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关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篇1

意见方案

珲春市靖和街大唐社区党支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在城市社区全面实施“五有一创”工程的意见,切实加强我市新时期社区基层组织正规化水平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在全市大力开展实施“五有一创”(有一个好书记、有一支专职队伍、有一处标准场所、有一笔固定经费、有一套运行机制,创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工程。结合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眼于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打造全省县市一流的服务型社区党组织;着眼于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有效途径,以社区党建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眼于基层党建和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提升,把社区“五有一创”工程摆上重要位置,高标准规划,大投入建设,快速度推进,创造性实践,促使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加强,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组织保证。

1、在工程建设中,要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五有一创”工程由于受场所、资金、人力等条件所限,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通力配合,这既是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互联共建、提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建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资金筹措上,要采取积极争资、开发配建、公益捐助、政策扶持、政府兜底“五位一体”建设模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2).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要突出抓好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对现有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本着能改建改建、能扩建扩建、不能改扩建新建的原则进行,利用好现有资源,避免造成资金浪费。要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配齐社区专职队伍,落实好社区工作经费。与此同时,要深入探索实践,不断完善社区运行机制,整体推进社区基层组织党建工作。

(3).坚持体现特色、改革创新。在社区组织场所外观设计上,既要统一标识,融入珲春特有人文历史元素,又要彰显珲春特色,方便群众办事。要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围绕提高服务能力,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用发挥上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努力走在社区建设前列。

(4).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要按照“三化统筹”的长远构想,针对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实际,提前做好社区场所规划,预留建设空间,保证社区资源科学合理配置。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省委对实施社区“五有一创”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市不仅要全面达标,而且要提升标准,努力跻身全省社区建设先进县市行列。

在靖和街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大概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五有一创”工程建设,省委规定到2015年

1.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以述职、测评方式对现任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考核,对称职的现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完善选聘手续,纳入组织部备案管理。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机制,每年对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述职和测评,鞭策优者,淘汰差者。引入竞争机制,适时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公开选聘等方式,重点从现任社区党员干部和街道党员干部中选拔社区党组织书记,鼓励机关企事

业单位退休或离岗党务干部、复员党员退伍军人参加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聘,以更宽视野选聘“一好双强”(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借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考录公务员办法,探索试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内部竞争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探索从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中选拔街道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注重推荐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增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吸引力。深入开展“争当谭竹青式好书记”活动,引导社区党组织书记争做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居民群众、创建和谐社区的带头人。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组织专职队伍。按照“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发展”要求,加强社区专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为每个社区党组织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招录1名高校党员毕业生任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助理;按照服务居民多少,补足社区专职党务干部,使每个社区专职党务人员达到2至3名。定期组织社区党务人员参加培训、轮训,鼓励引导社区干部考取社会工作师。积极推行社区干部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实行社区干部全员社会保险,使社区干部生活有保证、退休有保障。

3.建设特色鲜明的社区组织活动场所。为每个社区建设一个600平方米以上的组织活动场所。坚持建管并重,加强社区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场所和设施作用,努力把社区活动场所建成办公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对开发配建,要按小区开发总面积的4‰配套建设社区办公场所,或折合成现金作为社区维修、供热取暖资金。

4.保障社区工作经费并实施严格管理。将社区正常运转

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2年,为每个社区提供2万元办公经费及1.2万元党建工作经费,配备1套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在此基础上,工作经费每年按20%-30%增长。实行街道或财政代管的方式,加强社区工作经费使用管理。资金管理部门要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社区工作经费。

5.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社区运行机制。推行党建工作责任制、领导干部联系帮扶社区制度,加强党委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努力构建以街道为基本单位、社区为重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区域化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进物业公司党组织建设,注重在流动党员中建立党组织。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协调社区各类组织,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目标管理、议事决策、党务公开制度,积极探索开放式党课、在职党员双向管理、民情恳谈等制度,广泛推行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四议两公开”等协商议事制度,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6.创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要突出“帮扶救助困难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文化建设、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四大服务定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关爱帮扶老弱病残、下岗失业和进城务工人员;协调解决居民在创业就业、物业管理、养老托幼、社保医疗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组织开展符合社区特点的文体活动;探索实行居民诉求代理,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排查调处社会纠纷、治安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街单位“双承诺、双服务、双评议”、“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实行评先选优、政行风测评、干部提拔、党员发展等征求所在街道社区意见制度。实施社区居民参与式治理项目,鼓励居民群众提出自我管

理、相互服务需求,充分调动社区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整合志愿者资源,引导志愿者围绕社区管理、治安防范、应急救援、扶危助困、矛盾调解、文明督导开展服务活动。设立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通过接访、访谈、视察、调研等形式,听取社情民意,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推行社区党组织服务承诺制,每年为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加快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把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末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针对性。推进社区党务、居务公开,适时召开社区听证会、居民议事会,平等沟通、协调协商,发挥民意民智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作用。运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对社区党组织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测评考核,实行考评结果与评先选优和工资额度挂钩。

2012年末,现有社区场所要全部完成新建或改扩建任务。到2013年末,社区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运行机制,打造全省一流的服务型社区党组织,提前两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为确保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成立“五有一创”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委员、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人员抓落实,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2.深入调研,迅速启动。组织人员深入了解场所建设、人员配备情况,制定场所建设方案。做好社区场所规划设计,落实好建设资金和施工队伍,确保不达标的社区组织活动场

所全面开工建设。

3.凝聚合力,齐抓共建。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加快实施“五有一创”工程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来。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五有一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掌握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工程建设情况,适时组织评比表彰,激励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工程建设。

