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精选8篇)

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 篇1

一、设立家长委员会办公室,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家长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办公室由教导处负责,再聘请二名兼职干部(办公室人员和大队辅导员)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情况特殊时可增加次数,听取学校的工作汇报,征求家长对办滨意见。

三、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学校常务委员会,常委将学校的会议精神贯彻到各班。

四、举办家长函授学校,建立家长学校通讯、家校联系卡。

五、建立家长学校有关制度。

六、认真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真正体现学校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学思想。

一、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

(一)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学校的工作。(二)协助学校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

二、家长委员会的人选:

家长委员会的人选在各班推选家长代表的基础上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应热心、关心学校工作,在教育子女方面能起表率作用,在家长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有一定的业余时间。家长委员会设立主任、副主任若干人。

三、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促进学校质量提高,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加强家长自身建设上发挥作用。

四、家长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一)定期听取学校领导对学校工作计划、工作情况的介绍,学期结束听取学校工作总结汇报。

(二)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广泛听取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师师德、学校后勤等方面的意见,并及时与学校联系,交换意见。

(四)参与或主持学校的大活动。

(五)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出谋划策,提供条件。(六)参加或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会,协助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或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七)组织交流和推广家庭教育先进经验。

(八)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带有共性的总是开展研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九)开展评优家长活动,督促家长履行家长义务,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

五、家长委员会成员每年九月略作调整。

梅峰初级中学家长学校

工 作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家长学校的主题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三、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7、创造条件让指导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家长教育的方法。

8、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者队伍。

9、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四、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第一学期,我校将成立家长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与委员们的联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动态,商讨办好教长学校的措施和方案,及时反馈家教信息,收集并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设和意见,协调并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原则上每学期举行1-2次,每次上课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机计划、有层次的开展活动。每次过后,均安排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与家长见面,交流教育子女的信息,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协调。

3、精心挑选“家长学校”的上课教师。学校将精心挑选在教学方面有相当教学经验,并热心于教育科学的干部和教师担任家长学校的老师,保证师资质量,而且上课内容提前确定,认真备课,力求课上得精彩、实用,并形成系列化。

4、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由校方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学校还将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

5、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1)、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2)、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3)、开展咨询服务,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4)、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并积极向各专刊推荐。

(5)、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及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①、每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观念,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②、本学期,我们将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6)、抓常规管理,切实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①、继续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切实做到“四有”、“四定”、“三为了”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家长学校的常规工作,健全家长学校档案、奖励、考核、教学等各项制度。

②、丰富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为使家长学校的授课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本学期,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出发丰富授课内容和活动形式。家长学校基本课程:

以家长学校的基本课程为基础,向家长们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办法,使家长们在提高家教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的基本课程为《关注孩子的需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关注孩子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从家长、学生需要灵活安排的课程:

只有想学生所想的、讲家长想听的,家长学校的授课内容才能贴近家长,吸引家长,提高授课的质量,达到授课的目的。为此,本学期我们将利用家长学校的授课及回执了解家长的需求,而后针对家长们的热点意见相应设置授课内容。(如:请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讲讲如何合理使用家庭电脑,请英语教师讲如何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英语会话氛围,请请具有专业知识的家长上法制课、家庭急救护理、学生自救能力能力培养等。)

宣传教育上的有关法规、大事的课程:

安排一些课程,继续向家长们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学校事故处理意见》,澄清家长法律上的一些错误错误观念,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们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目的、内容等。

③、加强家校联系,注重信息反馈。信息的反馈将直接影响到授课的效果。家长学校的教师要密切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校访、分析回执等了解授课的情况,为以后的授课改进提供依据。

(7)、抓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

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 篇2

《教育规划纲要》第13章第41条“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中明文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然而, 伴随着家委会的不断普及和发展, 社会对其质疑声也不断, 摆设、傀儡、拼爹会、收钱会等诸多戏称先后与家委会沾上了边, 更有人直指家委会“名存实亡”。

呈现“两张皮”甚至形同虚设

有些家委会扮演着“挡箭牌”的角色, 为学校“减少了不少麻烦”, 有些家长则利用这个平台跟老师拉关系、为自己的孩子谋利。

目前, 学校家委会的职责主要包括:促进家校互通信息;为制定教育计划提供建设性、参考性意见;协助学校班级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分工联系家长, 对个别家庭教育失责或失当的家长进行说理和引导;促进教育改革, 适当组织听课和参加教育活动;协调教师和有关家长做好个别“难教育类型”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组织家庭之间的教育科学方法讨论、交流等。

但根据记者调查, 现实中的家委会普遍呈现“两张皮”现象。

作为幼儿园家委会的负责人之一, 家住武汉关山口的赵伟女士介绍说, 他们平时的工作主要是积极响应园内亲子活动, 当义工、募集班费。而她本人由于在文字和手绘方面有特长, 主要是负责协助老师完成幼儿园需要的稿件和文献等。

赵伟说她做过的“正事”其实非常少。“家委会表面是家长意见反馈的窗口, 实质上只是去通知一些园方不便直接通知家长的事项。”她举例说, 以家委会的旗号组织户外活动, 这样园方就可以避免承担意外事故责任。

近年来, 关于学校以家委会名义组织违规补课、收取活动费等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采访中有家长反映, 家委会似乎扮演着学校“挡箭牌”的角色。“教育部门对学校收费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家委会就成了学校乱收费和推卸责任的傀儡。”

通过与“妈妈在线”“宝妈学堂”、天涯论坛等网友互动, 记者发现多位家长承认自己或身边朋友遭遇过以上经历。多名校长表示“特殊时候会借用家委会的力量”。“教育局规定学 校不得推荐资料, 老师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 只好通过家委会推荐资料给家长, 这样不会有任何的强制性色彩。”

几乎所有受访校长都承认, 家委会为学校“减少了不少麻烦”。“以往家长的诉求得不到合理答复时, 会直接上访, 双方都会很不愉快。成立家委会后, 这种事情明显少了。”

