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多元评价的有效设计(通用9篇)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对促进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而,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多元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初中物理教学多元评价的有效设计予以全面分析: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多元化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记录与评价,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调整督促鼓励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进行调整,并将感性习得的知识转变为理性习得。如: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专门准备了用于课堂评价的小印章,分别有“YES”、“SU-PER”、“LOVE”三个等级,得分分别为1分、3分、5分,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予不同评价,根据学生得分积累情况适当给予荣誉奖励和物品奖励。评价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程度,了解预习情况、课堂内容任务执行情况、学习道具准备情况等,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展现自己准备成果,由小组长配合老师进行印章评价;二是学生课堂中纪律表现、活跃程度、听说读写情况等,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等级评价,考虑到学生不同性格和表现,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说明解释,比如活泼好动的学生乐于参与活动要给予认同鼓励,安静腼腆的学生则是纪律表现出众,后进学生有进步表现要给予积极鼓励;三是在小组内部活动中观察学生活跃表现,比如帮助后进学生情况、参与表演情况、与他人协作学习情况等,给予适当印章进行鼓励。通过这样积累式、针对式的课堂评价,在学生中间形成良性竞争互动,不仅有益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学生性格的养成与能力的锻炼等都有一定积极效果。
二、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也可称为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评价和学习档案评价等,通过收集学生日常出众作业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进步、出众之处加以回顾和反思,及时整理自己所想到或掌握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档案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成果表现情况,对于家长而言也是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有效记录无论是从学习评价角度还是从知识方法积累角度来看都有很多益处。学生作为建立自身档案袋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当给予指导,方便他们更好的把握自身学习进步情况,在积累点滴进步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掌握学习技能,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全面成长。档案袋中内容有很多,比如个人荣誉记录本,记录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荣誉,像教师给予的进步勋章、奖状、小红花或者教师口头评价赞扬等;可在档案袋中放人自己觉得满意的作业;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制作的物理小卡片或者活动记录等;学生每周的学校家庭联系表,家长评价和家长监督下学生课外物理学习情况自我评价等;学生定期填写的学习态度自我评价表和定期制订的学习计划及执行情况评价等,以上这些内容都可作为多元化评价的重要内容支持物理教学。
三、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则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评价,重点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个性化及差异性,使得定性评价及定量评价相结合,并在重视指标量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发展性评价是注重发展、动态及其未来的,将教学评价作为统一的整体,且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及现在的变化,重视学生成绩及素质的变化,从这些差异分析中挖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法。如:可采用自编试题的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及运用的程度,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素材,进而形成相关的问题,并通过推理及自己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如:在炎热的夏天里,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的温度,可问学生什么原因呢?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并根据这一自然形象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装置,从而验证这一形成过程。通过此种方法,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度,同时还可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仅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
新课标提出, 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因此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 更多地应从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进行, 应有意识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调适到最佳状态, 达到让学生轻松学习, 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次, 笔者听一节一年级的绘本课, 老师刚出示一个飞机的螺旋桨, 很多小朋友们就蹦着跳着举手, 有的干脆在下面大声地说, 这是飞机上的。老师笑容灿烂地点头, 如林的小手都放下了, 可前排的一个孩子一直固执地举着手。老师亲切地请他说, 小男孩侧着脑袋大声说, 这是风扇。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年轻女老师的脸一下子通红起来。这时, 老师侧着脑袋看屏幕上的图片, 故作惊讶地说:“咦?还真的是啊。”然后, 老师和孩子一起看那个长在飞机上的“风扇”, 并肯定了学生们发现了这两个东西内在的某种相似之处——旋转。这个可爱的老师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与错, 用她的教学智慧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勇气和联想类比的能力, 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引导性评价。
在另一节课上, 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把来来往往的客人形容成一浪又一浪的潮水, 这无疑是带有深厚文学色彩的描述, 值得肯定。但教学毕竟是教学, 有潜在的“界限”, 学生还处在培养基本的表达能力阶段, 不能过于随意, 需要老师引导他们较为合理地进行写作。老师看到这位同学的作文后说道:这样的形容好吗?虽然老师没要求学生一步到位, 也没有采用直接否定的评价话语, 但学生得到的评价信息仍然是否定的。如果这位老师能延迟评价,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形容, 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在特殊情形下是非常好的, 但一般情形下可以采用更合适的比喻。
教学目标的多元必然要求评价内容的多元。我们要读懂学生, 尊重他们的思维,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呵护他们的童心,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他们敢说、愿说、想说,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学生突发奇想的表现、富有创造力的回答, 我们都应该肯定。
二、评价手段多样化———不仅仅是纸笔测验和课堂提问及反馈
笔者认为, 评价不仅仅是纸笔测验和课堂提问及反馈, 它应是多元化、全方位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评价, 应该有更为多样的评价方式。在这方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作过一些尝试。
笔者让学生随意拿同学的一本作文本, 然后根据他人的作文写上自己的感想。学生们的评语有的寥寥数语, 有的长篇大论。但是, 值得肯定的是, 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用心、非常认真地去读、去品、去感悟的。
