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篇1

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叙述美、鉴赏美、创造美。

在今天,语文课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愈来愈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文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记叙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分量,它们向学生展现了无产阶级光辉的思想美,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美,文章结构美,语言艺术美,等等。美育渗透于教学之中,用马列主义的美学观,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受到美的教育,从而提高记叙文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美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人的思想、行动都受世界观支配的。要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能以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特点,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去明辨是非,识别善恶,分清美丑。在记叙文教学类,这是相当重要的。怎样才能将古板的旧式思想教育以美的形式通过文章注输给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树立正确的审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即借教材的艺术美,联系到社会生活的现实,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有充分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如《老山界》一文中,两处写景的地方,一处浓笔重写,一处淡笔轻描:用浓笔的地方是夜宿雷公崖石梯所见所闻。绘声绘色,高低远近,洪细扬抑,极其瑰丽奇伟。在极恶劣的环境下,作者极力去捕捉那奇特声响的壮观的形象,沉浸在壮美的夜景之中。这里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宏伟、壮阔之感,又犹如一首优美的交响乐曲。能在疲惫、寒冷的困境下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可以从侧面反映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由此展示红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茶花赋》中说道:“凡是生活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这正是马列主义的美学观。所以,作者强烈地赞美茶花,不但因茶花外形很美,更由于这种美的茶花凝聚着千千万万个象普之仁一样的劳动者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凯洛夫曾说:“美育是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机部分。”这样,通过实际的体验,正确的审美观就逐渐树立了。

(二)以美的光点,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浓厚兴趣。

记叙文教材中每篇作品都有美的因素,都有美点。或者立志新颖,或生意境深邃,或者构思精巧,如教《茶花赋》一文时,就可以抓住一个“醉”字牵动全篇;另外,或者结构和谐,或者是语言优美,或者淡雅的柔胜美,有如《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在修辞上运用拟人手法,更沟通物我之间的情感,显得兴味盎然,产生了强烈的移情作用。美感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朱光潜《美学杂谈》)我们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正好有这种感觉体验;此外,还有庄严的崇高美,幽默的滑稽美,诙谐的喜剧美,再如《变色龙》一文,用比喻、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奥楚洛夫的丑态突出构思美和滑稽美,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的教育。由上可见,所有美的因素总是有具体表现的,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即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课文的精华所在,明确教学任务,选准教学重点。在抓住美的闪光点方面,提高这个教学形式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当的问题,是最能引起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的。所以,精当的提问是艺术的提问,美的提问。如《一面》一文中,反复画像,以形传神这个写作特点十分突出。同时“我”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也是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在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问:“文章为什么以‘一面’为题,这一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里,学生马上会在脑中形成这种感情的素描:脸色黄里带白,短发,隶体“一字”的胡须和牙黄羽纱长衫,还有就是“瘦”。教学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饱含感情地去分析:“是呀!鲁迅为了中国的前途和革命事业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他的“瘦”是当时积极工作,无暇休息的结果,还不正成为对“我”的无声激励吗?„„手是竹枝似的,也生动地刻画出鲁迅身患重病,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者形象。”这样透过外形描写来揭示革命者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深受鼓舞。总之,深浅适中、少而精、有激发点的美的提高,最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之情。

(三)以美的情感,陶冶学生美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发现者要有美的眼睛,美的寻求者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创造者要有美的生命,美的教育者要有美的情感。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情感是最丰富、最活跃的,因此,记叙文教学要体现出美学的“感染性”的特征,注重一个“情”字,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正确的审美观点,精当准确的语言,引发学生一起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感情,与作者一起同感受、共情怀。还应把课讲得生动、丰满。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想掉泪,乐的地方要讲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神向往;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憎恶讨厌。总之要富于情感性、形象性、新颖性,字字句句都落入学生的心田,深深印在学生脑中。再如《一面》一文,文章短小精巧,作者以十分细腻的笔触,描叙了在内山书记与鲁迅偶然见了一面的动人情景,娓娓道来,真挚朴实,自然流畅,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必须抓住“层层推进,以情动人”这一点,首先进行有表情的范读。第一个层次交待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这一层主要用陈述语气,语调较平缓;在读到书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这一节时,语调宜活泼开朗。第一次对其中描绘,读时要读得清楚、平实、有浮雕式的感觉。此时,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体味到了作者真切激动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心中充满崇敬的感情,从而逐步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总之,“情”是美育的主线、灵魂、济重“情”,突出“情”,并使之贯穿于记叙文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并引起共鸣。

