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评课稿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评课稿(共1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评课稿 篇1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人生体验”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是学习在默读时圈点勾画,并且能够通过默读概括文章中心。听了李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我想,教师讲得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讲得再少,也是学生的。李老师在这堂课中贯彻了“生本”、“文本”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探究较为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第一,游戏导入,通过抢答,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第二,整体感知:学生通过默读,勾画文中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然后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默读时圈点勾画的能力,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能力教学目标。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引导,来不断完善复述内容。

第三,深入课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读文中那些让我们感受到“险”的句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出明确的自学指导,给学生时间,去读,去品,去写,去分享。同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化对于语句的品析,并且由读懂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紧扣文本,从而使学生对于“险”的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为接下来“我”一步一步脱险做了很好的铺垫。

《走一步再走一步》评课稿 篇2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 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这是一篇寓理于事, 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 告诉学生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阅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 学习通过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的情节, 掌握记叙的要素。

通过朗读课文, 品味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变化的思想感情, 读懂作者的成长经历, 感悟面对困难不放弃, 只要化整为零, 步步前进就能战而胜之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复述故事情节, 能从故事中有所感触, 领悟人生哲理。

难点: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困难, 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 沉着应对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讲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近日来, 一个女英雄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 那就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张丽莉, 花一样的名字;29岁, 花一样的年龄。当失控的客车冲向学生的瞬间, 她用柔弱的身躯, 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我们相信, 当客车撞向人群的一刹那, 女教师张丽莉奋力推开自己学生的举动, 绝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道德的本能。是“爱”和“勇敢”在瞬间的升华。今天, 我们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 让我们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寻求启示吧!

(设计意图:用激情和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

二、默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

指示语:请学生默读课文, 就是快速浏览, 我们对初中生阅读现代文的速度有个要求,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篇课文我们要在4分钟内读完, 读完后要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PPT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 以“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方式复述课文。

问题链:

(1) 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2) 是对谁说的?

(3) 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 请将上述内容做一个小节。

(5) 好像还有些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6) 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让它更具体。

生:57年前的7月, 费城, 天气很闷热, 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一下。可是, 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 胆子也比较小, 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 他们已经到了山顶, 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 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 再走一步, 最后, 在父亲的指导下, 我终于脱险。

总结语:他说得很好!这就是刚才老师教你们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 老师一开始说, 要大家复述课文, 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来。现在,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 一步步分解, 最后完成, 多么容易啊!我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 就要这样, 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 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要素。大家完成得很好, 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 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

三、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1. 细读课文7~15自然段, 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 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 圈出重点词, 想一想, 读一读, 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2. 交流:现在, 你就是童年的亨特, 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 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句式:我 (心情词) , 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 。

结合朗读训练, 理解第一次“啜泣” (一是真实的需要, “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 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教师复述心理描写的词句, 学生接着说自己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 有受嘲笑的羞辱, 有不知所措的迷惘, 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 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 “我”的胆小、懦弱。这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3.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 这算困难吗?在“我”为什么成了困难?

4.“我”多想得到帮助, 可是“我”的朋友 (朗读训练“你想待在那里, 就待着好了”) , 就连好朋友杰利都离开了。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 统领全课。课堂上, 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能力。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 品词析句, 更好地理解文意。)

说话练习:

四周一片漆黑, 耳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 我孤苦伶仃地缩在岩石架的最里面,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就在“我”痛苦、悔恨、迷茫之际, “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变换成爸爸或杰利, 呼唤儿子或伙伴) , 我有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训练仿写。)

6. 父亲是怎么帮助“我”脱险的?请仔细读一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话。

(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 而是先安慰“我”, 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信心和勇气, “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好, 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 他又一次夸“我”很好, 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 给“我”信心和勇气, 使“我”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假如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 一面安慰“我”, 一面爬上石架, 把“我”背下来, “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7.“我”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了, 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指名交流。

结合指导朗读, 特别注意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语调上的变化。

8.“我”这样一个体弱多病, 胆小懦弱的孩子终于自己爬下了悬崖。

引读:我一脚……我先是……然后……这就是……

这里的“啜泣”与前文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 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的情感:有历险的余悸, 有脱险的欣喜, 有对父亲的感激, 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 为什么说“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最后一段, 学生讨论, 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 一个个认真地解决, 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

指示语:回想一下, 我们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说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 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主题。)

四、链接课外, 超越文本

1. 链接, 最美女教师

惊天动地一瞬间, 师范垂手爱无边。

舍身忘死救生狂, 满腔热血染红鲜。

双腿高位截肢瘫, 五湖四海感悲叹。

心灵之美塑伟大, 靓丽青春谱新篇!

