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精选8篇)

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 篇1

2014年07月08日

近1.3万亿元规模的山东省属国资改革路线图出炉。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官方渠道获悉,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相关意见》。

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国有出资企业被定位为利润中心。同时,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15年提高到10%,2020年提高到30%,重点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截至去年底,山东共有省属企业23家,资产总额12906亿元。

但山东省管企业近年来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前年利润下降52%,去年下降58%,今年一季度又下降40%多。

山东方面认为,省管企业连续两年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突出反映了省管国有资产布局不合理,在钢铁、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产业中占比过高,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比例偏低;一些省管国有企业活力和动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根据上述改革意见,将具备条件的省属国有企业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以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股权管理为重点,以国有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国有资本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对其出资企业按照出资比例履行股东职责。

山东将根据不同省属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确定国有股权比例。除重要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中的少数骨干企业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外,其他企业的国有股权依据发展状况和市场规则有进有退。

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 篇2

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张毅表示, 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对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张毅表示, 要坚定改革信心, 把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引向深入。下一步要加快相关政策措施的制订和出台。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做到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系统推进, 要加强督促检查, 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及时出台、扎实推进。

张毅指出, 要进一步推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 不断增强国资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国企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张毅提出, 要建立健全改革政策措施后评估制度, 及时研究、分析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并对相关政策加以修订和完善, 确保达到改革的预期效果。

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 篇3

5月18日,山东省政府举行仪式,将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机场公司、山东盐业集团3户省属企业约33亿元国有资本划转省社保基金。这宣告我省国资充实社保的大幕正式拉开,未来几年内将完成全部省属企业30%国有资本的划转。据悉,我省是全国首个实施这一国企改革举措的省份。

目前,山东共有省属国有企业471户,省管企业占18户(其中有17户为公司制企业,1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部门管理企业占453户(其中有124户为公司制企业,329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据统计,仅18家省管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就达604.5亿元,按30%计算,为181.35亿元。

根据省政府决策,此次率先将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机场公司、山东盐业集团30%的国家股本,即分别为30亿元、2.4亿元及6482.1万元,划转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

济青高铁正式获批

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18日公布批复文件,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报送的《关于报送新建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可研报告的函》正式获批,新建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线路全长307.8公里。规划输送能力单向5000万人/年,设计行车速度350公里/小时,建设工期为4年。按照计划,济青高铁唯一控制性工程——青阳隧道5月份有望开工建设。目前,济青高铁已具备开工建设条件,下半年计划全面开工,2018年建成通车,届时济青之间只要一小时。

根据批复,新建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位于山东半岛,线路西端起自山东省会济南市,终到青岛市。线路自石济客专济南新东站引出,沿既有胶济铁路北侧向东经邹平、淄博、青州,过潍坊后折向东南,经高密、胶州至青岛,引入青岛枢纽红岛车站,正线全长307.8公里,共设9站,包括始发站2座,中间站7座。其中,新建车站6座,包括邹平站、淄博北站、青州北站、潍坊北站、高密北站、青岛机场站,与石济客专共建济南新东站,与青连铁路共建红岛站,改建胶州北站。

济青高铁全线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有望于6月完成,9月底前完成施工图。年内完成工程招标并开工建设。

济南180多座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起,山东省济南市提出5年内“采取市场化办法,动员社会力量建设100所不同门类、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如今,已建成180余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民俗馆等。

这180余座博物馆全部实现对外开放,公共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企业、院校和驻济部队及个人举办的博物馆均实行预约免费开放。180余座博物馆涉及历史、艺术、教育等,主要以500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博物馆为主:藏品种类丰富,囊括了瓷器、美术、民俗、红色记忆等。

《省会济南百座博物馆分布图》已编制完成,精选收录了各类博物馆140个,正面为《济南市城区博物馆分布图》,背面为《省会济南百座博物馆分布图》。“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正式对外发布。

山东九成民办养老机构难盈利

日前召开的全省养老服务业标准化专题会披露,截至去年底,我省已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049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79家,农村幸福院5745家,各类养老床位52万张。仅2014年,我省民办养老机构就比上年增加了近300家,年内新增各类养老床位8万张。