(四)以美的形象,寓学于乐,诱发审美兴趣。记叙文教学要体现出美的“形象性”的特性,注重一个“活”字,做到形象活泼、寓教于乐。孔夫子曾主张过“寓教于乐”,近来又有人提倡“寓学于乐”,即“乐学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美学认为: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不论是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有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形、声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乐学法”正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音乐、图画、幻灯、游戏、表演等结合起来。记叙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也可用此法,使学生从欢乐中获得美感,从而诱发审美兴趣。《荔枝蜜》一文,先通过表情朗读,放录音,然后让学生模仿“老梁”和“我”进行对话,给学生加深感受。又如《我的老师》一课,作品形象美,人情美,在幼年的“我”写了一封信,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蔡老师在信里得怎样安慰“我”的呢?这里可以请学生进行构想,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美好温暖的人情。同时让学生试口头给“幼年”的“我”写一封安慰的信,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美的情操,一举两得。此外,作品中的景物美,可用图画、幻灯,让学生直观了解作品;同时还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观看一些电影电视等。使学生能学之有趣,学之有味,学之有得,学之有感。审美兴趣就会产生了。

(五)以美的实践,引导学生步入美的境界。

美学认为: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审美实践。离不开自然美、生活美的熏陶和艺术美的诱导。在课堂上,可以联系实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让学生复述事、即兴作文,一边体验,展开联想,一边进行创作,使课堂上“美的氛围”更浓更深厚。在课外,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到社会中去认识一切美的事物,去领略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使记叙文的课堂更充实更生动更丰富多彩。这样,审美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篇2

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 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 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 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 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 属造型艺术的范畴, 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 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 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 空间要素。

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 因此, 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2) 美学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 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 有助于健康, 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 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 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 美学装饰要素。

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 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 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 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 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 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 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 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 首先需要考虑的, 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 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 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 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 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 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 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 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 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 或称室内环境设计, 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 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 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 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 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 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 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 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 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 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 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 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 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 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 和室外大环境的“外”, 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 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 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 着手于室内, 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 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 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 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 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 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 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 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 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 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 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 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 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 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 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 也日益予以重视, 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 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 在设计表现方面, 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 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 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 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 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 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 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 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 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 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 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 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 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论是物质技术的, 还是精神文化的, 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 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 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 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摘要: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 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 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 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室内设计,美学艺术,审美取向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篇3

关键词:互评互改;合作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专家和学者有许多的理论,但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得到独特的生活体验呢?笔者认为互评互改式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一、合作学习及其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艺术的不断发展,合作学习已逐渐被重视,所谓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自主式、互动式、交流式的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学生在分工学习中积极思考,在共同解决问题中认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是以生生互动为主的小组合作模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师生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协作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并具有教学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作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的单调导致作文题材的狭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就成了他们永恒的题材。每当写作文,学生便挖空心思,结果还是老一套,没有一点个性,更少创新。因此只有让学生开阔视野、不断积累,才能使他们“胸中先有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作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积累材料的方便之门。

(一)作文互评互改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中学作文教学一般都是每周两课时,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常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写作文,用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评改作文。并且为了便于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经常提前布置任务,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一般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40-45分钟的时间完成书面作文及自己修改的任务,教师则通过巡视、查阅、个别指导等方式来发现的问题,并作记录,归纳并把握普遍现象及个别问题,然后制定出评改标准。

(二)学生互改互评活动

在学生完成作文写作与自改任务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评改活动。具体做法是:

1.引导学生参与评析,学会评改的方法

在进行作文评改之前,教师首先要宣布本次作文的评改办法及标准,如(1)改正错别字,并用红线指出运用不当的词语。(2)用小红圈或波浪线表示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3)将自己改完作文后的感受或建议写成评语并签名。评语以教师提供的标准为基础。(4)小组作文全部改评完毕后,每人推荐出一份优秀作文,并口头陈述推荐理由。通过大家讨论比较之后,由小组长负责确定优劣作文各一份,在评讲时向全班陈述理由,然后转交教师批改。待学生逐渐掌握了评析方法后,教师再为学生做评析示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第二步是将全班学生分为5-8人小组,每人发一本非本组成员的作文,规定他们在25-30分钟内在本组交换批改3-5份(最好改完本组所有作文),并作好评改笔记。然后指派一名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任小组长,负责统一向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本组成员的想法和建议。

这样的评改活动,使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导演”,并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组织学生展开作文讲评活动,争当学习的主人

作文评改的目的在于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揭示写作规律,启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调动他们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传统的批改方式整体效果不佳,如由于教师批改費时,讲评与写作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对所写作文的印象已淡漠,再加上学生一般不参与作文评改,讲评时学生也无发言权,因此,很多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印象模糊,甚至感到教师的评讲与自己无关,收效不大。

