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本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课本(精选8篇)

高中政治课本 篇1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公司的经营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国家财政

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必修2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政治生活:有序参与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们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

制度

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必修3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综合探究 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高中政治课本 篇2

1. 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 表面看起来很复杂, 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 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 对于高三政治第三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政党”, 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 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 主干成分:“政党是政治组织”。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政党”这个政治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 第一修饰词:“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因此, 政党是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物, 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 可以看出, 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这样, 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政党”这个名词概念的内涵。

(3) 第二修饰词:“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这表明政党与政权关系紧密, 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是政党的目标, 这是政党与其他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区别所在。这样, 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将政党与其他社会团体区别开来, 更准确的理解政党的概念。

通过划分句子成分, 我们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政党的概念, 而且也把政党的特征渗透进来。

2. 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 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 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 高一政治课本第二课写到:“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 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的”。因为“主要”对应“次要”, 所以, 课本上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是, 市场调剂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实现方式。那么,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另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实现方式呢?——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 就初步地、灵活地把握了市场调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3. 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 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 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 等等, 就属于“关键词”例如,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 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 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 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4. 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标题, 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 (单元) 有课 (单元) 的标题, 节有节的标题, 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 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例如,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样的标题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问题, 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 在学习中, 不能忽视各种标题, 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 把各种标题“串”起来, 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 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 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5. 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 在编写体例上, 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 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 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 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 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 既能熟悉教材, 又能激活思维, 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6. 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 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 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联系教材提供的材料——熟悉教材

专家在编写政治课本时, 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 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画、语录、谚语、名言警句等。不管这些材料是否过时, 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把课本正文中的观点与这些材料进行联系、思考, 这样能熟悉课本, 加强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8. 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课本在知识的叙述上, 有时对一个问题的讲解往往要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进行。我们应该逐层逐层地深入理解。

例如, 对于现行高一政治课教材, 我们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之后, 应该紧接着思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现呢?”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 回到教材的那个自然段中去进行层次分析, 很快地, 完整的答案就会出来: (1) 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2) 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3) 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 关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 通过阅读掌握了。

9. 理清线索——减轻记忆负担

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节、每课乃至全书, 都有其叙述的线索, 理清线索, 从宏观上掌握知识。

如, 高二的《哲学常识》 (上、下册) , 全书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全书主要分为辩证唯物主义 (一到五课) 和历史唯物主义 (六到八课) 两部分, 第一课属于辩证唯物论, 第二课到第四课属于唯物辩证法, 第五课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课到第八课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理清了全书的线索, 不但对哲学体系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更能在答题过程中目标明确, 准确的找到需要的知识点。

10. 易混归类——培养辨别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往往就是考点, 这些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大, 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 才不容易做错。例如, 《政治常识》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种说法, 虽然都是“代表大会”, 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种说法, 分别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学习中, 对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 并进行练习。在新课学习时, 要对前面的旧知识与刚学的新知识进行对比, 找出其区别。学完一册后, 应该对全本书中与同一个词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这样, 不但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还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高中政治课本 篇3

一、要教会学生看书

说到看书,这也要讲究一个方法问题,很多学生的反映是他都把书看了几遍了,你问他某个知识点,他能很熟练地说出来,但一落实到做题考核知识点时他就不知道了,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书,看了书之后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题,能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哲学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基本运用。就是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即从大量事实中筛选基本事实而且是学生熟悉的,再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即分析基本概念,最后从基本结论到基本运用。也就是先举大量的事实来引出理论,以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其正确性,让学生懂得,理解了再来得出与之相应的结论以及怎样运用。这就是哲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其中的大体框架就是:事实作引子,引出结论,再分析,再论证,再讲如何运用。而其中的大量的材料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性材料,要求我们学生掌握的内容就是一个结论以及如何运用罢了。其次,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学生看书大部分人是把书浏览一遍了事,或者是浏览几遍,就算把书看了,没去多想过;而有很多人看书是看着看着就走神了,或者在打瞌睡,或者是在神游,从而导致学生的感觉是时间花了不少,就是没效果。而老师则认为给了时间给学生看书就对了,你自己不专心看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是缺乏自觉性的,自制能力是很弱的,我们应加强监控,同时要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看书,学生是想看书,想学好的,只是不懂得方法,所以才会导致以上各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要求学生看书的时候,要一边提出适当的要求,一边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在要求学生看书前先把该课时的主体内容讲一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应的知识点,讲课时再详细阐述该知识点,并辅以适当的学生易懂的事例,再结合书上相应的材料,让学生明白书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的关系。最后就是涉及到实际运用的问题了,要把该知识点扩散开来,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才能让学生懂得看书,如何看书,而不致于浪费时间。

