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推荐11篇)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1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活动,过程,合作交流,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互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标准》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要在数学教师指引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 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1. 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 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它不是一般的活动, 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的活动。中国民间的折纸、剪纸艺术就是很好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全等形的动手活动内容。

2. 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

每位教师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 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绝不是模仿者。实际上, 数学总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与落实, 是学生在吸收、消化、理解、掌握运用知识, 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数学教师讲得再好也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 学生也不会”的现象。

实现《标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下, 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其途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 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 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逐步领会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感受成功增强自信。新教材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既提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 也隐含着现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 最大限度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一方面, 新教材教学需面向全体, 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另一方面, 人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 它只能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

二、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1. 在教学中, 教和学是不能分离的。教学需要“沟通”与“合作”

传统的教学只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 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 模式是灌输——接受, 学生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教师要求学生倾听, “听”和“练”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没有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正如有些老教师所说, 会出现某题已讲过, 练过10遍, 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的“怪圈”现象。教师应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应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活动, 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崇尚同学——教师, 同学——同学, 同学——小组, 小组——小组, 同学——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实现形势大变革。

2.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动态, 有针对性地指导、创设良好环境, 评估学生学习情况, 经常反馈归档, 起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问题本身就是学习过程的一条主线, 包含预习、自学、自测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 就不会深入思考, 教师教学应把难题、综合题分拆成几个小问题, 多设几个坡度, 使学生在自我探索前就有预测、预警、蓄势的功能, 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使其迅速引起共鸣, 从而问题迎刃而解。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3.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数学思维, 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对自己的数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 开展创造性教学, 作好教学后记, 写好反思心得, 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3

一、试卷整体评价

1. 知识点覆盖比较全面

三角12分,数列10分,函数与导数27分,立体几何22分,解析几何22分,统计与概率17分,集合、复数、算法、向量、线性规划、二项式定理各5分,与2013和2014两年相比,局部略有调整,总体知识主干不变,重点突出.

2. 整体难度较2013、2014两年有所下降

选择题12个,填空题4个,解答题6个(其中一个为三选一的选修题).选择填空部分难度低于2013年,与2014年基本持平.解答题部分比2013、2014两年均略简单.

二、试卷题目特点

1. 注重基础知识,贴近教材

今年高考试卷的第1~8,13,14题,这10个题目均为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与课后习题A组类似,是教学中知识点的直接考查,而且题目背景极其贴近教材内容.

例如:8.下边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源于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b,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 ).

A.0 B.2 C.4 D.14

本题即为必修三教材第36页的算法案例,其作用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 整理题型,重视基本方法

试卷第9,11,12,15,16,17,20(1),21题,这8个题目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对经典题型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例如:9.已知A,B是球O的球面上两点,∠AOB=90°,C为该球面上的动点.若三棱锥O-ABC体积的最大值为36,则球O的表面积为( ).

A. 36?仔 B. 64?仔 C.144?仔 D. 256?仔

该题是立体几何中关于多面体外接球的经典补形题型之一.对于墙角类型具有三垂直的三棱锥的补形动作为以三垂直的顶点为顶点,三条互相垂直的棱分别为长宽高构造长方体或正方体,此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对角线即为其外接球直径.

(1)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甚至连今年的压轴题21题导数,都是对典型题型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例如:21.设函数f (x)=emx+x2-mx.

(1)证明:f (x)在(-∞,0)单调递减,在(0,+∞)单调递增;

(2)若对于任意x1,x2∈[-1,1],都有|f (x1)-f (x2)|≤e-1,求m的取值范围.

(1)是平日练习中利用导数处理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的条件即是f (x)在[-1,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小于等于e-1.结合(1)的结论很快就可以解决(2).

这些题目所考查的手法都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反复练习的重点,可见高考题目对经典题型和基本方法多么重视.

3.重视数学能力培养

(1)空间想象能力

自从在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直角坐标系以来,立体几何从特别注意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方向转变成了计算题,使得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多重视计算,空间想象力越来越弱.但今年的选择题9和解答题19(1)改变了我们以上看法.

与球有关的问题大多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手绘直观图,并在大脑中产生球的图形,再加上点C在球面上运动的最值问题,使得选择题9更具特色.

例如:19. 如右上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16,BC=10,AA1=8,点E,F分别在A1B1,D1C1上,A1E=D1F=4.过点E,F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

(Ⅰ)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

该题打破了以往高考试题中立体几何解答题第一问证明的模式,要求学生绘制直观图中的截面,这是新课标高考的首次尝试.