笔者把所有的评语收集起来, 然后也如学生们写同学的评语一样, 一个一个地肯定他们的优点, 诚恳地指出不当之处, 最后, 在每一个学生的评语上冠以一个好听的名词。如有的学生写得平淡但是内容很具体, 称之为“语重心长式”或“谆谆教导式”;有的很简短然而概括得相当精要的, 就称之为“言简意赅式”或“一语中的式”;有的学生没有指出不足也没有找出优点, 只是提了一个大大的口号, 就称之为“大张旗鼓式”……
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评语被贴在班级博客上, 并用红色的黑体字冠以简洁的名称时, 都开心极了。想想,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语文概括能力的学习呢?同时, 也使那些平时不太爱发言、不太爱思考的学生尝到了发言的甜头。学生一旦有了自信, 就不会再惧怕说话, 惧怕错误了。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学生也就不应该像过去那样只是接受评价。
1. 学生评教师: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潜能。
周弘在赏识教育法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赏识导致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课堂中, 教师把主体地位让位给学生, 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评课中来, 不但利于学生学会鉴赏, 还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足,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教师, 喜欢上教师的课。
一次作文课, 笔者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听课组与评课组。一部分学生参与上课, 一部分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听课并评课。因为角色的转换, 因为超出常规, 因而不论是听课者还是评课者, 大家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后, 评课的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看法, 有的从上课学生的认真程度入手, 有的从教师的情节内容安排来说, 还有的以建设者的角度来看待这堂课。每位参与评课的学生都交了一份相当认真的评课稿, 不但有课堂记录, 还有自己的感想, 一点也不逊色于教师平时的课评。而参与上课的学生更是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在随笔里这样写道:“开始写作文了, 我想出了许多话, 于是, 我挑了一句话开始写。开头, 我还有些写不出。到了后来, 我的笔简直像一阵风似的, 不停地在本子上飞舞。”
2. 学生评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和宽容。
笔者认为,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不但能为教师减负, 更能使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现在的独生子女通常过于自信, 总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很少看到自己的缺点, 也很少关注别人的优点。让学生找他人的闪光点, 用恳切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勉励对方。
临近期末, 针对自己接手时间不长的班级情况, 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学期结束的品德评价中来。这样, 既能促使学生们在评价中寻找他人的优点, 学会欣赏, 又能让评价客观、真实起来, 促使被评价者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目标 评价 有效设计
学习目标与评价的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践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是引导、督促学生成长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师教学效果与质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评判举措,对于促使课堂优化调整有积极意义。本文则重点对初中物理学习目标与评价的设计进行分析。
一、初中物理学习目标的计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积极进行改革,初中物理教育作为重要构成基础之一,在新课标影响下在学习评价部分逐渐发生改变,以便实现全面监控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对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与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更好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现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优化,扭转以往尴尬教学局面。初中物理学习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与兴趣,保持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享受兴奋感与满足感,逐渐树立自信心;在初步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开始尝试使用科学原理与科学探究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参与科学相关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科学实验和探究能力,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人独立学习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获得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目前初中物理学习目标更为关注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个人能力,注重综合素质全面方法,在评价中需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专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
面对初中物理课堂的多元化培养方向,在课堂评价设计中也要积极融入多元化思想,选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科学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各种能力,内容从专注学生学习能力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技术从单纯量化评价转向重视质的分析,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角度从终结性转向形成性、过程性与发展性,更加注重不同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方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多关注学生个人成长、未来发展潜力等。
二、初中物理学习多元化评价设计
多元化评价全面关注学生日常,注重从课堂内外、教师观察、问卷调查、咨询访谈等方式中获取的有效信息的利用,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互动中更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现状、需求、身心成长情况。将多元性评价融入课堂中有益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有益于初中物理课堂综合性评价形成。初中物理课堂的多元化评价包括课堂评价、教师观察、档案袋评价、家长观察、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以上多种方式在课堂内外的和谐统一有益于课堂教学改革与优化。
课堂评价是多元化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记录与评价,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调整督促鼓励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学生和生活中逐步进行调整,并将感性习得的知识转变为理性习得。评价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程度,了解预习情况、课堂内容任务执行情况、学习道具准备情况等,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展现自己准备成果,由小组长配合老师进行评价;二是学生课堂中纪律表现、活跃程度等,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等级评价,考虑到学生不同性格和表现,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说明解释;三是在小组内部活动中观察学生活跃表现,比如帮助后进学生情况、参与表演情况、与他人协作学习情况等,给与适当鼓励。
教师观察主要是观察学生学习技巧、学习行为、语言表现等,在特定课堂氛围中,观察学生对学习工具的应用情况、学习态度表现等,作为评价依据。
档案袋评价也可称为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评价和学习档案评价等,通过收集学生日常出众作业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进步、出众之处加以回顾和反思,及时整理自己所想到或掌握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档案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成果表现情况,对于家长而言也是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有效记录无论是从学习评价角度还是从知识方法积累角度来看都有很多益处。
