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川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四川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篇1

四川宝兴县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价值

宝兴县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种类多,品种齐,与宝兴县其他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是宝兴县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宝兴县旅游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地质科学考察价值.

作 者:周家云 朱创业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00424(3)分类号:F590.3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 开发价值 宝兴

四川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篇2

笔者曾于2001~2003年参与主持四川盆地西缘优质锰矿资源评价工作, 对位处四川盆地西缘北段的平溪式锰矿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在综合研究该类型锰矿形成的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对其开发利用途径及资源潜力进行分析, 以供部署区内未来的勘查开发工作参考。

2 区域地质背景

平溪式锰矿, 指位于四川盆地北西缘、赋存于下寒武统邱家河组地层中的沉积受变质及后生改造成因的锰矿类型。在大地构造上, 处于松潘-甘孜推覆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接合部的后龙门山滑脱-逆冲推覆构造带。区内中元古界通木梁群组成晋宁褶皱基底, 盖层有晚元古界震旦系和古生界寒武系、志留系和泥盆系等地层;岩浆活动主要有青川轿子顶晋宁期及晚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区域构造线总体呈北东向的展布格局。区内地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总体由老至新变质程度减轻。

区内含矿地层展布受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 主要集中于平武县石坎-青川县东河口一带, 呈北东向展布 (见图1) 。以Mn为特征的Mn、Cu、Pb、Zn、Ni、Co、Fe组合化探异常, 大多伴随着邱家河组出现, 呈现出因地球化学的趋同性而伴生元素组合的富集趋势。

3 平溪式锰矿成矿特征

3.1 锰矿类型及产出特征

根据矿石特征, 区内锰矿划分为次生氧化锰矿和原生碳酸锰矿两种类型。前者是原生矿体或含锰层之浅表部分, 遭受次生氧化富集和淋滤形成, 以保持原状的锰帽型为主, 有位移的淋滤型次之, 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后者为原生沉积形成, 处于未受氧化的深部地段。

(1) 碳酸锰矿沿寒武系邱家河组砂泥岩相与硅质岩相的过渡部位产出, 与上下岩层呈沉积接触关系。

矿石具显微花岗变晶结构和镶嵌结构, 条带-层纹状构造, 该构造由Mn质条带或纹层与脉石条带或纹层相间排列组成, 条带、纹层厚度约1~5mm。

矿石有用矿物以钙菱锰矿为主, 锰方解石少量;脉石矿物以石英、玉髓为主, 少量方解石、石膏、绢云母、黄铁矿、碳质等。

矿石化学成分:Mn最高22.46%、最低14.10%、平均16.10%, TFe最高9.33%、最低3.98%、平均5.11%, P最高1.04%、最低0.04%、平均0.245%, Si O2最高33.58%、最低6.14%、平均24.55%, Al2O3最高1.07%、最低0.26%、平均0.75%, Ca O最高16.71%、最低4.10%、平均13.51%, Mg O最高3.65%、最低0.28%、平均3.21%。平均Mn/Fe为3.15, P/Mn为0.015, (Ca O+Mg O) / (Si O2+Al2O3) 0.66。

矿石类型为高磷低硫偏酸性中低品位碳酸锰矿石。

(2) 氧化锰矿包括锰帽型和淋滤型。前者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沿寒武系邱家河组含锰岩系顺层产出, 规模较大, 是区内最主要的成矿类型;后者呈脉状、囊状沿断裂构造产出, 规模较小。

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晶结构为主, 隐晶质结构次之。矿石构造主要为条带-层纹状构造, 次为脉状、团块状、块状等构造。

矿石矿物成分:含锰矿物以软锰矿、硬锰矿为主, 次为偏锰酸矿, 少量褐锰矿, 偶见残留的菱锰矿。脉石矿物以石英、玉髓为主, 另有方解石、褐铁矿、绢云母、重晶石、石膏等。

矿石化学成分:Mn:10~40%、平均20~25%, TFe:3~19%、P:0.10~1.51%、Si O2:13~70%、Al2O3:0.29~3.14%、Ca O:2.0~5.0%、Mg O:0.2~0.6%, Mn/Fe为1.9~3.9, P/Mn为0.009~0.03。

矿石类型属高磷酸性中高品位氧化锰矿石。

3.2 锰矿的形成条件

3.2.1 含锰岩系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含锰岩系为寒武系邱家河组地层中的以硅质 (板) 岩作为顶底界的含锰砂板岩段。其原岩包含两个碎屑岩 (砂泥岩) 相-硅质岩相的沉积组合旋回, 含锰层位于碎屑岩相和硅质岩相过渡部位。

经对含锰层岩相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 含锰岩系的厚度大小与矿化的富集程度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了含矿岩系及其形成时的古地理条件对成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本区锰矿以沉积成因为基础, 初始沉积的含锰岩层或矿 (化) 层是形成可工业利用锰矿的前提和基础。

3.2.2 改造作用与成矿

岩矿石的物质组分及结构构造特征反映了本区变质程度的轻微, 其变质条件相当于低绿片岩相。这一阶段对成矿的影响仅限于对沉积岩 (矿) 石发生重结晶为主的变质作用, 使其锰质趋于富集, 但改造非常有限。

表生氧化作用对区内成矿影响最大, 对矿化富集起了关健作用, 得以形成工业矿体, 这一阶段使原矿物质组分发生了很大变化, 形成了以软锰矿硬锰矿为主的氧化矿石。

4 平溪式锰矿开发利用途径

平溪式锰矿原属难选矿石类型。但在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 对其开发利用有实质性的突破或进展, 并已通过企业生产获得较好的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对氧化锰矿, 可采取焙烧还原法的加工工艺, 其流程见图2。

对原生碳酸锰矿, 通过采用直接弱磁选-强磁选工艺流程 (图3) , 可获得锰精矿和铁精矿, 锰精矿达到了冶金用锰五级品标准;或采用浮选-焙烧流程, 可获得达到国标冶金用锰A类A5品级Ⅱ组或A6品级Ⅰ组标准的锰精矿。

但总的来讲, 其矿石的选冶流程还需进一步改善, 以获取更经济合理的回收效果。

5 平溪式锰矿资源潜力分析

5.1 目前具工业价值的锰矿资源预测

在本区, 含矿地层寒武系邱家河组出露面积约70km2。在该地层中, 有较稳定的两个含锰层位展布, 受沉积作用的控制。在沉积阶段, 形成的Mn品位多为10%左右的贫矿或矿化层, 局部出现含Mn:14~16%的矿层。但这一阶段区内含锰岩层中已积聚了数千万吨的锰金属物质。在后期主要是表生氧化作用改造下, 受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 在有利地段, 其贫矿或矿化层富集形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体, 而其分布一般在地表以下斜深20~50m范围内。

在本区域, 经对已评价的主要锰矿床的综合统计, 估算的氧化锰矿石资源量在800万t左右。除此而外, 已知矿产地外围尚有数个沿含矿层产出的地表延伸数百米至数千米规模不等的分散矿体展布。根据这些矿体的规模推测, 其氧化锰矿石资源量有200万t以上, 加上已评价的主要锰矿床估算的资源量, 整个平武石坎-青川东河口地区, 其具工业价值的氧化锰矿石资源量在1000万t以上。

