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证明平行垂直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立体几何证明平行垂直(推荐12篇)

立体几何证明平行垂直 篇1

姓名

2.掌握正确的判定和证明平行与垂直的方法.D

1【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更进一步掌握空间中线面的位置关系;

例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O是底ABCD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1)C1O//平面AB1D1;(2)A1C⊥平面AB1D1.【反思与小结】1.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2.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

AD

C1

BC【变式一】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AA11,AB1,点E在棱AB上移动。求证:D1E⊥A1D;

【反思与小结】1.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

1. 谈谈对“点E在棱AB上移动”转化的动态思考 2. 比较正方体、正四棱柱、长方体

【变式二A】如图平面ABCD⊥平面ABEF,ABCD是正方形,ABEF是矩

形,且AF

D

1A

E

B

C

C

AD2,G是EF的中点,2(1)求证平面AGC⊥平面BGC;(2)求空间四边形AGBC的体积。

反思与小结1.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2.如果把【变式二A】的图复原有什么新的认识? 【变式二B】.如图,在直三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的三棱柱)ABCA1B1C1中,AB8,AC6,BC

(Ⅰ)求证:

10,D是BC边的中点.ABA1C;(Ⅱ)求证:AC1∥ 面AB1D;

【反思与小结】和前面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平行比较有什么新的认识? 【变式三】如图组合体中,三棱柱ABCA1B1C1的侧面ABB1A1 是圆柱的轴截面,C是圆柱底面圆周上不与A、B重合一个点.(Ⅰ)求证:无论点C如何运动,平面A1BC平面A1AC;

(Ⅱ)当点C是弧AB的中点时,求四棱锥A1BCC1B1与圆柱的体积比.

【反思与小结】

1.观察两个图之间的变化联系,写出感受。

2.和【变式一】进行比较,谈谈你把握动态问题的新体会

【变式四】如图,四边形ABCD

为矩形,AD⊥平面ABE,AE=EB=BC=2,F 为CE上的点,且BF⊥平面ACE.

(1)求证:AE⊥BE;

(2)设M在线段AB上,且满足AM=2MB,试在线段CE上确定一点N,使得MN∥平面DAE.【反思与小结】1.和前面两个动态问题比较,解答本题的思路和方法有什么不同? _P【变式五】如图5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BBCCA3,M为AB的中点,四点P、A、M、C都在球O的球面上。

(1)证明:平面PAB平面PCM;(2)证明:线段PC的中点为球O的球心;

【反思与小结】1.探讨球与正方体、长方体等与球体之间的关系。

2.结合前面几组图形的分割变化规律,说明正方体、正四棱

柱、长方体、直三棱柱、四棱锥、三棱锥的变化联系。

3.总结立几中证明“平行与垂直”的思路和方法

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B1,AC1⊥平面A1BD,D为AC的中点。(I)求证:B1C//平面A1BD;

(II)求证:B1C1⊥平面ABB1A

(III)设E是CC1上一点,试确定E的位置,使平面A1BD⊥平面BDE,并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AB平面ACD,DE平面ACD,三角形ACD

为等边三角形,ADDE2AB,F为CD的中点

(1)求证:AF//平面BCE;

(2)求证:平面BCE平面CDE;

P1. 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点.(1)求证:CDAE;

A

D(2)求证:PD面ABE.

2. 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PA=AB,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BC=∠BAD=90°,PA=BC=_A_M_B_C1AD.2B

(I)求证:平面PAC⊥平面PCD;

(II)在棱PD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CE∥平面PAB?若

存在,请确定E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SAAB

2,SBSD底面ABCD是菱形,且ABC60,E为CD的中点.

