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摄影合同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拍摄摄影合同(精选8篇)

拍摄摄影合同 篇1

主题的确定经过一番波折,大家积极的提出各种各样的主题,比如创业、乐队、毕业生等等,但都觉得不合适,我们一次次重新确定主题,直到瞄准了西门街,我们前往拍摄,但当我们到达了西门街,我们原本想要拍摄的老人却去了昆明,我们不得已中止了拍摄。我们再次开始讨论,讨论结果是去拍摄寺院,以及其中的僧侣,经过一番调查,我们选择了护国寺作为自己的拍摄点,连续两天到护国寺拍摄,但因为寺庙中的僧侣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认为这样的纪录片过于单薄,于是我们再次决定放弃这个主题,同时也放弃了我们辛苦拍摄的素材。我们前往翠山寻找新的主题,这一次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拍摄对象,即位于曲靖市麒麟区翠山影视城风景区半山腰的“护国禅寺”。

主题确定了之后,我们开始编写剧本,我主要负责的是文案部分,我和大家讨论如何去表达护国禅寺的精彩之处。然后根据讨论修改剧本,剧本的初稿存在着各种不足,如内容太繁琐,场景太大,效果拍摄不出来,甚至编写的时候还出现了脱了主题。但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完成剧本。虽然开头就让我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团队的力量很强大,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意见不合,但最后都能融洽解决。

拍摄日期我们基本都安排在课余。前面几次拍摄,感觉大家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经过了几天却没有什么收获,常常在这拍完之后觉得不合适又换另一处。所以这一次,在拍摄之前,提前选择好拍摄场地,对取景的地方进行踩点,将各种所需要的拍摄道具提前准备好,一切有计划的进行。拍摄时,我们明显感到比前几次更加顺畅,每个场景我们小组也都拍了好几遍,最后剪辑的时候只取了其中一小部分的素材。由于天气的原因,以及场景的不同,每次拍摄前都需要对摄像机进行调节设置,是画面色彩亮度等合适。

片子拍摄好后,我们对已有的素材进行初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制作,让整个片子井然有序,最后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配音我们用了现场收音和后期配音一起用,再用配乐让配音更丰富。最后,根据前期的脚本,通过各项制作,还制作了片头和片尾,我们的微电影基本完成。

在这次拍摄中,我对佛法有了很多新的看法,在她吟唱时,我们虽听不懂,但我们仍然从她的神情中感受到了她的庄重,以及她对佛法的皈依之情。修行者虽然远离了红尘的纷扰,但只要此身尚存,就免不了受到生存的束缚,随着时代做出改变。

记得法师会在每天的中午、晚上在房内冥想,反思自己的过错,避免重复犯错,我们也想向她学习,时时自省。我们从她的功课中感受到了一种日复一日坚守信念才能拥有的力量,让人肃然起敬。一天的拍摄结束,我们向法师郑重辞行,她向我们展示的是她普普通通的一天,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不平凡的体验,她的笑容映射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我们向她做出最普通的祝福,这也是我们真挚的希望,愿她健健康康,寺院香火旺盛。法师终日与禅寺为伴,心存静谧,甘于孤独,日复一日的做着一个人的功课,我们在闹市中畅游,也要怀着敬畏之心,在喧闹中找到自己的净土。

拍摄摄影合同 篇2

一、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

新闻摄影与照相馆人物摄影不同,前者是用摄影表现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记录和传播的可视形象,它是“以动对动”,“动”是其基本规律,而后者是“以静对静”,是一种指挥或导演似的拍摄。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凡是符合用新闻摄影表现的,不管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商业和突发事件,大体上都是非静止的,是不断活动变化的。就拿国家领导人到某些地区视察指导工作来说,很多情况下,都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看一边问,几乎是不停地“运动”。如何瞬间记录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心贴心的情感并加以传播,这就需要摄影者熟练掌握抓拍技巧,而不能像照相馆人物摄影那样,“一切听从指挥”似的拍摄方式。

二、角度新颖

在进行新闻摄影时,对于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即新闻事件主体的突出直接受拍摄角度的影响。对于摄影者来说,不管在何种环境和状况下,都必须牢牢盯住新闻事件主体的变化,同时随着新闻事件主体的变化,也要适当应用拍摄高度,巧用画面构图和准确曝光,从而为好的新闻图片夯实基础。

1、平视拍摄这个角度最适宜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和内心活动,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视点。不管是它的画面的透视关系、景物大小,还是结构形式都与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大致相似。2、对于仰视角度来说,它比较适合拍摄高大垂直的景物,借助画面深度来凸显景物的高大。采用仰视角度拍摄,既能丰富画面内容、突出事实主题,也能进一步强化主体地位,进而实现完美的视觉感观。3、采用俯视拍摄,有助于展现空间、规模和层次,不管是远处的景物还是近处的景物,通过俯视拍摄都能在同一平面上得以展示,除了展现景物的气势外,还能充分展示空间的自然之美,另外,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既能展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能展示物与物间的方位感。

三、立意深远

利用新闻摄影进行报道时必须确保新闻的传播价值。像那些标新立异的新闻图片更具有说服力和新闻价值。这充分体现新闻摄影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为了使新闻摄影达到立意深远的境地,我们应作何种努力:

第一、照片构图十分重要。不管摄影者站在何种位置,都要遵循画面总体框架的原则。首先找准拍摄位置,以便更好地进行拍摄;其次,为了使图片更具有气息感和立体感,要合理搭配使用现场的人物和道具。

第二、要突出主题。为更好地突出新闻主题,凸现人物特征和事件本质,应尽量捕捉事物的思想灵魂。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它是由《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就新闻图片主题而言,除了特指拍摄主体外,也是主观赋予作品的一种情绪及感动。所以说,只有有感知的人才能拍摄出好的作品,才能感动更多的人。

四、内涵丰富

在新闻摄影中,不管是进行主题宣传,还是进行典型宣传,都必须有主体、有情节、有灵魂、有人物,并将真、景、人、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一幅情与景融会贯通,相互交融的生动画面。要想让读者通过图片就能真切感受到新闻的内涵,新闻图片必须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比如,在汶川地震期间,记者杨卫华拍摄的《敬礼男孩》,讲述的是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的三岁小男孩郎铮向营救他的解放军叔叔敬礼。正是这个我们日常经常看到的少先队队礼,让沉浸在地震伤痛中的人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无畏和坚强,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五、虚实相间

摄影艺术中的需和实指的是将景物进行虚化后获得的艺术效果。需和实在摄影艺术中是相互提携、衬托的关系,采用虚实相间的摄影技术,是突出画面主体的有效艺术手段。采用以下方法能够让画面产生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

1、焦虚指的是摄影镜头清晰范围之外的模糊不清的影像。如大光圈拍摄。2、动虚指的是由于摄影机范围内的物体运动而导致部分画面模糊不清的现象。3、物虚指的是摄影体利用云雾和烟尘等物质对被摄体进行拍摄从而使画面模糊不清的艺术现象。4、镜虚又可利用雾化镜、晕化镜和晕光镜三种手法来营造不同的画面效果。比如雾化镜能够将没有雾的背景拍摄出有雾气笼罩的朦胧效果。

