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中班打击乐教案(精选11篇)
设计意图
打击乐器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的敏感性,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还能够锻炼幼儿的表现力。《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式轻快活泼,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曲调琅琅上口,节奏容易掌握,在乐器配乐与演奏过程中,在培养幼儿的乐感与锻炼幼儿的演奏能力的同时又能带给幼儿快乐的享受。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旋律,了解乐曲结构,掌握X、XX节奏音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打击乐配器方案,能根据教师指挥演奏乐器。
3、能在集体的打击乐演奏中有意识地注意音色、音量、和表情上与集体相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 1.小竹篓一个。
2.有皮铃鼓四个、碰铃两对、园舞板四对。3.《采蘑菇的小姑娘》节奏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宝宝们,今天是兔子姐姐的生日,兔子姐姐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我们要为兔子姐姐准备一份礼物,兔子姐姐会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呢?)自然引出要以蘑菇作为礼物送给兔子姐姐。(今天啊,参加兔子姐姐的生日聚会我们不光要带上礼物,是不是也应该为她表演个节目啊?)
二、感受音乐 1.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音乐中的主人公是谁?她是怎么采蘑菇的?她的心情怎么样?)
2.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小姑娘是怎么采蘑菇的? 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听完之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让幼儿深入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及音乐表现的内容,锻炼幼儿的听力水平。
三、分析歌曲结构,讨论编配方案。
1、根据音乐,引导幼儿分析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哪几个部分。(两个部分,第一句至第四句为第一部分,第五句塞罗罗到最后为第二部分。)教师分段弹奏乐曲,让幼儿熟悉音乐节奏,理解分段原因。
2、掌握X、XX节奏音型。
(1)把节奏谱贴在黑板上,提问有没有小朋友能打出这个节奏,进行指正。(2)让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用自己的小手把节奏打出来,接着换用其他身体部位在乐曲适当处跟着老师把节奏打出来(跺脚、抖手腕、拍肩等),使乐曲节奏更加生动有趣。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示范,用身体语言。
四、设计配器方案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手拿自己的乐器齐奏这首曲子的节奏,探究齐奏好不好听。
2、讨论乐曲该怎样配器,跟幼儿逐句逐段分析。每种方案都用乐器尝试一下。
五、根据指挥合奏,注意表情、音量。
1、教师指挥,小朋友尝试进行乐器演奏,演奏完毕,教师点评,小朋友演奏的时候由于对乐器的不了解及对乐曲结构掌握的不够,在音量、音色处理上需要提高。
2、教师对三样乐器进行介绍及在乐曲中该如何配合才好听,并着请小朋友们尝试演奏,看看是否比刚才的好听了。
3、提醒小朋友们要带上微笑,音乐中小姑娘采蘑菇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啊?
六、去兔子家参加聚会
请其它班的小朋友扮演小兔子,事先演练好。小朋友开小火车去参加生日聚会。把节目表演给我们的兔子姐姐看,带上我们的表情祝福兔子姐姐。兔子姐姐表扬了我们。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让幼儿模仿教师指挥,其余幼儿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2、幼儿自由分配乐器,进行乐器演奏合作练习。
一、乐曲的选择
选择乐曲的目的是便于学生练习和掌握打击乐的节奏, 因此应该秉承节奏感较强、旋律活泼明快, 乐句清晰、结构较规整的原则去选择乐曲。节拍多选择二拍子和四拍子。如选择的是歌曲, 则要求歌词朗朗上口, 有助于学生识记节奏。
如果教学对象是幼儿和儿童, 则可以选择孩子们熟悉的、喜欢的歌曲,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如果教学对象为初高中甚至大学生, 因其已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解力, 可在上述原则基础上相应增加难度。
二、节奏的创编
