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观察报告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学习观察报告(共8篇)

课堂学习观察报告 篇1

观察主题:教学评一致性课例:行为与内容维度(结合目标分析)

对主题的理解:所谓“教学评一致性”,就是学习目标引领下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达成的一致性。“目标”是教师思考“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既规定教学过程的方向,又提供教学有效的证据;“教”指的是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单元的学习,教师想让学生 “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体悟什么”;“学”指的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即为了达到“教”的目标,设计哪些学习任务、组织哪些教学活动;“评”指的的是评价,就是对学习活动进行反馈和矫正,以便改进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如何实现,我们主要就是看目标引领下的教、学、评是否达成一致性。

所以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观察主题,并将观察的情况通过观察量表来进行呈现。在这张表里,我们记录了在本课4个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的行为(包括教师提问、组织讨论等)、学生的行为(包括回答、朗读、讨论等)以及评价任务是如何展开的。

总结:

不管是从郭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这张观察表记录的信息看,都可以看出郭老师具有很强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意识,她的.每一次提问、组织讨论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学生的每一项学习任务都是指向目标。郭老师通过先评再学、边评边学,让学生在学中评,努力发挥了评价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三者之间是一致的,这种课堂现场的一致性让教者知其所教,让学者明其所学,确保了课堂的真正有效。

但从记录的信息看,可能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

存在问题:

1、目标二:教师在点评“林肯拥有坚定的信念”时是否能让学生来说,郭老师先入为主的告之学生这一点。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

2、目标三: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教师直接让学生表述参议院的态度变化,郭老师总结了写法“以人写人”,似乎觉得老师在告之学生写作方法。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多读相信也能让学生也能悟出什么。

3、由于郭老师的目标定位在写作方法上,我们认为学生读课文上面做得欠佳,整堂课上下来朗读没有提升。

课堂学习观察报告 篇2

首先引起我强烈共鸣的是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 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 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这发人深省的话也是全书的破题之句。作为校长, 我一次次地建议老师:在学生不在进行“学习”的时候, 请您不要上课。可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是:学生坐在课堂里, 并不一定是在学习。我们在平时的课堂观察中, 总是把“教学”作为观察的中心, 观察教师的讲授、提问、反馈、教学组织, 等等, 却很少把学生的学习作为观察的中心。于是, 我们常常会仅仅看到教师的精彩, 而没有深度关注学生学习, 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被遮蔽了。可是教师的教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学。因此, 课堂观察要“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被看似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所迷惑而误判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我们才能实现“去蔽”。

首先是理解上的“去蔽”, 去除我们关于“学习”的迷思概念。当我们强调课堂观察要关注细节与现象的时候, 常常忘记了我们是带着怎样的理解进入课堂的, 常常忘记我们是抱着怎样的学习观进入研究的。如果我们没有对何为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怎样进行的、我们何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等重要问题进行过思考, 我们的课堂观察注定是没有深度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让我看到了从对学习的理解到基于这种理解的观察方案的设计, 成为本书的逻辑结构:从理解学习, 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五大领域的确立;而每一个领域的观察方案, 也都遵循着从理解到展开的线路, 比如观察知识与技能类目标的达成, 是建立在对“何为目标达成”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在这种逻辑下开展的课堂观察, 就不会纠缠于细枝末节而走向本质。

其次是观念的“去蔽”, 不是一种被告诉, 课堂观察的“去蔽”功能充分地体现在它所呈现的“证据”上。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其观察的中心“不再指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而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质量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因素”, 同时在观察中收集与分析学习的证据,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值得注意的是, 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工具 (收集证据、分析证据的工具) 。这些工具无一不是作者在与一线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开发或运用过的, 可以被一线教师们拿来运用。

“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观察报告 篇3

根据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观察数据汇总表,我们得出初步结论:

1.在幼儿整个课堂行为表现中,非投入状态35次,占总次数的13.8﹪。非投入状态也仅仅体现在东张西望、操作时不专心等,只有一部分幼儿没有很好地参与。

2.在幼儿整个课堂行为表现中,投入状态218次,占总次数的86.2﹪,其中认真倾听59次,表演时很专心103次。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了幼儿,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积极性很高。

一、本次活动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活动中,幼儿的投入状态所占比例比较高,这与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幼儿生活,敢于创新是分不开的。我们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爱小动物,而小老鼠的形象机灵、可爱、聪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绘本课题设计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幼儿喜爱的小老鼠,并将小老鼠与绘本结合,由此延伸出“可爱的鼠小弟”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朗朗上口,是小朋友耳熟能详的,因此在艺术领域我们选择了艺术活动《小老鼠上灯台》作为绘本故事的延伸。活动中教师突破传统歌曲教学的方式,将《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通过打击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其中。新鲜、新奇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也体验了打击乐器的乐趣。

2.通过创新教学用具,发挥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平时喝水的时候,我们发现幼儿对敲击小茶杯非常感兴趣,两个杯子敲一敲,用杯子敲桌子、椅子,敲手、肚子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把杯子扔在地上让它发出声音……出现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制止,而孩子则会失望地看着我们。后来我们发现把茶杯倒过来正好很像小老鼠的形象,因此有了灵感。在乐器的选择上,教师独具匠心,选择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又非常熟悉的“茶杯”,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满足了幼儿敲击茶杯的需求和愿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茶杯自由探索,敲击茶杯的各个部位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给幼儿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当有一名幼儿尝试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转圈圈的时候,她异常得欣喜和快乐,并举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发现。

活动中,虽然投入状态占的比例很高,但是也存在个别小朋友操作不专心,随音乐敲击节奏的时候乱敲、东张西望、杯子掉地上等非投入状态,所以在该课堂上也有值得我们共同商讨和完善的地方。

1.介绍过程过于仓促

教师在出示教具“茶杯老鼠”时,通过打击茶杯跟小朋友问好,并请幼儿“听一听小老鼠说了什么”。然后请幼儿探索敲打茶杯的各个部位。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她发现一名幼儿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转圈圈,并引导幼儿唱到“叽里咕噜”的时候可以在杯子里面转圈。但是她没有介绍一下小老鼠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比如头部、尾巴等,导致幼儿在敲打的时候出现乱敲、东张西望的现象。