六、真情实感

纪实和传情是新闻摄影的主要功能。在新闻版面设计中,图片最显眼,它既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也能唤醒心灵上的感应。通常在新闻摄影中,人物摄影超过80%,除了凸现人物个性特征、见证价值外,还表现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在进行拍摄时,需特别留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抓拍人物的面部表情,面由心生,通过面部表情读懂被摄对象的内心世界。2、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要注意抓拍眼神的细微变化。3、举手抬足也是一种表情,它对拍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抓好手的拍摄。4、动作、动态是生命力的体现,在拍摄两个以上的人物时,要注意相互呼应,在拍摄多个人物时,要明确一个中心。5、在突出主题方面,环境的烘托和渲染必不可少,它既能诠释情节,又能更好地说明前因后果,所以要注意环境的选择。6、事实上,照片越真实,大众越喜欢,它既能反映一定的社会哲理,也能折射出一定的生活情趣,所以要抓好故事情节的拍摄。

七、结语

由此可见,新闻摄影记者要想顺应新闻事业的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既要具有较好的政治觉悟,也要不断提高摄影技巧,不管在何种场所,都能捕捉到鲜活且有新闻价值的图片。

参考文献

[1]史明阳:《浅议新闻摄影的社会责任》, 《中国地市报人》, 2010 (10) :45-46。

[2]王佩红:《献血新闻摄影的理念与技巧探讨》, 《中国输血杂志》, 2010 (S1) :23-24。

星野摄影:银河拍摄攻略 篇3

银河概况

夜幕降临后,晴朗夏夜中的点点繁星逐渐显露出灿烂的光辉,一条烟雾笼罩着的光带横贯天空,这就是银河。不同纬度地区看到的银河形态有所不同,纬度越低,明亮的银心部分也就越高。在北京周边地区,即使是夏夜,银河中心部分仍然在地平线附近,它的光辉会被城市光污染和低空浑浊的空气所削弱;而在我国南方,银河中心的位置相对更高。在南半球,银心甚至可以高悬于头顶,将整条银河最明亮的部分完全展现在天空中。

拍摄准备

拍摄银河的首要工作是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夏秋季节,银河明亮段在入夜后便已升起,是拍摄银河全貌和银心部分的最佳时间;春季银河升起较晚,适合在后半夜拍摄;而冬季的银河最为暗淡,但星空较为壮观,可以将银河与附近的星座一起摄入画面。

拍摄银河对周围光的环境要求比较高,微弱的光线也可能对细节造成很大影响,如图《月光下的银河》,在月光的照射下,即使是南半球银河的明亮段也显得较为暗淡。一般来说,在农历月初前后的一周内拍摄银河,选择月亮落下后或升起前的夜晚,并且最好在当天的天文昏影结束之后、天文晨光开始之前进行拍摄。以北京为例,夏日晚10时至凌晨2时前后是晨昏蒙影之间的纯净黑夜,如果天空无月,就是一年中拍摄银河的最佳时间。月亮的位相、升落以及晨昏蒙影等具体信息,可以通过此前介绍过的“晴天钟”等工具进行查询。

拍摄银河要选择较高海拔地区,并且尽量远离大城市的光污染,在北京附近若要拍摄出绚丽的银河,最好离开市中心一百公里以上。如图《银河跨京城》摄于距离市中心约80公里的东灵山,银河下方来自市区的光污染仍然非常显著。

在器材方面,拍摄银河最好使用具有实时取景功能的数码相机以及大光圈的镜头、三脚架、足量存储卡、备用电池和快门线。夜晚在野外拍摄,头灯或手电筒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可以用于行走和调试器材时的照明,还能为画面中前景补光。此外,在移动设备上安装“Star Walk”等星图应用,可以供天黑前规划拍摄机位时把握银河的位置,对拍摄也很有价值。

拍摄技巧

为了保证效率,我们一般采用固定摄影而非赤道仪跟踪的方式来拍摄银河。银河的细节丰富而暗淡,需要极为充分的曝光才能表现,因此,考虑感光度、光圈和快门时间等曝光参数时,要尽量使银河显现尽可能足够的亮度。

16至24毫米的超广角镜头可以收纳大范围的天空和地面,展现银河的气势;50至100毫米的中焦镜头更适合表现银河中心部分绚丽的色彩。拍摄银河一般采用镜头的最大光圈,这是为了在有限的曝光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曝光量,相对而言,全开光圈导致的成像质量下降就成为次要问题了。无论何种焦段,所选用镜头的最大光圈都至少要在F2.8到F4这个范围,并且越大越好;如果最大光圈过小,就比较难拍出明亮的银河,并且在取景构图时也会由于通光量不足遇到困难。

感光度要在机身噪点水平能接受的范围内使用尽量高的挡位,通常在ISO1600-6400之间。感光度使用过高,会在画面中产生严重的噪点;感光度使用过低,银河得不到充分曝光,会使得画面信噪比降低,同样容易产生噪点。不同机身的高感光度表现不尽相同,近两三年推出的机身(尤其是全画幅规格),基本可以经得起ISO3200至ISO12800的考验。

快门速度的选择与焦距有关。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银河与星空一起围绕北天极进行东升西落的旋转式运动,如果曝光时间过长,银河的位置有了明显移动,影像会显得模糊。从经验上看,曝光时间的选择可以参考“500法则”,即用曝光秒数与镜头焦距(等效到全画幅)相乘,若数值小于500,可以认为是安全的。例如,使用16毫米的超广角镜头时,可以曝光30秒,如果以50毫米标准镜头拍摄银河中心,曝光时间应短于10秒。下图展示了使用16毫米镜头分别曝光30秒和90秒的影像,可以看出后者在星点开始拖线的同时,银河也产生了明显的模糊。

在光环境较好的情况下拍摄银河,推荐采用ISO3200配合F2.8光圈,20~30秒曝光时间这一组合作为基准参数,尝试曝光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对参数作出调整。

此外要注意的是,由于银河非常暗淡,自动对焦功能无法起作用,也不能依赖镜头标尺上的“∞”符号,而应该利用相机的实时取景功能,选取较亮的星体,放大后手动对焦将星点调整到最小。

全景拼接与银河拱桥

除鱼眼镜头外,普通的镜头视角远不足以将银河全景一次性收入画面,只能通过在同一位置拍摄多张照片再进行全景拼接合成的方式进行。全景拼接技术可以将超过180?视角的物体甚至全部天空都收入同一个画面中,这个过程将球面上的影像投影到一个平面上(类似于从地球仪到世界地图),根据选择的投影方式不同,画面也会有不同的形状变化。在较常见的投影方式下,横贯天空的银河会在画面中呈现出优美的拱形,被爱好者们形象地称为“银河拱桥”,这也是最利于展现银河姿态的方式。

在拼接前,先通过单张试曝光来确定拍摄参数,通过银河的高度和画面构图来决定拼接素材采用横幅或竖幅照片。确定后,从银河一端开始拍摄,每拍摄完一张,将相机水平旋转固定角度再拍下一张,直到完成全部画面。拼接的横向视角不受限制,需要时可以拍摄完整的360?全景。为使后期拼接时图像容易对齐,前后两张之间应保持1/4~1/3画面的重叠。拍摄的过程中,摄影者要尽可能保持云台的水平,否则后期拼接时会产生额外的扭曲,增加调整工作量。