在打击乐的节奏训练中, 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式是遵循乐曲的节拍进行练习。该方法的优势是学生较容易操作, 也能有效地烘托出氛围。但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完全一致的节拍型的练习形成的和声层太单调;二是容易忽略音乐的发展, 这样易造成以打击乐为主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失去音乐本体的意义。
为突出节奏教学的特点, 在设计时可以有如下两种方法。
(一) 叠加法
简单说即是通过不同声部间的依次进入最终达到一个节奏丰满、音响丰富的和声效果。
1. 节拍的进入 (以四二拍为例)
首先进入的是规整的拍子, 因为拍子就如心跳和脉冲一样是稳定不变的, 学生容易把握, 且拍子的进入能确定乐曲的速度, 给学生以稳定感。
2. 重拍进入
该声部的进入使二拍子的强弱规律自然出现。即此时出现的是拍号,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是自然的, 不用过多强调拍子的强弱, 从音响上就能判别的出, 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
3. 节奏的进入
该部分是以固定节奏型的形式进入的, 也可以分声部进入。如分为如下 (4) (5) 两个声部,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最终达到节奏 (3) 的效果, 且在强弱上较一个声部演奏的强烈、清晰。
4. 装饰部分的进入。
该节奏作为填充节奏型的形式出现的, 目的是使和声层更加丰满, 还有推动其他声部行进的作用。
针对该条节奏的八分音符或者十六分音符的演奏, 可以设计为由两人 (两组人) 分开演奏, 为稳定学生的节奏感, 我们可借助无实意语音来完成, 八分音符用“蹦蹦”代替, 十六分音符用“啪啪”代替。实际演奏时一人演奏“蹦蹦”的音, 一人演奏“啪啪啪啪”的音。这样的方法既能解决学生对复杂节奏演奏时的不稳定、不准确性, 又能提示学生时刻注意自己所演奏的节奏的出现,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关注, 提高其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
在与音乐配合时, 以上各节奏可以反复进行, 也可以根据乐曲的结构设计出与之对应的节奏型, 这样的练习即是对打击乐节奏的练习, 也是通过打击乐来感受乐曲结构的练习。如对A-B-A三段体曲式结构的学习就可以采用上述节奏中的两条分别对应曲式结构中的A-B, 设计出以不同的节奏型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能较容易地掌握曲式结构的划分。
(二) 拆分法
拆分法是与叠加法思路相反的编配方法, 其方法是将一条较复杂的、完整的节奏, 拆分几种节奏型, 分组演奏。如:
1. 抽取式的拆分法, 可拆分为以下三个声部
单一的节奏拆分为几个声部没有特定的规则, 可以参考所选择的乐曲的风格和节奏进行拆分。
2. 纵向拆分法, 可拆分为以下两个声部, 由两个声部协同完成, 锻炼学生的音乐注意力。
三、打击乐器的选择
打击乐乐器的选择是节奏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关乎最终的音响效果。奥尔夫打击乐分为皮革类、板类、散响类和金属类。皮革类乐器中的大鼓, 因其敲击部位不同, 产生出不同的音色:敲击鼓面的中心位置发出浓、厚且延音较长的声音, 这样的音色适合出现在强拍的位置。敲击鼓面的边缘部位发出稍脆、薄, 且延续音较短的声音, 该音色适合出现在弱拍的位置。敲击鼓的边框, 获得更脆、更硬、更短的声音, 此时的音色可以跟板类乐器一起出现。因此鼓的选择是依据所需的音色, 选择不同的敲击部位来确定其在节奏中出现的位置。铃鼓兼具鼓和铃的声音。其敲击方法除可以按照大鼓的方法外, 还可以用鼓身撞击身体的关节部位 (如肩、肘、膝等) , 能发出具有明显的铃的特征的声音。另外还可以通过力度的变化获得或激动或轻柔、安静的音色。
木质乐器多用双响筒、响板、木鱼等。这类乐器声音响亮、短促没有延音, 又因其操作灵活适合演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不连续十六分音符等节奏。散响类乐器具有音色清脆的特点, 缺点是声音不集中演奏较短促的音符时有不稳定感, 如果在其他声部休止时演奏十六分音符, 因为有声部间的相称, 演奏效果很好。金属类乐器因其音色明亮具有震撼性, 多作为点缀性的节奏音响出现。
如要得到丰富、清晰的打击乐效果, 则要根据打击乐器的质地和打击部位的不同合理配置其在节奏中的具体位置。
摘要: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 节奏的渗透和教学是贯穿其中的, 而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打击乐的教学更离不开节奏的编配和乐器音色的组合。本文主要对打击乐教学中节奏的编排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打击乐,节奏,叠加,拆分
参考文献
1.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快乐
2.跟节奏(xx x)做动作模仿,语词替换
3.能根据节奏进行乐器的演奏
跟音乐节奏做走跳进场 《音乐:泡泡糖》
今天是精灵国王的生日,所有的精灵都来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在生日晚会上小精灵们都说出了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喜欢做什么事情啊?小精灵啊就躲在音乐里,看你们能不能听出他们最喜欢干什么?
