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变态心理学(共8篇)

变态心理学 篇1

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体液说,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现代心理学判断的雏形;1861年,布洛卡发现额下回和言语运动功能的关系;帕斯德“细菌理论”。

3、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㈠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两个基本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㈡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㈢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潜能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1、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⑪医学标准⑫统计学标准⑬内省经验标准⑭社会适应标准

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峰):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1、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辅助性治疗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2)主要目的是社会功能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2、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㈠感觉障碍:⑪感觉过敏⑫感觉减退⑬内感性不适。㈡知觉障碍:⑪错觉⑫幻觉㈢综合性感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㈠思维形式障碍⑪思维奔逸⑫思维迟缓⑬思维贫乏⑭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⑮破裂性思维⑯思维不连贯⑰思维中断⑱思维插入⑲思维云集⑳病理性赘述⑴病理性象征性思维⑵语词新作⑶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按内容分类: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按来源及与其他精神病症状关系分: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

3、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㈠注意障碍:⒈注意减弱⒉注意狭窄㈡记忆障碍⑪记忆增强⑫记忆减退⑬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⑭错构⑮虚构㈢智能障碍⑪精神发育迟滞⑫痴呆㈣自知力障碍

4、情绪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怖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脑:•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

(三)脑器质性损害:•情绪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5、意志行为障碍:㈠意志增强㈡意志缺乏㈢意志减退:抑郁;意志减退㈣精神运动性兴奋㈤精神运动性抑制:①木僵②违拗③蜡样屈曲④缄默⑤被动性服从⑥刻板动作⑦模仿动作⑧意向倒错⑨作态⑩强迫动作 常见精神障碍

1、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1)精神分裂症

(2)妄想性障碍(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2、心境障碍:旧称情感性精神障碍,常见类型: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向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3、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神经症的五个特点:⑪意识到的心理冲突⑫精神痛苦⑬持久性⑭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⑮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4、心理冲突的性质:㈠常形特点: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㈡变形特点:涉及的常常是生活琐事,他人常不理解;不带明显的道德性质

5、神经症临床简易评定方法:第一,病程:三个月为短程,1分;三个月至一年为中程,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3分。第二,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为轻度,1分;须靠别人帮助或处境改变为中度,2分,几乎无法摆脱为重度,3分。第三,社会功能:照常工作学习交往或只有轻微伤害,1分,工作学习效率或人际交往显著下降,2分,完全不能工作或完全回避某些必要社会交往,3分。如果总分为3,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时间要求不能小于3个月。

6、应激相关障碍:三类: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

7、人格障碍:特点: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由于这种模式明显影响社会和职业功能,有痛苦体验或贻害周围。临床常见类型�偏执性:猜疑和偏执�分裂样: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反社会: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冲动性: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表演性: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别人注意�强迫性: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 焦虑性:一贯紧张、担忧、自卑;�依赖性: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8、心理生理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9、癔症:分离性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意识障碍;转换性障碍。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癔症的集体发作)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1、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本书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2、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许又新的三标准:体验标准:个人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良好的心情、恰当的自我评价;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核心是效率,心理活动效率和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发展标准:个体心理发展状况的纵向考察和分析;郭念锋的十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3、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1)健康和不健康都包含在正常心理内(2)心理不健康的程度范围: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3)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健康心理:静态角度,一种心理状态,在某一时段内,展现自身的正常功能;动态角度,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非常规条件下,心理活动相对失衡,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起负面作用,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诊断标准:由于现实因素而产生心理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不良情绪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没有泛化

2、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诊断标准:由于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因素引起痛苦情绪;痛苦情绪不间断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痛苦情绪反应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影响;痛苦情绪激发因素不仅局限于最初事件,而且与最初事件有联系或类似的其他事件也引起此类痛苦情绪泛化。

3、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内心冲突是变形的,已接近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关于健康心理学

1、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2)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3)情绪低落(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压力与健康

1、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又称应激(Stress),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压力反应包括主题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2、压力源的种类:(1)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主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2)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主体正常精神需求的事件(3)社会环境性压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3、压力的内省体验:勒温和米勒将心理冲突分成4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变态心理学 篇2

变态心理学既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随着社会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需求的提高, 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近八年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明确了变态心理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内容, 建设多维的评价体系, 力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变态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1 变态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模式是重理论轻实验, 实验教学少, 且为数不多的实验内容多以心理测验为主, 与心理测量学实验内容部分重叠;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展实践性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有: (1) 紧密结合各课程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 案例分析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力争完善实验项目及内容, 增加新型实验方法, 引入各课程的学术新成果进行实验教学。

2 变态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实验教学形式改革

修改教学大纲, 将本课程实验学时由原来的4学时提高至18学时, 同时增加实践性实验环节, 包括心理门诊见习50学时, 精神卫生中心实习10个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重复实施的实验教学模式, 变设计性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教学形式有:

2.1.1实验室教学

将自然合班学生按每组12人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推选出组长和副组长, 负责该小组的实验和实践的联系工作。小组成员每四人再自由组合成三个"小单位"。实验室内的教学主要以小组为单位, 完成观看录像、案例讨论、模拟疾病、模拟教学等。

2.1.2 实践性实验教学

(1) 见习:每天安排2个学生去我校对外开放的心理咨询门诊见习, 了解常见变态心理的诊断和治疗;每天安排2个学生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见习, 主要负责预约接待工作, 熟悉大学生常见的变态心理的咨询流程。 (2) 实习:每个学生在大五都要安排至我校的教学医院实习, 熟悉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 (3) 研究型实践和第二课堂:由心理学教师指导, 心理学研究生带领本科生的从事科研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现场心理咨询、讲座、拓展训练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2.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案例讨论式、视频教学、学生模拟教学等。

2.2.1现以案例讨论式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案例讨论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 始终遵循以问题为中心, 即PBL教学法。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Mc Master医学院的医学教育[2]。通过问题的提出, 讨论和总结, 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掌握诊断、评估与治疗心理障碍的知识与方法, 将来卓有成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最后由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 总结案例中的关键点, 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 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 提示后续案例, 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 并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的书面报告。

