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 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2

一、读有层次, 读有目标

有人认为读诗很容易, 其实不然。第一是读准字音。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成为阅读中的障碍。如本诗中的“挑tiǎo”, 诗中没有注音, 学生不理解词义, 都读成了一声“tiāo”, 而生字“深shēn”容易读成平舌音“sēn”。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预设, 在课堂上注意倾听, 加强指导, 并通过反复训练, 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第二是读通诗句。怎样才能读通诗句呢?读通诗句并不是仅仅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出来, 还要能够正确地进行文句停顿,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 既要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法, 又要防止过度强调朗读技巧, 把个性化的朗读变成技术层面上的训练。第三是读出意境, 读出感情。诗歌往往虚实结合, 意象丛生, 学生借助注释也只能明白大概意思。因此, 读出意境、读出感情就成为古诗诵读的较高标准。在初读全诗后, 教师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刚才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诗人在夜晚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可能说“儿童挑促织”和“夜深篱落一灯明”。于是教师相机引出第三、四行诗, 抓住“趣”字来读诗。接着教师从“你们知道捉蛐蛐的最好季节是哪个季节”这一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最后教师让学生再读全诗, 这样学生就能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这样教学做到了读有层次, 读有目标, 读有实效。

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古诗韵味深长, 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鲜明的图画, 诗人要表达的感情都在字里行间。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 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那么教学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画面,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呢?首先, 教师要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 使诗情画意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理解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之后, 教师再辅以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动画, 学生便能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深夜江边的寒意, 感受到身在异乡的孤独。另外, 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师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漂泊在外的诗人会想起谁?”这样的设问让一个个温馨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 低矮的茅屋, 昏暗的灯光, 提着灯笼的儿童……”于是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 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 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除了引导学生想象, 教师还要让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诗中有诗, 以诗带诗

在古诗教学中, 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 它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不能就诗教诗, 要勇于把课堂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 要与学生一起开发和生成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很多诗词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古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 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古诗。在课堂上, 教师适当拓展, 能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也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但是, 教师拓展延伸必须找准拓展点。如《夜书所见》一文, 作者叶绍翁辗转漂泊, 客居他乡, 在梧桐叶飘飞、秋风瑟瑟中, 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 想起了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 想起了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念故园的感情, 所以这首诗的拓展点应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是关于拓展部分的主题定位, 教师们之间存在着争议。有的教师认为不宜过于渲染乡愁, 只要让学生体会到思乡之情就好, 本诗应围绕秋景进行拓展, 因为本单元的主题是“秋天”。于是有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古今中外, 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 还记得吗?”学生很快背出《山行》和《赠刘景文》。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古诗, 师问:“如果没学过的诗, 你能自己读懂吗?”“你有什么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今天我们还学到一个好方法, 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想不想试试?”学生在学习唐代刘禹锡的《秋词》时乐此不疲。这节课的拓展部分也可让学生将学过的《宿新市徐公店》和《村居》的两个画面与本古诗的画面进行对比, 一个是描写童趣, 一个是抒发思乡之情, 这样的拓展让学生温故知新。通过相关链接, 教师为学生打开了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在一次次的积累中, 学生的领悟理解力渐渐地有了提高。

四、创设情境, 声情并茂

古诗具有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教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声情并茂地朗读?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 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如果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能借助音乐、故事、语言描述等形式创设情境, 合理配置插图、投影、动画,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思考、想象, 就能使学生仿佛走进一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 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在真切感受中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在教学本文时, 教师运用音乐、散文式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做到“一章十遍读, 一句十回吟”, 于是学生读诗的热情很高。在理解《夜书所见》整首诗的内容后, 教师挑选马思聪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 伴着忧愁思乡的小提琴旋律, 师生范读、练读。这样诗歌本身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以及诗中蕴含的风送寒凉的意境美在旋律的烘托渲染下, 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最后教师深情地描述:“也许作者会想起自己的童年, 会想起自己儿时的伙伴, 想起自己的孩子, 想到这些, 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 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 跟自己家人团聚。带着这种感情再齐读、背诵这首诗。”此时师生完全跨越时空, 入情入境, 诗人之情、学生之情融于一体, 学生就沉醉在浓浓的思乡之情中了。

《舟夜书所见》古诗的简介 篇3

原文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1、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2、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3、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4、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面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诗的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在第二句中の“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面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其中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作者简介

查(zhā)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其族叔查继佐为清初文字狱案庄廷鑨明史案首告者之一,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为“清初六家”之一。浙江海宁袁花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王渔洋曰:“夏重诗,黄晦木先生常比之剑南。余谓以近体论,剑南奇创之才,夏重或逊其雄,夏重绵至之思,剑南亦未之过,当与古人争胜毫釐。若五七言古体,夏重丽藻络绎,宫商抗坠,往往有陈后山、元遗山之风。”沈归愚曰:“施注苏诗,行世久矣,敬业补所未及,兼多驳正。所为诗,得力于苏,意无勿申,辞无勿达。或以少蕴藉议之,然视外强中乾,袭面目而失神理者,固孰得而孰失耶?”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

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

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5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6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通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通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老师通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通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但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应该选择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篇7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3.读古诗。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

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在这样一个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他为什么在外地“做客”,不回家?(儒士的济世安民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补充叶绍翁资料。)此处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4.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在这黑茫茫之中,他又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篱笆下的一盏灯)

5.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看到那一团灯火,他又想到了什么?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挑逗促织呢!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呢?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自己家中的孩子也如此逗过蛐蛐呢!)

