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安全教育(共8篇)
罗霞
摘要:
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实现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利用安全教育,使全体员工被动游离于安全之外的管理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管理,从不懂安全的门外汉到精通安全知识及技能的岗位人员,从随意放任的行为到循规蹈矩的遵章人员,才能实现以本质安全企业为目标,以安全价值为核心,以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安全绩效为导向的本质安全型安全文化。
关键词:企业安全教育
安全生产与实现经济增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实现安全是人类最大的、永恒的命题。伴随着世界安全事业的兴起,人人关注安全,国家重视安全;人人渴望安全,国家管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共需安全。世界对安全生产关注之深,国家对安全生产重视之高,社会对安全生产谈论之多,企业对安全生产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尽管如此,有关组织机构的调查资料一致表明: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其比例远远超过因安全工作条件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这些存在于员工思想上、行为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安全管理所能包涵的范畴。意识决定认识,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不失为扭转安全行为的一剂良药,借助安全文化特有的持续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和长久扩张力,引发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安全理念的转变,引导全体员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突破安全生
产工作的制约瓶颈,进而达到卓越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塑造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上,实现本质安全企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新观念,奠定了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促使企业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重新审视和策划安全管理问题。
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安全管理的行为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而这些大多通过安全教育来实现。全体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严守安全承诺,用严谨工作作风精通本岗位的安全知识以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真正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从“我懂安全”到实现“我会安全”,那就很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的认知、预防措施效能实现的积极安全文化。
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实现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利用安全教育,使全体员工被动游离于安全管理之外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管理,从不懂安全的门外汉到精通安全知识及技能的岗位人员,从随意放任的行为到循规蹈矩的遵章人员,才能实现以本质安全企业为目标,以安全价值为核心,以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安全绩效为导向的本质安全型安全文化。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方式,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保障的根本,安全法制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武器,安全责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灵魂,安全科技是安全保障的手段,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必要保障。
安全生产教育,首先要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管理者及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
和自觉性,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其次是普及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知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强化安全意识,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实际管理中,笔者认为安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方可更好地有效实现安全教育的目的,为建立安全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领导作用不可忽视。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此条规定基本要求就是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 主要负责人必须安全安全资格培训,而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所有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
而纵观相当数量的企业,有多少主要负责人真正通过安全培训且合格的呢?他们总以生产策划、员工吃饭问题、有安全管理人员等做为搪塞的理由而放弃或不屑接受其安全教育,主要负责人尚且不能履行自已接爱安全培训的义务,何况员工有诸多不愿意。主要负责人不能熟悉法律法规之要求,那决策的偏离可想而知,对管理的放任可理解了。
主要负责人应该意识到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是保护员工安全健康,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阶梯,而不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才不得不进行的面子工作。主要负责人改变了安全生
产理念,自觉接受安全培训,可以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实质有效的决策,同时也为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培训做了榜样。
(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不可估量
在企业中多半由于应付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或其他工作衔接,不得不设 置相应机构或安排相应人员进行管理,实际也未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进行人员配置,认为随意找个人做挡箭牌即可。殊不知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安全技术的精通程度、对现场安全管理的控制程度等都直接影响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而这些素质的累积必须历经多次专门或专项安全技术的培训才能具备。
在现有企业中,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是个相当尴尬的境地。责任重大,工作繁重,定位不清,待遇低下等,而企业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又相当薄弱,相当的企业随意安全管理人员走马灯式的更换,相当多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无证上岗,更不要说每年要求的安全生产再培训。安全生产教育对各级人员,尤其对企业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更为重要,他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通过培训教育掌握了相关安全知识方能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出谋划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才能将相关标准贯彻到位。
(三)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可掉以轻心
《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含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由于对自身、他人及周围设施均具有 相当危险,因此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国家历来相当重视,从大纲,人员、培训老师等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中,随着现代人的好学或好奇的思
想,一专多能人才的大力发展,领导对安全管理的随意性,加大了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随意性。相当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无证上岗的特种作业人员视而不见,甚至亲自示范,认为特种作业人员同普通工种作业人员一样,没啥特殊性。再者企业均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为减少人工成本等,认为任何人员均可随意操作,因此在现场安全管理中增加了相当难度。
当然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国家总局一直都很重视,但由于费用、复审时间、培训机构等相关问题不能协调一致,导致走过场,实质内容不多等弊端。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可掉以轻心,应该落到实处,国家实行教考分离,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真正学有所用。