一些教学研究发现, 实验实践教学中引进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同学间的协作[3]。案例内容一般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 并提出几个关键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上实验课之前, 学生需要预习教材, 查阅相关资料。在每个"小单位"充分讨论总结的基础上, 推举代表发言, 阐述本"单位"观点;接着小组讨论, 提问、质疑、辩论, 每次课结束前评选出一个最佳"小单位"和最佳辩手。实验后还需将讨论内容整理归纳, 撰写实验报告。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讨论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主动性, 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深入钻研的能力, 因而拓宽了思路,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胆量。李波[4]等的教学对照研究也证实了PBL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综合分析能力。

2.2.2视频教学即在实验室播放案例的视频, 使学生对某种异常心理有感性认识, 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上述的讨论式教学。视频内容涵盖了常见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 并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每学期更换案例。

2.2.3学生模拟教学即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章节进行教学准备与教学试讲, 使其熟悉教学全过程, 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教学完成后由其他学生评价教学效果。

2.3 实验考核方法改革

将实验成绩由以往占20%增加为40%, 实验成绩主要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2.3.1 案例讨论

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有无独到的见解, 独立思考, 语言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评价, 占实验成绩的20%;

2.3.2 实验报告

根据书写的质量、实验步骤是否清晰完整、实验结果结论是否合理, 讨论是否充分、参考文献的质量等, 占实验成绩的30%;

2.3.3 小论文

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变态心理学的某一专题, 检索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并对主要文献进行翻译, 在此基础上撰写短篇论文等。占实验成绩的50%.

3 变态心理学实验改革的不足之处

加强变态心理学实验教学有诸多的优点,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3.1 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容易出现"冷场"

学生大多数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面对新的教学方法时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 被动接受, 机械记忆,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性受到限制不高。所以教师应有控制全局的能力, 竭尽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2 讨论问题时课堂气氛的调节不易把握

有可能出现发言双方坚持己见, 甚至转化为无意义的争吵, 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控好讨论的节奏, 当讨论分散杂乱时, 要加以规范;当争论不休、偏离主题时时, 要及时引入正题。

3.3 学生撰写小论文及实验报告均需查阅大量文献, 但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限制了学生

这需要教师协调图书馆等相关部门, 给学生以最大可能的方便。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变态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变态心理理论的掌握, 学生能初步处理常见的异常心理问题, 且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具备了初步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对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

[2]卢方浩, 程志, 李光.形成性考核在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4) :438-439.

[3]衣桂花.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初探[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 43 (1) :80-82.

人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 篇3

第二个关键词是“科学”。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它们的共性在于科学性,它需要科学实验,也需要数据计算。心理学是一门理科,作为该专业的学生一般先是通过简单了解什么是心理学,然后再进行各个分支的学习,其中穿插着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统计实验的课程。这份书单,有几本书是给大家关于“科学心理学”的简单概念,剩下的多是讲述有趣的心理学分支,希望给大家一个科学而又有趣的心理学入门指南。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美)Roger R Hock著

译者:白学军等

出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简介:详细介绍了心理学领域中10个重要分支,共40项经典研究。

本书的副标题为: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心理学从哲学范畴中走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虽短,心理学领域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加深了人们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识。尽管如此,大众对“心理学”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一方面人们非常感兴趣,令一方面又觉得心理学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就会有厄运降临。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顾虑,不妨看一下这本书,通过深入了解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实验,最终明白科学心理学是什么。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作者:(美)Keith E.Stanovich

译者:范照 邹智明

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简介: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推广等,向“伪”心理学说“不”。

本书是澳洲心理系的必修教材之一,作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一部分。这本书不同于传统介绍知识的教材,更注重对心理学研究中基本思想的解读和挑战。这样的角度恰恰是国内大学教育所欠缺的,所以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不妨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加强一下研究思路和逻辑的培养。对于大众来说,了解一些研究的基本思想非常必要。比如:相关不等同因果。这样的逻辑可以挑战很多媒体对心理学研究的错误解读。

《发展心理学》

作者:(美)罗伯特·费尔德曼

译者:苏彦捷等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简介: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死亡的旅程解说。

在追求个性的年代,人们在标榜自己的个性时,往往有些狂妄之气。每个人确实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每个人也逃脱不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从生命开端到结束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中贴近生活和趣味性足的一个研究领域。书中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基础)、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如果对生命感兴趣,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自己充满好奇,也许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

《行为遗传学》

作者:(美) R·普洛明等

译者:温暖等

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人的发展是一场遗传和环境的博弈。

尽管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人是一场遗传和环境共同博弈的复杂产物。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环境,而忽略了遗传。人的出生所携带的基因,使人们具有某种倾向性,比如情绪更不稳定等,而在生活中,由于这类问题不可简单追溯,而忽略遗传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经典的科学问题——先天PK后天,吸引了很多科学家的脑力。行为遗传学,双胞胎设计以及家庭研究等,给这个问题的回答开拓了疆土。遗传行为学是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交互产生的综合学科,这本《行为遗传学》是该领域的大牛——R?普洛明的大作,可作为入门之选。

《进化心理学》

作者:David M.Buss

译者:熊哲宏等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从进化的角度解读人类行为,试图统一心理学各个分支的野心学派。

《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一个人的发展,《进化心理学》更像是人类群体的演化规律,追根溯源,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现代人类为何是如此的模样。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比如男女在择偶的时候看重什么,真的是坊间流传的那样“女人爱财,男人好色”?还比如,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配和孩子对婚姻关系的影响等。再比如群体内冲突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能够促进群体内的合作等。这些都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Buss作为该领域的集大成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人和群体的行为。

《追寻记忆的痕迹》

作者:(美)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罗跃嘉

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简介:有关于记忆的神经科学,心理学大家坎德尔的研究历程。

