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共19篇)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1

新塘镇长岗小学六(2)班黄蔚

今天,我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使我最敬佩的人物是钱学森。他是我们国家的华侨。他因才

华高被美国重用,让他去美国。他在美国生活了很久。在中国成立后,他向美国反映,他要和他的一家回国庆祝,美国却坚决不肯。虽然是这样,但还是没有破环钱学森的回国梦。他依然努力,终于在几年后,他帶着他的一家回国了。和人们庆祝解放中国和完成他的科学的喜悦。

钱学森是一个在世界崛起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我十分敬佩他。他即使失去在美国的职位,也要回到祖国和中国人民庆祝这个喜悦。说明他十分爱国,他为科学的奋斗精神,钱学森的一生也都为科学努力,我们都以他为荣。

在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情节就是钱学森他成功制造出科学成果时,他第一想到的就是和中国人民分享喜悦,体会到钱学森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还很爱人民。

1989年,居里夫人也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法国科学院上公布天然放射性镭的惊人发现。居里夫人,她的一生也是在科学中度过的,她冒着生命危险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千的镭。她为科学奋斗,为人类作贡献。难道她不令我们敬佩吗?

在世界上,很多的科学家都在为人民努力的,他们把青春放在了科学上,他们不惜牺牲自己,造福人类。這些科学家们用科学方法制造出科研成果。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像他们一样有坚定执著,忘我献身的科学精神。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2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书中真心真意爱别人的孩子的老师有很多很多,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他们的故事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他们的壮举影响着每位老师的一生。

当我走进《嵌在心灵深处的一课》时,起初我内心是那么的忐忑,那么的害怕,我害怕看到文中的“我”会因残疾而遭受到老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我是那么小心翼翼且又迫不及待地读着那些平凡的文字,在字里行间中我读到了孩子的坚强,读到了孩子内心的自卑与沮丧。

读着读着,我心潮澎湃;读着读着,我热泪盈眶。多么有智慧的老师!这位王老师用悄然无声的方式呵护了一个孩子的心。你看,在那关键时刻,他让“我”去办公室拿备课本,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教会其他孩子懂得呵护一个孩子自卑的心,那么轻微的一个动作就让“我”不再因“瘸骆驼”这个词而害怕。这位善良的老师用爱心和智慧呵护和帮助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他的关爱让文中的“我”迎着阳光骄傲地成长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股温暖的风吹进了“我”的心田,感动了我的心。

我在大爱的影子下追寻自己从教的足迹,在这条长长的足迹里,是否也有这股暖风呢?

回忆就像一条长河,我在潺潺的流水里寻找那枚美丽的贝壳……

我想起了,想起了那个女孩。1999年我刚调入一所农村小学接一个新班级。班里有个女孩总是很邋遢,穿着脏衣服,长长的鼻涕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成绩当然也是糟糕的,之前的老师几乎都放弃了对她的教育,每天早上她都不愿意踏入校门。是什么如此伤害了她?对于刚接班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成绩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还散发出一股异味。看着她,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她,先不管她的学习成绩了,先教她做好个人卫生。于是从开学的第二周开始,每天早上我看到她进来后,便把她叫到身边为她梳理头发,为她擦鼻涕、整理衣服,告诉她女孩子要干干净净的才惹人喜欢,才漂亮可爱。慢慢地我发现,她的衣服不再那么脏了,她的头发不再散发出异味了,她的鼻涕也没有了,围在她身边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她的微笑也越来越甜美了,她正在变化中快乐地成长着。

后来我工作调动,很久没有见到她。再遇见,她大概已初中毕业,没有继续升学,在一家超市上班。她喊我,我在记忆的人群里寻找她的影子,直到她告诉我她的名字时,我讶然了,不敢相信原来那个邋遢的女孩如今是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漂亮。她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您为我扎头发的那段日子是我最幸福、最甜美的回忆,那时每次我回家,我的邻居都夸我漂亮,小伙伴们都非常羡慕我,谢谢您!”说完向我深深地鞠了个躬。看着她,我开心地笑了。“种下爱的种子,才会结出爱的果实。”这句话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内心幸福满满。

读《小学科学》有感 篇3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4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为了写《本草纲目》,几乎读遍了所有的古医书,走了万里路,他想把自然界所有的药都写进这本书里。《本草纲目》问世以后,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成为中医案头必备的书。这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举世闻名的巨著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不能比的。李时珍不愧为世人敬仰的`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伟大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通过刻苦钻研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祖冲之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