要改善上述作文批改、评讲的不良结果,组织学生展开作文互评互改和讲评活动,是一项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减轻教师负担,又能在一种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全面参与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让学生评讲作文的具体做法是:(1)组内评讲。首先,每个组员将自己批阅作文的感想及推荐情况向本组成员交流,并尽量争得大家的认可,然后由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共同选出一篇优秀作文和一篇待优作文,准备在全班交流。(2)班内交流。首先,由各小组长公布本组的批阅结果及推荐作文的作者名字,并陈述推荐理由,再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文,全班听后可自由发言,交流看法。(3)如果时间允许,大家还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评改笔记。(4)教师课后批阅学生推荐的两类作文。

当学生参与作文互评互改活动后,作文批改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教师作文评讲也就能趁热打铁,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同时,学生可通过互评互改的实践,仔细分析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及别人的批改意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他们就能够参与讲评,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评论能力。

3.教师在批改每小组推荐来的优秀作文及问题作文时,要本着播种爱心、“修剪”优秀、情系差生、妙语点化的原则

播种爱心就是教师要用爱心架起一座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借助作文评语进行师生对话,以达到感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灵魂,提高他们写作水平的目的。“修剪”优秀,就是拔高评定标准,站在较高层次,对优秀作文的不足加以点拨,使优者更优。情系差生,就是对作文能力较差,或某一次作文没写好的学生,教师着力倾注满腔热情,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如字写得漂亮、某个词用得有创意,文理虽不通,但个别语句很精彩等,都可以用评语予以鼓励。妙语点化,妙在攻心,学生最喜欢得到老师的常识和肯定,当他(她)感到老师能“慧眼识英雄”,并获得成功感,就会以此为动力,更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以期待更多的成功。

三、作文互评互改的优势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如下的优势:一是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学生通过思索、辨析、自省等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二是学生批阅同学的作文,消除了距离感,在阅读、批改、评讲别人的作文时,学生看到了在同一要求下,自己的同学是怎样做的,使其更容易做出比较,能够起到以好促差,以差警好的积极作用。三是作文评改及时,解放了教师,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作文。

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篇4

业中的运用之我见》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军人文化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之我见

内容提要:

军事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非常重大,企业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不容忽视。通过军事化管理打造执行力,从而充分显示出军事化管理的强大的推动力。军事化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保驾护航,强调制度文化,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并形成企业本身的特色文化,最终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天成建工多年的军事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经验之谈。

关键词:军.事.化.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 理.论.探.讨. 实.施.要.求.

一、理论探讨

企业军事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执行力

什么是企业军事化管理?简言之,企业军事化管理就是企业内部像部队一样实行军事化管理,将企业的日常管理与部队作风相结合,并就此体现出企业理念和军魂精神。军事化管理不是狭义上的日常管理,它是一种广义上的管理科学,以严格、统一、规范、高效为主要特征,并强调其企业管理作风渗透到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之中,更好、更有效地为企业服务。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对执行力的定义是:执行力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流程,一门将战略与实际,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是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领导者职能的核心部分。

总之,一个成功的企业是非常重视执行力的,执行力的不断提升决定企业的成败。军事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和提升执行力。军事化管理与执行力是辨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军事化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执行力,也只有提升执行力,才能达到军事化管理的标准,进而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目标、任务、战略、组织使命和理想。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现代企业的管理,如果说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那么企业文化便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建设愈来愈重要,就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诸多方法、手

段、措施,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首先,注重管理者能力的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的强弱,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决定着一个部门的执行力,即领导层文化,因此,通过向解放军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全面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平,以主导企业文化建设;第二,重视内部协调。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协作的社会,企业内部对协作的要求更加严格。一个部门和员工任务完不成,从而影响整体目标的完成,因此,企业只有像军队那样,坚持本单位各部门的协调,通过“沟通无限”实现经常性纵横向的沟通,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这样,使广大员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构成重要的企业文化组成部分,即基础文化;第三,直接打造执行文化。企业通过借鉴“军事条例”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制度载体于文化形成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关于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企业制度多方面内涵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典型的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还表观在保驾护航作用。军事化管理的特征是铁的纪律,以保证指令的执行,即执行指令如山倒,如同板上定钉,始终如一。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现代企业管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员工的思想更加复杂,因此,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至此,有的专家学者提出,要借鉴欧美现代企业管理之经验,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锤炼企业的灵魂,为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注入新鲜血液,以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但也有的专家学者提出,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企业的管理应吸收军事化管理,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此二者并不矛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现代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的发展,建设和谐企业,那么,军事化管理是必充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成功企业已尝到军事化管理的甜头,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军事化管理来保驾护航,已是历史的必然。