(四)其他各级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可走过场
安全文化是每个员工都应积极参与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而广泛的员工参与需通过不同的方式,不能仅局限于集中讲课式,会让那些使用工具参与生产的员工心生厌烦。而企业有良好的交流形式的话,可采用讨论式,让员工各抒己见,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不满及应该完善的地方让他们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畅所欲言,真正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收集第一手真实资料,而少了些应付式的形式教育。
在企业中现在应用最多的是广播宣传、板报宣传、标语及图片宣传等,营造氛围,让员工参与其中,真正能有多少员工学到真正的东西呢,这就取决于员工对安全的认知度。企业中员工的安全教育多由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执行,而由于人员缺乏、知识薄弱等原因造成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并无实质性的提升。如果企业能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学习的关系,在学习待遇、时间安排等方面有妥善的方法,能真正激发员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长此以往,形成制度,那效果就会非同一般。
(五)农民工的安全教育不可遗漏
随着企业用工形式的多样性,农民工、劳务工等在企业中大量存在,他们多半文化较低,法律意识淡漠,对于他们的安全教育让企业进退两难,犹如真空,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企业中最累、最脏、最危险的工种多半是这些人员在进行,而企业认为他们不真正属于企业的一员,组织他们进行安全教育他们也不是太愿意,他们认为花费时间而无效益。
在创建企业安全文化时,农民工、劳务工的安全教育不能遗漏、不该遗漏也不可遗漏,因为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掌握了安全知识,提高了安全技能,那就降低了安全风险,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大家共享安全。
第一,国际形势演变的紧迫要求。近年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在各种重大国际问题上作用发挥的日益明显,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针对中国的文化入侵力度日益增强。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戒令》充分展现其意图。该《戒令》以文化战争的姿态指出:“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在美国如此赤裸裸的强势文化攻击下,如何守住青年一代的文化主权,已然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第二,文化强国路线的题中之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多次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这一宏伟目标的推进和最终实现,都是以文化安全为前提的。
第三,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内核。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这就涉及一个非要重要的前提性问题:“以什么样的文化育人?”毋庸置疑,应当是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先进的当代文化为合理内核,因此,如何守住文化阵地,就显得愈加重要。
二、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不论是占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还是方方面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价值观教育,都较少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在多元化充斥各个角落的当下社会,想要在极具开放力,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多样,反思精神较为突出的大学生中构建一种主流的文化思潮,需要进行比以往更深入的思考,不能再单纯依赖已有渠道和方式。
第二,后网络时代信息复杂化。新媒体的发展引领着人们进入后网络时代,在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海量而复杂,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有了更多更便利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的困难愈加严峻。
第三,文化事业商品化。文化事业有其独特的发展属性,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风气呈现出过于商品化的倾向,文化事业也未能幸免。在以“效益”二字主导的价值体系下,想要树立符合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高水准文化发展标杆,无疑更加困难。
三、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策略分析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渠道,牢固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安全这一概念虽然在学界已引起相应重视,但我国大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并不充分了解,更甚者完全没有相关意识。所以,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如思政理论课、各类讲座等平台,向学生传达解释何为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迫切性等问题,在大学生中树立清晰的文化安全意识。
第二,建设新媒体平台,深入推广优秀文化。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接受文化价值取向引导的重要渠道,其效果在很多方面已远远超越思政理论课等主流教育平台。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更加时尚活泼的方式,推进优秀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形成对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强势对抗,为文化安全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保障。
第三,繁荣校园文化活动,掌握文化制脑权。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能够以更为轻松的方式进行文化安全教育。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形式,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文化观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输送给大学生,掌握文化制脑权,提升大学生自觉抵制外来文化侵略的能力。
文化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性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必须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群体,因此,文化安全教育应重视,应先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党员教育;安全文化
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将党员教育与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正是践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党员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中心环节,也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指引着企业职工的做事态度与行为准则,被企业员工所认同并且遵守;企业文化彰显企业的精神面貌,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考虑到煤炭企业的个性,其安全文化建设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保护生命的安全不受威胁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党员教育与安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在煤矿企业中,职工既是雇员也是社会人,他们有着情感、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不只是拥有工作的义务。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该将职工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积极寻求各种途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了解职工的具体需求和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在安全文化建设中,需要调动每一位职工的力量进行建设,仅靠管理者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煤矿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能够使企业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拥护企业并更加尽职的工作,还使得管理层与基层的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在这一前提下,开展党员教育,首先就要让党员干部认识到,在工作中必须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这样才能拥有牢固的群众基础。