2.教学用具设计不尽合理

教师在茶杯上贴上老鼠作为教具非常吸引幼儿,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王老师的要求是把杯子的底朝上拿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拿反了,这受幼儿生活习惯性影响,幼儿平时拿杯子喝水就是这样拿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大而明显的东西。王老师制作的教具比较小,老鼠形象不明显,导致有些幼儿没有仔细观察小老鼠的形象,在敲击的时候不知所措。教师在设计教具“茶杯老鼠”时,应该尽量大胆夸张些,再形象一点。可以在杯身上贴一个老鼠形象,杯柄处贴一条老鼠尾巴,将整个杯子做成一个“茶杯老鼠”。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清楚地认识“茶杯老鼠”的各个部位,便于幼儿随音乐旋律的变化自主选擇部位进行敲击练习。

二、本次活动观察的启示与建议

1.做幼儿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教师正是了解了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天性,发现他们对动物小老鼠的喜爱,以及幼儿对敲击茶杯的乐趣和愿望,并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带给幼儿一次特别、愉快、轻松的艺术体验。在与幼儿相处、交往的时候,我们教师需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生活的一举一动,看看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适合本班幼儿,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放异彩。

2.做幼儿艺术活动的引路人,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因此在艺术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使幼儿跟着老师的步调。王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以游戏“小小老鼠”导入,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然后出示“茶杯老鼠”,亲切地与幼儿问好,激发了幼儿敲打茶杯的愿望。在请幼儿敲打茶杯的时候,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教师请幼儿安静下来而有的幼儿不配合时,王老师也通过“猫来了”使他们安静下来,自然又合情合理,既让幼儿安静下来,又在情理之中。整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动静结合,教学思路清晰。

3.做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做精、做细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是指幼儿课堂中为了辅助教学、使儿童更好掌握所学知识的辅助材料,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班幼儿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具应该符合安全、大、清晰、色彩鲜艳的原则。在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具的不适当会直接影响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水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小看教具的作用,教具的设计需要仔细推敲,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4.做幼儿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努力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表述清楚,语速适中。在孩子面前,老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幼儿平等对话。王老师总是不断地走到幼儿身边,蹲下来轻轻地问:“你们的老鼠和老师的一样会说话吗?”“你刚才是怎样让小老鼠说话的?”“小老鼠要和大家打招呼了。”由于是小班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完善,所以教师创设了宽松、自由、愉快的语言环境,使幼儿会说、想说、敢说,活动中王老师这点做得十分不错。有一个环节幼儿都停止了回答,最边上一个小男孩还没停下来,坚持把《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念完,王老师并没有打断他,而是给予他时间直到他念完并表扬他都记住了。这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

三、结语

活动中,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引路人、支持者到参与者,营造了一个宽松平等、有利于孩子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尊重、欣赏、关爱、合作与分享的学习平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化、身心和谐地发展。

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篇4

1、课堂话语的时间。根据观察的数据,凌老师讲授的时间为20分钟,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为20分钟,师生互动的时间为5分钟,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时互动时间充裕,对于这样一个时间分配是比较适中的。这样的时间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是真正融入了课堂,效率高。

2、课堂话语的措辞。根据观察,凌老师的吐词清晰,语速适中并不时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话语的插话。每一次学生的作答,凌老师都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面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凌老师总是耐心倾听、冷静分析、合理引导,发扬民主,从来打断学生,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小小建议:

1、教师讲解的时间可以再缩短一些,把感受合作拼图游戏的小组分享的时间适当加长一些更好,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经验或教训的时间也可以稍微多一点,让学生真正懂得良好合作的意义。

2、在小组分数统计上,教师应更多的照顾一些弱势的小组,给予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总分体现和谐课堂、民主课堂。

个疑问,是关于咱语文这个学科的,身边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语文不需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反正拉不开差距,而且投入的时间与分数不成正比,可能花了很大力气可分数并不太高。有位老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想让哪个班成绩差,好办,语文老师多下劲,多让让他们学语文,到时中考、高考成绩准差,其它科都不好不说,语文也不好——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

——摘自 特级教师党红英《语文教师,不能在别人的浅薄中迷失自己》

缘起三:“痛心”的“2009届初三中考绩效考核”。

5月份,某区某校兑现的这份考核,竟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将其优分率与数理化“比拼”,教师和领导者的“抗争”结果,语文学科很“受伤”。

面对如此桩桩尴尬的现实,不断叩问:语文课堂效益,何以流失?语文,何以“被边缘化”?

缘起四:区教育局提出“教学效益年”活动,区教科室筹办“同题博客比赛”

为近距离观察我校及兄弟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情,磨砺经验,熔铸底气,搜讨精研,开一剂“救课”的“良方”。本学年笔者已听评课28节。为节约篇幅起见,现重点选取《孙权劝学》、《感受戏曲之美》(语文综合性学习)(七年级)、《台阶》、《春酒》(八年级)、《致女儿的信》、《范进中举》、《那树》(九年级)6节课,从课堂教学目标厘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调控机智、课堂首尾环节设计等观察点,洞悉幽微。

二、归因与对策 ——课堂效益,何以流失? 的确,6节课,小课堂,大智慧。如《孙权劝学》、《感受戏曲之美》目标明确,教师归结性语言动人心魄。《台阶》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改换标点的教学设计,不乏亮点。再有:《那树》选择教学内容中树和人“物质”和“精神”的“两个空间”的比照细读,不乏深刻。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纵观全局,从研究的角度审视之,不可否认,其问题大致可归纳为:目标定位是否适切,教学内容选择是否精当,教学设计是否简约,教师语言是否简洁等。

(一)效益,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

先从教材看,观察人教版现行语文教科书,以社会生活为核心的单元“主题结构”,只要是同一主题的,不管是文言文、白话文,不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可以编排在同一个单元(七年级语文尤甚)。再从教师看,这种(较之以往“语文知识、能力”编排结构)伤筋动骨的变化,给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混乱”。的确,当今教学效益的明显下降,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最后从学生看,从容纯正的阅读状态缺位。几乎人人抱着“课堂听听就可以”的心态,弹性阅读遭遇流产,名著阅读沦为“拿什么拯救你”的颠覆境地。效益,就这样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课例1.《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 [目标描述]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3.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分析与研究] 课堂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却又面面虚化。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

你看,上述教学目标“知、能、情”三维目标一个也不少,貌似周全。再想想不对劲。一堂课大小共计8个教学目标,如此之多,怎么可能个个落实呀。为什么?因为时间就是那么短短的45分钟呵。“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把三维目标直接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并且详细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置。这其实是对三维目标的一种错误认识。” “语文课程目标是针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和编制而言的„„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想教的是什么,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内容,它是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言的。”教学实践中这种照搬照抄,目标指向的严重错误,何谈教学效益?

