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一局面的根本原因除了职务犯罪产生具有复杂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存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着不少难题,从而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当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不力,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认识不足。当前,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包括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理解经济建设、稳定大局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重经济建设,忽视思想建设,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没有充分的认识,预防职务犯罪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所以没有必要搞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甚至一些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人员也把该项工作看作可有可无,日常工作做做秀,走走过场。一些领导同志总认为只有办案才是硬道理,预防工作是软指标,只要临时突击,即可解决问题。

2、预防机构的设置不合理,预防措施不完善。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需要社会、公民、各单位、各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形成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但目前,只有检察机关设立了预防机构,而其他部门,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内没有设置这样的机构,对预防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就目前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尚没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参与,搞好预防工作就等于空话。而当前检察机关的预防措施仅限于开座谈会、举办法制讲座、发送检察建议等几种有限的形式,也不具备约束性。有时工作做了,措施也采取了不少,但收获甚微。如我们发的检察建议,人家采纳没采纳,如果不被采纳,我们有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

3、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滞后,预防有关书籍、资料、人才缺乏。目前在我国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当中均难以找到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规定或措施,只有高检院《关于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意见》。所以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几乎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关于预防犯罪的书籍、资料和专业人才更是匮乏。各类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中,关于办案和打击犯罪方面的内容较多,而关于预防方面的资料少。另一方面,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门科学,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有一定业务知识的专业人员。而现实情况是,很少有同志有意到预防部门工作,我们预防部门现有的干警也都是从办案中抽出来的,只有办案经验,而没有预防的实践,预防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新事物,所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4、预防工作缺乏指导,群众基础不扎实。日常工作中各级都在讲要重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但在平时的工作中却缺乏指导帮助和检查督促。基层院各自为战,互不往来,经验得不到推广和学习,教训也不能得到及时总结和交流,形成预防工作的无序状态。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工作虽然单位也在搞,也在宣传,但预防工作的知名度还很低,很少有群众知道预防工作的重要作用。现在甚至造成一种误区,因为只有检察机关设立了职务犯罪预防机构,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好像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只是检察机关的事。

5、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效性不强,缺少相关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目前,检察机关普遍存在预防宣传大于实效的现象,许多基层单位都是从宣传目的出发,为了宣传而搞预防。制定措施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无法达到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效果,实际工作中预防工作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侧重于某些案发率较高的系统和部门,这也就会出现目前“预防跟着犯罪走”的怪现象。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靠当地党政部门和重点行业领域主管机关的重视与支持,各单位的协调与配合来开展工作。在具体的预防措施、检察建议的落实上则往往受到很大的制约,对重点行业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近几年反贪办案工作中所发出的《检察建议书》的反馈率甚至不到一半,可见当前职务犯罪预防的社会支持率和社会效率如何。

二、对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打击力度,以打促防,形成威慑效应,实现标本兼治。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的蔓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从加大查处职务犯罪的力度做起,通过查处打击职务犯罪,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实现治标的目标。在当前社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打击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是实现职务犯罪预防的最好策略。

1、打击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一定的打击力度,产生震慑效应,才能为检察机关的预防

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实现以打促防,带动预防措施的落实,增强预防的力度和效果。

2、预防必须结合办案、结合检察职能来开展,这是检察机关区别于其他部门的优势和特色所在。结合办案,深入分析发案原因、手段、环节和变化趋势,这样预防措施、对策才有针对性,才能提高预防工作水平和效果,实现以防固打。

3、预防对策有利于案件的揭露和查处

4、打击和

预防是检察机关贯彻中央关于反腐败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检察机关实现检察职能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在整体策略上加大治本力度,重在预防,在具体运作上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只打不防,则打之不尽,只防不打,则防不胜防。只有做到打防并举,才能实现既惩治于既然,又防患于未然。

(二)、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法律宣传和咨询,促进大社会预防格局的形成。增强预防对策落实的社会基础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大要案成果展览、开辟专栏、拍摄专题片等,结合检务公开、举报宣传、接待来信来防,通过法制教育、编辑法律丛书、上法制课、以案释法、网上宣传等形式,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舆论氛围,使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社会基础性预防网络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预防对策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前瞻性。调查研究是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是预防对策产生的基础。要解决好预防对策的问题,首先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科学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措施。

1、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务犯罪发生原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准确揭示产生职务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和条件,提高对职务犯罪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和及时发现、预防职务犯罪的预警能力,以达到提高预防对策的针对性、及时性。

2、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政策研究,为预防工作的实施与落实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立法的调研和重大政策的论证,通过分析可能产生职务犯罪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提出完善立法和落实配套措施的建议,推进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化进程。

3、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研究,提高预防对策的适用性和前瞻性。把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研究纳入检察理论研究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理论体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纳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加强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预防工作信息库。广泛收集和利用与预防、揭露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资料,对典型案例和特定事项实行分类建档管理,实现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根据检察系统内部以及有关系统、领域、部门和单位对预防工作的实际需求,运用信息分析系统和科学管理手段,深入进行预防对策和前瞻性的研究,积极提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管理监督制度等防范和遏制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配合有关系统、部门和单位科学规划预防方案,制定预防措施,推广预防经验。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2000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厅, 预防机构开始独立于反贪部门, 探索独立发展的新方向。之后, 全国各省市检察机关纷纷成立专门的预防部门, 积极探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 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 如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预警预测机制、社会化预防工作机制、个案预防工作机制、行业或系统预防工作机制等等。从实践来看, 虽然这些机制的提出或建立及运行对推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还不甚理想, 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各地预防工作做法不统一, 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工作方法、程序不系统、不规范;预防工作比较务虚, 常常浮于表面难以落到实处;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 难以形成预防合力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预防工作的良好运行, 影响了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 预防立法不规范影响长效机制的建立