关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篇2

随着经济社会体制发生的深刻变革, 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 一些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2003年的SARS事件, 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高度关注, 社会各界纷纷呼吁要求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然而, 村 (社区) 作为承担公共卫生工作最基础的末梢网络, 是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防线, 对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宁波市镇海区的村 (社区) 公共卫生网络组织建设情况探讨如下:

1 村 (社区) 公共卫生网络组织建设现状

1.1 完善网络组织

2005年11月, 根据镇海区政府相关文件精神, 全区重点实施了镇 (街道) 的公共卫生管理员制度, 行政村 (社区) 的公共卫生联络员、联络小组和信息员制度。全区6个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分别成立了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每个镇 (街道) 设置1名公共卫生管理员, 由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社会事务办相关人员担任;62个行政村、19个社区和10个驻镇的大工程单位, 分别设立以村干部、大工程单位相关人员担任的公共卫生联络员, 计91人;以联络员为基础, 在每个村 (社区) 组建了公共卫生联络小组, 一般由村长 (或村党支部委员) 、妇女主任和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组成,

(1) 宁波市镇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宁波315200并以自然村为单位, 下设公共卫生信息员共计700余人, 从而确保了公共卫生网络管理延伸到所有的自然村和农户家庭。

1.2 落实工作经费

按户籍人口计算, 落实公共卫生专项经费27.50元/ (人·年) (分别为市财政5元/ (人·年) 、区财政15元/ (人·年) 、镇街道以区级财政的50%配套为7.50元 (人·年) ) 。2007年共安排专项经费917万元, 其中90万元专用于村 (社区) 公共卫生网络组织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宣传资料印制和信息收集报告等。实行了村 (社区) 公共卫生联络员津贴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 按照村 (社区) 户籍人口数小于2 000人、2 000~4 000人和大于4 000人分成三档, 分别给予120元/月、160元/月和200元/月的公共卫生联络员津贴;通过调查摸底而新发现的预防保健对象, 按每例进行5~10元的奖励。

1.3 明确工作职责

编制了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工作手册, 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公共卫生管理员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的日常管理, 每月召开联络员工作例会, 根据区公共卫生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要求, 组织、协调、督促和考核村 (社区) 公共卫生工作;村 (社区) 公共卫生联络小组、联络员职责是负责本村 (社区) 公共卫生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信息收集和及时上报, 负责分发免疫预防接种通知单, 协助开展健康教育, 按要求建立村 (社区) 公共卫生台账, 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等的调查处理工作;村 (社区) 公共卫生信息员职责是负责自然村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的摸底调查, 并及时向公共卫生联络员报告。

1.4 取得的工作成效

近3年来, 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制度对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管和妇幼保健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第一防线作用, 使相关部门能及时掌握农村各方面公共卫生基础信息, 强化了公共卫生的基础管理工作, 尤其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面更为突出。自2005年0~7岁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建卡数为7 678人、五苗接种率为77.63%, 至2007年提高到17 561人, 达到89.93%, 2项指标分别增长了128.70%和12.30%, 与以往相比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发现并报告起到了第一防线作用。2009年区内的首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就是由公共卫生联络员发现并报告, 使相关部门能在第一时间及时采取疫情控制措施, 确保了疫情得到有效处置;2007年共报告管理21起规模性农村集体聚餐, 举报非法行医12起, 并给予有效打击;利用公共卫生联络员熟悉村 (社区) 的优势, 能较好配合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传染病和慢性病等现场处置和防控工作;共同推进妇女健康促进工程, 使农村妇女常见妇科病检查率、婚孕前健康检查率和流动人口保健覆盖率等得到快速上升;协助开展农村健康促进工作, 组织人员听健康讲座、卫生进村活动的现场布置、分发各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入户和落实建立农村健康教育宣传阵地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村 (社区) 公共卫生网络组织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近几年来, 公共卫生工作虽然在各级政府提得很多, 但是, 还有一些部门对此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 认为是卫生部门的事情, 把公共卫生作为一项配合性的工作, 缺乏主动性而处于应付状态, 致使村 (社区) 公共卫生工作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 对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埋下隐患。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已经超过常住人口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单靠卫生部门的力量, 根本没有能力及时掌握公共卫生的一些基础性资料, 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这些基本信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就难以有效防控和科学处置。

2.2 投入有待增加

公共卫生经费是以户籍人口为基数, 市、区和镇 (街道) 三级财政按不同比例拨款, 而公共卫生实际需要服务的对象, 不但是这些户籍人口, 还有与户籍人口数量相等或更多的外来人口。因此, 公共卫生经费与实际工作需要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3 素质尚需提高

村 (社区) 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 由于原来都是从事非公共卫生工作, 对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无所知, 再就是学历低下、年龄普遍偏大, 要做好专业性较强的公共卫生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据统计, 全区91名公共卫生联络员中,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49.00%, 学历初中以下的占47.00%。卫生部门虽然组织了一些业务知识培训, 但与实际工作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2.4 职责未能全面落实

村 (社区) 的公共卫生工作考核管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尽管区卫生局委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对村 (社区) 进行工作目标考核, 但由于不具备行政、经济等管理手段, 考核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虽然已将公共卫生列入社会事务的重要工作内容, 但至今没有设立卫生专干, 兼职的公共卫生管理员的工作任务与享受待遇已经发生偏离, 工作积极性受挫。公共卫生联络员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职责没有得到很好理顺;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3 加强村 (社区) 公共卫生网络组织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村 (社区) 公共卫生网络组织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维护国家稳定、维护社会公平、维护农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建立完善村 (社区) 公共卫生联络员模式, 纳入县、区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组织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公共卫生联络员的第一防线作用, 真正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处置,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稳定村 (社区) 公共卫生网络组织队伍