让家委会披上“两张皮”的另一因素, 是家委会成了一些家长跟老师拉关系、为自己的孩子谋利的平台。有家长告诉记者, 家委会的成员都与学校走得比较近, 他们的小孩也明显比班上其他孩子更被班主任喜欢。

记者还了解到, 部分家委会名存实亡, 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尤甚。一些偏远地区学校的家委会流于形式, 一年就开一次会, 平时基本上没什么事情, 学校有事也不会找家委会商量, 家委会形同虚设。

家委会缘何走了调

产生的程序不透明不民主, 缺乏群众基础;只有话语权却没有决定权, 没有严格的章程、规范和纪律, 职责分工不明确。

武汉市教科院院长王池富关注家委会已经有较长时间, 他认为学校管理决策不透明、家长参与热情不高、领导不重视等问题, 是影响家委会高效运作的重要因素。

很多家委会披着“两张皮”, 与家委会产生的程序不透明不民主有直接关系。王池富指出, 目前的家委会成员一般是由班主任推荐, 学校审核同意后产生。这就为班主任利用家长资源留下了余地, 因此家委会在履职过程中, 为家长代言、参与学校的管理、监督和评议的初衷就难免走调。

一些家长反映, 学校注重的是家长的职业背景, 而不是参与管理的能力, 许多家长资源被滥用, 家委会变成了“拼爹会”。

记者查阅了所有采访学校的校级家委会名单, 上面全部注明了家长的工作单位和职务, 一般10人左右规模的家委会里, 公务员、经理、老板占了4位以上。采访后, 多位学校负责人都专门叮嘱记者要对资料保密。“都是内部资料, 我们平时不会外发, 怕影响不好。”

王池富认为, 这种神秘化直接影响了家长的主动性和热情,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委会工作难以开展的恶性循环。曾琼女士是武汉市某小学家委会家长培训部部长, 她感觉“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家委会的成员是如何产生出来的, 平时也不怎么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 自然对活动没有积极性”。曾琼也认为, 缺乏群众基础是制约家委会发展的一大短板, 还会带来其他不良影响。

王池富还指出, 家长工作忙时间紧, 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子女身边, 也是导致家委会缺乏参与度的主要因素。据他观察, 在农村学校, 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 很多学校的家委会是由村干部、社区领导、退休人员临时拼凑的。“家长人都不在, 办起事情来, 显然是不能够表达民意的。”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则认为, 家委会走了调与当下家委会只有话语权却没有决定权直接相关。“虽然有家委会成员会共同参与讨论与学生、家长相关的重要决策, 学校也会充分考虑家委会的意见和建议, 但决策权还是在学校。”这一说法在家长那里也得到了印证。曾琼告诉记者, 家长们的商议及家委会的方案最终一定要老师审批通过才能执行。

朱长华指出, 很多家委会并没有严格的章程、规范和纪律, 职责分工也不明确, 家长所建的QQ群, 很多演变成为八卦、聊天的场所, 根本谈不上与校方互动。

不应只在琐碎事务层面上打转

建立家委会成员选拔制度, 完善监督机制, 赋予家长知情、参与、监督、评议的具体权利。

目前各个学校的家委会都是家长或学校自己在摸索, 相关主管部门很少有具体指导性的文件, 家长、学校也只能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做出自己的安排。那么, 理想的家委会应该建成什么样的呢?

朱长华认为, 首先要建立一套制度, “如果有一套选拔制度, 那么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预就会相应削弱。”他认为, 家委会成员的选择标准不应以官职或学识高低为依据, 而首先要考虑是否有时间, 还要考核是否擅长教育孩子、是否对协助学校管理有热情、是否有一定的教育见解。

朱长华很认可有些地方对家委会成员“考核上岗”的做法, 根据每个家长的特长, 量才而用。“考核并非歧视‘草根’家长, 而是要筛查一下家长的文化知识背景, 把家长合理分配到不同的位置, 使分工更细化, 职责更明确。”

在王池富看来, 切实发挥好家委会的作用, 必须让家委会的工作公开、透明, 这有赖于家委会的制度化。比如, 从组成人员的产生, 到家长对学校工作所提的意见是否得到接纳与落实的反馈, 都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还特别强调, 家委会需要建立章程, 完善监督机制, 赋予家长知情、参与、监督、评议的具体权利。

“教育部要求家委会重点做好德育、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化解家校矛盾等工作, 没有细化的制度怎么开展工作?”王池富表示, 目前家委会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家长可以做什么、怎样做, 都缺乏详细、清晰、规范的条目。

湖北省教育协会秘书长谭细龙教授认为, 目前家委会的情况总体上是上级部门很努力、一些地方和学校不着急, “学校要为家委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家委会组建工作的领导, 关键不在于难不难, 而在于愿不愿意。”

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堂中学校长李红星告诉记者, “家委会是外在的力量, 自然与学校在很多方面意见不同。校长对家委会的认识程度, 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决定家委会是否名存实亡。”

谭细龙介绍, 在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家委会多为独立性组织, 其使命除了代表父母行使教育参与权、参与学校管理之外, 还在家长教育、健康指导、学校安全、教育资助、推动教育立法和教育改革等方面, 发挥着积极作用。他强调:校长一定要允许学校民主力量的存在, 并且创造环境, 让家长敢于对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提意见建议、进行监督等。

现实中, 也有部分学校的家委会发展比较成熟, 真正发挥了民主监督与班级管理的功效。武汉市广埠屯小学的家委会成员随时可到学校食堂暗访、到教室听课、参与监考、组织 活动, 有问题可直接跟校长沟通, 或通过书面提案的方式提交学校。该校政教主任舒畅介绍说, 家委员有一套详细的管理章程, 在民主选举方面也有其一套流程。如每个班级推荐3至5名家长成立班级家委会, 各个年级在班级基础上推举校家委会成员, 家委会成员自行投票选举家委会主要干部。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分析, 美国、日本的家委会组织已提升到全国级别, 可参与解决国家教育战略方面的宏观问题, 不只是在校园琐碎事务的层面上打转。他认为, 理想的家委会不应该只在中小学存在, 高校也应成立家委会。

高层次家委会要参与课程开发

充分调度、积极整合家长资源, 拓展第二课堂, 覆盖家庭教育, 校内外相互补充, 构成完善的教管系统。

作为学校、家长、学生联系的纽带, 家委会该如何发挥自身功能?