值得深思的是“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为一谈的并不少见。所以,课堂教学的 效益,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了。面面俱到,却又面面虚化。

改进措施:删繁就简,目标预设应“适切”。定位适当,切合学情。建议目标简化为: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古人云:“防患于未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医师”的最佳药方是防病胜于治病。在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一些经典案例中,“预案”不可或缺,例如著名的阿波罗计划。这是否启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预案呢?的确,一个优秀的教师功夫尚在课堂之外。例如可以在备课上特别是目标上多做些文章。对教师而言,备课是一种工作,但备课更是一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是从教材到教案的创作,更是从教案到实际教学过程的创造。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教学目标以及教材重、难点分析等内容,都一一纳入预设之列剔除那些“非语文”的课堂教学目标。力争将“不”降到“零点”,落实教学难点,把钝化的教学目标凸显出来。

(二)效益,在教学机智的弱化中放逐 课例2.《范进中举》 观察点:教学调控机智。[情景描述] 激情导入、梳理情节、赏析精彩片断,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还剩最后一个环节分析小说主题,如果不出意外,就会圆满完成任务。师(迫不及待):“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倍受尊敬?”

(评析:原本就很安静的教室,显得更加寂静了,很显然大家都在积极思考。片刻之后)

生1:“我认为是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范进,他像有神附身一样,整个身份地位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生2:“老师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不过我还有一点补充的那就是科举制度不仅让范进这样,就连他身边的那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深受其害。”

师: 不愧为实验班的学生,答案如此精彩。(评析:可以顺理成章地总结小说的主题了.)

生3:(举手,看得出他很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是范进自己,他从二十岁开始考到五十四岁,整整考了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许多场考试,考试失败了,他并没有放弃,考不上再,他就是凭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撑到今天......(评析:课堂遭遇“意外的尴尬”,学生的回答无疑是在美化范进,这和作者要讽刺的目的截然相反,学生纷纷谈论起来,令教师无所适从,非常尴尬)师:(打断了他的发言)我不是问你范进为什么能考取举人,你坐下去。”

生:红着脸低下头,慢慢坐了下去„„ [分析与研究] 巧妙点拨,邂逅意外精彩,让机智的课堂像秋天一样明净。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新装》一个片段.他是这样上的:他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有位学生说这是一个爱美的皇帝。这无疑是碰到了麻烦,宁老师不愧为名教师,他是这样问学生的: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学生:当然是缺点,宁老师继续引导:如果说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装打领带,我60岁的老头,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许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学生:爱美过度。宁老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臭美。宁老师适时追问耐心引导,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回答后的巧妙点拨决定了课堂丰富性和有效性。

(三)效益,在教学内容的模式化中缺失

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现状概述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工作小组的领导下,高

一、高二年级紧紧围绕学期初提出的教改目标,推出数学、语文等9个学科共计52 节各种课型的公开课、实验课,其中高一年级24节,高二年级28节,参与听课人数达900人次,体现了课型全、科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等特点。通过对这52节教改实验课的听课观察,我们发现了以下变化:

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发生改变。绝大部分教师关注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观念得以强化;对“先学后教,以 教导学,以学定教”、“保障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训练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概念系统化、习题系列化”等理念和原则有了很好的理解。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在先学后教,或者先阅读后讨论,或者先精要讲解,再讨论、再练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较以前强化了,时间较以前增加了。

第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明显改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对自己课堂讲授时间的控制,有意识地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保障其思考、表达、练习的时间;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目无学生,一讲到底的行为得到了基本控制。

第四、课堂师生关系呈现出良好态势。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变得更加民主、平等;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变得更亲切、自然;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有效。

第五、课堂研究的氛围日益浓厚。在这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主动要求上公开课的老师增多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科组长、高级教师带头示范,青年教师踊跃参与;每个备课组都行动起来,同一备课组老师集体听课、评课已成常态。教改实验已从实验组延伸到其他组。天天都有公开课,业余谈话有了更多的专业语言,老师们对教研的兴趣明显增强,校园呈现出浓浓的教研氛围。

但是,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到今天为止,我们还不能说改革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学习效益的大改观,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多,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考试成绩明显提高,课外活动的时间和内容更丰富,等等。

显然,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二、对当前我校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与分析

对课堂教学观察的角度很多,本报告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关于课堂教与学的方式 1.教师自觉控制讲授时间。教师少讲在课堂上得到了较普遍的体现。比如高二语文课、高二政治课、高二英语课,高一数学课、高一物理课、高一地理课等都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点。他们的课堂没有满堂灌和一讲到底的现象,讲授时间一般都控制在25分钟以内。

2.教师科学设计讲练环节。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安排了学生训练内容。一般而言,教师课堂能保证至少15分钟的学生练习的时间,能够迅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当堂训练。比如高二化学学科李泽恕、林海川老师,政治学科许子栋、谢瑞老师,物理学科蒋正常老师,生物学科李跃新、刘莹老师,数学学科徐喜明、寇桂环、金安海老师,英语学科桂佳老师等。在他们的课堂上,均安排有层次、有梯度的作业习题让学生当堂做,充分发挥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高二化学科组还设计出指令性作业和指导性作业,既有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有对部分学生的指导性要求,科学控制了作业量和学生课外做作业的时间。

3.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了教学生思维方法,注重思维能力培养。如刘焕玉老师上《函数的单调性》时,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结合生活实例来讲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叶正言老师上《映射》课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己领悟,自己发现“对应、映射、函数”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杨永军老师上《指数函数》课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发生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语文、英语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己理解阅读材料,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结合材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现实世界。例如叶将花老师上《Travel journal》时,很自然地让学生讨论“人生的旅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黄斌胜老师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比如他讲“罗马法”的影响时提示学生,一般地说,“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当代与后世的;本国与国际的,使学生了解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史实要有哪些思维角度。

4.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学生学习方式改进,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如方静、叶将花、林小燕三位英语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很好,4人小组能围绕材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共同的观点,并且小组成员有具体分工和明确职责。化学林海川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实验来理解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刘莹老师让学生通过读图了解“生物种群的特征”,涂源安老师让学生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推导“速度位移”公式,王得寿老师的物理课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学生给出了十多种解决方法。

