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法测试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规划法测试(通用8篇)

城乡规划法测试 篇1

湛江市城市规划局局长吕冠嵘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对湛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城乡规划法》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我市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贯彻《城乡规划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湛江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城乡规划法》规定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必须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也就是说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协调城乡空间合理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湛江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就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有利于湛江城乡发展的各种资源,为城乡之间、县(市)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优势互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湛江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贯彻《城乡规划法》是履行市政府职责的要求。湛江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实现省委提出的“把湛江建设成为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和省委书记汪洋视察湛江时提出的“要把湛江建设成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要求,迫切要求政府提供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共需要,如城市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绿化、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水、电、气的安全供应等。因此,我市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一定要从民生民意的角度思考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通过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管理,满足城乡人民的公共需求,充分保护人民的公共利益,实施还权于民,为人民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认真履行政府的职责。

第三,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城乡规划法》是在总结原《城市规划法》和《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规划管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颁布的,是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了人大、上级机关和人民群众对规划部门的监督,强调社会公众充分享有城市规划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些方面的规定,是《城乡规划法》的新内容和特点。

关键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一)认真学习,广泛深入宣传《城乡规划法》

抓好《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贯彻实施,有利于湛江市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

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工作。一是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活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我局先后三次组织近30人分别到北京、广州、桂林等地参加国家建设部等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二是积极宣传。2008年1月1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潘那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当日在湛江电视台发表了电视讲话;2月14日“法制宣传日”,我局在海滨公园组织了宣传活动,发放了《城乡规划法》学习宣传资料近2000份,2月28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部门主要领导300多人参加的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动员大会,我做了专题辅导;3月2日-9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了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图片资料展览;共购买《城乡规划法》单行本2000本发至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县(市)区政府机关、各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3月初开始,我局先后到部分县(市)、大型企业进行了学习宣传辅导,4月22日,我到廉江市向该市分管城乡规划工作的近250领导干部进行了专题辅导。三是认真组织贯彻实施。一方面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严格按《城乡规划法》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近期我局已制定了《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正报市政府审批。

(二)构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基本设想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湛江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城市发展存在“二元”分治、区域不协调、城乡不协调、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等问题。

2007年12月23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湛江海滨宾馆对湛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提出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战略目标。这是省委书记对湛江这块土地的厚爱,这是湛江人民的福份,在广东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湛江得天独厚,这说明省委书记独具慧眼。

要把湛江构建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必须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首先要大力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要把城乡规划列入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城乡规划法》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制,真正做到规划一条龙,管理一盘棋。同时,要将编制资金列入财政计划,加大规划编制的力度。其次,要制定计划和相关的配套政策。构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关系到方方面面,牵涉到各行各业,没有现成方案,要靠实践探索。尽管国家把重庆、成都两市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政策试验区”,可作借鉴,但不同城市也不同实际情况,一定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组织专人开展工作。目前湛江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参与”的方式,组织省、市专家对湛江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开展调研,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意见和配套的政策指导湛江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第三,要对我市近几年的城乡建设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在城乡协调、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方面,哪些工作我们做对了,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好;做对了,应当给予肯定,没有做好,抓紧整改。

城乡规划法测试 篇2

全面开展《条例》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标语牌、宣传栏等, 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咨询、赠送《条例》读本等多种形式, 广泛深入宣传《条例》。组织开展《条例》的学习、培训工作, 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带头认真学习《条例》, 组织好本部门的学习活动。

有序推进城乡规划的制定工作

按照《条例》的规定, 做好各类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严格按照《条例》, 加强对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地区、近期建设地区, 以及拟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出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工作。按照《条例》规定, 做好规划的审批和备案工作。严格遵循城乡规划制定的原则, 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严格本单位的人员及图章管理, 确保城乡规划编制质量。

