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文稿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文稿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程序以及对教法学法的渗透运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博达助教通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这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读顺、读通。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而读准字音,读出基本的节奏是前提。所以进入古诗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读,听读非常重要,尤其是一开始学习古诗,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自己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屏幕上出现的诗句标上拼音,便于学生拼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又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读。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所以学生非常愿意模仿。)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 昼:白天。
⑵ 耘:除草。
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 绩麻:把麻搓成线。
⑸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 未解:不懂。
⑺ 供:参加。
⑻ 耕织:耕田织布。
博达助教通
⑼ 傍:靠近。
⑽ 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而我的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让学生充分自学。首先是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课件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如„„
最后试着让学生简单概述全诗大意,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为下面的品读作好铺垫。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
博达助教通
(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村庄儿女各当家。 (2)
童孙未解供耕织, (3)
也傍桑阴学种瓜。 (4)
今译:
白天去田间锄草,晚上在家里搓麻绳,农家的青年男女各自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小孙子还不懂得耕田织布是怎么回事,却也在桑阴下模仿大人把瓜苗栽种。
注释:
1.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的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绳。
2.村庄儿女:农家的男女青年。当家:参加劳动,承担家务。
3.童孙:指幼小的孙子。未解:不懂得。供耕织:从事种田纺线。
4.傍:靠近。
赏析:
这首诗写出农村繁忙的劳动情景,歌颂了农民勤劳的品德。全诗是以祖辈的口吻来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农家的青年男女各自承担起农务劳动。白天,他们到田间去锄草;晚上也不得安闲,还要在家里搓麻绳。诗中所说的“儿女”不是指“小孩子”,是祖辈的“儿女”,是青年人了,是后两句所写的“童孙”的父母。这里,诗人虽只写了青年男女日夜劳动,但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年事已高的长辈们也是不得空闲的,正是他们的表率作用,青年男女才如此勤劳。
关键词:四时田园杂兴 传统田园题材 突破
一.传统田园题材的共同点
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要追溯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其后又出现了王维、孟浩然等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们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杜甫、白居易、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的田园诗为出发点,总结出传统田园题材的共同之处,即:描绘恬淡自然的田园之景;表现弃官躬耕的隐逸之志;采用隔河观望式的创作视角;运用简笔勾勒的描写手法。
二.《四时田园杂兴》实现对传统田园题材突破的体现
1.组诗的表现内容覆盖广泛
《四时田园杂兴》不仅描述了王孟式的美丽田园风光,而且全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忙时节的各项活动,有辛酸,有欢乐,有同情,有赞美;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了劳动者的生活习俗,劳动者的思想感情。简言之,麦黍桑麻之景、鸡犬蜓蛛之物、山童老翁之人、耕作纺织之事、压迫剥削之苦、劳作丰收之乐,一览无余,无所不包,尽收范成大的组诗之中。
2.组诗首创四季体大型组诗的艺术形式
纵观文学史上作家的创作情况,仅有魏晋时期的阮籍曾作过一组大型的政治抒情组诗,共82首,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也只有20首。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有60首,分五部,每首都运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各具特色的四时之景,又不乏优美明丽的艺术画面,其体例和题材的有机结合是很多诗人无法企及的。
3.组诗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
组诗中多次用到了侧面烘托、暗示、对比的手法。这样的艺术手法在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的田园诗中并不多见,他们大多运用白描的手法,比如王维的“斜
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范成大的组诗中没有佶屈聱牙的字句,没有稀奇罕见的意象,没有讳莫如深的旨意,有的只是如陶渊明、王孟、储光绪他们那样淡而有味的田园韵味,还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热闹而不嘈杂、浓艳而不露骨的农村氛围。
4.从诗人的创作意趣上看,是很明显的写实倾向
范成大的田园诗充分体现了其写实的倾向,与陶渊明注重整体风貌、总体画面的描写方式大不相同。组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我”基本不在作品中直接出现且作品的抒情方式显得从容不迫、舒缓自然,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作者客观公正的态度,“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十一))”。诗人从容不迫地娓娓道出自己在田园生活中恬淡自足的心绪,让人不禁沉浸在纯净、安宁、和谐的田园氛围中。相比之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之田园诗在抒情节奏上就显得较为紧凑一些,如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况下,他尽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向往自由之情,在《读山海经》极写“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优哉游哉的闲情,又在《归园田居》(其三)里突然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站出来,表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激切之情。此外,诗人对事物或现象渐变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深婉细腻。例如:“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学飞”非常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蠹虫破茧成蝶的渐变过程,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震撼感。
5.从诗人的创作立场上看,范成大置身农民其中,为农民说话
传统的田园诗侧重描写充满牧歌情调的恬静安宁的农村氛围,这显然是美化了隐士眼中的农村。组诗抨击了农村中的苛政弊端,体现了农民艰难的生计,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活动,还写了他们受到的种种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些在传统的田园诗中很难找到。
总的来说,范成大的这组诗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传统田园题材的不足,突破了历来田园诗注重于山野风景寄寓隐逸思想的樊篱,重在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全方位地描写农村生活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 张爱东 郭淑云:《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 4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⑴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⑶听范读
⑷个人自由朗读。⑸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⑵耘:除草。⑶耘田:在田里除草。⑷绩麻:把麻搓成线。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⑹未解:不懂。⑺供:参加。⑻耕织:耕田织布。⑼傍:靠近。
/ 4
⑽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 4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1、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题目)
2、释题:
⑴齐读题目,读准字音“兴”(xìn溃,读出诗题的节奏。
⑵“兴”是什么意思?“四时”又指什么?