目前,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仍面临着立法不规范、法律依据不足的尴尬境遇。例如对检察机关预防任务的规定, 仅规定了其具有开展预防调查、案例分析、警示教育、提出检察建议等工作内容和职责, 既没有就开展这些工作的途径和程序予以细化, 也没有对未履行职责行为的处罚措施予以规定, 影响了预防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此例可以看出, 虽然指导预防工作的依据性文件众多, 但由于缺乏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立法, 没有形成位阶明晰的法律体系, 依据的统一性、条理性不强, 约束性和有效性不足, 导致预防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不固定、不稳定、不持续, 仍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二) 检察系统内部缺乏协作, 一体化预防工作模式尚未建立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 需要各级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多个内设部门的协同配合。但实践中, 协同效果并不理想。

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的建议

为适应反腐倡廉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检察机关要切实立足检察职能, 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定位, 创新工作理念, 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 理顺各类关系, 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预防工作水平, 以促进惩防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一) 进一步完善和构建“预防一体化”工作模式

为科学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 搭建合作平台,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预防效果, 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构建“统一指挥, 纵横联动, 上下一体, 成果共享”的“预防一体化”工作模式, 即检察机关专门预防与社会预防之间、检察机关上下级、平级预防部门之间以及同一检察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发挥各自优势, 进行资源整合, 共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机制。其核心要义就是整合预防条线人才资源、拓展外部工作资源, 上下一体、内外协同, 形成合力, 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 集中力量干实事、出精品。

(二) 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机制

从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形势出发, 借鉴全国各省市的有益经验, 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区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一是各级检察机关要推动成立区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工作格局;检察院主动承担起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和具体办事机构的作用, 深入研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大问题, 提请党委、政府作为决策参考;二是健全机制, 形成规范化的职务犯罪预防网络体系。要对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的机构设置、成员组成、工作形式、工作职责、考核方式、经费来源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组织机构保证;三是依托机制, 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要在党委的领导下, 通过信息共享、联席会议、预防调查、廉政教育等工作制度, 深化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四是在建立机构、完善机制的基础上, 完善立法, 适时推动人大制定关于预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增强预防工作的权威性, 为预防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法治环境。

(三) 深入推进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建设, 完善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工作平台, 主动围绕区域中心工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提高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一是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和区域重点工作, 在联席会议工作框架下, 进一步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协作, 丰富并改进预防工作方法, 注重对典型工作经验的提炼与总结, 形成“示范效应”,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二是围绕职务犯罪预防重点工作任务, 结合相关系统、领域的预防需求, 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协作机制, 在信息交流、定期情况通报、调查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地合作;三是完善预测预警网络化制度。借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 整合预测预警信息员队伍, 通过信息报送和联系走访, 收集各相关领域与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 组织信息员定期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 实现预测预警网络化工作格局。

(四) 进一步深化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机制

1.健全检察机关内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整合全院职务犯罪预防力量, 提升预防工作能力, 建议各级检察机关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将相关业务部门纳入全院预防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各自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责, 密切与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和联系;二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全面负责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并负责定期工作报告制度的落实;三是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预防处对各部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形成配套的奖惩机制。

2.深化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一是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 把预防职务犯罪与查办职务犯罪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进一步整合检察机关内部资源, 建立案例数据库, 形成反贪、反渎、预防、监所、公诉、侦监等部门协调配合, 案例资源共享、研究优势互补的预防工作机制, 以确保预防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职务犯罪案件信息, 深入研究案件特点和发案趋势, 提高预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深化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落实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 明确反贪、反渎等自侦部门注重查办案件, 预防部门注重从源头上治理的职能分工,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预防介入制度, 切实解决好信息共享、同步预防等关键点, 有效解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侦查工作相脱节、办案信息不畅通、预防对策缺乏针对性等实际问题, 形成侦查与预防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 进一步增强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整体效能和综合效果;四是强化检察机关各级预防部门间的协同配合, 设置统一、科学的预防考核指标, 明确开展预防调查、案例分析、检察宣传、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各项预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程序, 使预防职能、职责固定化、常态化, 在固定内容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预防工作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各级院预防工作力量, 形成预防合力。

摘要:本文从立法层面、内外机制运行的实际操作层面系统分析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总结出北京市检察机关预防工作机制的现状及在运行中取得的成效,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一指挥, 纵横联动, 上下一体, 成果共享”一体化工作模式的设想及在此模式框架下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检察机关,犯罪预防,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保京等.检察机关参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初探[J].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 2014 (03) .