严格城乡规划的管理和实施

规范城乡规划“一书三证”许可制度。城乡规划许可必须在城乡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 对确需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进行独立选址建设的, 应严格按照《条例》规定进行办理。在《条例》所明确的“一书三证”的适用范围、许可要件、许可程序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优化本市“一书三证”的核发程序和流程, 提高行政效能。对违反选址意见书分级核发管理规定的, 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进行处罚。严格规划条件的管理。根据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 并作为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规划条件组织项目建设;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全面开展建设项目规划核实工作。按照《条例》规定, 细化规划核实的程序及要求, 切实做好建设项目规划核实工作。规范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规划管理。严格按照《条例》规定, 加强对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规划管理。不符合条件的, 不得办理临时建设许可。对于未经批准建设、未按批准内容建设以及到期未拆除的临时建设, 必须依照《条例》规定进行处罚。

加强城乡规划制度及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制度。按照《条例》规定, 调整城市规划委员会人员组成, 开展专家和公众选聘工作, 优化市城市规划委员工作规程。进一步优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根据《条例》规定, 尽快建立并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 明确其作为议事机构的职责, 规范人员组成、审议程序、表决方式等;要结合当地城乡规划工作实际, 进一步细化城乡规划公示方式、场所、内容等规定;对本市现行的与《条例》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规定进行清理、修改。加快城乡规划队伍建设。针对城乡规划管理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尤其是镇、乡、村规划管理机构和人员缺失的实际情况, 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及人事部门的支持, 充实城乡规划部门人员, 配备、引进和培养规划专业技术人才。

严格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作用分析

城乡建设是现阶段的国内的重要任务,并不断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与认可。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结合地区和人们的实际需求,科学的展开整体布局与规划。城乡规划是提高城乡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对城乡的资源和空间进行分配,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借助城乡规划来加快城乡建设的速度和水平,推动国家的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一、城乡规划的概述

城乡建设不但要完成城乡建筑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城乡的科学发展。而城乡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涉及的内容日渐全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的对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促进城乡资源可以得到全面的统筹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城乡人口密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发挥城乡居民的监督与参与作用,使城乡居民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城乡建设中,促使城乡建设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城乡规划还将对城乡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结构等进行调整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得到全面的提升,积极实现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全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

二、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城乡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乡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城乡建设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乡建设基础任务,从而使得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城乡居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城乡建设的可靠性。传统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始终影响城乡建设的质量和城乡建设的水平,许多城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城乡建设需求。而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建设提供法律基础,城乡规划法是近年来新出台的关系到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约束能力,站在城乡建设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的职能划分、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规范,有效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而且,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建设中危害城乡居民基本利益和权利的因素进行控制,促使城乡建设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作用。因为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了城乡的政治、经济,还包含了科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城乡建设能够与现阶段国家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发展势头相符合,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需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城乡规划,对经济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控,协调城乡建设中的经济体系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向,科学的对城乡的资源分配、空间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布局等进行调控,促使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微观调控方面,在满足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城乡建设的细节进行调控,通过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突出城乡建设中的人性化设计。

(三)科学统筹城乡资源,推动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城乡建设中,城乡规划需要站在城乡建设的全局角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城乡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城乡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城乡规划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降低城乡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两极分化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有效开发,提升农村的创业热潮,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限度的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缓解城乡两极分化的现状。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使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城乡建设中,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缩短城乡教育、文化等的差距,推动城乡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结束语

城乡建设主要致力于广大农村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对城乡的地资源、自然资源等的合理利用。通过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的经济发展,缩短城乡的经济、文化等差距。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现代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2,13:72.

[2]纪冬梅.浅议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价值[J].科技创业家,2014,03:167.

[3]孙施文.重视城乡规划作用,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建设[J].城市规划,2015,01:86-88.

