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拾穗教学设计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拾穗教学设计(推荐5篇)

北师大拾穗教学设计 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3、欣赏油画,学习观察和想象的方法,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欣赏油画,学习观察和想象并练习表达。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明确目标。

1、金秋十月,瓜果遍地,正是收获的季节,这节课我们学习“收获”单元的《拾穗》,请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与前面的课文不同,这是一篇介绍名画的说明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欣赏这幅名画。观察时要有一定顺序,可以按从近到远,也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2、你看到了什么?按照你观察的顺序说说。

3、教师小结:看着这幅图你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更近一步地走进油画,走进课文去品味。

二、检测预习,整体感知。

1、引入:昨天晚上,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同桌分段轮读读课文。纠正读音。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在同桌的书上插一面小红旗。

3、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搜寻 欣赏 传统 弥散 逼真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 )在田野上。

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 )。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 ),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

《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 ),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认真地( )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落(lao la luo)下毛病 落(lao la luo)叶

丢三落(lao la luo)四

小结:没有老师的帮助,同学们自己就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并且能学会生字,真了不起。

4、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交流)

三、赏析油画,学习写法。

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

2、出示导学提示:

(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

(2)思考后填写表格:

人物

描写

推想

中间的妇女

右边的妇女

左边的妇女

(3)每个小组选一个人物进行讨论,准备展示。

3、展示交流预设: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

(1)中间的妇女

描写: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

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

她埋头苦干。

哪些词语打动了你的心?做做“攥”的动作,这个动作还能用什么词表示?“攥”能换成别的词吗?

推想: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

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你还能联想到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吗?

融入你的理解,把这段话读出来。教师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推想的句子。

(2)右边的妇女

描写: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抓住“累了”、“欠起了身”、“腰疼”、“直不起身”、“攥着”、“搜寻”体会她的辛劳。

推想: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的辛劳,腰已经落下了毛病。

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因此,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家里人是怎样劝她的?她是怎样难过回答的?

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一二大组读描写的句子,三四大组读推想的句子。

(3)左边的妇女

描写: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

抓住“手脚麻利”、“趴下”、“伸向前方”、“弯”体会她的勤劳能干。

推想: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

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道路还很长……

一个省略号意味深长,你能想象她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吗?

同桌接读。

4、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么这几个辛苦的农妇捡拾麦穗能算是收获吗?回到家她们能不能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呢?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5、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这几段话吧。

6、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四、回顾画面,体会感情。

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该怎样评价这幅画呢?(读最后一段话。)

2、为什么这幅画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生结合倒数第二自然段及课后资料卡谈。

看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观刈麦》,出示,教师朗读。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唐 白居易)《观刈麦》

虽然年代不同,国度有别,但是所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只有了解农民,才能表现农民,热爱农民。

3、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后,你对有些词句一定又有了新的感受,丁丁和冬冬为大家带来了一把金钥匙呢,请你现在补充完善自己的摘录笔记。

五、学以致用,指导练笔。

画家米勒和作者用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每一个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欣赏两幅收获图,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幅,把它写下来。

《拾穗》教学设计大全 篇2

整个设计掌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降低了难点,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让学生先来看图,再来读书,这样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是指导学生看图做文的典范,因此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搜集米勒的另外两幅画,并认真观察、进行文字创作,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案例点评

应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几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识字环节,让学生自主识字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突出了以“读”为本,课堂上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朗读,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以及理解课文后的品读,读的目的性明确而且读的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每一遍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课后作业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目的。

4.突出了“图文结合”。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喜的是教师非常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设计。综观整个的教学流程,“图文对照”一脉相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里共同赏画、析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要旨,赏画不忘语言文字,析文不忘画面内容,引领学生感悟看图写文、学文的方法,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拾穗》教学设计

执教:林宏章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能写好本课的9个生字。2.学生能朗读课文,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4.获得审美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2.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看图

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油画《拾穗》,并了解这幅油画的作者,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教师的谈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点名本课学习的重点――欣赏油画,了解画家。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向,省时省工省力。)(二)理脉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生:1~5自然段写的是画面的内容;

6、7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师:愿意先欣赏画面,还是先了解作者情况呢?你自己选择相应的部分读一读,一会儿谈谈自己的收获。(生读文。)生:我有发现,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米勒的情况,第7段的内容不是对作者的介绍,而是对油画的整体介绍,不信,请听我读一读,这幅画有近景,有远景„„

生:我也有发现,要想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读一读这段资料,对米勒的了解就更多了。„„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今天又有进步。懂得阅读课文不仅要读好课文内容,还要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真了不起,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也要用你们的这种好方法。这里还有一把“金钥匙”呢,你们看到了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开始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给学生空间,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与充分的肯定,在总结阅读方法的同时,及时加一句“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向学生传递出欣赏的热情,营造出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金钥匙”的渗透似春雨润物,落地无声。)

师:你们对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汇报自己的了解(略)。(三)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油画吧。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学生读书。)生: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师:找一找相应的段落,与画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读一读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文字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哪些是想像的。学生交流:

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还带着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右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黑体字是画面内容的描写,斜体字是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段落,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像的,在书上做出标记。

(教师几次重申“图文对照”,既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习作(看图作文)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念,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生交流: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辛劳,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加一点食物的惟一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左边穿深蓝色衣服带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体会作者的想像。学生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是画面中的近景还是远景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乐园。因为重视方法、重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能力培植的过程。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朝着智慧的天空飞翔。)(四)提升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米勒还有许多作品,我们来共同欣赏他的另几幅油画。

出示《播种》《晚祷》欣赏。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他们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出示《奔马》请同学们欣赏。

(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加开阔的窗,让学生永远拥有飞翔的梦。――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五)发展

四年级语文《拾穗》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词,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继续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弥散、埋头苦干、搜寻、描绘、联想、欣赏、逼真、切身”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方法与过程:

在深入阅读、与同学交流后,对嗦摘录的重点词句进行补充。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欣赏《拾穗》|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看图,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人物还是景物?)