(1)证明:CD平面SAE;

(2)侧棱SB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CF//平面SAE?并证明你的结论. D【课后记】1.设计思路(1)两课时; C(2)认识棱柱与棱锥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探寻几何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4)强调书写的规范性

2.实际效果:

(1)用时两节半课;

立体几何证明平行垂直 篇2

1 中点用于平行问题的证明

在立体几何的平行证明问题中若出现了中点的已知条件,这时我们应特别留意这一条件,因为它往往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在立体几何中若能利用好中点,平行问题的证明将会变得更具特征性,其遵循的原理即为若知一中点,即想办法找出另一个中点,那常常应注意能否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线等来证明线线平行,使之能利用中位线性质,从而得到两直线平行或平行四边形,进而可以证明线面平行的问题,从而达到证明线面的平行关系.

例1如图1,已知S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边AC的中点,点P是SA的中点,求证:SC∥平面BOP.

分析要证SC∥平面BOP,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应证线线平行,即要证SC平行平面BOP内的一条直线.

证明因为P为AS中点,O为AS中点,所以PO为△ASC的中位线,所以PO∥SC,即SC∥PO.又SC平面BOP,PO平面BOP,所以SC∥平面BOP.

例2如图2,PA⊥平面AC,四边形ABCD是矩形,E,F分别是AB,PD的中点,求证:AF∥平面PCE.

分析要证明AF∥平面PCE,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应证线线平行,即在平面PCE内找一条直线与AF平行.

证明取PC中点K,连结EK,FK.因为F为PD中点,在△PCD中,KF是△PCD的中位线,所以KF∥CD,KF=CD.

又E为AB中点,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AE∥CD,AE=CD,所以KF瓛AE,四边形AEKF为平行四边形,AF∥EK.

又AF平面PCE,EK⊂平面PCE,所以AF∥平面PCE.

本例条件中已经告知E,F分别为AB,PD中点这一重要信息,这一重要信息如何用上呢?由于AB,PD为两条异面直线,不能直接将现有中点连接构成三角形中位线,所以需另觅中点,当再添加PC的中点K,就会使所求证的问题出现了例1中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情况.在△PCD中即可应用中位线定理得到KF∥CD且KF=CD这一重要桥梁信息,进而可证得四边形AEKF为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到线线平行的结论.

例3如图3,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ABCE中,点E是PD的中点,求证:PB∥平面EAC.

分析要证明线面平行,很自然就会想着证明线线平行,而题中已知条件有点E是PD中点,若能出现第二个中点,即可以转化为前例中三角形中位线的问题,所证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证明如图3,连结BD交AC于点O,连结EO.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O为PD中点.又E是PD的中点,在△DPB中,EO是△DPB的中位线,所以EO∥PB.

又EO平面EAC,PB平面EAC,所以PB∥平面EAC.

本例通过连结BD交AC于点O,巧妙地构造出第二个中点,结合条件中的E是PD的中点,这就出现了三角形中两边中点问题,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就可轻松地把问题解决.

2 中点用于垂直问题的证明

在立体几何的有关垂直问题的证明中,常见的是以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题型为主,究其规律,该类垂直问题常由线线垂直证得线面垂直,由线面垂直进而证得面面垂直,这证明思路源于证明垂直问题的判定定理和垂直的定义.当题目中给出中点或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时,利用好中点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例4如图4,P是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ABCDEF所在平面外的一点,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BF的中点O,求证:PA⊥BF.

分析PA,BF为两条异面直线,要证明线线垂直,不能直接证得,唯有通过线面垂直证得线线垂直.即证明PA垂直BF所在的平面或证明BF垂直PA所在的平面来实现.

证明连结AO.因为AF=AB,O为BF的中点,所以AO⊥BF即BF⊥AO.

又O为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所以PO⊥BF,即BF⊥PO.

又AO∩PO=O, AO, PO⊂平面PAO, 所以BF⊥平面PAO.

又PA⊂平面PAO,所以BF⊥PA,即PA⊥BF.

上例通过证明BF⊥平面PAO,进而证明了PA⊥BF,而这一证明过程中用了O为BF的中点,且AF与AB相等这一重要条件,而当连结AO时,由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为底边上的高这一结论可知有BF⊥AO,即得到了线线垂直.从而得到了证明本题的关键.

例5如图5,在三棱锥P-ABC中,AB=AC, PB=PC, 求证:PA⊥BC.