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四季。《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3、介绍作者:
⑴这首诗的作者范成大,我们对他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过渡: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课件展示全诗。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个人自由朗读。
⑷听范读。
⑸练习模仿读。
⑹指名试读,评议展示读。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全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自由读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泛指耕种。
⑶绩麻:把麻搓成线。在这里泛指纺线织布。
⑷儿女:男儿和女子,指成年的青年男女。『拓展:古代汉语“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汉语“妻子”是个专有名词。』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不明白。
⑺供(括n雷鞫词用,如:供给、供应):参加。(括n烙爰漓胗泄兀如:供品;与案情有关,如:口供、供认)
⑻耕织:耕田织布。
⑼傍:靠近。
⑽桑阴:桑树荫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在田里除草,晚上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村里的孩子们不懂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儿,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
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还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当中,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齐读古诗。
想一想,你觉得诗里那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讲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孩子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什么?(天真、勤劳、好学、可爱)
⑵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通过你的读来表达你的喜爱吧!
指导学生带着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⑶延伸:古代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你们一样,都喜欢把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作为描写的对象,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学生回顾、感悟诗歌中儿童的天真烂漫的形象,归纳读诗。
⑷过渡:这三首诗中,孩子们“捕鸣蝉”、“追黄蝶”、“学垂纶”,无忧无虑。现在回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当中来,先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又跟谁学种瓜呢?(引出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这句写了什么内容?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建设美好的家园……)
⑶过渡:正是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而来,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用心读一读吧!
3、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敬重、赞叹和喜爱的感情,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为诗歌选择配乐,并诵读。
(播放两段不同风格类型的乐曲,请学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五、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农家夏忙时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六、激情朗读,指导背诵
1、简介:由于诗歌本身的韵律、节奏美,在古代就已经用来吟唱了。今天,我们即兴吟唱古诗,也便于同学们背诵古诗。
张老师也很喜欢音乐,今天我也即兴唱一曲,想听吗?来点掌声吧!
2、唱读古诗:
⑴教师示范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乐曲配唱诗句。
⑵提示学生用学过的歌曲(如:《蜗牛与黄鹂鸟》、《采蘑菇的小姑娘》、《茉莉花》等)来配唱诗句。
3、放声读诗,自然成诵。
最后,让我们用心来诵读,读出你的赞叹,读出你的喜爱吧!
七、知识延伸,拓展阅读
1、过渡:《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下面,老师为大家找到了另外一首,一起来读读看。
(出示课件)
四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2、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孟浩然、陆游、陶渊明、杨万里等。大家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课件提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3、师归纳总结
4、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2、比较两首诗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这种乡村题材的古诗,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距离是有点远的。所以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拉近学生与古诗描写的生活场景之间的距离。在导入的部分,通过直观的图片,再现乡村劳动的场面,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夯实基础古诗学习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积累语言。围绕着这一个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进行,先把古诗读正确,再读出古诗的节奏,最后了解诗意。课堂中的时间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训练,读出古诗的味道。学生也在反复的练习中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宋)范成大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会写本课 3个生字,会读”耘田/绩麻/未解/耕织”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背诵本诗;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养成课外 主动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山水田园风光的:幻灯片 轻松舒缓音乐 卡片 ( 1.词语 昼 耘田 绩麻 未解 耕织 傍 桑阴 2 古诗 <.山居秋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____现在我要带大家去春游!大家想去吗?(想)如果想去,就请闭上眼,做好出发的准备,因为我们这次乘坐的是无形无声的学生专用客机.”
2. 多媒体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同时出示一组山水田园风光图片.(师简介图片内容)
3. 欣赏后学生谈感受.
4. 师小结导入本课:这么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么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怎能不让人喜爱?怎能不让人陶醉?其实在宋代也有一位和我们一样喜爱山水田园风光的大诗人.___范成大(板书).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时田园杂兴>(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搜集到关于范成大和<四时田园杂兴>的资料.
5. 检查课前搜集请情况.
6. 师小结.(多媒体出示:范成大,宋代诗人,字智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书香仕宦之家,自幼聪明,官至参知政事,曾多次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晚年退居苏州石湖,写下了颇具影响力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它包括<春日><晚春>< 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共60首.我们今天要品读的就是<夏日>中的一首.(多媒体出示整首古诗)
二. 初步感知,了解古诗内容.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3个生字:昼 耘 绩 (指名读,正音,指名分析字型记忆生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全班齐读.