城乡规划法执行报告 篇4

执行的自查报告

市人大检查组领导: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促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促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镇实际,我们对《城乡规划法》贯彻执行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科学的城镇规划,是厉行资源节约,确保环境友好,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把制订一个既切合实际,又能成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超前导向的城镇建设规划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先后投资50多万元,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调查研究,实地勘测,因地制宜制订了《临湘市羊楼司镇总体规划》。2007年,文白、龙源乡合并到羊楼司镇以后,我们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规划》着眼于城乡共同发展,在确定城镇建设格局的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突出各村庄的个性和特色,对乡村交通、道路、水、电、文化、教育、科技等设施建设以及村庄建筑风格、发展方向都进行了合理布局。从整体上确立了利用丰富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发展商贸;建设特色小城镇,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策略。

二、大力宣传。自《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镇十分重视宣传贯彻,将《城乡规划法》纳入普法宣教内容之一。同时我们先后在主要街道拉起20多条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提供咨询服务80余人次,受理投诉10余件。并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各村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了2次,基本做到党员、干部、人人懂规划法,都有规划意识。

三、科学规划。“规划是龙头,规划出效益”是我们的实践体会。小城镇规划能否形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前导向,关键在于我们思想理念的转变。我镇是一个农村建制镇,总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民,在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时,必须从全镇农民奔市场、奔小康,缩小城乡差别和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的顺其自然发展的观念向“区哉特色、综合发展”的规划观念转变;由以计划经济模式编制规划的观念向培育、发展市场经济的规划观念转变;由“农村农民、城镇居民”的观念,向城乡一体化的观众念转变。

四、规范管理。结合羊楼司实际,我们先后颁了《村镇建房用地管理细则》、《村镇建房用地管理规定》。按照“科学、便捷、高效、廉洁”的要求,严格把住“三关”:一是审查批准关。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服从《规划》,按审批程序,严格控制用地标准,实行建设、管理一支笔审批;二是实地放样关。凡工程建设,一律由建管站派员到实地按《规划》要求放样后方可施工;三是复查验收关。各类建设工程施工由建管站监控,工程竣工后,由建管站按控制红线复查验收。这样,镇村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建设、协调发展的轨道。

五、存在问题

1、规划专业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规划编制人才缺乏,管理队伍力量仍然薄弱,制约了规划工作的快速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篇5

第六十八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违章建筑前提必须是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个关键。程序一般是(1)调查询问、现场勘验(2)责令停止违法行为(3)行政处罚权力告知(4)作出行政处罚决定(5)执行。确实是违章建筑的,一是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二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1、无证房并不等同于违章建筑: 有可能符合违章建筑特征,也有可能最终无法认定为违章建筑,在没被认定为违章建筑前,谁也无权认为无证房就是违章建筑。什么是违章建筑?回答这个问题很难,有个基本概念:违章建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规定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

2、法律没规定无证房不予补偿安置:裁决书如果下结论无证房不予补偿,这是错误的。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只规定,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没规定无证房不予补偿,问题关键是对无证房性质如何界定及其有无界定,如果对无证房未作任何结论就强制拆迁了,产生了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3、违章建筑认定的几项原则:1)法不溯及以往原则。也可扩充至行政时效原则这是我国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一,也可扩充至行政时效原则。一项建筑形成于70年代,在当时很少的手续就可建成,如果用现在法律要求分析可以归为违章建筑,这显然不行,所以,必须结合建筑物形成时法律规定确定合法与非法。2)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宽严相济。有些建筑虽未办手续,但很早形成,对他人利益没什么影响,甚至在一些收费中把该部分面积算进去了,再作为违章建筑于法于理均不符。3)程序正当原则。这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原则。也就是说认定及拆除违章建筑行政主体所遵循的步骤、所采取的手段必须合法的。

4、拆迁中认定违章建筑作法上几个争议点:(1)违章建筑认定主体,应该是规划部门,拆迁主管部门无权作出评判;(2)认定违章建筑应有法律文书,当事人不服的享有申辩、复议、诉讼等权利(3)在没被认定为违章建筑前,就以无证房为由强拆该部分建筑能否获赔问题;(4)建筑与法律不完善时代有关,同时,建造是为生活而非为拆迁如何认定及把握补偿标准问题。