二、党员干部要做表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煤矿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一是为了企业的文化建设,二是为了员工的利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加入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煤矿企业职工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应该形成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要求各个层次的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进行创新,将新的理念与想法融入到实践应用中来,从而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
在煤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有份内的工作要完成,不能将党员教育、安全文化建设与实际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理应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可以拓展各种渠道将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渗透其中,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将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员工就会受到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安全文化建设的观念,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的范畴。
三、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从观念上重视
煤矿企业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尤其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安全的意识必须大力增强。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要求在党员教育、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同时注意施行科学的安全管理对策,树立员工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组织、安全部门要同时加强党员及一般员工的安全教育,让安全作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党员干部不仅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安全,而且还要成为业务骨干,成为安全生产的旗帜与标杆,成为员工安全的保护伞,逐步形成以党员为带动,人人讲安全的思想理念。
2.党员要在行为上落实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的口号容易喊响,造成大范围的舆论声势也不是困难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在行动中落实下来,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成果。煤矿作业比较特殊,职工必须掌握专业的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首先应对职工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在这一过程中,党员不仅要当先进、做模范,还要做好"传帮带"。尤其是要带好新职工,带领他们按章作业,这样才能最大化地避免因为操作失误带来的危险;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安全培训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技能。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因此,煤矿企业的党员干部一定及时了解新产品、新设备,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整修,避免因为机器设备故障引发安全问题。
党员教育是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作用。煤矿企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党组织要把党员教育与安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该本着人性化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情感以及心理需要,并且为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有效的策略,保障了企业职工的安全,就是保障了企业的有生力量,企业的各项工作才能正常运行,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当今提倡人性化管理的时代,忽略职工的生命以及健康利益的行径必会为社会所不忍,必会伤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是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
——西山煤矿总公司东曲矿
近几年来,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伴随安全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而加大,成为安全质量标准化综合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在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促进安全生产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安全宣传教育归根到底是建立、营造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和广大职工愿望的安全文化,并使这种文化最终成为职工共同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
2002年,我们在总结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安全宣传教育为手段,打造以“安全、健康、文明”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理念、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东曲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具体、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自觉性更强。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不断强化、持续改进”的总体要求,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使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促进了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继续强化核心理念的引导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的思维习惯
山西焦煤企业文化的安全理念是“珍惜生命、珍爱健康”。按照这一理念的本质要求,几经讨论,我们提出东曲矿的安全核心理念是“安全、健康、文明”。其基本含义是:生产作业环境是安全的,而且是有利于健康和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安全的,而且生活习惯是健康、文明的;职工生命是安全的,而且体魄是健康的、言行是文明的。这一理念融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文明创建的要求于一体,不仅就安全要安全,而且将安全同健康、文明联系起来,同环境、习惯联系起来,同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使环境安全、身心健康、言行文明成为有机的统一,这就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更宽的思维空间,也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途径。实践证明,这一理念一径提出,就被广大职工所接受、所乐道。我们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形式、各种会议、培训、演出、活动大力普及。今年,我们又将这一安全理念提升为东曲矿的核心理念,使其真正占据核心地位,成为各级干部想安全、抓安全、要安全的思路和方向,成为广大职工干工作、保平安、求进步的准则和习惯。同时,矿安全文化研究会还组织研讨活动,不断引深和丰富安全文化的内容,他们在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基础上,撰写了《不健康生活方式对安全生产的挑战与对策》、《不规范行为对安全生产的挑战与对策》,用“安全、健康、文明”的核心理念倡导安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掀起了有关安全生产、健康生活、文明言行的大讨论,进一步强化了核心理念的引导功能。这两篇文章先后被《山西焦煤》报和《山西经济报》刊登,受到同行们的关注。
二,继续发挥核心理念的规范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的行为准则
安全文化的功能说到底两点:一是创造安全工作环境;二是培养安全工作习惯。近几年来,我们一方面加大安全理念、制度、行为的宣传力度,建立安全阵地、安全文化走廊、安全行为标识,从地面到井下、从生活区到工作场所,大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一方面大力开展“习惯养成、行为规范”活动,在培养良好习惯、规范工作行为上下功夫,收到了明显效果。
1,创新管理制度,推行违章记分管理。现在,煤矿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最多,安全处罚最严,违章行为也比较普遍。很多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是习惯性动作或侥幸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交通管理中的司机违章记分处理办法,在行为规范中推行违章记分管理,根据违章性质、后果和《记分办法》,以10分至40分的不同分值、分六个等级给予不同处罚。我们在入井打卡处设立违章记分牌,谁违章、多少分、受什么处罚一目了然。这种办法,既增强了职工的自我约束力,也使有关部门对违章人员的帮教更有针对性,对培养良好习惯有明显效果。
2,明确行为规范,开展现场纠错活动。安监部门根据职工思想和工作实际,每月确定2—3项容易发生和较为普遍的违章行为,明确规范标准,当月集中矫正,直到规范为止。这种“突出重点,集中矫正,逐个规范”的办法,使职工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类违章明显减少。