惊天动地的一瞬间, 张丽莉老师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感动了天地, 你有怎样的感想?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迹教育学生, 让他们真正理解“勇敢”的含义。)

2. 品评你最喜欢的人物

预设问题:“我”究竟算不算一个勇敢的孩子?

预设问题:作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和你的父亲是否一样?他一边安慰“我”一边爬上梯子救“我”下来好不好?

备用:杰利算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 做事情都要一起去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行思索。)

3. 朗读背诵积累最后一段

教师小结:在人生的旅途上, 每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 遇到困难, 感受挫折, 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 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 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板书设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脱险———感悟 (分解困难, 战胜困难)

五、教学总结

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 自主学习, 路让学生自己走, 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 挖掘教材, 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用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2.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几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事, 说明了……道理。

(2) 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 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 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 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 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 (“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 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 到信心大增, 继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 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 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 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 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 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篇3

第一次作文是去年的中考题:

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说明句子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毕。这正如生活一样,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其实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逗号,后面的路还很长……

请以“逗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一篇篇通读后,问题很多,有一个通病——偏题。相当多的人不理解何为“逗号”,中考是一个逗号,学自行车是一个逗号,考试失败是个逗号,为什么呢?没有说清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于是我作了题为《切题——作文的前提》的讲评课,其余的缺点一概不论,单就如何做到切题做深入探讨。最后我们得出:一是要清楚、深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逗号”比喻人生的挫折、成功等,“逗号”是暂时的停歇,不是停止,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二是要有点睛之笔,行文过程中应时时刻刻、恰当地运用点题。通过这样一个重锤敲打的课,很多学生对于切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有了上次作文课的提醒,第二次作文《在这里》,没有人脱题,但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假、大、空。《在这里》父亲雨中送伞,母亲寒夜织手套,温总理来到地震灾区,慰问群众,老师被大货车轧断了双腿,学生得救……真是“惨不忍睹”!于是我开出了下面的方子——《真实——作文的生命》。在课上,我讲道: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本意。放着真话不说说假话,丢开真事不写写假事,为作文不顾做人,文辞再好,也是不足取的。我尤其大谈特谈了不真实的表现:桃花在夏季盛开,冬天看见小燕子在梁上唧唧喳喳地叫,北方种水稻,南方种小麦,写人“他长着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唇,白白的牙齿,多可爱呀!”一阵阵笑声之后,学生若有所思。

大话、空话、假话少了,我心里早就焦急万分的是:作文还缺少细节描写,在写了《想看见你的笑》之后,我又作了题为《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的讲座。先讲描写。“太阳升起来了”是叙述,简单交代,发生了什么,惜墨如金,很“略”;“一轮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是描写,形象刻画怎样发生的,泼墨如云,很“详”。再讲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并不神秘,只要把那些平实不被我们注意的,打动人心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用细腻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即可。细节描写就是抓住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丝表情、一个特点、一个场景、一种氛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放大,正如照相和录象,细节描写就是“抓拍”、“ 放大”和“剪辑”。

前期的启发和引导效果很不错,《收藏生活的美丽》这篇作文90%的学生都有细节描写,很充实,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如临其境。但当批改完之后,心中总隐约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妥,对,是肤浅,是对主题挖掘停留于表面,不深入。肤浅的毛病又成了我内心的疙瘩。我又作了《思考生活,写出深度》的讲座。我说,拿到《收藏生活的美丽》是否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也算是一种美丽?为什么要收藏生活中的美丽?等等。

