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授课计划表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时授课计划表(精选6篇)

课时授课计划表 篇1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购买不同物品的情景中,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的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及商店里物品的价格,并进行了换人民的游戏,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民币的一些简单计算。

二、模拟购物情景,学习新课。

1、 学习人民币的加法计算。

(1)、出示3种气球(圆形、葫芦形、心形),介绍形状及价格。

师提出要求,学生解决:我想买2个,你们说老师可以买哪2个?

(2)、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可能买哪2个气球,有几种买法?

反馈讨论结果:A、圆形、心形B、2个圆形C、圆形、葫芦形

D、2个葫芦形E、葫芦形、心形F、2个心形

(3)、进行人民币的简单加法计算。

让学生选其中一种买法计算总价,四人一小组比一比,谁算得快。集体订正。

(4)、比较哪种买法用钱多,哪种买法用钱少。

2、 完成第51页“做一做”。

3、 学习人民币的减法计算。

(1)、展示商品:乒乓球拍足球皮球小飞机机器人小熊

8元15元6元40元45元20元

(2)、学生用手中的模拟纸币购物。

师:10元钱去买一个气球,应找回多少钱?

如果手中有20元钱,要买一架在飞机还差多少钱?买一个机器人比飞机要贵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 完成第52页:“做一做”。

三、购物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带的玩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标上不同的价格进行购物活动。

1、 反馈活动情况。

四、总结:

第四--六课时单元检测与评讲

课时授课计划表 篇2

关键词:教师授课计划,网络化,编制与管理,教学管理

授课计划是教师在课前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的一份教学文件,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行动指南和参照标准,是教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既定目标的依据。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制与管理教师授课计划,既是提高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同时更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具体体现。

一、高职院校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流程是:教务部门统一制定授课计划编制模板 (Word或Excel模版) →教师按照模板编制授课计划→授课计划编制完成后打印3~4份上交→教研室、系部和教务部门审批→审批完成后返还教师用于教学以及系部存档管理。在授课计划审批过程中如出现编制不符合要求的,则退还给教师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完成。这种编制与管理的方法存在以下弊端:1.计划编制方面:当教师授课班级、层次较多时,需要的参考资料较多,编制计划复杂;2.计划审批方面:因纸质文稿层层送审,审批与反馈及时性差,审批过程也不能随时与教师交流与沟通;3.计划管理方面:因人才培养方案层次多、教学班级多、教师人数多,使得授课计划数目庞大,教学管理人员收缴、统计授课计划完成情况十分困难,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出错;4.计划使用方面:打印文稿只能保留在相关部门,后期教学质量检查、教学场所安排、领导抽查等极为不便。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时间过长、协调难度大、资源浪费、后期管理和共享使用困难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授课计划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并与当前教学管理追求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发展方向不符,因此,对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的方法进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院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方法的改进方案

为了解决多年来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我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开发了“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授课计划网络化编制与管理。

1.“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经过深入分析和广泛的征询意见, 初步确定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1) 教师可以在线轻松编写、修改和保存授课计划; (2) 教研室主任和教学主任可以按级在线审批授课计划; (3) 教学管理者可以跟踪管理授课计划编制、审批情况; (4) 能够灵活打印、快速归整授课计划; (5) 能够实现完整、准确数据共享; (6) 沟通交流方便,具有实用的在线帮助; (7) 系统安装简单, 使用安全稳定。

2.“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简介

为了便于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利用“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进行授课计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我们按照用户的性质分成四类:系部教师用户、系部教研室主任和教学主任用户、系部教学秘书用户、教务处和系统管理员用户,根据不同用户的职能和要求设计不同的程序模块。各类用户选择相应的类型进行注册后,即可登陆相应模块进行相应的操作。

各类用户的功能简介和操作界面:

(1) 系部教师用户:教师在编制计划界面选择任课班级和具体课程,参照给定教学任务书、班级课程表、班级教学进程表等信息,按照周次、星期、节次等逐一编写具体授课内容、选择教学场所等,操作界面如图1。