谭细龙认为, 家委会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 诸如时间、人脉、知识、才艺等, 在实际工作中, 家委会应该抓住这些有利资源为学生服务。

“家委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 在不同领域享有不同的资源优势, 能为学生带来福利。”谭细龙对此极为看好, “家长的社会资源经过充分调度、积极整合, 可带给孩子更多的课外教育机会——比如, 有义工背景的家长, 可组织孩子体验参与公益事业的氛围;有法律行业背景的家长, 可组织孩子上普法课;有才艺的家长可组织孩子发展特长, 拓展家委会开展‘第二课堂’的功能。”

王池富表示, 家长资源要走入课程, 着眼于学校课程设置的家委会才是高层次的家委会。“办开放式的学校, 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 而要让他们走向社会,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学到知识。而这种资源学校不可能都有, 家长中有工程师、专家教授等各层次人士, 这些智力资源进入学校课程开发, 将会对学校、学生发展提供很大帮助。这也符合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

朱长华建议, 家委会可照应校园课堂难以覆盖的家庭教育部分, 学校通常只能管周一到周五, 家长委员会可以管周六、周日。两者在时间上形成错位, 相互补充, 构成完善的教管系统。“周末家长有时间, 填补了孩子教育盲段, 育子经验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

对于使用家长资源为学生服务, 多数家长持赞成态度, 认为共享家长优势资源对教育孩子有利。“这个提议不错, 像我可以利用我的特长、资源为孩子做一些讲座, 培训他们的演讲口才, 告诉家长们哪里举办专业的教育论坛讲座等。”赵伟如此表示。

【相关链接】

美国

“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会员总数超过500万人, 已成为全面维护学生利益的全国性志愿者团体, 遍及每个学校、每个学区、每个州, 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 保护孩子们的权益, 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每个家长都利用自己的专长或经济实力来支持和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如更新图书馆藏书, 设立各类奖学金, 在学校做义工, 举办各类业余讲座等, 有社会影响力的家长还组织社会名人举行各种义演、义卖, 筹款给学校。家委会不但可以参与学校管理, 还可决定罢免校长, 甚至可以决定关闭学校。

日本

每个班级、每个学校、每个学区都有自己的家委会, 会员超过1000万人。会长可以随时约见校长、教育官员进行沟通或发表建议, 家委会是一个纯民间组织, 其选举、运作严格按照制定的相关章程执行, 家委会成员要缴纳少额会费。家委会参与组织运动会、郊游、清扫社区垃圾等实践活动, 曾推动了义务教育及教科书的无偿化、学校保健安全法等教育立法的制定。

加拿大

每一所中小学的家委会成员和负责人都由家长选举产生。每个地区教育局都设有一个地区家委会, 由各个学校家委会派代表组成, 与省教育厅直接沟通联络, 从而影响整个地区的教育状况。家委会经费来自地区教育局根据学生人数拨付的学生活动资金拨款, 也开展各种活动来募集资金。

法国

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家长委员会;本质属性;核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18-06

2012年2月17日,《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标志着中国大陆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全面展开。以此为“坐标”回溯,从2011年开始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制度中家长委员会研究——基于山东省家长委员会建设实践》,是在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中对家长委员会进行全面研究的开始;2009年12月2日颁布实施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及随后两年多以山东省教育厅主导下的家长委员会建设实践,则为我国密集生成了省域内整体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的系统资源,为在全国推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再往前,中国大陆的家长委员会实践一般限于区县或学校个体的草根行动,缺乏规范和层次,也缺乏独立、成系统的相关研究。

笔者鹿永建作为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参与家长委员会研究和推进工作一年之后,从某省主管德育的一位教育部门官员口中听到了这样的问话:家长委员会是不是家长学校?这样的误解颇有代表性,不少教育工作者把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混为一谈,或者根本没有清晰把握家长委员会的本质,更别谈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了。本文意以现代学校制度的视野,厘清家长委员会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从而打破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对于家长委员会的陌生与隔膜。

一、家长委员会的本质: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的回归

首先,现代学校制度必须有家长委员会。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一种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以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一种调整学校职能主体与其内外环境关系,遵循学校教育生态规律的学校制度,民主性、平衡性、人本性、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现代学校制度强调通过提高学校的民主性,可以使更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可以使好的建议转化为决策,可以少犯错误,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倡通过学校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互相制约,实现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方向、同时间、同力度移动;倡导以人为本,高度尊重所有与学校有利益关系的人的人格,高度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主张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学校内外部的相互开放。学校民主决策机制、监督制衡机制、参与合作机制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所要形成的基本机制。[1]

家长委员会之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构架的必要性,在近年来得到不断的强化和认同,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国家领导层面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中得到强烈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并最终完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和要求(第十三章)。《意见》提出“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正作为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推进。

其次,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的回归是家长委员会的本质所在。家长委员会与现代学校制度的关系是多层面的,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层面即指向家长委员会的本质。笔者以为,家长委员会的本质是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的回归。

学校是谁的?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公立中小学校是谁的?从最直观的来看,校长在学校事务中担当着主要的角色,他负责日常管理,决定人事任命,统领招生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而就产权和隶属关系而言学校是属于政府的,校长是政府任命的,政府是学校的主宰。因此,看上去在学校的权力结构中,政府最强势,其次是校长,再次是教师,最弱势的是学生和家长。但是,学校是为学生而设的,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家长则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公立学校其实是政府用纳税人即广大家长的钱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最弱势的家长从其最终本质而言应是最强势的。然而,现实是,在广大家长对集体教育的参与权的认识还未觉醒或未被唤醒之前,家长无疑处于弱势。目前,我们的教育法只规定了家长的义务而没有明确家长的权利,而相对于作为个体的家长的教育参与权而言,家长的集体教育参与权特别容易受到忽视。

