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室评建工作总结(精选7篇)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事关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为了实现学院的总体目标,模具教研室组织认真学习领会评估文件的精神,深刻把握评估指标的要求和内涵,找出差距,集中精力,以评促建,确保教研室不出错,不丢分,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成绩为学院实现评估目标增添亮点,做到教学严谨、材料健全要求,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研室工作上了新台阶。现将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1.部门评建工作概况
(1)统一认识,做到思想到位
由于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今后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师生的切身利益。为此,我教研室按系的整体部署学习有关文件精神,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了解评估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做好评建的各项工作。本专业师生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态度投身到评建工作中,形成人人参与评建工作的良好局面。
(2)精心组织,做到组织到位
评估工作任务重,事情繁杂,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又要做好评估准备,不能因为评估而忽略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必须精心组织,严格要求,合理安排。我教研室成立了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全体教师为组员的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模具教研室的评建工作,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这样就保证了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3)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做到整改到位
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我教研室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要是在评估过程中,寻找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次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规范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深感本专业的不足和差距,尤其是实训教学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认真加以梳理,并拿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扎实地将评建工作引向深入。
2.主要评建工作成绩
(1)进一步确立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观念,更是教研室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一次难得机遇。通过认真总结过去3年多来的教学经验,我们找出了问题,明确了今后发展目标,理清了工作思路。
(2)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 1)专业建设有了突破
今年初,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申报学院重点专业,已获得批准。学院加大了本专业在师资及实训条件等方面的投入,专业实力发生质的飞跃,为今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加强了课程建设
本专业有《液压气压传动》课程被学院定为院级精品课程,我们通过“以点带面,规范建设”的工作思路,将其它的课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各门课程的教学文件科学规范。
3.评建工作典型
(1)教研室教师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工作,扩大学生实习的渠道,弥补校内实训方面的不足;
(2)教研室全体教师齐心协力配合系部做好档案资料收集和教学归档整理工作;
(3)根据教学活动安排及评估工作的需要,我教研室组织07模具专业学生前往河南省洛阳市中国第一拖拉机厂作生产实习。由XXX、XXX、XXX、XXX、XXX、XXX六位老师负责实习的组织、落实工作,为实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贡献。
4.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及对策
(1)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试讲、评教评学等原始记录不齐,记录比较简单。
对策:学期初需制定本学期教研活动计划,对教研室本学期准备开展的教研活动内容、形式等做出安排,原则上每月至少安排一次教研活动。对教研活动过程要认真记录在《模具教研室工作记录》上。
(2)很多实训内容目前仍停留在计划阶段,实训设备未能马上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对策:加强与教务处、实训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沟通,抓紧实训师资的培训及设备的调试工作,以最快速度落实各项实训计划。
5.未来工作任务及目标
规范教研室日常管理和落实实训教学工作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在未来的三年里,教研室的工作目标是规范专业日常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在现有教学条件基础上,按教学计划要求落实实训教学,争取实训开出率达到95%以上。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室
目前, 湖南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60多家, 其中有半数以上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为湖南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但是, 从对企业调查的情况表明, 普遍存在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之间还不相适应, 毕业生到企业后的上岗前培训周期过长, 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专业建设模式有待更新、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急待提高。基于以上现状, 不少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介绍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 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调研, 确定本专业主要对应模具设计工程师、产品设计与开发工程师、机加工设备操作中、数控加工技术员、模具装配钳工、成型技术员、模具生产与管理员等7个职业岗位。最终我们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 确定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岗位为模具设计工程师 (注塑模具、冷冲模具) 、产品设计与开发工程师、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员、机加工设备操作员等4个职业岗位。 (表1)
2 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典型工作过程为:模具设计———工艺编制———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调试四个过程, 分析各岗位所需的能力和技能, 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形成三大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体系———通用制造技术模块、模具设计模块、现代制造技术模块。
(1) 通用制造技术模块:图1所示为通用制造技术模块分析图, 它是进入制造业的入门模块, 完成此模块的学习, 即可获得模具钳工中 (高) 级证、普通机床操作工证、绘图员证。具备从事普通机床加工、模具钳工和绘图员的上岗能力。
注:产品逆向设计及快速成型是当今制造业的前沿技术, 同时也是今后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考核方式:完成中等难度的钳工单件合格零件考核;完成简单模具配合件考核;完成模具标准件加工考核;完成合格的生产准备过程和良好的职业习惯考核。
(2) 模具设计模块:图2所示为模具设计模块分析图, 学生在完成第一模块学习的基础上, 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有较清晰的了解, 为模具设计奠定了基础。通过该模块的学习, 学生可获得三维模具设计绘图员证、模具设计师证, 具备了进行成套模具设计及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考核方式: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一套中等难度的注塑模、冷冲模和压铸设计, 设计工程图应符合国家标准, 合格的设计过程和良好职业习惯的考核。