教学过程中要定期对某一阶段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某一段时间内学生表现、进步等做出评价,以便指导后续教学调整情况,了解学生该阶段内学习成绩表现和行为表现,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查了解问题所在,探寻问题解决对策。阶段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阶段性成绩、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情感态度变化、学习策略变化情况等,采取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了解学生在该阶段内的进步退步情况。终结性评价作为一学期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评价手段,可有效反映总体教学成果,对于物理教学而言还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学习中多元化目标与评价的设计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身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全方位发展,有益于打造更为优质的初中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汤金波. 超脱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物理活动单设计技巧[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29(10):9-12.
[2] 孙彩霞.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4):165.
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其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的内容仅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合作、学习等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教师都是通过期末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造成评价的片面性。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地强调区分学生的优劣,将学生片面地分成几个等级,弱化了教学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评价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多元教学评价自新世纪以来已成为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来推进教学改革,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由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也相应地趋向多元化发展。
1、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考试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初中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而新课程理信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师生互动评价等。
(1)评价活动的重点是学生自评,通过学生自评可以发展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自定评价标准,自由点评。
(3)师生互评可以让教师更多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做到向学生学习,体现师生的平等。
我们还可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再结合到教学评价中。
2、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初中生年龄特点,教学评价内容由信息品质、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方面组成。
(1)信息品质(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等级制。对于评定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
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学生作出记录,作为学生平时信息品质成绩的依据。如下表:
(2)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一般以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
(3)技能技巧:采用实作形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初中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初中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上机测验形式进行。不同的工具、软件,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评价实作的创造性、艺术性、素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工具软件的特定功能的应用。 最终利用三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待评四级,三部分内容各占一定比例。这样的总结性评价还是缺乏可信度,而且对学生的促进和鼓励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溶入评语这种形式,写上一段有关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态度、有待改进的鼓励性评语。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基础知识方面:采用纸笔测验。纸笔测验的效率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技能操作方面:采用上机测验。重点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能力。
(3)平时以实作评价为主:实作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多元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
实作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评价的作业与真实生活产生关联。这表现为平常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经常结合实际生活创作作品,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不能泛泛而谈。
过程是评价的重点。重过程是初中信息技术实作评价与传统评价的一个主要区别。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课堂即时评价辅以课后延伸评价(可以将作品上传至校园网,采用网络评价),促使作品评价多元化、全面性。
事先确定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作品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事先给学生一些引导,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初中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功能从选拔转向了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地评价初中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从单纯地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确实,这样的教学评价是真正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友善的评价靠近学生,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化教学评价将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未来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康永和、《信息技术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价》、浙江省优秀教学论文汇编中小学信息技术、
2、新课程实施过程研究课题小组编、《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3、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20
4、卢雪梅、实作评量的应许、难题和挑战》、教学资料与研究,20期
5、游铭均、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浙江教育出版社,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和其他学科一样,数学有自己的特点:
一、由一系列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组成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准确性和逻辑性;
二、它既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从知识的应用过程具有应用科学的特点又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