据省老龄办介绍,2014年他们对全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进行了实名统计,床位数量100张以下的占总机构数量的39.6%,床位数最少的只有10张,入住率在70%以下的占机构总数的52.5%,当年有90%的机构亏损经营或基本持平。公办养老机构排队进不去,民办养老机构门庭冷清的现象仍非常明显。

山东高考增盲文试卷考试时间可延长50%

5月18日,省教育厅公布《山东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夏季高考)工作实施意见》。根据意见,今年高考于6月7日至8日进行,语文、数学、文综、理综由我省自行命题,外语由教育部命题。文化课成绩于6月25日前公布。

国资国企改革 篇4

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加速度: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

刘东;王川

导语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2014年12月3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2015年国企改革将有大进展和大动作,国资改革今年预料将会遍地开花。2014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新常态下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进行分析。会议要求,要“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13年12月底上海率先出台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意见以来,截至2015年1月4日,全国已经有上海、甘肃、山东等22省市出台了地方版本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部分省份意见虽未正式出台,但一些改革举措已在进行之中。南京、长沙等省会城市也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意见。随着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相关意见的逐步出台,2015年的国资改革将会迎来哪些进展?

本报记者 刘东

实习记者 王川 上海报道

地方改革遍地开花

彭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之前由于国家层面方案没有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突破较少,今年预料将“遍地开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已经出台地方国资改革方案后发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主要集中在混合所有制,分类监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公司制治理结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向,绝大部分省市都对国资改革设立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目标。

例如,在混合所有制方面,甘肃提出到2020年国有经济中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江西提出5年内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占国资的70%。

在国有资本范围方面,北京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要求,到2020年,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上海、江西、甘肃、江苏、重庆、四川、青海等省市也都将国资集中在关键领域的目标设定在“80%”上。不过,在对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进展进行评价时,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改革的力度并不如预期。中国社科院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刘小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仍相对比较缓慢。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里面存在两个问题,重复性比较强,各个省的意见都差不多,在具体操作上,还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

顶层设计意见将出

原定于2014年年底出台的改革意见并未能如预期出现,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可以说这些总体文件由于迟迟不能出台,已经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软肋,影响到国企改革总的进程。

此前有消息称,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由财政部、发改委和国资委牵头制定,可能以“1+N”的形式发布。其中,“1”是指首先会出台一个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N”则是三四十个配套方案。这些配套方案将分阶段分批发布。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近日表示,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而部分方案推出的时间表或将提前至春节前。

尽管如此,被称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元年”的2014年仍取得一定成就,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国家在把握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精准而坚定,此外,7月开始的“四项改革”试点,也为国资改革提供经验基础,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协调。

彭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央企方面,2014年各企业积极性较高,做了调研、制定方案等准备工作,待方案一出,央企动作应该比较大。此外,第一批国企改革试点工作到2015年也会有较大突破。若第一批试点进展顺利,第二批有可能扩大试点范围。

彭建国称,专项工作也会大有进展。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今年二级和三级公司会进行董事会试点等多项工作。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对2015年国企改革形势持乐观的态度,整个国资国企改革将会铺开,尤其是在混合所有制和分类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进展。

“混改”新内涵

不过,目前对于国资国企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不少争议。

彭建国认为,目前主要有三方面存在争议,即是否先对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是否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以及是否采用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在混合所有制方面,国资改革专家、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认为,要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契机,改变资本被板块化、碎片化,做到国有企业的实力加民营企业的活力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引进新的投资者,自然垄断行业应该把可竞争的板块逐渐分拆,通过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民营企业去家族化,建立有效公司治理。

彭建国也认为,虽然国企上市或多或少已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但这种上市大多是形式上的,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改革。

2014年12月底在广州召开的首届国企改革发展前沿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只有竞争性国企适合做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公益性国企和自然垄断型的国企应坚持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楚序平则表示,中央企业总部最好保持国有独资,对绝大多数重要国有企业,政府要保留51%以上控制权。同时,混合所有制优先考虑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公众基金。