本书中介绍的第三位科学家是达尔文,他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种种磨难,不仅采集到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标本,记下了几大本观察日记,写出了多篇论文,更重要的是他抛弃了“特创论”的观点,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那就是生物进化论。他还用20多年的心血写出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它对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一位科学家是爱迪生,这位美国的伟大发明家,在他的一生中,凭着智慧和勤奋,完成了20xx多种发明。正是这些发明,给当今世界增添了异彩,使我们享受到了他智慧的福荫。他虽然故去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全世界。

有人说:“他们都是天才。”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才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5

我这几天看了一本书名叫科学家的故事,里面讲述了地理家的故事、医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航天之父的故事…等等。

这本书都讲了有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小时候就刻苦的学习了。我也要向他们学习,长大在会有出息。我喜欢里面一个最好的故事,他是一个医学家的故事,扁鹊化身是秦雀人,秦雀人家里很穷,他到镇上当了一名小伙计。有一个病人到了那里去。一个名叫巫师的人去给他治病。他东摸摸,西摸摸,最后从口袋里拿了一个袋子,说:“把这个药吃下去,病就会好的。”他给巫师了钱,巫师走了。病人正想喝药时,秦雀人连忙阻止。说:“我亲眼看见有人吃了巫师的药都死了。”原来巫师的药是柴火。一个医术高明的人来治病,说:“把这药吃下去,发发汗就会好。”果然病人的病治好了。秦雀人跟着那个医术高明的人学医术,通过刻苦的努力和钻研,没用几年他就可以自己行医了。

妈妈的话:阅读使你进步,阅读使你成长。一本好书即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朋友。这段时间以来,你的阅读自觉性提高了,只要一闲下来,手里就捧本书。那认真的样子妈妈心里又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你学会了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惭愧的是爸爸妈妈应该向你学习,空闲的时候跟你一起阅读。而不是整天抱着手机。让我们一起爱上阅读吧!

读《科学家的故事100个》有感 篇6

“……有一天凯库勒坐着马车回家,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昏昏欲睡,一会儿有六个小精灵围绕着凯库勒跳舞……凯库勒回想刚才的那个梦,一下子忘却了几个月的辛劳,拿出笔来画着、划着,哈哈,„苯,我终于找到你了‟……”结果是凯库勒发现了苯分子的结构,过程是凯库勒几个几个月的艰难的探索。

之所以凯库勒的梦实现了,是因为凯库勒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的梦,每个人生都在寻找自己的梦,每个人一生都在在就自己的梦。童真时梦想自己快快长大,少年时梦想周游世界,青年时梦想成家立业,中年时梦想家庭事业两旺,老年时梦想颐养天年……

梦成了,是在努力和追求中实现的,梦成了,是在勤奋和刻苦中实现的,梦成了,是在艰难困苦中实现的,梦成了,是在毅力与意志中实现的,梦成了,是在蛰伏与奋进中实现的,梦成了,是在曲折与前进中实现的……

梦灭了,就是黄粱美梦,就是痴心梦想;梦灭了,就是只有梦想,没有行动;梦灭了,就是只有常立梦,没有常坚持;梦灭了,就是只能说梦话,没有做事实;梦灭了,就是……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7

(1) 文章作者具有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思想, 即科学认识农机化。文章指出对于科学发展农机化的问题, 决策部门的领导和农机专家学者要熟知, 这样才能提高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思想水平, 这充分说明文章作者的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思想境界高、思路新。

(2) 提出了科学发展农机化的理念即发展农机化要以人为本。就是发展农机化要坚持以农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农民得利益, 这是科学发展农机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文章指出了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根本方法, 就是统筹协调农机化的发展, 为农机生产企指明方向, 即农机产业和装备要升级。农机企业不要有“小富则安、不求前进”的思想;要树立危机感, 要技术创新, 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装备。读了该文章后, 使农机工作者扩大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树立了科学发展农机化的观念, 并促使我们做科学发展农机化的忠实执行者。

2009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农机行业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如何用活政策的杠杆, 推动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就成为摆在农机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农业机械》2008年12A期上刊登的刘振营先生在全国农机科普先进表彰联谊会上的讲话, 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刘振营在充分调研论证、掌握大量基层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对当前农机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剖析, 很多观点既切合实际, 又发人深省, 说到农机手和广大农机工作者的心坎上。如发展农机化的质量与效率, 农机化与生态文明, 农机化规模经营的形式, 出让土地后农民的生计, 农机化投入的主体等, 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令人耳目一新。