二、要教会学生弄懂每一个概念

对于高中这种能力培养型的教学,考概念背诵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同样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考概念。如“物质”这个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其中“客观实在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同时它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种“客观存在”就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学生把它弄懂,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共性,然后举一些例子如石头、桌子、人、书、空气,我们的活动等等,这些事物的共性是什么?就是“客观实在”,而且是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从这些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那么总括起来物质就是我们人类能够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事物。弄懂了这一概念以后,就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出我们现实中能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东西包括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是否是物质。而且要让学生能够把相关的概念区分开来,比如“物质”与“意识”这两个概念。弄懂了物质概念之后,要知道与之相对应的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主观的东西,物质是客观的实在的东西,能够在做题与实践的现实中区分出什么是主观的,什么是客观的。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

三、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通过学习来认识世界然后来改造世界,那么我们学了相应的理论,就应得出与之相应的改造世界的办法即方法论如通过学习物质与意识概念,就应知道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具有物质性,而我们就是要改造这个物质世界,而我们改造这个世界的行动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经过人的大脑活动来指挥的也就是通过意识来指导我们的物质性的活动,即意识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从而使之发生具体的物质的形变,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歪曲与正确之分,歪曲的意识指挥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已有很多的历史事实为证,那么与之相反的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而且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事实也因为种种原因有可能要发生变化,以此为基本理论,我们学了第一课就应树立一种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因此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从实际出发。

高中政治课本 篇4

单项选择题: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A.民主与专政的统一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具有真实性D.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2、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全国人大到会的代表中,有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国家公务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解放军战士、港澳和华侨代表等,并均占一定比例。这说明我国

A.公民是国家的主人B.人民民主具有权利广泛性

C.人民民主具有主体广泛性D.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3、自5月23日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启动以来,新疆各级公安机关周密部署、行动迅速、高压严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1个月内,共打掉暴力恐怖团伙32个,抓获暴恐团伙犯罪嫌疑人380余名,维护了社会稳定。这体现了

①专政是民主的保障②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③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④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4、2014年全国“两会”前夕,某全国人大代表发出一条“向网友征集人大议案建议”的微博后,引发数千名网友的“围观”和热议。这表明公民具有强烈的A.民主管理意识B.政治参与意识C.履行义务意识D.参政意识

5、针对有关部门拟酝酿实行微博实名制这一消息,不少反对的网民认为微博是个人“言论绝对自由”的论坛,不应受任何干涉。这些人

A.认为政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B.把享受自由权利与遵循法律要求对立起来

C.肯定了应该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

D.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6、党的十八大把对反腐败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不管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髙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近期以来,一场强劲的反腐风暴席卷全国,不长时间内就有多名官员因涉嫌违纪被调査、被免职或移送司法机关。这表明

A.公民平等地适用法律B.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C.反腐倡廉成为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D.公民的权利都受法律保护7、2014年浙江省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为此浙江省教育厅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征求民众意见,积极召开专家论证会。这样做有利于①公民参与监督听证会,增强决策的透明度②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③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④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8、某市发改委就取暖价格调整举行听证会,消费者代表提出要兼顾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情况,最终初拟的综合价格上调40%改为上调25%,如果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新闻标题,最佳的是