两个题目的难度虽不大,但考查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目的达到了,也改变了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立体几何的常规,最重要的是将立体几何学科的特点凸显出来.

(2)数据处理能力

例如:3.根据下面给出的2004年至2013年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单位:万吨)柱形图,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逐年比较:2008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效果最显著

B.2007年我国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显现成效

C.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显减少趋势

D.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与年份正相关

18.某公司为了解用户对其产品的满意度,从两地区分别随机调查了20个用户,得到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评分如下:

(Ⅰ)根据两组数据完成两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茎叶图,并通过茎叶图比较两地区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及分散程度(不要求计算出具体值,给出结论即可).

数据处理能力体现在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做出判断.2014年的第19题也考查了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预测的内容.连续两年出现统计类的问题提示我们应该将统计中的数据处理问题和基本操作方法整理到复习的方案中.

4.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试卷中第3,10,18,19,20(2)题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题目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让我们看到了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推理、论证、计算,它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并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它富于探索,富于挑战,富于创新,使得数学具有了神秘的色彩,它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无数的天才前赴后继,为攀登数学的高峰不懈地努力着.

5.选修试题稳中求变

每年的三选一试题都是10分,是六个解答题中分值最低的一个,这也决定了它的难度应该是最低的一个,难度适中学生才不会在考场上发生心理突变.22题平面几何选讲变化不大,但23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24题不等式选讲确有很多新意.

例如:23.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Ⅱ)若C1与C2相交于点A,C1与C3相交于点B,求|AB|的最大值.

该题最突出的部分便是其第(2)问,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往往都选择转化成直角坐标系的定式思维,表面上感觉易于上手操作,但今年的题目在极坐标系下更为简单.可见出题人的用意是需要学生在适当的状况下选择适当的坐标系(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在同一坐标系下再选取适当的方程(直角坐标系下的普通方程或参数方程).

例如:24.不等式选讲

设a,b,c,d均为正数,且a+b=c+d,证明:

该题的亮点也是在第(2)问,考查了充要条件的双向性(充分性和必要性).学生在证明的时候必须体现以上两个方面,是以往试题只考查单向证明的一个创新.

三、准高三教学建议

1. 回归教材

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每年的题目都会出现与教材中例题、课后习题、课文背景相同的试题.这些试题构成高考试题的基础部分,是高中知识的直接考查,是每个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部分,是每个考生临场答卷心理的保障.建议新高三生在一轮复习时多翻教材,紧扣教材中的知识和方法,这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

2.重视通式通法

在一轮复习时,老师要带领学生整理题型,体现多题一解,典型题型运用典型方法,使得学生在操作时易于上手,确立其解决问题的信心.二轮复习时,多体现通式通法的迁移,一题多解,让学生能够随机应变.本年度的高考试题对很多经典题型、典型方法进行了考查,所以平时学习踏实认真的学生会比较容易取得高分.

3. 关注学生落实

学生的落实情况是教师教学成效的直接反馈.很多学生平时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中动手能力差,一写就晕,一算就错.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日里多加练习,注重笔头,在老师的帮助下多行动.教师也要及时批改作业、试卷,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

E-mail:88686329@qq.com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4

新课标提出了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整合、变革学习方式、重视评价导向等五大理念,和版、版课标相比较,新课标在传承中有创新,修订幅度很大,特别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跨学科学习等的提出,对未来语文教材修订、教学变革、学业评价等必将产生深刻影响。

从课程目标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容,本次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与高中课标思路基本一致,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方面的内容,高中阶段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变为“文化自信”,表述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从学科教学方面正面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另外,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改变了以往课标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划分,分成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四个领域,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从课程内容看,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构建了3个层面6个学习任务群,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这6个学习任务群分属于三种在语文学习上处于不同功能层次的类型,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内容与呈现方式的清晰化,对于提升语文学科育人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学业质量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课标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对学到什么程度进行了明确定位。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四个学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定位。学业质量和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细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跨学科学习成为了语文学习倡导的方向。课标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与以往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相比,“跨学科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围绕学科内外、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是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的具体体现。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5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四、注重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篇6

1、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新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3、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

4、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数与代数的有关内容。删减的主要内容:过时的失去学习价值的知识,一些繁杂的大数目计算,以及类型化的应用题。