2、是否属于违章建筑需经城市规划部门认定方能确定。

首先要明确的是,有关部门要求拆除违法建筑属于一种行政处罚行为。依据规划法的规定,拆除违法建筑(现在不叫违章建筑)的执法部门应该是市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但各个城市为了便于统一执法,往往通过委托的方式将这一执法权交给城市行政执法局或城管局这些部门,具体要看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职能。拆除违法建筑的一般执法程序是:

推荐阅读:

购房合同

2011最新购房合同范本

1、执法部门下达书面的整改通知书或限期拆除通知书或行政处罚文书,在文书上会告知你违法的事实、处罚的依据、限期拆除或整改的时间、对处罚不服的诉讼或复议申请时间和部门等内容,而且文书上要有执法单位的公章,执法人员在送达文书时必须是两人以上,而且必须将文书送达给你或你的直系亲属(你是否签收不是必须的,只要送达就可以),如果你的违法建筑未处于使用状态,个别城市也允许现场张贴送达(这种送达方式的合法性本身就存在争议);

2、强制拆除的部门,既可以是执法部门,也可以是法院,但如果涉及到罚款的话,则必须由法院执行。从你陈述的情况看,你们当地的执法部门并未履行上述程序,则他们的执法涉嫌程序违法,你可以到当地市政府行政复议机关(一般是市政府或区政府法制办,看执法单位的行政级别和隶属)或直接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具体依据的法规是《行政处罚法》和《城乡规划》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四条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 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 人。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 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规划法》 第六十四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城市规划法与城乡规划法的比较 篇6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变化,2008年始,《城乡规划法》正式替代了《城市规划法》,成为指导城乡规划的新法律。首先看当下的背景,讨论《城市规划法》的局限性,进而探讨《城乡规划法》的进步。关键词:城市规划;城乡统筹;公众参与

一、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以及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

2.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条件,擅自变更规划,批准开发建设,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

3.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需要提高,有的地方在制定规划和实施规划过程中缺乏充分的专家论证和广泛的社会参与;

4.乡村规划管理非常薄弱,现有的一些规划未能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农村无序建设和土地浪费严重; 5.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飞速发展的密集城市群迫切需要统筹协调,避免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6.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的改革,现行规划实施制度需要作相应调整; 7.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出现一些新特点,需要完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二、《城市规划法》的历史局限 1.立法理念滞后、法治化程度较低

《城市规划法》产生于“国家本位”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年代,城市规划被看成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伸”,这在《城市规划法》的第一条就有所体现——“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在当时条件下,政府是城市建设活动的主要主体,各级地方政府都拥有很大的发展自主权和资源配置能力,具有极强的经济职能:而《城市规划法》也没有明确“成文规划”与规划管理的羁束关系,“一书两证”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实施上赋予了政府在规划审批和实施等各个阶段的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限、过大的自由裁量权限使得城市建设极易受到各种干扰,且易于滋生腐败,法治化程度难免低下。2.技术理性色彩浓烈,但政策意义较为模

城市规划不仅是单纯的工程技术性工作,更是城市政府表述其空间发展政策的工具和手段。从公共行政的角度看,城市规划是政府针对市场失灵而进行公共干预的具体手段之一,这种干预涉及社会利益的调节及效率和公平的权衡,因而既要有基于价值判断的“公共政策”导向,也要有法律的授权和约束。在《城市规划法》的制定时期,各地的规划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并且发展十分不均衡。基于强烈的技术理性原则,为了确保规划编制的技术底线,《城市规划法》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明确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包含了过多的技术说明,如第十九条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论及了“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的要求。总体而言,《城市规划法》的技术色彩浓烈而政策意义模糊,没有很好体现公共政策的导向。3.“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度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我国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政治权力。城市规划涉及到公民的切实利益,因此规划立法理应对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做出明文规定。但在《城市规划法》的制定中,对此没有给予重视,仅规定“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 4.4.落后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精神

