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推荐7篇)
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不论是对小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来说,还是对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都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体育教师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对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的理解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在学校积极大胆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穿新鞋,走老路”做法对体育课程改革非常不利。如何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根据近几年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会课程标准是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的前提
新课程不在有大纲,取而代之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就是学习领域的划分,学习水平的划分,由目标统领教学内容。
在水平一(低段)的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里有七个领域目标,九个水平目标,二十六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充分理解小学低段要达成的体育学习目标之后,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器材、设备、场地)选择恰当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而教材的内容熟悉程度正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科学的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学期进度计划,是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的基础
学年工作计划是全年体育教学工作一个总的安排,在制定该计划的同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学校的器材、场地等实际问题,提出教学计划的设想以及采取的积极措施。
科学的制定出全年计划,既能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又能使所选教材内容在有限的器材、有限的场地上合理的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也给制定学期进度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期进度计划则是在全年工作计划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器材、场地、气候、测试、学校运动会、外出比赛等)将所选教材内容科学的分布在两个学期,同时给编写课时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精心编写课时教学计划是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的必要条件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首先是提前按质按量的编写好教案,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的提出教学目标、合理的搭配教材。
2.选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小学低段学生心理特点是对学习的形式非常感兴趣,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该年龄段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来教学,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起来更加主动、积极参与。但是,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3.采用形式多样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有意识地参加集体生活、好动、爱表现自己是小学生的又一个心理特点,根据小学生这些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将教材改变成游戏的形式,既能达成学习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4.选择教学内容,可视其教学目标,将内容适当的进行改编,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例如:很多学校场地窄,在达成有氧耐力目标时,不一定完全采用中长跑作为教学内容,也可用5——7分钟的带球折回跑、定时跳短绳、游泳等内容代替。枯燥无味的内容只能让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5.制定课时计划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出现不安全的事故发生。
四、充分运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是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的有力保障。
1.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意注意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记忆形式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 外界干扰,教师语言要少而精、生动形象.应通俗易懂。切记:将课堂变成教师表演的舞台
2.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表扬、批评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良好的道德品质。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小干部的能力。
五、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的重要环节
1.教师在课前换好运动服,穿好运动鞋,带上口哨等必备的东西。
2.在上课前应精心设计和布置好场地,例如:划好跑道、游戏场地等。
3.准备好所需器材,例如:录音机、磁带、接力棒、垫子、足球、篮球等,这些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看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在教学中驾驭教材的能力是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的关键
1.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进展,应随机应变、灵活掌握教学时间,不能一成不变按照教案计划进行。
2.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的方法、手段也应因人而宜,不能采用千人一面的教育手段。
3.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对后进生和调皮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就等于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做学生的朋友,为学生服务,形成亲切的语言风格。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乐于学习。
5.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6.淡化“竞技教学”模式,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杜绝“放羊式”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运动员,因此采用竞技化的教学方式只能挫伤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和自主式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与“放羊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要混为一谈。
心理学告诉我们,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没有动机, 学习就没有了动力, 因此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激起学生学习体育的欲望。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体育欲望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种欲望有时可能就处于蛰伏状态, 欲望毕竟是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 会通过人的基本活动形式, 如跑、跳、爬等不同自然动作表现出来。就目前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下, 要想在规定的课时计划中, 学校体育的有限的课时安排中掌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心有余, 而力不足”之感, 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常发育阶段活动量的需求,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因地、因人而宜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并加以有效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的终身的欲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出门坐车、电脑的普及, 学业负担的不断加重,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有限, 欲望受到压抑, 这就必须让各级教育部门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
2 了解学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体育欲望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休戚相关的,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力求通过体育教学来发展学生的身心, 按运动文化特有的内涵来进行技能教学, 以运动技能为主线来设计教学, 有出色的课堂教学, 高水平地熟练地传授每节课, 就能促使学生能让课堂效应溶解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能让学生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就能弥补课堂练习时间上的不足, 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环节。
3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的普遍规律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除有共性外, 根本区别是学生还要身体直接的参与, 在传授运动技术教学, 就有别于文化学科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体显在以下几方面。
3.1 练习规律