陈清泰建议称,混合所有制治理上,有五点需要考虑,过大股比的国有股权适当分散给若干持有者、所有股东都应通过股东会、董事会行使权利,确立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地位。经理人由董事会选聘,董事会有权罢免。公司必须执行国家的法规接受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所有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所有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争议分类监管

“准确分类是实现下一步国资改革的重要一步。”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不过,目前分类监管仍是争议颇多的一个领域,从地方的经验来看,上海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进行监管,四川则分为竞争类和功能类两种类型,其他省市基本按照三类进行分类监管,但类别名称有所不同。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上海国资改革中,一些功能类的国有企业更愿意被划分到竞争类企业中去,因为两者受国资委监管及考核存在较大差异。从国家层面来看,分成两类还是三类监管也有不同意见,陈清泰认为,国有经济有两大功能,国有资本应该分作两类,一是政策性功能,就是作为实现政府特殊政策目标的重要资源。二是收益性功能,那就是获取财务回报用于民生和公共服务。而这两者的比例构成,应该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刘小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类监管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分类不清,在理论上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义,这些分类的的具体含义到现在还没有很清晰地厘清。如果是“一锅乱粥”的话,改革很难推行下去。

彭建国则认为,分类监管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议,是因为同一央企有不同业务板块,整体上很难划分,而同一块业务因同时具备公共服务、功能性等多种属性,难以进行归类。

彭建国称,按照分类,央企主要是商业1类和2类(竞争性、功能性居多),而中储粮等承担国家政策业务的属于第3类。第3类公益类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服务企业,如供热、供水。所以各央企针对分类监管,必须完善自身的功能定位,根据分裂进行监管、考核、薪酬制定、改革和结构调整。

具体来说,比如薪酬制定,商业1类要看市场,根据完成财务指标、是否实现保值增值功能来制定,而公益类则要紧盯社会功能,看其社会效益完成指标,商业2类(功能性)则两方面都要考虑。因此,在改革方面,要根据分类制定负面清单,使改革具有可操作性。

破题新常态

是否学习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存在争议,而此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由于在国资委会议中并未被提及,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相关意见财政部负责制定,因此国资委工作会议对此并未多作提及。

彭建国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投资公司更多关注产业和实业投资,这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类公司要做到以管理资本为主,发挥作为资本运作平台的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本保值增值和流动的属性,在相关领域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此外还要注意上下权利义务的边界问题。

一个新的动向是,2015年1月1日开始,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正式实施,首批涉及72家央企共200多位负责人。

此外,“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的国资国企改革也受到关注,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也进入爬坡过坎的阶段,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大部分央企都面临产能过剩、产销衔接不畅的巨大压力,有的企业大幅度减利甚至亏损,个别企业陷入经营危机。张毅表示,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加减乘除。

国资改革推动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 篇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鲜明地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而“管资本”可以?J为是从管理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转移到更加注重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目的是推动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这一变化标志着国企改革进入了以国资改革为主的新阶段。

今年,随着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呈现出在国资改革、国企改革并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资改革的新特点。不久前,中国企业联合会领导表示,国资改革属于相对宏观层面的改革,而国企改革则更多涉及到企业微观层面。早期国企改革的出发点更多强调搞活国有企业、着眼于具体而微观的目标。而国资改革谋划的是国企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强调回归出资人地位,着眼于通过优化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实现国有资本的做优做强做大。而国企改革则是对国资改革的具体落实。

目前,国企改革强调以国资改革推动国企改革,旨在从股权多元化的这个根子上想办法,也就是通过将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共同壮大;建立国资监管权责清单,确保国资监管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因此,为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在实践中获得成效,我们认为应当在改革视野、改革模式和改革目标等方面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推动国资改革首先得拥有资本,注重涵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因为,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以往不在改革一线的国有资产将要唱主角,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一个企业不论资产大小,将每一分国资都纳入改革的大盘子中来,以便于在更大范围开展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进而实现整个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其次,注重把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改造、体制机制调整与资本引进、产品结构优化组合到一起,既治标又治本。用资本的手段解决单个企业突破不了的难题,整合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力量逐个做重点企业的“加减法”。引来资本市场资金参与改革,通过给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形成正向循环。还通过公司上市,使国有企业成为公众公司,转向拥有和运作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受到更加规范的公众监管,同时也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进而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政企关系。