二、实施要求

向解放军学习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军事化管理的强大支持,那么,军事化管理的根本所在,就是向军队学习,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解放军创立之初,只有几个人,一个信念、一面旗帜,经过近80年的发展壮大,她在失败中挺直脊梁、浴血奋战,战胜了一个个强大的敌人,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从无畏惧、从无退缩,反而遇弱则强、遇强则刚,忠实地履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她不愧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世界一流的最强大的军队。今天我们重提向解放军学习,是因为我国的企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军事化管理,大力学习解放军。首先学习解放军的组织使命和目标,即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为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终生。第二,建章立制。解放军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重制度的建立,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各项规章、条例、以至三军条例、条令,不断建立健全、完善成熟,这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第三,人才战略。

强调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这里所强调的制度化,必须由军事化管理作后盾,因为只有军事化管理,才能强力保证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进而保证制度文化的建设发展,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

企业需要各种制度的管理,需要制度文化的支撑。一个没有制度约束的企业是一片散沙,一个没有制度文化指导的企业,也等于是行尸走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制度及其文化的再认识。

推进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指导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企业需要精神文化来维系、凝聚和激励员工。这种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蕴涵企业的培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那么,这种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也必须由军事化管理来推动,因为,这是军队文化的内涵决定的。中国人解放军这支伟大的军队文化,可以献出生命的文化,那么,文化是最终制胜的力量。首先,奉献和牺牲精神,使人民的军队更大程度的付出和给予,甚至牺牲,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其次,对组织和团队的高度忠诚,这是自我意识的放弃和更大的外在束缚,如麦贤得、欧阳海等;第三,爱岗敬业和团队精神,这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投入,牺牲闲暇、休息,以及更多的自我约束,失去更多的自由,如雷锋等;第四,纪律和服从,这意味着没有反驳上级的理由,这标志着更小范围的选择和失去更多的机会,此类英雄人物举不胜举。总之,这是军队精神文化的光辉结晶。因此,大力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军队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样,企业军事化管理对于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军事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

军事化管理

持之以恒的军事化管理。首先,坚持理论创新。一是结合企业的实际,参照军队条例、条令,编制出自己的一整套军事训练教材,即“军训大纲”,规定了企业员工的着装、队列、军体拳等军训内容,为企业军事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制定完善了“军事化管理条例”。规定了企业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安全生产、质量要求、市场营销、科技创新、后勤保障等内容,为企业军事化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三是“军事礼仪、礼貌、五个一(到、是、立正、报告、敬礼)”,即“军事化管理条例补充条例”,使企业军事化管理再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其次,坚持每年夏、冬两季的“军训月”,在不耽误中心工作的情况下,每天上、下午全体员工训练30分钟,军事化管理的组织保证。天成建工成立以万守杰董事长为组长(指挥长)相关总助为副组长(副指挥长),保卫部长为办公室主任的军事化管理领导小组,各项目部设立政治委员(副经理)从而使军事化管理得到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企业党委协助和指导军事化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军事化管理落到实处,也使企业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精神的培育。一是军魂精神,即军队的风貌,军人的风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文明、特别讲纪律的精神;“亮剑”和“野狼”精神;纪律严明、执行有力、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一精神始终贯穿天成建工的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二是团队精神。天成建工非常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这种团队精神首先是强调团队成员之间和谐,这是儒家文化“仁”和“礼”的具体展现,在和谐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创新和人格独立,使团队和个人实现统一和相互的溶入,形成天成建工“人人依靠团队,团队依靠人人”的天成团队精神。三是,品牌战略及产品一流精神。天成建工要生存发展、做大做强,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实行品牌战略,即极力推行“产品一流精神”。所遵守的原则为:一个项目,一栋楼,就是一个工艺品,要精雕细刻,尽善尽美;三个第一为:质量第一,客户第一,服务第一,这是天成建工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四是,市场竞争中的诚信精神。万守杰董事长把“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作为诚信经营企业的座右铭。天成建工企业精神的培育还表现在,以人为本的艰苦创业精神;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敢于攻坚的拼搏精神;顾全大局、居安思危、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超越需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勤业、乐业的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企业理念的确定。首先,在初创时期就确立了组织使命和目标,那就是奋发图强,报效国家,服务民众。第二,提高经济效益的理念,即实行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提升职员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管理。二是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基础工作。三是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四是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第三,二次创业的新理念。确立了“三型”理念;即构筑学习型组织、实施文化型管理、建立效益企业;弘扬“三种精神”,即军事化管理的军魂精神、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市场搏弈的野狼精神;实施“四大战略”,即天成建工的品牌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文化竞争战略;强化“四一”意识,即安全第一意识、质量第一意识、客户第一意识、信誉第一意识。