三、内容多、观点新、要求高。所以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现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我对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看法:
1、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打破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积极参与者;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有了和谐的氛围,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中进行和完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三、分层次教学,培“优”转“差”,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各人的知识需求都有所不同,就需要教师去“因材施教”。我认为,数学课要真正在堂上40分钟内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要在“因材施教”方面下功夫。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无论是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体现在培“优”转“差”下功夫,要充分引导学生,使差的学生向好的方向靠拢,好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及时讲评作业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作业讲评是批改作业的延续,高质量的作业讲评,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
作业讲评要及时。俗话讲:趁热打铁。及时讲评,可使学生马上更正错误,在自己作业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良的思维习惯、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准确性,加深掌握深度。
作业讲评要求学生积极配合。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完成作业当作向老师”交差”,发下去的作业只看批语,不检查错误的原因,更谈不上纠正。有些较好的学生,虽然留心检查错误的地方,但往往就错改错,不做深究,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独立思考、得过且过的坏毛病。因此,讲评作业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要只是机械地给出正确答案,而要注意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各抒已见,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六、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始终贯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们不断摸索,积极探讨,不断地寻找合理、适应于我们当地学情的学习方法。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我觉得在新课程面前,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新课程?教和学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效的课堂追求什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过去,我们总是用学习结果带来的成功或利益来教育孩子们,殊不知过程中的快乐对他们来说,甚至比结果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重视学习过程,孩子们在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果过程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将累积成为学习障碍,从而令学生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用这样的视角来观照课堂教学,我们就会更加注意“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教授这些知识才更有意义?”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或灌输,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精心设计和不断生成。老师们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堂教学设计.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是数学的根本特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创设问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所谓创设问题,就是把课堂教学相关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创设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设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创设问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一、设置问题情景,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首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问题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教授有理数乘法时,课前提问:“你吃过拉面吗?你知道拉面怎样做吗?”
二、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问题层层推进,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例如:在教授角的大小时,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
1、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
2、你会度量一个角的大小吗?你用什么工具?
3、你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吗?有几种方法?
三、设置小结问题,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和体会。
课堂小结时,应该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我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上台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作为教师的我最后给知识补充完善,给学习心得体会给以肯定和建议。
四、分层设置课后思考题,温故而知新,全面提高。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埋下铺垫,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作为“导演”的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
正是一节又一节的课,组成了教师的职业生涯,正是一节又一节的课,连成了学生的发展轨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堂对他们的影响都可谓十分深远,是课堂发展了学生独立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能力,是课堂促使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实现了师生丰富而完整的生命交流,在认知与情感同构的课堂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生命因此而厚重!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有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1)每件服装的标价是多少元?(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是多少元?(3)每件服装的利润是多少?(4)由此列出方程是什么? 解方程,得x=?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刘晓刚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那么教学的有效性也主要在课堂,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老师动口,学生动手,师生间协调配合,共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可以讲清楚,但能力,必须通过训练来形成。有许多课,不是讲解不到位,而是训练不到位。这样练习的设计尤为重要,练习设计必须突出有效性。以下是本人结合初中数学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注重基础性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对于新课中的新知识点理解到位,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而参与的前提是全体学生都能尝试解决即基础性练习,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上完“分式”后,可设计以下三个练习:
(1)当 时,分式无意义.