1.动作模仿
随歌词拍奏肢体部位:拍拍手/踏踏脚/ 刷刷牙/跳跳舞
2.语词替换(猜猜我在做什么)
《1》.默剧表演
教师:以默剧方式做动作
幼儿:才模仿,并将语词配合动作替换唱唱看
例:我最喜欢洗洗手。。。
把幼儿分成三组,看教师手势进行乐器演奏!
铃鼓:拍拍手(第一段)
打棒:踏踏脚(第二段)
手摇铃:涮涮牙(第三段)
齐奏:跳跳舞(第四段)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默唱,运用多种方式感应乐曲的节拍。
2、通过律动游戏,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3、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活动准备】
铃鼓、图谱。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以给国王送礼物的形式,听音乐做“扛、背、抱”等动作。
二、肢体动作。
幼儿假装睡觉,按教师指定的地方动动肢体并作相应的回答。
“小屁股、小屁股睡醒了没?”(小眼睛、小手、小脑袋、小肩膀……)
“小屁股、小屁股睡醒了”……
三、音乐律动。
1、全曲欣赏一次。只听音乐,教师唱歌词,不做动作。
2、你都听到小精灵哪里动起来了?幼儿回答后出示图谱。并引导幼儿唱一唱。
3、跟着音乐试一试。
四、歌唱及默唱。
在下面的音乐中,谁不见了,你们仔细听一听。
1、借助图谱分段欣赏并学习默唱(注:老师清唱)
幼儿回答后用休止符遮住。试着唱一唱,看到无旋律部分捂住嘴巴。
同样的方法分析三、四、五段。
2、全曲歌唱及默唱两遍。
五、创编动作并唱一唱。
“除了这些,还有那些地方也可以动一动?”
幼儿说(教师试着画图谱)后试着唱一唱并和音乐来一遍
六、乐器演奏。
1、让你的铃鼓动起来:
a)摇——放头上、放肩上、屁股上……
b)看教师走步,幼儿敲出相应的节奏。
2、为音乐伴奏
语词的地方轻拨铃片,休止符的地方拍鼓面。
七、听音乐出活动室。
教学过程: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执教教师:苏华
活动目标:
1、尝试创造粘的肢体造型.体验创造的乐趣。
2、通过肢体、道具游戏感应音乐。
3、体验创造的乐趣。活动准备:
布球、音乐、泡泡糖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精灵国王要过生日了,小精灵都在忙着给国王送礼物,开心小精灵、贪吃小精灵、好奇小精灵也想送礼物给国王,贪吃小精灵想给国王送个甜甜的,可以嚼但不能吞的东西, 是什么礼物呢?
二、出示泡泡糖。
1、请小朋友说说泡泡糖的特点。
2、请小朋友说说泡泡糖可以粘到身体的哪些地方?
三、肢体创造表现粘的动作。
1、今天老师给泡泡糖编了一首儿歌,请小朋友来听听,泡泡糖粘到了身体的什么地方?