我举了下面的两个例子:作文《永不失约》写了清明节跟着长辈们去上坟,她说往年总有一群堂兄堂姐同去,今年却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堂兄堂姐们都去遥远的外地读书或打工了。初稿的结尾是“有另一个世界吗?给死了的人上坟有意义吗?或许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存在的,可我却不这样认为。唯一的用处就是可以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内心得到一点安慰,加深一下活着的人之间的感情,仅此而已。”修改后,就引人深思:“如果不来上坟,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我想没有。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这也许是对祖先的一种许诺,是我们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约会。哥哥姐姐们都已不再来上坟了,我忽然意识到这种传统将有中断的可能。若爸爸们都不在了,哥哥姐姐们会回来为他们上坟吗?我是会回来的,不论我走到哪儿。如果实在没办法回来,我也会选择适当的方式送去我对曾经许下的诺言的兑现。”

《我的爱猫被送走了》讲了自己的心情不好,拿猫出气,结果被猫抓破了,父亲要送走波斯猫。初稿写“看到关在笼里喵喵叫唤的波斯猫,我的心烦躁了:一丝快意,一丝内疚,一丝不安……”修改后“猫的叫唤和哀求的眼神犹如一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我的心震颤了:这是猫的过错吗?这分明是我的过错。猫也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不尊重生命,如何获得生命的尊重。”最后我总结:深入思考的东西往往体现于文章的抒情议论之处,往往在末尾,短小精悍,画龙点睛即可。

当然,作文教学还可以从修辞语言、谋篇布局等方面入手。在整个教学中,我一直做到这么几点:首先,强调作文是为表现生活,而非再现、还原生活;其次,每次针对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最后,结合优秀习作、病文以及学过的经典课文,并非枯燥的纯理论讲解,而是有血有肉、有根有据的生动诠释。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4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

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jiè)迂回(yū)啜泣(chuò)纳罕(hn)

头晕目眩(yūn)颤抖(chān)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

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

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

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来马集镇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新起点。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准备怎么做?

根据学生所说,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生自学生字、自渎课文。

3、点名朗读全文。

4、问题:(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2)这首诗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第二节:写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齐读全诗。

三、研习诗歌

1、读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这首诗的中心可用哪两个词语概括?它们内在的含义又是什么?

本义比喻义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奋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难

2、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一句话来说。

――要克服苦难,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要克服困难,就要翻越无数座山。

3、理想的实现很不容易,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找出有关的词语并作说明。

(1)终于――爬山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很多的时间。“我”满以为上了山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结果依旧是山,“哭着回来了”――铁青――写出了作者失望、沮丧的心情。

“铁青”――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观感觉,因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铁青着脸”。这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伤心时看见美丽的花儿也好像在流泪一样。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实现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难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远方有海,理想可以实现。这个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断斗争。

枯干: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满湿:滋润。因为“我”心中有理想,心灵就不再枯干,理想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齐读全诗,并体会刚才所说的内容。

四、重点诗句探究

1、诗中说“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信念,但童年的认识是很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断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总结与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上海的意义。

3、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前布置大家作了预习,其中有一条预习任务:用“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而且战胜困难的经过写下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我说标题和作者,请几位同学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2、请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前先让学生说说复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三、引导探究

1、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把课文的标题盖起来,然后自己为文章重新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题下面。

2、互相讨论自己的标题,然后点名说。

3、引导学生比较,你的标题和作者的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1)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们遇到大困难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难然后克服,这和文章内容一致。

(2)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在文中找出来。

(1)第4节,“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活泼勇敢,做一些冒险性的游戏。

(2)第13节,朋友抛弃了“我”,把我一个人丢在悬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无助(反衬手法)。

(3)第15节,长时间呆在悬崖上,动不了,我很紧张,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悬崖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语: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乱跳

蹲: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第17节,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碍,没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难不仅有夜幕,悬崖等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障碍。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这些能塑算得上困难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些经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这些经历不算困难?

(1)第7节,悬崖只有20多米高。

(2)从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断出这不算困难。如第13节,别的小朋友能轻松(一个接一个、左折右转)地爬上去,又轻松地绕过悬崖。

在这里,不是为了写其他的小朋友,而是为了小“我”,这种方法叫作“反衬”。

(3)父亲指导“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也很简单,“我”也没费力气就下来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难,而“我”却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呢?

