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认识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认识(精选8篇)

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认识 篇1

教育在线

对人才测评的概念认识 ● 人才测评的基本方法 依据对评价目标(例如工作岗位)和评价对象(被评价人员)的分析,进行合理的结构分解,并分别进行测试和度量,在依据结构关系合成各方面的测量结果,从而形成对人员的分析评价结论。 ● 人才测评的实施程序 目标与工作分析 → 方案设计 → 测评实施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获得测评的结果和咨询服务 ● 人人都是人才 不存在绝对的判断人员水平高低,是否人才的指标,不能简单地认定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只有认清自身的条件、特长和潜能,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事业的成功就有了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人才。 ● 人才是相对环境而言的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人在一种工作环境下呈现出的缺憾,会在另一种工作环境中表现为优势。 ● 人才测评是咨询,而非决策 人才测评所提供的信息参考价值很大,但也只是提供了企业难于获得的信息,而更多的企业信息是掌握在企业自身的手中,因而,人才测评起到的依旧是,也只能是咨询的作用,真正起起决策作用的永远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您。 ● 人才测评并非万能 任何心理测验都有自己明确的心理测验目的,只是针对这一目的而解决相关的问题,它不能测出心理测验目的以外的东西,也不能完全解释造成受测者目前状况的深层缘由。 心理和行为的测量是建立在统计学上的,心理测验误差只能是尽可能地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描述需非常谨慎。 ● 测评手段不可或缺 测评手段客观、量化,能够获悉人较深层本质的信息,能够发现人的发展潜能,拥有诸如简单面试,考察履历和工作经历及知识性考试等人员评价方法所没有的强大优势,它是现有人员评价手段的有益和高效的补充。 ● 测评工作复杂而又专业 操作心理测验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从心理测验的选择,实施到解释都必须有严密的规范,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因此仅仅购买测评软件,并由非专业人员使用和解释,并不一定能达到进行人才测评的最终目的。 从企业使用人才测评的角度出发,接受专业的`机构的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测评工作的专业性;如果企业自身使用各种人才测评工具,也必须要求具体使用、操作和解释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必须接受过相应的培训。 ● 对测评的基本理解 进行人才测评是有理论基础的。人才测评是科学与经验的有机结合。如人才评价的基础工作――工作分析,必须因事设岗,因岗找人,使人与岗位匹配,做到恰当的人做恰当的事。工作分析的方法:工作实践、关键事件法、工作描述、工作说明等。 人才测评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的。测,可以是心理测验、试测、探测与观测,以科学的测量、评价工具为手段的特定的信息收集活动;评,包括评论、评价、评定,更多的是针对一定评定目标系的质、量、值的品评,但也包括直接对测评者素质的分析与评论。 科学方法是指被实践证明为准确、全面和方便的测量手段、评价方法,也包括一切可用的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如直接调查、问卷调查、抽样统计、比较分类、因果关系分析、因素分析、典型分析、理论分析、黑箱分析、移植分析、仿真分析、强度测定、疲劳测定、效度测量等等。 人才测评主要对人与条件的测评,以任职资格要求为标准,为人与事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人才测评测的是心理特征,不是具体的想法、具体的行为。 人力资源

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认识 篇2

众所周知,美国苹果公司虽然自2007年才涉足手机行业的,但他推出的每一款iphone及ipad都令全世界疯狂。超大屏幕、全屏触摸、与内容直接的交互操作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手机的键盘操作,使屏幕范围内的点击成为主要的方式,这种点击方式使个人通信与个人电脑这两项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开始了移动互联的时代。因此,虽然Iphone的卖点很多,如快速的移动网络服务、自助式的程序开发和使用等,但异常舒适、简单的屏幕触膜操作是其成功的根本,没有这项技术,其它的优点就无法体现,苹果就将只不过是停留在键盘阶段的另外一款手机,会很快淹没在众多的品牌之中。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现已公认,Iphone的这项关键性的全触摸屏幕操控技术,其最初专利属于中国,但是苹果公司把这项技术整合到了移动通讯终端才使其大放异彩。 苹果没有发现什么,但他对别人发现的东西进行了天才的整合,使其成为了具有重大的实用性的实物,这就是他们的创新,正是这种创新,使这项产生自中国的技术专利为苹果公司所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只有创新才能使发现的成果创造出效益。这再一次告诉我们,科研活动必须改变目前普遍存在于日常科研中重发现、轻创新的现象,否则,再多的发现也只是论文或者成果,并无实际的意义。作为科研成果管理人员,我们究竟要从那些方面进行努力才能使这种现象得以改变?