为保证农村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建设的稳步推进, 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 必须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将所有服务人口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划拨的人口基数。二是要从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的建设。在此基础上, 建议组织、人事部门能够在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设置专职的卫生专干, 担任公共卫生管理员。也可试点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与卫生部门联合聘用专职的村 (社区) 公共卫生联络员, 在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公共卫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由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落实对公共卫生联络员的日常管理, 建立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 稳定农村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 从源头上抓好抓实公共卫生工作。

3.3 强化指导培训, 落实村 (社区) 公共卫生网络组织工作职责

公共卫生联络员模式作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 抓好联络员队伍建设和落实工作职责, 是能否真正发挥这支队伍作用的关键。为此, 要结合实际, 编印《村 (社区) 公共卫生联络员工作手册》, 明确公共卫生联络员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建立每月1次的调查摸底机制, 随时掌握所辖村 (社区) 的公共卫生基本情况, 及时报告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参加每月1次由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办的公共卫生联络员例会。同时, 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召开镇 (街道办事处) 公共卫生管理员例会, 布置有关工作, 培训业务知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院根据各自职能,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组织业务知识的培训指导:一是每年定期、不定期集中举办公共卫生联络员业务知识培训班。二是在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每月召开的公共卫生联络员例会上开展针对性的业务知识培训。三是成立村 (社区) 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小组, 实行包村 (社区) 的形式, 进行现场培训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利用公共卫生联络员月会, 在布置任务的基础上, 把业务知识培训作为重要的内容, 结合阶段性工作, 做到每次月会培训1个主题, 并加强下村 (社区) 的现场指导。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指导, 促进全区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的业务素质的快速提高, 为保证落实农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工作职责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 要明确公共卫生联络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公共卫生工作职责, 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推委现象的发生。

3.4 完善考评机制, 激励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深入发展

公共卫生考评机制应该是一个立体的考评体系, 包括区政府对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和区属相关部门的考评;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对行政村 (社区) 的考评;区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考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评。其中, 要夯实农村公共卫生基础, 切实发挥村 (社区) 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的作用, 建立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对村 (社区) 科学的公共卫生工作考评机制是关键。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要制定对村 (社区) 公共卫生工作的考核细则, 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指标, 实行联络员津贴、工作经费补助与业绩挂钩制度, 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对村 (社区) 公共卫生工作考核采用由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牵头, 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参与的模式。同时要每年评比公共卫生联络员先进个人, 并进行表彰奖励, 以激发工作积极性, 深入推进村 (社区) 公共卫生工作的持续发展。

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篇3

一、东环办事处的机构设置和主要工作

东环办事处,是新华区的一个办事机构,根据沧洲市编办机构设置和办事处工作任务的需要,东环办事处下设6个综合科室,即:党群办、行政办、财经办、社会事务办、城市管理办、社区服务中心。东环办事处党委下设8个支部,19个小区党支部,有651名党员,人口4万余人。

2012年以来,东环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基层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办事处的各项工作。这些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街道经济,开拓思路,拾遗补缺,保证办事处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抓好党员管理工作,积极调查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党组织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办事处党员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或党委组织部汇报并提出建议。

3.东环办事处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使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负责社区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建设,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提高社区干部素质,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配备好街道班子。

5.搞好本区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宣传优生优育,鼓励支持晚婚晚育。

6.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积极为社区内低收入群体申请政府补贴,做好辖区内廉租房申请及分配的工作。

7.依法治理街道,抓好法律常识普及,加强法治教育,调解民事纠纷。

8.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本辖区卫生工作、绿化工作、城建工作及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9.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组织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二、当前东环办事处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沧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城市街道社区层面,从而对办事处的工作提出了新考验和挑战。就目前初步调查分析来看,城市办事处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办事处职能界定不够明确

近些年,随着中央省委和市委注重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办事处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本来应当是上级各部门的职责,或者应当是一些职能部门的职责,却纷纷下移到办事处,这就让办事处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些工作并不是办事处的职责范围所能解决的。有些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给办事处一些事务性工作,而核心权力却不下放或下放较少,造成协调解决问题上阻力较大,效率较低。因此产生的上访问题、钉子户问题亟待解决,原本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行使权力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却只能依靠办事处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得到暂缓,根本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2.办事处人员编制明显不足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群众工作,赋予了办事处大量行政工作、群众性工作和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的推进和完成都要由人来完成,而目前一些街道办事人员的编制却是多年前制定的,事多、事杂、人手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作人员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人们常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仍然是当前街道办事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办事处经费短缺比较突出

调查中,不少社区反应经费短缺是他们面临的最突出的困境。工作量不断增多,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大量事务被下放,而相应的经费和资金保障却不能及时跟进,不能到位。“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一致”是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但现在工作中却并非如此。例如:一些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权没有下放,使管理、审批、收费等环节相互脱节,出现了部门管事、街道办干活,或者部门收费、街道办管理的情况。有些部门还把本应自己承担的供热管理、二次供水、清理冰雪、属地信访等工作及责任硬推给办事处承担,而这些工作又缺乏配套的管理职能和经费保障,致使办事处基本处于“有责无权”“有事无利”的状态。

4.对办事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街道办事处虽然是政府派出机构,但却承担直接向群众宣传、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繁重的社会职责,他们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艺术等都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关系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局。但就目前调查来看,上级政府和组织却很少关注街道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大部分干部一年到头都忙于应付工作,从来没有时间学习,更没有机会得到进修培训及提高的机会。

三、关于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办事处工作:

1.建议加强对我市各办事处职能的研究力度

从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角度对办事处进行明确界定,使各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被赋予明确而清晰的责任和权力。