(3) 现代制造技术模块:图3所示为现代制造技术模块分析图, 完成该模块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证。具备运用高精设备, 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完成成套模具制造工作的基本能力。
考核方式:运用掌握的各种制造技术制造一套中等难度、质量符合图纸技术要求的注塑模模具, 并生产一件塑料制品;运用掌握的各种制造技术制造一套中等难度、质量符合图纸技术要求的冷冲模模具, 并生产一件冲压制品;合格的生产工艺过程设计与工装准备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考核。
3 结束语
我们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历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模具企业高管及技术专家来学院讲座及座谈、用人单位来学院招聘交谈、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互联网的查询等, 明确本专业各岗位工作任务,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 构建了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充分考虑了职业岗位的相关性和迁移性的基础上, 将专业学习领域及拓展领域课程整合为三大模块———通用制造技术模块、模具设计模块及现代制造技术模块,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呈现螺旋式循序上升的趋势, 同时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将模具设计师、制图员、工具钳工等职业标准引入教学中。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及课程建设。同时, 我们将拿学分与考证并举, 从而保证了毕业生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学生学习完各模块后, 能胜任多个就业岗位, 在今后找工作时就可左右逢源, 保证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介绍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 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卞平, 刘建潮, 李顺军, 赵明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
[2]袁晓洲.高职模具专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2) .
[3]仇锦.浅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4) .
[4]盛定高, 刘永利.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0) .
[5]周玉蓉, 徐益, 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 2010 (14) .
[6]许大华, 孙金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14) .
第33期
特别报道
省委书记习近平察看我校创意设计作品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向中国计量学院捐赠仪式隆重举行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屠基元教授来我校访问 我校举行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中国教育报》刊发文章全面介绍我校人才培养特色 评建动态
党委组织部发出评建创优最后攻坚阶段致党员倡议书 计量技术工程学院举行学生党员迎评创优知识竞赛 法学院评估工作考察团赴郑州大学法学院参观学习
人文学院组织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图书馆召开全体职工评建创优动员大会
后勤服务公司举办“心系评建、服务评建”知识竞赛 我校选手在“华东高校数控车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评建评论
全力打好迎评冲刺战 他山之石
清晰界定 注重凝练
特别报道
省委书记习近平察看我校创意设计作品
11月20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参观了正在举办的浙江工业博览会装备制造业成就展,并在我校党委副书记徐涌金的陪同下察看了创意设计作品展中的我校展位。
我校参展的“振动灭蚊器”和“外循环射流式吸油烟机”等作品引起了习书记的关注,总书记向现场工作人员询问了有关情况,仔细听取了周晓江老师关于产品的特点和功能介绍。在展会期间,我校参展作品受到了众多参观人员的关注,纷纷询问有关情况。
据悉,本次工博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首次举办的以工业经济为主题的大型博览会,由省政府主办、省经贸委和杭州市政府共同承办,是一个大型工业经济成就系列展,包括装备制造业成就展、创意设计作品展和2006长三角(杭州)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国际展览会等三大展览活动。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师生的十余件作品参加了其中的创意设计作品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向中国计量学院捐赠仪式隆重举行
11月17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向中国计量学院捐赠仪式在学校体育馆前隆重举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安德武、孙国武以及我校党委书记姚盛德、党委副书记于永明、副校长蒋家新等领导出席捐赠仪式,仪式由副校长冯时林主持。
学校党委书记姚盛德在仪式上致欢迎词。他首先代表学校、代表全体师生,对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及竺延风总经理对我校的关心和厚爱表示衷心地感谢!他说,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经历53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轿车为主,多品牌、宽系列、全方位的产品格局,公司名列“中国机械500强”第1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计量学院作为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在28年的办学历史中,秉承“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已建成14个硕士点,拥有八大学科门类3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达15000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当前,全校上下正朝着“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他指出,学校的发展既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社会的关心;既需要学校自身实力的提升,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他表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向我校捐赠汽车是学校莫大的荣幸,学校将永远铭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深情厚意。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安德武在致辞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一所本科院校的中国计量学院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培育英才、支持教育、回报社会。通过此次捐赠活动,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中国计量学院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友谊将更加牢固,公司也十分欢迎中国计量学院的优秀学子能够到“一汽”来施展才华,开创事业。
仪式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国武向我校副校长蒋家新捐赠了汽车钥匙;我校党委副书记于永明向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安德武递交了学校接受捐赠的证书。
我校管理学院副院长周立军代表学校师生在捐赠仪式上讲话。
仪式结束后,我校部分教职工兴致勃勃地坐上了一汽集团公司捐赠给学校的崭新汽车,环绕校园一周。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屠基元教授来我校访问
11月16日下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航天与机械工程学院屠基元教授来我校访问,徐涌金副书记会见了客人并就两校合作交流的有关事项进行了会谈,计量技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见。