(2) 系部教研室主任和教学主任用户:可首先选择一定的排序方式显示待审批计划清单,然后按照审批标准逐一审批教师计划编写情况,操作界面如图2。

(3) 系部教学秘书用户:本部门教师个人密码、授课计划修改权限、授课计划电子文档等管理,操作界面如图3。

(4) 教务处和系统管理员用户:操作界面如图4,可进行数据初始化、设置学年学期,基本信息导入、授课计划全部数据归整处理、共享数据信息发布、用户管理、系统数据维护与备份等。

三、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网络化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 提高了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启用“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在任意地点、任一时间进行工作;除教材外,无需其他资料,可随时从系统内获得所需的如校历、教学大纲、班级课表等资料;可随时与在线编制授课计划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可随时了解本人授课计划的审批情况等。系部教研室主任和教学主任可随时审批教师已编制好的授课计划;可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可随时掌握本部门授课计划编制情况等。教学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工作进展程度适时调度工作进程;可随时打印所有教师授课计划等。这样,使得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摆脱了复杂、繁多、重复的劳动, 提高了工作效率, 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之中。

2. 规范了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如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文件一样,授课计划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文件,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系统可自动统计授课计划完成情况,并且可按教研室或教师统一导出数据保存电子教学档案,后期使用查询快速方便,为今后教学评估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强化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

“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数据共享平台,使得教务系统内各部门之间以及系统外的其他部门之间交流信息、相互了解、共同办公成为可能。如根据系统提供的授课计划数据,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可以全面掌握所有教师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能适时监控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大纲一致。教学资源保障部门可以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资源,保障各教学环节顺利实施。各系部可以开展教学过程管理,快速准确定位本系部教师的上课情况,教学检查方便等。如此,学院各部门横向交流畅通,管理与服务达到了有机结合。

4. 开创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新局面

“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系统”, 大量数据集中存储, 统一处理, 其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综合性为教学整体情况统计分析提供了方便, 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普通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课时分配、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量多少等分类统计, 可以使学校领导随时把握教学情况, 为科学、民主、定量决策提供依据, 提升了学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师授课计划编制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弥补了当前教务综合管理软件系统中的不足,大力推进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并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教学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蔡伯峰, 王书杰.基于Web的课程授课计划管理系统[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2]李安林, 张换平.授课计划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6, 9

课时授课计划表 篇3

笔者以为,身处新课程一线的教师,要将国家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并让前者引领后者,离不开基于课程标准的三项设计——模块学程纲要、专题计划(单元教案)、课时教案。继拙作《新课程教学:从制订“模块学程纲要”开始》后,就连接“模块学程纲要”与“课时教案”的桥梁——专题计划(单元教案/单元设计)作论述,以期为读者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一、专题计划:设计的必要性

1,从“单元”的性质看

根据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在《Curriculum inquiry》(课程探究)的五种课程理论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课程运作系统(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师一生运作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各地开发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属于“正式的课程”。单元(专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匠心”,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都有必要尊重“正式的课程”的组元方式。不同的单元组织方式,往往体现着教材编写者的不同学科思想和编辑理念。即使是变革所采用的教材架构,重建新的组元方式,可以超越“正式的课程”却无法回避“单元”自成为系统的性质。教学设计就不能无视“单元”(系统)的存在,不能从“模块学程纲要”直奔“课时教案”。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更是如此!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数学、政治等)比较,内在缺乏逻辑性。语文教材的最小单位是选文及相关学习资料,但其编写不是将几篇文章简单排列在一起,而是有结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依循,语文教材和教学都必将流于无序状态。语文教材组织单元的方式有多种,或按文体/流派组织单元,或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组织单元,或按能力(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组织单元,或按主题组织单元,每一种组织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无法回避语文学科和教材的“单元”存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就不能逃离“单元设计”,否则语文教学永远走不出“脚踩西瓜皮式”的孤立地教单篇课文的教学困境,也无助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等课程价值的实现。