5、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降低的内容有:较大数目得整数、多位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

6、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有:数感与空间感、理解运算的意义、选择适当的运算的策略与工具、加强口算与估算、体会与理解的模式与关系、认识事物与图形的位置与变化、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与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重视计算器的使用。

7、削弱的内容有:淡化繁杂的计算、降低笔算的要求、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

8、新的数学课程有以下特点:片段化、过程化、现代化。

9、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10、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是:

一、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为其他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

三、满足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河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11、数学课标的价值取向:是真正面型“人的”课程;是构建美好“人性”的课程;是指向“真是生活”的课程。

12、传统数学课程更强调规格和结果,新的数学课程则更突出经验与过程,即所谓的“做数学”、“数学化”。

13、新课标的四类分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7

关键词:教学思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本文所涉及到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2003年7月) 》, 该课程标准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 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试行) 》依据, 为适应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而制定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怎样的价值?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好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价值解读

(一)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总章程

该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性质, 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特点, 明确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该课程标准还详细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以其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为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 为本学科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改革、课程资源建设乃至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鲁琼瑶老师 (鲁琼瑶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研制组成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以下简称鲁老师) 曾指出:只有反复研读课程标准, 领会其精神实质, 明确其各项要求, 才能确保思品课改健康地向前推进。

(二)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制定和实现教学总目标与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依据

该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总目标、分类目标和内容标准。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这就为制定和实现教学总目标与课堂教学具体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鲁老师曾说过:根据课程标准, 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中对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定位不明确, 教学行为就会发生偏差。

(三)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实施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总原则

该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部分指出: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该课程标准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由此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中情感和道德的发展等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引导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朝着科学的方向改进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从评价的目的与原则、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确立了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评价指导思想。本课程评价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 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 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原则。 (2) 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 评价必须坚持不仅重视结果, 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 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原则。 (4) 评价要坚持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的原则, 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5) 评价要坚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的原则。本课程的评价方法:本评价倡导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和考试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这些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课标”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贯穿思路

(一)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提高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重要性和指导性的认识

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主要侧重在对其内容的关注和了解, 缺乏对其重要性特别是它对于教学行为的指导性的深层次学习和思考;而且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缺少其与教学实践关系的思考。因此, 不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的依据, 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者们主要研读的;对一线的教师而言, 它只具有参考的价值, 并不是一线教师主要研读的, 一线教师主要研读教材、教学参考书及本学科的考试大纲。这反映了他 (她) 们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重要性和指导性的认识比较肤浅, 在教学中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和指导性, 缺乏课标意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提高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重要性和指导性的认识。

(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增强运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意识

1、贯彻好“生活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确立了“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造生活和提升生活”的生活理念,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和运用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大多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是没有这样去做, 而是做的力度不够, 那现在看来教学效果肯定是会受影响的,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加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尽量列举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和报纸等。

2、真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虽然也知道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关于这方面的做法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缺乏比较有效的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解的过多;在师生互动上更多采用的是师生一问一答;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方面仍以学生个人为主, 虽有些小组讨论, 但因缺乏有效的组织, 所以讨论的效果比较差。这些做法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用教学资源方面要有意识地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作指导。

相当多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更多的是依据学情、教学参考书、教材和自己购买的参考资料以及老教师以往的指导来确定教学目标和选用教学资源, 就是缺乏有意识地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来指导自己。笔者以前也并不觉得此举有多大的不妥, 可是鲁老师用典型的教学案例说明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对确定教学目标和选用教学资源所起的指导作用, 如果偏离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标准的指导,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资源的选用难免会偏离本学科的方向:就不是思想品德课, 而是艺术课、历史课、语文课………虽然大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也许没有出现过这么极端的现象, 但这种因脱离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标准的指导而把思想品德课上成了其它课的情况也不是没有。鲁老师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重视和必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保证教学的方向”。因此, 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研读与运用, 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2003年7月) 》

[2]鲁琼瑶:《让理念与智慧相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我们的课堂教学》

解读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目标 篇8

新课标不仅设定了总的目标,同时又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分成了四个阶段,设立了阶段目标,就形成了总目标指导下的四个学段和五个领域。五个领域分别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几个阶段目标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联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研究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目标在各个学段之间的相同点