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许多教师并不真正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深怕学生思维走出自己设定的圈子,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地进行发挥。二是对学生如何自主开展学习,怎样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中缺乏相应和有效的指导。很多老师的基本做法就是让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讲解或讲练结合等。其实,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比如说:对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进行指导;学生阅读后如何对知识归纳和整理进行指导;如何对现有知识进行质疑;对基础不同学生如何进行分别指导等等。

三是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有一个适应过程,课堂上主动学习、表现积极的还只是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是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动手、动脑,仅满足于听教师的课堂讲解。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能积极开发、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绝大部分教师上课都使用课件、教学软件,充分发挥了电子白板的作用和功能。

二是各学科一般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学案、讲学稿,课前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预习和基础知识的自学,保证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提高课堂解决问题的效率,比如高二历史学科蒋小平、语文学科安文娜、政治学科罗元春、英语学科袁科苑等老师都能有效地设计和运用好学案、讲学稿,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是许多教师充分挖掘社会中的时政、新闻以及影视文化等资源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如黄斌胜老师的历史课上,除给学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史料”外,还将出台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与讲授内容“罗马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陈旭东老师讲“价值规律”时,举出了《大宅门》中生动的例子,还举了现实生活中房价起落变化例子等,使一节内容枯燥的课,由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课堂教学非常生动。

四是老师能根据培养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设计出新的课型。如高二语文组开设“时评阅读课”,将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组织相应的素材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探讨,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师生竞相各抒己见,彼此交流碰撞,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希望全体教师都能进一步强化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在备课时能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机整合课内外资源,充分而有效地引入生活、时政、科技等各方面的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三)关于师生关系及有效互动

1.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方面。许多课堂体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恽涛老师的语文课就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课堂中老师提供阅读材料,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探讨,学生们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林小燕老师与学生交流,真诚自然、情感丰富。王得寿老师对学生各种不同的复杂的解法,一丝不苟、耐心细致地进行评价,表现出对学生的真情流露。方静老师上英语课时亲切的笑脸、关怀的语气,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理解、尊重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的变化,甚至对学生的各种反应置若罔闻。如有课堂上学生不抬头听课,甚至打瞌睡,教师都不进行干预;有些教师过于关注程序化的操作,显得“目中无人”;有些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没有耐心;有些教师虽然关注学生,但只是关注少数几个学生。

二是对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作分析,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进行了解,教学无的放矢;有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考虑到课堂或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是为活动而活动,显得勉强。

2.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方面。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师生提问的方式及对回答问题的评价上。许多课堂师生互动非常自然,流畅,提问的针对性强,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到位。

教师目前提出的问题中如“这个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这个答案?”等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越来越少了,比较多的是如“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样的知识性问题,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是有较大帮助的。

高二文言文课堂观察报告 篇5

督导室倪同刚

文言文自主学习“四环五生”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二语文备课组推行一个月了,其操作效果如何,同学们的反响怎样,有没有向全校推广的价值,现就一个月来的课堂观察做个简单小结。

一、观察背景

文言文教学历来比较枯燥,因为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积累字、词、句式等知识,培养阅读翻译能力,稍带进行课文分析,这一教学要求决定了课堂的枯燥性,再加上市场上文言文助学资料铺天盖地,学生手头基本人手一册资料,这种情况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你讲得再多,也不外乎资料上的内容,拥有资料的学生就失去了听的欲望。从以往的课堂观察来看,确实有不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左耳听、右耳出,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本学期进入《史记选读》模块教学后,高二语文备课组提出了“四环五生”的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将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布置学生利用资料、工具书进行自学,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究。这一课堂改革的效果怎样?受高二年级部的邀请,督导室对高二年级的课堂进行了专项课堂观察。

二、观察过程

4月17日,集体备课时,高二语文组提出了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想,大家对模式进行了讨论完善。

4月20日,模式修改定稿,为配合学校“五生课堂”的教学要求,确定模式名称为“文言文自主学习‘四环五生’教学模式”,向全组成员进行宣传落实,并在校园网上进行推介,之后被盐城教育网转载。

5月12日,为进一步推进模式的实施,语文教研组唐建组长在222班开设《屈原列传》公开课,邀请督导室成员观摩,大家听后耳目一新,在课后的讨论中各抒己见,对课堂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5月19日起,督导室对陈慧慧、陈龙春、程凌、张乃堂、沈亚等6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观察,并与相关老师进行了交流。

5月31日,杨芹、沈亚老师在录播室对语文组全体老师开设了同课异构的观摩课《淮阴侯列传》,至此,对高二语文老师的课堂观察达9人次,覆盖率60%。

三、初步印象

通过唐组长的示范课、推门听取的观察课及同课异构的观摩课,我们看到各位老师能以“四环五生”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为蓝本,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安排教学,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这些模式总体有:

1.“角色交换”型。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课堂上一改以前老师包场的方式,教师的角色由台前转为幕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角色由听课转为授课。如陈慧慧老师教《屈原列传》第二课时时,她首先请四位同学分别准备第5节、第6-7节、第8节、第9节内容,陈老师和他们一起梳理出文章的重点语言现象,教他们备课,并帮他们做好课件,然后由学生分别充当本节课的主讲,代替老师讲解。当讲课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法做出解释时,教师又可以充当学生的角色对疑难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2.“趣味竞赛”型。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张乃堂老师上《荆轲刺秦王》时就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上让走读生与住校生进行学习竞赛,使他们懂得了“爱拼才会赢,有才需表现”的道理。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文章的16-18节,在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后,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中的收获,用书本直接投影展示。然后针对所学内容,自己准备了一些课件,有重点词的意思,有难点句子的翻译,还有词类活用等现象,老师主持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抢答,再视答题情况分别给予10分、5分、0分的评判,根据学生的类型,分别记在住校生与走读生的名下。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判哪个团队优胜,老师给予口头表扬。因为题目都是精心设计的,老师无需作补充,从而轻松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3.“双璜互动”型。即二个学生合作,一人讲解,一人板书归纳,这样现场推进感较强。如沈亚老师上《淮阴侯列传》时,每个新授环节都让二个学生进行合作,其中一个串讲课文中的知识点,另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进行归类板书。甲同学串讲结束,乙同学的板书也结束,这样即让学生听得明白,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小组互动”型。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间互相考查、交流、评价,以此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如程凌老师教《刺客列传》,先把文章的内容划分成小块,每个组一个内容,课上由各小组长按小组分别进行展示交流,对组长展示不彻底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在这种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自觉地钻研课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充分利用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且当堂练习,当堂反馈,快速高效,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做讲台主人的成就感。课堂上各组积极讨论、答题、质疑,那种热烈的气氛,比其他什么语文活动都激动人心,此时老师只需宏观调控即可。