3,针对不同情况,开展重点规范活动。煤矿生产长年累月,个别管理、某些行为难免有松懈的时候,有时加上新工人上岗一时不熟悉规范、操作等,情况千差万别。我们针对不同情况,开展重点规范活动,使“习惯养成、行为规范”能持之以恒,常抓常新。今年四五月份,一批复转军人和农民工到矿井上班。这批人初来乍到,乘车一窝风,运输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重点整顿和规范活动,一是加强乘车知识、秩序教育;一是规范乘人车司机和信号员的行为。不仅很快恢复了乘人车秩序,而且提高了乘人车的安全运行水平。
4,抓点带面,开展典型示范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发现典型,树立、推广典型。掘进三队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班子、队伍、作风建设的表率,是安全、质量标杆队;矿机关近两年来大力开展以“准时、敬业、好学、得体、整洁、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六要素”活动,带动了机关的各项工作;安监处在习惯养成活动中,每季评选明星员工。我们通过现场会、推介会、经验交流会、表彰会等,大力宣传和推广这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和做法,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5,珍惜生命、关爱健康,开展健康咨询服务活动。近几年来,煤矿安全已由过去只重视生产中的人身安全向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并重转变,我们每年至少要对井下职工进行一次体检,不定时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去年,我们对职工体检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引起的血压、血脂、血糖“三高”现象很普遍,生产中由于心、脑血管引发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我们和宣传、卫生、医疗部门商定,把每月的13日定为“健康咨询服务日”,向广大职工提供血压监测、健康咨询、医疗服务;在任务楼大门厅设置了健康专栏,宣传健康常识,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了职工“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意识。
6,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开展安全主题活动。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国有煤矿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活动声势更大,氛围更浓厚;二是活动内容更实在,更有人情味;三是活动形式更新颖,更具吸引力。比如,女工家属以前常到坑口嘱安全、送温暖,现在除坚持到坑口外,还深入到宿舍,为单身职工过生日、洗被褥;以往在坑口搞宣传,早班多,其他班少,现在大家分头组织,跟班宣传、上下互动。今年,安监、宣传、工会、团委等组织开展安全知识擂台赛,从三月份开始,由队组、区科逐级打起,最后由各区科擂主参加矿上的擂台赛,矿上对矿级擂主给予1000元奖励。总公司编印下发《安全知识每日一题问答》后,结合“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的要求,我们开展了“读好一本书,讲求六要素;事事有提高,天天有进步”的主题活动,抓起了读书实践、行为规范的新高潮。
三,继续发挥核心理念的约束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安全管理的配套要素
3月份是我校传统的安全教育月,每年我们都要针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因为学生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今年3月份,我校以《可就可》上级文件为依据,开展了以“珍爱生命,平安出行”为主题的中学生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开展了此项活动,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学习和育人环境。现将具体活动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制,精心组织
为了切实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以辛国君校长为组长、学校中层领导和全体班主任为成员的校园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辛国军全面部署并督促此项工作的开展,总务处具体负责学生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教导处负责与当地派出所联系,对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团委和班主任具体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上放学乘车情况的调查统计。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具体,为此次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
要确保安全,关键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这次,我们以中学生交通安全安全主题宣传教育为活动重点,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路上上学、放学交通安全教育。
1.利用国旗下讲话和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3月11日,辛校长利用晨检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作了关于学生上放学交通安全的广播讲话,在讲话中辛校长向学生明确提出:“严禁私自驾驶机动车,严禁租乘农用三轮车上、放学,住宿生每周上放、学必须由家长亲自接送”。在3月29日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上,团委书记孙文广利用升旗仪式又面向全体师生做了一期题为“增强安全意识,让我们共建平安校园”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旨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当日下午,全校师生又进行了一次应急疏散演习,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为他们积累了宝贵的应急经验。此外,“凌柏之音”校园广播站还利用每天中午的播音时间,开设生命教育专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系列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班会、团会和体育健康课程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预防交通事故伤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还利用办黑板报、挂条幅、张贴宣传标语等宣传工具和召开主题班会、团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3.提倡走读生步行上学,并由班主任对学生上、放学的乘车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统计,严禁学生租乘农用三轮车、自驾机动车和骑三无车辆(无刹车、无铃、无牌照)上放学,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班级对上述情况统计后统一报学校登记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核实情况,落实工作。
4.警校合作,共保校园平安
为确保校园周边环境稳定安全,教导处和总务处协同当地派出所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认真清理,从而确保了校园门口秩序井然,此外每天上放学,校园门口都有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值班,对门口交通进行疏导,以确保无拥挤堵塞现象。
三、加强督察,长效管理
作为一次有效的教育手段,尽管本次活动已结束,但学校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把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法制意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把它结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我们还把本次活动和打造“平安校园”结合起来,对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进行细化深化,并定期进行检查、总结,将发现的隐患及时消除。
尽管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我们也看到校内外的交通设施还不够完善,家长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等情况存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交通安全工作,及时解决交通安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我校交通安全工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安全走路,安全骑车”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深化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活动为载体,集中开展多种多样的交通安全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
朝阳县瓦房子中学
现如今人们更多地认为安全是制度、是刚性的条例,人人都害怕在安全上出问题,都能意识到安全是个大问题,搞不好会死人,会造成想象不到的经济损失、声誉损失,当然还有领导的仕途上的政治损失。但人人又没有把安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把安全变成自己的习惯、变成自己始终遵循的理念。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讲安全第一,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和谐和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是不是还是坚决义无反顾地把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企业的定义就是为了实现赢利的经济组织,追求效益无可厚非。但怎么样才能追求稳定的没有后顾之忧的效益,怎么样才能把安全和效益统一起来?似乎还没有成为企业的真正追求。企业现在也是实行的安全一票否决制度,这应该是安全生产方面的一个非常时髦的话语,时尚的制度。如何把制度变成员工的行为规范,变成员工的一个习惯,这本身就不是制度问题,而应是企业文化的范畴。