现代教育法学观点认为,学校教育权是受家长的委托而产生的。儿童的教育本来属于家长的自然权利。在现代社会,由于单靠家长力量已经不可能完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因而为了儿童的发展,家长把一部分教育权委托给学校行使,这种观点在当前日本和欧美学术界较为普遍。这一法理一方面意味着,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等负有尊重家长教育权利的义务,只要条件允许,学校教育必须在尊重多数家长意见的基础上运行,同时意味着由于家长具有“原始的教育委托者”的资格,作为教育委托契约的当事者一方,有权参与公共教育的运营和管理,有权对“受委托者”提出合理希望和要求,行使教育契约上的多种权利。只有深刻理解这种教育契约关系,才能真正打破由学校一方专制管理学校的局面。[2]

由此可知,学校教育中有属于家长的权力,除了作为个体的家长有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知情权、对于学校教育的参与权外,家长作为一个群体还有对于学校管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家长群体对于教育教学的参与权利在法学上被称之为家长的集体教育参与权,实现这种权利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和运营。[3]这样的权利实现方式对于学校教育有益,有了家长委员会,学校实际上就有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帮手和伙伴,家长们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也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通过学习交流和参与管理而实现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方面能够起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效果。

再次,忽视家长的教育参与权,将会给家长委员会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属于家长的自然权利,然而由于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和家长教育的依附性,另一方面是许多家长对家长教育权利表现出了推卸和放任以及畏难情绪,使得家长的教育参与权利越来越被削弱。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广大家长行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实际上是对家长自身权利的尊重和积极维护,是家长教育参与权的回归。山东家委会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参与,从山东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参与同时具有全员性、志愿性、特长性和不干预性的特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进这项工作,如果不切实认识到这是把家长的教育参与权还给家长,而只是希望家长更多地贡献资源、提供帮助,那就是对于家长委员会本质属性的背离,必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教育部文件发出之后,家长委员会的社会关注度快速升温,社会质疑的焦点就包括“家长委员会将成为官员俱乐部”“家长委员会会成为敛钱利器”。这些质疑客观上提醒我们,有些学校没有意识到家长委员会必须代表所有家长行使权利,所以必须具有代表性;有些学校没有意识到家长委员会是所有家长的家长委员会,如果有成员不同意而以此组织名义收钱就行不通。这些学校意识的缺位其实质是表现出了对家长权利的漠视,同时也是对家长委员会组织构架的误解。只有意识到家长委员会本质是家长参与权的实现平台,才可能推进家长委员会健康发展,从而与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社区委员会共同构建现代学校教育运行的体制环境,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贡献构架上的支持。

二、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种特殊公民自治组织的双重特征

与政府有关的机构被称为社会的第一部门,与市场有关的企业被称为社会的第二部门,与市民有关的社会组织被称为第三部门。在教育部门备案而成立、在街道一级政府备案而开展活动的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种草根型社会组织,属于第三部门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社会组织;与需要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才能成立的社会团体、基金会组织、民办非企业机构相区别,有时被称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也可以称为公民自治组织。

《意见》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是由本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对照教育部和山东教育厅的有关文件对家长委员会属性的界定,我们可以认定,家长委员会可以称之为群体自治组织,其实质是公民自治组织。而这种公民自治组织有一种特征,就是它的双重特征:依附于学校而又独立于学校。

(一)依附性

有学校才能有学生和家生家长,然后才能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在组织的建立、运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和年级、班级的平台,因此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种组织对于学校组织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家长委员会依附于学校而产生,依附于学校而存在,依附于学校而发展。

由于这种依附性,学校的校长如果对于家长委员会建设不积极,不支持,初期的家长委员会就很难建起来,即使建起来也可能会被搁置和萎缩。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的客观制约,在家长委员会建设初期,必须借助深入的培训和强力的推动来解决校长的意识问题。而从长远看,则要通过增加家长委员会成员在校长考核甚至任命中的投票权来加以根本解决。

由于这种依附性使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不仅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家长委员会建设预置了成长基因。因此,校长的态度对于家长委员会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校长一定要有眼光、有胸襟、有勇气、有作为,在家长委员会的组建与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善意地理解家长的动机,善于保护和放大家长的热情,擅长引领家长逐渐担当起职责,进而肩负起社会责任。山东省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实践表明,凡是学校重视,特别是校长理念到位的,家长委员会的建立都比较顺利;凡是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与家长委员会主任关系融洽的,家长委员会的后续运作和管理都相对比较规范,发挥的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凡是家校之间机制规范、合作顺畅、活动有序的,都达到了家校和谐、家长拥护、社会满意的效果。在这里,家长委员会之于学校的依附性,得到正面的体现。

从这个特点里派生出其他特点,比如成员的流动性。家长委员会成员必须由现任学生家长组成,成员的流动性不言而喻,建设的难度由此而增加,所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继星研究员称,现代学校制建设是一块“硬骨头”,而家长委员会则是“硬中之硬”。由于成员的流动性强,所以家长委员会建设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因此,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和研究必须更加强调制度性、文化的传承性、情感的凝聚力,从而克服成员流动性所带来的价值和资源的流失。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流动性,一个好的家长委员会可以成为义工精神和义工能力的学校和训练营,成为公民成长的基地。

(二)独立性

家长委员会不是学校的下级组织,而是学校的伙伴组织。台湾一位从事三十多年中小学教育的校长为家长委员会与学校的关系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探戈舞的舞伴。也就是说家长委员会虽不是学校的一个部门,但它是学校的伙伴,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相互配合,才能精彩。比如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是主角,家长委员会是配角和帮助者,就要注意支持而不盲从;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是主导,家长委员会是监督者和咨询者,就要做到监督而不越位;在提升家庭教育和家长水平及一些校外实践活动方面,家长委员会应敢于当主角,学校也要敢于当配角,家长委员会要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一个好的家长委员会必将是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品牌的宣传者,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育特色的建设者,教育教学的智囊团。

