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精选8篇)
乡村旅游是重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有利于促进重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缩小“三个差距”。
一、问题
(一)管理机制障碍。一是重庆在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由于旅游业包含的行业范围很广,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领域,而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行政管理部门,造成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多头管理”。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功能不强。当前,重庆行政主管部门对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政务管理、行业监管,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造成在业务指导方面的“真空地带”。
(二)经营资源缺乏。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缺乏人、财、物、信息等经营资源,从而在基础物质资源层面限制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一是缺少经营管理人才。据调查显示,63%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由当地农民投资和经营。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经营经验,导致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二是缺少资金。由于融资难、贷款难,导致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资金缺乏,严重制约其发展速度、规模。三是缺少设施、技术。由于受成本、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在开发、运用高科技技术与设备上投入很少,从而导致其技术含量较低、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四是缺少信息。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在建设信息设施、信息系统方面投入较少,从而不能够有效获取、利用信息资源,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三)同质化竞争严重。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整体上仍然处于产品类型同质化、服务功能单一化的粗放发展阶段。农家乐是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主要形式。目前重庆虽然已有两万多家农家乐,数量多但竞争力弱,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产品与服务缺乏特色,导致行业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严重。
二、对策
(一)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旅游行政部门的服务功能。转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方式,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服务旅游企业为导向,强化服务职能,为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提供业务指导、信息服务、人才培训、营销宣传等全方位的服务。二是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出台税费、土地利用、金融信贷、财政补助等优惠扶持政策,促进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基于资源整合思想,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指导思想,将相对独立的政府、企业、高校、协会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平台以收取会费或低收费的方式提供资源
共享服务。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能够借助于资源共享平台“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相关非核心资源,既瘦身了组织机构、减少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三)成立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联合体。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出发,由行业协会牵头,将分散独立经营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联合起来,成立松散型的企业联合体。在联合体机制下,成员企业可以定期开展业务合作与经验交流,进行统一的市场开发和营销,共享预订网络、信息服务、集中采购和人员招聘与培训等,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联合体实行松散型的契约式管理,成员企业通过对话与协商,减少分歧以增进合作。
(四)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庆市应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以重点扶持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发展。基金管理采取“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方式。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可以向基金申请低息资助,且获取资助无需任何形式的抵押担保,仅需分期偿还。创新基金融资方式:一是协调旅游局、财政局、市农委、市商委、市扶贫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对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财政拨款、补助等统一划拨至专项基金,实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二是设立旅游发展税以补充基金池,按照乡村旅游收入的1%至2%征收乡村旅游发展税,用于专项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例如集资、银行借贷、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吸收多元资本投资基金。
(五)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应构建以乡村旅游景区(点)为核心,以“食、住、行、游、购、娱”多要素为辅助,以“农、林、牧、渔”等为延伸的产业链条。一是合理规划以“食、住、行、游、购、娱”以及关联产业的旅游企业的数量比例及档次结构;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构建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防止行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恶性竞争。二是创新特色性、体验性、文化性、主题性的“食、住、行、游、购、娱”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制订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推广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四化”,即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环境品质化。四是重点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商品,突出乡村性、特色性、文化性、艺术性特征,注重CI设计和包装,加强广告宣传,提高旅游商品的品牌价值。五是创新旅游业与农、林、牧、渔业等关联行业的市场卖点。例如开心农场项目既可作为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又可组织游客开展农业体验劳动,同时又是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旅游搭台、农业唱戏”,营造农业节庆经济。
1.1 国家鼓励道路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国家鼓励道路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是指, 国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道路运输企业在经营规模上“做大”, 通过增加人、财、物生产要素的投入, 促使道路运输企业组织结构、从业人员、设备设施、经营业务种类、经营线路达到一定标准, 提高道路运输业务的网络覆盖率。规模化经营可分为内部规模扩张和外部规模扩张。
1.2 鼓励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促进道路运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 鼓励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既是实现我国交通现代化,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 开拓市场,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又是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特点和优势, 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 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暴露出的问题, 也是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的。
1.3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道路运输市场