――第1、4节,“我”年幼,体弱多病――这种方法叫“伏笔”,即“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碍。

7、就是这不是什么困难的困难,却让“我”的心情变得糟糕透顶(出示投影):

心情的变化:

恐慌恐惧绝望

(开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这个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读16~23节)形成板书:

(1)克服困难的步骤:

起初:会摔死的――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时的心情怎样?

恐慌恐惧绝望

惊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要会分解困难(原文句)――用名句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对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获经验(反思总结)。

(4)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得到回报。

2、在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

――倒叙,可以产生悬念;环境反衬人物的心情;照应与伏笔。

小事情反应一个大道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更重要是从经历中懂得了克服困难的道理。

五、读汪国真的诗结束课文学习

1、诗见课本P.10的方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相关资料

1.学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四)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评课稿 篇7

一、归类不仅仅为了找近义词

文中出现了两个意思差不多的字———“渗”和“漏”。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仅仅让学生找出这两个字,归类为一组近义词就算完成任务。其实,这个教学环节还可以“往前再走一步”:

(出示图)

猜一猜:哪幅图是“渗”,哪幅图是“漏”?

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说一说:看图说说“渗”与“漏”的区别。(“渗”的水量小,速度很缓慢,而“漏”的水量相对大,速度也快。)

上面的这个过程,更指向研究文字的内涵,传递了一个理解字词的方法———可以根据图来理解字词意思。在这样的对比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两个字,还与具体的图像(生活画面)建立了关联,同时区分了两者之间微妙的区别,为以后运用提供了帮助。

二、填表不仅仅为了理解内容

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设计了表格,让学生从课文第1、2自然段中寻找“好水罐 ” 和 “ 破水罐 ” 的区别 。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非常好,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很快理解故事的起因。但如果仅到这一步,其价值远没有发挥出来,可以“往前再走一步”。

(一)表述的“凭借”

如果让学生对照这个表来说说故事的开头,是不是就变简单多了?

1.横向表述

生: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完好无损,另一个水罐有条裂缝,完好的水罐每次都能装满水,而破水罐到家时因为漏水只剩下了半罐水,因此好水罐感到骄傲,而破水罐感到惭愧。

这样的表述跟课本表达的顺序一样,学生思路很清晰。

2.纵向表述

生:印度有个挑水工,他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完好无损,每次都能装满水,因此感到骄傲;另一个水罐有条裂缝,每次装满水到家时只剩下了半罐水,因此感到惭愧。

这样的表述,如果没有表格的引领,学生是不容易表达出来的。“好水罐”一条线,“破水罐”一条线,这其实就是创造性表述。

(二)深究的“依靠”

对于表格中的“骄傲”怎么理解?不少学生凭着主观经验,认为就是“看不起别人”的意思。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也许是可以的,但如果都这样理解,对“好水罐”其实是不公平的。不妨让学生继续 “ 深究”一下———表格里的“骄傲”究竟是什么意思。

师:(出示字典上“骄傲”的两种解释) 你们觉得文中好水罐的“骄傲”属于哪一种?

生:我认为是“看不起”的意思。因为好水罐完好无损,并且又能装满水,所以瞧不起破水罐。

师:假如作者跟你们想的一样,你觉得好水罐会怎么说呢?

生:好水罐会说:瞧你,又破又烂,每次都只能装半罐水,太没用了。

师:课文中有没有这样写呢?