综观刘振营的讲话, 观点鲜明, 分析透彻, 这些都得益于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当前, 一些农机工作者存在懒惰思想和畏难情绪, 不愿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 开展工作往往是凭空想象, 劳民伤财, 欲速则不达。有些人喜欢盯着农机化水平的百分比, 热衷于做秀、做表面文章, 而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甚远。

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篇8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肯尼的美国儿童。他出生不久,双腿就因畸形而全部被锯掉了,可怜的肯尼只能以手代足,而且视线只有狗的眼睛那么高,他接受了几次化疗,也并未痊愈。在生活中,因为残疾,他必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不便与嘲笑,每次上学的路上都能听见背后的窃窃私语。我替他感到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这样残忍的事情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呢?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彷徨,也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用毅力支撑起了生命的脊梁。他也渴望自己是个正常人,和其他孩子一样玩游戏,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面对命运的不公,他并没有自卑和气馁,他用他那坚强的心灵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勇敢地“站”了起来。

我今年十三岁了,和他比起来,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开始怨天尤人。记得上星期回到家里,父母不在家,我自己饿的不行,却连饭都不会做,回来还因为此事和父母大吵了一顿。想想自己以前的种种,我真是又羞愧又自责,与肯尼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无能啊。

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还看到了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希望”是支撑我们生活的韧力,是推动我们人生前行的动力。人生的旅途中并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失意经常会伴随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会显示出来。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向前出发。

“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让这句话埋藏在我的心底,让它萌生,让它陪我一起成长,也让它成为我成长的一个动力。

辅导老师:候永昌

读《科学大师的成才故事》有感 篇9

-作者:杨昱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家。他们是人类的精英,是社会文明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先觉者,开拓者,贡献者。他们中每一位的背后都有说不完的艰辛,他们的人生旅程和奋斗经验,肯定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们的生活并不比我们幸福,他们的智商并不比我们高,他们也没得到过神仙的帮助,他们只是普通的一员。那为他们有如此大的成就呢?因为他们自强不息,绝对不放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被称为“桥梁之父”的茅以升从小就有当建桥建筑师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发奋读书,终于有一天,他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可当桥刚刚造好时,政府却无奈要他炸桥,原因是为了不让日军利用大桥。12月23日,随着“轰”的一声新建的钱塘江的桥被炸断了。茅以升长啸发誓:“不复原桥不丈夫!”茅以升为日后修复大桥之用,将建造大桥的一图一纸每份资料,全部珍藏起来。他盼啊盼,终于盼来了抗日胜利。到了1953年,钱塘江大桥全部修复,他终于实现了他的诺言。

妇科专家林巧稚5岁丧母,跟着父亲,继母和众多兄妹生活。

小时候的她学习成绩好,在班中样样拿第一。19岁的她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有了做外科医生的梦想。她决定去协和医学院读大学,可刚读5年,父亲就因为脑溢血而死。后来她成为了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不久之后,日寇占领了医院。她便开了一家“诊疗所”,6年还不到,救护病案就达8887个。她终身未婚,为妇女儿童的健康和幸福操劳了60多个春秋,亲手将5万多个小生命接到人间,救护了无数个病人和产妇。为此,她没有节假日,生活没有秩序,休息没有常规。

读科学哲理故事有感初中作文 篇10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差,失之毫端”,“不要轻易相信权威”,“要努力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找到创新的途径”,“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

而我也从中受到启发,改掉了我自身的一些坏毛病。

比如“粗心大意”这个毛病是大家都非常厌恶的共有的一道“难关”。

我也有“粗心大意”这个毛病。

因为“粗心大意”这个毛病,我考试不知丢了多少分,原来应该考100分,可因为“粗心大意”,最后又都成了99分、98分。

好了,事实胜于雄辩,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吧。一提起这件事,我就恼火:

“终于下课了。”

今天又考试了,不知道考得怎么样,好担心了!