[2]戴杰等.如何把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服务保障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J].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 2014 (03) .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一、目前视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步“两录”工作方面

随着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庭审控辩对抗将愈加平等和激烈,证人当庭翻证时有发生。为了应对这一状况,侦查活动中对关键证人进行同步“两录”将会是一个有力的措施。但是证人不同于被限制部分自由的嫌疑人,有选择询问地点的权利,所以询问地点不确定。而且对于某个证人证言是否需要进行“两录”,还需要侦查人员的主观判断。在目前案多人少的状况下,显然不能每次取证都要求技术人员带设备随行。

(二)对搜查、扣押活动的技术支持方面

近年来,因为搜查、扣押措施导致的被搜查人与办案人员的纠纷屡见不鲜,有些案件由于年代久远,原始扣押手续不健全,无法说明扣押物品去向,被搜查人主张返还,到最后甚至形成了涉检信访案件。目前检察实务中一直开展的对搜查、扣押摄像工作,由于没有制度基础,是否进行取决于案件承办人员的要求,能否进行受制于技术人员是否有空,所以随意性很大。即使开展了这项工作,一般也只对搜查到的疑似涉案物品进行拍照,并不全面直观地反映搜查全过程。

(三)影像资料的保存管理方面

自“两录”工作推行以来,全国已经出现多起律师要求调阅影像资料的案例。由于法律对录音录像资料的证据属性并未确定,所以不同的检察机关对于此类要求有不同的解释和应对。笔者认为,如果把“两录”资料解释成证据,资料原件就要和其他案卷材料一样长期归档保存。目前“两录”的普遍做法是同时刻录两份光盘,一份随案卷走,一份技术部门存档。但哪怕是严格按照光盘保存标准进行保存,一般3~5年就会出现读碟能力显著下降,甚至可能有的光盘不到一年就成了“花”盘。当案件上诉程序、再审程序要求使用时,光盘由于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已难有效播放。如果作为档案保存,最后都将变成废盘,便失去保存的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突破审录分离制度设定

审录分离制度的监督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效果甚微,虽然侦查部门不至于刑讯逼供、违法办案,但是普遍存在审后再录、选择性录制的现象,技术人员并不参与全程讯问,因此,是否需要“两录”,完全取决于侦查部门的要求,监督无从谈起。其实无论制度如何规定,无论人员如何配备,“两录”的最终落实仍需要靠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审录分离制度,要将同步“两录”的权责直接赋予侦查人员,将技术人员从简单的“开关师傅”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设备维护、数据管理的工作。

(二)更加符合实际的“两录”设备

虽然检察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对“两录”的制度设置走在了公安机关前面,但是装备建设远跟不上制度创新的步伐。

目前公安机关使用的执法记录仪,大部分集数码摄像、数码照相、对讲送话器功能于一身,能够对执法过程中进行动态、静态的现场情况数字化记录,重量轻、体积小,配带方便,同时内置红外灯,在全黑的夜晚条件下依然能够保证图像的清晰拍摄,内置大容量存储空问,能录制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视频资料,便于公安干警在各种环境中全班制执法使用。经过稍作改善,就能完全满足同步“两录”的要求。而且操作简便,不需要专门的技术,简单培训即可操作。

(三)扩大视听技术使用范围

上述设备不仅在“两录”场合可以使用,在搜查、扣押活动中也有用武之地,这为从制度层面上将视听技术扩大应用到对证人询问、搜查、扣押等侦查活动同步“两录”提供了技术支持,便于应对侦查工作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四)科学合理的存储归档方式

要想突破光盘确认、归档的制度,必须从技术上找到更加优越的确认、存档方式。

目前对于视频数据的完整性保护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基于公钥加密技术的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很好地保护原始视频数据,再加上一些合理的管理流程,可以有效防止视频记录被恶意篡改。应从制度层面上确定“两录”设备的完整性防篡改技术标准,规范此类设备的研制与销售,从而建立良好的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系统,提升我国司法系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国税稽查是整个国税征管流程中处于最后一道关口,其主要职能是打击偷、逃、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促进依法纳税,维护国家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由于稽查工作处于偷骗税与反偷骗税办案的第一线,因此,税务稽查部门和广大税务稽查干部始终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所出现的国税稽查干部职务犯罪因其危害性极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作为税务稽查人员的职务犯罪,不仅干扰和破坏国家正常的税收征管活动与税收法律关系,而且由于职务犯罪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影响到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及执法活动。下面就当前我们国税稽查部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浅议如下。

一、官僚主义的腐朽思想及钱、权、利益的驱使是职务犯罪产生的直接原因。官僚主义的腐朽思想及钱、权这两个封建等级社会 所极度崇尚的东西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则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贪婪,这种“利欲熏心”的官僚主义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公职人员目无法纪,走向犯罪道路。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什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什么为人民服务,什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早已忘的一干二净。他们为之追求的,是自己的升迁,自己的钱财,自己的后路,家人的享受和子女的“前程”,因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作为国税稽查干部长 期工作在复杂又充满诱惑的环境中,思想防线稍有松懈就可能跌入职务犯罪的深渊。

二、体制弊端是职务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成个人的领导,过分集中的权力为某些掌权的人提供了自由公用的可能,膨胀了个人意志。国税稽查部门属于执法机关,在稽查工作中当然会或多或少握有一定的权力,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又往往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当权力过度集中而又失控或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常会处于无压的情形下,从而使掌握权力的人随意使用手中的权力。而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常常丧失原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所以说,权力越大就越是应当予以规范和约束。而现实中则是相反,即权力地位越高,受到的制约和监督越弱,使得有些人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三、法律制度的滞后和不健全是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法律制度仍处于极不完善的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立法活动才真正的步入正轨。近年来我国虽每年都有不少新法律、法规、制度出台,但法制建设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仍是显得滞后,与职务活动有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事务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公职人员在履行职务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强,缺乏明显的规范,使某些公职人员利用这些漏洞谋私利己,钻法律的空子。再者惩治职务犯罪的刑事法律不够周密,远不能够适应职务犯罪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形势。一些职务犯罪分子们仍逍遥法外。三是有关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保障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预防职务犯罪无法可依,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预防职务犯罪体系。四是民主监督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具有足够透明度的、真正体现民意的、对人民负责的法律制度保证,使民主监督无法落实。另外,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权力的干预,往往使司法不能真正的独立依照法律对职务犯罪人作出公正的判决,这使很大一部分有腐败思想的公职人员心存侥幸,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腐败思想的蔓延。