2.建立健全我市办事处统一具体的工作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关于办事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办事处较好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隨着加快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客观需要,把一些事情交由办事处管理,并给予相应的工作管理权限,是可以的,但要做到“权”随事走,人随“钱”走,使办事处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保障。减少本应由市、区政府负责管理的工作事项下放给办事处,以减少管理层次,减轻办事处负担。同时,应当从我市社区建设的高度,对办事处的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和职能、重新设定编制、增加人员等都作出制度性规定。

3.要理顺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充分发挥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其管理方式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办事处对居委会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领导。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些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表现为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致使一些矛盾大量集中到办事处,这与办事处的职能错位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理顺办事处与居委会的权力关系是加强办事处建设的一个关键。即,把便民利民、城管卫生、治安、文化娱乐、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或再就业等社区服务工作落实到社区居委会,使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而办事处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4.建议开展“办事处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对街道办事处干部职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社会管理知识、群众工作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调查发现,90%的青年干部都有在政治上、理论上、政策上、能力上提高的愿望和渴求,希望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培养。因此,开展“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很有必要。

关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篇4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民政局,各地州(市)民政局:

推进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是党和政府赋予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健全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提高城乡社区建设水平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目前,全区牵头城乡社区建设的民政部门却存在职能缺位、作用不明显、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履行职能情况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为全面掌握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情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势任务,发挥民政部门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城乡社区跨越发展,近期将开展全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检查调研。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调研内容

1、各地(州市)、县(市区)村务公开、社区建设领导机构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处)室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履行民政职能情况;

2、各地(州市)、县(市区)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社区建设、居委会换届选举、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居委会设施建设、社区信息化以及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等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3、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及意见建 议。

二、检查调研组成员

总负责: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 雪合来提〃买买提尼牙孜 下设二个组

第一组:组长:李宏军

成 员:英 寿 杨强娃 何建民

地 点:伊犁、塔城、博州、阿勒泰、石河子、克拉玛依、昌吉、乌鲁木齐;

第二组:组长:杨贵军

成 员:古金兰 陈 辉 黄斌书

地 点:巴州、阿克苏、和田、喀什、克州、哈密、吐鲁番;

三、检查调研时间 8月1日至8月25日

四、检查调研方式

1、听取地(州市)、县(市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情况介绍;

2、召开社区、村干部(村(居)民代表)座谈会;

3、实地考察城乡社区。

五、有关要求

1、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检查调研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抽调专门人员开展调研;

2、各地(州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对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召开会议、出台政策、推进工作情况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3、各地(州市)、县(市区)要先期组织检查调研,全面掌握底数,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问题、有建议的情况报告。

关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篇5

近年来,东城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民间组织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活动不规范、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对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社区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志愿性、群众性的特点,在完善社区自治、加强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有利于扩大居民参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社区群众的民主意识;有利于深化社区服务,进一步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提高社区群众文明素质,提高居民自我教育、东和社发〔2008〕2号 东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意见

自我管理的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抓出实效,实现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新发展、新突破。

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进整体发展

1、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目前,各街道兴趣爱好型社区民间组织,如社区合唱团、秧歌队、棋牌协会等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区社区民间组织的主体。为适应社会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街道、社区要在积极扶持兴趣爱好型社区民间组织的基础上,坚持从居民需要出发,重点培育和扶持矛盾调解、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文明养犬、车管会等管理型和社区教育、劳动就业、居家养老、助残、便民利民等服务型社区民间组织,为广大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实现社区民主自治功能搭建平台,促进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

2、丰富内容,做实服务型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开发社区服务项目,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服务优势,为特殊人群提供居家养老、助残、劳动就业等服务。建立服务规范、服务公约、回访制度和评估机制,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开展居家养老、便民利民等服务,使志愿服务延伸到社区。

3、加强指导,做强管理型社区民间组织。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社

区民间组织骨干的法律、心理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社区事务中可以由居民以民间组织形式进行自我管理的事务交由社区民间组织进行管理,扩大社区民主管理,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事务。通过召开听证会、举办社区论坛等形式,积极吸纳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广泛听取有关意见,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和途径,实现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

4、扩大参与,规范兴趣爱好型社区民间组织。在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民间组织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社区群众文明素质,营造文明祥和的社区文化氛围。对居民确有需求的兴趣爱好型社区民间组织,在扶持和培育的同时,要对其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进行规范和监督。

三、健全机制,增强活力,提升发展水平

1、建立运行机制。完善登记备案工作流程,规范备案管理。建立健全社区民间组织骨干的选拔、培养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区民间组织对居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社区居委会要支持和保障社区民间组织独立开展活动,健全培育、引导、服务、管理、监督的机制,提高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水平。

2、完善自律机制。在加大服务、监督力度的同时,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章程、人员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等自我管理机制,以自律和

诚信为标准,规范社区民间组织人员的行为,培养服从组织意识,改变人员松散状态,提高在社区的公信度。

3、健全激励机制。根据社区民间组织的不同类型,开展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和谐社区建设的贡献,对诚信守法、自律严格、作用突出的社区民间组织进行奖励,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成果,提高其在社区的知名度。

四、落实措施,强化保障,促进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把握方向。加强党对社区民间组织的领导,通过为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各种服务,达到促进发展、把握方向的目的。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党员、积极分子在社区民间组织中骨干、引导作用,把党的主张、要求宣传到群众之中,保证社区民间组织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活动,把握发展方向,实现社区民间组织活动内容新、服务项目实、管理有特色的目标。