屠基元教授2005年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此次访问期间,屠教授还参观了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并就中心建设、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开展等提了建设性意见。
我校举行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近日,我校举行了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共有31位青年教师参加了于11月10日举行的决赛。经过专家评议委员会评审,共有17位选手获奖。其中,刘瑾、谢代梁、施华萍、王亚群等四人获得一等奖。
《中国教育报》刊发文章全面介绍我校人才培养特色
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计量立校 标准立人 质量立业——中国计量学院致力于打造国家质量振兴事业人才培养基地》的文章,文章全面介绍了我校在“三立”理念指引下所形成的“培养具有牢固质量观念、明确标准意识和较强计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学校为国家质量振兴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评建动态
党委组织部发出评建创优最后攻坚阶段致党员倡议书
根据学校党委的要求,为了在评建创优最后攻坚阶段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关键时刻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近日,党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召开评建创优最后攻坚阶段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和致全校党员的倡议书。
《通知》要求党总支、党支部认真组织召开以党支部为单位的评建创优专题民主生活会,落实学校党委的要求,并把倡议书发送到每一名党员的手中,切实把各党支部和每一名党员都动员起来,出色地完成评建创优最后阶段的攻坚任务。
计量技术工程学院举行学生党员迎评创优知识竞赛
为营造良好的迎评创优氛围,11月16日晚,计量技术工程学院举行了“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为主题的党员迎评创优知识竞赛。
本次知识竞赛以《评建工作宣传手册》为内容,比赛题目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情景题四种类型。旨在通过竞赛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党员对迎评创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调动学生党员参与迎评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党员评建创优工作的紧迫感。来自学院的21个学生党支部的十支代表队伍参加竞赛。
据悉,为了抓好评建创优工作,计量技术工程学院在师生中精心组织了包括党员评建创优知识竞赛在内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院形成了“为评建创优做贡献,为量院发展增砖添瓦”的良好氛围。
法学院评估工作考察团赴郑州大学法学院参观学习
为了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在评估中取得好成绩,11月16日,法学院王艳林院长、杨秀英副院长、董忠泽副书记、教务员彭建云等一行四人组成评估工作考察团,赴郑州大学法学院参观考察其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郑州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法律系的院校之一。在考察期间,我校法学院考察团在郑大法学院院长田土诚院长、教学管理办公室王世龙主任等领导陪同下,参观了那里的评估展览室、图书馆、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对有关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档案材料例如试卷、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文件等也进行了查阅观摩。之后,双方针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材料组织、本科教学的办学思想、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工作、教风学风建设、办学特色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经过这次参观、学习和交流,郑州大学法学院很多好的思路和做法使我校法学院考察团获得了较大的启发,不仅对当前法学院的迎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对今后法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人文学院组织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11月9日,人文学院何俊院长主持召开了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师的自我发展等展开。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新建、学院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等出席了会议。
何俊院长首先指出,人文学院自成立以来的三年时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如今已拥有3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6个学科,这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教师特别是年轻的博士,应该依托已有的学科平台,结合自身专长,尽快找准个人的学术定位。这一方面有助于做强学科,增加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个人快速成长,脱颖而出。他同时指出,科研水平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养成敏锐的问题意识。为此,学院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的措施,更好地营造学术氛围,搭建互相交流、互相砥砺的研究平台。随后,与会博士交流了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和以后的研究计划。
最后,张新建书记指出,人文学院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它所取得的成绩与全体教师的努力密不可分。今年因为教育部评估等任务,大家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但这种付出是十分值得的,管理的规范和完善有助于提升学院整体的水平。他还希望年轻博士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真正实现学院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双赢。
图书馆召开全体职工评建创优动员大会
在学校迎评工作进入最后的实战冲刺阶段,为了使全馆职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评估工作,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优质的服务质量迎接评估,11月15日下午,图书馆召开了全馆迎评动员大会。
动员大会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态度,部署了近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图书馆书记崔培英针对图书馆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必须注意的问题,要求全馆员工必须绷紧迎评这根弦,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查找迎评工作最后阶段应改进提高的问题,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图书馆馆长夏哲雷简要总结了图书馆的前期工作情况及目前的现状,以PPT的形式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图书馆具体评估指标体系内容,要求每个馆员熟悉和了解迎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会议对环境的布置和卫生作了具体的安排落实,对服务质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挂牌上岗,文明优质服务,接受读者的监督。
通过此次大会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理清了思想,为保证和促进评建工作各项任务高标准地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勤服务公司举办“心系评建、服务评建”知识竞赛
在学校迎评创优工作的实战冲刺阶段,为了让后勤全体员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工作,以周到的服务、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人人关心评估,人人支持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主动性和责任性迎接评估专家组的到来,11月17日晚,后勤服务公司“心系评建、服务评建”知识竞赛在明德北楼会议室举行。