再次,从微观企业层面跳出来,在国资层面设计、主导改革方向,明晰不同行业领域合理的国有股权比例,用资本化、证券化的办法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以资本的力量突破企业之间的壁垒,使其真正实现布局优化、战略转型,充分发挥基础性、公共性、先导性作用。

第四,进行国资改革,必须把发展混合所有制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实现国资国企改革所设定的诸多目标,基本是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来实现。管资本对接的是混合所有制公司,而不是过去的传统国有企业。因此,混合所有制正是从管理企业转向管资本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五,由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股权结构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股权比例可以动态的变化,再加上国有投资运营机构的隔离,还有因为各类资本的交叉持股打破资本跨所有制和跨区域流动的壁垒,因此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通过引进新的投资者重组业务板块放开市场,可以从整体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总之,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执行等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在混改随然仍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从现有政策、研究成果和实践中提炼出关于混改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对策建议,从而更好助力国资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首先,提高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应是混改的首要目标,混改不只是产权的变动,更重要的是把民企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的管理理念引入国企,进而提高经营效率。

其次,混改的关键是要触及国企效率偏低问题,要引入外部力量完善治理结构,营造国有股东和中小股东平等行使权利、共生共赢的环境,提高优化国企激励机制,以提高国企的决策和经营效率。

第三,在混改中要防范几种倾向。一是国资仍拥有实际控制权,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防止继续依仗垄断优势和强化行政壁垒,而民资则选择“搭便车”来分享垄断利润。二是民资拥有实际控制权,会诱导国资代理人放弃监督,甚至选择妥协合谋,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第四,在混改中可以是一企一制,让专业性的机构和市场化基金成为国企下一步改革的催化剂和黏合剂,重点找到懂国企、守规矩、会增值的民营资本。

第五,《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指出了六种混改方式,分别是:非公有资本、集体资本、外资参与混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国资入股非国有企业,员工持股等。其中的国资入股非国有企业是另一个混改方向。发挥国企的规模和技术优势,整合先进民企资源,达到优势互补。具体方式可包括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发展潜力大的民企进行股权投资、国企对民企提供资金和渠道支持、国资在证券市场举牌上市民企等。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已陆续推出3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项目,涵盖了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国企,实现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7大重要领域全覆盖,并延伸到国有经济较为集中的重要行业。未来央企有可能分为三类:实体产业集团、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

在试点项目外,也有不少国有企业主动作为,精心谋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具有战略协同性的民营资本和外资,优化股权结构,提高治理能力。通过各种不同所有制资本的实质性混合,实现了资本“形混”和制度“神混”的统一。

另外,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通过产权和股权转让、增资扩股、上市公司增发、投资组建新公司等多种方式,民营资本、外资等作为战略投资、产业投资进入国有企业,有效解决了过去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而在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方面也进一步健全了各项制度。通过“引资本”促进“转机制”,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多样化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日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高级管理人员社会化选聘制度等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力资本。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按贡献分配取代了曾经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公开透明的员工晋升、流动和退出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的目标正在逐步得以实现。

还有,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也进一步增强。通过撬动数量可观的优质非公有资本,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的战略协同力量和升级要素,有机融合国有资本的规模、技术优势和民资、外资的创新能力、管理优势,实现了企业资产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民资外资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中央、地方各级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健全规范各类资本的退出机制,完善改革配套政策,确保各类资本自由进入、无障碍退出,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各类所有制资本共赢发展。

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 篇6

国企改革的十字路口仍是政企之争,核心是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在反腐大潮中,国企改革也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从2014年11月底开始,中央巡视组对文化部、南方航空、中国船舶、中国联通、中国海运、华电集团、东风汽车、神华集团、中石化等13个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视。

此轮巡视开启之际,八家国企的纳入一度引发社会对国企腐败话题的热议。在已经公布的五家国企“问题清单”中,巡视组发现的国企通病颇多,其中尤以国企领导以权谋私的利益输送问题最为突出。