这里所说的“单位”, 是与个人相对而言的, 是社会中的群体。这里所说的“个人”, 是与单位相对而言的, 是指社会中的个体, 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这里所说的“封锁”, 主要是指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限制其他地区的经营者到本地区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和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 或者限制其他地区商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区市场的行为。
“封锁”主要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 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商品, 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济活动, 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妨碍正常的市场竞争的行为。这里所说的“垄断”, 主要是指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限制竞争的行为。
1.4 禁止封锁或者垄断道路运输市场是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 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欺行霸市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或者变相存在于道路运输市场, 损害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 阻碍了道路运输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了建立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 建立良好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本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道路运输市场。任何单位既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也包括道路运输经营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管理道路运输活动中, 不仅不得制定歧视其他地方道路运输经营者的政策, 不得利用行政权力限制其他地方道路运输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开展道路运输经营活动, 而且在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时也应一视同仁, 为所有的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平等地对待所有的经营者。对妨碍公平竞争和搞地区封锁、地方保护以及市场分割、欺行霸市的行为, 应当及时查处。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企业和个人, 也应当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不得采取违法手段妨碍或者排挤其他经营者。
2 大力发展乡村道路运输
2.1 国家鼓励发展乡村道路运输
这里所说的乡、村主要是指地理意义上的乡村, 是行政区划的范畴。乡主要是指乡级人民政府管理的范围, 包括乡、民族乡、镇所管辖的区域。村主要是指建制村, 与村民委员会自治的范围基本上一致。国家鼓励发展乡村道路运输主要是指国家要采取一些鼓励措施, 提高道路运输经营者从事乡村道路运输的积极性。支持从城市和县城向农村延伸, 增加乡村 (农村) 通车的数量, 提高通车的频率, 使乡村道路运输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
为了鼓励发展乡村道路运输, 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快乡村道路运输的发展。首先,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道路运输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乡村道路运输的发展, 配套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前提, 既要有通达的县乡公路网, 又要有与之配套的乡镇运输站点。目前, 县乡公路和乡镇运输站点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农村公路和站场建设普遍滞后于运输发展。因此, 要加大对农村公路和运输站场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紧张, 一方面要以政府投资为主, 安排一定数量的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到农村路网建设, 另一方面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在农村运输站点的建设中, 要注意建站规模问题。在建设乡镇运输站点时, 应充分考虑农村的特点, 目前要多建设一站多功能、一站多用途的简易站, 做到经济实用、规模适中。其次, 注重农村运力、车型结构和布局结构的合理规划。在运力发展规划上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本着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 控制运力盲目畸形发展。
2.2 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班车率
提高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班车率主要是强调要发展农村的客运班线运输, 增加驶往乡镇和建制村的班线及班次。在班线的布局和审批时要注意将城市、县城和乡镇连接起来, 要合理安排始发和到达农村车辆的时间。根据本条例鼓励发展乡村道路运输的精神, 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履行职责时, 对乡村道路运输还可以采取以下优惠政策:第一, 申请经营农村支线、冷线和乡村短途客运的, 实行优先办理开业手续, 优先审批客运线路、优先办理营运牌证等优惠政策, 鼓励“车头向下”;第二, 农村客运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可允许先开发农村客运的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不受运力发展额度限制, 由运输经营者根据农村客运市场需求自主投放运力;第三, 在未开行班车的线路上, 谁先开发, 可享有一定时期内的专营权;第四, 客运企业对不适宜开行日班的线路, 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行季节班、周班、赶集班等多种灵活的班车;第五, 在进行客运班线审批和招标时, 可以将热线客运班线和农村客运班线进行“肥瘦搭配”。
2.3 发展乡村道路运输的目的是满足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发展乡村道路运输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 对运输线路的开辟和班次的安排以及经营业户的审批, 都要遵循并服务于这一宗旨。为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缩小城乡差距, 方便农民进城和农村生产生活物资的流通, 本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发展乡村道路运输,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班车率, 满足广大农民生活和生产需要。近年来, 各地在发展乡村道路运输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推动了乡村运输的发展, 即:a.针对农村道路运输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不规范、服务质量低等特点, 推进运输经营业户联合经营和规范经营, 提高农村客运和货运的组织化程度;b.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生活习俗, 针对农村客运具有营运里程短、客流季节变化大等特点, 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方式发车, 适应农民需要;c.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提高通达深度和行政村通路率。发展农村客运和货运, 关键是要通公路。各地在加快公路主骨架建设的同时, 对农村公路建设实施了“三扶持”政策, 即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东部偏远山区的政策措施;d.改革运输站场建管模式, 加快运输乡镇站场建设步伐。目前, 乡镇运输站场有公建公营站、民建民营站、国有民营站三种形式, 各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 自主选择建设和经营模式;e.根据农村实际, 改进农村客运管理办法, 简化审批手续,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f.协调相关部门, 采取优惠政策, 解决农村客运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 降低农村运输经营者的税费标准。
第一条本会名称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英文名称为JiLin Provinc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Branch( 缩写为JLLATB)