A. 行使基本民主权利,建言献策B. 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倾听民意

C. 集中专家智慧,科学决策D. 听证于民,决策利民

9、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是人民权益彰显的十年。国家赔偿法的修订,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探索,人大代表选举“城乡平权”等民主形式的完善,切实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上述材料的主旨最恰当的反映是

A.公民直接管理国家,充分当家作主B.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C.政府广纳民意,民主科学决策D.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民主政治建设有赖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序参与和无序参与的区别在于

①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②是否向国家机关表达了自己的合理批评和建议③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和程序性规范④参与过程中是否正确处理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民间有句顺口溜说得好,“干部选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某市委选拔任用干部实行公示制,请群众把住第一道关。拟任干部的有关情况,将通过新闻媒体或以发文件、召开会议、张榜公布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各个方面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这些措施

A.保证了我国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B.更有利于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D.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自由

1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网站开通后不久,不少青年学子就通过网上主题讨论发表对国家科技规划的意见。几名大学生提交的《关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的建议》被送到了总理的办公桌上。这种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属于

A.舆论监督制度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C.专家咨询制度D.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13、2011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这是国家通过__________让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A.信访举报制度B.专家咨询制度

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D.社会听证制度

14、近年来,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检举违法违纪政府官员。这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在进行

A.民主监督B.法律监督C.舆论监督D.党内监督

15、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直接选举与差额选举相结合的办法,一个国家确定采取什么选举方式的具体条件是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②物质生活条件

③选民的文化水平④选民的心理素质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6、2014年3月,某社区的女性居民们从10位符合条件的妇女中,差额选举出了她们的“当家人” ——社区妇联主任。这种选举方式

①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②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竞争③可以避免虚假宣传或贿选④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余地⑤能够节约选举成本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C.③④D.②④

17、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是

A.高三部分学生参加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B.某中学生帮助村委会写宣传稿、出黑板报

C.中学生打电话到电视台,反映学校附近网吧违规经营问题

D.众多公民对政府即将出台的公交车票价格调整方案提出建议18、2013年入冬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给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如果你想给国家决策机关提出治理雾霾的建议,可以

①把自己的建议反映给人大代表②旁听当地“两会”时行使提案权③ 通过网络媒体发表自己的方案④提请居委会讨论通过自己的方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2014年3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实施二周年,新医改方案的制订,通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办法,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和近年兴起的政务公开、立法听证会和价格听证制度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让你概括、说明这一变化,你认为最合适的应是

A.公民的政治权利落到了实处B.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多种合法的渠道

C.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越来越畅通D.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形式多种多样

20、中国农村有58.9万个村委会,其中98%以上都是实行直接选举。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

①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②有利于激发广大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③是村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有利于保障村民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④表明村民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政权建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在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

A.地方国家权力机关B.基层党的组织机构

C.地方国家行政机关D.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2、我们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从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来看,属于

A.批评建议权B.信访举报制度

C.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D.舆论监督制度

23、某学校附近有一条交通要道,由于没有设置红绿灯,常常发生交通事故。为此,该校中学生李某直接给有关部门写信、打电话反映情况并提出批评和建议。有关部门很快便在这条道路上设置了红绿灯,使这条“要命路”变成了“安全道”。这说明中学生李某

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行使公民的监督权②正确行使了公民的监督权,体现了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③通过自己的民主实践,锻炼了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④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④

24、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是因为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③我国政府承担着重要职能④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2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督,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这属于政府

A.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B.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C.直接干预经济活动D.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26、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这是政府在履行

A.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B.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D.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27、“群众的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政府的尊重和保护,市场的每一次提升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政府的决策和服务”。这种观点说明

A.政府是利民政府,可以包办一切B.政府要依法行政

C.政府是无限政府D.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28、下列属于政府履行职能的是

①国务院组织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②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某省消费者协会要求宝洁公司给购买有质量问题产品的消费者无条件退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29、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属于政府依法行政的是