家长委员会是依附于学校的组织,却又不是附属于学校的组织,更不是学校管理和领导下的教育组织。家长委员会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长委员会的产生机制。家长委员会是由广大家长选举产生的,而不是由学校任命的。它的人员构成不是追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领导层的意图,而是最大限度地代表学生家长的心声、意愿和诉求。

家长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家长委员会虽然从物理存在上常处于学校之内,却具有自我管理的属性。家长委员会有组织章程、有制度、有约束、有机制,可以自我运行,自我管理,民主管理。

家长委员会开展活动的自主性。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带领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家长教育和家庭锻造活动等等,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一定事事都要与学校商议。

家长委员会的这两大特点,决定了它与学校的关系是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同盟军,是协同者,是同路人。

三、家长委员会核心功能的潜力与张力

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和丰富性,概言之,其核心功能在于向内推动教育改革,向外发育公民社会——具体表现为向内-显性功能和向外-隐性功能。

(一)向内-显性功能

目前人们更多地关注家长委员会对于教育内部的推进作用。作为依附于学校而又独立于学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家长委员会的第一层次的功能主要是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也就是说围绕着培育下一代,主要体现以下四种功能:

第一,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长委员会最有制度意义的功能。

没有家长委员会参与的教育不能算是现代教育。家长委员会参与管理有三个层次,最表层是参与一些会议,听取学校的意见;第二层是家长委员会对于教职工特别是校长的绩效考核可以有切实的发言权;最深层次,是家长委员会代表在校长的选、聘用上可以有投票权。

目前我国大陆家长委员会发挥参与管理的功能还处于前两个层次上,而且主要是在第一层次上。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定期沟通协调的议事机制,就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等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协商。

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家长委员会组织已在三个层次上参与管理。1996年台湾《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在国民教育阶段内,家长有参与子女学校教育事务的权利。”《台北市中小学校学生家长会设置自治条例》第十一条把“参与学校教育发展及提供改进建议事项”作为家长会的任务之首。这里提到的家长会其实是一种类似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在台湾地区,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对学校的重大及日常管理工作,例如校长遴选、学生奖惩、校务会议等等,家长会都拥有广泛的参与权。基于此,各级学校纷纷成立“学生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笔者鹿永建于2012年1月在香港沙田循道卫理公会中学座谈时得知,这个学校的校长三年一聘,有三名家长教师会(香港地区建立的是家长教师会)成员参与投票。在台湾,具有推选公立学校校长权利的委员会成员中,也至少有两至三位是家长会的成员。

第二,支持教育教学,这是家长委员会最日常化的参教方式。

家长是潜在的巨大教育资源,家长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学校家长委员会支持教育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支持和协助学校的课程改革、校本培训、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科技化建设;尊重支持和协助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帮助学校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参与或帮助学校编写校本课程和专业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开展职业技术技能教学等;提供校外实践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帮助;提供对于老师和学生的其他支持,比如尊师活动、优秀家长评比等等。

第三,沟通家校关系,这是家长委员会的常规强项。

实践表明,家校携手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家长委员会是沟通家校关系的重要平台,有了家长委员会,校长就可以向家长及时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重要举措,同时,家长委员会可以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家长的意愿,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了解学生家庭及其生活社区的环境,对弱势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遇灾家庭以及其他特殊家庭等)进行帮助扶持;协助学校依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调动社区资源力保学生的合法权利得到实现。

沟通家校关系就要构建家校沟通的平台。从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项目组获得的信息来看,这种平台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建立家长QQ群;协助学校召开家长会、家长接待日;设置家长课程,举办家长学校或家长培训班;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开办家庭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甚至以开办家长委员会刊物、建立家长委员会网站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开展家庭教育,这是家长委员会的潜在优势领域。

很多家长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有了家长委员会,就可以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动员所有家长,积极学习教育知识;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培训,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一致。

(二)向外-隐性功能

作为依附于学校而又独立于学校的公民自治组织,家长委员会在完成以上帮助学校,服务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向内-显性功能之外,还有向外-隐性功能,其主要内在机理是在助人中自助,在助人时互助,建设优质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在个体成长和家庭和谐中促进公民社会成长成熟。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志愿服务中提高个人的志愿服务意识和志愿服务能力。第二,在家庭互助中建设各自的家庭,提升婚姻幸福感和家庭幸福度。第三,在公民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培育各项公民意识,从而间接提升所在社区的建设水平,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支撑。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很不成熟,相当多的社区建设比较落后,这与社区中居民参与意愿比较低有很大关系。而广大中国家长普遍拥有对于培育下一代的极大热情,参与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动力更足,潜力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后发的家长委员会建设极可能在建设水平上后来居上,也就是说,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个局面:众多公民在家长委员会中积极参与,学习做好公民,回过头来再在本社区中做一个好公民。

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为新时期家长委员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使命,家长委员会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转型时期的新行动,有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发育规律,其中包含了许多新理念、新追求、新期冀、新突破,所孕育出的巨大能量和作用有待成为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翼。

参考文献

[1]朱小曼.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9-26,175-176.

[2]郭礼智,李小兰.论我国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家长教育权利[J].教育探索.2007,(11):60.

[3]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35-137.