第二条本会是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分支机构,由吉林省境内从事休闲旅游农业的企业和相关单位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建的全省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以“团结、务实、服务、发展 ”为指导,贯彻省有关旅游、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休闲农业和鄉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广泛团结和凝聚旅游、农业各方面的力量,代表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行业、政府服务,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四条本会接受省农委、省旅游局的业务指导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领导,依照《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管理办法》开展工作。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五条学习宣传贯彻国家有关促进旅游和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助省农业、旅游主管部门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与建议; 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关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愿望和要求,保护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为会员单位和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从事会员单位与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七条会同农业、旅游主管部门,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参与等级划分与评定、示范点的评定复核等工作 ; 组织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协助主管部门办理课题立项、成果评定和项目推广中的具体事宜。
第八条根据会员的需求,组织开展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举办专业论坛、技术推广及展示活动。
第九条配合农业、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开拓农村旅游人才市场,促进农业旅游人才合理流动,提高农业旅游人才市场配置的效率。
第十条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一条编印会刊及有关资料,开发建设本会网页,为会员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
第十二条开展与农业、旅游等相关社团组织的联系与协作。
第十三条组织会员开展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市场秩序,为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创造条件。
第十四条承担省农委、省旅游局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会员
第十五条本会实行以团体会员为主,不分行业和所有制。
第十六条凡加入本会的会员,自然成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会员。
第十七条申请加入本会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承认《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会的《管理办法》;
(二)有加入本会的意愿,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农业、旅游相关企业、单位均可申请成为本会会员。
(三)在休闲旅游农业领域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四)从事农家乐、农家休闲庄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示范区等负责人。
(五)有志于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关企业家和专家。
第十八条入会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本会秘书处办理会员登记手续,发放会员证。
第十九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会组织的有关活动权;
(三)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会工作的建议、质询、批评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二十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会《管理办法》;
(二)执行本会的决议;
(三)完成本会委托的工作,参加并支持本会组织的活动;
(四)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对本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按规定缴纳会费;
(六)接受本会的评议和调解。
第二十一条会员退会应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
第二十二条本会实行年度缴纳会费注册登记制度,会员如在一年度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管理办法的行为,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领导机构
第二十一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是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管理办法》;
(二)选举和产生常务理事会;
(三)审议本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审议并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必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四条常务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休会期间行使职权。常务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秘书长组成,由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意见推荐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 六 )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 七 )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四年,一般每 2 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特殊情况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常务理事会须有 2/3 以上的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与会的常务理事 2/3 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五条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由常务理事会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意见推荐并通过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一般任期四年,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报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审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人选发生变动,由常务理事会向会员通告。
第二十六条本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年龄不超过 65 周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及刑事处罚。
第二十七条会长负责全面工作,召集和主持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会长办公会议,会长办公会议职责:
(一)审议本会的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和议案;
(二)审议常务理事的增补、罢免和变更事项;
(三)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推荐意见,决定副秘书长的聘任;
(四)研究和处理本会的重要事项。
第二十八条本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长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第五章 经费
第二十九条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政府资助;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利息;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条会费是本会开展各项工作和服务的主要来源,会员有责任和义务按时缴纳会费。本会按照省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会费每年第一季度缴清,逾期不交纳会费,经书面催交后3个月内仍不交纳的,可视为自动退会,并收缴证书;在本分会担任常务理事以上领导职务者,不再继续担任所任的职务。
第三十一条经费管理
(一)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接受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统一管理。
(二)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三)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
(四)本会换届或更换负责人之前,须进行离任财务审计。