(2)若分式的值为0,则未知数的值为 .(3)化简.在练习中,可以要求学困生来回答这些问题,让学困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现时效性
在教学中对所产生的每一个新知识点,及时配上一道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学现用,加强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不采取集中学习完本课时的知识点后在进行训练,这样会导致学困生不能正确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致使学困生越来越落后。
三、强调变式性
通过设计变式练习,可以脱离就题论题的模式,让学生从题海中逃匿,很轻松地就能理解此类题目,且能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同时通过问题的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演变过程,揭开了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神秘面纱,从而形成“析问题,抓本质”的习惯,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智慧。如在进行程类应用题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 基本题: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2: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共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6: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现在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做2小时后,甲因故离开,余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完成,那么共用多少小时完成此项工作?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展开,能加强学生对诸多知识和多种方法的理解和变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中习题、例题的潜在功能。同时提炼出最佳解法、优化解题思路,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整体复习效果的目的。
四、激发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为探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设计下面的课堂练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证明。(1)填表:
一元二次方程 X1 X2 两根之和(X1+X2)两根之积(X1· X2)X2-X-12=0 X2-3X+1=0 X2-7X-8=0 X2+7X-8=0
(2)观察上表,你能否猜出: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 X+n=0(m、n是常数)的两根为X1、X2,那么X1 + X2,X1·X2与系数m、n有什么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
(3)请你利用求根公式,探索任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与系数a,b,c有什么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发现规律,提出猜想并加以论证,由特殊到一般、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
五、关注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练习: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请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到实地去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个同学都设计出具体的测量方案,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把本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整理,再选择几种介绍。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发挥自主性
进行课堂练习,是巩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新课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编题能力的培养,通过编题,不仅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上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之后,设计了如下练习: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的周长是400米,有甲、乙两个同学参加1500米长跑训练,他们的速度不同,他们都跑完了全程。根据这些条件,编出一道练习题,然后解答。根据学生编写的题目,评选其中的好题,印发交流,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主人的感受,产生了得到老师认可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积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中去。
马家店镇中心小学于砚
2014.8
通过读《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使我对“有效教学”的涵义以及实施“有 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有系统了解和整体认知,所谓“有效教学”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只要是通过教师的定向教学,学生能获得有效的知识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标准。是指教师所采取的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优化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高效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的一切行为,从本质上说有效教学就是一种目标导向教学。传统教学强调简单灌输,只关注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使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导致“时间+汗水=低效”结果。而“有效教学”的“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的定向教学,学生能获得有效的知识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标准。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通读此书以后,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针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如何使学生在在繁忙的学业中把知识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呢?下面我结合《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内容和自己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它包含有三个含义:
有效果:是有效教学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制订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体现。
有效用:是有效教学的终极目的。“学以致用”,但它不只是让学生学好知识后会灵活运用而以,更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举一反三”,要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热情,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衡量指标。它是指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最佳教学目标。但它不只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这样的普遍理解,它还蕴含了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状态等的综合衡量,它也是一种教学机智的体现。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一、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而集体备课是最有效的教学的前提。集体备课时,要加强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每个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思,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经验,集体确定每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商量确定某个课时教学案例,并制定出课时学案,以供全年级学生共同使用,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材料,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某项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系统地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年轻教师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有经验的教师要热心帮助年轻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让教