5.《城市规划法》规定,其适用范围为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第二条),而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第三条)。局限于当时的背景,《城市规划法》没有明确规划中的城市与乡村关系问题,也没有设置针对农村地区建设活动的条款。但事实上,我国很多乡村地区的发展非常迅猛,乡村城镇化的速度很快,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但处在城乡分离的制度框架之中。这种城乡二元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也导致了当前城郊结合部建设活动的严重无序和混乱,这已经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难以医治的肿瘤。6.三、新法较旧法的改进之处

7.第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城乡二元法律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

8.《城乡规划法》开宗明义:“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一条);“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第二条)。《城乡规划法》中涉及统筹城乡建设的制度设计体现在空间布局、土地使用、交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规定中。城乡规划不仅可以指导城市健康、合理地发展,同时也能规范农村地区的建设行为,引导农村地区的良好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目标,形成城乡相互依托、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这也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相一致,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9.第二,从坚持的原则来看,老法是“指导建设”,而新法则是强调资源保护。

10.新法可以说从规划的编制到组织实施,始终贯穿着对耕地、自然资源、文化遗产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而且对规划区内的各类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保护。比如,关于城乡规划的实施,新法作出明确规定: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应当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在旧城区改建中,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和生态资源。

11.第三,从方法上来看,老法重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新法则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以前之所以出现“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就是因为缺乏对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了强化监督检查,新法专设了监督检查一章,完善了对规划的人大监督、公众监督、上级监督,以及各项监督检查措施的落实。

12.第四,以前违反规划后没有对责任主体的处罚,新法则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并把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工作的约束摆到重要的位置。比如,对实施违法行为或者批准实施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3.第五,老法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新法则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该法明确提出了规划公开的原则、公众的知情权力以及表达意见的途径,如:“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第二十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 14.第2/3页

15.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第四十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第四十三条)。《城乡规划法》也同时规定了违反公众参与程序的法律后果:“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六十条)。对公众参与过程中公众提出的意见的合理采纳和恰当处理,是公众参与工作成效的关键。对此,《城乡规划法》规定:“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第二十六条)“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第十六条)。这些规定都将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的实效。

16.第六,新法完善了对违章建筑的处理机制,依法设定了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以罚款、限期拆除、没收违法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等各类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同时,还规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从而有望改变相关部门“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17.第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规划必须充满弹性,才能动态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为此,新法同时也重视了规划的修改,专门设立一章,明确城乡规划修改的条件和修改审批的程序。18.四、结语

19.《城乡规划法》的出台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理念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的未来的建设发展有重大意义。在这种制度框架下,相应的制度也应该建设起来,使得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参 考 文 献

21.[1] 孙艺敏,赵民.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的历史性解读——经济社会背景与

22.规划法制[J].上海城市规划,2008(2):55-60.23.[2] 仇保兴.从法治的原则来看《城市规划法》的缺陷[J].城市规划,2002,26(4):11-14.24.[3] 《城乡规划法》与老法《城市规划法》有七大区别 25.[EB/OL].http://.29.[6] 百度

.城

城乡规划法测试 篇7

一、加强城乡规划法律细化工作, 健全相关配套法律

立法是实施城乡规范法的前提和基础, 法律的实施首先要制定法律, 没有法律, 无法可依。有了法律, 如果比较粗放, 也会有法难依, 甚至钻法律漏洞。城乡规划法的法律细化工作是指制定出完备细致的法律制度, 使城乡规划的各方面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因此, 保证《城乡规划法》的有效实施首先要保证做好城乡规划法律本身的细化工作。国家立法机关要做到健全配套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 通过一个逐步完善, 逐步严密的过程健全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为此,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 构建完备、协调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绝不是一、两部规划法规所能涵盖的。因此, 必须强化规划法规体系的建设。规划法规体系应包括垂直体系和平行体系。所谓垂直体系就是指建立以《城乡规划法》为主体的从国家到各地区、到各城市的层层相关的法规体系。这其中包括与各级规划法规相配套的解释性、实时性的细则。平行体系是指《城乡规划法》隶属于行政法律体系, 要与其他行政法律、法规相协调并在实施细则中明确反映出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