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地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啦。(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接下来就是要“斗蛐蛐”了,更是有趣极了!

6.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了一些的开心,快乐……)

板书:一些快乐

深秋的景致触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几句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

7.背诵诗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诗人不仅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一天我们出门在外,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的!

四、补充拓展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想与家人团圆的季节;秋夜,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使孤身漂泊的游子产生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1.指导生字“送、挑”的书写。

2.背诵《夜书所见》和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

夜书所见 篇8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释题

1、最近同学们又积累哪些古诗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老师抽几个小组轮流展示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非常不错!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学习《夜书所见》这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书:是写,所见:所看到的,夜书所见: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易读错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3)理解“知”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朗读指导

3、齐读

4、师范读

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想来读一读好不好?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伤感,落寞

3、齐读.4、师范读.5、齐读.6、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 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改写 篇9

诗人叶绍翁,趁着圆月当空,散步在江边。阵阵秋风吹来,带来了一丝丝寒意,让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故乡,想起了故乡亲人的身体是否安好,想起了故乡儿时的玩伴长什么样了……

夜深了,不远处有一点灯光,把诗人吸引到了那座房子的篱笆墙外,他看到两个小孩正在兴致勃勃地逗着蛐蛐,玩得开心快乐,无忧无虑。诗人一下子被感染了,想起了自己童年时代也有这些美好有趣的事。

夜书所见教案 篇10

——三年四班 邓厚芳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同学们会想到哪些事情?

生1:月饼。

师:好吃吗?

生1:好吃。

生2:圆圆的月亮。

师:说得好,“圆圆的月亮”。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

生3:全家人在一起团聚。

师:对呀,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

师: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他们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大屏幕出示):(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有一年,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秋天的一天晚上,他住在乡村的一间小旅馆里,晚间的所见,让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读懂了题目,能更好地理解内容。我们再读一读诗的题目(齐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师:“夜”是什么意思?

生:是夜晚的意思。(板书:夜)

师:“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书,在这里是写的意思。

师:说得好。这里的书,不是指我们读的书,而是写的意思。

师:“所见”是什么意思? 生:所见,是所看到的意思。

师:那么,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生:在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师:诗人在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生字):萧(xiāo)萧 梧(wú)叶 挑(tiǎo)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

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同学们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读这首古诗,大家边听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再找同学读一遍。

师: 齐读。

三、精读《夜书所见》

师: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首先,我们来看看诗的第一二句。(出示课件前两句)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多人朗读)在这两句诗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师板书:看:梧叶;)

师:是什么风?(秋风)

师;怎样的秋风? 生:(凉凉的秋风)

师: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用一个词来概括:寒声(板书:听:寒声)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是风的声音,风有时候很柔和,比如

说习习的凉风;风有时候很凛冽,比如说呼呼的寒风。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师: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师: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师:他仅仅是身体寒冷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心寒。师:是呀,还有心寒呀

师:江上秋风带来阵阵秋的寒意,诗人感受到这些,他想到了很多。自己的家乡在福建,可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到家乡了。这样的夜晚,他心中涌动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师:那诗中写到的这些景象:秋风啊、落叶啊、江水啊,是什么地方的景象啊?

生:是江边的景象呀!

师:是谁站在这江边,看到到这样的景象?

生:诗人、作者、叶绍翁。

师:那诗中的哪一个字指的是诗人叶绍翁啊?

生:“客”字。

师:明明是诗人自己,为什么不用我,偏偏用客?换成我,也很通顺嘛!咱们一起来看。(屏显客的意思。)在字典中,客有这样几种解释:(1)、客人,跟“主”相对;(2)、漂泊在外的人;(3)、指奔走他方,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在这里,客应当怎样理解?

生:漂泊在外的人。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可不要小看这一个客字呀,它巧妙地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他漂泊在外,他身处异乡,他举目无亲,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生:孤独。

师:你说到了作者的心里。就请你带着这份孤独,读一读这两句诗吧!(生读)诗人漂泊在外,他多么地孤独,再找位同学读。(生读)

师:客字读得很有味道,我能感受到你在强调作者的处境,他是漂泊在外的人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这份难言的孤独吧!

师:(屏显课件)迎着萧萧的秋风,看着飘零的落叶,诗人举目无亲,满目萧然。你想啊,此时此刻,他最思念的会是哪里?

生:故乡、家乡。

师:故乡是他生命的原点,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曾经给他带来无限快乐的地方。想起故乡,他会想起谁?

生1:父母。

师:可能他的父母已经是白发苍苍、风烛残年了。有生之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

生:见一见自己的儿子。

师:可是,诗人却不能回家,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总是感到万分愧疚呀!男生齐读,读出这份愧疚。

师:还会想起谁?