当银河升起的角度较高,在单张画面中无法将银河与地景同时摄入时,可以进行矩阵拼接,即在横向和纵向上都进行拼接。通常,先横向拍摄完一组照片之后,将相机视角仰起,再次横向拍摄一组,上下两组图像之间同样应保证1/4~1/3的重叠。为了获得更大的视角,纵向上也可以进行多组拼接,甚至覆盖全部天空。

nlc202309041049

地景的选取

拍摄银河星空与拍摄星轨相比更富于变化,既可以着眼于银河局部的云气细节,也可以记录银河直上云霄的气势,还能通过拼接的手段得到优美的拱桥。变化多端的银河与不同的地景相结合,也可以进一步丰富画面的内容。

银河本身的绚丽多彩已足够吸引人,构图与选取地景时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在画面中布置一个有趣的近景,将银河作为背景,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图 《仙人掌与银

河》中将近处的植物作为画面主体,通过选择合适的角度将银河作为背景,既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又让画面赏心悦目。

银河也常常与自然风光相结合,为优美的风景增添趣味。如果再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则能制造别样的画面。如图《疑是银河落九天》选择一片小水塘作为前景,高高升起的银河与灿烂的星空在水塘中形成倒影,天上水中相映成趣。

与拍摄星轨一样,银河也适合与一些名胜古迹相结合。如果画面中有小路、台阶等场面,可以选择角度仔细构图,让银河从画面尽头升起,形成直通银河的感觉。画面中还可以融入更多人的因素,增加趣味性。如图《星空下的探索者》,有人在画面中高举手电,制造一束直射苍穹的光束,仿佛对天空进行探索。

规避与利用光污染

拍摄银河一般要尽量远离各种光污染,种种肉眼难以察觉的亮光,如暗弱的新月残月、远方的城市灯火,甚至相机的指示灯,在长时间曝光下都会十分明显。规避光污染首先要选择高海拔和远离城市的拍摄点,或者尽可能在天气晴朗、大气通透度较好的天气进行拍摄,以减少大气散射的影响。同时,可以根据拍摄的内容,选择背向或偏离城市的视角来规避光污染,比如拍摄正南方天空的夏日银河,就不要选择城市北方的位置,否则银河接近地面的部分会被城市散发出来的光亮所掩盖。

当然,现代文明让光污染成了夜空中的常态,很难完全规避,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尝试控制和利用光污染,将其转变为画面中的元素。在利用得当的情况下,光污染完全可以为画面增色,甚至成为影调和构图中的亮点。如图《月升与银河》,月光冲淡了银河的细节,这在画面中本来是需要规避的光污染,摄影师却巧妙的安排月亮处在银河拱桥的中点,形成了构图上的呼应,并利用月光照亮了水面和草原。

各类环境光,包括车灯、路灯、远处反射的光等,都可以加以利用。一般而言,拍摄星空时,摄影师往往担心来往车辆的车灯会造成画面过曝,但车灯在经过一定程度的遮挡后会成为很好的地景补充光源,同时,车灯形成的光带也会给画面增添活力。图《开往银河的列车》就是将镜头偏离路的正方向,以保证相机镜头避开灯光直射,在长时间曝光下,过路车的车灯形成为一条光轨,酷似开向上空银河的列车。

云也是光的一个好载体,一定厚度云层也可以反射城市的灯光,同样可以作为画面中的亮部。图《来自星星的你》是利用来自北京城区的光污染反射拍摄而成,地面靠隧道里的光源照亮,并利用左侧的云带将部分电线遮饰。云层使画面产生鲜明的明暗对比,使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

星空拍摄中还经常遇到路灯的干扰,一般选择远离路灯或者在构图中避开路灯。图《银河投

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为空气湿度较高,路灯的光线透过树缝,形成了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编者注),这样造成的效果就是在上方的银河仿佛是下面的灯光投影出来的一般。

建筑摄影师的拍摄心得 篇4

对不少人来说,要拍摄建筑物好像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比起人像,建筑物不会动也不会有表情;比起风景,也不太需要考虑天气状况,在室内拍摄光线很容易就可以控制得到。考虑因素其实好像很少?但其实要把建筑物拍得好,比你想象中困难得多。

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摄影师,一定要数来自美国纽约的Scott Frances。他在建筑摄影和生活摄影的领域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作品更是频繁出现于各大知名的杂志如《建筑文摘》、《名利场》、《纽约时报》以及《启程》中,而很多著名巨星的家也曾被他拍摄,包括已故苹果总裁乔布斯、演员Jennifer Aniston等。最近他就分享了一些他拍摄建筑物的小心得,无论你是工作需要还是为好朋友拍摄新居入伙,都值得参考。

一、使用宽型比例去拍摄

Scott Frances在大学时主修艺术和电影,对场景气氛等有很敏感的触觉。Frances的作品采用自然光,并喜欢强调空间感。他经常使用电影出现的尺寸、甚至是更阔的比例去拍摄室内照片,例如是用2比1、3比1的比例去拍摄。Scott Frances解释,用这些比例去拍摄时,你的视线就会自然地由左至右在画面游走。

二、学会使用合成技术

Scott Frances认为使用数码相机来进行拍摄的好处,就是容许他将不同相片组合成同一张。例如同一地点,他可以拍摄三张不同光度的相片之后组合起来后期,呈现出该个环境最好的一面。他使用的器材是Canon 5D Mark III,并加装两支17mm同24mm的移轴镜,基本上他9成作品都是用这两只镜头拍摄。

三、使用腰平拍摄

要远距离拍摄建筑物的话,为了防止镜头畸变,拍摄距离最好越远越好,在后期时可以将不需要的部分裁掉。而如果是室内,需要将你的相机放到大概腰部的位置来拍摄,因为放在眼晴高度拍摄的话,在相机下面的空间就会产生形变。

四、每天拍摄最好的时间是…

Frances说,每天光线最好的时间是日出之后两三小时,或者是在日落之前两三小时。这时间室内和室外的光线差距最少,拍摄出来的建筑物相片最好。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Scott Frances的其它作品:

五、给后辈的建议

当我们问到可以给那些想入行做专业摄影师的人一些建议吗?

拍摄街头纪实摄影的技巧与心得 篇5

抓拍与偷拍

拍照片是需要和别人沟通的,纪实摄影也一样,所谓抓拍才是真实的论调是片面的,通过摄影史就会发现纪实摄影许多作品都是与被摄体沟通后拍摄的,国外有很多就不举例了,国内例如宋朝的《矿工》便是沟通过拍摄的。在国内你问一些人“喜欢拍什么类型的作品”,很多都会说纪实,因为好多人在逃避自己的沟通能力以及陈旧的观念,认为纪实摄影就是可以粗糙不讲品质,只需要抓住主题思想咔嚓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常看国外摄影便会知道,纪实摄影恰恰是很难的,而且早已经不是随便抓拍的形式,而是越来越讲品质,高超的技术功底不是商业摄影才需要,在当代已经是摄影的基本功。当然说这些有点扯远了,但是想和你聊的`是,纪实摄影已经不是简单的扫街了,沟通能力是所有摄影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除了抓拍外,也可以尝试其他方式的。