5.2 区内锰矿资源潜力评估

在区内, 地表氧化带深度一般在20~50m内, 大量的为地下深部的原生矿或矿化岩, 因此地下原生沉积的菱锰矿是区内未来资源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1975~1976年, 冶金602队在平武石坎 (马家山) 的局部地段, 对原生矿开展深部评价工作, 经少量钻孔控制, 共求得碳酸锰矿石资源量近200万t。

由于在寒武系邱家河组含锰层中, 其沉积的菱锰矿石品位普遍较低, 除部分地段 (一般在地表氧化矿显示较好地带) 有矿层存在外, 大量为未达目前工业指标要求的矿化层存在。若未来对原生矿的工业指标要求下降到含锰10%, 则本区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吉林省地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篇3

关键词:吉林省;地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一、自然地质概况

地质旅游资源是指地质遗迹中,具有可观赏性,能夠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遗迹,包括名山大川、自然风光、古人类化石、古人类遗址、剖面、溶洞、人类发展遭受自然灾害所产生的遗迹等等。因其蕴含着地球演变的发展历程,因而具有稀有性、独特性、科普性以及观赏性等特点。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位于东北中部。地势上东南处高、西北处低,以贯穿省内的大黑山为划分界限,将吉林省分为长白山地以及松辽平原两部分。从地貌来看,省内主要有火山地貌、冲积地貌、侵蚀地貌等多种类型。省内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影响。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省内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抚松国家地质公园、靖宇火山矿泉群国家地质公园、四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四平山门中生代省级地质公园等多处。

二、空间特征分析

(一)空间分布

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吉林省产生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质旅游资源。从各个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大致呈现出三条带状区域。东侧以延吉-通化-集安为中心,主要地质旅游资源以山地峡谷景观为主,有长白山火山、锦江大峡谷为主要代表景观,分布在长白、抚松、安图、延边等地。西侧以白城为中心,中部主要集中在辽源、四平、长春。在景观分布特征上,也各有特色。在东部主要以山地、峡谷景观为主,长白山火山是这一地区典型代表,西侧以河流、湖泊、湿地沼泽遗迹为主,如松花湖、月亮泡湿地、莫莫格湿地、查干湖和向海湿地等。中部地质旅游资源分布较密集,长春、吉林两市资源丰富,磐石、通化资源数量也较多。东部以新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有关,地下溶洞较多。在三个区域中,东部溶洞因其独特的形态及发育过程,吸引力高,因而开发价值也较高。吉林省内较大的溶洞主要有哈达山仙人洞、大安溶洞、烟筒山岩溶洞等。此外,省内火山地貌十分典型,是千万年来地球活动的重要见证,作为旅游资源等级极高。

(二)最邻近指数分析

通过整理吉林省地质遗迹及A级旅游景点,從中选取90处地质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从Google Earth中提出各地质旅游资源坐标,用ArcGIS10.1计算其最近邻距离指数。最近邻距离指数NNI是通过比较计算最近邻点对的平均距离和随机分布模式中的平均距离之比,来比较与随机分布的偏离程度。通过最近邻指数,可以得知各地质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的聚集情况,通常,NNI≤0.5为聚集,和NNI≥1.5为均匀分布。当该指数大于0.5小于等于0.8为聚集—随机分布;该指数大于0.8小于1.2为随机分布;大于等于1.2小于1.5为随机—离散分布。总体来看,吉林省内地质旅游资源呈现聚集-随机分布。从景观类型分布来看,山地、峡谷景观的聚集程度最高,湖泊、湿地景观聚集度略低,古人类遗址、化石遗址分布较为分散。

(三)热点分析

使用ArcGIS最近邻距离层次聚类功能对选取的90处地质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热点探测,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内地址旅游资源的一阶热点区包括长春、吉林、伊通、永吉。二阶热点区包括延吉、安图、蛟河、通化、磐石、四平、浑江。三级热点地区包括敦化、扶余、柳河、通榆等地。经分析可知,吉林省内地质旅游资源的二、三阶热点区大面积重合分布在中部地区,其次为东部地区,而西部热点区较少,进而说明在省内,地质旅游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中部多,东西少。

三、地质旅游资源服务范围测度

以30min、1h、、3h、5h为标准,将吉林省地质旅游资源的可达性划分为4个时间段。对90处地质旅游遗迹进行分析,遵循到达旅游景点时间最短的原则,划分其各自的服务范围,通过对景点各自服务范围的分析可以得出,吉林省西部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的服务范围大于中部及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这是由于西部地质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数量少,因而其所能服务的区域面积就大。而中部地区地质旅游资源密集,面积也相对较小,引文服务范围小。另外,通过与交通图对比也可发现,交通便捷的中部地区可达性高,因而人们选择的目的地较为多样,每处地质遗迹的服务范围就小,反之,交通可达性较差的西部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的服务范围较大。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地质遗迹分布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中部、东部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状况优于西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交通可达性相匹配。根据核心-边缘理论,一个旅游核心景区将带动其周边景区的发展,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因而,应增强西部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为避免在发展中的过度竞争,也应注重中部、西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模式的创新。

四川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篇4

凤山县位于广西的西北部,素有“群山之祖、寿乡之源”之称,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6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11万亩,森林覆盖率80.1%。全县辖9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和3个地方国有林场,有97个村民委、2个社区,人口20.6万人,居住着壮、汉、瑶等11个民族。凤山县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之一.近年来,凤山县委、县政府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创建“生态广西”的战略决策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作出了创建“生态凤山”的战略部署,坚持“强基础、抓生态、重民生,全力打造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名县,构建和谐魅力新凤山”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010年10月份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而开创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依托优势,确立森林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凤山县是新时期全国贫困县之一,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才12亿元,财政收入才800多万元,凤山作为山区林业大县,经济发展是难题与优势并存的,关键在于寻找破解之法。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凤山林地面积211万亩,森林覆盖率

180.1%,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维管束植物203科、771属、1750种,共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8种、动物176多种。

二是依托生态优势。凤山境内的盘阳河和巴英河流域面积有600多平方公里,处于“零工业、零污染”状态,是纯天然氧吧,真正是“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生态环境。

三是依托文化优势。凤山县具有丰富多采的人文景观,壮族铜鼓、歌舞和民间艺术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神秘的长寿文化更引入注目,凤山是世界闻名的长寿之源,位于下游的巴马县早在1991年就被认定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而如今人们发现,作为“长寿之源”,盘阳河源头所在的凤山县同样是一个寿星璀璨的地方。革命史上有红七军发源腹地。

四是依托区位优势。凤山东接“将军之乡”的革命老区东兰县、南邻“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县、西靠“世界最大天坑群”乐业县、北寝天峨龙滩电站。

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林业经济发展要以森林旅游开发作为突破口的基本思路,确立了森林旅游的战略地位。