在综合剖析了职务犯罪的成因后,现就如何预防国税稽查部门职务犯罪简要谈几点对策。

一、要加强道德、法制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提高国税稽查干部队伍素质,构筑起廉洁自律的思想道德防线,使人不想犯罪。纵观国税系统出现的李真、潘景山等税务干部犯罪案件可以发现,他们虽然违法犯罪的时间不同、表现不同、情节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犯罪都是首先起源于思想上的堕落。他们的问题,看似经济问题,但实质是理想信念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人生“总开关”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干部队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要始终保持人生的正确航向,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抵御诱惑、处事不乱。其次要加强对稽查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道德虽然是一种社会软约束,但其在人的一生中对行为的制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加强对税务稽查人员爱岗敬业的教育,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树立无私奉献意识,加强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教育。再次加强对稽查干部队伍的以依法治税为重点的法制教育。道德是一种软约束,而法律却是对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硬性的行为强制。加强税务稽查人员的法制教育对于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有积极作用,使税务人员明白是非界线,及时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对内对外实行以法治税,杜绝人为随意性,根除滋生税务职务犯罪的客观条件。

二、要创新管理体制,构筑起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保障的制度防线,使人不能犯罪。

税务人员职务犯罪源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所以,预防此类犯罪,必须认真总结分析新形势下税收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两权”运作过程中易发、多发职务犯罪的环节,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着手,逐步健全和完善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税务稽查权力依法、规范、有序运作。对稽查过程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运行。

三、强化监督制约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构筑强大的监督制约和法纪威慑防线,使人不敢犯罪。

税务系统违法违纪案件的事实证明,“两权” 监督制约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违纪不究,必然导致权力滥用诱发腐败。因此,抓住“两权”监督制约,加大查办税收执法和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案件,惩治当事者,震慑其他人是税务稽查部门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的关键。

总之,税务稽查部门应认真总结“两权”监督制约的经验,建立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相互配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机制,形成一套“公开透明、信息共享、过程监控、责任追究”的监督制约体系,以促进廉政和效能建设。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 必须坚持,不健全欠完善的应进一步总结完善,纯形式无效果的应即废止。认真学习、贯彻税务工作法律法规要求,形成廉洁守法、按规用法、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要以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税务稽查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请示报告和巡查回访等制度,加大对一线执法人员的全程实时监管。要加大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全方位的“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让权力始终置于群众和制度的监督制约之下。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上,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践证明,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打击是手段,预防是目的。没有打击的预防,是软弱无力的预防;没有预防的打击,是漫无目的的打击。只打不防,就会出现打不胜打的局面;只防不打,则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只有做到打击的同时抓预防,预防的同时抓打击,防中有打,打中有防,打防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有效遏制违法违纪和职务犯罪的蔓延。因此,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害群之马,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以发挥法律的警戒和威慑作用。同时要抓好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正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让国家税务公职人员警钟长鸣,时刻牢记法不可违,罪不可犯。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一定会歪曲其性质。”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道德以及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性格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调研结果,下面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未成人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多塑性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一定的主见,但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所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够,生活阅历浅,辨识别力差,易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放任自己的行为,将自己推上犯罪道路。

1、思想价值观方面看。他们道德观混乱,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还有一套流氓哲学。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亡命称霸的英雄主义、人生如梦的悲观虚无主义、哥们义气为重的“交谊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在他们身上体现。有的犯罪团伙甚至自成一套思想、意识等行为规范体系。

2、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性格粗野、任性,具有畸形的好奇心,反常的需求心,强烈的虚荣心,霸道的好胜心,冒险的侥幸心,虚幻的侠义心等,存在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矛盾,粗浅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较广泛的交际能力的矛盾等等,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易产生愤世嫉俗、精神低糜、空虚、偏激固执的思想倾向。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将来的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

3、从文化素养和不良习气等方面看。未成年人犯罪中不少人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社会常识和是非辨别力,缺乏正确的理想和志向,没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好逸恶劳,自身散漫,总希望不劳而获,但是自身的经济来源拮据,满足不了要求,易引发盗窃、抢劫、伤害等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与周围客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客观因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甚至有害其健康成长,将其引向歧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1、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父母的过分溺爱、教唆、遗弃和家庭的分裂,在不同程度上都将成为未成年人越轨的诱发因素。同时父母法律意识水平低下,家庭教育不当,也是诱发部分未成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中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有几种情况:

(1)家庭残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婚姻意识。近几年来,离婚案件出现上升趋势,而孩子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照顾时,便在社会上寻找“归宿”和“保护”。当他们寻找的“归宿”和“保护者”能够引导其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成长时,就会有着正常的人生,如果选择不当,如与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鬼混,加入犯罪团伙。