埃里克?坎德尔因在“神经系统信号传送”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本书不仅仅介绍了记忆的神经生物基础,更是坎德尔科学生命的自传。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认知神经发展的里程碑,从一个神经细胞,到神经细胞的联结,以及多个神经细胞联结而成的脑区,去寻找记忆是如何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和储存的。

在书中,一代科学巨匠也将自己的生平娓娓道来,出生于维也纳的他儿时便对记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跨越了多个方向: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对记忆的好奇成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此外,这本书的启示还在于心理学的“科学性”发展。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大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对复杂心理问题的“神经机制”拷问已是领域热点,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不妨从这本书开始。

《进化的大脑》

作者:(美)戴维·J·林登

译者:沈颖等

出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简介:有趣的脑科学知识科普。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心理学的定义颇有微词。很多人认为“心”理学应该更名为“脑”理学,原因在于脑才是人类行为的主宰者。这确实有一定道理,脑的生理复杂性以及在影响人类各种行为上的机制的复杂性,吸引了大批学者投入到脑科学的研究中来。近些年美国和欧洲等国都启动了关于“脑”的科研计划,对大脑的了解成为各国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这本书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林登写成的“脑”科普读物。从生理结构到功能结构,比如脑与学习与记忆、睡眠和梦境等,告诉我们脑是如此的复杂与好玩儿。

《思考,快与慢》

作者: (美) 丹尼尔·卡尼曼

译者:胡晓姣 李爱民 何梦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简介:大家之作,深入浅出全面了解人类思维。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因为在行为决策上的研究而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本书中,卡尼曼用很多有趣的研究告诉读者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大脑没有你想象中的理性。他提出了思维的“快”系统和“慢”系统。简单来说,可以讲“快”系统理解为本能、习惯和偏见等,“慢”系统则为理性、思辨和深入。人们在思考问题和形成看法时很多都是“快”系统和“慢”系统的结合,并且“快”系统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往往会做出非理性的思考和行为。

《社会性动物》

作者:Elliot Aronson

译者:邢占军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作品,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心理学众多分支中,社会心理学是最接地气儿的一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也许你意识不到,他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比如当所有人都坚持一个观点时,你会不会动摇自己的选择?外貌对求职有什么影响?如何说服他人?发生了暴力行为,围观的很多,为何真正伸出援手的很少?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关心的问题,并且在社会心理学家的努力下已经通过有趣和严谨的实验发现了很多规律,比如大家都很了解的从众、认知失调和鸡尾酒效用等。

《亲密关系》

作者:(美) 莎伦·布雷姆 丹尼尔·珀尔曼 罗兰·米勒 苏珊·坎贝尔

译者:郭辉 肖斌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简介:从科学实验中窥探友谊、爱情和婚姻的秘密。

虽然我们不能说“浪漫”地理解亲密关系是错误的,但是当人们试着揭开感情的神秘面纱,探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会发现很多规律,明白这些规律确实对我们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这本《亲密关系》就从吸引、社会认知、交流、相互依赖、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爱情、冲突与暴力等维度全面介绍了关于人与人亲近交往的实验研究以及发现,非常精彩。

《情绪的解析》

作者:(美)保罗·艾克曼

译者:杨旭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

简介:面部表情和情绪识别的“兵书”,美剧《lie to me》的科学顾问之作。

你看过美剧《lie to me》吗?惊叹其中Lightman对微表情的快速识别吗?本书的作者保罗?艾克曼就是美剧《lie to me》的科学顾问,也是情绪研究领域的心理学大牛。中国作为一个关系社会,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由此也非常重视察言观色的能力,因为有些话是不能说清楚的,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更好建立关系。但是关于非言语的信息传达,人们往往觉得其神秘莫测,更别说习得技能,本书则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情绪的由来、研究方法和如何识别他人情绪,以及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内容,全面系统介绍了“情绪”,不管是对情绪感兴趣,还是对如何习得识别情绪技能的同学,保罗?艾克曼将会带领你体验一次有趣和实用的情绪之旅。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篇4

案例分析:

某女,33岁,大专文化,某国企行政人员,未婚。

来访者在沟通中诉说从小性格内向,非常听话,一直表现良好,十分乖巧,也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不仅对学习要求很严,还特别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某同学,见了该同学,尤其紧张,害怕与该同学眼神接触,后来发展到只要见了男同学就非常紧张。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也因此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曾经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互相抚摸对方的生殖器,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同学,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普通男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对该求助者的分析与判断如下: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

内心体验:性焦虑;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自责、抑郁情绪体验 社会功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被破坏。

2、本案最可能的诊断: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按许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恐人症。

3、诊断的依据:

按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求助者冲突为道德性冲突,不属于神经症性冲突。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从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要求,(1)病程超过10年(从读大学开始),可评3分;(2)其精神痛苦程度,由于性道德冲突,使自己陷入焦虑、自责、恐人等情绪之中,可评3分;

(3)因情绪和行为问题,多次调动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受批评;年过30,仍无法进行恋爱。为此,工作、生活、严重受损,可评3分。

总分达9分,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惧症,进而发展为恐人症----社交恐怖。

4、鉴别诊断: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现有资料中未见钟情妄想症状以及相关的幻觉,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力图摆脱)若在进一步搜集的资料中另有所见,可考虑改变诊断。

5、病因分析:

童年无知的性好奇和性游戏受到惩罚后,内化为模糊的性道德冲突,这是童年早期经验,致病内在根源。在性成熟时,生理卫生课堂上,谈到青年人的敏感话题——性问题,此时,将童年期的、已被遗忘的性道德冲突激活,形成现实的性道德冲突,导致在性道德问题上产生自罪感,从而使他对异性交往产生心理障碍。