安全文化的本质是通过文化的形式统一员工的安全意识、理念和思维方式,约束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培育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从而形成企业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是说上墙的制度齐全了,安全领导小组的名单上报了,工地现场的标语口号醒目了,安全生产的硬件设施投入到位了,事故处理处罚办法完善了,就等于安全工作抓实抓好了,这些当然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必要条件,可以在检查的时候装装门面在总结报告中写上受到某级领导好评之类的话,还可以规避一些诸如被称之为领导责任的风险。为什么这些工作做到了还会有安全问题发生呢?安全问题静则悄无声息,动则惊天动地。分析起来,还是那些制度标语口号办法制定以后便束之高阁,没有入脑入心,从这个角度上说,安全问题的出现必然的因素大于偶然。进度效益固然重要,但不能在进度效益面前就让安全让路,必须切实把安全第一形成一个理念,让员工履行安全制度成为下意识的一种自觉行动,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安全教育,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对于安全工作来说,压力空前巨大,单凭几次检查,甚至只是查查资料的检查,恐怕会有流于形式之嫌,为什么内业资料做的如此完美还会有隐患甚至还会有事故发生?有了形式也有了内容,为什么一样还会警报不停?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如何把安全意识牢牢确立,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形式固然需要,但结果更加重要。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在讲“中国周边安全”这一内容时都会讲到美国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并指出这一威胁的一系列具体表现: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等等, 但其实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还有在文化上的进攻。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相比, 文化进攻显得更为隐蔽, 似乎是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战场上悄悄发生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文化进攻完全无迹可寻,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美国的文化渗透战略对中国的文化安全、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力图通过对华文化渗透, 控制中国民众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动摇中国政府的执政基础, 弱化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从长远看, 美国对华文化渗透不但有损于中国的文化安全, 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也有损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1]
虽然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让世界为之侧目, 但美国从未放弃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软实力的注重。1990年,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的软权力 (soft power) 概念, 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无形的力量, 他认为, “从观念上, 感情上, 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 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 但是, 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 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 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2]美国也确曾多次利用文化上的渗透成功摧垮对手或达到自己的目的:冷战时期对付前苏联, 冷战后对俄罗斯周边国家策动的颜色革命, 冷战后东南亚一些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 其实都是美国文化软力量对这些国家产生影响的结果。
美国通过这些文化战争实践, 一方面, 形成了自己扩张型的文化安全战略。和一般的防御型的安全观不同, 美国认为, 确保本国文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向外进行文化进攻, 把异质性文化以及建立在异质文化基础之上的对美国有威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消灭了, 美国文化和美国就安全了。美国有关部门2000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利益》报告当中提到的许多美国实施的文化安全战略的具体措施, 就清楚地表明了美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扩张性, 如:“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里, 促进多元化、自由和民主的发展”、“在全球信息传播中保持领先地位, 确保美国价值观继续积极地影响其他国家文化”、“促进民主制度在全世界的发展”[3]等等, 无怪乎有研究者指出:“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核心, 就是向全球输出以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4]另一方面, 美国在这些文化战争实践中积累了文化战争的经验和方法, 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文化战争方法体系。但这套体系又是“无形”的。美国没有文化部, 没有正式的文化立法, 没有成体系的文化政策, 但是美国有许多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在共同进行文化战争的战略筹划和具体实施, 这些部门和组织至少包括:美国国土文化安全局、中央情报局 (CIA) ,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等等。他们从事文化战争的手段也非常高明, 英国女作家桑德斯曾揭露过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在冷战时期进行文化战争的一些手段:收买文化名人、改变影视剧作品并资助其放映、资助作家出版著作但要按照美国的文化战略意图修改……[5]。
冷战结束后, 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同时也把文化战争的战略重点转向了中国。即使只作一个很粗略的分析也不难发现, 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渗透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大肆向中国出口其文化产品 (这里说的文化产品是指
包括影视、广播、网络、图书、报刊甚至包括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在内的广义概念) 。就以电影为例吧, 已经有研究者指出, 美国非常重视电影产品的出口, 美国擅长于将一些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隐藏在影视文化产品当中, 借助声音、影响、图画、语言等象征符号悄无声息地植入人们的头脑当中。而目前电影的生产总量虽然仅占世界总产量的6%~7%, 然而这些美国生产的电影却占了全球电影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以中国为例, 2003年中国电影全年电影总票房仅为10亿元, 在放映场次上受到一定限制的20部进口电影的总票房就高达5亿元, 占了大半个市场。从2004年来看, 中国电影全年电影票房虽有提高, 达到15亿元, 但国产电影总票房的收入也就占55%”[6]在中国进口的电影当中, 美国生产的影片的数量、放映的时间都占了绝大部分。近年来, 美国好莱坞影片席卷全球, 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迷倒了无数中国观众。好莱坞影片当中有许多都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 这样的主题在中国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群体那里有很强的亲和力, 很容易被习惯了以个人为中心的“80后”、“90后”群体所认同。在这个过程中, 美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内容也非常隐蔽地影响到了中国观众。这其实是延续了冷战时期对付苏联的办法:向目标国输出文化产品。美国输出文化产品其实是为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内容服务的。美国一直认为,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进口外国文化产品的同时, 把外国的思想排斥在外。 (1)
2. 在中国民众心目中树立美国及美国文化的正面形象, 并尽可能贬毁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形象。
就以美国近年来打入中国市场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为例吧, 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极力宣扬、大力鼓吹美国文化中看重个人生命这一积极因素, 其中最为甚者莫过于《拯救大兵瑞恩》, 该影片讲述了为了营救一个普通士兵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故事, 看过该影片的人都会对影片中所宣扬的“个人生命高于一切”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些国产的战争题材电影, 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影片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 (2) 如果这一点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力量所利用, 会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呢?其实, 至少可以说美国在树立自己正面文化形象这方面做得很成功。比如, 在前些年中国竟然有高校教师对科索沃战争发表了这样的观点:美国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 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是个人渣。原因是米洛舍维奇发动南斯拉夫人民站在桥上用身体、生命保卫大桥, 而美国没有轰炸那座桥, 因此, 美国人是重视人的生命的, 而米洛舍维奇则是肆意践踏人民的生命。在后来的伊拉克战争中, 这位高校教师又发表言论公开支持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 其判断依据仍然是美国重视人的生命, 包括敌国人民的生命, 为了尽量避免误伤民众, 美国不惜增加战争成本, 使用造价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7]。 (3) 身为高校教师的高级知识分子怎么会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呢?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正是美国文化已经在一部分人心目当中树立了极其正面的形象。