四、亮点剖析

1.高二备课组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研究深入人心,这次课堂观察中,我们看到高二年级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自觉地运用文言文自主学习的“四环五生”教学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走上了讲台,用起了投影,拿起了粉笔,课堂一扫传统的“师讲生听”的单调情景,变成了学生活动的场所。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习惯的改变,他们的课本由以前的干干净净变得“乱七八糟”(书上记得多,写得密密麻麻)了,说明每个人都在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自学。

2.“四环五生”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显示。该模式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突出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以及重视学生各自经验方法的个性化介入,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各抒己见,放开了学生思维的翅膀,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和创新意识有了发展的时空。

一方面,教师从“教”的角色转变为“导”的角色;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接纳转为主动学习。有的教师将问题提到小组,集体心理意识上升,心理感觉就不一样。有了问题,由小组讨论支撑,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心理压力减轻。主动学习和学习者的心理放松,是提高学习效益的两个重要因素。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心理放松的状态中学习,其分析能力、识记能力都优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明显。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就识记效果而言,专家曾作过实验,在主动记忆环境中,80%的受试者能正确记住规定的材料;在被动记忆时,只有43%的受试者记得住有关材料。

3.学生的评判、质疑、倾听、口语交际等各种能力得到强化。首先,生生互动中提高了各自的评判能力。“四环五生”自主学习模式是“学评结合”式的,既学又评。一有评,参与意识上升,主动性就显示出来;评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以批判的眼光接受文化知识,也就更具有主动性。其次,互动中提高朗读能力。如孙文海老师教《淮阴侯列传》,一个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进行互动式评价,在评价中提出修正意见并示范。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总是有限,“四环五生”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生生互动形式,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地增加,特别是为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提供了发言的机会。有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时,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能力得到大大的加强。我们看到程凌、张乃堂老师的课上,学生就翻译提出质疑,挑战资料,精神难能可贵。由于学生发言的增多,相应的每个学生听话的机会也大大增多。而且发言学生的频繁变换,更易引起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学生为了补充他人的发言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往往专注倾听并能很快抓住他人发言的要点,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得到重视。“四环五生”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有了“互动”的学习行为,因而非智力因素评价也就应运而生。非智力性评价是什么?它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评价,扩大一点说,包括自信心、责任感、协作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因素的评价。非智力性评价的显性作用是调整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吹旺求知的火焰;但不可忽视的是它还隐含一个深层的作用——促进品德因素的发展。在这儿“求知”与“求德”是一致的,它们通过“互动”得到促进。非智力性评价是学生人格道德成长的基石,它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教育的素质化。

五、问题反思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不足的问题,下面罗列出我们观察过程中记下的问题与困惑,目的是让大家共同尽快解决它,以使课堂教学效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1.不少老师重点安排几个学生准备某些内容,有的则是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的,不管怎么说,每节课上讲台的学生数量有限,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介入学习与讨论,使课堂模式让更为多数的学生获益?

2.师生互动环节中,教师解疑释惑、点拨提升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是不是学生一问老师就答?要不要先让学生互动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了,老师再定夺?

3.由几位同学上讲台完成课文学习,但程式一样,难免导致审美疲劳,如何使展示程序灵活多变些?如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些?

4.重点准备的同学对某部分的内容往往研究得比较全面,这也导致质疑环节常常冷场——其他同学没有疑问或补充。是不是要这一环节?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5.有的课堂学生讲了,译文资料也提供给他们了,教师要不要再用课件强调一下?这种情况下,教师备课该怎样备?是满足于把一篇课文教过去还是想法将它教得更好?

6.这一模式关键在学生自觉,对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如何督导他们进步,使之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7.这种模式下,师生对文言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到位,对“语”的学习可谓重矣,然而“语文”是个复姓,它不但姓“语”,还姓“文”,在课堂上体现文言文教学的“文”——人文性、文学性,前者可潜移默化,后者是可以用到阅读、写作中去的。教师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8.教师的教学个性与模式的共性要求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

9.课堂检测该如何进行更为合理?是由学生提供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句子翻译,还是老师以课件进行检测?或者是年级统一印发检测巩固的材料?

10.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学中如何整体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11.当学生提出与教学参考资料或教材不一致的意见时,教师该如何控场才能让学生信服?

12.在班级学生已经拥有译文资料的情况下,台上的学生有无读整篇译文的需要?对书下注释详尽的字词,学生在讲课时是否有再加强调的必要?教学内容上如何处理点与面的关系?如何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13.有些老师只让学生自主积累一些字词常识,人物形象分析则由自己包办,可否将整篇文章的教学内容都让学生来完成?教学中怎么把握教学内容的放与收的度?

14.部分习惯了被动学习的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一下子还不太适应,如何引导他们尽快地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5.备课组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备课该怎样进行?如何解决备课组的个性化备课与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六、结语

课堂学习观察报告 篇6

组织者:太平堤小学语文教研组

长:杨

间:2011年11月3日

小学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观察总结

组织者:太平堤小学语文教研组

组长:杨磊

2011年11月3日

一、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四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语文教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二、成功之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唐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唐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1、开头唐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了解课文大意后,唐老师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

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唐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唐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个人特色

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唐老师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四、出现的问题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唐老师是否把这部分先放一放,先学习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再回过头去体会,学生可能会更易理解。

2、这节课安排朗读的时间比较多,但读的形式不够多,唐老师多以自由读、齐读为主。

课堂学习观察报告 篇7

何谓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听课教师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相机、录音笔等)对观察对象——学习小组、学生个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包括对象的情绪、肢体动作、发言等做详细的记录。要求是客观记录、细致描述、理性分析,以达到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致力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尤其是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力。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学得怎么样以及学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二是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上研究课之前,执教教师要准备好一份学生座位名单,对每名学生做一个基本的学情标注。负有课堂观察任务的教师进教室之前,拿到一份观察量表,内容分别有《学生参与度观察表》《抽样生观察表》和《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表》等。上课过程中,观察教师就坐在观察对象旁边,根据量表要求进行记录。观课结束后,组织所有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一起研讨。观课教师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结果做一个理性分析或建议。这样做的结果能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教学更具针对性,真正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服务。