(五)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管理办法》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即生效;本《管理办法》的修改由本会常务理事会提出方案,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作业题: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学 生:*** 学 号:20110109109 班 级:11机械设计与制造3班 课程老师:***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何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已进入大力发展阶段。过去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依照旅游业传统模式在寻发展途径,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懒以生存的乡村大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也要以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乡村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符合中央和省、市政府的精神,也顺应当前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市区人口较多。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市区居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明显。为广大市民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乡村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知名品牌较多。具体乡村旅游景区(点)对规划重视不够,缺乏景区(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开发建设项目多数以投资业主个人主观意见为决策,导致景区(点)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主题不够突出、配套功能不全、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4、重“产品”轻“精品”。由于缺乏科学的景区开发详细规划,加上部分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不足,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素质不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品味一般,缺乏档次,存在“有产品缺精品”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影响综合效益的提高。
5、重“开发”轻“营销”。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只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在旅游产品形成向社会公开经营前后,忽视产品的宣传营销,既没有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推介宣传,也没有在市区或主要交通道路设置醒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意识淡薄,“守株待兔”有余,主动出击不足。
6、重“景观”轻“文化”。部分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只注重景区内相关景点和游览项目建设,仅满足游客“视觉”需求,但对该景区(包括景区内重点景点、设置项目等)的文化内涵轻于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了解相关知识的“听觉”文化需要。
7、重“游览”轻“体验”。多数乡村旅游景区(点)只重视景区内相关游览项目的布局和建设,但在游览项目的设计和布局上,缺乏对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项目的设置和建设,游览的“兴奋点”不足、“刺激性”不高,造成游客容易产生“旅游疲劳”现象,也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二、现在以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侗乡乡村旅游为例
乡村旅游是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是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居度假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基本载体的旅游活动。柳州是广西民族风情最丰富、最集中、最原始、最浓郁的地区。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柳州风情“四绝”,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看点,发展好乡村旅游业有助于推动柳州打造好旅游名城。然而搞乡村旅游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真实、原始、完整的乡村风貌逐渐缩小变少,存在文化保护难度加大,旅游产业价值链较低等问题。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东连龙胜县,西接贵州从江县,北靠湖南通道县、贵州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县。三江侗、苗、瑶、壮与汉族之间团结融洽,结成了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民族关系,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称号。三江的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是柳州和广西重要的旅游县。自2003年以来,在每年的10月黄金周,三江县已成功举办五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标志着侗乡旅游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县”和国家4A级景区称号。现在正努力打造成为湘、黔、桂三省区旅游胜目的地和全国旅游强县。人们说:中外游客何处去?风情三江等您来!是柳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受外来文化影响,乡村旅游基础减弱。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深厚的历史底蕴,珍贵的传统文化和生态农业园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和城市相比属于“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随着开发旅游,外来文化对农村形成了较大冲击,使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流行歌曲的播放代替了淳朴的山歌,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还有大部少数民族年轻人不再安于现状,外出打工,剩下的是老弱妇孺,长此下去,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就丧失了,乡村旅游必定会走向衰退。
2、古村落实行大改进,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居住地区大多沿河溪两岸,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并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风雨桥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兼作寨门、村民休憩聚谈之所,更重要的是有风水之说,当有溪河穿越寨子的时候,在寨头或寨尾建一座风雨桥,能够拦风水,使风水不外流。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迎接,唱拦路歌,用竹筒杯敬客人酒,吹芦笙迎接,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意地点,建桥地址必是风水宝地无疑,使之既能起风水作用,又能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来到这里的旅游者主要是想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以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由于农家旅游经营者缺乏对游客需求与旅游服务的了解,将乡村游简单化为以农家菜为招牌提供餐饮服务,以农家院提供娱乐和住宿,将乡村旅游与农家乐同质化。随着近年旅游人数的增多,为了方便游客住宿,村民们缺乏村落整体保护意识,建起了一座座新楼房,严重改变了古村落的自然风貌,特别是对古民居建筑进行“穿衣戴帽”工程,建起整齐划一的廊檐,家家户户挂上统一的红灯笼,在古城墙、古城门等古建筑旁设立花岗岩石碑等,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丧失了原有的古韵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3、组织和管理模式欠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留守老人居多,与外旅游者语言沟通有缺陷,服务质量不高。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村寨村民自主开发旅游的意识有了提高,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虽然已成立了旅游开发的专门机构,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没有标准,消费价格没有标准。农家旅游经营业主的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为本地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导致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和技能均达不到要求,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和历史底蕴吸引游客。旅游管理机构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还仅仅停留在景点门票收入上,加上对非本土特产的推销性买卖,缺少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讲解,以游客自行游览为主,由于小岛面积较小,游览的项目不多,活动的范围不广,缺乏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留宿、参与和体验活动,致使游客逗留的时间不长,周边产业得不到有效带动。