6、做为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确定咨询目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谈话法,启发她认识到早年性游戏的合理性以及惩罚后的性道德冲突的不合理性,使她确认当前的思维模式有误。使求助者理解到,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并建立合理认知模式的必要性,以及用合理的认知模式调整她的恐惧情绪、使用可量化的行为变化为指标,矫正她的不适应行为,是彻底消除自身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方法。从而使求助者同意并接受上述总体咨询目标。在求助者接受了总体咨询目标之后,告知求助者,该矫治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1)进行自我观察,并以内部对话方式使固有错误认知模式明朗化;2)认识错误认知模式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3)引导求助者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使旧认知模式通过吸收或移植或综合的方式转化为新认知模式,并使用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方式将新认知模式确定下来;4)用可量化的外部行为作为指标,将新的认知模式贯彻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最终矫治不良情绪,形成新的有效行为。

7、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1)主要方法选择与原理

对求助者比较有效的矫治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其理由是:求助者有早期形成的不良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后来的痛苦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都与错误的认知模式相关。为此整个矫治过程应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并辅以行为治疗手段,用行为治疗的量化手段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用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的。(2)矫治的操作程序

a.通过谈话,使求助者充分认识自身现有的行为与环境不相适应。

b.充分认识产生不适应行为的内在认知结构。

c.促使求助者改变固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初步接纳新的认知模式。

d.指导求助者在现实的生活中,以量化的行为为指标,通过新认知模式的运用——巩固——再运用——再巩固的过程,逐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体验和行为,最终达到矫治的总体目标。

注:新旧认知模式的转换有三种方式:吸收、移植、综合,在该矫治的过程中,结合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使用。(3)具体治疗阶段

(一)、心理帮助阶段: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具体矫治阶段分为:自我观察阶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有关变化的认知阶段。

a.自我观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求助者进行指导,使求助者改变原来的概念系统。求助者早期的性道德冲突及对自己不纯洁的评价是求助者内部对话中所包含的主要消极自我语言和自我表象,通过自我对话使求助者用与原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问题和症状,产生与原来的不适应行为或思想相抗衡的思想或行为。儿童阶段的性游戏属于儿童交往过程中是正常事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早年被母亲批评是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求助者内化了这种模式,也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而这样的认知模式是错误的。通过指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对话,了解其不适应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自己儿童期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不是羞耻的、不纯洁、下流的;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成人。评估效果的指标:

谈话法:通过外部语言表达,让求助者说出自己对认知模式的理解。b.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指导求助者通过自我观察的内部对话,建立起与原有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新的行为链。在这一阶段,通过内部语言的转换引导,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根据新的概念以一种更有效的应付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在这阶段,使求助者自己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强化新建构起来的认知模式,并以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帮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一方面自己不应用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儿童时期的行为,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知道童年的事情,也不会说她下流,说她不纯洁而拒绝和她交往的。并以此而鼓励求助者与人交往。

评估指标:通过外部语言,让求助者说出新的认知模式;观察求助者的行为,看旧有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按新认知模式行事。c.行为改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求求助者每天都按照新的认知模式做出相应的应对行为,在新行为的塑造中,可使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即逐步改善求助者回避他人的行为。可实施的行为改变阶段有:见人能感到放松;能与他人交谈;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等;可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求助者的良好行为,并鼓励其继续下去。评估指标:观察求助者行为,看求助者是否有效实现每阶段目标。

(二)、巩固提高阶段:

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使新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进而改善求助者的基本症状,改善求助者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评估指标:观察法,观察求助者是否将有效行为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4)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a访谈法:求助者自述咨询后的认知模式、情绪状况及行为状况 b观察法: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有建立稳固的合理的行为模式,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

变态心理学 篇5

同学们:

实验报告上的“实验时间”,暂时不要填写哈!!

实验内容:

1、看到患者的同学,就先分析症状(症状名称:症状表现),再做初步诊断!

2、没有看到患者的同学,就根据医生所表述的东西,写你的实验过程心得体会!

3、两个实验的实验名称和实验目的,填写信息如下:

4、星期天,请大家把填好的实验报告,交到学习委员处,周一再转交给我,这个实验成绩,要计算入这次的期末考试成绩的!!

实验二

(实验名称)观摩神经症的临床特点

实验目的:

1.学会阅读和分析精神病院患者的病历和病程记录;

2.了解接触精神病人和对精神病人进行最一般的精神状况检查的方法;

3.熟悉心境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

4.熟悉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

实验步骤:

1.参观精神病院及病房,对病房的管理制度与规则和病人一般的生活情况作初步了解;

2.较全面和仔细地阅读病人的病历;

3.由教师示范接触病人和让病人表现需要观察的症状;

4.由同学独立地接触和检查病人,并作好记录;

5.对所掌握的病人的的各方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出实习报告,并提出自

己的看法和观点。

实验三

(实验名称)观摩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

实验目的:

1.掌握接触精神病人和对精神病人进行最一般的精神状况检查的方法;

2.熟悉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特点

实验步骤:

1.较全面和仔细地阅读病人的病历;

2.由教师示范接触病人和让病人表现需要观察的症状;

3.由同学独立地接触和检查病人,并作好记录;

变态心理学 篇6

区别 想必大家都知道可能会懂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探究的范围,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存在教育心理学,而教育心理学 又涵盖了儿童教育心理学,大家可能会混淆这三者,表面看大概都是心理学但是它们是不同的,他们之间有着联系和区别,来听听河南宏鹏教育的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周老师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的讲解吧,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普通心理学是其他分支类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也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 篇7

萨蒂奇在1968年《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中对超个人心理学概念做了最早的定义:他说:“超个人 (或第四势力) 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正在形成的一种势力的名称, 一群心理学家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对人类的终极能力和潜能问题感兴趣, 但这种问题无论在‘第一势力’即实证主义或行为主义、‘第二势力’即经典精神分析那里, 还是在‘第三势力’即人本主义心理学, 都没有得到系统的考察。正在形成中的‘第四势力’, 即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如下主题的科学研究和负责任的实践活动:成长、个体和种系的元需要、终极价值、统一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入迷、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其快乐的境界、神奇、终极意义、自我超越、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体与种系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的人际知遇、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大限度的感性觉知、反应和表达, 以及一些有关的观念、体验和行为。”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 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 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 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 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 故在西方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布根塔尔等四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公认领袖和主要代表, 其主要观点是:

(一) 坚持以人的经验为出发点, 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

(二) 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 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

(三) 坚持以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 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四) 坚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内容, 强调实施心理治疗、教育改革、犯罪防治和社会改造。

在这种形势下, 以人为本、注重研究和开发人的潜能的超个人心理学的产生就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主流心理学科学主义传统的一次重大变革, 又是促进心理学回归于人性科学的一种理论思潮”。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超个人心理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哲学基础方法论和研究对象的确定为超个人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超个人心理学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 在宏观的理论思想方面, 超个人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在哲学基础方法论、对人的本性的看法等方面, 二者都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继承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传统, 反对禁欲主义, 主张以人为本, 强调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使人得到充分发展。同时,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价值, 主张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个性, 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发展主题的重要心理学来源

自我实现心理学所倡导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人类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会带来幸福感。越是高层次需要得到满足, 产生的幸福感也就越强烈、越深刻。

当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适当满足以后, 人就会进入人生的至高境界———自我实现的美妙幸福状态。这种状态又叫做“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有19个普遍特征, 其中包括暂时性的时间和空间定性失调, 强烈的奇妙和敬畏的感觉, 极度的幸福, 以及在宏伟的宇宙面前抛开畏惧和防备。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理论较系统地论述了个人成就的体验, 是超个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源泉。超个人心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马斯洛的观点, 认为个体的心理和精神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发展阶段实现的,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 个体对自我的概念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同时, 个体还能借助高峰体验预见在这个阶段之后的未来发展。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特质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性格特征主题的重要心理学来源

根据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对人格的多年研究, 我们认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15个方面的特征, 应该可以看成健康人格的积极人格特质。它们是: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 对于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行为的自然流露, 以问题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特性, 对于环境的相对独立性, 欣赏的时时常新, 较多的高峰体验, 深沉的社会情感, 精粹的私人关系, 民主的性格结构, 区分手段与目的, 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创造力, 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四)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及方法论为超个人心理学理论方法的创新奠定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布根塔尔等人提出了人性本善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受辅者中心治疗法和教育改革论;为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 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反对心理学刁形洲, 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 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 实现实验和经验两种范式的统一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 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为超个人心理学理论方法的创新奠定基础。综上所述, 我们在论述超个人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概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超个人心理学的的重要理论来源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四、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展望

超个人心理学从建立之初, 就力图整合心理学的各派力量, 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对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全面讨论。它甚至也提出建立科学的超个人心理学的设想, 这种设想的内涵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这种研究范式具有强烈的整合观, 具有深刻包容性, 也代表超个人心理学的一种学术追求和理想。超个人心理学不但以其整合性的研究取向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从而成为心理学科发展的新趋向, 而且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乃至跨越自我的新途径。面对现代社会伴随科技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致力于提升人类的心理层次, 跨越自我, 走向“真我”, 以塑造适应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更健康、更自然, 也更完美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超个人心理学崛起的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年第9期。

[2]Sutich, A.J.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History and definition[A].In Boorstein, S. (Ed.) .T 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C].New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 ress, A lbany, 1968.

[3]杨韶刚:《超个人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

[4]郭永玉:《两种人本心理学的辩论》, 《心理学探新》, 2002年。

[5]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变态的索取 篇8

案件一

富姐“情色消费”“相约自杀”

2004年8月上旬,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一起奇特的“情色”人命案,该案涉及一中年女性和一青年男子离奇的“相约自杀”,而最终死去的青年男子却又给人们留下了究竟算自杀还是他杀的一串问号。记者特别赶赴当地,探访这串问号背后的隐情。

日记“遗嘱”暴露隐情

2003年4月4日,中粮发展有限公司驻深圳办事处青年员工高云翔突然失踪。

高云翔,男,28岁,身高185厘米,在中粮深圳办事处从事报关工作8年。由于其身材高大,英俊洒脱,同事们给他起了个“巨人”的绰号。高云翔失踪后,公司派员到高的租住处深圳市罗湖区文锦北路龙尾坊11号房701室“守株待兔”,并从高云翔的熟人、朋友处及可能落脚的地方四处寻找,仍杳无音讯,便向当地翠竹派出所报案。

警察打开高云翔的房门后,发现高云翔仰卧床上,满脸血迹,已经死亡。警方在尸检后判断高云翔“系带棱边棱角的钝性物体多次作用造成严重颅脑损伤而死亡。”

在现场勘查中,警方发现了高云翔遗物中有一个精致的笔记本。在2003年1月9日的这页日记中,高云翔写了这样一段话:“将来如果有一天我意外死亡,与任何人无关,本人所有财产全部留给父母……”经技术鉴定,确为高云翔的笔迹。

案情似乎真相大白:高云翔的死属于自杀,这页日记表明他至少3个月前就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实际上是一份“遗嘱”。

但有三大疑团令刑警们困惑:精神正常、风华正茂的“巨人”为何要自尽?被害人也许可以自行打击头部一两次,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钝器连击自己5次直到把自己打死。而且既然想自杀,那么日记中“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隐含着什么意思?