实践证明当某种情景 (刺激) 中作出的努力 (反应) 会与这种情景建立联系, 练习愈多, 这种联系就愈紧密, 练习规律显然适合于体育教育中的技能教学, 只有当学生认知运动项目是有趣的, 就能够满足他们参加练习的欲望。因此体育教师尽量提供完好的动作示范, 只有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改进动作, 就会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同时要用清晰、明了的动作口令讲解练习步骤, 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不断地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练习, 技能的改进就有了保证, 技能的改进又会使学生产生新的满足感。
3.2 效果规律
所谓效果规律当学生经过努力学会某种运动技能时, 就会产生满足、欣慰感, 情景 (刺激) 中作出的努力 (反应) 之间的联系就会加强。在工作中常遇到不爱体育的学生或者就对某个教材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 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 自己不学习还要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对这种常见问题, 高水平的教师就会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对症下药等多种手段, 会让这些学生能在课堂上重复练习枯燥的动作 (如某些田径项目) 这就显示效果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3.3 准备规律
简言之, 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只有掌握施教对象的身、心特征, 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才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完成课时计划。
4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步骤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智力行为的一种形式, 而学习是内部力量的刺激, 学习以直觉思维为基础。在教学中就要摆正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实施多年课程标准中体会到,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 开启学生智力充分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1) 在课堂上要就需要创造一种不使人感到拘束的宽松气氛。在教学中尽量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
(2) 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尝试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提供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所提的问题能激励学生去探索它的实质。
(3) 认真对待学生的自己我展示, 启发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习惯, 同时认识到学习态度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何教比教什么更要。
5 对不同授课群体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当向学生传授一项体育技能时, 由于学生身心的差异, 掌握技能的快慢和熟练程度不一。在此情况下如果强迫差生去重复练习, 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这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适时的教学时刻”取决学生对所学技能的认知和兴趣。
(1)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能将这种积极的情绪迁移到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一项新技能, 由于学生的先决能力差异, 学会的快慢、掌握熟练程度的也有差异, 教师就没必要要求学生进行额外的练习去保持学会的技能, 但要进行有间隔的周期性的复习。认识到教学并非主要是传授某些需要记住和保持的东西, 教学应该能刺激学生运用自己的固有能力, 去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学习新技能, 达到举一反三作用。
(2) 中考游泳在我市已试行了数年, 每年暑假有很多初中生都会积极投身到学习游泳项目中 (大部分学生之前从未下过水) , 在教练的指导下, 在有限的时间中, 就能掌握达到中考游泳满分要求的一种泳姿, 这就是“适时的教学时刻”也验证了学生的发展运动技能是有阶段性的, 如果过早地开展学生没有认知的教学, 必将是徒劳无功的, 而在适时的教学时间, 经过努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对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 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急于求成, 就欲速则不达, 例如学生没有双杠双臂屈身上的基础, 硬要学生去做双杠支撑摆动, 或较难些的动作, 不是没有教学效果就是容易造成学生的身心伤害事故。
6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尝试
如今新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 笔者认为不管选用何种授课方式、方法, 我们必须做到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授课方式、方法要有全面的认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看学生这节课能否在愉悦的心情中, 完成教学目标, 一定程度地掌握运动技能, 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 学习动机可能就不能发展, 因此要有效进行体育教学可作如下尝试。
(1) 教师要对所授体育技能的各个环节要作认真的分析, 把握重点、难点, 例如:蛙泳教学中重点是腿部动作, 而腿部动作的关键又是鞭状蹬腿夹水动作, 而腿部动作的技术要求是慢收快蹬, 翻脚充分, 鞭状蹬腿放松滑行。而难点的是手与腿的配合, 只有紧紧围绕重、难点的一条主线, 引导学生从容易动作学起, 逐步增加练习难度, 并与腿、手动作的要点进行连接分层递进的教学, 才能适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有效地逐步分层掌握动作重、难点来完善整个蛙泳动作的质量。
(2) 教师正确的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是必不少的, 做到用语言指导把各技术环节串联起来。必要时也可让学生出来做示范, 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加以讨论, 开启学生智慧, 从而加快运动技能的掌握。
(3) 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精讲多练, 在课时安排上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对所学技能加以重复、强化,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用适当的语言指导来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有效率。
7 结语
新课标为我们体育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 并对不同学习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新课标, 深入研究教材, 同时还要充分了解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知识面和相关的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有效教育。
(1) 利用多种教育方法让学生能自我调整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等来提高学习效率。
(2) 要了解学的兴趣爱好, 然后在制定计划和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要。
(3) 从行为学的观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因素来推进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希尧.体育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8) .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生;上体育课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20-01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各地、各校以及教师都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耕耘、去创造,以便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一、追求开放多样的教学内容
1、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30米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种姿势的起跑、抢物跑、折线跑、过障碍跑等,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让一个简单枯燥的训练项目,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易于接受,乐于参与。
2、做到教学内容游戏化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较难的技术,最好是设计成游戏式的训练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做到教学内容循环化
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十分枯燥乏味,极易引起小学生厌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通过实践,采用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每节课的切入点要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每节课渗透一点新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4、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许多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一次郊游,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过独木桥——两手侧平举,足尖跳;盘山道走——曲线行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玩耍中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活动,如,打沙包、跳皮筋、跳绳、踢键等。
二、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主题要多角度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堂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主题还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电影,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等等。
2、教师言行要有魅力
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一节课,学生就能判断这位教师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1、视觉的刺激
图片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多变的图片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场地安排画在纸上,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授课的意图。