1、注重朗读。在新课标中每个阶段都提到了朗读,例如:第一学

段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样,在第三学段仍然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第四学段也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见,在新课标中,非常注重朗读。熟练而有表情的朗读,则要求通过声调、音量、速度、停顿变化,读出作品与读者的感情,艺术的展示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达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效果。

2、注重默读。默读也是新课标、所普遍倡导的理念,例如:第一学

段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第三学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第四学段也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足以见得默读也是新课标注重的内容。

3、注重知识的积累。新课标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在第一学段提出

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学段相应的提出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在第三学段提出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等;在第四学段也是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些相关内容的提出都是要求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要加强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语言表达,都需要语言的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求得灵活的运用。

4、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是一种定性化的行为,是在长期反复的活动

中逐渐养成的一种行为的力量。习惯一经养成,就好象“条件反射”是一种不需要强制而自然而然的倾向。基于习惯的这些作用,新课标更加注重习惯的培养。在第一学段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第四学段“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正确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的结晶,是有效的阅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学语文教学要在长期大量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注意养成学生诸如爱书、专注、持续、有序、质疑、思考、动笔、使用工具书等基本的良好的阅读习良好的阅读习惯如阅读知识、科学的阅读方法和广泛、持久的阅读兴趣一样,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阅读教学目标在各个学段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提出了总的目标,在总的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四个学段目标,四个学段目标之间并不是相互分离,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循序渐进的,是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例如:在新课标中每个学段都提到了朗读,例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样,在第三学段仍然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第四学段也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见,每个学段对朗读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

再如:关于词义的理解,在新课标中每个学段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同样,在第三学段提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第四学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等要求。

针对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心系全局,从整体世上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入手,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色彩斑斓,精彩纷呈。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9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课堂主体性

化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面对多样化的化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自身思维,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消化。但就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刻,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育,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客体位置,无法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与欲望,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低下。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初中化学提出全新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意识。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为例,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我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物品作为实验物质,并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内涵。首先,我为学生准备食盐、白糖、淀粉等物质,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内容,理解和探究实验步骤。其次,在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发现物质不同的溶解性,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化学教学内容的乐趣,又能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化学教学效率的保障,传统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枯燥感,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并在参与中获得学习收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燃烧与灭火知识时,为了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火灾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燃烧火焰的危险性,同时对火灾的发生情况有更为清楚的认知。然后为让学生掌握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我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学生了解不同起火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灭火方式,除了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外,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好地保障化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部分教师为更好地发挥出作业的知识巩固作用,为学生设置大量的作业内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无法保障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影响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我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较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作业内容能够更好地明确学习重点;二是作业内容分层,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后学习内容;三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有效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以“酸碱反应”为例,我为学生设置课后思考问题:“酸碱反应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酸性与碱性物质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酸碱反应的实例?”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更好地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活动注意事项 篇10

色,教师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

数学要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数学实践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从而对数学感兴趣,保持好奇心、增强求知欲,锻炼坚强的意志,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在开展数学活动中,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使数学的学习与活动不再停留于解题的过程,或者说扩大“解题” 的外延,在 “解决问题中学习”,从而感受教学活动之美,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活力

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应当承担对人的发展和完善的终极关怀,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不仅有传统的“了解”、“理解”、“知道”、“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也有“经历”、“体会”、“探索”、“欣赏”、“体验”等新的术语,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而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显得不足,这种不足就导致学生在面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纯数学问题时能表现出较强的分析和解题经验,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时却无从下手。"

1是否板书

1.是否互动

2.结尾和开头是否呼应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11

关键词:颜氏家训 文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

《颜氏家训》是封建士大夫阶层训诫子孙的家教范本。虽受时代限制,《家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带有忠君色彩的封建落后思想,但其包含的作文教学理论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被继承和发展。

一、创作主体:严谨为文,天赋至上

写作在理论研究中常被看作一种实践活动,“由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四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1]。写作主体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创造文章的主体,写作主体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会对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章》认为写作主体必须具备严谨为文和明哲保身的意识,若恃才自傲,就会得到不好的命运。“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东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马长卿,窃货无操……”[2]若过分夸耀自己作品的言辞精妙,甚至在文章中讽刺别人,就会招来祸患。事实上颜氏之所以对写作主体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颜之推生于乱世,“自春秋已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3],饱经战祸之苦的他深知生存的艰难,自然会担心子孙后代因文章遭遇不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是提倡严谨为文的。首先,“严谨为文”始于语文思维模式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4]。要“写”得严谨,首先就要“想”得严谨。其次,“严谨为文”具体表现为行文准确,思想健康。这一点与当下的作文评价标准相吻合。与新课标配套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就要求学生的作文要“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这就说明,写作不得随意,行文要严谨,要讲究基本的规则。