警方在调取高云翔的电话清单后,发现他与一神秘中年妇女的手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办案人员顺藤摸瓜直扑深圳市福田区越庆小区,找到了一位叫林湘意的41岁的阔太太。令警方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高云翔死亡的当天,林湘意曾一口吞下130粒安眠药企图自杀,后被发现捡回一条命。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林湘意出人意料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高云翔可以说是我杀的,也可以说他是自杀。”

全职太太“情色消费”

林湘意是湖南平江县人,22岁那年嫁给深圳一位身家过千万的建筑商,并生育了3个女儿。然而繁忙的丈夫和奢华的生活并不能填补这位豪宅里的全职太太的精神空虚。由于无聊,林湘意常常出入深圳的娱乐场所。在越众集团歌舞厅,林湘意邂逅了高云翔,两人“一见钟情”。在高云翔再三表示不介意林湘意比他大13岁并且是3个孩子的母亲后,林湘意迅速给高云翔租了一套房子,并出资购买了齐全家俱,正式同居了。那一年林湘意34岁,高云翔21岁。

此后,林湘意不仅给高云翔炖汤、洗衣、生活上细心关怀,而且在财力上也慷慨资助。除了经常给他买名牌衣服和烟酒外,还赠送价值8000多元的罗马表一对、价值5800元的白金钻戒一个,将高云翔包装得很“上档次”。高云翔每次回老家的路费都是由林湘意支付。

在同居的前三年时间里,林湘意一直把这样的关系作为一种 “消费”,并且觉得这样的“情色消费”非常美好。因此除了丈夫回家尽妻子义务外,林湘意大部分时间都在与高云翔销魂。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她还敢带着高云翔在社交圈内出席酒会,看到其他女人嫉妒的眼神,林湘意感到春风得意。

痴情男子疯狂逼婚

林湘意对高云翔由爱到厌,是沿着一条情感勒索的绳套的逐步收紧而产生的。 1998年初的一个夜晚,高云翔对林湘意第一次发出了“一生一世在一起”的“信号”。当时的林湘意还不知道这话的真实含意,随声附和道:“好!我愿永远陪伴你!”

不久,高云翔又对林湘意示意“单位同事介绍了两个女朋友”,当时林湘意心生醋意,高云翔伺机表白“这一生只爱你一个,恐怕再也接纳不了其她女人。”如此经过几个月的“铺垫”之后,高云翔终于在1998年的秋天,表示要和林湘意结婚。林湘意的心情非常复杂,高云翔的真情告白让她感动,但她却压根儿没想过逃出“围城”,高云翔对她来说只是一种排遣孤独的“消费”而已。林湘意表示“需要点时间考虑”。

为了敦促林湘意痛下“决心”,高云翔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一方面对林湘意更加体贴呵护;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挤压她的“生活空间”。甚至当林湘意的丈夫从外面回家后,他也要故意约她赶到出租屋与其同床共枕。

为了打消高云翔的“转正”念头,林湘意也展开了“抵抗运动”。她大把大把地送钱给他,意在“花钱消灾”维持现状;与此同时,她走马灯式地帮助高云翔介绍女朋友,希望籍此脱身。这种“拉锯战”持续了两年,高云翔不仅没有退却的意思,而且加大了“力度”,开始从外部环境入手“造势”。

2000年春天,高云翔正式向单位和朋友宣布:“我已经有了女朋友,现在准备买车买房筹备婚礼。”一个多月后,高云翔赶回甘肃兰州老家,向亲人征求对自己婚事的意见。当父母和姐姐知道高云翔的情况后,全家人异口同声反对。但此时的高云翔早已铁了心。

看到高云翔大张旗鼓地操办“婚事”,林湘意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2001年是高云翔“索婚”的第三个年头,被逼无奈的林湘意曾想到了离婚,但最终她发现自己无法离开家庭,于是换掉手机号码,躲避高云翔。此举让高云翔近乎疯狂,半夜里高云翔的电话一遍又一遍地打到林湘意家里,林湘意的三个女儿被电话骚扰得无法安宁。

“林湘意,你给我马上出来,否则别怪我不客气!”2002年秋的一天,高云翔跑到林湘意的住宅楼下大喊大叫,令林湘意胆颤心惊。为了不让家人发现她的隐私,她只好违心地表示“我同意嫁给你”。

“相约自杀”变成“他杀”

这一次高云翔限定了林湘意抛弃家庭的期限,并威胁林湘意如果再玩弄花招,就杀她的全家。林湘意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到了“规定期限”的这一天,林湘意没有到高云翔的出租屋报到。当晚,她收到了高云翔发来的手机短信:“看在我俩同居8年的情份上,我再宽限你三天时间,过期不候。”

三天后,2003年4月3日晚9时许,林湘意踏进高云翔的出租屋质问:“八年来,我花在你身上的钱达数十万元。我把女人所有的一切都给了你,你为什么要苦苦相逼将我赶上绝路?”而高云翔却出奇地平静,将林湘意抱上床。当晚两人发生了两次性关系,凌晨时分,高云翔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铁锤,让林湘意做出选择,“要么,明天你起诉离婚;要么,今晚用它作个了断。”林湘意表示选择第二个方案,等待高云翔手起锤落,给8年噩梦划上一个句号。但高云翔却说:“今晚我想和你一起死去,在人间结不了婚,在阴间也要成为夫妻,你愿意吗?”为了解脱,林湘意当场首肯。于是高云翔取出130粒安眠药,提出林湘意先服药,他跟着用铁锤自杀。林湘意表示:“我死了,怎么知道你会履约?既使你讲信用,你怎么能够保证一定能锤死自己呢?” 高云翔认为林湘意说的有道理,沉吟片刻后说:“这样吧,我先用锤子自尽,如果锤不死,你帮补几下,然后你再喝药自杀,如何?” 在得到林湘意应允后,高云翔坐在床边抡起铁锤,对准前额猛击三下,顿时鲜血溅在地板、墙壁和林湘意的裙子上,昏倒在床上。此时此刻,恩怨情仇一起涌上林湘意的心头,她用被子将他的头盖住,捡起铁锤对准尚在呼吸的高云翔头部砸了两锤。

4月4日凌晨6点,林湘意给丈夫及三个女儿写“遗书”,告知了家中所购股票的种类、数额、市值及存折密码。叮嘱丈夫今后对女儿悉心培养,嘱咐女儿们好好念书。林湘意还给警察也写了一封“遗书”,控诉了高云翔几年来对她进行的无休无止的“感情勒索”,并逼她走上“自尽”的道路……写完遗书,林湘意打的来到华侨城沃尔玛商场,将130粒安眠药全部吞下,趴在商场门前的餐台上昏迷过去,被人及时送进福田区医院。