竞赛以本科教学评估基本知识、我校的概况和后勤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公司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组成考试小组,命题、监考、改卷各环节组织严密。考试小组人员从公司600多名员工中随机抽取111名员工参加考试,公司党总支书记亲临现场作考试动员并亲自监考。由于后勤员工文化层次差距较大,为了将评建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员工,此次考试还专门设立了口试考场,员工可以与考官交谈的方式完成考试。
通过知识竞赛,全体员工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对“迎评创优”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牢记“校兴我兴,校衰我耻”的荣辱观,充分发挥主观作用,以最佳的状态做好迎评后勤保障工作。
我校选手在“华东高校数控车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近日,华东高校“华中杯”数控车教学比赛在福州大学举行。参加本次大赛的有来自华东六省一市50多所院校的选手。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林萍,赛前精心准备,比赛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点,认真授课,规范操作。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角逐,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这次比赛是华东地区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大比武,全体选手在“贵在参与,促进交流,切磋技艺,增进友谊,共同提高”的气氛中,集中精力投入比赛,发挥出了较高水平。
评建评论
全力打好迎评冲刺战
2006年11月26日,我们将迎来学校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周,学校要全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检阅。
日前,全校近千名教职工齐聚一堂,参加了中国计量学院教职工评建创优誓师大会。这是一次凝聚力量、鼓舞士气、吹响进军号的大会,标志着我校的评建创优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誓师大会为我们进入迎评关键时刻敲响了战鼓。如果说此前的工作是从战略上去布局的话,那么,进入临战状态就必须从细节上去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因此,全校师生务必牢记“细节决定成败”,主动抓住评估细节,认真过细地做好评估前的每一项工作。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4个观测点,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专家组进校后,将听取校长报告,调阅支撑材料,实地考察校园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听课,走访各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和实习基地,召开各类师生座谈会,进行技能测试等,这是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检查和评估。可以说,到时“人人都是评估对象,事事都是评估内容,处处都是评估环节”,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专家组检查和评估的对象。这既为身临其中的每一个量院人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也是对我们的最大考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做细做好每项工作。
就像姚书记在誓师大会上所说,这次评估实际上就是对我们中国计量学院的一场考试。我们每一个量院人都要尽最大努力答对题,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好的分数。我们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接评估;追求卓越、背水一战,以扎实到位、精益求精的工作迎接评估;恪尽职守、精心安排,以最佳状态迎接评估。
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要显现我们的能力;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能考验我们对学校的感情。我们全体量院人要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发扬量院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方法、细致的工作、严明的纪律、灿烂的笑容、周到的服务,做好评建创优的各项准备工作,迎接评估专家的到来。
他山之石
清晰界定 注重凝练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
我参加了几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到一些学校进行了学习交流,感觉到特色项目的评价确实颇费脑筋,一是总结出来的特色不鲜明,失之于一般;二是特色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甚至在校内都未达成共识;三是在特色的凝练和文字表述方面还欠斟酌,个别遣词标新立异,令人费解。对此我谈四点意见:
学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加以凝练。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有关。特色不等于是改革的探索,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改革的探索,有的改革举措在社会上影响很广,但是我认为,这个不一定就能成为特色,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办学特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要能够体现时代精神。这和创新思维、实践探索密切关联。特色应相对稳定,但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更新的。比如校训很能体现一个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讲的是做学问,学高方能为人师,而“学高”就体现了人才观的变化历程。过去是一维的,学好知识就是“学高”,现在则强调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办学特色是具有层次性的,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尤其是和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所以,特色不能简单地和学校的改革建设成果划等号。比如,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做得好,对学校整体可持续性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不能成为特色。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密切联系,才能凝练出特色,社会才会认可。具体到教学评估,还必须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密切关联,比如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可能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但是要和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存在内在联系和直接关系,否则就比较牵强。
办学特色要成效显著,影响广泛,要在校内形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这里还要处理好特色和优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优势会形成一个学校在某个领域的特色,但是特色未必都是优势。比如师范院校的特色就是“教师教育”,但并非每所师范院校都能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优势。特色和优势是有区别的。
总之,特色问题十分重要,要清晰界定,注重凝练。