分析要证明PA⊥BC,即证明线线垂直,可证明PA垂直BC所在的平面或证明BC垂直PA所在的平面,本题有AB=AC,PB=PC两个等腰三角形,若能用好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便可使求证的问题得到解决.

证明取BC中点O,连结AO,PO.

因为AB=AC,PB=PC,O为BC中点,所以BC⊥AO,BC⊥PO.

又AO∩PO=O, AO, PO平面PAO, 所以BC⊥平面PAO.而PA平面PAO, 所以BC⊥PA, 即PA⊥BC.

本例关键是取BC的中点,由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引出线线垂直,进而证得了线面垂直.

例6如图6,三棱锥P-ABC中,侧面PAC与底面ABC垂直,PA=PB=PC,求证:AB⊥BC.

分析本题要证明的AB⊥BC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结合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想通过证明线面垂直来证明,这显然是走不通的,但它有条件PA=PB=PC,即它的突破点依旧是中点问题,这缘于有等腰三角形的出现.

证明如图6,取AC中点O,连结PO,BO.因为PA=PC,所以PO⊥AC.

又侧面PAC⊥底面ABC,PO⊥底面ABC,所以OB为PB在底面ABC的射影.

又PA=PB=PC,所以OA=OB=OC,即OB=AC.所以AC为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所以AB⊥BC.

要证明线线垂直,当两直线为共面直线,又无法用线面垂直进行证明时,应积极寻求其他的垂直证明依据,而出现有等腰三角形时,关注这个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常会使求证问题得到突破.

例7如图7,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D⊥底面ABCD,AD=PD,E,F分别为CD,PB的中点,求证:EF⊥平面PAB.

分析欲证线面垂直,应证线线垂直,即证EF⊥平面PAB内的两条相交线.

证明如图7,取PA中点O,连结DO,FO.因为AD=PD,所以OD⊥PA.

又底面ABCD为矩形,所以AB⊥AD.

又PD⊥底面ABCD,所以PD⊥AB,即AB⊥PD.

又PD∩AD=D,PD,AD平面PAD,所以AB⊥平面PAD.

又OD⊂平面PAD,所以AB⊥OD,即OD⊥AB.

又AB∩PA=A,AB,PA⊂平面PAB,所以OD⊥平面PAB.

又E,F分别为CD,PB的中点,所以ED

所以四边形EFO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F∥OD,所以EF⊥平面PAB.

本题是一道比较抽象的线面垂直证明题,从题中已知条件是无法直接证明EF⊥平面PAB,证明的突破口出现在等腰三角形PDA与已知条件中的E,F分别为CD,PB的中点的这两个条件上,总之还是由中点问题进行求证的突破,从而使求证得以证明.由此可见中点问题在立体几何证明问题应用中的重要性.

由于知识的不断深化,立体几何的证明问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变式题,但不论其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整理,最后回归到我们所常见的、基本的题型进行寻求解答.

参考文献

[1]王申怀.高中数学必修2 (A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林全.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德崇.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4]王金贵.怎样解题[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5.

[5]李玉琪.简明数学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平行与垂直”说课 篇3

“平行与垂直”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深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课时,我将例1的认识平行线和例3的认识垂直线进行整合教学。

教学目标

1.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本质,理解它们是同一平面内线与线的位置关系。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辨析,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3.创设有序有趣有效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难点:理解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相交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引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在墙上贴挂东西,而往往会喊人站在远处帮忙看着正不正,我将这一生活情境再现课堂:“老师要贴一张画在黑板上,同学们帮我看看贴正没有?”接着我抛出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判断这幅画贴“正”了?在学生一番交流后引导他们道出其中的奥秘:原来我们是在参照黑板边线,看画的边线到黑板边线两头的宽窄是不是一样。我将宽窄相同与不同两种情况抽象成图:

“这两组直线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同一平面内线与线的位置关系。”在这里我把“同一平面”板书出来并加以直观演示,让学生建立异面直线和平面直线的不同概念。