3,从“苏教版”教材结构看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5套高中语文实验必修教材(苏教版、人教版、广人版、鲁人版、语文版),使用最多的是“人教版”和“苏教版”。“人教版”偏重于范文的语体和体裁形式,白话文和文言文分开单元编排,相同的文体编在一个单元,可称之为“文体单元”。“苏教版”以范文的主题内容为依据编排,只要主题内容大致相同,不论古今中外,也不论什么体裁,都可以编在一个单元中,可称之为“主题单元”,但编写者和使用者习惯称之为“专题”。

“苏教版”采用“选文及相关学习资料一学习板块一专题一模块”的结构方式,突出“整合”这一编写理念。实施这种“整合”的关键便是选文及学习资料的人文内涵。编者注重对文本及学习资料的人文性挖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类、归纳,最终以“专题”和“学习板块”的形式有机地呈现到教师和学生面前。

4,从基本的教学现象看

无需借助宏观教学理论的分析,乔治J.波斯纳《学程设计》说得好:“教学不是独立的、日复一日的活动或任务的集合。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的前一个晚上制订目标和设计活动。这样的教学过于简单化了。学生的学习不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如果我们的意图包括认知在内的话,这点就尤其重要。日常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做,但是这些日常方案必须来自于一个一般性的、基于对课程广泛综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教学策略。”这个“来自于一个一般性的、基于对课程广泛综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教学策略”,可以指“专题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文指出,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既然“目标”要经多重转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又何尝不需要多重体现,我们不仅需要“模块学程纲要”和“课时教案”,也需要连接两者的桥梁,即单元(专题)计划。

中学语文学科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二、专题计划:基本框架

解决了“为什么”要设计专题计划的问题,自然要追问“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经验或教科书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付诸实施。然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教学应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美国非营利性教育组织CLASS主席格兰特·威金斯博士提出的源于目标和评价的“反向设计”可以参考,引录如下:

1,确定所期望的结果(标准)。

学生应该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2,规定该结果的适当证据(评价)。

我们怎样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

我们应把什么作为表明学生理解力和熟练程度的证据?

3,详细规定有效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完成特定的任务,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有效知识”(事实、概念、原理)?

为了有效果表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有效技能”(步骤、策略、方法)?

4,设计有效的工作(活动和经验)的适当顺序。

什么样的“有效活动”可能发展学生实现目的的有效理解力和技能?

什么样的设计方法将使该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反映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设计怎样为学生提供机会,以便他们更深地探究、修正思想,使表现臻于完美?

5,详细规定所需要的教学和辅导。

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我需要传授或辅导什么?

为了确保最好的表现,需要收集或提供什么资料?

上述五个方面,相应于教学领域的五大问题:“为什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教/学什么”“怎么教/学”“需要什么条件”,为简明起见,我们归纳为“专题目标”“专题评价”“专题内容”“专题实施”“专题资源”,在“专题目标”前加上“引言”和“相关标准陈述”,就构成专题计划的基本框架。

(一)引言——专题简单的描述

也可以称之为导言、导论、导语,对专题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苏教版”中每个专题都有专题名称和导语。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名称,一眼便知这个专题

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话题展开。专题的命名很有讲究,纵观20个专题名称,大都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如“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此情可待成追忆”等等。在专题的前面,还有百字导语,用简练概括而又精彩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各专题的名称和导语可以作为“引言”的参考,但仅此还不够。我们以为,引言可以介绍专题的内涵、板块的构成、重要性何在、怎样依托于模块、与上下专题的关系(如果需要的话),字数在三五百字,让教师同行和学生能快速抓住专题的概貌。