1 改变广大科技人员对发现及创新概念的传统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创新并不仅仅是发现新的东西,把发现、发明的东西的派上用场也是一种创新

在制约高等学校成果、专利转化的原因很多,但在这诸多因素中,研究人员的观念滞后是最主要的因素[1]。长期以来,一线的科技人员和大部分科技管理人员,都一直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基础研究和学术探索才算是创新性的工作,因此,多数人只喜欢做从文献到文献的工作,有时即使从事一些技术性的探索,也不是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而是面向政府和上级,为了论文和基金项目在做科研。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学者,因为追求更高起点的研究,并不把具有整合、开发性质的研究视为创新,因此,国内一些科研院所流行所谓“一流人员搞科研,二流人员搞开发”等的说法,由此造成科研成果的闲置浪费,大量科研成果成为华而不实的科技泡沫。

“Innovation is invention put to use",这是这是一本讲美国近两百年创新史的书 《From the steam engine to the search engine, two centuries of innovators: They made the America》上面的一句话,这句话也为很多发明开发工作做得非常优秀的科学大家所推崇[2]。事实上,许多创新实际上都不“新”,都不是“首次”,但是通常是第一次被进行了最完美的整合,而正是这些创新性的整合才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爱迪生对电的原理、公式并没有更深的研究和发明,然而,他为电的使用做的一系列配套工程把电的民用价值完美地呈现出来,最近的eBay及搜索引擎的普及也是如此,苹果手机只是另一个让人赞叹的范例。因此,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人员决不能轻视这种创新,更不能把这种事实上的创新性工作驳之为二流研究工作。 做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整合研发,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甚至不需要很高的制作技巧,也不一定会用到很多高精尖的科学仪器,但完成这项工作不但需要研究者具备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而且需要对目前的主要社会流行趋势具有敏锐的前瞻能力,因此,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科技行为。尤其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社会大众的“需求”,从需求出发,才能发现创新的机会,因此,应该尽快改变研究人员的旧观念,使大家认识到,创新的关键不是你要掌握什么知识,而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已有知识,知道如何找到使用已知成果的切入点是一种更大的智慧,其挑战性并不亚于进行纯粹的科研活动。

2 改变对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评估和奖励机制,从政策上推动科研人员自觉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活动

科技人员是依靠社会对其研究成果的认可程度来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研究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写好论文和申请了专利就算完成科研工作量,关待遇,评价科研工作的主要条件还是看其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杂志、有什么专著出版、成果获奖级别及数量等,符合规定的量化考评标准就可晋升职称和享受相应待遇,至于这些论文、成果离产业化还有多少距离,是否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已经开发的项目其推广及应用后获得效益的状况并未引入评价标准中,研究人员就不会认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此外,多数研究单位对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科技人员缺乏鼓励性政策,有的激励政策没有落到位 。有些管理者对从业人员在有过高的经济利益期望,认为开发必然会赚钱,必需给依托单位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实事求是,全力支持。事实上,科研转化虽然必然伴随着进一步的产业化并产生相应经济效益,然而,一项成果要产生效益,研发仅仅是开始,下一步的产、销、售后服务、市场反馈等多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阶段处理上出现偏差,都会导致一项转化陷于困境,有时相关产业发展、甚至行业政策的制订都决定一个产品的兴衰[3]。再拿苹果公司使用的这项著名的全触摸屏幕操控技术来举例来说,在iphone及ipad生产的初期,这两种产品尚未在我国国内销售,此时,国内某个品牌也采用了这项技术生产了手机,初始市场反应非常热烈,但两个方面问题的出现使这个产品逐渐失去竞争:一是当时管理部门规定对国内使用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认证的标准是WAPI,而非通用的WIFI,也就是说WIFI并不是中国的国家标准,因此国内使用的所有手机都不能带有WIFI功能;二是当时国内WIFI分布非常之少,即使管理部门同意手机使用 WIFI,这项功能也基本形同虚设,而iphone及ipad的无线数据通讯的优势也是由WIFI功能体现出来。试想,一部没有无线通讯的智能手机能有多少优势可言?因此,这个一度让大众充满希望的国产手机很快变得销声匿迹。这个例子说明,整个研发过程都充满相当的风险,并非一定能够产生效益。事实上,即使产生了经济效益,由于目前多数科研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编制,属于“国有”性质,科研成果多属于职务行为,产业化获得成功后,多数的后续收益也自然就是“国有资产”,而根据目前的分配模式,国有资产分给个人显然就是“国资流失”,因此,如果没有事先的约定,从事转化的科研人员无法通过转化工作获得应得的效益。令人深思的是,在现行状态下,多数的科研人员无力和依托单位进行分成协商。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但与研究单位有关,还涉及到国资部门,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专利法》、《商标法》、《技术合同法》、《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规, 但科研机构、研究与开发的赞助者、创造发明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对等,往往是研究者个人责任最大但收益最少,这种状况导致科研人员产生吃力不讨好的畏难情绪,不愿意从事转化工作。所以,必须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进一步调动研究人员从事科研转化的积极性。

3 结合本单位的科研项目及现存成果状况,及早建立一支主要由复合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组成的成果转化团队,该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将初步的成果整合后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吸引高科技风投机构

目前多数院校的科研人员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做本专业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人才相对比较充足,但具有多个领域认知、组织能力的、横跨各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精于市场研究、同时又具有企业、政府等多方面人脉资源的营销人才又非常缺乏。缺乏复合型人才,就无法把已经拥有的分散项目有机地整合起来,缺乏精于市场营销的人才则无法将已经整合的项目进行进一步推广及深入开发。事实上,营销的人才缺乏可能是更为严重的制约因素,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不同阶段的投入量有可能变化很大,有时升幅程度可能超出想像。由于一直以来的传统科研观念,大多数科研单位在前期的理论研究及初步应用研究这两个阶段投入巨大,而在开发转化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而大多数企业也只愿从事成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可能在成果尚属中试以及小批量生产阶段投入资金来购买科技以及进一步研究。没有资金,成果专利很难成为现实生产力,技术不去产业化就会烂在实验室里,申请专利的大量花费也就等于白白浪费。这种谁都不愿出的资金只能通过吸引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来解决。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模式中,风险投资是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主要推动力,能否吸引风险投资资金介入,是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4],而要打动风投公司,除了项目本身有发展前途,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形成产出外,营销人员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营销水平等具有更大的作用。如,知识产权如何估价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估价太高风投公司运营风险加大,风投机构不会接受,估价太低,对研究者又不公平,这就需要营销人员能通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后,尽快地找到对方的底价,达成一个能平衡各方长远利益和近期目标的“双赢”的协议,促成转化工作的开展。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仍然较为缺乏,营销人员的推广能力就更加重要。