二、创新务实,科学规划,构建森林旅游整体格局

确立了发展森林旅游的战略思路后,我们通过“巧借二个契机、抓住三个创新、加强四个整合”来实施发展森林旅游战略。

(一)巧借二个契机。一是巧借“生态广西”建设。以建设

“生态广西”活动为契机,开展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理顺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二是巧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改的要求,明晰林业产权,拓宽发展思路,搞活森林经营模式,盘活森林资源,真正发挥森林资源在全县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二)抓住三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森林旅游建设,对森林旅游建设进行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二是项目创新。森林旅游建设中,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推陈出新,做好“新、奇、怪、绝”的文章,科学融合观光、休闲、养生、探险、体验、运动等内容。三是产品创新。将森林旅游产品进行整理,系统形象地推出“尝鲜深山珍品——美食在森林”、“健身药泉疗吧——健康在森林”、“探险山水茂林——冒险在森林”、“体验民俗文化——风情在森林”、“闲居山舍木屋——享受在森林”等产品,进行营销推介,在市场中引起强烈反响,取得明显效果。

(三)加强四个整合。一是整合国有林场、乡村林场、集体山场、个人承包山等资源;二是整合生态公益林、名木古树、典型植被、珍稀动物等资源;三是整合自然山水、湖泊水库、天象地貌、奇峰怪石等资源;四是整合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古村文化等资源。通过整合,弥补森林景观单一,单薄等缺点,形成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以满足更多人群的游览需要。

三、成效初现,收获森林旅游发展成果

森林旅游产业初获成功,财政增收,林农富裕,经济发展,社会高度认可,并引起森林旅游投资热潮,为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收入倍增。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市林业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凤山县委、县政府强势推进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森林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直接经营收入从2008年的多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多万元,约增长倍,已成为河池市森林旅游发展最快的县之一。

(二)就业扩大。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育森林旅游服务专业村10多个、森林农家乐500多家,带动创业就业1000多户、10000余人。国有林场职工平均工资大幅提高,为农民脱贫致富、林场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四川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篇5

内容提要:

中文:

西安,古名长安,是众所周知的旅游城市。尽管有着旅游资源丰富的优点,但是由于不懂得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得其旅游业的发展变得越加迟缓。只有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西安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英文:

Xian, the ancient is a well-known tour city Chang-an.Though have the advantage that the tour resources enrich, because of doing not know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make it trave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become to add dilatoriness more.Only make the good ecosyste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 to set up of establish and moderate development, create the good ecosystem environment condition, Xian’s then can carry out city can keep on a development, carrying out it to travel the resources can keep on a development!关键词:

西安、旅游资源、旅游业、资源衰竭、可持续发展

正文: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黄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这里是良田纵横,一目万顷的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华大地上,镶嵌在黄土高原南端的这颗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过名震寰宇、无比辉煌的历史文化,也有着绿水青山、无比秀媚的自然景观。

“西安文物甲天下”,因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从而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其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秦始皇兵马俑更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堡。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游区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等风景名胜区。西安建有森林公园十一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① 凭借着这一个又一个旅游景点的发展,西安的旅游业也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取得骄人成果的同时一些问题也被揭示了出来。同为“世界古都”,西安的市场竞争力远远落后于雅典、罗马等国外名城。同时还落后于国内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香港、广州、上海等地。

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抑制了西安的市场竞争力的发展 ?

关于这个问题,我参考了很多资料,有一个观点我很赞成:西安旅游业的发展陷入了旅游资源比较利益陷阱。即认为发展旅游业只在于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流动,而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垄断性。正因为如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产生了靠祖先吃饭、不重视管理、不求创新的惰性!旅游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而缺乏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导致其缺乏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西安的旅游业一直遵循“一次性投入、持续性耗用”的发展模式,不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在一些旅游区废水、废气、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某些景点自然损毁,甚至出现乱刻乱画,打砸偷盗等人为破坏的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旅游资源的衰竭!

随着全球旅游产业规模的日益增大,过去低估的环境影响正在受到重视。旅游活动的潜在环境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资源产生了压力:旅游者消耗水和食物。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

②往往损坏景观和自然环境。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影响是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染,如污水、固体废弃物、飞机和汽车产生的噪音和空气污染。对当地居民而言,旅游业也是对宁静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干扰的原因之一,它也增加了当地建造和维护污水处理厂、道路等设施的费用。鉴于此,一些旅游点由于当地环境退化而遭遗弃。问题的症结在于: 如何使旅游业发展和环境改善相协调? 换句话说,如何使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

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有大量事实可以为证。在我国旅游研究领域里,有关旅游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经济方面,尽管近几年对旅游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多局限于环境对旅游的影响。环境对于旅游的影响已不用多说了,因为这个大家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景点的环境(如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那么这个景点似乎就很难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可能我的想法比较的绝对,但事实确是如此!试问您愿意会去一个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地方旅游吗?回答是当然不会!

那么,旅游对环境又会造成多大的损害呢?

③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旅游供给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就旅游供给一方而言,旅游作为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和布局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为主;旅游需求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超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

由上可以看出旅游、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就单在单西安这座旅游城市来看,其旅游资源之丰富我们并无话可说,但是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没有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其现在的旅游业发展比较困难!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必成为其今后发展旅游业的唯一出路!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能疏忽对环境的保护!只有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西安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④参考文献: ①

http://,西安简介; ②

张秀君、李立、刘成山,西安旅游业优势转变初探。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2,11(2),12-15;

马乃喜,西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陕西环境,2003,10(1),8-10;

杜伟,关于旅游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旅游学刊,/(3);

中阳县旅游资源分析报告 篇6

一般出行旅游观光,短程旅游的人群,在我县属于中、中上收入的人群。我县经济产业单一,可就业岗位相对少。据我个人估计,我县人口收入在3500以下的人口占一大部分。这比收入在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在一个居住在县城的三口之家,存款可谓是捉襟见肘。不会有过多的资金分配在娱乐休闲。这也牵制着我县

旅游的开发发展。

我县虽说有省级示范校。但是教育工作整体而言还相对落后。特别是23-50岁之间的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只有一少部分。而有旅游产品购买力的人群。几乎是这个年龄区间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对门票的购买形不成一个消费观念。对景区环境保护、景区设施保护意识浅。所以,逃票、强行不买票的大有人在。破环景区环境、设施的行为经常发生。这些因素也阻挠着我县旅游事业的前行。

以七夕情人节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节日为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起点低,容易让人接受,节日浪漫喜庆。容易吸引眼球。主题活动以结婚为主要内容。形式严肃,隆重。会吸引许多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这样会有一个效应,那就是这些人会用这个新鲜和人们较感兴趣的消息吸引全县乃至临近县城的人群来柏洼山。那么我们就能相对集中宣传我们的旅游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喜欢柏洼山,憧憬柏洼山。我们可以相对高效率的慢慢树立群众的消费观念,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观念。还可以尽情才展示我们柏洼山的风采。给游客心里树立一个优质的形象和品质。让游客有一种超值的感受。