2月5日中央纪委网站集中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船舶、中国联通、华电集团、东风汽车、神华集团这六家单位开出的“巡视清单”,反映被巡视单位中,中国船舶、中国联通、华电集团、神华集团均在“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方面存在问题。

2014年上半年有超过40名央企负责人的腐败问题暴露,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国企监管不到位和国企高管的收入问题不断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和焦点。众多的国企贪腐和管理问题使社会和公众发问: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国企的监管体制到哪儿去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何不能防范和杜绝腐败问题?国企改革市场化的方向是否还需要坚持?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继续加强和完善现有国资监管体制,以维护出资人权利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一些国企经营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有效监督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做法行得通吗?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国资委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建立了由16个规章和80余件规范性文件及各省区市国资委制定的1200多件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国有资产法规体系(《国有企业改革实录》邵宁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425页),涉及企业投资决策、重组改制、产权转(受)让、清产核资、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在延续派出稽查特派员的工作基础上,国资委向下属央企外派监事会,覆盖管辖范围内的112家企业。据统计,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间,稽查特派员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涉及资产70.32万亿元,占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资产总额的75.8%,向国务院以及国资委报送监督检查报告(稽查报告)和专项报告1622份,揭示重大事项2684件,对3239位企业主要负责人提出了奖惩任免建议(《国有企业改革实录》邵宁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516页)。另外,国资委主导分期分批对多家央企开展董事会试点工作。

这份亮眼的监管成绩单为何没能吓阻越演越烈的腐败和用人失察等问题的发生?难道是“牛栏关猫”吗?

另一方面,这套监管体系也使一部分国企抱怨国资委管得过多、过细,企业要用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填报国资委需要的各种报表、参与被考核和各类评比工作,这导致央企总部的官僚主义现象不断加剧,有人戏称它们为“二政府”。

1月26日,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都说管得过多过细,但少有实质性内容。”国资委长期被一些非主责的细节内容所束缚,而对国企资源浪费、领导班子腐败等关键问题却几近失声。

这段话说明目前的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该管的没管住,不该管的管了不少。据悉,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拥有近30个司局、300多个处室,管理旗下112家央企和业务,指导全国地方国资委的工作。

这套监管体系的问题核心是国资委在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替代了企业董事会的角色,承担了企业决策的重任(包括“三重一大”),下属企业成为一个执行机构,政企分开变成了政企不分,改革主导者变成被改革者,国资委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道隔绝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的屏障,最后却还是演变成行政干预的抓手。

糟糕的是,国资委即使替代了企业董事会的角色,却又因为是专业产权管理机构的性质,不具备了解各央企所在市场、行业和客户的能力,央企的产品或服务的幅度和跨度远超过其掌控能力,因而对下属多数央企情况了解不深不透,很多管理内容也是流于形式,看报表要情况,听汇报做决策,搞调研找典型,三重一大的决策流程很难满足企业对市场和客户的变化需要的快速反应。而央企也客观形成对国资委的重大决策依赖心态,国资委没说的话不说,没做的事情不做,这也是为什么在这轮改革中众多央企少有主动改革的,这和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国企高呼松绑的积极改革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在董事会功能上移的情况下,央企经营责任缺失的情况也很普遍。一段时期以来,国资委的薪酬管理体制导致央企负责人的收入是封顶的,高于公务员,却严重低于国内外同等规模、同等效益的企业薪酬水平。在央企主要领导收入封顶的情况下,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和留住业务骨干,央企内部出现工资收入倒挂的现象,中层收入高于企业班子成员甚至“一把手”,奖惩的失调必然是企业责任的缺失,企业经营班子满足于守摊子,进取精神缺缺,也容易诱发一些企业负责人屡屡利用职权产生寻租行为,导致违法乱纪。

这就是典型的“一股独大”的国企痼疾。

最重要的是,是否需要改变这种监管体系,也就是国资委要还董事会的主要权力给企业,这里的关键是人事权下放,由股东们按照市场要求组建董事会,董事会选聘企业经营班子。但下放后如何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以党组织为核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现场监督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定位企业中的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的贯彻执行。按照这个精神和《公司法》的规范,央企党组织探索建立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做法,通过法定程序使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促进了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融合。