2003年12月2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林湘意犯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处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附带赔偿受害人高云翔亲属死亡补偿费、丧葬费等共计10.45万元。

“我不服!”林湘意以自己无罪为由向广东省高院提出上诉。《上诉状》称:“虽然我与高云翔同居八年有过错,但那只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高在疯狂逼我结婚无望情况下,和我‘相约自杀’,两人都写了遗书,我至多只是协助他完成了遗愿,并非我故意剥夺他的生命……我也是受害者……” 2004年8月上旬,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二审。对于高云翔的死,司法机关无法鉴定出究竟是他自击的三锤还是林湘意帮忙的两锤所致,到底是哪锤定音?如果林湘意不“帮忙”,高云翔会不会死?林湘意给高云翔“帮忙”补的两锤到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是在终审判决前留给人们的一串硕大的问号,而这问号所表示的并不仅仅是案件的未知结果,它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思考。

案件二

情人偷拍“床戏”该当何罪

掌管数亿资金的信用社主任对“情人”一毛不拔,妙龄女子红颜一怒自导自演“床上戏”,先进器材炮制的照片逼得主任要跳楼。只是女主角落网后,却无法定罪量刑。新的法律条款产生的新的法律问题让记者在深入采访后发现,本案有了另一种意义。

“身体投资”分文未得

何美,女,今年26岁,广西钦州市人,曾出任过一家知名品牌的钦州形象大使。2000年3月初,当时22岁的何美与时任钦州市某信用社主任的冯作喜在一次饭局上萍水相逢。20出头的妙龄女子和40多岁的“成功”男人立即擦出火花,不到一周便成为地下情人。

何美认为自己傍上了一个金融官员便有了靠山,此后可以吃穿不愁,付出的青春一定会有丰厚回报。但同时,见过世面的何美又很看不起那些拿自己和男人的钱直接做交换的女人,认为自己是有“品位”有“层次”的,因此她从不主动向冯作喜索要任何钱物,她相信权高位重的情夫会主动进行“爱情投资”,这种感觉才是她所需要的。

但事与愿违,每次约会,冯作喜只知道对她的人进行“索取”,却从无“表示表示”的意思。一晃半年过去,冯作喜从来没有给何美买过一件礼物。何美憋不住,曾旁敲侧击地考验过他,提出“商场有一种很时尚的发卡”,让冯作喜“一起去看看”。不料冯作喜打着哈哈说:“现在的女孩还有哪个戴发卡?太老土了。”

不久,何美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她认为这次该是冯作喜可以好好“表示”的时候了。岂料,冯作喜用小车将她送到医院后,以“马上要开会”为由立即走人,连挂号费也没有替何美支付,令何美感到非常“受伤”。

对冯作喜的主动“表示”完全没了指望后,何美决定向这位“不懂风情”的“恋人”直接开口,于是便以开办服装店的名义向冯作喜伸手“借钱”。冯作喜坦言自己在家只是“卫生部长”,财权全部掌握在老婆手里。凭心而论,冯作喜的坦白并没有欺骗何美。冯作喜虽在单位呼风唤雨,掌着财政大权。但在家,他的工资、奖金和福利每月全部上交给老婆。而自己的烟钱和零花钱则实行“收支两条线”,另行向夫人打报告申请拨款。他对何美之所以一毛不拔,的确因囊中羞涩。但何美不相信堂堂一个信用社主任的口袋真的是瘪的,也决不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于是何美对冯作喜软硬兼施,无奈之下冯作喜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折衷办法:以何美的名义到信用社贷款5000元,如果何美生意亏本无力偿还,他担保偿还本息。何美这才破涕为笑。

半年后贷款到期,何美表示无力还贷,让冯作喜履行诺言还贷。没想到冯作喜却不承认自己答应过为何美担保。何美对冯作喜的“健忘”大为不快,扭头就走。冯作喜这才表示“会想办法”。 由于信用社员工都知道何美是主任的“情人”,碍于主任情面从不催她还贷。何美便慢慢将贷款之事遗忘了。但是2003年4月下旬,上级部门开始检查信贷,冯作喜旧话重提让何美还贷,并再次对担保一事表示“健忘”。何美与冯作喜发生剧烈争吵后提出了分手,并关闭了手机,从冯作喜的视线中消失。

“失恋”后的何美很不甘心,觉得自己付出了好几年的青春,虽说傍了个金融官员却分文未得,越想越感到“吃亏”。于是她萌生了治一治冯作喜的念头,让这个一毛不拔的主任“放点血”。考虑到自己一个弱女子势单力簿不是冯作喜的对手,为了报复,何美闪电般地投入到一个叫洪森的男人的怀抱,打算借别人的力量让冯作喜“拔毛”,以解心头之恨。

导演“床戏”请君入瓮

洪森,男,现年41岁,广东电白县人,曾当过兵,退伍后在广西钦州做生意。洪森听了何美的“哭诉”以后,当场表示要用拳头去教训冯作喜。何美不同意,认为如果洪森出手太重,将冯作喜打死打伤,他们就要坐牢,而想办法让他“掏腰包出血”,教训教训他,“他会更难受”,要让他知道,“女孩子不是白玩的”。

于是何美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针对冯作喜贪色这一弱点,她假装与冯作喜重归于好,上演一出美人计,用摄像机偷拍两人发生关系的镜头,以此套牢冯作喜,让他“忍疼割肉”。洪森经过思想斗争,为了讨何美的欢心,答应协助。