4 科技管理人员要在管理观念及管理理论上升级,主动做好转化工作的“参谋”和“管家”

在转变专业研究人员的思想观念的同时,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及管理方式也必须进行积极的改变。在既往的工作当中,管理人员主要从事项目的立项、检查及成果申报和保存,至于该项目和成果的含金量、距离市场要求的差距等管理人员较少涉及。用这种工作模式来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专业管理水平,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主要多方面的理论学习并以此指导管理工作。在成果转化的过程当中,管理人员要大力气当好两个角色 :一是当好参谋,二是当好管家。

当好参谋就是要在研究人员选择成果转化途径时提供准确而又可行的指导性建议。专业研究人员可能对研究项目本身的具体内容十分清楚,但项目千差万别,其转化路径和方式也多种多样,既可以进行技术或成果转让,也把技术许可有期限地授权,还可以以学校或研究者个人为主体建立项目公司进行开发,应用那一种方法能更好地进行转化工作,一般研究人员并不能进行最佳选择。此时,转化方式的选择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提出最佳的建议和指导是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管理素质的的根本体现,也是对科技管理人员智慧和知识结构的最大考验。管理人员要牢记“以人为本”管理观念,尤其是在举国都强调科研成果转化的今天,更应该清醒认识到,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所有问题,要认真领会“技术转移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技术文件”这条已被西方多数主流管理机构人员所公认的管理观点,致力于采用更符合研究者的利益、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的成果转化方法,做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仅仅从眼前利益、短期经济、政治利益出发,那么很可能会因此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受到损伤,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发展。

当好管家,就是要把好“三关”,即成果转化前的专利申请关、成果转化中的价值衡量关以及成果转化后的风险控制关。管理人员要提前介入成果的转化进程,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已有成果进行多方面的衡量,以决定是否花钱申请专利,只有那些具有应用前景的项目才可以申请,否则专利申请的花费就不会有回报;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召集多领域人员对成果的市场价值进行程序化的测算,对转化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和回报进行充分的预测以确保转化的顺利进行;成果转化初步成功后,对研究人员可能意味着项目已经阶段性完成,可以松一口气,但对管理人员来说可能仅仅是开始,因为项目投入市场后,能否真正解决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被市场广泛接受并创造出相应的效益还有未知数,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科研管理人员在此时要成为连接研究人员和成果使用单位二者之间的桥梁[5],领导研究人员认真解决转化过程中项目使用者碰到的技术困难和技术需求,积极进行项目的“售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更顺利转化,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体现出该成果的真正价值。

总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竞争性强,是一种非常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工作,只有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优秀科研转化人才队伍才能完成胜任。广大科研单位应该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与基础科学研究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上。努力改变科研参与者及领导者唯基础研究才是创新的陈旧思想观念,从改变旧观念入手,完善科研开发人员配备结构,下大力气进行成果转化的推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大量研究成果的产业性转化,减少我国科研成果专利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微,张喜梅.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2):58-60

[2]韩健.生物技术创新创业[EB/OL].http://blog.sina.com.cn/jianhan1

[3]吕耀平,吴寿仁,劳沈颖,等.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7(4):32-32,41

[4]周亚庆,许为民.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基于环境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7):59-62

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概念教学

一、利用已有经验,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知。概念教学不仅要关注概念产生的背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积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概念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学习“三角形”时,因为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接触过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而且在低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所以可以直接给学生呈现几个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让学生找出三角形,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类图形叫“三角形”,明确三角形都有两个角和三条边。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概念,便于沟通概念的前后联系,建构这类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数学知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二、弄清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要使学生明确概念,就要使学生弄清楚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是什么,不能停留在背诵定义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認识水平,小学数学课本中关于概念的表述,有的给了定义,从定义中可以知道内涵和外延,有的没有明确给出定义,是把概念的意义隐含在插图之中,或字里行间,是用描述方式直观具体说明的。例如:六年级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第9页。这是一节认数的数学概念教学。首先要理解这幅插图的编排意图,按其图意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明确“2”这个数的概念,第一幅画了两个小孩,两架玩具飞机,两只小鸟,编排这幅图的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确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数数量是“2”的人和物。通过数数认识“2”可以表示二个人,也可以表示二架飞机,二只小鸭等等。也就是说通过数数,使学生认识“2”是二个物体的个数。这就抓住了“2”的本质属性,即“2”这个概念的内涵,而所有数量是二个物体的个数就是“2”的外延。接着通过下面的5幅插图,第一幅是两只小鸭;第二幅是在计数器上先拨一个珠子,再拨上一个珠子,就是二个珠子,说明“2”的形成;第三幅把一个圆和二个圆排成一项,形成1、2的顺序,使学生看出“2”在“1”的后面,“1”在“2”的前面,它们是相邻的两个数。从第四幅可以使学生知道1<2,2>1;从第五幅可以知道2可以分成1和1,1和1也可也组成2。使学生认识‘,2’,的分解和组成。这样,使学生对‘,2’,的内涵和外延更进一步明确。这节课是认识数2的概念教学,如果只会读、会写2,那就成了“数字2的认识”,就不可能达到教学目。