所谓工作过程, 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结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过程的训练, 获得工作过程的初步知识, 一方面与现实的实际工作过程接轨, 可实现零距离上岗;另一方面, 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增加感性认识, 避免一些抽象的分析, 学习起来更会更加轻松、有兴趣, 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 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必须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模具数控人才的需求, 按照“专业服从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 以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 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和内容,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体现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Pro/E应用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机械CAD/CAM技术》、《模具制造工艺学》等等, 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模具专业的主干专业技术课之一, 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由于模具的种类繁多, 涉及的领域五花八门, 而就业层次又包括分析、设计、工艺、编程、操作等, 跨度很大, 要搞好教学工作并不容易;且该专业实践性极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 对实验与实训条件都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现实条件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成为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人才。在传统学科式的课程体系中, 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连续性和陈述性, 其结果是导致我院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 它不是一个使学生可以获得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职业能力的学习体系。为此,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 必须寻找一种适用于职业技术院校的以及使学生尽快地获得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职业能力的学习体系, 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1《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方案
1.1 教材选择
目前, 市场上已经出版的模具方面的教材较多, 各个高校所用的教材也不统一。该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广, 范例精炼、详悉, 篇幅不能太大, 教学内容实施必须与各校现有软、硬件条件相适应。所以, 教材选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模具设计与制造》, 主编张荣清、出版时间为2003年8月。该教材本书共分三篇十四章。内容主要包括:冲裁及冲裁模设计,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塑料注射模设计, 压塑模、压铸模;机械加工, 特种加工和模具的装配与调试等。本书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至于习题则应结合上课内容, 根据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并结合实际应用, 以模具的工作部件的设计为主进行作业的布置。
1.2 教学内容改革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制定, 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 课程设计40学时, 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实训60学时, 共计150个学时。本方案主要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 并在原基础上应增加《模具课程设计指导》、《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实训教程》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 有原来的单纯理论教学, 改革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对于理论教学, 在本门课的教学中, 以第一篇和第二篇为主体, 第三篇则在数控加工中以重点进行学习。
目前我校模具专业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学时数已经按计划执行, 而实训这一环节已有《金工实习—数控机床技能实训》, 如果在时间上延长一周, 再结合模具制造, 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既能使同学们掌握加工技能, 又能对模具制造进行真正的了解和掌握, 此实训环节正在建设中。从本课程的改革方案中可见, 着重要加强设计和实训环节, 以适应目前市场的需求。
1.3 教学方式改革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本门课中, 变传统的挂图授课或幻灯片上课方式为多媒体动画演示方式, 变以在教室上课为主的方式为车间讲练结合的方式, 用动画来模拟整个模具生产产品的过程, 动画贯穿整个教案, 用车间的实体操作代替抽象的讲述, 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又能促进学生对模具结构的理解。同时, 在课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模具的设计, 使同学们能相互交流知识, 相互学习, 使课堂内容丰富, 灵活多样化。而且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 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 总结知识, 体验学习方法, 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 避免了教师站在讲台上的单一性,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重心的改革新理念。
2 对于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制造环节的实践教学
与制造相关的实践教学, 可以深入到基础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金工实训要加强, 建议连数控加工实训一起, 前三个学期不断线, 每学期三周, 共九周, 每人至少要求考2~3个等级证。同时教学内容要更加具体深入, 结合实际, 不能单纯为考证而教学。其它的基础实训和课程设计可以由教师给定标准化的题目, 综合性的实训则要提倡从生产实际中找题目。
2.2 改进模具制造工艺的教学安排
现行模具制造工艺课, 理论教学60学时, 大作业12学时, 共计72学时。看起来不少, 但实际效果不理想。要结合生产实际, 减少理论教学, 增加编写工艺的练习。要与金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模具拆装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实训等实践环节相结合。为此, 可大胆考虑, 从第一学期开始, 到第五学期结束, 共开90课时左右 (理论50+实践40) , 计5学分。
2.3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建议从第三个学期开始重新分班, 分三个方向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学生以自愿原则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对部分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 可允许其发挥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 向制造方向发展, 比如可以不参加设计与制造实训, 不参加毕业设计, 但必须多考两到三项技能证书。
对部分理论基础较强、能力较全面的学生, 则鼓励他们向模具设计方向发展, 不但要搞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 还要搞毕业设计, 而且要尽力创造条件, 让他们自己组织同学把设计的模具制造出来。
3 结束语
在专业知识教学体系中, 抓住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两个关键, 给学生建立了点、线、面、体的发散思维训练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改革, 使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真正做到“专业服从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 通过改革将有助于模具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对本门课程也能做到学以致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了目标, 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工作过程进行教学, 采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工作习惯, 熟悉正确的工作方法,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厂所需的员工做到零距离的对接, 真正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真理来自于实践, 通过以后不断的教学探索, 本门课程的教学将逐步完善化, 逐步系统化。使学生成为模具的设计、加工制造及相关设备维修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J].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科技资讯.2007.10.