(2)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说服教育、正常引导,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而是采取打骂等体罚方式,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情隔膜,而孩子与父母较劲,采取逃学或出走,从而失去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3)对孩子过分溺爱。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娇宠袒护,使孩子从小就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和不良习气及品德,在其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失控,走向邪路。

(4)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总认为“树大必然直,树大必然高”,对孩子管理放任自流,这些孩子的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差,容易误入歧途。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国也早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很多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一些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

(四)社因因素

社会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容忽视。街头巷尾的低级文化市场侵害腐蚀着未成年人健康心理。游戏机室、舞厅、录像厅、网吧室鳞次栉比,一些营业主利欲熏心,门口挂着“少儿不准入内”的牌子,但大量接纳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沉湎于淫秽色情的“黄色污染”和激情的网络游戏中,心灵深受毒害,思想被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人感叹“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录像厅一个像头。”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论是言行举止,还是生活方式,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子女的榜样和表率,同时讲究科学的管教方式,不专横也不纵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注意观察孩子在干什么、想干什么,要象朋友一样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不要随意训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

(二)加强学校预防

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学校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情操。二是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法制教育阵地和多种形式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对“差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针对其个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使其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三)加强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为未成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淫秽、暴力、恐怖书刊、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等是未成年人犯罪之源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及附近其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坚决取谛那些带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严禁出版和发行、出租不健康内容书报、录像制品等,减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条件。

学校在课余加强学习的思想教育和动脑、动手能力训练,增大学生的课余爱好,使学生既学好文化知识,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丰富其课外活动,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辩别是非善恶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同时,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资金,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如建立少年宫、文化宫,举办科技展、绘画展及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未成年人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建立、健全司法制度,预防和减少犯罪

我国刑法、刑诉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理问题在运用法律上有一些别于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如“讯问不满18岁未成年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还有在辩护制度上也作了一些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对保护未成年的讼权利起着很好的作用。各级司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这些法律法规搪法,在办案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合法,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建议在建立健全司法制度上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适用刑罚

针对未成年人年纪小、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实施各种行为比较轻率、主观恶性小的特点,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偶然犯罪、危害程度较轻、有悔罪表现的,一般从轻、减轻处罚,对同时具有从重和从轻情节的,都优先考虑从轻处罚,以体现刑法从宽的精神。

2、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羁押、缓刑、假释、减刑、附加刑方面,我国法律都有别于成年人的规定,在适用法律时司法机关均应适用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尊心和改过自身的信心及社会效果考虑,应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完善之方面的刑事法律:①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的条件;②对未成年被告人应尽量进行法庭教育,同时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及学校、社区加强管教和教育,收容教养等;③未成年罪犯应当与成年犯罪分开关押、改造,防止交叉感染,以利于他们刑后的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五)加强帮教,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一、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1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明晰........................................1

(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足,执法不到位........................2

(三)环境保护设施不足,技术落后....................................3

(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4

二、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5

(二)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执法队伍薄弱.............................................................................................................6

(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7

(四)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8

三、提高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对策....................................8

(一)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8

(二)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力度....................9

(三)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利用..................................10

(四)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11

四、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

4浅谈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今必须解决的一项任务,为了使我国可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环境的保护。本文主要针对清城区的概况,以及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望清城区的环境问题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执法力度;资金投入;环保意识

一、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清城区隶属于广东省清远市,地处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2215毫米,气候宜人。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环境保护工作都是重中之重,其中在党的第十八届三种全会上发表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有一个章节就是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前提就是环境保护问题。西方世界在历经工业革命后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后步入了发达阶段,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但是当前在都很多的地、市、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清远区也不例外,因此对清远区环保工作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明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家出台了较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逐步的对社会主义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但是除了这些取得的成就外,依然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对环境保护各项的法律法规仍然不是很清晰。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较为广泛,对于很多具体项目针对性不强,很多法律法规较为笼统,针对具体情况缺乏有效的措施。而且环保法律法规一般要求比较苛刻,操作起来很难,很多地方对于环保主管部门并没有开放授权,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关停企业,技术监督部门可查封、扣压其生产设备及产品,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却只有罚款权,无停业、关闭权,这就造成许多执法力度不够强硬,执法行为无法落实。除此之外指定的环境对于资源行业针对性较强,对于重污染企业的管理较为严格,但是对于一些其他污染和环境问题说明的篇幅较少,同时各类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各种规范交叉、重叠,部分款项之间相互还存在矛盾,在冲突、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方面存在着各种缺陷等等。纵观所有,针对环境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也就是清城区所依据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环保行为不能有力的落实。

(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足,执法不到位

除了上文所述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之外,执法力度不够也是各类环保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如有些环境案件提交到法院强制执行了多年,到头来却不了了之。按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强制执行的,却无法落实到位。当前在清城区,执法力度不够主要涉及的方面有三大类:

其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各类环保部门官僚作风严重,各种管理体制复杂进而导致环保部门无法正常发挥监管作用,同时环保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因此在一些环保问题上环保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管理,甚至更严重的还会相互之间争取“五权”,导致部门之间竞争激烈,环保问题不能系统的得到处理,环境保护部门成了一个配角,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被打击,环境保护整体性也被分块划分。其二是清城区的执法机构执行力不高,在工作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工作态度懈怠,对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些同志依然认为只要城市GDP上去了环境问题根本无关紧要,身为一个环保人员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这会使得环保工作从起步就很难,有时甚至都不能被提到工作行程上,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相反的作用,会使得环保举步维艰。其三,环保工作完全脱离了人民群众,在环保问题上人民是最直接的作用人和受益者,对于环保人民群众的感受最为真实,相应的对于环保出现的问题也最具有发言权,但很多环保工作者不能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对于上访的问题草草了事、虚以逶迤,对于上级领导的巡视也是应付任务了事。这些都使得环保工作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妨碍了环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实施。