有关七夕的所有的传说,神话故事。主题永远是爱情。而且民间流传甚广,或口述,或文字。它是传统节日,但是远没有中秋、元宵、大年过的那么隆重。但是,结婚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隆重的。在七夕这个有管爱情的节日,两个相爱的人牵手迈进婚姻的殿堂。那么这天回事多么幸福、完美、值得纪念的一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西式婚礼反而显的那么耀眼。那么,把七夕、婚礼和传统完整的婚礼仪式加在一起。定不同凡响。

四川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篇7

太华地区位于宜兴市西南部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 隶属江苏省无锡市, 境内横贯212省道, 交通便利, 是江苏通向皖南浙北山区的重要门户。研究区东距太湖约20 km, 境内绵延着天目山余脉,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的气候和低山丘陵造就了太华地区丰富的旅游地质资源。

太华地区还是江苏中草药基地、抗日战争根据地、佛教圣地, 物产富饶、历史底蕴丰厚, 素有“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板粟天地”美誉。如何将旅游地质资源与养生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资源及众多的历史典故有机融合, 挖掘太华地区最大的旅游资源价值, 文章拟作偿试。

1 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1.1 地形地貌

1.1.1 平顶山

砺, 磨刀石。砺山得名即源于其形, 山顶平坦, 宛如一巨大的磨刀石平躺在旷野中。砺山位于太华地区的中心部位, 呈近南北向展布, 与212省道平行, 西距省道约1 km。南北长600~700 m, 东西宽数十米。砺山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构成砺山的岩石坚硬, 为硅质灰岩, 不易风化;二是硅质灰岩近水平层理发育, 当硅质灰岩上部的砂、泥质岩石及灰岩风化剥蚀后, 留下近水平的山顶;三是位于长轴为近南北向的狭长向斜核部, 周边岩性为煤系地层, 松软、易风化剥蚀。

1.1.2 负地形

以砺山为核部的向斜, 砺山部位本应为锅底, 但由于核部地层坚硬、翼部地层松软, 风化剥蚀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锅底凸起、周边平坦的残丘, 形成了现实中不常见的典型的负地形地貌。

1.1.3 横山湖

位于太华地区北部, 为江苏南部库容量超亿立方的三大人工水库之一, 是宜兴市的供水源地, 青山绿水, 山水相间。苏南其它两个水库大沙河水库和大溪水库已开发成著名的天目湖旅游景区。由于太华地区为山地与残丘地貌, 区内降水量充沛, 因此大小不同的池塘水库星罗棋布, 是较好的旅游资源。

1.2 构造

1.2.1 褶皱

(1) 砺山向斜。为一短轴向斜盆地构造, 南北长约5 km, 东西宽3 km, 近似椭园形, 大致呈南北向展布。核部为下青龙组, 形成元宝形小山, 周边有煤系出露。西翼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东翼和北部、南部由茅山群、五通组和石炭系组成。岩层倾角0°~35°。

(2) 长山背斜。走向NNE, 总体倾向南东, 倾角35°~50°。主要受长山断裂影响, 下青龙组、高骊山组、栖霞组及孤峰组依次由东向西逆冲, 形成了典型的逆冲背斜构造。

1.2.2 断层

长山断层, 位于长山西麓, 是太华地区内的主要断裂构造, 属区域性锅底山断裂的一部分, 落差大于1 000 m。该断层走向NE, 倾向SE, 倾角70°, 深部变缓。断层上盘 (东盘) 的下青龙组、高骊山组、栖霞组及孤峰组依次由东向西逆冲于下盘的侏罗系上统火山岩之上, 构成宽达百米的挤压破碎带, 断面波状弯曲。长山断裂对太华地区的火成岩赋存起控制作用, 两侧次级张性断裂均可观测到花岗斑岩侵入。该断层在地表出露标志显著, 是不可多得的地学旅游教材。

1.3 岩石

太华地区存在广泛裸露的基岩和大面积的侵入岩出露, 常见的粉砂岩、细砂岩、砂岩、石英砂岩、灰岩、泥岩、砾岩、页岩、火山岩等均可观测到。石英二长斑岩体主要出露于长山背斜西侧的见花村, 属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岩, 岩体呈岩株侵入侏罗系上统龙王山组火山岩中, 出露面积约为1.2 km2;花岗斑岩侵入主要沿长山断裂带分布, 并在与石灰岩的接触地带及围岩构造裂隙带附近可观测到金属矿的矿脉特征。

1.4 地层

太华地层以古生界与中生界为主, 由于经受多次构造运动, 地层均有出露, 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地层出露观测点如表1所示。

1.5 泉水

太华地区泉水出露点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有10余处, 其中典型的有以下几处。

1.5.1 砺山东水帘洞

位于砺山东侧峭壁上。泉水从断崖处飞泻而下, 形成高近10 m、宽约1 m的水帘瀑布。“水帘”溶蚀崖壁灰岩, 已形成可容几个人的“洞”。该泉属下降泉, 水温20~25℃, 冬暖夏凉, 水气弥漫, 宛若仙境。

1.5.2 凤凰山流金泉

位于砺山西南方向的凤凰山山林中。因其泉眼处布满金黄色泉华, 故得名“流金泉”。该泉四周植被茂盛, 身临其境常常只闻泉声而不见泉踪, 极具神秘色彩。

1.5.3 长山脚断层带泉群

由于构造的切割作用, 长山西侧的断层中有多处泉眼出露, 形成线状泉群。泉水汇聚成溪, 绕长山山脚流入横山水库, 景色宜人。为典型的断裂带上升泉群。

1.5.4 桥涯沸水塘

因其塘底泉水涌如沸水状而得名。已有研究显示, “沸泉”水温仅为21.5℃, 属上升泉, 泉水的涌水量较大, 可供几百余人生活用水。冬日里泉水喷涌且伴有间隙性吐气泡现象, 令人称奇。

1.6 岩溶

1.6.1 钢窑山溶洞

位于江苏喀斯特地貌最为发育的地区。与周边已开发溶洞相比, 其原生态更具科考价值。溶洞贯穿600 m, 洞口位于钢窑山坡脚的竹林附近, 宽、高约为0.6 m, 洞内石笋、钟乳石千姿百态, 有待开发。

1.6.2 太湖石

太湖石因其形状各异、姿态万千、玲珑剔透, 为典型的传统观赏石。本区太湖石位于砺山西侧长山断裂附近的山坡上, 出露面积较大, 形态各异, 属太湖石中的水石类, 为栖霞灰岩, 因出露地表长期溶蚀而成, 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现。

1.7 矿产资源

1.7.1 砺山煤矿

砺山煤炭资源丰富, 煤变质程度高, 多为无烟煤, 储量近千万吨。其开采历史悠久, 宋朝已有记载, 明万历年间亦有“既饶竹木, 复开煤矿, 所得不赀, 财雄一方”的描述[1]。太华砺山的采煤格局保存完好, 不仅有明清时期采煤用的的小立井, 还有20世纪后期乡、村煤矿开采用的立井和斜井, 是游人参观学习煤炭开采知识的典型基地, 也可开发为地下旅游场所。