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篇4

2、本委员会旨在配合学校,抓好子女的校外学习,共同探讨新时期子女教育的新特点和新方法,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子女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本委员会系学生家长自愿组织,受学校统一领导和安排。

4、本委员会组成成员由学校、班主任与家长协商提名产生,计委员若干人,其中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主任和副主任由委员会民主推举产生。

5、本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凡属委员会的统一活动,须经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

6、认真听取学校对家庭教育和家长的要求,按学校部署组织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为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

范文网

7、认真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并对学校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8、全面关心子女的思想和学习,督促子女认真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和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教育子女要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管理规定,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文明学生。

9、努力营造教育子女的良好环境,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要教育子女成才报国,为配合学校培养新世纪接班人而共同努力。

家长委员会财务管理办法 篇5

一、唐家庄中学家长委员会为提供家长会财务收支妥善管理与运用,有效执行各项会务及活动计划,依据唐家庄中学家长会设置办法及家长组织章程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家长会收支项目包含:

(一)家长会费。

(二)各界捐款。

(三)政府及其它辅助款。

(四)家长会专项活动结余。

(五)代收代管专款基金。

(六)利息及其他收入。

学校代收的家长会费应与收得后七日內交家长会管理。

三、家长会财务支出项目包含:

(一)家长会办公及会议支出。

(二)家长会会讯支出。

(三)家长会活动支出。

(四)奖励性支出,师生参与校內外各类教育活动经费及优良成果。

(五)其他经会员代表大会或家长委员会议决事项。

(六)家长会工作计算支出。

(七)教职员工婚丧喜庆金及师生急难救助。

四、家长会每学年应就本办法制定的收入及支出项目,編列当经费收支預算决算表,送家长会会员代表大会或家长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拟议运用家长会经费。

五、家长会财务支出运用及审核程序如下:

(一)凡申请金额在1000元以內者,由会长审核。

(二)凡申请金额超过1000元以上者,经家长常务委员会议决通过后,由会长审核。

但特殊临时性支出,当在預算收支有结余时,提出申请,其审核程序经家长常务委员会议决通过收支后实施。

六、家长会财务收支的管理及监督

(一)家长会财务应当由当届会长及校长共同签名,以家长会名义在金融机构设立专户,并于每学年会长改选后七日內,办理财务移 交。

(二)财务委员会应定期编列家长会财务收支报表,向家长委员会及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并向全体家长通知。

(三)各项财务收支的整理,应符合一般会计原则,其单据及账目记录,至少应保存二年。

七、家长会出纳、会计于每任会长任期屆满,应将财务移交报告、主要财产目录、现金出纳表及相关账册各一式三份送交家长委员会查核后,提交下次会员大会审议,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由会长移交下任会长一份、自存一份、家长会留存一份。

八、本办法未尽事宜,依相关法令办理。

顶山小学一年级家长委员会制度 篇6

1、学校家长委员会由学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

2、家长委员会的宗旨是: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促进少年儿童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3、家长委员会成员热心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协助学校搞好有关工作,可以随时代表家长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

4、家长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秘书一名、成员八名、由学生家长代表担任。

5、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相关活动。

6、家长委员会活动内容:

(1)听取学校有关工作的汇报。

(2)商讨家庭、学校教育工作如何配合、协调。

(3)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育教学活动(如:听课、评课等)。

(4)反映家长的意见、建议等。

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 篇7

一、困惑:有“共治”而未至“善治”

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教育治理的客观需要。教育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 即“共治”。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善治”, 即好的治理、成功的治理。“尽管治理本身包含善治的基因, 共治的内在优势有助于达成善治, 没有共治就必然没有善治, 但是有共治并不必然有善治。”反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 多元主体参与容易实现, 如在学校主导下家长委员会很容易建立, 但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 实现“善治”, 却并非易事。如果无法形成合力, 共治也可能会演变成秩序混乱和效率损失。

何为“善治”呢?“善治”的最终衡量标准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学者俞可平曾在《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一文中提出了“善治”的六个基本要素, 即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

2014年底,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承担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课题《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研究与实践》时, 曾就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此次调研覆盖武汉市17个区52所学校及湖北省宜昌、襄阳、孝感等地12所学校, 3392名教师 (含部分校级领导) 、11746名学生在网上答卷, 4670名家长以纸质形式答卷。同时, 也对1024名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访谈或座谈。结合此次调研所获得的大量数据, 反思“善治”的六要素, 我们认为当下中小学校家长委员会的生存现状离“善治”的愿景尚存在较大的距离。

第一, 有地位但被架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简称《纲要》) 明确提出, 要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 “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 作为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应该说, 在国家文件的表述中, 家长委员会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参与调研的3267份有效教师问卷中, 教师 (含部分校级领导) 普遍认同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班级、年级及校级家长委员会已经比较普遍地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建立的比例达到74.9%、年级家长委员会建立的比例达到55.34%、校级家长委员会建立的比例达到62.11%。

但由于家长委员会是从国外舶来的新生事物, 由行政部门强行推广, 而教育部的文件只是做了理论上的引领, 并未涉及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 家长委员会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的运作方式怎样?学校应如何与家长委员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委员会独立运作时, 是否有法律上的责任和权利?家长委员会对学校不满时, 意见应向哪反映?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 这也使家长委员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其合法地位被架空, 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访谈中, 有许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表示, 自己很茫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是常常转发学校的信息, 在涉及到收费如校服等方面收集家长的意见而已。至于还能做什么, 能做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不清楚。同时, 校长访谈和教师座谈也表明, 学校对家长委员会参与的态度很暧昧, 又爱又怕?许多校长甚至强调, 如果家长委员会开展活动时, 学生受伤, 学校是否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学校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谁敢鼓励家长委员会开展活动?