2、完善服务,增强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专业指导和培训,举办骨干培训、知识讲座、信息咨询等活动,为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成立东城区社区民间组织协会,有效管理、监督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区市民中心的平台作用,定期组织社区民间组织进行交流展示,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3、落实经费,提供支持。落实《东城区关于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经费申请、使用、管理和监督等制度,保证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街道要发挥统筹、监管、协调作用,严禁截留、挪用。有条件的街道尝试建立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基金,对社区民间组织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材料 篇6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妇代会

漓江路社区地处召陵新区繁华闹市,交通便利,东起金山路,西至解放路,北临人民路,南接湘江路,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总户数3796户,总人口11298人,其中有妇女5489人。近年来,漓江路社区妇代会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在区、街妇联的正确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力开展‚巾帼建功‛,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立足妇联所能,妇女所需,充分履行妇联工作职能,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团结社区广大妇女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注重社区妇联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活动机制

漓江路社区注重社区妇代会组织建设,社区主任兼任社区妇代会主任,明确一名副主任担任专职副主任,坚持把理论学习和加强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贯穿于妇联工作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经常进行小组探讨研究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制定工作计划及活动安排。通过不断学习和组织开展工作,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为群众及弱势群体服务的意识,提高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注重规范妇女管理,丰富妇女活动内容

漓江路社区把妇女管理及教育工作列入到我们妇女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充分发挥社区远程教育平台及社区图书室的作用,坚持持久的组织妇女集中培训学习,重点是学习宣传妇女在家庭中所占地位孝敬父母及公婆从自身做起,教育子女,反家庭暴力等等,同时对她们进行下岗再就业技术知识培训,为她们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定地基础。采用观看电教片,‚妇女卫生常识‛‘计划生育’及‘健康知识’讲座使教育内容更加直观,增强了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并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性,激发了妇联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老妇女党员李桂娥经常向社区领导献计献策,为社区妇代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余热,充分发挥了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了妇女党员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妇女依法维权意识。

漓江路社区妇代会利用法律形式抓宣传,利用‚三八‛节期间,开展以宣传妇女相关法律为主题‚维权宣传周‛,通过展版、设立咨询台、散发各类法律宣传单、播放电影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妇女广泛宣传法律知识,通过广泛的深入的宣传活动,使妇女群体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律意识,使广大群众逐渐认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区妇代会以宣传妇女相关法律为重点,推动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新《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在社区妇女群众中掀起学习宣传婚姻法的新高潮,社区妇联在社区内开办‚五五‛普法学校,对群众进行《妇女权益保障

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母婴保健法》,使社区的妇女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完善了社区信访工作网络,建立了妇女信访接待站1个,开通了妇女维权热线,几年来接待上访妇女12次,调解成功率超过95%。

四、积极组织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引导妇女创业建功

关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篇7

成华区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位于成都市的东北部,并与新都、龙泉驿、青羊、金牛、锦江接壤,是成渝经济区和成德绵经济带的桥头堡,成都向东发展战略的主要空间载体。成华区全区辖猛追湾、建设路、万年场等10个街道办事处和圣灯、保和、青龙、龙潭4个涉农街道办事处,39个涉农社区,其农村地区被划分为北郊风景区、龙潭丛树片区和龙潭外环路片区。截止2013年底,农村居民64284人。近年来,成华区坚持 “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使拥有数十年底蕴的老工业基地 “涅磐”重生、成功转型,开创了成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2014年上半年,成华区GDP在成都市中心城区中增幅继续名列前茅,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0.02∶25.79∶74.19, 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94.6%,城镇化率已达到95.3%。〔1〕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成华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乡村逐渐过渡成为城市居民社区,农民的职业已不是主要从事农业,多数从事着二、三非农产业,城郊乡村的社会形态正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变。

1.传统村落区域加速萎缩

成华区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演绎,城市版图不断向农村延伸,主城区不断扩展,造成近郊农村大片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集中居住、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居住或就业的基本态势。在城市化带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传统的乡村聚落体系也受到强烈冲击,原有村庄的大部分用地被快速扩张的城市建设所蚕食和包围,原村落在城市的挤压下被不断萎缩,原来完整的村落形态已被城市扩张所肢解,并在城市建设的切割和渗透下变得支离破碎而散布于城市建成区之中;传统村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被不断 “入侵”的外来人口所 “稀释”、农民不断向新型社区集中以及赖以维系这种关系的土地被征用而快速走向断裂状态。

2.涉农社区人员构成复杂和社会结构多元化

在城市化袭来之际,成华区城郊的 “农村”社区不仅人口密度高,人口结构还严重倒挂,原来村落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已经被外来暂住人口所打破,出现了人口结构多元化趋势。原村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学生到市中心或外地上学,富裕家庭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居住以及大批农民 “农转非”到城市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从而使得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村庄不断萎缩。在这一过程中,原村落社会结构和原村民生活空间淡出村落范围的同时,外来流动务工人员迅速占据 “城中村”聚落,并快速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于外部流动人口的大量入住,成华区大部分的 “城中村”出现了 “同乡村”、“同业村”的现象。因此,成华区传统村落不仅在领地范围上受到挤压,而且在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上也受到了外来人口的严重 “入侵”和不断 “更替”,成华区 “城中村”的社会结构出现多元化和混合化的趋势。

3.涉农社区成员分化后利益冲突加剧

因城市化、工业化的拉动,许多原社区成员流出、新移民进入社区,户籍也不再是衡量社区成员身份的唯一尺度,涉农社区成员构成日趋复杂。〔2〕因不同区域和不同集体组织的资产收益不同,必定带来利益分配 (分红)存在一定差别,在原社区成员流出和新成员流入时,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集体资产收益在组织成员分配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十分突出。尤其是流动人口中不乏被周围良好的环境吸引而来的 “富人”,他们有自己稳定的事业和较高收入,同住在一个社区,这些现象与 “农转非”居民的一般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造成社区居民内部不和谐。同时,在涉农社区中生活在一起的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生活习惯不同,这样极容易造成整个小区环境不尽人意。