【设计意图】我这样巧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观察讨论,把生活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来,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在自主探究中发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在这里要捋顺两层关系:即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关系是对立的;而相交中又有成直角与不成直角两种现象,垂直与相交属于包含关系;并弄清“相交、垂直、平行”三个概念。为此我搭建了三个活动平台:

扔一扔 摆一摆

首先是探究这两组直线的区别,先让学生通过想象延长和操作延长有一个感性认识:一组永不相交,一组会相交。再由学生通过自学去了解平行的定义,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重点理解互相平行中“互相”的意思。

接着我通过扔一扔,摆一摆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扔一扔:把两根小棒当直线,随意扔在桌面上,判断其可能的位置关系并分析讨论。

经过小组交流,集中汇报以后,形成结论: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如果不平行就会相交,如果不相交就一定平行。

摆一摆:既然随意扔出平行线的概率很小,那我们就摆一组平行线,在组内介绍摆的好方法,看看别人摆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直线平行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同一平面,不相交。

【设计意图】这里我抓住重难点和疑点,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设问,把问题引向纵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巩固和深化新知。

画一画 分一分

首先我让学生每人画一组不平行的直线,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到底哪种分法比较合理呢?”由学生自己争辩,达成共识:直线相交时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这时我将垂直的基本图形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像什么。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以后,再让他们自学垂直的定义,了解垂直符号和垂足。

【设计意图】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引导学生在画、分、辩中达成一致,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说一说 看一看

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无处不在,你能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以后,我再引领他们进行欣赏。

三、在操作练习中拓展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练习是一折二找三摆。

折,是让学生折出互相平行与垂直的折痕;找:在平面图形中找平行线段与垂直线段;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与第三根小棒互相平行,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把两根小棒都摆成与第三根小棒互相垂直,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喜欢的,这样一环接一环,层层深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新知,发展了空间观念。

板书:

立体几何证明平行垂直 篇4

(二)线面平行与垂直

一、定理内容(数学语言)

(1)证明线面平行

(2)证明面面平行

(3)证明线面垂直

(4)证明面面垂直

二、定理内容(文字语言与数学图形)

(1)证明线面平行:

(2)证明面面平行:

(3)证明线面垂直:

(4)证明面面垂直:

三、典型例题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PD底面ABCD,M、N 分别为PA、BC的中点,且PDAD.(Ⅰ)求证:MN∥平面PCD;(Ⅱ)求证:AC⊥平面PBD.

M

N

A

B

C

2.在三棱锥PABC中,侧棱PA底面ABC,ABBC,E、F分别是棱BC、PC 的中点.

(Ⅰ)证明:EF∥平面PAB;(Ⅱ)证明:EFBC.

3.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AC.

F

P

A

E

B

C

BC1;(Ⅰ)若ABAC,求证:AC

1BC1,求证:ABAC.(Ⅱ)若AC1

B

4.在三棱锥PABC中,平面PAB平面ABC,ABBC,APPB,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C

B

5.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B1,AC1平面A1BD,D为AC的中点.

(Ⅰ)求证:B1C//平面A1BD;(Ⅱ)求证:B1C1平面ABB1A1;

(Ⅲ)设E是CC1上一点,试确定E的位置使

平面A1BD平面BDE,并说明理由.

D

A

C

AB1

C1

6.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与底面垂直,ABC90,ABBCBB12,M,N分别是AB,AC1的中点.

(Ⅰ)求证:MN∥平面BCC1B1;(Ⅱ)求证:MN平面A1B1C;

(Ⅲ)求三棱锥MA1B1C的体积.

B

M

A

CN

A1

B1

C1

四、练习

1.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B5,AA14.(Ⅰ)求证ACBC1;

(Ⅱ)在AB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AC1∥平面CDB1,若存在,试给出证明;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CC

1A1

B1

A

B

2.在三棱锥PABC中,PAC和

PBCAB2,O是AB中点.(Ⅰ)在棱PA上求一点M,使得OM∥平面

(Ⅱ)求证:平面PAB⊥平面ABC.

B

.如图,四面体ABCD中,O、E分别是BD、BC的中点,ABADCACBCDBD2.