2、出示布球,用布球来表示泡泡糖,创造粘的动作。
3、双人布球互吸。
泡泡糖可调皮了,除了粘到我们自己身上,还粘到了别人身上,现在请你自己找个朋友,两个人一起来玩泡泡糖粘的游戏。
小结:泡泡糖一不小心就粘到我们身上,平时我们可不能乱丢,要爱护我们的环境,吃完的泡泡糖要丢到垃圾桶里。
四、结束。
国王的生日开始了,我们也去参加国王的生日聚会吧,(听泡泡糖的音乐离开教室)。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了解乐曲ABA结构以及乐曲欢快活泼的性质。
2.大胆想象,在A、A′段创编打鼓吹号的动作,在B段创编玩具兵操练的动作。
活动材料:
1.录音机、音乐磁带。
2.玩具兵图片、和三段音乐匹配的图片三张。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旋律。
1.请你听一首乐曲,听完了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完整欣赏一遍)
2.觉得很快乐、很开心,你脸上的表情会怎样?(出示笑脸)
3.现在我们来给他穿衣服,听了刚才的音乐,你觉得可以给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出示上身)
4.听了刚才这首乐曲,你觉得脚可以做什么动作?(出示脚的动作)
二、介绍乐曲名称、内容、结构。
1.刚才这首乐曲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玩具兵进行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耶塞尔写的。
2.这首乐曲讲的是有一个魔法师,他有一个玩具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兵。有一天,玩具箱里忽然响起了大鼓、号角的声音。玩具兵们一个个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精神地走出来到操场上去操练。操练结束,大鼓号角又响起来了,玩具兵们向玩具箱走去,魔法师用力挥动魔术棒,“嘭”的一声,玩具兵们都不动了。
3.我就是那个有法术的魔法师,我除了会变出许多玩具兵,我还有一个神奇的本领,会给音乐画画,现在我把这个魔法教给你们,请你们伸出手跟我一起画画。——(第二次完整欣赏一遍)
4.看!我们画的画像什么?
5.从图上看,这首乐曲一共分几段?哪两段相同?
三、分段欣赏。
(一)欣赏B段。
1.过渡:看来,你们已经把我的这个魔法学会了,看!接下来我还要变魔法,我这里有一根神奇的魔杖,现在我要把你们都变成玩具兵,我说“变变变”,念到最后一个“变”,你们赶紧就把自己变成一个玩具兵,你想变成什么玩具兵就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
2.教师转动魔杖:变变变!
3.啊!你是**玩具兵,你做的很神气。谁和他是一样的?还有谁和他是不一样的?你是什么玩具兵?(请幼儿上来表演)
4.好玩吗?我们再来变一次!不过我有个要求:这一次请你变出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玩具兵。
5.呀,你现在是**玩具兵,你是**玩具兵。这么多的玩具兵,你们都来操练吧!你操练时会怎样神气的走?试试看!**玩具兵你是怎样操练的?(个别幼儿做动作。)
6.好,现在你们都要听魔法师的指挥,我说开始后,你们一起操练——(B一遍。教师哼唱自编的操练歌词,速度偏慢)
7.真不错,现在,我们再来操练一次,这一次要比刚才那一遍更神气、并加快一些速度。(跟着录音机音乐第二遍练习,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唱)
8.刚才我们听的玩具兵操练的音乐是第几段音乐?(师点一遍完整音乐。假如幼儿反映不大,在去掉两个乐句后,轻轻哼唱。)
9.我这儿有三张图片,你觉得哪张图表示玩具兵在操练,就把它贴在第二段上。
(二)欣赏A段和A′段。
1.现在,我们来听听你第一段音乐,仔细听,里面好象听到了什么声音?——(A一遍。)
2.你们会听着音乐做吹号、打鼓、走路的动作吗?——(请幼儿在座位上练习,用小手在腿上练习走。A一遍。)
3.现在玩具兵起立,我们找个空地方听着音乐练习打鼓、吹号和走路,注意不要和别人相撞。
4.师:表演得真神气。听,大鼓号角声又响起来了,玩具兵要走玩具箱了,魔法师挥动魔杖,“嘭”玩具兵都不动了。——(A′段一遍幼儿坐位表演,最后摆一造型。)
5.看,这儿还有两张图片,哪一张表示玩具走出玩具箱,哪一张表示玩具兵要走回玩具箱?(请幼儿摆图)
四、完整欣赏。
1.谁来告诉我刚才我们听的乐曲叫什么名字?它一共有几段?哪两段是相同的?