(三)环境保护设施不足,技术落后

对于清城区而言,部分生产加工企业的环保设施并不完善,各种环保设备达不到国家的标准。特别是清远市源潭工业园中以陶瓷厂为

首的制造业污染较为严重,陶瓷原料堆放场、破碎场和加工场等“三场”管理不严密,同时陶瓷的生产加工中运用的设备并不能达到国家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而导致源潭镇中心区域及陶瓷城的环境严重恶化,空气粉尘污染、水源水质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严重。同时虽然市区街道两旁多处设立分类垃圾桶,但仍出现垃圾乱扔的现象,而且分类垃圾桶毫不起作用,可循环与不可循环垃圾并没有分开。小巷内卫生被忽略,缺少清洁工清洁。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碍植物根系生长,或在植物体内继续,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废物堆,经雨水浸淋,渗出液和滤沥亦会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还有,垃圾中的细粒、粉末随风扬散,污染大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上述问题都是因为环保设备的不齐全使得许多环保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从而导致许多清城区的环保措施不能被及时地落实。

(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例如在清城区接到都会布置有特定的垃圾分类收集的垃圾箱,但是可以看到群众对这些垃圾箱的存在置若罔闻,垃圾分类回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样对于制造业来说,对于环保问题投入也并不是很大,水污染、光污染各种污染十分严重。为了节约成本,不少酒店,茶楼和大排档仍在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而且,自“禁塑”之后,仍有商店超市为吸引顾客购买,还在使用塑料袋。白色污染会影响农

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容易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是人民群众不能将环保问题与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缺少环保意识进而在生活中对环保问题非常懈怠,不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清城区大部分人都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无关,环境保护论都是在危言耸听,这就使得环保问题在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障碍,因为环境的改善主要还是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因此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二、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保护生态环境相关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地强调和督促,并且相应地颁布了许多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但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笼统性,使得这些法律法规不具有针对性,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我国一直强调依法治国,而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也是一样,依法治‘境’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让所有出现的环境问题都有法可依、有理可依,才能保障环境保护的成功实施,在我国许多的环境诉讼最终都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就是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清楚完整,才让这些案件处理

起来非常的复杂难断,这也就导致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重重的阻碍,而一些企业利用法律的这些漏洞钻法律的空子,忽视其本身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一味的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例如在清城区就存在有些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象,由于违法排污的成本比搭建净化系统来的优惠,而在这方面国家除了罚款再没有其他的惩戒条例和法规,所以企业就利用这一点进行非法排污,因为他们只需要接受比建立污水处理便宜很多的罚款就可以逃过环境法的制裁,自然就不愿加大投资对排出物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法的不完善就是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执法队伍薄弱

除了环境保护法的不完善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引起清城区环境保护出现问题的另一原因是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和执法队伍的薄弱。清城区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更是由于我国的财税体制是分早吃饭,所以各地区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忽视了环境保护,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睁一眼闭一眼,所以造成了清城区今天的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现状。部分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环境保护措施不能落实到实处。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是需要成本的,一些企业不能从人们的根本利益

上考虑,觉悟不高,实施力度不大,单一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致使环境保护成为空口号,成了人们良好生存环境、身体健康的空头支票。除此之外,执法人员是直接监测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部分,但清城区在执法人员上非常的贫乏,执法人员不能及时地收集整理出清城区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并及时地赶往各个地区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这就使得环境保护在执法力度上不强,执行起来非常的困难致使清城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在清城区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由于清城区不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资金缺乏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也就使得该地区环境保护措施不能很好的落实,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也不能做到及时和普遍,环境保护得不到推广、环境技术得不到更新、环境保护人员得不到补充,这就使得清城区的环境保护变得停滞不前。除此之外资金的不足直接就导致了清城区环境保护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就不可避免的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很

大的阻碍。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环保问题上资金不足也是导致清城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

清城区环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还有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不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清城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偶尔有次环保宣传或是活动,就算有有关环保的宣传仍有一半的人不清楚它是由哪些部门组织的,四分之一的人对清城区未来的环境改善持消极态度,据此可知清城区政府环保部门在环保宣传方面做得不够好,而清城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缺乏直接导致居民没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居民环保意识差、环保行为不积极,这就使得环境保护的措施不能切实的落到实处,没有了民众的参与和配合环境保护就像是纸上谈兵,所有的决策就只是一纸空文,只有把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做到位,让民众切身的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明确保护环境的具体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地解决清城区的环境问题。

三、提高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在法律的源头,需要建立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规,针对当前一些特殊的环境问题进行改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的空白,严格审查各种环保条例,减少原则性条款,增加可操作性规定,对环境法律、法规中处罚条款、处罚额度均要予以细

化,保证环保局以及环保执行人员在处理一些环保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同时在环保法立项中应当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对有着环境监管职能的相关部门(如农林、水利、国土资源、公安等)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落实其环境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各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建立并完善环境监管行政责任追究制,避免在环保问题产生纠纷时企业和政府之间互相推诿。其次需要加大人民群众上访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定,使人民群众上访之路变得较为简单,使人民群众上访变得有动力,从而依靠公众的力量来监督各类环保问题。