(Ⅰ)求证:AO平面BCD;

(Ⅱ)在AC上是否存在点F,使AO∥面DEF?若存在,找出点F的位置;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B

五、模拟试题与真题

1.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长和底面边长均为2,D是BC的中点.(Ⅰ)求证:AD平面B1BCC1;(Ⅱ)求证:A1B∥平面ADC1;(Ⅲ)求三棱锥C1ADB1的体积.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BAD60,Q为AD的 中点,PAPDAD2.(Ⅰ)求证:AD平面PQB;(Ⅱ)点M在线段PC上,PMtPC,试确定t的值,使PA//平面MQB.

3.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ACIBD=O.(Ⅰ)若ACPD,求证:AC平面PBD;(Ⅱ)若平面PAC^平面ABCD,求证:PB=PD;

(Ⅲ)在棱PC上是否存在点M(异于点C)使得BM∥平面PAD?

PPM

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B

C

PC

B

A

O

C

4.如图,四边形ABCD与BDEF均为菱形,DABDBF60,且FAFC.

(Ⅰ)求证:AC平面BDEF;(Ⅱ)求证:FC∥平面EAD.

5.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侧面PAD底面ABCD,BCD60,PAPDE是BC中点,点Q在侧棱PC上.

(Ⅰ)求证:ADPB;(Ⅱ)若

6.已知菱形ABCD中,AB=4,BAD60(如图1所示),将菱形ABCD沿对角线BD翻折,使点C翻折到点C1的位置(如图2所示),点E,F,M分别是AB,DC1,BC1的中点.(Ⅰ)证明:BD∥平面EMF;(Ⅱ)证明:AC1BD;

(Ⅲ)当EF

AB时,求线段AC1的长.

PQ

,当PA∥平面DEQ时,求的值. PPC

Q

CE

A

B

DC

1FM

A

图1

BAE

图2

B

7.如图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

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

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Ⅰ)求证:DE//平面A1CB;(Ⅱ)求证:A1FBE;

A1

DFC

图1

B

C

F

B

图2

E

⊥平面DEQ?(Ⅲ)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C1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平行的专题训练 篇5

2、如图,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BC,AB=1,BC=2,CD=1+3,过A作AE⊥CD,垂足为E,G、F分别为AD、CE的中点,现将△ADE沿AE折叠,使得DE⊥EC.(1)求证:求证:FG∥面BCD;

3、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 E, F分别为AA1, CC1, AB的中点,M为BE的中点, AC⊥BE.求证: C1D∥平面B1FM.4、如图所示, 四棱锥PABCD底面是直角梯形,FAD

A

1BAAD,CDAD,CD=2AB, E为PC的中点, 证明:

EB//平面PAD;

5、如图,ABCD是正方形,O是正方形的中心,E是PC的中点。求证: PA ∥平面BDE

6.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求证:AB1//面BDC1;

7.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M为BB1的中点,求证: D1O//平面A1BC1;

8、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求证:AE∥平面PBC;

9、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ACB=90,EA⊥平面ABCD,EF∥AB,FG∥BC,EG∥AC.AB=2EF.M是线段AD的中点,求证:GM∥平面ABFE;

10、S是平行四边形ABCD平面外一点,M、N分别是SA、BD上的点,且MN∥平面SDC11、如图,三棱锥PABC中,PB底面ABC,BCA90,PB=BC=CA,E为PC的中点,M为AB的中点,点F在PA上,且

DC,E为PD中点.AMSM

=

BNND,求证:

AF2F

P

立体几何证明平行垂直 篇6

判定:a用向量,方向向量平行b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它平行于它所在平面与那个平面的交线。C若一平面与两平行平面相交,则两交线平行。D同时与一平面垂直的两直线平行。E同时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性质:貌似没啥性质,一般是证明线面关系的时候先证明线线关系。