课题: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中学音乐课的实践 课型:集体课
教学对象:农村中学音乐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奥尔夫教学理念及其原则。
2、通过奥尔夫教学实践练习了解奥尔夫体系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重点:
1、奥尔夫音乐理论体系
2、奥尔夫教学的实践练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奥尔夫教学的运用 教学方法:练习法、讲授法、示范法 授课时间:150分钟 教具:多媒体、音响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了解学员对奥尔夫教学体系的掌握程度。
一、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5)
1、奥尔夫简介:
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1895——198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2、世界三大音乐教学体系:
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态律动)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音乐)
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歌唱教学、本土化音乐及五声调式、柯尔文手势)
3、奥尔夫教学目的: 通过音乐培养人的素质,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
4、奥尔夫音乐教育六大原则(1)、综合性原则
(2)、以节奏为基础
(3)、以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
(4)、即兴性
(5)、本土化
(6)、面向全体学生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二、声势律动
1、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
2、声势特点: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声势练习以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
3、声势形式: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和回旋曲形式出现。
4、声势练习节奏练习(5)
土豆
土豆
丝
丝
X X
X X
X
X 土豆
土豆
片
片
X X
X X
X
土豆
丝
土豆
片
X X
X
X X 土豆
丝
片
X X
X
X 声势练习一 :用声势律动练习,稳定拍子感(10)
1、先做跺脚、拍腿、拍手、捻指(连续做)
2、加音乐《奥尔夫音乐》,跟着音乐节拍做
3、变换动作顺序
4、加休止变换 声势练习二 :(60)
1、学习声势节奏
2、卡农练习
3、曲式结构练习
4、《握手舞》声势
5、创编声势
三、学习柯尔文手势:(20)
1、音阶练习柯尔文手势
2、练习用柯尔文手势表演乐曲《雪绒花》
X X
3、用柯尔文手势即兴创编:
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即兴创编,四人一组,每人创编一句,其他人唱出唱名。
四、歌曲创编:(20)
1、学习二声部乐句。
2、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三拍子的歌曲进行演唱。
3、选一首诗歌,创编成三拍子歌曲,以回旋曲的形式进行表演。
五、奥尔夫器乐介绍(20)
播放奥尔夫乐器视频
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1、八十年代初,卡尔奥尔夫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被介绍进我国。
2、1992年成立了奥尔夫教育学会的机构
3、全国有千所幼儿园引入了奥尔夫艺术教育研究会的音乐教程。
在中国发展遇到的困难:
1、与中国的教学体制不相符合2、奥尔夫教师素质要求高。
【课堂总结】
创造性能力培养:探索发现、即兴、迁移、创编。3 赏析:艺术作品(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教学过程: ——教师黑板画一个大圆圈,问这是什么?还可表示什么? 问:生活中那些东西是圆的?——请学生画出各种“圆”(平面、,立体、球形、椭圆等),讨论画“圆”的要领。
——出示几幅以“圆”为主题或主要表现形式的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作品,并讨论。
——站成圆圈,问:用身体的动作可以做“圆”吗?(如头、手、臂、腿、脚、腰等部位)探索与模仿。
——加上移动位置(如转圆圈、旋转)和动作组合探索更多地“圆”的形式。
——讨论:从绘画和动作的“圆”探讨其表现的意味和特点。相同与不同。
——引导到用声音表现“圆”的特点(如圆滑、循环不断),用嗓音或其他声响表现与模仿。听几段音乐(如“小狗圆舞曲”肖邦曲、“金鸡”李姆斯基——科萨柯夫曲等片段),请学生边听边用手在空中或用笔画出旋律线走向,探索其中与“圆”相关的音乐特点。
——看几段戏曲和舞蹈录像,找出其中“圆”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的跑圆场、手、头、眼动作中的圆,外国的旋转等),并带领学生做几组动作来体验。
——联系“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如太极拳、阴阳八卦符号、语言声腔,以及文化观念、风俗人情,探讨中国各种艺术在表现形式、风格、文化内涵上的关系,并比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
——“圆”在艺术中的象征意义:表现那类的情感? ——分小组活动,用绘画、舞蹈及音乐来创作一个小品,要求以“圆”为主要表现形式末表现一种情绪。
1、欣赏乐曲《库乞乞》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感受乐句,并按乐句做动作。
2、通过创编动作发展创造力、反应力及专注力。
3、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游戏促进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找宝贝》引起幼儿兴趣及学习欲望(故事略)。
二、感受区分乐句,并按乐句做动作。
1、倾听音乐感受,说说多多是骑马上山还是走路上山的?为什么?