第二, 有职能但被弱化。目前, 不少学校已初步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但许多学校家长委员会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调研结果表明, 当前许多中小学的家长委员会仅仅实现了上传下达的职能。当问及“贵校的家长委员会经常做什么时”, 教师 (含部分校级领导) 问卷的排序为:一是反映问题, 比例占79.89%;二是传达学校的信息, 比例占68.56%;三是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 比例占44.57%;四是调解矛盾, 比例占38.02%, 五是其他, 比例占8.36%。分析不同学段, 可以发现不同学段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教师排序跟总样本相仿, 初中和高中则略有不同, 排在前两位的职能是一致的, 都是反映问题及传达学校的信息, 但第三位的排序则有了明显差异, 初中和高中均为调解矛盾。这意味着初中和高中段家长和学校在应试和升学的压力下, 家庭和学校的矛盾时有发生而且较突出, 家长委员会在缓和和调解矛盾方面的职能比小学更重要。座谈中也有资料印证了此现象, 如某重点高中的家长表示, 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投票来决定是否补课、收费, 降低各种负面影响。在家长纸笔问卷中, 由于不受机器阅卷对答案选项数目的限制, 在同样的题目中, 我们提出了10个选项, 让家长选三项, 结果最多三项的排序与教师问卷的结果略有不同。第一是传达学校的信息, 比例为55.6%;第二是反映问题, 比例为39.6%;第三是参加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比例为30.6%。三个学段家长排序大致相仿。上述数据表明, 家长更关注参与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而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并非教师主观想象得那么尖锐。但家长们均未提及“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这说明广大家长并没有感受到学校此方面的需求和邀请, 同时家长自身也缺少参与学校教育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第三, 有法治意识但无法律保障。由于当前我国家长委员会是在学校指导下建立, 因此, 教师显然比学生和家长更了解家长委员会产生的情况, 因为教师往往是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的组织者和活动的设计者。教师 (含部分校级领导)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家长委员会的产生方式主要以各班教师推荐为主。选择“教师推荐”的比例最高为52.80%, 选择“民主推选”的比例为27.00%, 选择“学校指定”的比例为12.00%, 选择“家长竞聘”只有8.20%。由此可知, 当前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产生方式主要以教师的推荐为主, 方式较传统, 家长参与面非常有限, 导致许多家长和学生不太清楚家长委员会的产生及参与人员的情况, 但令我们可喜的是, 民主推选和家长竞聘等现代民主选举方式已经开始萌芽, 说明学校和家长的法治意识正在觉醒。

综上所述, 绝大多数中小学的家长委员会的产生都是在学校的引导甚至控制下产生的。许多关于家长委员会的规定也是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 突出了学校的主导地位。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使家长委员会沦为学校的“下属”。一旦家长委员会被学校直接“领导”, 则会沦为学校的附属品, 变成学校的二级单位、公关单位甚至装饰品。家长委员会成员也会沦为义工、收费员、替罪羊或传声筒等代名词。从理论上讲, 家长委员会的性质应是一种群众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的基本特征应该是自发、自愿、自治、自主。家长委员会应是由全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是有效地密切和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三类教育的关系。因此, 家长委员会应该成为一个既与学校教育机构相对独立, 又能与学校互相参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的运作也应当是在法治精神指引下, 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家长委员会必须对学生和家长负责, 不仅要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议权, 同时当它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处时也应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地开展工作。

第四, 虽成立但缺实效。国家教育部文件《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幼儿园要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教师 (含部分校级领导) 方面的调研显示, 参与调研的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家长委员会, 尤其是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应该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从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的相关问题反应看, 学生和家长对此方面的问题较淡漠, 不关注。11665份有效学生问卷中, 知道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的学生仅占48.28%, 而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否定的选项或不清楚。问及“你知道班上哪些学生的家长是家长委员会成员吗?”“你们知道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如何产生的?”等题目时, 选择“不清楚”选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2.55%和53.42%。同样, 4226份有效家长问卷的数据显示, 在“您孩子所在的学校是否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您知道班上哪些家长是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等题目答案的选项中, 分别有34.1%和37.9%的家长选择了“不清楚”。问及“您孩子所在学校有规定‘家长委员会’权利和义务的章程吗?”51.9%的家长选择了“不清楚”。其中小学段家长选择“不清楚”的比例为40.2%, 初中段为51.7%, 高中为段63.4%。座谈时, 许多家长认为学校应该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但说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这表明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透明不够和开放不足, 导致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如果广大学生和家长都不了解情况, 那么家长委员会如何代表并捍卫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利益呢?同时,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广大学生和家长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还不高。调研数据还显示, 随着学段的增加, 家长选择“不清楚”的比例也不断攀升, 这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家长委员会相关工作的实效方面, 存在学段差异。小学段情况最好, 初中段其次, 高中段最差, 这表明学段越高, 离高考指挥棒越近, 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效果越差, 就更容易成为一种形式。

二、突破:正视瓶颈, 走向“善治”

家长委员会从“共治”走向“善治”必然是与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包括家长委员会组织内部的博弈和家长委员会与外部力量主要是学校的博弈。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仍然处于初始阶段, 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参与能力较弱, 因此, 家长委员会与学校的博弈矛盾更突出, 存在非均衡性, “善治”将是个长期和艰巨的探索过程。在此, 笔者试图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能帮助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早日实现“破茧成蝶”的突破。

1. 站在依法治教的高度来发展家长委员会

依法治教已经倡导多年, 但光靠学校自律是有限的, 学校要实现依法治教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更透明的民主监督。依法治教对学校而言必须面临三个层面的监督:政府行政部门、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 (家庭和社会) 。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 实质上就是第三层面社会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探索。家长委员会的出现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倒逼学校治理方式的变革, 使依法治教的成为可能。

学校虽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但是学校的教育权是家长教育权的让渡, 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对象———学生的监护人, 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方, 有权了解、监督学校的办学状况,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等基本权利若要得到切实保障。只有学校开放管理的时空, 让家长委员会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才能有效督促学校依法治教, 最终实现依法治校的愿景。家长委员会参政议政, 就是代表广大家长群体来实现民主监督。家长委员会里聚集的是优秀家长群体, 是家长群体利益的代言人, 也是家长群体的领导, 更应成为民主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先知先觉者和骨干力量。因此, 家长委员会要变身为学校的伙伴和“监督者”。有人说, 家长委员会的存在, 就像联结在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一段“保险丝”:一方面, 它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校、教师的行为, 以此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它又是学校与教师非常难得的外援, 提供校外教育资源, 帮助缓解家校矛盾,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 达成家长委员会发展和建设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作为一种远景目标, 对每一个成员都具有重要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家长委员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 其组织特征强调自发、自愿、自治、自主, 就更需要共同愿景来引导。笔者以为,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构建教育共同体, 应成为家长委员会发展和建设的共同愿景。这意味着一方面, 家长委员会是由来自诸多家庭的代表组成, 必须通过民主协商来达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 以实现教育的合力。如果不能统一多元的思想, 最终家长委员会就是“一盘散沙”, 要么难以调动, 要么成为被少数人利用的工具。另一方面, 家长委员会还要与学校建立适宜的关系, 形成家校合作的合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 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 而且要志同道合, 抱着一致的信念, 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 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 家长委员会既不能越权, 也不能成为从属, 而应代表广大家长全面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监督、评价和管理的组织机构, 在博弈中成为学校管理和教育的平等合作者, 以共同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共同体。