2.线线垂直

判定:a向量,方向向量垂直b直线垂直于平面,则直线与平面中的任意直线都垂直c第一条直线与第二条直线平行,第一条垂直于第三条,则第二条也垂直于第三条d把两直线放在一个平面中,利用平面几何各种判定方法,如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等。E(重点)三垂线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过平面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三垂线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过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垂直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个比较重要,记不住的话找一下例题,多看看图就好了)性质:貌似也没什么性质,一般也是要证明线面关系的时候用到它。注意:第一条直线垂直于第二条直线,第一条直线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第二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可垂直可平行也可普通相交。

3,线面平行

判定:a面外一条线与面内一条线平行。(常用)b空间向量法,证明线一平行向量与面内一向量(x1x2-y1y2=0)(常用)c面外一直线上不同两点到面的距离相等d证明线面无交点(定义)e反证法(线与面相交,再推翻)

性质: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意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4.线面垂直

判定:a一条线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b两个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两平面的交线,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c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面面平行

判定a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常用)b如果两平面同时垂直于一条直线,则两平面平行(大题一般不用)

性质:a两个平面平行,在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外一个平面b两个平面平行,和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垂直于另外一个平面c两个平行平面,分别和第三个平面相交,交线平行d平行平面所截的线段对应成比例(这个是推论,不好描述,书上或练习册上应该有类似的题)

6.面面垂直

判定:一个面如果过另外一个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面相互垂直

平行与垂直教案 篇7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生成问题。

师:猜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筷子)师:这节课我们就用筷子研究一类数学问题。(板书;垂直与平行)

师:筷子像什么?(直线)为什么像直线?(把它两端无限延长就成了两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 师:好,我们就把它们看成两条直线。想一想,当老师的手松开,筷子会出现哪些形状?现在就用你手中的小棒动手做一下吧!注意,要把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记录下来。开始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画完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研究成果吧!谁想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其理由)师:老师在课下也做了很多实验,选取了这样几种情况?一起来研究一下。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由小组长发言并说一下想法。生:一类:相交与不相交。

二类:相交,不相交与快要相交。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快要相交的这种情况?我们知道直线可以无限延长。师:好,我们一起来延长一下,现在你把快要相交分到哪一类中去?(相交)师:现在我们就分成了两大类:一类相交,另一类不相交。(板书:相交,不相交)

(一)平行线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不相交的这一类,先延长一下,再来观察。你能说一说有什么特点吗?(强调永不相交)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情况叫什么?(平行)你能说一下什么叫平行吗?

师:好,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图形。它相交吗?哪平行吗?为什么?(不在同一平面内)师:那我们所研究的这种平行现象应加上什么条件。(板书:同一平面)师:现在谁再试着说一下,什么叫平行。(板书:平行)

(二)垂线

师:看完了不相交的,我们再来看一下相交的这种情况。

师:这种相交的情况中哪一类比较特殊?为什么?(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情况叫什么?(垂直)学生齐读,一起认识。(板书:垂直)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吧!看你是否认识互相垂直?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2)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垂直于平行的现象,谁能举几个例子?(3)同学们真能干举了这么多例子,为了奖励你们.我们就一起动手活动一下.折一折.(4)

《垂直与平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

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一个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白纸、尺子、三角板、水彩笔一支、小棒、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2、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和同学们都有同样的一张纸,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平放在桌上,摸一摸这纸,而后谈谈你的发现。

生:这张纸很薄。

生:这张纸的表面是平平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手中的这张纸的面是一个平面。

(学生活动感知纸面是一个平面。)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面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

生:很大很大,越来越大。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师:如果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现在请你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呢?(学生想象)

3、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两条直线。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1、请你的同桌欣赏一下你的作品。

2、将你自己的作品展示给你所在的小组同学,并选出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如果学生没有把所有的情况都想到教师给予补充)

教师给学生的作品进行编号。

(二)进行分类。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我们的发现能把它们分分类吗?(用课件出示问题,包括以下两点)

2、你是怎么分的?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各小组注意做好记录。(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 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相交

不相交

三、师生共同探究 揭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1、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2、那么,像这样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画得再长再长也不会相交,你们知道这种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3、小结:象这样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课件出示,并让学生齐读概念)

4、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学生回答)

教师用谁是谁的同桌来说明平行线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老师强调:平行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说直线L1与L2互相平行,或者说L1平行于L2,L2也平行于L1。能不能说L1是平行线?