①人民法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

②发改委对企业合谋操纵产品价格的垄断行为做出处罚

③人大常委会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流程与劳动保护规章制度

④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取缔被国家列入淘汰范围的高污染生产能力

⑤党的十八大依照法定程序审议通过修宪建议

A.①②⑤B.①③C.②④D.③④⑤

30、公民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求助于政府。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求助或投诉形式主要有

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⑤各级党委的纪检部门⑥各地消费者协会

A.③④⑤⑥B.①②⑤⑥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31、“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这两句古语启示政府要①审慎行使权力坚持民主决策②密切联系群众广泛集中民智 ③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④加大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2、“三公经费”公开,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向社会公开。公开“三公经费”

①有利于对权力机关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②是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③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④要求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3、从监督体系上看,对我国政府具有外部监督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是

A.国家审计署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总书记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回答34——36题。

34、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因为

①权力缺少制约和监督往往会被滥用②限制和削弱权力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③我国已建立了完备的权力监督体系④制度能够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预防腐败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5、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里的“笼子”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B.舆论监督C.民主集中制D.民主和法制

36、要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此,政府必须

①执政为民,限制政府权力的行使②深入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③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行政务公开④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等制度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37、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政府威信关系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因而,政府的形象塑造非常重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①优化公共服务、包办各项管理事务②脚踏实地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③科学决策、依法执政、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

38、政府的威信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是

A.政府的威信是否由国家性质决定B.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坚持权为民所用

C.政府的活动是否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D.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39、下列选项有利于树立我国政府威信的是

①政府和公职人员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②建立廉洁、高效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0、2014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这主要体现了

①全国人大与“一府两院”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②我国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实现

③全国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和决定权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4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由此可见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全民民主B.我国人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42、2013年10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的报告。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3、作为人大代表,首先要能“代”——代表人民,为人民办事;其次要善于“表”——充分表达选民的意愿和呼声。要做到能“代”善“表”,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大代表,需要

A.审慎行使决定权,审议各项议案决定B.积极行使提案权,为发展建言献策

C.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做到执政为民D.行使任免权,罢免各种不合格官员 44、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以150票赞成、5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

A.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行使国家立法权

C.行使最高决定权D.超越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5、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要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等方式,及时公开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有利于

①进一步拓宽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方式和渠道

②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党的依法行政的水平

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④加强基层国家政权建设,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46、2013年3月20日,中央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并强调要进一步严明纪律,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执行。这

①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③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④体现了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7、2014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与会政协委员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

课题,提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可见,人民政协

①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③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④履行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领土完整、国家统一B.自治权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D.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49、2014年1月3日,河北省宗教界代表人士举行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会议要求,广大宗教界人士要积极行动起来,找准服务大局的聚焦点、结合点和落脚点,为改革创新、绿色崛起注入正能量。这说明在我国

①宗教的本质正在逐步发生变化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③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起积极作用④宗教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④50、2013年8月7日,中国第十六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前往任务区执行任务。目前,中国共有10支维和部队在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为缓解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这表明

①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②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我国遵循联合国的宗旨,积极履行国际责任

④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是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课本作文素材 篇5

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六册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笔者曾经从以下七个方面发动学生进行过整理:家国天下篇、立志立业篇、求师求学篇、道德品行篇、生活哲理篇、评诗论文篇、情感爱情篇。(共发掘素材200余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写作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现略举几例,仅供参考。

(一)家国天下篇

1、课文素材:①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刘征)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服务观点:①谁才是历史的脊梁;②怎样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③真正的爱国者。

2、课文素材:①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艾青)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③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

服务观点:①真正的爱国情怀;②对崇高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③人生的价值。

3、课文素材: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②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在吃饭时多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为接待贤士人才而中途停止吃饭。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

服务观点:①呼唤伯乐;②正确选才;③善待人才的作用与埋没人才的恶果;④改革用人机制,人尽其才。

(二)立志立业篇

1、课文素材:①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指建功立业。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③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服务观点:①成大事者必立大志;②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③不同时代、世界观的人志向不同;④立志关键还要有践志的豪情。