生2:妻子。

师:他的妻子,他的含辛茹苦的妻子。诗人漂泊在外,不能回家。是他的妻子用她的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呀!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诗人总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带着这份自责,女生齐读这两句诗。

师:还能想起谁?

生3:孩子。

师:诗人离开家乡的时候,可能孩子还不会喊爸爸,一晃几年过去了,他长高了吗,长大了吗?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他的内心总会充满长长的牵挂。带着这份牵挂,全班再读。

师:这个夜晚,诗人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家乡,想亲人。他是多么渴望回到家乡啊!可是他能回去吗?

生:不能。

师:他只能孤零零地伫立在江边,默默承受着这份难耐的孤独。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屏幕,读一读,想一想。(屏显后两句诗 师补充板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指名读):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儿童)想到了什么?

生1:儿童挑促织。

师:“挑”字是什么意思?“促织”指的是什么?

生:“挑”是指用细长的东西拔弄,“促织”指的是蟋蟀,俗称“蛐蛐”。师:(出示蟋蟀的图片)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生:不能。

师:那是作者的什么呢?

生: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到的。师;所以这个“知”字是什么意思?

生:料想的意思。

师:可是我就是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他怎么就猜到儿童在挑促织呢?他可以猜他折纸飞机啊什么的,为什么非猜他们是捉蛐蛐呢?

生:他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验,他想到小时候也捉过蟋蟀,也有玩得那么开心的时候。师: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师: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师: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蛐蛐叫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用一根麦杆在洞口拨弄,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生: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

师:看到孩子们无忧无虑,玩得那么开心,此时此刻,诗人会想到什么?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童年时的小伙伴。

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起我吗?

师:除此之外,诗人还看到了什么?

生:篱笆下的灯火。

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板书:一灯明)师: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生: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师:灯火能驱走黑暗,却驱散不了诗人眼前的孤独呀!让我们再一次展开想象,走近诗人,感受那份无言的乡愁和无尽的乡思吧!

师:深秋的夜晚,诗人举目无亲、满目凄凉,想起家乡,无限孤独,陪伴他的是这群孩子和这盏孤灯。读。(齐读)

师:秋夜沉沉,那群挑促织的孩子,早已回家,而诗人却不能回家,想起家乡,辗转翻侧,陪伴他的只有这盏孤灯。读。(齐读)

师:秋夜将晓,孩子们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想起家乡,诗人彻夜不眠,陪伴他的依然是这盏孤灯。读。(齐读)

四、回归整体,吟唱升华。

师: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感受,齐读整首诗,读出这份令人彻夜不眠的乡愁。(齐读)(男女生赛读)

师:古人说,诗言志。诗可以读,向刚才那样反复地读。还可以唱,你听。(师配乐唱)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我们一起来唱。

师:古往今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浩如烟海。除了叶绍翁、王维,还有很多。给大家推荐两首诗,李白的《静夜思》(课件出示),第二首是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细细地去读,去想,去品味。下节课交流。

板书:夜书所见 见:梧叶 儿童 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 篇11

教学资料:夜书所见

课时:一课时

课型:古诗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此刻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这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DD出示课件,板书学生的回答。

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2、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深”。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五、学习古诗,体会感悟

(一)、通读古诗

1、生字这些小的拦路虎解决了,把他们送回到古诗中,要求把古诗读通顺。

2、请同学再读一遍,要读流利。

3、介绍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的差别。

(二)、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第一、二句。

(1)、萧萧指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风声?梧呢?梧叶送?寒声?动?客情?那里的客指的是谁?

(2)、看到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

(3)、出示课件DD这是本课给出的注释,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谁来填一下下面的空,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意?

(4)、前两行是说秋风引起了思乡之情,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面,你觉得秋天是个什么样貌的呢?眼前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应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呢?情绪又如何呢?

(5)、是啊,瑟瑟秋风带给人丝丝寒意,片片落叶给人以无限的飘零,秋风落叶凋零之感,诗人孤独郁闷,思念起了家乡。

(6)、让我们齐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7)、这两句诗情感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上可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

2、总结前两句的学习,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学习第三、四句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后两句古诗。

2、出示学习要求。

3、小组合作学习。

4、学习汇报。

(1)、说一说这些字、词的意思:知?挑?促织?篱落?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把两句诗结合起来理解,注意逻辑顺序。

(3)、想象夜深人静时,篱笆下灯光中闪烁儿童的身影,儿童正在捉蟋蟀的画面,又会使客游在外的诗人想些什么?情绪有事怎样的?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两句诗。

(4)、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让人倍感亲切,也许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诗人此时会有一种亲切之感,带着这种亲切之感让我们齐读度体会。

(5)指导朗读。

六、指导全诗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掌握节奏。

七、课件范读,配乐学生练习朗读。

八、练习背诵。

九、本课小结:作者以诗的形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期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9、夜书所见

梧叶

郁闷、孤独

秋风

儿童

亲切之感

上一篇:1项目经理安全管理职责下一篇:地理《亚洲人文环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