沟通与尊重

一开始我在拍摄地铁题材时遇到最都的问题就是容易被别人白眼,毕竟是硕大单反对着别人,搁谁面前也不舒服,后来和一个导演聊过这个问题,他说纪实摄影沟通在前还是在后为次要,最关键的是要尊重别人,如果只是抱着偷拍那种窃取的心态是不太好的。大胆的去拍,如果别人白眼,就对人微笑解释一下。而有些则可以先沟通再去拍摄。

PS:拍别人容易得到白眼,其实也反映这当下许多摄影师拍摄的时候并不是抱着尊重的态度。所以造成此影响。对于你说不好意思拍怕别人白眼,这个我也有这毛病,但是现在好些了,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拍摄的时候只想着你镜头里的东西,其他的都不要想,慢慢来。

器械与技术

首先,纪实摄影没有具体焦距段,真正拍纪实是不受限制的,而且现在有些摄影作品是导演式的以组照形式出现,这样能很好的表达内容(单张经典式的摄影作品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即使是街拍所有焦距段都可以尝试的,举个例子你看一个纪录片,可能都是用广角端吗?有些角度需要场面,有些需要人物与场景关系,有些则需要细节作为补充。

另外有人说用长焦端拍摄规避被白眼问题,但是这个也要分情况,因为不同焦距段会直接影响到透视关系,很多人觉得变焦就是方便,人不用换地方,但实际上用不同的焦距拍摄同样人物与背景比例关系时,透视会有很大不同直接影响到画面表达。这个拍一下试试就明白了。所以有些人的照片拍不好,是对焦距理解不透彻,因为透视影响到画面。

再有就是对焦,稍微好一点的镜头,上面都有一个类似游标卡尺的东西,其实那个是对焦用的。就是说如果你技术过硬,眼睛看到被摄体就能知道距离的话,可以不看取景器,直接调整对焦环对焦就可以拍照,这样就能规避很多问题,别人也不会感觉你在拍照,当然这个需要锻炼。

拍摄摄影合同 篇6

1摄像技巧概述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行业、一件工作都有其特定的技巧,摄像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是摄像技巧呢?摄像技巧是指摄像师通过对摄影材料、设备和方法的掌握、选择和控制,实现影像造型目的的技术能力。[1]众所周知,稳、准、平、匀、清是摄像师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具备扎实的技术,掌握一定的摄像技巧,巧妙把握和控制影像的透视关系。在摄像实践中,需要摄像师精准地利用光学镜头和滤光镜调控摄像机的光学参数,合理地借助光质把握亮度、色温,拍摄出色彩漂亮、富有质感、角度适宜、空间感强和充满动感的画面。摄像人员只有掌握这些技术并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才能拍摄出理想的艺术作品。

2如何在拍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摄像技巧

一是手持式摄像机的拍摄技巧。手持式摄像机除了常用的肩扛、托举拍摄方式外,有时根据拍摄的特殊需要也会采用手提或怀抱的拍摄方式。但无论何种拍摄方式都是根据人们正常的视觉观察习惯确定的。拍摄姿势如站、坐、蹲、跪、卧对手持式拍摄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拍摄姿势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因素。在选择站立姿势进行拍摄时,拍摄者一定要双腿叉开一定的角度,以便给摄像机一个稳定的支撑,同时采用肩扛的方式进行拍摄,这种姿势和拍摄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摄像机的稳定性,实现最好的拍摄效果。如果拍摄者采用坐姿拍摄时,要选择墙壁等作为身体的最佳依托,这样才能稳定地控制摄像机,满足基本的拍摄要求。如果进行双膝下跪拍摄,摄像者则要注重身体重心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将双腿并齐下跪,将重心平稳地落在两个小腿上,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控制摄像机的稳定性。

二是固定式摄像机的拍摄技巧。固定摄像机常用的设备是专用三脚架,一定要将摄像机牢固地锁在三脚架上,遵照基本的摄像技术要求进行拍摄。如果固定好的摄像机临时不使用,应该将摄像机的重心与三脚架的某个支角对准,防止摄像机出现失重损坏现象。如果完成了拍摄任务,则要稳当地将摄像机取下三脚架,注意防止意外掉落。

三是镜头选取技巧。不同镜头产生不同拍摄效果,要根据摄像效果的现实需要进行镜头的选取。通常,广角镜头容易发生对镜框周围景物的扭曲,特别是用其拍摄近景时扭曲更加明显,常常用于表现画面中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或环境的压抑;长焦镜头则会使四周景物扁平化,产生在望远镜下观察物体的感觉;变焦镜头的优势在于它是改变影响透视感和节奏感的首选,有助于对画面进行戏剧化处理。在拍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镜头的拍摄效果和特点进行合理选取。

3影像拍摄如何更富创意性

在评价影像作品拍摄效果时,一方面看摄影者拍摄的基本功和拍摄技巧的运用,另一方面则是看作品是否富有创意性,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摄影作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使摄影作品富于创意性呢?

一是要将光影变幻用到极致。灯光能够传达意义,可以有效地引导目光。所以在摄影过程中,作为摄影师应该积极地考虑到光的作用。[2]二是摄像师要具备创作的意识。摄像需要较高的基本素质,但也需要摄像者具有独特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完成精美的作品。摄像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认识到摄像的.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在拍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独立创作的意识,大胆地利用拍摄技术和技巧完美地实现构图、光线运用和角度选取,有创意地进行拍摄造型。三是要合理地把握运动性特点进行艺术表现。运动性特点是摄像创意的一大表现原则,运动可以刺激观众的视听神经,通过摄像技术的变化拍摄出变化多端的影像作品,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视线,捕捉场景的动感。[3]当然,把握运动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有难度:首先要借助固定镜头把握拍摄对象的运动特征,实现动与静的完美搭配;其次要运用运动镜头,实现与拍摄对象的融洽配合,拍摄出富于美感和运动的画面。

4结语

摄像者要注重对拍摄技巧的积累才能灵活地运用,要把摄像当作艺术创造才能拍摄出有情感、有故事的画面,才能提升摄影作品的质量和效果,才能给广大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盛宴。

参考文献:

[1]翟健骁。试析摄像拍摄的技巧与创意[J].西部广播电视,(11)。

[2]位茂涛。摄像拍摄的技巧与创意[J].西部广播电视,(5)。

新闻摄影的拍摄理念和现实意义 篇7

新闻图片价值的有无及其大小取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 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 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从读图时代提倡“抓新闻”以来, 国内摄影报道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摄影记者更多地深入基层, 独立地进行调查研究, 把“抓新闻”落到实处, 并推向新阶段。由于新闻摄影的形象特点, 决定了它只能选择那些正在发生和发展的具体的新闻事实作为直接拍摄的对象, 而不是那些时过境迁或者抽象的东西。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 新闻摄影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形式, 主要在于新闻摄影不能凭记者的主观意志挑选拍摄场地, 更不能对拍摄对象进行艺术再加工, 创作手法的局限性很强。面对固定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我们应该怎样给读者提供数量更多、更有价值、更有可读性的新闻图片呢?