2、课文素材: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逐,欲报吴仇,苦心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服务观点:①忍常人之不能忍,才能做常人不能做的大事;②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才能成功;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④直面挫折,勇敢崛起。

(三)求师求学篇

1、课文素材:①或作讲演,则甲已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毛泽东)②北大的传统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大的学风为“钻研、求实、创新、向上”。

服务观点:①学习应当实事求是,刻苦钻研;②主观主义是学习的大敌;③谦虚、求实是学习的基本原则。

2、课文素材:①囊萤趁月:囊萤,晋代车胤家贫买不起油灯,夏季聚萤火虫于囊中,就其光而读书。(《晋书·车胤传》)趁月,南齐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南齐书·江泌传》)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服务观点:①学习应有“穷且益坚”的韧劲;②逆境出人才;③学问来自不懈的努力。

(四)道德品行篇

1、课文素材: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逝世,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

服务观点:①德怀天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②高尚的德行是世间最美的情怀;③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爱人的德行。

2、课文素材:①负荆请罪:蔺相如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机智与勇敢拜为上卿,官位在有攻城野战之功的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退避再三,处处先考虑国家的危难而把个人恩怨放在脑后,打动了廉颇,廉颇背负荆条,上蔺相如府上请罪,结为生死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宽容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中,对异己要宽容;宽容不仅体现在人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宽容〉序言》)

服务观点: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②宽容是一种美德;③宽容是人与人友谊的桥梁;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生活哲理篇

1、课文素材:①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结果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②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钱钟书《读〈伊索寓言》)③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处。倒运时,他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周国平)服务观点:①自夸者终究要灭亡;②怎样做命运的主人(既不狂妄,也不自卑);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的命运。

2、课文素材: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希望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能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赵鑫珊《人是什么》)

服务观点:①回忆是抚慰精神的良药;②希望是人生前行的动力;③把握现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人不能只是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中,更重要的是把握现时。

(六)评诗论文篇

1、课文素材:关于秋的句子: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④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服务观点: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②一切景语皆情语;③不同的审美观照产生不同的情感。

2、课文素材:关于灯的名言:①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②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罢。(巴金《黑夜行舟》)③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给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巴金《灯》)

服务观点:①灯是光明的化身,更是理想的象征;②灯光虽然不能带来太阳一样的光芒,但可以给迷失的人找到心灵的家园。

(七)情感爱情

1、课文素材:宝黛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的、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的怀疑传统人生所规定的道路和终极目的。

服务观点:①伟大的爱情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融合;②传统和世俗的束缚是爱情悲剧的根源;③典型人物离不开典型环境。

2、课文素材:①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②《诗经·静女》中静女纯真而浪漫的爱情故事。③《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及对丈夫始乱终弃的怨恨。

高中课本的名言警句 篇6

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4.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孔尚任《哀江南》)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6.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逍遥游》)

7. 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袁宏道《虎丘记》)

8.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袁宏道《虎丘记》)

9.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袁宏道《虎丘记》)

走进高中课本,体味中国传统文化 篇7

中国传统文化种类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老子,儒家、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各种思想流派;还包含国粹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越剧等各类地方戏曲艺术;还包含各个朝代的古诗典籍,古代小说及神话故事;还包含书法,国画,篆刻等绘画艺术;还包含剪纸,刺绣、皮影、漆器、玉雕、瓷器等民间手工艺术;还包含各种古代建筑,各种武术、民俗、少数民族舞蹈、小调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种生命,是一种内在的生活驱动力,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稳定的根本。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漠不关心,导致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传统节日比不上外来节日受到重视。曾几何时,我们的80后、90后和00后对圣诞节、情人节等等“洋节日”是如此的热衷、熟悉,却不知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的文化内涵,以至于有的国家都来抢我们的传统节日。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在社会活动时还时不时会受到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并掌握其精髓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作为中国的青少年,有理由认真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责任把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想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必须从我们的青少年开始,而我们的青少年时代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要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课本入手,从我们的课堂入手,让青少年从课本中、课堂上、老师的嘴中,咀嚼古人留下的思想与智慧,在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愉悦的同时,把这些经典中丰富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嵌在我们的脑子里,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贯穿在各个年级,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三,尤其以体味乡愁和感叹家国情怀的经典居多。情怀如梦,家国在心,不管哪种情怀,都是我们民族心理的体现。