3. 美国还通过和中国进行的一系列官方的和民间的活
动, 比如政治、经济、外交、学术交流等来宣扬美国的意识形态, 树立美国的正面形象。比如许多中国人所熟知的“亚洲基金会 (Asia Foundation) ”, 这个组织成立于1951年, 总部设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 以加深美、亚两洲之间的文化和知识上的交流为目的。从表面上看起来, 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民间组织, 但其实这个组织和冷战期间臭名昭著的“法弗德基金会 (Farfield Foundationg) ”一样, 是中央情报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中央情报局不便公开拿钱来赞助它的重点宣传对象, 不便公开做一些收买人心的善举, 因此便通过一些幌子基金会来达成其不可见人的目的, 从而保证其隐秘性。2008年, 奥巴马和麦凯恩正在竞选美国总统时, 亚洲基金会向这两位竞选人递交了一份长达310页的报告, 建议接替布什担任美国总统的白宫继任人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亚洲, 以应对中国、印度等亚洲大国的崛起。这一举动无疑证明了亚基会绝非是一个纯粹的从事民间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的机构。近年来, 亚基会对中国捐赠、资助的力度不断增加, 亚基会2000年创办“赠与亚洲”项目, 目的是为北美的捐赠者和中国的寻求资助者牵线搭桥。据有关媒体报道, 2003年通过该项目投放在中国的资金还只有16.6万美元, 2005年就达到了120万美元, 2006年则高达235万美元[8]。亚基会的另一个重点活动是向中国的图书馆赠书, 许多中国高校图书馆把能够获得亚基会的赠书作为非常荣耀的事情。其实这些举动是否可以被看做是冷战时期美国对付苏东的文化渗透手段在中国的故技重施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从以上所述可见, 美国已经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这对中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中国的国防教育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文化进攻, 有效地维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需要从整体上制定一个积极防御的文化安全系统工程,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环境当中的竞争力。很显然, 这项工作绝不仅仅是单靠国防教育就能完成得了的, 但是, 国防教育应该且也能够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上,
(1) 尼克松在1989年就讲过这样的意思。关于这一点请参阅曹泽林的《国家文化安全论》,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这和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有关系。中国的战争文学作品向来不重视写战争环境当中的个人生命状态, 对个体生命的存亡向来不重视。比如《三国演义》、《水浒》等都重视展示宏观层面的战争谋略、义气等内容, 却几乎都不注重普通士兵的生存状态。不过,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军事和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3) 其实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 从作战效费比的角度讲, 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是节约战争成本的。中国的国防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的国防教育一直以培养全体公民, 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为主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 “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 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 掌握国防知识,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自觉履行爱国主义义务。”[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在《总则》中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 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 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 激发爱国热情。”[10]从国家的法律条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们国家是强调要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作为国防教育的主线, 把民族精神的凝聚作为国防教育的主旋律。而中国的国防教育在实践当中也确实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就以高校的国防教育为例吧, 教育部、总参谋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当中规定了高校军事理论课所讲授的知识范围, 在大纲所规定的那些内容当中, 有许多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精神的。比如有一些是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像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当中精深的谋略艺术、高超的斗争技巧、奇崛的思维方式完全能够使得青年学生加深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热爱, 并产生文化上的民族自豪感。另外, 相信许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讲到中国的战略打击力量、军事航天技术等内容时, 往往会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共鸣, 在此基础上如稍加引导, 常会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爆发出来。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对于抵御国外势力的文化进攻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前文所述, 外国势力在对中国进行文化进攻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中国人心目中树立美国和中国一正一反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 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恰恰对此方法具有免疫力。一个具有很厚爱国主义和强烈民族精神的人是绝对不会认同那些可以贬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言论及思想的。
2. 中国许多高校将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 也有高校把国防教育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有的高校还聘任学生思政辅导员作为兼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实际上, 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是为国防教育抵抗国外势力文化入侵提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平台,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 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政治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思政教育的形式和传统的课堂知识教育不同, 他是有学生思政教师 (辅导员) 在课堂之外, 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当中。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信仰、观念还是具体的生活行为方式等都能产生影响。国防教育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宽广的舞台上进行, 一方面,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获得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承载形态, 事实也正是如此, 有的高校的军训是由学工办牵头作为思政教育来开展的。在开展学生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的过程当中, 常常要穿插几场由学工办精心组织、策划的讲座,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这些讲座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当前国际形势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国防知识讲座等等, 由于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这些讲座都得到了学生们强烈的反响, 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 这也使得国防教育能使得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 从多个方面抵御外来文化的思想入侵。