(二)相关标准陈述——专题内容像现标准的表述

这里的标准指内容标准、表现标准,标准要解决“为什么教/学”的问题,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专题信息之间寻找依据。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必须解读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一方面,专题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都要依托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要保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必须在专题目标之前明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陈述相关标准,为教师同行观摩和学生执行提供“最高指示”,也为检验专题计划品质好坏提供依据。

标准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然而在语文学科很难。《语文课程标准》只有理念标准、目标标准,没有清晰具体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其内容标准是通过语文目标领域直接表达,必修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领域表达,选修则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领域表达。

当然“难”不意味着放弃,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选择与年段基准、专题文选、编者意图相关的条文尽可能明确地陈述。

(三)专题目标——专题的任务,结果/表现

专题目标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问题,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目标。何谓“预期的学习结果”?波斯纳解释为“就是对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所进行的一种陈述。它可以是一种关于事实、观点、原则、能力、技能、技巧、价值观或情感的陈述”。如何确定专题目标?确定目标,就是明确学生应该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好的专题目标必须具体到陈述可以观察的行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因为强调行为,我们把满足这一要求的具体目标称为行为目标(或表现目标)。行为目标应是可以被观察的,但鉴于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某些内隐的目标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能被直接观察。即使如此,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因此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而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这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难点。

(四)专题评价——任务,结果/表现的证据和评分

专题评价解决“教/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当确定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后,就应该思考评价问题。传统的考试是一种评价,然而“学会掌握某种东西需要接受和利用反馈,只是在讲授教学内容后举行一次单元测试或期终考试,是不可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表现的。因此,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借助评估设计指导教学,如能够指导课的内容设计,指导课的计划和节奏,指导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

如何评价?格兰特·威金斯主张教育性评价,即提供给学生真实性任务(有价值的成人工作),提供有意义的、有用的、及时连续的反馈推进学习,即“表现—反馈—修改—表现”,智力可以通过口头、书面和展示等表现。波斯纳则提出真实性评价的三种基本方式:纸笔形式、演示、档案袋。其演示可以围绕多种媒体来表现,包括口头呈示(如演说和辩论)、表演艺术、多媒体呈示、示范等。这些理论,对语文的专题评价设计颇有价值,我们可以设计专题的任务/作业(如朗诵比赛、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等),制订评分标准,很符合语文实践性特点。

在成文的专题计划中,“评价反馈”应列具哪些内容?参照多家说法,我们以为作为专题评价的设计,包括:(1)评价什么(证明学生达到标准的途径);(2)收集哪些证据(表现/任务/作品/作业);(3)怎么评价(评价准则/评价标准解分规则);(4)预设的修正措施(即预想对学生的表现证据作出评估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若干补充措施)。

(五)专题内容——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专题内容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有了目标与评价,就要设计课程以支持所有的学生做出出色的表现(助学生成功),因此,理想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怎样选择和组织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表现突出”。对于语文学科,我们要从教材角度思考。作为语文必修模块的专题教学,是有教材资源的。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是“教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用教材教”。怎样才能正确定位于“用教材教”呢?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达成上述目标与评价,如何处理教材的内容?还需要哪些可利用的资源?

前一问解决“用教材”问题,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即增(新加内容,如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删(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等五种组织策略。后一问解决资源的延伸和拓展(本模板在“专题资源”项目中体现)。这样的操作,是很合适于语文教学的专题设计的。

语文专题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最大的方法是“整合”。苏教版本身已突出“整合”这一编写理念,但还需要教师运用难易,主次整合、求同/求异整合、活动/问题/学法整合等多种整合手段,对教材做二次开发。如此,通过标准、教材、评价、资源等的勾连,“专题内容”就不再是教材目录的简单呈现。

(六)专题实施——教学活动/策略,时序

学习犹如旅行,学生在进行旅行,教师则充当旅行的向导,教育目的和预期学习结果就是目的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就相当于确定出具体的交通方式和日程,准备解决旅途问题的“锦囊妙计”。“专题实施”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教/学”和“按什么顺序教/学”等问题。