1.7.2 紫砂矿

太华紫砂矿分布于砺山西侧太湖石分布区南侧, 成矿于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系, 属沉积型粘土页岩, 主要成分为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 是制作紫砂壶的必备原料, 也是宜兴市的特产资源。

1.8 其它

1.8.1 化石

太华地区化石资源丰富, 埋藏于地层中的青龙组中的Claria Concontrica Eamorphotis sp.化石、龙潭组Neomisellina sp.化石、黄龙组Fusulina sp.化石、茅山组的Sinacanthus fancansis化石、坟头组的Linguln sp.化石等为人们认识砺山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2]。

1.8.2 球形风化

砺山东侧的水帘洞下方屹立着直径约1 m、外观呈黑色的规则球体, 初步推断为煤系地层中风化残留的硅质“孤石”。目前, 国内外对球状风化物的成因尚无定论, 水帘洞与球状孤石的神秘搭配, 不仅能打造成为太华地区的旅游亮点, 更为研究认识球状风化物提供了典型实例。

1.8.3 水平层理

位于砺山向斜。该向斜两翼已剥蚀殆尽, 核部残丘地层沉积呈现出典型的水平层理特征。

1.8.4 风蚀洞

位于太华镇乾元村。上方为1 m多宽的缝隙可见蓝天, 下方10 m处有一“洞”, 大小可藏一只老虎, 当地人即命名为“老虎洞一线天”。该景观位于石英砂岩地区, 两侧岩石无明显位移, 初步推测为风蚀洞。

2 旅游地质资源的融合开发

太华地区景点众多, 按人文类、山水类、地质类可规划3条不同于周边景点的特色旅游路线。

2.1 历史人文之旅

东起著名的太华竹海中的太华寺, 途经九峰寺、朝阳寺、大觉寺, 在领略了太华三大名寺古刹的佛教文化后, 重走见花-茂花-乾元乡村路线, 体会当年乾隆巡游的惬意心情。

2.2 山水怡情之旅

西起桥涯沸水塘, 踏寻凤凰山流金泉后, 探索砺山东水帘洞与球状孤石的神秘之美, 最终抵达长山脚断层带泉群, 欣赏涓涓溪流汇成湖的山水美景。

2.3 地质探险之旅

北起长山背斜, 途经砺山向斜的负地形景观, 欣赏宏伟的水平层理, 参观砺山煤矿基地后, 探索原生态溶洞的粗旷之美, 最后拜读老虎洞一线天的巧夺天工。

3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建议

太华地区地处沪宁杭三角中心, 周边坐落50余座城市, 总人口近1亿。2014年宜兴市共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旅游业总收入达2 000余万元[3], 太华镇以其景色原始程度高, 日益受到旅行社和游客的青睐。景区旅游开发的基础已经具备。

我国的小长假促使近程旅游快速升温, 规划并打造好苏浙皖大中城市的后花园, 不仅可丰富太华景区的旅游内涵, 也是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开展太华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 挖掘旅游地质的景点特色, 为规划砺山矿山地质公园做好充分准备。

4 结论

江苏宜兴市太华镇境内拥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 观赏种类多样, 科学特色鲜明。合理、有效开发旅游地质资源, 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闲暇生活, 更普及了人们对地质资源珍贵性的认知程度, 对保护代表性的地质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宜兴市太华镇人民政府.魅力太华[EB/OL].http://www.taihua.gov.cn.

[2]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太华地区地下热水地球物理勘查报告[R].南京: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 2006.

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防治对策

21世纪的今天,矿产资源开发逐渐成为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近些年来,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仅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于资源环境也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而如何做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有效控制始终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本文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矿产资源开发中常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进行,本文以西南地区为例,其当前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污染了环境

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则是引起的环境污染,而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废气和废水废渣,这种废气和废水废渣中难免存在有毒的物质,进而对地表水、大气、地下水、农作物以及土壤产生极大的污染,并严重破坏者矿区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对人畜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就四川攀西的某一矿失窃案而言,在矿石开在的过程中,其废石量相对较多,在堆放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进而对原生地貌和水文地质造成极大的破坏,并将氧化作用不断加剧。而西南地区的部分单位和私营个体金矿的开采者,借助于贡板和氰化物堆浸方法进行炼金处理是,不仅仅导致矿区大气中汞的浓度严重超标,同时也使得地表水中的银、铬等严重超标,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破坏了环境资源

矿产资源开发中同样也破坏了环境资源,尤其是矿产在实际的开采中,就要对地表的土壤进行大量的剥离,不仅仅对原有的地貌环境进行破坏,同时也使得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逐渐的形成矿区荒漠化。这种资源破坏不仅仅表现为矿产资源的破坏,同时也表现为水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破坏,进而对森林和草地植被带来极大的破坏,并将原有的生态平衡加以破坏。

(三)产生了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同时地面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以及瓦斯爆炸等也是其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而对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威胁。比如说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多人死亡和失踪,并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

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开发中常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还存在更多潜在形式上的环境地质问题亟待发现和解決,需要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参与。

二、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就要立足于当前,对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正确的处理好,并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进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就要对有关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制定和健全,并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加强,对环境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强化,相关领导更要清醒的认识矿业开发中环境保护和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主动的形成一种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做好开发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

其次就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保证各级领导和相关的矿管部门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禁止对国家矿产资源的滥挖和滥采,尽可能的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植树种草,做好植被的绿化保护,及时的清理堆放的尾矿,加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灾害地区的治理,对谁开矿谁保护的基本制度加以建立。

最后就要对矿产资源开采中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及时的检测环境资源的保护情况和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加强环保部门、有关分析测试研究部门和地质部门的联合工作,进而将其工作开展出来,对相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加以提出。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做好矿山环境地质动态监控以及相关预报系统的安装,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随时的掌握,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为现代化矿山环境的恢复做好相关的预防保护措施。

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过程中,更要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对资源进行节约,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保护,总体上做好矿产资源开开采过程中环境地质保护的基础工作。

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中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其环境地质问题不仅仅对我国环境有着污染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生存质量也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更应该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相关防治,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及时的检测矿产资源开采中环境地质情况,进而避免环境地质不利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最大程度上实现现代化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开采。

参考文献

[1]唐杰梅.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J].低碳世界,2014,(8):133-133,134.

[2]冯海涛.榆林市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63,167.