乡愁是出门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也是痛失家国的游子对家国的怀念,尤其是我们华夏子孙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乡愁的体味最浓最深。比如高中课本中,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我们都会背诵的名句,诗句中的月亮就是人们对家乡思念的媒介,看到月亮就会想到家乡,既能体现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苦和无人做伴的凄凉,又与诗句中的鸡声相呼应,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又如盛唐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早已成为人们每逢佳节表达思念亲人、祝福友人的佳句代表,尤其是更能表达海峡两岸的思念之情。再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并由此而引动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情大爱,是乡愁的升华放大。它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是最突出的。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为国为民,59岁病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船上。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国破人亡,流离失所,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却人格高尚。杜甫的作品至今存诗1400多首,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如写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兵车行》就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大举征兵。作者亲见战争吃人,含泪控诉。“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社会的真实状况,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作者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并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诗人所不具有的,通过作品我们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又如《咏怀古迹五首》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著名词人辛弃疾写了600多首词,在他的词中,也特别容易读出他的家国情怀。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当时国家内忧外患,他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江山的统一,但是南宋皇帝并没有给他报效国家的机会。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只能在文学世界里抒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出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借景生情,抒发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淡淡叙来,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还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青玉案·元夕》等词无不体现了作者报国无门、遭受排挤压抑的痛苦心情。

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的乡愁和家国情怀始终紧密相连,无法割舍,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脐血”。时下当今,习近平的“三重乡愁”,再一次诠释了乡愁和家国情怀的和谐共融,更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文化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成就了不同的文化。作为中国的青年学生,在努力学习、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学习外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现行的英语课本中就介绍了许多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如位于北美州的加拿大的冰雪文化;又如亚欧大国俄罗斯的历史悠久的琥珀屋;又如英语发源地英国的文化及英语发展的历史;还有世界各国的节日,如西方的复活节、情人节、中国的七夕节和日本的盂兰盆节等等无不渗透着各国不同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作品也相继被翻译成外语,被外国朋友吟诵。文化与语言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各国不同语言与文化的相结合,来创新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对拼时方可处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青年学生有责任在本土学习、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更有责任让中国优秀的文化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熠熠生辉,让全世界人民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优秀的文化像我们的青春一样永远绽放光彩。

摘要:2016年的春晚,随着“华阴老腔一声喊”,“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时间成为网络、媒体的热议,再一次在人们的生活中掀起波澜。

高中政治课本 篇8

关键词:《诗经》;历史教材;引用

一、《诗经》的特殊时代历史意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孔子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后人将孔子所整理过的书称为“经”,因此得名《诗经》。汉以后《诗经》有四家流传,而至今只有毛亨和毛苌所传一家,所以又有人称《诗经》为“毛诗”。

《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风”大部分是指当时各地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指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除去《小雅》中有少量的民歌,其他大部分为贵族文人的作品。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而从前人考证出的各篇成书年代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代。虽然还有其他看法,但其描述《春秋》时期以前的历史价值是无可取代的。

二、高中历史教材中《诗经》的引用具体分析

1.千耦其耘

在上文提到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中,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的第四部分小标题及正文均提到“千耦其耘”和“十千维耦”两句诗句。结合整篇课文看,该部分中心是为介绍我国农业耕种方式由多人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耕向个体农耕方式的转变历程。