2、倾听音乐做骑马动作一遍。
3、倾听音乐,说说多多共上了几座山,教师根据音乐画图。
4、倾听音乐用手指画图,并引导幼儿感受乐句的第一拍重拍。
5、启发幼儿找找身上的“高山”并用动作表示。
6、创编骑马动作幼儿园音乐教案《库乞乞》幼儿园音乐教案《库乞乞》。
7、根据不同乐句,在每一个乐句第一拍换骑马动作。
三、完整欣赏乐曲,区分乐段。
1、引导幼儿即兴用敲打身体发出的声音代表上楼梯的声音,要求跟别人不一样。
2、山洞念咒语库乞乞,要求声音整齐节奏明确。
3、完整欣赏音乐,说说多多一共找了几个山洞?
四、音乐游戏《找宝贝》。
1、倾听音乐,根据乐句变换骑马动作,教师指不同的地方为山洞,以发展幼儿的方位。
2、创编库乞乞动作。
3、自由结伴,互指新创编的库乞乞动作,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4、以听课老师为山洞,参与到游戏中来,促进师幼互动。
五、结束。
1、出示盒子,拿出“宝贝”书,并说说为什么是书?
2、进行德育教育。
3、赠送书本,勉励幼儿好好学习。
活动反思:
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音乐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整个活动以魔法故事展开,把节奏《库企企》说成是一句咒语,学会咒语才能打开魔法大门去寻宝。这种形式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能结合图谱和音乐,创设一个去寻宝的情景,带领幼儿完整的欣赏音乐。
不足之处:老师念节奏《库企企》念的是对的,但出示的节奏卡是错误的。还有图谱的出示和摆放有点乱,看不明白。图谱的作用有没有在这里充分体现?幼儿是否真的在主动学习?在创编动作时,教师能否适当的放手,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创编动作?
老鼠送信
一.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图谱,感受ABA曲式。2.欣赏音乐,感知跳音与滑音的特点。二. 活动准备
图谱、CD音乐、响板、铃鼓。三. 热身活动 复习《大象拔河》 四. 节奏问候
请幼儿根据老师的节奏指令做相应的回应 五. 教学导入
出示图谱,请幼儿观察画面,请幼儿说说图画里面有什么?
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
教师: 你们觉得这只小老鼠在干什么呢? 教师:老鼠要给动物们送信了,我们一起跟着好听的音乐随同老鼠送信去吧。六. 教学开展
1. 播放音乐,倾听乐曲,引导幼儿说出对音乐的情感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听到这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开心还是伤心?
老师:老师听了这听音乐,觉得很开心。3.带领幼儿点图谱
教师:请小朋友伸出小手,我们用自己的手指跟着小老鼠随着音乐去送信吧,仔细观察。给每只动物各送了几封信。
教师:小老鼠每次送完信都会做什么事情呢?(吃东西)吃了什么东西呢? 4.原地律动,请小朋友全体起立,跟随音乐模仿小老鼠走路,吃东西及喝水的姿势。
教师:现在我们跟谁小老鼠一起去给动物们送信吧,仔细想小老鼠走路是怎么样的?肚子饿了,会怎么样吃东西,喝了,又会怎么样喝水呢? 5.乐器演奏,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响板组,敲老鼠送信的那段乐曲;一组为铃鼓组,敲奏老鼠吃东西喝东西的那段乐曲。七. 教学导入
活动目的
1、倾听音乐,感知行走三拍后会出现闹铃的规律。
2、能比较清楚地用相应乐器表现音乐中闹钟行走的声音和闹铃铃声。
3、在呼唤宝宝起床的游戏中感受音乐歌曲带来的积极情绪。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各个环节的摸索及律动,在游戏中让幼儿听辩特定音效。难点:让幼儿理解各个钟的声音,让幼儿扮演。队形及乐器的摆放
队形:幼儿成半圆形坐在老师周围。乐器:将所用乐器摆放在小椅子下方。活动筹备
道具:DVD机、音乐光碟、闹钟、布偶(小兔、小熊、小鸡)。乐器:手摇铃、响筒。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来,小朋友们,到老师这来,我们跟着音乐跳支快乐的舞吧。(摇手、蹲、摇摆、蹲走。)(《1两只老虎》伴奏)
二、实物引导
嗯,给你们看一样东西,这是什么?(小闹钟),小闹钟走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嘀答嘀答嘀答)谁来用身体动作模仿一下?