2003年9月6日,洪森与何美在广西合浦县碰头,两人商议决定由何美表演“床上秀”, 由洪森再网罗两名帮手负责偷拍、制作画面。

第二天,洪森将同乡赖强和丁浩招募到旗下,三人直奔广州,在专用商店购买了微型摄像机、接受器、照相机、胶卷等作案工具。9月9日赶赴钦州后,在钦州一家高档宾馆预订了418和318两个房间。之后,何美与洪森在318房间将微型摄像机安装到位,通过调试无线接收器及拷贝制作设备,证实效果不错。一切准备就绪。9月10日下午,何美拨通了冯作喜的手机。与“情人”重逢的喜悦冲昏了冯作喜的头脑,接到电话后,冯作喜丢下工作直奔该宾馆318房间。有备而来的何美施展出浑身伎俩,竭尽所能地让冯作喜在摄像机镜头下做出种种不堪入目的动作,而这一切又通过接受器传到上层的418房间。洪森等三人快速按动照相机快门,翻拍电脑画面。

尽情“享受”后的冯作喜依然是老样子,既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丝毫温存,临走时扔给何美3元人民币,让她打的回家。送走冯作喜,咬牙切齿的何美将冯作喜付给她的这唯一一次“小费”扔进了垃圾筒。

第二天,就在冯作喜尚没有从昨天的销魂中回过神来时,却接到了一个陌生男人的电话,“指示”冯作喜“必须保持手机24小时开通”后,对方咔嚓挂断了电话。

一周后,电话再次想起,对方通知冯作喜“有一份特殊礼物送到了信用社的值班室”,让他去取。

冯作喜担心自己得罪了谁,对方给他送的是“礼品炸弹”,自己不敢去取,安排下属帮他到值班室取出“礼包”。“礼物”是一个报纸包裹,冯作喜在打量很久并排除了是“炸弹”的可能性后,关上门用手轻轻捏了一下,认为可能是客户进贡的“感谢费”。于是当晚,冯作喜兴致勃勃地将“礼包”带回家,当着妻儿的面打了开来。打开报纸的一瞬间,全家人惊呆了:26张不堪入目的照片撒满一桌子!

妻子一怒之下猛抽冯作喜的耳光,读初中的儿子羞愧难当,夺门而出消逝在夜幕中。直到此时,冯作喜才知道自己掉进了何美设下的陷井。但他不敢报案,害怕自己的官运会因此终结。当天半夜,电话打进冯作喜的家里,电话里充满了威胁声,冯作喜怀疑是何美通过当地黑社会所为。这一天后,冯作喜每天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有时连班也不上,夜晚经常从恶梦中惊醒。而妻子经受不了这种打击与折磨,精神恍惚,心率失常,血压升高而住进医院。儿子因担心黑社会报复,躲到亲戚家借宿,冯作喜的家被搞得支离破碎。

妻子出院那天,冯作喜将妻子从医院接出来刚到自己家楼下,黑暗处突然闪出三个陌生男子,威胁道:“女孩子不是白玩的,你小心点!”惊魂未定的冯作喜回到家后,情绪突然失控,一头冲向阳台,想跳楼以求“解脱”。妻子死死抱住他的腿,才救了他一命。在妻子声泪俱下的哀求下,冯作喜才走进了钦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

定罪量刑产生疑问

2003年9月29日凌晨1时许,钦州警方将4名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而冯作喜也因这场风波丢了乌纱帽。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此案侦破后在法庭上的定罪量刑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难度。

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时,对于何美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产生了争议,有人认定何美等人构成了“敲诈勒索罪”。何美辩驳:“我并没有敲诈冯作喜一分钱,我只是想治一治这个玩弄女性却一毛不拔的色鬼,逼他履行当初给我在信用社做担保的法律义务。” 检察机关在审查后认为,冯作喜的确作出过贷款担保口头承诺,有义务偿付5000元的本息,何美等4人并不构成敲诈勒索罪。但检察机关同时认为何美等人涉嫌构成“非法使用窃照专用器材罪”。理由是,何美、洪森等人使用的微型摄像机、接受器等高科技设备,是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海关等在侦破敌特和刑事案件中的专用偷拍工具,这些工具其他公民与机关无权使用。何美对此不服,她理直气壮地辩驳:“既然这些设备在普通商店有售,凭什么说它们是专用的?我们购买的只是商品,并不触犯法律。”

“非法使用窃照专用器材罪”是刑法修改后的一个新罪名。因此案在全国尚属首例,顿时难倒了司法机关:何美等人到底有没有罪?如果有,应该以何种罪名起诉?为慎重从事,当地司法机关于2004年8月中旬对何美等4人全部取保候审。对那些热衷于捉奸、性勒索、商业间谍、私家侦探等惯用窃照专用器材的群体,这个案件令人们将用法律的眼光和法律的角度对这些群体进行认真探讨,这也许就是这个案件的另一个意义。

编后 :

索取是人的本能,而给予不是。因此当一个人不清楚给予和索取的关系的时候,他就不懂得如何选择合理给予作为合理索取的基础,因此他的索取往往是自说自话和一厢情愿的。上述两个案例虽然都至今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结果,但却很“形象”地具备了社会意义,当然代价似乎大了一点。

在这两个案例中几乎没有受害人,四个男女都因为弄不清楚给予和索取的问题而跟着本能走,结果自作自受。林湘意需要索取安慰和陪伴,以填补空虚的心灵,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千百种,但她错误地选择了“花钱买情”这个方式,当钱和情成为因果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不是这样便会是那样。高云翔要索取婚姻,他完全可以通过寻找一个合适的对象付出真诚的情感来获得。高云翔已死,死无对证,姑且让我们相信他对林湘意是一番真情,但这番真情却错误地付出在一个有三个孩子的有夫之妇身上,索取自然成为一种奢望。何美要索取金钱,这同样无可厚非,只是她却将自己的青春和身体当作了本钱,如此大的付出却没有回报,心态必定失衡。而冯作喜可以说是四人中最“清醒”的一个,他很清楚自己不能给予,他犯的错误是在不能给予的情况下却要索取。

上一篇:中班月区域活动计划表下一篇:管理思想史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