5、你觉得在这句话中,还应注意哪些词?

学生回答(同一平面、不相交)

师:“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学生发言后师举例帮助

学生理解,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时“在同一个平面内” 和“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指出如果不在同一平面的情况,以教室的几个墙面为例。(假如在教室前面的墙面上画一条直线,然后在教室的侧面画一条直线,它们不相交但它们平行吗?)

6、辨析练习:课件出示,请学生判断并说出原因。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1、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2、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4、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板书:成直角)

5、你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什么吗?(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垂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试说)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齐读。

6、强调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出示直线a1和a2互相垂直的情况,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即:直线a1是a2的垂线,或者说a1垂直于a2,也可以说a2是a1的垂线,或者说a2垂直于a1。

7、强调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 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

四、练习巩固,深化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你能在运动场上找出平行或垂直的现象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适当添加学生没想到的例子。)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画图,学生用小棒在自己的课桌上摆放小棒。

(1)先摆一根3号的小棒,再摆一根1号小棒,使它与3号小棒平行。再摆一根2号小棒,使它也跟3号小棒平行。仔细观察1号和2号小棒,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平行)看看你摆的是不是互相平行?想象一下,有多少条直线跟3号小棒平行?

(2)先摆一根3号小棒,再摆一根1号小棒,使它与3号小棒垂直。再摆一根2号小棒使它也跟3号小棒垂直。想象一下,有多少条直线跟3号小棒垂直?仔细观察1号和2号小棒,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平行)看看你摆的是不是互相平行?

六、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结合学生所谈收获教师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满载着收获,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能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有序,更加美好,让我们都做有心人吧!去感受数学的美,去感受生活的美。

七、作业:

1、回家后继续寻找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讲给你的父母听,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平行与垂直 教案[推荐] 篇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画图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直线的相关知识,那谁能来告诉老师直线都有哪些特征? 生: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师:回答的真准确,谁还能再说说? 生: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你说的也很棒,今天咱们一块儿再来学习一节与直线有关的知识—平行与垂直。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平面上的这条直线太孤单了,于是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2.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把你想象的情况画在白纸上。注意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想到几种就画几种,相同类型的不画。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谈话直奔研究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在课堂开始就让学生感悟“同一平面”,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想象在同一平面先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一条直线,有利于学生想象出很多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展示作品。

教师: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相互看一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老师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

(2)

(3)

(4)

(5)

(6)

如果你画的和这几种情况不一样,可以补充到黑板上。不管哪种情况,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因为我们把白纸的面看作了一个平面,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板书:同一平面)【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结合画一画把学生想象的结果外化出来,也为后续教学进行分类探究提供了原始素材,同时再一次有意识地渗透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前提:在同一平面内。

2.分类讨论。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为了方便描述,咱们给作品标上序号,可以怎么分?按什么标准分?(1)先独立思考:我打算怎么分?分几类?(2)再小组交流: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3.汇报交流。

教师:哪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学情预设:

(1)分两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

(2)分三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快要交叉的为一类。(3)分四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快要交叉的为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为一类。教师:你们所说的交叉在数学上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相交。(板书:相交)质疑:

2、3两幅图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于一点。图6属于哪一种情况?(相交)

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但在判断时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而要看他们的本质,也就是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是否相交。【设计意图】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分类探究的过程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是很有挑战性的。通过先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倾听和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分类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揭示概念 1.揭示平行的概念。(1)感知平行的特点。

教师:这两条直线就真的不相交吗?怎样验证?