我国在城乡规划法系的平行体系方面, 先后制定了多部国家级法律和各种技术规范和标准, 法律构建已较为完善。目前, 对于我国城乡规划法律的细化工作来讲, 关键是城乡规划法系的垂直体系的构建, 由于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对空间规划 (如省域、市域、县域规划) 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因此, 各省、市、自治区要跳出部门利益的窠臼, 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各个地方具体情况, 颁布与之相对应的城乡规划管理条例、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 逐步形成一个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城市的3级城市规划法系的垂直体系。

第二, 法律细化要重视程序性法律规范。按照法学上的关于法的分类的一般原理, 将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是其中的主要分类方法之一。以“一法一条例”为代表的我国原城乡规范法律制度是不重视程序性法律规范的, 原《城市规划法》共6章46条, 但涉及程序性法律规范的仅有4条 (第21条关于城市规划分级审批的规定, 第31条关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规定, 第32条关于建设工程规划分级审批的规定, 第38条关于工程竣工资料的规定) 。虽然, 以《城乡规划法》为代表的我国现行规划法律制度逐步重视程序性法律规范起来。但是,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重实体, 轻程序”的传统, 在法律细化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程序性法律规范的制定。正如哈耶克所说:“正是对这些程序性保障措施的尊重, 才使得英语世界能够将中世纪的法治观念维续下来。”如果缺乏程序性保障措施, 法治就难以延续。强调程序法律规范的制定, 要明确一些“刚性”指标非经法定次序, 不得变更, 这样可以对具体规划设计和建设项目进行有效规划控制。当然, 必须同时在程序上保证这些实体内容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 以便保障规划意图得以贯彻。

二、真正使公众参与制度落到实处

《城乡规划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公众参与缺乏法律的支持和制度上缺乏保证的漏洞, 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这些进步虽然是令人可喜的, 但是这绝不说明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就一定能发挥实效和真正起到作用, 由于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相关措施还不健全, 公众参与从总体上看, 仍有可能继续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这说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来说, 落实公众参与制度的对策有以下内容:

第一, 培育城乡社会的自主性, 建构合理的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公众在参与城乡规划的过程当中, 因为个人所代表利益的片面性, 参与力量的微弱性, 实际所能发挥的参与作用有限。虽然有法律来保证公众参与权, 即便是公众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举措也很难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公众的参与过程很可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形式和走走过场, 这样的公众参与根本不可能发挥实质性作用。一方面, 要由政府承担起培育市场自主意识的责任, 通过家庭、学校和各种舆论工具等社会化途径, 强化市民的世俗化倾向, 从而使公众在自主意识增强的基础上, 主动参与城乡规划。另一方面, 要根据我国城市政治、文化传统的实际情况, 在不改变我国现行行政体系及不增加机构的前提下, 促进和培育各种社会组织的成长, 构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非政府组织, 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功能, 搞好社区和农村管理。

第二, 要扩大公众对于规划的决策权和影响力, 提升公众的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只是停留于规划的表层, 例如周边楼层的高度、道路的走向、市政和共建配套的布置等, 这种表层的参与是不可能深入到城乡的发展目标、规模和功能定位等深层的规划活动的。要改变参与的事情仅仅只是那些涉及自身直接利益的行为, 要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利益, 要能提高到公共利益的角度来参与规划, 改变以前的那种“自家打扫门前雪, 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形成一个多数社会公众参与的局面。

第三, 落实公众参与必须加强其他配套改革。公众参与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公众如何参与规划又是一个如何行使公民权的问题。所以, 公众参与是和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紧密相关的。其中, 政治民主化、政务公开化是公众有效参与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因此,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方法与社会公众合作, 减少规划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 增强城乡规划透明度。