如同“专题内容”的设计,“专题实施”也需要勾连目标与评价来思考;围绕目标与评价,思考怎样组织适当的教学和活动、必要的方法和策略、单元学习的时序等,使“专题实施”成为课时教案的总规划(总目),发挥模块学程纲要和课时教案之间的桥梁作用。要注意苏教版各专题不同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特点,特别不要把“问题探讨”“活动体验”都设计成为文本研习,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空间。

从文本操作角度看,可以包括:(1)有哪些有效活动/训练(书面/口头/展示、课内,课外、个人/小组);(2)有哪些方法和策略(怎样的设计使活动更

有效更有趣);(3)提供怎样的机会,情境/氛围;(4)每课时安排的任务(课时教案的总目)。

(七)专题资源——教师,学生可用资源

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教材、语文读本都是学生手头现有的资源。在有限的师一生互动课堂时间内,语文不可能实现语文素养的最终提高。因此,如何用好教材资源?如何做好语文读本?如何做好名著导读?如何实现“精读于课内,略读于课外”?如何将课内外的读写听说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此等等,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基于专题,拟列与专题相关的教师可用的资源、学生可用的资源、网上资源,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以上框架内七个元素,也可以整合体现,如“专题目标”与“专题评价”整合为“专题目标与评价”,“专题内容”与“专题实施”整合为“专题内容与实施”,甚至可以将专题计划用表格式呈现。下面的案例未采用整合,以便读者理解专题计划的基本框架。

三、一个案例:“和平的祈祷”专题计划

引言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围绕“战争与和平”主题,借助两篇小说、一组日记、两组图片等学习材料,告诉我们要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综合三种学习方式,这在苏教版必修20个专题中是唯一的。第一板块“遭遇战争”,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做文本研习;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选读《安妮日记》9则,用问题探讨;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两组6张图片,开展活动体验。

本专题学习材料丰富,呈现方式多样,人文内涵突出,表达的“珍爱和平环境”主题,与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珍视历史)、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欣赏文学作品)共铸“大爱”的主题。

相关标准陈述

《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相接近的表述: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最相接近的表述: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11,……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最相接近的表述:

3,……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9,……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专题目标

1,阅读作品,认识作品中的“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2,将作品阅读的成果外化,根据要求写作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墓志铭,总字数不超过1000字。

3,选择朗读精彩段落,摘出重要字词并注音,搜集作者、现代小说常用手法做交流。

4,选择一幅图片写20字以内的说明和800字左右的故事,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

专题评价

1,评价项目:独立阅读/小组讨论的表现,作品完成的质量。

2,证据内容:(1)教师的课堂观察、学习小组长的反应;(2)作品包括故事概要从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3)用以体现基础知识积累的“语文园地”(语文基础专用本)。

3,评价准则:表现欠缺点名的,扣减1分/次;每件书面作品按时参与小组交流2分,推荐全班交流的加1分;“语文园地”按其日常标准执行。

4,修正措施:在学习期内及时修订,有困难的小组帮助、教师辅导。

专题内容

贯穿专题的学习内容

1,认识“索科洛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我”、安妮和图片中的“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2,摘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做好注音,搜集有关作者、现代小说常用的手法(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反讽等)的资料,写在“语文园地”上,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板块:文本研习

1,单篇研习,独立、快速阅读后,写150字左右的故事概要从物描述。

2,整体研习,个人评点/小组交流,写200字的颁奖词,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身份。

第二板块:问题探讨

1,课前阅读9则安妮日记,为每则日记写一句话(20字内)的内容提要,课堂抽查。

2,围绕“让我敬佩的安妮”“战争的罪过”等问题,小组讨论并形成总结在班级交流。

3,参考“名人墓志铭”撰写安妮或自己的墓志铭,班级交流欣赏或课外评选。

第三板块:活动体验

1,就读图感受、图片评论、取材和画面艺术等小组讨论;