生:没有 。

师:也许好水罐真是这样说的,但这样的好水罐老师不欣赏,也不喜欢。

(生开始沉默)

生:我还是希望好水罐这里的“骄傲”仅仅是因为自己能装满水而感到自豪。

师:是呀,我也相信好水罐是为自己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价值而感到自豪。其实每个人都有长有短,不能取得了成绩就嘲笑别人。

曾经,很多老师上完课以后,没有学生愿意做“好水罐”,都想做“破水罐”。因为学生们都认为“好水罐”在文中就是个“反面角色”,属于取得成绩就嘲笑别人的一类。事实上,这是孩子的理解不全面,也是老师解读的不全面。“好水罐”能装满水,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不也是价值的充分体现吗?为什么不能善待好水罐的“骄傲”呢?那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本能地忘记了“骄傲”还有“感到自豪”的意思。让学生对表格中的“骄傲”重新审视,重新解读,无疑就是让表格的价值得到再次彰显。

三、“补白”不仅仅为了练习表达

文中对挑水工和破水罐的对话有这样的描写:“于是,它(破水罐) 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进行假设:“假如作者写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道歉,破水罐可能会怎么说呢?”学生很是积极,将破水罐可能说的话再次表达了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又补全了文章的空白。可遗憾的是老师就此结束了教学环节,没有“往前再走一步”。

我的尝试:

师:刚才你们说得都很好,你们是怎么知道应该这样说的?

生:因为破水罐跟挑水工第一次就是这样说的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 “ 再次 ” 看出来的 。

师:那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课文不将破水罐再次道歉的内容全部写下来呢?

生:我觉得写下来,就与前面表达的内容重复了。

师:说得好!你看简单的“再次”两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这就是这个词的价值!它让我们知道,文章不是“越长越好”!

其实让学生“补白”了,仅仅丰富课文内容还是不够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往前再走一步”的过程中明白,文章为什么这里如此“简洁”,文章为什么需要“留白”。

这样的环节同样适用于结尾。课文中挑水工的话说完了也就结束了,似乎没有结尾,很多老师就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课文继续加结尾。有的学生给这篇文章加了道理作为结尾,有的学生加了破水罐心态的改变作为结尾。设计这个环节本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是不错的设计,关键我觉得还是少了一步———“既然文章可以加结尾,为什么课文不加?”

不妨在探讨中明确:

1.独特的寓言文体

“小故事,大道理”,智慧由读者发现,道理就藏在故事中间,故事讲完了,听的人也就明白了道理,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寓言为什么只说故事,不点破道理的原因———读者自悟。

2.开放的故事情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篇8

以下是教学片断实录: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本文人物个性鲜明,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不仅用充满安慰的话语鼓励我,而且告诉了孩子战胜困难的方法。

生2: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完全可以爬上去抱孩子下来,然而他却有意引导孩子自己解除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并让他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孩子树立了自信心。

生3: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尽管母亲有过“不要冒险”的训诫,但“我”为了不被小伙伴看作“胆小鬼”,而跟着爬上了悬崖,可是再也没有力气爬下崖顶,结果被困在悬崖中间的石架上。暮色降临,正当“我”万般无奈、焦急万分时,父亲来了,他既没有呵斥“我”为什么攀登,也没有责骂“我”胆小无能,反而轻描淡写地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一句慈爱的话,给了幼小无助的“我”很大的安慰!当“我”仍畏缩不前时,父亲又诱导“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充满信任的话,给“我”心中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帮“我”战胜了恐惧,并一步步地爬下了悬崖。正是父亲那种宽容与安慰、肯定与鼓励,使“我”克服了困难,抛弃了自卑,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并获得了一种精神力量,支撑“我”走过以后的人生之路(全班同学为该生细心地阅读文本和有理有据地说明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4:我最喜欢文中的“我”。其一:文中的“我”为了不被小伙伴看作胆小鬼,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跟在他们后面爬上悬崖;其二:文中的“我”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并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指引今后的人生之路,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师:很好!大家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表明了喜欢的理由,令老师钦佩;尤其是在细心地阅读中筛选信息为我所用这一点上,特别好!那么你最不喜欢的又是谁呢?