3. 还应提及的是, 近年来, 中国的国防教育在多个层面上
通过多种载体形式展开, 有效地从各个方面增强了防御文化入侵的“文化抵抗力”。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 中国国防教育较为突出的载体就有:节日载体、场地载体、媒介载体、实践载体等, “它们单独或联合发挥作用, 推动民族精神教育。”[11]具体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的国防教育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以及其他重大节日、纪念日的活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中国的国防教育充分利用一些场地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 “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 应当为公民接受国防教育提供便利”、“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的, 应当对有组织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向社会免费开放”; (3) 中国国防教育非常重视新闻报道、影视广播等媒介的作用。国防教育法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应当开设国际教育节目或者栏目, 普及国防知识。”[10] (4) 中国的国防教育非常重视实践载体的运用。军事机关经常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 通过军事训练等具体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多读与国防活动有直接感性的认识的资料, 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通过这些载体, 国防教育伸展到了文化较量可能存在的各个层面, 因而能够在多个层面有效地应对文化入侵。而且, 因了这许多载体,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没有成为空洞的口号、理念, 而是在一系列具体的载体形态当中得以贯彻。
从以上所述可见, 中国的国防教育实际上已经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 以思政教育及其他一系列载体为平台, 在意识形态, 思想信仰、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得接受国防教育的对象热爱中华民族, 从内心产生对中华民族本土传统文化的真切认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外势力的文化入侵产生了一定的防御和抵抗。
三、中国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尚需加强科学性和艺术性
中国的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也还存在这一些尚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本文认为这当中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是科学性有待加强。为了更切实有效地开展国防教育, 中国各高校近年来纷纷成立了军事教研室, 配备了专门的师资力量从事国防、军事以及国防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要想有效地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 至少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当前中国文化安全形势研究: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文化环境当中, 面临哪些文化方面的安全威胁, 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如何等等; (2) 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面对严峻的国际文化环境, 应制定怎样的文化安全战略才能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文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美国的文化扩张战略及对外文化扩张的手段研究。知彼知己, 方能百战百胜, 只有充分了解对手, 才能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法。 (4) 国防教育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这既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具体路径研究, 也是对国防教育的功用研究, 是具体的应用型研究。
毋庸讳言, 目前中国国防教育领域内的研究能力尚显不够。目前, 中国学术研究界已经产生了一批关于文化安全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对此也多有述及和引用、参考, 但那些研究成果的作者大都不是来自国防教育界, 而是各高校的其他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或教学人员。国防教育应该有自己关于文化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 惟其如此, 才能使得国防教育有明确的针对性, 才能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同时也只有在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之后, 才有可能把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 这也会为教学大纲中“中国周边安全”这一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要解决国防教育在应对文化安全形势方面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 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对研究主体的培养, 可以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研究能力的师资;二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当给各高校军事理论教研室提供科研经费的支持, 具体的支持方法和力度可以参照高校其他学科的科研项目审批、立项, 科研经费下发、管理、使用的方法;三是可以同其他相关学科联合开展研究,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此外, 还应提及的是通过国防教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项工作既是科学, 也是艺术。它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 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这首先表现为要有足够的智慧和一定的技巧、策略, 不能一味蛮干。比如面对美国通过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宣扬美国文化的优点而可以丑化中国文化时, 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简单地贬低美国, 那样做常常适得其反。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美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差异, 并联系两国文化形成的历史传统及历史环境, 帮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深度上把握这两种文化的差异, 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消极和积极的因素, 并引导学生建立“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上来, 或许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破美国的文化进攻。
另外, 国防教育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对“度”的把握上。辩证法的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 真理往前多跨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上尤须注意这一点。要想切实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 就必须有效地阻止美国文化对中国的渗透, 但切不可因此而走上另一个极端:拒绝同外来文化接触交流, 一概敌视外来文化, 那样就会导致狭隘的文化交流上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正常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前进的良好推动力, 一种文化要想始终保持先进性, 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正确面对、消化、吸收外来异质文化, 如果一味拒斥外来的异质文化, 本土文化也就会因失去新鲜养料而慢慢衰老。中国历史上就曾经有封闭自守结果导致落后挨打的惨痛例子, 这里说的封闭自守和落后, 既包括经济上的, 也包括文化上的。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又有上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国防教育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道路上, 左、右两边都是陷阱,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其中, 铸成大错, 万劫不复。
四、结语
虽然“文化”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的影响真实地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的影响力相较军事、经济而言是更为根本的。对一个国家发动文化上的进攻, 是更为釜底抽薪的, 外来文化的入侵, 也是更为凶险的, 保住了文化安全, 也就保住了一个国家的根底。汉民族在历史上曾被异族以武力征服, 但最终均能以自己强大的文化优势, 融化异族文化, 从而使得汉文化始终如水流不断。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理应是国防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撰此一文, 唯愿唤起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自觉意识。