“柳天润,上来。”范老师终于喊我了,我快急死了。

“看,我说得没错吧,只要细心点,就一定能考到100分。”

“嗯。”

谁知……

才过了两天,我的100分就成了98分了。

刚刚上课时,老师拿着我的试卷来为同学们讲解试卷上的题,谁知在讲到最后一题时,范老师竟然说我最后一题少写了一个the,只考了98分。

范老师接着对我说:“你看看你呀,每次都考不到100分……”

就因为少了那一人“the”,害得我被老师训了半天。

……

现在你知道我对“粗心大意”有多么恨之入骨了吧。

以前我还当“粗心大意”不是一回事,可是自从我读了科学哲理故事中的一篇微小差别面前的思考——“重男轻女”和氩的发现之后,我明了“粗心大意”很可能会酿成大祸。

于是我分析了导制我“粗心大意”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注意力不集中,二是不在乎所做的事。

现在,我正在想办法来改“粗心大意”这个毛病。

此外,通过读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很多科学家他们的故事,也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读《平凡造就的伟大》有感 篇1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前,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②(本段的出现显得突兀,与正文的衔接不够紧密。)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是抬不起头的,可钱学森却在一年内取得了硕士学位,短短四年中就拿到了双博士学位,他用汗水挥笔写就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他是冯卡门的得意弟子,二人合作开创了著名的“钱——卡门”公式,三十六岁便成为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细细地品味着这些经历,我想,或许那时钱学森就像刚刚浮上水面的荷叶,虽然只是浅浅的一角,却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人们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我却不以为然。通过几年的拼搏,钱学森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美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世俗人所羡慕的功名利禄,他似乎都全部拥有了,可当祖国陷入水深火热中时,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功名利禄和舒适的生活,选择报效自己的祖国。每当我读到这里时,总不免感慨万千,有多少人能够面对功名利禄而无动于衷,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呢?③(文章第三、四两段写钱学森年轻时为求学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可合为一段;同时,“出污泥而不染”应为“出淤泥而不染”,引用名句要准确。)

钱学森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却从来不求回报。通过五年的斗争,他重回故土,一心扑在科学上。他从不借工作之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儿,社会风气很差,钱学森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就像那亭亭玉立的荷茎,不生茎蔓,不长枝节。

如果将中国文明比作一张画卷,那么钱学森无疑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许多国家都想用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他都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原则,笔直地站立在那里,站成一道中国科技史上永恒的风景。

读《姚明的故事》有感 篇12

每一个人,往往都有两面。A面,是辉煌的一面,写满了此时它拥有的所有荣誉,诠释了一个精彩的人生,是光明而又令人羡慕不已的。

而B面,却是艰苦又沉重的一面,写满了此时他曾经所经历过,做过的一点一滴。而辛勤的劳动往往由于灿烂的果实成正比——B面承托着A面,也是铸就A面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B面是空白的,那么他的A面也不会不是空白的。

有一个人,他的A面,是这样子的: 2004年,他的收入是1.5亿元;2005年,也是1.5亿元;2006年,1.7亿元;2007年2.6亿元;2008年,3.87亿元,2009年,3.57亿元。不过8年的时间,他的收入就达19亿余。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掐指一算,他一年平均就能收入2亿多,平均每月收入197万多!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仅仅用“多”来形容了!这,多么令人羡慕,甚至令人嫉妒啊!

但是,他的B面却是无比的艰苦:

在他风光的8年内,他从头到脚共经历30多次伤痛和手术,缝针,已成家常便饭,而且,身上更有6枚钢钉。

这位天才,就是姚明。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13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本课外书,书名是《孔子的故事》。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的一生,从孔子的出世,讲学,周游列国;再到编写《春秋》,宣扬“仁政”“德政”的一系列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虽一套不周全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好学,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况且,在他立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时,他的母亲就死了。他在种种挫折下,不但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发愤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不放弃,把压力化为动力。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样才算得上聪明。孔子就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的向他人学习,以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有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增长知识的机会,影响了自己的进步,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抱着虚心的态度。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篇14

这本书汇集了作者发表的部分论文、学术随笔和读书笔记。全书分为三编, 第一编是关于社会和法律热点问题, 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的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第二编是“法”的故事, 顾名思义, 它体现了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包括反思法学的特点, 法学教育的随想, 曾经的司法洞识等等, 可以说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资深的法学研究者的经验之谈。第三编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汇总, 但却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章汇总, 每一篇读后感都是作者从不同角度切入, 展现自己观点的平台。正如作者所说:关注现实, 反思自我和认真读书, 大致构成了我认为一个法学家的“应为”。全书的三编由浅入深, 一步步带领我走进作者的观点和领域, 体会作者对法学的感悟与思考。