生5:我最不喜欢文中的杰利。因为他作为“我”最要好的朋友,明知“我”一直有病,在众伙伴嘲笑“我”时,他跟着起哄,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又抛下“我”和小伙伴走了,说明他完全没把我们的友谊放在心上,这简直是背叛(部分同学不自觉地点头称许)。

生2:我喜欢文中的杰利。因为杰利富有友情,他鼓励“我”不做“胆小鬼”;他善良而细心,在“暮色苍茫”时,是他找来了“我”的父亲,而其他孩子或许早已忘记了此事。“我”被困在石架上时,他跟着小伙伴们走了,也许是慑于他人的“威力”,因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学生的细心值得充分肯定)

生6:我最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因为他们太可恶了,在“我”最孤独无助时,他们还幸灾乐祸、“哈哈大笑”;其中的一个还嘲笑“我”,最终他们抛弃了“我”,完全不顾“我”一直体弱多病。

生7:我最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因为我觉得他们完全没有人性,他们这样对待一个弱者,是不道德的行为。

师:以上这些理由比较充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1: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不是众伙伴的冷嘲热讽,狠心抛弃,也许莫顿·亨特会一辈子生活在“我是弱者”的阴影中,永远走不出母亲为他设定的“训诫”。如果真是这样,二战中就会少一位优秀的飞行员,美国就会少一位驰名世界的作家。

生2:首先我认为众伙伴的行为是一种小孩子的恶作剧,他们这样对待一个弱者是不友善的,但也不能说他们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在七八岁孩子的心目中,还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他们的行为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孩子顽皮、淘气的表现。

师:这样认识就显得更理智一些,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生的启发吗?

生7:生活是真实的,它不会永远同情弱者。

生8:我也认为正是众伙伴的不友善行为,让莫顿·亨特体会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路阳光,不友善行为让他明白痛苦、孤独、无助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当时他才八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明白这个道理。

生9:只有他人关爱、照料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勇于克服困难、奋斗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又是一阵不由自主的掌声)

……

评析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反驳他人的观点,使问题越辩越清,越辩越明,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多项语文能力,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优化。

以上教学片断,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评析,逐步引入对人生的思考,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辩论为主,进行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深入文本,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加深了对人生重大课题的认识。学生的智慧在对话中、在辩论中闪闪发光,令教师、令学生为之拍手击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

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 篇9

25.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26.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个题目可以答得很简略,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也可文字稍多一点,如“在做一件事时,不管距离有多远,也不管过程是多么地艰险,只要想着自己是在走一小步,而且一步一步地稳稳地向前走,就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27.心理描写

28.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篇10

“一步,两步,一步,两步,似魔鬼的爪牙……”我哼唱着《我的滑板鞋》里的歌词,登上了通往山顶的坡道。

一缕阳光穿过树枝叶子,落在我和爸爸的头顶上。爬了不久了,已满头大汗,可真热啊。我不禁抬手摸了一下脸蛋,仰起头来看这越来越耀眼的阳光。哎呦,我歪了下嘴角,用手遮住眯起的眼睛,可真刺眼。顿时就产生了一种想要休息的欲望。

在树荫底下的椅子上坐了一会儿后,太阳明显没那么惹人心累了,便又起身。爸爸鼓励我说:“坚持就是胜利,慢跑吧!”

于是,登山大道上便有了一对父女边喊口号边齐齐慢跑的身影。

似乎又过了一会儿,阳光猛烈起来了,大块大块地投在脚上、背上、头上,在欢快的跳舞咧。一石子横在路中央,却恰恰躺在容得下它的树荫间,睡着了。我忍不住动作懒散起来,脚步慢了下来,却不大稳了。爸爸在我身旁又跑变成走,速度却依然很快。我急着又跑几步到爸爸前面,可累了时,又松懈下来了。眼睛也半眯着,懒得把它睁那么大。

跑着,走着,咦,怎样会有块石子,挡住我走路啦。还没反应过来,脚踩下去,一斜,我扑通一响摔倒在了地上。看着一点点冒出的血,我最终回过神来,叫道,“爸爸!我,我腿受伤了。”爸爸免不了要唠叨几句的,“这么不细心,回家该给你妈妈骂了。让我看看伤得深不深。”我摇摇头,轻轻回答道:“不是很深,一点小伤口而已。我们是继续爬,还是向下爬回去呢?”爸爸用鼓励、安慰的口吻对我说:“向上爬,再绕到虎英公园那边回家,会更近些。该回家吃晚饭了。”我忍着痛,勾起唇角,笑了。