三、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文化的保护与挖掘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一旦展开,以农村的风土人情为载体,乡村的独特文化遗产一般来说不仅不会受到破坏,反而会得到恢复和保护,这对发掘乡村文化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不重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而是热衷于引进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其结果是随着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优势被异化、消弱,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游客,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促进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二)注重保持本色,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东施效颦,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和深度挖掘,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不断深化乡村旅游的内涵,开发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的旅游产品。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防止出现“千村一面”,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与魅力,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对农家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和资金援助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乡村旅游主要服务城市居民,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将促进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因此,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适时地开展对农家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四)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科学的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依据,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发展具体规划,使整个旅游点在建筑风格、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突出自身特色。二是要在旅游资源评价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旅游景区主题形象定位,制定旅游发展的计划和目标,积极开发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三是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主编
陆素洁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主编
何丽芳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 作者 饶悌亮
一、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各类乡村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但主要以周边游、农家乐等形式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周边。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目前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基础设施落后,由此导致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不少乡村的道路、民宿等基础的旅游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卫生环境也令人担忧,很容易使游客产生花钱买罪受的感觉。
2.乡村旅游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和策划
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各类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弱、质量差等问题,很多村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文化的理解十分片面,忽视了乡村旅游建设的整体性,对乡村的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
3.各地方开发产品雷同严重
很多乡村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是别的村庄做什么挣钱就进行跟风,导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十分的雷同和相似,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忽视了对自身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开发建设,没有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导致经营惨淡。
4.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乡村的人员外流现象十分的严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子弟在毕业后都去往大城市,而其他城市的精英也少有去往乡村的,精英人士的外流进和外来人员引进的缺乏而导致专业的管理经营人员的缺乏,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也缺乏意识和培训。
二、解决对策
1.通过乡村金融体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要想提高体验质量,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的乡村金融体系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可以再次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增加农民参与度,进行群体性众筹,使其能够参与决策并分享相应收益。
2.深入挖掘本土乡村特色
依托本本土的自然资源、原有的产业基础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相关的产业品牌,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形成独特的旅游风味,通过增加游客量以打造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3.建立乡村旅游的标准体系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之前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和策划,并对服务标准进行详细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服务意识的培训,实现高质量服务和品牌化建设。
4.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黄艳华
摘要:乡村旅游在北美地区开展多年,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及规模。本文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对两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如乡村旅游的特点、客源情况等加以简要的分析,希望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旅游环境意识的加强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人们更加向往着一种更纯净的友谊,体会真正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于是旅游业中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异军突起,并以25%到3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相对于中国而言,国外乡村旅游在环境的优雅性和旅游项目的丰富性上都占有优势。目前,全球推行以原始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乡村旅游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肯尼亚、哥斯达黎加等。本文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简要介绍乡村旅游在北美地区的开展情况,并提出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借鉴意义。
一、乡村旅游在北美的发展
1、美国旅游业协会于1990年成立了环境对策委员会,1994年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据美国旅游数据中心的研究显示,美国现有7%的游客,约800万人参加了300多个旅行社组织的各种乡村旅游活动。
美国农村一直地多人少,而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而且还帮助农场主就近推销了农副产品。因此,乡村旅游在美国很受欢迎。目前仅东部地区就有观光农场1500多家。各个农场除开展游客自采瓜果蔬菜的旅游项目外。还推出了垂钓比赛、绿色食品展、乡村音乐会等特色旅游项目。
2、乡村旅游在加拿大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加拿大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1991年,一位叫南思·史尔斯的人率先推出了乡村旅游的想法。在她家乡新不伦瑞克省的圣马丁村的门前就是一片美丽的景色。这个小村只有450人,坐落在路的尽头。隔在村子和芬迪国家公园之间那40公里的土地是加拿大东部仅存的一段原始海滨,长有300米,有景色令人叹为观止的峡湾,也有世界上最高的海潮,以及戏水的海豚。1991年,一位朋友在圣马丁村开了家乡村客栈,邀请史尔斯担任向导。从那时起,这位3个孩子的母亲便将兴趣融于工作,兴致勃勃地干起来。渐渐地,她建立起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公司,专门带游客(大部分来自美国和英国)参观她自己家的“后院”。她的公司力推荒野行、研究动植物、观鸟之旅,每次为期5到17天,参加者在途中可欣赏到壮美的风景,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地质、动植物的分布状况。许多顾客都是精力充沛的人,喜欢接受考验。