三、从类比中掌握概念

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尽管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学生还是不知其然,而用类比进行说明,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如差的变化对于减数的依从性,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教师用学生已知的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说明,学生就能很快就理解。例如,甲乙两个孩子原有的桃子数相等(都是10个),但甲吃的桃子多,乙吃的桃子少,谁剩的桃子多?谁剩的桃子少?很明显,甲吃的多就剩的少,而乙吃的少就剩的多,接着再举例利用式题说明变化规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又如,低中年级的学生对“松树比杨树少15棵”,中的“相比较的两个量谁多谁少?”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杨树少,松树多”,尽管教师多次提醒学生要认真看清题目,但学生还是不听话”,其实学生对这句话没有理解。有一次,我用以下类比法进行引导,效果很好,我问:“小龙你几岁了?”(9岁)“你妈妈今年几岁?”(33岁)“那么,能不能根据谁比谁少说一句话?”小龙的岁数比妈妈少24岁?“同样,松树比杨树少15棵,是谁多?谁少?”这样的类比设问,学生既学得有趣,又掌握得牢固。

四、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数学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景中去理解,恢复‘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后,认识并没有结束,还需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会在实践中运用概念,要求学生把概念作为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推理,指导他们分析数量关系、解题计算和确定图形的属性等。通过在实践中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形成的概念得以巩固,还有利于启迪思想,同时也可以检查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如让每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回忆并讨论交流,在和父母在商场购物中实践运用数学概念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发现的空间和机会;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五、抓概念的正向和逆向

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对概念行正逆向的转换叙述。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起小数变化规律”时,不但要指导学生掌握正向的述:“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个数就扩大(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一”而要让学生掌握其逆向叙述:“要使一个数扩大(缩)10倍、100倍、10以)倍……就可把这个数的小数向右(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通过这样体实例的教学,对加深理解和灵活运概念十分重,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有利,在教学中对一些式,运算定律重视指导学生的逆向运用显得极为要。数学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有的概念正向叙成立,但逆向叙述不成立。如,两个质数必定是互数,逆向“互质的两个数必定是质数”,这个逆向叙必定是错误的。我认为“学生概念如果只懂得正叙述,没有逆向叙述正确运用的习惯,学生对概念理解和掌握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之,不同的概念在教学时的引入方式应有不同,而相同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也需要不同的引入方式。所以,数学概念的引入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标,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勰婧. 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课改纵横·教改前沿.2010.06

[2].张德才,左清云.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研.2010.02

两个概念的认识理解 篇4

一、媒体广告营销的认识与理解

在我国,媒体广告营销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的理论思想和实际操作是随着传媒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传媒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理论渊源来讲,媒体广告营销中的核心思想大都师承西方市场营销学。

媒体广告营销是媒体营销的核心,而媒体广告营销的核心则是将广告承载的价值沟通输送给广告主就是媒体广告营销。媒体广告营销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由“媒体+广告+营销”三个部分组成。

媒体广告营销就是媒体机构对广告产品的设计、广告定价、广告促销和广告渠道进行规划和实施以实现媒体目标的综合性过程。它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创造“广告价值”,将“广告价值”沟通输送给广告主,以及维系管理媒体机构与广告主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过程,从而使得媒体机构及其相关者受益。

二、广告媒体策划

广告媒体策划,是指在广告活动推出以前,针对广告刊播的目标,选择哪些区域市场,选择什么媒体类别和具体的媒体工具,以及媒体的刊播时机和广告刊播量在媒体上的分布等所做的通盘性计划。

广告媒体策划是广告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表现等一样,都是广告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广告媒体策划就是要把设计制作好的广告作品,策略性地发布在媒体上,让广告作品和消费者见面,把广告信息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

广告媒体策划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从媒体投资的角度出发设定广告活动的媒体目标,对媒体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策略性的媒体计划和执行方案,并且在执行中不断修正,以使得产品或服务的广告信息以最有效的途径接触消费者的活动。广告媒体策划中包含三大要素,分别是环境分析、价值评估和策略制定。

关于内控机制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篇5

一、什么叫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最早源于企业管理需要,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内部控制并不仅限于企业单位,同样也存在于其他各类经济组织和行政事业单位中。为此,内部控制逐步扩张升华到组织内部为了实现其目标,保护资产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运营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及程序。