下面呈现的是一次研讨活动过程中,几位教师对两堂语文课的观课记录。

《慈母情深》观课记录

教学概述( 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陈心悠老师)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初读课文环节,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失魂落魄”“龟裂”等并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背景,初步体会作者对书的渴望以及家境的贫寒、母爱的伟大。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是全文的重点,我以一个大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为全文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分享,小组选出最能够概括母亲特点的词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在教学“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找出特别之处,“我的母亲”的三次重复以及位置的特殊,这种写法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了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在教学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四个“立刻”,感受母亲分秒必争、拼命挣钱,为了赚一个月27元的辛苦母亲的形象。

此外,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里学生准确地找出重点词语,并能通过感情朗读,发现排比句、体会省略号……体会出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同时,学生间相互评价、质疑、补充,整堂课自主和谐,合作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最后,我又出示本文作者梁晓声的《我的母亲》节选,以一篇带多篇进行拓展学习。从课堂练习批改情况看,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较为扎实有效。

课堂观察1(义乌市苏溪二小施丹俐老师)

本次教研活动,一改往日教师坐在班级最后排听课的情况,听课教师作为课堂观察员落座在指定学习小组或指定的某一学生的身边,听、看,近距离地感受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喜怒,分辨学生真正的得失,总结这一堂课是否真正给学生带来了有价值的启发。

【观察对象】学习小组组长骆同学。

【学情描述】性格:活泼、易怒;人际关系: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业成绩:成绩中等,粗心马虎。

【举手发言情况实录】整堂课骆同学举手次数为20次,基本上教师提出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举起手来;小组汇报环节中,骆同学2次直接起立补充,所以,骆同学实际发言次数为2次。

小组汇报时,作为小组发言人发表看法“:我们小组有两个观点,我认为是慈善,他们认为是辛苦。我个人认为是第28自然段,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给了我钱。”

教师针对课文第16自然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进行拓展写话时,骆同学回答道“:极其瘦弱的,我的母亲。”声音响亮、清楚,得到了教师的肯定。

【小结】积极参与课堂并乐于表达,有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过程中其他队员发言时,他都会伸长脖子去倾听、参与,有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情况实录】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请按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开始,骆同学迫不及待,虽然是小组4号,却第一个发表意见“:我找的是第28自然段,母亲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我觉得这是个慈善的母亲,因为他不顾同事的劝阻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给作者买《青年近卫军》。”说完,看看组员的反应,伸手示意学习小组1号同学发表看法。当1号同学读完自己选中的句子,骆同学提问1号“:那是什么样的母亲?”1号同学回答“:这是一个辛苦的母亲。”骆同学听罢,快速提出异议“:我不赞同你的话。”

1号、3号组员意见统一,都认为“这是一个辛苦的母亲”,并认为骆同学提出的“这是一个慈善的母亲”用词不合理(小组2号女生沉默,这里没有任何发言)。

此时,别组队员陆续在黑板上贴出卡片,骆同学有点着急了,说“:他们都在写了,要么都写好了。”

组内同学仍在为选择慈善还是辛苦而争辩着,因为教师的要求很明确,每组只要一个词。3号组员提出“:慈善是捐东西。”骆同学加大嗓门,喊道“:慈善一定要捐东西的吗?”谁也没有让步,3名队员选择“辛苦”,而骆同学坚持要把“慈善”写进去。

【小结】优点: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坚持己见,在小组中属领导地位,很强势,有纠正辨别的意识。缺点:固执易怒,不善于听取同组队员意见。

通过我的课堂观察,陈老师对骆同学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骆同学有主见,在小组中起主导作用,拥有团队意识,并且非常投入于课堂,这些都是骆同学难能可贵的优点。当然,如果他能适当择取组员的意见,并能给2号女生一些发言的机会,那么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总之,课堂观察员有效地帮助教师全面地认识学生,有效地帮助教师深层次地改进教学方式,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

课堂观察2(义乌市苏溪二小蒋晓飞老师)

【观察对象】陈同学。

【学情描述】性格:内向、老实、礼貌;人际关系:和学生相处融洽;学业情况:成绩中等,脑子灵活,上课专心,思维敏捷。

【课堂观察发现】刚接触这个男生时,发现他很有礼貌。从课堂上看,陈同学认真专心,对于教师布置的每一个活动和任务都会认认真真完成。回答问题特别积极,每次都会举手,两次站起来发言,回答时因为害羞会脸红,但每次都能回答正确并且声音响亮。朗读时,普通话特别标准,并且会随着文章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语速和表情,是一名会读文章的学生。小组合作前,陈同学能迅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快速地在书上画出语句,写下发言要点。交流时,神情很专注地看着发言的同学,认真倾听,还会时不时地进行补充。轮到自己发言时很有条理,从容不迫。当小组决定采取另外一个答案时,他表现得有些消极,没有及时地辩驳,也没有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观察总结】陈同学认真专心,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主动性不强,在没有得到大家的肯定时会变得消极而拒绝与小组成员合作。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是一个善于为他人考虑的孩子,愿意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别人。如果陈同学能摆正自己的认识,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我想他的课堂表现会越来越好。

课堂观察3(义乌市西山下小学方丹莉老师)

我观察的这一小组的四名学生分别是金同学、葛同学、李同学、陶同学,成绩并非优秀,但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他们能互相帮助、扬长补短。

陈老师把合作要求告知学生以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以1~4号的顺序各自发表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井然有序。说得好的地方就有掌声出现。每名学生都十分自信(我稍稍观察了他们的表情)。

当后面的组员有跟前一名说得差不多的地方,马上就有学生指出来,你跟我说得差不多,并解释一通。

这组的陶同学,学习能力较其他同学来说可能稍稍弱了一些 ( 我相信陈老师这样安排一定有她的道理 ),没能马上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另外三名同学马上帮助他。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小组讨论结束,另外三名组员马上跟小组汇报成员一起讨论该如何汇报更好。

此次小组合作学习观察下来,让我感受颇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地发挥,真正地把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

《给予是快乐的》观课记录

教学概述(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何倩倩老师)

《给予是快乐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圣诞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课堂伊始,我先请学生谈谈生活中什么是最快乐的。学生畅谈后得出:快乐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于是我引出并板书课题《给予是快乐的》。题目中的“给”是一个多音字,学生在预习单中已经解决了读音问题,请一名学生站起来交流即可,并让他们明白,遇到多音字时,要根据意思来选择读音。