美食之旅,也是加拿大乡村旅游的突破点,加拿大的旅行社根据游客的需要,将美食设计到乡村旅游中。除品尝地道的乡村美食外,还组织游客寻找美食的材料来源。加拿大各省区独特的土壤结构、水源、海洋潮汐、天气状况、气候冷暖和传统及现代化的耕作方法等,产出多种多样的当地特产,提供各具特色的美食
材料。美食与乡村之旅的结合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如英属哥伦比亚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地区美酒之路”、魁省的“果汁之路”等。
根据最近的旅游活动及旅游动机调查显示,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有增长的趋势,大约7、2的美国居民和7、4%的加拿大居民都表示有兴趣参与诸如包早餐的家庭出租房间、在农场或牧场住宿或参加骑牛比赛等。
二、北美地区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及开展的活动项目
1.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
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研究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点,也是指导旅游开发、营销人员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并采取有效宣传措施,从而吸引乡村旅游者的关键。下面是伊格尔斯和怀特分别对加拿大及整个北美地区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两表所示充分体现了乡村旅游者要求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显示了乡村旅游以大自然为取向的显着特征。
2.北美地区乡村旅游开展的活动项目
由于北美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而其乡村旅游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实际上,因各地的资源状况不同而使其开发出独特的旅游项目。详见表
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乡村旅游项目丰富:乡村美味、乡村农业文化、乡村农业展览、乡村传统节庆活动、主题农业之旅、在农场或牧场住宿或参加骑牛比赛等。味觉、视觉、亲身感觉,如此乡土风味的全方位接触是大都市所不能比拟的。
三、乡村旅游游客分析
1.年龄构成乡村旅游为何能像过去五十年出现过的许多其它流行趋势一样,能够蔚然成风?原因之一是战后生育率激增。和平环境中的年轻人总想尝试或冒险。参加乡村旅游的人大多数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收入高于平均水平,已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如今希望尝试别具一格的旅游。
2.性别
女性乡村旅游者对野营、骑车旅行等探险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兴趣不大,而对徒步旅行却甚为推崇。而男性旅游者的偏好却恰恰相反。由此,在乡村旅游者群体中男女旅游者所占比例趋向于相等,而对于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男女生态旅游者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
3.文化程度
乡村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据伊格尔斯1995年的调查,加拿大一般旅游者中有20%的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而在生态旅游者中,特别是在乡村旅游者中,这个比例达64%。值得一提的是,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乡村旅游正逐渐进入主流市场,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
4.旅行时间
旅游者旅行时间的长短一般受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的性质影响较大。巴克曼和波茨1993年调查发现,在美国,乡村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平均逗留5个晚上,而在阿拉斯加保护区则平均逗留12天。另据加拿大旅游部门统计,一般的自然观光旅游为5天,约有40%的一般乡村旅游者偏向于两周以上的旅行时间,而50%的有经验乡村旅游者则认为8>天比较合适。
5.平均花费
据悉,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众多游客的喜欢,还与其相对低廉的成本有直接的关系。除非是去偏远的地方长时间探险搜奇,参加乡村旅游不一定要花很多的钱。例如在加拿大,跟基恩去阿拉斯加州塔库河划筏子11天,费用为4000加元,而参加麦尔思的划独木舟航行团,每天只需100加元。时间越短费用就越低,例如,随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一位科学家旅游一天,收费仅为30加元起。
四、北美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特点
1、合理规划,规范管理
北美地区的乡村旅游之所以开展得较为成功,与当地政府对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分不开的。在美国和加拿大,上级主管部门对各地旅游发展的限制越来越少,而是把权利下放到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出能够迎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当地的旅游产业。当地政府对每一寸土地的开发都有详细的规划,充分利用好本地的自然环境、文化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这样一来,在开发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当地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开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经济、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吸引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去。居民有了充分认识后,就会通过提供服务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加拿大的梅森波特利地区的居民就非常支持当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他们为游客提供当地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并通过开设旅馆、饭店、手工艺品店、开辟露营地以及提供运动设施等来支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游客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都比较好,自己在游览、享受美好的乡村风光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让其他人也有机会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他们不随意乱丢垃圾。有些人为不破坏环境,保持其原始的自然风貌而自带垃圾袋,离开时一并带走,真正做到了“留下的只有脚印”。有些游客甚至为当地社区捐钱捐物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4.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区一般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它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稳定性较差。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生态环境产生矛盾。生态旅游的迅速升温也给某些最热门的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有些热点的自然环境因人满为患遭到了破坏。特别是那些原始的、与世隔绝的地方。因此,加拿大旅游当局认为有必要限制旅游者的人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城瓜伊哈那斯国家公园游客不论进入哪一个景点,每次的人数不得超过12人。在温哥华岛,任何人如想去太平洋海岸的“西岸小径”漫游,必须在3个月前登记。
五、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借鉴意义
1、政府引导,自主发展
若想使乡村旅游在我国健康发展,消除政策壁垒是关键。国外的政府部门只是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加以政策性引导,而把开发的自主权交给当地的社区,让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因此,我国政府也应积极借鉴,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是进行监督和指导,不再过多地干涉乡村旅游的规划与经营。
2.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如今,任何产品都十分注重品牌的策划与营销,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经不适用于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需要,旅游产品当然也不能例外。国外乡村旅游在环境的优雅性和旅游项目的丰富性上都占有优势,这样就要求我国应根据现有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物体与无形服务的总和,品牌的营销对当地乡村旅游的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社区应突出乡村旅游品牌的个性,并根据乡村旅游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根据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使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化。
3.乡村性的维护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当地的乡村性。在我国有些地方,开发商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过度