[2]罗敏杰, 唐冬生.高职学院创新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 (7) .
[3]林庆发.谈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10.
[4]王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07.7.
[5]程崇恭等.专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2. (4) .
[6]柳秉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应用能力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1.2.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数据库,B/S架构,管理系统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社会成为现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 并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强大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始终是走在社会前沿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 喜欢体验新科技, 追求新事物, 成为互联网上的中坚力量, 这就使得他们的思想文化深受网络影响, 因此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许多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搬上了网络, 创建红色思政网站, 把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放到网站上, 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主阵地, 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网站建设做好思想道德宣传工作, 加大对学生思想的引导, 使思想政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 需求分析
本系统实现校园思政教研室管理系统, 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该系统设置了权限控制, 目前设定了超级管理员和普通员工两个不同的角色, 他们拥有不同 的功能 :超级管理员登录后, 可以实现普通员工账户信息、网站信息等的维护。普通员工登录后可以进行新闻类别管理、文章信息管理和文件上传下载等。 系统功能包含3个管理模块, 即: 用户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类别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中具有以下功能:(1) 超级管理员对自己的用户进行注册信息管理, 提供新建、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功能;(2) 普通管理员对自己的账户进行管理, 提供新建、修改和删除等功能。用户管理模块中考虑如下需求:(1) 普通管理员对自己的账户进行增删改查;(2) 超级管理员拥有普通管理员的全部功能外还能查看和管理所有管理的信息并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开发工具
本系统以Eclipse为开发平台, My SQL为后台数据库, 采用Java编成语言构造应用程序。
3.2 系统架构
由于本系统主要面向大中院校师生, 所以系统采用B/S架构: (1)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 (2)系统安全性非常好, 性能较高: 响应速度快、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3.3 系统框架
思政教研室管理系统分为3个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类别管理模块。超级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具有不同的管理权限。 功能如图1所示。
3.4 数据库
在完成过程中系统采用的是My SQL数据库, 本系统主要使用了5张数据表 : 用户信息 表 (tb_users) 、新闻信 息表(tb_articles)、角色信 息表 (tb_roles)、系统栏 目表 (tb_colunms)和新闻类别表 (tb_subcolumns)。tb_users表记录了用户的信息(包括管理员 和普通管 理员 ), tb_articles表记录了 网站所有 的类型的文章, tb_roles表记录了用户角色, tb_subcolumns表则记录了系统中所有新闻的类型信息。
3.4.1 用户信息表 (tb_users 表)
用户信息表 (tb_users表) 是用户 (包括普通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 登录的时候所用到的表, 主要有用户名、用户密码、真实名、编号等字段。 其中用户id作为主键, 同时也是外键, 通过该字段与其他表进行关联。如表1所示, 描述了tb_users表的详细 信息。
3.4.2 新闻信息表 (tb_articles)
新闻信息表 (tb_articles) 记录了网站所有的新闻文章, 表中字段主要有编号、标题、文章类型、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发布者、图片地址等。此表以id编号作为主键, 同时也是外键 , 通过该字 段与其他 表进行关 联。如表2所示 , 描述了tb_articles表的详细 信息。
3.4.3 角色信息表 (tb_roles)
角色信息表 (tb_roles) 记录了系统中所 有用户的 角色信息。此表只有编号和角色名称两个字段, 其中以编号为主键,同时也是外键, 通过该字段与其他表进行关联。表3描述了tb_roles表的详细 信息。
3.4.4 系统栏目表 (tb_colunms)
系统栏目表 (tb_colunms) 记录的是该网站中的所有栏目名称, 此表包含栏目编号和栏目名称2个字段, 其中以栏目编号为主键, 同时也是外键, 通过该字段与其他表进行关联。表4描述了tb_colunms表的详细信息。
3.4.5 新闻类别表 (tb_subcolumns)
新闻类别表记录的是该网站中新闻和文章的所有类型信息, 此表主要包含编号、栏目名、栏目类别、栏目id 4个字段, 其中以编号为主键, 同时也是外键, 通过这个字段与其他表进行关联通信。表5描述了tb_subcolumns表的详细信息。
4 结语
关键词:模具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是先有中等职业教育, 后有高等职业教育, 而且两者原来都是终端教育, 不存在衔接。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受到重视, 一部分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学生需要进入高等职业院校, 由此产生了中高职衔接。过去, 由于从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较少, 中高职衔接的矛盾并不突出, 近年来, 随着高职生中中职生比例的提高, 中高职衔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模具是工业的重要基础, 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工艺装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 70%~90%的生活用品或工业产品加工都离不开模具, 模具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及投入市场的周期都要依赖于模具的开发与制造, 特别是电子、摩托车、航空、轻工、汽车等行业尤为突出。随着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模具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所需模具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因此, 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迫在眉睫。
一、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一) 德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德国的中高职在衔接的过程中, 中等职业的学生在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之前, 除了具备高中文化程度外, 还必须具有一定时间的从业经验或经过一定的补习, 方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二) 美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美国的中高职在衔接过程中, 其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都有极大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系统的衔接模式接轨,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都呈系统性, 两者通过课程体系和大纲的对接保障其衔接的顺利进行。