(二)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只有确保清城区有一支执法意识强烈、执法力度强硬的队伍,才能及时的发现清城区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并以强硬的手段切实的执行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清城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地正确地处理,执法队伍就像是作战时的武器,只有武器足够锋利和坚硬,才能在作战时无后顾之忧。因此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环保法律的实现虽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国家强制,是如果没有强制作为后盾,很难付诸实施。因此,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分析,对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气污染防治再出严厉措施,重点污染区域、拆迁建设工地、重点污染企业将实行24小时工作制。

对排污量较大的企业,行环境监察人员驻场监督,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超标,即查处,律按日计罚。同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正做到执法必严。

对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能规定具体监督措施,赋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执行权限,如查封、扣压、没收,落实对违法排污企业“停产整顿”和出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地方政府“停批停建项目”权等。对相关部门“不作为”,环保部门也有权向同级政府或法院提请责任追究或责令改正。

(三)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利用

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实现远程监控。并确保环保治理设施正常使用,企业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对环境执法人员加强环保法律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公正廉洁、业务精通、敢于执法、严于执法的环境保护工作队伍。

在资金的利用方面,由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环保资金的使用和筹集方面都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环保问题。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在源头上对环保与治理的资金进行了保障,对于环保资金的层层下拨过程中存在的克扣等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对于环保和治理额专项资金不仅仅需要从源头上进行保证,同样还需要经理专项资金专项调拨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分配和核查。同样环保和治理专项资金中也可以拿出一部分的专项资金作为奖励,对于节能减排、对于环保问题检举揭发、在治污工作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工作人员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提升人民群众和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目的。

(四)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并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民众,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定期对民众进行一系列的环保教育,并对民众提出的相关的环保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记录此段时间清城区环境问题都有什么改善和不足,回来后对所有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相应地对环保决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做出最合理的方案。而这所有改善最终都是为了

实现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城区的环境问题。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促进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清城区环境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讲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讲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第四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环境保护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清城区在保护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执法力度的不强硬,资金的不足,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本文不但提出了问题,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法律体系要完善,环保执法队伍要提高执法力度,环境保护资金要加大投入和利用,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也要不断加大。清城区在环保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善当地的环境。

在本文中针对清城区提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还有许多遗漏的地方,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在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希望清城区的执法部门能及时的发现或听取各方的上访意见,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以雷霆之势扭转清城区现今恶劣的环境形势。除了本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之外,清城区还应注重在环境保

护方面技术的创新等问题,也希望清城区在环保上可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案件特点

(一) 目的明确, 主动行贿

行贿案件中相同之处显而易见, 行为人为达到自己的非法意图, 而以主动给予的手段进行行贿, 腐蚀性极强。如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某为使自己公司符合政府对担保行业给予行政扶持的申请条件, 遂主动找到某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麻某帮忙修改有关申请条件, 使其公司符合资金注资申请条件, 事后送给麻某现金30000元。

(二) 手段隐蔽, 方式多样

“边办事边给钱”的行受贿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 而大多数行贿、谋利以先后时间进行, 甚至承诺谋利几年后再行贿, 故意模糊行贿与谋利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 行贿的方式也呈现出所谓的“礼尚往来”化且多样化趋势。如公司董事长李某为拿到项目并能顺利开展相关业务, 采取赠送干股并分红的名义在事后予以感谢, 具有一定的抗侦查性。

(三) 对象集中, 重点行贿

近几年, 工程建设领域、医药领域行贿犯罪突出, 行贿的对象大多集中在掌握实权或者有职务便利可以利用的“重要人物”身上, 进行重点、连续行贿, “回报率”高。如某医院门诊西药房负责人陈某为获得其他医院的用药清单, 联系到其他医院重要岗位信息处的工作人员帮忙提供用药清单, 陈某再通过转账形式支付好处费, 行受贿关系持续多年。

二、发案原因

(一) 公平竞争观念弱化, 违法“行规”频现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面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 公司、企业便想方设法绕开公平竞争。特别是资质低的企业, 更是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 以谋取到不正当的利益。如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仅二年, 不符合国有资金注资申请条件, 其董事长黄某便想法设法寻求某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麻某帮忙修改申请需满足的条件, 从而顺利得到注资款。

(二) 缺乏有效监督制约, 行贿“乘机而入”

人在失去监督的权力面前总是“弱不禁风”, 再完善的制度规范如果监督执行不到位, 也会为一些不法分子行贿提供可乘之机。从查办案件情况看, 一是监督不及时, 事后监督多, 而预防性的事前和事中监督缺乏;二是监督效果不佳, 部分单位的监督流于形式的多, 有效的监督措施偏少, 无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三) 新型行贿对抗侦查, 轻罚“助长气焰”

贿赂案件一般以“一对一”形式出现, 且随着行贿形式不断的智能化、多样化, 便难以暴露出来, 反侦查能力较强, 取证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度。而且, 行贿相比于受贿刑罚畸轻, 极少数行贿案件被判处实刑。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法律后果在客观上放纵了行贿犯罪, 容易使不法分子心存侥幸。