如果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不仅会产生与《公司法》等有关企业法律的重大冲突或修改,也会出现党组织能否承担企业经营盈亏责任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体制的倒退。

国企改革的十字路口仍是政企之争,核心是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牟利组织,与政府机构有很大不同的是,企业收入的来源是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按照盈亏情况支付员工合理报酬,因此企业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每个员工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并根据企业效益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然也有经营失败企业面临破产、职工面临失业的结局。这不同于政府机构是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机构规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如果因为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就忽视企业的自利性质,按照政府运转规则来管理企业,会把企业变成“政府头、企业身”的怪胎,不死不活维持现状或不断寻求各级政府的保护。垄断国企另作他论。

针对国企的监管问题,1月1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表示,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笔者认为,现阶段国有监管体制改革应继续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16字要求来做好顶层设计,使国有资产管理进化为国有资本管理,重点把握两个方向:

在企业经营体制方面,国资委要充分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利,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下放董事会权力,不再直接任命和管理央企经营班子。股东们如何组建企业董事会、董事会如何招聘总经理是两个关键环节。

建议股东们充分运用市场力量、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来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如果股东没有把握选择合格的董事,可以委托一些国内外中介机构,如猎头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来完成董事的寻找和推荐。董事也要有任期和考核制度,原则上与经营班子同进同退。董事会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议事规则。原则上公务员或政府其他人员进入董事会和高管班子也要通过市场招聘进行,按经营管理能力高低决定是否录用,不能通过行政任命方式或具有行政级别。如是央企内部高管人员晋升为董事,也要切断与企业任职期间的利益联系,不能出现交叉任职,责任、利益不清的情况。

至于是否需要建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等中介机构来集中管理一些央企,把产权管理和行业战略布局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探讨,但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不能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类似机构替代国资委,成为新的“老板加婆婆”,实际变成换汤不换药,多一个管理层次。另外,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责权利的划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何管理旗下多个央企也是一个难题。

在股东监督方面,国资委或其他国资监管机构应回归股东定位,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强监事会建设,监事成员除了从现有公务员和央企高管队伍中选拔外,更多要从市场中招聘和选拔,使用和培养一批具有行业、业务、财务、法律复合型知识的专家队伍,并提供合理甚至较高的报酬,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督促监事会用足《公司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利用合法途径开展强力监督。另外,股东也要探索寻求利用社会、证券、媒体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全方位、有效的监督资源体系。

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 篇7

国资委将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两大方面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国务院国资委对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分解,抓紧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今后,国资委主要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两大方面来抓好贯彻落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国务院国资委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抓紧修改和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这个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以下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第三,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重点落实好两项任务。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资委将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改革的重头戏来抓。国资委将按照六个原则推进实施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第一,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逐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二,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将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第三,大力支持各种非公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第四,国有企业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

运行机制。我们不仅仅是要吸引社会资本来发展,更要把着力点放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上。第五,在具体实施中,实行一企一策,分类进行研究,分类提出措施,不搞一刀切。第六,改革要统筹安排,系统推进,稳妥操作,强化公开透明和规范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第一,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采用国有独资的形式。第二,涉及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国有绝对控股。第三,涉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国有相对控股。第四,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参股的形式,或者可以全部退出。

实际上,国资委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引入民间投资。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在,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总企业户数的52%。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53%。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681户,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60%。

目前,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实行企业员工持股的具体实施办法。实行企业员工直接持股,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对于将来更好地形成资本持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是个很好的办法。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情况,根据将来的情况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一并加以考虑。

《决定》提出,要合理确定并且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还有业务消费。国资委将坚决按照中央精神来贯彻落实。下一步,国资委主要抓三点。第一,建立健全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风险、责任等方面确定薪酬的制度,不断完善企业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结合企业的功能定位、经营管理特点和企业负责人选任的方式,探索建立与企业管理人员分类管理相适应、与选任方式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第二,对市场化聘任的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协商机制,以适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需要。第三,研究制定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负责人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的规范管理。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点是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二是抓紧研究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三是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五是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三中全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还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我们对此有三个方面的理解。