(三) 英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英国的中高职在衔接过程中, 以国家出台资格证书为特点, 认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资格及相对应的学校的文凭, 并且两者具有就业与升学同等的效力, 使得职业资格的获得者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权利。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我国台湾地区的中高职衔接以“五年一贯制”为其基本模式, 我国台湾地区的“五专”实行学分制, 规定学生毕业前至少修满220学分, 学生在前两年公共课学习结业后允许进行一次专业选择,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五) 我国大陆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我国大陆地区的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多种多样, 既有“对口招生模式”、“分段贯通模式”, 也有“五年一贯制模式”。“对口招生模式”是指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通过三年的中等职业学习, 通过一定的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模式, “3”主要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课程, “X”指专业综合考试, 各个地区, 根据不同的专业, 制定不同的专业综合课程。“分段贯通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合作, 通过分段贯通、联合办学。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招收初中毕业生, 先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毕业后按照考试成绩, 选拔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 这就是常说的“3+2”模式。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出现的问题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一些共性问题, 也有一些专业的个性问题。例如, 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衔接就是很多专业在衔接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 而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定位就是专业的个性问题。
根据前期的研究可知, 很多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 出现重复开课, 此外, 一些学校在选教材的过程中比较随意,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材直接选用高职教材, 既加大了教学难度, 给后期的教学带来极大的麻烦, 也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了极大的挫伤, 浪费了公共教学资源。
此外,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和普通中学的基础有很大的差别, 给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授课带来麻烦,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为例, “工程力学”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拉伸、压缩, 扭转, 弯曲、剪切等变形, 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 对力学基础有着较高的的要求, 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普遍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这些内容, 但是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却无法很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其结果是最后考试的时候, 其差距非常明显。凡此种种说明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 有许多困难亟须解决。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要做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中高职衔接, 系统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模具人才, 首先就要区分两者的定位, 然后根据不同的定位, 做好各自的课程体系的建设, 再根据各自的不同定位及课程体系, 做好教材建设。
在定位过程中, 要注意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培养的方向是技能型人才, 着重基础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着重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的作用。因此,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衔接过程中, 模具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于模具制造方向, 重在加工方向, 模具高等职业教育偏重设计, 要求学生不但具备加工能力, 还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 模具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必须从设计到生产加工都可以跟单进行, 这样方可达到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 两者的定位差距非常明显, 其课程体系的安排也有很大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以加工为主, 因此, 对学生的车、钳、铣、刨、磨等技能要求较高, 在制定模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 要突出实训课程教学。模具高等职业教育对设计有一定的要求, 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制定模具过程中, 加大这方面的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和学习。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载体, 教材建设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材建设是事关中高职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 做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材建设非常重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有两门核心的专业课:“塑料工程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做好这两门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未来十年, 我国模具根据国内国外市场的发展, 将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 提高模具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 需要克服定位偏移, 生源结构脱节, 人才培养层次不清等问题, 做好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辛琳琳.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行为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 2011, (1) .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7) .
[3]郭扬, 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 2008, (1) .