三、预防对策

(一) 加强行贿犯罪预防, 坚持惩防并举

积极开展预防警示教育活动, 切实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对行贿犯罪的抵御力和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一是通过案件剖析会, 将行贿案件查处情况在行贿人所在部门、行业内予以通报, 结合典型案例, 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二是积极开展调研分析, 认真剖析行贿案件的原因特点, 研究预防对策, 并向党委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提出预防建议。

(二) 全面拓宽监督渠道, 强化监督实效

政府在权力运用过程中, 审批权力过大, 权力运用不透明, 以及缺乏对权力运用的监督制约, 极易产生腐败现象。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规范行政权力的运用程序, 合理调整权力关系, 建立起对依法运用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 要发挥好社会监督作用,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开通监督电话等, 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三) 严厉查处行贿行为, 有效威慑犯罪

打击贿赂犯罪历来是反腐败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受贿罪占据大的比例, 对于行贿行为处理的却不多, 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 当前形势下反腐败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要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处力度, 只有严惩行贿, 使行贿成为一个风险高、非法收入低的行为, 才能足以威慑犯罪, 遏制腐败犯罪的蔓延。

(四) 积极宣传查询系统, 推行预警制度

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好行贿档案查询系统的作用。一是积极利用开展预防咨询、警示教育等活动的契机, 向社会广泛宣传行贿档案查询的相关政策。二是实时限制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单位参与商业领域的招投标, 从源头上预防行贿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 对有行贿行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需预警等级系数评定, 再向相关单位发送预警性检察建议。

参考文献

[1]臧献茹.规避贿档查询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职务犯罪预防指引, 2015, 1.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基层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中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所学专业是会计和审计专业,从事财务收支审计人员较多,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决算等专业人才很少,所占比例不足10%,金融、工厂预决算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极缺。第二,审计机关内部人才交流较少,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教育不够,缺乏长效、系统、专业性的知识培训和更新。干部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各审计机关普遍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人员进入大多是政策性安置,不懂业务的人员居多。表面上,审计机关人员有所增加,力量在加强,但真正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进来的少之义少,调入的人员多是政策性安置或外单位提拔进来的,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性的培训学习,多数不懂业务知识,交流出去的也少,造成审计机关内部缺乏活力,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审计手段落后,特别在查处经济案件方面更为明显。审计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1硬件建设跟不上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办公用计算机没有上网,且计算机老化配置极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2计算机审计水平低。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运用AO审计的能力低,且没有参加系统学习和培训,短期内还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电子账务未普及。特别是乡镇级单位,手工做账的还比较普遍。3审计的侦查手段弱,强制性不强。特别是查处经济案件的法律手段明显不足。(1)在审计询问时。当事人拒不回答或者不提供真实情况,审计部门没有刚性的法律手段应对。(2)在审计取证上。当事人拒绝提供证据、或者提供伪证,遇到这类情况审计多是采取行政协调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审计部门无法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3)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上,当事人承认审计事实、认可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法律依据的前提下,不执行或者不完全执行审计决定,审计部门没有司法手段应对。当前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作案手段巧妙,违法行为开始由财务型向业务型,由财务部门向业务部门,侵犯客体m财务资料向业务资料,由内部作案向内外勾结作案,由可查型向隐蔽型变化。违纪违法手段的恶性化和审计手段的软弱化造成了审计执法的困难。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难界定,成果难运用,如果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审计结果就难以运用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三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由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都未进行全而彻底的清产核资,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资产损益也相应难以核定,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资产损益责任难以定位。另外,有些地方的往来账款较多,一些债权债务未彻底盘清,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前任和现任任期内收支、债权债务情况也不能准确界定。二是与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不能及时划分。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只审计他们机关的财务状况,对站所、村的账目未全面审计和核查,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导致有些被审单位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证机关运转和资产购置上,放松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甚至将经济责任向各站所转嫁,逃避责任追究。三是党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这一问题尤其在乡镇表现比较突出,乡镇党委书记是负总责的,而乡镇财政一般由乡(镇)长主管,在划分经济责任时,究竟应由乡(镇)长负责,还是由党委书记负责,以谁为主负责,还是共同负责,各承担的责任是多少,难以定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四)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地方审计机关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开展审计工作。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由于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实际上已演变为政府“自己监督自己”的单边体制,这种审计体制格局决定了审计监督的职责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从基层审计机关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不难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审计中查出了部分专项资金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如何处理?先避开审计执法层面不谈,大部分审计机关由于受体制的限制,采取的是先给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审计情况,这一关能不能过,要不要如实上报?有些问题一经披露,主要是怕影响地方利益,影响地方的招商引资,从而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指示后,再报出审计结果。使审计监督的职能大打折扣,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根本掌握不了真实情况。

二、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审计人才培养速度。从上至下都要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和AO系统操作培训。同时,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审计干部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增加审计编制,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还可以分期分批送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塑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复合型审计队伍。尽快解决审计人才紧缺和质量不高等问题。

(二)完善审计执法手段。对审计监督法律依据不足和审计执法手段不足的问题,应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求得国家授权等途径来解决。

(三)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认定和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建设一套相关的责任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划分责任,准确界定前任与现任、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本级与下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划分要突出重点指标。离任与上任者在交接时要对审计结果签字,离任时,对照接任时的审计结果。逐项比较,认定责任。同时,要加大推行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把审计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一把“尺子”,归入干部考核档案,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加强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简单实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要一查到底,组织部门研究任免干部时。要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使用干部时要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凭实绩用人。

上一篇:砌体工程施工技术交底下一篇:注册会计师审计——分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