在进入课文前,先请学生浏览略读提示,标出本课的学习要求,明白学习任务。接着请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概括内容。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一条是小男孩对弟弟的爱,一条是保罗遇到小男孩后心理慢慢发生变化的过程。我抓的是第一条线,先请学生思考:保罗的哥哥为什么要送车给保罗,男孩又为什么想要送给自己的弟弟呢?引出这一切都是因为爱。接着请学生找一找: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男孩对弟弟的爱?边找边思考。思考完后,在四人小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发现,组员间互相补充、纠正、整合,请发言人汇报。比如“: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学生会联系上下文提出自己小组的依据:首先从男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这辆车,从他的穿着看出他的家庭不富裕,在这种情况下,他却首先想到自己的弟弟,而不是自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哥哥去付出,从中可以看出他很爱自己的弟弟。文中有这样一句:“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可以从小男孩的动作并结合书上的插图来读男孩的心。在这样的组与组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学生们和保罗一起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

最后,我请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和课外阅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写关于“给予”的小诗。大屏幕出示:给予是哥哥送给保罗新车,它是充满关爱的!给予是保罗带着小男孩兜风,它是富有爱心的!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照着填一填:给予是_______,它是 _______ !接着请学生读一读课后的小故事,也用“给予是 _______,它是 _______ !”这样的句式说一说。一步步从会说过渡到会写,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生活实际写一写“给予是_______,它是 _______ !”小组内编排成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在这堂课中,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善于分享自己对“给予”的感悟,让我感触颇深,孩子们是我的老师。

课堂观察1(义乌市苏溪一小钱露莹老师)

何老师在上《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之前,我拿到了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表”。仔细看了一下,上面有我要观察的小组成员的情况,叶同学我认识,之前参加过我的朗诵兴趣小组,胆子大,不怯场,爱发言,这与何老师对她的性格、学习状态的表述相差无几;张同学也是个我特别欣赏的孩子,总能在他们班的文艺演出、朗诵比赛中看到他的身影,他是班里当之无愧的男一号;陈同学是个调皮的男孩子,他上一年级时我与他有过接触,他调皮、好动,有时候还爱插嘴;这组当中的陶同学是我最不熟悉的,之前也没有听说,大概与何老师描述的性格特点腼腆、细腻有关系。带着这张表格我好奇地跟随何老师进入了她的课堂。

课堂中,我一直期待何老师的小组合作环节,终于,在课堂的中后段,何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小男孩爱自己的弟弟?”

合作要求:1. 从2号开始,顺时针发言;2. 人人参与,各司其职,把握时间。小组合作一开始,全班气氛就热烈起来了,我也赶快进入观察状态。

张同学:2号快点,2号!你啦,陈××,这回不是我先讲。

叶同学:噢,那就是陈××第一,陶××第二,张××第三,我最后,耶,我最后一个。

陈同学(摸摸脑袋):怎么说啊?

张同学:看书本吧,找到相关的自然段。

陈同学(快速浏览书本):哦,我从第11自然段第三句看出了他对弟弟的爱,就这里(陈××用手指指),就从这里感受到哥哥特别爱弟弟。

叶同学(催促):陶××,你了,快快快。

张同学:叶××,你刚才把陈××的发言记下来了没?

叶同学(把讨论纸递到张××面前):你看,都好了,陶××,快点吧。

陶同学(小声):我也和陈××一样,从第11自然段看出小男孩很爱弟弟,“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他是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说明他急着让弟弟看那件礼物。

张同学(看着陶××,点评道):嗯,你比陈××说得具体了一点。

张同学:轮到我说了,其实我和你们俩的差不多,叶××你要写就写同上吧。

叶同学:啊?可以写同上吗?

张同学:当然可以了,节省时间,反正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叶同学:噢,好,那我的观点也是同上,我也这么写吧,但我还是再说一遍……

陈同学:叶××,写好没呀,快点,时间快到了,来不及了。

叶同学:好了好了,你们看。

张同学:那快坐好吧,待会儿争取得到发言机会。

经过这个小组合作,我发现,张同学确实一如既往有着领导气质,他懂得怎样节省时间,也会对同学起一个监督作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虽然他没有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但从后面的课堂回答中可以看出,张同学是有自信回答何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他有思考,能把小组内合作讨论的答案做一个梳理,回答时条理清晰。叶同学记录讨论内容时,动作快,字也写得工整漂亮,当张同学提出要写“同上”时,她还显出一丝小诧异,不过聪明的她马上领会了。陈同学学习上还欠一些主动,需要小伙伴的提醒才会有一个反应,之后小组内的讨论,他反常地安静,似乎只有张同学和叶同学在讨论。陶同学是个仔细的女孩,她知道陈同学的回答很粗线条,她也明白从“三步两步”这几个字中看出小男孩对弟弟的爱,当看到叶同学在记录的时候,她在辅助叶同学,为其提供橡皮等工具,写好之后还看了一遍。

简单的一个小组合作,可以原生态地看出每个组员的学习状态、性格特点。

课堂观察2(义乌市苏溪一小马彩虹老师)

【观察对象】金同学。

【学情描述】性格:非常外向;人际关系:易于和同学发生摩擦;学业情况:成绩中等,脑子灵活,上课不专心。

【课堂观察发现】从课堂上看,金同学确实非常好动,小动作很多,摸摸小嘴,摸摸桌子,咬咬手指,小脚抖啊抖,不停地动。但是课堂学习非常投入,教师的每一次提问,他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四次站起来发言,回答时从容大方、声音响亮;每一次朗读,他都摇头晃脑,读得津津有味。随着学习的深入,手上的小动作慢慢减少,但是小脚还是一直动。小组合作前,他能比较迅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快速地在书上写下发言要点,交流时,神情很专注地看着发言的同学,认真地倾听,轮到自己发言时很有条理,对于同学的评价能有主见地分析、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当中是发言比较积极的一个。

【观察总结】尽管金同学调皮好动,但是从本堂课来看,他的学习是有效的,投入的。看来,只要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皮的孩子也能爱上我们的课堂,让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课堂观察3(义乌市苏溪一小万平老师)