学少走弯路,提高全组教师的备课效率。
二、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
三.课后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布置练习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少而且精;二是能当堂完成的,决不留到课下去做。四.提高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动力。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
五、课堂评价是有效教学的机制。
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很容易接受新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学生的学习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
作出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升学习中成就感。
六、课堂教学感悟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以反思教学促进有效教学。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首先要反思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达到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生动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用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去引导学生在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知识素养。其次要反思教学态度,当今的教育已不再欢迎师道尊严,而是建立一种师生平等、和谐、宽松、融洽 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投入是否充分,教学热情是否饱满,教学工作是否负责,教学准备是否得当等等。只有时刻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教学相长”、“教育民主,关爱学生”的原则。再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就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诸如备课、组织教学、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实施全面的自我调控,抓住局部,优化整体,注重教法,努力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教、精心测试、精心批改、精心点评、来不得半点的疏忽与马虎。最后要反思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促进有效教学而创设的特定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尤为重要,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践证明创设充满新奇、富有情趣、极具思考的探索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
心理倾向,增强有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多元评价的教学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这一概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加德纳在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多元评价更多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考试的标准化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并定性,在教学中从实际的教学状况出发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改革。本文提出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中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多元化改革内容,分别为:多元化内容评价(学业和非学业、知识与能力);多元化方式评价(定量定性、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多元化标准评价(个性化与标准化);多元化主体评价(教师主导性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
二、多元化教学评价实施方案
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出能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的整合起来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新课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然而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基于此,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期末学科素质的方法就是将日常学习过程的和期末的笔试成绩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优劣高低的区分。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评价理念,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初中英语新课程学生的期末成绩评定采用了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评价与考查。
第一步,学期初对所有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诊断性评价,并用档案袋真实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二步,教学过程中实施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主的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的方案,对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并继续运用档案袋记录过程。具体方法: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进行日常学习过程的详细记录,日常学习过程评价表作为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学生自评的方式:对每日家庭作业、每日听写、每日背书、作文、单元默写、单元测试等进行测评。对其它活动在适当时间进行展示、嘉奖、鼓励。
第三步,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确定学生成绩。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评定包括日常学习过程考查成绩(另附平时成绩加分细则表)和期末笔试成绩两部分,共150分。其中日常学习过程考查成绩占30分,笔试成绩占120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将日常学生学习过程考查成绩和期末的笔试成绩进行汇总,确定每个学生期末的总成绩,并进行成绩统计和分析。
四、多元评价的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建议
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打破了“一考定终身”这一评价制度,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了鲜活的重生,因为这种评价制度不再以单一的考试评价来断定学生的学科能力,而是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多个方面进行多种评价,最后确定学生的英语水平。它不但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性,还主张个性的发展,支持个体创新,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运用多元评价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评价,是一种动态、灵活的评价手段,在其实践过程中程序相对复杂、费时较多,与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内容繁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何才能得到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是一个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James Barton,Angelo Collins.Portfolio Assessment:A Handbook for Educators[M].2005.
[3]Meenakshi Gupta&Geetta Sharma Strategic Use of MCQs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s To Improve Objectivit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J].2012(3).
[4]王秀英.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多元评价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09).
[5]赵春萍.学生评价多元化研究,2011.
[6]丁朝蓬.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17,18.