好,我们跟着闹钟的声音一起来走一下,(多种走的方式)。(《2嘀答嘀答》)
三、听辩“闹铃”、“闹钟”声
小闹钟除了会嘀答嘀答地走,它还能帮我们什么?(看好时间起床)那当我们看好时间的时候它会发出什么声音?(铃铃铃)。我这里也有铃铃铃的声音,待会你听到铃铃铃的声音就把小手举起来,好吗?
播放《3咕咕钟和闹钟》听音乐,举手。
四、感应曲式
你刚才听到了什么?(闹钟的声音)闹钟什么样的声音?(叮铃铃铃)那这个铃铃铃的声音是在什么时候发出的? 我们来听一听,我把它画下来好吗? 播放《3咕咕钟和闹钟》,老师画节奏。
我有没有把叮铃铃铃的声音画下来?哪里是叮铃铃铃的声音?这个像什么?这个小X代表什么?(小闹钟在走)小闹钟走了几下小闹铃就出来了,(三下)
我们一起来打打节奏,嘀答嘀答嘀答铃„„播放《3咕咕钟和闹钟》(老师指着节奏做举手代表叮铃铃铃)
我们再来一次,播放《3咕咕钟和闹钟》(老师带幼儿拍拍手,举手)
五、打击乐演奏。
小闹钟能不能干?哦,它闹了好几次铃声。
今天呢我给大家带准备了两样乐器,你们认识它吗?这个是什么?(手摇铃、响筒)这个手摇铃的声音像小闹钟的什么?(像小闹钟叮铃铃铃)那么这个响筒呢像小闹钟的什么?(嘀答嘀答走路的声音)
喜欢它们吗?喜欢的话待会请你轻轻地,拿手摇铃扮演小闹铃,拿响筒扮演小闹钟。好,请把椅子下的乐器拿起来,我来找一找,谁是小闹钟(响筒)?谁是小闹铃(手摇铃)?我们来试试看:一、二、三、铃„„
我们跟音乐试试看。播放《3咕咕钟和闹钟》
小闹钤和小闹钟互换角色、位置。播放《3咕咕钟和闹钟》
六、《快快起床》
(把乐器放在椅子下)小闹钟为什么会发出叮铃铃铃,(是想叫别人起床)这里有三个小动物,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这是小兔,这个是小熊,还有一个是小鸡,这三个宝宝正在睡觉呢,小闹钟刚刚想叫醒它们,它们有没有醒啊?它说请你们帮帮忙,唱支歌来叫它们起床起好吗?我想唱支歌你们听好了,(范唱)我们来看看小宝宝有没有起床,好像还没醒。
请你们跟我一起唱好吗?播放《4快快起床》老师书写节奏,第二遍即兴舞蹈。
你们真棒,你们看谁起床了?小兔:谢谢你让我起床,我以后再也不睡懒觉了,请你们待会用好听的声音叫其它的小动物起床。你们看小熊还没有起床,我们站起来吧。跟小熊打声招呼。(一起舞蹈)播放《4快快起床》
快起床快起床,唱得真好听,我看小熊马上就要起床了,请你拿上你的乐器,我们一起来叫小熊起床好吗?(舞蹈,乐器)播放《4快快起床》
你们真棒,小熊也起床了,但是小熊说了一句什么话你知道吗?它说小闹 铃的声音真好听,铃铃铃钟响铃铃铃钟响,可是它听到小闹钟啊快起床快起床,要跟这音乐的节奏来好吗?我们再来一次,播放《4快快起床》打击乐器,老师指挥。
小鸡还是没起床,小闹钟想过来帮忙了,你听它又发出声音了,播放《5咕咕钟和闹钟、快快起床》(站起来)
七、结束:
【奥尔夫中班打击乐教案】推荐阅读:
圣诞节奥尔夫课程教案07-2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案10-12
奥尔夫教学01-17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05-25
奥尔夫教学计划10-23
奥尔夫教学法11-08
奥尔夫音乐顺口溜01-16
奥尔夫音乐活动 萤火虫07-2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10-12
奥尔夫教学法教学理念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