3、透过人物作者要表达什么?请默读全文,用——勾出全文的中心句。

4、齐读,理解“逼真”,过渡,作者是怎样通过画面和描述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我们来学习1——5段

二、细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1、师:拾穗是在一个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会怎样?这里的监工是干什么的?说明了什么?

过渡:监工为下文的三个妇女的描述打下了伏笔,这三个妇女是怎么样拾穗的呢?让我们走进下文

2、自读2-4段,用-----勾出画面上看到的内容,用﹏勾出作者通过画面推想的?

3、学生回报自学情况。师板书学生的回报内容。

4、知道学生体会。

(1)、看第一位妇女,你觉得哪些词是重点?用⊿勾出来,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你还能想象到什么?(师总结:又看到的事物或人想到的相应的人或事物,这种想象叫联想。师板书:联想。)

5、总结2、3、4自然段的学习。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着这样的语言,你会想到哪首诗?《悯农》齐背。

6、引读:这就是19世纪——(学生读相应的句子(1)、为什么作者画得如此逼真?(联系上下文)

(2)、齐读米勒的资料。(结合资料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以我们学习课文就是需要一些背景资料来辅助我们学习。)

(3)、师:正因为米勒对农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7、师引读:这幅画有——(学生读句子),画面本身是——(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8、看板书总结。(优秀的绘画作品总是能引发作者的联想与思考,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受美的熏陶,在描述美术作品时-描写任何一个场景,首先要有顺序,比如这篇文,先介绍画面背景,再刻画人物,其次,要在记叙时加入推测和想象,实际是对作品的理解。)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积累句式

由于——————因此————————

(1)、齐读句子,了解句子关系,以及句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关系(2)、这个句子换个关联词,可以换成什么?(3)、抽说,组织学生认真听,判断,评价。(4)、写下来(5)完善摘录笔记。

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赏析 篇4

院系:软件学院

专业:11软件设计

班级:软件设计一班 姓名:曹玉霞 学号:1115115180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拾穗者》作品赏析

摘要: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三位弯腰的农妇在地里寻找拾取剩下的麦穗,长时间的饥饿与贫穷,不得不让她们只能在别人收完麦穗之后到田地里拾取残留的粮食。从她们的动作和躯体中能够看出她们内心深处那种艰苦与辛劳。

关键字:

麦穗

艰苦

辛劳

饥饿

正文:

【画作名称】《拾穗者》又名《拾穗》The Gleaners

【创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

【创作年代】1857年

【类别】画布油画

【风格】现实主义

【题材】场景

【规格】83.5cm×111cm

【材质】布 油彩

【现存藏处】巴黎 卢浮宫(The Louvre,Paris)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曾有如此的评价,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在绘画中基础并实用的原则,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即使运用了,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由于在画面中离观众的位置近,三个农妇与远处的在绝对比例上要比她们大得多的背景对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视觉上显得更大。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拾穗者》整个画面中充满了对比的元素:主体人物劳动场面中充满的生气活力,与农场后方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无生命力的物体的死寂的对比;画面中远近色彩明度的对比,和通过透视形成的人物与景物之间大小的对比。

再有,最经典的就是在后方天地交汇的那条水平视平线与画面左上方偏后斜插下来的光源的对比,形成了画面中二维与三维空间效果的交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蕴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象三个司命运的女神。”《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拾穗者》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自我赏析

北师大拾穗教学设计 篇5

1.出示油画,交代作者。

2.让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按一定的顺序)

3.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书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汇报课文讲了什么事,并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本文是对同名油画《 》的赏析,主要写了在( )季节,( )的情景。)

三、品读感悟

1.从哪里可以看出“收获”了?(指名读第一段中相关的语句)

(过渡:可这收获的季节属于农民吗?我们接着学习)

2.图文对照,边读边用“________”划出描写第一位妇女拾穗时的语句,用“~~~~~~~”划出描写作者由看到的实物产生的联想。

(课件出示: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

我们看不见她的脸。 她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指名读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有感情的朗读)

3.总结学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

(自学——汇报)

4.米勒的油画有什么特点呢?(学习第7自然段)

5.米勒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逼真、传神的油画呢?(读第6自然段和课后材料)

6.讨论:“收获”属于农民吗?

四、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1.欣赏米勒的其他美术作品。

2.吟诵《悯农》。

六、结课:

(课件出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爱迪生)

板书设计

拾 穗

收获 拾穗 特点

麦香弥散 弯 攥 有远有近

麦垛堆起 搜寻 动静结合

趴 伸 拿

上一篇:汇算清缴鉴证报告下一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