第一,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更加突出了出资人代表的性质,更加突出了国有资本的运作,更加强调从出资人的角度来加强监管。今后我们的各级国资委主要是以产权管理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围绕“管好资本”这四个字落实出资人的职责,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不干预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第二,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定。十几年过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表明,十六大确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正确的、成功的。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用了“完善”两个字,就表明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继续坚持,同时对现行体制不完善的地方也要抓紧完善。第三,国资委所监管的企业,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企业,都是由国资委来履行出资人职责。

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三中全会“以管资本为主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

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开展股权运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所出资企业更加强调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更加突出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和管理手段。在投资管理、公司治理、职业经理人管理、管控模式、考核分配等方面,都会更加市场化,充分体现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目前,国资委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推进这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包括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条件、标准等。我们将按照稳妥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首先在一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开展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开。将来有可能的是,有些中央企业集团所属的子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完成之后,具备条件的这些中央企业集团可以转化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另外,根据国有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情况,我们也可能会新设一些类似国新公司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三中全会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对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非常有利。国资委非常重视分类监管问题,正在对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将尽快出台。目前,国资委正积极探索完善中央企业分类考核的办法。一是在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基础上,区分企业不同的业务性质,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的政策,准备对中央企业的业务按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进行区分并以此为依据实施分类考核。

二是在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进结合分步推进、分类实施。

2007年国资委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来,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逐步提高。现在我们正在配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提出2014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再提高一定上缴比例的具体实施方案。今后我们将根据中央企业改革的进程和企业效益的状况,有

差别、分步骤地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最终实现2020年提高到30%。通过公共财政的统一安排,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下一步,地方会出台一些国资国企改革的措施。上海已经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20条。因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统一所有、分级代表,意味着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办法。各地出台的具体落实措施,一要根据中央三中全会确定的精神,二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在这种前提下来研究出台具体措施,对下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会更加有利。

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 篇8

作者:葛巍

[摘要]

2004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个根本,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分会也适时地在全行业举办了国有资产监管知识竞赛,本文试就参赛体会,围绕04年以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所走过的一些历程进行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清产核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mbo、政策性破产

04年清产核资的深层含义

清产核资是我们在04年里谈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国资委对187家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其目的在于规范工作,摸清家底,为科学评价经营绩效和保值增值提供依据。我们回顾过去不难发现,其实在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的发展历程中搞过多次类似清产核资的清查活动,摸清家底一直是以往历次检查的基本目的。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中央加强国资监管的大背景下,这次由国资委组织的清产核资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和国资委就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就笔者看来,对于国资委来说,摸清家底显然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下一步的工作意图,在于指导企业真正落实之前早已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十六个字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确保国家对所拥有的企业产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真正达到和实现产权明晰基础上的权责明确。其实这方面的改革早已经开始运作,但正是苦于出资人不到位,或是产权不明等等原因一度使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过程陷于停滞的窘境。如今出资人已经到位,清查工作业已完成,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从05年开始,国家将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战略发展规划的安排陆续制定相关交易细则,对所出资企业,该发展的发展,该淘汰的淘汰,也就是常说的“抓大放小”,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在于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国有经济,更要着眼于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快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的步伐,依靠“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针,建立国有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显而意见,我们要确保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靠的就是这些个企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和现阶段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针也是一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搞上去了,我们党的立足之本、执政之基也就稳固了,越是国有经济就越要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04年国资委的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即可看出一些端倪,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10月,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有36家18对中央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京、津、沪、渝等地区都组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至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同时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字也揭示了这一点,在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70家,占74%;资产总额27.37万亿元,占96.96%;实现利润2663亿元,占84.09%。

笔者认为考核办法的出台,考核指标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深层次矛盾,是在以依法考核、分类考核和约束与激励相结合这三大原则为基础上建立的一套长效考核机制,当然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这至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是促进国企改革健康发展的一项积极探索,也是我们加强国资监管的又一“杀手锏”。

国企改革的误区,国资监管的重点

1、mbo≠国企改革

mbo又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改变本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现阶段关于国企改制能否采取mbo的争论可以说是甚嚣尘上,波澜迭起。应该说mbo本身是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不失为激励企业经营者搞好企业的一剂良药,但在现阶段mbo在国企改制的实践中似乎给人变味走样的感觉,不少人是借mbo之名,大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贱买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十分严重。