[4]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3) .
1 基于模型的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航空发动机协同设计与制造实现的基础, 统一的产品数字化定义 (MBD) 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MBD以基于特征定义的三维模型为核心, 实现设计、制造、工艺等各个部门信息的集成, 统一数据源, 以此来作为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协同的信息载体。MBD模型中包括几何模型和标注信息两类数据, 其中通过CAD系统管理几何模型, 通过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来存储和管理非几何信息, 从而解决航空发动机协同设计与制造的数据集成问题, 具体来说如下:
1.1 设计与设计协同过程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之花”, 其产品结构复杂, 制造难度大, 需要分布在各地的设计所与制造厂高度的协同, 才能满足当前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 这是传统二维设计模式难以满足的。以MBD模型为基础, 航空发动机公司可以建立结构领域、热力领域、强度领域等多领域的仿真环境, 通过多学科设计技术的优化和综合来实现各个专业设计的协同与并行。
1.2 设计与制造协同过程
设计与制造协同本质上就是设计与工艺的协同, 即对航空发动机产品设计进行工艺性审查和制造可行性分析, 对于生产准备周期长的零件来说, 可以提前进行毛坯设计、工装设计等工艺准备工作。基于MBD的单一数据源能够保证工艺准备和工艺设计在同一数据模型下进行, 从而实现设计与制造的协同。
1.3 制造与制造协同
航空发动机制造环节复杂, 这些制造活动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交互与集成, MBD能够为装配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及数控加工等环节提供单一数据源, 从而实现各个制造环节及过程之间的协同。
2 智能加工技术
新一代航空发动机以轻量化、高性能薄壁整体结构为主, 其结构复杂, 虽然满足了高性能要求, 但对应力集中及制造偏差也更为敏感, 这就对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需要采用智能加工技术来实现机床、刀具、工件及工装的协同加工。
3 基于COE的组织协同
实现协同研制的组织协同是实现智能化航空发动机协同设计制造的前提条件。COE (即Centerof Excellence, 意为“卓越研究基地”。是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的专业化研制中心。基于COE模式能够实现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的组织集成, 从而实现组织协同。以COE为基础形成协同平台, 通过对产品定义数据的组织实现数据共享和管理控制, 从而形成设计所与制造厂以MBD模型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协同研制。
利用项目牵引、总装拉动及总体设计等来实现航空发动机的协同研发, 在整个平台环境中, 依托于协同研发平台中的协同社区, 异地总体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及制造人员等能够实现MBD模型单一数据源的共享和可视化协作, 通过协同异地管理保证异构平台用户在统一流程中执行相关工作。
4 产品BOM驱动下的过程协同
航空发动机的协同设计与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设计制造活动, 以BOM为驱动, 将PLM、MES、ERP系统进行纵向集成, 打通从工艺到现场的数据链路, 支持结构化工艺数据向生产管理过程的延伸, 实现数据源的单一管理、车间自动获取工艺信息数据、生产加工任务、智能排产等车间现场数字化管理功能。通过对各系统中数据的整理分析, 形成知识, 最终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
通过BOM数据的流动, 将PLM、ERP、MES、MRO、DNC等系统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引进智能装备, 在生产管理环节关键控制点实现状态感知和自主决策功能, 实现航空发动机领域关键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应用。
4.1 产品数据共享区的建立
以成熟度模型为基础, 设计部门将产品数据定期发送到共享区中, 主要包括航空发动机外形、结构等的CAD模型和技术文件, 通过这些数据来为制造人员的生产准备工作提供依据, 提升准备效率。
4.2 协同数据共享
与工艺、制造相关的产品数据通过统一的定义、统一的平台、统一的编码实现了数据共享, 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的产品研制周期。
5 结论
综上所述, 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存在着众多协同优化的问题, 这种协同不仅仅指的是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协同, 同时也包括人、物料、设备及计算机之间的协同, 在整个物理世界与信息时间及二者之间都存在协同过程, 是对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及制造技术的整合、深度应用。在智能制造技术不断推广和实施的背景下, 航空发动机协同设计与制造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冰.面向智能制造的航空发动机协同设计与制造[J].航空制造技术, 2016 (05) :16-21.
[2]单继东, 王昭阳, 陈贺利, 曹增义.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生产线构建技术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 2016 (16) :52-56.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室评建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简历09-13
模具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简历05-28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设计实训12-25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个人简历12-25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总结09-23
模具制造技术前言01-14
模具制造工艺考试习题10-28
丰田汽车模具制造技术11-18
模具制造英文求职简历-简历11-27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论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