【观察对象】胡同学。

【学情描述】性格:安静;人际关系:随和;学业成绩:中等,缺乏学习积极性。

在整节课中,胡同学的思维紧跟课堂节奏,能主动思考,愿意表达,仔细倾听他人发言,整节课自始至终都非常投入。我注意到她的一些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比如表情投入,眼神总是跟着教师和发言的同学,并且时不时地点头示意以及随声附和教师的话。从这些微小的细节也能感受到她的全神贯注和思维活跃。

一节课下来,她共举手25次,举手率高达96%。对于教师的提问,十分积极,并且每次都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可以感受到她对起立回答问题的渴望。其中有一次被教师叫到起立带读词语,声音响亮,发音准确,顺利完成任务。但我坐在她身边,能明显感觉到她的紧张,声音微微颤抖,两只手揉搓着。结合教师提供的她的平时表现——“缺乏学习积极性”来看,能猜测到她在平时的课堂中应该是较少起立发言的,表现的机会不多,锻炼得少了,所以才会显得如此紧张。

在本节课的小组合作环节,胡同学担任的是记录员的工作。在交流时,她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做好记录的同时,能和小组里的同伴对问题展开讨论。

从这节课胡同学的整体表现来看,她是完全能够得到一个大大的赞的。作为观察员的我,很难将这节课中胡同学的表现和班主任提供的“学业成绩中等,缺乏学习积极性”联系起来,整节课自始至终她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这是一个矛盾点,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平时沉默的孩子,到了公开课上却会变得活跃呢?

【观察后思考】首先,公开课上教师往往会想出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准备一些奖品奖励给举手发言次数多的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多举手,多发言,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多研究一些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如一些竞赛、班级积分等,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样,一些平时性格较文静、课堂上较沉默的学生,都会被激发起来,勇敢地举起他们的小手。

其次,公开课的教学流程、教学语言、教学方式肯定都是经过反复雕琢的,公开课上的问题设置肯定比平时更合理,指向性更明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设置问题。问题的提出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深奥难懂,又不能让学生无须思考立马可得答案,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样的问题设置才有价值,因此也会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最后,在公开课上,上课教师应情绪激昂,语言生动,抑扬顿挫,学生在轻松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都能积极发言,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平时的课堂也能如此亲切,相信课堂的面貌会有所改变。

总之,小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是上课的一种良好表现,如果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听课了,积极发言了,我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成功,小学生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从而形成攻不可破的良性循环。

班级 _______ 课题 _______ 执教者 _______ 第( )次合作学习

班级 _______ 课题 _______ 执教者 _______

课堂学习观察报告 篇8

笔者在近期学校开展的公开课上,选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观察点,对本教研组的多位教师的语文教学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课堂观察,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成了“无师自通”

共有五位语文教师参加该轮公开课活动。这五堂课中,学生集体回答次数平均是11次,个人回答次数平均是12次。学生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不假思索流利地回答了教师的所设问题。从学生讨论的情况来分析,学生一共讨论两分钟左右,课堂讨论表现得非常热烈,每个学生似乎都与教师息息相通,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完全吻合。小组讨论也仅仅由个别学生主导,讨论没有深广度。而教师在课堂环节中除了对回答符合预设的学生赞扬鼓励外,并没有画龙点睛式的概括和指点,似乎学生没有教师讲解和点拨也能学得很好。课堂一切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走,语文教学适时生成的美感荡然无存,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或弱化,这必然导致语文课堂质量的下降。可见,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无师自通,不能离开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和适时适度的点拨,不能以抛弃学生个性化思考包括有失偏颇的理解为代价。真正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克服教育教学的虚伪性。

(二)在教师“自主学习”的理念下,学生恰恰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权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主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对话、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然而几名教师给学生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学生对文章一遍都没读完,就进入高考试题的题海战术中,可见他们都在做着言不由衷的改革。表面上学生自主地处理问题,实际上学生对司空见惯的高考题型早已疲惫不堪,没有任何的兴趣可言,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当提供足够有效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真正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其实在学生探索与思维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经历,每个学生的体会不会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一致,他们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后得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结论是正常的,这才是真实的有效思维的结果,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

二、基于教学实践的问题探讨和感悟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服务程度

教育是一种服务,从这一角度看,学生不是教育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教师应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不是高高在上施舍知识的权威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及时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智,从而梦幻般地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打开他们思维的源泉,让他们在忘我的环境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丰富个体的情感因子,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作文课,话题是“细节中感悟真情”。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感人的活动情景,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的录像片段,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画面让学生潸然泪下。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教师提问: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是什么?你最想说些什么话?孩子们情感的闸门即时被开启,欷歔不已地表达自己对谭老师的敬重之情。教师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细节,说出自己深受感动的情景,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此时行文焉能不一泻千里、水到渠成?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为百家争鸣式的课堂生成

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而不在于预设,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堂生动的课是教师课前所不能完全预设的。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不同个体的深刻体验与思考。他们必然得出不同的带有个性化的结论。只要学生的自我体验喷薄而出,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问题的内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剖析。同时在这种激烈的自我体验、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与讨论中,学生互相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师生共同享受这一学习的过程,其乐融融。笔者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管仲列传》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和管仲做朋友吗,为什么?

生1:我愿意。管仲他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

生2:不愿意。管仲他“分财利多自与”爱占便宜;“三战三走”做事胆怯;公子纠死,不能像召忽一样为主殉难。

生3:如果能选择我更愿意与鲍叔牙做朋友。我觉

得一个人才能固然重要,但品格更为重要……

生4:有德无才就好吗?我更愿意和有才能的人做朋友。

这超出我的预设,我灵活地处理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才能和品德哪个更重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争先发表看法,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学生们状态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百家争鸣式的精彩课堂。我认为这种随即迸发出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远远比获取知识本身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自主学习的真谛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竞争,是对生命价值的诠释

学生在高中时代的学习技能的养成为学生进入大学,乃至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基础。从这一观点看自主学习就是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自觉去克服困难,学会坚忍不拔。他们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看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在失败中站起,在痛苦中微笑。这当然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历练的过程,自主学习不能只关注成功,惧怕失败,而要在失败中历练与反思。为了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笔者经常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经典名著,并坚持把自习课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在这种自主学习气氛中,其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浸润,思想得以丰厚,理念得以提升。我们教师所承载的使命不只是培养学生们的考试技能,还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更应是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命的高远胸怀。有了这种境界,学生面对挫折怎能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才是自主学习的真谛和内涵。

自主学习的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教师能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多元的体验,相信就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国庆祝福语收录下一篇: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口号1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