和传统的新闻摄影理念说再见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 相机一直是一种专业工具甚至是一种奢侈品, 它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领导就是各领域的精英阶层或重点工作服务对象。随着相机尤其是数码相机的普及和人们对图片阅读需求的大量增加, 过去的新闻摄影理念已经逐步被淘汰, 而且实践也说明, 从国内摄影报道说来, 这种正在发生和发展的具体的新闻事实, 主要发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适应摄影报道的新闻事实, 仅从领导机关去了解是不够的, 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通过认真的访问和观察去发现、追寻, 甚至去“碰”。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力争每次都能赶到现场, 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观察, 不断明确报道思想, 并进而解决照片的形象表现和拍摄问题。所以, 新时代的摄影记者需要对新闻摄影工作的社会功能、拍摄理念、现实意义进行重新审视。

作为一门独特的忠实记录历史的艺术或技术, 新闻摄影本身就带着非常强烈的历史意义, 任何一张合格的新闻照片, 都是以后研究历史的最好资料。新闻摄影所关注的, 是构成未来的历史记录中最能反映此时社会发展脉动、体现这一时代社会价值观和人类实践最密切相关的部分。但是, 由于以前的种种条件限制, 党报摄影记者的镜头多是对准领导和大事、要事, 普通群众和底层社会现实很少得到关注, 而且大多数新闻照片缺乏情节和故事性, 甚至缺乏丰富的内涵和信息。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和数码相机的普及, 摄影记者有更多的版面和机会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 甚至有机会在同一新闻题材中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和技巧, 从而把一个拍摄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为新闻摄影的变革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读图时代”的提法也把新闻摄影从过去的“配菜”变成了一个单独的新闻表现形式。这一切, 都要求摄影记者必须通过对新闻摄影理念的改变, 提高照片的质量和内涵, 否则, 就会像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 产生大量没有生命、没有内涵、没有信誉的垃圾图片。

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图片

需要情绪感染力强的新闻图片。时下, 突出故事性成为各大媒体的操作方向, 新闻故事里丰富的细节、感人的情节、翔实的信息都是吸引读者眼球的要素。同样, 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也需要这些要素。2011年, 《济源日报》推出了长线纪实性摄影专栏《玉川影像志》。该专栏站在“为普通人立传”的角度, 进行了一系列新闻摄影的有益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 记者不再是手拿相机的旁观者, 而是成了事件的体验者, 并以自己的体验感染读者, 而这种感染的手段, 就是捕捉感人的细节。在拍摄《三个孩子撑起一个家》时, 记者和姚双玲、姚斌斌姐弟俩一起到他们家。刚到大门口, 两个孩子便撇下记者直奔院里。很快, 两个孩子每人拿着两个凳子迎了过来:“叔叔, 请坐。”当时记者十分感动———在这样一个爸爸常年有病、妈妈又疯又哑、爷爷眼睛失明的家庭里, 两个孩子如此懂“礼数”, 他们身上肯定有其他孩子不曾有的优点。在记者和姚父交谈的时候, 9岁的小斌斌装起一篮草就进到牛圈中喂牛, 我们跟着抓拍了这个镜头。照片发出后, 玉泉街道王礼庄居委会一位热心读者打电话说:“看到《三个孩子撑起一个家》后, 我很感动, 尤其是姚斌斌喂牛的那张照片, 我看后哭了, 这么小的孩子, 还没有牛栏高, 就这么懂事, 我一定要帮帮他们。”第二天一大早, 这位好心人就为生病住院的姚斌斌的爸爸送去了2000元钱。这件事也让我们感触很深:要拍摄出能够感人的照片, 必须通过抓拍细节来展现、升华主题。

需要突出细节的新闻图片。此外, 抓拍瞬间的表情把故事推向高潮也是新闻摄影必要的手段。在拍摄《“天使”呵护的“玻璃女孩”》时, 我们围绕“天使”呵护牛芳芳这一主题, 抓拍了许多细节, 比如牛爸爸、牛妈妈翻看芳芳的国画作品时自豪的笑;丈夫喂芳芳吃葡萄时两人目光、表情的真情交流;坐在轮椅上照镜子时芳芳“臭美”的样子等等。但笔者总觉得还缺少一点细节, 至于是什么细节, 笔者一时还没有想到。这时, 坐在客厅的牛妈妈突然说:“妞妞 (芳芳抱养的女儿) 该尿了吧?”话音未落, 芳芳便驱动电动轮椅进了里屋, 我连忙拿着相机追了过去。果然, 令人感动的细节出现了:虽然自己行动非常不方便, 从电动轮椅爬到床上就相当困难, 但当了妈妈的芳芳给女儿换尿布的动作相当熟练, 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妞妞在妈妈为她换尿布时竟然看着我的镜头笑了起来。我抓拍下了这个镜头并为之感到兴奋:这就是我一直想拍到的细节!在这个摄影专题里, 芳芳是毋庸置疑的主人翁, 是“天使”呵护的幸福女孩。但“天使”的爱是无私的、是能够传递的, 芳芳在接受“天使”呵护的同时, 自己也扮演起了“天使”的角色, 精心呵护自己的女儿, 将爱传递下去。这张抓拍到的照片成为本期专题的点睛之照———用爱心传递爱心。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成功的新闻照片所呈现的可读之处, 应该是真实的、令人浮想联翩的、隽永的细节。

需要鲜活生动的新闻图片。作为党报新闻摄影一个唱主角的内容, 政务新闻摄影一直存在内容单一、画面不活等问题。在“读图时代”, 政务新闻摄影更需要抓住瞬间去表现、提升主题, 而且, 抓拍得越及时, 照片就越生动、鲜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2010年12月5日到济源调研时, 深入王屋山区的小学看望师生, 笔者就抓拍了卢展工与孩子们合影时席地而坐, 并招呼陪同人员“咱们都坐到地上, 别挡住了孩子们的脸”的照片和当孩子们要为他系上红领巾时, 卢展工弯腰接过红领巾说“不用了孩子, 让爷爷自己系”等新闻图片。图片在《济源日报》一版以显著位置发表后, 受到读者高度评价。一位读者给笔者发来短信:“这组照片体现了一个重视民生、不做官样、实干为民的省委书记令人称赞的民本至上的行动和理念, 我们读者喜欢看这样的政务新闻摄影图片。”再如,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 各级领导都要前往幼儿园、小学看望儿童。作为一个似乎已经程序化的政务活动, 各级领导不外乎送上几句慰问、关爱的话和一堆礼物, 每次见报的照片也几乎都是领导为孩子们发放礼物的照片, 缺乏新意。在去年“六一”前, 笔者跟随济源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去慰问儿童和教职员工。在路上, 笔者就一直琢磨如何拍摄一张有新意的照片。来到市第一幼儿园, 其他同行按照惯例站在一边静候市领导为孩子们赠送礼物的镜头, 这时, 孩子们突然不听老师的指挥, 嘴里叫着“叔叔好”、“阿姨好”哗地围了上来, 还伸手要市领导抱。手指头始终不离快门、眼睛始终不离取景框的笔者抓拍到了市领导抱起一个十分可爱的小朋友笑眯眯耳语的镜头。等到其他同行反应过来围上来时, 老师们已经拉着孩子们去排队了。这张笔者抓拍到的现场照片在《济源日报》头版刊出后, 受到广泛的好评。