四川旅游地质资源分析 篇9

海南五指山市旅游资源分析评价专题报告

五指山市地处海南岛中南部,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被称为民族之花、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有“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之说。1987年建市,土地面积1128.98平方公里,市区海拔328.5米,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山城。人口11.3万人,下辖冲山镇、南圣镇、毛阳镇、番阳镇、水满乡、畅好乡、毛道乡7个乡镇和国营畅好农场。中国著名山岳——五指山是海南岛的象征,主峰海拔1867.1米,为海南共有32200篇,介绍乐东县旅游的网页共有38500篇,介绍保亭县旅游的网页共有58100篇,介绍陵水县旅游的网页共有51900篇;google中有关介绍五指山市旅游的网页共有662000篇,介绍琼中县旅游的网页共有502000篇,介绍乐东县旅游的网页共有483000篇,介绍保亭县旅游的网页共有506000篇,介绍陵水县旅游的网页共有516000篇;从两家搜索网站的搜索量来看,虽然搜索到的网页数量不一致,但对于搜索量而言,两家网站提供的搜索量均以五指山市为最多,其次为保亭县和陵水县,两县的搜索量基本差不多,琼中县、乐东县和白沙县次之。表明网站上对五指山市旅游介绍是最多的,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关注的程度的也比较高,其次是保亭县和陵水县的旅游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从目前这几个区域的旅游来说,自助游占了相当大的部分,旅游信息的接受有比较大的程度是通过网站介绍而获知的。

(二)区域竞争力分析

1.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分析

五指山市地处海南岛中南部,东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接乐东黎族自治县,南抵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北濒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相邻的各县均为黎族自治县,均具有浓郁的黎族苗族民俗风情,都以民俗风情作为本县旅游的发展进行推介,并作为自己的旅游品牌。近年来,国内外游客对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民俗风情是非常感兴趣的,民俗旅游方兴未艾。但对于游客来说,相同的民俗村寨和民俗活动不会过多去体验。因此,五指山市民俗旅游资源在这范围内具有什么样的竞争力,也决定了其未来旅游开发的潜力。

从以上的旅游资源对比分析可看出,相对于其他相邻黎族自治县来说,五指山市具有独特性或者唯一性的旅游资源有:黎族文化研究机构的规模、初保黎村的原始古朴、黎族合亩制社会的发祥地、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这些都可以作为五指山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和卖点,也是其他所相邻黎族自治县没有的。

(1)五指山市作为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海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集中了大批教育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文化教育发达,省驻单位众多,社会文明程度高。省级文化科研机构三家,即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和海南省民族歌舞团,民族文化研究、开发、弘扬和传承成果显著,是了解和体验黎族苗族发展历史脉络轨迹的最佳区域。

(2)五指山市是黎族苗族同胞的聚集地,是黎族合亩制社会的发祥地。这里民风古朴、风情浓郁,分散在五指山脚下的初保村、水满村等黎族村寨是展示黎族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是海南黎族原生态文化的核心区。黎族的钻木取火、舂米脱壳、酿酒、原始的织锦技艺等原始生产工艺,可以让你领略到黎族的风土习俗。

为了避免旅游形象遮蔽,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最大化,五指山市当务之急应充分挖掘这些特色资源的深刻内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倾力塑造鲜明突出的旅游形象,大力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重视与周边黎苗自治县大力进行旅游协作,力求联动发展、给游客完整的黎苗民族民间文化体验,共同打造气势磅礴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增强整体市场的竞争力,让游客从“看一堆民俗村寨”转变为“欣赏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组合起来就是黎族的文化生态体验,达到互利共赢。

2.旅游区位分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除了与自身的资源品位息息相关外,还与旅游资源所处的区位有相当大的关系。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其开发的潜力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陵水黎族自治县同属于三亚旅游圈,位于海南省的南部。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区域空间布局为:一海、两市、三区,三亚市是海南省旅游重点发展城市之一。五指山市融入三亚旅游圈,有利于接受三亚的旅游辐射,也是对三亚旅游产品的补充和完善,随着三亚——五指山高速公路的启动建设,三亚与五指山市的联系更为紧密,合作领域更为广泛。

3.五指山市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五指山市、琼中、白沙、乐东、保亭、陵水等少数民族地区,民风古朴,民俗浓郁,各有其特点。五指山市对初保村、水满村、什保村等黎族村寨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建设,包括旅游公路建设、村寨环境整治、人员培训等。但总体而言,这些已开发的村寨并没有完全将旅游潜力展现出来,还有较大的空间进行挖掘和提升。如初保村是展示黎族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如何向游客进行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黎族传统民俗文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水满、什保、毛运等民俗村寨仍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之中,保持了自身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如前所述,具有独特性,开发的潜力很大。五指山市不仅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自然风光亦异彩纷呈,如风光旖旎的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五指山热带雨林等,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在生态旅游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4.可进入性分析

旅游交通不够便捷是海南中部旅游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由于海南东线高速、西线高速的修建,加上近期正在进行修建的东线环岛铁路,海南中部地区的交通更加处于劣势,目前仅有海榆中线贯穿海南中部,是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对外连接的主要旅游通道之一,虽可直达海口、三亚,但不够便捷。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各县都可较方便连接海南东线、西线高速公路,加强里与海口、三亚之间的联系,大大减少在旅途上花费的时间。随着未来三亚——五指山市高速公路的修建,五指山市到三亚的交通状况将极大改善,五指山市到三亚的连接将更为通畅、便捷,将更大促进五指山市旅游的快速发展。

景区景点之间的可进入性较强是五指山市旅游开发中一个优势条件。从目前五指山市主要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来看,市区——南圣镇——水满乡(五指山、热带雨林、黎村等)——毛阳镇——番阳镇的交通比较好,可进入性较强。只是市区——毛道乡的交通不便,为碎石路面,道路等级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资源开发,也不利于整个五指山市游发展的影响。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五指山市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品位高,特色浓,黎苗风情原始、古朴、浓郁,是海南黎族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积淀丰富而浓厚,是海南中部地区的文化教育基地、旅游度假胜地、康体养生福地和热带雨林山地花园城市。虽然可进入性相对较弱,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未来旅游交通的改善,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也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八、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五指山市拥有8大主类齐全,31亚类中五指山市有29亚类,占到了93.5%,在155个基本类型中,五指山市有100个基本类型,占64.5%。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丰富,而且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其中不仅拥有优美的热带雨林景观及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山地雨林漂流旅游资源、秀美多姿的水域风光、雄浑的山地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有浓郁的黎苗民俗文化、多彩的节庆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

2.历史文化价值很高

海南屋脊——五指山自古就吸引众多名人墨客题词,文化景观遗迹品位高,五指山周边巨石篆刻有“仙掌云开”、“巨手擎天”、“观音献掌”等,与明代海南名贤邱浚的《题五指山》诗一起,成为五指山的历史文化遗迹。琼州大学行政楼、老州委、老州府见证了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地区38年间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变化历史,印证了五指山市作为海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海南民族博物馆、海南民族研究所和海南民族歌舞团等研究机构展示了五指山市作为海南民族文化的核心区域。

3.自然生态环境优良

五指山市地处海南省中部,享有“海南屋脊”美育的五指山主峰在五指山市境内。五指山峰奇峦秀,热带雨林茂密,植被保存完好,雨量充沛,水流终年不断,形成千姿百态的五指山瀑布群。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景观典型,它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和中国的西双版纳,成为全球仅存的几块热带雨林之一,生物种类繁多,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苍翠的青山、清澈的溪流、独特的枫叶构成了境内优美的自然景观,景致万千,景色绚丽多彩,变幻无穷,令游客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五指山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五指山被誉为“海南绿肺”,气候清爽宜人,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纯天然氧吧,环境质量优良,旅游舒适期长。