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关系不顺

目前,成华区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未理顺,往往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代理人是原村委会 (现社区居委会),即使组建公司,仍然是居委会相关人员在运作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这样,集体经济组织既要负责发展集体经济,又要承担社会职能,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1.现有法律规定

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是两个独立组织,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但是现有法律规定在两者职责权限上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依据 《农业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做好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使集体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 主权”。这一规定 应当是明 确了村(居)委会和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但是该法在同一条中又规定: “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造成了村 (居)委会职权与农村 (社区) 集体经济组织职权的交叉。据此,村(居)委会在集体土地等资产的管理方面,可取代村 (社)集体经济组织。不仅如此,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交叉的规定在多部法律中都有体现。例如, 《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发包”。又如,《民法通则》第七十四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3〕

按照上述法律规定,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既可以由村 (居)委会负责实施也可以由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实施,但是究竟该由谁负责会不会带来冲突?最后会不会导致 “大家都负责、大家都不负责”的问题?如何防止推诿扯皮的情况出现?尽管一些省 (市、自治区)的地方立法中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大多认为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独立行使经济管理职权,但是在尚未设立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 (社区)中,由村 (居)委会行使相应的权力。如 《四川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设立专门的组织具体经营管理农村集体资产,也可委托有关机构具体经营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组织 《章程》,实行民主管理,依法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资产依法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尚未成立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 (居)民委员会暂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地方都成立了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其功 能虚化、弱化,村(居)委会替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情况十分普遍。

2.村(居)委会和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二为一具有弊端

鉴于上述情况,有人提出要扩大村 (居)民委员会的经济功能,使之向集体经济组织方向发展。在 《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过程中,也有人主张明确村委会主任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的法律地位。这些主张的实质是将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二为一。其理由主要是,既然在许多地方村 (居)委会已经在事实上替代了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干脆就从法律上予以确认,以避免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之间的冲突,而且合并后也可以减少人员,节省开支,减轻村 (居) 负担。从理论上来说,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可能会带来减少开支等暂时收益,但是从长远看会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性质不同

虽然二者都是以建制村 (社区)为地域范围,以该地域范围内的农 (居)民为其成员,但是它们的性质不同,两者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价值诉求和运作逻辑。村 (居)委会虽然在法律上定性为群众自治组织,并不是政治组织,但是它与一般的自治组织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村 (居)委会的成立并不是基于自治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而是按照法律规定必须设立的,村 (居)民也没有加入和退出的自由。《村委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此项规定,村 (居)委会设立的提出和批准都是由政府决定的,村 (居)民的共同意志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村 (居) 委会承担了很多政府职能,如协助政府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村 (社区)公共服务等。按照宪法和 《村委会组织法》,村 (居)委会要办理本村 (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乡镇 (街道)政府与村 (居)委会之间虽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村 (居)民委员会有义务协助乡镇 (街道)政府开展 工作。 因此, 在一定意 义上, 村(居)委会是一个准政府性质的公共权力机构。许多外国学者也因此将村 (居)民自治理解为 “地方自治”。村 (居)委会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组织目标是为村 (社区)内的所有成员提供同等的公共服务,公平正义是它的价值诉求,民主是它的运作逻辑。这就是为什么 《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 (居)委会实行 “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因。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是经济组织,它的组织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做好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使集体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效率是它的价值诉求和运作逻辑。虽然法律也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但是两者还是有着根本性差异,在价值诉求上甚至存在冲突,因此不宜混同,也无法混同。

(2)给村 (居)委会干部利用执掌公共权力的优势谋取在经济组织中的非法利益提供便利

在当前两者关系不清的情况 下,许多村 (社区)干部违法犯罪和腐败案件都与贪污、侵占、挪用、挥霍集体财产有关,在土地征用问题上尤其突出。一旦两者合并,则面临更多的 “内部人控制”风险。

(3)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村 (社区)情况

例如村 (居)民资格问题,由于在现实中两种组织混同,村 (居)民资格等同于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会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集体经济发达的村 (社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许多外来人口要求参与村 (居)委会选举,但是常常遭到村 (居)委会的拒绝,因为村 (居)委会与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重合,外来人口一旦参与村 (居)委会选举,就可能影响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原住村 (居)民显然不希望原本为他们所共有的集体财富被外来的人口 “摊薄”。〔4〕但是作为准公共权力机构,村 (居)委会的决定会直接影响到外来人口的利益,若没有外来人口的参与,村 (社区)干部的权威性、村 (居)民自治规则的合法性很难得到外来人口的认同,从而也会影响村 (居)民自治的成效。在这个问题上,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封闭性与村 (社区)公共权力组织的开放性发生严重冲突,由此引发的关于村 (居)民资格的纠纷甚至诉讼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会造成群体利益差距加大。2010年修订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外地人参与本地选举的权利。在政经混合体制下,一旦外地人当选,便会影响村居民经济分红和股民利益,改变村(社区)集体经济结构,引发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推进村 (居)民自治还是发展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的角度看,村 (居)委会与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宜分不宜合。

三、成华区涉农(社区)“三位一体”的混合型治理模式具有局限性

长期以来,成华区涉农 (社区)基层组织存在着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 “三位一体”的混合型治理模式,这三驾马车的体制混淆、政经混合的状况,造成村 (居)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不分、职责不清,不仅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腐败现象,更会造成经济利益和宗族势力捆绑基层组织,导致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绑架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为新一轮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埋下“定时炸弹”。