需要真实的新闻图片。新闻摄影尽管可以借助部分艺术手段, 但新闻摄影的形象审美价值必须服从于新闻价值。有的摄影记者过分强调摄影的构图、用光、色彩等造型规律, 使自己陷入唯美与技术的泥沼。他们以主观想象进行构思创作, 甚至采用导演、摆布, 肆意调动场景秩序和干涉对象的手法去追求照片的“效果”。这种做法, 混淆了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 违背了新闻摄影的形象审美价值必须服从于新闻价值, 即内容的真实和事物本身的规律, 其结果势必失去读者的信赖。近年来, “周老虎”、“广场鸽”、“藏羚羊”等一系列假照片被揭露, 即使再高明、再合乎逻辑的“摆拍”和造假, 在读者面前都会“露底”的, 只会带给读者厌恶, 而不会带给大家丝毫的感动。

新闻摄影的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为谁服务, 如何服务?早在1948年4月, 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 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 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摄影无论在何时, 都必须走群众路线, 为基层服务。

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一书中说道:“摄影在三个方面‘都是有价值的获得物’, 即作为记忆的一部分‘替代性地拥有了一个珍爱的人或物’;作为信息的获取手段将现实世界的碎片‘充填到一份漫无止境的档案材料当中去’;通过照片还与事件‘形成了一种消费关系’。”这本被誉为摄影乃至文艺批评的经典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新闻摄影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件成功的新闻作品, 其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感情色彩, 从而“替代性地拥有了一个珍爱的人或物”。所以摄影记者在选题时, 要有意识地挑选一些有趣的、引人注意的拍摄对象。在拍摄专题《下冶镇官窑肘骺戏:一个80岁老人的坚守与期待》前, 记者就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了解, 去拍摄之前, 就带着珍惜和敬重的情感初步整理出了拍摄思路。摄影专题见报后, 该专题内容被热心网友转发到了网站上, 引起了人们对肘骺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

新闻图片, 不仅具有传播信息、书写当下历史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是最好的历史档案资料。1938年, 《曼彻斯特导报》驻华记者田伯烈在《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中, 以11万字30多幅照片真实记录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能够将信息传达给社会, 震撼着受众, 同时它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成为珍贵的档案。

我们的社会, 每天都在发生着变迁, 有许多事物都一去不复返。而且, 随着文化的加速, 社会变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 记录时代特征、留下历史资料成了党报摄影记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济源日报》在新闻摄影的选题和策划中, 将一些即将消失的人和事列入主要内容。如《薄壳渡槽———王屋山区即将失去的风景》、《“小王”和他的农民理发合作社》等专题追述了以前特定的年代背景下一些事物的产生过程, 同时也记录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情感和需求。之前, 笔者还着意拍摄了一组《邵原面塑》的图片, 向人们生动展现了邵原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当地的文化、特产之所以能得到关注, 就是因为这些民俗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

娱乐、教育、监督、商业, 这就是各种媒体的照片大量涌现的本质意义。人们需要大量的图片满足不同的需求, 而作为主流媒体的报纸, 更要注意发挥照片的各种社会功能。在这一点上, 我们的记者还需要向前沿的媒体学习, 用镜头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历史责任感、体现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9.[1]毛泽东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9.

[2]孙明慧.从记录历史看新闻与档案的关系[J].新闻爱好者, 2011 (11上) .[2]孙明慧.从记录历史看新闻与档案的关系[J].新闻爱好者, 2011 (11上) .

[3]韦伯.科学方法论研究[M].1980.[3]韦伯.科学方法论研究[M].1980.

7位摄影“禅师”的拍摄秘籍 篇8

正如企图以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摄影界也分很多流派,许多人会告诉你如何努力才能成为一名更好的摄影师。近年来,出现了的一种更为独特有趣的图像制作方法,常被称为意念、冥想或禅意摄影。

尽管这些术语之间不可互换,构成它们的创作手法却有着相似的目标——全部都关乎简约以及新的观察角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除去阻隔在观察之遂上的屏障。

你无须费心剃度为僧或冥想以成为一名更具信仰的摄影师。只需每天10分钟平静的深呼吸,就能帮助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个更加专注的人,当然,也包括拍照。

我们的“禅宗摄影大师们”能帮你思考如何进行拍摄并激发你先天的创造性,更有助你着手开始拍摄的各种挑战主题。

视觉诗人

MICHAEL KENNA

这位极简抽象派风光大师,在这里讲述他的成功源于对信仰的虔诚。风光摄影或许是与禅意摄影联系最为紧密的摄影门类。禅意摄影,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几乎成为了Michael Kenna这名黑白极简抽象艺术家风格的代名词。通过他,很多摄影师都意识到“少即是多”的道理,使你的风景照更为整齐简约,往往能制造令人愉悦的效果。

Michael本人乐于承认他作品风格的根基受到了非常强烈的亚洲艺术影响,尤其是日本的艺术。

关于这一点,他是这样解释的:“我视摄影作品为视觉俳句,而非冗长的小说。”

“在日本国土上有着某种神秘而诱人的东西。在我50岁生日的时候,我前往四国岛拜访了88座真言宗佛教寺庙。在每座寺庙中,我都会背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并虔心祈祷。我也会拍摄照片。一个人应该满怀虔诚与敬畏之心前往圣地,而这一点,恰是我拍摄日本的方式,更是我拍摄任何其他事物的方式。”

禅的思考

禅学与摄影的纽带

禅是公元1世纪起源于中国的佛教形式。此后禅宗传播到日本并对当地文化与社会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直到1945年以后,才更多地接受了禅宗文化,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东方宗教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禅强调通过坐姿冥想来发掘自身的佛性,即一种超越对于自我的关注及其附属物的意识与洞察力。正如由摄影师转做禅宗和尚的JohnDaido Loori所言:“你本就有佛性,禅只是帮助你发现这一事实的过程。”几个世纪以来,从书法到武术的许多艺术与学科都被视为洞察禅的途径。

正是鉴于这个传统,摄影与禅才得以相关,例如Henri Cartier Bresson曾对《Zen in the Art ofArchery》(箭术中的禅学)一书中,Eugen Herrigel通过练习弓道射箭术参透禅学的故事着迷。

“从书法到武术的许多艺术与学科都被视为洞察禅的途径,正是鉴于这个传统,摄影与禅才得以相关。”

拍摄挑战寻找色彩

尝试色彩练习是开始整合照片中意念的好办法。在Andy和Michael的《The Practice of Contemplative Photography》(冥想摄影的应用)一书中写道:“拍摄色彩让你能够有的放矢,从而达到眼脑同步……密切关注颜色,以一种单纯而开放的视角来看待颜色。”Andy和Michae鼓励读者们脱离环境来看待颜色。“像一个孩童一般进行观察,尝试避免被颜色绚丽的物体以及你所认为的彩色的东西所禁锢,仔细观察。”

手艺匠人

MICHAEL FREEMAN

无论这位著名摄影师横跨了多少摄影流派,他的作品始终具有一种经得起时代洗炼的韵味,下面我们将介绍他的创作方法。

著名摄影师与多产作家Michael Freeman热衷于禅宗与摄影的关系。目前,他甚至与一位中国的禅宗大师一道着手举办针对该主题的研讨会。禅宗对他的影响可以见诸于其最近出版的著作《Capturing the Moment》(捕捉瞬间),在该书中Michael避免对诸如快门速度这样的技术问题的讨论,而是更多地探讨了摄影应该如何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