企业特色文化的形成。第一,天成建工的品牌文化。一是主流文化,即“事业报国、服务社会”,是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二是建筑文化,即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片市场、交一方朋友、育一批人才,这是天成建工一贯坚持的原则;三是创新文化,即管理机制的创新,如信息化管理(零距离平台)、市场营销的快速化、全员化、项目管理的灵活性、完善绩效考核、效率优先,重视平衡的原则、创建和谐型企业和节约型企业等。第二,人才战略文化,即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德用人、以才选人的观念;充分开发人才资源、构筑学习型企业,坚持星期六学习日等。第三,强调制度文化和执行文化,重视制度建设,不断打造执行力,切实加强“五化”管理,即“军事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第四,儒家文化(孔子文化),这是天成建工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色,即与孔子文化为基础的四本文化理念:以诚为本、以德为本、以智为本、以法为本;“仁”者爱人的“人本”文化。第五,激励文化,即论功行赏,公平、公正,奖罚分明,认真兑现,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大大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六,党、工、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军事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工、团的中心工作,齐抓共管,即党委主抓、工会配合抓、团委具体抓,分工明确,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稳步推进。

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之见 篇5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把美学的理论和方法自觉的运用于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不仅能把语文教学从僵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还使之进入审美的自由天地,培养出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创造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为美育既是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符合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

为此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运用修辞来增强语言美

如果说修辞方式是语文教学美育学习的源,那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作用就不可小视了,因为辞学是一个不小的天地。比如比喻,夸张,对比,通感等等,学生掌握了,阅读中会获得美的享受,阅读教学就变得轻松起来,如《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就是把嗅觉转为听觉的比喻通感。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还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啊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是把视觉转换成听觉。用“旋律”比“光与影”把单调的难以描摹的月色写的轻盈荡漾,绘声绘色,写出了月光与月影的和谐。让学生充分想象,就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哀愁。

二、炼就生动精当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交际工具,它除了借助语音这个物质壳外,并不需要其他的实体材料。语言也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堂语言的特征首先是精当,即要做到发音正确、语义明确、语速适当、抑扬顿挫。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难点,准确而鲜明的传授知识。其次应生动,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善于运用一些幽默口吻和风趣说法,运用一些语言修辞技巧,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发声传情,声情并茂,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运用寄情于景、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语文教学中,要获得作品给你的美感享受,不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作品,也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美的。如《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寄情于景的好文章①。《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情志的蕴含者,“山”“绿树”“花”“小屋”“山路”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点。”“山”比做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做眉梢上的一点“痣”,相映成趣,就是一个美人的面容了。作家这清淡的一笔,使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屋顿然生辉,见出了“风致”。小屋是“玲珑”立着的,立着角度是“柔和”的;山的寂寞是被小屋“点破”的;山上的小屋好比“漂过”的风帆,“掠过”的飞雁。其情态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实为出奇制胜,活脱脱地突出了山和屋的那种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优美风姿。

四、运用文中精彩的词语来激学生对美的感受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乐。如何让“教”和

“学”更自然、更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作搬运知识的工作,从书本到书本,那么学生就会在紧张的指挥中失去应有的弹力和活力,那么学生会在对语文课的学习中产生厌恶感。如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着重讲了“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塘四周”这三个段落,让学生从“月色”入手,通过“田田”、“亭亭”、“袅娜”、“脉脉”、“泻”等一系列词语,让学生感觉这种朦胧的美。

五、制作形象直观的媒体美

语文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幻灯片等,通过声、像、图、文等立体媒介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既可节约时间,又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篇6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史料的正确运用对改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来了解和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什么是史料呢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正确使用史料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原始史料;第二,撰写史料,主要出自个各种历史著作;第三,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指的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

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

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的史料。据统计,四册教材引用的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2。史料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说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学中运用史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史由证来,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

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比如:在介绍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数据,为学生放映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们看到历史事实,明白历史证据不可抹杀这一真理。