明哲保身的思想不适用于现代的写作教学。课程改革后的作文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自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5]一味地规避矛盾也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

《文章》还强调写作主体的天赋是写作的前提。颜之推认为做学问的人有聪明和迟钝之分,他们写的文章也有精巧和拙劣之分。“驽学累功,不妨精孰,拙文研思,终归蚩鄙。”[6]缺乏天分之人,不必勉强去写文章。这种观点在当时文坛上是很流行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表明写作需要特殊的天赋才能,这就是“气”:“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7]。天赋至上的写作主体观是由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所决定的。当时的人才选拔依据是门第,“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8]。不同于后世寒门学子尚有科考为官的希望,南北朝时期,文章的好坏并不能直接改变读书人的命运。若无天赋,专攻他法谋生也是不错的选择。

天赋至上论并不适合现代作文教学。因为现代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9]。现代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当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既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又应当重视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

虽说颜之推的写作主体观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文章》所倡导的写作主体应该主动学习主流道德,提高修养,增长学识,做到高瞻远瞩,心怀天下的思想倾向,是符合现代写作观对于写作主体的要求的。新课标在课程的实施建议中反复强调写作是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是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因此,教师应当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以此扩展学生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我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总之,我们要辩证吸收《颜氏家训》中的写作主体观。

二、写作方法:明辨文体,修辞为辅,心怀读者

《文章》的写作方法观涉及文体意识、文辞修饰以及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

首先,颜之推拥有清晰的文体意识。他认为文章分类始于《五经》,后世的诏命策檄,序述论议,歌咏赋颂,祭祀哀诔,书奏箴铭等都是由《五经》演变来的。《文章》把文章分为两类,即立足于实用的“朝廷宪章”“军旅誓诰”和立足于审美的其他文本。颜之推重视前者,因为前者能“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10]。据《勉学》分析,当时社会风气不佳,作为官吏主要来源的贵族子弟不学无术,他们檐车隐囊,生活奢侈,一旦亲族倒台,就彻底成了废物。而有“艺”者,可以凭自身技艺在乱世里安身立命。因此,颜之推鼓励读书人将读书看作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艺。《涉务》中也提到学习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因此,《文章》强调实用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在写作前辨明文体,则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写作。

现代作文教学经历过一个“淡化文体”的阶段,批判教材开启了“淡化文体”之门。20世纪80年代的高中教材就以文体组元。到了90年代后期,这套教材遭受了强烈的社会批评。因为这种做法虽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但有过分重视文章技能,扭曲作文教学的本质之嫌。过度重视行不通,那么只有“淡化”。1988年的高考作文就提出了“文体不限”,而后出现的“话题作文”更是解除了“文体”对学生作文的限制。于是,越来越多的“四不像”作文出现了。所以从长远角度看,“淡化文体”不利于学生学习写作。当代的作文文体观是“淡化文体”,而不是“淡化文体意识”,基本的文体意识必须贯穿在写作的主题、题材、构思、语言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是为了便于教学对文体所做的分类,而不是具体的文体”[11]。结合《文章》的经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文体观念。只有在学生写作前教会他们明确文体,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与人交流。从“新材料作文”的流行趋势来看,文体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应对考试。

在文辞修饰方面,《文章》归纳了“皮肤冠冕”说和“古今本末”说。“皮肤冠冕”说是指文章以义理为心肾,以气韵为骨,这些是文章的内在部分;典故和华丽的语言则是文章的皮肤和冠冕,这些是文章的外在部分。“古今本末”说是指“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12]。颜之推认为写作时,古人的体制格调和今人文辞音调都要学习,不可以有所偏颇。颜氏反对当时文章的浮艳之风,但重典故词藻的浮艳文风已成“时俗”,不可能轻易地被废除。况且当时文章有音律和谐、章句对偶、避讳得宜的长处;古人文章虽在遣词造句方面体现出了简约质朴的风格,但失之严密细致。于是颜之推兼取古今文章之优点,作“本末之说”。