Michael视“街头摄影”为这样一种流派——一旦你和你的装备都准备就绪了,更多的是四处走动并对任意一个瞬间与摄影的可能性都抱有开放态度。 “这并非是你所能控制或迫使其发生的事情。”他这样说道。

Michael也曾经在亚洲为僧人和宗教人士拍摄过一些令人难忘的照片。但是他也指出,为一位禅宗修行者拍摄肖像并不意味着你就遵循了禅宗摄影的要义。而是要用你的相机打动被拍者的内心,以揭露出他们本性中的一些东西,也可以是展示你内心对他们行为、举止的理解和演绎。

禅的思考

如何停止思索

由禅宗大师泽庵宗彭(1573-1645)撰写的著作《The UnfetteredMind》(不动智神妙录)对武术艺术家与摄影师们同样具有吸引力。所谓“不动智”,泽庵大师是指开放、清醒、觉知的心灵,而非在某种特定的地点或时间入迷。

“对于弓箭手练习射术时心态的描述十分符合Minor White对于摄影师物色和拍摄照片时的心态描述。”《Zen and theMaqic of Photoqraphy》(禅与摄影魔法)的作者Wayne Rowe说道。

“摄影师的大脑应该是一片空白,一种特殊的空白,如同一张未曝光的底片。它不包含任何演绎的图像,但却随时主动、开放地准备好接收和记录图像。”换句话说,总是依赖你对摄影的习惯性反应会封锁惊喜元素从而更难有原创的作品。Wayne强调说Edward Weston的方式是“用我那如银盐胶片一般敏锐且空无一图的头脑,开始进行拍摄”。

“摄影师的大脑应该是一片空白,一种特殊的空白,如同一张未曝光的底片。它不包含任何演绎的图像,但却随时主动、开放地准备好接收和记录图像。”

拍摄挑战拍摄平凡每一天

意念摄影并不是要寻找“上镜”的主体。你对颜色、形状与质地的洞察以及如何在你的照片中表达这些感知更为重要。永远不要觉得某个既定的主体或地点“无聊”。一家位于英国Yeovil的超市或许能像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中的El Capitan山激发人的兴致,只要你能提前很久清空你的固有成见,并用全新的方式来诠释它。尝试抱着探索的态度,在你的临近社区甚至是你家中走一走,你可能会惊讶于你在那里的发现。

全天候摄影师

JOE CORNISH

广受赞誉的风光专家曾竭尽全力拍摄完美的照片。而今,他任由好照片自然生成。

因精彩的风光摄影作品以及著作的多产而闻名的Joe Cornish-直很留意视觉艺术的禅宗美学传统。“尽管我不是佛教信徒,我还是将风光摄影本身看作冥想的一种形式。”他觎释道。在拍摄中,他也将这样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的作品里。Joe的照片大多渗透着思考。

“当我置身户外风光中时,没有必要遵循一种学习模式——拍摄的目标就是冥想。它鼓励摄影师体验当下,吸收周围的声音、触感、气味与风景。让我可以融入风景,并非是置身事外地记录,更多的是感受。

“图片是一种尝试,它在这些经历中提取一些纤小视觉精华。我倾向于不去想(至少不要有意识地),而是单纯地让技术操作过程成为训练的一部分,这样它们也会是发自本能的。”

禅的思考

不要忽视技巧

现在正是一个极好的时机来介绍关于意念摄影的重要事宜。拥有发散的思维和果断的行动力从来就不是草率的技术和缺乏实践的借口。Henri Cartier Bresson在拿起任何一本禅宗著作之前,已经精通了相机、镜头和曝光的理论。在摄影领域之外,剑士柳生宗矩用他一生的时间来磨练技术。

关键在于装备和技术是得到这样效果的手段——通过运用开放的思维,充分展现所拍摄的瞬间,而并非装备技术本身。就像著名禅学箴言所说的:不要错把指向月亮的手指当做月亮。

Joe Cornish在他的著作《First Lig ht》(光线第一)里引用了另一条禅学箴言:“锤炼无懈可击的技艺,然后让你自己完全受灵感所支配。”街头摄影师需要做到这一点,他们要在四处走动的同时,思路开阔、眼观六路,这样他们才能在刹那间做出反应。当然,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别的摄影流派。

“Henri Cartier Bresson在拿起任何一本禅宗著作之前,已经精通了相机、镜头和曝光的理论。”

拍摄挑战

当编辑你的照片时唤醒你的意念

每一名禅宗摄影师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工作,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尽量将图片后期处理控制到最小化。有的只是最基本的白平衡或色调的调整、对Raw格式原片的锐化和降哚。大量的后期处理和彻底的剪裁是要避免的,因为你可能会因此而得到一个与最初想要的相悖而行的结果。

像Joe Cornish和Michael Kenna这样的风光专家都会采用相似的方式,尽管你需要将照片转成黑白再裁成正方形才能得到Kenna风格的作品。

摄影导师

IMINOR WHITE

深谙禅宗思想的用光大师

Minor White是一名倍受祥宗佛教主义与冥想影响的摄影师和教师。他一向以其对光影的大师般运用闻名于世,从这点也能看出他的风光、人像与抽象主题作品的风格,以及为何他不愿意在暗室处理照片。他还对人们如何认知和理解摄影学感兴趣。White是一名高产的教师和研讨会负责人,他让学生们去阅读很多关于祥宗的书籍,以及一些与摄影无关的思想类杂志。

窗台上的白日梦

1958年,纽约,Rochester,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MinorWhite档案中的明胶银盐作品。这张图片以一种有机抽象形式刻画了White公寓里摇曳的窗帘。

“Minor White是一名倍受禅宗佛教主义与冥想影响的摄影师和教师,以其对光影的卓越应用而闻名。”

现场鼓掌之声

纽约,Pultneyville,1957。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MinorWhite档案中的明胶银盐作品。White最举世闻名的项目之一的代表作。

拍摄挑战像摄影小白一样去拍照片 著名的《Zen Mind,Beginner's Mind》(禅者的初心)是一本由禅宗大师铃木俊隆撰写的著作。在导言中,他写到他所认为的初学者应有的行为方式。“人最纯真的第一个疑问——我是什么?将会贯穿整个禅宗修行。”

“初学者的心境是空白的,没有专家的习惯、随时准备接收与质疑、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这种心境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在刹那间洞悉所有事物的本质。”铃木说这段话的寓意并不在于要求你忘记辛苦习得的摄影专业知识,然后用自动挡拍摄,而是让你以一种类似初学者般,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进行拍摄,而非炫技或刻意美化。你需要做的只是像初次接触你的相机一般,全心投入地进行拍摄。这样,你的本心就会体现在你的作品之中。在空手道中,大师们会任凭他们的黑带随时日逐渐磨损褪色,直到重新变为白带——初学者腰带的颜色。

流浪者

STUART LOW

这是一名出发前往高原并等待最佳拍摄时刻到临的风光摄影师,他对于拍摄与后期都有自己独到的简介,并深刻用照片诠释了自己的思想。

风光专家Stuart Low将禅的法则在他的作品中用到了极致。“以前我用胶片拍摄的时候(事实上,我一直都在进行胶片摄影),我有时候只会用5x4的相机拍摄一张照片。因为只能拍摄一张照片,所以你不想浪费那个瞬间,从而你也需要更用心地观察和学习。这就意味着我常常需要到拍摄地点进行观察,只是观察,坐下来独自享受那片风景,这之后很久我才会思考要拍摄一张照片,而拍摄的过程就是我修禅的方式。