(三)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史料,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比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书中的史料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教师可以把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在运用好现有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其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可以适当的选用。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教材中很多史料后附有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此外,有一些史料后面没有思考题,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设置思考题,而设置问题也必须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即设置的问题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适中,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其次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设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画卷,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史料多为文学史料,图片史料都屈指可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3教师在这方面理应循循善诱,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这种能力,也会为将来一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学生打开了未来之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4.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5.刘锦鹏:《浅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文理导航》,2011年第7期。

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 英语 课堂教

进入新的时期,知识信息的激增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探索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教育教学平台应成为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作为工具与语言学科的英语课,多媒体技术更是在创设教学与语言操练的环境上有其独到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模拟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册的介词in、on、under、over等区别时,教师可在课件中制作出色彩丰富的卡通形象,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前进、后退、跳跃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介词的方位及方向表意,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jobs这个单元时,就可以利用图片与动画来介绍各种职业的人物。如果教师能编出符合逻辑的小故事作为主线,则可使学生在不考虑母语的情况下了解policeman、farmer、soldier、teacher等等的职业特征。

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母语介入过多的问题,同时还能使知识传授的形式发生变化,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二、交互显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技术,可以制作以基于powerpoint乃至web页等简易平台的交互式显示课件。交互式课件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解析,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在进行动词时态训练、课文阅读的表层理解时,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選择答案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适用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复习训练。

三、演示控制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及综合处理的功能,我们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讲练结合的效果。例如:初中教材中关于人口控制及环保等主题的材料较多,教师在课件可设计带饼或柱图的数据表来强化学生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的理解。利用flash等小插件还可以对火山爆发、珊瑚的死亡等过程进行演示,这对于学生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十分有效。

四、影视演播

中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外来素材,其中名人故事(如马克思、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居里夫人)及名著(如《双城记》、《百万英镑》)都有大量的声像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材料有机地揉合到课件中去,使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课文。如马丁·路德·金的

演讲、居里夫妇的生平等等,单纯的课文讲读与用多媒体课件演播时起到的震憾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五、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自动调整试题的难度及给予必要表扬鼓励等。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8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学员姓名 培训类型 学员单位 培训院校

培训学科 指导教师 结业时间

0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是作者平时诗词教学的一些心得,作者以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为目的,进行了鉴赏和积累两方面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赏是指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了解背景、重点字推敲、物象赏析、修辞审美、意境再现几个方面入手,教级学生理解诗词内涵的方法,达到感知的升华;积累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视野,从而汲取精髓,学以致用,应该说是在古诗词教学领域的一条新路。[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目的、探索、方法、鉴赏、积累。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美不胜收,其间大量诗词佳作,千百年来以其脍炙人口的音韵、饱含哲理的寓意、高运奋发的励志等等,乃至广为传诵,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作为中学生,掌握和诵读美词丽句,对于继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积累精美语言,都具有重要的含义。《剑南诗稿》中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操会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东坡词》中苏轼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语句更是发人深省。《樊川文集》里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慨叹带我们回到历史的时空。《杜工部集》中杜子美“安得广厦千百间,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让人读到了一位伟大诗人高尚的情怀„„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天下,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教师将自己的一些不够全面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的背诵、默写,让这些文苑奇葩于语文教学中黯然失色。任教二十年来,经过自己不断的摸索、研究、实践,1 结合当前新课标理念,笔者在诗词教学中走出了一条自认为足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道路,也算是上点不成熟的见解吧,说出来,待同仁商榷——

我认为,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力求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趣味、标准和方法来鉴赏作品,以期弘扬祖国文化遗产,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之目的。

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究和摸索:

一、鉴赏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结合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我在诗歌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古诗,从而耳濡目染,熟记于心。

1、穿越时空,了解背景

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中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所处的环境、经历和著作。”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孟郊有一首这样的《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初读,学生会感到诗人 太过份了,一朝及第,如此痴狂,与“范进”一样,其实,如果了解了背景,这种偏见就会变为对孟东野的理解了。孟郊四十六岁及第,高兴是自然的,最主要的是后两句的描写与唐代风俗制度有关,及第后骑马观花,实属正常描写。按唐制,进士正月应试,二月放榜,及第进士要举行游街赏花活动。因此,春风得意,指节令,也指心情,所以,并非孟郊狂妄。说什么“做了官了,要看遍长安的花”,所以,了解了背景,就会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如《漱玉词》中李清照的《声声慢》只有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才会知道这首词并非写闺中愁怨,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所以说研赏古诗词课前,必须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炼字推敲,抓住精髓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老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东坡乐府》中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使用了一些富有张力的动词——“大江东去”中的“去”字虽极为平常,用在这里,即为人们展现出长江奔流的力量。“淘”字即大浪淘沙的“淘”,在句中是表现一个过程。“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崩”、“拍”、“卷”三个动词都有力度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抓住这些词,对于学生理解全词的豪迈情怀有“一叶知秋”的效果。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送”等等。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推敲这些字的含义,从而从字入手,理解全诗意境。