2,选择一幅图片,写150字左右的解说词,并加一个小标题。

积累与应用:朗读品味,图片展览

1,选择朗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安妮日记(节选)》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段落;

2,每人搜集1张“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并做20字以内的说明,小组选择推荐2张图片由活动策划组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

3,选择教科书或图片展中一幅图片,展开合理想像,自选叙述角度,写一个800字左右的故事,在小组内分享,然后每个小组选出最佳作品1件,交由活动策划组纳入图片展;

4,教科书其他活动:(1)搜集数据并报告、战乱灾荒大事记、仿诗加节等3题删除;(2)读图感受与第三板块整合。

专题实施

教师要提供的有关帮助

1,文体知识:小说、现代小说的常用手法;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等文体写作范本。

2,初读问题导引:如《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索科洛夫”有什么样的遭遇?他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从其平静的语气和质朴的语言中,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3,精读评点指导:如整体研习两篇小说时,个人开放式评点有困难的,教师提示叙述角度、叙述语言、悬念运用、环境描写、精彩细节、主题深刻性、巧妙构思等。

4,平台搭建:个人阅读和撰写、小组交流、班级分享。

教学时序:六课时

第一课时:《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初读

第二课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初读

第三课时:《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比研读

第四课时:《安妮日记(节选)》的问题探讨

第五课时:图片两组的活动体验

第六课时:积累与应用

专题资源

1,辅助学习资料:(1)有关作者、现代小说的常用手法等;(2)“二战”人口损失情况;(3)李德藻《纳粹为什么疯狂迫害犹太人》;(4)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等写作范本。

初三授课计划 篇4

周次

日期

教学进度

9.1—9.4

第一单元 课题1.9.7—9.11

第一单元 课题 2.3

9.14—9.18

第一单元 课题3第一单元复习、单元测试

9.21—9.25

第二单元 课题 1.2

9.28—9.30

第二单元 课题3第二单元复习、单元测试

国 庆 节 放 假

10.8—10.9

第三单元课题 1.2.3.10.12—10.16

第三单元课题4复习、单元测试

10.19—10.23

期中迎考复习期中考试

10.26—10.30

第四单元课题.2

11.2 —11.6

第四单元课题.4

11.9—11.13

第四单元课题 复习、单元测试

11.16--11.20

第五单元课题.2

11.23—11.27

第五单元课题复习、单元测试

11.30—12.4

第六单元课题.2

12.7—12.11

第六单元课题

3复习、单元测试

12.14—12.18

第七单元课题.2

12.21—12.25

第七单元课题 3复习、单元测试

12.28—1.3

实践授课计划(本科) 篇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实践性教学授课计划(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实践教学课时: 36学时

3.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考试课)

4.授课对象:2007级各专业本科学生

二、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

1、课堂实践教学:12学时。

(1)课堂讨论: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怎样认识目前的贫富差距

(2)观看视频:观看《复兴之路》

(3)学生演讲:我看改革开放30年

(4)写小论文:我心目中的邓小平

2、学生社团、党团活动:6学时。

(1)指导学生社团,提供必要帮助。

(2)给学生讲党课

3、社会实践活动:10学时。

(1)社会调查: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2)志愿者服务

(3)“三下乡”

(4)参观

4、学生生活实践:8学时。

(1)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

(2)推荐适合学生的思想政治读物

国际商务授课计划 篇6

第一学期周课时 27 节

哲学基础知识3课时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4课时语文4课时数学4课时外语6课时体育与健康2课时国际贸易基础知识2课时电子商务模拟运作2课时 第二学期周课时26节

法律基础知识2课时语文4课时数学4课时外语8课时体育与健康2课时进出口贸易实务6课时

第三学期周课时28节

语文4课时数学4课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6课时体育与健康2课时 专业英语基础8课时外贸单证实务4课时 第四学期周课时26节

上一篇:商品大数据分析系统下一篇:我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