摘要:中国的文化安全正面临着来自美国文化扩张战略的严重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 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大肆向中国出口文化产品, 传播其意识形态, 通过各种渠道树立美国文化的正面形象。中国的国防教育为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线, 这对文化渗透能产生一定的防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平台, 在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能对抵抗文化渗透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国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尚需加强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指国防教育要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艺术性主要指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并掌握好“度”, 避免走上极端。
关键词:文化安全视阈,高校,国防教育
参考文献
[1]佟军.美国文化渗透战略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 2008, (9) :51.
[2][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 1992.
[3]美国国家利益 (2002年) [EB/OL].http://www.nixoncenter.org.
[4]黄旭东.美国文化安全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42.
[5][英]桑德斯.谁承担后果——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M].曹大鹏,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6]于洪卿.论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 2006, (6) :83.
[7]葛红兵.轻快的柔版[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2.
[8]胡丽波.亚洲基金会:为中国引入海外善款[EB/OL].http://www.ben.com.cn/cppd/csgy/200710/t20071025_368648.htm.
[9]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学校国防教育文献选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关键词:文化安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1]
学生作为特殊而重要的群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有正确的文化安全意识。国外敌对势力把“演变”希望寄托于中国的青年,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而青年人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文化安全意识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化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经济安全
“文化经济安全是指一个文化经济实体在遭遇内外威胁,以及不可预见和难以预测的因素的作用下,以经济的形态表现和反映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状态。它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经济基础。”[2]
目前,我国内需不足,国家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宏观经济消费结构的升级,主要表现在轿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上,除了旅游业整体消费需求不足,文化消费需求更是缺乏内生性的增长动力。文化产品缺乏创新,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而国际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人们能迅速接触到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而他们也趁机进行文化渗透。例如,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影片等折射出产品生产国浓郁的民族文化,所传播的风俗习惯、时尚、价值观等不仅影响消费者本人,甚至对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影响。
而对商品中附着的文化表现出最大的接受度和最高的敏感性的恰恰是青年人。他们普遍存在着追求时髦和猎奇的心理,因此很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甚至影响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是指一个国家用以立国的全部价值体系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用以安身立命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和道德信仰体系两个方面,是决定一个国家全部合法性之所在。”[4]
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党政领导干部腐败而暴露出来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腐败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价值观危机,是文化危机,腐败不是经济问使精神境界堕落,使价值观灭亡。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网络文化安全
文化技术安全和网络安全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新文化安全问题。人类由于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而进入信息社会。而信息网络化是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影响。网络技术使文化克服了时空障碍而迅速在全球传播,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的全球的文化消费空间。这种无障碍传播也为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国际互联网上大约有3000个世界性大型数据库70%设在美国,81%的网页是英文的,西方学术界在话语霸权上已占压倒性优势。
而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青年人生活、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世界里的很多信息缺乏权威性、严谨性,甚至有大量的不健康的的宣传和信息。这成为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失范的倾斜和一个重要诱因,也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四)文化遗产资源安全
文化遗产资源主要是对所有人类精神文化结晶总和的表达,其中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目前,与我们的民族血脉相连的最纯粹最古老的文化财富正悄然离我们远去。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遗产正濒临消失。例如陕北黄土高原的剪纸艺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铺天盖地,现在却近乎完全消失。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标识,必须保护好它。这是文化安全的底线。
二.加强文化安全建设的对策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影响着他们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的发展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青年明确方向、分清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战略
青年的生活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到网络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迎接网络的挑战,以开放的心态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网站, 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加大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网络的核心在于网络管理部门,它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安全与稳定。因此首先我们要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素质。他们不仅要不断提高个人技术能力,还要加强安全感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要对青少年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使其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三)切实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展示自己的个性。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传统文化与安全教育】推荐阅读: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10-06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05-28
四年级传统文化和安全环境教育12-13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建设10-03
春节与传统文化07-11
传统文化与科学12-15
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07-26
孔子学院与传统文化06-05
传统文化围棋与象棋06-30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