3. 设计保障和规范家长委员会的发展路径

其一, 在宏观上, 要健全完善各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不应局限于校内, 也应形成一个与学校系统相平行的机构链。目前, 我国各地的家长委员会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在建立。而各校的家长委员会缺少横向联系和沟通, 也没有上层领导组织和咨询培训机构, 导致家长委员会缺少成长的空间和土壤, 孤掌难鸣。遇到问题, 也无处咨询、投诉和寻求帮助。而在美国全美教师家长协会, 不仅有校级, 还有区级、州级, 甚至国家级, 形成一个纵横完整的序列, 既可以独立运作, 又能相互支持合作, 值得借鉴。

其二, 在微观上, 要科学公正地建章立制。学校要依法给予家长委员会真正的参与权, 如决策投票权、评价权、监督权、建议权等。同时, 建立和健全定期沟通机制、议事机制、参与评价机制、家长培训机制等。更重要的是家长委员会自身必须建章立制, 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 明确岗位及职责, 依法依规运作, 理顺与学校的关系, 保障家长委员会参与、配合、监督、沟通、教育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家长委员会应由家长代表大会推选产生, 而家长代表大会则应由全体学生家长选举产生, 遴选应该采取自由竞选、自主自荐、他人推荐等方式。通过公平、公正、分开的程序和方式, 选择合适的“有人品、有意愿、有热情、有能力、有时间”的家长委员会成员, 才能保障家长委员会健康和规范地运作。

4. 激发和培育家长委员会的自治能力

如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给家长赋权, 如此家长委员会才能有底气地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平等沟通和协调。因此,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实施细节文件, 从法律上赋权, 扶持和保障家长委员会作为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 并对其运作机制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明确和规范。例如, l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视为国家教育发展目标之一。该法案的第8个目标规定, 每所学校都应该加强与家长的合作, 使他们在家能帮助其子女完成学业并能参与学校的决策, 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情感生活和学业成长的活动中并制定政策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与家长的合作关系, 以满足不同家庭和家长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国家要依法加大对家长委员会自治能力的培育力度。相对学校的专业性而言, 家长在教育专业方面始终处于弱势。同时, 家长群体素质参差不齐, 家长参政议政能力有限, 因此, 当前家长委员会很少能解决家长们的实际困难。学校应去除“强势”意识, 认识到家长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尊重其权利, 为其参事议事广开渠道。学校也要对家长委员会进行扶持和引导, 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是首要任务。还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相关教材, 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 内容可以包括家长委员会工作运作的理论基础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意义、内容、方式、方法、策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使家长能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 从而促使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走上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 以民主协商的治理范式规范家长委员会的运作

改变“三不知家长委员会” 篇8

这一幕并不是学生“追星”,而是我班的家长委员会组织的激励教育报告会刚刚结束,同学们纷纷要求与报告人签名、合影。

一年来,家长委员会开展“激励教育进课堂”活动,已经组织了20多场报告会,每场报告会一个主题。

同样的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和两年前相比,“判若两人”。

那时候,家长对家长委员会知之甚少,不知道为什么要成立家长委员会,不知道家长委员会应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是“三不知”家长委员会。两年来,我引导“三不知”家长委员会从不知到知,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长委员会。

首先,引导家长明白“为什么要成立家长委员会”。为什么要成立家长委员会?道理非常简单,但有的家长不清楚,也有的家长不理解、不支持。我用具体的案例引导家长认识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和价值,促使家长达成共识——管理班级不只是学校的事、班主任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如果家长委员会能创新工作,也大有可为。我还邀请其他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来到我班,现身说法,激发家长投身家长委员会建设的热情。

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便趁热打铁,分组推荐,产生了我班第一届家长委员会,主任一人,副主任、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各两人。

其次,引导家长了解“怎么做”。我精选了兄弟学校家长委员会开展活动的视频,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观看,引导他们了解家长委员会应该怎么做,比如参加班级的文体、采摘、感恩、捐赠、植树等活动,协助班主任制定班规、管理班级、组织大型活动等。

当家长知道怎么做后,我结合班级的实际需要,对家长委员会提出建议和要求,如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分工、各岗位的职责、需要安排哪些活动、各项活动怎样组织等。“激励教育进课堂”活动就是结合学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建议家长委员会组织的。激励教育报告会上,有的家长讲自己的创业经历,有的家长讲自己的工作环境,有的家长讲自己的失败故事。家长委员会主任是一所高中的班主任,他把他过去的学生请回来,讲求学经历、求职经历。

最后,引导家长“乐意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家长成为“乐之者”。在引导家长委员会“乐之”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三二一策略”。

赋予三项权利,即听证权、否决权和监督权。听证权指班级的重大决定,必须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听证,充分尊重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否决权指家长委员会对班级不合理的规定,有权否决;一旦否决,班主任的工作方案必须重新调整。监督权指家长委员会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有检查、督促、评价、指导的权利。

搭建两个平台,即班级博客和家长QQ群。班级博客主要发布班级的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等相关信息,以及发布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人获得的荣誉及奖励等充满正能量的消息。QQ群则是家长对班级管理的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召开网络会议、师生就热点问题进行交流的平台。

设立一项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在评选“优秀家长”和“优秀家庭”时给予优先考虑;被评为优秀家长或优秀家庭后,他们的孩子也会得到相应的考核加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积极献言献策,使我班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尤其是“激励教育进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家长委员会成员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次调研,广泛搜集身边的激励素材,使这一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激励价值。

上一篇:二上看图写话计划下一篇:单位环境卫生整改措施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