上世纪末引入我国并且在一些大的公司和银行逐步发展,与此同时,政府机关开始重视到强化内部控制对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并着手就内控机制建设进行探索和尝试。海关系统是2003年开始引入内部控制管理理论,总共历经了监督制约长效机制→督察审计长效内控机制→督察内审长效内控机制→海关长效内控机制→海关内控机制五个发展阶段。2008年,盛署长首次在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完善海关长效内控机制,之后由李克农副署长、胡玉敏纪检组长挂帅,成立“加强和完善海关内控机制”署级课题组,对全国海关内控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到2009年,经过6年多的研究和推动,海关内控机制从量变逐步升华到了质变,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基本框架、主要步骤等等理论体系日趋完备,成为了海关大监管体系的一个 1 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李克农副署长、胡玉敏纪检组长在苏州基地又组织召开了全国海关内控机制建设部署动员大会,使全国海关对内控工作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提出了海关内部控制和内控机制的准确定义:

■海关内控:为了保证法律所授予各项权力的规范行使、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实现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并由广大关员对权力运行过程,共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免疫作用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海关内控的目的就是防范“两大风险”。

■海关内控机制:围绕内控形成的一个工作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除包括执行控制、职能监控和专门监督的实施过程外,还需与制定制度规范、建立结果的处置评估机制等环节有机联系。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海关内控理论才真正与海关的管理实际相融合,并将紧随海关的发展而逐步健全完善。

二、海关为什么要开展内控?

在海关工作中健全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党的执政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在不断延伸,深度也在不断拓展,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的监督管理机关,既要认真履行把守国门、依法行政的职责,又要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建立内控机制是履行政府职能之需,也是有效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

(二)从海关发展角度来看。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海关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海关的人力资源又相对匮乏,要实现两难选题的双赢,就必须努力克服影响自身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实现优化组合,在充分调动关员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加大整合创新力度,实现“向机制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

(三)从执法管理角度来看。要建立与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关键要加强对权力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控制和监督。严密监督制约并形成有效内控机制,是依法行政,确保海关管理决策科学、执行到位的根本途径。只有充分重视、运用并发挥好内控机制对管理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才能有效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保证海关事业的长治久安。

三、海关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内控理念全面引入海关各项管理之中,建立以制度规范为依据、执行控制为基础、职能监控为重点、专门监督为关键、处置评估为保障的内控机制,不断提高海关内控水平,努力建设更加廉洁和高效的中国海关,“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在坚持海关现行管理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与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实现“同步设计、同步优化”;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以及“一案双查”、机动核查等相 3 关制度实现“风险共防、功能互补”;与现有考核、问责机制实现“紧密对接、刚性联动”。

2﹒坚持协调推进。内控机制是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的重要保证,而优化监控首先必须优化管理,内控机制的制度建设、职责分工、流程设计、资源配置等,应与大监管体系和H2010系统的相关管理目标、功能模块有机衔接,统筹考虑,一体设计,与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和队伍管理的基础建设紧密结合,理顺部门分工,协调层级关系,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全面提高海关管理效能。

3﹒坚持整合优化。在各类系统的整合中,要坚决防止重复开发、重复建设,要用好现有系统,功能不全的可以弥补、功能不适的可以优化、功能重复的可以撤销,优化整合的方向是更加科学、完备、适用、高效。

4﹒坚持分类指导。在基本制度、规范、标准和系统设计上,要强调全国海关“一盘棋”,坚持集中统一原则。在具体运行管理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关区的业务量、岗位人员和业务特点等因素,结合实际进行科学设计和分类指导。

5﹒坚持重在自控。要在H2010系统设计开发中全面嵌入各项内控制度要求,使内控深度融入作业流程,有效实现对“两大风险”的自动控制。对某些只能采取事后监督或后台评估的方式予以控制的特殊情况,要同步跟进相应的职能监控和专门监督措施。

6﹒坚持效能统一。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中,要将内控成本与海关现有管理资源(人、财、物、科技资源的配置)、管理效益(海关 4 执法整体效能的提高)相匹配,以合理的行政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四、海关内控机制建设的目标——基本框架和基本认识。

(一)基本框架。

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构建“五个一”框架。即构建由一个内控制度基础、一个执行控制网络、一个职能监控系统、一个专门监督保障体系、一个处置闭合回路构成的内控机制。

(二)基本认识。

海关内控机制建设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和观点,概括起来说,就是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两个贯穿、建设三大平台、衔接三个层级、扣紧五个环节。

1﹒围绕一条主线,有效化解和防控“两大风险”。有权力就有风险,有风险就需要控制。在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盛署长代表总署党组强调指出,“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是海关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它们将长期存在。有效化解和防范这两大风险,是海关工作的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海关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始终紧紧围绕防控“两大风险”这条主线,切实做到海关权力运行到哪里,“两大风险”隐藏在哪里,海关内控就要延伸到哪里。

2﹒坚持两个贯穿,强化制度规范和处置评估的基础地位。制度规范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必须将内控制度规范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处置评估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所有风险必须监控,所有监控结果必须处置,所有处置情况必须评估,所有评估结论必须与相关单位、部门和干部的考核和奖惩挂钩,促使各项防控措施逐级、逐环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内控机制的有 5 效性和内控主体的能动性。

3﹒建设三大平台,实现执行控制、职能监控和专门监督三大平台有机互动。信息化技术是实现内控的重要手段,海关内控机制应以三大信息化平台为重要载体。

■海关内控机制建设第一个平台是执行控制平台。当前主要紧密依托H2000系统及其外挂系统以及正在建设中的“H2010工程”,在统一的业务运行平台中同步实现对可嵌入计算机系统的执行控制节点的100%嵌入,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无法嵌入计算机系统的执行控制节点的实际控制,使执行控制达到对海关所有业务运行的全覆盖。执行控制平台主要由现场部门使用。