爸爸扶我站起来,“一步,一步来。先走一步试试。”我照做了,伤口的红色因为颤动而加深流动。更疼了,一股子酸麻的痛劲。爸爸坚定而语重心长地拍拍我的肩,“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相信你能行。”是的,我也相信自我能行,走一步,再走一步,加油。我抬起脚,踏向前方,迈出第一步,右脚也踏向前方,迈出第二步。

一朵软软的,绵绵的白云跳出来,遮挡住了刺眼的阳光,一切都柔和起来,恰如大道上父女两人并排迈步走的身影。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 篇11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了“我”和五个小伙伴一起去爬悬崖,结果“我”被困悬崖,最后杰利叫来了父亲,把“我”救了下来。

当读到“我”们一群小伙伴去爬悬崖时,我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里了,生怕有什么差错。当我看到其他孩子嘲笑“我”时,我对“我”充满了同情,被朋友抛下,是多么痛苦呀!“暮色开始四合。……不能动弹。”这时的“我”是那么孤单、无助。

一直看到“我”获救了,我才沉下心来,缓缓地深吸了一口气。是啊!父爱是多么伟大呀!他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让“我”走下悬崖,他不溺爱孩子,让孩子得到锻炼,他的爱是人世间最纯洁的爱!

读完最后一段,我的心热血沸腾。只要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最终你会惊奇地回头,你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记得上次练毛笔行书时,我练不出来,差点就放弃了。后来我化整为零,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练,终于小有所成,通过这件事,我悟出一个道理,任何事都应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去做,你就能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我们现在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七、作业

抄写词语

教学内容:学习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讲解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 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三、心理描写: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第 二 课时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三、景物描写

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

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心情

四、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作业

练笔: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相关资料

1.学生范文:《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

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答案 篇13

1.略2.⑴纳罕⑵小心翼翼⑶训诫⑷瘦骨嶙峋3.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4.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原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5.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6.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7.⑴费城⑵七月⑶六个;内德、杰利⑷大约有二十米高;七八米高8.D9.衬托我绝望、恐惧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10.似乎能办得到;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11.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意思相近即可12.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13.告诫人们要一步一步战胜困难,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畏惧困难。意思相近即可14.如果想着距离有多远,就会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的信心,这是父亲在教我如何战胜困难。意思相近即可15.虽然我在悬崖上走过的路是很短暂的,但我战胜了恐惧心理,是我人生的一个巨大进步,这个进步相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转变,所以说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意思相近即可16、提示:三个事例①竞选学生会主席②肓目自高自大③恋爱受挫,成绩下降。17.时间顺序;高中的最后一年、有-天、16岁那年、第二年18.当时自己只知道啃书本,不懂得联系实践。19.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表明父亲的教育使我增加了自信,产生了动力。20.提示:联系上下文揣摩,要表现出先前对父亲的小看大不应该。(意思对即可)21.提示:从①父亲对儿子的精神抚慰②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两方面去表达。22.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不畏失败、相信自我角度去谈(意思对即可)23.误解、小看了父亲,自作聪明;父亲知道我没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没有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24.对全文的总结,抒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5.从“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来看,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这5块钱有可能是他们一天的生活费;而对拥有百万家产的家庭来说,即使捐出500块钱,对他们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影响。所以男孩的母亲这样说。26.略27.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在经历了这次教育和考验之后,小男孩一直充满自信地做人,以自己的奋斗和成绩骄傲地面对那些拥有金钱的人们。28.这“捐”的意义首先是量力而为,捐出自己的一份真心;其次,你的品学,你的成绩,是你对社会最好的捐献。提示:上文母亲对小男孩说的话可作为回答此题的依据。29.相同之处是:这两处“抬起头来”都包含了充分的自信。不同之处是:前一处“抬起头来”是指小男孩在同学们的纷纷议论中坚守自己的一份自信;后一处“抬起头来”指男孩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充满自信地为人处世,并努力奋斗。30.这一文题中蕴含的哲理是:一个人即使身处贫困的境地,亦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昂首生活于这个世界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评课稿】推荐阅读:

上一篇:家读后感200字下一篇:党建一体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