“如今,我仍然会在我的数码作品创作中运用这一方式。我常会前往某一地点进行单纯的观察并让自己在场景中达到无我的境界。当然,所有形式都要根据要表现的场景而定。”www.stuartlowphotog ra phy.co.uk

白蜡树

“我使用佳能5D Mark…加卡尔-蔡司21mm Distagon镜头,481秒长曝光.光圈们6,”Stuart说,“为了长曝光,我使用了海泰炎龙中灰密度镜,因为它能消除色偏。我并没有使用渐变镜,而是使用了图片的正面光。此外,我还在镜头表面涂了一层淡蓝色凝胶,以及用金钟CF三脚架固定相机。”

“遗憾的是,这株白蜡树被野营的人砍倒了,因此现在它只存在于影像记忆中。”

方迪树

当Stuart回到苏格兰的Perthshire郡时,这个取景的地方成为了他许多照片的拍摄点。“我喜欢去那种整个场景中只有一棵特别的树或废墟的地方。我会仔细观察这棵树及其周围的一切,观察它是怎样傲立于冬日刺骨的寒风中或温热的夜幕下。我会静静地思忖如何能拍好这一切。”

“我喜欢树,并且明年我要举办一个以树为主题的展览。”

禅的思考

深呼吸

冥想并非是你练习禅宗拍摄的先决条件,但是它却可以帮助你的头脑集中精神。这种行为并没有任何宗教内涵,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将禅视为一种宗教。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创作型歌手Leonard Cohen就将冥想实践于犹太教中。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练习:

在一张椅子或凳子上面坐下,半莲花坐姿,放松肩膀,保持后背和头部直立。

瑜伽手印(大拇指与其i中一根手指尖相合),或轻轻放在大腿上。

舌尖抵住上腭,以减少唾液分泌。

注视着你前方一米处,双眼半合。

自然地呼气、吸气。冥想者经常会将默数呼吸的次数,以集中精神,或者将注意力放在鼻子呼出与吸入的气息上面。

不要试图抑制你的想法,观察它们并任由它们从大脑中一一掠过,如同天空中的云彩,而非试图留住它们。

“冥想并非是你练习禅宗拍摄的先决条件,但是它却可以帮助你的头脑集中精神。”

拍摄挑战尽量简化你的照片

Douglas Beasley在美国负责禅宗摄影讲习班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直觉力,他让他们寻找简约。“我让他们做的练习之一是从一个大场景中,对称性地一次去掉一个元素,直到场景中没有任何元素。看看你能用多少步完成,10或12步就很不错。”

“我发现学生们最大的障碍就是他们相机知识的匮乏。他们还在最基本的操作上纠结,他们需要更深入。尽全力熟练运用你的工具直到对相机的操作已经变成了你的第二天性。”

冥想者

KllVI BERLEY POPPE

这名摄影师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人们的大脑有一个休憩的空间”。

Kimberly Poppe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没什么可值得思考的,他们恰恰是思考的对立面。”我更喜欢去将它们尽量简化,去除所谓的意义,而是让人们注意到我的作品本身,让视觉成为照片的主角。

房顶

“我一直着迷于禅宗美学的简约、自然与寂静,以及少许的不对称、不规则和打破传统。说起来有点讽刺,因为我修行的是藏传佛教,从视觉上来看,刚好与禅学截然相反。如果你将禅视为一面空白的墙,那么藏传佛教就是许多绚烂的色彩与设计。”

碗柜

“对佛教与冥想的学习让我学会了减少稍许的希望与恐惧——希望我能拍到一张‘好’照片,以及对拍摄‘不好’的照片的恐惧。这种学习还让我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观察,而不是被自己的判断所禁锢。”

“通常,我们都会抱有某种拍摄想法去拍我们想‘拍’的东西,而实际上,那种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忽视一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我也学会了体会当下,学会去观察在任意时刻实际发生的事物。”

“这张照片中,窗户的光影正如同一种思绪的梳理,让我非常宁静,所以我就等待光线到达最佳位置的时候拍摄了这行照片,希望能记录当时的心情。”

沙堤

“我很喜欢一个叫作‘侘寂’的日语词汇。寂拥有很多内涵。(侘 (WABI)与寂 (SABI),有些人将其整理为侘寂一词。)它是我很多照片的创作源泉。”

“它所包含的美学意义是一种残缺的.不完善的、不恒久的、不圆满的美。有人曾说侘寂鼓励所有真实的事物,它认可三大显而易见的事实:凡皆无恒,凡皆无满,凡皆无尽。它蕴含着一种孤寂感。此外,我还在我的摄影创作中针对空间,寻找一种凸显的形式,让立体和平面交织,通过明暗、颜色来表现这一独特的感觉。”

“这张照片就没有太多‘意义’,更多的是对空间,色彩的诠释。”

拍摄挑战拍摄静物

《Photography& Zen》(摄影与禅)一书的作者Stephen Bray写道:“静物大概是冥想摄影最为纯净的形式了。同时,它也是走向融合的一种好办法。

“静坐并环顾你的四周,留心是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是否是某个具体的物体?如果是,那么从容地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它。通过描述它的物理特性,如重量、颜色或形状,来将其假想成你自己。”

开山祖师

HENRI CARTIER BRESSON

禅的概念,对世界上最伟大的摄影师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超现实主义、社会主义一起,禅宗佛教主义是影响传奇摄影大师Henri CartierBresson的三大主义之一。艺术家GeorgesBraque曾经给过他一本Eugen Herrigel的《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箭术中的禅学)。HenriCartier Bresson从Herrigel书中描写的一段文字中找到了灵感。Herrigel的老师告诉他,不要刻意,要放松对意识的控制,成为“弓”,想象箭射向靶心。而这恰好契合了HenriCartier Bresson对直觉和接受型摄影的认识。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

拍摄于法国Cereste,1999年。大部分摄影师都会注意到地上影子的图案,并将自己的影子排除在图片之外。但Henri Cartier Bresson却没有,这是他的最终自拍像。

“Henri Cartier Bresson从Herrigel书中描写的一段文字中找到了灵感。Herrigel的老师告诉他,不要刻意,要放松对意识的控制,成为“弓”,想象箭射向靶心。”

拍摄挑战

尝试拍摄和捕捉你所感受的情绪

已故的禅宗老师John Daido Loori会在他的摄影课上给他的学生们一个视觉上的“公案”(接引禅徒的过程,译者注)或者是一个非概念性的练习。“我会让他们去拍摄你对某人、某地或某物‘爱的感觉’,而非一个特定主体。”2007年的时候,他对美国达摩基金会这样说道,“你所爱的主体是无法被拍摄的,因此你要寻找一种视觉上的比喻。”

“以一种开放的精神外出拍摄,让主体来找你。当你找到主体之时,会与之产生共鸣。在主体前坐下,等待被认可、等待被允许,你会知道何时该行动,然后你就可以安置好准备拍摄了。”

上一篇: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下一篇:施工合同--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