■海关内控机制建设第二个平台是职能监控平台。目前总署各部门相继开发运行了多达16个职能分析监控系统,这里所说的职能监控平台也并非要新建一个大系统,从而取代16个职能分析监控系统,而是要按照职能管理与职能控制功能合二为一的要求,加大优化整合力度,进一步提升这些系统的职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和职能分析监控能力。职能监控平台由总署各职能司局和各级海关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分别使用、维护。

■第三个平台是专门监督平台,主要是依托HL2008系统进行构建。目前正在完善和推广的HL2008系统,逐步成为专门监督部门对执行控制、职能监控的再监督平台。HL2008系统的基本功能定位就是再控制和再监督,一旦发现执行控制、职能监控中存在缺陷或盲区,要第一时间移交主管部门,并督促其抓紧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和解决。专门监督平台主要由总署、直属海关两级督察内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使用。

4﹒衔接三个层级,确保定位明确、权责一致。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要实现逐级衔接。总署负责海关系统内控工作的决策指挥和监督,直属海关负责本关区内控的运行管理和监控,隶属海关单位负责落实总署和直属海关的各项内控制度规范,对具体业务办理过程实施执行控制。

5﹒扣紧五个环节,确保紧密对接、形成闭环。在制度规范、执行控制、职能监控、专门监督和处置评估等内控机制5个横向内控环节中,关键是体现“一环控一环”的环环相扣的要求,前一环节构成后一环节的控制基础,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进行再控制。

五、李克农副署长强调的两个不要。

内控与我们日常的管理是相融合的,控制了关键的环节,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在今年全国海关督审工作会议上,李副署长强调了两点:一是不要认为内控机制建设增加了额外负担。内控不是一项独立工作,管理必有监督,监督为了管理,每个部门在具体执法和日常管理中都有内控的责任,制定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必须贯彻内控的要求,绝不应该认为内控是额外工作;二是不要认为内控是督审部门的事。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是各部门、各单位应尽职责,是抓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份内之事,不能做“甩手掌柜”。要求督审部门在其中主要是发挥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的作用,为各部门开展内控做好服务,切实做到不越位、不替代、不包办。

六、海关内控机制的固有局限性

海关内部机制作为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只能为 7 我们的管理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也不是万能的,同样存在其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是我们搞内控机制建设必须意识到的。一般而言,主要表现为:

1﹒如果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即使具有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内部控制作为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负责人的决策更是起决定作用。决策出了问题,贯彻决策人意图的内部控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控制效能。

2﹒如果内部不相容职务的人员相互串通作弊,与此相关的内部控制就会失去作用。内部控制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将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于不相容职务上的有关人员相互串通、相互勾结,失去了不同职务相互制约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

3﹒如果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的,如果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芳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误判,那么再好的内部控制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4﹒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问题也会影响其效能。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成本也就越高,同时也会影响管理的效率。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必然要考虑控制成本与控制效果之比。当实施某项业务的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而产生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这样某些小错弊的发生就可能得不到控制。

5﹒受突发事件影响。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经常而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置的,而且一旦设置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如果出现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经济业务,原有控制就可能不适用,临时控制(如实行专门的审批、报告和执行程序来处理临时性或突发性业务)则可能不及时,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

■当然,认识到内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并不是否定内部控制对管理的重要性,而是为了预知内部控制因固有局限性而失效时,所面临的风险或带来的损失,提前做好补救计划。

七、学习资料

(一)《海关总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海关内控机制的意见》(署党发〔2010〕6号)。

(二)《海关执法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署督发〔2010〕204号)。

(三)《2010年加强和完善海关内控机制工作方案》(署督发〔2010〕205号)。

(四)李克农副署长在全国海关内控机制建设部署会暨督察内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五)胡玉敏在督审工作会议上的小结。

我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篇6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游戏:有一个白色信封,里面可能是50元钱,也可能是一张罚款单,也可能是别的惩罚。你有三种选择:(1)可以打开信封,但必须遵从信封里的要求,(2)也可以不打开信封,(3)还可以传给同伴,让同伴打开。究竟作何选择?不打开信封,就意味着一切在停滞不前。这样尽管无风险,可是机会会悄然滑过。原地踏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倒退。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把发展看成是现实的突破,好比那个信封,撕开它就意味着对现状的突破。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创新是一种挑战,更多的是机会,是企业生命的延续。

什么是创新?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主要是服务创新,其次是围绕服务的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然而要在上述创新方面有突破,观念和思维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任何人都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若思维成定势,就会严重阻碍创新。有些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人。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每年不断招募新的人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其带来新观念、新思维,不断创新。

如何创新。首先,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平安将创新作为企业价值观之一,平安团队价值观--“团结、学习、活力、创新”;平安经营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新、人新我恒。

其次,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我们建立的QC成果和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是最好的方式。

第三,企业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比如为训练员工创造力所花的费用。

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不封闭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加强训练,学会创造方法与工具。

我对“创新”的认识

人类似乎有一个癖好:但一个极具指导意义的重量级说发布摘一起人们的注意时,便需要提出一个类是与此说法的另一说法,已引起对这一说法含义的重新思考。“创新”的提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并取得进步。“创新”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或刚从实验室发明的理论。创新其实是教你如何成功的学问,是指导和实现发展的学问。