一、多元评价的必要性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期望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让他们深入地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能够理性的思考今后的学习方向;能不断地提高初中生的探究能力、理论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初中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多元化评价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次,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化教育理念的要求。素质化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多元化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选拔高分优生,也不在于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通过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多元评价的主要方法
1.不断丰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可以先从网上收集一些图片和资料;或是通过社会实践,记录一些实例。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身边的实例有机结合,更加直观,可带动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2.在课堂上应积极开展研究型学习
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和探讨,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和资料,不断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当老师,让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将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听,然后再进行探讨,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让学生自主性学习。通过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从平时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相应地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3.遵循人文主义的原则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了课程的思想性,忽视了它的“人文性”,给人一种空洞的说教感觉,使教学脱离了初中生生活实际,将丰富的生活哲理变成了枯燥的教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以更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关注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成长,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形成平等民主、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氛围。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使思想品德课程发挥它应有的效应。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自尊和自主的人格,尊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帮助他们正视和及时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也为学生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的心境氛围。
4.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当前的思想品德学习已经不是单一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树立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学会思想品德”,而是“会学思想品德”。
(1)要注重评价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知识的过程与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方法。
(2)要注重评价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分析能力。
(4)要注重形式多样和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多了,教学方法灵活了,社会实践多了,评价的方式自然也就多元化了,而且在这其中也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初中思想品德学生多元评价的操作模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元评价的模式中,有即时性评价和长久性评价两种模式。
(1)即时性评价模式就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状况,进行客观、及时地自评、互评和师评。
(2)长久性评价模式就是通过布置课外思想品德学习活动,考验与磨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进行长时间的自评、互评及师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把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起来,达到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与体验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目的。
总而言之,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多元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们一方面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真正民主地、平等地善待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学生,不歧视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不是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思想品德观点和原则、道德规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发展思想品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给予正确地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品德立场与观点。从而,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针对一节课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也称为即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在凸显教学的主体性和课堂资源的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但毋庸讳言,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益,制约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贯彻落实。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呈良性发展态势,是目前教学中亟待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误区一:在教学目标上。割裂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与标准。圜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的任务。”闭可见,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
过于倚重认知目标或能力目标,普遍忽视情感目标的培养与引导。如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下同)“走进青春”的教学。新课标对该教学内容的要求是:“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有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上的“青春期生长高峰图”和“青春期在生理上的三个变化”,既有图片演示,又有大量讲解.末了还有巩固练习,花费了很多时间;而对于学生如何坦然悦纳青春期身体变化,正确应对成长期的烦恼等情感内容,却缺乏正确引导,情感目标最终异化为认知目标。
二是有些教师过多强调情感
目标的落实,而弱化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这种做法其实也割裂了三维教学目标。如一节“世界文化之旅”课(八年级上册),教师以一位初中生参加“文化旅游”活动为教学载体,教学设计可谓匠心独运。课前教师也作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准备了中国传统节日常见的粽子、年糕、对联等物品。课堂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着实让学生过了一把“文化瘾”。可待到上课终了铃声响起时,教师还在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演示介绍各国文化风情。这堂课除了教师对上课节奏把握不够到位外,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把握失当,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学生尽管在课堂上领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仍没有达成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留下了不少缺憾。
如何进一步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这是事关思想品德新课改成败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真正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要辩证看待三维目标,整体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目标,而是一个整体,是一节课中需要同时贯彻落实的一个整体教学目标。但落实到具体每节课,则应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如有些课侧重于情感目标的落实,有些课则侧重于能力的提高或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我们更应重视和落实情感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当然,我们强调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并不能因此忽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否则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往往渗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是“空穴来风”。是学生在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得以改变和提升的。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刨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误区二:在活动设计上。注重热闹与新奇,缺乏教学实效这是一堂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是九年级的“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内容。在讲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时,这位老师根据教材上的材料,设计了“演一演”的教学活动。由老师与学生即兴表演“大街上警察与孙志刚迎面相遇”与“收容所里发生的故事”两则小品。课堂上老师扮演的警察和管理人员犹如凶神恶煞,学生捧腹大笑。两则小品花了近10分钟时间。