开发,极大地破坏了乡村地区原始的风貌,乡村旅游已经不再乡村化。
北美国家的乡村旅游活动极为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在开发旅游景点时,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接待设施小巧,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宣传保护大自然的标牌,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境意识,使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我们希望,随着国人环境意识的增强,乡村旅游在我国会健康长足地发展下去,而不只是昙花一现。
六、结语
一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 发展乡村旅游, 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 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 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 推动环境治理和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原生态、个性化、特色化、唯一性等促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 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 发展乡村旅游, 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 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村容整治”目标。
2. 发展乡村旅游, 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发展乡村游, 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拓宽农业功能, 延长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目前, 各地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 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 农民空闲的房屋, 剩余的劳动力, 自产蔬菜水果等, 都派上了用场, 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 购买了小汽车。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村游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农村富余劳动力, 无论男女老少, 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 村民很少有到外地打工的, 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 并且还吸收了附近村寨和外地劳动力, 使富余劳动力就业不用离开乡土。
3. 发展乡村旅游, 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由种植为主转向种养殖业全面发展, 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等农副产品有了销路, 农民瞄准市场, 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 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 降低了运输成本, 提高了市场价格, 促进了农民增收。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 农民自力更生, 靠自己力量得到发展, 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 当地农民参与投资, 经营旅游业, 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 促使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种植无公害蔬菜, 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民自愿退耕还草, 治荒治污, 出现了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
二 我国乡村游的现状与问题
乡村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 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 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 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 起到了兴一处旅游, 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但就目前来看, 乡村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1. 缺管理, 少人才
乡村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 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 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 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 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 往往凭借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作出决定, 明显跟不上市场需求。园区内部的引导、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不完善, 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的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
2. 农味不足, 少组织
据调查发现, 乡村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 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 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 农家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 正餐除传统的农家饭外, 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的并不多, 甚至没有。白天游客在景区里游玩, 农家乐本应该体现在夜生活中, 然而这里的夜生活多是看电视, 有的家庭还买回VCD机乃至组合音响和激光灯, 开辟简陋的迪厅供游客享用。唯一有点农村野外风味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
3. 缺少总体规划, 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 政府缺乏对当地乡村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 扶持力度不大, 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 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 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景的, 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数缺乏整体规划, 规模比较小, 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 整体建设水平较低, 布局不够合理, 设施配套不齐, 服务缺乏创新, 主要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为主, 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 只是钓鱼、住宿、打牌, 卡拉OK等项目, “上午挥钓竿, 下午玩麻将”, 市场定位不明确, 简单效仿,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社会影响力不大, 知名度不高, 缺乏吸引力。
三 我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思路
1. 发展乡村游, 生态环境是基础
生态环境本来就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的基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生态旅游正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体现。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使城市失去了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乡村游, 正是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们失去栖息地以后, 成为城市人追求的新方向。我国乡村游必须走生态旅游的道路,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2. 发展乡村游, 传统文化是内涵
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 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 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 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 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 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机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入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信息革命在使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并进入一体化的同时, 也造成世界城市趋于文化一体化的恶果,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多旅游度假地和风景名胜区扼杀了传统的文化。乡村游, 正是在人们意识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悲剧之后, 成为城市人青睐的新的方向。外来人的崇拜、重视与追求使乡下人在被歧视、嘲笑下所形成的自惭形秽的心态得到彻底的改变, 这种心态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的基础。