3>指名读古诗,师正音.(多音字:“兴 供” 都读四声 )
2.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1>放录音,生听并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3>师生分句读
4>男女比赛读
3. 三读古诗了解诗歌内容.
1>默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感知诗歌大意,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交流汇报a.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解释
四时:一年四季 杂兴:各种兴致 昼:白天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未解:不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桑阴:桑树下面
b.诗句:指名汇报后,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要除去田里的杂草,夜晚还要在灯下把麻搓成线.
村庄儿女各当家:村子里的青年男女各有各的拿手本事,各自都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
.童孙未解供耕织: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田织布的事(却并不闲着
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在靠近桑树的地方学大人的样子种瓜.
3>同桌交流:一人说诗句一人说意思然后交换.
三. 品读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声.
1.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静静的读这首诗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看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2. 生默读并思考。(播放舒缓音乐)
3. 交流汇报。A.昼耘田 b. 夜绩麻 c.学种瓜(板书)师: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为什么?
4. 小组交流。
5. 全班汇报。生:我最喜欢“夜绩麻”的画面,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生:我喜欢“昼耘田”和“夜绩麻”,因为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们不分白天黑夜的辛勤劳动。(板书:辛勤劳动)生:我最喜欢“学种瓜”的画面,因为从这个画面里我能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爱劳动。(板书:爱劳动)生:我也喜欢“学种瓜”,因为从这里能看到那些孩子们很天真有趣呀,自己不会,还去学别人得样子,真有趣。。。。。。(板书:天真有趣)
6. 教师小结:孩子们,你们真聪明,说的非常好。请大家再想想面对这么辛苦的农民伯伯,这么天真可爱又热爱劳动的孩子,范老先生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你们很棒!你们值得我们敬重!你们很了不起。。。。)非常不错。诗人正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敬重和赞美,同时也赞美了农村儿童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四.指导朗读和背诵。
1.指导朗读。A.师:对这些勤劳的人们,你们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赞美 敬重 尊敬 。。。。)请大家带着赞美和敬重的感情来读第一句,好吗?(指名读 )
b.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大家又是什么样的感情?(赞美 喜爱)好,我请个同学来读第二句,要读出赞美和喜爱的感情。
c.分组朗诵,全班朗诵(防轻松舒缓音乐)
2.背诵。)a.看板书背诵 b. 同桌比赛背 c. 指名背 d. 全班闭眼在音乐中背。
五.拓展延伸。
1. 师:同学们,田园诗美不美?还想欣赏别的田园诗吗?多媒体出示:王维的《山居秋鸣》及相关注释。
2. 生自读古诗并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 比赛读,比赛背(对于读的好的同学和能背的同学奖励一个小奖品)
六.作业布置。
师: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它体现了我国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下来多去积累,多去阅读。下节课我们接着比赛,看谁能夺得冠军?有信心夺冠吗?(好,下课)
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耘田 辛勤劳动
(赞美)
夜绩麻
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作者邮箱: lylrj456@126.com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诗歌的重要内容。第一首诗描写了一幅男耕女织的劳动场面,及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引导学生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难点。
班级情况:本班学生虽不是很活跃,但在诗歌的朗读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这有助于理解,更何况农村的孩子
学习这首古诗有一种亲切感,较易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隐居石湖。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2田园诗歌: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勤劳
儿女当家
学种瓜 快乐
课堂习题设计:
一,解释《四时田园杂兴一》中划线的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昼出耘田( )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 ( )供( )耕织,也傍( )桑阴学种瓜。
诗句的意思:
二。《四时田园杂兴一》的作者是( )描写了一副
( )表达了诗人(
)
自问自答:这堂课通过实践教学效果如何?
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达到了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
池 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①藏踪迹,浮萍②一道开。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早发白帝城》诗意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最佳答案 古诗:竹石
竹 石
(清)郑 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最佳答案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诗人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风和日丽的`一天,小村庄里的家家户户都很忙碌。
早晨大人在家里搓麻线,看,那些妇女正在心灵手巧的干活、搓线,每个人都很能干,中午吃完饭,便拿起锄头去地里干活,每个人的脸上都满脸都是汗水,但他们并没停止,干完活以后人们在院里喝茶,人们都很享受,阳光明媚的太阳逐渐落山像一个跳水运动员跳进云里。
到了晚上,孩子们虽然不会搓麻线,但是他们每次都跟着大人学事,孩子坐在桑树傍边学着种瓜,他们拿出小铲子挖了个坑把瓜种放在土里跟它浇水,等待着明天的成果,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文稿】推荐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07-22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改写作文12-04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07-05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及翻译12-26
《四时读书乐》02-10
四时陶渊明阅读答案02-28
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11-19
一年级《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09-12
田园风光美术教学课件09-29
山水田园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