新课标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写作教学的要求分段归纳为“写话”(一、二年级),“习作”(三年级)和 “作文”(初中),这是为了“反对部分学校教学中大搞‘提前量的做法。写话是“写心中的话,写想说的话”[13];习作强调的是语言素材的积累以及书信交流能力的提高;到了作文部分,写作才强调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新课标的写作训练,鼓励学生逐步提高。这,给了教师两点启示:其一,在不同的写作阶段引导学生借鉴合适的范文,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乐于尝试;其二,选择范文时应借古鉴今,不得私美。

“读者意识”是一个文艺界的经典命题。“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指向读者,朱自清先生也曾表示写作练习可以没有假想的老师,但不可以没有假想的读者。而现代语文教育中对于写作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因此,只有在写作前先明确文章的读者群,才能写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文章。

《文章》的读者观念是“心怀读者”:“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通,取笑旁人也。”[14]写作时,先与读者交流,充分考虑他们的阅读心理、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然后动笔,可谓善矣。“先谋亲友”更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文训练不应当只局限在学校,更应当重视课外。家庭环境与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相比,更倾向于为生活经验不太丰富的学生提供较为健康的、较易获得的教育资源。在“写话”和“习作”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和家人分享,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在“作文”阶段,教师应该提醒家长与学生保持交流,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不良思想倾向,也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更为密切,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评价标准:地域差异,字朴句实

写作评价是写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颜氏对这个问题提出了颇具新意的看法,即文章的鉴赏风格和方式具有地域性差异。字朴句实是颜之推推崇的审美方式。

写作评价具有地域差异是习惯使然,也是政治使然。首先,是否接受他人意见的评价观就具有地域差异。“江南文制,欲人弹射……山东风俗,不通击难”[15],江南地区的人写了文章后,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会主动修正文章中错谬之处,而山东地区的人则不然,这也佐证了“严谨为文”的重要性。其次,南北文坛的审美观并不同。《文章》中记载了“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例子。南朝文人十分赞赏这句诗,甚至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而北朝才俊却认为这根本不能被称作诗。事实上,轻视北朝文学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必然趋势。在《洛阳伽蓝记》中,陈庆之醉后吐露了轻视北朝文学之语,盖“正朔相承,当在江左,秦皇御玺,今在梁朝。”[16]政局不稳,兼之文人的地域流动性,南北文章之正统之争、高下之较存在着极大的主观色彩,实在难有定论。

新课标关于写作评价的审美差异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法。首先,正视创作主体的地域差异,作文课要自我调节。“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17];其次,关注因个体差异而引发的学习需求差异,努力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最后,应该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18]。课程标准的改革通过不断自我调整以促进教学,顺应时代发展,而新课标更在固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想。

文章评价标准虽有地域差异,但《家训》所认可的审美标准是固定的,即沈约的“三易”说:“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好文章,用典要明朗,不过度使用生僻华丽的字词,注意节奏和平仄的搭配。《文章》在用典方面补充了“三易”说:首先,用典要用合适的典故,不能用错典故。诸如“破镜赋”“敬同”“恒山之鸟”之类的例子,若使用不当,会使得整个文章显得可笑。其次,用典还不能背离文章的文脉,切勿善恶通篇。如《齐讴篇》前半部主写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后半篇却用典来鄙薄山川,这使文章文脉不顺。而追求文章音韵之美,对于作文学习的初学者来说,要求过高,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也曾为人诟病。所以,现代的作文教学应强调句子的通顺,反对矫揉造作。新课标的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鼓励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因此,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有必要回溯古人的“三易”之法,使作文教学真正地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颜氏家训》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专著。除了上述归纳的方法,《家训》还提出了其他可供借鉴的教学原则。比如“博专结合”,教师既要鼓励学生阅读与课程有关的专业书籍,又要广泛地阅读对学习有帮助的其他书籍,以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比如学生学习的态度要谦虚,学习的动机要纯正,不然就是“为学自损,不如不学”,写作更是如此;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勤学”和“博思”相结合,既要刻苦学习,又能对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所反思,这样才能提高作文学习的效率。这些教学原则都是古人读书治学的优秀经验,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用好这些方法,以促进教学。

注释:

[1]邬乾湖:《当代写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2]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1页。

[3]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6]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8页。

[7]李道荣:《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郑州:文心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8]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10]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1页。

[11]曾祥芹:《曾祥芹文选》(上卷),《实用文章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页。

[12]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5页。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14]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9页。

[15]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9页。

[16]曹虹今译,王伊同英译,[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4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上一篇:年度安全环保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培训到底培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