全书中我最感兴趣, 也是最仔细阅读的就是第一编的内容。也许是因为它贴近生活, 通俗易懂, 也许是因为我初涉法学的懵懂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不足, 导致了我对第一编的内容感触颇深。第一编的每篇文章都体现出作者从学理角度切入进行讨论, 以提出对社会实践有深刻影响的建议而结束的写作思路。作者带着普通人的常识, 同时运用法学家的冷酷眼光来考察和思考每一个别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是对现实的关注, 我想, 这也是引我入胜的重要原因。因为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与现实的联系更让人感受到它不只是一个仅仅锁在象牙塔里的学问, 我们的眼光不应仅限于理论研究, 更应着眼实际、关注现实问题。

第一编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和你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之中》。这篇文章从戴安娜王妃之死说起, 进而深入地剖析了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让我们看到了媒体与群众, 与公众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媒体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作者既没有过度苛责媒体对戴安娜隐私无止境的挖掘与曝光, 也没有过分赞扬媒体多么至高无上的正面效用, 而是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审视媒体在这个事件中究竟被人们冠以怎样的定位。正如作者所言, 戴安娜之死引出对传媒的谴责似乎更多是因为社会失去了一个他/她们喜爱的人物, 必须寻找几只替罪羊。因此, 人们将所有悲伤都倾给了戴安娜, 而忽略了同样在这起事故中丧失性命的司机多迪。作者从多迪的角度切入整个事件, 揭示了媒体的双重作用, 也就是, 你不可能玩弄传媒于股掌, 让它仅仅听命于自己, 只获得传媒的好处, 而拒绝曝光的不利。苏力先生思考的理性及文笔的精到让笔者深深折服。

总结这本书的特点,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第一是全书的语言通俗但观点不俗。作者基于常人的感情、观点出发, 循循善诱, 让读者易于理解并跟随文字逐渐接受他的观点。因为, 来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比来源于理论的理论更容易令大众接受。从整本书的风格就可以看出, 作者并不是为了追求通俗而通俗, 而是一种创新的态度, 试图将象牙塔里的知识搬到真实的地面上让大家去理解。我想, 这样的文章应该是任何人都很乐意去阅读的。

第二是作者严谨谦虚的态度。作为一个从事数十年法律研究的著名学者, 文章中却很少出现“一定”, “必然”等词语, 更多出现的是“也许”, “可能”, “大概”、“从……层面上来讲”这样的话, 让读者感觉像与作者在面对面的交谈, 在我们质疑着某些问题的同时, 作者也在质疑着, 产生强烈共鸣, 激发我挑灯夜读。且很多文章都是修改了很长时间才定稿, 足见作者态度的诚恳与严谨。

曾经我认为读书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 特别是法学专业, 似乎就应该在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中研究, 但是, 苏力先生的文章让我找到了另一种读书的乐趣, 并对法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治是一个民族的事业, 法学家的工作大致只是对这一事业的正当化和理解。而法学更不能离开实践而存在, 因为实践和常识才是一切学术的出发点。

摘要:通过阅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 笔者不仅领略到了朱苏力先生的精到文笔和作为一个资深法学家对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 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媒体与法治, 与大众关系的独特观点。

读《咬舌自尽的狗》有感 篇15

可怜的狗证实了自己被遗弃的命运,采取了出格的抗议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使狗的主人永远地自责。但现实生活又是怎样呢?那些抛弃了本不应该抛弃的东西的人,可曾有过内疚呢?文革的时候多少亲人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愤然离开了人世。想起父亲,被划为右派送到劳改农场以后,当时那里年轻力壮的,有文化有水平的人非常多,2800人中人才济济,但大部分人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而年近40的父亲却坚强地活了下来,所以父亲一直感谢母亲,母亲几次千里迢迢地跑到农场去看望,给了父亲极大的安慰。母亲还独自到父亲偏僻的家乡,给爷爷奶奶以安慰。在困难的日子,母亲给父亲邮寄食品,一筒饼干,几斤挂面,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安慰。

同样在母亲偏瘫的日子,母亲不会说话,但父亲总是在不停地跟母亲叙述往事,父亲尽心尽力,每天亲自洗脸喂饭,决不让保姆代劳。邻居劝慰他注意身体的时候,他居然说:为了她,我累死也愿意。母亲虽然走了,但她拥有无价之宝——患难与共的爱情和亲情。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篇16

雷锋出生的地方和年代,生活条件很艰苦,而他却凭着大爱无疆的精神,锲而不舍地帮助有需要的人。有一句话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无私地帮助别人,由此可见一斑。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可是纵观雷锋的一生,他都是在为人民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真的是难能可贵!