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演示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的动态过程。(2)揭示平行的定义。

①教师:像屏幕上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上叫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③教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个词应重点强调?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举例: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为什么?(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画直线)

学生体会“同一平面”和“互相平行”的含义。(3)介绍平行符号。

①课件分别呈现三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

②教师:这三幅图中的直线a与直线b都互相平行,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平行,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③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a平行于b,你们觉得怎么样?是呀,像这样来表示两直线互相平行,既形象又方便。

(4)体验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设计意图】在师生就分类达成共识后,自然引出平行线概念的探究,结合学生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演示再次引发认知冲突,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平行线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同一平面”这个较难理解的教学难点。通过媒体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实物模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揭示垂直的概念。(1)感知垂直的特点。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还画了相交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相交的情况。(课件或实物投影呈现几组典型的作品)

教师: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还有的比较特殊,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请同学们量一量,刚才所画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通过测量,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通过测量能够发现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所形成的四个角,每个角都是90°。(2)认识垂直的定义。

教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课件呈现三组垂线。

教师:观察这里的三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刚才的比较,能尝试总结你的发现吗?

预设:垂直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而与怎样摆放无关。(3)介绍垂直符号。

教师:垂直和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就是“⊥”,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垂直的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实例。

教师:同学们,以上内容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板书课题:平行与垂直)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新知的动态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问题,通过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P57做一做。2.练习十第1题。

结合新知完善对长、正方形特征的认识。3.练习十第2题。

本题以游戏形式完成,相互交流、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不断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本质的认识,同时充分发挥习题的价值,拓展学生思维。通过摆小棒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巩固和运用概念,在摆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拓展对平行和垂直的认识。

(五)全课小结

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10

《平行与垂直》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看课件上有关“小棒的位置关系”的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而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上没能够兼顾差生,差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手操作,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老师课上没有能够重点辅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反映出的情况不少,学生认识了在同一片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在相交这种情况中还存在着垂直于不垂直。整节课我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摆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讲解。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进一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无限大平面的想象以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的想象;拓展练习中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想象。学生在本课中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而是用眼睛观察数学现象,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数学现象,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重视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把数学学习与实际联系起来。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 篇11

林老师从散两根小棒,并让学生记录所散小棒的位置关系,但是教师并没有利用学生的作品抽象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是自己制作了一些两条直线的关系,问学生:你们摆的是不是和老师的差不多。有学生就说不一样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师给的并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既然让学生动手画了。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作品,在座屏中找出相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去丰富自己的课堂,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题是垂直与平行,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垂直只是相交情况中的一种特殊的情况。林老师在展现相交与垂直时时通过一条直线不转另一条直线转动,引出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叫做垂直。但是后面的练习中只让学生判断垂直与平行,似乎忽略了相交。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认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相交、垂直。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在区别概念,强化垂直是相交的一种情况时,可以通过对比,在对比中找对相交与垂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强化相交与垂直的关系。

设计一堂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如何设计好一堂好课,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点,掌握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多巩固,通过多种方式多强化。

★ 《认识圆》评课稿

★ 《认识面积》评课稿

★ 《认识方程》评课稿

★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评课稿

★ 倍的认识评课稿

★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

★ 认识太阳的评课稿

★ 《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篇12

义小赵严

[教学内容]:平行与垂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56~5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关系的界定前提是“同一平面内”。[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尺子,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课件出示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谁来介绍一下这位朋友?

二、探索体验,经历过程

(一)画图感知,确定研究对象。过渡: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直线的知识,就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1、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想一想,如果我们在这张长方形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有怎么样的位置关系呢?(学生想象)

2、动手操作。(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3、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这么多种情况。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4、汇报分类情况。在分类过程中通过课件展示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课件展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的情况,完善分类标准。)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相交

不相交

(二)师生共同探究,揭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1、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通过交流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课件出示,并让学生齐读概念,互说概念)

2、练习。(辨析练习:课件出示,请学生判断并说出原因。)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不相交”等的意思。

3、小结 师:我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1)观察。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是什么角?(2)汇报:两条直线有的相交成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3)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你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什么吗?(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垂直?(4)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的概念。(齐读概念,互说概念)(5)练习。(课件出示)(6)自学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表示方法。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 a平行于b 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 a垂直于b

(三)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课

四、作业 板书:

平行与垂直

1、不相交

上一篇:红色家书活动发言稿下一篇:娱乐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