就像牛顿说他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创新也许要基础,厚积方能薄发嘛!而这基础应该是对人类所创造优秀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糟粕的总结与反省自戒。

没有实践,便不可能有创新。这几年来“创新”一词用得很频繁。天天讲创新,人人要求创新,可是究竟这个社会是否因为人们在嘴上念叨着“创新”而进步呢?我看未必。任何成功都是实践者,相反地,任何夸夸其谈者的“创新成果”就想他夸夸其谈时嗓门中所发出的声音即刻消失一样而孱弱无力。

创新要有创新的敏感。这个敏感是可以建立的。多观察,而且要仔细观察,它能为“创新”提供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多思考,更要深入思考,建立在观察为基础上的思考为你提供创新的火花。

创新的结果需要实践来检验。变化不等于发展,改变也不能同改进划等号。若所创之“新”与客观规律是冲突的,那它注定是要被现实所抛弃。创新应立足当前现实并着眼于这一现实。披沙拣金,现实是一把筛子,实践便是执筛者,筛上所存留的便是“合格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驴是马,拉出去溜溜。

要创新,你须接受别人的创新。别人的创新成果是一个你创新所需的最新鲜的基础,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所以更应加以关注。这就要求创新要与时俱进。

创新,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尤其是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词时时撞击我们的耳膜。但是,创新,其丰富的内涵,却是许多人尽其一生孜孜以求,也未必可以充分了解的。朋友,你认识创新吗?

创新其实是一个梦想。

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人,背负纸做的翅膀,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高高的山崖,希冀像鸟儿一样飞翔在晴空。在粉身碎骨跳下的一瞬间,他是否隐约看到了碧空中可以自由翱翔的飞机?

英国有一位作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尽情幻想,将热气球、潜水艇、电报提前了几

十、甚至几百年带入我们的生活。在凡尔纳下笔的一刹那,他是否已经预先看到了遥远的未来?梦想标示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为创新提供源泉。创新从梦想中蜕变,以梦想为根,受梦想浇灌。像永不失天真的爱因斯坦吹出的肥皂泡,在空冥的大地上,不断破灭又不断上升。

创新需要怀疑与批判。

怀疑是创新的萌芽,批判是创新的成长。在怀疑中发现错误,在批判中改正错误,创新才能完成。然而怀疑的精神、批判的勇气,人们为之付出了太多太多。

1543年的春天,人们震惊了,一个人,他居然宣称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上帝啊!让这个人不得好死。人们肆意地嘲笑,诅咒。

终于,诅咒灵验了,六十七年后的一天,在美丽的罗马鲜花广场,那个虔诚地捍卫并发展了太阳中心学说的布鲁诺被高高地绑在十字架上。一个火把投向他,烧焦的肉体发出一阵阵异味。死亡的气息在游荡。突然,一个声音从那扭曲的身躯中迸发出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

是的,火并没有征服他,那愤怒的火焰,那毁灭的火焰,只能把挂在伪真理脸上的面具烧焦。弥漫在鲜花广场的灰烬不愿散去,它要告诉我们:创新,踏着用生命证明了的怀疑与批判,终究会打破传统的桎梏,得到永生。创新要求深刻。

我们都知道,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美谈。可是我们是否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那可爱的孩子也不自觉地运用着浮力定律。然而,后者只被当成一个睡前故事流传于孩子们的枕边,前者却孕育了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有时候,创新并不是很难,说不准什么时候,一个思想的火花闪过,创新就来到眼前。可火花不能长久,创新却要求永恒。于是创新要求深刻的思考,追求本质的东西,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挖掘它具有的创新意识。

然而挖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那意识的产生。你一定游过泳,一定玩过水,你一定感受到过水的压力,但你能说,你可以造出浮力定律吗?甚至你敢说,会想到用水来称象吗?恐怕不敢吧?生活中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在你经历时,就已触摸到创新的边缘了,然而我们却没有那个观念,有意识地将创新完成。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知识仍然贫乏,也许我们不能有多少伟大的具体的创新。但是我们一定要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这意识中包含着许多内容。首先,我们要学会梦想,学会不为现实堵塞我们的天真,不时地做一做童年的梦,想一想飞上火星的浪漫,想一想生活于外太空的美妙。不要只盯着别墅、跑车,做物质的奴隶。然后,让我们学会怀疑与批判。不要吓倒在老师那威严的面孔下,不要认为凡是印成了铅字的东西就是真理。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相信自己,坚持怀疑,敢于批判,不惧权威,方显英雄本色。再次,让我们深沉一下,稳重一点,不妨压抑一下青春的律动,多思考一些东西,多研究一些学问,不要有了一个奇特的创意,一个未闻的发现就妄自高兴,而到实践时却束手无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对专业中新事物的敏感度。伦琴因为一张被感光了的底片,意识到X射线的存在,最终获得第一届诺贝尔奖,牛顿因为一只落下的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他们对于专业的敏锐,是我们在学习中真正要掌握到手的知识。