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品德的课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们一改过去自己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而是“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呻这种变化有利于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内心体验,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感染力,焕发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活力。可以说,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课堂活动固然优点多多,但设计不当,同样会产生各种问题。如脱离教学目标,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能有机整合。如前例中那位青年教师设计的活动。尽管老师与学生“表现”很投入,台下学生也为师生惟妙惟肖的表演所感染,气氛煞是热闹。暂且不说这样的活动对于教学主题关联不大,也不说时间安排上的延宕,单是老师“塑造”的角色就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如活动频繁。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些课有小品,有辩论,有才艺表演,还有接连不断的讨论等。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收效甚微。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现在课堂讨论存在次数太多、时间过长、任务不明确、问题不够开放等突出问题。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老师也要组织一场讨论。耐人寻味的是一次省研讨课后,主办者组织了专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一位学生直言不讳:“老师,您要我们讨论的问题,其实我们不讨论也都能回答。”该是我们反思的时候了!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活动无疑是课堂上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但活动设计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化解疑点;还必须研究和把握学情,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感悟人生、健全人格。同时,活动还必须注意适度,切忌过多过滥,为形式而形式,应克服活动设计中的形而上学做法。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还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考虑活动展开的有序性。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对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引导和调控,以确保活动设计真正起到实效。
误区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成人化倾向严重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误区:
第一,单一化倾向。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形式单一,缺乏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一味地采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学生乏味生厌,影响教学效果。新课改后,教师们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问题,但也有部分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满堂问”现象。有位教师在上课时一共提出56个问题。而且有相当多的问题是那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思维含量较低。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滋养并未起多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成人化倾向。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我们教师经常使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由于能有效地促使初中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但有不少老师一味地采用演绎教学法,即先呈现结论,后进行分析解释;先呈现理性知识,后分析提供感性材料,颠倒了先后的顺序,呈现成人化倾向。这种倾向在九年级教学中表现尤甚。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必须注意:一是要综合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接受能力。特别要选择使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将抽象概念和道德观点具体化,创设明理与激情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还应注意教学活动中的突发因素,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此外,还要注意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相结合,将教法落实到学法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觉悟和行为能力。三是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因而我们在选择、确立和具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各方面能力。
误区四: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这是一节八年级上课题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评优课的课堂实录片断。
一位女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当自己不小心伤害了别人,你应怎么办?”
生:向他们道歉。
师:当自己被他人伤害时,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宽容他人。
师(追问):为什么?
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宽容。
师:那不一定!
旋即,教师演示课件材料,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
我们要宽容别人,但并不是要“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宽容”,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遗憾的是,老师对这一生成性问题未作准确到位的引导,而是匆匆引入下一个话题。假如老师能顺着学生的话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分析: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人则是放纵,从而归纳出“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要讲究策略”,这样的引导也许“搅乱”了课前预设,但毫无疑问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会更精彩!
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是促成生成的前提条件。但教学更需要生成,因为课堂复杂多变,预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穷尽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而今的课堂,总体上说是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堂上教师总是忠实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组织教学,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错失生成良机;要么蜻蜒点水,不及要害。这种问题在一些评优课、公开课中尤为突出:学生的活动要经反复演练。学生的回答业经教师多次推敲,甚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由教师预先“钦定”。这种“作秀”味很浓的课只会使学生变成教师课堂表现的“道具”,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旺盛的创造力。无怪乎许多教育专家强烈呼吁教师应上“常态课”,坚决摒弃过度预设和集体作秀!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有效把握学情。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并使教学设计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历练教学智慧,运用教学机智,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预设中的不足。
唯其如此,预设和生成才会相得益彰,课堂也才会因此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 误区五:在教学媒体上。追求花俏和完美,脱离教学主体与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不仅包括黑板、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信息,还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信息传递载体。
本文所指的教学媒体是狭义的教学媒体,尤指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投影、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色并茂、信息容量大、交互功能好等优势,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作用十分明显。就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还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演绎为活泼生动的画面,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
当前,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也已普遍注意运用。但不难看出实效并不是很理想。首先表现为颠倒主次,师生围绕“机器”转。部分教师将讲解的内容均设计进课件,甚至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也设计进去,课堂上教师会说:“我们来看看答案是怎样的?”鼠标一击,便将开放性论题的答案显示出来,完全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成了“播放员”,学生便成了地道的“观众”,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弱化了。其次表现为堆砌材料,脱离教学目标。在组织“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课教学时,有位教师为了说明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播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还配之以很刺激的音响。脱离教学目标的材料堆砌,其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三是追求花俏,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与完美。如有些课件自始至终滚动播放着Flash小插件,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导致“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多元评价的有效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作业有效设计07-02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08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01-02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12-26
[高考必看]浅议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11-15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06-02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05-26
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