反观我们这个年代,生活条件无比优越,可是,又有多少个人能像雷锋一样呢?真实的答案应该会很尴尬吧。

于我自己,我也发现了很多自我缺点,但是我会努力的向雷锋叔叔学习。克服各种困难,无私地帮助有需要的人。继承雷锋叔叔的精神。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篇17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

六(5)班

朱颖

我们的祖国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她的历史灿烂而伟大,她孕育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她的国土美丽而富饶,她的山河雄伟而多姿,她哺育的儿女勤劳而充满智慧。报效祖国,把自己的才能乃至生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与人民,这是从古至今一切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有着可贵精神的雷锋叔叔也是其中一位。

雷锋,是家喻户晓的一个闪光的名字,每当我想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伟大的雷锋精神,也逐渐成了激励和教育人们的宝贵财富,成了矗立在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盏光彩夺目的明灯,一座坚不可摧的路标与丰碑。

雷锋叔叔讲的几句话时时刻刻鼓励着我,激励着我,告诉我一些做人的道理,如这几句:

“人若没干劲,就好像没有蒸汽的火车头,不能动;像没长翅膀的鸟儿,不能飞。”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这些人好比是一个瓶子里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是晃不出来,有啥好骄傲的呢?”

……

我觉得雷锋叔叔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灵魂,他的精神,还有他的故事,却如苍松翠柏,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开始了新的生命。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18

希特勒曾下令毁坏巴黎的所有桥梁和其它重要设施,“即使有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因此遭受破坏也在所不惜” (2) 。巴黎失守后,他马上命令用重炮和V-1飞弹摧毁该城。这让我想起了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所提到的强盗。常人是无法理解疯子的举措的,因为他对自己一向表示无限热爱的德国民族采取了同样的手段,妄图将它毁灭。他要把德国所有的军事、工业、交通和电讯设备,以及所有的仓库统统毁掉,以免完整地落入敌人之手。这意味着德国要变成一片荒漠、不毛之地。凡是可以使德国人民在战败后勉强维持生存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留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焦土”政策。当时,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斯佩尔坚决反对希特勒的野蛮指示。他说:“四至八星期内,可以肯定地说,德国经济将要最后崩溃,……经济崩溃以后,战争就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即使在军事上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尽一切力量保持———哪怕是以一种最原始的方式保持———使民族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基础……我们没有权利在战争的现阶段进行可能影响民族生存的破坏行动。如果我们的敌人要摧毁这个一直在进行无比英勇战斗的民族,那么,这个历史的耻辱就完全由他们去承担吧。我们有责任使这个民族有一切的可能在遥远的将来得到复兴……” (3)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斯佩尔比希特勒要看得更远。战争结束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人民还在那里,土地也还在那里。但人民却茫茫然,流着血,挨着饿,当冬天到来时,他们在被炸成断垣残壁的窝棚中,穿着破烂衣服不停地打着哆嗦;土地则是一片荒芜,瓦砾成堆。曾经企图毁灭其他许多民族的希特勒,在战争最后失败的时候也想要毁灭德国人民,但与他的愿望相反,德国人民并没有被毁灭。到死神来临的那一刻,希特勒依然执迷不悟,仍坚持他的“超人主义”,认为如果战争失败,这个民族也将灭亡,这种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必要考虑这个民族维持最原始的生存的基础问题。恰恰相反,最好由他们自己动手把这些东西破坏掉,因为他的民族证明是个软弱的民族,而未来只属于坚强的东方民族(俄国)。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此时竟从一个自认强者的人的口中说出。理由很简单,在战争以后留下来的人不过是些劣等货,因为优秀的人已经战死了。这是何等的荒谬。马克思早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说过,是时势造就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当然,希特勒并不平庸,只是过于疯狂罢了。