三、完善规划监督的刑事追究责任

从法理学的角度看, “权力 (权利) -行为-责任”的框架, 是法律对权力或权利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要点包括:首先, 设定合理、合法的权力或权利是法律监督的前提;其次, 人的行为是法律监督控制的对象。对于超出合法权力或权利范围的行为和违反正当程序的行为, 要予以处罚, 即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尤其是刑事责任。

法律规定了义务性的内容之后, 一般就应当有一套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如果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如责任惩处太轻、过于原则化, 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落实制度, 则在实践上就会使得制度上的追究很难被落实。而一旦违法行为人可以逃离法律的追究或者法律的追究不能够起到威慑的预防作用, 那么这个法律也就形同一纸空文。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在第6章用了12个条文的内容专门针对近年来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违法行为所出现新特点, 规定和完善了相关法律责任。这种新变化相对于以前无疑对《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但是, 现在的责任追究内容仍然不够有力和具有威慑性, 正如加尔文所说:“倘若一个公共秩序 (国家) 为骚乱所扰乱, 由这种扰乱所产生的邪恶就必须以法案来纠正之。若不以胜于通常的惩罚, 使人生畏惧之心, 则一切人道必将崩溃。”所以, 要完善规划监督的刑事追究责任。

具体来说, 分析《城乡规划法》之后不难看出, 现在的责任追究的方式主要表现为:通报批评、行政处分、吊销资质证书、承担赔偿责任等等, 即便是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在刑事责任立法方面的内容也是有缺失的, 全法只在第69条笼统的规定了“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规划法缺乏对关于严重违法者如何进行处理的刑事责任条款, 并且在刑法中也没有设定相应的罪名, 那些因违法建设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的责任人便不能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城乡规划法》的一个缺陷。完善规划监督的刑事追究责任可以首先从以下方面操作:

第一, 从刑事责任的立法方面来看, 首先, 可以将违反城乡规划的犯罪行为分为两类:明知故犯的犯罪行为和知错不改的犯罪行为。前者针对在实施违反行为之前已经知道行为的违法性, 并造成重大损失的犯罪主体, 后者针对事前虽不知道行为的违法性, 但在规划管理部门指出后仍拒不停止违法、改正过失并导致严重后果的犯罪主体。但是, 无论那种行为, 最终都属于知法犯法、后果严重的犯罪行为, 都应受到刑罚的惩处。其次, 立法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必须跳离只是停留在对规划立法缺乏刑事责任制度的危害性和建立该制度的意义上进行讨论的现状, 不能仅仅只是把工作停留在呼吁和宣传的阶段, 必须在理论上对刑事责任方面的立法进行分析和论证, 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具体的立法技术和定罪量刑的措施。

第二, 对违反规划法行为的刑事责任的追究需要一个由轻到重的顺序。首先, 可以将规划部门责令停止建设的时间看作一个分界, 在此之前的行为只视作违法, 此后的建设行为, 就构成犯罪;其次从违法建设的规模和造成的危害来看, 可以规定一个量化的界线, 界内视作违法, 而界外就构成犯罪, 量化了标准, 法律就有更好的操作性。

综上所述, 现行《城乡规划法》是一部起点高, 内容科学完善的法律。所以, 利用以前我国城乡规划的经验, 以现行《城乡规划法》为依托, 只要能使现行《城乡规划法》得以很好地实施, 我国就能开创城乡规划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沈宗灵.法理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2]、周旺生.立法学[M].法律出版社, 1999.

[3]、蒋勇.关于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 2008 (1) .

[4]、 (英) 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三联书店, 1997.

[5]、吴茜, 韩忠勇.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经验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1 (1) .

[6]、周旺生.立法学[M].法律出版社, 1999.