3、分析修辞,加强审美

古典文学作品能够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作者匠心独运的修辞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如果想更好地欣赏这些情采兼备的文学作品,就要正确理解修辞的内涵。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找出修辞,从修辞角度把握诗词感情。《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比喻;《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借代;《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对偶都是我们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切入点,抓住这些,学生理解几千年前诗人的心境就容易拉近距离。

4、发挥想象,意境再现

鉴赏作品时,要充分调动想象和有关能力,通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深层情趣。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 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以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积累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古诗的积累,除了教材中学习的篇目外,我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诗文。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介绍作者——请生练读——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早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在诵读上先培养学生停顿和划分节拍的能力,以便学生朗读时能读出节奏、气势和感情。在学习一首古诗词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再找出作者的一首诗或作者同一时代的一位诗人的诗词,加以背诵,并且把学生分成五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每周向全班同学推荐一首课外的古诗词,全班共十个小组,十首课外的古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理解,去选其中的三至五首加以背诵。在古诗词背诵上,老师根据学生能力,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词。语文程度好的要多背,程度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适当背会或少背。在熟读多背的基础上,我还注意适时挑选一两首课外的古诗词让 学生进行朗读分析,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总的来说,古诗词教学方法很多。在这里,笔者只是从积累和鉴赏两方面进行了不成熟的尝试,更希望语文同行都能重视语文诗词教学,让先贤的作品能发挥其广泛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2)《唐诗宋词全集》

华艺出版社

1997年

彭利明、夏于全主编(3)《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陈伯海主编(4)《唐诗三百首评注》

三秦出版社

1993年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之我见 篇9

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的脑力活动。每当看到学生面对作文题愁眉苦脸时,每当看着学生拿着作文题久久凝思却无从下手时,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呢?虽然中学语文界对作文教学一直没有一个固定而行之有效的模式,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必然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笔者就这十年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到的一些写作训练方法,写出来与语文界的同行们一起探讨和研究。

写作;教学方法

G623.24 A

一、语言的训练是提高写作的第一关

我们知道,无论是大家,或是热爱写作之人,但凡要写出一篇上乘之作,首先要过语言基础这一关,语言是写作的根本,就好像高楼大厦的建起,须起于垒土,没有一块块的砖,是难以筑起摩天大厦的。这样,我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为了让学生都能积累优美的词句,我规定他们每天都要抽出三十分钟,去抄诸如余光中、余秋雨、林清玄、张晓风、周国平等人的散文当中的精彩句段。这项工作是繁杂而枯燥的,大多数学生都很难持之以恒,为此,我采取时间上的定时“逼”和及时的激赏,“逼”就是把抄名家名篇作为一个固定的作业来检查,没有抄的同学,予以一定的惩罚,始终相信只有严格,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无穷。但一味的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任务的沉重和无趣,因而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就这样,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汲取优美词句的习惯。然而后来发现,仅仅是抄,效果并不大,一个学期后,有的学生就跑来问我,抄了这么久,“老师,我的文章的语言为什么还是这样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点色彩,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出那些优美的词句来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也曾感到迷惶而不知所措,难道抄美文是在浪费时间,难道我的方法是错误的?的确,一段时间后,我也感到抄并没带来最直接的效果。为了找到其中的缘由,为了能更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我自己试着写“下水”作文,试着去抄一些美文,发现正如学生感觉的一样,文章语言没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就开始琢磨,除了抄美文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得出,如果抄完之后,就原句也能模仿地写写,那样效果会很快凸显出来。因为当你抄完后,句中的华美语言还在脑中作短暂停留,这个时候,如果能趁热打铁通过自己的记忆把它写下来,就会记得非常牢,从而“占为己有”,也许这就是模仿的作用吧!于是,我要求学生抄和写同时完成,没过多久,果然奏效,学生的文章语言增色不少。