4.资源组合配置较好

五指山市不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而且这些旅游资源各属不同类型,自然与人文资源相互辉映,完美组合,可开发探险漂流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森林生态、民俗旅游、科普教育、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而这些旅游产品的组合度很好,可组合成为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群,使五指山市的旅游可赏、可游、可玩、可住、可学、可体验,极具趣味性、知识性和可参与性,也使五指山市易于实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从而避免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带来生命周期过于短暂的问题。

5.旅游开发潜力很大,五指山市是海南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海南省中部著名的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城市,五指山、五指山热带雨林、黎族苗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在区域市场中占有一定影响力的只有五指山、五指山大峡谷漂流、海南民族博物馆等,而五指山热带雨林、五指山登山探险、黄石峡谷漂流、初保黎族村、水满黎族村、太平山风景旅游区、阿陀岭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设。总体而言,由于五指山市所拥有的优良生态环境,使得五指山市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6.客源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海南滨海产品在有了成熟的旅游市场之后,旅游市场开始出现短腿现象,海南旅游转型和市场从“蓝”向“绿”蔓延,山海交融、蓝绿一体、阴阳和谐是海南旅游的发展大局。此外,伴随者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构建,五指山市旅游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机遇,旅游客源市场前景广阔。因此,五指山市旅游业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要从研究国内外旅游、高端旅游市场需求入手,进一步创新旅游的形态,打造旅游的新业态。要求解放思想、创造新生活、创造生活新形态、打造新业态、推动新心态、推动旅游新的市场需求、用新的市场需求来引导旅游的形态,创新旅游的业态。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1、评价依据与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所规定的分类评价体系,对调查所获的旅游资源进行赋分,然后根据所得的分值和等级指标给旅游资源单体确定其等级。评分主要依据资源现状进行。

根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分-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分-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分-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分-44分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又被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2、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的评价方法,在所调查的80个旅游资源单体中,五指山市五级资源有2个,四级资源有4个,三级资源有25个,二级资源有35个,一级资源有14个,分别占总数的2.50%、5.00%、31.25%、43.75%、17.50%。其中三级以上的旅游资源占了38.75%,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五指山市优良级旅游资源占的比例尽管不是很大,但是优良级的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以优良的山地热带雨林、黎苗民族风情为主,适合现代人休闲度假、寻幽探秘和体验民俗民风的旅游兴趣,也是海南滨海休闲旅游的有效延伸,形成山海互补的旅游新格局。因此,五指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五级旅游资源(2个):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五指山黎苗风情

四级旅游资源(4个):五指山风景名胜区、海南民族博物馆、五指山热带雨林、初保原始黎村

三级旅游资源(25个):海南民族研究所、南圣河步行街、阿陀岭森林公园、太平山、五指山度假村、琼州大学、南圣河、翡翠山城、毛祥黄石峡谷、五指山大峡谷、蝴蝶生态牧场、水满河、水满黎村、五指山国际度假寨、五指山瀑布、太平山瀑布、五指山迎客松、五指山桫椤群、五指山空中花园、五指山市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南圣河小岛黎苗奇石风情园、五指山天湖、毛阳河、毛祥河、茂信河

二级旅游资源(35个):马或岭、保国河、畅好河、太平山水库、青春岭瀑布、水满半山瀑布、五指山橡胶园、五指山槟榔园、什哈紫荆林、千年菠萝蜜树王、见血封喉树王、五指山红枫、老州委、老州府、阿里山度假村、五指山三月三广场、毛祥牧场、毛岸茶场、畅好农场、水满茶场、五指山“仙掌云开”石刻、“手辟南荒”石刻、“巨手擎天”石刻、“百越锁钥”石刻、“观音献掌”石刻、琼崖公学纪念亭、什保黎村、草办文明村、毛运黎村、毛岸苗村、苗族新村、翡翠谷、翡翠避暑山庄、海南五指山文化艺术节

一级旅游资源(14个):千年神龟石、“鹿回头”脚印石、牙日瀑布、毛阳温泉、毛阳方上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琼崖临时人民政府旧址、“南国夏宫”石刻、“折木拂日”石刻、番茅大队牌坊、布仑苗族生态文明村、空吸水库、什贺水库、李振亚烈士墓、刘秋菊烈士墓

八、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而旅游资源得到了保护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开发的良性发展,如果旅游资源未能进行有效的保护,遭到了破坏,那么对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一)旅游资源保护

1.地文景观资源保护

五指山市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全市多以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丘陵、山地为主,群山环抱,地形起伏,形成丰富多姿的地文景观资源,如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阿陀岭、太平山等,地文景观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破坏,无法进行修复。因此,在山地地貌景观范围内禁止破坏性开发建设。修建公路、建设必要旅游设施等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施工,要与周围山体环境相互协调,尽量避免大规模开挖山石,禁止毁林垦荒等破坏植被和景观的活动,保持山体林木风貌的整体性和观赏性。

2.水域风光资源保护

加强对南圣河、毛阳河、毛祥河等自然河流、库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禁乱砍乱伐水域周围的森林植被,并结合防护林建设,营造河滨绿化景观带,防止水土流失。对现有的五指山大峡谷探险漂流、五指山热带雨林景区、五指山热带雨林峡谷漂流等景区要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严禁宾馆、餐厅、服务区等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水域。生活污水应进行集中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用于绿化用水等回用。

协调水电站开发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水域风景资源优美、适宜开展漂流的河段应优先考虑旅游开发功能。对受水电站影响的漂流河段应保证旅游用水。

严格控制南圣河、毛阳河、毛祥河等河流两岸的建设,划定建设控制范围,保持河流的景观风貌。禁止在南圣河、毛阳河、毛祥河等主要河流两岸堆积、倾倒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以及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废弃土石方。对饮用水源地如太平山水库禁止进行水上旅游项目开发及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旅游活动。

3.生物景观资源保护

加强对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五指山风景名胜区、阿陀岭森林公园森林及重要水源涵养林进行保护,禁止砍伐,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建立完善的森林保护系统。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应限定在实验区和生态旅游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任何的旅游开发行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应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开展五指山热带雨林的科学研究,防止热带雨林的破坏和退化。建立五指山生态定位观测站,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动植物资源、生境条件、森林病虫害、旅游和多种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林火信息和社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监测。

4.文化资源保护

加强对雅宾坡摩崖石刻、琼崖公学旧址、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办公楼、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楼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对文物古迹的修复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划定保护范围,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应建设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古迹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与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保护和恢复司令部旧址、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冯白驹、李振亚、刘秋菊等琼纵领导人故居。

此外,对于一般的传统和乡土建筑、特色街巷、特色社区如初保黎村、水满黎村等建筑与设施类设施,要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即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且带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加强对游客及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协调人们的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他们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及时制止游客破坏文物、乱写乱刻及涂抹污损文物的不文明行为。

还有部分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源,如黎锦、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黎族、苗族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丧嫁娶、乡土工艺等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以及民族文化艺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绚丽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最富有内涵的资源,重视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抢救和保护,通过开发扶持的方式给予保护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生性。当地旅游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其民族生活习俗,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产品,进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宣传;通过制成音像、书刊资料以及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研究和交流等方式使民族文化和艺术得到传承和保护。