城乡规划法测试 篇8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关系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清楚的认清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直接的关系,同时采取一些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就能够很有效的促进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分别在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实施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研究,但是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不利于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和城乡规划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二者关系的研究,在不断的分析和研究中促进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实施这两者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一.土地规划管理作用分析

1.1确保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对国有土地进行固化,可在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范围内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可增进地区与产业之间的协调性买现人、土地、经济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土地规划与管理,既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使用面积,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条件,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土地利用環境,科学、规范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1.2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均土地面积少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土地用途进行管制可以在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条例的约束下,按照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性质进行分类。如将土地资源分为农田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等,这样能够限制和引导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利用在经济建设、耕地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建立平衡点,达到既保护又发展的目的。

二.实施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不合理的使用土地,会对规划的实施造成影响。一方面,现有的土地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但是建设面积却是一直在扩大。很难控制村庄、城镇和其他非农业用地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现行土地的规划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普遍的存在征用土地的行为,对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远远低于土地本省的价值,导致土地的收益上存在不足,让农民的利益受到破坏。土地在市场中的价格和征用的价格存在很大的悬殊,使得土地不规范的流失,土地的使用权也变的模糊不清,导致土地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伴随社会的发展,物价在持续上升,很多的农民不得不进城务工,农村的土地得不到利用无法发挥其价值。城乡规划不仅能够带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帮助区域人民发家致富。现在土地竞拍的方法给房地产开发商们有目的的抬高土地价格提供了机会,建筑商们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没有合理规范的使用土地,这样的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就会产生矛盾,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

由上述可知,就我国目前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承认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引起了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此提出了几点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这两方面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3.1 以土地管理为核心,推动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

增减挂钩政策是村镇建设项目中用地规划中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帮助调整城乡结构,提升城乡经济发展。在城乡建设中在用地中增加挂钩能够增加农村土地利用率,将农民的居住情况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将城乡布局进行优化,在保障耕地正常的情况下缓解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中可能和一些农民的意见出现冲突,为了化解冲突就必须建立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政策,对增减挂钩政策的效能进行明确,也让土地使用和城乡规划更加有序的开展。

3.2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城镇建设用地有序扩张

目前的土地规划有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两种模式。对城市扩张进行控制加强土地利用率。像是开发区、小城镇可以通过扩张的方法进行城乡规划,在大中城市土地资源缺少在使用上要进行控制,对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进行协调,对当地城乡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控制建设用地量,对规划方案中的经济结构和土地用途进行重点研究,在实施规划之前对发展的重点和用地的类型进行区分,落实集中产业和集中居住等方案实施情况。

3.3 拓展土地规划的深度,在规划与实施之间搭建桥梁

对于一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会影响城乡规划的发展,造成城乡建设和土地储备方面的战略性和欠缺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基础设施不足,降低城市功能,对城市生态进行破坏等情况。为了有效的提升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的实施效果和整体质量,需要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规划,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储备的引导作用和调控作用,加强土地调控在宏观层面上的意义。将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之间的联系为中心,将功能作为依据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

3.4 “两规”协调性发展

伴随经济体制的不断增长,规划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出新的规划方式来适应目前的形势。这样也就应运而生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等新型的规划方式。在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下需要建立“两规”发展机制,并且在实施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建立起环节制度化和沟通信息化的模式。为了保障两个规划在实施中的协调统一,可以采用一下措施:

(1)建设区内的建设项目需要在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

(2)城市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和活动场所,也是丰富人们精神文明和弥补人们人文资源的重要地区,有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和大量的水资源保护地带在土地利用中都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城市规划建设区进行限定。

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存在的关系十分的密切,二者息息相关。然而,以上仅仅只是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几点主要关系,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只要认清一点,只有加强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结语:综上所述,无论是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还是城乡规划实施工作,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经过研究后,我们能够发现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清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土地的管理以及城乡规划的实施。所以,我国相关部门的人士应该加强对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关系的重视和研究,使得两者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率,保证我国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保军,陈鹏.制度情境下的总体规划演变[J].城市规划学刊.2012(01)

[2]李晓江.总体规划向何处去[J].城市规划.2011(12)

上一篇:母亲节语录下一篇:庆祝5.12护士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