2、多媒体的运用
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这个课件可以是有关技能学习的,或者是体育常识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育欣赏方面的,那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艺术造型、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言解说总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
3、听觉的变换
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有效调动学生的竞技状态。
此外,在场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开发设计,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心备课
在新课标中,淡化了对技术动作规范的要求,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上课可以轻松了。教材在淡化动作规范的同时,对教师对教学的全局掌控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重点由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转到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虽然学生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并不代表学生就会积极认真地进行练习。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何最多限度的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新课题。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调整练习方法,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比如在练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时候,改变以往两个人或者三个人面对面练习的习惯练习方法,在场地上画出一个目标,让学生把球传向目标点,看谁传得比较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是学生在练习的时候积极性明显有了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比较好。
二、改变思路,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张扬学生个性。传统体育教学中,要求的是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重点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我们都有在中学阶段学习推铅球,大学还是学推铅球,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学的尴尬记忆;也有体育课上,少数人在球场上飞奔,多数人却坐在边上当观众的场面。在新课程标准下,不会再存在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都是自己有兴趣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若有兴趣,学习过程中就会变得自觉而且有效率,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就比较容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三、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话,那么如果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学习成果的甘甜的话,那将会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树立终生体育观念有实质性的帮助。
四、评价系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评价,借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我们在评价的时候,由于学生个性特点不同,身体素质等状况更是大有区别,要做到灵活掌握评价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对于身体条件好,运动天赋好的学生,要从严一点要求,进行横向比较,让他知道自己和他人比较的优缺点;而对于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应该进行纵向比较,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我们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找到自己进步的动力。
五、课堂后进行总结和交流
这里我说的总结和交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和同事之间的总结和交流,请同事提提意见,说说看法,多一个人多个想法,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主体地位,自学能力
英语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最近, 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首先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英语,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一些陈旧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大胆扬弃, 要不断探索新的教法。我们以往的“教师为中心”, “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是越来越少了。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 很多的优秀教师已经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能够顺应课改的要求, 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加之作课教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他们做的每节课都有成功的一面, 同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随之而来的, 出现了另一面的情况:学生活动急剧增加, 甚至是变着法的增加, 而老师的讲却越来越少, 这是不是就以此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若是有这样的想法, 应该是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过程中的一个误区。
学习新大纲, 树立新理念之后, 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该被我们教师所摒弃。但是, 若该讲的也不讲, 或者不敢讲, 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 “以练代讲”, “以讨论代讲”。好象只要“讲”了就有“注入式”的嫌疑, 就意味着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展示现成的结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后, 学生既没有会学, 也没真正学会, 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
教师的讲与学生的活动这两者之间的比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其中的关键还是要用正确的教学观念来认识教师讲的问题。课堂上是不是讲, 讲得多一点或少一点, 并不一定是教师观念落后与先进的反映, 当然也不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水岭。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 我们要反对的、否定的是照本宣读的, 心中没有学生的讲。是把学生当作“容器”的讲, 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而只记住知识和结论的讲。另外还要看教师为什么而讲, 讲什么, 怎样讲。若班级学生基础整体较差, 教师讲的内容就应该适当变化, 多渗透一些复习的内容, 同时让学生多练习一下基础的知识。若班级整体基础较好, 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总结, 或者先自学, 那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也就必然多一些。
其次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英语学习能力.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 给学生创设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以往教师在过去“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下, 总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 喜欢把学生框在自己的主张、见解和意识之内。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没了个性, 没了主见, 没了兴趣, 没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没了创新意识, 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如果我们经常注意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力, 充分体现英语的交际能力, 不仅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 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 一些教师的课虽然教材不同, 学科不同, 但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却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这种方法:比如先让学生自读教材, 自学知识, 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疑问, 这样做也可以达到一堂课预期的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能否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呢?学生主体是有差异, 其教学效果就会有差别, 这个问题同样值得研究。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 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 二是学生的学法, 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认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 自学教材, 而忽视了教师的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导”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就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