我对函数概念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7

一、要把握函数的实质

有了变量概念之后, 就有了函数的思想。初中教材中, 函数定义的优点是形象通俗地描述了变化, 致命的弊端就是对函数的实质——对应, 缺少充分刻画, 不能明确函数是x、y双方变化的总体, 却把y定义成x的函数, 这与函数是反映变量间的关系相悖, 究竟函数是指f, 还是f (x) , 还是y=f (x) , 学生不易区别三者的关系。集合论问世后, 明确把集合到集合的单值对应称为映射, 并把“一切非空集合到数集的映射称为函数”, 函数是映射概念的推广。对应说的优点有: (1) 它抓住了函数的实质——对应, 是一种对应法则。 (2) 它以集合为基础, 更具普遍性。 (3) 它将抽象的知识模型化、生活化。

二、加强数形结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7-12年级所研究的函数主要是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 对每一类函数都是利用其图像来研究其性质的, 作图在教学中显得无比重要。我认为, 这一部分的教学, 要做到学生心中有形, 函数图像就相当于某一文学形象比如孙悟空在每个人心中各种各样的画像, 只要心中有形, 函数性质就比较直观, 处理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函数观念和数形结合, 在数列及平面几何中也有广泛应用。

三、将映射概念下放

就前面几种函数概念而言, 能提示函数实质的只有“对应说”。如果在初中阶段把“变量说”的定义替换成“对应说”的定义, 可有以下优点: (1) 体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也显示出时代信息,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2) 凸显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 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3) 变抽象内容形象化, 替换后学生会感到函数概念不再那么抽象难懂。只需将集合论的初步知识下放一些即可, 学生完全能够接受, 因为从小学第一学段就已接触到集合的表示方法, 第二学段已接触到集合的运算, 没有必要作过多担心。以前有人提出将概率知识下放的观点, 当时不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吗?可现在不也下放到了小学吗?如果能下放到初中, 就使得知识体系更完备, 衔接更自然, 学生易于接受, 学生就不会提出“到底什么是函数”这样的问题。

四、区分函数与方程

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认识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概念; 概念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07-001

目前,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界的热点。美国地平线研究组经过18个月、对364节课研究分析,发现优质的课堂具有一些主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我国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中也明确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可见,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非常重要。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定义

我们知道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在大量的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出来的解释、规律和结论。那么什么是核心概念?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Hurd)认为组成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所以,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生物学上重要概念、原理或方法。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它既可以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又具有迁移价值,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二、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1.正确区分高中生物教材生物学事实、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

首先是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都属于生物学知识,但是从教学的角度看,分属于“为什么”和“是什么”两个层次。生物学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感知、观察或者测量的,高中生物教材中所列举的生物事实都是用来概念建构的。而概念是在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的,是思维产物,具有主观性。比如说望梅止渴是一种生物学事实,而经过生物学家的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生物学现象的背后原因是动物的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就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再谈下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在生物学的学科知识基本结构中,核心概念位于一般概念的上层,一般概念则更接近于其下层的事实性知识。核心概念聚合着一般概念,这种聚合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有的学者把核心概念形象的称作是概念聚合器。课堂上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将核心概念进行分析拆解,明确其所聚合的一系列相对具体的一般概念。举个例子,“生物膜系统统”就是一个核心的概念,从组成上看统领着“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这三个具体概念,教学时就要注意明确概念间的层次关系。

2.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核心概念教学关键在实现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以及确定核心概念所具体统摄的一般概念和生物学事实。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描述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性,而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描述对象的具体范围。只有正确的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学生才能将核心概念有效的整合到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并迁移应用于新的场景中。在教学中教师确定了某个主题的核心概念后,就要对它详细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在讲授“细胞分化”这一概念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其内涵“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同时必须挖掘出其外延是“细胞分化只发生在多细胞动物中”。

3.核心概念的建立是以丰富的生物学事实为基础

与事实性概念相比,核心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知识框架,更长久的保存在学习者记忆中。但是,关注核心概念并不意味着忽视对生物学事实的学习。对一些重要的生物学事实的理解也是生物教学的重点,生物学事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去正确的应用它。所以在核心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将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二是核心概念需要被各种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学事实细节展现出来。

4.高中生物中核心概念是相对的

生物核心概念是人们主观划分、具有一定层次的、对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有些概念对高中生来说是核心概念,但是对专家来说可能是一般概念;在某些学段上的核心概念在其他学段上可能不是核心概念;而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认知不断深入,一些概念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核心概念学习还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经验。所以对中学生物教师来说,从章或者专题出发选取核心概念更为实际有效,整体上要把握章节间的核心概念相关性和层次性,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体系。

5.关于核心概念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促进、鼓励和评价课堂教学,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生物教学评价一般强调对生物学事实记忆的考查,而忽视对科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这样的评价方式产生的负面效果往往是学生通过考试后就会迅速的将其遗忘。核心概念的教学评价与此不同,更重视生物学科学概念之间联系、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强调新情境下迁移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学业考试结束,利用已经建立起的生物学概念结构,学生依然可以更长久的记忆和应用有关知识。因此,核心概念的教学评价更加具有开放性,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真实的认知和想法。评价形式上可以包括访谈式知识简答、绘制概念图、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实践调研报告等等,通过教学评价及时获得课堂教学反馈,从而有效调整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Paulnehart Hurd. New Directionsin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M].Chicago:R and McNally & Company,1971

[3]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学报,2010,6(1):58-61

上一篇:村企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下一篇:化验室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