一是容易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成华区涉农社区的党支部、村 (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混在一起,村 (社)干部身兼多职,既要管日常的计生、消防、流动人口 等行政事 务, 同时也要 负责村(社)集体经济发展重任,由于事务繁多,村 (社)干部难以集中精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二是容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成华区涉农社区村 (居)委会作为基层组织,承担着一部分经济职能,难免会导致机体资产的管理和交易存在一定不规范操作,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些村 (社区)矛盾的根源。随着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成华区不少农村 (社区)土地等资源资产迅速增值膨胀,面临重新再分配。如果不规范管理,难免会滋生新的社会问题。

三是容易滋生村 (社区)内更多的矛盾冲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成华区涉农社区有股份的村(居)民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外来的常住人口会越来越多,如果政经不分离,仍然由集体经济组织来承担社会管理工作明显不合理,同时,村 (居)民的股权会被稀释,会引发更多的争议和矛盾。因为村 (社区)内有有股权的村 (居)民,也有没有股权的村 (居)民,还有一部分人祖辈是农民,但是因为工作、生活等多种原因户口迁出后再迁回却已经是没有股权的居民。因此,村(居)民未必都是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民,如果不实行 “政经分离”,极易产生股权争议。

四、理顺集体经济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的主要思路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土地为核心的集体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代表者,是集体经济的组织载体,是与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经济组织实体。社区自治组织是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者,而后者则是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者;自治组织受居民授权,它的宗旨是从事公益事务,不具有营利性,不承担市场风险,而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等集体资产,其目的是用集体资产实现村(社)的生产和福利,开展经营活动并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集体经济组织是经济组织,其法人财产完全按市场法则运作,有其独立的运营模式;自治组织是准行政组织,其运行遵循政治规则;集体经济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治组织以服务村(居)民、贯彻执行党和 政府的政 策法规为 目标,二者是各自独立的组织。〔5〕因此,对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进行组织和职能上的分离,是十分必要的,是必然趋势。

在新形势下,成华区必须着力理顺村 (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促使各组织的职能归位,为保持农村 (社区)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对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作出更为清晰的规定。需重点突出村 (居)委会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剥离其在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功能,使之成为单纯的村 (居)民自治组织,其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支付。村 (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则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全权负责。

第二,分设机构,形成独立的工作体系。将各村 (社区)自治组织中的经济实体与权责分离出来。村 (社区)党组织领导成员由所在党组织的全体党员选举产生;村 (居)民委员会领导成员由具有选民资格的村 (居)民选举产生;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成员由具有选举资格的社员股民选举产生。在条件成熟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公司,在党组织与自治组织担任职务的人员,一般不得在集体经济组织内任职,不得担任集体经济组织领导职务。例如同乐社区党委 (党总支)书记不能兼任集体经济组织 (大同乐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领导成员,以便其发挥对村 (居)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作用;村 (居)委委员一般不能再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交叉任职,也不再直接参与集体经济经营活动,各组织有各自的工作架构和人员。

第三,明确分工,确立权责明晰关系。村 (社区)党组织的支部书记、支部副书 记和委员 由村(社区)党员、辖区内 “两新”党组织支部负责人选举产生,支持村 (居)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并负责开展党内组织业务工作;村 (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任、委员由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把握工作方向,抓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事务,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对外公开招聘或由股民投票选举产生,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对股民负责,确保集体资产如何保值增值,并做好集体资产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奖惩报酬、收益分配、股权转让等制度,维护集体经济利益;开展集体资产确权登记,理顺集体资产产权关系。将非经营性资产确权登记在自治组织名下,将经营性资产确权登记在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同时分设行政账和经济账,实行资产、账务和核算分离。

第四,健全制度,规范各组织高效运行。无论是村 (社区)自治组织还是集体经济组织,也不管怎样 “分离”,它们都是在村 (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一是可建立党组织民主议事会制度。针对村 (社区)重大事务,村 (社区)党组织要定期与不定期召开民主议事会,充分听取党内外意见建议,并邀请群众列席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议。每月开展党代表接访工作;二是建立 “两委一社”联席会议制度。村 (社区)党组织原则上每月或不定期主持召开 “两委一社”联席会,协调研究重要事项,参会人员包括村 (社区) “两委”委员和集体经济组织总经理,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股东代表。其中涉及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事项,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再分别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股东代表大会议决。三是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缴纳公益基金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按集体纯收入的一定比例向所在村 (社区) 交纳公益 金,用于本村(社区)公益事业或自治事务。〔6〕

关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篇8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基层;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此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更加注重强化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向。近年以来,阿克苏地区深刻领会“重心在基层,基层在服务”的思想,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助推社区重点工作有进展,难点工作有突破,薄弱工作有措施,服务群众有提升。

1 增加社区工作人员,增强管控能力

地区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访惠聚”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构建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岗位双奉献”工作机制。

一是在社区民警(协警)、干部等原有工作力量的基础上,把青年团员、无职党员、退休干部、实体经济从业人员作为招募对象,组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维稳巡逻、宣传教育、扶贫帮困、矛盾调处等活动。比如,沙雅县实施商户“加盟制”,凝聚力量最大化。打造社区“一刻钟”服务平台,采取“以市场换服务”方式,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选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商家,加盟“一刻钟”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居民需求,提供“点餐式”服务,壮大社区服务力量,促进加盟企业良性发展。又如,沙雅县社区“办公司”,就业难题内消化。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下岗职工、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开办“家政公司”,为辖区居民提供搬家、家庭清洁、小时工和保姆等有偿家政服务。同时,承接学生接送、便民信息发布等免费服务,形成社区服务功能多元化与解决就业难题互利双赢的良好社区生态。