新的教学观、学习观认为:教学是要传递的, 而且教师要作最必要的、最重要的传递。这种传递包括四个要素:信息、知识、价值和智慧。如果只传递信息和知识, 不能传递获得知识的方法, 就只能是教书匠。因此, 要做到这四点, 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去饶有兴趣地读书;必须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去发现、总结学习方法, 获得学习的价值;必须在读书过程中指导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 去创新, 使智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努力创造新的教育》, 北京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办公室。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材;感悟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抽象数学问题生活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生活入手,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一个苹果和学校发给每个学生的一包本子、一把小刀创设情境,直接引入:同学们,这是几个苹果?(一个)我现在要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怎么办?(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用刀切成两份,每人一份)那怎样切? 可以一边大,一边小么?【在此强调平均分成两份】 每人一份是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的苹果是一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如果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呢,那要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人又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个人分得一个苹果的几分之几?接着拿出一包本子问:这是几包本子?(一包也就是一个整体) 打开看看有多少本?(15本),也就是说把这包书平均分成了15份,那每份占这书的几分之几呢 ?接着说504班是几个班,有多少个同学?每人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几?像这样的一个、一些事物我们可以把它看着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和物, 由它们入手,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爬楼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密铺”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铺教室的地面、课桌的桌面、为家庭的客厅设计一个密铺图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男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他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他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他认识到他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他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了合理而充实的教学内容, 才能让课堂充实起来, 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 设计好了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手段。小学生好动, 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与评价原则, 但是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 也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 这对于体育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当然, 也给了老师创新的机遇。在教学内容设计时, 可以根据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要看学生, 不同年龄的学生, 不同地域的学生对体育的基础水平都不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体育基础和身体状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教学内容。彻底的摆脱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给他们不同的内容, 注意因材施教, 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而能力差的学生, 是可以降低学习难度, 让他们在自己民的努力下, 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项目的选择要掌握一点, 就是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 提高运动能力, 增强体质, 另外, 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 这样, 教与学就会相互结合, 有效的停止了体育教学的竞技化, 又防止了让学生只是在体育课上玩一玩。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达到一定的国家标准, 只是一味地让他们进行重复训练,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 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师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 这样, 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阻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不再强调以发展学生体能的死板教学, 而是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 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小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爬杆、小足球、武术、拔河、小篮球垫上技巧等。当然,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拉丁舞健美操等有趣的项目带入到课堂中来, 这样, 体育教学内容会变得十分丰富。
二、丰富场地器材以满足教学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 场地器材丰富, 就能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 如果体育课上没有体育器材, 可能让体育活动变得非常枯燥, 教学的趣味性大大降低, 不能进行正常的内容教学。所以, 体育教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保证有充足的体育器材, 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场地, 这些要求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所以, 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丰富场地器材, 给学生创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今, 很多的地区, 特别是贫困学校, 体育器材数量上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的学校条件虽然好, 但是场地器材都过于成人化、标准化, 也不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 学校在允许购置体育器材时, 要对学生的情况了解, 根据学校的需要购买器材, 而且要充分利于, 合理安排, 高质量的使用。如果在利用问题产生时要及时向学校汇报, 加以解决。这样, 不仅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内容, 而且, 也有利于安全, 保证了教学的环境良好, 保证了教学顺利进行。为了把这些硬件设施用好, 还可以对这些器材进行加工, 比如, 在体育器材上镌刻一些名言, 传递体育文化。在场地的周围摆放标语, 让学生进入体育场地就会产生一种想进行体育活动的冲动。场地的布置要合理, 有利于充分利于, 比如, 可以在篮球场地上划上排球场地, 可以依次进行两种活动。
三、在体育教学中注重道德培养
小学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点体育教学具有非常强的优势。由于体育学习是靠学生的身体参与, 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多, 易于学生之间的互动, 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在学生的参与学习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特点, 可以对他们行集体主义教育, 让他们在活动中遵守纪律, 大胆合作。当他们在体育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要他们有坚强的意志, 做事要机敏、勇敢, 用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学生的这些优良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更容易形成, 而且能很明显的展示出来让老师看到, 体育老师要利用体育学科的这一些特点, 对他们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提高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教育目标, 就涵盖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 国家十会重视体育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体育不但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 而且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高尚的思想品质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体育的身体参与性特点, 学生在室外运动时显得非常活泼, 这样的表现最能体现学生的本性, 也能了解学生的品质、思想等方面的表现。所以, 我们要在体育课上设计出活泼生动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尽情进行体育活动, 具有即时教育意义, 针对他们的即时表现,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对他们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在运动场上不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而且, 还能培养学生的服从指挥、顾全大局、团结合作、以礼待人等方面的好习惯, 这样, 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品质的人才。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06-16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06-28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论文10-20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09-23
体育与课程标准解读09-18
新课程标准下05-2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1年版)11-13
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09-11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