的文体常识,包括常见文体 (以今年常考的小说、散文为主) 的特点、要素、结构、手法等,以利于答题时确定探究的方向、角度,使用规范的语言。如2011年安徽卷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解答此题时,如果考生明了小说的特点,即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和主题,从这些角度去探究,就不难找到这道题的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其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 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 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的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角度四,使小说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酩酊大醉, 表现了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以上角度只要写出任意两点即 可。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篇8

二、地理试题特点简评

1、体现新课改精神,依纲靠本,扣准主干

命题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山东考试说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相关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地域分异规律、等压线图判读、气旋与降水天气、区时计算、等高线图判读、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类型、外力作用、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自然灾害区域分布、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均来自教材的主干知识。

开放性问题讨论有较好的体现,如第26题(4)小题“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其实是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首次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如第26题(2)小题“制作地图时,可以根据相邻实测点的高程确定它们之间待定高程点的位置来绘制等高线。请用此方法绘出C地的400m等高线。”

2、突出学科特色和能力立意,体现地理基本能力考查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逢题必图(表),充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项基本能力。文综地理试题涉及地理图表共12幅,试题的情景问题设置也紧紧围绕地理图表展开,切入点明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和新课程理念。

试题摆脱多版本教材的束缚,坚持能力立意的主导思想,将基本理念转为实践验证,摒弃了死记硬背,让考生的能力在试题中得以施展,如选择第1题,“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需要解读题干的信息“非洲”、“农业带”、“沿0°经线”、“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然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获取该地域分异规律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应该为“热量”。再如,第5题,“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试题中的这些信息,大部分可以从图中获取,即等高线数值为负值,则判断湖面低于海平面;结合指向标,根据等高线北密南疏,可判断古湖盆地势北缓南陡;湖水减少,其环境调节作用会减弱,含盐量会升高,答案得解。

3、注重区域图、统计图表的考查

文综地理12幅图表中有6幅是区域图,而且地理区域图的切选范围较小,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区域地理特征。统计图(表)的使用较前几年增多,共有4幅,这有利于学生定量描述和阐释问题。

以区域地图为载体,结合文字材料,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综合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例如,第26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图。首先要定位,根据经纬度、河流、等高线、海陆轮廓、城市分布等区域特征进行定位,然后确定区域,分析区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考查相关知识。

4、隐性考查热点,体现科学发展观

从试题表面看,没有一丝最新统计资料和热点背景材料,坚决回避了热点,但仔细分析,试题却隐性考查了热点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如大西洋飓风对沿海国家的影响;艾丁湖与全球气候变化;西南地区土地利用、福建外向型工业选择、生态农业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台湾与大陆三通;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环渤海地区资源利用与构建和谐社会。

5、贴近生活实际,集中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

试题涉及到非洲农业带、绿洲农业、农业土地利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涉及面广,重视程度大。同时关注了工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6、试题整体难度不大,却不易得分

根据考生的反馈,试题整体难度不高,但出错率却比较高,究其原因,说明试题的问题设置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抛开了死记硬背,注重了能力的考查,同时也说明试题的综合性较强,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另一个方面,说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对四项基本能力训练的提高和对基础知识积累不够。

7、需改进之处

(1)试题的新颖性、时代性不足,有为不追逐热点而回避热点的嫌疑。如“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中的时间段“1973-2002年”,“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中的“2007年”,“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中的“2007年”,“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中的“2000年”等,材料中时间的滞后,会给人一种试题陈旧的感觉。

(2)考查的知识面不够宽,特别是以农业为背景考查的点太多。

(3)中国地理涉及内容多,而世界地理涉及内容较少。

(4)山东特色体现不够。

上一篇:法律博士论文下一篇:矿区GPS拟合高程精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