希特勒之所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再感兴趣,是因为他的个人命运已成定局。在最后的挣扎中,很显然,他已无力回天。从开始的豪言壮语,“我活着就是为了领导这场战斗,因为我知道,如果这场战斗没有铁的意志做后盾,就不能胜利” (4) ,到“这位纳粹统帅背已驼了,面孔苍白浮肿,蜷缩着身子坐在椅子上,两手发颤,左臂抽搐得很厉害,他拼命想不让人看出来。他是个病人……走起路来拖着一条腿” (5) ,甚至是“他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在大叫,瞪着两只眼珠,好象要弹了出来,太阳穴上青筋毕露” (6) 。最后,“他的脑袋微微晃动。他的左臂松弛地垂着,手抖得厉害。他的眼里射出一种无法形容的闪烁的光辉,给人以一种可怕的、完全不正常的感觉。他的面色和眼圈使人感到他已经筋疲力尽。他的一切动作都和一个老人一样” (7) 。一颗曾能呼风唤雨的“巨星”正在陨落。

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元首的手下们。希姆莱所做的档案里有许多卜吉凶的星象图。而克罗西克和戈培尔之流,怎么说都是长期掌握大权并在古老的欧洲大学里受过教育的内阁部长们,竟然死抱住星象图的预言不放,在首都的熊熊大火中为美国总统的死亡而兴高采烈,认为这是上帝终于在最后的刹那间把第三帝国从迫在眉睫的灾难中拯救出来的千真万确的迹象。柏林上演的最后一幕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上面说到的那种疯人院的气氛中演到最后闭幕的。

这出戏剧充满了悲哀与讽刺。所谓的得力助手在关键时刻却是各怀鬼胎,心里拨着小算盘,妄图取而代之。希姆莱直接越过上级,与英国谈判。戈林没有做得那么绝,却活活把元首给气个半死。他的那封“求职信” (8) 让元首心都碎了。什么叫做“如果到今晚十点钟还没有从您那里得到回音,我即假定您已经失去行动自由”,这还有让元首选择的余地吗?在你最艰难的时候,捅你一刀的往往是你最信任的人。这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德国的大街上,再也听不到党卫军齐步前进的皮靴声了,再也听不到成群结队的纳粹党徒的喧闹声了,再也听不到元首从扩音器里发出的尖叫声了。千年帝国就此覆灭,一个历时十二年四个月零八天的寒冷冬季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注释

1 [美]威廉·夏伊勒著.董乐山等译.第三帝国的灭亡.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2 第三帝国的灭亡, 第5页.

3 第三帝国的灭亡, 第65页.

4 第三帝国的灭亡, 第9页.

5 第三帝国的灭亡, 第23页.

读《白桦林的低语》有感 篇19

林业工人怕森林着火,绝不抽烟,口袋里没有一丝烟草;规定自己每两小时喝一小口酒,绝不多喝,绝不违章……林业工人那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态度,使我想到了一个人——我们的老师。

老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栽种着我们这些小花小草,把我们修剪成最美的样子;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是石阶,弯曲了自己的身体,让我们爬上知识的高峰。我的老师就是这么一位无私,负责,爱我们的人。

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一直忘不了这一天、这件事,因为它使我刻骨铭心。

今天的天阴沉沉的,似乎在预示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我走进教室,随即,上课铃响了。老师依旧准时地走进教室,我明明知道上课了,可还跟同桌窃窃私语起来。老师的很快就发现了我,他的双眼,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入了我的内心深处。我一愣,望着老师那生气的脸,我不敢说话了。

到了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想起上午的事情,我羞愧得不敢看老师一眼,把头埋到了桌子下。“咳咳咳”。我心头一震,怎么了,这声音不对劲,我担心地望向老师,望到的是老师那张极不舒服的脸——老师的眉头拧成了“王”字,鼻头上冒出了汗珠,嘴唇干燥了起来。是的,老师生病了!此时,我多么想化作一阵清风,吹去老师脸上不舒服的表情;化作一丝手绢,擦去老师额头上的一滴滴汗珠,化作一股清泉,帮老师解渴。

老师尽力地帮我们上完这堂课,拖着沉重的脚步,摇摇欲坠地走向办公室。在后面的两节课里,我根本无心上课,心中惦记着生病的老师,脑海里不断浮现着老师不舒服的脸。又想起上午我对老师的不尊重,我感到无比的惭愧。

终于熬到放学了,我急于想看老师一眼,奔到楼下,走向办公室,本以为老师早就走了,可没想到看到的是老师那弓着的身子背。是的,老师生着病在帮我们批改作业,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惭愧还是感激,这未知的感觉,让我感到温暖,直冲我的心怀。

看着老师弯曲的背,看着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人,我想:要是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人,那我们的世界会多么美好啊!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位置教案设计下一篇:女工程师点评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