3. 发展乡村游, 政府主导是保障
关于市场经济, 大多数人的观点是运行机制最好是大市场、小政府。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 其余一切生产发展等诸多问题都交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去调节。这个道理从理论上是成立的, 但在实践中真正操作起来, 就有因果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造成的阻碍。政府的作用就是进行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的配置。乡村游虽然是一场源于民间的市场行为, 但政府完全可以充当一个公正的引导者角色, 调动一切手段, 启动市场配置、整合资源机制, 以保证一个新兴产业的持续增长。这与政府大包大揽一切不是一个概念。乡村游不论是从产业政策导向, 政策的倾斜, 还是为产业升级做预热准备, 都可以摸到一条明晰的发展策略。
4. 发展乡村游, 突出特色是关键
乡村游之所以有生命力, 就在于有自己的特色, 就在于农村的土乡土色, 在于农村有清新的空气, 优美的环境, 憨厚朴实的民风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事业, 既不能搞低俗的封建迷信, 用神神鬼鬼吸引游客, 更不能自毁长城, 将自身的古朴换成不伦不类的洋装。乡村游应该有自知之明, 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的优势上下工夫, 除了严格的各种卫生设施和保护人身安全以外, 其他的建筑物应尽量减少, 甚至只建设临时简易建筑物, 不影响整体大环境。所以, 乡村游关键要注重自身特色, 用特色招揽游客, 用特色留住游客, 用特色服务游客。
参考文献
[1]陈军.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J].经济与科技, 2006 (7) [1]陈军.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J].经济与科技, 2006 (7)
[2]张光海、田纪鹏.从“乡村游”到“和谐城乡游”[J].北方经济, 2007 (8) [2]张光海、田纪鹏.从“乡村游”到“和谐城乡游”[J].北方经济, 2007 (8)
[3]甘武进.乡村游应突出“农”特色[J].农家顾问, 2010 (6) [3]甘武进.乡村游应突出“农”特色[J].农家顾问, 2010 (6)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种旅游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乡村体育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体育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伴随着生產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自身享受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并以追求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这种需求。而体育旅游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使旅游者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既可以观赏,有可以休闲,并且能够体验和健身,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达到返璞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的目的。
3、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并且有56个民族,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种多样,这就为乡村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4、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乡村体育旅游设施不齐全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4.2乡村体育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内容上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处于落后的状态,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有好多搞乡村体育旅游的地区,景点过于单一或者雷同,缺乏地区的特色,没有能充分体现出乡村体育旅游所蕴含的魅力。
4.3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利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有的乡村可以说是依山傍水,这其实就是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上却做不到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的成为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3.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利,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对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破坏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去突出当地自然景观的特色,一贯的去模仿,缺乏创新。
4.3.2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很多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都会选择去大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去乡村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有能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析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同时在乡村体育旅游营销方面,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来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促销,但这样的人才同样极其缺乏。宣传的不得力,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5、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基本策略与思考
5.1提高认识、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地位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把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5.2加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与促销。
首先,在对整个乡村体育旅游的市场进行分析和考察后,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对体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的设计、宣传和促销,其次是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或者媒介来宣传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比如电视、广播、影音资料、报纸等等,把乡村体育旅游的魅力充分展示给旅游者,吸引广大的旅游者,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5.3 加强政府引导, 科学合理规划开发。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视程度,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为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应结合我省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对农村地区开展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4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
面向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挥乡村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的融合发展,精心培育健康旅游、休闲旅游、健身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鼓励推出具有乡村特点、民族特色、质量上乘的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并且让游客亲身参与进来,一同愉悦身心。
【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荐阅读: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06-27
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调研报告09-17
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10-12
乡村发展与治理06-07
乡村经济发展11-03
乡村振兴三农发展12-06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小结07-04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11-14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