国有产权转让,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后一次廉价而丰盛的宴席,不少人动用一切手段、关系试图假如这场盛宴。正如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所指出的,“盲目的进行曲线的mbo,离开了完善制度的支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我想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起点的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否则必然会导致不公和社会的不满。为此国资委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明确表态不主张条件不成熟的企业搞mbo,同时规定在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时须经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批准,严禁“虚假评估”、“自买自卖”和“暗箱操作”,在已有相关产权交易制度作为保障的前提下相信国资委将进一步颁布和出台有关规范管理层收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显而易见,mbo是我们进行国企改制的可选方案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途径,片面的把mbo等同于国企改革,不分清情况,不健全制度,大搞“一刀切”显然违背了国企改制的本意。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我们国家鼓励的是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凡是存在涉嫌流失国有资产的一切做法必将成为国家监管和打击的重点。

2、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

政策性破产是我们为了推进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积极改善国有经济质量而在现阶段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现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依法破产最大的不同即在于,破产财产首先用于安置职工偿还职工债务,而不是根据债务关系优先偿还各种实际债务人。

对于境况不佳的国有企业来讲,往往大量举债经营,很多情况下银行是最大的债务人,对于政策性破产来说银行可能也就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有人也就利用这么一个机会,制造经营不善的假象借改制破产之机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转让所得又不用于安置职工,严重损害了广大职工和国家的利益。针对这一现象,国资委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推进国企改制和促进国有产权合理流动的制度,比如讲,《办法》明确要求国有企业的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职代会审议后方可实施改制破产工作;此外《意见》对于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偿还职工债务上也有了明确规定等等,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和维护广大职工合法利益的宗旨,确保国企改革的健康发展,企业改制当然也不能不考虑债权人的利益,逃废债务的现象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关于法制和诚信的基本要求,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增加了金融风险,《意见》在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人利益上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国资委的安排,大约还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政策性关闭工作,目前一些沿海地区长期积累的急需退出市场的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关闭破产。京、沪、江、浙、闽5个省市已经停止实施政策性破产,全面转向依法破产。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有可能突破5000亿元,尽管金融方面存在的困难也不少,但各方在未来几年内携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条件还是成熟的。

政策性破产不等于依法破产,我们相信它必将成为历史的产物,最终会被符合市场法则的依法破产所取代,在现今的过渡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对各方面的监管,严格审查各个环节,在确保国家和广大职工利益的前提下让改革的步伐走得稳而不乱。

展望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

以监管促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管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是一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改革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改革越是深化,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愈是会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改革也许就会因此而陷入停顿,各种不稳定因素也会应运而生,这个时候就更需要监管的介入,通过制度和措施来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更有利地促进改革的深化。加强监管是改革的呼声,监管的目的不是要去阻碍改革的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前行才是监管的宗旨。只有把改革与监管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几万家

国有企业要在市场中顺利转型,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正视我们的现实,目前的国企改革应该说正处于一个攻坚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时间紧,到06年wto的过渡保护期即将结束,我们将直面国际知名企业所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但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准备似乎还不充分,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又已经不多了;其次就是任务重,国有企业冗员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要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改革效果显然还有差距。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加快改革的步伐,找准攻坚的突破口。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将成为我们打好这场胜仗的关键因素。在04年国资委开展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05年这种改革探索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围绕的主要内容将是建立外派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将尝试在董事会下面设立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3、国资监管必将破局突围

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改革向来伴随着观点争锋,但改革也总会在争锋中前行,突破重重困境之后,国家推进和规范国企改革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2004年的国资监管在困境与争论中,披荆斩棘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2004年以来,国资委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发布实施了9个规章,印发了20多个规范性的文件,这些规章文件为各级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近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监管方式得到有效改进,随着对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基本结束,围绕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相信2005年国资委将进一步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各种薄弱环节出台各类提高监管水平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国有经济整体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走好国企改革之路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结束语

上一篇:纳米材料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下一篇: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