二是注重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调剂387个事业编制,定向招聘社区优秀聘用人员,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并根据社区大小、居民数量、工作任务、工作强度等,合理调配社区干部,使社区干部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化。比如,沙雅县推行办公“错时制”,服务时间合理化。每天安排工作人员错时上班,开展“时差”服务,确保每个工作时段都有工作人员在岗,合理对接工作,“全天候”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发放“便民联系卡”、开通服务热线等方式,推行“预约”服务,更好为辖区居民特别是“上班族”、“打工族”等群体提供方便。

三是加强聘用人员、公益性岗位等人员的管理和考核,促进社区整体工作水平和社区干部为民服务水平“双提升”。比如,沙雅县实行自主“办物业”,居民自治规范化。以提升居民自我治理能力为目标,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每栋楼推选一名业主代表,成立“社区物业服务居民自治委员会”,化解矛盾纠纷,服务辖区居民。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立健全小组巡查、民情通报、民主评议和考核奖惩等制度,致力解决脏乱差,全力营造齐净美。四是以社区“大党委”建设为核心,整合资源,将社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范畴,增强社区管控力。

2 减轻社区工作负担,提升服务能力

地区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访惠聚”活动为契机,做实“六项工作”,推动“四个转变”,做到“四个减少”,让村、社区组织回归到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上,做好强基固本、改善民生、服务群众工作。

一是厘清职责。对应由县(市)部门或乡镇、街道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需社区协助完成的,要合理分配任务,取消社区承担的各类执法和专业性工作事项。比如,沙雅县服务“一站式”,居民办事最简化。该县在所有社区全部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聚焦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党团服务、民政、综治等服务窗口,科学配置政策咨询室、矛盾调解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人性化服务功能单元,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做到了便民服务“一个门受理、一条龙服务”,实现了“进一个门找所有的部门,办所有的业务,解决所有的诉求”,使社区真正成为落实惠民利民政策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事权下放。全面清理纠正理应由地区、县(市)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直接办理而安排给社区办理的事项,清理属于乡镇、街道职责范围内而转嫁给社区的事项,纠正应由社区办理的事项而又未给社区下放事权的现象。

三是规范考评。全面清理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表彰、示范创建等活动,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纵横衔接、联通联动的服务机制,实行“多检同行”、“打包检查”、“多会同开”等办法,减少上级检查和会议次数。

四是严控开支。落实社区“零接待”规定,规范社区运转经费支出,严禁给社区安排和摊派接待、搭车支出、超范围支出、各类购置任务,社区组织确需征订和购置报刊、办公用品时,要以实用和管用为重点,践行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

五是精简台账。清理规范各类报表台帐,除保留社区各类组织、人员、出租房屋、辖区单位、商业网点、宗教场所等“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基础信息台账外,被取消的工作任务、创建评比达标活动、组织机构,其台账(纸质、电子)一律取消。

3 创新社区服务机制,形成倍增效应

地区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以解决当前社区服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深入探索创新社区服务机制,形成倍增效应。比如,阿克苏市推行“三定”工作机制,划片管理“定格”、明确责任“定岗”、分类服务“定星”,实行“服务有积分,积分享服务”的“双向积分”工作模式,积分达到一定分数之后即可兑现不同面值的理发、洗车、家政、物业等方面的经济奖励服务卡。比如,沙雅县将在职党员信息库分流到13个社区,按照“一卡两表三反馈”,量化优化在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该县严格划分“责任田”,责任落实最细化。将社区以楼栋为单位划分为若干“责任田”,同步建立“责任田党小组”,按照合理搭配原则,安排1-2名社区党员和若干名在职党员志愿者组成“服务小组”,以倾听民声、讲解政策、调解矛盾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准确掌握群众所需所盼,及时解决群众诉求,确保“责任田”分包到户、落实到人。该县还推行党员服务“点带面”,覆盖层面最广化。在餐饮服务集中区、集市巴扎等人员聚集区设立“民情茶馆”、“365党员服务岗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六点半学堂”、“家庭配餐中心”、交通指挥岗亭等服务点,让在职党员根据职业特点和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扩大党员服务覆盖面。比如,温宿县采取“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在职党员领单”的方式,“菜单式”服务推进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工作。

4 解除社区干部顾虑,激发工作热情

地区制定出台《阿克苏地区乡镇(街道)分类标准(试行)》政策,确定4类8项32个等级指标体系,区别对待,大幅提高乡镇街道干部待遇。各县市适度提高社区正副职和一般工作人员薪酬,转发《关于推荐上报从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中考录街道(镇)公务员人选的通知》,遴选推荐10名优秀社区工作者考录街道(镇)公务员岗位。比如,阿克苏市制定出台《社区聘用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和《社区优秀聘用人员特岗招考和管理办法》,将聘用干部工资每月提高到1200元、副职工资1373元、正职工资1673元,该市坚持从社区工作连续满8年或累计满10年,且连续4年考核优秀的社区聘用人员中定向招考,录用后享受全额事业编制干部待遇,工资列入市财政预算。三年来累计解决30名社区聘用骨干“特岗”待遇,录用后最低月工资为2900元。比如,库车县提高社区聘用干部工资待遇,月均工资在1600元以上,并落实正职、副职、一般工作人员300-1000元的岗位津贴,同时加大对街道、社区聘用人员的考核力度,对年度考核优秀的街道、社区聘用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500元,连续2年评为优秀的,一次性奖励600元,其工资在原有基础上增长5%;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一次性奖励700元,其工资在原有基础上增长8%。

5 结束语

上一篇:美术大班下一篇:关于辅导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