(二)旅游资源开发

1.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旅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建立在优良的旅游资源之上,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开发可以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而资源得到保护又能促进开发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资源破坏,而资源保护也会使一些开发项目搁浅。五指山市旅游开发应当从高起点出发,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选择能够达到最大综合效益的开发和保护方案,确保五指山市的旅游资源能帮助本地群众脱贫致富,又能保证了旅游资源不受根本性破坏,为后人的持续开发留下基础。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有:

(1)资源保护以预防为主,旅游局需要与环保、文化、林业等部门协作成立项目开发监控组,对项目开发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开发造成的破坏在可控范围之内。

(2)解放思想,打破开发壁垒,各景区景点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使开发经营权能够落实到真正懂得景区开发经营的业主手中,各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为监督和宏观管理,旅游市场管理必须由旅游局引导,各部门协作完成。建筑、文化、林业等部门脱离景区经营范围,其职能改为对经营的监督和管理,对项目开发和经营实行效益评估并提出资源保护建议。

2.挖掘资源内涵,丰富产品内容

目前五指山市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仅仅依靠观光旅游,旅游市场收益小,萎缩快,旅游产业自身“造血”能力低。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深度挖掘内涵,大胆采用新奇的开发创意,逐步开发休闲、度假、娱乐、探险、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高全市旅游产品的竞争力。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开发的有:黎苗历史文化底蕴,五指山热带雨林探险之旅,山地休闲度假产品、山地休闲养生等。

3.分重点分阶段进行开发

五指山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必须保持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分重点分阶段进行,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翡翠山城、毛祥黄石峡谷、毛阳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旅游资源集中,品位较高,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都有了一定基础,适合作为近期重点建设和完善的景区。而阿陀岭森林公园、太平山风景区、茂信河、五指山水库等已经在五指山市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可以作为辅助性景点逐步进行开发,丰富五指山市旅游内容。

4.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扶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

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景区的建设,实现旅游扶贫的作用。要结合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如初保黎村、水满黎村、布仑苗族风情村、草办黎村等,通过旅游的开发,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五指山市各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表 表8

各层次旅游资源数量统计

标 系列 准数目

主类

调查区

数 占全国比例(%)目

100.00

亚类 31 29

93.6

基本类型 155

64.5

各主类、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统计

地文景观

1 43.2

综合自然旅游

57.1

地 4

沉积与构造

742.9

地质地貌过程

450.0

形迹 7

自然变动遗迹

14.3 岛礁

水域风光

50.0

46.7

33.3

66.7

100.0

100.0

河段

天然湖泊与池沼

瀑布

生物景观 11 10

90.9

树木

草原与草地

花卉地

野生动物栖息地

天象与气候景观 3

512

100.0

100.0

50.0

100.0

75.0

66.7

80.0

58.3

25.0

75.0

光现象

天气与气候现象

遗址遗迹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五指山市各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表

续表8

建筑与设施 49

67.8

81.8

80.0

36.3

62.5

66.7

80.0

83.3

85.7

85.7

93.8

100.0

100.0

87.5

综合人文旅游地

单体活动场馆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居住地与社区

归葬地

交通建筑

水工建筑 旅游商品

地方旅游商品

人文活动

人事记录

艺术

民间习俗

现代节庆

各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

优良级 普通级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等

未获等级

一级 五四三二级

级 级 级 级

数23 14

0 4 量 5 5

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名录

100.0

五级: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五指山黎苗风情

四级:五指山风景名胜区、海南民族博物馆、五指山热带雨林、初保原始黎村

三级:海南民族研究所、南圣河步行街、阿陀岭森林公园、太平山、五指山度假村、琼州大学、南圣河、翡翠山城、毛祥黄石峡谷、五指山大峡谷、蝴蝶生态牧场、水满河、水满黎村、五指山国际度假寨、五指山瀑布、太平山瀑布、五指山迎客松、五指山桫椤群、五指山空中花园、五指山市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南圣河小岛黎苗奇石风情园、五指山天湖、毛阳河、毛祥河、茂信河

旅游资源分类表

表9-

1主类 亚类 代码 AAA AAB AAF AAG

A地文景观

AB沉积与构造

ABF ACA ACC ACE ABA ABC

基本类型 山丘型旅游地 谷地型旅游地 自然标志地 垂直自然地带 断层景观 节理景观 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

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凸峰 峰丛 奇特与象形山石

五指山、马或岭、七指岭、五指山、千年神龟石、青蛙石、太师椅石、许愿石、根抱石、“鹿回头”脚印石 什统萤石矿、毛阳水泥用石灰岩 主要资源单体

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五指山风景名胜区、阿陀岭森林公园、太平山

五指山热带雨林沟谷、太平山沟谷 海南屋脊——五指山主峰 五指山植被随着海拔变化而变化

尖峰—吊罗断裂带、番阳—高峰断裂带、五指山顶峰东部悬崖断层景观 五指山节理 AA综合自然旅游地

岩壁与岩ACF ACG ACL ACN

AD自然变动遗迹 ADE AE岛礁 AEA BA河段 BAA BB天然湖BBA B水泊与池沼

BBC 域风光 BC瀑布 BCA BCB BDA

BD泉

BDB

表9-

2主类 亚类

CA树木

C生物景CB草原与草观 地 CC花卉地

CD野生动物栖息地

D天象与气候景观 DA光现象

缝 五指山登天涯

峡谷段落 五指山大峡谷、毛祥黄石峡谷 岩石洞与岩穴 五指山仙人洞、观音洞、仙人桥 岸滩 南圣河岸滩

火山与熔岩 五指山顶峰流纹岩地质体 岛区 南圣河小岛

观光游憩南圣河、昌化江、毛祥河、水满河、茂信河、保国河、河段 毛阳河、南曼河、畅好河

观光游憩湖区 五指山天湖、太平山水库 潭地 仙女潭、许愿潭

悬瀑 五指山瀑布、太平山瀑布、青春岭瀑布、水满半山瀑布、牙日瀑布

跌水 五指山跌水、太平山跌水 冷泉 五指山珍珠泉 地热与温泉

毛阳温泉

旅游资源分类表

代码 基本类型 主要资源单体

CAA

林地 五指山热带雨林、五指山橡胶园、五指山槟榔园、南药园

CAB 丛树 什哈紫荆林、五指山桫椤林、五指山空中花园

CAC

独树 千年菠萝蜜树王、见血封喉树王、五指山千年古榕、千年荔枝树、五指山迎客松 CBA 草地 五指山高山草甸 CBB 疏林草地 五指山疏林草地

CCB 林间花卉 五指山高山杜鹃、野生兰花

CDA

水生动物栖南圣河、水满河、昌化江、毛祥河、茂信息地 河、保国河、毛阳河、畅好河

CDB 陆地动物栖息地

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CDC 鸟类栖息地 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CDD

蝶类栖息地 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蝴蝶生态牧场 DAA 日月星辰观察地 五指山日出、五指山夕照 DAB

光环现象观

上一篇: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专题下一篇:将改革进行到底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