“千耦其耘”出自《诗经·周颂》,《周颂》顾名思义就是对周人先祖功业的歌颂,也是对周初先民生活的描述。

先抛开两篇诗歌的整体,单从这两句与课本的结合,可知重点在于“千”来形容当时一次耕作所需要的人数之多,以及“耦”字的理解。单以高中生来直接理解“耦”字难度较大,所以,在课文之下的小字部分有所解释,意为两人协力共耕。

再来结合全篇诗歌,“千耦其耘”自《诗经·周颂·载芟》篇。“千耦其耘”出现于诗歌的开篇第二句前半句。全诗描写贵族首领带领族人及雇工等人共同进行劳作的情形。与周人一向以农业为本的传承以及周人先祖弃为最早的农官传说相吻合,由于课本只提及“千耦其耘”,我们就只以前两句作以解释分析。其中“芟”和“柞”由《毛诗》解释为“除草曰芟,除木为柞”。而“泽泽”两字由马瑞辰《通释》解释为:“土质疏松貌”。徂隰徂畛之中,“畛”以《说文解字》一书解释为:“井田间陌也”。所以,前两句可以解释为:人们共同除草伐木,使耕地变得松软,上千人一同劳作,走在低洼下田边的小路上“。

2.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这首诗出自《诗经·大雅·皇矣》,毛诗序:“《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时代修德,莫若文王”。整篇文章是从周人顺从天意以周原为本向外战争的歌颂和描写。对于本篇的成书年代历来争议较大,从先周到周宣王时期均有学者支持,但其崇尚杀伐暴力的精神与穆王和昭王时期比较吻合。《皇矣》是《诗经》描写战争的长篇诗歌,我们历史教材选取的“皇矣上帝”等两句是诗歌的开篇两句。

我们且以第一段的六句分析当时的一种天命思想。“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中以“赫”和“莫”较为难解,“赫”在此是寓意上帝之威明,“莫”指的是在民间的疾苦。“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其中对于“二国”的解释各家争议较大。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认为“二国”是指商国和崇国,原因是结尾段有一段是与崇国战争的描写。但之后雒三桂、李山和程俊英等人将“二国”解释为之前的夏代和没落的商代。我们发现两句诗歌结构相同并以“二国”与“四国”,“此”和“彼”相互对仗,有一个先后的关系描述,所以“二国”理应在“四国”之前,而“四国”我们理解为当前的四方诸侯并无争议,所以“二国”更应该理解为当前没落的商国和之前其政不获的夏国。“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主要是讲述,周人先民认为自己的扩张战争获胜并且得到大量土地是顺从了天帝的意愿,并在天帝的眷顾下,选择西方的周原作为自己定居的土地。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在高中教材中,选修课本一般是作为辅助教材,帮助学生学习三册必修教材,也就是大部分学生自学的内容。其中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册中有两处引用到《诗经》,抛去前文我们提及的“小康”起源问题,就是在该册书第二单元第三课“春秋战国时的变法运动”开篇第一部分有所引注,意图是引出周幽王无道,引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句,力图作为当时周幽王的昏庸导致当世大乱。我们先看《十月之交》一篇出自小雅,应该是当时大臣贵族所写,毛诗序:“大夫刺幽王也”,可见这是一篇后世讽刺周幽王昏庸的诗歌,放在这里来引出平王东迁以及各国各自的改革变法,本来并无不妥。但是引用这篇的句子取自全诗的第三部分,结合第二部分诗的作者本意是利用天文和地理上的异常变化,来描写周幽王无道的暴行引起天怒人怨,但就拿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一句来似乎有些不伦不类,这册书是大部分学生自学的课本,学生无法把它与课本的内容相联系,所以,这段《诗经》的引用是有一定可商榷性的。

三、后记

本文基于高中教材与《诗经》的结合,在部分地方引用《诗经》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意图在于让更多的高中学生对课本中引用《诗经》的句子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聂石樵.诗经新注.1版.山东,齐鲁书社,2000-10.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03.

上一篇:贸易公司员工手册1下一篇:大学生就业中的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