二、素材的搜集铸就的是文章的灵魂

当最关键的语言关过了之后,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文章素材的搜集,如果语言是基础,那素材就是血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血肉那就不丰满不鲜活。因而,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通过上网浏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感人事件,把其中的人物及他们所展示出的高尚的道德品性,都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以备后用。经过长时间的搜集,学生的肚里都有货了,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是愁眉苦脸了,再也无须搜肠刮肚了,而能洋洋洒洒。我们班有个同学以前的文章总是干枯无趣,没有一点新鲜丰满的感觉,自从加大了阅读量之后,素材在文章中是俯拾即是。我曾推荐给他《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复旦大学原教授蒋天枢如何拖着年迈的身体,为老师陈寅恪文集的出版而日夜奔波,最后当老师的家属要把文集的稿费给他一份时,他道出了一句朴实却又感人至深的话“这是学生应该做的”。后来学生在中考中用了此材料,取得了高分。

三、结构的明晰是敏锐思想的表现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评改学生的文章时,发现他们语言不错了,文章的素材也丰富了许多,但感觉到他们的文章的结构却显得没有条理,层次感不清晰明确。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每次写文章前都要在纸上列好写作步骤,对于步骤的批改我会把它与文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这样强化式地训练让学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写文章一定要有所酝酿,有所规划,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看得舒心,看得惬意。

四、兴趣让学生将写作进行到底

当学生在语言、素材、结构上都有显著提高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有了兴趣,就会事半功倍。作文的训练亦当如此,众所周知,写好文章,根本途径还在于多练,但又不能强迫学生去练,这样会适得其反。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我想到了在网上发表学生的文章的方法。学生定期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习作或我把学生好的文章上传到网上,然后全班同学来评,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度,也给予了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抒写自我的平台。通过网上发表习作的方式,学生学习语文,勤练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同学们平时学习非常紧张,但大家对每周的习作看得都非常重,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上网,让大家好好评一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来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磨炼,从初一到初三,这三年中,我与学生一路走来,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有挫折,也有成功,有喜悦,也有迷惑,我们共同收获了写作中的乐趣,写作水平有着真实地提高。课堂上,当我读着学生优美的词句时,当我看着学生的文章在各大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时,当我看到同学们面对写作时沉着从容的神态时,一切都让我感到欣慰。写作课,是一门难教的课,是一门没有具体可操作方法的课,如果流于形式,那么写作也就成了一个很枯燥的事,为了变枯燥为鲜活,我与学生一起努力了三年,三年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语文,写作,其实一样能富有魅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写作教学一样能精彩无限。

包燕,女,任教于南昌市心远中学。

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篇10

一、尊重学生,架起师生之间的亲密桥梁

情感培养既是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动力与手段,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其师,信其道”。我觉得教师要能听。要能听明白。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简单幼稚而嘲笑;不要因为学生的突发奇想而嗤之以鼻。总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尊重与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二、主动贯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基础题加以落实,巩固成果。其中包括:

(1)课堂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所应用而高兴,同时也让学生尽量熟悉内容。比如在“一次函数及图像”时,可以做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家庭出去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原票价的2/3的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票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两家旅行社哪家更优惠,请用坐标图表示。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就会更要学。

(2)课堂外,作业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也是对演员的尊重。好的作业就是一部作品让学生有满足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其自己反复叮咛“这里要注意”“那里不要出错”,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的学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忽视概念,偏重多做题,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许多学生在题海中迷失方向,不断在各种题中反复出现类似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对概念、定理的一知半解。

(4)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梳理,认真及时做好小结工作,这在学生自主性中尤为重要。这个工作教师不要因为不放心而代劳,更不能仅仅走过场。教师在学生的小结中,亦可加强对学生指导修改,学生的思维要比我们想象中成熟。

三、激发学生兴趣,鼓励探究与思考

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自主性在于对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征服问题的欲望。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探究与思考,作为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

四、锻炼思维,活跃思维使自主学习不断升华

活化课堂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流畅,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要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性和唯一正确性,但是现代信息社会更需要的有探索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人,因而数学课要有探索活动,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搭起讨论的舞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

如:在初三的一次数学习题课上,有一例题: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A=108°,BC=a,AB=b,BD平分∠B交AC于D。则AD= (这道题没有给出图形) 。

课堂上,学生A、B分别给出了解法一:在BC上截取BE=BA,连结DE 运用三角形的全等可得;解法二:延长BA到F,使BF=BE,连结DF。则ΔBDF≌ΔBDC。可得答案。

两种证法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由于本人常想:“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C:过点A作AE∥BC,交BD的延长线于E点。然后利用比例式可求出。

学生D举起了手:在BC上截取BE=BA,连结AE。然后運用ΔABC∽ΔEAC,即得答案。

学生E:我还有另一种证法,是延长CA,截陈刚取CF=BC。连结BF,可证∠F=∠FBC=72°,从而得ΔFAB∽ΔFBC。解一下即得。

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的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上一篇:中班语言火的传说教案下一篇:小学常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